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重溫經典|《股票作手回憶錄》:牛市中不要失去你的頭寸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858

重溫經典|《股票作手回憶錄》:牛市中不要失去你的頭寸



巨量,寬幅震蕩,不少人用心驚肉跳來形容最近的行情。在這樣的行情里面,最重要的是什麽?Position !(頭寸),這是投資人必讀書目《股票作手回憶錄》給出的答案,小編推薦大家閱讀一下(或者再讀)這本書,相信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本期港股分享的是本書的第五章:不要失去你的頭寸


在我看來,那些分時圖迷,走入了誤區,這就像過於專業化往往導致鉆牛角尖一樣,缺乏靈活性就會付出沈重代價。投資是一種藝術,股票投機盡管遵循一些主要的法則,但不僅僅只依賴數學或定理,甚至在我研讀行情的時候,我所做的也不僅僅是計算,我更關心股票的行為舉止,換句話說,我關註的是那些能使你判斷市場是否與先例表現一致的證據,如果股票表現不妙,就不要碰它。如果找不出股票表現不妙的原因,當然你無法預知市場的方向。無法診斷,何以預測;不能預測,自然賺不到錢。


觀察股票行為和研究已往行情變化已是古老的學問了,初到紐約就聽見一個法國佬常常在一家經紀行大談他的圖表,當初我還以為他是經紀行豢養的的怪人。然而我以後發覺他的話很有說服力,很感染人。他說圖表是唯一不會說謊的東西。借助他的圖表就可預測股市走勢,同樣也能加以分析,比如為何基恩能夠巧妙地操縱股票上漲,能在有名的凱奇遜投資取得很大成功,又怎樣在南太平洋的投資上失敗。有些職業交易商偶爾嘗試了法國佬的方法,但後來又回到謀生的老路上去。他們認為打遊擊的方法風險不大。聽法國佬說,基恩承認他的圖表百分之百正確,然而在活躍的股市上,該方法實際操作起來太慢。


那時,在一家經紀行保存股價走勢圖,乍一看它僅是顯示幾個月來每種股票的漲落情況,然後通過將個別股票變化曲線與總的股市變化曲線比較,並記住某些規則,顧客就會診斷他們憑借不科學的內部消息而買的股票是否要漲價,他們把這張圖作為內部消息的補充。今天在很多紀經行都會找到這種走勢圖,它們是統計專家繪出來的,不僅有證券圖表也有商品期貨圖表。


“或許我應該說圖表只能幫助那些能讀懂它的人,更準確地說,只能幫助能領會圖內涵的人。普通的讀圖人關心的只不過是股票的漲跌和其走勢,在它們眼里這就是炒股要了解的一切,如果要他對股市做進一步分析,他就沒信心了。然而這兒有一位極其精明的人,他曾經是一家有名的證券商行所的合夥人、一位訓練有素的數學家,他畢業於一所有名的技術學校,他精心研究許多市場 —— 股票、債券、谷物、棉花、貨幣等的價格變化,繪制作圖 , 還倒退幾年追溯它們的相互關系和季節變化,所有的方面。他已經用圖表交易多年了。他確實智勝了許多的人,有人說他常常獲勝,直到世界大戰改變了市場性質。聽他說他和他的追隨者在退出之前損失幾百萬。然而只要條件具備,股市該是牛市就是牛市,該是熊市就是熊市,誰也無法阻擋,因此每個想賺錢的人必須正確估價條件是否具備。


我也並非一帆風順,回想起在華爾街頭幾年的經歷,我感到難受。那時不懂的現在清楚了,想想我因無知而犯的錯正是普通的股票投資者年複一年所犯的。我回到紐約進行第三次嘗試,我交易活躍,為了在證券交易所里上殺出一條路來,我並不期望幹得像在對賭行里時那樣出色,但過了這樣一段時間後我應該幹得更好。我也清楚我的問題在於搞不清楚股票賭博與投機的根本區別,然而憑借我七年來讀行情變化表的經驗和天賦,我開始贏利了,當然不是賺大錢但回報率很高,像以前一樣,我贏的多,花的也多,多數人如此。不,未必每個掙錢容易的人都如此,而是指那些不願做守財奴的人,有像羅素 · 塞奇之類的人,既會賺錢又善攢錢,因此他們死時都很富有。


從每日上午 10 點到下午 3 點我全身心地投入股市,下午 3 點後,才開始享受生活,請不要誤解,我是不會因享樂而妨礙生意,我輸了是因為失誤,並不是疲倦不堪而壞事,我是不會讓任何事影響我的身心健康,甚至現在我常常在十點以前睡覺,年輕時我也從不熬夜,因為睡眠不足,我就幹不好事,因此我身體一直很好,在我看來人應該好好享受生活。股市足以滿足你的需求,從職業的角度來講,股票交易是為了謀生,因此態度非常認真,也才有這樣的自信心。


在股票交易上我的第一個變化是對待時間。不像在對賭行時,等到行情已定才動手,僅贏一兩個點,而現在,要在富爾頓的經紀行里抓住行情,我必須及早動手,換句話說,我必須研究股市行情,預測其走勢。這話聽起來乏味,但應該明白我的意思,對待股票投機態度的轉變對我至關重要,我漸漸地知道了在股價波動時賭和預測股價必然的升降之間的區別以及賭和投機之間的根本區別。


我不得不提前一個小時就開始研究,這是我在世界上最大的對賭行恐怕也學不會的。我對交易報表、鐵路收支及各種金融和商業統計很感興趣,當然我喜歡大的投機,難怪人家叫我投機小子,同時也喜歡研究股市行情,凡是有助於我投機的事,我都喜歡做,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得好好分析它,一旦我認為已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就要驗證它,當然,驗證的唯一辦法是用我的錢。


進展好像慢了點,但是我認為已學得夠快了,因為總的說來,我賺錢,如果常常賠本,也許會激勵我更加努力研究行情。當然我還有很多錯誤沒被發現,如果賠多了,我就沒有足夠的錢檢驗我的投機方法。


在富勒頓研究賺錢的交易時我發現,盡管我經常判斷股市行情、走勢百分之百正確,然而我並未因此而賺到夠多的錢,為什麽呢?不完全的勝利同失敗一樣需要進一步研究。


譬如,股價一開始漲,我就買進股票,並且股價按我預測繼續上升,這驗證了我的看法,直到現在,一切順利。但是我還做點什麽呢?唉,我聽從了老行家的話,我抑制了我年少的沖勁,我決心小心謹慎地投機,就會賺錢。我正是這樣做的,更正確地說,我盡可能地這樣做。每個人都知識逢低買進,逢高出貨的道理。我所做的也正是這樣,或這是我想做的;因為我常常在獲利了結之後,再等待永遠不會來臨的回檔。我保守的口袋里安全地躺著四點的利潤,但卻眼睜睜地看著賣掉的股票再飛漲十倍。人們說落袋為安絕不會變窮。當然,你不會。但在多頭市場里賺上四點就走,你也不會致富。


在該賺兩萬美元時,我僅賺了兩千美元,這就是保守帶給我的結果,在發覺我僅賺了我應該賺的一小部分後,我發現了別的東西,就是經歷不同的投機者之間是有區別的。


新手什麽也不懂,人人都知道這一點,他們中多數是同一類人,很少人認為華爾街不欠他們的錢,在富勒頓常常也是這樣一群人。各種級別都有 ! 不過,其中有一個老家夥與眾不同。首先,他年齡較大;其次,他從不主動給人出主意,也從不自誇他賺到了錢,然而他最善傾聽別人打聽的小道消息,也就是說,他並不勢衷於打聽內幕消息。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他小道消息,他會很客氣地表示感謝。若小道消息確實有效,有時他會再次表示感謝。但是,如果它不靈,他也不抱怨,因此,誰也不知道他是否采納了它。傳說這個老家夥很富有,交易量巨大,但從不頻繁進出,至少誰也沒看到過。他名叫帕特里奇,人們背地里稱他火雞,因為他胸肌很厚,下巴放在胸上,習慣在各個房間竄來竄去。


那些急不可待地投資者總是把失敗歸於別人,他們常去請教老帕特里奇,告訴他是知內情的朋友建議買賣某支股票,他們采取行動前都希望他指點迷津。但是無論內部消息是要他們買進,還是要他們賣出,老家夥的回答總是相同的。


投機者傾吐了他們的困惑之後又問道: “ 你認為我應該怎樣做? ”


帶著慈父般的微笑,老火雞把頭一偏,打量著他,很有激情地說: “ 你知道,這是個牛市。 ”


我經常聽見他說: “ 唉,你知道,這是個牛市。 ” 就好像他在講述一句智者緘言一樣。我的確沒有領會他的意思。


一天,一個名叫埃爾默 · 哈伍德的人急急忙忙地跑進辦公室,寫了一張委托單,交給辦事員,然後又匆忙地要見帕特里奇。此時帕特里奇正在傾聽約翰 · 法里訴苦,聽說基恩給了他的經紀人一張訂單,約翰的 100 股只賺了 3 個點,然而他賣出之後 3 天就上漲 24 個點,至少 4 次約翰向他訴苦了,然而老火雞只是同情地笑笑,好像是第一次聽到。


埃爾默沒有向約翰表示歉意,就直接向老火雞走去並且說:“ 帕特里奇先生,我剛才賣了我的克萊曼汽車公司的股票,有人告訴我會有一個調整,然後再以更低的價將它買回,因此你最好跟著做,你不會吃虧的。 ”


埃爾默用懷疑的眼光看著老火雞,像其他的提供內幕消息的人一樣,情報還未得到證實,就認為是完全可靠的。因此,老火雞感激地說:“ 對,哈 伍德 先生,我不會受損失。 還想著這個老家夥,埃爾默你真好! ”


埃爾默說: “ 唉,你賺錢的時候到了,你可以在下輪跌勢中買回來。”他好像在為老火雞指點迷津。看不到老火雞臉上的感激之情,埃爾默又說道: “ 我已賣掉我所有的股票。 ” 從他的言談舉止上看,保守點估計至少有 1 萬股。


然而,帕特里奇先生遺憾地搖搖頭說: “ 不!不!我不能那樣做! ”


埃爾默叫道: “ 什麽? ”


帕特里奇又說: “ 我就是不能! ” ,他非常苦惱。


“ 我不是給了情報叫你買嗎? ”


“ 是的,埃爾默先生,非常感謝你,確實我 …… 但是 ——”


“ 且慢!請聽我說!難道那種股票在 10 天內沒有上升 7 個點嗎?是不是? ”


“ 的確是,很感謝你,好朋友,但我不考慮賣掉它。 ”


埃爾默不解地問: “ 你不能 ?” 臉上顯示疑惑,這是提供消息的人對接受情報的人的談話習慣。


“ 不,我不能。 ”


埃爾默又靠近點兒, “ 為什麽不能? ”


“ 為什麽,因為這是個牛市! ” 說這話時,他好像給了詳盡的解釋。


埃爾默因失望而非常生氣地說道: “ 行,我也知道是牛市,但你最好把股票拋售出去,在股價回落時買回,不是能降低成本嗎。 ”


老帕特里奇很痛苦地說: “ 我的好孩子,如果我現在賣了股票,就會喪失我的頭寸 (Position) , 以後怎麽辦?


埃爾默揮揮手,搖搖頭,向我走來,關切低聲地問: “ 你聽明白了嗎? ” 猶如在演戲, “ 我問你。 ”


我什麽也沒說,因此他又說: “ 我告訴他有關克萊曼公司的情報,他買了 500 股,他贏了七個點,我建議他賣出,然後在股價回落時買回,現在還來得及。他怎麽說呢?他說如果賣了就會失業,你能理解嗎? ”


老火雞插嘴說: “ 請原諒,哈伍德先生,我並沒說失業!我說失去頭寸,如果你到了這年齡,經歷了許多興衰之後,就會明白失去自己的頭寸是誰都付不起的代價,甚至洛克菲勒。我希望股價反彈,你能以較低的價買回你的股票。但我只能憑我多年的經驗投機,為此我曾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不想再次交學費,就像賺了錢一樣,我仍然很感謝你,你知道,這是牛市, ”老火雞走了,埃爾默卻困惑不解。


對老帕特里奇的話我當時不大在意。回想過去,當股市對我有利,而常常卻沒有賺到該賺的錢時,我才意識到老帕特里奇話語中的智慧。越想他的話越覺得他多麽老練,他年輕時也吃了不少虧,因此知道自己的人性弱點。痛苦經歷已教會了他拒絕各種難以抵擋的誘惑,因為它的代價太昂貴,我也如此。


最終老帕特里奇反複告訴其他投機者: “ 嗯,你知道這是個牛市, ” 他的真正意思是說賺大錢不能靠個別股價波動而在於股市大的走勢,換句話說,不能靠讀行情報價機而在於估價整個股市行情和走勢。意識到這一點,我認為在投機方面我已有了長足的進步。


在華爾街混了多年,輸贏了幾百萬美元之後,我要告訴你: “ 我之所以賺了大錢,從來跟我的思想無關,有關的是我穩如泰山的功夫,明白嗎 ? 我穩坐不動。看對走勢沒什麽了不起的。在多頭市場你總能找到很多很早就看漲的人,在熊市很早就看跌的人。我認識許多看盤高手,他們也任最佳總位買賣股票。而且他們的經驗總是跟我不謀而合。但是,他們卻沒真正賺到錢。看對市場而且緊握頭寸不動的人難得一見,我發現這也是最難學的事。股票交易者只有牢牢把握了這一本領他才能賺大錢。知道如何交易的人要賺取百萬美元較那些不懂交易的人賺幾百美元更為容易。


正是因為股市按照他預料的那樣發展,他把一切都看得一清二楚,因此感到焦慮不安,正是這樣,華爾街的很多投資者,他們並不都是傻瓜,卻都賠了本,並不是股市打敗了他們,而是他們自己打敗了自己,他們自認為有頭腦因此坐做不穩。老火雞恰恰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他說的就是他所做的,他有膽略也能機智耐心地等待。


不顧行情大的走勢,試圖搶進搶出是我失敗的關鍵沒有誰能抓住所有的股價波動,呈牛市時,你的遊戲就是買進股票,一直等到漲勢快要結束。你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研究整體狀況,而不是內部情報和影響個別股票的因素。然後全部拋出你的股票,統統地拋出!一直等到股市行情倒轉,一輪新的行情出現了。


你必須用你的頭腦、你的觀察判斷,否則我的建議猶如告訴你低價買進,高價賣出一樣蠢,每個人都應學會的一件最有用的事就是不要試圖一刻最後 ( 賣出 ) 或第一時間 ( 買進 ) ,他們太昂貴了,共已葬送了股票交易者數百萬美元,足以建一條橫跨大陸的公路。


在分析了我在富勒頓的紀經行里的交易後,我註意到我初期的交易都是獲利的,便得我自然而然地加大頭寸量。我決心不受別人影響、不急不躁,相信自己的判斷。不相信自己的判斷,誰也休想在此行當會有多大的作為。這就是我的體會:研究整體狀況,抱牢頭寸。我不急不躁地等待,遭受挫折不驚慌,知道這是暫時的。我曾賣空10萬股股票,眼看著股價迅速反彈,我已預料到這定會出現,然而我仍按兵不動,眼睜睜看著 50 萬浮動利潤消失,完全沒有想過回補賣空的股票,等股價反彈時再賣出去,因為如果那樣做,我就失去了頭寸。為你賺大錢的是大行情。


如果說我了解這一切太慢,這是因為我是從失敗中學會的。從失敗到認識再到失敗和認識需要時間,認識失敗和找出失敗原因更需要時間,但同時,我也幹得相當不錯,因為還年輕,所以還有補救的機會。我賺的錢大部分仍是憑讀股票記錄表。因為現在的股市很適合這種方法,不像在早期那樣常輸,也不像那時因輸了而惱火。想想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傾家蕩產三次,因此我沒有什麽感到自豪的。不過,失敗是很有效的學習手段。


我的資本增長很快並不是因為我善於守財。事實上我並未克制自己這個年齡和層次的人應該享受的東西。我有自己的汽車,走出股市,生活上太吝嗇毫無意義。股市只有星期天和公共假日不開盤。每當找到失敗或失誤的原因時,在我的財富中,又增添了一條嶄新的 “ 禁令 ” 享受我不斷增長的財富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削減生活開銷,當然生活有時很開心的,也有不如意的時候,真是一言難盡。事實上,我很容易記起那些在投機方面最有價值的教訓,它們增長我對市場的認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227

它辦同學會 輕鬆重溫「那些年」

2014-12-08  TCW

 

同學,好久不見!想和「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再度相逢,和死黨一起笑看當年的年少輕狂,同學會,是獨一無二的機會。但是,真的要見上一面,光是聯絡、籌備,對負責的「班代」來說,可是件動輒數個月的大工程。

在日本,至少就有二十多家「同學會代辦」公司切入市場。班代只要交出一份同學名冊,從聯絡、場地到活動主持,代辦皆可一手包辦,連當日的攝影,或甚至是尋找恩師也有「加值服務」。一個人的出席費,至少從五千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元)起跳,但是若接受廣告商贊助,折扣後的費用,甚至可能壓低到免費。

隨著臉書(Facebook)等社群網站的興起,線上虛擬的頻繁聯繫,順勢帶動了線下的聚會需求。《東洋經濟》訪問代辦業者笑屋,「二○一一年約有一百五十件,隔年二百五十件,二○一三年成長到五百五十件,今年預計還會更多。」

同學會找上代辦公司去聯絡、籌畫的,以四十歲的族群居多,五十、六十歲次之;但就算是二十歲的學生,也會因為辦活動太麻煩而交付專業。加上每個人的出席費一律事先設定,事前不用預付訂金,當日按照人頭收費,大幅減輕了班代的負擔。

對於贊助商來說,同學會成員的同質性高,學歷、年齡條件類似,正是鎖定宣傳的好機會。例如樂天就透過同學會,宣傳自家的電子書閱讀器Kobo;護理師人力銀行,可藉機招募新血;美容美甲業者,則事先發送折價券,讓老友相會前好好打扮一番。

退休後的銀髮族更熱中參與同學會,旭通廣告(ADK)的研究顯示,年紀過了七十歲,不時出席同學會的比率更逼近八○%。但比起交付代辦,他們多直接與高級飯店接洽。

《週刊朝日》報導,除了京王廣場大飯店設立了「同學會管家」專屬窗口,同樣位在東京的帝國大飯店,則提供同學會獨家的法式buffet自助餐,但以固定座位取代站著取用。即使一份要價一萬二千五百日圓(約合新台幣三千三百元),依舊人氣不減。(日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53

經典重溫:大佬級的投資分析框架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135

經典重溫:大佬級的投資分析框架
作者:李國飛

本文為2010年現已退出江湖的原基金經理李國飛先生在北大的演講,李國飛是投資界的一前輩高人,此文全面闡述了投資學。推薦給大家。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能和北大的年輕校友們一起探討投資的一些理論。


我對投資理論研究一直就很有興趣。95年進入這個行業,從操盤手到基金經理到出來自己做,感觸和體會還是很多的。


投資是項很辛苦和很寂寞的工作。投資體系龐大而且複雜,就象一座很大的森林,我們要耗用一生去研究它,會發現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東西。很多年以來我都這麽做,持續思考,但一直沒有做系統性的總結。所以今天我也感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全面的反思一下投資的一些重大領域的理論框架。


今天的講座,我的想法是和大家交流一些東西,而不是我要教導大家什麽東西。今天的分析框架分四個部分:宏觀經濟、股市波動性、公司經營和公司估值。在投資這座森林里,這四個分支是比較重要的,對每一個分支我們都需要花很多心力去研究。以我認為,投資就是要不斷建立一些理論框架,並在情況發生改變後有勇氣不斷打破它而重建。我們看巴菲特、費雪等大師,都有非常清晰的理論體系,操作背後都有一套投資哲學在支持。我們也是在努力學習和思考他們的投資哲學,所謂“有緣人得之”。我希望能夠學習他們的精華,並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建立一套自己的體系。


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黑天鵝》,它的主題是說,我們辛辛苦苦建立了很多投資模型,去管理我們日常的投資。投資風險可以用一條高斯曲線來表達,大部分風險都在某一個區域里面,我們努力去規避最主要的這樣一些風險,但是一次極小概率意外的出現,就可以顛覆一切,將辛辛苦苦建立的模型打破,很多財富從而化為烏有。但我想,巴菲特從60 年代做投資以來,經歷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所謂黑天鵝事件,他不但存活下來了,而且活得很好,他是怎麽做到的?2008年《黑天鵝》這本書的出版,讓投資界很震驚,都在反思。黑天鵝事件是不可避免的,關健是我們如何去應對,讓我們的資產不斷增值,活得更好。這是促使我去思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我談談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我認為,在市場的每個具體階段,我所研究的這四個分支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核心矛盾,有些非常敏感的因素。如果我們不能挖掘出在這個階段里最核心的矛盾是什麽,那就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我們還不夠努力,我們還沒有挖掘出本質和規律所在,所以要不斷去探求。過一段時間新的情況出來了,最核心的矛盾改變了,我們又要重新挖掘。我們始終要努力抓住最核心的矛盾。


其次,這四個理論框架里的每一點,我都希望與巴菲特的投資思想作一個印證。巴菲特對這些問題都有論述,零散地分布在巴菲特的年報和各種訪談里面。巴菲特在投資界的修煉已經達到非常高的境界。他的很多說法,我們要加以印證。我自己感覺這幾年我們國人對巴菲特的理解很粗疏。中國人很喜歡以簡馭繁,不少人把他的投資理念簡單理解為不管宏觀面、買了好股票就長期拿著不放就能賺大錢,這種絕對化的理解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所謂巴菲特的信徒在2008年都吃了很大的虧。有些地方是我們誤解了巴菲特的思想,以及有些地方是巴菲特講的不清楚。


一.宏觀經濟分析


(一)用“單一規則”分析經濟周期


研究經濟就是研究周期。我嘗試用“單一規則”來分析經濟周期。“單一規則”是借鑒弗里德曼的說法,他認為,當代一切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信用形式,一切經濟政策的調節都是通過貨幣的吞吐(擴張或收縮)來發揮作用。一切經濟的變量,都和貨幣有關系。貨幣推動力是說明產量、就業和物價變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貨幣推動力最可靠的測量指標就是貨幣供應量。由於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取決於貨幣當局的行為,因此,貨幣當局就能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來調節整個經濟。政府只需要將貨幣供應的增長控制在既適度又穩定的水平上就可以了,方法就是將貨幣供應的增長率相對固定,這就是所謂的“單一規則”,除此以外,不應該也用不著對經濟多加幹預,市場會自己進行調節。這是弗里德曼最核心的思想。


70 年代開始,美國采取這種方式成功解決了通脹和失業率較高同時並存的經濟難題(這是凱恩斯主義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之後,這種貨幣主張被很多西方國家所接受,成為發達國家經濟政策最重要的理論。但是顯然,我們國家並沒有這麽做。


(二) 一切通脹問題都是貨幣問題


一切通脹問題都是貨幣問題,這是弗里德曼最著名的論斷。通脹這個詞語容易產生歧義,CPI 並不是最好的指標,貨幣購買力這個名詞可能更好,大家更容易理解。最近幾年貨幣發的很厲害,買房子越來越辛苦,教育醫療等支出也讓老姓感覺很頭疼,我們的購買力水平顯然在嚴重下降。我認為,我們可以用貨幣發行總量的變化大致估算貨幣購買力水平,具體到某一項資產價格,我們可以用供求關系來加以判斷。我們可以用這種辦法來分析房價、勞動力和原材料價格。比如勞動力,高善文的一篇報告說,2007 年下半年我們國家已經邁過了劉易斯拐點,農民工不僅僅要求滿足最低生存需要就算了,他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勞動力供需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因此工人工資在上漲,農產品價格也漲得很厲害,由於農村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困難,因此農產品價格上漲是不可逆轉的,而且會長期維持,發改委說是有人故意炒作,這是推卸責任的做法。CPI 會長期比PPI 漲幅高,這也是由於勞動力價格上漲引起的,韓國和日本在邁過了劉易斯拐點後,就是這種情況。另外判斷有色金屬價格,全球量化寬松條件下,不僅中國資金起作用,全球資金都起作用,當然只有漲了。怎麽去衡量貨幣供應量呢?有很多指標,比如M1 增速、M2 增速、M1 增速-M2 增速、M2/GDP 等,後面還有介紹。


此處刪除一些關於當年經濟方面敘述。微信字數只能在2萬字以內。


(五)對巴菲特的誤解


很多人認為巴菲特教導我們潛心研究公司而不必關心宏觀經濟,這種認識是錯的。1968 末他關閉合夥基金公司是很明智的,後來美國經濟和股市都陷入長期的調整。2008 年金融危機之前,長達三四年的時間,巴菲特的公司資產有四五百億美元的現金,一直都沒有做大的投資,直到金融危機之後,他才開始大規模投資,能用的現金都用完了,而且還采用發行新股方式收購鐵路公司。他是這波金融危機最大的贏家。巴菲特是真正研究宏觀經濟的高手。判斷非常準確。宏觀面對股市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想做好投資,不花心思研究是不行的。


二.股市波動性


(一) 鐘擺


經驗表明,投資者的情緒總是從極度悲觀到極度樂觀,股市因此總是大幅波動。股市的波動性恰如一個鐘擺,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波動,就有機會,有大的波動,就有大的暴利的機會。一方面我推崇價值投資,但另一方面,我認為選時遠比選股更重要。我們要作判斷,在股市的低潮要盡量回避,在高潮時也要有減持的勇氣。有一個知名投資人趙丹陽,2007 年3500 點時就清倉了,後來股市漲到6000 多點,利潤最豐厚的一段他是完全沒有享受到,我想他是不是建立了一個模型,認為3500 已經估值到頂了,因此就不玩了。這很可惜。股市的波動性非常複雜,也非常吸引人,我們要掌握其中規律。


(二) 股市和宏觀面直接緊密相關


宏觀面對公司業績、整體融資環境和市場信心都有重大影響,直接影響股市。我想股市大的波動有七八成的原因是宏觀面的變化。經驗表明,股市一般在宏觀面見頂之前三至六個月見頂,在宏觀面見底前三至六個月見底。


(三)股市波動的本質是資金的運動


錢湧向哪個公司,哪個公司價格就會上漲。股價波動,最本質的的原因就是資金運動。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論也是解釋資金運動的其中一種理論,而不是相反,公司有競爭力,業績不錯,因此大家長遠看好它,資金追捧它,因此股票價格就上漲了。有很多不同的投資理念,實質都是解釋特定情況下一些資金的運動規律。股市資金運動可由以下幾個因素作出判斷:


1.貨幣增速


研究市場資金動向的指標,比較敏感的有M1 增速,M2 增速,M1 增速—M2 增速等。有很多實證分析,非常值得重視。給大家展示兩幅圖,上面這幅圖很有名氣,是招商證券的研究員羅毅寫的,叫《M1 定買賣》,發表於去年11 月份3300 點左右的時候,當時M1 的增速達到34%, 他說市場很危險,是極好的賣點,市場可能會回調兩成至2300 點,不幸被他準確言中了。他從數據推演出,從1996 年到現在,如果每次M1 增速接近10%就買入股票,超過20%就賣出,投資標的是深成指,從1996 年到09 年11 月,投資收益率是95 倍。


高善文也有一篇報告《錢多了,錢少了》分析M1—M2的剪刀差,判斷股票市場資金的充裕性,從而做出買賣操作,也挺有見地的。


2.PE\PB


市場整體的PE\PB 水平是衡量市場整體估值水平比較好的指標,也是評判資金參與投資股市風險的一個很好的指標。2001 年最瘋狂的時候,兩市整體PE 是70 倍。2007 年10 月,市場6200 點,歷史新高,當時深市PE 是69 倍,上海是50.6 倍。目前全體A 股PE 以中報來計算22 倍,去除銀行股後是30 倍,如果再去掉兩油和煤炭,整體PE 大概36 倍。中小板55 倍,創業板74 倍。PB 水平大概4 倍,去掉銀行股大概是3 倍多一點。毫無疑問目前創業板和中小板整體估值絕對是過高了。情形就像00 年的網絡股狂潮,估值高得不可議,但大家會說,公司業績增長很快,股價還能漲。類似的情形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每次泡沫發生前,都認為這次沒事,因為這次和以往是“真的不一樣了”,但結果呢,“每次都是一樣”的。目前創業板的泡沫是很明顯的,是不可持續的,什麽時候破掉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對比幾個指數,恒生指數,以今年計算16 倍左右,道瓊斯是14 倍,標普500 大概15 倍。歷史上道瓊斯平均是20-25 倍,納斯達克高一點,25-30 倍左右。這麽看美國香港還可以,A 股總體來看也不算很高,但也不低了,中小板和創業板很高,這個泡沫需要慢慢消化。


3.資金成本——利率
利率和通脹率直接相關。利率的倒數往往是市場的價格中樞,即常態下可接受的PE 水平。如果利率不斷下調,那合理PE 也要調高。日本股市的PE 有五六十倍,因為日元的利率將近零。在美國,一個經驗是,如果利率低於4%,即使利率再往下調,投資者可接受的合理的PE 也就是25 倍,,哪怕利率降低到2%,市場PE 也很難往上調到那里去,這是為什麽呢?原來,從70年代起一個主流的觀點認為,適度的通脹是有益的,3%--4%是合理的水平。我查了一下1997-2008 年金融危機未發生前11 年的數據,美國的通脹率在3%左右。大家預期即使現在通脹高於4%,,美聯儲也會想方設法壓低通脹至4% 以下,這就是利率低於4%之後,美市PE 往上調整會出現鈍化的原因。今年10 月19 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在一個重要會議上說,大部分貨幣官員認為核心通脹率應保持在2%或稍低的範圍,這是伯南克在公開講話中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把一個具體數字作為美國央行的通脹目標。現在很多分析認為,美國維持這樣的低通脹水平可能會持續多年。如果市場普遍這樣認同了,那我認為道瓊斯指數可以有系統性的提升估值的機會,也許合理的PE 水平就不是25 倍了,說不定市場可以接受30 倍左右的水平,現在道瓊斯的PE 只有14 倍,所以我對美股挺樂觀的,美股創新高相信只是時間問題。現在港股的利率也很低,也可能跟隨美元利率長期維持,港股的前景也值得看好。


4.換手率
市場能不能上漲,要看多空雙方的力量比較,換手率非常值得重視。在低點往往成交極度萎縮,因為想買的人少了,在高位,一般放天量,因為想賣的人多了。雖然說買和賣的金額無論在什麽點位都是均等的,但實際上決定方是不一樣的。如果在比較高的位置換手率急劇擴大,是很值得警惕的信號。我最近測算了一下,10 月26 號那一天,深滬總市值是31 萬億,流通市值是19.4 萬億,成交金額約5200 億,換手率(成交金額/流通市值)2.7%,成交金額除以總市值是1.68%。創業板和中小板的換手率分別都超過5%。看看2007 年10 月份,平均總市值28 萬億,流通市值8.91萬億,平均成交金額1951 億,換手率是2.18%,平均成交金額除以總市值是0.697%。現在的換手率比當時的換手率還要高。成交金額除以總市值是當時的兩倍以上。所以,這麽高的換手率不是很好的事情,由此判斷A股的上升空間可能有限。現已經達到5000 億了,上到3500 點就需要6000-7000 億,上升到4000 點可能需要8000 億水平,能持續嗎?


看看香港,10 月26 號,總市值20.8 萬億港幣,成交金額900 億,換手率0.4%,和歷史上的高水平還有較大距離,從這個意義上看,香港股票向上走的空間大一些。


(四)反射理論


反射理論是索羅斯提出的。我覺得沒有比它更好的解釋市場波動性的理論。有人總結,在投資方面人類常見的情緒有16 種,比如代表性效應:認為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錯誤共識效應:高估與我們所見略同者的人數;選擇性認知:只願意聆聽有利於我們判斷的意見,對不同的意見置之不理。人類的這些情緒會影響股票市場的表現,索羅斯據此提出了反射理論。


反射理論的核心是指投資者與市場之間會互相影響。投資者根據掌握的資訊預期市場走勢並據此行動,而其行動事實上也反過來影響市場走勢,甚至改變市場原本可能的走勢,一個大的趨勢一旦形成後,二者會互相加強,互相鞏固,直至“無可動搖”,索羅斯稱之為“加速期”,當認知和真實差距很大時,形勢就會失去控制,直至逆轉。


這個理論,有點抽象,但很有意義,操作性也很強。他根據這個理論有過多次成功的操作,當然也有失敗的。他的做法是,冷靜地研判市場會否出現一個大的趨勢,先做一個假設,然後不斷根據市場本身及投資者情緒的變化,看這個假設的趨勢是否能夠確立,從而進行布局。這個理論里面,有一個“加速期”,我覺得是非常有價值的概念,可以據此研判市場是否在頂部或底部。我總結它有幾個特征:


1.市場形成高度的共識,包括分析師、基金等形成高度共識。


2.在頂部時,總有些舉足輕重的公司進行大規模融資,市場解讀為利好,還要上漲。我最有印象是07 年8 月的時候,萬科以31 元,一個很高的價格,配股融資大概約100 億元,消息傳出之初,萬科的價格從20 多,一口氣漲到36塊錢去了。真正實施時,股價直奔41 元,市場把它解讀為重大利好。之後,萬科走勢一落千丈,最低跌到三塊多(除權後)。


3.在底部時,一些舉足輕重的企業回購股票,市場不理不睬,還要下跌。我們看到04~05 年的時候,這種情況很普遍,一些非常優秀的公司大量回購股票,但市場置若罔聞。因為很多時候,公司比任何人都要了解他自己的實際情況,高位時,它覺得可能高估了,會考慮以增發的方式,拿到更多的錢,在低位時,它覺得,價格太低估了,這麽好的價格,我為什麽不買進它註銷呢?


4.在一個很短時間里,股指或者一些非常重要的公司,會出現突然間加速上升或加速下跌的情形,這要高度警惕,形勢可能要逆轉了。黎明前的黑暗,會特別的黑,登頂之時,有人會發瘋。


(五)旁觀者


下面我談談“旁觀者”的問題。


基於反射理論,索羅斯認為,一般人很難判斷股票市場的走勢,為什麽呢?因為你本身就是市場,你已經和這個市場融為一體,互相影響,你的判斷影響股市的走勢,股市的走勢反過來又影響你的預期。那我們怎麽能夠走出這個誤區,研判市場大勢呢?我想應該做個“旁觀者”,和這個市場若即若離,才能“旁觀者清”。如果和這個市場離得很遠,就很難發現本質、發現主要矛盾;走得太近,各種鎖碎消息充斥市場,會讓我們迷失方向,幹擾我們對主要矛盾的判斷。我們要做一個bystander,以旁觀者的心態看待市場,我們要離這個市場既遠又近,始終把握主要矛盾,客觀認識這個市場。如何做一個“Bystander”,這是一個重要課題,對我而言,始終這樣要求自己。


這是成功投資的關鍵所在。


但是,非常難。(整理演講稿時,我想補充一點,就是“一個意見都不能提”。我多年前做投資總監,年少輕狂,無知者無畏,經常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指手劃腳,實際上公司是什麽樣子就是什麽樣子,從來就沒有因為你的意見發生過什麽改變。就如一個人是很難被改變的,一個公司亦然。企業經常環境非常複雜,不在第一線的管理層,根本很難根據形勢改變提出對策。我們提出的意見,99%不是廢話就是錯誤的,1%也許有點真知灼見,但是,如果是一個好公司,它自然會意識到,對一個壞公司,再怎麽提,也沒有用。如果我提出意見,我就會想,公司如果按我的意見這麽去做,經營方面就會如何如何。這往往是一廂情意的,而且會嚴重影響對這個企業的客觀判斷。我們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觀察,持續觀察!這是做一個“旁觀者”的重要一部分。)


(六)對巴菲特的誤解


巴菲特說過,紐交所即使停市三年,對他都沒有什麽影響。費雪也說過,在股市中有兩種掙錢的方式,第一種是掙股市波動的錢,第二種是掙企業業績增長所帶來的錢。聽起來,他們似乎認為研究股市的波動性不重要,研究公司的增長就夠了,價格波動和公司業績增長是兩件不相幹的事情,很多人接受了這種說法,他們認為買進一個好公司,預期長期會有增長,就不管股市了,長期守著它。07 年高潮的時間,這種論調很流行,有人買了萬科招行,就打算放個20 年,結果是損失慘重。實際上,巴菲特早就講過: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他說股市停市對他的投資沒有影響,只是想特別強調我們選股時要立足長遠,而不能太關心股市短期的波動。很多人片面理解了他的話。公司上市後,就具備了雙重屬性。一方面,它是一家公司,要持續經營,另一方面,它是一個交易品種,就會有波動性。兩個屬性都很重要,都要研究。
巴菲特在高潮時會賣股票,在低潮時他很開心,因為買股票發財的時機又到了。07 年的時候,中石油,漲了5 倍後,他賣掉了。08 年,在金融風暴最激烈的時候,他不但把能買的錢都買了,而且還通過增發股票的方式收購鐵路公司。


另外一方面,巴菲特個人的持股和他的上市公司(伯克希爾)的持股,不是一個概念。在08 年7 月,他曾經接受過一個電臺的采訪。他說,我之前的個人的投資100%是國債,現在開始是滿手的股票。不久後還有一次,他接受采訪時說,我的持倉里面大部分是富國銀行。大家可能認為他公司有什麽股票,他的個人投資也是什麽股票。公司持股在大跌時沒賣,他自己的持股也不賣。實際上,情況不是這樣的。市場不好的時候,他自己也曾經空倉,徹底空倉。而他的公司,目前股票倉位只占公司總資產的20%多,即使市場不好,公司的倉位也必須保持,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但是很多中國投資者並不了解這個情況。


另外我認為,投資股票跟做企業是不一樣的。做企業的時候,無論是高潮還是低潮你都要持續經營。不能說高潮的時候,就把它賣掉,低潮的時候再把它接回來,沒有這種事情。一些偉大的企業,低潮的時候它要抓緊時間進行收購,進行擴張。但是我們做股票不是那麽回事,高潮時把它賣出去,低潮時把買回來,才是明智的選擇。


而且,一個公司,在陷入低潮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它一定可以東山再起,因為不可預知的因素太多了,一些技術方面的變化,一些管理團隊的變動,可能都會對它的持續經營造成致命的影響,有些坎可能過不去就過不去了。我們死守一個公司,風險實在非常非常高。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柯達,幾十年的大藍籌,現在一敗塗地。但我所說的意思不是指普通意義上的波段操作。我覺得中短期的波動,是難以預測的;但是一個長期的波段,周期方面重大的波段,是可以分析和預期的。我們一定要研究


三.公司經營分析


(一)公司本質:價值觀和執行力


我認為,一個公司就是它的價值觀加上執行力。
價值觀,我的理解有三點:第一點是它的願景,它想成為一個什麽樣的公司,第二點它如何定義和員工的關系,第三點它如何定義的和客戶的關系。這些就是價值觀的全部。


講個例子,萬科,我很熟悉的公司。它的願景是做一個純住宅的公司,至少在08 年之前是這樣,後來做了一點調整,也做一點商業地產。而且它想成為一個令人尊重的公司,它整體的住宅設計、質量,尤其是物業管理都做得很好。


它如何對待員工呢?它每年都會請蓋洛普做一個員工滿意度調查,一直都很高。它有非常尊重員工的文化,希望和員工一起共同成長,經常做培訓,並給員工不錯的的待遇。和客戶的關系呢?我買過萬科的房子,我覺得萬科的物業管理在行業里是遙遙領先的。它的服務理念,它對住戶的承諾真是非同凡響。所以它不但有價值觀,而且它是真正這樣去做的。雖然我幾年前就把它的股票賣掉了,但我仍然認為它有機會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問一個普通人,他的人生哲學是什麽,他不清楚,甚至認為這是自尋煩惱。只有最優秀的人,他會認真思考總結,他有一套完整清晰的為人處事的哲學,他就是這樣做的。公司亦然。


執行力包括:一是員工賞罰晉升機制,二是質量管理,三是客戶關系管理,四是研發和創新機制。


(二)選股標準


1 .護城河
我評估公司是否優秀和強大的指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巴菲特常說的護城河,它的深度到底有多深。除此之外,我認為無須第二個指標去評判。沒有比這更核心的東西了。護城河一般源於專利技術、服務質量或者產品質量。Intel,它的護城河是技術專利,萬科星巴克這些公司,它的護城河是它的服務和質量。形成很深的護城河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研究公司,看它的報表,只是研究的一小部分。感受它的價值觀,評估它的護城河的深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個公司“軟”的東西,比“硬”的東西更重要。企業經營非常複雜,而且變化很快,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公司基本上是無法預測的。從長期看,護城河很深的公司,總是不斷會給人帶來驚喜;護城河很淺的公司,就會不斷給人帶來壞消息。你選擇一家公司,它有一個好的團隊,有很深的護城河,就行了,剩下的事情,你去預測它,其實是浪費你的時間,但你可以去跟蹤它,觀察它。我如此強調護城河,因為這是成功選股的關鍵。


2.三點標準
我這幾個標準是消費類公司的選股標準,其實稍稍修改一下,別的公司也適用。我自己是真的這樣去選股的。


第一:善待客戶。對於消費類公司,我們一定要註重客戶對它的產品有多滿意,投訴機制是否順暢。這點非常非常重要。只有客戶滿意度很高的公司,才值得我們研究。如果客戶對這家公司的產品不滿意,那多好的財務數據都是沒有用的。


第二:善待員工。一些非常優秀的公司,員工對公司的滿意度都是很高的。他們會為身為公司的一員為榮。像萬科,畢業生如果能去萬科-----地產界的黃埔軍校,他覺得挺驕傲的。在互聯網業,如果能到騰訊或者到百度,這個員工也覺得挺自豪的,能去這個公司很不容易啊,證明自己很優秀,他也願意為這個公司有所付出。我經常問他們員工工資收入水平,晉升是否主要是內部產生,每年是否有一定的淘汰,工作是否有成就感。要了解這些,就必須和公司的各個階層,包括高中低層都有接觸。要了解員工的士氣,最好的辦法是問最前線的員工,看他們是否滿意,鬥誌是否高昂,如果他們對公司諸多指責,那麽就要小心一點。我們要深入公司,和各級員工建立一些私人的關系。


第三:產品創新。在超市,看一看公司有沒有經常推出新產品,賣得好不好。如果你是招行的股東,經常去他們的網點,看看他們的服務好不好;如果你是騰訊的股東,你可以下載他們的軟件,看看有沒有些很酷的新功能,和別的公司的產品性能上對比一下。要親自體會。商業競爭實在太激烈了,新產品的研發和創新是利潤持續增長的保證。


最好的消費類公司的產品,不僅僅是一種產品,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我們有幸能遇到這類公司,就可以做為長期投資目標。巴菲特當年投資的《華盛頓郵報》,美國中產階級就讀這份報紙,覺得是一種身份象征。你看鳳姐,她讀的是《故事會》《知音》這些,說明她品味很高,知識淵博,這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你在星巴克一坐,你會覺得自己是個小資了。騰訊的產品,當然由於最近和360 鬥,名聲不太好,你看很多年輕人,生活在QQ 上,聊QQ、玩QQ遊戲、QQ 空間、QQ 秀、聽QQ 音樂,偷瓜偷菜等等,當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你就發現它的黏性特別強。


如果一家公司它的產品有這種特質,往往有機會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如果它的產品甚至能達到某種壟斷的程度,那就更好了。再舉騰訊這個例子,這次名氣受損得厲害。但是雖然你覺得不好吧,但最後大家還是要用它。壟斷就是這麽好的一件事情。雖然你不滿意,但是又不能找到可以替代的東西,只要就用它了。企業總會有些行差踏錯的時候,不好的時候,壟斷性的產品,就能始終維系和客戶的關系,有巨大的抵抗風險的能力,在碰到順境的時候,它會比任何對手都要增長迅猛。所以碰到壟斷型的企業,市場會給很高的溢價。像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這樣的企業,基本是這兩大寡頭壟斷了中國的某個細分市場,具有很強的提價能力、議價能力。對投資而言,壟斷是比較好的事情,是重要的戰略投資標的。


從財務角度來看,簡單談談,我們希望有好的ROE,有好的毛利率,少負債,最後不負債。依我的選股標準,如果公司的毛利水平沒有40~50%,那根本連看都不要去看它。毛利水平很低的公司,降價的時候,風險很大,抗通脹的能力很弱,不是一個好的長線投資的標的。


(三)公司的生命周期


我把一個公司的生命周期分為:初創期,成長期,平臺期和衰落期。長期投資於不同周期的公司,獲得的回報是完全不一樣的。從一開始投資的時候,就要建立一個框架,它到底處於什麽的一個階段。我最喜歡投資的公司,是處於成長期的公司,它已經脫離了初創期的危險,公司業績開始大幅成長,那麽我們有機會獲得豐厚的利潤。處於平臺期的公司,是不值得長期投資的,最多只有一些階段性的交易機會。


整個成長期,我把它再細分成高速成長期、穩健成長期和緩慢成長期,接著進入平臺期。我先給大家介紹這個概念,到後面談到公司估值時再和大家詳細討論,這關系到股票買點和賣點的問題。


那麽我們怎樣判斷公司處於成長期的什麽階段呢?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大致可從四個方面判斷:首先,要看市場容量,有時候要看細分市場的容量,韋爾奇有個“數一數二”的策略,是指在細分市場里數一數二;第二,看核心產品的市場份額,如果份額已經很高了,那就意味著成長起來就比較困難了,如果比較低,業績增長的潛力就大些;第三,要看公司新產品儲備;第四,要看它的並購策略,尤其對科技公司。


(四)巴菲特的遺憾


巴菲特常有談論選擇公司的標準,他非常強調護城河,但是,很少談論公司處於什麽成長周期,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甚至誤導了不少中國投資者。實際上,從98 年開始,他的股票投資做得非常一般,真正成功的投資只有中石油和比亞迪,但相對他管理的資金規模,金額都不大。在98 年之前,他有過非常成功的投資,例如吉利剃須刀、可口可樂、蓋可保險、喜詩糖果、運通信用卡、富國銀行,無一例外全都是消費類公司,而且都處於比較高速增長的階段,股價都漲得很好。98年之後,也許他公司規模太大了,或者他年紀太大了,以至於他很難體驗一些新的產品,對消費產品的的敏銳性就不夠了,所以就難以重演當年的神話了。現在他投資了很多能源、公共事業類的公司,這些公司的成長能力當然不會很好。因此,我們學習巴菲特選股,是指學習他在98 年以前的選股,而不是現在。可口可樂,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的可口可樂股價,比98 年跌了30%。他在02~03 年的時候檢討過,說在98年的時候就應該把他賣掉,因為當時可口可樂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里的占有率已經很高了。上個月,央視采訪巴菲特,但斌向他提了這個問題,說你的可口可樂十年來跌了 30%,你怎麽看啊?巴菲特當時顧左右而言他,說公司很優秀啊之類的話,隨便對付過去了。我覺得挺很遺憾的。一個公司,哪怕它的護城河再深,它的管理團隊再優秀,當它過了成長期,進入平臺期,從長期來看,它給你的回報往往是不理想的。萬科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公司,我非常欣賞,但是可能最好的成長期已經過了,可能就不見得是很好的投資品種了。


四.公司估值


(一)買點和賣點


巴菲特反複強調“安全邊際”,好公司在較高折扣時買入,才有安全邊際,才有好的收益。如何給公司估值呢?他提出了一個現金流折現的模型,這個模型理論上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它要求預測公司未來五至十年的增長速度並計算其未來現金流,然後根據一個合理的折現率,計算出今天公司值多少錢。例如現在公司每股值10 塊錢,當跌到5 塊錢的時候就買進它;未來當升到20 塊錢的時候,就賣掉。可見,這個模型不但是個估值體系,而且還是個操作模型。


但是我發現,根據這個模型去估值、去操作,非常困難。


首先。因為我們很難預測公司未來五年或十年的增長速度,折現率多少比較合適,也很難判斷,因為折現率理論上和利率相關,利率理論上和通脹率相關,要判斷通脹率談何容易。由於要計算的時間很長,增長速度或者折現率稍稍作些調整,計算出來的估值會出現巨大的差異。我有些朋友在07 年8 月份40 塊錢買入萬科,當時萬科已經3000 多億市值了,他自己也用模型算了一下,覺得也不貴啊。除了現金流折現這種模型,現在還出現了更多的估值模型,其實原理基本是一樣的,同樣問題很多。根據反射理論,在股價漲跌的過程中,我們的預期會不斷發生改變。大家如果多看看一些券商的研究報告,就會發現這個問題。股價漲了,它的估值模型的參數就變了,目標價就提高了,股價如果超過設定的目標價後,分析師繼續調整參數,目標價更高了。如果跌了,處理過程也一樣。今天是一個估值,股價大漲或大跌後,即使公司的經營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公司又是另外一個估值。在股市頭部和股市底部,相隔幾個月,一個公司的所謂估值可以相差幾倍,尤其是一些周期類公司,分析師的報告看起來都很有道理。07 年7 月份的時候,看看不同券商的地產研究報告,普遍將萬科的目標價調到五六十元,甚至七八十元的,這都是市場上最有影響力的地產分析師的報告。是不是很可笑?由於各種不同模型的參數設置的隨意性很大,以至所謂公司估值,成了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實際上,不是分析師給這個公司估值,而是當時的股價給公司估值。這很有趣吧?我越研究,就越發現,估值這件事情,很不靠譜。公司無所謂估值,你不能給它一個準確的估值。如果非要說有估值,那幹脆說它有好幾個估值。研究買點和賣點,哪個價格值得買進,哪個價格可以賣出,比研究公司值多少錢更有意義,操作性更強,也許更符合股市波動性的特點。


那是不是我們就根本不要管什麽主流估值模型了?不是,這些模型的假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要了解市場的共識到底是怎麽回事,然後才能利用它來發財。我之所以說,所有的估值都不靠譜,是因為我了解市場上基本上所有的模型,這些模型都有些什麽重大的缺陷。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判斷買點和賣點。


(二)市場中的主流估值方法


簡單分類一下,市場有三種估值方法。


1. 成長性估值


第一種是成長性估值,我們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低速成長公司估值,另一類是高速成長公司估值。給低速成長公司估值,有個模型叫做所謂的“戴維斯雙殺”。你以比較低的市盈率買入一些低速成長的公司,舉個例子,比如說以10 倍的市盈率買入一個公司,它每年的成長也不高,10%吧,持續3 年之後,市場認為它的增長比較穩定,因此給它的合理PE 從10 倍提到了13 倍。你的回報是1.1*1.1*1.1*1.3,掙了超過70%的錢。這個模型可靠嗎?見仁見智,我很懷疑。對於一些比較穩定的公用事業類公司,由於產能擴張引起低速增長,可能有些道理。了解一下吧。


對於比較高速成長的公司,情況會比較複雜,現實中它的波動性會非常強,價格容易大起大落,談所謂估值基本沒有意義,我們要討論的是以下幾個問題:


(1)賣點
我介紹過,一個處於成長期的公司,成長期又可以分為高速成長期、穩健成長期和緩慢成長期,然後進入平臺期。我認真研究過,在高速成長期的後期,或者是穩健成長期的中後期,市場會給公司一個很高的估值,PE 會很高。在高速成長期的末期,市場往往會極度不理性地給它一個不可思議的PE。我們看01 年的時候,網絡股泡沫就是這樣吹起來的,有些網絡公司之前可能以每年400~500%的速度在增長,市場就認為這種速度可以長期持續,一個沒有任何贏利的公司也可以賣出一個天價,這當然是一個好的賣點。高速成長期之後,到了穩健成長期,在它的中後段,市場給他的PE 會稍稍回落,但仍然能維持一個比較高的估值水平,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的賣點。一旦進入緩慢成長期,價格往往會大幅下跌,它的PE 水平就會大幅下滑。看看Google,一家偉大的公司,穩健成長過去之後,現在的PE 水平大概只有24 倍。微軟也是,微軟現在的價格是2000 年最高價的一半不到,PE 只有 11 倍,過了穩健成長期,公司價值可能大縮水,所以判斷它現在處於什麽成長階段,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


另外,漲不動的時候,也是一個賣點。怎麽解釋這個問題?我們經常會琢磨,公司經營情況如何,這個公司的目標價是多少。如果有一天,發現它漲不動了,各種好消息都出來了,它還是不漲。那它現在是什麽價格,那它就值什麽價。不要和市場過不去。這個道理聽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


(2)買點
好公司碰到不好的時候,是最佳的買入機會。或者是由於股市大跌,或者是行業遇上低潮,或者是公司碰到了一件倒黴的事情,導致價格大跌,那都是很好的買入機會。


巴菲特說過熊市是投資者的好朋友。每次碰到股市大跌的時候,都是好的買點,所以我們應該很Hi 才對.,而不應該愁眉苦臉。當年他買運通,那時公司剛發生了色拉油醜聞,股票跌得一塌糊塗,但巴菲特認為這一事件並不影響公司長遠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加碼買進。當年買萬科也是,05 年上半年,公司發展得很好,但行業受到宏觀調控,市場如驚弓之鳥,一路暴瀉,股價跌到你不敢相信為止。這種機會,太難得了。


另外,跌不動的時機,就是買入的時機。舉個例子,08 年10 月份的時候,金融風暴,跌得非常厲害,港股從32000點一路往下狂跌,當時的PE 是25 倍多,到底能跌到哪呢?是20000 點嗎?18000 嗎?不是,跌到10600 點,PE 是6.3倍,令人難以置信。騰訊當時從70 多塊跌到40 塊,還曾經下探到過35 塊。跌到40 元的時候,按當年的業績算,PE 在23倍左右,仍然是香港,甚至全世界最昂貴的股票之一,還能跌嗎?為什麽就不能跌到20 塊錢,10 塊錢?如果跌到10 塊錢,就是6 倍多的PE,和市場差不多。那個時候,還連接發生了幾件事情:百度出了個“央視門”,央視爆光它的搜索廣告里有假藥廣告,大家口誅筆伐,股價從400 多元暴跌到102 元;騰訊廣告部的一個領導出了一點醜聞,據說是一些廣告費用不清不楚,那叫“廣告門”,投資者很擔心;這還不算,馬化騰在41 塊錢左右,出了大約1186 萬股,震驚市場,他為什麽這麽做,是不是對公司不看好了?大家嚇壞了。但是,這麽多很壞的消息出來後,40塊錢左右它就跌不動了,我們還能指望它能跌得更多嗎?要不要再等等?實際上,跌不動了,就是一個最好的買點。說來容易,做起來也很難。需要冷靜分析公司業務,更需要勇氣。


(3)和宏觀面的相關性


有些公司的業績和宏觀面是強相關,有些是弱相關,還有些比較中性。對強相關的公司,我們在判斷買賣點的時候要有定力,要耐心等待周期的頂部區域或者底部區域。對弱相關的公司,我們更多的是了解公司本身基本面的情況,而不必太關心宏觀面。這有很多的教訓,比如說一些消費類的公司,其實和宏觀經濟的走勢相關度並不太高,很多人等啊等啊,總想在宏觀面最差的時候才動手買入,這會錯過很多機會。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要建立一個框架,判斷公司和宏觀面是何種相關。


(4)對巴菲特的誤解


很多人認為巴菲特買股票後就是“長線持有,一直不賣出”。巴菲特也曾經講過:“如果不想持有公司10 年,就不要持有10 分鐘”,事實真是如此嗎?巴菲特從60 年代開始至2008 年,有數據可查的,他一共投資了200 多只公司,持有超過3 年的,只有22 只。可見,護城河的深度是需要經常作評估的。一旦公司的經營有問題,就要走人。或者認為未來增長空間有限,也要出貨。巴菲特在07 年賺了五六倍賣出中石油就是一個好的案例。


2.重組估值


重組估值,不是我的研究對象。但我覺得大家可能有興趣。我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李XX的《展望’99 股市:誰是重組大黑馬?》。他是我以前的一個同事,99 年寫了這篇文章。他有嚴謹的思路,經過認真分析,篩選出20 多只公司,事實情況是,他推薦的這20 多只重組公司基本上都是後來一兩年的超級大黑馬。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這是非常精彩、非常有深度的一篇文章,我們可以學習他的選股思路。後來他自己做私募了,做得很好,收獲頗豐。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的財富,和他的的深度直接相關。


3.相對估值


還有相對估值,其實也並不是我研究的重點。剛好有一個朋友做了分析師,有時候向我請教,我就幫忙總結了一下。相信在座很多人,可能經常捕捉熱點進行操作,可能也會感興趣。所謂的相對估值,它的特點是不在乎公司的好壞,而是在乎公司是否在中短期能夠上漲。它現在是券商和基金主流的估值方法,講究的是資產配置、板塊輪動、博弈。當然他們也做基本面分析,但不是最重要的,它的核心是敏感性分析,對經營指標、行業政策、經濟指標(利率等)、資金喜好等,進行一些敏感性分析。我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能給大家開拓一下思路。


(1)總結一個行業里幾類公司的盈利模式,各種模式之間的優缺點,核心的幾個經營指標是什麽。對一個具體公司,什麽經營數據的變化,可能對他的經營產生重大的影響。比如說連鎖店的商業和百貨類的商業,最重要的營運指標是不一樣的。地產公司,它的地儲備和土地成本,對業績的影響很重大,對股價影響也很敏感。對網遊類的公司,ARPU 值、平均同時在線人數這些指標,就很敏感。當這些營運指標出現比較大的變化的時候,就需要你非常認真去關註了,可能會引起股票價格的比較大的波動。


(2)行業政策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比如行業標準、出口退稅、稅收政策的變動,對公司影響是怎麽樣的,哪些公司會受益,哪些公司不太好,提前要做好功課。


(3)宏觀經濟指標,例如利率上調對公司的影響。簡單而言,對負債率高的公司影響就比較大一些,對輕資產低負債的公司影響就會小一些。


(4 )資金偏好的敏感性。講幾個例子。一是市值,小市值的公司比較容易受到資金的喜愛。在中國,中小板、創業板的估值比一般A 股公司的高一些,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市值小嘛,我認為這是合理的事情,但也不能過高;二是機構持倉的比重,如果機構持倉某只股票比例已經很高了,那麽股價再漲就難了,如果持倉比例比較低,才容易跑出黑馬;三是在行情反彈的時候,行業內估值相對比較低的公司,比較容易受到資金青睞;四是有代表性的新公司的IPO,其定價會影響已上市的同類公司,等等。


(5)一些公司經營情況很糟糕,股價很低,這種公司往往是敏感度很高的公司。它經營方面稍稍有改善,就可能對業績產生重大影響,同進也存在一些重組、收購和資產註入的可能性,容易成為黑馬。


(6)高度關註公司的增發和回購。


(7)關註管理層激勵。公司業績是很容易受到操控的。我們要認真研究管理層激勵的具體條款。它可能會對公司的未來業績有所指引。
還有更多,希望大家不斷總結。


此外,對於一個分析師,他的中心任務是持續地系統性地尋找黑馬和回避風險,我們可以做兩個測試和一個評估。第一個測試叫股價強弱測試,還有一個是好消息壞消息測試。它們的理論模型是這樣的,叫內部消息泄露模型,或者叫老鼠倉模型。比如說一個公司已經公布季度業績了,三個月之後才會再次公布業績。我做一個假設,這三個月里面公司沒有發生重大的事情,行業方面也沒有發生什麽重大的事情。那麽在這3 個月里,能影響股價波動的,應該只有大盤整體的走勢。三個月內股價的波幅減掉股指的波幅,按道理應該是一條直線,對不對?但是情況一般並不是這樣的,往往有波動,甚至大的波動。為什麽會這樣?因為發生了內部消息泄露。一些內部人,比如說董事長、總經理、財務總監或者銷售總監等,了解公司的經營情況,消息就這樣泄露出去了,他的親人,或者好的朋友,或者一些關系較好的基金經理,就會不斷地買進或者賣出,導致股價有所波動。


股價強弱測試:就是周期性,如一周或一月,對同一個行業里的一批個股,或者找一批最有相關性的個股,比較彼此走勢的相對強弱。如果發現某個公司股價持續相對走強或持續相對走弱,作為分析師,應該打個電話或登門拜訪了解一下情況了。


第二是好消息壞消息測試:就是當公司遇上好消息或壞消息時,對它的股價表現進行打分。例如政府出臺了一個地產利空,地產公司平均跌幅在5%,但某個地產公司只跌了1%,甚至還漲了,那就給它打個很高的分數。或者,公司公布了一個重大利空,分析師猜測應該會下跌5%,但是它只跌了1%,甚至還上漲了,那也給它打個高的分數。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的話,可能是由於公司經營方面起了某些變化,那麽分析師就應該關註了。


堅持運用這兩個工具,因為都是可以量化的,可能有助於系統性地分析公司情況。


另外,可以進行一個分析師評級評估。有份量的分析師對公司股價走勢的影響會比較大。我們要了解他們是如何估值的,主流的估值模型是怎麽樣的。我們要分析其平均預期,也就是所謂的市場共識。自己研究這公司後,如果發現公司業績比市場共識要高得多,那可能是一個好的買點;如果遠低於市場的共識,那就是一個好的賣點。另外,如果發現很多分析師高度一致看多或看空的時候,往往是好的買賣點。


五.小結


現在我想做一個小結。市場里有很多種投資理念,每一種都有成功的案例,都有可取之處。我所堅持的理念,和大家分享一下。說簡單也很簡單。


首先,分析宏觀周期,每三五年就是一個經濟周期。我們要耐心觀察;
其次,制定十分苛刻的選股標準,耐心等候合適的買點;


最後,既然公司是無所謂估值的,我們要和市場若即若離,關註市場的情緒。


六.投資的境界


和做人一樣,投資也是有不同境界的。巴菲特的境界很高,高山仰止,我們應該有信心見賢思齊。


有一天我看《莊子》里的《庖丁解牛》,豁然開朗,覺得我們做投資能達到的境界,原來和庖丁沒有分別。


《庖丁解牛》故事很精彩。文惠君要找庖丁講講他是如何解牛的,為什麽水平如此之高,聽完之後,文惠君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庖丁說,宰牛之初,“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下刀時,“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我的理解是,任何事物都有脈絡可尋,對每一個重要節點,都要認真把握,掌握其規律。例如投資,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宏觀面、波動性、公司經營、估值體系這些節點都很重要,我們要全盤考慮,發現規律。普通屠夫宰牛,一個月就要換刀,好的屠夫宰牛,一年就要換刀,因為他們總是猛割猛砍,當然刀很容易就折了。庖丁不一樣了,十九年了,一把刀沒換過。


他說,“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余地矣”。他對骨頭關節這些地方,不是一輪猛砍,而是用非常薄的刀,遊走於“有間”(空隙)之中,自然遊刃有余。


我的理解是,投資是件很寂寞的工作,很多時候是自己對自己心靈的拷問,會遇到很多困難,股價的漲跌,也會對我們的心靈產生很大的壓力和影響。我們要力爭發現一些重大的趨勢,包括宏觀面的、或者公司經營層面的,在困難堆積如山的茫茫前程中尋找一條坦途,盡可能回避一些非常痛苦的選擇。垃圾堆里找黃金,非常困難;大勢很不好,有些聰明人橫刀立馬,火中取栗搏反彈,很不容易;巴菲特一位很有智慧的好朋沃爾夫曾教育巴菲特:“沃倫,如果你在一個黃金堆里找一根黃金做的針,那麽找這根針就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可是看一看周圍,到處都是拿著放大鏡去尋找這根針的聰明人。簡而言之,我們要去掙一些容易掙的錢,不要去掙一些很難掙的錢。容易掙的錢呢,容易掙很多倍。很難掙的錢呢,即使我們很努力,付出非常多,但還是很難掙錢。


庖丁解牛畢,“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這種感覺太好了,有誌於投資的各位,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達至庖丁的境界.


-------
李國飛簡介:從1994年5月開始到深圳市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證券從事證券工作,任國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管理部調研科副經理,投資科高級經理。1998年12月加盟鵬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後任普惠基金經理助理、普豐基金經理、基金管理部副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678

致敬:重溫十一問索羅斯(內附經典反身性理論全文)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62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29 14:52 編輯

致敬:重溫十一問索羅斯(內附經典反身性理論全文)
作者:陳光磊
投資要點:

貨幣發行機制,匯率形成制度,利率形成制度,貨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層層相扣

歐央行采取了更大的寬松(問二)

中國已經動用了總量型和價格型工具(問六)

報告摘要:

一問:《金融煉金術》一書,提到金融的目的不是追求真理,而是操作上的成功。金融市場實踐者往往走在學術理論家前面,雖然有些實踐是無法公理化的。

二問:預見一下歐洲、美元未來的走勢和對新興市場的沖擊。實際上美歐貨幣政策分化源於兩者實體經濟複蘇的差異,新興市場可能又將面對新一輪沖擊。

三問:在中國面臨美聯儲加息和國內高債務杠桿的困境時,你會考慮做空中國麽?人民幣發行機制的轉變和人民幣國際化可以避免將來美聯儲加息導致類似東南亞金融危機時的通貨緊縮局面,我不會做空中國。

四問:關於中國的貨幣體制的“去美元化”您是怎麽看的?政策制定者正在尋求以提升國家信用的方式去抵消不斷積累的債務危機的方法。

五問:關於國家貨幣主權即貨幣發行機制問題。貨幣發行機制,匯率形成制度,利率形成制度,貨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層層相扣。

六問近期中國央行做過很多針對個別金融機構的短期流動性便利操作,是一種貨幣政策新常態麽?貨幣政策無法解決結構性問題,這些結構性的措施,目的是為以後的總量型和價格型工具做好鋪墊。

七問:關於中國人民銀行正在大力引導的人民幣國際化。貨幣國際化的三個步驟是貿易結算貨幣,金融投資貨幣和國際儲備貨幣,一步接一步,人民幣國際化並不等同於資本項目開放。

八問:滬港通可否視為加快資本項目開放,人民幣向金融投資貨幣邁進?只有當解決完貨幣發行機制問題,進而獲得貨幣政策的相對獨立性之後,才能夠降低資本項目開放的風險。

九問:雖然從學術傳統來看,反身性理論很難為學術界所接納,卻是投資界的一筆精神財富。有缺陷的認知與事件的實際過程之間存在一種雙向的聯系,我將這種雙向聯系稱為“反身性”。

十問:樹上花、心中花和紙上花,即從客觀符號世界到內心世界,再到客觀符號世界與反身性理論相通嗎?哲學很多思考都來自於宗教。

十一問:上證指數會漲到五千點麽?正反饋環在某種程度上與泡沫現象相似,如果有過度的認知,是做空的時機。

一問:

我們最初對您的了解是基於您的《金融煉金術》一書,您提到金融的目的不是追求真理,而是操作上的成功。尤其您對主流經濟學和有效市場理論的批判,都非常的深刻。
答:哈哈,這是一本投資哲學書,一般人讀起來比較晦澀。事實上,我的預測和操作實際上分開的,無論我的金融實踐是成功還是失誤,都不足以證明我的理論的正確性或謬誤性。公開操作紀錄是因為我認為這比賺錢更為重要,金融市場實踐者往往走在學術理論家前面。雖然有些實踐是無法公理化的。

二問:

您對全球經濟走勢都有著敏銳的洞察,可否預見一下歐洲、美元未來的走勢和對新興市場的沖擊。
表面上,美歐貨幣政策分化是兩大央行與政策目標距離遠近差異的結果。美國在危機之後實施超大規模的財政貨幣刺激政策,2014年有幾個月通脹甚至略超2%的通脹目標水平。歐元區則面臨通縮的困境,2013年下半年通脹就一直低於1%,不斷創出歷史低位。就業指標方面,美歐差距更大。美國總體失業率從2009年10%的峰值降至近期的5.9%,低於美聯儲6.5%的政策調整門檻。歐元區就業市場目前卻仍維持在11.5%高位,遲遲未能得到有效改觀。因此,實際上美歐貨幣政策分化源於兩者實體經濟複蘇的差異。

隨著臨近美聯儲即將結束QE購債,歐洲市場美元近期開始趨緊。三個月期美元Libor利率已經上升。一旦美聯儲加息提上議事日程,歐洲金融機構獲得美元融資的成本將進一步上升。隨著美聯儲貨幣政策逐步轉向,資金開始加快從歐洲流向美國。在歐洲央行將啟動QE的背景下,出於套息交易等動機會有更多資金從歐元區流向美國,歐元區銀行業流動性緊縮狀況可能再度加劇,邊緣成員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或難有明顯改善。而對美國而言,削減以及停止QE購債是為了避免複蘇過程中流動性過度泛濫、經濟泡沫過快膨脹。此時歐洲央行與其反向而行,而可能將引發資金大量流向美國,弱化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實效。

一個很可能的結果是,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導致市場資金收緊,將促使歐洲央行推行力度更大的寬松措施,而歐洲央行寬松貨幣政策帶來的大量流動性,則又可能成為美聯儲加快調整貨幣政策步伐(如提前加息)的推動因素。

在美歐貨幣政策博弈過程中,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新興市場可能因此面臨更大的風險。即便歐洲央行釋放的流動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新興市場資金外流之勢,但短暫的喘息之機並不足以推動其走出困境。一旦美聯儲加快貨幣政策調整步伐,新興市場可能又將面對新一輪沖擊。

三問:

與這輪沖擊與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有何差異,在中國面臨美聯儲加息和國內高債務杠桿的困境時,你會考慮做空中國麽?
對於亞洲來講,現在的情況與1997年的確大不相同。1997年,亞洲許多國家國內的CPI居高不下,各國國內的利率比較高,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環境比較脆弱。而現在亞洲作為一個整體的金融環境改善明顯。此外,正是由於吸取了當年的教訓,不少亞洲國家和地區都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尤其是中國。並且也基本放棄盯住匯率,不太容易因為熱錢攻擊而產生崩潰效應。
另一方面,當前亞洲經濟形勢與1997年也有類似之處,比如,信貸泡沫(私人部門過度杠桿)和資產泡沫(房地產泡沫)。亞洲私人部門是美元的空頭,發行了大量以美元計價的外債。美國國債收益率飆升可能會成為亞洲市場下跌的誘因。中國地產商和印度能源及公用事業公司的資產債務匹配度低,國際債券發行量大。而且,中國處在結構調整和去杠桿去產能最艱難的時期,經濟仍面臨很大的風險。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人民幣發行機制的轉變和人民幣國際化可以避免將來美聯儲加息導致類似1997-98東南亞金融危機時的通貨緊縮局面。中國的貨幣體制在加快去美元化的進程,這和經濟結構中的重要調整是分不開的。這種狀態下,我不會做空中國。

四問:

關於中國的貨幣體制的“去美元化”您是怎麽看的?

當2013年進入尾聲時,我曾說過,全球經濟所面臨的都是政治性問題,其中主要不確定性在於中國的未來取向。2014年以來,我們看到中國在政治上更趨於穩定,各種不確定性正在下降,一系列意義深遠的改革方案正在陸續出臺。正在進行一些增強國家主權的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使國家資產負債表更加透明化,增強了持幣者的信心。政策制定者正在尋求以提升國家信用的方式去抵消不斷積累的債務危機的方法。

如土地改革、國企改革、放開壟斷領域結構性減稅和加大善供給力度等,都能使經濟發展與結構改革並行,改革與穩增長之間的矛盾得到調解。另外,我們看到一個新的現象,日益增多的針對外資的反壟斷調查。這反映了中國經濟主權意識的上升,最後必然體現到國家的貨幣主權上,經濟上的去“西方化”和貨幣制度上的“去美元化”。在近期的一些地區爭議問題上的立場也顯示了這一點。

五問:

關於國家貨幣主權即貨幣發行機制問題,我們曾做過研究,中國一直執行買入外匯的貨幣發行方式是與匯率制度綁定的。剛剛去世的經濟學家麥金農曾強調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是發展中國家次優的貨幣發行制度。但事實上,固定匯率制帶來的三元悖論,使它更容易面臨量子基金這樣的國際對沖基金的沖擊。

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後,全球貨幣都采用信用貨幣發行機制,總的說來有三種信用貨幣發行機制,美元(完善的市場)、歐元(完美的條約),除此之外,就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采納的盯住一攬子貨幣的匯率機制,並以次作為本國的貨幣發行機制。

貨幣發行機制和匯率制度分不開,由於三元悖論,浮動匯率制更易於采取獨立的貨幣政策,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節貨幣量和利率。麥金農想通過理論上的國內通脹的方式解決匯率失衡問題,但是這個調整路徑充滿風險,匯率體制的脆弱很可能已經先受到跨境投機資金的沖擊。因此,貨幣發行機制,匯率形成制度,利率形成制度,貨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層層相扣。貨幣發行機制,匯率形成制度,利率形成制度,貨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層層相扣。
以日本為例,1970年代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徹底解體,布雷頓森林體系完全崩潰。日本由固定匯率轉向浮動匯率,此時,日元貨幣發行漸漸與外匯儲備脫鉤,通過發行國債來購買外匯儲備。日本日本銀行發行貨幣的發行保證物,按法律規定為金銀、外匯、3個月內到期的商業票據、銀行承兌票據以及3個月內到期的以票據、國家債券、其他有價證券及生金銀、商品為擔保的放款等。金銀和外匯之外的保證物(債券、票據、貸款等)充當保證的限度由財務大臣決定,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比例要求。

實行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許多國家,如日本、新加坡等的外匯儲備主要由財政部發行國債或以財政盈余向央行等機構購買,然後由財政部管理或委托央行管理。國家外匯儲備的增長與基礎貨幣投放關系並不大。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在逐漸放大匯率波動區間,最終的目標是貨幣發行獨立於出口部門和美元,匯率波動更加自由。貨幣獨立化的過程會通過購買國債,形成獨立的利率期限結構,這是利率市場化過程,而同時推進匯率自由化。這個過程一直在進行當中。

六問:

近期中國央行做過很多針對個別金融機構的短期流動性便利操作,被稱為“定向寬松”,這種定向操作的目的,被認為是可以解決結構性問題。人們將容忍一定的經濟增速下行被稱為“新常態”,您認為這是一種貨幣政策新常態麽?

貨幣政策無法解決結構性問題,除了調整價格沒有什麽能阻止貨幣的流動。近期的流動性便利擴充了流動性工具,使人民銀行在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繞開了存貸款利率限制,而更加依賴公開市場操作的利率引導。這些結構性的措施,目的是為以後的總量型和價格型工具做好鋪墊。

過去買入外匯的貨幣發行方式在持續逆差時,流動性將嚴重緊縮,威脅資產價格和銀行資產質量。現在中國面臨美聯儲加息和國內債務杠桿偏高兩大問題,僅調整存款準備金率並非是長效的機制。中國轉變基礎貨幣發行方式需完善貨幣政策工具體系,特別是完善公開市場操作和公開市場操作工具體系。常規手段主要是短期各種期限的常設逆回購和央行在公開市場買賣債券,央行債券買賣的品種應有嚴格的限制。

中國正在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隨著基礎貨幣發行方式轉變,人民銀行對國內利率水平特別是短期限利率的影響能力增強,預計央行會確定和調控市場化的基準利率。

七問:

關於中國人民銀行正在大力引導的人民幣國際化您怎麽看,有觀點認為,在國內市場尚不完善時加快資本項目開放,可能會受到國際熱錢和對沖基金的沖擊?

人民銀行很清楚轉變後的基礎貨幣發行機制還需與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開放等協調推進。貨幣國際化的三個步驟是貿易結算貨幣,金融投資貨幣和國際儲備貨幣。首先需要認識到的是人民幣國際化並不等同於資本項目開放,也不存在人民幣國際化必須要求資本項目開放這一前提條件。

以德國和日本的貨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開放為例。盡管德國和日本在戰後都有著經濟的快速崛起,資本項目逐步走向開放,貨幣國際地位得以提升的過程,但兩國貨幣國際化的路徑實際並不相同。德國盡管在60年代便宣布了資本項目的開放,但一直以國內經濟目標為重,對資本項目下流動實行較強的管制。德國馬克伴隨著德國強大的工業競爭力通過貿易渠道向全球輸出,在全球產業鏈和相關生產要素的交易與分配中扮演了主導角色。日本則不同,通過放開資本管制,日本政府積極鼓勵本國和海外金融機構參與和日元相關的金融資產交易,如證券投資交易,以金融渠道對外輸出日元。從歷史表現結果來看,德國馬克的表現各方面均遠遠優於日元。
因此,德國馬克的貿易推動的國際化道路和日元的金融自由化推動的國際化道路都有著極大的區別。從資本項目開放的角度看,德國和日本的貨幣國際化思路是完全相反的。德國在貨幣基本國際化後才放開了資本項目,而日本卻是試圖通過資本項目開放來推動國際化。

不同的路徑導致兩國貨幣國際化的最終結果差異很大。從一開始日元的結算功能便相對較弱,而其儲備貨幣功能也隨著經濟泡沫破滅,經濟競爭力下滑,地位逐漸降低,到今天,盡管日本是國際第三大的經濟體,貿易規模龐大,但日元的國際使用仍然非常有限,遠遠落後於美元和歐元,甚至是英鎊。

因此,資本項目開放並不是貨幣國際化的前提。要求中國完全放開資本項目管制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是沒有道理的。人民幣國際化的重點在於推進人民幣作為國際間計價結算手段的功能。在當前背景下,應當暫時保持中國資本項目管制,對境內外人民幣市場分別管理,同時培育穩定的境內外人民計價結算市場,激活人民幣內外流動的貿易機制,待到時機適當時再打開資本項目管制。貿然開放資本項目,只會使得人民幣作為投資標的的可能增加,投機資本的炒作並不利於在全球貿易和商品要素市場中人民幣結算地位的提升。由日本的歷史經驗可知,不依賴於計價結算的貿易需求的貨幣國際化必然會使得人民幣成為單純的套利工具,不但不能國際化,還會對國內經濟體造成沖擊。

在境內外兩個人民幣市場分別培育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匯率問題,由於資本項目並未開放,中國仍然能夠對匯率產生一些影響。從德國和日本的經驗來看,德國馬克離開固定匯率後通過資本項目的部分管制實現了馬克的緩慢升值,緩慢的貨幣升值又推動了德國國內的產業結構調整,使得擁有競爭力的德國產業能夠再去支撐馬克的國際地位。日本迫於美國壓力,日元的快速升值使得日本只能享受了資本市場的短暫紅利。人民幣的緩慢升值也可以協助目前國內的產業結構調整,以能夠增強國內產業競爭力,從根本上增強人民幣地位。

八問:

月批複的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滬港通”,即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允許兩地投資者通過當地證券公司(或經紀商)買賣規定範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可否視為加快資本項目開放,人民幣向金融投資貨幣邁進?

可以這麽理解,滬港通主要意義在於助推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項目開入。資本項目開放的風險是國際遊資獲得沖擊甚至做空中國金融市場的投機機會。以貨幣職能為路徑,一國貨幣的國際化要經歷從結算貨幣到投資貨幣、再到儲備貨幣的“三步走”。“滬港通”的推出,是完成金融投資貨幣的角色,也是前述的日本模式。德國貿易結算貨幣和日本的金融投資貨幣路徑,中國目前二者都在進行。
在實現人民幣對外的流出後,第二步是要允許非居民(香港、臺灣乃至國際投資者)用他們所得到的人民幣投資回人民幣資產,即所謂的“人民幣回流機制”。目前所發行的人民幣債券、RQFII以及“滬港通”,其實質均為允許香港乃至境外資本通過各類渠道用他們所持有的人民幣來購買人民幣資產(股票、債券等)。但理論上,只有當解決完貨幣發行機制問題,進而獲得貨幣政策的相對獨立性之後,才能夠降低資本項目開放的風險。

九問:

最後是我比較感興趣的方法論問題。我們年初寫過一篇隨筆:索羅斯的反身理論,總結了你在《金融煉金術》及其它著作中的哲學思考。我曾經遍學所有流派的經濟學理論,最終發現您對經濟學的批判最為有力。反身理論從人類認知活動中所特有的、本質的不完備性出發,對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假設提出質疑。更主要的是您看到了有思維參與的歷史過程的不確定性,看到了經濟學理論由於忽視這一因素而導致的根本缺陷,創造性地提出了反身性原理。雖然從學術傳統來看,這一理論很難為學術界所接納,卻是投資界的一筆精神財富。
我受波普爾的哲學影響較深,根據波普爾的理論,科學原理是假設性的,不能被證實,但可以通過檢驗被證偽。一個失敗的驗證即足以證偽,但是不論多少肯定的例子都不足以證實。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是基於人類認知活動所特有的、本質的不完備性。和波普爾不同的是,我不認為社會科學也可以像自然科學一樣證偽。由於社會科學所研究的事件包含思維參與者,而自然現象則沒有,這是二者根本的區別。主流的實證經濟學要求研究的內容首先要具有客觀實在性。如果承認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在經濟過程的參與者思維的影響下本身就缺乏客觀性和獨立性,實證經濟學的前提就難以成立。

煉金術犯的錯誤是試圖用咒語改變原金屬的性質,煉金術對化學元素無能為力,這是違反自然科學規律的;而金融練金術是將註意力集中在能夠成功的金融市場上,因為密法可以影響塑造事件過程的人的決斷。正因為如此,金融學和經濟學並非在追求類似物理學意義上的真理,而是追求操作上的成功。

參與者不能夠把思考局限於事實,他們必須考慮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參與者的思維,這樣就帶來一種不確定的因素。參與者的認識和事情的實際狀態之間幾乎總是有差距,在參與者的意願和實際結果方面也總是有差別,這種差別是了解歷史過程的關鍵,更是了解金融市場動力的關鍵。為逃避與不完備的理解有關的難題,經濟學理論建立了一套假說體系,其中參與者的決策完全取決於有效的信息,從而排除了這一難題。也有人試圖通過創造或假定參與者的思維與實際情況之間的某種固定關系,來消除人的不確定性原則引起的困難。例如,馬克思就認為,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是由生產的物質條件決定的。

正是由於參與者的認知的缺陷與生俱來,實際上不是目前的預期與將來的事件相符合,而是未來的事件由目前的預期所塑造。有缺陷的認知與事件的實際過程之間存在一種雙向的聯系,這導致兩者之間缺乏對應,我將這種雙向聯系稱為“反身性”。只有當現實沒有主觀的一面時,才沒有了反身性。

反身性可以將現實中的任何兩個或多個方面聯系起來,在它們之間形成雙向反饋環。例如在金融市場,參與者的價值判斷總是有偏向的,在某些情形下(正反饋),偏向不僅影響市場價格,而且影響所謂的基本面,而基本面一般被視為市場價格的決定因素。價格不僅反映所謂的基本面,它們本身也成為基本面之一而塑造價格的演化,這種遞歸關系使得價格的演化變得不確定,從而嚴重地偏離所謂的均衡價格。因此,反身性過程不存在某種預定的結局,結局決定於過程,這與有效市場是對立的。
舉例來說,1992年英鎊是歐洲匯率機制的一部分,這個機制在近乎均衡的狀況下運作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它其實是很高明、很精密的制度,容許經常性的調整,而且調整幅度不太長,不足以讓投機客從中賺取暴利,所以是一個近乎均衡的制度,大約已經到達匯率機制所能及的完美程度。而我們發現它的缺陷在於:當時德國聯邦銀行在這個制度中扮演雙重角色,既是歐洲匯率機制的基礎,也是德國貨幣穩定的法定保護者,在近乎均衡期間,德國聯邦銀行可以毫無困難的扮好兩種角色;但是德國統一後,促成東德貨幣以高得過度的匯率兌換德國馬克,因而在德國聯邦銀行的兩個角色-也就是憲法上的角色和擔任歐洲匯率機制的角色-之間創造出沖突,從而使一向處於均衡狀態上運作的歐洲匯率機制陷入動態不均衡。正是由於看到這個失衡,我們發動了對英鎊的攻擊。

十問:

中國有研究者和《金剛經》結合,從存在、認知和符號三個概念總結出樹上花、心中花和紙上花,即從客觀符號世界到內心世界,再到客觀符號世界。這與您反身性理論是否異曲同工?

哈哈,也許。哲學很多思考都來自於宗教,我知道中國的武術就來源於道觀和廟宇,是修行者在修煉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大多數人都在試圖用二維空間的工具解決二維空間(主體與客體)的問題,這很困難。二維空間的問題需要上升至三維空間(主體與客體以及關照二者的意識)的高度來解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十一問:

最後一個問題您認為上證指數會漲到五千點麽?

在我看來,市場上多頭和空頭彼此都應相互尊重,大家都是基於自己的認知,用資金對市場走勢進行了投票。好的市場機制需要對沖,多頭未必創造財富,而空頭未必減損財富。按照反身理論,有時錯誤被證明為自我肯定,因而形成惡性循環或良性循環。這樣的正反饋環在某種程度上與泡沫現象相似,即最初是自我強化,最終完成了自我毀滅。雖然我看好中國的貨幣制度轉型,但如果有過度的認知,我願意關註並及時地做空,到時你提醒我一下。

附錄

為什麽是反身性理論

我們對索羅斯的研究興趣並非量子基金去年大賺55億美元,而是因為他打通了宏觀到投資的隔閡,是1970年代興起的對沖基金的先驅,也引過了廣泛的貨幣沖擊,更重要的是,對於經濟學的批評來自方方面面,索羅斯的批判是最為有力的之一,理解索羅斯的投資哲學,對於理解對沖基金的理念可能有所幫助。不僅因為他受到波普爾哲學的影響,從人類認知活動中所特有的、本質的不完備性出發,對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假設提出質疑,更主要的是他正確地看到了有思維參與的歷史過程的不確定性,看到了經濟學理論由於忽視這一因素而導致的根本缺陷,創造性地提出了反身性原理。反身性理論對經濟學的“理性理性”和“均衡”觀念提出挑戰,指出了脫離通常古典“均衡”意義下的非均衡狀態的存在。

基於上述哲學認識和失衡理論之上,索羅斯操盤的量子基金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看來,量子基金的成功就證偽了基於均衡經濟學的所謂“有效市場假說”。因為,經濟學科和自然科學存在的本質的分野,通過理性和均衡的假設使經濟學成為物理學那樣的精確的科學是不可能的。

煉金術犯的錯誤是試圖用咒語改變原金屬的性質,煉金術對化學元素無能為力,這是違反自然科學規律的;而金融練金術是將註意力集中在能夠成功的金融市場上,因為密法可以影響塑造事件過程的人的決斷。正因為如此,金融學和經濟學並非在追求類似物理學意義上的真理,而是追求操作上的成功。
金融學和經濟學並非在追求類似物理學意義上的真理,而是追求操作上的成功。市場實踐者往往走在學術理論家前面。但索羅斯的這些批判並未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一方面是由於經濟學的“均衡”概念本身就難以被證偽。經濟學家總是可以通過事後修改參數,增加假設前提來解釋存在的現象。但這種“事後聰明”暴露了經濟學的解釋力和預測力的匱乏。另一方面,索羅斯也陷入了自我指涉的邏輯問題和說謊者的矛盾之中,在其操作宏觀對沖基金過程進行投機過程中,大量運用了宏觀“經濟學智慧”。

索羅斯運用了以下兩點進行辯護,一、依據認知與現實之間分歧程度,將情況區分為接近均衡的條件與遠離均衡的條件。均衡理論並不是完全錯誤,只是間歇性地需要補充反身性理論。有點類似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力學,前者在宏觀範圍內已足夠正確。二、將金融更多地看作成一種歷史過程將金融更多地看作成一種歷史過程。在參與者的思想成為事態的一個組成部分的情況下,事態的發展結果仍然具有某種可以客觀化的成分,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進行預測。從而避免懷疑甚至完全否定事態發展具有任何客觀性和可預測性的極端。

由於有思維參與的歷史過程的非客觀性,使經濟學的科學性難以成立。因此,經濟學除了框架,理論極少可以拿來直接套用的。2008年的金融危機本質上是多年全球經濟失衡的結果,而應對金融危機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未來可能帶來更多的失衡,非均衡的認識不光有助於認識經濟中的失衡,金融市場上的異象,還有助於經濟政策的協調,金融和管制也存在一個反身性的周期。這也是為什麽我們需要不斷地關註和尋找失衡。
本報告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針對經濟學理性的假設,闡述人的認知的不完美產生了不確定性;第二部分針對經濟學均衡的假設,論述有缺陷的認知與事件的實際過程之間的反身性聯系;第三部分基於不確定性和非均衡,對經濟學的思考;第四部分為不同於有效市場理論或隨機遊走,反身性理論對金融市場和監管的意義。

(一)認知不完美導致的“不確定性”

一、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對社會科學的適用性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哲學影響深遠。根據波普爾的理論,科學原理是假設性的,不能被證實,但可以通過檢驗被證偽。這一科學方法成功的關鍵,是它可借助獨特的觀察,檢驗結論的普遍有效性-一個失敗的驗證即足以證偽,但是不論多少肯定的例子都不足以證實。人們只能在一個不斷批判的過程中接近真理,在這個過程中的一切判斷都只是暫時有效的,並且都是證偽的對象。證偽主義哲學是基於人類認知活動所特有的、本質的不完備性,並且波普爾認為社會科學也可以像自然科學一樣證偽,但索羅斯並不認同這一點。他強調社會科學所研究的事件包含思維參與者,而自然現象則沒有,這是二者根本的區別。

正是基於波普爾的證偽主義,主流經濟提出了實證經濟學的方法論(弗里德曼)。弗里德曼認為實證經濟學是在原則上類似於任何一種自然科學的客觀的科學,它的最終目的是創立一種能對現象提出正確的、有意義的預測的理論或假說。而對某假說的合理性的唯一的檢驗,是將其預測與實際情況作比較。如果該假說的預測與實踐相抵觸,那麽該理論則遭到了否定,應該予以修改或拋棄。事實上,在社會、政治、經濟事務中,理論即使沒有確鑿的證據也可以是有效的。

主流的芝加哥學派的方法論正是起承於弗里德曼,主張歷史的、定量的和均衡的分析方法,認為理論需要得到經驗的檢驗,並創造了用詳盡的經驗事實檢驗理論的方法。但是,。實證經濟學要求研究的內容首先要具有客觀實在性。如果承認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在經濟過程的參與者思維的影響下本身就缺乏客觀性和獨立性,則實證經濟學的前提就難以成立。

在社會事件中,構成不確定的要素,是參與者的思維本身而不是外部的幹擾。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構成了一系列的事實,自然科學處理的是不受任何人的思考左右、獨立於人的思維的事件,因此,自然科學可以把這些事件當成連續的事實來處理。如果在這一系列中出現了思維參與者,研究的內容就不能局限於事實,還應該包括參與者對事實的認知。在這里,因果鏈並不是直接從事實導向事實(事實→事實),而是從事實到認知,再從認知到事實(事實→認知→事實)。如果在事實和認知之間存在某種對應或等價關系的話,就不會產生障礙,不幸的是這種對應關系不一定存在,因為參與者的認知所涉及的不是事實,而是一種本身取決於參與者認知的情境,不能看作是事實本身。

參與者不能夠把思考局限於事實,他們必須考慮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參與者的思維,這樣就帶來一種不確定的因素,因為參與者的思維不等於事實,卻在塑造事實方面擔任一種角色,從而使事實成為一個移動靶。參與者的認識和事情的實際狀態之間幾乎總是有差距,在參與者的意願和實際結果方面也總是有差別,這種差別是了解歷史過程的關鍵,更是了解金融市場動力的關鍵。

二、波普爾的科學分析模式

波普爾提出了精密而高明的分析科學模式,這個模式由三種陳述構成:特定的初始條件、特定的終結條件以及應用性質廣泛的通則。這三種陳述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結合,通則和初始條件結合產生預測(通則+初始條件→預測),通則和終結條件結合產生解釋(通則+終結條件→解釋),特定初始條件和特定終結條件結合產生通則的試驗方法(初始條件+終結條件→通則的試驗方法),要使試驗可行,通則必須超越時間的限制。
在預測和解釋之間存在著一種對稱,它們在邏輯上是可逆的。而檢驗則不同,因為無論多少數量的檢驗也不能證明一個普遍有效的概括。科學理論只能被證偽而絕不可能被證實。證實與證偽間的不對稱,和預言與解釋之間的對稱是波普爾模式的兩個決定性的特征。

解釋和預測之間的對稱僅在沒有思維參與者的情況下有效,否則,預測必然總是以參與者的認知為轉移的,從而無法取得效果。另一方面,過去的事件的最終態是確定的,因此,解釋要比預測容易得多,要拋棄預測和解釋在邏輯上可逆的這一約束條件。

波普爾證明不需要歸納的邏輯,科學方法可以依靠實驗,也就是從特殊事項得到通則。只有能夠實驗的理論,才有資格稱為科學。但參與者的思維破壞了這個模式,如果參與者的思考和事物的實際狀態相互影響,就不能夠測試不受時間限制的通則。參與者的思維破壞了這個模式,如果參與者的思考和事物的實際狀態相互影響,就不能夠測試不受時間限制的通則。

波普爾的模式在對自然現象的研究上運用得很好,但是人的不確定性破壞了該模式的簡明和合理。預測中的不確定因素破壞了它與解釋之間的對稱,而且使檢驗的核心作用受到威脅。初始條件和終結條件是應該包括還是應該剔除參與者的思維?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檢驗要求這些條件能夠重複。如果將參與者的思維包括進來,則很難觀察初始條件和終結條件,因為參與者的看法也只能從他們的表述或行動中推斷。如果不包括,初始條件和終結條件則無法形成獨特的觀察,因為同樣的客觀情況可以有許多看法非常不同的參與者。這兩種情況都無法對普遍有效性作適當的檢驗。

三、經濟學理論的假說體系

當然,這些困難不能阻止社會學家提出有價值的概括,但概括很可能無法達到波普爾模式的要求,也無法與物理學定律的預測力相比。為逃避與不完備的理解有關的難題,學者們做了各種嘗試。經濟學理論建立了一套假說體系,其中參與者的決策完全取決於有效的信息參與者的決策完全取決於有效的信息,從而排除了這一難題。也有人試圖通過創造或假定參與者的思維與實際情況之間的某種固定關系,來消除人的不確定性原則引起的困難。例如,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是由生產的物質條件決定的。

因此,經濟學需要引進完備知識的假設,從而回避事實和認知的對應問題。它假定人們可以在有待選項中做出最佳選擇,從而作為認知的待選項與事實之間並無對應的問題。於是,在理想世界中,參與者擁有完備的知識,從而產生資源最優配置的理論均衡。

在宏觀經濟學領域,最有代表性的是興起於1970年代的新古典的“理性預期”假說。盧卡斯指出,由於人們在將來的事態做出預期時,不但要考慮過去,還要估計現在的事件對將來的影響,並且根據他們所得到的結果而改變他們的行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相比其它預期假設,理性預期不僅是強調內生性,更主要的是預期與將來的事件相符合,即存在唯一的對應。

參與者知識的不完備,一方面在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參與者是他正試圖理解的情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於他們影響了與之相關的情境。既然知識不完備是固有的,公正不偏就是不可實現的,參與者存在固有的偏向。

當然,在外部世界中還是有一個規範可以用來參照和測度參與者的偏向。盡管獨立於參與者認知的事實是不存在的,但一個依賴於此的事實卻是不能否認的。換言之,存在著實際發生的事件結果,並且這個結果反映了參與者的行為。事件的實際結果可能不同於參與者的期望,這種偏差可以看成參與者偏向的表征。遺憾的是,它只能被看成表征,而不是偏向的充分測度,因為事件的實際結果已經融入了參與者思想的影響,因此,參與者的偏向不僅表現為結果和期望之間的差距,同時也表現於事件的實際結果之中。

盡管在許多情況下,將參與者偏向視為給定,並且忽略它可能產生的不確定性,對社會現象的研究仍可以產生很多有價值的成果。然而,事件與人們預期取得一致大多是特例。哈耶克也曾強調人們知識和信息的“有限理性”。正是由於參與者的認知的缺陷與生俱來,實際上不是目前的預期與將來的事件相符合,而是未來的事件由目前的預期所塑造。有缺陷的認知與事件的實際過程之間存在一種雙向的聯系,這導致兩者之間缺乏對應,這種雙向聯系被稱為“反身性”。只有當現實沒有主觀的一面時,才沒有了反身性。

(二)經濟現象中存在廣泛的反身性

一、認知功能和操縱功能的反身性

反身性是描述包括有思考能力的參與者參與其間的事件結構,也用它描述雙向反饋機能破壞事件過程和參與者的認知,以致造成不均衡的特殊狀況。反身性承認思考和實際狀況之間的雙向互動。

在有思維參與者的情況中,參與者的思維有兩個功能,認知功能和操縱功能,這兩個功能將思維與現實從相反的方向連接起來。一方面,實際情況反映人的思想-這是認知功能;另一方面,人做出影響實際情況的決定,這些決定並非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而是根據人對實際情況的解釋做出-這一點可以稱作參與功能。認知基本上是被動的角色,參與是積極主動的角色,事實上兩個角色彼此幹擾,使參與者不可能根據純粹或完全的知識做出任何決定。

兩個功能從相反的方向作用,在某些情況下,彼此會互相幹擾,兩者間的互動以雙向反射反饋機能的形態表現出來。認知功能不能提供足夠的知識作為參與者決策的基礎,同時,操縱功能不能決定結果是什麽。即結果有可能偏離參與者的意圖。在意圖和行動之間肯定會有偏離,行動和結果之間又會有進一步的偏離。參與者的思想成為所要認識的事態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事態的發展並不具有對思想的獨立性。這樣,就使我們對現實的理解和事件的實際發展過程都有了不確定的因素。

在現實世界中,參與者思維的各種形式的行為舉止,使反身性成了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人際關系的反身性極為明顯。舉個簡單的例子:戀愛。別人對你的感情,深受你自己的感情和行動的影響,一個人的感情不能傳達到另一個人身上,其中有一種不確定的因素,如果這是知識性的問題,就不會有這種因素,但是這是互動性的問題。不適宜把愛當作事實處理相當,因為事實是和參與者的信念無關的東西。

我們對所處世界的理解註定天生就不完全,我們對於做成決定所需要了解的狀況,其實是受這些決定影響。在參與其事者的期望和事件的實際結果之間,天生就有一種歧異。有的時候歧異小到可以不理會,但是有時候歧異太大,就會成為決定事件過程的重要因素。

反身性可以將現實中的任何兩個或多個方面聯系起來,在它們之間形成雙向反饋環。例如在金融市場,參與者的價值判斷總是有偏向的,在某些情形下(正反饋),偏向不僅影響市場價格,而且影響所謂的基本面,而基本面一般被視為市場價格的決定因素。這時反身性變得非常重要,市場價格變化趨勢會遵循不同的模式。價格不僅反映所謂的基本面,它們本身也成為基本面之一而塑造價格的演化,這種遞歸關系使得價格的演化變得不確定,從而嚴重地偏離所謂的均衡價格。反身性理論對於理性預期的批判類似於盧卡斯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批判。盧卡斯批判認為傳統政策分析沒有充分考慮到政策變動對人們預期影響的觀點。反身性過程不存在某種預定的結局,結局決定於過程。

二、反身性中的反饋環

反身性典型的表現形式是反饋環。參與者的看法影響事件的發展,事件的發展又對參與者的看法產生影響。影響是連續的和循環的,形成環狀。這一過程可以兩者中的任何一個方向啟動,可以從看法的變化開始,或從事件的變化開始。反饋環可以是負面的或正面的。負反饋使參與者的看法與實際情況接近,正反饋使兩者背道而馳。換言之,負反饋的過程是自我糾正的過程。它可以永遠地進行下去,而且如果沒有外部現實的重大變化,它可能最終達到均衡,這時參與者的看法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這正是金融市場應該發生的現象。因此作為經濟學核心理論的均衡概念,是負反饋的極端情況,即反身性的理念架構中有局限性的情況。

與此相反,正反饋是自我強化的過程。它不可能無止境地繼續下去,因為參與者的看法終將遠離客觀現實,最終現實無法跟上預期,而使參與者不得不承認其看法是不現實的。如果現實情況沒有變化,這一過程也不可能反複出現,因為正反饋的本性會強化現實世界中占主導的趨勢,不論該趨勢是什麽。這樣,我們得到的不是均衡,而是動態的不均衡,且會導致遠非均衡的狀況。

通常在遠非均衡的情況下,認識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會達到極點,因而向相反方向啟動正反饋的過程。這種起初是自我強化,最終成為自我毀滅的繁榮-衰退周期,或是泡沫,這正是金融市場的特性,但這種現象在其他領域里也可以發現。正反饋是自我強化,負反饋是自我糾正。正反饋的過程不一定能走完,在任何時刻都可能被負反饋終止。有時價格扭曲會引發繁榮-衰退的過程,但更經常的是它們會被負反饋所糾正。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波動是沒有規律的,這時是接近均衡的狀態。對接近均衡和遠離均衡的狀態進行區別時,前者的特點是波動的隨機性,後者的特點是泡沫占支配地位。接近均衡的狀態是普通日常情況的重複,構成一般的統計概括。遠離均衡的狀態下會發生獨特的歷史性事件,其後果一般不確定,但是有可能打破基於日常情況的統計概括。在接近均衡的情況下形成決策的原則,不適用於遠離均衡的情況。即是說,任何事件序列的反身性互動,都有很長一段時間相當不明顯。反身性互動只偶爾出現,而反身性結構是永久性的。

遠離均衡的狀態分為兩類:一種是動態不均衡,在這種情況下,流行的偏見和流行趨勢彼此會互相加強,直到差距太大,造成災難性的崩潰為止;另一種是靜態不均衡,不過這種情形在金融市場中很少發現,特征是十分僵化的獨斷思考模式,以及十分僵化的社會狀態,這兩種情形都不會改變,教條和現實狀況差距很大。事實上,在實際狀況改變時,不管改變的速度多麽緩慢,如果教條不做調整來適應這些改變時,思想和實際狀況的差異就越來越大,靜態不均衡的情形可以持續非常久。

(三)對經濟學科的思考

一、反身性與主流經濟學

的發展是基於理性和均衡概念之上的,與物理學有很大淵源,均衡分析不外乎來自於牛頓力學,經濟意義上的沈沒成本,不可置信威脅等都可以找到物理學上類似的概念。經濟學很重視解的穩定性,舉例來說,博弈的精煉,要求偏離均衡後仍能回到均衡才算是穩定的。

我們原來以為,經濟學可以發展成為物理學那樣精確的科學,只是由於社會現象繁蕪複雜很難全部把握,註定了經濟學不夠精確,根據研究的目的,必須做各種各樣的假設,抽象掉許多因素。但是通過對理性和均衡的反思,使我們意識到經濟學與生俱來的局限性。

就理性而言,參與者的觀點在本質上是有偏向的。一組條件並不會直接導致另一組條件,在客觀而可觀察的條件與參與者的觀察之間,存在著不斷的相互影響:參與者的決策並非基於客觀的條件本身,而是基於對條件的解釋。這是一個重要的觀點,影響深遠,這就引起了不確定的因素,使得主體不能遵循普遍原則-預測、解釋的方式加以處理,然而這卻是通向自然科學崇高聲望的方式。類似於理性預期假說,經濟學假設認知是完美的,以便使經濟學理論能有如同牛頓物理學定律那樣的模式。

就均衡分析而言,“均衡”在物理領域是一個普遍存在、意義重大的概念。米塞斯和哈耶克對經濟學大量采用物理學分析方法十分反感。這跟奧地利學派的認識論有關。他們認為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的趨勢是可以預測的,但人的行為不行,因為人有認知和價值判斷,因此均衡分析不切實際。

反身性之中最重要的雙向反饋機制在大多數情況下十分微弱,所以可以安全地忽略它。可以將情況區分為接近均衡的條件與遠離均衡的條件。就前者來說,某種修正的機制可以防止認知與現實之間出現過度的背離,以後者而言,反身性的雙重反饋機制處在運作中,除非既存的條件或制度出現顯著的變化,否則認知與現實便不會趨於一致。在第一種情況下,古典經濟理論是適用的,而認知與現實之間的分歧可以視為噪聲而加以忽略;在第二種情形下,均衡理論便毫無關聯了。所以,並不能說均衡分析是完全錯誤的,只是間歇性地需要補充其它理論。

二、經濟學是研究人的行為的學科

由此看來,主流經濟學在幫助人們認識社會經濟現象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理論只對特定的問題成立,定理和結論是不能隨便拿過來套用的。像經濟學史專家羅伯特·斯奇德爾斯基曾經註意到的那樣,經濟科學會不會只是一個以科學認識作偽裝的、漏洞百出的思想概述。但經濟學仍是思想者的樂園,這一領域湧現出許多思想巨人,值得經濟研究者引以為豪。

另一方面,與其將經濟學稱為研究資源優化配置,不如將其稱為研究人的行為,或是研究人們行為互動的學科。科學界最近有一種新發展,名稱有好幾個,叫做複合科學、進化系統理論或混沌理論,要了解歷史過程,這種方法遠比傳統分析式的方法有用。分析科學限於研究封閉系統,這是它們可以產生確定結果的原因。綜合科學研究演進式的開放系統,不期望產生確定的解釋性預測,只尋求建立模型或運用模擬,或是產生模糊的哲學通則,這種通則沒有波普爾模式的預測力量。經濟學想成為分析式的科學,但是所有的歷史過程,包括金融市場在內,都很複雜,不能根據分析式的科學來了解。

科學的方法試圖按其本來形態來理解事物,煉金術則指望能夠獲得所期望的目標狀態,換一種說法,科學的基本目標是真理-而煉金術,則是操作上的成功。而從經濟學的發展來看,先是古典經濟學,研究客觀的事實下的供給需求關系,到博弈論研究對手預期相互影響,再到反身性研究加入相互影響的預期,同時預期又影響現實。

(四)金融市場和金融監管的反身性

一、尋找失衡狀態下趨勢性的市場

介入社會現象中的參與者能夠進行思維,事件的進程並不遵循那種獨立於任何人思想的自然規律。相反,參與者的思想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客觀研究對象所不可或缺的成分,這就為不見容於自然科學領域的煉金術打開了大門。即使不掌握科學的知識,也一樣有可能取得操作上的成功。金融市場本身作為現實世界運行機制的預測者,其功能並不完善。實際發生的過程總要同普遍的預期有些差異,金融市場上的成功秘訣在於具備能夠預見到普遍預期心理的超凡能力,至於對現實世界的精確預言則並非必要。

興起於50、60年代美國大學校園的基於理性和均衡理論的有效市場假設,已經成為現代金融市場的經典分析範式。有效市場有三個強弱性不同的假說,宣稱市場總是準確地反映現實,並自動趨於均衡,市場價格傾向於對市場未來的發展做出精確的貼現,即使這些發展的性質並不清楚。金融市場處在均衡狀態,有時候當然會出現異常,因為市場並不是完美的,而是具有“隨機漫步”的性質,通常會隨著其他的隨機事件改變。這種假設是根據牛頓物理學類推出來的。

而反身性理論則持相反的觀點,就市場價格表達未來偏向的含義而言,市場總是錯的,但是失真在兩個方向上都起作用,不僅市場參與者的預期存在偏向,同時他們的偏向也影響著交易活動的進程,這有可能造成市場精確地預期未來發展的假象。反身性理論是第一個現代非技術分析的嘗試,它描述並預測在過程中參與者與市場之間的互動。它描述極端點與市場均衡點之間的動態軌跡,這對一般投資人尤其重要。
作為投資者,對特定事件的過程有興趣,統計上的或然率價值有限,真正重要的是特定狀況下會發生什麽事情。同樣的原理在歷史過程中甚至更適用,不能就歷史事件做出可靠的預測,只能形成若幹假設性的情境,然後可以拿實際的事件過程和假設過程比較,這種假設沒有科學上的正確性,但是有相當的實用性,能夠為現實生活中的決定提供基礎。不能根據普遍正確的通則預測事件的過程,但是可以設計出一種一般的架構,協助根據經驗預測和調整期望。

在任何情況下反身性模型都不能取代基本分析,它的作用僅限於提供基本分析中所欠缺的成分。原則上這兩種方法可以調和,基本分析試圖確立潛在價值如何反映在股票價格中,而反身性理論則表明了股票價格如何影響潛在價值,一幅是靜態的圖景,另一幅則是動態的。因此,投資的過程更多是動態的歷史過程。有些人將索羅斯的理論視作投機的催化劑,從而和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的估值方法結合,進行投資判斷。而實際上反身性理論是通過尋找處在失衡狀態下,趨勢性的市場而獲利的,並非泛泛的投機性理論。

舉例來說,1992年英鎊是歐洲匯率機制的一部分,這個機制在近乎均衡的狀況下運作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它其實是很高明、很精密的制度,容許經常性的調整,而且調整幅度不太長,不足以讓投機客從中賺取暴利,所以是一個近乎均衡的制度,大約已經到達匯率機制所能及的完美程度。

它的缺陷在於:當時德國聯邦銀行在這個制度中扮演雙重角色,既是歐洲匯率機制的基礎,也是德國貨幣穩定的法定保護者,在近乎均衡期間,德國聯邦銀行可以毫無困難的扮好兩種角色;但是德國統一後,促成東德貨幣以高得過度的匯率兌換德國馬克,因而在德國聯邦銀行的兩個角色-也就是憲法上的角色和擔任歐洲匯率機制的角色-之間創造出沖突,從而使一向處於均衡狀態上運作的歐洲匯率機制陷入動態不均衡。這種失衡導致了當年索羅斯針對的英鎊阻擊。而在當今世界,這種失衡仍比比皆是。

二、信貸周期下的繁榮蕭條過程

另外,金融市場有一個缺陷:它天生不穩定,金融市場需要主管當局某些監督,主管當局顯然有維護或重建穩定的責任,歷史已經顯示,不受管理的市場可能崩潰,中央銀行就是在一系列的銀行危機之後,發展出來的結果。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假設貨幣定價是真實世界發生的事件的一種被動反映。古典經濟學專註於真實的世界而忽略與貨幣和信貸有關的問題,甚至凱恩斯也用真實因素表達他的一般理論,貨幣主義者們則把這個關系倒置過來,宣稱控制貨幣供應的增長就可以控制通貨膨脹,把通貨膨脹看作完全的貨幣現象。

貨幣定價並不是真實世界中事件的簡單反映,定價是對交易過程施加影響的一種積極的行為。貨幣現象與起初真實事件以一種反身性的方式相關聯,即彼此相互影響,反身性關系在信貸的運用操作中最顯著地表現出來。
貸款是以貸方對借方履行債務能力的評價為基礎的,對抵押貸款的評估被設想為是獨立於貸款行為的,但事實上貸款可以影響到抵押物的價值,無論對於個別經濟領域還是作為整體的經濟這一看法都適用。信貸擴張刺激了經濟並提高了抵押品的估計價值,收回貸款或緊縮信貸的負面影響既不利於經濟也不利於抵押品的估價。信貸與經濟活動的聯系絕不是一成不變的,認識這一聯系的主要困難在於信用無須涉及實物或貨物及勞務的消費,它可以完全用於金融的目的。例如,用於建立新工廠的貸款與用於杠桿收購的貸款的經濟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其結果是難以將信貸與經濟活動之間的聯系定量化,然而忽視這一點無論如何總是錯誤的。

貨幣主義認為,通貨膨脹是由貨幣供應過多引起的,與信貸規模無關。如果此說能夠成立,則管制的對象就應該是貨幣供應而不是信貸的增長。只要中央銀行能夠管好自己的貨幣供應,市場也就能管好自己的活動。

反身性概念和信貸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緣分,這是不足為怪的:信貸取決於預期,預期涉及偏向,於是信貸成為偏向介入歷史過程並發揮因果作用的主要渠道之一。信貸似乎與一種獨特的繁榮/蕭條的反身性模式相關聯。這種模式是非對稱的,繁榮是長期的、逐漸加速的,而蕭條是突發的並且往往是災難性的。

這種不對稱源自於貸款與抵押之間的反身性聯系。抵押是貸方認為有實際價值的對象。估價被假設為一種被動關系(原來價值是給定的),其中價值反映了潛在的資產,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它牽涉到一個主動的行為,一筆貸款做成了,貸款行為可能會影響到抵押品的價值:正是這種聯系引起了反身性的過程。

貸款行為和抵押品估價之間的反身性相互作用啟發設計出一種模式:一個時期的逐漸的、緩慢的加速增長的信貸擴張之後是一個短期的信貸緊縮-典型的繁榮和蕭條周期。蕭條在時限上被壓縮了,因為清償貸款的努力引起抵押品估價的驟然下降。貸款行為通常會刺激經濟活動,它使借方能夠擴大消費,或投資於生產性資本。同樣,還本付息會產生一種抑制的效應,因為本來可以用於消費或創造一筆未來收入的資金被撤回了。隨著待償債務總額的累積,還本付息的份額也增加了。由於只有新的凈增貸款起到刺激作用,新貸款的總量也必須保持上升以保證凈貸款流入,維持市場穩定。

強勁增長的經濟傾向於增加資產價值和增加未來收入流量,兩者都是評估信用時所依靠的指標。在信貸擴張反身性過程的早期階段,所涉及的信用金額相對不大,對抵押品估價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也是為什麽這一過程在最初階段顯得很穩健的緣故。可是,隨著負債總額的累積,信貸總額的權重日增並開始對抵押品價值產生了增值的效應。這個過程一再持續,直到總信貸的增加無法繼續刺激經濟的那一點為止。此時,抵押價值已經變得過度地依賴於新增貸款的刺激作用,而由於新貸款未能加速增長,抵押品價值就開始下降。

抵押品價值的侵蝕對經濟活動產生了抑制的作用,反過來又加強了對抵押品價值的侵蝕。到了那個階段,抵押品已經用至極限了,輕微的下跌就可能引發清償貸款的要求,這又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的衰退。這就是對一個典型的繁榮蕭條循環過程的剖析。

而繁榮和蕭條又是不對稱的。在繁榮的開端,信貸的額度和抵押品的價值都處於極小值,而在蕭條時,它們都處於極大值,但起作用的還有另一個因素,清償貸款是要花時間的,履行越快,對抵押品價值的影響就越大。在蕭條階段,貸款和抵押品價值間的反身性相互作用被壓縮在一個很狹窄的時段內,故而後果很可能是災難性的。正是累積頭寸的突然清算,導致了蕭條的運動形態迥異於在先的繁榮。

三、金融監管機構的反身關系

最有趣也最重要的反身活動,發生在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市場之間。由於市場不趨於均衡,所以容易階段性地產生危機。金融危機導致監管改革。中央銀行和金融市場的監管法規就是這樣產生和發展的。金融監管機構和市場參與者都在不全面的認識基礎上運作,這使它們之間的互動形成了反身關系。雖然泡沫只是間歇性地形成,但監管機構和市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持續進行的。任何一方的錯誤理解一般會局限在一定的範圍內,因為市場的反應會給監管機構提供有益的反饋,使其糾正自己的錯誤。但有時錯誤被證明為自我肯定,因而形成惡性循環或良性循環。這樣的正反饋環在某種程度上與泡沫現象相似,即最初是自我強化,最終完成了自我毀滅。監管機構對階段性金融危機的幹預,在“超級泡沫”的發展中的確起了關確作用,這一泡沫在2007-2008年間破裂。

自由競爭的理念認為,允許大家追逐自己的利益,市場機能會照顧其他一切事情,這種主張的背後是假設市場總是正確的。然而,人類所有的構思天生都有缺陷,政府管制無效的事實,並不保證沒有政府管制會運作得更好,市場機能之所以會變得比其他的安排好,是因為能夠提供回饋,並且容許錯誤改正。

無形的市場之手背後隱藏著人類機構的有形之手,即制定規則的政治程序。這里就出現了代理問題,也出現了市場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矛盾。但市場僅適合作個人選擇,而不適合作社會決策。市場允許個人參與者進行自由交換,但不是為進行社會選擇而設計的。

市場機制的真正價值在於提供了參與者由此認識自身觀念謬誤的標準,不過,同樣重要的是應該意識到市場所給出的標準是什麽樣子的,即絕不可能完全正確,總是同流行著的偏見結合在一起,如果參與者們迷惑於市場的一貫正確性,那麽他所接受的反饋必定是誤導的。實際上,對市場能力的盲目信任將導致市場更加的不穩定,因為一旦參與者們認識到市場總是存在著偏差,修正過程的周期就會縮短。而人們越是信任市場,市場偏偏越是不能發揮效力。因此,鑒於市場有產生泡沫的傾向,金融監管機構必須承擔起防止泡沫變得過大的責任。由於市場的潛在不穩定性,除了影響市場個體參與者的風險之外,還有系統性的風險。為了控制資產泡沫,僅控制貨幣供給是不夠的,還必須控制信貸的可得性。

參考文獻

[1]喬治•索羅斯.孫忠、侯純譯.金融煉金術.海南出版社.2011

[2]喬治•索羅斯.真如譯.我是索羅斯-走在股市曲線前面的人.海南出版社.2011

[3]喬治•索羅斯.宋嘉譯.超越金融-索羅斯的哲學.中信出版社.2010

[4]米爾頓•弗里德曼.實證經濟學方法論.1953

[5]路德維希•馮•米塞斯.黃麗麗李淑敏趙磊譯.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分析.廣東經濟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分析師姓名: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宏觀行業研究員,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貨幣政策匯率制度和經濟波動。2010-2012年就職於瑞銀證券。


來源:申萬宏源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669

【經典重溫】股票大作手操盤術如何抉擇交易時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67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30 08:09 編輯

【經典重溫】股票大作手操盤術如何抉擇交易時
作者:傑西·利弗莫爾


股票,就像人,也有自己的品格和個性。有的股票弦繃得緊緊的,個性緊張,動作呈跳躍狀;還有的股票則性格豪爽,動作直來直去,合乎邏輯;總有一天你會了解並尊重各種證券的個性。在各自不同的條件下,它們的動作都是可以預測的。

市場從不停止變化。有時候,它們非常呆滯,但並不是在哪個價位上睡大覺,而是總要稍稍上升或下降。當一只股票進入明確的趨勢狀態後,將自動運行,前後一致地沿著貫穿整個趨勢過程的特定線路演變下去。

行情開始的時候,開頭幾天你會註意到,伴隨著價格的逐漸上漲,形成了非常巨大的成交量。隨後,將發生我所稱的“正常的回撤”。在向下回落過程中,成交量遠遠小於前幾天上升時期。這種小規模回撤行情完全正常。永遠不要害怕這種正常動作;然而,一定要十分害怕不正常的動作。

一到兩天之後,行動將重新開始,成交量隨之增加。如果這是一個真動作,那麽在短時間內市場就會收複在那個自然的、正常的回撤過程中丟失的地盤,並將進入新高區域。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在幾天之內一直維持著強勁的勢頭,其中僅僅含有小規模的日內回調。或遲或早,它將達到某一點,又該形成另一輪正常的向下回撤了。當這個正常回撤發生時,它應當和第一次正常回撤落在同一組直線(譯者註:這組直線很可能指趨勢線,原文沒有明確說明。)上,當任何股票處於明確趨勢狀態時,都會按照此類自然的方式演變。在這輪運動的第一部分,從前期高點到下一個高點之間的差距並不很大。但是你將註意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將向上拓展大得多的空間高度。

請讓我舉例說明,假定某只股票在50美元的價位啟動。在其運動的第一段旅程中,也許它將漸漸地上漲到54美元。此後,一兩天的正常回撤也許把它帶回521/2上下。三天之後,它再度展開旅程。這一回,在其再次進入正常回撤過程之前,它或許會上漲到59或60美元。但是,它並沒有馬上發生回撤,中途可能僅僅下降了1個點或者1.5個點,而如果在這樣的價格水平上發生自然的回撤過程中,股價很容易就會下降3個點。當它在幾天之後再度恢複上漲進程時,你將註意到此時的成交量並不像這場運動開頭時那樣龐大。這只股票變得緊俏起來,較難買到了。如果情況是這樣的話,那麽這場運動的下一階段動作將比之前快速得多。該股票可能輕易地從前一個高點上升到60、68乃至70美元,並且中途沒有遇到自然的回撤。如果直到這時候才發生自然的回撤,則回撤過程將更嚴厲。它可能輕而易舉地下挫到65美元,而且即使如此也還屬於正常回撤。不僅如此,假定回撤的幅度在5點上下,那麽過不了多少日子,上漲進程就會卷土重來,該股票的成交價將上達全新的高位。正是在這個地方,時間要素上場了。

不要讓這只股票失去新鮮的味道。你已經取得了漂亮的賬面利潤,必須保持耐心,但是也不要讓耐心變成約束思路的框框,以至於忽視了危險的信號。

這只股票再次開始擡頭,前一天上漲的幅度大約6到7點,後一天上漲的幅度也許達到8到10點——交易極度活躍——但是,就在這個交易日的最後一小時,突如其來地出現了一輪不正常的下探行情,下跌幅度達到7到8個點。第二天早晨,市場再度順勢下滑了1個點左右,然後重新開始上升,並且當天尾盤行情十分堅挺。但是,再後一天,由於某種原因,市場卻沒能保持上升勢頭。

這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危險信號。在這輪市場運動的發展過程中,在此之前僅僅發生過一些自然而正常的回撤。此時此刻,卻突然形成了不正常的向下回撤——這里所說的“不正常”,指的是在同一天之內,市場起先向上形成了新的極端價位,隨後向下回落了6個點乃至更多——這樣的事情之前從未出現過,而從股票市場本身來看,一旦發生了不正常的變故,就是市場在向你閃動危險信號,絕不可忽視這樣的危險信號。

在這只股票自然上升的全部過程中, 你都該有足夠的耐心持股不動。現在,一定要以敏銳的感覺向危險信號致以應有的敬意,勇敢地斷然賣出,離場觀望。

我並不是說這樣的危險信號總是準確的,正如我在前面聲明的那樣,沒有任何準則百分之百地準確。但是如果你始終一貫地註意這樣的危險信號,從長遠來看,將收獲巨大。

一位偉大的天才投機家有一次告誡我:“當看到市場向我發出危險信號時,我從不和它執拗。我離開!幾天之後,如果各方面看來都沒問題,我總是能夠再度入市。如此一來,我為自己減少了很多焦慮,也省下了很多金錢。我是這樣算計的,假如我正沿著鐵軌向前走,一列快車以60英里(約100公里)的時速向我沖來,我就會跳開軌道讓火車過去,而不會愚蠢到站在那兒不動。等它過去了,只要我願意,什麽時候再回到軌道上都行。”這番話十分形象地揭示了一種投機智慧,我始終牢記不忘。

每一位明智的投機者都會對危險信號時刻保持警惕。奇怪的是,絕大多數投機者遇到的麻煩往往來自自己內在的原因,這種內在的弱點妨礙他們鼓起足夠勇氣,在應當離開市場的時候果斷地平倉出市。他們猶豫不決,在猶豫之中眼看著市場朝著對己不利的方向變動了很多點。這時他們會說:“下一波行情我就平倉。”下一波上漲行情終究還會到來,然而,當行情果真來臨時,他們卻忘記了自己當初的計劃,因為在他們看來市場又表現得很對頭了。遺憾的是,這一輪上漲行情僅僅是一段短暫的向上反撲,很快如強弩之末,之後,市場開始真正地下跌了。這時,他們還待在場內——因為他們的猶豫不決。如果他們憑借某種準則行事,準則就會告訴他們應當怎麽做,不僅會給他們挽回大筆的損失,還會解除他們的焦慮。

請允許我重申,對於每一位普通投資者或投機者來說,自身的人性弱點都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一只股票在一輪幅度巨大的上漲運動後開始下跌,為什麽不會再度向上沖刺呢?它當然會從某個價格水平處回升。然而,你憑什麽指望它正好在你希望它上沖的時候就上沖呢?更大的可能是,它不會上沖,或者即使上沖,那些優柔寡斷的投機者大概也不會抓住這個機會。

我要向那些視投機買賣為一項嚴肅事業的普通同行竭力闡述下列原則,我也不遺余力地一再重複這些原則:一廂情願的想法必須徹底消除;假如你不放過每一個交易日,天天投機,就不可能成功;每年僅有寥寥可數的幾次機會,可能只有四五次,只有在這些時機,才可以允許自己下場開立頭寸;在上述時機之外的空檔里,你應當置身事外,讓市場逐步醞釀下一場大幅運動。

如果你正確地把握了這輪行情的時機,那麽你投入的第一筆頭寸應當從頭開始一直處於盈利狀態。從此往後,你需要做的一切就是保持警戒,觀察危險信號的出現,然後果斷出場,將紙上利潤轉化為真金白銀。

記住:在你袖手旁觀時,其他那些覺得自己必須一天不落地忙於交易的投機者正在為你的下一次冒險活動鋪墊基礎。你將從他們的錯誤中獲得利益。

投機事業實在太令人興奮了。絕大多數投機者終日沈浸在經紀商交易廳里,或者忙於接聽數不清的電話,每個交易日結束後,他們不分任何場合,都要和朋友們聊市場。他們的腦子里終日裝著報價機、價格數字。他們對次要的市場上升或下跌全神貫註,反倒錯過了主要規模的市場運動。當大幅度的趨勢行情發生後,幾乎無可避免地,絕大多數市場參與者總是持有相反方向的頭寸。些癖好在日內小幅頻繁波動中快進快出的投機客,永遠不能在下一輪重大行情發生時捕捉到機會。

以適當形式記錄股票的價格運動,深入研究行情記錄,弄清股票價格運動是如何發生的,謹慎地綜合考慮時間要素,就可以克服這樣的弱點。

多年以前,我曾聽過關於一位著名的成功投機家的故事,他住在加利福尼亞山區,他收到的行情要延遲三天。每年有兩三回,他打電話給舊金山的經紀人,根據他的市場頭寸發出買進或賣出指令。我的一位朋友曾經在那家經紀人的交易大廳待過一段時間,對這事感到很好奇,四處打聽。當他得知這位交易者竟然離開市場設施這麽遠,也很少前來探訪,只在必要時才有大手筆交易的時候,不禁驚呆了。終於有人介紹我的朋友結識這位投機家,在交談過程中,我的朋友向這位投機家請教,他身在偏遠的山區,遠離凡塵,如何才能持續做股票市場的行情記錄。

“噢”,投機家回答道,“我把投機當成我的事業。市場總是千頭萬緒,如果我把自己陷在一團亂麻中,就會一敗塗地,因此我對次要的市場變化視而不見。我喜歡躲在一旁,靜心思考。你瞧,我對已經發生的事情也有持續的記錄,當事情發生後,它就會給我一幅清晰的圖像,告訴我市場正在做什麽。真正的行情不會在一天之內就從開始走到結束。貨真價實的行情總需花上一陣子時間才能完成它的終結階段。我住到遠離鬧市的山里,就能給這些行情留下它們所需的充分時間。我從報紙上摘錄數據,放到行情記錄里。總有一天,我會註意到剛剛記錄下來的價格不能驗證之前已經明顯持續了一段時日的同一種運動形態。此時此刻,我作出決策。於是下山進城,忙碌起來。”

這是多年前的事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位山里的投機家始終如一地從股票市場賺走大筆大筆的金錢。他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我。我加倍努力地工作,力圖將時間因素和我匯編的其他所有資料融合起來。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已能將各方面記錄整合起來、融會貫通,在預測未來市場運動的過程中,它們發揮著令人驚異的良好輔助作用。


(本文節選自《股票大作手操盤術》第二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994

重溫大作手利弗摩爾的勸誡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59

本帖最後由 千與千尋 於 2015-3-7 10:04 編輯

重溫大作手利弗摩爾的勸誡


每次有時間的時候, 就喜歡把這幾條拿出來反複的看,其實炒股大道至簡,最簡單樸實的一些話,卻能讓人領悟到更多的東西。

————————

1、市場是有規律的,市場的規律性緣因於不變的人性!

華爾街沒有新鮮事,華爾街不可能有新鮮事,因為投機就像山嶽那麽古老。股市今天發生的事情以前發生過,以後會再度發生。因為人的本性是從來不會改變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是投機者真正的死敵。恐懼和貪婪總是存在的,他們就藏在我們的心里。無論是在什麽時候,從根本上說,由於貪婪、恐懼和無知,人們總是按照相同的方法重複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麽那些數字構成的圖形和趨勢總是一成不變地重複出現的原因。

2、耐心等待市場真正完美的趨勢,不要先入為主,做預測性介入。

“時機就是一切”,在恰當的時候買進,在恰當的時候賣出。交易不是每天要做的事情,那種認為隨時都要交易的人,忽略了一個條件,就是,交易是需要理由的,而且是客觀的,適當的理由。知道什麽應該做,跟知道什麽不應該做幾乎一樣重要。股票作手必須對抗內心中很多代價高昂的敵人。賺大錢要靠“等待”,而不是靠想。預測市場之所以如此困難,就是因為人的本性,駕馭和征服人的本性是最困難的任務。仔細地選擇時機是非常重要的,操之過急,是要付出代價的。

3、正確就是正確,錯誤就是錯誤,只做正確的事情,不要錯上加錯!

一位極具天才的投機家曾經告訴過我:“當我看見一個危險信號的時候,我不跟它爭執。我躲開!幾天以後,如果一切看起來還不錯,我就再回來。我是這麽想的,如果我正沿著鐵軌往前走,看見一輛火車以每小時60英里的速度向我沖來,我會跳下鐵軌讓火車開過去,而不會愚蠢地站在那里不動。它開過去之後,只要我願意,我總能再回到鐵軌上來。”

4、市場包容和消化一切,它永遠都是正確的,順應市場是最明智的。

我的理論是:“在這些重大的趨勢背後,總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知道這一點就足夠了,對價格運動背後的所有原因過於好奇,不是什麽好事。大眾只要認識到趨勢在什麽地方出現,順著潮流駕馭你的投機之舟,就能從中得到好處。不要跟市場爭論,最重要的是,不要跟市場爭個高低。一個股票上漲時,不需要花精神去解釋它為什麽會上漲。持續的買進會讓股價繼續上漲。只要股價持續上漲,偶爾出現自然的小幅回檔,跟著漲勢走,大致都是相當安全的辦法。

5、虧損是交易的成本,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從失敗中得到足夠的教訓。

不管交易者多麽有經驗,他犯錯做出虧損交易的可能性總是存在。因為投機不可能百分之百安全。所謂經驗就是教訓比較多,比較深刻,讓人心痛,讓人尷尬;不痛,記不住,不痛,不會反思。事情就是這樣。一個人犯錯很正常,但是如果他不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那就真冤了。

6、交易就是理性與情感的對抗!

交易需要理性的計劃。我很早以前就認識到,股市從來都不是平淡無奇的。它是為愚弄大多數人、大多數時間而設計的。股市上的兩種主要的情緒,貪婪和恐懼:往往是因為無知而產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是投機者真正的死敵,貪婪和恐懼總是存在的,他們就藏在我們的心里。希望對於人類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另外,還要永遠記住,你能贏一場賽馬,但你不能贏所有的賽馬。你能在一只股票上賺錢,但你不會在任何時候都能從華爾街上賺到錢:任何人都不能。

7、控制你的交易,管理你的資金。

除非你知道你要進行的交易在財務上是安全的,否則,絕不要進行任何交易。沒有經驗的投機者面臨的困境往往是為每一筆頭寸付出太多。人們都想在最低價時買進,在最高價時賣出。心態要平和,不要與事實爭辯,不要在沒有希望的時候保有希望,在投機中沒有希望的位置,沒有猜測的位置,沒有恐懼的位置,沒有貪婪的位置、沒有情緒的位置。

8、投資者最大的敵人不是市場,不是別的其他,而是投資者自己。大波動才能讓你掙大錢!我想告訴你這一點:我的想法從來都沒有替我賺過大錢,總是我耐心等待替我賺大錢,懂了嗎?是我耐心等待!對市場判斷正確絲毫不足為奇。我認識很多在適當時間里判斷正確的人,他們開始買進或賣出時,價格正是在應該出現最大利潤的價位上。他們的經驗全都跟我的一樣,也就是說,他們沒有從中賺到真正的錢。能夠同時判斷正確又耐心等待的人很罕見,我發現這是最難學習的一件事。但是股票作手只有確實了解這一點之後,他才能夠賺大錢。要賺大錢一定要在大波動中賺。不管推動大波動起步的因素可能是什麽,事實俱在,大波動能夠持續下去,不是內線集團炒作或金融家的技巧造成的結果,而是依靠基本形勢。不管誰反對,大波動一定會照著背後的推動力量,盡其所能地快速推動到盡頭。

9、投機是一場遊戲,更是你自己的事業,需要持續的努力、付出和總結。

我是在尋找比消遣和社會交往更大的遊戲。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股市上最優秀的人,這給我帶來了真正的愉快和滿足。炒股實際上就是玩遊戲,一定要在這場遊戲中獲勝。好的股票交易者不能不像訓練有素的職業運動員一樣,他們必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充沛的體力,如果他想使自己的精力總是處在巔峰狀態的話。體力與精力必須保持一致,因為沒有比股市更緊張,更令人興奮的戰場了。驅動我的也絕不是金錢,它是一場遊戲,是一場解開謎團的遊戲,是一場把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頭腦搞亂搞複雜的遊戲。對我來說,激情、挑戰、興奮,都在打贏這場遊戲之中了,這場遊戲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謎語,是一個有著雙關語謎底的謎語,而這個謎底就是要由我來告訴在華爾街投機的所有男男女女的。在遊戲中,你的神經被推倒了極限,但獎賞也是非常高的。我的事業是交易 -- 也就是遵循眼前的事實,而不是遵循我認為別人應當會做的事情。

(源自小天工作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47

【经典重温】彼得·林奇:暴跌时如何安抚自己那颗恐惧的心 亿利达

http://xueqiu.com/2164183023/48692628

每当股市大跌,我对未来忧虑之时,我就会回忆过去历史上发生过40次股市大跌这一事实,来安抚自己那颗有些恐惧的心,我告诉自己,股市大跌其实是好事,让我们又有一次好机会,以很低的价格买入那些很优秀的公司股票。

也 许未来还会有更大的股市暴跌,但是既然我根本无法预测何时会发生股市暴跌,而且据我所知,和我一起参加巴伦投资圆桌会议的其他投资专家们也无法预测,那么 何以幻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免受暴跌之灾呢?在过去70多年历史上发生的40次股市暴跌中,即使其中39次我提前预测到,而且在暴跌前卖掉了所 有的股票,我最后也会后悔万分的。因为即使是跌幅最大的那次股灾,股价最终也涨回来了,而且涨得更高。

股市下跌没什么好惊讶的,这种事情 总是一次又一次发生,就像明尼苏达州的寒冬一次又一次来临一样,只不过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已。如果你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地带,你早就习以为常,事先早就预计到 会有气下降到能结冰的时候,那么当室外度降到低于零度时,你肯定不会恐慌地认为下一个冰河时代就要来了。而你会穿上皮大衣,在人行道上撒些盐,防止结冰, 就一切搞定了,你会这样安慰自己—冬天来了,夏季还会远吗?到那时天气又会暖和起来的!

成功的选股者和股市下跌的关系,就像明尼苏达州的居民和寒冷天气的关系一样。你知道股市大跌总会发生,也为安然度过股市大跌事前做好了准备。如果你看好的随其他股票一起大跌了,你就会迅速抓住机会趁低更多地买入。

1987 年股市暴跌之后,道琼斯指数曾经一天之内下跌了508点,那些投资专家们异口同声地预测股市要崩溃了,但是事后证明,尽管道琼斯指数暴跌1000点之多 (从8月份指数最高点计算跌幅高达33%),也没有像人们预料的那样股市末日来临。这只不过是一次正常的股市调整而已,尽管调整幅度非常大,但也只不过是 20世纪13次跌幅超过33%的股市调整中的最近一次而已。

从此之后,虽然又发生过一次跌幅超过10%的股市大跌,也不过是历史上第41 次而已,或者这样说,即使这次是一次跌幅超过33%的股市大跌,也不过是历史上第14次而已,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在麦哲伦基金年报中,我经常提醒投资 者,这种股市回调不可避免,总会发生的,千万不要恐慌。

每当股市大跌,我对未来忧虑之时,我就会回忆过去历史上发生过40次股市大跌这一事实,来安抚自己那颗有些恐惧的心,我告诉自己,股市大跌其实是好事,让我们又有一次好机会,以很低的价格买入那些很优秀的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68

面對熔斷股災,重溫“兩條定理”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y14.html

    昨天,股市4天之內竟然發生第二回熔斷停市,許多朋友恐慌不已!針對此事,我感到有必要重發本人2011年5月4日的小文《兩條定理》。

    另外,監管層宣布暫停實施熔斷機制,這無疑是立竿見影的重大利好。

 

兩條定理

    股市運行有兩條定理(原理):

    一、時間是空間的函數

    股市運行中,時間(t)永遠是空間(v)的函數,t=f(v)。這就是說,空間永遠是個“自變量”,而時間是個“因變量”,是空間決定著時間的。漲得快了,牛市(或反彈)時間就縮短了;跌得快了,熊市(或調整)時間就縮短了。反之亦然。別把因果關系搞顛倒了。

    正因為空間是變化的主導因素,所以什麽時候漲或跌,漲跌幅度多少,都是難以預測的。

    二、股市是鐘擺

    從較大的形態上看,股市運行好比鐘擺,怎麽跌下來,就會怎麽漲上去,並且會漲得更高;反之,怎麽漲上去,也就會怎麽跌下來,但不會跌得更低。

    如果你對這兩條定理(原理)真正有所認知並且堅信不疑的話,那麽你對股市的任何級別的漲與跌都會坦然面對,淡定自若,充分耐心地與時間為伴。同時,對任何時間上的猜測,包括“時間窗口”大師們的預測,都將不屑一顧。

    那麽,面對此刻股市創了階段性新低(2860點),你還會害怕或擔憂或嘆息嗎?應該高興才對,因為大漲的時間將會來得更早了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23

直播重溫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6-03-07

周日與巴黎兄一起做直播的機會真是十分難得。期望下次可以跟巴黎兄和止凡兄來一次三人行直播,擦出更多火花!

今次跟巴黎兄和眾多的網友直接交流,令我獲益良多。由於自己第一次做直播,沒有相關的經驗,起初還擔心會比較緊張,害怕應付不了網民的提問,後來發覺原來過程是相當有趣和開心,網友對我們也相當客氣和支持,不知不覺便渡過了一小時十五分鐘,真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如果大家錯過了當天的直播,可以去以下的網址重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kyuuC69tk

再次感謝巴黎兄和止凡兄的賞識,讓我有機會認識更多的網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143

羅振宇這50條思考值得新媒體人重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8/155906.shtml

羅振宇這50條思考值得新媒體人重溫......
羅振宇 羅振宇

羅振宇這50條思考值得新媒體人重溫......

社群是好產品的結果,如果哪天社群崩塌了,一定是因為產品不夠好。

黑馬說

作為一個“老網紅”,羅振宇老師這些年表達過很多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前瞻性觀點,雖然也有不少黑他的聲音。但一路感受下來,絕大部分觀點還是被驗證了。不管這些觀點是否屬於他的原創,至少經他一說,被傳播開了,被從業者重視了,這也是他和羅輯思維,之於讀者,最大的功德。插坐學院梳理了這幾年羅振宇具有代表性的50條思考。

01、過去十年的教訓告訴我們,未來當一切皆是媒體的時候,真正得利的未必是媒體人。

02、我一直堅信,社群是好產品的結果,不是原因。想通過先建立社群然後賣貨,這是殺熟。

03、媒體上創業有一種要命的品牌思維、流量思維、10萬+思維,但是10萬+未必會帶來商業利益。

04、在自媒體上,你千萬不能太端莊,要有一點邪惡。端莊就是“端著裝”,自媒體不怕被罵,就怕被嫌棄。

05、只要媒體是依靠廣告來過河,它永遠需要在廣告和內容提供用戶的體驗之間尋找到一種平衡,這同樣是一個刀尖上的舞蹈,在向左和向右之間只存在著一條細如發絲的黃金中道,你能不能走過去。

06、我是專業的知識轉述者,我替你讀書,我用我的理解力、用更短的時間轉述給你聽,幫你省時間,這就是服務;

07、曾經有個聾子看人放炮仗,說怎麽好好地一個花紙卷,說散就散了呢?因為聾子的感官世界缺少了一個維度,因此他沒有辦法理解爆竹如何被引爆。

08、蘋果公司,它的商業模式我經常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房間里的大象",它明明在,但是我們跟沒看見一樣。

09、我們這一代所有的企業面對的並不是轉型,而是“強制拆遷、異地重建”。

10、科學作為一種手段,主要增長了我們的無知而不是我們的知識。

11、讓用戶用人民幣為你的內容投票,只有收費,內容才能帶來人格信任。

12、所有市場給你留下來的空白,不是因為別人沒想到,是因為難幹,所以別人沒幹。

13、什麽是勢能?勢能是營造別人和你潛在合作性的一個思維方式。

14、這個時代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你形成一種固定的時間節奏,去跟你的用戶之間彼此馴化,形成一種合作體,這才是一種最好的協作模式。

15、人類次第打開的交易入口會有4個:流量、性價比、人格和知識。

16、中產階級的消費升級,往往是在那些自己都不知道的需求里面,出現了消費欲望。(消費升級)

17、社會變化的總方向一萬年沒有變過,越分工越細,一切的新工具都是促成人的分工越來越細。

18、未來所有的商業競爭本身的戰場是時間,拿到越多的時間,就拿到了越多的財富,這是我的提醒。

19、現在真正稀缺的已經不是內容,而是我的註意力。

20、怎麽判斷人,在某一個分工有手藝,肯勤奮的把這個手藝檢查做下去,就是牛的未來的創業者。

21、我們公司不允許有任何一條規矩,從上班時間打卡到團隊的KPI一概沒有。

22、控制人是以控制信息為前提,這個社會控制不住信息,控制不住還不如一開始就尊重她的自由意誌。

23、互聯網只幹了一件事,就是把所有傳統媒體承載信息的那些樣式,拿到一個全新的基礎上,擊破了它的時間阻礙和空間阻礙,進行無限制的互動。

24、世界上最好的社群從不需要去運營。社群是好產品的結果,如果哪天社群崩塌了,一定是因為產品不夠好。

25、我實際上生產的,是我跟我的用戶之間確定性的信任關系,而不是所謂的流量。

26、其實一個人從生下來開始,一生就是玩一局遊戲,就是讓更多人幫他,或者更多人願意袖手旁觀看見你成,這就是成了。

27、將來的職場當中,誰願意主動扮演那些溝通者、連接者、分享者,誰未來整個數據價值就是最大化的。

28、我每天早上風雨無阻的60秒語音,幹這活其實本質就是自虐求圍觀。

29、要順利說到正好60秒,不順利的話要說50、60遍,這是經常發生的事。

30、手藝人、供給者、商業人為主導的時代,知識入口必須與人格結合在一起。

31、內容時代,更需要跑馬占地。

32、我不信任品牌,媒體捧出來的品牌毫無意義,但是我信任朋友的推薦。

33、在互聯網讓每一個個人都崛起的時代,如果你再用確定性的、可控制的思路去面對你的競爭對手,你可能就會面對大象被螞蟻吃掉這樣的結局。

34、不要相信TMD什麽創新,自己想一條路,勇敢地走下去,只要你堅持,總有花開的那一天。

35、人和人類社會最大的好處是什麽?你只要把自己放在最好的協作關系當中,這個潮流自然會讓你往前走。

36、社群的價值在於運營,一群人聚集起來之後可能是烏合之眾,也可能做成大事,最重要的是幹什麽。

37、理財,就是經營自己的資源,就是優化自己身邊的協作關系。

38、腳踩西瓜皮,踩到哪里是哪里。

39、把事情在當下做得更好,我們不往前看,就看當下。

40、人就這麽短的一輩子,誰有錢,你都不妨到殯儀館去看一看,那是沒有行李架的,什麽都帶不走。

41、現在各行各業的老二、老三很難受,因為他們發現自己一直在追趕、在學習的行業老大也很難受,追上他又怎麽樣呢?

42、產品化就是物化,把人類豐富的情感、物質需求,變成單一的物,在拼命大規模複制。

43、自媒體的魅力就在於不確定性。目前那些將自己規現在特定領域的自媒體,混得都不一定好。

44、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

45、互聯網正在把人群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以往全套的傳播方法論正在崩塌。

46、一旦一個互聯網公司跟我們說,他找到商業模式了,這個模式叫廣告,這家公司就離死不遠了。

47、工業社會一直在造塔。品牌就是塔,因為地基堅實,不會改變,只要有錢有時間,你就能造出塔來;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只能造浪,因為沒有地形,急劇變化。

48、如果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的兩個線索“人的延伸”和“跨界協作”用一個詞代替,就是“連接紅利”。

49、這個世界有太多的創新讓我們無法持續創新,我只做一次創新,然後我就一口咬死,永不放松,再不創新。

50、當答案稀缺的時候,誰有答案誰是精英。當問題稀缺的時候,誰問題好誰就牛逼。

qrcode_chazuomba_1_副本

新媒體 羅輯思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6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