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註釋
仁:這裡指存在私心和偏愛。這跟孔子主張的「仁者愛人」是不一樣的。
橐龠:〔tuó〕 〔yuè〕風箱。
屈:窮竭。
數:通「速」,加速。
中:這裡的守中並不是儒家的中正之道的守中,根據老子在《道德經》的一貫政治主張,這裡的中應該是虛靜無為之意。
翻譯
理解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註釋
沖:虛,空虛。
湛:深沉,指道的幽邃而不可見的樣子。
翻譯
理解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註釋
揣:錘煉。
翻譯
持有的東西達到滿盈的狀態,不如就此罷手。錘煉東西使之很尖銳,但是不能長久的保持。金玉堆滿家中,沒有人能守得住。富貴而且還驕傲,那是自己招惹禍患。成功了就隱退下來,這才合乎天道。
理解
《易經》乾卦上九曰:亢龍有悔。《象》解釋說:盈不可久也。乾卦用九曰:見群龍無首,吉。《象》解釋說:天德不可為首也。這跟這一章中老子說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成身退,天之道」本質上是一致的。難怪有人說《道德經》是老子給《易經》做的解釋。
為什麼老子要強調功成身退?我認為一方面,許多人在獲得了成功之後往往想取得更大的成功,獲得了權勢又想要更大的權勢,獲得財富想要獲得更多的財富,其中很多人是因為貪婪。但是取得的成就越高,面臨的風險往往也越大。歷史上的范蠡與文種截然不同的命運就說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像在政府、企業等組織,你坐到了高位,成就了功業之後及時隱退,這樣可以給後進者更多的機會,傳承往往比傑出更重要。德魯克在《旁觀者·弗裡德伯格的世界》說的那樣「公共事務不像科學和藝術,不是個人之力所能成就的,必須持續下去。公共事務的偉人必須有偉大的後繼者。但偉人留下的總是真空。」「如果後繼者只是庸庸碌碌,之前的偉人不要也罷。一個本身有能力,又能提拔後進的領導才是真正的偉人與領導者」,功成身退對組織的傳承也很重要,在這一點上,毛主席和華盛頓還是有點差距的。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註釋
載:一種解釋為句首助詞,無意義。第二種解釋為與抱字同義,因為在古文中同一意義往往用不同的字來表示。第三種解釋為承載之意。
營:魂的意思。魂,代表著人的精神思維。魄,代表著人的形體感覺。營魄抱一可以理解為精神與身體的合一。
抱:保持。
一:指的就是道。
離:離開。
專:集中,結聚。
玄:微妙的意思。
覽:又作「鑑」,就是鏡子,這裡含有觀照的意思。
天門:天含有自然的意思,門指的是與外界接觸的通道,天門即天賦的通道,指的是人體的耳目口鼻等感覺器官。
雌:指的是雌性的溫柔、寧靜的特點。
為:幫助。
長:作為首長,含有引導之義。
翻譯
精神和身體相合,持守住道,能夠做到不離開嗎?集中精氣以達到柔和,能做到像嬰兒一樣嗎?滌除雜念觀照內心,能夠做到沒有瑕疵嗎?愛護人民、治理國家,能夠做到無為而治嗎?自然的感官在接觸外物時,能夠做到寧靜平和嗎?明曉事理之後,能夠做到不使用智巧嗎?滋生萬物,養育萬物。生養了它們卻不佔有它們,幫助了它們卻不自恃有功,引導了它們卻不主宰,這就是高深玄妙的道德!
理解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周總理曾經稱讚這句是《道德經》裡最精彩的一句。也難怪,我想這就是天德的最高境界了吧。生化萬物卻不佔有,滋養萬物卻不依恃,成就了萬物卻不為主。這是何等的境界!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像出家人一樣放下一切,四大皆空。我只是覺得人生,快活的過是一輩子,掙扎的過也是一輩子,為什麼不讓自己變得輕鬆一點,不被太多的榮辱得失所羈絆,不被太多的紛爭所糾纏。
少一分佔有心,就多了一分豁達。少一分主宰心,就多了一分寬容。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註釋
轂(gǔ)
共:即「拱」,拱衛、集中之意。
埏:(shān)攪拌,揉合。
埴:(zhí)泥土。
利:便利。
用:作用。
翻譯
車輪上三十根輻條集中到車轂中,正是因為中間是空的,才有了車的用處。攪拌泥土做成器皿,正是因為器皿的中空,才有了器皿的用處。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正是因為房子中間是空的,才有房子的作用。因此,「有」帶來了便利,「無」帶來了作用。
理解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讀完這句話不禁讓我感嘆老子的睿智。人們往往注重有形的物質,但老子卻看到了無形的東西。我想這句話可以給人很多的啟示。在社會的發展上就是要提醒人們不能只關注物質生活的增長,更要關注精神文化的豐富。在戰爭中就是不能只考慮作戰雙方的人數、裝備,還要關注士氣、民心的向背,就像《狼圖騰》裡的畢力格老人說的:打仗從來不論人數多少,關鍵看你是羊還是狼。在談婚論嫁上就是女人不要只在意對方是不是有沒有車和房,男人更不能只在意對方長得漂不漂亮,真正決定天長地久的是無形的性格、價值觀等。這句話用在人們的修身養性上,它的啟示意義在於教導人們要時常保持一顆空靈的心。人生就像一段旅途,如果背負的太多,就要時常清理一下。如果內心被慾望、瑣事、憂慮裝滿,怎能裝得下更多的快樂和陽光?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註釋
五色:青黃紅白黑。
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味:酸甜苦辣咸。
行妨:這裡指損害別人利益的行為。
腹:這裡為飽腹的意思。
目:這裡是悅目的意思。
翻譯
繽紛多彩的顏色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動聽的聲音使人聽覺遲鈍,多種可口的滋味令人口感麻木,縱馬打獵令人心發狂,珍稀的物品令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在物質生活上只滿足基本的需求而不去追求過度的享受。
理解
雖然我感覺《道德經》可謂字字珠璣,但有幾句話讓我有種振聾發聵的感覺,其中一句就是「為腹不為目」。所謂「為腹不為目」就是說在物質上只滿足基本的需求,而不過度的追求享受。
記得剛上高中的時候,我們班有一個同學春秋時節穿的是布鞋。這令我非常非常的驚訝。小的時候,幾乎每一個同學穿的都是這種布鞋,布鞋輕便、吸汗、而且不用花錢買,那個年代農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做。後來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同學們有穿那種橡膠底的球鞋,那時候感覺穿一雙球鞋就非常的威風,就像《銀元時代生活史》裡陳存仁非要穿洋襪一樣,我也嚷著要媽媽買球鞋穿,而且從此拒絕穿土裡土氣的布鞋。所以你可以想像當我見到我的同學穿的是早已被我嫌棄多年的布鞋時我的驚訝程度!而且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的家庭經濟條件很差。當時我心裡沒有任何的鄙視,反而有一種深深的敬佩。
如果一雙一兩百元的鞋子就能滿足需求,為什麼非要花五六百甚至上千元買一雙阿迪或者耐克呢?一個兩千塊錢以內的手機就能滿足需求,為什麼非要買四千多的蘋果呢?(估計要被果粉捲了)仔細問一下自己,你肯定有一個答案。見鬼,還是說出來吧,就是那份虛榮心。但是,實際上誰也不會因為你滿身名牌而對你認可提高,頂多心裡會想,哇塞,這傢伙真是個土豪,或者又是一個富二代,nothingmore。一個人越是炫耀什麼往往說明他越看重什麼,這往往反應他越缺什麼。
為什麼要「為腹不為目」?老子看得非常清楚。過度的物質追求只會使人把精力放在外在的物質上。而且對物質的追求往往是沒有終極的,對物質過度追求最終會導致人被物質所奴役。
有個小故事把這一點說的非常明白。紂王早期的統治其實還是比較英明的,有一次箕子見紂王用象牙筷子吃飯,非常憂慮。有朋友不解問他,不過一雙筷子而已,為何如此憂慮?箕子回答說:紂王用象牙做的筷子,怎麼會滿意陶器做的餐具?一定會弄來美玉做的餐具與之搭配。美玉做的餐具怎麼會用來盛放普通的飯食?一定會弄來四方的山珍海味。吃的如此高貴,怎麼會滿意於穿著粗布衣服在普通的房子裡吃飯?一定會穿綾羅綢緞、建造豪華的宮殿來享受。沒過幾年紂王果然奢靡起來,甚至造酒林肉池設炮烙之刑供他玩樂,最後殷商也就亡了。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以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翻譯
得寵和受辱都像受驚一樣,看重大的禍患就像自己的身體一樣。什麼叫作寵辱若驚呢?得寵是卑下的,獲得它很驚恐,失去它也很驚恐,這就叫做寵辱若驚。什麼叫作重視大的禍患就像自己的身體一樣呢?我之所以害怕大的禍患,是因為珍惜自己的身體,如若我沒有身體,我又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樣重視天下的人,才可以將天下交給他;像愛惜自己的身體一樣愛護天下的人,才能夠將天下託付給他。
理解
這一章的理解我也很不確定,我根據老子一貫的說理方式判斷「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是一個常見的現象,最後才是他想表達的觀點。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尤其是在重視尊卑秩序的古代,如能得到最高統治者的寵信,受寵者則地位驟升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因此受寵者非常害怕失去寵信。也就是說人們非常看重得寵與失寵這件事。人生在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但是很多人卻本末倒置,把利祿榮辱看的比生命比身體還重要,這些人也往往會做出以身試法的事情。老子提醒那些本末倒置的人:「吾所以有大患者,以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人們之所以重視禍患,還不是因為害怕自己的身體受到損害,如果連性命都沒有了,榮辱富貴還有什麼用?誰還會害怕禍患?所以,只有那些重視自己身體的人才能真正擔當的起天下大任,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會推己及人,急百姓之所急。但是這也並不是說重視自己身體的人肯定就能重視他人,但是那些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會在乎的人,怎麼能指望他們在乎別人的生命呢?
原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註釋
士:又作「道」,「士」指的是行為居處符合老子的「道」之原則的人。
儼:恭敬嚴肅。
渙:自在隨意之義。
朴:未經雕琢的木頭。
孰能:經文原為陳述句,非疑問句,本句及下句中「孰能」二字為後人所增。
蔽不新成:實為「蔽而新成」,「蔽」通「敝」。意思為歷久而常新。
翻譯
古時善於行「道」的人,精微奧妙而神奇通達,非常深刻以致難以理解。正因為難以理解,所以才勉強的形容:小心謹慎就像冬天涉水過河一樣,反覆考慮就像就像害怕四方遭受攻擊一樣,拘謹嚴肅就像是做客一樣,自在隨意就像是冰就要溶解消散一樣,惇厚淳樸就像未經雕琢的木頭,開闊豁達就像山谷一樣,混同一切就像是渾濁的河水。讓渾濁的漂浮物體安靜下來,它就會慢慢的澄清。死寂無生氣的人或事物運動起來,就會慢慢地煥發生機。持守這種道的人不追求圓滿。正是因為不達到圓滿,所以才能夠歷久彌新。
理解
一般人沉浸在世俗煩擾之中難以解脫,很容易被人看清楚,但是得道者追求的是道,依道而行不妄作,因此很難被人完全認識。這讓我想起一部電影,《暮光之城》裡男主角吸血鬼Edward有讀心術的能力,他在酒吧裡給女主角展示了他的超能力,他一一給女主角解讀酒吧裡每個人內心想要什麼,酒吧裡的那些人想要的無非是錢、性、地位等,但他的超能力只在一個人身上失效了,就是單純的女主角,他完全看不出女主角想要的是什麼。雖是電影,但我想老子想要表達的跟導演想要表達的一樣,一般人很淺薄,一眼就能被看穿,得道者靜密幽沉難以忖度。
讀過之後又感覺這簡直就是老子給修道的人設定了一個修身目標一樣:恭敬嚴謹,惇樸豁達,自在包容。但我想老子並不希望修道者只是照著他描述的得道之人的外在表現來學習,真正應該學習的是道本身。「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第七十章)說的就是說的話還有做的事都是有原則的,都是按照道的規律來說話和做事的。
抱持道的人不會追求盈滿強盛。因為老子很明白盛極而衰的道理,「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蔽不新成,實際上它的意義是蔽而新成。孔子去請教老子,老子給他看了看自己破損的牙齒,又給他看了看自己完好的舌頭。孔子領悟到這是柔弱勝剛強的意思,但柔弱勝剛強的原理之一就是「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牙齒是比舌頭堅硬的,但是自打牙齒長成那一天,它就不斷的遭受磨損,最終殘缺不堪。反觀舌頭,雖然生而柔弱,但是卻有細胞不斷的新陳代謝,反而歷久彌新。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註釋
希:少的意思。
翻譯
少說話才是合乎自然的。狂風不會持續的吹一個早上,驟雨不會持續下一天。是誰造成這種現象呢?是天地。天地尚不能持久,何況人呢?所以,追求道的人,就與道同行。追求德的人,就與德同行。失德的人,所認同的是無德。認同「道」的人,道也會樂於得到他。認同有德的人,德也會樂於得到他。認同於失德的人,無德也會樂於得到他。一個人的信用不足,才會有不信任他的事情發生。
理解
有時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說的話,大約十之一二是不應該說的,說出來僅僅是為了逞一時口舌之快,還有五六句大抵說的也都是廢話,不說也無妨。我想大多數人也是如此,不信可以嘗試去檢驗一下。
老子說希言自然,我想這句話不僅僅應用在說話上,其實大抵偉大的事物都是在沉寂中孕育的,包括生命的誕生、愛情、甚至死亡。上天給了我們兩隻眼睛、兩隻耳朵、兩雙手卻只有一張嘴,我想就是要我們多看、多聽、多做,少說!當然也可以理解為老子的一貫政治主張,規勸統治者無為而治,不要搞過多的政令。
認同道,按照道的法則行事,那麼就和道融為一體,孔子所說從心所欲不踰矩應該就是這個狀態吧。不按照道的法則行事,那麼就會被道所拋棄,最終得到失道的後果。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註釋
企:抬起腳跟。
跨:跨步走。也就是行走的時候邁出很大的步子。
行:這裡是行走的快,走得遠。
翻譯
踮起腳跟站著是站不穩的,跨步走是走不遠的。喜歡自我表現的人,反而看不分明;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判斷不清是非;自我誇耀的人反而沒有功勞;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領到他人。以上這些,從「道」的原則來衡量,只能把他們叫做剩飯、贅瘤。誰都會厭惡它們,所以有「道」的人不會這樣做。
理解
為了顯得自己比別人更高,有人會故意踮起腳跟,但這畢竟只能撐一時,不可長久。為了顯示自己比別人走的快,有人會故意邁大步伐,但這也是暫時的,終究會慢下來。老子認為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人好比是以上兩種人,為了表現自我、顯示自己的功勞、處處肯定自我反而適得其反。
通常人們總是很討厭那些喜歡自我肯定的、自我表現的人。在他們在肯定自己的同時在無形中做了一個對比,他比你好、比你強,所以在一旁的人總會感覺不舒服。即使自己真正有功於他人,如果處處表現出來,也會招來禍患,許攸的下場就是一個例子。
官渡之戰,曹操多虧許攸的幫助,夜襲烏巢大敗袁紹。之後許攸就日益驕橫起來,甚至說:曹阿瞞(曹操的小名)沒有我進的了冀州城嗎?驕橫如此,最後被許褚斬殺。
漢武帝的奶媽經常為非作歹,漢武帝知道後想要依法懲辦。奶媽知道後很害怕又沒有辦法,畢竟自己的靠山都準備收拾她了。她只好去求東方朔出主意,東方朔教她說在漢武帝要治她的罪的時候一定不要求情,要每走一兩步就回頭看一下武帝,做出依依不捨的樣子。這樣他或許有一絲希望能救她。
後來漢武帝果然親自數落奶媽的罪狀,最後要求交給廷尉依法處置,奶媽果然照東方朔的辦法,並沒有為自己求情,而是在臨走的時候三步一回頭,痛哭流涕,一副很悲慘的樣子。旁邊的東方朔發話了:皇帝已經長大了,難道還需要你的奶水嗎!抓緊滾蛋吧!武帝一聽覺得心有不忍,最後就把她赦免了。
東方朔就很懂得自伐者無功這個道理,如果奶媽當時對武帝講:你可是吃著我的奶水長大的呀,你就這麼狠心要治我的罪?估計武帝反而會殺意更重。東方朔作為一個第三者,看似在數落奶媽,其實是在講奶媽的功勞,讓武帝感念往日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