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錢荒,幾乎到了每週一爆的地步,金融市場動盪,是危機?還是另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三月上旬,上海超日太陽能公司發生公司債無法付息狀況,這是中國資本市場首例公司債違約;十天後,浙江奉化房地產龍頭興潤置業宣告破產倒閉;三月下旬,江蘇射陽農村商業銀行發生擠兌,驚動地方首長出面保證後,才平息風波。上週,山西省規模最大民營企業──海鑫鋼鐵,負責人遭借款銀行告上法院,瀕臨倒閉。 這些中國從南到北零星點火的事件,過去並不常見,卻可能是中國官方「放手讓它倒」的策略下,甫拉開的違約潮序幕。事實上,這波違約潮,更讓人聯想起過去一年來上海銀行間拆款利率(SHIBOR)的驚險走勢。去年六月底,中國爆發資本市場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錢荒」,市場資金吃緊,銀行間彼此調不到頭寸,一度讓隔夜拆款利率飆升到一三.四四四%的史上新高,讓有亟需的銀行必須以高利貸般的利率向同業借款。SHIBOR走勢在農曆年前一度飆高後,回到令人安心的水位,但這波風暴,讓本該在低檔的SHIBOR又隱隱上揚。 違約潮讓中國中小型企業不分良莠都貸款困難,卻也為台灣金融業開啟在中國攻城略地的機會之門。 第一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長簡明仁透露,的確看到有些中小型陸企,在債務到期還款後,遇銀行緊縮放貸,無法再借出新債,轉而向台商租賃業者敲門,以較高利率借款。在簡明仁眼中,這的確是機會,「但不能乘機亂撿,」要依個案更嚴格審查才行。 影子銀行放款浮濫房地產、礦業信貸到期,沒錢還本息 事實上,租賃借款機器設備都屬於租賃業者,近乎百分之百擔保,還要額外付手續費與保證金,以中國行情,租賃融資實際利率往往達一五%以上,是台灣定存利率十多倍,顯示陸企亟需資金的窘境。同樣的,租賃業也可能因這波違約潮而面臨呆帳問題,在中國放貸事業不小的F—中租,一度被擔心呆帳可能大增,還好在三月法說會交出亮麗成績單,現階段化解疑慮。 「個別的債務違約,難以避免。」這是中國總理李克強三月中在兩會閉幕記者會上的發言,釋出了官方放手讓商品違約、讓企業倒帳的訊息。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俗稱「影子銀行」的非銀行融資體系放貸浮濫。 影子銀行在二○一○年後快速發展,一些借不到錢的民營企業,包括房地產業、需要大資本支出的礦業、太陽能等產業,透過信託公司等影子銀行業者的包裝,以高利率向投資人籌資,投資人也樂得賺取比銀行定存更高的報酬率。以最近也傳出違約的「吉信—松花江七七號」為例,這是吉林信託為山西煤礦業者聯盛集團發行的籌資產品,每年報酬率從九.八%起跳,比起中國銀行定存三.二五%高出兩倍。 前幾年中國經濟高速成長、房地產驚驚漲時,尚無危機,但是當中國房價反轉往下,太陽能、礦業等產能過剩,借貸方無法再支付高利率時,違約風暴陸續浮現。根據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中國金融監管報告2013》,影子銀行在短短兩年從無到有,到了二○一二年底,在全中國放貸規模已達約人民幣二十兆元(約合新台幣九十八兆元),佔了該年國內生產毛額(GDP)近一半。包括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IMF)都表達對影子銀行可能造成中國金融系統不穩定的擔憂。今年預估將有人民幣五兆三千億元產品到期必須償還本息,但其中有許多專案本身的成長率根本就無法還本付息,例如前述的煤礦業虧損經營,根本無法負擔一年將近一○%的借款利息。今年初,中誠信託旗下的「誠至金開一號」人民幣三十億元信託商品,因到期無法履約,最後勞駕政府出面插手,才讓投資者至少拿回本金。但現在官方已表達放手讓市場機制糾正亂象的態度,投資人血本無歸的可能性大增。「吉信—松花江七七號」信託商品自二月底宣告無法正常付息後,高達人民幣十億元的借款至今仍未獲解決,就是一例。 台灣投資人影響不大壓寶點心債、寶島債仍安全 看看這些警訊,台灣投資人不免納悶:這時熱情擁抱人民幣商品,台灣金融業積極想放貸給陸企,會是個好時機嗎? 其實,中國影子銀行的問題信託商品,主要針對當地投資人設計,並未出現在台灣。掃瞄台灣民眾常接觸的投資工具,包括香港點心債、台灣寶島債,以及與中國有生意往來的中國概念股、金融股,與陸企債信較有關係。但專家都認為,目前對台灣投資人並沒有影響,但仍可能對台灣造成間接影響,中長期須保持關注。 台灣民眾主要透過債券基金投資香港點心債,宏利投信債券基金經理人陳培倫分析,目前點心債並未傳出災情,主要原因是陸企在香港發行點心債籌資前,必須先向中國官方申請將募得資金匯回中國的回流額度,經過這層官方控管後,點心債只能以大型、信用佳的企業為發行主力,並未被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違約潮波及,風險並不高。在她看來,台灣發行的寶島債更不須擔心,主因是目前除了銀行業以外,其他陸企並無法來台發行寶島債,可說是絕對安全的選項。 應當心違約案蔓延若發生系統性風險,經濟恐劇烈衰退 但受到債信違約潮影響,陳培倫指出,市場已經表現出對高評級債券的偏好,這可從今年以來中國政府公債表現比高收益公司債好,觀察得知。包括AAA、AA-等級債券,以及政策性銀行發行的債券,受到投資人追捧,顯示資金往高評級債券流動。市場資料顯示,三年期國債利率來到三.六%以上水準,一些低評級公司甚至已經發不出債,今年第一季中國已有近五十家上市公司暫停公司債發行計畫、十六家公司取消發債。而成功發行公司債的績優企業成本也墊高,飆出七.五%以上的利率,顯示投資人開始捨棄高利率產品的風險。 陸企欠債倒閉,另一個可能波及台灣的項目,是應收帳款與銀行借貸。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部營運長郭正弘指出,根據已簽證的上市櫃公司去年年報,並未發現異常狀況。在銀行業方面,目前金融業前進中國腳步仍慢,大多只透過聯貸案貸款給大型陸企,在中國設分行、子行的業者也大多保守行事,只賺取銀行間拆款利差,少放貸給陸企,目前都無危機。 但對台灣投資人而言,雖無理財商品違約危機,卻得關注中國的系統性風險。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首席經濟評論家沃夫(Martin Wolf)在專欄中評論指出,若中國官方用過於激烈、迅速的手段導正影子銀行亂象,外界應留意是否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系統性風險,進而使中國經濟發生比預期中還要劇烈的衰退。 雖然目前違約案只是零星點火,但經濟學家開始擔心野火蔓延。原因在於,官方導正亂象的時機,正落在中國經濟放緩的時刻。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在自己的部落格撰文分析,美國處理金融風暴的同時,透過量化寬鬆(QE)來舒解經濟蕭條壓力;但中國卻是在貨幣開始緊縮、GDP成長率下滑時進行調整,這在現代史上成功的例子不多。他預期未來幾年「最重要的不是賺錢,而是守住風險門戶。」 金融研訓院院長鄭貞茂指出,用於觀察資金供應的上海SHIBOR拆款利率目前雖小幅上升,仍維持在固定區間內,不像去年六月錢荒時飆升到一三%的驚人水準,是系統尚未失靈的指標。他認為,解決影子銀行,涉及中長期制度調整,短期內無法立即解決,金融業在中國仍屬高度管制,市場咸認為目前不至於發生系統性風險,投資人不須恐慌,但應密切關注。 【延伸閱讀】錢荒風暴,捲出經濟放緩骨牌效應—— 中國信貸違約連鎖影響圖經濟高成長不再政府放手讓它倒 1.影子銀行(非屬銀行卻從事籌資放貸業務的金融業者)2.金融業不放款-->恐引發系統性風險,導致經濟衰退3.更多產業倒帳4.經濟更放緩5.全國性恐慌6.金融體系崩潰-->恐引發系統性風險,導致經濟衰退 整理:蔡靚萱
| ||||||
張維迎說,"錢荒是錢多造成的":我很贊同。他說,
"去年發生的錢荒,是錢太多造成的。2009年年初,各家銀行、企業,無論有沒有利潤效率,都亂借錢亂投資,投資以後沒需求,沒需求還要還債,還債沒錢,就鬧了錢荒。用灌水的辦法解決錢荒不是辦法,只能錢越來越荒。"
我跟他結論一樣。不過,我是這樣描述的:
貨幣供應量增長的主要通道是信貸。信貸立刻轉化成存款,存款再(按比例)派生出貸款,貸款再轉成存款,...
貸款的增加當然可以推動生產活動,但是很多生產要素(比如原材料,能源,管理能力,甚至勞動力)的供應不是無限的。所以,價格會上漲。所以,你需要更多的鋪底資金來潤滑同樣多的生產活動。
在增加貸款的同時,經濟對貸款的需求也增加了(包括投機需求)。所以,利率反而會上升
2014-07-14 TWM | ||
《今週刊》獨家深入4大現場,發現中國正在對台大吸金! 上海網路融資公司讓中壢一棟透天厝月收12萬元利息;直擊廈門島的台灣人開戶潮;解開嘉義成為人民幣集散地之祕;剖析上市公司變影子銀行,借新台幣賺人民幣的兩岸套利手法,解開中國政策正在大開放,高利理財商品在台滿天飛的人民幣吸金真相。 製作人‧謝春滿 撰文‧呂國禎攝影‧吳東嶽 研究員‧黃家慧桃園中壢市龍岡路,一棟價值千萬元的四層樓透天厝,竟透過網路投資九百多公里外的上海公司,月收新台幣十二萬元利息;嘉義市荒地拿去抵押借錢到中國定存人民幣,還能淨賺三%;廈門市湖濱北路,聽說天天有台灣人去開戶存人民幣。當台灣瘋人民幣定存,存款金額不斷創新高之際,這三個傳說正悄悄流傳。 日本長期低利,許多家庭主婦,即俗稱的﹁渡邊太太﹂們,借日幣投資海外高利息的理財商品,大玩套利的金錢遊戲;台灣長期低利,是否也起而效之? 深入中壢、嘉義、廈門、台北 追尋三大傳說真相 《今週刊》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深入嘉義、廈門、中壢、台北四大現場,追尋三大傳說的真相。 六月二十日,我們循線來到中壢靠近陸軍營區的一棟四層樓透天厝,這棟再尋常不過的透天厝,卻藏著賺八.六一%報酬率的祕密。 吸引我們來到中壢的是一則廣告,「六月開戶送抵用金人民幣兩百元、投資成功再送人民幣五百元,推薦好友再送人民幣兩百元!」這不是台北市某銀行的人民幣定存招攬廣告,而是上海市浦東陸家嘴的中國網路融資平台公司,針對台灣人特別祭出的優惠方案。 追著這則廣告,我們找到透天厝的男主人RYAN,就是因為這則廣告,拿自家的透天厝向銀行貸款,利率一.八八%,再加上他在廣達、富士康工作六年多的薪水,一共籌措人民幣三百萬元︵折合新台幣約一五○○萬元︶,透過網路投資上海陸金所(見小辭典),賺取八.六一%的報酬。 走進RYAN的客廳,桌上擺滿了樂高玩具,他用電腦秀出他的投資獲利成績,累積總交易金額超過人民幣五百萬元(折合新台幣約二五○○萬元),是上海陸金所最高頂級會員,他的大兒子則開心拿著爸爸投資陸金所投資積分換來的免費玩具,父子倆開心合照。他不僅每月賺利息,還用積分替兒子換了滿桌的玩具。 原來,兩岸正存在高利差,更可怕的是,中國把吸金的對象找上了台灣人。今年六月,我們在台商熱門的﹁台商太太新天地﹂的討論區,發現陸金所歡迎台港澳人士開戶的廣告,也在這樣的討論區,找了在深圳亞馬遜公司上班的RYAN。他在中國工作七年,前六年在廣達、富士康上班,去年轉到了亞馬遜工作,因為亞馬遜薪資改發人民幣,而且直接存在中國建設銀行。 ﹁陸金所﹂正夯 上海建構新放款平台 全力對台灣人招手RYAN開始接觸人民幣投資,本來是投資建設銀行的投資型理財商品,今年農曆年後接觸到陸金所,他看準了有平安集團擔保本金,又有高報酬。談到陸金所有沒有風險,他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五月還接見了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有中國領導人接見,等於替陸金所掛保證。」習近平的動作,讓他對陸金所更深信不疑。 為何能有這麼高的報酬率?其實RYAN所謂的投資就是放款,而且是放款給陌生人。原來陸金所是網路P2P融資平台,建構一個投資者與小額借款人之間的平台,陸金所的母公司中國平安集團擔任擔保人,保證投資者的本金安全。 看上了年報酬率高達八.六一%,又有平安集團擔保本金不會損失,年薪百萬元起跳的RYAN大膽投資,人民幣三百萬元拆成多筆小單模式,在陸金所網路平台上借錢給陌生人,總共投資筆數超過一百筆,每筆投資達到可出場條件之後,他馬上出場賺取利息,接著本息再投入讓資產滾動更快。現在每月領到的利息約人民幣二?二萬元(折合新台幣約十一萬元),年報酬率可以達到九%以上。(見RYAN投資模式)RYAN今年預計可以賺到人民幣三十萬元(折合新台幣約一五○萬元)的利息,這棟中壢房子出租頂多一個月三萬元,因為上海用高利對台灣吸金,讓報酬率飆了四倍。 錢荒滿一年 資金短缺問題仍存在 別以為RYAN是少數的個案,陸金所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近千名台港澳的投資人開戶與投資,而且不是經常有人要借錢,因此想投資與放款的人,還需要用搶單軟體搶單,讓你可以比別人更快地把錢借出去。也因此,在台灣的網路理財討論區中,怎麼搶陸金所的標單,竟變成當紅話題。 交大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葉銀華提醒,必須小心擔保問題,一旦母公司平安集團不擔保,就要小心自己的投資有沒有足夠保障。財經專家阮慕驊則提醒,人民幣貶值、新台幣升值,匯差會吃掉獲利;接著必須小心中國可能會發生區域性金融風暴;最後也必須小心台灣房貸利率可能上升,這樣的投資將會面臨資金成本上升的問題。 去年,陸金所累積交易規模約人民幣二十六億元,預估今年交易規模仍將以高倍數增長,目標要達到人民幣一百億元,台灣人是陸金所的重點吸收對象。 為什麼會跨海吸金又肯給高利?原來,這一年來中國各式理財商品滿天飛(見中國理財商品表),拉高了兩岸利差,並越過海峽大吸金,打開台灣銀行的外幣牌告定存利率,人民幣定存一年期才一.七五%,再仔細看其他銀行,不定時推出優惠方案頂多也是三%上下,與中國理財商品動輒五%至八%的報酬相較,確實令人心動。 隔著台灣海峽的另一端,其實是一個荒謬的世界,六月九日,美國《華爾街日報》一則報導揭開了中國資金吃緊的嚴重性與荒謬,北京簋街的籮籮酸湯魚火鍋店,竟然推出理財商品,每張餐桌上都貼著宣傳單,最吸引人的是一款投資額人民幣五十萬元(折合新台幣約二五○萬元)的產品,竟然喊出年利率一三%,還承諾保障投資者本金和收益的安全。 保障本金安全、還給一三%的年利率,是台灣銀行牌告利率的七倍多,更嚇人的是,賣這項商品的不是銀行,而是一家火鍋店。這凸顯了一個問題,中國理財商品與吸金到了瘋狂的地步,不僅是電子商務公司淘寶,可以推出餘額寶吸收人民幣五千多億元的資金,現在連賣火鍋的也湊熱鬧,賣起投資理財商品,用高利吸收資金。 這反映了一個事實,錢荒雖然過一年了,但中國資金短缺的問題依然存在,市場亟需資金,只好用高利與花招來吸引投資人。時間回到一年前的六月二十日,寫下中國現代銀行史的新紀錄,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達到史無前例的三○%。簡單來說,銀行之間調錢,今天借明天還,竟然是收年息三○%的高利貸,因此這一天被中國銀行界的交易員稱之為「六二○慘案」的中國錢荒。 嘉義市大興土木 一年將有十五家飯店啟用 六月,我們走進嘉義市,發現嘉義市變了,為了賺人民幣,這裡正在大興土木,投入新台幣一百億元資金興建十五家飯店,連荒廢二十多年的爛尾樓,也要蓋來賺人民幣,今年將有十五家飯店啟用,創嘉義市的歷史紀錄。這讓嘉義市人很自豪,允芳茶葉嘉義會館總經理譚國華說:「南部六縣市就屬嘉義飯店投資最多,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二○○八年開放陸客觀光之後,因為阿里山,嘉義市成為陸客中繼過夜的地方,每天在嘉義過夜的陸客團,大約二千到三千人,以每天來台約五千名陸客團客推算,平均每兩名陸客團客,大概就有一名在嘉義市過夜。 所以,在嘉義市特產品店,可以看到滿滿陸客手持銀聯卡或亮出人民幣準備結帳。譚國華說,嘉義市是濁水溪以南唯一藍軍執政縣市,萬綠叢中一點藍,陸客團是儘可能選擇到嘉義市過夜。這兩年來,又因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妻子彭麗媛的親舅舅就住在嘉義市,陸客團一到嘉義,總是要介紹習近平的妻舅,嘉義市多了一個中國第一夫人親舅的傳奇,讓嘉義市從昔日的稻米、木材交易市場變成「人民幣集散地」。 因為嘉義人不僅會賺人民幣,還是台灣最會花人民幣的地方。一二年,中國支付寶發佈該年度全民對帳單,統計全球人均支出城市排名,第一名竟然是嘉義市,用戶人均支出達人民幣六萬九七四三元(折合新台幣約三十三萬元)擊敗中國各大城市,高居全球第一。 錢存中國利息高 動輒是台灣的一倍以上 嘉義市真的有人拿土地、房屋抵押借錢去中國存人民幣?我們找上了嘉義市西區培元裡里長蔡坤龍,在他的陪同下,記者到了位於嘉義市友愛路的希諾奇台灣檜木博物館,見到了希諾奇總經理吳婷貴,不禁好奇問她:「嘉義人流行人民幣理財嗎?」吳婷貴表示,做陸客生意的,一個人有五個中國的銀行戶頭很正常,與中國客人往來才方便,接著資金暫存中國的銀行就必須活用,做定存、買保本理財商品也很平常,「因為錢存在中國的銀行利息高,動輒就是台灣的一倍以上。」再問譚國華,他說,嘉義人賺人民幣,在淘寶開店,公司設在深圳、廣州,來往都要用人民幣。譚國華又帶著記者拜訪嘉義市鈺通飯店董事長黃國芳,鈺通是嘉義市少數四星級以上接待陸客的飯店,中國各省的省委書記、市長到嘉義,往往都住在這裡。 在他的辦公室剛好巧遇公銀行庫的經理與科長,我問他,真的有人借錢去中國存款嗎?科長竟然說:「嘉義有些民營銀行,有理專專門替客戶收件到中國開戶,還幫忙將錢匯往中國定存。」再回頭問譚國華、吳婷貴,他們證實,嘉義還有人拿土地、房屋貸款去存人民幣,在台灣借款利息不到二%,中國定存利息五%,兩者存在著三%的利差空間。 原來,拿土地、房子去借錢到中國開戶定存,在嘉義已經是公開的祕密。一位退休的亞洲信託分行經理說,在台灣存人民幣,扣除銀行的賣出買入價差、手續費等,有時候超過一%以上,定存利息頂多三%,還有人民幣貶值風險,扣一扣實際賺二%不到,還不如存新台幣定存。因此在台灣存人民幣根本不划算,所以嘉義人說:「錢是往能賺錢的地方去。」為了找出第三個真相,六月十八日,記者搭乘最早班六點五十分的立榮航空到金門轉小三通到廈門開戶,卻碰上了金門濃霧班機取消,候補到下午四點搭上飛機起飛,趕上了最後一班開往廈門的船,抵達飯店已是晚上八點。 隔天早上十點半,廈門銀行台商業務部行銷經理賴麒仲接待我們開戶,不到半小時即完成開戶,接著拜訪台籍的廈門銀行行長洪主民,突然賴麒仲說,台中的客人到了,他要去接待,原來有兩位客戶從台中專程直航到廈門的湖濱北路開戶。 我們也跟著想去採訪這兩位年約四十歲的家庭主婦,但她們低調不願受訪,卻讓我們親眼目睹到台灣人真的專程到廈門開戶的情況。 免跨境手續費 資金回流幾乎零成本 賴麒仲說,這天客人算少了,今年媽祖湄洲島進香團到莆田市,一天之內就有三百多名台灣人開戶,因此還特別派了專門服務台灣人的幹部去協助開戶。 到中國開戶定存,真的划算嗎?錢能回台灣嗎?洪主民說,在中國存錢的利息所得不用繳稅,這點比台灣優惠,其二是資金回台灣愈來愈方便,特別是台資銀行有母集團銀行支持,直接到台灣的特定銀行ATM櫃員機,就可用人民幣帳戶領新台幣,兩地換匯匯率採中間價,比台灣的銀行買進人民幣價格優惠,同時還可以免跨境手續費,這樣一省最高可達一%以上,資金回流做到零成本。 這是一條讓一般台灣老百姓資金直航中國的大三通管道,存在廈門比存在台灣的銀行優惠與方便,更重要的是,存在廈門的銀行,定存五年期利率高達五%以上,廈門銀行就有三十三天期理財商品,年報酬率也可以達到五%以上。因此廈門銀行累計到目前為止,以個人身份到廈門銀行開戶的台灣人大約三千人,人數正在快速增加中。 嘉義藝品店老闆、上班族瘋定存,台商與大老闆則有另一個管道。 五月二十九日,台北君悅酒店吸引財金系教授、銀行理專、放款部專員等三百多人,擠滿君悅酒店凱悅廳,這群人關心的是,六月一日,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開始實施﹁跨境擔保外匯管理規定﹂的新規定,大幅放寬了跨境擔保外匯管理,實現了跨境擔保的基本可兌換。用簡單的話解釋,就是中國將內保外貸政策(見小辭典)大鬆綁。 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進一步解釋,所謂鬆綁,就是開放用中國的資產,例如房屋、廠房設備、定存單等資產回台灣抵押借款;但為了保障放款方權益,中國官方同意台灣的銀行有強行執行中國資產的權力,建立一套保障台灣放款銀行權益的機制。 於是銀行理專、放款專員研究如何在中國資金吃緊中,替自己的台商客戶找錢、借錢、賺錢,讓自己增加業務。讓他們充滿興趣的是,兩岸高利差,一樣是用房子抵押借錢,在中國當地銀行借款六%到八%起跳,台灣只要二%到三%,光是這樣資金成本省四%到五%,這管道一開,等於將中國的資產活化,還能取得台灣的低成本資金,一舉兩得。 甚至台資銀行還教客戶兩岸套利,先在中國當地存三到五年的定存,利率高達五.二%以上,然後拿著定存單回到台灣母集團的銀行借款,貸款優惠利率只要二.二%,扣除手續費還有約三%的利差,再把錢匯到中國定存或投資理財商品,等於多了一筆資金可以投資與運用,在兩岸之間進行套利。 拿台灣低成本資金赴中 要小心血本無歸 劉芳榮證實,新規定開始實施後,已有台商用上海房子在台灣的銀行借到新台幣,利息不到三%。也讓大企業、台商躍躍欲試,想拿中國的廠房與土地,回台灣取得低成本資金後,再到中國投資。這變成了一條在中國借不到錢或借款成本太高,另一個吸台灣錢到中國投資的新管道。 所以,別以為台灣人只瘋人民幣定存,當台灣本土定存人民幣達二六八三.九億元的同時,有退休銀行高階主管預估,台灣人存在中國當地銀行的定存可能高達人民幣三千億元。央行公佈,台灣對於中國曝險的「最終風險」達到八百一十二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二.四八兆元),仍在持續增加中。 兩岸之間原本有一道虛擬的金融防火牆,限制台灣的銀行放款中國不得超過淨值一倍,避免中國發生金融風暴把台灣捲入。但隨著上市大企業先到中國當起了影子銀行放款套利,接著中國各式理財商品在台灣瘋狂吸金,快速吸走台灣小商人、上班族的錢,這道兩岸防火牆正面臨瓦解,萬一中國意外發生地區性金融風暴,台灣必須防範被捲入的風險。 小辭典 陸金所 全名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在上海註冊成立,註冊資金人民幣8.37億元,是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公司旗下成員之一。 現場1 中壢 為何一棟透天厝,會和上海有連結? 中壢這棟透天厝,今年平均每月收利息12萬元! 上海正對台灣人高利大吸金,讓中壢透天厝與上海最新的P2P網路融資,產生了讓人意想不到的連結……。 一棟中壢透天厝讓他每月坐收利息12萬—— RYAN的投資模式1.中國銀行開戶與陸金所開戶,須通過台胞證、中國手機門號、中華民國護照、中國銀行卡四道實名認證。 2.台灣房屋抵押貸款加個人薪資所得,透過銀行設定每日匯款人民幣8萬元,匯進陸金所人民幣316萬元。 3.採取小單多筆投資方式,總資金分拆超過100筆投資,平均每筆投資約人民幣3萬元。 4.滿60天即可轉讓取本息,接著本息繼續加碼投入,追求資金高周轉率。 5.每天晚上鎖定投資者提早釋出、放棄利息者,進場接單賺取原投資者放棄的利息,讓整體報酬率達10%以上。 6.人民幣300多萬元本金,預估今年可賺取人民幣30萬元以上的利息,還有可以大量累積積分換獎品。 理財吸金大法 : 網路融資平台步驟 1 使用台胞證即可開戶步驟 2通過台胞證、護照、當地銀行戶頭、手機,四重認證取得投資資格,投資無上限步驟 3 透過網路交易平台即可投資網路融資商品,年報酬率8.61%步驟 4直接在台灣各銀行櫃員機即可取款,每天上限人民幣2萬元錢要存哪裡? 中國錢荒拉高兩岸利差,三個月利息差一倍,且中國鼓勵定存久一點,存五年利息差二倍。 中國 (工商銀行) 台灣銀行 廈門銀行 (台資) 活存 0.35 0.35 0.385 定存三個月 2.85 1.40 2.86 定存六個月 3.05 1.65 3.08 定存一年 3.25 1.75 3.30 定存三年 4.25 無 4.675 定存五年 4.75 無 5.225 單位:年息% 註:1.比較兩岸兩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台灣銀行以及台資廈門銀行的牌告定存利率,不固定的特殊優惠方案不列入。 2.不計算人民幣換算成本與匯差。 整理:呂國禎 現場2 嘉義 阿里山山腳下的嘉義市,變身人民幣集散地! 陸客愛到嘉義市消費,一天2000多名陸客,讓荒廢多年的爛尾樓都搶建為飯店! 嘉義人一人開5家中國的銀行帳戶不稀奇! 嘉義人一年在淘寶花人民幣6萬多元,全球排名居冠! 理財吸金大法 : 跨海定存步驟 1 持台胞證到中國的銀行或台資銀行開戶,開戶成本最低新台幣100元步驟 2透過台灣的銀行匯錢到中國,每天匯款上限人民幣8萬元,匯款成本約新台幣300至500元步驟 3透過網路銀行操作即可將活存改成定存,定存年利率3%至5%步驟 4直接在台灣各銀行櫃員機即可取款,每天上限人民幣2萬元中國錢荒下誕生的各項理財商品商品 報酬率 內容 指標商品或舉例 銀行定存 3%~5% 以上 存款人將現金存入銀行帳戶內,以固定期限為儲蓄時間,可獲得高於活期存款的利率理財產品 4.5%~6%中國銀行將放款、債券等商品包裝後賣給客戶貨幣型基金 4%~5% 淘寶的餘額寶就是經過包裝後的貨幣型基金商品債券型基金 4%~8%風險高低視債券類型而定,高報酬高風險儲蓄式國債 5%上下 報酬率分3年期和5年期,時間愈長報酬愈高。提前領取可能要放棄利息信託產品 7%起跳起購金額在人民幣100萬元,主要投向房地產和產能過剩產業如煤礦 網路融資 平台 7%~20% 以上 透過金融機構平台放款給借款人或投資金融機構包裝後的放款商品,報酬高風險極大備註:風險等級為1至4級,以炸彈顆數表示,0顆為無風險;1顆為風險雖小,但並非無虧損可能;2顆為風險大、報酬率易受市場波動影響;3顆為未來風險相當大,非專業人士與無法承受風險者不建議操作;4顆則是有高度風險,有被倒債或不履約的可能性,須高度專業人士方可操作。本分級為採訪專家之後的自我評級,投資人應該自負投資風險。 資料來源:中國各銀行、陸金所、餘額寶 製表:張舒婷、呂國禎 小辭典 內保外貸 以資產向中國本地銀行抵押或質押後,透過中國本地銀行擔保或開立信用狀到境外(台灣)銀行貸款取得海外資金,也可直接用中國本地資產、信用狀或等於現金的有價證明到境外(台灣)銀行借款匯回中國。 現場3 廈門 為吸引台胞目光,一出廈門碼頭,就看到歡迎開戶的廣告! 憑台胞證零元就可以開戶,定存利息最高達5.225%! 在廈門開戶存人民幣,在台灣ATM直接領新台幣且免手續費! 發現新台幣、人民幣大三通管道,正在悄悄地建立……。 理財吸金大法 : 內保外貸步驟 1 台灣人使用中國當地資產或有價資產取得中國當地銀行擔保步驟 2 利用中國當地銀行擔保回到台灣申請貸款步驟 3 通過審核之後,變成以中國資產來台灣借款,同樣房地產可省3%至6%利息步驟 4 大筆金額匯回台灣需要申請 現場4 台北 一場研討會,竟讓銀行理專為之瘋狂! 中國政府還要吸引更多海外資金,6月1日內保外貸政策大鬆綁! 財金系教授、銀行理專、放款部專員300多人擠滿飯店的說明會! 大家都想弄懂怎麼用中國的房子、定存單,甚至外銷訂單回台灣借錢……。 |
本周三,市場受到央行5000億資金投放的刺激一片歡欣鼓舞,不少人都將此解讀為信貸擴張、央行放水的重大利好,但不少機構認為,這種解讀並不準確,央行的舉動只是為了讓系統有足夠的資金進行運轉。
當前中國經濟並未走到崩潰邊緣,但央行選擇定向註水,摩根士丹利的Richard Xu認為,其意圖可能有以下兩點:
1,中國的貨幣供應沒能達到13%的年度目標。央行在2014年更頻繁地向銀行系統註入資金,尤其是當監管層收緊影子銀行的時候。下圖顯示在銀監會8號文以及打擊同業非標前後,央行通過PSL、定向降準、SLF等工具試圖將M2穩定在13%的目標上下。
2,貨幣供應的季節性因素,在節假日或季末時點,銀行通常會出現流動性緊張局面,9月底正值季末和十一前夕,銀行資金面將會較緊。
中金固定收益部門在報告中也提到,央行首先的出發點是要通過定向釋放資金,避免9月IPO疊加銀行季末沖存款所導致的資金面沖擊。
上周,銀監會還發布了236號文,要求商業銀行的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不得通過理財產品倒存吸收和虛假增加存款。
財新引述一位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說,SLF應該與存款偏離度的考核有關。限制存款增長,就意味著限制了貸款,如果還要支持貸款總量繼續增長,就只能發一些SLF,讓銀行的存貸比合格,繼續維持貸款增長。
5000億SLF並非為了刺激經濟的另外一個理由是期限。金融博客QZ提到,此次SLF只有三個月,對於銀行借貸來說時間太短,如果央行希望刺激經濟,所選擇的工具應該放寬銀行的準備金率。但是這可能會令通脹走高,吹大房地產泡沫以及增加債務風險。(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史上最大打新潮來襲,中國貨幣市場利率本周創2013年6月“錢荒”以來最大漲幅。
本周四起12只新股密集發行,申銀萬國證券預計最高凍結資金將達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盡管中國政府已做準備,但本周貨幣市場利率仍然大幅走高。本周三,中國央行通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向部分銀行提供短期資金。同時,央行還對部分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進行了續做。
據彭博社,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今日11點公布的數據顯示,7天期質押式回購利率早盤飆升154個基點至5.94%,本周已累計上漲213個基點,創2013年6月20日以來最大漲幅。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Cici Wang告訴彭博社:
下周打新資金解凍後,資金狀況將會轉好。中國人民銀行傾向於使用短期貨幣工具應對季節性因素或新股發行造成的資金緊張。
此外,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的數據還顯示,2024年9月到期的中國國債的收益率本周上漲2個基點至3.78%,今日表現穩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史上最大打新潮來襲,中國貨幣市場利率本周創2013年6月“錢荒”以來最大漲幅。
本周四起12只新股密集發行,申銀萬國證券預計最高凍結資金將達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盡管中國政府已做準備,但本周貨幣市場利率仍然大幅走高。本周三,中國央行通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向部分銀行提供短期資金。同時,央行還對部分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進行了續做。
據彭博社,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今日11點公布的數據顯示,7天期質押式回購利率早盤飆升154個基點至5.94%,本周已累計上漲213個基點,創2013年6月20日以來最大漲幅。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Cici Wang告訴彭博社:
下周打新資金解凍後,資金狀況將會轉好。中國人民銀行傾向於使用短期貨幣工具應對季節性因素或新股發行造成的資金緊張。
此外,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的數據還顯示,2024年9月到期的中國國債的收益率本周上漲2個基點至3.78%,今日表現穩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隨著俄羅斯政策制定者擠壓流動性以推升盧布,俄羅斯銀行隔夜拆借利率與央行基準利率之間的差距創下了歷史新高。
圖片顯示,12月23日,俄羅斯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較央行基準利率高出6.5%,為俄羅斯央行設置基準利率以來的新高。自2013年9月以來,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平均高出基準利率0.6%。
俄羅斯央行開始創造俄羅斯版“錢荒”來推高盧布。受歐美制裁和油價下跌影響,盧布已經下跌超過39%。12月16日,俄羅斯央行加息650個基點至17%,而銀行間拆借利率上漲了更多。由於俄羅斯央行行長Nabiullina收緊了流動性,銀行互相借款的意願被大幅削弱。
美銀美林首席經濟學家Vladimir Osakovskiy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加息和盧布的波動使得人們對俄羅斯銀行業的整體穩定性感到擔憂,讓人們重新審視風險。市場穩定後,銀行間利率最終將回落至接近央行基準利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此前表示,對於上市公司再融資、並購重組涉及房地產業務的,不再由國土部事前審查。業內人士認為,這將使房企再融資效率大幅提高,再融資獲批的難度降低,上市房企的資金壓力將獲得極大緩解。加之2014年9月開閘的中期票據,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渠道趨於多元化,融資成本有望繼續下降。
房企密集公布定增方案
上市房企再融資不再需要國土資源部進行事前審查,是再融資政策的重要調整。負債率高企、資金鏈緊繃的泰禾集團在政策松綁的第一時間啟動定增融資,於1月16日公告擬以13.83元/股,定增不超過2.89億股,募資不超過40億元,全部用於福州東二環泰禾廣場東區項目等3個項目以及償還金融機構借款和補充流動資金。
2014年12月29日泰禾集團為拓寬公司融資渠道,降低資金成本,優化債務結構,還公告擬向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申請註冊發行總額不超過人民幣25億元(含25億元)的中期票據。
2014年三季報顯示,泰禾集團的凈負債率已達到546%,位居上市房企之首。一個月之內泰禾集團合計推出規模高達65億元的融資計劃,可見其資金鏈緊張程度。
中國指數研究院2014年房地產行業銷售排行榜顯示,泰禾集團2014年實現銷售金額230億元,處於中國房地產銷售前30強。而2012年泰禾集團銷售規模還不到50億。海通證券最近發布研報指出,泰禾集團此次融資意義重大,有望保證公司繼續保持跨越式發展。本次融資對於降低杠桿,增強未來發展動力至關重要。
華發股份1月21日發布非公開發行預案,擬以11.41元/股的價格募集58.9億元,用於還貸及珠海華發水岸花園、威海華發九龍灣中心、廣州荔灣區鋁廠一、二期地塊商住及拆遷安置房項目等5個項目。截至三季度末,華發股份的資產負債率為78.76%,其中流動負債比率為59.74%,此次定增募集資金將大幅改善華發股份資金面,推進地產項目的進展。
國興地產1月21日公告,對2013年8月公告的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進行了調整。將本次非公開發行的股票價格由6.21元/股上調至8.02元/股,發行數量調整為1.31億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調整為10.50億元,在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後,全部用於投資國興北岸江山東區住宅項目。
萬方股份、泛海控股近期也先後宣布停牌。根據萬方股份、泛海控股公告,兩公司正在籌劃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499
作者:洪灝
“未来的伏笔是当下。” - 伏尔泰
明天将是 6-25 钱荒的两周年纪念日,2013 年的此日,中国股市在经历了近 20%的两个星期的抛售潮后,最终在 1849 点探底回升。回 过头来看,2013 年 6 月 25 日是中国市场在过去 7 年来的最低点,也应该可以认为是本轮牛市的开始,尽管之后市场的升势有所反复。在这一天,我们的交易模型显示了上海和香港两地市场同步崩盘。当时由于市场 交易员现金严重短缺,使得短期市场利率飙升到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同时也是在这一天,我们把交易观点从做空翻变为做多(20130610 “动荡的预示”和 20130625 “情绪宣泄淋漓,大盘反弹在即”)。在过去一周里猛烈的抛售潮以及昨天盘中大盘戏剧性的逆转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都可以堪称是“史诗”级别。然而,尽管这些历 史性的事件对短期交易有显著的意义,我们仍然不能太确定它们对于市场交易更长期的展望。
在 2015 年 6 月 16 日,我们发表了题为《伟大的中国泡沫:800 多年历史的领悟》的报告。在
这个报告里,我们研究了800
多年的全球金融历史数据,并指出了泡沫标示的特点。极速的换手率和密集分布的极端回报率是一个泡沫在其晚期泡沫的重要标志,正如当下。由于小概率的极端回
报不断累积,得到更多的极端回报率的概率开始减小。就如每手都能摸到同花顺一样 -
久而久之则无以为继。同时市场系统变得非常不稳定。这种极端市场情况的发生往往领先于市场的顶部大约半年左右。然后泡沫的最终破灭则接踵而至。在过去一周
里,中国市场从峰值到低谷经历了一场约 20%的暴跌便是市场系统脆弱性有力的证明。
许多人认为融资盘强平是这轮暴跌的祸首。然
而,我们注意到,类似的历史波动在过去融资融券交易不存在的时候也曾有出现。也就是说,即便一些脆弱的融资盘可能已经在此轮暴跌中爆仓,市场的不稳定因素
仍然存在。虽然我们的具有良好的历史记录的短期情绪交易模型已经发出了积极的交易信号(焦点图表
1),我们长期的配置模型继续显示出系统的不稳定性(焦点图表
2)。这个长期的模型发现整体市场指数以及指数成份股相对于其长期的趋势都出现了显著的偏离。在一般情况下,这样显著的偏离领先于市场峰值水平约六个月左
右。这个六个月的时间窗户和我们看到的极速换手率/收益率和市场峰值的时间关系基本一致(“伟大的中国泡沫:800
多年历史的领悟”20150616)。市场共识认为金融板块的估值倍数很低,因此这些板块应可以接力已经暴涨了的中小盘股并把市场进一步大幅推高。我们在
短期内并非不同意这个观点。然而,这些低估值大盘蓝筹股的复苏必然会消耗大量的市场流动性,并降低市场整体估值倍数。如果市场整体盈利增长无法弥补的估值倍数的下滑,那么市场指数在大盘股复苏的背景下仍然可以回落。 (交银国际)
近年來,中國金融市場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但是也可謂是喜憂參半、“事故”頻發。
2013年6月史無前例的“錢荒”爆發,銀行間拆借利率超過10%,峰值接近30%,創造了中國貨幣史上的“吉尼斯”紀錄;時隔不到半年,2013年底發生了失控的“債災”,在經濟基本面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十年期國債利率從3.4%飆升至4.7%,債市“大熊”導致眾多金融機構損失慘重;時間不過一年,2014年四季度開始股市迎來了一輪大牛市,但很快大喜之後是大悲,2015年年中前後發生了連續大跌。短短四周內,上證綜指大跌35%,創業板指大跌43%,停牌公司超過上市公司總數一半,股民和投資機構信心喪失殆盡。
經歷如此多事之秋,理應“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錢荒”、股市持續大跌和“債災”看似毫無關聯,但是其背景、觸發、影響、結局都有高度的相似之處。從深層次來講,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舊常態”金融設計出現了系統性的排異、不兼容反應。也就是,在利率市場化、金融創新和混業經營已成大勢所趨的情況下,本世紀初建立的“分業經營、分割監管”的老房子已經成為危房,監管的滯後、失靈現象成蔓延之勢,借鑒歐美本次金融危機後的經驗,完善監管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常態下的監管升級,顯然迫在眉睫。
歷次危機共性明顯
目前監管體系“蕭規曹隨”難以為繼
相似性一:三次事件背景都發生在利率市場化初期,影子銀行突破監管界線,隱性的混業經營已成事實。
(1)“錢荒”和“債災”的背景是2012年之後,“非標”泛濫。“非標”是銀行通過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證券子公司等渠道,將資金投向城投平臺等軟約束部門、房地產企業、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的金融創新形式。“非標”本質是企業和銀行加杠桿,銀行通過期限錯配,將銀行間市場資金流向地方政府城投、房地產等部門。在2012年經濟下滑、銀行惜貸時,發揮了增加投資的作用,有利於基建和房地產回暖,在特定時期符合國家利益,可能因為此原因,政府遲遲沒有對“非標”采取任何有效的監管措施。
(2)股市持續大跌的背景是融資融券、傘形信托和場外配資的興起,銀行、證券公司、P2P平臺通過信托、配資公司、證券公司等渠道,將資金投向股民。本質上講是居民部門加杠桿,在開始階段有利於加速股市的上漲,在特定時期也同樣符合國家利益,政府可能也同樣因此遲遲沒有采取有力措施。本次股市持續大跌與此前的歷次股市暴跌相比,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本次股市持續大跌發生在混業經營背景下,資金來源除居民部門外,還有銀行,杠桿使用程度超過以往,因此下跌速度也超過以往。
相似性二:危機促發因子和方式都是前期監管缺位甚至默許,參與者的逐利競賽驅動金融系統風險快速聚集,而後期監管層迫於壓力進行突發性、缺乏整體考慮的強力幹預,市場出現交易需要的流動性“休克枯竭”。
(1)“錢荒”、“債災”的觸發因素是銀行間市場利率自然飆升,並長期維持歷史高位。我們認為,其根本原因是政府對於“非標”的態度轉變,在前期,中央政府受用的是“非標”在保增長中的功能;但在後期,中央政府看到了“非標”存在的巨大金融系統風險。由於存在行業利益糾葛,針對影子銀行的監管政策遲遲無法快速出臺,“同業非標”嚴重地威脅到了央行啟動的利率市場化步伐。因此,央行通過把資金利率維持高位、倒逼銀行去杠桿,“非標”規模開始進入收縮期。高資金利率的直接後果就是“錢荒”,副作用是“債災”,因為債券利率作為長期利率,直接受到銀行間短期利率的影響。
(2)股市持續大跌的觸發因素是證監會嚴查場外配資,導致股市增量資金萎縮、存量資金平盤出局,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為何證監會在前期對配資持默許態度,而在2015年6月份卻啟動大規模的嚴查行動呢?我們認為,與“非標”是類似的,在前期股市上漲、泡沫較小時,監管者看到的是配資有利於股市上漲;而在後期,看到的則是配資加杠桿存在極其嚴重的金融系統風險。因為杠桿存在正反饋效應,即“股市下跌→去杠桿→股市下跌→去杠桿”,成為加速股市暴跌的重要驅動因子。實際上,股市持續大跌的原因不在於杠桿,根源是A股市場估值太高、泡沫吹得太大,但是證監會嚴查配資是捅破泡沫的那根針,杠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相似性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監管的分割並沒有形成防火墻效果,從而獨善其身,無論是“錢荒”、“債災”,還是股市持續大跌,均具有高度傳染性,跨金融市場蔓延擴散。
金融危機傳染的機理主要有兩個:一是恐慌情緒傳導,一旦某一金融市場板塊發生危機,會導致其他板塊的投資者恐慌,對其他板塊資產價格產生影響。二是流動性傳導,由於混業經營,某一板塊發生危機後,金融機構為獲取流動性,只能賣出其他板塊資產,這就對其他板塊產生影響。例如,2013年6月“錢荒”時期,包括債券、股票、大宗商品、離岸匯率在內的金融資產價格均出現大跌。再如,2015年7月8日A股大跌的高峰時,債券、大宗商品、離岸匯率等金融資產價格均出現大跌。由於危機具有傳染性,使得危機的危害超越以往,減少危機發生可能性、降低危機程度的重要性大大增加。
相似性四:危機的化解均超出了監管機構自身的能力極限,最終上升到國務院層面,由央行發揮最後貸款人的角色提供流動性,同時伴有央行向“宏觀審慎”監管權的相應擴大。
(1)“錢荒”、“債災”的結局是影子銀行的監管加強以及央行貨幣大寬松。2014年央行通過定向降準、MLF等方式釋放流動性,但在此之前監管得到極大加強。央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外管局五部委成立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前述五部委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127號文),大多數類型的“非標”被禁止,同時央行成為名義上的監管牽頭機構,獲得了一定的監管權。
(2)此次股市持續大跌的拐點則是央行為證金公司提供流動性,央行同樣承當了最後貸款人的職責。之後,十部委聯合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21號文),央行在部委排序中同樣居於最前,且明確央行負責建立和完善互聯網金融數據統計監測體系,央行的監管權又一次得以擴大。
“分業經營、分業監管”
無法適應新三角動態平衡關系
參照國外成熟金融市場的發展經驗,經濟增長模式從要素、投資驅動階段升級到創新、財富驅動階段時,利率市場化改革、金融創新、混業經營是金融大市場從割裂邁向統一的動力引擎,傳統分割、依附型監管升級為統一功能型監管。
目前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接近尾聲,混業經營已經成為事實,這為金融創新提供了巨大空間和現實條件。“錢荒”、“債災”的背景是銀行、信托、證券、基金等混業經營,貸款受限的企業部門或地方政府曲線獲得銀行資金,導致企業和地方政府部門過度加杠桿。股市持續大跌的背景是銀行、信托、證券、配資公司、P2P公司混業經營,融資受限的居民部門曲線獲得銀行等部門資金,導致居民部門在股市過度加杠桿。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資金可以通過金融創新在金融市場內自由流動,不同行業之間的監管籬笆已經形同虛設。
金融創新的本質是資金流向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領域,這些領域往往存在監管真空或者監管失當。資金是逐利的,資金只考慮投資回報率(錢能產生多少錢),而不會考慮資金使用效率(錢能產生多少效用或者GDP)。投資回報率高並不是對應於資金使用效率高的部門或企業,越是發展中國家等不成熟的市場,兩者之間的偏離度越大。從經驗上來看,中國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部門,往往就是處於監管真空的、尋租空間大的部門,“資金大量流入+監管真空”,就會導致金融風險系統性暴漲,從而帶來十分嚴重的後果。
金融創新是否“技術中性”?市場很多觀點認為,金融創新是中性的,即“技術無罪”,有罪的是使用者。這一邏輯實際似是而非,因為金融創新的本質是突破監管,這實際增加了金融系統風險。
以場外配資為例,場外配資的低門檻和高杠桿率使得大量散戶在股票現貨市場進行杠桿交易,使得股票現貨市場成為事實上的期貨市場。期貨市場的門檻很高,只向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一定金融市場投資經驗的投資者開放,從而減少期貨市場的金融系統風險。當現貨市場變為期貨市場且市場參與者為大量散戶時,導致市場風險急劇增加。這正如槍支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很多國家禁止公民攜帶槍支。因此,即使金融創新是“技術中性”,但是仍然需要甄別金融創新對於金融市場的影響,確保金融創新與使用者相匹配,降低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
為何金融創新在防範系統性風險方面屢屢出現姑息縱容現象?問題的關鍵在於沒有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往往希望市場為政府目標服務,而結果卻常常是市場扭曲和市場失靈。
我們研究了國內外歷次金融危機,發現歷史總會具有很高的相似度。金融創新在初期階段通常符合政府的某種政策傾向目標,所以容易獲得國家的認可或默許,從而監管機構往往采取有意漠視或滯後措施,國內和國外的情況如出一轍。
以美國次級貸款為例,次貸產生的背景是美國政府希望金融部門通過金融創新實現“居者有其屋”,政府為“兩房”信用背書,並采用低利率政策;回到中國,“同業非標”、股市杠桿配資在特定時期也得到了監管者默許。需要強調的是,在當前我國“一行三會”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同時“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體制下,監管機構的監管行為扭曲更加嚴重,比如,更加容易刻意迎合國家政策的偏好,更加出於行業利益保護而監管放水競爭。這些都導致金融系統風險急劇增加,成為影響中國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最大障礙。
單一監管是否能最終消滅金融危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的情況,都得不出肯定的結論,監管的意義在於使危機爆發可能性盡量低、造成損失盡量小。特別是在金融產品日益複雜、跨境跨市場頻繁的環境下,沒有央行參與的監管顯得被動,往往在釀成系統性金融風險後無力解決。一個重要原因是,金融創新是進攻方,監管是防守方,主動權是掌握在進攻方手中的。但是,作為防守方,理應制定盡可能完善的防守方案,將風險降低到最低。將“反正也防不住”作為放松監管的借口,結果只能是損失的成倍增加。監管的目標應當是在危機之前將金融系統風險降至盡可能低,使得金融危機爆發後的危害降至盡可能小,現有監管體制已經無法實現這一目標。
政策建議
筆者的政策建議是:完善監管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監管改革升級頂層設計,適度增加央行獨立性,構築與國際接軌的統一監管、功能監管、大數據監管、長期利益監管新體系。
第一,從“監管辦市場”轉型到“管辦分離”,金融基礎設施由央行在金融跨部協調委員會框架下統一規劃建設,形成金融市場一體化基礎上的“分業監管”。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後,分業經營已經不再符合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建設互聯互通的統一大市場是大勢所趨。“監管辦市場”現象普遍,監管部門各自建設獨立市場,導致市場分割和監管分割,不同市場的標準、規則、監管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在混業經營、統一大市場之下,分業監管必然存在監管真空或監管放松競賽,統一監管勢在必行。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所說的“統一監管”並非將“一行三會”簡單粗暴地合並為一個機構,而是從頂層設計出發,建設完善一體化的監管公共基礎設施,實現監管對統一大市場的全覆蓋,構建統一高效的協調聯動機制。
監管公共基礎設施包括交易系統、支付清算、會計準則、信用評價標準、對外數據接口等的統一,避免企業因為面對的規則不一致而產生不當競爭。統一監管應當以央行為核心,央行作為最後貸款人,有事前監管的權力,事前將央行撇開,事後要央行“擦屁股”是不合理的。從國際經驗來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強化宏觀審慎管理成為各國普遍共識,美國、歐盟、英國等央行均被賦予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監管權。建議在立法、修法時,在《證券法》、《商業銀行法》、《信托法》等法律中,通過適當方式為統一監管留下兼容性接口,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以功能監管、牌照監管取代機構監管、行業監管,把“監管者+保護人”關系轉變為“開放式的牌照監管”。
機構監管是指監管的目標是特定法人主體,例如銀監會監管銀行、證監會管券商和基金、保監會管保險公司,不在監管名單內的主體不在監管對象範圍內。功能監管遵循“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只要從事特定類型業務,不管是否在監管名單之內,都受到相應監管部門的監管。在混業經營背景下,機構監管往往淪為無力、失靈狀態,因為只要成立新型公司,或者通過全業務牌照公司走通道即可避開監管,而功能監管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克服這一問題。因此,必須打破市場金融機構分屬於不同監管部門的依附現象,監管應該跟著牌照走。
第三,加快建設中央金融監管大數據平臺,把“一行三會”金融運行數據集中化處理,作為豐富夯實金融跨部聯系會議制度功能的重要抓手。對於監管機構而言,數據是監管的基礎。市場的行為會表現在各種各樣的數據中,數據包含了豐富的市場行為信息。從數據出發,可以明確當前金融市場中發生的狀況以及存在的風險。在混業經營時期,數據能夠反映混業的真實情況,數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缺乏數據,則監管會缺乏抓手。以本次救市為例,央行、證監會都沒有掌握場外配資的數據,這就導致既不知道潛在風險有多大,也不知道需要多少資金才能救市。投放資金過少,反而會導致市場信心受挫,加重股災程度。
最後,防止央行最後貸款人角色被濫用、監管過分註重短期利益化傾向,應當從長期利益出發進行監管,同時需要增強央行、審計署等部門獨立性,可以考慮預算獨立。
長期利益監管是相對於監管目標短期化而言的。在各類金融創新初期,金融創新往往具有“利國利民”的特征,符合國家在特定階段的利益,因而監管層往往傾向於默許和視而不見。長期利益監管是指,在金融創新起步階段就要系統性考慮對於金融體系的影響,獲取創新業務真實信息和數據,進行壓力測試,特別是假設達到一定規模之後,對於金融體系的影響,在事前采取措施,避免金融系統風險累積過多,甚至出現“大而不能倒”的局面。
當然,這並非禁止金融創新,而是理性評估具體金融創新在一定規模、較長時期內對於金融體系的影響,分類給予鼓勵、限制和禁止。從日本的經驗教訓來看,在經濟高速增長壓力下,1950年後的日本央行淪為了受大藏省(日本明治維新後直到2000年的中央政府財政機關)操控的工具。中國央行與財政部之間長期的國庫經營權之爭,2015年財政部主導大規模地方政府債務置換,事實上形成了對央行貨幣政策寬松的倒逼壓力。為避免監管部門因自身部門預算受到財政或發改委等保增長部門的外在壓力出現扭曲行為,建議適度增加人民銀行、審計署等部門的獨立性,行政上繼續從屬於國務院,但是預算編制等要獨立於財政部。
(作者系中信資管研究總監、海清FICC頻道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