27 Nov 15 - 中國中藥(0570) 中期業績
隨著國內人口老化,人民健康意識逐漸提高,加上醫療保險普及至基層農村,醫藥需求不斷上升。 目前行業估值預期市盈率高於20倍,估值一直在提升,石藥集團(1093)預期市盈率25倍,龍頭之一的中生製藥(1177)預期市盈率更高達28倍。
石藥集團(1093):
■
14 Jun 15 - 石藥集團(1093) 全年業績
中國生物製藥(1177):
■
13 May 15 - 中生製藥(1177) 全年業績
相比較其它醫藥股,中國中藥(0570)現價預期市盈率低於18倍,存在一定的折讓。 德銀給予目標價7.3元,相當於2016年度20倍市盈率,較同業有約一成的溢價。因為集團近期收購江陰天江藥業股權,將有助鞏固集團於中醫藥顆粒市場的領導地位。
中國中藥(0570)有國藥強大的分銷網絡作為後盾,有利產品推廣;另外,母公司在改革下,借中國中藥上市平台可望進一步配合收購整合資產,獲支持作併購壯大。 遇有低吸機會,中國中藥(0570)實在有其中長綫的投資價值。
中國中藥(0570)10月中以87.36億元收購天江藥業87%權益,集團成為國內最大的中藥配方顆粒生產商。 天江藥業是國內生產規模最大的中藥配方顆粒生產商,市佔率超過50%。天江藥業加上其屬下的廣東一方為現時國內僅有的6家具生產中藥配方顆粒生產資格的其中兩家。去年天江藥業的收入為31.29億元,淨利潤為6.5億元。與集團去年的業績相比,完成天江藥業收購後將會為中國中藥帶來豐厚的利潤。
中國中藥(0570)中國中藥(0570)是國企國藥集團的中藥投資旗艦,是國內集中藥研發、生產及銷售於一身的領先綜合性製藥企業,重點發展呼吸系統用藥、鼻部製劑、心腦血管藥、風濕骨傷藥及骨科藥物。 公司透過11 家子公司運營業務,包括品牌「盈天」(公司2013 年11 月前稱)、「同濟堂」、「馮了性」、「德眾」、「魯亞」等。
集團可生產超過500個中藥和化學藥品種,包括全國獨家產品60多個。集團有100多個品種被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包括七個獨家產品(仙靈骨葆膠囊或片劑、玉屏風顆粒、鼻炎康片、頸舒顆粒、潤燥止癢膠囊、棗仁安神膠囊和風濕骨痛膠囊)。
集團在廣東丶貴州丶安徽丶山東和青海建有生產設施,具備約50條通過GMP認證的生產綫,年產片劑56.5億片、膠囊劑32億粒、顆粒劑8.7億袋及2.2萬噸中藥前處理和提取的產能。
2013年10月,集團收購同濟堂100%股權,集團更正式改名為中國中藥有限公司,前身為盈天醫藥集團有限公司。 集團於2015年10月以87.36億港元收購中國最大中藥配方顆粒生產企業天江藥業87.3%權益。 在完成對天江藥業的收購後,中國中藥將成為擁有多種中藥產品及強大銷售網絡的綜合性醫藥企業。

公司簡介 | 中國中藥(0570) 主要於中國研發、生產及銷售中藥及醫藥產品。 |
市值(港元) | 238.98億元 |
現時股價 | 5.33元 (2015-11-27 收市價) |
市盈率 (倍) | 26.26倍 |
每股盈利(港元) | 0.203港元 |
市帳率 | 3.40倍 |
每股帳面淨值(港元) | 1.568港元 |

中國中藥(0570)中期業績中國中藥(0570)8月公佈公布截至6月底止六個月業績,營業額14.22億人民幣(下同),按年增加14.7%。 銷售增長主要是集團成功拓展產品在基本醫療機構的覆蓋率,並與策略分銷商及連鎖藥店形成合作夥伴關係,於終端藥店開展各項推廣活動,增加集團在OTC零售市場覆蓋率及滲透率。
期內,毛利率為60.2%,較去年同期61.3%下降1.1%,毛利率下降原因是集團為進一步提高了產品質量,提升了生產用中藥材的採購規格,以及調整部分非核心產品銷售模式,由以往的按零售價銷售,改為按供貨價銷售,降低銷售單價,同時減少銷售及分銷成本所致。
期內,毛利8.57億元,增加12.7%。 股東應佔溢利為2.35億元,同比上升24.3%,每股盈利7.78分。 不派中期息。
按產品類型 | 銷售額 (人民幣) | 變動 |
---|
中成藥 | 12.88億元 | 17.0% |
化學藥 | 1.34億元 | -3.6% |
合計 | 14.22億元 | 14.7% |
發展 及 2016年目標中國中藥(0570)今年上半年度,集團持續經營業務實現營業額14.22億元,同比增加14.7%,主要得益於7個獨家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品種銷售收入的19.4%增長。該7個主要產品貢獻了集團總收入的72.4%;股東應佔純利為2.34億元,增長24.3%;毛利率為60.2%,較去年同期下降1.1%,主要由於集團為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提升了生產用中藥的採購規格,以及調整部分非核心產品銷售模式,由以往按零售價銷售改為按供貨價銷售,降低了銷售單價,同時減少了銷售及分銷成本。
今年上半年,集團取得2個新產品的生產批文,即非索偽麻緩釋膠囊和宮炎平膠囊。今年7月,國家藥監局完成了針對中輕度抑鬱症的新中藥五味藿香片的現場檢查。此外,集團亦開始涉足於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於佛山和重慶設立中醫藥健康綜合體。
中國中藥(0570)於10月完成收購江陰天江藥業87.30%資本。 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指定首家《全國中藥飲片改革試點單位》和國家藥監局首批指定的《中藥配方顆粒試點生產企業》,天江藥業在該領域屬於目前僅有的6家獲批生產中藥配方顆粒的藥企之一,該細分市場過去5年間複合增長率高達50%。 江陰天江2012年、2013年及2014年純利分別為5.17億元、5.44億元及6.52億元人民幣。
公司亦正發展中醫藥服務業務,助理銷售公司旗下產品,並提供中醫診治等業務,目標2015年3間店鋪,2016年再增3間,長遠目標為50間。
生產基地集團於貴州省貴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生產基地建設順利進行,預計2016年完工。 此生產基地將會是國藥集團同濟堂(貴州)製藥的新廠房,當中的生產設施符合2010 版 GMP 認證要求,未來將顯著提高集團的產能,滿足中國中藥業務擴展的需要。
集團亦與獨立協力廠商合作開發於佛山市禪城區建造總部大廈、研發中心及附屬設施,預計將在2016年落成。
收購同濟堂100%股權中國中藥(0570)於2013年10月完成併購同濟堂藥業有限公司(「同濟堂」),併購同濟堂的協同效益逐漸於2014年體現,銷售團隊的效益大幅提高,使集團於2014年取得令人滿意的表現。
出售貴州中泰中國中藥(0570)於2015年1月與中生公司簽訂協議,出售貴州中泰31% 股權,對價為人民幣1.40億元。 貴州中泰的主要業務為研發、生產和銷售血液類藥品,並非為集團的核心業務領域。交易完成後,集團仍持有貴州中泰 20% 股權,並將在一定條件下以適當價格出售給中生公司。
配股入主 江陰天江藥業中藥配方顆粒是近些年中藥飲片改革的一個產物。由於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原始飲片煎煮的湯藥,全國中藥飲片產量正以14%~28%的速度遞減。中藥配方顆粒是由單味中藥飲片經提取濃縮製成的、供中醫臨床配方用的顆粒,主要是對中藥材及中藥材飲片進行特殊加工的一種便於攜帶和服用的療效顯著提高的新劑型,因為服用方便符合現代人習慣而備受歡迎。
現時,國內中藥配方顆粒行業處快速增長期,據市場分析,其市場規模自 2006 年至 2013 年複合增長率超過 50%,遠超於其他中藥產品類別,預期在 2018 年將達到人民幣約 188.0 億元。 中國中藥(0570)於2014年10月以87.36億元收購天江藥業87%權益,當中82億元透過配股集資。
集團3月訂立認購協議,以每股4.68元向控股股東國藥集團及和2位執行董事配售合共6.83億股,集資額32億元,與此同時,集團亦按4.68元向合共25家基金(包括新加坡主權基金GIC、華夏基金、The OZ Funds、中國人壽富蘭克林、惠理等)配售8.56億股,集資達40億元。
集團5月向江陰天江藥業兩名賣方配售8014萬股及1.17億股,分別佔擴大後股本1.79%及2.62%;配售價4.212港元,共籌約8.326億元,用作支付收購中藥配方顆粒公司江陰天江藥業87.3%之部份代價。
股權中國中藥(0570)今年3月已發行股本為25.34億股。 配股後,現時已發行股本為44.84億股,股數增加77%。
▪ 國藥集團 持有37.6%股權。
▪ 新加坡主權基金GIC 持有4.8%股權。
短評隨著國內經濟不斷發展,人口老化,人民對健康日趨重視,社會用於醫療健康開支日益增加,多個因素均為醫藥產業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中醫藥是中國經過幾千年累積而成的醫學智慧,中藥有「固本培元」功效,對治療和延緩疾病有獨到的優勢。 而西醫藥則治標不治本,所以近年已發現中西醫合併治療,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對疾病治療的效果更為顯著。中醫藥事業及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已寫入「十三五」規劃中。
中國中藥(0570)有國藥強大的分銷網絡作為後盾,不單有利產品推廣,且母公司在改革下,借中國中藥上市平台可望進一步配合收購整合資產,中國中藥中綫尚有獲母企支持作併購壯大的機會。 中國中藥(0570)多款獨家產品已被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料可帶動公司銷售增加。另外,公司若完成收購中藥配方顆粒公司天江藥業將有助完善公司的產業鏈,規模效益增加有利公司銷售及盈利提升。
中國中藥(0570)於2013年收購同濟堂股權後,今年收購江陰天江藥業。 作為國藥集團旗下的中藥旗艦,除
中成藥及中藥配方顆粒業務外,中藥飲片業務亦是發展方向之一,管理層表示,明年母公司或會注入相關業務,
注資仍會繼續。
中藥配方顆粒行業報告預期中藥配方顆粒預計於未來年度維持年增長率約30%,且市場整體規模預計2016年及2018年分別超過110億元及188億元,拓展空間相當大。 天江藥業為內地最大的中藥配方顆粒製造企業。中藥配方顆粒為中藥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國中藥(0570)收購天江藥業後,有望使業務產生協同互補的效應,提升成本效益,增加集團競爭優勢。 此次收購將有助集團迅速進入中藥配方顆粒市場,並在行業中取得領先地位。中藥配方顆粒是對集團目前所生產的中成藥產品的重要補充,是實現中藥全產業鏈佈局的關鍵環節,對將集團打造成為中藥行業領軍企業的目標將起到重大作用。
據業內人士估算,2013年市場規模約50億,市場年增長率40-50%。照此估算,中藥配方顆粒的年銷售額將達到百億。中藥配方顆粒雖然市場客觀,但是,由於此前主要是處於試點的範圍,目前只有6家企業有此資格。 《中藥配方顆粒管理辦法》正在徵求意見,未來監管部門將放開配方顆粒的生產試點,雖然會引入競爭者,但是拓展空間相當大,市場天江藥業具有先發優勢佔領市場,加入中國中藥(0570)母公司國藥強大的分銷網絡作為後盾,市場開放對中國中藥(0570)的影響未必比想像中大。
估值中國中藥(0570)今年10月集團完成收購合併江陰天江藥業之後,在2016年度開始有全年度新盈利來源貢獻之下,中國中藥(0570)2016年度盈利將有可觀增長。 中國中藥(0570)現價5.33元,2015年預期市盈率17.9倍,2016年度預期市盈率14.6倍。 德銀報告預期集團於2016年至2018年的收入年複合增長為20%,另外有報告指估計其2015年至2017年複合年增長率28%以上,由於注資仍在繼續,併購的協同效益正逐漸體現,筆者相信公司的估值明顯被低估,德銀給予的目標價7.3元亦算合理,中資證券商的目標價8.2元則加上了潛在收購及國企改革概念在內。
如果使用市盈率25倍,有4成以上的上升空間,這個未有計入仍會繼續的注資的利好因素。
▪ 石藥集團(1093): 市值426億港元,中期純利8.22億港元,市盈率33.5倍,預期市盈率25倍。
▪ 中生製藥(1177): 市值520億港元,中期純利9.28億港元,市盈率34.4倍,預期市盈率28倍。
▪ 綠葉製藥(2186): 市值220億港元,中期純利3.85億元人民幣,預期市盈率24倍。
■
14 Jun 15 - 石藥集團(1093) 全年業績■
13 May 15 - 中生製藥(1177) 全年業績■
01 Feb 15 - 綠葉製藥(2186) 中期業績
市盈率,股息中國中藥(0570)2014年每股盈利增長68%至0.163元人民幣,現價市盈率26.3倍。 今年上半年度純利為2.34億元人民幣,增長24.3%,每股盈利0.778元人民幣。
中國中藥(0570)10月中收購江陰天江藥業87.3%權益,天江藥業2014年純利為6.52億元人民幣。 由於是10月收購,今年不會完整合併江陰天江藥業財務報表。 方便計算和反映整體狀況,筆者以下2015年使用完整合併計算,但不會是公司明年3月發布全年業績的數字。 筆者暫時估計天江藥業2015年純利為7.3億元人民幣或以上,貢獻盈利6.35億元。 加上同濟堂和其他盈利,筆者估計中國中藥(0570)2015年純利11.0億元人民幣(13.34億港元)。
盈利增加1.6倍,股數增加77%,每股盈利增加48%至0.246元人民幣或0.298港元。
中國中藥(0570)現價5.33元,市值239億元,2015年預期市盈率17.9倍。 筆者重複一次,因為2015年度不會完整合併江陰天江藥業財務報表,公佈的數字會有差異。
項目 | 2014年度 (人民幣) | 2015年度(人民幣) (估計) | 2016年度(人民幣) (估計) |
---|
同濟堂和其他 | 4.13億元 | 2.34億元 x 2 | -- |
江陰天江藥業 | -- | 7.3億元 x 0.87 | -- |
合計 | 4.13億元 | 11.0億元 | 13至14億元 |
每股盈利 | 0.163元 | 0.246元 | 0.3元 |
在2016年度開始有全年度新盈利來源貢獻之下,市場預期中國中藥(0570)2016年度盈利13至14億元人民幣。 筆者暫用13.4億元人民幣為預期盈利,每股盈利0.3元人民幣,現價2016年度預期市盈率14.6倍。
股價走勢1年圖:

3年圖:

權益披露: 於本文章發佈之時, 筆者持有 中國中藥(0570)。
近年業績摘要營業額 (人民幣) | 上半年 | 全年 |
---|
2013年 營業額 | -- | 13.95億元 |
2014年 營業額 | 12.40億元 | 26.90億元 |
2015年 營業額 | 14.22億元 | -- |
盈利 (人民幣) | 上半年 | 全年 |
---|
2013年 盈利 | -- | 1.98億元 |
2014年 盈利 | 1.89億元 | 4.13億元 |
2015年 盈利 | 2.35億元 | -- |
每股盈利(人民幣) | 上半年 | 全年 |
---|
2013年 | -- | $0.968 |
2014年 | $0.0745 | $0.1630 |
2015年 | $0.0778 | -- |
參考:
1. 中國中藥 570 業績
http://202.66.146.82/listco/hk/chinatcm/interim/2015/intpress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925/LTN2015092577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820/LTN20150820109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428/LTN201504281715_C.pdf
http://202.66.146.82/listco/hk/chinatcm/annual/2014/crespress.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316/LTN20150316103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831/LTN2014083111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324/LTN2014032401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830/LTN2013083002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324/LTN20130324284_C.pdf
http://www.winteamgroup.com/s_finhigh.asp
2. 選醫療醫藥股 看獨特性與盈利
http://invest.hket.com/article/998045/%E6%9E%97%E7%91%9E%E8%8A%AC%20-%20%E9%81%B8%E9%86%AB%E7%99%82%E9%86%AB%E8%97%A5%E8%82%A1%20%E7%9C%8B%E7%8D%A8%E7%89%B9%E6%80%A7%E8%88%87%E7%9B%88%E5%88%A9?ctc=svsh
3. 中泰國際:與中國中藥買入評級看8.2港元
http://stock.qq.com/a/20151109/026271.htm
http://finance.sina.com.hk/news/-48-7974591/1.html
http://pg.jrj.com.cn/acc/Res/HK_RES/STOCK/2015/8/24/8883bcfa-162a-430e-8fbe-a33305300cb3.pdf
4. 中國中藥慢熱 潛力待發揮
http://www1.hkej.com/dailynews/investment/article/1179851/%E4%B8%AD%E5%9C%8B%E4%B8%AD%E8%97%A5%E6%85%A2%E7%86%B1+%E6%BD%9B%E5%8A%9B%E5%BE%85%E7%99%BC%E6%8F%AE
5. 南華金融:前景向好薦中國中藥
http://stock.qq.com/a/20151019/017867.htm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冰」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筆者相信「從錯誤中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個道理,藉此為自己的投資決定留個記錄。另外,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筆者亦不能保證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及充分。 敬請留意! |
08 Nov 15 - 博耳電力(1685) 第3季業績
即使市況一般,如果市場認同長線投資價值,工業股享有25倍市盈率,預期市盈率21倍,是可能的。 創科實業(0669)在2011年中開始,近5年內上升了7倍,剛剛又
在上星期五創了上市新高,大行平均目標價38元或預期市盈率25倍以上。 另一個例子是越南出口股的申洲國際(2313),即使每年盈利增長只有1成多,現價市盈率22倍,預期市盈率20倍,近日股價在上市高位徘徊。 博耳電力(1685)上市只有5年光景,現時看來,要提升至以上所提工業股的同樣級數則有點難度了。 但是由於預期未來數年盈利的穩定度有一定的保證,在基金收割和減持的地心吸力下,公司股價仍然堅挺,走勢已突破六月延伸的下降軌,絕對不能小覷。
創科實業(0669):

申洲國際(2313):

博耳電力(1685):

博耳電力(1685)近日公布第三季度營運數據,錄得銷售收入3.03億人民幣(下同),按年增加50%。 累計首三季,銷售收入12.75億元,增加38%。 基於公告中的初步營運數據,集團實現了業務增長的目標。集團將
繼續其主要的業務發展策略,以及
在2015年實現全年30%的業務增長目標。
傑富瑞(Jefferies)發表報告,認為博耳經營表現良好,
維持「買入」評級,目標價23.6元不變。
傑富瑞表示,期內博耳的智能配電系統(iEDS)方案及節能(EE)方案之收入大幅增加,來自醫療及基建的客戶訂單持續強勁,令該行對博耳的看法持續樂觀,而公司透明度增加,亦會增加投資者信心。 該行維持給予23.6元之目標價,相當於2016年預測市盈率16.5倍。
■
14 Aug 15 - 博耳電力(1685) 中期業績■
09 Mar 15 - 博耳電力(1685) 全年業績■
20 Nov 14 - 博耳電力(1685) 中期業績■
07 Mar 14 - 博耳電力(1685) 中期業績■
05 Jan 13 - 博耳電力(1685) 中期業績■
19 Oct 10 - 博耳電力(1685)博耳電力(1685)於11月5日公布,由於業務及營運達到優秀的表現並保持強勁的現金流,董事會決定派特別股息0.20元作為回報股東的長期支持。 董事會相信派付特別股息將不會對公司的財務狀況造成任何重大不利影響,以及支付特別股息後,公司的現金流將繼續保持強勁。支付特別股息並無涉及削減公司任何法定或已發行股本或削減股份面值,或導致股份的買賣安排有任何變動。
股息 (港元) | 中期股息 | 特別股息 | 末期股息 | 合計 |
---|
2011年 | -- | -- | -- | 0.10元 |
2012年 | -- | -- | -- | 0.12元 |
2013年 | -- | 0.17元 | 0.14元 | 0.31元 |
2014年 | -- | 0.18元 | 0.19元 | 0.37元 |
2015年 | 0.26元 | 0.20元 | 0.19元 (E) | 0.65元 (E) |
博耳電力(1685)博耳(1685)主要從事設計、製造及銷售綜合配電系統及方案,當中包括智能配電系統及節能方案,亦製造配電設備的零件予客戶。 集團與歐洲相關龍頭企業施耐德及ABB有長期合作關係,獲授權製造附有「施耐德」品牌連同「博耳」品牌的配電系統,以及「ABB」品牌的中壓和低壓配電系統,這些產品佔集團收入近七成。
博耳(1685)客戶主要是基建、電訊、供水與醫療行業的著名企業,例如基礎設施建設、電訊、供水及污水處理、水泥及醫療的龍頭企業,包括麥當勞、中移動(0941)的十省一市項目、中國中鐵十局、中材股份(1893)、寶鋼、寧波港、Lafarge、德利滿及威立雅OTV。另外,公司亦會全力進入國內極高增長的鐵路及港口行業。
以收益計算,博耳(1685)在國內配電市場排名第六。

公司簡介 | 博耳電力(1685)於中國從事設計、製造及銷售綜合配電系統及方案。 |
市值 (港元) | 104.61億元 |
現時股價 | 13.52元 (2015-11-06 收市價) |
市盈率 | 17.77倍 |
每股盈利(港元) | 0.761港元 |
市帳率 | 3.82倍 |
每股帳面淨值(港元) | 3.537港元 |

博耳電力(1685)第3季業績博耳電力(1685)於10月底公布截至2015年9月底止第3季業績,錄得銷售收入3.03億人民幣(下同),按年增加50%。累計首三季,銷售收入12.75億元,增加38%。
9月止,集團未交付的合同約34.98億元。
發展 及 2015年目標國內輸電側市場受國家政策促進智能電網發展,以及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加大電網建設投入的利好影響呈現強勁需求。 受惠於國家政策的支持及重點行業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博耳(1685)於醫療、數據中心及電網行業的業務拓展取得新突破。

博耳電力(1685)於「2015年第三屆全國醫院十佳供應商評選」中獲選為「全國醫院建設十佳材料與設備供應商」並且為唯一的一家提供配電產品及服務的供應商。 集團於醫療行業取得碩果,除有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及醫療服務市場迅速擴容的利好影響外,更有賴於集團基於自有雲平台積累的行業數據針對醫療行業提出的綜合解決方案可滿足醫療行業客戶對配電服務穩定性、安全性及節能的需求。
博耳電力(1685)維持與大型通訊運營商及數據中心客戶的良好合作,今年上半年參與浙江移動的數據基地建設項目及萬國數據中心的建設項目。 集團融合智能配電系統、「數據匯」綠色數據中心及精密配電系統、「慧雲」智能管理系統及「電管家」電力設備運維管理系統推出「一站式數據中心解決方案」,獲廣泛應用於各大行業的數據中心。

博耳電力(1685)積極參與多個城市的基礎建設,包括供應無錫地鐵一號及二號綫智能配電設備、參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通訊集團各家分公司的大數據基地建設工程,以及參與全國33家新醫院建設及現有醫院智能節能系統工程等。
博耳電力(1685)6月成功開拓石家莊市場,目標於石家莊地區向近兩萬戶用電客戶推廣雲服務,針對用戶端的配網設備,利用雲平台實施實時遠程監控、故障預警、故障快速定位及處理、數據及時傳輸及儲存和能效分析管理等服務,預計今年底可覆蓋300個用戶,至2017年增至3,000個用戶。

博耳電力(1685)主席兼行政總裁錢毅湘表示,有信心迅速於全國範圍內推廣雲服務。目標在今年底前將雲服務推廣至全國10個區域中心城市,3年內覆蓋全國60個城市,其中15個城市客戶規模超過2,000戶。此外,公司亦計劃將雲服務推廣至經濟開發區及大型連鎖商業企業等目標客戶領域。
未交付合同截至6月底,未交付的合同約為27.74億元,包括iEDS方案、EE方案和元件及零件業務分部的合同,主要是數據中心、通訊、醫療服務、基礎建設及零部件分銷商等客戶。 大部份未交付的合同預期在今年年末前完成。
截至9月止,集團未交付的合同約34.98億元。
張化橋博耳(1685)在2011年11月 委任獲有「民企之父」之稱的張化橋為非執行董事。
股權基金方面,The Capital Group Companies
於10月14日減持,持股由6.11%跌至5.96%。 The Capital Group Companies 於10月29日再度減持,持股跌至4.90%。
▪ 主席錢毅湘 持有66.77%股權。
▪ The Capital Group Companies 持有4.90%股權。
▪ 非執行董事張化橋 持有0.43%股權。
非執行董事張化橋於2015年6月至7月共4次增持,由0.30%增持至0.43%,增持價由14.55元-17.00元不等。
短評博耳電力(01685)早前公布季度營運數據,第三季銷售收入為3.03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49.7%,主要由醫療及數據中心行業的需求所帶動;首九個月銷售收入按年升37.7%,可望實現全年增長三成的目標。
在國策致力推動環保下,大力發展新能源有助改善生活環境,其中建設智能電網亦可促進節能減排,符合環保原則。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當中指出要加快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及推廣;發展分布式能源,建設智能電網。 這個政策涉及能源互聯網概念,要將新能源串聯起來,開展用電管理,節能用電服務,以及推進節能減排,包括工商業節能及新能源交通運輸裝備等,而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接入,讓智能電網等相關公司如威勝集團(03393)及博耳電力(01685)受惠。
內地致力發展再生能源及節能減排,今年國家電網的建網投資額更逾3,800億元,南方電網亦預計投資額近850億元,對智能配電及節能方案的需求日增,均有利博耳(1685)業務保持高增長。 基礎建設和通訊集團的智能配電系統建設的需求正在增加,但要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通訊集團做生意,較長的信貸期,供應商需要強勁的現金作為後盾,這也是行業的護城河之一。 博耳電力(1685)於2010年上市後財力的増強,應付較長的信貸期、購買設備、擴展的上游元件產能、擴展於中國的下游銷售渠道來支持業務擴張。

步入智能電網年代,國家致力推動智能電網建設,「十三五」電網規劃並訂立目標要到2020零年將城市智能配電網自動化的覆蓋率提升至達80%目標,
筆者相信行業與公司的估值提升未完。
非執行董事張化橋於在6月至7月以14.5元至17.0元共4次增持,這或可暗示市場低估了行業和公司的長線投資價值。 集團2014年營業額按年上升51%,除稅前溢利上升5成以上,並定下2015年業務增長30%的目標,也在支持這觀點。
博耳(1685)的業務發展空間未來數年前景亮麗,瑞信的目標價為21.0元,麥格理的目標價為22.0元,傑富瑞(Jefferies)的目標價為23.6元,中金公司(CICC)的目標價為24.1元。 筆者相信或可以使用瑞信的目標價為2016年3月的目標。

港股8月市況走勢疲弱,淡友散播謠言沽空,博耳電力(1685)的股價在一輪震蕩後,竟然可以在兩個星期內升回之前的價位,股價堅挺。 這可以看出市場對該「個人意見文章」投了反對票,對博耳電力(01685)高速增長態勢投了贊成票。
■
14 Aug 15 - 博耳電力(1685) 中期業績The
Capital Group Companies 於2013年開始增持博耳電力(1685)至5%法定披露水平,並於去年中開始逐步減持。 今年10月中,The Capital Group Companies 股權減持至5.96%後,博耳(1685)股價曾經一度下跌至11元以下。 在2星期後,The Capital Group Companies 繼續止賺,股權減持至4.90%。 博耳電力(1685)的股價反而在「壞消息」公佈後逐步回升,相比10月中的低位回升2成以上,更加升穿下降軌。 筆者傾向於相信在基金止賺的壓力下,博耳電力(1685)的股價仍然向好,這或許是因為有其它資金正在吸納這隻國家政策受惠股。
市盈率,股息博耳電力(1685)2015年的業務增長目標為30%,筆者初步估計年營業額按年上升3成,盈利上升2成半至3成,每股預期盈利0.96港元。 現價13.52元,今年預期市盈率14.1倍。
博耳電力(1685)去年和前年派發特別股息,今年是首次派發中期股息0.26元,保持派發特別股息, 筆者8月將
全年預期股息由0.42元上升至0.50元後,再提升至0.65元。 現價預期息率4.8厘。
股價走勢1年圖:

3年圖:

權益披露: 於本文章發佈之時, 筆者持有博耳電力(1685)。
近年業績摘要營業額 (人民幣) | 上半年 | 全年 |
---|
2009年 營業額 | -- | 4.91億元 (增長21.0%) |
2010年 營業額 | 4.33億元 | 9.11億元 (增長85.5%) |
2011年 營業額 | 3.62億元 | 10.15億元 (增長11.4%) |
2012年 營業額 | 4.44億元 | 12.21億元 (增長20.4%) |
2013年 營業額 | 5.11億元 | 13.54億元 (增長10.9%) |
2014年 營業額 | 7.24億元 | 20.48億元 (增長51.3%) |
2015年 營業額 | 9.72億元 | -- |
盈利 (人民幣) | 上半年 | 全年 |
---|
2009年 盈利 | -- | 0.76億元 (增長48.2%) |
2010年 盈利 | 0.90億元 | 1.87億元 (增長146%) |
2011年 盈利 | 1.04億元 | 2.53億元 (增長11.0%) |
2012年 盈利 | 1.00億元 | 2.94億元 (增長16.3%) |
2013年 盈利 | 1.30億元 | 3.45億元 (增長17.3%) |
2014年 盈利 | 1.92億元 | 4.59億元 (增長33.0%) |
2015年 盈利 | 2.60億元 | -- |
每股盈利 (人民幣) | 上半年 | 全年 |
---|
2009年 | -- | $0.1358 |
2010年 | $0.1556 | $0.2983 |
2011年 | $0.1339 | $0.3270 |
2012年 | $0.1308 | $0.3847 |
2013年 | $0.1718 | $0.4600 |
2014年 | $0.2408 | $0.6100 |
2015年 | $0.3500 | -- |
參考:
1. 博耳電力 1685 業績
http://boerpower.todayir.com/attachment/201508281046231714122345_sc.pdf
http://boerpower.todayir.com/attachment/2014082518045717_sc.pdf
http://boerpower.todayir.com/attachment/2013082715483117_sc.pdf
http://boerpower.todayir.com/attachment/2013041710563517_t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910/LTN2015091044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812/LTN2015081216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5/0306/LTN2015030680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912/LTN2014091245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819/LTN2014081913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428/LTN20140428146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4/0326/LTN2014032637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826/LTN2013082609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423/LTN2013042340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326/LTN2013032621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2/0824/LTN2012082414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2/0425/LTN2012042542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2/0327/LTN2012032719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826/LTN20110826119_C.pdf
2. 博耳電力 1685
http://www.boerpower.com/traditional/tzzgx.asp?relation=all
3. 智能電網 市場規模增速快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d62a86a0-24a8-406e-8a16-26c8fa777d5f-490078
4. 博耳電力獲傑富瑞首籲買入 潛在升幅達六成
http://www2.hkej.com/instantnews/market/article/1108468
5. 博耳:財務穩 造假報道失實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52190629-d42c-4525-87e0-296299986b30-389091
本網誌內容版權為本人「藍冰」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筆者相信「從錯誤中學習、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個道理,藉此為自己的投資決定留個記錄。另外,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筆者亦不能保證資料是否準確、完整及充分。 敬請留意! |
香港股市與GDP關係 (15 Nov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節錄自iMoney)
減息浪接浪 中小企仍乾塘 信貸要鬆綁 明冬始有望 (10 Nov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全球央行近期史無前例聯手減息,奈何出拳卻像打空氣似的,這邊廂中小企繼續告急,那邊廂美息減3次,港息才勉強跟一次,關鍵依然是銀行收縮信貸之過,無奈這個痛苦的緊箍咒,可能要捱到明年底或後年方能鬆綁。
銀行少做少錯 盼理順財政銀行收縮信貸,是去槓桿化(deleveraging)的必經之路。所謂去槓桿化,是指銀行減低風險的過程。在信貸危機前,銀行就像過度擴充及冒險的公司,進行大量高風險的業務,但當市況逆轉時,公司自然因為這些虧本生意元氣大傷,固本培元的方法,自然是少做少錯,慢慢理順財政。
這與銀行今次的做法並無二致,環球金融機構在今次海嘯中已出現近7,000億美元(約5.46萬億港元)虧損,這些虧損要直接在股本中扣除,由於銀行做的每單買賣,都需要一定的股本來支持,這些寶貴的股本的流失,意味銀行要相應減少貸款或投資來降低風險。高盛經濟師Jan Hatzius早前便估計,單單美國的信貸收縮,已導致貸款減少達1.96萬億美元。
銀行收縮業務的結果,分分鐘導致百業蕭條,企業及消費者未能取得所需融資,又或需要付出高昂息口,都會令經濟嚴重收縮;更甚者是金融機構的去槓桿化,會令中央銀行的減息政策,未能發揮應有的刺激作用,減息雖令銀行的資金情況改善,但明哲保身的銀行,卻不願把資金拆借出去。
若不想銀行大舉收縮生意,可以怎樣?其中一個有效的途徑,便是補充銀行的股本,讓銀行有更大的風險及錯誤承受能力。事實上,過去一年,銀行向私人機構爭取注資入股的金額已達到4,200億美元,連同美英政府承諾注入銀行的近3,000億美元資本,已足以抵銷7,000億美元虧損(見表)。
向國庫打主意 補虧損缺口既然銀行的股本在注資後,已回復風暴前水平,為何信貸緊縮的情況仍未解決?這是因為在樓市及經濟低迷下,銀行未來的壞帳仍繼續擴大,市場目前預計銀行將出現7,000億至9,000億美元的虧損,這些虧損若得不到填補,銀行依舊要收縮業務。
不過,過去1年入股的主權基金或投資者,莫不以損手收場,這7,000億美元的缺口,很難說服他們再慷慨解囊,除非各地政府肯身先士卒,但這筆資金是英美政府已承諾出資的一倍有餘,意味銀行仍要向國庫打主意。
現時市場的共識是,美國樓市及經濟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有望見底,則銀行的傷亡點算屆時才結束。信貸緊張的情況,亦要到那時才得以紓緩。
黑洞被誇大? CDS真實交易量不足2萬億美元 (10 Nov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節錄自21世紀經濟報道)
市場規模高達數十萬億美元的信用違約掉期產品(CDS)市場的垮臺,直接引發了本次金融海嘯,除了吞噬多家全球金融機構,還引發了全球金融恐慌和整個金融市場流動性短缺。這一個深不可測的「金融黑洞」,即使在金融海嘯已經驚天動地後,也鮮有人能清楚的解析此中的奧秘。
一份來自美國存款信託與清算機構(DTCC)的報告,簡約的勾勒出CDS市場的大框架。
真實交易規模不足2萬億11月4日,DTCC首次發佈的數據報告顯示,全球CDS相關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總規模估計為33.55萬億美元。其中做市商和交易商持有總量為30.77萬億美元,合約219.4萬手。非交易商和客戶持有總量約為2.8萬億美元,持有合約25.49萬張。
進一步細分不同交易產品——其中CDS市場規模15.38萬億美元。CDS的衍生產品CDX(信用違約掉期指數產品)市場規模為14.76萬億美元。
在CDS市場中,金融機構在不同行業上所對賭的交易量也差別很大,最受次貸和房地產影響的核心金融產品,出人預料的僅佔了CDS市場的一小部分。銀行貸款產品上CDS交易量僅為458億,住宅按揭貸款CDS交易量為924億和108億美元。
另一些交易品種則交易量巨大——深受金融機構鍾愛的企業金融信用違約產品,整體市場交易量高達3.5萬億美元,為市場上最大的交易品種。主權基金/主權國家信用違約掉期也有近1.6684萬億美元交易量。
在成交非常活躍的前1000個信用違約掉期產品上,單一主權國家信用違約掉期佔了很高的比重。其中土耳其主權信用違約交易量1860億美元,居全部國家之首。意大利和巴西分別為1486億和1472億美元交易量。下注在中國身上的信用違約掉期資金則非常之少,僅有187億美元。
公司信用違約產品也屬於活躍交易品種。壓注在通用汽車金融公司身上的信用違約產品交易量達到1005億美元,GE金融公司860億美元,通用汽車647億美元,福特汽車400億美元。
全球第一到第五的投資銀行,因為舉債規模巨大,在CDS市場活躍產品榜單也無一漏網,高盛公司信用違約交易規模927億美元。摩根斯坦利、美林、JP摩根、花旗分別為919億美元、945億美元、623億、659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不少企業也因為融資規模較大,也出現在榜單上。如壓注/對沖中國銀行的信用違約掉期交易量為36億美元。
DTCC的統計還揭示一個異常重要的市場數據——在交易最活躍的一千個交易產品上的估算交易頭寸高達15萬億。但是淨交易頭寸——也就是真正投入在交易最活躍的一千個交易產品的真實資金總量,僅為1.7萬億美元,僅為估算交易頭寸的10%。
「淨總頭寸僅有1.7萬億,連2萬億都不到。這僅是以前估算的幾十萬億風險的十分之一。這證明市場風險未必像想像的那麼龐大」。資深的對沖基金風險管理經理劉寧暉在接受本報者採訪時說。
賭場式的遊戲規劃「CDS完全是一個場外(OTC)市場,而且是一個多邊交易市場。所以交易數據一直是放大的。因為同一筆CDS可能是幾個交易商在互相對沖交易。華爾街抵押貸款領域的權威Eric Salzman先生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數年來美聯儲一直想在交易量數十萬億美元的這個市場上建立一個清算機構。但是一直受到銀行業的反對。因為都是一對一的私下交易,所以沒有任何人知道這個市場的情況究竟是如何的。市場上一直擔心一家主要交易商的倒下,會對這個市場形成毀滅性的衝擊。「Eric Salzman說。
「雷曼兄弟的破產,把美聯儲的擔心變成了真實的噩夢。雷曼兄弟有上千個交易員參予這個市場的數千筆交易,交易對手有上百家。所以雷曼兄弟的破產讓整個CDS市場成為一個噩夢。很可能到現在誰都不知道其它人手上有什麼產品(可以互相交易)。整個市場機制完全失靈,市場價格也失控。」Eric Salzman先生說。
「所以DTCC的出現,完全就是為了承擔起這個市場的撮合和清算功能,更像是一個CDS上的交易所,這樣可以讓整個交易體系重新運轉起來。這是解決問題非常重要和關鍵的一個舉措。為以後解決CDS這個市場上所有問題,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Eric Salzman先生說。
對沖基金風險管理經理劉寧暉表示:「正因為之前是一個OTC的市場,很多交易是在水面之下(UNDER WATER)的,所以現在誰也無法估計DTCC是否估算了所有的數據。外界質疑說可能漏估了近40%的數據。但是我個人覺得說漏估了40%本身也是一種猜測。」
「但是DTCC起碼給一片恐慌的市場一個信心,給一個看不清的市場計算出一個數據。這是邁出了一個非常好的一步。」劉寧暉說。
MASTERS對沖基金的創始投資經理MIKE MASTERS認為,要真正解決目前CDS市場上純粹的「現金下注,對賭大小」式的賭場遊戲規劃,只有制定「實際交付」這一原則才可以。也就是說,只有真正持有某個機構債券的一方才能進入這個市場進行傳統的對沖交易。這樣可以清出大量的投機資本。這樣CDS市場才能「正本清源」。MASTER認為,跟原油市場上的指數投機者一樣,大量湧入的投機資金,是造成整個CDS上交易量達到數十萬億美元的元兇。
但是劉寧暉認為,「CDS其實一部分源自保險的概念,也有價格發現的功能。很多投資者依靠CDS來判斷正確的市場價格。按如果硬性規定實際交付原則的話,會破壞CDS產品市場價格指示器的功能。CDS產品在其形成的過程中還是起到自身應有的作用的。」
他認為,過度的金融創新才是這一場金融災難的根本原因,但是市場依然需要金融創新。
30 Nov 2015 - [香港八十前] 金寶通(320)上半年業績 + 財務分析數據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0,6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金寶通(320)(公司網址)現價$1.17,現時市值約9.8億港元(「香港八十前」成員),從事研發、設計、製造及銷售電子控制產品。上週四公布至今年9月上半年業績,收入按年升11%,毛利率升0.7個百分點,純利按年升78%,若撇除應收賬款減值,按年亦升59%。財務及營運現金流皆健康。業務分類中,以樓宇及家居控制裝置表現最佳,主要受惠於美洲經濟復甦,當中節能控制業務和「SALUS」品牌業務(產品網站)將繼續為發展焦點。
大家若有興趣對上市公司作業績財務分析DIY,並取得Microsoft Excel Templete,請參閱我的最新著作「港股A餐」,各大書局有售,或可到「超閱網」(按此)網購。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30 Nov 2015 - 「紙媒、網媒、新傳媒」講座記錄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0,6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越來越少去講座,或許因資訊發達,事後可在網上找到相關內容。今天親身參與這個題目為「紙媒、網媒、新傳媒」的「中大新聞獎」講座,主因對相關內容很感興趣,亦想看看幾個熱門講者的互動,結果也沒有失望。現在儘管將記低的內容重組一下在此分享,如有記錄錯誤,請見諒及提點!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校友會主辦的「中大新聞獎」講座系列
主題:紙媒、網媒、新傳媒
主持:區家麟先生 (資深傳媒人)
講者:林日曦先生 (毛記電視創辦人)
- 目的是做一道門的裝飾,希望吸引更多人打開門看入面內容,甚至進入互聯網看海量的內容
- 互聯網變得太快,有段時間用一種方法在YouTube做宣傳,數個月後已不行,何況Facebook現在更差不多天天在變,未來也不知由那個社交媒體會成為主導
- 人的行為也不斷改變,數年前不少人在網下不喜歡看字,所以便出版「黑紙」,但現在不少人卻很喜歡在網上看很長的文章
- 所以現時從事傳媒難於計劃未來,需不斷調整策略,並對不斷的轉變盡快應對
- 有些人認為用不同方法也改變不了社會現狀,所以於新媒體上找共鳴及尋求出路
- 部份人Share Facebook內熱門話題及有深度內容其實在扮型,但不等於有睇內容;發現同一個內容在Facebook上Share的人多,瀏覽反而沒大家想像中多
- 在Facebook有Like不同意見的Page(如「港人講地」)及Newsfeed,因不想只能在Facebook看到和自己相近觀點的內容
- 網上分眾,網下大眾
講者:吳曉東先生 (傳真社(FactWire)聯合創辦人)
- 新聞自由其實沒變,但新聞誠實度卻在減退
- 傳媒因個人或商業原因變得自我審查
- 媒體需偏離商業支持,走向公眾支持及以非牟利形式經營,所以以眾籌形式創立通訊社,需盡快建立公信力
- 製播需分家,但中間涉及錢,怎樣以錢來作交易仍未定,而現在內容供應商本可收到的廣告收入卻被Youtube及Facebook吸收
講者:李家聰先生(《蘋果日報》總採訪主任(動新聞))
- 爭取不看新聞的人,因他們認為看新聞很悶,所以內客需生動及有共鳴
- 首三位瀏覽最高的動新聞往往較富娛樂性,娛樂性凌駕新聞專業性的情況需作平衡
- 事情有時於一天內發展迅速,紙媒及網媒可合作互動報導
- 鼓勵別人需看不同傳媒,以不同角度看事情
- 《蘋果日報》的新聞誠實度也不是100%
28 Nov 2015 - [經濟一週「香港八十前」] 被市場遺忘的港企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0,6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由今期開始,我不再寫美股,原因並不是如上一篇「美股A餐」文章點題般對美股是否「高處不勝寒」有疑慮,始終美國經濟仍穩中有進,不好景又怎會考慮加息,相對世界其他地方,還有其吸引力。不過,我投資港股已二十年,現時仍是主力投資所在,所以還是在此專欄分析較熟悉的港股,才是雙贏之道。
我是七十年代出生,俗稱「七十後」,亦可說是「八十前」,但此非本欄新名稱「香港八十前」命名主因。自1995年投資港股,那時上市公司只有數百間,並大多是香港資本企業,至於後來紅籌、國企及民企相繼擁入,港股逐漸變天,市場及投資者焦點盡歸中國企業,很多港企卻逐漸被遺忘。隨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投資中國企業迎來多年的蜜月期,不過近年經濟增長減速,人口紅利優勢漸失,經營成本不斷上升,經濟結構轉型未到位下,開始問題叢生,投資者至愛的內銀股估值因市場擔憂其潛在壞賬而日益下降,資源股因商品牛市週期見頂而業績屢創新低,不少行業面對產能過剩,來港的中國企業平均質素也明顯下降,造假個案越來越多,製造了不少投資陷阱。新政府積極推動各方面的改革,一帶一路、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等政策成為市場炒作焦點,但改革不會即時見效,業績未見而暫時只炒憧憬下,換來的只是股價波動。
很多投資者仍熱衷投資中國企業,但賺錢的機會率其實已不斷下降。也有不少投資者喜愛炒賣國策,但新政府推行國策未見章法,若遇上市場不按常理,執行應對更見混亂,令炒賣國策有如炒賣財技股般,投資者有幸可短線賺錢,中長線怎樣大家心照,還看各人造化。所以,我決定人棄我取,反璞歸真,將焦點回歸港企,以業績為依歸,至於小投資者熱衷炒賣的財技股,本著導人向善,並非考慮之列。我將本專欄命名為「香港八十前」,因為我這個「八十前」會主力分析市值未到80億港元(約10億美元),市場較少留意的港企。好像港通控股(32),已上市多年,市值約38億港元,現時主要經營香港駕駛學校、Autotoll電子收費系統、西隧及大老山隧道,大家也很熟悉的業務,收入及盈利近年仍穩步上揚,其股價今年走勢標青,經歷股市波動仍一直見平穩,至執筆時股價$10.1,今年連派息更升約40%。我的目標是於本專欄作出更多相類分享,而就著篇幅所限,會將相關財務分析數據放在「紅猴」Blog(按此)上,相輔相乘,實行內容O2O。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25 Nov 2015 - [PCM] 全球長跑「瘋」(中)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0,6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上週提到,全世界也可找到長跑「瘋」,除了香港及美國,中國也不遑多讓,越來越多城市舉辦馬拉松賽事,已有近20年歷史的上海國際馬拉松,參賽人數已經突破35,000人,而預報人數更超過12萬人。雖然我說普通T恤短褲,加上一對「白飯魚」布鞋,已可落街跑步,但城市人跑久了便容易變得講究,事實上我也會用Adidas及Asics的跑鞋、Under Armour的跑步背心,還有Polar的運動電子表,所以這些體肓品牌也積極贊助長跑賽事,好像Adidas及Nike分別是北京馬拉松和上海馬拉松的贊助商,而數年前「渣打馬拉松」的官方跑衫資助,已由New Balance變了中國的特步,另外特步也贊助了國內13場馬拉松賽事。根據美國權威雜誌「Runner’s World」估計,美國「節儉型」跑友一生的跑步花費為14,358美元,「普通型」為56,942美元,而「奢華型」則為212,872美元,可見此市場為兵家必爭之地。
有估算中國的馬拉松賽事在2014年的運營收入達20億元人民幣,帶動相關行業收入超過百億元人民幣。而美國的籌辦長跑賽事亦已是一個價值14億美元的增長行業,自然引來大機構垂涎,好像Virgin Sport已聘請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紐約馬拉松主辦單位的CEO,去統領這個新企業主辦包括長跑比賽的體育賽事。另外,私募基金也認為這行業有利可圖,好像Calera Captial於2012年以2.5億美元收購在30多個城市舉辦Rock “N” Roll長跑賽事的Competitor Group Inc.,他們或許希望能如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般,最近成功以6.5億美元,即是最初投資額四倍的價錢,出售三項鐵人賽系列的擁有機構World Triathlon Corporation予中國首富的萬達體肓。
香港的長跑賽事數目正在高速增長,除了香港田徑總會外,很多賽事仍是由歷史悠久的本地跑會主辦,不過近年已開始有主打體育項目籌辦的私人企業,據聞收取六位數字的籌劃費去舉辦一個長跑賽事,買家可包括體育品牌、政府機構和那些想藉比賽建立正面形象的不同行業企業。除了冠名籌劃費,收入還可包括入場費及贈品贊助費,不過我也希望他們收贊助不要太濫,好像有次在完成一個健康的10KM賽事後,卻即時給送上一杯雪糕,未免有點矛盾吧!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筆者現為華富嘉洛證券資產管理副總裁,幫助客人管理股票投資組合,詳情請按此
25 Nov 2015 - [香港八十前] 進智公共交通(77)上半年業績 + 財務分析數據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請Like已有超過10,6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進智公共交通(77)(公司網址)現價$1.37,現時市值約3.6億港元(「香港八十前」成員),從事提供專線公共小巴客運服務,剛公布至今年9月上半年業績,轉虧為盈,先前已發出相關盈喜。集團過往數年全年計皆錄得虧損,但留意若撇除公共小巴牌照重估虧絀及商譽減值撥備的非現金項目,卻仍可錄得盈利。另外,自去年度(至今年3月)下半年起,集團業績明顯受惠燃料開支大幅下跌。
大家若有興趣對上市公司作業績財務分析DIY,並取得Microsoft Excel Templete,請參閱我的最新著作「港股A餐」,各大書局有售,或可到「超閱網」(按此)網購。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