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的信用卡數據洩露問題,折射出交易留痕在互聯網企業是一個普遍的做法。如果IT企業留痕了你綁定的銀行賬戶信息,那麼解綁本身有可能也是徒勞。
未來我們的銀行賬戶一定在云端,潛在風險是,將有可能被眾多來自云端的匿名黑手所操縱。
2014年3月22日,中國在線旅遊巨頭攜程公司被爆出「支付漏洞」,用戶信用卡信息有可能被黑客讀取,一時間引發成千上萬用戶的擔心,紛紛打聽是不是要更換信用卡。
這一信息洩露事件背後,是互聯網金融的賬戶問題。
在銀行賬戶被綁定,尤其後置綁定之後,強實名驗證賬戶以犧牲安全性為主要代價,換取了弱實名甚至匿名互聯網服務的便捷性。
當我們討論互聯網的時候,起點是可數據化、可互聯網化、大數據、賬戶以及平台。關於賬戶,在上一篇《騰訊與阿里的金融之戰:變用戶為賬戶》中(刊於本報3月11日),已經區分了賬戶、客戶、以及前置和後置綁定等問題。
賬戶必須有實名身份驗證,在此基礎上才能加載服務,但實名安全驗證也有強弱之分,以銀行賬戶和全球通賬戶為例,前者是強實名,後者是弱實名。這種強弱分別,取決於提供賬戶服務的機構,在賬戶的支付、非授權使用時,所承擔責任的不同。
在銀行開立儲蓄賬戶之後,銀行已就賬戶的安全、現金存取、匯款結算、投資理財等提供了相應服務,但儲戶的體驗感受往往不佳。
另一方面,IT企業提供的電子郵件、支付寶、QQ或微信帳號不是賬戶,這些帳號往往是匿名且安全驗證十分簡便。當我們越頻繁使用這些軟件服務號,其潛台詞是這些服務的使用體驗更好。但任何體驗良好的IT服務,最終都要在服務模式之上加載盈利模式,這是「驚險的一躍」。IT企業的這種先體驗的模式,和銀行賬戶的提供方式,在邏輯順序上是完全相反的。
當IT服務不能獨立提供,必須綁定銀行賬戶時,這種綁定是前置綁定,例如買家使用的支付寶。當IT服務先獨立提供,然後被引導綁定銀行賬戶時,這種綁定是後置綁定,後置綁定的成功率較低,例如QQ和微信的銀行卡綁定。
當銀行賬戶被後置綁定到一些軟件服務帳號之上,良好的使用體驗,會讓使用者建立起這樣的信心,即使用後置綁定的銀行賬戶也將同樣安全便捷。但需要理解的是,綁定意味著賬戶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在銀行賬戶未被綁定之前,銀行對客戶真實身份的驗證,採取了限場景、強實名、多重驗證的方式,以確保具有全功能的銀行賬戶,處於安全和授權的使用狀態之下。所謂限場景,在於金融機構往往會清晰地告知客戶,其可以接入賬戶的場景,如網點、ATM、網絡銀行等,這些場景是有限的。所謂強實名,身份證、家庭地址、緊急聯繫人等往往是需要的。所謂多重驗證,是銀行和收單機構往往會交叉地、反覆地驗證身份,例如收銀員要求持卡人出具銀行卡,而卡中心的客服電話有時也要求客戶確認正在發生的大額奢侈品消費是否由持卡人本人進行。這些諸多限制必然使客戶接入和使用賬戶的便捷性受到很大限制。
在銀行賬戶被綁定,尤其後置綁定之後,強實名驗證賬戶以犧牲安全性為主要代價,換取了弱實名,甚至匿名互聯網服務的便捷性。綁定意味著對銀行賬戶安全性的削弱,在軟件賬號服務企業、電信通道企業、第三方支付企業、數據存儲企業,以及銀行都掌握賬戶之後,也就是說,銀行無法獨自對銀行賬戶的安全性承擔責任。場景、身份和多重驗證都被弱化或模糊了。
這是因為IT企業對微信等軟件服務賬戶的密碼,中國移動等對客戶掛失補卡流程,刷碼機背後連接的公眾網絡或者專線網絡,IT企業對客戶數據的存儲,或者作為外包的數據存儲商對數據的責任等,每個環節對安全性的要求迥異,這將最終導致銀行賬戶在使用時,銀行無法確認非法使用的具體環節,銀行有可能拒絕承擔或分擔因此產生的銀行賬戶損失。
以掃碼支付或網絡信用卡為例,其使用前提,必然包含發卡行認可掃碼是其可接受的收單場景之一,而目前,掃碼收單不在大多數銀行認可的,和持卡人約定的收單場景之中。
如果IT企業留痕了你綁定時的銀行賬戶、身份、手機以及密碼信息,那麼解綁本身有可能也是徒勞。
我們或者隱約地會覺得危險,並採取某種軟件服務和銀行卡解綁的措施,但這也可能是徒勞的。
如果IT企業留痕了你綁定時的銀行賬戶、身份、手機以及密碼信息,那麼解綁本身可能僅僅意味著IT企業不能公然接入和使用綁定賬戶;但IT企業數據由員工或者數據存儲公司的洩露,有可能造成解綁賬戶的非授權使用,除非IT企業能證明,客戶的解綁操作本身,就意味著相關IT企業徹底地,物理地、不可逆地刪除了客戶在綁定過程中所輸入的全部數據。但這些是強烈未知的。
新近攜程的客戶銀行卡數據洩露問題,折射了交易留痕在互聯網企業是一個普遍的做法。這種留痕可能是法定強制的,例如開卡行對其發行的信用卡的交易記錄;這種留痕也可能是未經客戶授權,甚至是通過軟件硬件的後門或漏洞惡意搶盜的。
根據新聞報導,攜程僅洩露了過去一個月在攜程有交易的部分客戶的信息,並且漏洞在2小時之內就得以彌補,但是銀行卡號以及CVV碼的洩露,仍然存在潛在風險。
有了銀行卡號和CVV碼,還有銀行卡有效期,這些洩露信息,信息盜取者可以無往而不利,比如在網吧下單,用無卡交易購買珠寶等奢侈品,並用物流快遞的方式收貨,電商對買家和快遞員對收貨人的真實身份驗證通常都十分粗疏,要偵破這樣的案件難度很大。
其實,從已發生的賬戶信息洩露看,攜程客戶賬戶信息洩露事件遠不是最糟糕的,甚至只能說是輕微的。在國際上,數據的產生、存儲和挖掘是高度細分外包的生態。在美國、韓國等發生的銀行卡信息洩露等嚴重事態,大多都是數據存儲機構出了問題,並通常以不了了之的方式落幕,甚至其他國家的央行要求瞭解數據洩露的細節時,都會遭遇敷衍和冷淡。
未來我們的銀行賬戶一定在云端,但現在輕易地將自己的強實名賬戶,和某種弱實名甚至匿名的軟件帳號共同放置在銀行體系之外,並且在軟件、電訊、數據等相關企業和銀行之間,並未就綁定賬戶的安全性及其使用過程中的權責關係有說明的話,潛在風險是一定的,你輕易放置在云端的銀行賬戶,將有可能被眾多來自云端的匿名黑手所操縱。
考慮到絕大多數人對賬戶、前置綁定、後置綁定等缺乏認真瞭解,如果你的微信賬戶、手機、銀行卡丟失時,騰訊、中國移動以及發卡銀行對你所丟失的,是否同樣認真在意和願意承擔損失?如果不是,為什麼我們可以輕易地將這些軟件服務、移動終端和銀行賬戶一鍋煮,並天真地以為,所有這些相關企業或金融機構,會對這鍋負責?以及這些企業是否具備充裕的資本金或準備來扛起責任?
| ||||||
上週,全球電腦龍頭惠普執行長惠特曼低調來台,與全球代工皇帝、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簽約,進軍全球年產值126億美元(約新台幣3,800億元)的雲端伺服器市場。強強聯手,首當其衝的是另個稱霸雲端市場、表現更強的廣達。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有「雲端教父」稱號,由於他最早切入雲端商機,現在成果發酵,日前廣達股價一度超越鴻海,令郭台銘忌憚;而惠普原是廣達的夥伴,但因廣達後來跳過惠普,直接拿下Google等大客戶,雙方在這塊合作上翻臉。 二強既有共同敵人,乾脆攜手,將砲口瞄準廣達。這是繼2008年郭台銘揮軍筆電代工後,再度駁火昔日兄弟林百里,雙方的恩怨情仇又添一筆。 上週三(四月三十日),惠普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親自從美國飛來台灣,直驅鴻海土城總部,與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簽約。雙方宣佈合作成立新形態伺服器事業群,大舉搶進火紅的雲端伺服器市場。 二強聯手 攻廣達 惠特曼罕見地移尊就駕,郭台銘更少見地發佈他與惠特曼的簽約照片,雙方雖都沒大聲嚷嚷,但舉手投足間重量十足。鴻海是年產值近四兆元的全球代工龍頭,惠普則是規模五.二兆元的全球品牌電腦龍頭,二強聯手所要對付的目標,是全球雲端製造龍頭、同時也是NB(筆記型電腦)代工之王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根據摩根大通分析師哈戈谷(GokulHariharan)的分析,廣達二○一四年來自雲端伺服器的營收將比去年成長四成;雖然目前雲端業務僅佔廣達整體營收的一五%,但因毛利較佳,獲利貢獻超過三成,未來更上看五成。換言之,雲端業務將成廣達的重要命脈,如今鴻海、惠普結盟,卻要直取廣達心臟。惠普挾著與企業客戶的良好關係,鴻海擅於價格破壞,一場雲端爭霸戰,已轟動武林。林百里早在十年前,廣達加入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雲端運算的Oxygen(活氧)計畫,就已踏上雲端之路。他當時即看到,雲端將掀起科技業革命,「NB難賺錢,雲端運算才是好生意。」「雲端是廣達從製造業轉型服務業的重要契機。」 惠普領路 攀雲端 二○○七年林百里罹癌後復出,親自督軍雲端業務。他帶著一群工程師,成立廣達研究院,投入那時大家都還搞不清楚的雲端,「Barry(林百里)不但多次飛往MIT取經,還親自下海研究最新技術,甚至到美國、大陸跑客戶,感覺就像回到當年創業。」一位廣達高層對本刊說。因為投入得早,林百里在國內科技界博得「雲端教父」稱號。這幾年,他開始收割,包括Google、臉書、亞馬遜等雲端大公司都成為廣達客戶,「全球大約有五成雲端訂單都在廣達手裡。」資深外資分析師說。然而,這次惠普會找上鴻海對廣達下戰帖,原因就在客戶之爭。「廣達進軍雲端,是靠惠普帶進門。」廣達主管回憶。即使在林百里領軍衝刺下,廣達在技術領先同業,但林百里能夠拿下Google、臉書等大客戶,卻是靠廣達的NB大客戶惠普引進門。當時雲端公司剛崛起,Google、臉書等業者都向惠普採購伺服器,惠普遂找上與其有十多年NB合作經驗的廣達代工。 客戶轉向 撕破臉 然而,當伺服器出問題,這些公司發現,來修理的工程師竟都是亞洲人,一問之下,才知是來自台灣廣達的工程師。他們循線找上林百里:「如果(伺服器)直接給廣達做,價格便宜一點可以嗎?」資深業內人士說,「他們(惠普)賣一台要賺四○%毛利,廣達只賺二○%,客戶跟廣達買至少便宜二成,你說他們會向誰買?」而原本廣達替惠普代工,賺不到五%利潤,現在上天卻掉下可以收到高達二○%毛利的雲端訂單,林百里當然二話不說馬上答應。後來廣達的生意做出口碑,一家接一家找上門,這幾年,不單雲端公司直接向廣達買,就連過去向惠普採購企業伺服器的美國大公司,包括花旗、美林與奇異等財星五百大企業,都打算轉向廣達採購,生意好到林百里一度透露:「我都不敢接客戶電話。」也因此與惠普產生嫌隙。惠普曾是叱吒全球科技業的龍頭,但這幾年因PC市場衰退以及用人不善,導致公司營運下滑;加上雲端公司對伺服器只求便宜好用,品牌價值無法彰顯,在在令惠普心急。二個月前發生的一樁侵權事件,成為惠普與廣達撕破臉的導火線。本刊調查,惠普從廣達網站發現有些機器規格,與自家的技術類似,於是寄一份分析報告給廣達,要求說明,後來還派了一個團隊來台灣與廣達談判。但廣達經營雲端多年,也擁有不少專利,因此反控惠普有侵權問題。雙方經過近一個月的談判,最後廣達付出權利金,和解收場。 市況大好 急起追 這場風暴,雖未走到對簿公堂這一步,但雙方在雲端伺服器合作已是漸行漸遠。廣達主管私下透露:「其實惠普不爽我們很久了,因為搶了不少他們的雲端生意。」雲端市場在短短五年間高速成長,根據資策會報告顯示,今年整體雲端業務總產值高達四百二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二兆元),雲端伺服器年需求也有一百二十六億美元(約新台幣三千八百億元)。眼見雲端市場越來越大,不單美國,現在連中國、日本、韓國的雲端公司都直接找廣達,惠普必須急起直追,因此把腦筋動到廣達的天敵郭台銘身上。郭台銘近二年受到蘋果訂單遭和碩分食、PC(個人電腦)產業出現負成長、大陸工資高漲等問題的衝擊,積極要帶領鴻海轉型,其中選定的一大目標就是雲端市場。今年初鴻海的四十週年尾牙上,郭台銘照例親自寫下春聯,上聯就是「雲端網路迎向智慧生活」,凸顯郭台銘積極轉進雲端的企圖心。 代工轉向 拚轉型 事實上,郭台銘在雲端的佈局已鴨子划水多時。三年前,鴻海開完六個半小時的股東會後,郭台銘親自帶記者們去參觀企業專利雲端運算中心,一個個雲端貨櫃就放在鴻海總部,郭台銘指著這些貨櫃直說:「我們做端的,怎麼會不知道雲的重要性?而且我們不單有硬體,還有專利,從管理團隊到車間管理,都已經上雲端。」原來鴻海一直都是全球伺服器的代工龍頭,包括IBM、戴爾(Dell)、思科(Cisco)、惠普、英特爾等伺服器大廠,賣給花旗、台積電等企業級用戶的伺服器產品,超過六成是在鴻海生產。「Terry(郭台銘)一直覺得,鴻海的伺服器生意做得比廣達還大,名聲卻遠不如對方,雲端光環都在Barry身上,很吃味。」業內人士說。讓郭台銘悶的還不只這一樁,三月二十七日,廣達的股價以八七.五元贏過鴻海的八六.三元,這是從二○○一年鴻海股價超越廣達以來,雙方股價第一次黃金交叉,雖然隔天鴻海股價又趕過廣達,但已被郭台銘視為警訊。鴻海主管私下透露:「國碁(鴻海子公司)要進軍4G,等於是不折不扣的雲端公司,鴻海若不能在這塊市場做出成績,郭董的面子掛不住。」 決戰中國 雲基地 這場攸關郭台銘的面子、裡子之爭,就在惠普找上門後,給了他絕地大反攻的好機會。「目標很清楚就是雲端市場,打出來的價格就是要跟白牌(指廣達)競爭。」鴻海主管透露。「鴻海製造與採購規模(六成代工市佔率)的優勢,加上惠普的雲端技術與服務,雙方十分互補,未來不排除更深入的合作。」郭台銘說。本刊調查,鴻海攜手惠普,對決廣達的主戰場將會在中國大陸。中國官方訂定的十二五計畫,全中國將有超過三十個雲基地,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與無錫五個基地為中心,光北京就能夠創造人民幣二千億元(約新台幣一兆元)的產值。廣達旗下早已設立雲端子公司雲達積極耕耘,林百里多次親自跑到北京向官員解釋廣達擘畫的雲端藍圖。林百里嘴邊的一塊肥肉,郭台銘也看在眼裡。上月二十三日,郭台銘親自飛往北京與中國最大的電信數據公司(類似台灣的Hinet)簽訂戰略合作意向書,就是要搶食中國崛起的雲端生意。郭台銘還說:「鴻海下一波將把天津、貴陽、深圳與高雄為基地,轉型為大數據中心。」到二○二○年時,富士康將從製造業全面轉型為雲端公司,與林百里叫陣的意味十足。 挖角搶單 嫌隙起 郭台銘與林百里對大陸雲端市場都勢在必得,二人免不了一翻交戰,但對電子代工皇帝郭台銘與NB代工之王林百里而言,雙方駁火已經不是新鮮事。鴻海原來是廣達主要的連接器供應商,林百里一直都是郭台銘的大客戶,所以郭台銘常稱林百里為「大哥」。只要有公開場合,二人常常擁抱問好,郭台銘還曾多次對外說:「只要大哥(林百里)在NB市場一天,鴻海絕對不做(NB)」。」但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NB市場快速成長,廣達穩坐NB龍頭,獲利也扶搖直升,原本以PC代工為主的郭台銘,眼見NB這塊肉吃不到,顧不得兄弟情誼,開始大舉向廣達挖角。當時廣達一位歐姓副總帶著六十多人的研發團隊跳槽鴻海,還搶了廣達的訂單,讓林百里十分火大。震怒的林百里,下令這位跳槽的副總永不錄用,並在法說會上說:「被挖走的那些都是不好的,挖出去的都沒有什麼好成績。」還說有很多人離開後,又回到廣達工作,「因為他們很怕罰站,我從來不罰站人的。」暗批鴻海軍事化管理。但二年間平板產品快速竄起,NB走下坡,鴻海逐漸淡出筆電市場。 龍頭爭霸 戰鼓擂 雖然一度王不見王,但隔一段時間後,藉著二人同時出席中國工信部副部長婁勤儉的晚宴,郭台銘上演了一齣大和解戲碼。他緊握林百里的手,對著鎂光燈直說:「你們看我們十指相扣,(指著林百里)我老大哥耶,大哥、大哥,永遠的大哥。」但二人私下較勁仍不斷。尤其蘋果的訂單,雖然郭台銘穩吃蘋果iPhone與iPad,林百里則是蘋果NB的最大代工商,即將在下半年隨著新iPhone推出的電子手錶iWatch,二人都志在必得。此外,廣達身為Google最大的雲端伺服器供應商,在平板的合作也遠比鴻海更為緊密,郭台銘卻極力拉攏Google。他不但以極低的代工價格代工智慧眼鏡Google Glass,還在美國設立生產線幫Google組裝,並打算合作研發機器人大軍,日前更出售多項頭戴式顯示器專利給Google,每一步無不針對雲端商機而來。雲端之上,戰雲密佈,郭台銘再度襲擊林百里,不但直取要害,還有惠普撐腰;這場好戲,勢必火爆。 郭台銘 林百里 駁火史 ★2007年:鴻海招兵買馬,搶 NB代工業務。當年底獲華碩小筆電訂單,還私接不少中國山寨筆電訂單,林百里嗤之以鼻諷刺:「我們說不做就不做(山寨),不像有人說不做卻偷做。」★2008年:鴻海接下蘋果iPhone 3G訂單,外資傳出廣達將成第二供應商,隔年廣達接下蘋果iPod Touch訂單。郭台銘說:「龜兔賽跑,烏龜贏了,不是因為烏龜跑的比較快,而是因為兔子睡著。重要的是烏龜一定要知道不要把兔子吵醒。」林百里則回應﹕「當兔子跌跤時,烏龜穩穩向前跑。」★2009年:郭台銘重金挖角廣達歐姓副總等60名NB研發團隊,爭奪戴爾訂單,引發林百里震怒。該團隊2年後遭仁寶挖角,鴻海淡出NB代工。林百里嗆:「被挖走都不是好的,挖去也沒做出什麼成績,都是做山寨機。」還說很多人都回來。「因為他們怕罰站,我們是不罰站的。」★2010年:林百里尾牙旺年會變裝為孫悟空,說他打扮成孫悟空,要帶大家上雲端,還說:「我不去藍海,因為有一天會變成紅海,我去雲端。」★2014年:鴻海結盟惠普進軍雲端伺服器市場,郭台銘嗆聲:「鴻海製造與採購規模(6成代工市佔率)的優勢,加上惠普的雲端技術與服務,雙方十分互補,未來不排除更深入合作。」等於正式向林百里下戰帖。 郭台銘 小檔案 現職:鴻海科技集團總裁出生:1950.10.08學歷:中國海專畢業家庭:與亡妻林淑如育1子郭守正、1女郭曉玲;與現任妻子曾馨瑩另育有1女郭曉如,1子郭守善。 林百里 小檔案 現職:廣達集團董事長出生:1949.4.24學歷:台大電機系碩士家庭:妻何莎、育有2子林宇軒、林宇輝 雲端市場 一飛衝天 所謂的雲端,就是把PC功能集中起來運算與儲存,然後分配到各地,就像用水庫(雲端)取代水井(PC),讓消費者像用自來水一樣方便。最明顯的就是我們現在上臉書貼照片,或者利用gmail收發郵件,就是利用臉書、Google等雲端服務,這些雲端公司所使用來儲存、運算的機器,就稱為雲端伺服器。根據研調機構IDC統計,到2014年全球雲端伺服器的市場規模將達126億美元(約新台幣3,800億元),資策會更預估全球雲端市場規模將達420億美元(約新台幣1.265兆元)。目前,全球最大的雲端市場仍屬美國,主要的雲端服務廠商包括Google、臉書、微軟與蘋果。中國則在十二五計畫,推動30座城市建立雲基地,包括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也都大舉進軍雲端市場。台灣主要仍以雲端硬體製造代工為主,包括廣達、鴻海、緯創、英業達都轉進雲端製造,另宏碁、華碩等品牌商也都把雲端服務視為下一波的轉型重心,此外像中華電信、台灣大,遠傳等電信商,也都算是台灣雲端服務概念股。 廣達回應 對市場傳言惠普懷疑廣達侵犯雲端智財權並來台談判,廣達發言管道表示:「公司非常尊重智財權,對於惠普來台談判一事,沒有任何評論。」 |
| ||||||
老驥伏櫪救公司,前有成功者,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現在則有宏碁董事長施振榮重披戰袍,端出「自建雲」這道菜,要帶宏碁轉型。任期只剩五十天不到的他,這招真能救活宏碁?
撰文‧周品均 四月三十日,台北飄著細雨,卻無礙宏碁董事長施振榮的好心情,剛回家的施振榮臉上掛著笑容,準備對媒體大談他回鍋六個月的心情。而這天,距離他卸下董事長職位,只剩下四十八天。 這不是宏碁第一次遇到轉型瓶頸,一九九二年、二○○○年,施振榮都成功發動宏碁轉型,每次轉型也都將宏碁市值推向巔峰。可是這次的轉型難題是最艱鉅的一次,因為宏碁已經連續虧損了三季,市值從一○年巔峰時期的二七六八億元,掉到只剩五五七億元,更別提股價只剩二十元上下。 在施振榮的臉上,找不到一絲焦慮與擔憂,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興奮感。「我好像回到了當年創業的那種感覺,我去年回到宏碁時,比較沒有創業氣氛,更多的是『半盲文化』。」施振榮沒有半點隱瞞,直接將他的感受說了出來。 「整家公司只在乎有形、直接、現在,對於那些無形、間接、未來的東西,比較不在乎。」施振榮不諱言,說穿了就是只在乎績效、獲利等數字。 施振榮的回鍋,揭開了宏碁長年藏在底下、最不能見人的腐肉,他雙手一攤,「可是我不能否決過去,客觀環境就是那樣;但PC已經沒有價值,我要面對未來、創造價值,如果我們沒有進去(雲端產業),那我就是歷史的罪人。」一張紙 三階段計畫全都露在媒體到訪的這天,施振榮洋洋灑灑準備了兩張A4紙的資料,一張寫滿他的回鍋心路歷程;另一張則載明了他的新計畫——BYOC(Build Your Own Cluod,自建雲)。 就在施振榮提出自建雲的轉型計畫後,第二階段是暖身、第三階段要落實,這些細節都清楚寫在施振榮的計畫裡。儘管如此,多數人還是霧裡看花,甚至直白地問:「到底宏碁自建雲要用什麼獲利?」這個再現實不過的問題,施振榮心裡已經有了答案。說穿了,施振榮的自建雲就是要將過去消費者都將照片、音樂、資料等儲存在Google、Dropbox等免費空間的狀況扭轉過來,讓消費者將這些資料儲存在自己家中、公司的電腦與伺服器。 施振榮看準的一點,就是雲端時代裡最大的隱憂——隱私權與安全性。「你敢把公司的客戶名單放在Google雲端上嗎?」施振榮發現,多數企業都有雲端平台的需求,卻又無法放心將公司機密放在別人的平台上,「所以我說,自己的雲自己建,資料就留在公司內部的伺服器。」但是若要企業自行打造雲端平台,又太花錢、耗時,「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要用宏碁的BYOC。」這個利基市場,確實也在國外許多小型雲端公司看到,標榜著隱私權與安全性,讓更多商用客戶放棄Google、Dropbox,捧著大錢找雲端服務。但宏碁不同於這些雲端公司的地方,他們多半要客戶將資料存在他們的伺服器裡,宏碁卻要客戶將資料存在客戶自家的硬碟裡,因為宏碁還能靠著賣給你這些硬體,再賺一筆。 換句話說,你可以買了宏碁的電腦,再用宏碁的雲端服務;硬體設備宏碁可以便宜賣你,真正有價值的是在後頭的雲端服務。「以後,宏碁會是一家服務取向的公司,不再只是賣硬體的公司。」再來,宏碁會繼續賣電腦、平板和手機,但用意已不再是維持宏碁這個品牌,市佔率、出貨量也將成為往事,因為這些設備會變成宏碁雲端的實驗場域。「就像微軟買諾基亞,不是真心想做手機的生意。」業內人士解析,未來賣硬體的價值對宏碁來說,會越來越低。 拚市場 得讓消費者離不開宏碁之所以繼續賣平板、手機,是希望消費者透過這些產品習慣宏碁自建雲的服務,進一步取代消費者心中Google、微軟、Dropbox的位置。 「我們的自建雲也不一定只服務宏碁產品。」施振榮的意思很簡單,即使你拿的是華碩手機,也能下載宏碁雲端服務在華碩手機上用。 這個角色就有點像是Google之於安卓(Android)陣營的角色,不管三星、宏達電或華碩,裡頭用的都是Google的產品;但Google能當安卓陣營的共主是因為,Google的利益與三星、宏達電或華碩並不衝突。宏碁一邊要賣手機、平板、電腦,一邊又希望雲端服務能進到其他品牌的產品上,「這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宏碁的雲端服務好到讓消費者愛不釋手,連用iPhone也要下載宏碁的雲端服務程式。」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至少施振榮端出自建雲這道菜,企業客戶端已經有人願意買單,代表自建雲確實開闢部分的利基市場,但能不能立即見效?施振榮這麼形容,宏碁現在就像是一艘迷航大船,即使要改變航向,「這個彎要轉,不是這麼容易,因為轉得太急,就會變成歲月號翻覆,但速度又不能降,一降就會衰退。」比起國外大廠,宏碁雲端這條路起步得晚,包袱也比其他雲端服務小廠重,但施振榮很樂觀,「雲端就是未來,只有想得更早,沒有落後。」至於施振榮交出董事長大位後,宏碁能否靠雲端再起,市場等著看。 |
| |||||||||||
「向世界挑戰」,這是我對我們公司的期望,今日聚集在此的諸位都就職於在世界市場活躍的企業,也都是很有抱負的人。最近,在安倍經濟政策的影響下,日本的經濟再次顯現出了迎來成長期的態勢,在刺激經濟發展這個意義上,有許多的財政上的舉措,也會有經濟成長的戰略規劃,然而,利用一時的財政政策,卻無法讓經濟成長的話,就沒有意義。在這個意義上,日本經濟的高速成長的時代,正是日本家電和汽車產業的創業者們開始大規模向世界進軍的時代。在最近的20年裡,日本經濟增長長期停滯,還面臨人口減少和少子化問題,進軍世界是必要之舉。
要麼數碼化,要麼滅亡
現在的狀況是:數字化之於許多人,並不是主動進行的,而是走投無路被逼進行的。
特別是最近,日本的家電產業在持續和赤字苦戰。我認為,其原因就是數碼化的動作太慢了。僅僅組裝零件,就僅僅只是電子化。日本製造的硬件非常輕薄,故障率低,這是日本的傳家手藝,這也面臨數碼化不足的問題。
要讓軟件和硬件融合,一定要活用云技術和大數據,也就一定要積極地進行數碼化。
「向世界挑戰」,我想將這個作為今日的主題,首先從我自身來說,今年我們軟銀會更進一步向世界挑戰,我們已經開始著手了,收購美國的Sprint,我們也很不安,有很多意見分歧、也有很多曲折,雖然收購價稍高,但最終還是收購完成了。
我們是銷售額排世界前三的企業,至今也在日本排第2、第3。我們引以為傲的服務排在第3位,整個集團服務的用戶數和銷售額排在第2,但是,在國內第2第3先暫放一邊,重要的是在世界排第3,用戶數在全球的數量遠遠超多docomo,逼近美國第一的威訊。
這麼看來,平時與我們做交易或者今後有此打算的各位,軟銀將Sprint收歸旗下,能得到什麼呢?雖說軟銀在全世界的據點並不少,但是Sprint在全世界有30個據點,用網絡連接了165個國家。對於在世界市場活躍、或是今後有此計劃的各位來說,軟銀·Sprint聯軍可以幫助你們,將美國排名第三的Sprint收於麾下,我們的聯軍可以在全世界大展宏圖。
雖有挑戰,但定能打開未來之門。沒有任何挑戰就能面對未來的情況,要麼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要麼純屬運氣,恐怕也不能長久。但是主動持續挑戰著地各位,是自己開拓自己的未來的,我認為一定能取得好的結果。
我差不多在3年多以前,提出了軟銀的「30年願景」。第一次提出「30年願景」的時候,是創業之時,我第一次舉行公司早會,除我之外公司員工只有2人,在早會上我差不多說了半個小時的未來願景,兩個員工都睜著眼睛聽,覺得自己身在一個奇怪的公司,兩星期過去後2個人就辭職了。
進行長長的演講述說公司願景,會給員工留下心理陰影,所以我把願景封印在心裡了。創業經過了30年,我再一次把這個問題擺在員工面前,把至今以來的30年願景述說出來。
終端之變:單片機的晶體管數量在2018年會超過人腦
一開始,我迷茫於「30年之後會怎樣」這個問題,然而越是迷茫就越要往遠處看,就越能看清洪流中的未來。我們考慮長遠一些,徹底考慮一下300年後的人類的生活狀態、社會、技術的進化,大約花費了一年聚集國內外的才智來考慮這個問題,今天大致說一下其中的一部分。
單片機是晶體管做成的,晶體管靠近和分開,形成了電流,腦細胞也是神經細胞靠近分開、進行記憶與思考,也就是2進制,用微弱的電流記憶和思考。晶體管也是二進制,腦細胞和電腦芯片完全是同一理論。由此推斷,在大約20年前,人類的腦細胞數量是30億個,按照二進制就有300億個組合。300億個,單片機裡的晶體管數量何時能超越這個數,如果我們算一下的話,答案是2018年。
按照摩爾定律,機能一定會不斷進化。而人類的細胞從4000年前到現在就沒變過。
從現在起2000年後腦細胞的數量也不會變,而單片機的晶體管數量在2018年會超過人腦,我們再想想30年後會怎樣,2018年之後的30年後、更進一步,想想300年後。300年後,就是10的60次方倍,遠遠超過腦細胞的數量,至今為止人類是地球上用腦細胞工作的生命體中數量最多的,而擁有超越人類機能之力的,是單片機。
晶體管蘊含許多可能性
我們認為煩惱、想像、創造是人類的特權,電腦今後也將擁有自學能力,電腦自己編程的時代將會到來,今後的世界將像是科幻小說一樣,腦構造計算機一定會誕生,能比人類更加敏銳地洞察和發明,搭載這種計算機的機器人會超過人類,不與其共存就沒有未來,我相信人類與優秀的機器人能夠幸福地共存。
人類目前認為不可能而放棄的領域,像災害的救助、看護、醫療、教育等等,都可以由搭載腦構造計算機的機器人來幫助。
在從事通信事業的軟銀看來,優秀的電腦無線連接網絡,通過芯片和人類進行腦內交流,只需在腦中思想就能與對方通信,就如同傳心術一樣。
30年前,手機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我就想到過像如今的智能機一樣,平時隨身攜帶的機器,最近的可穿戴設備,如手錶、眼鏡也相繼出現了。
另外,醫療也會大大進步,平均壽命200歲的時代終將到來,300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是35歲,大多數人因為戰爭和疾病早早地死亡。300年後人類的平均壽命是200歲,70~80歲都會被說年輕,未來越想像越覺得接近科幻小說,充滿哲學、宗教等等爭論的話題。
然而一邊想像著300年後的世界,一邊煩惱之後,再次考慮「30年後」這個話題,會覺得基本上是無聊而理所當然的世界。會讓人覺得「這樣的程度是理所當然的」,討論300年後搭載腦構造計算機的機器人的時候,人們的意見多種多樣,30年後的事與之比起來似乎太平常、引不起議論,但關鍵問題就在這理所當然的30年後。
首先是「信息大爆炸」,比如,我們想像一下30年後的iPhone會如何,與現在同樣價格的CPU的能力大約會是現在的100萬倍。
雖然不知到那時候,iPhone還存不存在,但30年後的智能機平均的記憶容量會是現在的100萬倍,通信速度是300萬倍。
100萬倍是什麼概念呢,那是裝入了是人類大腦10萬倍的晶體管。
2018年以後電腦會超過人腦,30年後就是遠遠超過,這樣的話,就能夠放進5000億首歌曲、3.5億年份的報紙。這樣的「超級智能機」今後將會出現,這樣的終端本地的處理能力已經如此,云端會如何呢?這又完全不一樣了,通信速度達到現在的300萬倍的話,本地和云端之間的連接速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無限大的云端將把地球大大拓寬,也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云會成為人類最大的資產
所有的一切都會成為生活記錄,被保存在云端。 「實時翻譯眼鏡」 30年前就取得了專利,當然遠在谷歌眼鏡之前,今後的云技術中,在通信的瞬間完成自動翻譯會變成理所當然的事。教育當然也會大大進化,全世界的孩子能與世界各地的孩子說話、語言不通也能自動翻譯。醫療也會發展到高水平,無論你是住在孤島還是住在沙漠,也能瞬間接受世界最尖端的醫療服務。工作方式也會進化,能瞬間連接許多東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云會成為人類最大的資產。
移動設備的流行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軟銀也開始將云技術作為最大資產而活用起來,云和大數據相混合,能形成更加有益的形式,為市場服務、解決問題。軟銀首先從自己開始,活用大數據,解決自身的問題。首先改善信號,為了更好服務軟銀的用戶,我們讓信號更良好,建立更有效率的基站。
我們做了一件世界首創的事,獨立花費了1個月時間,收集了7.5件的數據,數據從智能機App上獲得並分析,用戶網絡的改善。用戶在何處、何時、幾次接入網絡、連上了沒有……我們進行了種種分析,也分析了競爭對手的用戶的連接狀態。這是世界首次,人們在哪個店裡會進行怎樣的行動、週五的18點到週日的10點都幹了什麼……一切都用數據進行分析。
我認為這樣才能進行真正的改善,才能分析哪裡有問題,障礙在哪裡。舉個例子,我們常在IT雜誌上看到「調查了200個地方」「問了1000個人」,然後進行分析,但從沒看過分析7.5億人的雜誌,因為這樣很花錢,也沒有相應的技術。Docomo的top2機型現在有多少連接上了,au的哪個機型連接率不好,我們比他們都清楚,這為我們改善通信服務幫了大忙,能堂堂正正地在電視廣告裡說「我們改善了信號」。再賣給別人之前自己先試試,能不能真的派上用場,這是軟銀的文化。把時下流行的概念比如雲比如大數據先自己徹底活用,讓我們的服務改善真的具備科學的數據分析背景,才能用有限的設備投資與別人競爭。
另一個活用大數據的例子,就是我們之前就開始做的,用戶能不能實際體會到信號改善,我們通過分析推特的大數據來把握。
軟銀在工作方式上也配合云技術,率先進行了改變。iPhone推出至今已有4、5年了,我們給全部公司員工都配了一台,iPad出來的時候也給所有人配了,全員可以隨身攜帶、連接云端,利益增長並不是偶然的事,對於未來的云,不活用iPhone是不行的,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進行各種各樣的工作,郵件也通過Gmail Cloud化了,各種各樣的報告也Cloud化了。
不僅僅是我們,和我們合作的企業也在活用這些。JR上配了7000台iPad mini,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閱讀喜愛的內容,醫藥公司利用視頻提供醫生的情報、misawa home(房地產公司)利用iPad進行工程管理、三和shutter也在工作中引入了1400台iPad,利用視頻等手段,讓人們能實際體驗閘門開關的速度。
軟銀公司內已經實行無紙化,也不用打印機,除了契約性文件和向政府提供的文件,已經全面無紙化了,開會也是用視頻介紹,公司內有專門製作視頻的團隊,presentation的方式也改變了。利用Google Apps在世界各處商談……
向世界挑戰,我們看見了新的風景,是不挑戰則見不到的風景。今後讓我們繼續我們的征程,正在積極進行數碼化的企業,讓我們繼續挑戰信息的革命,世界的工作方式也會發生大的變革。
為什麼要行動呢?只因這是為人們提供幸福而不得不進行的事。
這就是我今天的演講。
| ||||||
唉,又忘了帶鑰匙!想要冒險爬窗,還是花大錢找鎖匠來開門?以紐約曼哈頓為據點的KeyMe正在解決這個健忘的老毛病。 沒錯,你的鑰匙也能在雲端備份。用手機iPhone下載KeyMe應用App之後,掃瞄鑰匙的正反兩面,實體的鑰匙就上了雲端保存。目前存取的鑰匙數量沒有上限,未雨綢繆的客戶可以免費上傳數位備份。 下次忘了帶鑰匙,不用撬鎖配鎖,KeyMe的數位鑰匙全日24小時都能上網存取。在曼哈頓已有包括7-Eleven等五個據點,設置專屬「鎖匠機」,只要登入電子郵件加上指印,30秒就能領到一副新鑰匙。或者另外花10美元購買「鎖匠手冊」,交給附近KeyMe推薦的鎖匠,利用編碼也能夠馬上從雲端複製一份備鑰。若是事先沒有備份,遠在天邊的家人或室友可以透過KeyMe上傳鑰匙,把備份轉寄給粗心的用戶開鎖回家。 但手上若沒有實體鑰匙,在KeyMe憑空打一份備鑰要價不菲,一把20美元(約合新台幣600元),幾乎是實體複製的10倍。但在高物價的紐約,若要找人在半夜開鎖,花費可一路喊價到200美元(約合新台幣6,000元)。 當地的鎖匠也看好這個商機,認為不用專人撬鎖將可以省下紐約客不少時間金錢。不過礙於安全考量,KeyMe不能複製汽車鑰匙,對特製的鑰匙也無效。KeyMe刻意不存取用戶的地址、電話等個人資料,就是為了使保密安全一滴不漏。 包括7-Eleven等投資人已經挹注KeyMe資金達780萬美元,創始人馬許(Greg Marsh)表示KeyMe已複製上萬把鑰匙,除了看好人口稠密、遍佈公寓的曼哈頓及全美各大城市,也將生意延伸到大型租賃公司,消除一次管理大量鑰匙的困擾。 |
| ||||||
一出門就碰到塞車,不管哪裡都是人山人海?隨著都市化不斷蔓延,這個趨勢只會有增無減。聯合國7月最新估計顯示,到了2050年,全球城市將塞滿64億人口。面對交通需求翻倍,該如何確保道路暢通?歐洲城市各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便立下宏願,10年後大眾運輸將更加便宜便利,市民可捨棄自家車不用。從出門到目的地,手機上的地圖App就能點對點連線規畫,無論是租單車、搭巴士、計程車、捷運或渡輪,所有交通工具都能無縫接軌,而且一次結帳不需要分開付費。 這個系統除了將所有交通資源推上雲端整合,背後支柱則是2013年試運的「計程公車」(Kutsuplus)。這一台9人座的小巴,能透過手機叫車,在任何公車站隨招隨停。每加入一個新乘客便重新規畫最佳路線,將乘客一一送達指定的目的地。 《彭博商業週刊》記者實際乘坐,雖然小巴起跳價3.5歐元(約合新台幣140元),但通車速度媲美計程車,花費也只要四分之一,和市區1小時停車費不相上下。 同樣是善用雲端資料,在歐陸的另一端,荷蘭的飛利浦工業城恩荷芬(Eindhoven)則投入車流控制,全面掌控路況來確保通行無阻。這個實驗計畫與IBM、恩智浦半導體(NXP)合作,200輛車上的感應器可以隨時回報匿名的行車資料。除了位置之外,不管煞車、加速、啟動雨刷或顛簸擦撞,所有動態都會即時傳回資料中心,半年來已累積18億筆資料,能和豪雨、濃霧、事故多發路段等實際路況交叉比對。 靠著即時掌握行車資訊,除了管理當局能第一時間排除路障,駕駛也能根據路況或天氣修正車速,避免開進壅塞區域,甚至能接收客製化的建議路徑。透過雲端資訊共享,車子間就像能彼此對話,進入V2V(車對車,vehicle-to-vehicle)的時代。在空間有限,車數卻不斷攀升的城市,智慧車將會是平安上路的一大希望。 | ||||||
从名不见经传的二人企业起家,Adobe在不到20年间,重新定义了图文出版行业,将缓慢而机械的人工过程彻底数字化,同时在图像、视频、动画、摄影、数字交流和互联网等各个传播领域都带来了深远的变革。但过往的辉煌也成为了持续兴盛的桎梏,Adobe一度陷入迷茫。如今,在新帅带领下,Adobe激进挺进云端,正在踏上重振雄风之路。尹一丁/文
2014年9月,桌面出版领域的领袖Adobe(ADBE.NSDQ)将其设于北京的中国公司关闭,遣散了400余名员工。它在本年度三季度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虽然营收达到10亿美元,但利润比上年同期下跌46%之多。尽管如此, Adobe却仍继续收购和云端服务相关的企业,如移动平台软件开发工具Aviary等,全力向云端挺进。
这些起伏不定的举动,让Adobe股价从9月最高的73美元/股下滑到61美元/股后,又开始小有回升。进入2014年以来,不明朗的业绩透露出处于转型期的Adobe不得不面临的阵痛。
Adobe由约翰·沃诺克(John Warnock)和查克·盖斯基(Chuck Geschke)创立于1985年,这二人曾任职于施乐的帕罗阿托研发中心(PARC)。此处当时可谓高科技精英的梦幻之地,产生了众多改变人类历史的技术,如电脑上的图型用户界面、互联网、激光打印机、语音压缩技术和鼠标等。沃诺克和盖斯基开发出界面描述语言PostScript,可确保文件使用任何打印机都能打出统一而稳定的页面,但傲慢而官僚的施乐对此技术不甚重视,二人失意后毅然辞职,创立了从此改变人类印刷和传播方式的Adobe。
Adobe的第一款产品PostScript在1985年推出后彻底改变了出版、打印和图形设计的世界。它与苹果相对低价的激光打印机LaserWriter的整合导致了桌面印刷和出版行业的诞生。Adobe很快在1986年上市,其后进入大众用户软件市场,推出了一系列传媒和出版业赖以安身立命的产品,如Adobe Illustrator、PhotoShop和PageMaker等。
上世纪90年代初,Adobe再创辉煌,成功推出Acrobat软件系统,采用PDF格式在各个电脑平台之间打造可共享的文本。此格式几乎即刻就成为互联网传送内容的标准。1997年,Adobe到达事业的巅峰,成为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企业。但它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变革前未能长盛不衰,过往的辉煌成为持续兴盛的桎梏。进入新千年后的Adobe,表现一直乏善可陈。最窘迫的是,它在2010年几乎被微软收购,险些退出历史舞台。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今天的Adobe依然拥有1.1万名员工,2013年收入达到40亿美元,位居全球十大软件公司之列。而且,在新帅的带领下,Adobe如今激进挺进云端,虽然它本是创立人沃诺克屋后一条小河的名称,但很有可能再次成为一条气势磅礴的长河,继续改变人类历史。
标准之战 奠定胜局
Adobe的两位创始人深知,在软件领域,要让自身产品成为行业标准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而达成此目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迅速让产品成为广为用户接受的市场领袖(de facto standard)。所以,他们在PostScript推出后,就将其源代码免费提供给软件开发人员,让其成为开放式标准。不但如此,Adobe还向用户提供最完善的软件使用工具书和强大的服务支持。这些努力效果显著,支持PostScript的应用软件在1986年仅有180个,而到1991年就已超过5000个。开放源代码当然有着很大的风险,因为竞争对手可以直接按图索骥,迅速成长起来。但Adobe相信开放技术利大于弊,只有自身持续创新,才能保持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Adobe在建立标准过程中的第二个核心战略,是与行业关键企业建立互利的战略同盟。PostScript在1985年推出时,已和苹果、阿尔达斯(Aldus)及力诺泰普(Linotype)建立同盟关系,共同推出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系统。Adobe提供打印界面软件,苹果提供激光打印机,阿尔达斯的软件PageMaker用于打造图文整合的文件,而力诺泰普则提供各种和上述软件兼容的专业字型。这个强大的战略联盟不但让PostScript成为行业标准,而且一手打造了崭新的桌面出版产业。个人用户从此可打印出具有专业质量和效果的各类文本。
到1989年,PostScript已毫无争议地成为霸主,在核心市场拥有高达几乎100%的占有率。Adobe在其后成功将PDF打造成行业标准时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即向用户提供免费的PDF阅读软件Acrobat Reader(制作PDF的软件则收费),同时和美国在线(AOL)及电脑公司如戴尔、康柏和索尼等建立战略联盟,广泛推广PDF相关软件,并获得了成功。这些核心行业标准的建立确保了Adobe在桌面印刷行业较为长期的领袖地位。
时代变革 前进受阻
在桌面出版行业奠定胜局后,Adobe推出PhotoShop和Illustrator,从而成功进入图像编辑领域。此两款产品风靡一时,一度被超过80%的网页所使用。通过这些与时俱进的战略举措,Adobe的互联网相关收入大幅增长,其股价也从1998年的12美元/股遽升至2000年158美元/股的历史最高点。为了更好地从互联网发展中获益,Adobe还在2005年通过收购Macromedia进入网页动画和设计领域,它的Flash迅速成为桌面或移动平台上网页动画内容的制作和传播技术标准。
然而,Adobe辉煌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随着宽带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媒体和电子出版物成为时代的主流,传统纸媒介出版物开始大幅萎缩,这个趋势不可避免地压缩了Adobe在桌面出版领域的市场。另外,在图像编辑领域,大批功能细化的免费网络软件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严重挑战着Adobe功能大而全且价格昂贵的PhotoShop,谷歌推出的Picasa服务让PhotoShop更加捉襟见肘,应对乏力。在网络图像设计领域,虽然Adobe掌握网络主流图形技术标准Flash,但2006年微软推出Expression,形成直接挑战。同时,其他一些在线网络设计软件也开始崛起。面对如此众多的挑战,Adobe开始走入迷茫。
出版电子化、软件网络化细分化和移动平台化等浪潮,要求在这些相关领域的企业进行大刀阔斧般的深度变革。但Adobe过去的成功和成为大型企业后积累的官僚作风很难让它具备放弃传统业务、大胆开拓新领域的决心和能力。这其实是几乎所有大企业的通病,即固步自封,迷信已过气的核心业务,排斥变革。所以,在技术更新带来的朝代变革前,往往都会遭受严重挫败,甚至崩溃。已经消失的柯达和诺基亚,正在挣扎的RIM、戴尔、索尼、惠普和微软等曾经如日中天的行业霸主们都是因为不愿或无力在朝代变革时进行深度转型而落在了时代的后面。
虽然Adobe早在2000年就已换帅,创立人传位于布鲁斯·奇詹(Bruce Chizen),但他显然没有重塑Adobe的能力和决心。所以,在他任期内,关注的焦点并非创造出卓越的产品,而是降低成本,而且严重错过了移动平台的契机。因此,Adobe面临重重困难,虽然频频出招,但一直未能打开创新局面,旧日的辉煌已然远去。
激进转型 志在云端
2007年底,Adobe再次换帅,任命印度裔的山塔奴·纳如彦(Shantanu Narayen)为CEO。他接掌时,Adobe因业绩不佳,不得不于2008年底解雇8%的员工。2009年3月,Adobe的市值竟然在过去6个月内蒸发了60%。纳如彦知道,若不彻底变革,Adobe只能走向衰亡。于是,在他的带领下,Adobe开始深度变革,重塑自身。
首先,从2009年开始,Adobe收购了一系列企业,打造出崭新的数字营销事业部,旨在向企业首席市场官、广告公司、出版公司和数字营销人员等提供数字营销的完整解决方案。这个新事业部仅用了3年就产生了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其次,Adobe整合现有软件产品,推出云端服务创意云(creative cloud),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数字媒体事业部。
通过组建这两大核心事业部,Adobe完成了自身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彻底转型,并为下一阶段的增长奠定了基础。Adobe的战略构想是用户使用其云端创意软件包创造和生成内容,然后使用它的数字营销软件及服务衡量并监控所创造内容的实际市场效应。这样,它的两大事业部就可以向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也在企业内部形成了部门间的协同和增益效应。
和其他迈向云端的企业不同,Adobe采用了破釜沉舟的激进方式,在推出云端服务后,就即刻终止向用户提供刻在磁盘上的传统软件。包括微软在内的多数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大多实施双轨制,即向用户提供两种选择,购买传统软件或按月定购云端服务。但Adobe特立独行,几乎是强迫其用户改弦更张。此举引发轩然大波,很多用户担心Adobe在迫使他们租用服务而非购买产品后会将其锁定,然后再随意涨价。而且,一旦使用云端服务,如不续租,用户存在云端的文档完全在Adobe的掌控之中,可能自动消失。一些愤怒的用户以各种手段表达了不满,在公开此激进计划后,Adobe的股价也即刻下跌6%。
然而,CEO纳如彦不为所动,毅然决然按计划前行。他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迈向云端对任何企业而言,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新的服务,而是对其商业模式进行深度变革。对于Adobe这样一个已呈衰态的企业,只有迅速转型,才能确保其研发、市场及销售人员能够集中精力,更好地服务用户,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状况。同时,也只有这种激进的转型方式,才能给迷茫动摇中的Adobe员工指明一个清晰的战略方向,重整士气,东山再起。
这是一个极具风险的举动,如果用户抵制,Adobe又放弃了传统的现金流,其结果不堪设想。其实,实施此举措的内部阻力也很大,如销售人员的反对等。但纳如彦排除万难,果断坚决地推动此战略,并获得了成功。截至2013年5月,Adobe的创意云端服务已经吸引了超过70万付费用户,远超其预期,并超过PhotoShop成为用户满意度最高的软件服务。
尽管转型造成了2014年前两季度收入的大幅下滑,但是Adobe的股价竟然在过去一年中攀升了63%。这充分说明了广大投资者对Adobe的未来抱有相当积极的态度。这样看来,在风雨中飘摇了很久的Adobe在纳如彦的带领下正在踏上重振雄风之路。
| ||||||
去年賣出六千萬支手機、締造四五○億美元估值,小米僅僅花四年,就交出輝煌的成績單。 但雷軍眼中的小米價值,遠遠不止於此,迎著物聯網這個更大的風口,他要帶領小米往千億美元市值邁進。 撰文‧何佩珊 「過去一年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從去年這時候 Google以三十二億美元收購NEST開始,全球持續加溫,所有公司都在討論智能家居。智能家居,小米是怎麼看的呢?小米的戰略是以手機為中心連結所有智能設備,就是你的連接、存儲、顯示屏(螢幕)都在手機上,隨身攜帶。這樣策略的話呢,智能家居是小米異常關鍵的一戰,也就是說未來的三年、五年、十年裡,每個人的個人設備、工作設備、家裡設備會全部智能化,全部互連到你的手機上,和雲連接、和手機連接。這一波機會已經開始!」這是小米創辦人兼董事長雷軍一月十三日旋風式來台,在「CSMIC2015移動互聯網兩岸年會」上的演說重點,也是小米迎向未來的發展主軸。 小米二○一四年手機出貨寫下六一一二萬支的新高紀錄,估值也攀上四五○億美元(約一.三五兆元新台幣)高峰,將市場上的老大哥聯想、索尼都狠甩在後。但對雷軍來說,這局棋才剛剛開始,下一步,他要把小米打造成一家千億美元(約三兆元新台幣)市值的公司。 靠著智慧型手機,雷軍在短短四年內,為小米博得四五○億美元身價,但他很清楚,如果要更上層樓,進軍「物聯網」才能夠把小米這隻飛天豬吹上一千億美元市值的風口。 目標 滲透你我的生活 組祕密團隊攻硬體,抓住所有連上網入口圍繞著手機這個核心,過去兩年多來,小米一步步擴大事業版圖,先是在一三年推出小米盒子、小米電視,然後一四年小米路由器登場,很快地平板電腦和小米智慧手環等產品紛紛問世,而當中最跌破眾人眼鏡的,就是跨足空氣淨化器這個家電市場,甚至近期市場還傳出小米可能會推出「米斯拉」,跨足電動車產業。 不論傳言真假,可以確定的是,小米不再只是低價手機的代名詞,它的目標是全面滲透你我的生活。 拜半導體產業成熟發展之賜,如今小到插座、電燈泡,大到冰箱、汽車,所有東西都可以連上網路,而為了要抓住生活中每一個可能連上網路的「入口」,雷軍早在一二年就在小米內部成立智能硬體生態鏈團隊。 小米智能硬體生態鏈總監孫鵬曾透露,一一年雷軍嘗試讓小米自己來做行動電源,但他發現這樣既分散了資源與精力,又賺不到錢,可以說是吃力不討好。而且雷軍也清楚,物聯網涵蓋的範圍之廣,不可能每種產品都通吃,所以雖然有愈來愈多產品打上小米的名號,但他一再強調,「小米只會做三件產品,就是手機(包括平板電腦)、電視(盒子)以及路由器。」而在這三者之外的硬體布局重任,就交由小米智能硬體生態鏈團隊負責。 這個團隊被雷軍賦予兩大任務,第一是要盡可能讓更多的產品和小米手機連在一起。舉例來說,小米手環的一大特色就是,只要手環靠近小米手機就可以自動解鎖,因為他們研究過,一般人一天幫手機解鎖的次數多達八十次,重度使用者更高達一二○次。華米科技創辦人黃汪指出,雷軍有一天忘了戴小米手環,頻繁的手動密碼解鎖幾乎讓他抓狂,甚至想叫司機幫他回去取手環。 這就是雷軍期盼看到的「黏性」。但別誤會,他從來不打算獨厚一家公司,讓小米手機和最多裝置互連才是最終目的,因此就穿戴裝置來看,小米同時也投資了美國一家專做智慧手環的新創公司Misfit。 模式 複製小米經驗 強化品牌信任,砸錢孵化一百家小金雞而智能硬體生態鏈團隊的第二個任務,就是「花錢」。雷軍要求團隊必須在五年內,投資一百家智能硬體公司。 其實,小米投資的不只是資金,還包括技術、供應鏈和通路等方面的協助。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首席分析師呂俊寬認為,小米過去四年來,已經成功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並且培養出一群有消費潛力的年輕用戶,基於用戶對小米的信任,有利於小米將觸角延伸到不同市場。 而實際上,從先前小米手環上市三個月就熱買百萬支、小米活塞耳機一年熱銷千套等銷售成績,在在都證明小米加持下的強大威力。 但至為關鍵的還是小米商業模式的成功複製。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認為,小米不僅懂得怎麼做硬體,更懂得怎麼賣硬體,這是他相比於百度、騰訊等網路巨頭更具優勢的地方。「小米模式可以用來賣任何東西。」他看好小米顛覆的,將不只是手機產業。 雷軍自然也是信心十足,他相信在小米的幫助下,這些新創公司將有更高的成功機會,「小米模式的公司一定會贏!」他將陸續孵化出一百個小米。 然而,新創公司的尋找與發酵需要時間,在各巨頭都搶著要在物聯網版圖上插旗的這一刻,雷軍知道他的動作必須再加快,而他的方法就是與產業巨擘結盟。去年十二月,小米宣布以十二.六六億人民幣入股家電年銷量高達一.八億件的中國家電大廠美的集團。 策略 與產業巨擘結盟 重金入股美的集團,傳統家電廠剉咧等在物聯網市場中,智能家居(智慧家庭)被視為含金量最高的風口之一,所以我們看到Google以三十二億美元買下美國恆溫器廠商NEST;阿里巴巴也投資海爾電器人民幣二十二億元,當然雷軍也不會錯過這塊市場。 而兩強策略聯盟的消息一出,立刻激起市場高度議論。畢竟見識過小米在短短四年內顛覆手機產業的能耐,如今大動作跨足家電市場,恐怕已經讓其他傳統家電業者不寒而慄。 事實上,小米投資美的,為的不只是加快布局腳步,在意義上也和投資新創智能硬體公司有明顯不同。負責小米智能硬體生態鏈投資的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說:「我們不能保證投資的每一個智能硬體都能成為熱點,而是要做到未來的熱點,在我們投資的範圍內。」不錯過潛在的新市場增長點,是小米投資智能硬體生態鏈的主要原因。 但與美的戰略合作,則有更明確的目標,就是要抓住市場上既有的龐大家電市場,並借助美的招牌與產業界影響力,達到「示範」、「號召」作用,以吸引更多家電廠向小米靠攏。 不論是智能硬體,還是美的集團,雷軍這一連串投資布局,絕不僅是想要用更多硬體銷售來做大營收,拉高小米的估值,他的目的就是要讓小米手機連上最多裝置、最多用戶。這代表的是,小米憑藉著網路的低邊際成本,可將低價硬體中掙得的微薄利潤,透過經濟規模放大。 決勝 黏住最多裝置 雷軍:這是一場全生態鏈競爭但真正的金礦,還是來自於MIUI(建立在Android系統的小米操作平台)衍生而出的應用服務,如小米應用商店中,App或桌布的下載分潤。愈多用戶連上MIUI,應用服務的收入也會愈大。 像是小米投資的遊戲公司天馬時空,近期推出一款手機遊戲〈全民奇跡MU〉,上線十三小時,玩家的儲值金額就達二六○○萬人民幣(約一.三五億元新台幣),同時在小米遊戲中心下載量,則是創下一三○萬次的驚人數字。 小米聯合創辦人洪峰在一四年七月一場演講中,也發出豪語:「十八個月後,小米設備將承載中國二○%的移動互聯網流量。」有了人流,金流也會跟著來,未來就是小米最主要的獲利來源。 為了因應倍增的網路流量,雷軍也在去年啟動All in Cloud策略,預計三到五年內要投資雲端服務十億美元,並於去年十二月與金山軟件共同投資中國雲端大廠世紀互聯二.二億美元。 雷軍相信,未來的競爭,將不只是比誰的手機做得好,而是誰的手機可以連上最多智能周邊,他形容,「這是一場全生態鏈競爭。」在未來三、五年內,他為小米所做的生態鏈布局優勢,將被更加凸顯。 雷軍進軍物聯網,從插座到汽車全包辦 小米雲 (金山雲+世紀互聯) 晶片(松果電子) 小米手環(華米科技) 小米電源(紫米科技) iHealth智能血壓計(九安醫療)穿戴裝置(Misfit) 小米耳機(加一聯創) 小米路由器、小米電視、串流影音服務(愛奇藝、優酷土豆) 遊戲(西米科技)家電(美的集團)、空氣淨化器(智米科技)、智能插座(創米科技)、智能燈泡(Yeelight)電動車(米斯拉,尚未證實) 整理:何佩珊 中國四大科技天王最新布局PK——雷軍與BAT巨頭2014年重點投資內容 O2O(線上到線下) 網路金融 行動網路 電子商務 物聯網硬體雷軍.優酷土豆 我有外賣(手機訂餐服務) 積木盒子 凱立德(圖資導航應用) .美的集團(家電).愛奇藝.Misfit(穿戴裝置).華策影視 .世紀互聯(雲端服務).天馬時空 目標:100家智能硬體馬雲 .優酷土豆銀泰商業(百貨) 中國平安 .高德地圖.文化中國 .UC(行動瀏覽器) .華數傳媒 .21世紀傳媒 馬化騰 4:33 Creative Lab(韓國遊戲商) .58同城網(分類廣告).大眾點評網(生活消費平台) 中國平安 四維圖新 京東商城李彥宏 UBER(叫車服務) 糯米網資料來源: 各公司 整理:何佩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