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者更要瞭解品牌 ——評《董事會裡的戰爭:企業管理層的25個營銷誤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rra.html

眾所周知,巴菲特喜歡有強大品牌的企業,帕特·多爾西在《巴菲特的護城河》一書中認為,「如果消費者僅僅因為品牌就願意購買或是支付更高的價錢,那麼,這就是經濟護城河存在的最有力的證明。」

但是,如何讓品牌這道護城河變得更加寬廣卻不是一件容易事兒。本書中講述了不少在品牌問題犯下錯誤的案例,其主角均為知名甚至「卓越」的企業。至於為什麼會這樣,作者(艾·裡斯和勞拉·裡斯)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企業管理層多為左腦思維者。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裡那種典型的CEO,那你很有可能是左腦思維者。在做出一個決定之前,你通常需要得到事實、圖表、市場數據和消費者調查的支持。在你看來,盈虧結算和股票市值就是商業的終極標準。

如果你從事的是營銷方面的工作,那你很有可能是右腦思維者。你的決定常常是憑藉(對市場)「本能的直覺」,很少或幾乎不依靠任何支持性的證據。你十分認可營銷這門極富創造性的學科。

思維方式不同,「董事會裡的戰爭」也就難免。不過,在我看來,企業管理層之所以會在品牌問題上與營銷派有不同的觀點,與其受到來自公司股東方面的壓力更大、更直接也不無關係。在作者提出的25個 營銷誤區中,「管理派關注短期,營銷派關注長期」、「管理派期望『爆炸式』推動品牌,營銷派期望緩慢建立品牌」、「管理派傾向於品牌擴張,營銷派傾向品牌 緊縮」、「管理派主張完整的產品線,營銷派主張狹窄的產品線」、等很鮮明地將企業管理層那種追求短期收益的心態表現了出來。畢竟,即使是在美國,像巴菲特 這樣的長期投資者也只是少數人。

讀完這本書,我的第一感是,品牌問題的重要性超出我的想像。我原以為,柯達公司的衰落是因為受到新技術、新產品(數碼攝影)的衝擊,而書中給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柯達公司早在1976年就發明了數碼相機!作者認為,「如果柯達早前能給它的新發明一個新的品牌名,它會是大贏家。」

我的第二個感想是,品牌問題的複雜性也超出我的想像。以可口可樂為例,儘管近十年來股價漲幅甚微,巴菲特在伯克希爾2010年年報中仍然對其讚賞有加:

2011年,我們幾乎肯定可以從可口可樂獲得3.76億美元分紅,比去年高2400萬美元。我預計十年之內,3.76億美元的分紅還將翻倍。到那時,如果我們每年從可口可樂獲得的收益超過最初投資成本100%,我一點都不會感到奇怪。時間是偉大生意最好的朋友。

然而,在裡斯的眼中,可口可樂並非沒有問題。

品牌很重要,但只有在能代表一個品類時才有價值。根據國際品牌集團的數據,世界上最具價值的品牌是可口可樂,但是它的品牌價值已經開始下滑。1999年時,其價值達838億美元,而今天只值667億美元了。

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為什麼下跌了呢?

因為可樂這個品類冰山在融化。自千禧年開始,美國每年的汽水軟飲料消費量比上一年下跌一到兩個百分點。儘管可口可樂公司每年要花費超過3億美元用於廣告投放,也仍無法阻止銷量的下滑。

可口可樂股價低迷,是因為這個麼?

2001年初至2010年末,可口可樂的股價(復權價)僅上漲了7.93%。這並非是因為公司經營業績欠佳——2000年,可口可樂公司的營業收入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是204.58億美元和21.77億美元;2010年,則分別為351.19億美元和118.09億美元[1],增長了71.66%4.42倍。

裡斯還認為,可口可樂沒有能夠很好地在今天和未來的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它本應該推出一個零熱量的獨立品牌來吸引年輕一代,事實上,它也曾這樣做過,這個品牌就是Tab。然而,一個戰術上的錯誤扼殺了Tab品牌。「公司沒有把最新的甜味劑用在Tab可樂中,把它留給了健怡可樂。」

在短期來看,健怡可樂確實收穫了巨大的成功。在推出的一年後,它成為最暢銷的低熱量軟飲料。最終它被評選為20世紀80年代最好的新產品。

但從長期來看,Tab會是個更好的選擇。它不僅不會被當做可口可樂的又一個子品牌(這是人們對健怡可樂的認知),Tab還可以被定位成一個完全獨立的產品,甚至成為未來的可樂品牌。

是裡斯過於求全責備還是可口可樂未來的發展確有隱憂?這個問題是很值得我們探討的。

書中的其他一些觀點對價值投資者也很有幫助,如「管理派傾向品牌擴張,營銷派傾向品牌收縮」。A股市場上,很多市場參與者看好多元化發展、產品線全面的企業,認為它們的成長空間更廣闊,而專業化發展的企業則成長性有限。果真如此麼?什麼樣的行為才能讓公司的品牌更強大、護城河更寬廣?看看(這本書)就知道了。

 



[1] 可口可樂2010年的淨利潤中有51.85億美元的Other income,即便如此,以2009年的數據計,其淨利潤仍然增長了2.13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15

25億元索賠綠大地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1268.html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吳靜】9月6日上午,昆明市官渡區人民法院,綠大地(現*ST大地,002200.SZ)涉嫌欺詐發行股票案正式開庭審理。

據披露檢方的起訴書顯示,昆明市官渡區人民檢察院起訴何學葵(公司前任董事長)等人涉嫌欺詐發行股票罪、違規披露重要信息罪、偽造金融憑證罪、偽造國家機關公文罪、故意銷毀會計憑證罪等多項罪名。

據瞭解,綠大地現任董事長鄭亞光、總裁王光中均前往法院旁聽。由於涉案複雜,當天長達7個小時的案件審理未能當天宣判。何學葵在當日庭審的最後發言中表示,願意接受法庭的判決,願意盡其所有補償社會、公司和股東的損失。

隨 著欺詐發行股票的開庭,綠大地欺詐發行股票案將得到司法認定,那麼曾經買賣過綠大地股票,並形成實質性虧損的投資者,按照法律程序可以向法院起訴綠大地以 及相應的責任人,進行投資損失索賠。綠大地上市至案發,市值蒸發45億元,根據律師測算,流通股股東索賠超過25億元,那麼綠大地將面臨數億元的索賠風 險。

庭審揭開欺詐往事

2009年,何學葵頭頂上有一個令無數女人夢想的皇冠:云南女首富。9月6日,云南女首富的財富畫皮被公訴機關無情地揭開,欺詐騙局觸目驚心。

2007 年12月21日,A股唯一的綠化上市公司綠大地登陸創業板,IPO募集資金總額為3.46億元,主營綠化苗木種植及銷售、綠化工程設計及施工等業務。掛牌 首日,報收45.82元,股價上漲177.87%,何學葵因持有綠大地28.63%的股本,當時身價超過11億元。2009年,何學葵登上胡潤富豪榜,並 獲得了「云南女首富」稱號,一時風光無二。

經營這家上市公司,除了確保發展業務,為上市「做業績」也讓管理層煞費苦心。起訴書顯 示,2004年至2009年間,綠大地在何學葵、原財務總監蔣凱西、四川華源會計師事務所所長龐明星的精心籌劃下,由原出納總管趙海麗和原大客戶中心負責 人趙海豔登記註冊了一大批由綠大地實際控制或者掌握銀行賬戶的關聯公司,並利用相關銀行賬戶操控資金流轉,採用偽造合同、發票、工商登記資料等手段,少付 多列、將款項支付給其控制的公司組成員,虛構交易業務、虛增資產、虛增收入。

起訴書顯示,2004年至2007年6月間,綠大地使用虛假合 同、財務資料,虛增馬龍縣舊縣村委會960畝荒山使用權、馬龍縣馬鳴鄉3500畝荒山使用權以及馬鳴基地圍牆、灌溉系統、土地改良工程等項目的資產共計 7011.4萬元,這些高管還採用虛假苗木交易銷售,編造虛假會計資料或通過受綠大地控制的公司將銷售款轉回等手段,虛增營業收入2.96億元。

借助「虛構交易業務、虛增資產、虛增收入」等手法,綠大地以16.49元/股的價格發行1680萬股正式登陸深交所中小板。在成功上市後,綠大地為維持業績繼續造假,2007年至2009年正式披露的年報中,檢方人員發現不少虛假內容隱匿其中。

起 訴書顯示,2007年至2009年間,綠大地通過偽造合同和會計資料,虛增馬龍縣月望鄉貓貓洞村9000畝荒山土地使用權、月望基地土壤改良及灌溉系統工 程、文山州廣南縣12830畝林業用地土地使用權的資產2.88億元;綠大地還採用虛假苗木交易銷售,編造虛假會計資料或通過受綠大地控制的公司將銷售款 轉回等手段,虛增收入2.5億元。

對於公司涉嫌造假,業內早有質疑,直至2010年3月份,綠大地涉嫌信息披露違規才被曝光於公眾面前。3月18日,公司公告稱,收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指出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規,進行立案調查。據瞭解,當年5月份調查結束。

大批機構深陷其中

就在2010年5月中旬,曾有浙商證券、銀泰證券、中原證券等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不少人對綠大地基本面認可,並隨後建倉或增持,特別是浙商證券、中原證券,曾進入十大流通股股東行列。

記者翻閱2010年基金持股記錄,2010年3月底僅有3家基金持有,2010年6月底增至15家,2010年9月底跌至2家,到2010年底又增至12家,其中廣發系、上投摩根系等紛紛進入。

機構的興趣並未扭轉公司經營層的敗局。

2010 年12月20日,何學葵持有的4325.8萬股被公安機關依法凍結。12月23日當天收盤後,應機構投資者請求,何學葵臨時召開投資者電話會議,一再解釋 「股份凍結與公司基本面無關」,但也未回應凍結緣由。12月30日晚間,綠大地才坦率表示,接到公安機關通知,公司因涉嫌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接受調 查。

2010年12月29日,綠大地向云南省金融辦、云南省證監局遞交相關報告,以求獲得理解、支持和幫助。為保護當地企業,云南省分管副 省長兩次赴京,分管工作的省政府副秘書長至少10次赴京,與證監會溝通。但政府出面溝通結果不甚如意。2011年3月18日,綠大地緊急停牌,並於當天晚 間發佈公告稱,公司董事長何學葵因涉嫌欺詐發行股票罪,已被云南省公安機關執行逮捕。

2011年3月21日,證監會在媒體通氣會上表示,因綠大地涉嫌信息披露違規對其進行了立案稽查;在行政調查過程中發現,綠大地涉嫌虛增資產、虛增收入、虛增利潤等多項違法違規行為。8月18日,公司正式被昆明市檢察機關起訴。

何學葵面臨最高5年刑期

檢察機關認為,由於被告單位和各被告人的行為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60條、第161條之規定,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以欺詐發行股票罪、違規披露重要信息罪追究被告單位綠大地及被告人何學葵、蔣凱西、龐明星、趙海麗、趙海豔的刑事責任。

《刑 法》第160條對欺詐發行股票、債券罪定義為,在招股說明書、認股書、公司、企業債券募集辦法中隱瞞重要事實或編造重大虛假內容,發行股票或者公司、企業 債券,數額巨大、後果嚴重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違規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定義為,指依法負有信息披露義務的公司和企業,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虛假的或者隱 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或者對依法應當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不披露或者不按規定披露,嚴重損害股東或者其他人的利益,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

根 據《刑法》第160條,構成欺詐發行股票罪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非法募集資金金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罰金。單位犯前科罪 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依據《刑法》第161條,公司對依法應當披露的其他重要 信息不披露或者不按規定披露,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

按照法律的規定,何學葵最高可獲刑5年,並處以罰金1730萬元。

綠大地或遭25億元索賠

何學葵庭審尚未宣判,投資者索賠序幕已經拉開。

上海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宋一欣律師、河北功成律師事務所薛洪增律師和北京市大成律師事 務所陶雨生律師已經於2011年3月,聯合向權益受損的綠大地投資者徵集訴訟委託代理,以代理其提起對綠大地公司、何學葵、華泰聯合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等的 證券民事賠償訴訟。大成律師事務所及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告訴記者,已接受80多人的委託,只等最後審判結果。

國浩律師事務所徐偉告訴記者, 根據《證券法》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凡是權益受到損害的投資者,均可以考慮委託律師提起民事訴訟 賠償。一旦綠大地民事賠償訴訟成立,那麼將是中國證券市場中小板欺詐上市民事賠償訴訟第一案,也是保薦人虛假陳述民事賠償訴訟第一案。

上海 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宋一欣曾做過詳細計算:綠大地民事賠償案的虛假陳述實施日為2007年12月21日至2010年3月17日,虛假陳述揭露日為2010 年3月18日。從揭露日起1.06億股流通股累計成交量達到或超過100%的投資差額損失計算基準日為2010年4月20日。截至該日,被告股票累計成交 量為1.077億股,基準價為24.01元/股。符合起訴條件的綠大地投資者為,2007年12月21日至2010年3月17日間買賣過該股票,並持有至 2010年3月18日及以後賣出或繼續持有,且存在損失者。

「該案件歷經公安機關的偵查環節,目前由檢察機關審查起訴,但上市公司及相關當事人的罪名成立與否,還需依照法院的宣判結果。」北京策略律師事務所謝會生向記者表示,對證券欺詐進行民事索賠的話,需要綠大地被法院認定有罪並作出刑事判決生效後,才能進行。

涉 嫌欺詐上市,綠大地並非首例。早在2002年,大慶聯誼股份有限公司因虛假陳述賠償464名適格原告883.60萬元,承銷商申銀萬國部分承擔連帶責任 608.6萬元。2002年,紅光實業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共11起,起訴金額為25萬元,最後以調節方式結案,投資者獲得訴訟標的90%的款項。

在 當日庭審的最後發言中,何學葵表示願意接受法庭的判決,願意盡其所有補償社會、公司和股東的損失。按照公司上市首日開盤價45.82元,2011年9月5 日收盤價16元,總股數1.51億股計算,3年多公司市值蒸發45億元。根據宋一欣提出的被告股票數量跟基準價測算,投資者可以申請索賠25.85億元, 一旦投資者以此為索賠依據,何學葵拿什麼賠償呢?

徐偉則表示,針對上市公司涉嫌欺詐或違規披露的懲罰,頗為「仁慈」,「海外上市公司如果涉 嫌欺詐,除了賠償股民的實際損失,還要進行嚴厲的處罰。同時如果有機構質疑公司業績,可以進行獨立調查,以調查數據直接起訴上市公司。而在國內只能舉報, 是否被受理不得而知,股民也只能爭取實際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32

25年金融老將的「反華爾街式」投資法 掌握四大法則 拒當金融遊戲的輸家

2011-10-17  TWM




高登.莫瑞試圖證明華爾街宣揚的投資哲學能夠讓投資人的資產增值速度超越大盤,不幸的是,他最終發現「超越大盤」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在他的遺作中,歸納 出讓投資人避開華爾街陷阱的投資關鍵。

撰文‧楊卓翰

因腦癌而走進生命最後半年的華爾街銀行家高登.莫瑞,反思金融市場上主流思惟,凝聚成一套「反華爾街式」的投資邏輯。這些邏輯並不複雜,也不像我們常見令 人興奮的投資機會。莫瑞用平實的文字講述一套簡單,卻讓他在華爾街投資銀行打滾二十五年才領悟到的道理。

《今周刊》特別在莫瑞去世後、中文版發行之際,獨家專訪該書共同作者丹.高迪,為我們解說書中提出的四大關鍵,以避免落入莫瑞口中的「華爾街陷阱」。

「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數字,這個數字你不會在金融機構的文宣上看到。」高迪一開場就指出赤裸裸的現實:「一九九○年到二○○九年,美國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年 化報酬率(每年的大盤報酬率)大約是八%。而投資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報酬率,在扣除手續費、稅率等交易成本後,僅有三.二%,只比通貨膨脹率來得高一點而 已。」別把「超越大盤」當成目標這個令人錯愕的結果,有二個根本原因。首先,華爾街銀行的目的並不是讓投資人賺錢,而是吸引投資人下單,以賺取手續費。 「他(莫瑞)在那樣的環境工作了二十五年,了解這個遊戲規則並不適合散戶投資人。在下單或贖回一來一往之間,大部分的投資人就把利潤全部送回銀行了。也因 此,我們會有這套可以說是『反華爾街式』的投資邏輯。」莫瑞的經驗告訴我們,多數人投資失利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我們想預測股票市場的走向,但結果卻總是令 人失望。

「當莫瑞聽到那些華爾街頂尖的基金經理人自己也摸不清頭緒時,他了解市場沒有永遠的超額報酬。如果你知道了什麼消息,很快別人也會知道,結果就是一窩蜂地 買進或賣出,造成價格超漲或超跌。」高迪解釋,「很多研究顯示,投資人在跟隨潮流的過程中,買高賣低,是因為他們都沒有建立自己的投資紀律:投資人一再地 被壞消息嚇到而在跌時賣出,被好消息激勵而在漲時買進。」以﹁再平衡﹂擺脫買高賣低要從總是買高賣低的陷阱中脫離,莫瑞和高迪建議投資人做好固定的投資部 位計畫。

「第一,你可以利用被動型的指數型基金,建立起不同的持股結構。例如五○%的標準普爾指數基金,和五○%的道瓊指數基金,各一萬美元。」接下來很重要,也 是最困難的:「你要不斷地『再平衡』(Rebalance),保持這個比率。」高迪說。

他接著指出:「投資是一件違反天性的事。我們習慣在上漲時加碼,因為我們覺得它會繼續漲。不知不覺中,你就追高了。這就是散戶賠錢的癥結!這時你就需要用 再平衡來自動停利。」舉例來說,當一萬美元的標普指數基金淨值提高了,變成一萬五千元,你應該將五千元的獲利出清,以固定比率分配到你的資產配置裡。「這 麼做的話,你就是自動停利。每一次你的賣出,不是因為你覺得價格要反轉了,而是因為手上的部位結構改變了。」同理,當資產價格跌落時,你為了再平衡,就會 強迫性地買進便宜的資產。

﹁違反天性﹂才能持續獲利「再平衡要求你做違反天性的事情。當市場大跌時,每則新聞都是利空,你的每根神經都要你賣出。但再平衡卻要你買進。」在平衡的過 程中,買進的永遠是表現不好的資產,賣出的永遠是已經上漲的部位。跟隨市場進行調整,就是莫瑞和高迪所稱的「被動投資」。

但是為什麼被動投資這麼難做到,而市場上的主流仍是主動選股?高迪指出,全球金融市場裡有八九%的資產是主動投資,只有一一%的資產是被動投資。

「這是因為我們總認為主動出擊一定會有收穫。社會告訴我們,如果你夠努力,一定會成功。莫瑞說過,雖然這種思考方式是華爾街的共識,但是金融市場並不這樣 運作。我們有前車之鑑,主動選股的結果,幾乎無法贏過大盤。」高迪回答。

「當然我們看到極少數像巴菲特這樣的人表現很好,但其他人都不是巴菲特。」莫瑞和高迪認為,購買主動型基金,除了大盤的系統性風險外,還得承擔基金經理人 選股能力的風險。投資人無從得知經理人未來的表現,又要付出較高的管理成本,拉低報酬率。和被動基金相比,自然很難勝出。

波動小的資產整體報酬才高在建立被動投資的策略後,問題還是回到:要買什麼?對此,高迪認為,以長期投資來說,投資人應該優先選擇成本低廉的資產。

「以基金來說,主動型基金一年的成本就要比被動型高上一%至二%,以長期來說,這一點小錢將有可怕的複利效果。」高迪說。

第二,他指出,在長期投資下,波動幅度低的資產會比波動大的整體回報來得高。「這和我們一般的認知不同。因為在累積最終收益時,不是決定於平均報酬率,而 是實際的複利。」依照高迪的計算,當資產價格跌落五○%時,它需要再漲一○○%才能攤平損失;但跌落八%時,只要再漲八.七%就能攤平。這就像龜兔賽跑, 最後贏的會是步伐緩慢卻穩定的烏龜。

華爾街銀行家在死前留下的投資概念,並不難理解,甚至有些老生常談。「沒辦法,因為真理總是如此。」高迪笑著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36

25-Oct-2011 增長 小豬投資理財筆記

http://smallpignotes.blogspot.com/2011/10/25-oct-2011.html


價值投資者以為只要在極低的價格買入股票就有足夠的安全邊際,但我把這種概念再進一步提升,增長才是最佳的安全邊際,即是以低的價格買入高增長的股票才是 最強的安全邊際。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進攻就是最佳的防守,增長就是最佳的進攻,但傳統價值投資法只可以幫助找出數字上便宜的股票,但是不能找出高增長股, 高增長股必定要以超越價值投資的思維才有機會找到的。想想即使以高價買入高增長股,今天的高價絕對有能力成為明天的低價,但相反即使以低價買入平庸的股 票,今天的低價都很可能成為明天的高價。

本文提的高增長不是突然間一年內暴升那種,而是可以有長期持續性的複合高增長,同時這種高增長不是過去式而是未來式。這類股票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但絕對是比優質更優質的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14

雀巢25億押寶養殖業 乳業巨頭「爭上游」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731854343/

 [ 雀巢打算投資25億元,逐步取消散戶養殖,全部改為規模化飼養,徹底改造現有模式 ]

雀巢中國要對它在哈爾濱雙城市延續25年之久的「企業加農戶養殖模式」大動手術了。它打算投資25億元,逐步取消散戶養殖,全部改為規模化飼養,徹底改造現有模式。

要知道,雙城市可是全國第一大奶牛養殖市,也是雀巢在中國最主要的奶源基地,一度曾是雀巢在中國推廣企業加農戶養殖模式的成功標竿。雀巢怎麼了?

25億押寶養殖業

1月11日,雀巢與雙城市政府簽訂了一項合作備忘錄。內容顯示,除投建一個奶牛飼養管理培訓中心和三個不同形態的示範牧場外,25億元的投資將主要用於建設187家規模化奶牛小區,每個小區養殖規模在300頭奶牛以上,大約投資1500萬元。

這些小區將成為雀巢在雙城的主要奶源供應地。

而此前的雙城,超過1.2萬家養殖農戶中,百頭以上的規模化牧場或小區僅80多家。這一鬆散的散戶養殖模式,曾使得雀巢與它們之間的共生關係,因外部環境變化逐漸變質。

早在1987年,當北方奶牛養殖業還不成系統時,雀巢已開始著手創建自己的供應鏈。它通過給當地培育雙城奶牛基地,投入巨資幫助奶農採購奶牛及飼料、提供技術等,建構起與奶農之間的信任,一度帶動當地農民發家致富。

但隨著飼料、人工等養殖成本提升,雀巢與奶農之間圍繞奶價展開了利益衝突,矛盾頻發。其間,雀巢雙城個別員工曾被曝故意減少秤重、壓低奶價,引發奶農不滿。雙方一度出現激化局面:蒙牛、伊利等國內奶企對雀巢在雙城的奶源截流。

「現在奶源總體不足,越區收奶、搶奶現象的確存在。」雙城市一名政府官員表示,即便是雀巢在當地關係最緊密的直供牧場,也常遭到來自其他奶企更優惠的價格競購。

壓力之下,雀巢無奈加大了對上游奶源的控制能力。25億元的投資,或能幫它將其中的小散戶扶持成規模化的養殖基地,形成穩定的供應關係,加強對全產業鏈的監控能力。

中投顧問食品研究員周思然認為,對雀巢而言,建設奶源基地至關重要。首先,雀巢奶源「公司+農戶」模式產生了各種問題,已不適合乳業未來發展,也無法真正保障產品質量安全,達到消費者的預期;其次,乳業快速發展促使雀巢必須提高自身競爭力,才能在未來競爭中取得優勢。

雀巢大中華區總裁狄可為給出的理由是,25年前後的環境已發生變化,公司「必須改變模式」。黑龍江省畜牧獸醫局副局長王德勝認為,規模化養殖小區建成後,雙城養殖業會得到徹底改造,產業鏈競爭優勢會更加加強。

乳業巨頭「爭上游」

事實上,這一動作的背景是安全問題。去年最後一季,除雀巢雙城被曝奶源安全隱憂外,11月,黑龍江飛鶴乳業被曝員工感染布魯氏桿菌病。業界專家爆料,布魯氏桿菌其實在養殖廠100%存在;而近日,蒙牛四川分公司產品被檢出致癌物,蒙牛解釋說因飼料受污染導致原奶含毒,這一解釋則激起更大的浪花。奶源安全一再挑戰公眾底線。

這顯然不是個案。事實上,蒙牛、伊利、恆天然等國內外乳企在中國也都加大了對上游奶源的投入與建設。三聚氰胺事件後,下游發展速度過快,上游供給不足,這被視為中國乳業問題頻發的根本原因之一。此後,奶源建設被各大乳企提上日程。

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谷繼承表示:「我國奶業正處在轉型期,從傳統向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方式轉變。」

此間,規模化養殖佔比逐漸提升。中國奶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0年,規模養殖提升了17%。但與新西蘭、歐美等相比,我國規模化養殖佔比仍然偏小。

截至2010年末,中國奶牛存欄100頭以上的場(小區)佔比僅28.4%。從散戶養殖到規模化,中國乳業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但跟蒙牛、現代牧業等國內激進的投資萬頭牧場模式相比,雀巢、恆天然等外資企業的在中國養殖方式更為謹慎。

萬頭牧場的投建帶來的糞便處理能力、疾病及疫情風險控制能力等被認為是中國乳業下一步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之一。

「我們的牧場通常是5000頭以內,並且是分階段逐漸鋪開,目前規模較小,這樣理想的規模會便於應對諸如糞便處理等牧場管理能力的挑戰。」恆天然集團中國區總裁騰斐勵此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其他一些乳企,可能會選擇更大規模的牧場,而恆天然也在觀望它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截至目前,恆天然在中國有三座牧場。

雀巢在對雙城的養殖模式進行改造時也帶有謹慎。它並非一步到位,而是按照500頭小型牧場、1000頭中型牧場、3000頭大型牧場這一逐級遞進的模式搭建。

「我們當然需要更多的牛奶,但是建超大型牧場不懂怎麼管理是很危險的事情,大型牧場對管理能力、飼養人才的培訓等都有很高的要求,這些都需要經驗的累積。」狄可為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40

柯達影像加盟店艱難生存 沖印價格25年未漲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21/4NNDE4XzM5Njk4Nw.html

據《新聞晨報》報導,開店25年來,房租漲了100倍,店員工資漲了10倍,沖印照片的費用卻連一角錢也沒有上漲,仍然是每張1.2元,上海柯達加 盟店店主王先生用「艱難生存」來形容目前的經營狀況。記者在昨天的採訪中發現,近年來大部分柯達影像加盟店普遍業績不佳,不少加盟店已被迫歇業。柯達公司 已於美國當地時間19日凌晨宣佈,根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在紐約南區法院申請破產重組。

一個月只賣了10多卷膠卷

王先生所在的加盟店位於淮海中路附近,從1987年開業至今,已有25年,這25年間,沖印照片的價格一直沒漲。他介紹說,像這樣一家小型加盟店,每天大約可以接到500-600張數碼照片沖印的生意,但由於沖印照片的毛利只有5%-8%,只能勉強支付房租和店員的工資。

「當 年的房租只要100元,現在卻要1萬元;那時的工資只有200元,現在至少2000元。那時錢很好賺,而現在,唉……」說起經營,王先生有一肚子的苦水。 他介紹,加盟店的業務分為三塊,膠卷銷售、底片沖印和數碼沖印,在上世紀90年代初,前兩塊業務的營業額佔到80%-90%,單單膠卷每天就能賣出100 多卷,到了2008年以後,這兩塊最賺錢的業務迅速萎縮,現在一個月膠卷的銷量只有10多捲了,底片沖印的營業額更是萎縮到只佔1%都不到。

由 於傳統業務的萎縮,柯達影像加盟店也嘗試推出新的業務,例如消費者可以將照片印到瓷磚、牆紙、窗簾、杯子上。王先生的店舖也有這樣的業務,但他表示,效果 一般,收益也不是很好。依靠利潤微薄的數碼沖印維生,柯達加盟店的狀況堪憂。王先生表示,上海很多柯達影像加盟店都陷入了類似困境,不少甚至被迫歇業。

南京東路步行街上一家老牌沖印店的負責人表示,沖印業務與高峰時期相比,銳減了60%,店內把一半以上的櫃檯拿出來用於銷售數碼相機等產品,以此彌補沖印業務上的損失。

不知是因為年關將近提早放假,還是已歇業關門,記者昨天走訪了7家柯達影像加盟店,其中有6家已大門緊閉,店內空無一人。

30秒懷舊廣告勾起回憶

「這 一刻,多溫馨,甜的笑,真的心。串起了,每一刻。」隨著柯達公司宣佈申請破產保護的消息,柯達曾經的電視廣告在網上迅速傳播開來。在一個約30秒的廣告 中,那個把牙膏擠到嘴上的男孩,那個坐在理髮椅上哭喪著臉的男孩,那個扮成小老虎在舞台上跳著跳著褲子掉下來的男孩,勾起了很多人的美好回憶。

很 多市民都感慨地表示,膠卷留下了很多歡笑和記憶,現在雖然有數碼相機,手機也隨時可以拍照,但總是沒有翻看相冊時的那種溫馨。還有攝影愛好者決定多買幾卷 柯達膠卷作為紀念。昨天下午,記者在星光攝影器材城遇到了一名攝影愛好者,他剛剛購買了1800元的柯達膠卷。對於柯達宣佈破產保護的消息,他分析認為, 柯達不會真的因此停產,若能利用這次機會重新定位再出發,或許能再創輝煌。

在一片感懷氣氛中,柯達中國的官方實名認證上,始終發佈著樂觀 的聲音。最新一條更新於昨天上午10:26時發出,其中寫道:「柯達就在您身邊: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化妝品專櫃店內的燈箱廣告都在使用柯達專業世尊展示 材料」,而「我們為精彩而改變」、「創新,我們從未停止過腳步」等語言也出現在其官方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29

25萬換取10億 評估機構助企業發家致富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25/3MMzcyXzQwNDY3Mw.html

21世紀網 20億元的資產,評估可以增值50%嗎?回答是「可以」。

近日,21世紀網以企業的名義諮詢了一家國內排在前列的評估機構,得出了如上的答案。

資產評估業是社會公正性中介服務行業,在企業併購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來看,我國的資產評估市場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這一貌似嚴格的行業或許藏著不少秘密。

20億元變30億元

近日,21世紀網以中間人的身份聯繫了一家國內排名前列的評估機構,要求對一家公司的資產進行評估。

21世紀網向其項目部鄭經理諮詢:評估公司的資產金額,是否可以人為控制。這位經理果斷的表示可以。

隨後,21世紀網介紹稱,自己受朋友委託尋找一家評估機構。朋友所在的吉林某家上市公司計劃整體上市。

鄭經理表示:操作上市公司的業務,需要證券資質的評估機構。同事他表示,其坐在的評估機構擁有該資質,可以操作。

根據鄭經理提供的介紹材料,該評估事務所確實是具有國家財政部授予資產評估資格和中國證監會授予證券從業資格雙重資質的國家一級權威評估機構。

21世紀網進一步表示:這家公司非上市公司資產20億元,想全部注入。公司領導想把這筆資產增值50%,以便在整體上市過程中換取更多的股票。

鄭經理表示:這個可以想辦法,應該問題不大。

簡短數語,本來或許只有20億元的資產就變身30億元。若果真有這樣的上市公司,真的有如此操作,最後買單的肯定不會是上市公司,而應是中小投資者。

25萬元換取10億元,對於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都是一筆划算的買賣,甚至很難抗拒。

大 連國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岳陽向21世紀網表示:資產評估本是一個天性要求公正的行業,但在我國混亂的行業管理和不對等的風險收益一下,這座天平已 經受到了普遍的操縱。在國外屬於諮詢性質的評估業,在我國企業上市過程中卻是法定程序。在會計調賬、確定企業淨資產、每股收益預測乃至最終股票價格確定的 過程中,資產評估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而在證券市場資產重組和置換、大股東資產抵償對上市公司的欠債中,資產評估雖非法定程序卻被屢屢引入,以 評估結果作為交易的定價依據,大股東自如的運用這一利器謀取私利。而評估事務所在此過程中,也獲得了不菲的收益。

據悉,這家事務所輕鬆的幫助公司增值50%,而其開出的條件為為25萬元人民幣。

事實上,這家事務所的要價在業內並不高,而其服務還頗為體貼,甚至頗有職業素養。當聽說這家企業較為著急,計劃在上半年完成整體上市的消息後。鄭經理表示:可以在一個月內完成評估,不會耽誤公司運作的進程。

事實上,上述在實際淨資產價格的基礎上溢價或者減損的行為並非上述評估機構一家所為。

21世紀網在採訪過程中,曾聽一家企業的中層做過如此表述:評估不就是老闆開會敲定了價格,然後再找評估機構來敲定落實嘛。現在很多企業的評估都是這麼幹的吧?!

先有結果,再有過程,一條與人們平時想像不一樣的操作過程浮出水面。

對此,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評估師向21世紀網表示:評估行業與其他行業一樣,肯定存在一些問題,其中可能有上述的那些問題。

或迫於無奈

其實上述評估事務所的行為,也可能處於無奈。

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09年底,全國資產評估機構數量就已達3000餘家,執業註冊資產評估師數量達到3萬多人,從業人員達到8萬多人。

如此多的機構,如此眾多的從業者都想著從評估這個行業分得一杯羹,激烈競爭勢不可免。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招攬業務,評估機構一方面壓低評估收費,壓價競爭現象嚴重;另一方面就可能以違背職業道德為代價換取評估業務,從委託方的利益出發,出具並不中立的評估報告。

此外,評估法制建設的落後也是造成目前行業亂象的原因之一。

與 蓬勃發展的資產評估視野相比,此前我國評估法制建設相對滯後,迄今上午一部專門規範評估行業的法律。大量有關資產評估的規定都體現在資產評估行政主管部門 頒佈的規章制度中,法律級別較低。現有的法規,有的互不銜接甚至有互相矛盾,有的已經過時或廢止,缺乏系統性。最資產評估中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也缺乏相 應的法律規範。

岳陽表示:評估機構的註冊資本普遍比較低,與動輒上億的評估標的而言極不對稱,一旦發生評估風險,損失難以彌補。而有限的評估責任,也使得評估機構為了利益與委託方等相關利益方合謀,出具虛假的評估報告。

21世紀網發現,上述那家可以做溢價50%的評估事務所註冊資本僅有200萬,而其介紹資料中聲稱評估的金額達到數十萬億元。

不過上述現象或許很快得到解決,法制化的腳步已經逼近。

全國人大《評估法》立法起草組成員,全國資深房地產估價師、土地估價師、資產評估師崔太平告訴21世紀網,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於本月27日~29日初審《評估法》。(21世紀網 陸曉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73

「滾雪球」25年:巨鱷凱雷是如何煉成的?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5/0NMzE5XzQyODI0NQ.html

5月3日,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下稱「凱雷」)的三位核心人物丹尼爾·達安雷、大衛·魯賓斯坦和威廉·康威或許可以長舒一口氣了。

這一天,凱雷正式登陸納斯達克,上市首日的表現還算好,以22.05美元報收,與22美元的發行價基本持平,市值約61億美金。從1987年初創至今,25年間,凱雷成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其管理的資產規模1470億美元。

去 年9月6日,凱雷向美國證監會提交了IPO申請,由於市場環境波動等因素,一直延遲至今。 而早在2007年的時候,外界就聽到關於凱雷上市的消息,隨後日益嚴峻的金融危機導致計劃擱淺。但凱雷IPO只募得7.61億美元,和黑石IPO時候76 億美元的募資規模相差十倍之多。

在此之前,凱雷的創始人兼聯合CEO大衛·魯賓斯坦幾次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曾公開探討過PE投資機構上市的必要性,儘管他一直未公開表示過凱雷要上市。

1987年成立之初,凱雷還是一個只有一項投資產品並只投資於美國的很小規模的PE投資機構,資產管理規模不過500萬元。

這25年間,凱雷是如何實現「滾雪球」般的急劇膨脹的?

起家:從小PE到多元化資產管理平台PE

凱雷的「滾雪球」路徑中,「多基金、多地區、多行業」的多元化戰略,使凱雷起到了跳躍式發展。

實際上,多元化並非凱雷的獨創。

縱觀歐美的一些大型PE,包括黑石、KKR、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LLC)、3I等,他們已不再是單純的PE

投資機構了,而是同時管理著對沖基金、房地產投資基金或其它業務的多元化資產管理平台。

此前,大衛·魯賓斯坦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大型PE之所以能聚集更多資本開展多元化業務,是因為它們的品牌讓投資者放心。

從凱雷的利潤表來看,儘管分支眾多,但在金融危機中,凱雷還是遭遇到了不小的損失,其在2008年的虧損高達6億美元,但也正是多元化的佈局,讓凱雷快速度過金融危機,2009、2010年進入持續增長階段。

凱雷不僅僅是一家擅長投資企業併購業務的基金管理人,其首先擅長的是在自己的行業內併購。成立以來,凱雷自身完成的大大小小的併購近百個,這些「收購」,讓凱雷快速吸納了全球一流的基金管理人才,使得其可以「替代投資基金的經理」,而不僅僅是PE投資公司。

從投資回報來看,凱雷的表現足可以用「優異」來形容。截至2011年底,凱雷旗下PE部門毛內部收益率達31%;實物資產部門的毛內部收益率為29%;母基金解決方案部門的毛內部收益率為10%。

這得到LP以實際行動的支持。在2003年-2011年間,凱雷資產管理規模的年復合年均增長率保持在32%。其中,由財富基金LP承諾的資金總額增長195%,公共養老金LP承諾資金總額增長134%,高淨值投資者LP承諾資金總額增加64%。

這個成績,與當年凱雷推行的那場戰略轉型不無關係。而事實上,在凱雷的發展史中,如何快速用好政商兩屆的人脈資源,又及時在面臨危機之際,快速拓展新的資源,這種具有政治家視野的戰略敏感性,也是其競爭力之一。

成 立之後的最初10多年裡,凱雷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1998-2003年間,凱雷邀請了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出任凱雷亞洲顧問委員會主 席;1993-2005年間,前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擔任過凱雷的資深顧問和合夥人;2001-2004年,英國前首相約翰·梅傑也曾擔任凱雷歐洲分公 司主席。這些政界要人在凱雷的交易案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凱雷也因此獲得「總統俱樂部」的稱號。

發生在2001年的「9·11」事件成為凱雷的轉折點。那時,本·拉登家族是凱雷的投資人,凱雷投資的防務公司因「9·11事件」獲得訂單,時任總統布什的父親老布什恰恰是凱雷的顧問,這些複雜的關係讓凱雷遭遇空前的危機。

「9·11」後,凱雷開始了一個被稱作「偉大試驗」的戰略轉型:向專業化轉型,向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轉型。

凱 雷先是將團隊中的政界人士辭退,轉而引入備受人們尊敬的IBM前董事長兼CEO郭士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前董事長阿瑟·萊維特、通用電氣前副董事長大 衛·卡爾霍恩及時代公司前主編諾曼·珀爾斯坦等人;後又將資金分散到世界各地的基金中去投資,投資種類也從PE逐步擴寬至房地產、抵押債務憑證等多種業 務。

但業績和品牌聲譽突出,就一定得走多元化路線嗎?華平基金就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其聯席總裁Charles R. Kaye解釋說,他們喜歡繼續當(PE)投資者,而不希望邁向多重資產管理的道路及上市。

而大型PE機構向多元化轉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上市的憧憬。

2007年2月,資產管理公司Fortress率先在美國上市,同年6月,黑石在紐交所IPO,2008年,KKR又宣佈將通過與其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上市的投資基金合併,實現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雖然凱雷「從未公開表示過要上市」,但在2010年,大衛·魯賓斯坦就表達過PE機構上市可能享受到的好處。

他 認為主要有這樣幾點:其一,通過上市募集資金,可以滿足PE機構對資金的需求;其二,這些資金有助於PE機構留住和招聘員工,尤其是當競爭對手有資金來吸 引人才的時候;其三,大型全球性PE的創始人大都到了55~65歲之間的年齡,他們希望將自己創建的企業貨幣化,而IPO是可以實現貨幣化的不錯方式。

而統觀這些已上市的PE機構,他們無一例外都在走多元化路線。

在投資銀行任職的分析師Michael Kim分析,由於私募基金是一個週期性較強的行業,特別是在經濟不穩定的時候,而諸如房地產和對沖基金業務就能為擬上市的私募基金帶來互補作用,因為這些業務可以為公司帶來穩定、可靠的收入,進而給投資者帶來更有確定性的回報。

凱雷最早的發起人是史蒂芬·諾裡斯(Stephen Norris),他在擔任Marriot收購兼併公司的稅務負責人時,發現收購阿拉斯加愛斯基摩人的公司能夠合理避稅,這讓他決心投身於PE(私人股權投資)業務。

25年來,PE投資一直是凱雷最核心,規模最大,也最有領導地位的領域。目前,其PE投資部門共擁有26只基金,管理資產規模550億美元(新興市場為100億美元),在凱雷管理的所有資產中,規模佔比近四成。

併 購基金又是凱雷PE投資業務的核心,早在1990年,凱雷就成立了第一隻美國收購基金(Buyout fund)。而當黑石、KKR還在聚焦大的併購項目時,凱雷已經開始關注增長型企業的股權投資。2000年,凱雷成立了亞洲增長基金,在中國、韓國、印度 等亞洲最大的經濟體中發掘當地各行業的新興領導者。截至2011年6月30日,凱雷旗下擁有16個併購基金,資產管理規模約達510億美元;9只增長基金 的資產管理規模為40億美元,分佈在美國、歐洲和亞洲三個地區。

凱雷顯然沒有滿足於PE領域的投資。進入21世紀的凱雷,將產品多元化排上日程。凱雷創始人兼聯合CEO大衛·魯賓斯坦就曾表示,要將凱雷打造成一個類似於高盛的多元化金融服務和高質量的資產管理機構。

在這一思路指導下,在本世紀的頭一個十年裡,凱雷逐漸將產品從PE拓展至實物資產、全球戰略性金融投資兩個新領域。2011年,凱雷又收購了全球最大的PE基金管理公司之一AlpInvest60%的股份,組建了第四大業務部門:母基金解決方案。

至2011年6月30日,凱雷實物資產、全球戰略性金融投資和母基金解決方案部門的資產管理規模分別約達310億美元、220億美元和450億美元,在凱雷總資產管理規模中分別佔比21%、14%和29%。

在產品多元化的過程中,凱雷亦將投資觸角延伸至房地產,科技及商業服務,能源及電力,電信及傳媒,工業,醫療,消費及零售,航空及防務,運輸,金融服務,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

從地域上講,過去的20多年於凱雷而言,也猶如一支不斷國際化,又在國際化進程中不斷本土化的進行曲。

從1997年起,凱雷就開始了地域擴張,先後進入歐洲、亞洲、中東和南美市場,在這些地區設立辦事處和基金。招股書顯示,凱雷目前共在全球六個洲設立了33個辦事處,共管理89個基金和52個FOF。

中 國作為一個高速發展的新興市場,無疑是凱雷極其看重的投資區域,儘管在中國,併購徐工未果之事,讓凱雷一度成為最早在中國「撞牆」的「門口野蠻人」。凱雷 最早入華是在2000年。那年,凱雷向攜程注資800萬美元,2003年,攜程上市,凱雷獲得了高達14倍的收益。之後,凱雷又在聚眾、太平洋保險等中國 投資案中獲利頗豐。在華的十多年裡,凱雷共投資了近50個項目,總投資額超過25億美元,是在中國投資最活躍、投資額最多的外資PE之一。

而凱雷的「三巨頭」,也曾頻頻來華。其中,被稱為「凱雷的心臟」的大衛·魯賓斯坦幾乎每年來華都接受本報採訪,他認為中國經濟有望在2035年超過美國,希望凱雷加強在中國的投資和佈局,但同時也對中國本地PE的快速擴張表示了難得的「震驚」。

擴張驅動力

「滾雪球」25年: 巨鱷凱雷是如何煉成的?

挑戰:後IPO時代利弊共存

但PE管理公司在二級市場否是一支受歡迎的股票?目前來看,似乎並不樂觀。

黑石IPO曾是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IPO之一,發行價高達31美元。但截至5月4日截稿,其股價已跌去大半。資產管理公司Fortress的股價也從上市初的30多美金降至目前的3.62美金。

凱雷上市雖然沒有其它公司諸如破發,甚至中概股流血上市的遭遇,但其發行價也較之前擬定的23-25美元的發行區間做了下調。從上市首日看,凱雷的股票在二級市場表現平淡。

澳 大利亞投資公司Solaris合夥人兼首席投資官Timothy Ghriskey就表示,私募行業的股票並不是一類表現良好的股票。華平投資聯席總裁Joseph P·Landy也認為,「這些公司走向了一個它們不具備傳統基礎的方向。」凱雷未來的股價表現能否讓其高管團隊如期實現目標?還不好說。

而在具體的投資業務上,凱雷也仍有改善空間。以中國為例,凱雷投資的中國森林(China Forestry)與艾瑞泰克(China Agritech)都因被控欺詐,股票已分別被香港和紐交所停牌。

凱雷投資的另一家公司江蘇聖奧也傳出逃稅醜聞,並且,凱雷委任的新管理層與聖奧老員工之間也爆出矛盾。前不久,凱雷投資的安信地板也被捲入「毒地板」風波。

對於凱雷這樣一個具有國際聲望的投資機構來說,投資水準可能毋庸置疑,但在其急劇擴張的過程中,有必要思考的是,如何實現更細緻化的投資和管理?畢竟,它是要向LP負責的。

另一個現實情況是,PE管理公司IPO之後,面對股價波動的壓力增大,對短期投資回報的壓力可能會表現得更為迫切,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對長線投資的耐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00

思考碎片---5/25 雜的很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27oo.html
思考碎片---5/25 雜的很

1.雷士照明


今天睜開眼最大新聞莫過於雷士照明的老大裸退。

中午和@海布里餘部 討論了下。

A.裸退是很決絕的做法,好壞吳還是個人大股東,殺敵一千自傷八百。
B.這事情一定是矛盾不可調和,大家拍桌子鳥。按道理說誰收拾爛攤子誰就是對手盤。
C.吳以前也裸退過。
D.房地產不好,延伸到照明業績不佳,當然這不會是最主要原因,雷士應該是業績不如預期但是越沒到業績不佳的狀態。但是應該是事件的導火索,是其中一個因素,增長慢下來問題就容易暴露,矛盾容易激化,這和安徽模式導致上藥和呂俊一個意思。

下午看到已經有爆料和我們判斷很接近。我們的判斷純粹是基於公開新聞。合理推演。
雷士照明董事長淨身出戶疑被聯合奪權
http://finance.sina.com.hk/news/3/2/1/4897901/1.html
資本博弈雷士照明/這篇是早前的文章非常值得讀。
http://www.sino-manager.com/2011214_22039.html

2. 頁岩氣
中午和@trustno1
討論頁岩氣有很多推演很有意思內容細節很多一一列出

A.傳統行業的創新慢,但是影響深遠。
從目前資料看,頁岩氣的開發已經有decade歷史,但是最近才真正發揮影響力。
這也算技術進步導致的供應增加。碰到正好02年開始油價上漲,為開發新品種能源提供研發經費。促進新品種能源。差不多十年,石油價格應該到下跌週期。畢竟commodity天然的週期性。
頁岩氣是一個很好例子,新開發技術導致的新品種能源。在下一個decade影響會慢慢體現。
B.從供需兩方面分析
供應:這類開發技術一個特點是初期投入大,一個井是億為單位的投資,所以投入方會很謹慎。同時產氣以後邊際成本很低,為了盡快獲取利潤可以不惜代價傾銷天然氣。這是產業特性導致的。所以導致天然氣價格會始終處於低位。
需求:從目前資料看美國的發電站都開始大量使用頁岩氣,一般而言大的發電廠對穩定供應的要求的敏感度甚至超過對價格的敏感度,如果電廠開始大量使用那麼也可以推演出,他們判斷天然氣會長期穩定的供應,甚至應該簽署照供不誤而不是照付不議(take or pay clause)這會導致需求永久性離開煤炭。直接導致煤炭價格下跌。
同時天然氣價格足夠低會讓化工裝置從石油轉向天然氣。如果趨勢成立對石油的需求就會降低。石油的價格會下跌。

隨著時間推移,其他能源產品的價格壓力會越來越大。
關於天然氣價格信息
還是老美比較好這裡有一個weekly report
http://www.eia.gov/naturalgas/
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的這應該足夠權威。
Natural gas prices near 10-year low amid mild weather, higher supplies in winter 2011-12

C. 天然氣價格下跌會導致俄羅斯普京無法連任。時間也差不多。俄羅斯能源輸出的好日子也差不多可以結束。
俄羅斯命真好

D.國企能賺錢的除了金融系統就是能源和原材料。能源進入10年熊市的話,能源國企利潤大幅度下降,(此處省略N字),下一輪MBO100%,只是時間問題.
他們的命真好。。。羨慕
我的命真差,
國資委就國企改制重組引入民資指導意見
http://finance.sina.com.hk/news/33452/2/1/4898075/1.html

有趣的是我們中午討論下午就看到這個鏈接。時間是問題,就是來的太快。

E.煤商天價婚禮搞不定就是煤炭價格的轉折點。
時間也差不多。物極必反。

3.養樂多竟然是日本上市公司
有趣。我一直喝的一板11塊以前是10塊去年漲價。他們家的價格管理很好。超市都一個價不需要比價。而且產品很牛無論是味全和蒙牛怎麼仿製味道都差那麼一點。都是太甜。養樂多東西口味非常好。

今天第一財經關於他們家配送的報導我看下來只適合人口密度高,且家庭主婦在家的這個形態。中國比較難推廣。
他們漲價10%去年對比譚木匠2011年初就是30%漲價。競爭產品的自我調價是行業地位顯示。
或者就是護城河的顯示,起碼是業主對自己護城河的自信心的體現。


4.快錢
快錢鋪的不錯,最近Amazon和噹噹買書都是用快錢的移動支付終端刷卡支付。
早前在神州租車也用過快錢的終端。

5.防禦性併購,和進攻性退出

HP合併combaq是防禦性併購
IBM推出筆記本是進攻性退出
高下立現,早前談過這問題。包括視頻網站的土豆和優酷都是防禦性併購

6.順豐快遞員最低公司5000-6000 其他公司的3000左右。購物體驗的話噹噹越來越差,網站也做的差,Amazon明顯佔優。

7.zaizher在這人,這東西太不靠譜
我好不容易註冊一個,竟然把我生肖改了還不讓我改未來。他們不懂生肖是按照農曆來的嗎?其他bug就不說鳥,今天兩個人推,我是看到app就忍不住裝一個。這玩意太SB.http://zaizher.i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85

思考的碎片--8/25 讀書及其他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guh.html
思考的碎片--8/25 讀書及其他

1.推薦《在不確定的世界》魯賓的自傳。
能看到Big Picture大格局

最近看的三本自傳 Peter Peterson的 Bloomberg的和Rubin的
明顯格局Rubin最大,Peterson最真實。最細節。
Bloomberg對傳媒的思考非常棒。別忘記那個是在90年代的思考。放到當下互聯網時代一樣超級有用
我特意推薦給小方同學。或許能給雪球以啟示如何搞錢。
Peterson自傳中最有收穫可能是日美紡織品配額的談判。敵對國法案。很有趣。
其實這從Big Picture看就是雁行模式的反應。日美紡織品配合到後來中美紡織品配額總有天會發生越美紡織品配合。


魯賓認為面臨決策時應遵循四個原則:
一是世上唯一確定的事就是確定性;(時間不可逆是確定的。所以投資要和時間做朋友。人性不可違而且人性一萬年沒變化過。所以利用人性永遠可以獲利)
二是每個決定都是權衡幾率的結果;(這個權衡是主觀的)
三是面對確定性,必須果斷採取行動;(決斷力)
四是決策過程的品質往往比決策的結果還重要。(gaming中的威懾,甚至有點Soros的反身性。現在的決策過程會直接影響到作為決策的後果)

2.方法
@格桑小雪 教會我一個讀書的方法。就是好書讀過一遍立刻讀第二遍。這就是加深記憶。
有天我走進書房一個很深的感觸是一書架子書我都讀過。但是很多書幾乎都沒啥印象。我甚至可以回憶起讀那本書的狀態和地點但是真的不記得裡面啥有用的內容。
所以反覆記憶還是有價值。我現在的方法是準備讀完後兩週寫讀後感。同時在閱讀過程中用錄音筆+記號筆。
時間不夠就回頭只看劃過的標記。加強記憶。過一兩週婷下當時的錄音。加深記憶。回頭聽,用時間思考和積累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其實方法很有趣,我是到很後來@玩石 告訴我後我才知道,原來考試就是一個優化的遊戲
在固定時間內做到準確率×權重(題目分數的高低)的最優。
所以原來我讀書時候成績不好有這個因素。不懂遊戲規則。

3.腐敗恐怖主義
這個詞是去年723撞車事故後發明的
當時就預言過這個詞在未來若干年都會流行而且會越來越頻繁出現在報刊中。
今次的哈爾濱大橋坍塌也算一個例證。

4.李宗瑞 
這個case我的第一反應是去查下終身乖乖丸哈
https://www.evernote.com/shard/s113/sh/a53970df-7ef3-4795-b761-5398e52025e9/71722dcad33e0d953e034b04854f337d

Date Rape Drug 本來以為這個會紅。後來一查無趣的很75年羅氏就有了。沒法搞錢。

5.蘋果避稅
@創業家雜誌:圖解【蘋果如何避稅?】David Du:簡單地說,蘋果採用的避稅方法分兩步,第一步,double irish;第二步, with a dutch sandwich. @知乎 全文見下圖

dutch sandwich沒看的太明白。

不過這個玩法最後就是體現在全球化環境下會讓各個政府展開競爭。從政府的效率到社會制度的競爭。
這是最有趣的競爭。如果人口可以自由流動。最簡單的是信息的自由流動然後是資金的自由流動。最複雜的應該是人口的自由流動。
我們這裡有GFW哈。連信息的自由流動都搞不定。唉 無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