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道德經譯註 第四章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r9gt.html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註釋

沖:虛,空虛。

湛:深沉,指道的幽邃而不可見的樣子。

 「解其瑞,挫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在第五十六章中有同樣的句子,講的是領悟了道的人,並且這四句在文中意思不是很連貫,因此有人認為這是誤抄進的衍文。

 

翻譯

   道是空虛的,但是使用起來卻沒有止境的。它是那樣的淵深呀,像是萬物的本源。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芒,混同於塵世之間。道深沉幽邃,似有似無,我不知道它是由誰而生的,它好像是在天帝之先就已經存在了。

 

理解

   語言是有侷限的,當你說一個東西是紅色的時候,一個正常人一聽就會明白,但是你能給一個先天失明的人講清楚什麼是紅色,什麼是綠色嗎?但不管先天失明的人能不能感受的到顏色,顏色還是在那裡,它是客觀存在的。再比如盲人摸象的故事,摸到大象腿的盲人說大象像柱子,摸到尾巴的盲人說大象像繩子。但是我們見過大象的都知道,大象既不是柱子也不是繩子,大象就是大象,只有見過的人才會瞭解。當你要給沒有感受過的人講,你就只能用你們都知道的東西去描述了。但你描述的東西永遠不可能是被描述的東西本身,只能是它的近似。

  道就是如此,他能被人感受到,有的人感受的多,有的人感受的少。老子就屬於感受的多的那個人,但是他限於語言的侷限性,只能給我們一點點描述他的感受,但他怕人們誤解道,所以老子在第一章就說了,道可道非常道,能被語言說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楞嚴經》手指指月而指非月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去追求去探索。

   在這一章老子就給人們講了道的一個特點-----空虛。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卻客觀存在,使用卻不會被用完。本章最後一句中老子說的很誠懇,我也不知道道是怎麼來的呀,反過來說,道就是最本源的東西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