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週末茶座】藏錢與洗錢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877

貪官界的巨額不義之財往哪藏?

1.裝紙箱,藏廁所;2.塑料包裹藏糞坑;3.藏魚肚子;4.藏用水泥封閉的煙眼道;5.藏在特製煤氣罐裡;6.專門租或買套豪宅放錢;7.家中挖個地洞藏錢;8.埋在農村親戚家的垃圾堆下;9.藏在屋頂;10.春天把錢埋在田裡,希望秋天長出更多錢……

長出更多錢估計沒戲,但江蘇省建設廳原廳長徐其耀真就把錢埋田裡了。天上地下水底,海陸空三路,場所越稀奇古怪,越好藏錢。不義之財太多,為之找個安身處並不容易。

剛被帶走調查的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長魏鵬遠,家藏上億現金,16台點鈔機當場燒壞4台。網上一片質疑聲,直指點鈔機質量不靠譜。點鈔機也很冤枉,可是長時間超負荷拿命來工作。

這些藏起來的錢都是M0啊,要是進入流通,有個貨幣乘數,得變成多少M2啊?

在為這些奇葩藏錢招數噴飯之餘,不少網友大惑不解。洗錢工具那麼多,這些被動公開財產的貪官,難道就不會費點心找找時髦些的辦法?

比如古董買賣、去澳門賭一賭、註冊皮包公司搞點假買賣,有國際化視野的貪官可以利用進出口貿易……這事不能說太細,否則有教唆犯罪之嫌。總之,這些網友認為,付出稅收等必須的成本,將黑錢洗成白錢,就可以光明正大地享用了。

這些為貪官智商捉急的網友,至少犯了幾個錯誤:

其一,你怎麼知道大量的不義之財不是早已被洗白了?把錢埋地裡的土鱉固然不少,高智商的罪犯,更是層出不窮。

其二,《反洗錢法》、央行的一系列規章及反洗錢機構也不全是吃素的。大額點的交易,必須通過客戶身份識別,洗錢的過程,也佈滿風險。

其三,即使費盡心機把黑錢洗白了,政府真想查你,還能查不出你的問題來?做夢。

也有慈悲心腸之人對這些「不幸」被抓的貪官心懷同情。收錢時抖抖瑟瑟,藏錢時絞盡腦汁,用錢時瞻前顧後。尤其這一兩年來,電力、能源等各個系統落馬的貪官越來越多,「中獎」概率大大提高,貪腐的幸福指數急劇降低。這樣像個中國病人一樣活著,心裡沒幾縷陽光,短短的人生樂趣何在?

但這也不能全怪貪官界集體得病。比如家藏上億現金的魏鵬遠,「負責項目改造、煤礦基建的審批和核准工作」,報導稱其「工作非常認真,經常加班加點」。

掌握了那麼大的權力,能不認真工作嗎?激勵不僅是夠了,而且方向完全不對,更何況權力行使過程中缺乏有效監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56

週末扯淡:現在就討論中國會怎麼死還太早,討論如何復甦更恰當。 top_gun888

http://xueqiu.com/4439117448/29801410
最近看雪球上某些大V議論中國啥時會出現嚴重情況、大危機,一句話,我們會怎麼死?很多人熱衷參與議論,煞有介事似滴。我也議論幾句,中國現在就在討論怎麼死還太早了,就像對一個年輕人談死一樣,過幾十年再說哈。

中國和發達國家有著巨大的差距,目前中國人均GDP才6000美元左右,還沒達到世界人均的平均水平,按匯率人均GDP看,美國是50000美元左右,歐洲強國都是4萬8、9左右,日本也是4萬多,俄國是15000美元左右,巴西也有10000美元左右,同為中國人的台灣也3多萬美元了,新加坡更不得了已經有5萬多了!中國是不可能才剛剛到人均6000美元的低水平就崩潰就停滯滴,這巨大的差距就是中國發展的潛力和動力。而日本在進入停滯期時,其人均GDP水平(按匯率計算)比當時的美國還高不少。韓國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東亞金融危機裡人均GDP才1萬多美元,現在人家韓國人均GDP按匯率2.5萬左右按購買力評價已經3萬多美元了。所以,中國的發展現在還停不下來,現在成天唱崩潰論的還是先洗洗睡吧哈,過十幾年甚至更久點再來說再來看哈。

在中國的上一輪景氣高點,中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發展非常迅猛,投入高、利用槓桿大,所以現在的調整也比較激烈,浙江以前就是中國經濟發展又快又好的典型,現在矛盾暴露的比較充分。在景氣下降週期,其收縮的也比較猛,處於急降槓桿階段。但中國是一個洲際大國,任何一個省在歐洲和國際上看,幾乎都是一個中等國家規模的經濟,迴旋的餘地非常大,應該是黑了南方有北方,東方不亮西方亮,並不是說以前發達地區率先調整了,其他地區就必須隨後跟上、一個接著一個的淪陷,誰也跑不了。其實,中國不同的經濟領域和不同地域的經濟,完全是可以有不同的週期節奏,完全是可以此起彼伏滴。

中國近2年一直有著明確的經濟調控目標,以GDP增速低於7.5%為下限,低於這個速度必然要加油給力,CPI高於3.5%為上限,高於這個通脹率了就要適當降溫減速。現在,GDP增速已經是低於7.5%了,所以,雖然政府這次還沒有猛踩油門,但一直是在給經濟緩加油的,此即所謂的定向和結構性微刺激。

和這幾十年裡年年都要忽悠中國應該崩潰和休克的人一樣,那些預期現在中國經濟差了就還會再差和更差、甚至等待中國崩潰和休克的人,這次可能還是會大失所望滴,因為宏觀調控政策正在反向行動,正在積極對沖經濟的下行。當然,這些杞人憂天者、這些悲觀論者們一定會說,反週期調控不一定總有效,總有一天是會崩潰滴,。。。是的,人總是要死滴,但問題是何時死哈。最可能的結果其實還和以前經濟週期的表現一樣,景氣低迷逐漸的式微,中國經濟又重回新一輪景氣。

這些都是被近幾十年的歷史經驗反覆證明了的,崩潰論者們一直在預測,但從來沒兌現。雖然中國的問題很多、太多了,老的問題沒全解決新的問題又冒出來了,但中國經濟在這幾十年卻一直是在顛簸中前行,中國經濟這些年在世界上實際上是一直處於強勁的上升勢頭。目前中國經濟確實處於低迷期,但這只是一個暫時滴狀態,正像鐘擺在達到一個頂點後會逐步向反方向運行一樣,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經濟更大的概率是逐步重返經濟景氣週期。不信的人,你們可以看看這些年的宏觀調控週期和增長率變動數據,看看經濟週期的時間和震盪幅度到底有多大。

溫故知新,看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率的幾個低點:1981年4.4%(1980是7.8%,1982是8.8%),1989年4.1%1990年3.8%(1988是11.3%,1991是9.2%),1999年7.1%(1998是7.8%,2000年8.0%),2012年和2013年兩年7.7%,今年1季度的7.4%。
很多人會說2008年應該是低點,但2008年以來這幾年的GDP增長率數據是這樣滴:
2008是9.6%,2009是9.2%,2010是10.4%,2011是9.3%,2012是7.7%,2013是7.7%,2014年1季度是7.4%。
你可以觀察到,中國經濟表現出明顯的慣性和滯後期(不論對衰退影響還是對調控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67

三星開放「造反」 週末短褲日清涼上班

2014-08-04  TCW
 
 

 

三星(Samsung)電子熱得受不了了!七月中,頒佈一項行政命令,旗下水原工廠試行週末上班的員工將可改穿短褲。眼見全年最熱月份將到,上班族比喻清涼裝扮去上班的感覺:「簡直像天堂!」

三星表示,短褲成為最新衣著守則,一來是為節約能源,二來是營造更靈活、有創造力的工作氛圍。但事實上,去年夏天,三星便已首次實施短褲出勤,兩年前就允許員工夏季穿著短衫上班,當時還掀起一股跟風。不僅現代(Hyundai)汽車、半導體SK海力士(SK Hynix)、韓國航空(Korea Airline)等立即響應,連韓國政府也跟著解禁。

韓國的辦公室穿著文化向來嚴謹,無論冬夏,男性清一色得穿上外套、襯衫與領帶等傳統商務西裝。

一名不具名公務員抱怨,夏天穿西裝、打領帶實在很痛苦,尤其公家機關規定,室溫達二十八度才能開冷氣,許多同事因此自行安裝小風扇,與節能目的背道而馳。

炎夏高溫正是這股清涼商務裝風潮的最大推手。根據韓國官方天氣預報,進入八月後,氣溫最高可能衝破三十六度,放寬服儀規定堪稱順應大勢所為。這也是樂天(Lotte)線上購物中心統計所反映的趨勢:適合辦公室穿著的短褲業績逐月隨溫度飆升,光是今年五月就較去年同期成長了二五%。

棄西裝,跟上體面休閒風

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在韓國職場中,正式商務西裝是維持權力形象的工具,西裝式微的確有助轉換工作氣氛;英國《週報》(The Week)進一步指出,韓國破除傳統代表著它跟上十多年來全球職場衣著趨勢:從西裝革履的制式穿法,轉向隨興自由與體面休閒(smart casual)風格。

所謂隨興自由風氣源自矽谷,蘋果(Apple)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的標準行頭是黑色套頭衫、牛仔褲,外加布鞋;到了新一代網路達康更顯隨興自由,像是臉書(Facebook)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就愛穿帽T、牛仔褲,即使面對身穿名牌西裝的華爾街金童,照樣沒在怕;Google的服儀規定只能說是簡短有力:要穿衣服。

體面休閒則是服飾品牌的重要守則,西岸潮牌A&F甚至替零售店的一線員工擬定造型指南:店員穿著單寧上衣時,「必須將領子立起,而且最上方三顆鈕子不可扣,」或是「內搭在毛衣裡的上衣袖子至少要露出半吋,才叫有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12

週末雜談:「取勝之道」、微信Shake 出iBanker老公、愛與時間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來源: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4/08/shake-ibanker.html

先前的週末書介Facebook Like 數倍於股票分析文章,今次再接再勵,週末雜談三則。

(一) 從打波的取勝之道到創業投資

以往和契姨甥仔打波都是隨意玩樂,今日計分比賽,沒有玩發球權,而是直接得分制。我們主要的得分(失分)位,多數是落網、出界和發球失誤等等,很少是技術取分。原來『取勝之道』不需要卓越球技,而是要致力減少失誤。這道理顯淺易懂,似是老生常談。友人說世間每一件事本是如此。我不認同 -「取勝之道全憑減少失誤」只適用於有清晰規矩的項目,例如比賽和考試。若套用在投資領域,只是部分適用。如果是科技創業,則根本不合用。



先說科技創業,這領域沒有既定的『成功方程式』,所以減少失誤等同要減少嘗試。Startup 為找出成功的道路,需要"fail fast" -越多失誤等同越多學習機會(lesson learnt),有助找出正確道路。我想它們需要的不是減少失誤,而是加快失誤的速度和減低失誤的規模(magnitude)。若果能快速兼小規模地犯錯,並學到教訓,應是較理想。

至於投資領域,則未必需要像科技創業般不斷地小規模犯錯。因為投資的成功方程式很簡單:低買高賣(較複雜的衍生工具和期權等,暫不在討論之列)。可是選股和買賣需要捕捉時機,而這部分不容易有清晰的規則。所以,很多投資者訂立交易守則,例如止蝕位等於整個投資組合的2%、連續3個交易蝕本就離場休息等,就是為了減少失誤或減輕失誤的程度,保存實力。從這角度看,較易了解交易守則的重要性吧。


(二) 補習國際化、年青人的常識、WeChat Shake 出 iBanker老公

早前朋友聚舊,席間有電視台編劇、digital & social strategist 、公司秘書和兩位老闆 - 專責舊樓收購&重建酒店,以及跨區補習社。整晚飯局的話題新奇有趣。除了電視台的明爭暗鬥、港視的拐角手法、和名牌配對公司的營商手段,印象最深刻是
  1. 補習社的經營模式 
    1. 朋友的補習社從幼兒學前班到高中DSE考試都有。我本以為學前或幼兒班的家長最願意付錢補習,卻原來是小學生的家長最樂意送孩子去補習。這類別的市場需求較大,可是並不是利潤率最高。為甚麼?因為補習教材都是franchise,需要拆賬。教材來自世界各地,包括較受歡迎的日本和韓國,而最多franchise 教材的學科,是數學。
    2. 我驚訝 - 以franchise 教材的數量和國際化程度,補習市場較我印象中的『老土單對單』或『明星教學班』成熟很多很多。而營運者面對的是國際市場,不是本地市場。
  2. 新一代
    1. 大學畢業生沒有common sense
      1. 據聞一位到外資銀行工作的大學畢業生,需要貼郵票寄本地信。可是,公司沒有平郵郵票,只有空郵的。郵票面值不對,他的處理方法是:將空郵郵票撕開兩分,只貼一半在信封...  
      2. 另一位面試市場推廣職位,回答處境題:如何推廣某個名不見經傳的手袋品牌,竟然答:和Chanel crossover...  
      3. 辭職沒有信、沒有電話、沒有會談,只有一個whatsapp message。如果公司拖拉不簽合約,whatsapp message 通知辭職很合理。但我問得很清楚,他們早已白紙黑字簽了約。既然開工要簽字,離職需要遞信或較formal 的交代,屬合情合理吧~
    2. 年輕一代最輸蝕的是:
      1. 創意低 - 大概和熱愛玩電子遊戲有關。他們只需要跟著攻略過關,不需要動腦筋有新意
      2. 抗逆力較低 - 沒有會考,一條龍讀到中學最後一年才有DSE,令升不到大學屬大多數。而這個人生挫折,不是每一個都有能力面對和處理
    3. 我不肯定上述comment 對年青人公道,但聽完真的會笑和 O嘴
  3. 微信Shake 出 iBanker老公
    1. 女同事微信Shake (識)到iBanker,wechat 一段日子後見面拍拖,認識僅4個月便籌備結婚。閃婚不是未婚懷孕,也不是熱戀糖黐豆。而是4個月內,iBanker 在微信又再shake 其它女生,玩曖昧兼腳踏兩船。之後他發現還是愛女朋友多一點,所以求婚。
    2. 我比較傳統兼老土,祝福他們但不看好。4個月了解不足,wechat shake 閃婚還要加上中間那段小插曲。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既然 iBanker 怕悶又未想定下來,何必呢~  

(三) 珍惜愛與時間

「微信Shake 婚姻」令想起大學時代一位台灣師兄教導小師妹的話:一個人越願意花時間在妳身上,代表他越認真越喜歡妳。他傳授這個『篩選條件』有點harsh,尤其不適合現今的速食世代,但台灣師兄的信念是:要找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幸福。

這種『愛與時間』的correlation,除了應用在尋找life partner,也適用於親人相處吧。

居於外地的親戚計劃短途旅行,我打算飛到當地會合。短短5、6日,錢、時間和嚴重時差就算了,最麻煩是拍照簽證等一堆瑣碎事,但我珍惜相處的時光。小時候,逢週末就聚在一起玩,晚上三家人四處覓食。中學之後,逐個出國留學。畢業後,為前程留在國外或各有各忙。上次一同去旅行,是5年前吧!我知道逢週末共聚的時光,不是必然。有機會相處玩樂,真的要珍惜,而那將會是難忘的開心回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102

週末書介:《窮人一出世就係輸家? 從唐樓劏房走到投資銀行》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3.html
我一口氣看完。心想:那些希望幫助基層子女脫貧的善長仁翁和慈善機構,應大量買入此書送贈給基層子女。這也許是最簡單直接,並能帶來即時改變和長遠效果的方法。


這本書好好睇。即使我幸運地在小康家庭成長,對書中不少內容也感同身受,尤其作者提到視野和思維的重要性。

「很多時候,眼界被局限才是貧窮『遺傳』的原因...  在窮人家庭長大,基層子女耳濡目染,很容易會『遺傳』父母的價值觀和思維。我記得中學臨畢業前,跟一個坐在旁邊的中產同學談起,畢業後想做什麼工作,他說他的目標是要進入投資銀行,賺大錢。而我那個時候,根本連投資銀行是甚麼都不知道。」

中六之前,我不認識外國名校,只知道本地大學。回頭看,如果我早知道世界有這些一流學府等著我報名,中學時會努力些讀書。又或我早知道李寶椿書院,也會申請入讀預科。中學高峯期我曾同時參加7項課外活動。會考期間,溫書之外還會去卡拉OK和逛街。父母從不期望我考第一,只要成績優異就好。升學計劃是在香港完成學士,再到外國唸1年碩士,以慳錢慳力的方式獲得亮麗學歷。所以,中學時代我並不注重英文-中六之前沒完整看過一本英文書。閱讀報告都是看頭幾頁,中間翻幾頁,再直接跳到最後看結局,然後隨便寫個讀後感搪塞過去。

當作者寫道如何努力練習英文口語,融入『世界公民』的圈子,聽不懂澳洲英國的十多個口音,再每天聆聽英文財經台苦練,我真的感同身受。

原本碩士才到外國進修的計劃,因為親戚勸說父母,若負擔得起,應早點送我出國讀書。所以,中六我才開始認真看英文書和英語劇集。初到外國升學,頭兩星期真的聽不懂各式各樣的口音,明明懂得英語,就是溝通不到。我較作者幸運一點,大學就有機會在『世界公民』的環境生活,他則是大學第二年 summer intern 面試之後,才發現社交英語能力的重要性,並要入職投行後才感受到那種環境。

「在溫室長大的人,永遠不會明白,點解有人會為節省幾塊錢不去搭車,而要花大半個小時走路到目的地。...  為了很少數目的錢,去浪費寶貴的時間或錯過些人生中重要的事情。同樣是一天假期的時間,窮人的孩子往往不捨得用錢,或付不起錢,而把時間花在沒什麼效益的事情上。小康家庭的子女可能會花一天去旅行見識,又或看書充實自己,但窮人家庭的子女可能會花一天去幫家人撿紙皮、汽水罐。」

我確實幸運。父親是生意人,母親是訂閱《信報》的師奶。他們深信知識能創造財富,所以從小培養我看書的愛好。我的知識大部分都不是來自教科書,而是課外書和校外體驗。他們的時間觀念重,讓我明白要珍惜和善用時間。至於理財,則是應花得花。購買名牌產品嗎?實用和質素重要,但如果是為了虛榮就不必。有料之人,本身就是名牌,不需要名牌產品裝身。再說,要是和別人比較,我們不可能像很富有的人般,從裡到外連內衣褲都是名牌。一山還有一山高,我們眼中的名牌,在有錢人眼裡普通不過。要不落人後,是時間和知識的運用,它們的價值都大過金錢。

「傳統名校除了入大學率高外,他們教育出來的學生還較有自信,領導才能,團隊精神,而且校友網絡也很廣。精英學生之間的競爭,也帶來進步。這些優勢是普通中學未必能提供的。」

我認同。由於父母不追求名牌,我就讀區內中學。那不是傳統名校,但校風純樸兼入大學率高。學校只要求學生參加1-2項課外活動,很少同學像我般貪玩,參加多項課外活動。後來,我才發現傳統名校的學生,個個都玩音樂體育,兼且學業成績 & 英語能力一流 。同時兼顧讀書玩樂,在傳統名校是常態。我相信在那種環境,每個學生都會越來越進步。傳統名校的確有其獨特優勢。

「我從此明白到一個簡單的道理- 做人應該選擇自己感到最舒服,最有絕對優勢的戰場。不把米高佐敦放在籃球場上,而把他放到足球場上,結果會如何?」

作者大學畢業後,全職工作兼「全職」讀碩士(只修晚上的課)。由於碩士課程是他熟悉的學科,較學士同時修讀非本科課程,更感輕鬆。自此他明白個人優勢和選擇戰場的重要性。這道理簡單易懂,但年輕人總愛嘗試新事物,而steep learning curve 是很吸引的事,未必將「選擇有優勢的戰場」這道理時刻記在心。 我是工作數年後才真切明瞭的。

「我也想邊工作邊找工作。但現今世代,稍為好的工作都要面試或者考核四、五次,那時在『全職工作』同時以『全職』模式讀碩士的我,真的分身不暇。」

作者為了準備報入投行,儲了半年使費,便辭去穩定收入的工作。對於需要錢的他而言,真的有勇有謀。我都試過「裸辭」,而父母是支持的。尤其是剛畢業那段日子,他們知道申請好的工作,準備和參加面試都需要時間。若有全職工作困身,難以專注,也可能會影響入職機會。

「返工來回車程兩個半小時...  我的生命比他們(住市區的人)每天少了兩個多小時。難道我天生就要比他們短命?...我開始計算,不論環境如何惡劣,也要搬到市區中心。...  他們(父母)認為每月交$2000 租金也很昂貴,責備我『唔捱得』,還說很多人上班也經常要每天花三小時去搭車,但我一於好少理。我不想學他們般,幾十年來,願意每天浪費大量時間在無謂事情上,但『忙』得連時事新聞也很少看,與世界脫節...小時候的我,寧願花半小時走路,也不願花幾塊錢去搭車。你可以說節儉是美德,如果真的窮得很,幾塊錢當然也很重要。但現在看來,這其實是窮人思維、窮人心態,是不理性的,以節儉為名,去掩飾自己懶惰不作分析和思考,為省下幾塊錢而感到自我良好。」

很真。我不夠膽評論基層子女小時候應否節省交通費。但工作之後搬往市區,減省交通時間,我認為是明智的。時間很寶貴。大前研一曾說過,選擇居住地點,甚至購買房子,別因為價格便宜或面積較大而選擇住在偏遠地區,寧願選擇細小的市區戶,節省每天上下班的時間,週末才到郊外渡假放鬆身心。

「基層家庭上一代的朋友,親戚圈子也很可能都是基層,在見識較狹窄的情況下,他們眼中的選擇就少得多了...  社會之所以進步,是因為下一代沒有遵從上一代的步伐。」

作者很真實細緻地分享了自身經歷和學習進程,包括遇到的難處和思考盲點,發現筍工和準備面試,兼計算機會率等的過程,還有那些在中產和富有家庭眼中理所當然,但基層子女從不知道的事。 作者認為基層家庭除了硬件不足(沒寧靜環境讀書、沒有錢去上補習班、畢業後要還貸款等的弱勢), 『遺傳』父母的價值觀、思維和視野,更影響下一代的成長。

既然起跑線不一樣,更突顯時間的重要性 - 越早擴闊視野,基層子女便能早一點拉近起跑線之間的距離。

作者亦在書中詳述他的思維方式、衡量重要性的方法、以及工作和行事態度。此外,更介紹了投行front end technology 和trading floor 的不同產品和交易模式,有部分我都是第一次聽。這書內容踏實,真的幫讀者增廣見聞。

真心相信送贈此書給基層子女,可能是脫貧的第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107

週末大笪地密密租密密賺

2014-10-09  NM
 
 

 

周星馳話:做人無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香港不少手作仔設計師,都有一個夢,就是有地方擺賣自家出品。不過香港租金昂貴,不是人人負擔得起。今次生意的主角張智冬(阿冬),逢週末都把自己在觀塘工廈的時裝店,分租給其他設計師擺賣,化身大笪地Instax Focus,讓他們實現夢想,而阿冬自己的夢想,亦因此走前了一大步!

阿冬的如意算盤,是向每個設計師收費每兩天五百元。由於每個週末都有三十人願租,時裝店加上大笪地收入,阿冬每月賺多了數萬元。他道出做設計亦不能「離地」太遠:「以前做生意唔掂,周轉唔到賣咗樓。而家最想賺番多啲錢,買番層樓,俾老婆同仔女一個安樂窩!」

有檔口是信心保證

Fibe指每一條手鏈她也要花至少三十分鐘去做,做文職的她,每日放工回家,都花三小時去整手鏈,她說:「雖然累,但見到有人買,都是值得的。」

阿冬這裡開了一個多月,我便擺了三次檔,平均每次都有千多元營業額,生意算是不俗,至少比自己在網店賣好得多。我自己有正職,四月開始賣自己擅長的串珠手鏈,會有不同圖案、花邊。以往只會把自家產品的照片,放上Instagram,但客人未能摸上手,都會留言懷疑我的手藝。我未有能力自己租鋪開檔,阿冬主動找我,說五百元可擺兩天檔,我即管試試。開檔第一天人流不多,我把自己在這裡擺檔的照片放上網,翌日即有兩個客人,各在網上跟我買了七條手鏈,其中一個客更是來自新加坡!似乎有個檔口,對客人來說,是信心保證。而隨着阿冬加強宣傳,客人亦愈來愈多,對我這個剛起步的手作人來說,真的是一個很大鼓勵。今個星期,我已主動叫阿冬預我一份啦!

入場門檻低

學生Elle,自言平時比較寡言,只愛密密做手作,但來到這裡遇到不少同路人,一提起自己的作品便滔滔不絕。

我是一個業餘的手作人,夢想是希望擁有一間工作室,建立自己的品牌。製作項鏈是我自學的,我會把自己買回來的真花風乾,再裁成每朵二至三厘米,放入玻璃樽內。每做一條項鏈,需時半小時,每日要處理訂單,都要兩至五個小時,都幾辛苦。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我的創作,我曾到元創方(PMQ)擺檔,但那邊租兩天要大約一千五百元,雖然人流較多,生意比這裡好一點,但對我來說,投資額實在太大了,而且PMQ每個月只可以申請一次,想進駐擺檔的競爭者又太多,要排隊等待機會。現時在這裡,收入可補回租金等成本;我相信欣賞我作品的人,即使要由港島區走到觀塘區,都一定會來﹗

同路人互相鼓勵

有客人將飾物搞亂,美欣都會急忙地整理自己的飾物,盡力讓自己每一件的手作品都以「最佳狀態」示人。

我是第一次在這兒擺檔,我本已打算放棄做手作,男朋友還跟我說:「何必每晚下班後,還要繼續埋頭苦幹做到凌晨一兩點?」但是這次在阿冬的市集中,認識了身旁的另一個手作者,她對我說:「辛苦一定是會的,但是我怕如果我放棄了做手作,熟客找不到我,會很失望。」這句說話,令我再次覺得自己不是孤單一個。之前在網上賣自己的作品時,很難認識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畢竟大家是競爭者。但透過這個市集令我有同行者,而且短短兩日內多了五十個人關注我的網店,實在是很難得!我一定會再回來的。

實現年輕人夢想

老闆阿冬,開時裝店賣女裝及鞋,是大笪地的「包租公」。你好,我就是大笪地Instax Focus的老闆。聽過我幾位「檔客」的分享,你應大概了解我的營運模式了。事情看似簡單,其實當中大有學問。在想到做地攤的當晚,我很興奮地拿着計數機左計右計,發現這盤生意有得做!第二天早上,我立即在Instagram上搜索本港的手作設計師,發現大約有七千多人。鋪頭叫Instax Focus,就是代表全部手作人都從Instagram找回來。那天,我一日打二百多個電話去找他們:「如果有地方給你們賣自家嘢,你們會來嗎?」當時,十個有九個都答會,於是我立即籌備開鋪做地攤的事宜。忘了告訴你,創業前,我做過電話sales,打幾百個電話實在小意思,哈哈!既然地攤生意可能搵得更多,「反客為主」,我決定轉而把自己在九龍灣工廈的時裝店,搬到週末人流較多的觀塘工廈。我後生時做過裝修工人,新店的裝修由我一手包辦。一切準備就緒,我再次致電曾表示有興趣擺檔的設計師。但他們的回應把我嚇壞!有的即時拒絕,有的說再考慮,結果剩下三成人會來。回心一想,我錯在太心急,連確切地址也沒有便接觸他們,後來他們都嫌我的店鋪太遠。事已至此,我唯有再做「孤獨的推銷員」,日日打四十多個電話,聯絡另一批手作人。如此打了兩個星期電話,才有廿多間手作網店表示有興趣。

手作人流失率高

說實話,論規模,我絕對比不上PMQ和K11。我只能從「租金」及入場門檻入手。澄清一點,我收週六、日共五百元,是叫「清潔費」,並非租金。我事前與業主溝通過,他容許我找其他人(手作人)來「擺檔」。幾經艱辛,終於有齊地方及檔主,七月尾的週末,我的跳蚤市場終於開業!剛開始時為了湊夠人數,我未有篩選「檔客」,因此除了賣手作仔外,還有賣「自拍神器」之類的檔攤。這除了令整個市集失去定位,更引起在場的手作人不滿。所以之後幾次市集,我都只接受有特色的網店及手作人參展,甚至找些商場中買不到的,這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來購物嘛。雖然已有手作人會主動聯絡我,表示有興趣擺攤,只是除了週六下午的人流較多外,其餘時段來逛市集的人着實不多。就是因為人流不足,每星期商戶流失率高達一半。我時時刻刻都在擔心,我真的害怕下個星期會無人來擺檔!為了催谷人流,我每天也往街外跑,既要在大學門口派傳單,亦要把宣傳單張放在附近廠廈的信箱中。

為老婆仔女買層樓

每天也東奔西走,令我脊椎舊患復發,幸好老婆每晚會為我按摩患處。雖然辛苦,但我每天回家見到熟睡的孩子,便會充滿力量。其實,我自覺一直欠了他們。在我開時裝店前,我是做成衣批發生意的,收入一直不錯。但○八年金融海嘯,不少客仔走數,導致我周轉不靈,無力向廠商還債,他們不停向我追數;加上二○一○年,個個自行到淘寶掃衫,大品牌又改在旺季時間割價促銷,我的生意亦隨之一落千丈,最後要賣掉太子那層自住單位,要和太太及剛出生的女兒娜娜租屋住。香港成衣生意難做,以往營業額五、六萬元,但現時扣除租金、入貨成本,往往得一萬幾千落袋,真是愧對家人。我要做埋大笪地,都是想盡快儲更多錢,買番層樓俾家人。老婆,對不起,我會繼續努力!

開業資料(12/12)

租金$80,000*裝修$30,000雜費$10,000總共$120,000*兩按一上註:沒有入貨成本,貨源主要來自廠商賣剩的貨尾,阿冬賣出以後,把售價的三成回贈予廠商。

營業資料(08/14)

營業額$110,000^租金$23,000雜費$3,000人工$10,000#回贈廠商$18,000盈利$56,000^$60,000來自時裝店,$50,000來自大笪地#一位兼職

一點意見

Chocolate Rain創辦人及設計總監麥雅端(Prudence)Chocolate Rain由一間小型工作室,發展成著名品牌,Prudence創作的「冬菇頭」女孩Fatina深受OL喜愛,曾和不少大品牌搞Crossover。她認為現時很流行「手作人市場」,但難度正如阿冬所指:人氣難keep。她認為有三個地方要留意:1. 搞清店鋪特色:阿冬本身不是創作人,所以在店鋪定位和手作人定位方面,會出現困難。最好就是全部的貨品都是原創或者獨家代理。2. 費用要再平:現在中環的元創方和K11都有手作店,人流很旺,而且租金相對之下不會太貴。相反觀塘樓上鋪的人流量相對少,減低手作人的租金費用會吸引更多手作人。3. 宣傳要勁啲:除了社交網站的宣傳外,可以幫參展的手作人建立一個網上平台,甚至是apps。而之後長遠發展可以考慮和其他品牌合作,增加知名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54

週末一樂 xuyk的博客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30f.html

    青年朋友Y是當地某券商營銷總監,前幾天,他在微信朋友圈上分享文章《炒股九段高手之路看看你在哪》,圈內股友們饒有興趣地參照此文“對號入座”。

    老L在圈內幾乎沒人知道他做過股票,連他自己也不認為自己是炒股的。他20多年前買了一點老八股“飛樂音響”(600651),不知道是他忘了呢還是怎麽的,一直放到現在,增長了大概近千倍了吧?這會兒,他從該文的“一段”看到“九段”,再從“九段”看到“一段”,上下來回看了好幾遍,但怎麽也不能對上哪個段位,遂發微信問我,閑聊。

    我特別看了最高級別的“九段”內容:

    “這時候的你對世界經濟了如指掌,你可以提前預知下一輪的經濟走勢。一年你只交易幾次,也可能一單一拿就是幾年。你很少有看盤的時候,多數時間你在打高爾夫或是在太平洋的某個小島釣魚。你從不和別人說起交易的事,因為你知道沒人能明白。”

    看後,我微他:“你老兄絕對超越了‘九段’標準啦:你20年前似乎就對經濟了如指掌,早就預知到了如今或將來的經濟走勢;20多年來只買入交易一次;一單一拿就是20多年;你從不看盤;幾乎所有的時間你都在做與股市無關的事情;更絕的是,你從來不和別人說起交易的事,這不是因為你知道沒人能明白,而是因為別人說起交易之事,似乎是你不明白!哈哈!”

    “那我算什麽段呢?”老L問。

    “那還用說,絕對超一流,超十段!”我答。

    “哈哈!”老L回複。

    周末一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99

週末沒事,整理了一下98年以來的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守時乘勢

來源: http://xueqiu.com/8410542293/32314023

周末沒事,整理了一下98年以來的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發現不過剩的行業已經很少見了;好幾個行業的產量萎縮都持續幾年了,對應到市場,如果做工業股的話,或許做困境反轉比做正向成長的可靠性更高。因為增量的空間的確不大了,那只好去守那些在困境中持續時間長,去化完成的差不多的行業;
一個是機床業,按說雖然下遊機械制造業差,但汽車行業卻很不錯,而機床業卻在困境中好幾年了,完全沒有享受到汽車業繁榮帶來的好處,估計主因還是行業集中度太低,加上地方保護主義,不過又看了一下按收入排名數據,從集團層面看,沈陽機床在全球是以28億刀排第一,不過看了一下上市公司,似乎13年的數據才73億人刀,貌似數據差距很大。
一個是化肥產業,需求端基本穩定,生產端似乎這幾年一直都是小年,不過化肥的增量空間似乎很小,氮磷鉀折純從1998年的2900萬噸直到2012年最高也才7400萬噸,這個空間相比較其他工業品的增量,實在是太小了,因此化肥的邏輯應該主要在供需價格上。
增量最熊的估計是原油開采業,產量從1998年的1.6億噸到2013年的2.08億噸,十幾年基本在原地打滾。
手提電動工具,從08年開始就沒好過,大概是生產方式的提高,半人工方式的工具都被自動工具替代了。
船舶業,產量從314萬增加到2011年的9200萬載重噸,增幅巨大;2012年以來開始萎縮,至今沒能緩過來。不過個股卻在朦朧的題材中漲幅不小。靠軍工的畫餅能撐起來麽?真正要起來還得等航運吧?
發電設備,產量從1400萬千瓦到2008年的1.33億千瓦,增幅不小,不過從2009年開始就沒好過,2014年產量增幅似乎不錯,是否熬過冬天了?畢竟用電量一直都在增加啊,缺點就是大型成套設備的更新周期實在太長了,等到黃花菜都涼了。

鐵路機車業,低迷了2年,今年下半年開始狂奔,不過鐵路機車業的特點就是不持久,通常跑兩年就要歇兩年。但願這次能打破。
汽車,從171萬輛增加到2387萬輛,增幅巨大,不過增速已經下來了。
軟飲料,從958萬噸增加到1.49億噸,這個增量是非常可觀的; 現在人均年消費100升,相比較一些國家似乎還有很大空間,不過考慮飲食習慣,以及去掉農村的一大塊人口,大概人均150升,還有25%的差距。
布的產量,從179億米到現在683億米,增量也不大,人均4.1米;就算不考慮出口縮減,空間也基本沒了。
耐用消費品中的家電幾大件,這幾年似乎都飽和了,沒啥增量了。
最牛X的莫過於移動手機,從2000年的5200萬部增加到2013年的15.41億部,增量30倍,太恐怖了,按全球70億人,也不用幾年就普及了。開始還納悶於這麽大量居然都不過剩,後來逛了逛論壇才知道是自己out了,原來別人都是半年一換手機,用我這種用到廢的觀點實在是沒法理解。老實說,實在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
---------------------------------------------------------------------------------------
合成洗滌劑,產量從380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1029萬噸,增幅也不大;分為工業用和民用,按2012年的數據,廣東的產量占全國28.45%,其次是安徽、四川和浙江,分別占10.06%,9.65%,8.47%; 雖然確切的人均消費量數據還沒有,不過似乎空間還不小,缺點是精細化工似乎都被外資壟斷了,這塊如果能實現國產替代,空間似乎不小,當然也應該有條件實現國產替代。
化纖產量從516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4133萬噸,增幅不小,最近兩年以個位數整長,空間似乎也不大了,除非找到其他用途。
塑料制品從843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6188萬噸,2012年,2013年個位數增長,不過今年似乎增速又恢複了二位數增長,由於塑料的用途太廣,可替代的地方也多,不容易分析。
交流電動機的產量從4300萬千瓦增加到2.79億千瓦,這一塊如果技術上能突破,其實國產替代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發動機的產量從1.6億千瓦增加到17.7億千瓦,受益於汽車業的繁榮,增速一直不錯。
汽車和轎車,汽車產量從171萬輛增加到2387萬輛,增幅巨大,8月數據增幅低於3%了,轎車產量從57萬輛增加到1330萬輛,不過8月份數據似乎出現了輕微負增長。是否意味著汽車業暫時到達了一個頂峰,需要適當調整呢?

最後來看看跟房地產產業鏈的相關的產業:
由於房地產今年的投資增速持續回落,而新開工面積從2012年就曾經出現了負增長,2013年的增速也不高,今年則是大幅的負增長;因此可以說其實從2012年,房地產的新增投入已經出現了拐點;
相關的產業中:
水泥的產量從5.1億噸增加到24.1億噸,近幾年增速雖然不高,不過所幸還是正整長。大概是由於農村的危房改造和大規模的鐵路建設補償了部分房地產減少的需求吧?
平板玻璃的產量從1.7億箱增加到7.79億箱,2012年增速-3.21%,2013年增速9.08%,今年到目前為止增速6.55%;
粗鋼產量從1.14億噸增加到7.79億噸, 這幾年增速一直保持個位數,而生鐵產量今年增速已經明顯低於粗鋼增速。而上遊的鐵礦石的產量增速卻比生鐵的產量增速高出許多,另外鐵礦石的產量從2.05億噸增加到14.51億噸。
銅材產量從123萬噸增加到1498萬噸,仍然保持兩位數增速;
鋁材產量從147萬噸增加到4437萬噸,仍然保持兩位數增速,氧化鋁的產量今年則只有個位數增速,遺憾的還需要補充鋁錠的產量才能總體判斷。

最後再看看發電量,從1.13萬億千瓦時增加到5.24萬億千瓦時; 按2013年分類用電數據看,一產是1014億千瓦時,二產是39143億千瓦時,三產是6273億千瓦時;居民用電是6793億千瓦時,合人均430度左右。
再看看美國的數據:居民用電:1.39萬億,這個人均就厲害了,差不多4600度; 商業用電:1,34萬億,工業用電: 9547億,交通用電: 75億。直供電:1394億,合計用電: 3.83萬億千瓦時。而且美國的用電量也持續在下降,可媒體卻說美國經濟在複蘇?拿什麽複蘇呢?其中工業用電更是從2007年以來持續下降,至少說明美國的實體經濟在繼續空心化。不以用電量增加的複蘇都是耍流氓。另外也看出難怪美國人憂心忡忡,要是14億人按美國的人均4600度,那光居民就得用掉6.44萬億,比目前國內的發電總和還多。
--------------------------------------------------------------------------------------------
經諸多網友指正,特意查看了美國全部能源消耗
數據2013年的數據是: (單位是Trillion Btu)
居民消耗: 21287,其中初級能源是6831; 商業是18047,其中初級能源4138; 工業是31154,其中初級能源21233;交通27147,其中初級能源27068;的確如網友所說,美國工業能源消耗中,初級能源消耗占2/3的樣子,近幾年也在持續增長,不過總量仍然沒能超過2007年,估計2014年能超過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685

Oct 26 【週末雜談】快樂學說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26.html
老生常談:「有錢未必開心」、「開唔開心全乎點睇」。十分老土,但放眼觀察,很真實。

快樂與否取決於做人態度。

幾個平凡小故事。不談極端富裕或貧窮,而是不愁衣食,溫飽有餘的中產。



(1) 小夫妻

我向來欣賞這對夫婦。女的性格樂天,爽直開朗。健談不囉嗦,會為人設想,對朋友兩脅插刀,不會斤斤計較。而金錢觀念是賺得來花得去。愛名牌手袋,逛Baby Kingdom & 淘寶,玩手機遊戲,但毫不港女 - 不挑剔不貪錢不難伺候,容易相處,凡事看得開,無嘢大件事。男的脾氣好,隨和不造作,會為人設想,齊整不少爺,凡事無乜所謂。兩人都是專業人士,用情專一感情好,生活美滿。

上述都是我欣賞的性格優點,當中最值得學習(我認為大部份人做不到),是「無嘢大件事」。

所謂「無嘢大件事」,是真正看得開,凡事不執著。例如:(1) 父親患癌並於確診後數月內逝世,不會天昏地暗頹廢生活。半年後一班朋友外遊,告知朋友這件傷心事,語調心情平和,了解「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2)幾年後母親患癌,等報告期間,她不慌張。聽醫生建議後,母親接受治療兼康復。整段期間,不會過分擔心。(3) 懷孕時不過分著緊。會戒口,也會偷飲凍飲,照常行出行入,生活不受影響。嬰兒出世後,不會精神緊張。她餵哺母乳,但白天外出或半夜不想起床,就少泵一次以奶粉代替。

與她相處,舒服自在,因為『無嘢大陣仗』。所謂不大件事,並非不處理。每一個問題,該做和可以做的,都做了。只是心態平和,對人對事寬容,不會太著緊擔心。

兩夫妻『對人對事寬容』,是真正寬容,給予自由度,不會強迫誰跟隨誰的標準。例如:兩位親家奶奶不咬弦,見面不瞅不睬,或者離場抗議,都不會影響兩夫婦感情。夫妻二人明白兩位師奶各有缺點和麻煩之處,不會指責對方,亦不會要求自家人改變。反正就由得兩位奶奶按自身性格脾氣待人接物,不強迫任何人,未來盡量避免兩位奶奶同場。

我萬二分欣賞他們凡事處之泰然、無嘢大件事的做人態度。我估大部份人做不到 - 很多人都會緊張執著、提前擔心、強逼改變等。

而小夫妻相處融洽,感情深厚,除了年資,是價值觀相近,同樣懂得為人設想,不小氣不記仇,金錢觀一致,不斤斤計較,凡事看得開。兩人都容易相處,生活舒服自然。

的確,收入安穩不愁衣食能免卻不少煩惱。但,到底是否關錢事?我見過同樣生活溫飽,開店當老闆的夫妻。二人同樣用情專一,一心一意為小家庭打拼。無奈二人工作繁忙影響脾氣,著眼細節致神經緊張,對人對事有要求,需要他人跟隨自身標準,著緊錢財較少享受生活。遇到問題,同樣是逐件處理解決,但抱持的態度不一樣 - 緊張、執著、擔心。未必是自尋煩惱,卻苦了自己和身邊人。而另一種苦了自己苦了別人的生活習慣,是潔癖(這個很普遍)。搬屋之後,每一件傢俱如椅子飯桌,需要先徹底抹乾凈,再用保鮮紙包好,隨後再鋪桌布坐墊。外遊時很多活動不參與,就是怕不乾淨。他們對衞生的標準高,自有其道理,不是錯。只是神經緊張,令自身太累,少了享受生命的時光。

(2) 退休夫婦

夫妻二人感情深厚,健康不俗。兩老與仔女向來有傾有講,仔大女大事業有成,兼且可享兒孫福。兩老本來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移居外國住獨立大屋,弄孫為樂。也許照顧孫兒太累人,導致身心俱疲,加上語言不通,失去香港社交圈,又沒有機動性(被孫兒困身或去商場要駕車),不習慣外國食物,致使凡事看不順眼。每每日常生活瑣事,看在眼裡都變得負面,不再常常感恩,或欣賞世界萬物。

人生中不如意十常八九,難以事事稱心如意,本屬正常。至此,自身態度就成為快樂關鍵。要抱怨還是從容面對?

我相信各人有各自的苦衷,生命中有高有低。儘管衣食豐足,依然有大小問題。這時候,小夫妻的『凡事看得開,無嘢大件事』就大派用場(當然,他們其它的個性特質都是榜樣)。我看他們滿有福氣,生活愉快。

小夫妻的處世態度,就是快樂學說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769

週末隨便扯扯 諸葛就是不亮

來源: http://xueqiu.com/2325980630/33002319

1、自今年年中以來,這波行情的特點:我看下來有幾個歸納一下:活躍度是自3478以後最好的;熱點板塊非常明確;除了防禦類的沒怎麽動,其余都輪了一輪。有朋友說這是到了尾聲。我想不能簡單這麽說。因為上面這幾個特點除了板塊輪動了一遍以外,其余兩個都不是進入調整的標誌。
2、熱點明確,就是之前一直強調的明牌。想想看,從上半年一直領漲的軍工板塊,到一帶一路引申出來的高鐵,船舶,重工機械以及核電重啟,自貿區等等等等,這些概念,難道都是概念?絕對不是。高鐵就在朝外走,墨西哥一段高鐵重新招標,中國的高鐵就失敗了?這幾個概念板塊後期依然會有資金不斷殺入,這是最明的明牌,至於還有一些小的明牌比如機器人行業,低空領域放開這都是稍有些遠的節奏。
3、在操作上,這一段時間我短線做的比較多,給我的感覺,眼下的短線很好做,因為熱點持續久,比如今天新聞聯播吹什麽概念了,明天高開,往往還能持續2到3天。這就會有持續的掙錢效應出現,那就會有可操作性。什麽時候上午一個版塊下午一個版塊,收盤st齊刷刷在板上,ok,好日子基本到頭,可以歇歇了。
4、大勢究竟好不好?顯然很一般,肯定在走下坡路。問題是預期過頭了還是預期沒體現。銀行股今年很搶眼,倆銀行轉債彪了20%,為什麽?因為預期過頭了。那我們對宏觀經濟的判斷,那些市場人士的聲音是不是也過頭了呢?真的有那麽差嗎?後續是比預期好,還是比預期還差?
5、市場的預期收益率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無風險利率紮紮實實在向下走,最初我們看到的是實際利率在向下,今後我們也許會看到名義利率都在向下,存款在少,說明貸款意向不足,這一輪的收益率向下跟以往歷次都不同,因為我們從投資主導開始在轉型,這是今後10年的大勢,看不清這個大勢,會在今後的日子里極為不理解一些宏觀的現象。比如GDP增長向下為什麽股市反而向上?可誰又說GDP一定跟股市正相關?如果是這樣,中國股市最高點應該永遠也不可能過6124,因為那時候的GDP增長率是最高的。
6、想買的人多還是想賣的人多?看定增,這是產業資本的動向,包括史玉柱搞了個400億的產業基金;看解禁股限售之後是漲還是跌;假如壓力很大,但就是不跌,說明啥?我身邊在今年年中的時候,看漲的極多,眼下一半人已經出來了,主要以正規部隊為主,因為他們看不懂。看不懂為啥自己研究的覺得很不錯的股票就是不漲,不怎麽會做股票的人追各類熱點概念可以做到好幾倍的利潤,他們認為這是出現了問題。我不這麽看。
7、商品已經變成雞肋。自9月以來就開始陸續了結商品頭寸,重點放在股票市場。商品上確定性強的東西已經沒有了。順路說說對黑色的看法,我認為今年的黑色是沒有邏輯的黑色幽默。鋼廠利潤非常好,但盤子上始終鋼廠利潤被死死壓住在負值,美其名曰做空鋼廠利潤。我猜中了開頭,沒猜中結尾,早知道期貨這麽牛B就應該去買鋼鐵股,50%最起碼到手。市場在扭曲,在不顧現實的視而不見。市場說將來螺紋05一定會在明年2-3月份跌到2500以內,所以現在他就不能漲。這是半年的行情,怎麽眼下都打到2400,大家7個月都在買賣2400的螺紋鋼?沒有這個道理。商品上講故事的內容太多,大家講故事聽故事別最後自己信了,成了主人公,才是悲催。比如動力煤,比如焦煤,比如奇葩的纖維板,瘋狂的螺紋鋼,鐵礦石。
雪碧可以有。我最近贊助出去不少手頭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