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10大頂尖孵化器:最火的比名校還難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30/151746.shtml
提到孵化器,很容易讓人想到一個小紙盒或者小溫室,提供適合的環境、營養條件,可以孵化出小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企業孵化器也正是這樣。
研究表明,小企業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資金不足和管理不善。企業孵化器大多通過提供場地、相關的商業服務需求和設施,甚至投資,來為小企業提供幫助。在一些企業孵化器里,資深的行業領袖通過導師、咨詢師等角色,指導小企業解決產品、服務、市場推廣、管理、運作等方面的問題。此外,在限定的時間和地點,創業者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人脈等資源,大大提高了創業公司的生存幾率。
世界上首個企業孵化器的創辦者,是美國的曼庫索(Joseph Mancuso)。當時,紐約貝特維亞當地最大的設備制造商MasseyFerguson倒閉,曼庫索的家族集團接手了倒閉的大樓。曼庫索沒有選擇傳統的經營模式,而是把大樓分割成小單元,以較低的價格分租給小企業,並提供融資、咨詢服務。偶然間,他從樓內這些活蹦亂跳的“小雞”身上獲得靈感,將這種自己獨創的經營模式命名為“Incubator(孵化器)”。最初的五年,這個孵化器創造了數以千計的就業機會。
上世紀80年代,孵化器在美國大量湧現,並傳播到歐洲、亞洲等地。據美國企業孵化器協會(NBIA)統計,全球範圍內約有7000家孵化器。亞洲由於集中了目前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全球孵化器總數的三分之一都在亞洲,而中日韓三國的孵化器發展尤為繁榮。
在中國,孵化器也被稱為高新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簡稱創業中心,以科技型居多,支持創新企業為主。中國第一家企業孵化器——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於1987年成立。至今,中國的孵化器已經達到1500家。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究竟有哪些孵化器產生了改變世界的魔力?
1、YCombinator
要說眼下當紅的孵化器,非2005年創建的Y Combinator莫屬。創始人Paul Graham本身就是大神級的互聯網創始人,人脈資源甚廣。YC的成員可以接觸到不少行業巨頭,獲得與重量級投資人接觸的機會。YC憑借創始人個人魅力,以及孵化出的存儲服務公司Dropbox、開創共享經濟模式的房屋短租界巨頭 Airbnb,吸引了大量的關註度。6年間,YC孵化了300家創業公司。YC牛氣地表示,“我們能給你的建議(來自導師的)是用錢買不來的,因為夠資格給建議的人,已經不缺錢了。”
2、MassachusettsBiomedical Initiatives
專門幫助生物科技創新企業,1985年至今,已經有三個分部。MBI已經推出50家企業,共募資達6億美元。他們提供昂貴的硬件設施,例如可在華氏-112℃儲存樣品的冰箱。MBI孵化出的企業包括:致力於對遺傳疾病治療的GenToros、開發用於治療的核酸化合物的 ZATA制藥等。
3、Houston Technology Center
HTC一次孵化60家公司,集中在兩個關鍵領域:能源和納米技術。在過去的10年中,HTC共孵化了1000家創新公司,募資達到10億美元。其成功的孵化企業包括NanoRidge材料(NanoRidge Materials),可使用碳納米管制造比鋼的硬度強10倍的金屬合金;水電綠色能源(Hydro Green Energy),該公司生產的水電不是靠水壩,而是靠河流或溪流的自然流動。
4、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該中心的鼻祖是1970年成立的施樂公司,至今PARC仍然是矽谷的創新源泉。其最大的成就包括激光打印、以太網(Ethernet)、光纖計算機和多光束激光等。
5、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TIC目前在扶持38家技術公司,並已在過去24年培養了350家。哪怕在金融風暴期間,TIC的畢業公司也籌集到了4800萬美元。其孵化企業包括無處不在的網上食品服務Peapod,目前已經成功上市;The Whitewater Group,是微軟Windows的先驅,現已被Symantec收購。
6、The Icehouse
自2001年成立以來,該孵化器與奧克蘭商學院、波士頓咨詢集團、Telecom andGen-i、安永集團、惠普和微軟合作共推出75家技術公司,並通過其在新西蘭最大的天使投資人網絡已籌得5000萬美元。其中包括奧克蘭的Nexus6,該公司開發軟件和小型硬件用來實時監測哮喘患者;M-Com公司,手機銀行軟件制造商,也在奧克蘭。
7、The Research Park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這家孵化器的設置很特別,它讓成功的公司和創業公司在同一個屋檐下運轉。在這里的前沿行業巨頭包括雅虎、索尼、雅培制藥和高通等,可以同時孵化40家初創公司。這里的公司聘請工程學校的400多名實習生,並制造了現代互聯網瀏覽功能(馬賽克,然後是網景)和磁共振成像。
8、The Advance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at Georgia Institute ofTechnology
這個孵化器最大優勢就是,不差錢。自1980年以來,該中心已推出了120多家科技公司,外部融資總金額超過了10億美元。該中心還有配套基金支持,該基金每3美元的私募資金中,就有1美元投入該中心扶持的公司,單個項目的投資金額最多可達100萬美元。在這里,很多公司的高管都是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校友。
9、MGE Innovation Center
從1984創立至今,該研究園共孵化超過126家公司,雇用人數達3500人。畢業企業包括麥迪遜精確科學(Madison's Exact Sciences),它開發用於檢測結腸癌的非侵入性的DNA測試,並已於納斯達克上市,擁有近1.6億美元的市值。
10、The Environmental Business Cluster
該孵化器成立於1994年,主要是培育清潔能源和其他環保技術的企業,現已幫助150家企業將產品推向市場,還能幫助企業籌集資金。其畢業企業包括位於猶他州的風塔制造商——瓦薩奇風(Wasatch Wind),以及加州的輪胎回收商——雷德伍德橡膠(RedwoodRubber)等。
小結
美國不少孵化器都是依附於大學的,以扶持創業初期的小企業為主。著名的孵化器已經具有明星效應,如果能夠脫穎而出,不僅會得到媒體,更重要的是得到早期投資者的關註和親睞,因此一些最火的孵化器,甚至比常春藤名校還難進,成為一個個讓夢想高飛的“聖殿”。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陳一佳,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中國黑客的隱秘江湖:攻守對立,頂尖高手月入千萬美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7/151700.shtml
世界上能稱之為頂級黑客的,只有幾百人。他們是上帝的寵兒,獲得了一把開啟網絡世界大門的鑰匙,得以窺見網絡世界的終極秘密。
他們的名字不會出現在所謂的“頂尖黑客排行榜”中,他們低調於自己的技術世界,就像遁世的隱士,潛心修煉。
他們被稱為網絡世界的“神”,縱橫江湖,隨心所欲。但在現實中,他們依然是被現實研磨的凡人。
他們都曾是黑客技術的愛好者,卻在利益的岔路口,走向了針鋒相對的對立面,一方為攻,一方為守。
攻擊方可攻陷所有聯網電子終端,如入無人之境,他們是黑產鏈條中的攻城者,月入千萬;防守方建立起網絡安全骨架,與黑產對抗,如果沒有他們的守衛,網絡將變成黑暗漁場,被黑產肆意捕撈。
金錢和利益就像分水嶺,將人性的兩個側面劃分得涇渭分明。
白帽黑客的興起
“你說得不對。”蔡晶晶發言被一位專家打斷。
整個圓桌會議的所有目光聚焦到蔡晶晶的身上。他滿臉通紅,無言以對,倉惶落座。
這是2001年的一次“反病毒大會”。當時,尼姆達(nimda)蠕蟲病毒肆掠,大量電腦斷網。蔡晶晶不過19歲,剛進專業網絡安全公司“啟明星辰”不久,以技術專家的身份出席。
他發言稱,其實微軟在事發7個月前已發布官方補丁,只要修補漏洞就不會造成如此大影響,“說明網絡管理員沒有盡責,事件主因是人為因素”。
未經世故的蔡晶晶不知道,現場就有很多網絡管理員。在他們眼中,這個19歲少年顯然是在公開挑釁。
一位專家毫不留情地打斷他的發言。專家說,系統應該自動升級,事件主因要歸結於安全方案不夠完善。
當時的蔡晶晶還沒有意識到,這件事足以影響他的一生。“蝴蝶效應”的翅膀已然張開,在某種意義上,也改變了中國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的歷史。
在2015年以前,我們找不到任何關於“蔡晶晶”的報道。經常有人被他女性化的名字給騙了,其實他長相斯文,戴著眼鏡,是個80後帥小夥。
外界雖未耳聞,但在黑客圈子里,“蔡晶晶”是一個無論如何繞不開的名字。你會發現,幾乎所有黑客和他都多少有些聯系。
一個時代的開啟需要一個符號。中國產生真正意義上的黑客,應該追溯到1997年上海黑客龔蔚(goodwell)成立第一個中文黑客站點“綠色兵團”。此時,民間零散的技術愛好者開始集結成群——蔡晶晶也是其中的一員。
2001年,中美發生南海撞機事件,美國率先對中國的網站發動攻擊。中國民間黑客們自發打響黑客反擊戰,“綠色兵團”也參與其中。
在戰鬥過程中,蔡晶晶和幾個朋友組建了名為“0x557”的黑客組織。現在來看,這個團隊出現了眾多頂尖黑客,這些人幾乎構建了中國的互聯網安全骨架。
這場民間力量的黑客抗衡,最終沒有贏家。美國黑客導致中國很多網站癱瘓,中國黑客也攻陷了白宮網站。但這次“戰鬥”,讓中國黑客切實體會到中美技術的差距,畢竟操作系統、通用協議、編程語言,都是英文的,就連互聯網都是美國創造的。這種差距讓很多中國黑客沈下心來鉆研技術。
蔡晶晶記得,當時有主流媒體號召國內的所有互聯網用戶用計算機去ping倒一個網站,“確實無知而可笑”。
黑客大戰結束後,蔡晶晶開始專研漏洞挖掘。他發現微軟的IE瀏覽器存在一個漏洞,可導致用戶在觀看圖片時被註入木馬。
蔡晶晶將漏洞提交微軟,對方電子郵件回複說,“這是一個程序bug,但不是一個引起安全問題的漏洞”。年輕氣盛的蔡晶晶不幹了,他把漏洞細節公布在一個黑客論壇上,“小夥伴們都炸鍋了”。
微軟終於重視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主動找到蔡晶晶,希望他能加入微軟安全部門。那時,蔡晶晶只有19歲。
而中國最早的網絡安全公司“啟明星辰”也發現了蔡晶晶的過人之處,邀請他加入。“你可以保護咱們國家的網絡安全”,中美黑客大戰情愫猶在的蔡晶晶,選擇了“啟明星辰”。
和蔡晶晶一樣,當時有很多技術超群的小孩被安全公司發現。他們得到了機會,在一個專業而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如今,他們已成長為中國網絡安全的頂梁柱。
蔡晶晶很快嶄露頭角。一次,原信產部的網站被入侵,政府讓“啟明星辰”派出安全專家來“滅火”。蔡晶晶連夜被派過去,到了門口卻被保安攔住了。一個穿著T恤、趿著拖鞋的小孩怎麽可能是專家?盡管年輕,但每次他都用超強的實力證明自己,不久就成為公司的核心力量。
蔡晶晶在“啟明星辰”待了14年,一直是黑客團隊的負責人。他堅持認為“人為因素”是導致安全事件的主因,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蔡晶晶將“0X557”的部分精英拉入“啟明星辰”,並培養出近百位頂尖安全人才。
這些網絡安全防守方的黑客們,被稱為“白帽黑客”。“啟明星辰”儼然已成為白帽黑客的黃埔軍校。
某種意義上說,蔡晶晶正是白帽黑客的教父。
黑產的瘋狂成長
如同武俠電影中的情景,白帽黑客在網絡安全的歷史舞臺上,一直是白衣勝雪、披風昂飄的俠客形象。演對手戲的,則是黑帽黑客:一群神秘而技藝高超的蒙面人。
黑帽黑客的興起晚於白帽黑客。2000年的黑客群體都是俠骨柔情的安全愛好者,他們堅守初心、不卑不亢。2000年後出現的黑客,受到黑產(黑客黑色產業鏈)的侵染較多。
拖鞋、T恤、黝黑、清瘦,不修邊幅……如果說坐在《創業家》記者面前的這個85後小孩,就是中國的頂級黑客,可能沒有人會相信。
我們管他叫K。他常年潛伏在網絡黑產最幽暗的角落,是黑產鏈條最上遊攻城略地的先鋒。他的故事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卻能從他身上窺見暴利黑產的瘋狂。
和其他80後孩子一樣,K是中國第一批互聯網用戶。他自學成才,四處拜師學藝,最開始也盜盜QQ,監控一下喜歡女孩的電腦,滿足偷窺欲。
K的天才很快光芒畢現。黑客都會加入一些組織,談論技術,組成聯盟,K也不例外。因為一些私人恩怨,組織負責人將K踢了出去,並四處發帖“黑”他。只學了半年技術的K找到論壇的漏洞,直接接管管理員權限,開始進行報複攻擊,把帖子全部鎖定,搞黃了一個論壇。
報複的快感,讓他嘗到技術的甜頭。
K只有初中學歷,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好工作。隨著技術能力的增長,他開始有機會涉獵中國的黑產。“DDoS勒索”是他的第一個“玩具”。DDoS(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分布式拒絕服務)是一種網絡攻擊手段,通過大量合法的請求占用大量網絡資源,以達到癱瘓網絡的目的。
形象一點的比喻是,你開了一家小面館,黑客派了幾百號人湧入你的店里,也不消費就霸著場子,導致其他顧客根本無法進入店里。
“想開業?每個月給我10萬的保護費。”K勒索的目標是一些電商網站,靠收保護費每月創收百萬。但他很快就玩膩了,因為DDoS技術含量極低,“簡直就是浪費我一身的頂級裝備。”
互聯網叠代速度極快。2009年後,電子虛擬貨幣“比特幣”興起。電腦上可以安裝挖礦軟件,經過一系列步驟繁瑣的特定算法,就能在一定幾率上產生“比特幣”。市面上有性能強悍的計算機作為“比特幣挖礦機”銷售,但價格不菲。
“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天下的服務器皆可為我所用。”K黑進國外一些擁有上萬臺服務器的大型企業,在其後臺偷偷運行比特幣挖礦軟件。
K坐在黑暗小屋中遙控,幾百萬臺服務器轟隆隆同時啟動運算。他在電腦前啃著漢堡喝著可樂,看著這支挖礦大軍無堅不摧,比特幣一個個叮叮當當掉入他的錢袋。在比特幣行情最好的時期,他能月入幾百萬。
除了比特幣,K偶爾也會盜取一些遊戲賬號。理論上說,K幾乎可以攻破所有網站,只是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的問題。如果正面攻擊太耗損精力,他會另辟蹊徑。
有一次,他制作了一份動過手腳的簡歷,發給一家安全防守嚴密的遊戲公司的HR,假裝應聘。對方一點進去,後門程序自動啟動。K順利入侵遊戲公司內網,洗劫遊戲賬號,這一單生意讓他掙了幾千萬。
中國的地下黑產已組成黑暗的暴利帝國,分工極為明確。大部分黑客的網上攻擊行為難以被追蹤,一些攻擊工具和代碼都存放在加密硬盤中,電腦一旦重啟,硬盤永久鎖死,很難取證。即便公安人員殺入黑客老巢,抓個現行,黑客電源一拔,便再無直接證據。
大部分黑客都是在線下交易環節被抓。黑產圈流行的一句話叫“有命掙,沒命花”,高風險帶來高收益,變現者是利潤最豐厚的工種。
大部分黑客都是團隊行動,各取所長,像K這種千手觀音型黑客並不常見。據K透露,頂尖黑客的月收入可達到幾千萬美元。他們從未出現在媒體中,對自己保護極為嚴密,很多人掙夠錢後就銷聲匿跡了。
沒有硝煙的戰場
眼前是一張特殊的世界地圖。上面此起彼伏,出現許多亮點。點與點之間,有線條交叉串聯。
這是“知道創宇”公司的網絡空間實時防禦與追蹤系統。在這里,可以用上帝視角去俯瞰黑客世界的實時攻防大戰。任何一條線,都是一次攻擊行為。任何一個點,都是一個攻擊目標。這張大網,就是網絡世界沒有硝煙的終極戰場。
“這個世界是危險的,不是因為那些邪惡的人,而是因為那些無動於衷的人。”這句話出自愛因斯坦,也是趙偉的人生信條。
趙偉,“知道創宇”CEO,蔡晶晶創立的“0X557”的成員,也是蔡晶晶的多年摯友。
趙偉像是白帽黑客中的天才人物。他的論點極為超前。他認為真實世界與互聯網世界本質上一致:都是輸入信息,輸出信息。一個人獲取知識,是在輸入信息。一個人創造價值形成理論,是在輸出信息。因此,他把互聯網世界看得和真實世界同等重要。他了解網絡世界越深入,就覺得世界越危險,他無法做到無動於衷。
在攻防博弈的江湖上,攻守雙方,相互之間也“看不上”。
“黑產的那一幫,不算黑客,他們就是劫匪。你有一把刀,去搶劫手無寸鐵的人,就這麽回事。”趙偉有道德潔癖。有黑產背景的人,縱然才華頂天,他也不會接納到自己團隊。
“他們防得住我嗎?”K嗤之以鼻,他甚至覺得,白帽黑客不過是給自己戴高帽的技不如人者。
就像兩邊開戰前相互放狠話,接著就是“沙場上見”。
事實上,黑客江湖的攻擊水平遠高於防守水平。如同圍棋的黑白子博弈,先動手搶占要點的人,就會有先手優勢。再加上黑產有暴利的利益驅動,他們整合資源的能力遠超防守方。
與一般白帽黑客不同的是,趙偉不是簡單防禦,而是試圖改變網絡規則。“任何世界都有規則,萬有引力,熱力學,相對論等等,我們的世界是現在的樣子,都是因為這些規則。”趙偉覺得,只有形成新的安全規則,才能從本質上扭轉攻守局勢。
2012年9月,“知道創宇”聯合騰訊、百度、金山共同創立了“安全聯盟”。趙偉試圖參與整合網絡安全產業鏈,聯合對抗黑產。
這個聯盟的牛逼之處是,利用“知道創宇”開發的安全產品,可鎖定黑客攻擊,獲取位置,並進行一段時間網絡行為觀察。一旦被打上“黑客”的標簽,安全聯盟的所有網站都將拒絕其訪問。另外,一些存在欺詐、釣魚、盜號等風險的網站,都將被百度搜索背後貼上“風險提醒”標記。
黑產的蛋糕,被趙偉切割得支離破碎。有些黑客前來求饒,請求放行;有些黑客在論壇中揚言200萬幹掉他,利用黑客技術進行人肉搜索,將他的隱私信息全部公開。趙偉的手機每天都接到大量的威脅短信和恐嚇電話,他不得不更換手機,“我感到一種深深的惡意,這種惡意是隨時準備要你的命。”他請了一位新助理,是跆拳道黑帶,身兼保鏢職責。
但最讓趙偉感受到威脅的是美國斯諾登事件。被曝光的“棱鏡計劃”表明,美國政府已可以從電郵、消息、視頻、照片、存儲數據、甚至語音聊天等全方位對人進行監控。
這就是說,美國已進入“上帝模式”,大數據的挖掘和情報收集,讓互聯網世界已無死角可言。這同時證明,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雲計算的運用,讓黑客攻擊方的能力已無限升級。
趙偉用了一個比喻,互聯網世界就像一個海洋漁場,以前用魚叉捕魚,現在升級為巨型捕魚船。“成千上萬的魚落入網中,他們可能只挑選其中最肥美、最珍貴的一條,其他再放掉,就這麽任性。”
對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的,恐怕是中國最頂尖的白帽黑客團隊Keen。在國際安全比賽中,他們曾因30秒找到蘋果手機系統漏洞而轟動世界。
Keen團隊從表面上看是攻擊的一方,實質是為了尋找漏洞及時修補,攻擊是為了更好地防守。Keen團隊已是國際上最頂尖的漏洞獵手。
Keen團隊創始人王琦(綽號“大牛蛙”)說,大數據時代,明顯的攻擊(譬如盜刷銀行卡等)將不再是主流,主流的是隱蔽性攻擊。
“大數據時代,數據就是錢”,王琦說。黑客們可以從互聯網中盜取各種數據,“地下社工庫”就是其發展的結果。
社工庫的地下暗戰
社工庫,傳說互聯網中的地下寶藏。盜取用戶數據的黑客們組成了利益聯盟,將各種渠道獲取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姓名、身份證、銀行卡、密碼只是最基本的信息,這個地下數據庫甚至能精細到征信、體檢、病史、性格愛好等。這些數據可以勾勒出被盜用戶的完整肖像。
互聯網用戶數據泄露從未消停,京東用戶密碼泄露,12306火車購票網站用戶數據滿天飛等,這些被曝光的數據只是地下社工庫中的冰山一角。
只要搜索“社工庫”,就能找到一些可查詢泄露數據的網站。《創業家》記者將自己常用的郵箱和用戶名輸入,發現密碼早已泄露。同時又將幾個朋友的郵箱輸入,也均能查到外泄密碼。
互聯網上的用戶信息已被掃蕩成什麽樣子,業內有句話叫“十墓九空”,可見已然千瘡百孔。
近幾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興起,P2P金融遍地開花,以每天新增一兩家的速度急速發展。在K眼中,這些公司都是肥肉:有錢,創業型公司,對安全沒有重視。他進入這些網站,比進後花園還容易。
橫掃一片,無往不利。K進入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後臺,將有價值信息盜取出來,專業術語叫“脫庫”。
如何從浩如煙海的數據中找到價值信息,K有一項超出常人的天賦。他的實戰經驗豐富,對於安全人員的套路和戰術,他了然於胸。他能猜出他們下一步行動,甚至能猜出管理員密碼。
他曾經入侵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在幾個G的後臺數據中,一分鐘內準確找到了備份系統的機密文件夾。
“我猜到了管理員可能設立的文件夾名字。”就是如此可怕的直覺。
K轉手將用戶數據賣給勒索機構,讓他們拿著數據去威脅互聯網金融公司。“一旦公布數據,公司會名譽掃地,甚至面臨破產,因此一般的公司都願意掏錢,息事寧人。”
數據盜取的另一種合作方式是定制化服務。一些企業想購買競爭對手或合作夥伴的核心數據和用戶資料,就會讓黑客去盜取數據。
“了解黑產後,你會覺得,商業戰場沒有公平可言。如果你想買到對手的核心數據,只要找到靠譜的人,2萬元就能搞定。”K說。
數據的沈澱,則形成了社工庫。像K這樣手頭有大量數據的黑客,就會與一些類似的黑客們合作,將手頭的數據匯總,積累越多,價值越大。
如果說互聯網進入大數據時代,那麽社工庫就是地下非法大數據。現在整理社工庫的黑客團夥,都在沈澱數據。其詳盡已達到可怕的程度,可利用這些數據完整模擬出一個人。目前社工庫數據的主要用途是高級金融詐騙。
未來的潛能?大數據有多大的潛能,社工庫就有多大。
值得慶幸的是,這個世界像趙偉一樣的人並不少。他們試圖搭建起核心信息數據的安全城堡,守住網絡的最後陣地。
青藤雲安全的CEO張福,80後黑客。他在大學時代就表現出驚人的黑客天賦,畢業後進入盛大、昆侖萬維等企業掌舵技術和業務安全部門。他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打通網絡業務研發和安全體系兩個領域的黑客。
2014年,張福放棄百萬年薪和即將兌現的千萬股票,與傳奇黑客風寧一起組建了青藤雲安全公司。他們正在開發一款SaaS模式的雲端安全產品。這款產品的魅力之處就在於,會根據不同企業的需求,自適應構建安全體系。
某種意義上說,青藤雲安全的產品也在試圖扭轉攻防之間的懸殊。傳統互聯網公司受到攻擊,即便最終解決,這個經驗也不會外傳給別的公司,所謂“家醜不可外揚”,其封閉性是導致防守方成長緩慢的重要原因。但如果100家企業用青藤雲安全產品,只要其中一家企業擋住攻擊,其他家也會免受同樣威脅,“攻擊者批量攻擊,我們是批量防禦。”
安全產品升級,加固城墻、提高壁壘是一種對戰方案。而蔡晶晶提供了另外一種解決途徑,他派來了更多的援軍。
2014年11月,工信部電子科技情報所提出,目前中國網絡安全人才缺口上百萬。截至2014年,中國2500多所高校中開設“信息安全專業”的只有103所,博士點、碩士點不到40個,每年培養的信息安全人才不到1萬人。
早在2012年,蔡晶晶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他離開“啟明星辰”自己創業,試圖將“啟明星辰”積累的人才培養經驗推廣到更多企業。他的公司推出了“e春秋”系統,專門用於企業內部的人才培養。今年6月份,他又推出了“i春秋”系統,用於培養民間安全人才。“i春秋”不僅找來業內大牛錄制教學視頻,還提供在線實戰和比賽的競技平臺。
如果時間倒流回到19歲,蔡晶晶再次面對那位專家,他會說:“我們說得都對,安全產品需要更人性化的設計,安全人才也同等重要。”
“我到底是誰?”
K最近專註的“生意”,是攻陷國外消費網站,獲取用戶信用卡數據。國外信用卡消費不需密碼。他倒手將黑卡賣給盜刷團夥,月入千萬。
他沒日沒夜地加班。以前每天只“工作”4小時的生活規律完全打破。
他有非幹不可的理由。K說,他交往多年的女朋友最近查出身患絕癥。治療費用是一個天文數字,他要為她攢夠救命錢。
在互聯網上,K恣意妄為。在現實中,他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只能抓住最後的救命稻草。說他殘忍也好,說他幼稚也罷,他就是要用洗劫世界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目的。上帝給了他一把鑰匙,他卻把它變成吸金棒。K沒有信仰,他唯一信仰的就是金錢。當金錢也不是萬能的時候,他就不知道該信仰什麽了。
K有時也會困惑,不是來自道德的審判,而是對於自我價值的拷問。“我到底是誰?無疑我是自私的,我窮盡一生,無非是為了非法竊取別人的所得。我可能就是一個病毒,一個bug。”
K說,等女朋友病好了,掙到這輩子花不完的錢,“就退隱江湖,在國外買棟海邊別墅,帶著她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你會良心不安嗎?”提這樣的問題,K會嘲笑你,可他並沒有安寧。K一直用黑莓手機,據說黑莓擁有世界上最安全的系統,任何人都無法盜取其中信息。K的黑莓從來不聯網,只用來打電話發短信。他把自己與網絡完全隔離,躲在黑暗角落,謹小慎微地活。他是惶恐的,因為他沒有找到“我到底是誰”的答案。
至於趙偉,他很明白自己是誰,他也深諳自己的使命,可是同樣逃避不了現實的磕碰與研磨。
最大的困擾也是錢。創業初期,資金緊張,趙偉啃了一個月的饅頭。他發現,自己一個月最低消費是3000元,其中2000元租房,1000元生活費,他就每個月只給自己開3000元工資。公司每年都要經歷幾次即將倒閉的窘境,趙偉不得不向朋友借錢。後來朋友借怕了,他就去借高利貸。借來的100萬現金在辦公桌上壘成一座小山。轉眼間小山就空了,變成員工的工資。
公司成立至今,開發的安全產品少說也有幾十種,可被市場接受活下來的產品也就幾種。“我們設計的安全產品都太過超前,很多企業根本無法理解。”趙偉說,他能做的,就是反複說服。
“做安全的人真的很苦,我們就是一個保安的角色。”張福說,目前阻礙中國網絡安全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安全意識不高,“創業企業第一步就是活下來,安全的需求並不是最主要的。”
張福經過市場調研發現,一個公司建立安全系統,每年至少要投入100萬。一兩個安全人員,一些必要的安全產品,這還僅是最低配置。創業企業基本屬於“裸奔”狀態,企業的管理者通常不願意支付安全花銷,而是抱著僥幸心理。但一旦被攻陷,其影響卻是致命的,甚至面臨破產。
“沒有過切膚之痛,很難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但真正意識到的時候,為時已晚。”張福說。
趙偉的團隊通過掃描發現很多企業的安全漏洞,他們打電話去提醒企業時,對方的態度大都表現得無所謂,脾氣暴躁點的,就開始謾罵。
市場在一點點吞噬趙偉的理想,但蔡晶晶倒比較樂觀。斯諾登事件之後,中國領導人提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對互聯網安全的重視,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蔡晶晶認為,這就是網絡安全春天到來的號角。
2015年春天,北京高碑店一個沒有路名、沒有門牌的四合院內,葡萄藤纏繞著小橋流水。遠離喧囂,辟得一處清涼。
一個叫“神話”項目在這里啟動,曾經的頂級黑客王英健,試圖用真人秀的方式快速培養信息安全人才。學員們每天都在進行封閉式訓練,白帽黑客的大牛們,來到這里將技藝傾囊相授。除了技術,還有堅守良心和正義的執著。培養黑客的過程,就像在創造“神話”。
曾經的黑客教父、綠色兵團的創始人龔蔚告訴《創業家》記者,屬於第一代黑客的世界已經改變,而新生的一代黑客,正在慢慢成長。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奕,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文學界玩IP的5個頂尖土豪:南派三叔、韓寒上榜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05/155029.shtml
導讀 : 自古書生多貧寒,這事兒在現在已經不適用了。碼字兒的在內容創業、原創IP爆火的今天,已經是創業界一支大軍了。
碼字兒的,以前我們叫“作家”,後來也有叫“寫手”的,但和現在的自媒體大V和微信公眾號不一樣,他們寫的東西,放在一起,是能叫做“文學作品”的。變現方法嘛,不外乎賣字拿稿費,出版拿版稅之類。但是現在,他們卻突然發現,自己筆耕不輟累積下來的個人品牌、作品與粉絲號召力,有了一個新的名詞,叫做“IP”。而這IP,是影視、遊戲公司們,正熱搶的對象。
於是,文學界新的創業方式誕生了。這些碼字兒的們,憑借自己的名字或作品,創辦公司,孵化IP,以創業者的身份,參與商業競爭,從“文豪”變身成為身家億萬的一方土豪。
在自媒體和微信催生全民創作熱情之前,網絡文學的那一波熱浪,在今天開花結果。曾經激勵了一代宅男腐女的文學寫作夢的各路寫手們,教會我們一件事:書中真有黃金屋。今兒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批人里,身價最高的現在都是誰?
徐磊(南派三叔)

身份:南派投資董事長
公司估值:15億元
代表IP:盜墓筆記
很多人不知道徐磊,但很多人都聽說過南派三叔。如果你連三叔都不知道,那盜墓筆記你總聽過一耳朵吧?如果你混微博,去年沸沸揚揚的“長白山接人”,也總會有點印象。
南派三叔,半路出家的作家,寫了好幾本書,主要還是在填一個坑,那就是《盜墓筆記》,一部讓所有粉絲牽心掛肺了10年的作品。
說起當代原創文學IP熱,不得不提到盜墓筆記。十年沈澱,積累了大批粉絲,多渠道開辟IP的跨界合作。作品的文學性先靠邊站,對於一個到處挖坑的作者來說,仍能保持十年的討論熱度和粉絲量,這才是IP價值的真諦。
2006年,盜墓筆記小說在網絡上開始連載,直到2011年完結,9部實體書總銷量超過1200萬冊。而隨後推出的幾部相關小說,如《藏海花》等,都曾經在粉絲中擁有一定的熱度。除此之外,盜墓筆記還衍生了舞臺劇、漫畫等。
借著IP影視改編熱的東風,一直在碼字的徐磊也悟了。2014年,南派投資成立,南派三叔擔任董事長。當年6月,南派投資聯合多家公司開始了自己的《盜墓筆記》大計劃,包括電影、網劇、遊戲等。
2015年,南派投資和歡瑞世紀出品的盜墓筆記網絡劇在愛奇藝獨播,主演是歡瑞旗下當紅的小鮮肉李易峰和楊洋。盡管它開播後,在豆瓣上被觀眾打出了2.7的低分,但它給愛奇藝,甚至給網劇付費業務帶來的巨大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去年6月12日,先導集上線當天,22小時點擊量破億,創下網劇首播最高紀錄。2015年6月16日,愛奇藝公布的月度付費VIP會員數已經達到501.7萬,盜墓筆記拉動的會員數周環比增幅,超過了100%。截止到7月,盜墓筆記給愛奇藝帶來的總流量超過10億。
當然,這部劇的編劇和1毛特效收獲的吐槽也足以創下紀錄了,但是鋪天蓋地的影響力,讓南派投資再接再厲。2016年初,《盜墓筆記》電影版殺青,主演仍然是當紅小生鹿晗和井柏然。南派投資和歡瑞共同打造的盜墓筆記手遊,由李易峰代言,也在去年開啟了首批限號測試。
2015年8月17日,為了迎接盜墓筆記結尾的懸念結局,大批粉絲湧向長白山,據攜程網統計,去年8月的當地遊客量比上一年飆升了50%。
2015年9月,南派投資獲得小米、順為資本和樂視的A輪、A+輪投資,融資金額達到1億元。今年1月,南派投資再次獲得小咖投資的1億元資金,估值達到15億元人民幣。南派三叔的年收入,據說累計已經過億。
郭敬明

身份:最世文化董事長
公司估值:6.9億元
代表IP:小時代、爵跡
《小時代》之後,在“最強大腦”里,小四又火了一把。但在此之前,早已連續9年躋身福布斯富豪榜,跟小紮同臺的郭敬明,大概是作家里最會做生意的,做生意的人里最會碼字的人……之一了。
十多年來,小四大概也可以稱得上“80後青春”里必不可少的回憶了。質疑當然從沒有斷過,從他的文學水平、抄襲官司,一直到後來的導演水平,以及身高。不過我們這里暫時不談這些,而是從一個創業者的角度來看,郭敬明,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靠新概念作文競賽嶄露頭角,憑借《幻城》在《萌芽》上的刊登一炮走紅,最初的郭敬明走的也是碼字為生的道路,他在2004年成立工作室“島”,開始主編一系列雜誌,之後的《最小說》就是脫胎於“島”,當年在BBS上小有名氣的hansey、落落都曾是其旗下員工,雖然後來他們都紛紛跳槽自立門戶去了。
雖然一直伴隨著抄襲的爭議,但很多人的青春文學記憶,也是從這些刊物開始。
郭敬明就是郭敬明,他的商人眼光並沒有局限在寫一些火爆的原創小說上。2010年,最世文化成立,郭敬明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橫跨過原創平臺、文化出版、娛樂、粉絲社群種種領域,郭敬明用個人品牌,撐起了一系列文學IP的孵化。這是一個孵化原創作者的平臺,郭敬明利用自己的品牌影響力,為他們創造出商業價值。
但這可能不是一條可以長久走下去的模式。於是在2012年,郭敬明又開始跨界了。他擔任《小時代》的編劇和導演,拉來了楊冪、郭采潔、柯震東等當紅炸子雞,創造了4.88億元的票房。
各種紛紛IP被賣出天價、炒個火熱的2015年,被稱為國內的IP元年。可小時代1,已經是2012年的事情了。現在,那個制作《小時代》的和力辰光,都賺個盆滿缽盈,光其中的廣告植入一共就991萬元,要去掛牌新三板了。
雖然各種吐槽諷刺的影評和豆瓣評分都相當不客氣,但架不住小說和演員的粉絲一波波地去送錢,一直延續到去年的小時代4完結。
2013年,最世文化和華策影視合作,後者用1.80億元受讓了郭敬明持有的26%的股權。
2016年,又一部新的小說《爵跡》將在大銀幕上和我們見面,還是郭敬明導演,不過據說,這次他要親自上陣去主演了。
不多說了,上身家:如果以當初華策交易的1.8億元受讓26%股權計算,最世文化估值6.9億元。郭敬明身價7億,堪稱碼字界的高級土豪。
楊治(江南)

身份:靈龍文化創始人
公司估值:5億元
代表IP:九州縹緲錄、龍族
作家排行榜上的稿費首富江南,終於也不甘心專業搞碼字兒的工作室,跑去創業開公司了!
2016年3月,江南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靈龍文化,專門從事IP孵化,剛剛成立就拿到了奧飛動漫的首輪投資,在音樂、影視、VR上全面開始合作。是的,這意味著,你未來有希望看到VR版的《九州縹緲錄》了。
早在2001年,網絡文學剛剛起步的年代,龍空也還成立不久,起點甚至還沒出現,江南那時是當仁不讓的霸主。《此間的少年》讓當時還只是在美國讀化學分析碩士,平時讀讀金庸的江南一戰成名。當時尚處於半空白狀態的網絡文學界,和他一樣成名的,還有被一代人奉為傳奇的《悟空傳》的作者今何在等。於是這一群作者一起做了一個虛擬大陸的構架設定,寫了一部奇幻小說《九州縹緲錄》。2005年,九州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但由於內部紛爭,九州逐漸走向落幕。
2009年,江南開始寫《龍族》。也憑借這部作品,2013年,江南以版稅收入2550萬元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座,並在今年的第十屆作家榜上,再度登頂。
但江南也發現了時代的變化。他發現自己的一個IP改編電視劇的費用的價值已經是1億元了。所以,把旗下的IP打造出更大的價值效應來,也成了他的願望。成立靈龍文化後,江南說,他和奧飛動漫的蔡東青只聊了7分鐘,就決定了投資。2016年,靈龍主要將制作《九州縹緲錄》,而和奧飛合作,是因為江南認為,VR是最適合奇幻作品的。
現在,靈龍文化已經獲得奧飛動漫1億元的首輪融資,估值達到5億元。
韓寒

身份:亭東影業、ONE APP創始人
韓寒和郭敬明幾乎同時成名,一路上被人拿在一起比較。一個寫三重門,一個寫夢里花落;一個導演小時代,一個執掌後會無期的導筒。不同的是,現在郭敬明還是小四,韓寒卻成了國民嶽父。
韓寒也一直在創業,不過和郭敬明不同,他的創業充滿了文藝範兒,卻看不出章法。
2010年7月,韓寒創立了知識分子雜誌《獨唱團》,首次發行時,首印50萬冊在兩天內被經銷商一搶而空。
和郭敬明的《最小說》相比,《獨唱團》從名字到營銷都土的掉渣。還沒有商業氣息。比如它沒有廣告;曾在限量版里夾金葉子促銷;內容也一派文藝青年的感覺,比如那個看不懂的“所有人問所有人”的欄目。2012年12月,獨唱團正式解散。前後存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
隨後,韓寒的創業方向發生了改變。他帶領獨唱團的團隊,出人意料地開始向移動互聯網轉型,推出了文藝閱讀應用“ONE”。所謂ONE,就是“一個”,該閱讀APP每天會推送一樣東西,可以是一幅畫、一篇小說,也可以是一個問題、一件物品。韓寒這次執意沒有在產品中加入自己的品牌,而是開始發掘其他作者的IP,進行商業化運作。
從2015年開始,ONE開始專註於IP開發。ONE通過和作者簽約,連續推送發掘了一批青年作家,同時,ONE也他們提供作品出版、簽售、宣傳等工作。目前,ONE已經簽約了20多名作者,和《萌芽》等出版、影視公司合作,並冠名了新概念作文大賽,官方宣布用戶量為3000萬,日閱讀過百萬。
與此同時,韓寒自己也沒閑著。導演了處女座《後會無期》之後,他也發現了音樂和電影方向賺錢的潛力。ONE宣布全新改版,嘗試向閱讀和電臺、音樂、電影結合的文藝平臺轉型。
2016年1月,ONE獲得華創資本6000萬元A輪投資,發力轉型。
關於韓寒,還有這些你可能不知道的事:他還創辦了餐廳,連鎖店已經開了幾十家;這位作家中的賽車手,曾經以1000萬投資了二手車公司“車王”。在去年2月,車王宣布拿到了1億美元D輪融資。
還有就是,在2015年7月,一家名叫“亭東影業”的公司悄然成立。其中一位法人,就是韓寒。而它投資的第一部影片,名字叫《萬萬沒想到》。
怎麽樣,萬萬沒想到吧?
雖然“ONE∙一個”的名字還是很文藝,但是那個作家韓寒,已經悄悄地,變成了商人韓寒。
張牧野(天下霸唱)

身份:向上影業CCO,成立向上霸唱工作室
代表IP:鬼吹燈
最後決定八一個和前幾位不同的,那就是加盟了創業公司,成立工作室,把自己玩成了“超級IP”的天下霸唱。
南派三叔憑借盜墓筆記橫掃影視界時,大概很多人都忘記了盜墓原來其實是向《鬼吹燈》致敬的同人衍生小說。在它的第一版中,鬼吹燈中的人物還曾出過場。
作為盜墓小說的開山鼻祖,《鬼吹燈》的作者天下霸唱也成為各影視公司的香餑餑。起點中文網最早買下了《鬼吹燈》的改編權,但之後,一輪圍繞著它的商業大戰展開,各大影視公司開始紛紛出天價爭搶,《鬼吹燈》幾部小說的版權被拆開出售,起點也物盡其用,甚至整了個同人大賽,搞出了一批帶著鬼吹燈tag的小說,也分別都賣給了不同公司。天下霸唱之前還有一個《牧野詭事》的雜文專欄,也因為收錄進了鬼吹燈小說合集一並打包給賣了。
所以,我們就看到了,《九層妖塔》和《尋龍訣》兩部電影先後露面,企鵝影業和向上影業今年都將推出帶著“鬼吹燈”之名的網絡劇。企鵝影業還傲嬌地宣稱,只有自己才擁有改編權,其他的全是侵權。
後悔不叠的天下霸唱,只好在親自參與改編的電影里強調什麽是“正宗摸金範兒”了。而不負所望,陳坤、黃渤主演的《尋龍訣》也斬獲了16億票房。
明白過味兒來的天下霸唱,不賣版權了,開始選擇用自己的IP去參與影視制作,開始了自己的商業旅程。
2015年5月,向上影業成立。6月,向上影業宣布,和天下霸唱共同打造“向上霸唱”工作室,進行IP孵化,其中《鬼吹燈之牧野詭事》將和愛奇藝合作,打造投資過億的網絡劇,在今年面世;其另一小說《死亡循環》將搬上銀幕,由徐崢監制。天下霸唱IP入股向上影業,並在今年1月,宣布擔任向上影業CCO。
天下霸唱據說2013年收入就已經破千萬。在2015年,版稅收入達到335萬元。而其加盟的向上影業,可是以3億元估值融完的天使輪,成立半年參投的電影《老炮兒》登上票房榜首。身為股東,再加上幾部電影的票房大賣,由此看來,天下霸唱的身家,也絕對不凡了。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楊潔,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頭圖由123RF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