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最大造船民企的生死困局 2000億授信付不起1億欠薪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061

手握大量現金的時候,熔盛重工未能未雨綢繆,現在則被資金鏈問題逼進了死角,成為各色虎視眈眈的資本緊盯的對象。

「我終於被優化了。」酷暑中,裝焊工趙師傅一邊關掉焊槍一邊說道,一串電火花戛然而止。接著他從一艘在建巨型貨輪的腳手架一躍而下。

這是趙師傅在民營造船巨頭、香港上市公司熔盛重工公司的最後工作。「優化」是熔盛重工對調整員工結構及人力重組的美其名曰的叫法。但在趙師傅看來,這是變相裁員。在過去2年裡,熔盛員工數已從高峰時期的四萬多名銳減至8000名。

熔盛所謂「優化」之舉還引發了一場堵門討薪事件。2013年7月初,數千名勞務工人堵住熔盛重工南通造船總部門口,要求發放拖欠三個月的工資。該事件是熔盛重工成立8年來遭受的最大衝擊。

這起事件再次暴露熔盛重工資金捉襟見肘的窘迫。在產能過剩、國外造船訂單萎縮與國內銀行大幅減少信貸的多重夾擊下,「第一造船民企」——熔盛重工岌岌可危。

在危機中掙扎的不止熔盛重工,第一造船民企的遭遇折射出第一造船大國的境況,在江蘇、浙江、大連等造船工業基地,數以千計的中小船廠紛紛倒閉,甚至一些大型船廠也徘徊在破產邊緣。

危險的欠薪

員工討薪如同銀行擠兌。

「去年下半年至今年首季,是熔盛經營最困難的日子。」熔盛重工董事局主席兼執行總裁陳強在2013年5月的股東會上公開表示。

可經營最困難的寒冬遲遲未能過去,眼下的情況似乎更糟糕了。趙師傅對南方週末記者介紹:「去年10月至12月這三個月的工資,直到春節前才發放;今年4月份以後又拖欠了三個月工資。」熔盛南通造船總部年初有一萬多員工,公司拖欠的工資很可能上億元。

「以往熔盛財大氣粗,1億元工資算不上什麼大事,一年半前熔盛還有高達159億元營收,總資產超過500億,對那時的熔盛來說,1億元僅是九牛一毛。」熔盛重工一位前財務員工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但現在,1億元欠薪竟然差點成了壓垮熔盛的最後一根稻草。」據其透露,除了1億元欠薪外,熔盛還拖欠不少供應商賬款,此前已有供應商威脅要取走機器設備。

在熔盛工人中,熔盛直接簽約的員工僅6000人左右,外包勞務工人佔絕大多數。熔盛的造船合同是層層分包給來自全國各地的勞務公司和施工隊,再由這些勞務公司聘用外包工人造船。

這種外包用工模式幫助熔盛極大節約了人工成本。據介紹,在一艘貨輪的成本中,鋼材、機電設備、人工支出各佔1/3。中國外包工人工成本僅為日韓等國造船工人的1/6。這讓熔盛與日韓對手爭奪國際訂單時,具有強大的價格競爭力。

但此用工模式也存在諸多隱憂。比如勞動力流動頻繁,外包工對企業忠誠度不高;造船質量沒有保證;甚至有勞務公司資質不全,還發生過包工頭攜款跑路事件。

尤其在熔盛資金鏈緊繃的敏感之時,一旦工資發放有風吹草動,這些外包的勞務工人會聯合起來向公司討薪。一位分析師形容說,員工討薪如同銀行擠兌,「流言也能形成致命一擊」。

如皋市一官方人士也透露說,熔盛重工確實資金周轉不暢,但事件發生後,當地政府已經約請了熔盛重工、勞務工代表兩方協商和平解決。

脆弱的流動性

熔盛的資金鏈問題是造船業普遍面臨的殘酷現實。

前熔盛重工董事局主席——「船王」張志熔出手了。根據熔盛重工公告,張志熔向熔盛出借2億元人民幣做營運資金,以應付包括員工薪金在內的現金流危機。

這不是張志熔第一次自己墊付欠款。早在2011年底,因為拖欠供應商貨款和外包施工隊費用,追債方聯合起來圍攻熔盛船廠。那次,張志熔向銀行抵押了自己的不動產,才得以緩解追債危機(參見《南方週末》2012年8月9日C13版報導《資本玩家張志熔的資金鏈困局——中國最大造船民企風雨飄搖》)。

「張老闆履行了自己的承諾。」熔盛重工一位高管透露說。其指的是,2012年11月,在與美國SEC就內幕交易案達成和解後不久,張志熔辭去了熔盛重工董事局主席在內的一切職務。在裸辭當日,張一一向公司好友打安撫電話並承諾道:「我還會幫助熔盛的。」

張志熔裸辭後,將熔盛重工一切事務交由陳強為首的專業團隊打理。陳強是前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創始人,在船舶業被稱為「造船狂人」,在短短5年裡,他很快把熔盛重工帶上最大造船民企的位置。一位熔盛前高管評價他說:「陳強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造船專家,專業能力很強,但財務安排方面較弱,忽視了現金流短期內出現支付危機的風險。」

此前,針對外界對熔盛資產負債率高達73%的質疑,陳強多次公開反駁說:「造船行業的資產負債率平均為80%,熔盛的資產負債結構處於合理水平。」

招商證券一位跟蹤航運和船舶行業的分析師認為,「熔盛73%的資產負債率無可厚非,但其流動性出現的危險信號,沒有被陳強重視。」

上述分析師指出:「從以前公佈的財報來看,熔盛的流動負債率(流動負債/流動資產)一直低於100%,這意味著流動資產能夠安全地覆蓋流動負債;但是今年第一季度財報,熔盛首次出現流動負債率高於100%。」

「這是個危險的信號,」該分析師強調說,「這顯示流動負債高於流動資產,也就是說,手上的營運資金不足以覆蓋一年內到期的債務,另外,現金流也從62億減少至23億元,借款卻仍然維持152億水平,這是另一個危險信號。」

這位分析師還告訴南方週末記者,「4月下旬看到熔盛公佈的一季度財報後,當即預測熔盛隨時會發生現金支付危機,果然2個月後發生討薪事件。」

「陳強已經盡力了,熔盛的資金鏈問題是造船業普遍面臨的殘酷現實——訂單下滑、惡性價格戰、船東延遲收船或棄船,銀行收緊信貸。」南通一位造船業同行評價說。

熔盛營收急劇下降令業界大跌眼鏡。一年半前,熔盛營收高達159億元,短短一年時間裡,收入就下降到79億。利潤也「扭盈為虧」,盈利18億元變為虧損5.6億元。新船訂單的價格也從巔峰時期下降了1/3。

熔盛在2013年7月初已發預虧警告,預計半年度業績虧損。南方週末記者從南通稅務部門獲得的一份資料顯示,2012年上半年熔盛納稅1.34億元,但2013年前6月熔盛納稅僅2723萬元,比去年同期下滑80%。據此估計,熔盛收入比去年同期的下滑幅度不容樂觀。

船東延遲收船或棄船也令情況更加複雜。根據熔盛2012年財報,應收合約客戶賬款比上一年度激增10億元,但客戶預付款為0。一位熔盛財務人士解釋說,「現在生意很難做,船東先降低首付款,驗船時老是挑毛病,還遲遲不肯付款。」

銀行收貸則讓熔盛資金鏈雪上加霜。目前,銀行談船色變,除了圍追堵截所要欠賬外,還截斷了貸款渠道,幾乎所有銀行都把船舶業拉入貸款「黑名單」。

一些銀行已經要求船廠提供更嚴謹的造船合同,來作為發放貸款的前提條件之一。這些銀行還收回了分行向船廠發放貸款的權力。

一位要求匿名的中國大型造船廠的管理層說:這些銀行要求,客戶必須向船廠支付最少15%的預付款,船廠才可以獲得貸款。此前,有些造船廠給客戶的合同非常寬鬆,只要求支付低至1%的預付款。

熔盛的情況還不算最糟,目前負債高達326億,已從2012年6月底399億元減少了70億元,這正是銀行收貸的結果,據估算,銀行從中收回的貸款在50億左右。即便如此,熔盛仍有152億一年內到期的借款。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張志熔幾乎拿了「兩個王四個2」的一手好牌,手持大量現金是過冬禦寒的最好儲備。

「如果張志熔未雨綢繆,在造船業巔峰時居安思危,提前做好現金儲備,熔盛完全可以在行業蕭條時安然過冬,不必弄得現在如此狼狽。」前述熔盛前高管嘆息道。

這位人士介紹,張志熔頭腦精明,善於捕捉商機,而且非常勤奮,從熔盛重工和恆盛地產兩家上市公司辭任之前,每天工作超過16個小時,「全副心思都放在工作上」。

「但張老闆的缺點也很明顯,醉心資本運作,喜歡從房產商角度來經營造船業,有些急於求成,忽視了風險。」該人士評價說。

一位接近高盛的人士也告訴南方週末記者,2007年高盛等5家PE基金一度購買熔盛20%股權,在開董事會時,高盛派來的董事經常提到貝爾斯登倒閉、雷曼破產等反面案例,以警示張志熔注意防範行業蕭條時的風險。

在高盛方面的提醒下,張志熔和陳強提前作了安排,以應對造船行業即將到來的寒冬。2008年雖然熔盛也受到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但基本上能平穩過冬,無破產之虞。

2009年隨著高盛從熔盛重工退股,董事會中張志熔開始一家獨大。熔盛前高管認為張志熔逐漸失控,「對於防範風險的建議,已經聽不進去」。

據熟悉張志熔的知情人士介紹,雖然張很少在媒體露面,但其低調風格背後有著強烈的求勝欲,「急切希望熔盛做成造船業老大」。

尤其是2009年中國政府的4萬億救市措施,本處於蕭條的航運業和造船業出現一個小陽春,「造船行業忽然形勢一片大好,熔盛似乎坐著、躺著都能賺錢」。

熔盛在國際市場幾乎勢如破竹,很快拿到歐美的散貨輪大訂單,迅速躥升至造船民企的前幾位。2010年,曾經擱淺的熔盛IPO項目再度啟動,並成功於當年11月在港交所掛牌。

這幾乎是張志熔和熔盛的巔峰時期。此時,張志熔持有的熔盛重工和恆盛地產的股份市值高達380億港元。熔盛重工也高歌猛進,在2010年實現營收126億元,其新增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均高居中國民營船廠第一。

這次上市為熔盛籌集到140億港元,其資本負債結構也大為改善。諷刺的是,在這段巔峰時期,熔盛還開造船業金融信貸的先河,數大銀行給熔盛「錦上添花」——他們紛紛和熔盛簽訂戰略授信合作,授信額度超過2000億。

但此時,造船業已開始出現衰退跡象。一位江蘇船舶業元老形容道,「張志熔幾乎拿了『兩個王四個2』的一手好牌,手持大量現金是過冬禦寒的最好儲備。」

這位元老透露,在一次偶然相遇中,他曾向張志熔推薦企業家任正非的《華為的冬天》,因為電信業和造船業都屬於強週期行業,希望張能從中學習危機管理的經驗,「但張志熔看起來心不在焉」。

2011年,造船業已陷入全行業蕭條,但熔盛重工營收逆勢達到159億元峰值。這讓張志熔和熔盛眾多高管陶醉在增長幻覺中,對全行業風險視而不見,熔盛仍然在盲目擴張。

2010年,熔盛收購合肥振宇機械,2011年在合肥投資26.4億元建設新工廠,生產挖掘機和旋挖鑽機。但這個項目剛投產就碰上市場滑坡。

據合肥當地人士介紹,熔盛機械處於半停產狀態,員工也從當初千人規模能減至300人左右。當地代理商還透露,同樣由於拖欠供應商貨款,以致熔盛不得不拿挖掘機抵債。

熔盛重工收購全柴動力更像是一場笑話。熔盛先對全柴動力發出要約收購,一年後又毀約。毀約雖讓熔盛重工避免了近40億元的現金支出,但仍有6.3億保證金扣留在安徽省產權交易中心。毀約不僅導致熔盛與興業基金對簿公堂,也讓熔盛在國內資本市場的商業信譽一落千丈。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進軍工程機械和收購全柴動力是兩大敗筆,把上市籌集到的寶貴現金儲備消耗殆盡。」張志熔一些舊同僚評價說,「他被當時的短暫勝利沖昏了頭腦,覺得在政府的力挺之下,他不會出錯。」

眼下,造船業被銀行視為高風險行業,銀行對熔盛亦避之唯恐不及。「為發放員工工資,今年多次找銀行請求貸款解急,雖有2000億信用額度,但銀行仍然不願意放貸,最後只能向張志熔求救。」上述熔盛內部財務人士無奈地說。

誰來拯救熔盛?

熔盛更期待中央盡快出台振興船舶業的政策。

對於深陷困境的熔盛重工,引來不少虎視眈眈的收購者,有傳聞稱國企巨頭中船重工有收購熔盛的意向。

這也成為分析師和行業資深人士爭論的焦點。有分析師譏諷說,如果中船重工真作此打算,「領導的腦袋一定是被門夾到了」。

然而,一位江蘇造船業資深人士認為熔盛重工的深水岸線和船塢資源具有獨特的價值。據其介紹,熔盛目前擁有四座船塢,其中四號船塢長580米、寬139.5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船塢。

「最重要的是,熔盛的四座巨型船塢均可用來建造航母,中船重工手持眾多軍工訂單,這是中船對熔盛最感興趣的地方。」上述造船業資深人士說。

該人士認為,熔盛還有翻盤的機會,熔盛目前手持訂單超過1200萬載重噸,超過其800萬載重噸的生產能力,「實際開工量可能沒這麼多,不過,一旦經濟復甦,熔盛可以迅速佔領行業制高點」。

首先要解決的是資金鏈問題。據知情人士透露,熔盛有可能斷臂求生,賣掉機械工程業務和動力工程業務,以換取支撐造船業務和海工業務所需要的巨額資金。不過,這一消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43

造船業勿言抄底

2014-04-28  NCW
 
 

 

船舶違約風險正在逐步暴露,銀行為2010年那波錯判抄底埋單。現在,又有資本在賭2015年船市回暖,銀行怎麼辦?

◎ 財新記者 吳靜 吳紅毓然 文wujing.blog.caixin.com|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2013年倫敦仲裁委員會受理的3000多個仲裁案件,其中大約有2000個是中國造船糾紛,這是我在倫敦仲裁委員會晚宴上聽到的數據。」從事海事海商金融業務的瀛泰律師事務所律師周志勇對財新記者說,今年的市場違約和糾紛 情況還在惡化。

船舶行業已經是銀行業2013年以來新增不良貸款的重災區之一,而這批不良貸款主要來自於2010年金融危機後的那波船市 「小陽春」中貿然抄底入市的企業和銀行。

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下稱 BDI)從2008年6月到10月期間的萬點雪崩,是無數造船、航運,以及金融業人士的噩夢。

到2010年 上 半 年,BDI 展 開 近3000點的反彈,中國在「4萬億」救市政策的積極拉動下,一批國有、民營船廠又裹挾著金融資本入市。但僅僅數月後,BDI 又掉頭回到千點,隨後整個2012年,基本都在千點以下更深的底部徘徊。

多位商業銀行船舶融資業務的負責 人士回憶稱,在金融危機後,國外銀行紛紛縮減船舶融資支持,而中國的銀行誤以為是搶奪市場份額的良機,積極搶入。如今,多家中資銀行深陷船舶預付款保函等業務的泥淖。

「那波半山腰抄底的資本,現在該出事的差不多都出事了。 」一位銀行人士感嘆道。

金融風險的暴露有滯後效應。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的數據,全球航運市場持續低迷,船舶運力嚴重過剩,目前全行業已累積了1000多萬載重噸的船舶由於各種原因推遲交船日期,佔2013年中國造船完工量的四分之一。

每一筆延遲接船、不接船甚至棄船,背後很可能都有銀行的資金面臨違約風險,甚至直接產生負債。今年以來,在監管層的敲打之下,品嚐過上一波 「踩錯點」苦果的銀行們,已經開始大幅收緊船舶融資。

但2013年6月 開 始,BDI 從800點左右複蘇爬升,到年底達到2300點後掉頭向下,至今又跌入千點以下徘徊。

與此同時,又有一波資本在這輪巨幅震盪中投機入市,他們認為船市大底已經築成,他們在賭2015年船舶市場的回暖。

違約風險在上升

「在低谷時期,船東會找各種理由棄船。

一旦銀行監管疏漏,或有負債就會變成正式負債。 」一位股份制銀行總行相關人士說。

由於造船行業專業性強、資金需求大,在早期,只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這類政策性銀行以及外資銀行跟船廠做信貸業務。中國造船業自2004年進入強勁的增長週期,2008年衝至船價最高點。造船廠數量在這個時期瘋長,與之伴隨的是中資商業銀行的大力進入。

但2007年之前,中資銀行一般只做船廠流動資金貸款等傳統業務,後來才發展到預付款退款保函以及匯率避險工具。有銀行人士解釋到: 「2007年船市火爆,中資銀行也想從外資銀行手中搶業務。 」預付款退款保函是船廠向銀行申請開給船東的非融資性保函。船東通過銀行交給船廠部分預付款(一般是80%) ,船廠根據五個造船節點分期使用。同時,銀行根據船廠的申請,扣除船廠的授信額度,開具保函。從開出保函之日起,銀行對船東形成了一個付款的承諾,即任何有違原始建造合同的行為,在仲裁結果判定後,銀行需要對受益人賠償。

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這種業務看起來是不錯的買賣。據一位股份制銀行船舶融資業務人士介紹,如果船廠拿著船東提供的5000萬美元預付款,向銀行申請開具相同額度的預付款保函。對很多拉存款的銀行業務經理來講,不僅能拉到3億元人民幣的活期存款,還有每年6%左右的利率收入以及相關手續費。

「保函收益僅為千分之幾,主要在於存款利潤。 」前述銀行人士表示。

「預付款退款保函不真正佔用銀行資金,對銀行來講是或有負債,行情好的時候銀行做這種業務肯定賺錢。 」一位船舶業內人士也指出,2008年前後,銀行一邊給船東開保函,賺存款利潤;一邊給船廠提供流動資金貸款,賺貸款利潤,收益頗豐。 「船還能造不完嗎?」銀行對於保函違約風險不以為然。

風險從2012年以來開始逐步暴露。

據財新記者瞭解,2009年中國農業銀行樂清市支行為當地龍頭民營船企東方造船6條化學船出具保函,後來這些船遭到德國船東棄船。倫敦仲裁委員會認定,銀行需承擔船廠的相關責任,農行被迫背上4億多元債務。一位當地銀行人士曾向財新記者透露,農行樂清支行一度連工資都發不上了,100萬元以上貸款的審批權都被上收到溫州市分行。

另據財新記者瞭解,南通某民營船廠將船東預付款挪用,建造船台, 「結果太多訂單被棄,一條船都沒造出來」 。

建設銀行有6條船的退款保函、浦發銀行有1條船的退款保函均陷入此中,最終建行賠付了2億美元,浦發行通過法律訴訟逃過一劫。

船價持續滑落,即便是傳統信貸業務的違約風險也驟然上升。2014年初,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監管工作會議上指出,信用風險有從鋼貿、光伏、船舶等困難行業向上下遊行業及關聯產業鏈蔓延的勢頭。2013年多家上市銀行年報亦證實,不良重災區仍在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其中不少損失發生在造船行業。

3月底,熔盛重工(01101.HK)披露年報顯示,公司虧損高達86.8億元,同比增加逾80億元。這家全國最大的民營造船公司,截至2013年底,借款及融資租賃負債總額為224億元,其中一年內到期的有137.13億元,佔近50%。而實際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1.17億元。

國企的違約風險相對民企有過之而無不及,大批銀行因為信任國企實力和聲譽,更多的把信貸資源投入國企。比如目前處於破產重組困局的STX 大連集團,以及處在保殼邊緣的長航鳳凰(000520.SZ,*ST鳳凰) 。

據媒體報導,有10家金融機構曾組成銀團給 STX 大連集團兩次貸款近40 億元。2013年初,國開行、中國工商銀行還分別開出約20億元、40億元的保函。一位銀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現在意向參與重組的財團,要把 STX 大連此前接的低價訂單棄掉幾十個, 「扔掉歷史包袱」 。但對銀行來說,這樣做意味著承擔法人滅失的風險,承受壞賬的上升。

據一位銀行人士透露,長航鳳凰正在變賣資產,進入債務重整階段,經確認的債權總額近47億元。進出口銀行、浦發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等多家銀行及租賃公司被捲入。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民生租賃與長航鳳凰的融資租賃協議未有上級公司擔保,損失恐難以追回。

一位銀行系租賃公司人士坦言,市場狂熱時,不光是銀行不懂造船業,包括船廠老闆、船東都不懂,就是覺得來錢快, 「以為船賣出去了就會賺錢,但往往就是賣不出去」 。在行業低谷,船東常以質量瑕疵拒絕接船。

行業再洗牌

一位國有大行人士透露,截至2013年底,該行在船舶行業的總授信不足100 億元。 「以前不懂還要進,現在不懂至少不玩了。 」吃過一輪苦果之後,各家銀行已逐步壓縮船舶業貸款。

2012年起,各行對船舶業實施名單制,名單制之外的中小民營船廠很難獲 得保函。形勢轉變下,船東議價能力增強,一般只交給銀行20% 的預付款,剩下款項由船廠自己解決。如果船廠在銀行名單制內,銀行就給予其授信,相當於把以前常做的預付款保函轉成傳統信貸業務。也就是名單制內的央企、國企或大型民營船廠,能夠繼續這樣的「融資遊戲」 。另一位銀行人士表示,現在連政策性銀行都只肯對大型央企造船公司開具保函,更不要提其他銀行的謹慎程度。

「今年到我們船廠的意向客戶蠻多的,但一聽我們開不出預付款保函,扭頭就走。 」一位台州中型民營船廠負責 人向財新記者抱怨。在他眼裡,船舶市場目前在回暖,但國內銀行不支持,船廠看得到 「肉」 ,就是吃不到嘴裡。

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統計,2013年骨幹船企優勢明顯,前30家船舶企業接單佔到全部訂單量的89.9%。對於中小船企來說,融資困難、資金緊張的問題 更為突出。

從宏觀層面考慮,工信部對淘汰落後產能的力度也再次有所加強。2013年7月31日,國務院發佈 《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 2015) 》 ,明確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核准、備案新增產能的造船項目,國土、交通、環保等部門不得辦理土地和岸線供應,金融機構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

一位國有船廠內部人士稱,這個提法「強硬得出乎意料」 。

為避免一大批船企倒閉,政府曾在2010年推出 「在建船舶抵押擔保」政策。一位銀行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稱,這一抵押方式有很多瑕疵。首先,在建船舶上有很多東西是船廠賒購的,這不能視為船廠的資產;其次,銀行去做在建船舶抵押,不是要佔有船舶,還得再投入把船造好,再賣出去;第三個困境是,在建船舶不足值。船東付了預付款,但銀行沒有技術、智力和精力去監督這筆錢,這樣導致船廠可能將預付款投入其他用途。很多在建船舶的價格,遠遠小於預付款的價值。目前船舶行業已被工信部列為要嚴控產能的行業,即使是上述略為寬鬆的金融政策,已經不復存在。

中倫文德專門負責造船糾紛的律師郭敏輝告訴財新記者,他手頭六七個造船糾紛,都是因為銀行資金收緊,船廠無法再獲得流動資金運轉所致。

「即使是船台上的船找到下家了,買方還是開不出保函,在建船舶只能停工在那裡。 」他說。

但仍有不少銀行在前期被套的船舶業務中努力掙扎,遞延風險。 「一些領導不願把破產船廠的資產砸在自己手裡,可能會給船廠提供流動貸款,繼續 給予授信用於保命。 」一位銀行人士說,「只要這些風險不在自己任期內釋放,就讓下一任領導倒霉去吧。 」多位銀行人士表示正在總結上一波的教訓,對船舶預付款保函的興趣已經越來越小。前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銀行都在加強保函條款的法律審核。

只要不是惡意的預付款挪用,銀行掌握船舶,還是比較容易變現,一條船打八折是能賣出去的,只是利息收不回來了。 」但一位銀行租賃公司的高層對船舶市場仍然樂觀。在他看來,國內可做的船廠已經非常侷限,下一步,幾家航運金融租賃公司已經在「抱團」 ,集體去海外尋找機會。他認為,飛機和船舶是真正適合做租賃的東西, 「首先貶值不是那麼快,流通性強,二手市場比較成熟;其次船東也不那麼容易違約」 。

又一個底部到了嗎?

從事船舶經紀業務的挪威 Platou 公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邵和平,從2013年6月開始異常忙碌起來,與此同時,新船造價在逐步上漲,到2013年底達到一個小高峰。這被很多人視為新一輪的抄底時機。

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統計,2013年全國承接新訂單698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兩倍有餘。到2013年底,新船定價平均漲幅10%-15%,訂單價格和數量遠遠 超過預期。

「第一個原因是,船價確實到了歷史低點,再低船廠寧肯不接也不能賠本,比如江蘇揚子江船業,2011年下半年直接關掉了自己的一個船廠。 」 邵和平表示, 「第二,大型環保型船舶成為新寵,有些新型船舶保守估計降低油耗15% 左右,這對船東非常有吸引力。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大家都在賭,2015 年船舶市場應該會回暖。 」和過去的傳統船東相比,這一輪進入行業的資本中,多了很多「新玩家」 。

Platou公司向財新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2012年底一些船東已經在試探性訂船。

如 BP 石油一舉下單10艘11萬噸原油船和三艘16萬噸原油船。2013年,紐約上市公司 Scorpio Group 共訂造57艘成品油船、化學品船和 LPG 船。美國橡樹基金也在2013年支持 Oceanbulk 訂造了兩艘9200TEU 集裝箱船以及兩艘6.4萬載重噸散貨船。

倫敦克拉克森航運經紀公司向財新記者表示,和完全依靠航運贏利的船東相比,新一輪入市的 「玩家」有更多的上市公司。而中國一些從未涉足造船的個人投資者,也將此輪視為商機。

「傳統航運人已經嚇破膽了。我們現在經手買船的幾個客戶,有的是做港口的,有的做其他業務,他們把買船看成資產投資。目前鋼價已經跌到穀底,船價再跌也不會慘多少。加上融資成本低,等市場一好,就可以立馬轉手套現。 」一位銀行船舶融資業務負責人透露。在他眼裡,這群沒被航運市場嚇過的新人很可愛,有個買船的客戶直接把上海的一棟寫字樓抵押給銀行,這可比抵押船舶值錢得多。

在這位銀行人士看來,不見得有過航運經驗的人都能賭對市場。畢竟航運業的大牛市也就在2004年至2008年期間,隨後邁上艱難複蘇之路。市場好的時候大家都賺了錢,而市場慘的時候,可能有經驗的人反而賠得更多。傳統船東所有的資產就是船,但銀行卻已將之視為貶值資產。

對船廠來說,這一波增長的訂單並沒有驚喜。2013年1月至11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製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下滑6%,利潤總額下滑18%。用興業金融租賃公司項目經理張政的話來形容, 「大家在餓著肚子幹活」 。

「訂單雖然在增加,價格也在回暖,但成本裡人工費和材料費都在增加,一條船不見得能掙錢。 」張政對今年的船廠狀況並不樂觀, 「對船廠而言,必須保持開工率,工人得有活幹,基本維繫開支。今年完工的船數量,肯定還會打折扣。 」邵和平對市場的複蘇也比較謹 慎。他認為,目前的船價還在下探,而且一些新訂單的接船日期都到了2015 年-2017年甚至更晚。

「交船時間晚,說明大家對實體經濟複蘇的信心還不夠強。 」邵和平說,「不懂航運的資本攪進來,將船作為投資品來賭,實際上再次惡化了供求關係。造船市場離複蘇尚遠。 」

 
造船業勿言抄底  
 

 

船舶違約風險正在逐步暴露,銀行為2010年那波錯判抄底埋單。現在,又有資本在賭2015年船市回暖,銀行怎麼辦?

◎ 財新記者 吳靜 吳紅毓然 文wujing.blog.caixin.com|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2013年倫敦仲裁委員會受理的3000多個仲裁案件,其中大約有2000個是中國造船糾紛,這是我在倫敦仲裁委員會晚宴上聽到的數據。」從事海事海商金融業務的瀛泰律師事務所律師周志勇對財新記者說,今年的市場違約和糾紛 情況還在惡化。

船舶行業已經是銀行業2013年以來新增不良貸款的重災區之一,而這批不良貸款主要來自於2010年金融危機後的那波船市 「小陽春」中貿然抄底入市的企業和銀行。

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下稱 BDI)從2008年6月到10月期間的萬點雪崩,是無數造船、航運,以及金融業人士的噩夢。

到2010年 上 半 年,BDI 展 開 近3000點的反彈,中國在「4萬億」救市政策的積極拉動下,一批國有、民營船廠又裹挾著金融資本入市。但僅僅數月後,BDI 又掉頭回到千點,隨後整個2012年,基本都在千點以下更深的底部徘徊。

多位商業銀行船舶融資業務的負責 人士回憶稱,在金融危機後,國外銀行紛紛縮減船舶融資支持,而中國的銀行誤以為是搶奪市場份額的良機,積極搶入。如今,多家中資銀行深陷船舶預付款保函等業務的泥淖。

「那波半山腰抄底的資本,現在該出事的差不多都出事了。 」一位銀行人士感嘆道。

金融風險的暴露有滯後效應。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的數據,全球航運市場持續低迷,船舶運力嚴重過剩,目前全行業已累積了1000多萬載重噸的船舶由於各種原因推遲交船日期,佔2013年中國造船完工量的四分之一。

每一筆延遲接船、不接船甚至棄船,背後很可能都有銀行的資金面臨違約風險,甚至直接產生負債。今年以來,在監管層的敲打之下,品嚐過上一波 「踩錯點」苦果的銀行們,已經開始大幅收緊船舶融資。

但2013年6月 開 始,BDI 從800點左右複蘇爬升,到年底達到2300點後掉頭向下,至今又跌入千點以下徘徊。

與此同時,又有一波資本在這輪巨幅震盪中投機入市,他們認為船市大底已經築成,他們在賭2015年船舶市場的回暖。

違約風險在上升

「在低谷時期,船東會找各種理由棄船。

一旦銀行監管疏漏,或有負債就會變成正式負債。 」一位股份制銀行總行相關人士說。

由於造船行業專業性強、資金需求大,在早期,只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這類政策性銀行以及外資銀行跟船廠做信貸業務。中國造船業自2004年進入強勁的增長週期,2008年衝至船價最高點。造船廠數量在這個時期瘋長,與之伴隨的是中資商業銀行的大力進入。

但2007年之前,中資銀行一般只做船廠流動資金貸款等傳統業務,後來才發展到預付款退款保函以及匯率避險工具。有銀行人士解釋到: 「2007年船市火爆,中資銀行也想從外資銀行手中搶業務。 」預付款退款保函是船廠向銀行申請開給船東的非融資性保函。船東通過銀行交給船廠部分預付款(一般是80%) ,船廠根據五個造船節點分期使用。同時,銀行根據船廠的申請,扣除船廠的授信額度,開具保函。從開出保函之日起,銀行對船東形成了一個付款的承諾,即任何有違原始建造合同的行為,在仲裁結果判定後,銀行需要對受益人賠償。

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這種業務看起來是不錯的買賣。據一位股份制銀行船舶融資業務人士介紹,如果船廠拿著船東提供的5000萬美元預付款,向銀行申請開具相同額度的預付款保函。對很多拉存款的銀行業務經理來講,不僅能拉到3億元人民幣的活期存款,還有每年6%左右的利率收入以及相關手續費。

「保函收益僅為千分之幾,主要在於存款利潤。 」前述銀行人士表示。

「預付款退款保函不真正佔用銀行資金,對銀行來講是或有負債,行情好的時候銀行做這種業務肯定賺錢。 」一位船舶業內人士也指出,2008年前後,銀行一邊給船東開保函,賺存款利潤;一邊給船廠提供流動資金貸款,賺貸款利潤,收益頗豐。 「船還能造不完嗎?」銀行對於保函違約風險不以為然。

風險從2012年以來開始逐步暴露。

據財新記者瞭解,2009年中國農業銀行樂清市支行為當地龍頭民營船企東方造船6條化學船出具保函,後來這些船遭到德國船東棄船。倫敦仲裁委員會認定,銀行需承擔船廠的相關責任,農行被迫背上4億多元債務。一位當地銀行人士曾向財新記者透露,農行樂清支行一度連工資都發不上了,100萬元以上貸款的審批權都被上收到溫州市分行。

另據財新記者瞭解,南通某民營船廠將船東預付款挪用,建造船台, 「結果太多訂單被棄,一條船都沒造出來」 。

建設銀行有6條船的退款保函、浦發銀行有1條船的退款保函均陷入此中,最終建行賠付了2億美元,浦發行通過法律訴訟逃過一劫。

船價持續滑落,即便是傳統信貸業務的違約風險也驟然上升。2014年初,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監管工作會議上指出,信用風險有從鋼貿、光伏、船舶等困難行業向上下遊行業及關聯產業鏈蔓延的勢頭。2013年多家上市銀行年報亦證實,不良重災區仍在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其中不少損失發生在造船行業。

3月底,熔盛重工(01101.HK)披露年報顯示,公司虧損高達86.8億元,同比增加逾80億元。這家全國最大的民營造船公司,截至2013年底,借款及融資租賃負債總額為224億元,其中一年內到期的有137.13億元,佔近50%。而實際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有1.17億元。

國企的違約風險相對民企有過之而無不及,大批銀行因為信任國企實力和聲譽,更多的把信貸資源投入國企。比如目前處於破產重組困局的STX 大連集團,以及處在保殼邊緣的長航鳳凰(000520.SZ,*ST鳳凰) 。

據媒體報導,有10家金融機構曾組成銀團給 STX 大連集團兩次貸款近40 億元。2013年初,國開行、中國工商銀行還分別開出約20億元、40億元的保函。一位銀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現在意向參與重組的財團,要把 STX 大連此前接的低價訂單棄掉幾十個, 「扔掉歷史包袱」 。但對銀行來說,這樣做意味著承擔法人滅失的風險,承受壞賬的上升。

據一位銀行人士透露,長航鳳凰正在變賣資產,進入債務重整階段,經確認的債權總額近47億元。進出口銀行、浦發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等多家銀行及租賃公司被捲入。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民生租賃與長航鳳凰的融資租賃協議未有上級公司擔保,損失恐難以追回。

一位銀行系租賃公司人士坦言,市場狂熱時,不光是銀行不懂造船業,包括船廠老闆、船東都不懂,就是覺得來錢快, 「以為船賣出去了就會賺錢,但往往就是賣不出去」 。在行業低谷,船東常以質量瑕疵拒絕接船。

行業再洗牌

一位國有大行人士透露,截至2013年底,該行在船舶行業的總授信不足100 億元。 「以前不懂還要進,現在不懂至少不玩了。 」吃過一輪苦果之後,各家銀行已逐步壓縮船舶業貸款。

2012年起,各行對船舶業實施名單制,名單制之外的中小民營船廠很難獲 得保函。形勢轉變下,船東議價能力增強,一般只交給銀行20% 的預付款,剩下款項由船廠自己解決。如果船廠在銀行名單制內,銀行就給予其授信,相當於把以前常做的預付款保函轉成傳統信貸業務。也就是名單制內的央企、國企或大型民營船廠,能夠繼續這樣的「融資遊戲」 。另一位銀行人士表示,現在連政策性銀行都只肯對大型央企造船公司開具保函,更不要提其他銀行的謹慎程度。

「今年到我們船廠的意向客戶蠻多的,但一聽我們開不出預付款保函,扭頭就走。 」一位台州中型民營船廠負責 人向財新記者抱怨。在他眼裡,船舶市場目前在回暖,但國內銀行不支持,船廠看得到 「肉」 ,就是吃不到嘴裡。

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統計,2013年骨幹船企優勢明顯,前30家船舶企業接單佔到全部訂單量的89.9%。對於中小船企來說,融資困難、資金緊張的問題 更為突出。

從宏觀層面考慮,工信部對淘汰落後產能的力度也再次有所加強。2013年7月31日,國務院發佈 《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 2015) 》 ,明確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核准、備案新增產能的造船項目,國土、交通、環保等部門不得辦理土地和岸線供應,金融機構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

一位國有船廠內部人士稱,這個提法「強硬得出乎意料」 。

為避免一大批船企倒閉,政府曾在2010年推出 「在建船舶抵押擔保」政策。一位銀行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稱,這一抵押方式有很多瑕疵。首先,在建船舶上有很多東西是船廠賒購的,這不能視為船廠的資產;其次,銀行去做在建船舶抵押,不是要佔有船舶,還得再投入把船造好,再賣出去;第三個困境是,在建船舶不足值。船東付了預付款,但銀行沒有技術、智力和精力去監督這筆錢,這樣導致船廠可能將預付款投入其他用途。很多在建船舶的價格,遠遠小於預付款的價值。目前船舶行業已被工信部列為要嚴控產能的行業,即使是上述略為寬鬆的金融政策,已經不復存在。

中倫文德專門負責造船糾紛的律師郭敏輝告訴財新記者,他手頭六七個造船糾紛,都是因為銀行資金收緊,船廠無法再獲得流動資金運轉所致。

「即使是船台上的船找到下家了,買方還是開不出保函,在建船舶只能停工在那裡。 」他說。

但仍有不少銀行在前期被套的船舶業務中努力掙扎,遞延風險。 「一些領導不願把破產船廠的資產砸在自己手裡,可能會給船廠提供流動貸款,繼續 給予授信用於保命。 」一位銀行人士說,「只要這些風險不在自己任期內釋放,就讓下一任領導倒霉去吧。 」多位銀行人士表示正在總結上一波的教訓,對船舶預付款保函的興趣已經越來越小。前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銀行都在加強保函條款的法律審核。

只要不是惡意的預付款挪用,銀行掌握船舶,還是比較容易變現,一條船打八折是能賣出去的,只是利息收不回來了。 」但一位銀行租賃公司的高層對船舶市場仍然樂觀。在他看來,國內可做的船廠已經非常侷限,下一步,幾家航運金融租賃公司已經在「抱團」 ,集體去海外尋找機會。他認為,飛機和船舶是真正適合做租賃的東西, 「首先貶值不是那麼快,流通性強,二手市場比較成熟;其次船東也不那麼容易違約」 。

又一個底部到了嗎?

從事船舶經紀業務的挪威 Platou 公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邵和平,從2013年6月開始異常忙碌起來,與此同時,新船造價在逐步上漲,到2013年底達到一個小高峰。這被很多人視為新一輪的抄底時機。

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統計,2013年全國承接新訂單698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兩倍有餘。到2013年底,新船定價平均漲幅10%-15%,訂單價格和數量遠遠 超過預期。

「第一個原因是,船價確實到了歷史低點,再低船廠寧肯不接也不能賠本,比如江蘇揚子江船業,2011年下半年直接關掉了自己的一個船廠。 」 邵和平表示, 「第二,大型環保型船舶成為新寵,有些新型船舶保守估計降低油耗15% 左右,這對船東非常有吸引力。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大家都在賭,2015 年船舶市場應該會回暖。 」和過去的傳統船東相比,這一輪進入行業的資本中,多了很多「新玩家」 。

Platou公司向財新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2012年底一些船東已經在試探性訂船。

如 BP 石油一舉下單10艘11萬噸原油船和三艘16萬噸原油船。2013年,紐約上市公司 Scorpio Group 共訂造57艘成品油船、化學品船和 LPG 船。美國橡樹基金也在2013年支持 Oceanbulk 訂造了兩艘9200TEU 集裝箱船以及兩艘6.4萬載重噸散貨船。

倫敦克拉克森航運經紀公司向財新記者表示,和完全依靠航運贏利的船東相比,新一輪入市的 「玩家」有更多的上市公司。而中國一些從未涉足造船的個人投資者,也將此輪視為商機。

「傳統航運人已經嚇破膽了。我們現在經手買船的幾個客戶,有的是做港口的,有的做其他業務,他們把買船看成資產投資。目前鋼價已經跌到穀底,船價再跌也不會慘多少。加上融資成本低,等市場一好,就可以立馬轉手套現。 」一位銀行船舶融資業務負責人透露。在他眼裡,這群沒被航運市場嚇過的新人很可愛,有個買船的客戶直接把上海的一棟寫字樓抵押給銀行,這可比抵押船舶值錢得多。

在這位銀行人士看來,不見得有過航運經驗的人都能賭對市場。畢竟航運業的大牛市也就在2004年至2008年期間,隨後邁上艱難複蘇之路。市場好的時候大家都賺了錢,而市場慘的時候,可能有經驗的人反而賠得更多。傳統船東所有的資產就是船,但銀行卻已將之視為貶值資產。

對船廠來說,這一波增長的訂單並沒有驚喜。2013年1月至11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製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下滑6%,利潤總額下滑18%。用興業金融租賃公司項目經理張政的話來形容, 「大家在餓著肚子幹活」 。

「訂單雖然在增加,價格也在回暖,但成本裡人工費和材料費都在增加,一條船不見得能掙錢。 」張政對今年的船廠狀況並不樂觀, 「對船廠而言,必須保持開工率,工人得有活幹,基本維繫開支。今年完工的船數量,肯定還會打折扣。 」邵和平對市場的複蘇也比較謹 慎。他認為,目前的船價還在下探,而且一些新訂單的接船日期都到了2015 年-2017年甚至更晚。

「交船時間晚,說明大家對實體經濟複蘇的信心還不夠強。 」邵和平說,「不懂航運的資本攪進來,將船作為投資品來賭,實際上再次惡化了供求關係。造船市場離複蘇尚遠。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25

造船巨頭破產引爆信貸炸彈 建行交行均曾牽頭超10億貸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524

世界第四大造船企業STX(大連)造船企業宣告破產,建行、交行均曾牽頭超10億元銀團貸款。 大連中級人民法院近日發布公告稱: 根據債務人的申請,分別裁定受理債務人STX(大連)造船有限公司、 STX(大連)海洋重工有限公司、STX(大連)發動機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破產重整,並已於6月9日指定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擔任管理人。 這份公告也意味著這六家公司正式宣告破產。值得註意的是,其中的STX(大連)造船有限公司在全球造船業規模位列第四,龐然大物轟然倒下,暴露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信貸不健康等問題,也在整個金融系統投了一個重磅炸彈。 上述6家公司的債權人應於9月底前申報債權,10月份,將召開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屆時將正式公布6家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 早在2013年初,STX大連集團便傳出陷入經營困局。當年4月份,包括造船公司、重工公司在內的STX大連集團14家關聯企業就已請求大連當地政府主導重組,但此後重組進展不大。 隨後, STX大連集團旗下企業以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缺乏清償能力為由,相繼向大連當地法院申請破產重整,並於近期獲得受理。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一份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4月份,單STX(大連)造船有限公司、STX(大連)發動機有限公司(含STX精工)、STX(大連)海洋重工有限公司三家企業合計表內外信貸余額就高達107.52億元,STX大連集團當時資產負債率已接近100%,為97.22%,負債度超過去年破產的無錫尚德。 其中,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均曾牽頭為STX(大連)系公司融資,貸款規模都超過10億元。 2009年,以建行大連分行為牽頭行,包括中行、民生交通金融事業部、大連銀行、浦發、農行、招行等10家金融機構在內的銀團,為STX提供了28.5億元貸款。又如,此後,又由交通銀行大連分行再次牽頭組成銀團給STX大連提供了12億元的貸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575

造船業乍暖還寒

2014-10-27  NCW
 
 

 

和資本市場近幾個月的熱捧相反,訂單的增加並未讓船企提升對未來的信心。

增加的訂單大多通過犧牲利潤換來,大批船企仍在水深火熱中掙扎◎ 財新記者 包志明 文baozhiming.blog.caixin.com 沒有利潤的恢複生產可以持續多久?位於長江沿岸的江蘇南通是中國造船工業最集中的地方,現在這裡的大批造船企業仍在水深火熱中掙扎。和資本市場數月來的熱捧相反,它們仍為“生存”擔憂。

訂單在增加,但船企的日子並沒因此變得好過,多家造船企業負責人向財新記者表示,這波訂單上升是 “船廠犧牲自身利潤換來的”;而資本市場早已將訂單的回升解讀為造船行業觸底反彈的信號。自8月以來,沉寂已久的A 股船舶板塊突然爆發式上漲,其中中國船舶(600150.SH)的漲幅更是接近140%。 “船舶類股票真是漲瘋了!”多位業內人士感嘆。海通證券日前發佈研報認為造船業持續複蘇,預計2014年底下游運力過剩的局面就將改善,船價會回升。但熟悉造船企業現狀的觀察人士會對此打上問號。

9月下旬,財新記者沿長江對中國造船工業最集中的江蘇省造船企業進行了調研。在大量新船訂單的支撐下,許多造船企業的廠區里的確恢複了往日的繁忙。韓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下稱韓 通重工)一位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現在廠里非常忙,年底前還有七條船要下水,所以周末都要加班加點,目前最大問題是招不到工人和買不到設備。 ”但多家造船企業負責人坦陳,以目前的船價,船廠的利潤一般在5% 左右,再加上近期人工、採購和融資成本的大幅上升,真正交付時能保本就已不錯。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今年1月 -8月,中國造船企業承接新船訂單474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5.8%;手持船舶訂單量比2013年底增加17.3%。

然而與此同時,全國87家主要造船企業的利潤總額僅為33.8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還下降了13.6%。在 A 股和香港市場上市的五家造船企業,上半年業績都呈現大幅下滑態勢。

此外,能真正從訂單回升中受益並恢複正常生產的只是國有造船企業和少數規模大技術強的民營造船企業,大多數中小型甚至中大型民營造船企業依然處境艱難,甚至關門歇業。昔日熱火朝天的施工場地,現在只留下一個個生鏽的分段部件孤零零地擺放在船台邊。

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下稱明德重工)董事長季風華向財新記者表示:“造船業現在依然處於買方市場,許多大型優質造船企業也在低價搶單,在中型船廠和大型船廠的價格差距不明顯的情況下,船東自然會選擇質量更好的大型船廠。中小造船企業由於得不到銀行的支持,就算拿到訂單也沒法生效,只好關門歇業。但這並非壞事,從市場的角度看是提高了產業集中度。 ”

“血淚” 訂單

出南通市區沿著 S336省道往西約15公里就是南通中大型造船企業最集中的沿江工業園區,這裡沿著長江一字排開有明德重工、韓通重工、蛟龍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蛟龍重工)和亞華船舶製造有限公司(下稱亞華船舶)等四家船企。這些企業和沿途許多原本停工的船舶配件生產企業都已重新恢複生產。

與三年前相比,明德重工廠區內的工人少了很多,但基本生產還在維持。

預處理車間內,工人們正將一塊塊鋼板進行切割、加工,以用于建造一艘3萬噸的不鏽鋼化學品船,四座船台上都有船舶在建造,鋼材的備料充足。

明德重工生產管理部一位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 “公司目前整體運營狀況明顯好于去年,今年至今已經交付了五艘船,包括有高附加值的3萬噸不鏽鋼化學品船、470萬方木片船和海工輔助船,另外還新接了七艘2.46萬噸不鏽鋼化學品船和兩艘6.4萬噸散貨船。現在公司的產能利用率約在60%-70%,人員比高峰時少了一半,這主要是因為去年訂單很少,生產要完全恢複需要一些時間,預計再過幾個月明德重工的產能利用率可以恢複到90%左右。 ”與現場負責人的信心滿滿相比,季風華卻面有難色: “訂單比最差的時候多,但招工難、採購設備難、融資難等一系列問題也接踵而來。船廠的日子還是不好過,沒有利潤,只是勉強維持。 ”據季風華介紹,不鏽鋼化學品船對工藝要求很高,它的內膽、貨艙全是不鏽鋼,下面還要做玻璃撐鏡,目前國內只有少數幾家船廠有能力建造。即便是這種高端船型,現在的利潤率也只有10% 左右,除去高漲的人工成本、設備成本和融資成本,只能說有“微盈” 。

而大多數傳統散貨船的利潤率還不到5%,盈利情況可見一斑。

“今年船舶配件、人工成本的漲幅遠超預期。現在市場好了一些,許多原先‘蟄伏’ 的船廠也接到訂單恢複生產,開始招工買配件,船用主機、輔機和軸承的價格都漲了很多,還常常買不到,新招的工人工資也上漲了近30%。這種情況下許多船廠還低價爭奪訂單,甚至在正常船價的基礎上報低20%,導致整個造船市場毛利一路下滑。 ”季風華說。

成立于2004年的明德重工是南通地區一家民營造船企業,產品主要為高附加值的不鏽鋼化學品船、汽車滾裝船和木片船。在複蘇的表象下,它面臨的困境並非個案。

緊鄰明德重工的是江蘇另一家頗有名氣的造船企業韓通重工,去年共接獲76艘(520萬噸)新船訂單,接單量位列全國前八。其廠區一派繁忙,除了火星四濺的預處理車間,四座船台上還有數艘6.4萬噸的散貨船正在進行組裝。

韓通重工總裝部一位負責人向財新記者表示,公司今年前八個月共接了32 艘新船訂單,包括有22艘6.4萬噸散貨船、2艘20.8萬噸散貨船、2艘3.8萬噸散貨船、5艘3.8萬噸不鏽鋼化學品船和1艘成品油輪。 “現在任務很重,進度都落後了,年底前必須再下水7艘散貨船。 ”韓通重工項目管理部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 “進度落後的主要原因是鋼板採購缺料和設備採購困難。以船用發動機和主軸為例,大家接到訂單後都要採購,但供應商產能有限,導致這些設備價格飆漲,有時有錢也買不到,船廠的成本和生產進度都受到很大影響。 ”一位韓通重工的供應商抱怨說: “韓通重工接的船價格很低,只有通過延遲和克扣供應商的貨款維持現金流。我催了好幾趟都無功而返,害得我還被公司罰了款。大家怎麼還敢輕易供貨呢?”據知情人士透露,韓通重工2008年誤判形勢,在鎮江投建新廠,並佔用了韓通重工大量資金,該廠直到2012年才完全投產;此外韓通重工的主打產品是超靈便型散貨船,船價低利潤薄,雖然訂單多,但主要是靠跑量維持現金流。

距明德重工和韓通重工不遠的亞華船舶在今年也接獲了數艘3.8萬噸散貨船和油井救援船訂單,但因船價低、資金緊,有時甚至靠延發工資維持生產。

據亞華船舶一位工程人員介紹: “公司2013年幾乎沒有訂單,僅靠一艘3.2 萬噸的散貨船維持生產,人員也走了大半,只留下不到400人。今年公司接到一些訂單,終於活了過來,但新的問題 又來了:工人根本招不到,很多人怕亞華發不出工資,不願意來,現在由於缺少裝配工和電焊工,這些接下來的訂單 能不能按時交付都成問題。 ”據該人士透露,公司因為資金緊張將一部分工資扣到年底發放。 “比如我的工資5000元,公司每月就只發1000元的生活費,剩下的4000元年底一次性發放。 ”位於江蘇儀徵的上市公司舜天船舶股份有限公司(002608.SZ,下稱舜天船舶)也面臨一樣的訂單“魔咒” 。其在今年3月和7月接單量均位列全國前三,但上半年淨利潤只有4192萬元,同比下滑42.4%,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降為 -8.9億元。公司預計,其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下滑幅度可能接近60%。

舜天船舶內部人士透露,目前廠里正在建造的12艘6.4萬噸級散貨船,因公司資金緊張,鋼料及設備採購出現問 題,生產進度已經落後,最近幾次開會,公司領導都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務必要趕上原計劃的生產節點。

冰火兩重天

接到訂單的船企為按期交船焦頭爛額,但相比沒接到訂單的船企已屬 “幸運” 。

離亞華船舶不遠的南通東鑫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下稱東鑫船舶)曾是南通港閘區規模最大的造船企業。現在58萬平方米的廠區內堆滿了廢棄的分段及胎架,船台上擺放著兩艘5.1萬噸散貨船的一部分分段,廠區人煙稀少。

“像東鑫船舶這樣停工甚至倒閉的中型船廠從去年開始就越來越多。 ”一位南通造船業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2012年前倒閉的主要還是一些浙江的“沙灘船廠”和江蘇的小型船廠,但從去年開始,一些熬不住的中型船廠甚至大型船廠也慢慢“死去” 。

離南通約兩小時車程,江蘇另一個造船重點縣市——儀徵就是這波中型船廠倒閉潮的 “重災區” 。

在與舜天船舶同處儀徵船舶工業園的江蘇蘇港造船有限公司(下稱蘇港造船) ,走進大門後,52萬平方米廠區空無一人,道路兩邊的空地上長滿了齊人高的野草。除了星星點點的生鏽鋼料,整個廠區一片綠色,船廠已完全廢棄。

熱情的門衛透露,蘇港造船2012 年年底就已停工,銀行查封了船廠所有的資產,但一直沒有宣佈破產。去年年底,船廠一艘已造完的5.5萬噸散貨船和廠內的起重設備被拍賣,現在只剩下土地和一些不可移動的資產等待處置。

蘇港造船在儀徵地區曾小有名氣,由江蘇長城物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長城物資)和香港順天實業有限公司在2007年合資建設,前後共投資近10億元,具備8萬噸級船舶的建造能力。

據南京銀行一位內部人士透露,蘇港造船的母公司長城物資在2012年9月因無法按時償還銀行貸款陷入經營困境,並同時引爆了當時江蘇最大規模的代償事件——涉及22家金融機構的 “中融信佳9.22億元巨額違規擔保案” 。這導 致剛剛起步的蘇港造船不僅無法得到母公司的“輸血” ,還失去了銀行的資金支持,生產陷入停頓。從那時起,銀行就開始對蘇港造船進行債務清理。 “銀行是最大的受害者。蘇港造船最後被拍賣的那艘5.5萬噸級散貨船,我們當時給 了3億元的貸款,但最後評估價只有1.5 億元,這艘船最終以9900萬元拍賣,銀行光這一艘船就損失了2億元。 ”南京銀行的內部人士說。

有知情人透露,蘇港造船停工後,熔盛重工曾有意收購,其總裁陳強已委派原熔盛管理人員進駐蘇港造船,但之後因熔盛重工自身發生危機,收購計劃不了了之。

蘇港造船不是特例。由美國加州環球集團和浙江開來金屬有限公司于2005 年投資3000萬美元合資建設、擁有5萬噸級造船能力的環球造船有限公司也已倒閉,整個廠區空無一人。

此外,儀徵地區還有金牛船業有限公司、長潤船業有限公司、聖淘沙船業有限公司三家中型船廠確認破產倒閉,規模更大的中大型船廠九洲船業有限公司(下稱九洲船業)則因訂單不足停產。

占地300余畝、總投資10億元的九洲船業曾是儀徵地區骨幹船廠之一,年生產能力30萬載重噸,從2012年開始停工,目前因投資糾紛,土地使用權已被法院凍結。

據儀徵市經信委資料,當地2012年剩下的25家船廠中,目前僅有江蘇金陵船舶有限責任公司、舜天船舶和揚州國裕船舶製造有限公司等三家重點船廠以及揚州中西造船有限公司、儀徵市新揚船舶製造有限公司和揚州萬隆船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經營情況正常;其餘19 家船廠或停工,或開工率不足20%。

造船業仍一片蕭條。今年9月,山東知名造船企業,總投資1.5億美元、年造船能力超過150萬載重噸的威海三進船業有限公司(下稱三進船業)宣告破產重整,這是繼乳山市造船有限責任公司、榮成神飛船舶製造有限公司和山東華海船業有限公司之後山東省第四家倒閉的中大型船廠。

而在遼寧,韓國投資的大連大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和STX 大連集團也於今年破產重組。前者被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收購,用于建造 LNG 及軍品。後者曾是國內最大的非國營單體船廠,總投資168億元,擁有員工2萬多人,能建造30萬噸級船舶,目前正處於破產重整清理債務階段,預計債務超過200億元。

刀尖上跳舞

不過,很難只憑借訂單與生產情況來劃分船廠的“生死線” 。 “有訂單了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 ”上海航運交易所研究員夏春暉認為,今年倒閉的許多中大型船廠其實不缺訂單,屬於典型的“手握訂單被餓死” ,比如三進船業倒閉前,在今年共接獲了12艘、合計近4億美元的訂單; STX 大連集團在停工前共接獲了39艘、合計22億美元的訂單,另外手持達44億美元的80艘訂單。

“雖然每家倒閉的船廠均有特殊情況,但歸結起來都是因為現金流斷裂,這與你手中的訂單數量並沒有太大關係:如果在生產過程中,因為訂單而出現虧損,則會加速現金流出,促使船廠破產倒閉。 ”招商證券的一位機械行業分析師向財新記者表示。

一位民營造船企業負責人也認為:“許多造船企業為了維持開工和人員的穩定,微利、無利甚至是虧損地接單造船。就算如此,船企也要面對苛刻的付款條件,需要墊付大量資金造船,如果沒有強大的資金支持,訂單能否生效、生效後工期能否保證,都是未知數。 ”艾斯盟船舶亞洲有限公司一位資深船舶經紀人向財新記者表示: “與之前大家認為的船東棄單令船廠蒙受損失不同,現在多是船廠無法按合同時間交付船舶,甚至超出寬限期,構成船舶建造合同項下重大違約,船東因此行使棄船權利,並在預付款保函項下提出索賠。 ”“船廠無法按期交船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成本上升過快以及墊資造船,導致船廠虧損面變大,無力支付後續工人工資及購買材料設備;二是船廠接單價格過低,有些船廠利用訂單來獲 得預付款,以支持之前船舶的建造,這種 ‘拆東牆補西牆’的運作方式只要某個環節出現問題,立刻就會導致資金鏈斷裂;三是本身生產管理混亂,各個工序的工人臨時拼湊,無固定框架工作習慣,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無法按時交船。 ”上述資深船舶經紀人說。

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高級工程師葉四海指出,船廠每天都要支付很高的固定成本,比如人員工資、設備折舊等,為了彌補固定支出,大多數船廠都在低價甚至虧本地接單,以保證船廠正常運轉與人員穩定。但這需要船廠仔細測算成本及未來走勢,並加強生產控制,否則一旦無法按時交船,不僅之前船東支付的預付款要退回去,船廠還要面臨船東巨額索賠,資金鏈很快就會斷裂。

“其實許多倒閉船廠出現的問題,在現在頻繁接單的船廠身上也存在,這就要看船廠如何運作與平衡。如果處理不當,昔日的明星船廠也會很快淪為倒閉船廠。 ”葉四海說。

回暖還是投機抄底?

船廠冒險接單,訂單何來也頗有爭議。

季風華認為: “此輪訂單的回升是投機者抄底和市場正常回暖兩個因素共同促成。去年有段時間船價低到幾乎沒有船廠敢接單,這時許多機構看准了機會大量下單,然後將其轉售。比如一艘6.4 萬噸級散貨船,在去年最低價時甚至跌破過2400萬美元,去年年底時漲至2800 萬美元,差價有400多萬美元。此外,船東本來也有正常的船舶淘汰更新。 ”葉四海則透露,此輪訂單回升,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研發的 “海豚64型”6.4萬噸級散貨船,它與之前主力船型5.7萬噸級散貨船相比,船價低,載貨量增加了11.6%,耗油量則減少了17%,大量國內外船東建造該型船以替換現有船隊。但葉四海也表示: “ ‘海豚64型’散貨船雖然能為船東節省成本,但這兩年造得太多——從2013年3月至今,國內共建造將近200艘該型船,占新增訂單量的一半以上。這種建造量很難維持,現在‘海豚64型’散貨船的訂單已急劇減少。 ”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建東認為,市場並未真正回暖。 “訂單 成交活躍時,船價很低,比如6.4萬噸級散貨船一般在2400萬 -2500萬美元成交,後來船價上漲至2800萬美元,但很快就沒有成交量了,現在船價已跌回至2500萬美元。這說明市場投機抄底氣氛很重,如果市場真正回暖,應該是會持續的量價齊升。 ”夏春暉則認為,造船市場是否回暖與下游航運市場的船舶租價與航運運價密切相關。今年以來,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在1000點左右的低位徘徊,近日上海出口集裝箱指數(SCFI)也創出一年來新低,全球散貨船東與集裝箱船東的經營情況並未改善,造船市場要真正回暖還言之尚早。

據知名航運經紀商克拉克森10月10 日發佈的統計數據,2014年9月,中國船廠新接訂單為41艘,合計109.1萬噸,同比下降了44.2%,這是繼8月來,中國船廠新接單量連續第二個月出現兩位數下降。克拉克森表示,近12個月,中國船廠的接單量先升後降:2013年二季度至年底,接單量呈上升趨勢;2013年12 月至2014年9月,接單量逐月下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641

油價暴跌你想不到的受害者:中國造船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299

受油價暴跌影響,石油鉆井市場低迷,中國造船廠也受到波及。

由於油價持續下跌,越來越多的石油生產商開始削減新項目開支。占全球鉆井市場40%份額的中國造船廠正面臨增長放緩的風險。

受傳統造船業不景氣影響,許多中國國有和私人造船廠紛紛采取多元化策略,加強鉆井業務。很多廠商為了搶訂單,甚至不惜冒險接受1%的首付款,還有許多鉆井連訂單都沒有下就開始生產。

如果石油勘探商因為油價沖擊而收緊業務,有可能會取消訂單或降價,這將對中國船廠造成巨大的風險。即便之後油價反彈,制造商們也會先消化積壓的庫存,新的生產仍將延遲。

本月初,中國最大的船舶生產商之一中遠船務決定放棄非常規奧特寶(Octabuoy)半潛式鉆井生產儲油平臺建造項目,因為該平臺至今還沒有找到買家。

奧特寶項目總投資約6億美元。到2009年底,奧特寶項目船體建造成本已超過9000萬美元,2011年訂造上建模塊總金額約1.14億美元,不包括這幾年發生的費用,奧特寶項目合計金額已超過2億美元,約12多億元人民幣。

據野村預計,中國船廠今年預計將交付37臺用於潛水勘探的“自升式”鉆井。該鉆井的價格約在每臺2億美元。

新訂單狀況也堪憂。路透援引某大型國有造船廠不具名官員稱:“目前沒有接到訂單,我們非常頭痛。”他表示,2016年及之後的訂單非常少。

目前,國際油價已較去年六月的高點下跌了60%。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990

黑天鵝不斷 中國造船巨頭謀求合併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112

創始人不再露面、白騎士投資者遭警方拘留……熔盛重工波折不斷。中國政府官員已介入,敦促揚子江船業和熔盛重工這兩家大型民營造船廠討論合併事宜。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本週早些時候,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民營造船業巨頭揚子江船業集團表示,已被中國政府機構要求考慮持有中國熔盛重工的股份。熔盛去年將超過100億元的債務進行了重組。

熔盛重工不斷遭遇黑天鵝事件。該公司去年10月曾公告稱,向獨立第三方投資者王平發行價值5.1億元認股權證。但《財新網》近日報導稱,宏易勝利董事長王平於2月23日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原因是涉嫌在投資東方家園時的資金使用存在問題。3月9日,熔盛重工宣佈,公司及認購人(王平旗下宏易勝利投資)已訂立終止契據,根據契據,訂約方同意認購協議終止及不再具有任何效力。

更早之前,熔盛重工創始人張志熔被媒體報導稱與被調查的山西令氏兄弟多有交集,疑似捲入令計劃商業夥伴參與的地產項目。張志熔掌控的恆盛地產項目也停工多時。張志熔本人也被媒體報導稱遠走美國。

在熔盛重工陷入困境之際,國際航運和大宗商品行業正遭遇持續低迷時期。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今年以來屢屢刷新歷史紀錄新低。這也拖累了造船企業。

中國政府的反應也極為迅速,在王平被拘留後不足一週便介入此事,敦促熔盛重工合併事宜。

熔盛重工於3月11日宣佈停牌。

熔盛重工的窘境並非個案。自2月上旬以來,中國有四家其他造船企業要麼被法院下令凍結其股東資產,要麼經政府擔保進行債務重組,要麼暫停股票交易等待重組。

清楚的

新加坡上市的JES國際控股(JES International)發佈公告稱,旗下的中國造船公司進行重組,該子公司發生「不當內部管理」和「持續的重大財物損失」。公司還放棄了一宗涉及非洲剛果林業企業的收購案。

香港航運企業華光海運控股(Wah Kwong Maritime Transport)首席執行官Tim Huxley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中國造船業產能嚴重過剩。國有造船企業不會急於出手挽救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418

4月份造船業景氣月報:民船繼續低迷,盈利面改善仍需等待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34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0 17:29 編輯

4月份造船業景氣月報:民船繼續低迷,盈利面改善仍需等待
作者:李曉光,仇之煜
本期投資提示:
2015年3月全球新接訂單繼續下滑。2015年3月份全球新接訂單為425萬DWT,仍保持下滑態勢,同比降幅達66%,環比下降17%。今年1-3月全球新接訂單合計為1660萬DWT,與2014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較大,降幅達67%。

集裝箱船新接訂單同比有所回升。3月集裝箱船新接訂單為14.6萬TEU,同比上升59%;散貨船和油輪的新接訂單較弱,分別為29萬DWT和189.5萬DWT,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96%和48%。

2015年全年新接訂單預計為8000萬DWT。3月份全球新接訂單為425萬DWT,同比和環比分別下降66%和17%。我們認為2015年航運市場仍處於觸底階段,全年新接訂單預計在8000萬DWT左右。

散貨船和油輪新船造價指數同比繼續下滑。3月份散貨船、油輪和集裝箱船新船造價指數分別為127點、161點和81點,分別同比下滑5%、1%和0%,環比分別下降0.1%、0%和0%,基本持平。

巴拿馬新船造價繼續回落。3月VLCC、阿芙拉和好望角新船造價分別為9650萬、5350萬和5200萬美元,與上月持平;巴拿馬新船造價為2775萬美元,與上月相比下降25萬美元。

船企盈利面改善仍需等待。3月新船造價除巴拿馬有所回落外,其他船型新船造價與上月持平,總體來看船舶造價仍在歷史低位。按現在的船價測算,在一段時間內船廠毛利率仍然偏低。

三大造船國新接訂單同比繼續回落。3月我國船舶新接訂單為73萬DWT,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59.8%和88.4%。韓國本月新接訂單為245萬DWT,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10%和16.4%。日本本月新接訂單為96萬DWT,環比上升56.8%,同比下降53.5%。

三大造船國手持訂單同比略有下滑。3月底中、韓、日手持訂單分別為1.45億DWT、0.81億DWT和0.60億DWT,較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滑,降幅分別為9%、9%和4%。

三大造船國3月交付量同比有所回落。2015年3月全球新船交付521萬DWT,同比幅較大達43%。中、韓、日三大造船國本月新船交付量分別為136萬、109萬和215萬DWT,同比分別下降62.8%、55.9%和18%。

投資評級。目前航運仍處於吸收過剩產能階段,受此影響造船行業民船複蘇仍需要時間。從投資機會的把握來看,受白名單影響,民船新接訂單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我們看好南北船資產整合,仍建議投資者關註廣船國際、中國重工、中國船舶。

1. 全球新接訂單繼續下滑

2015年3月全球新接訂單繼續下滑。2015年3月份全球新接訂單為425萬DWT,仍保持下滑態勢,同比降幅達66%,環比下降17%。今年1-3月全球新接訂單合計為1660萬DWT,與2014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較大,降幅達67%。

集裝箱船新接訂單同比有所回升。3月集裝箱船新接訂單為14.6萬TEU,同比上升59%;散貨船和油輪的新接訂單較弱,分別為29萬DWT和189.5萬DWT,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96%和48%。

2015年全年新接訂單預計為8000萬DWT。3月份全球新接訂單為425萬DWT,同比和環比分別下降66%和17%。我們認為2015年航運市場仍處於觸底階段,全年新接訂單預計在8000萬DWT左右。

2.集裝箱船造價指數同比繼續上升
散貨船和油輪新船造價指數同比繼續下滑。3月份散貨船、油輪和集裝箱船新船造價指數分別為127點、161點和81點,分別同比下滑5%、1%和0%,環比分別下降0.1%、0%和0%,基本持平。
巴拿馬新船造價繼續回落。3月VLCC、阿芙拉和好望角新船造價分別為9650萬、5350萬和5200萬美元,與上月持平;巴拿馬新船造價為2775萬美元,與上月相比下降25萬美元。
船企盈利面改善仍需等待。3月新船造價除巴拿馬有所回落外,其他船型新船造價與上月持平,總體來看船舶造價仍在歷史低位。按現在的船價測算,在一段時間內船廠毛利率仍然偏低。

3.三大造船國新接訂單同比繼續回落
三大造船國新接訂單同比繼續回落。3月我國船舶新接訂單為73萬DWT,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59.8%和88.4%。韓國本月新接訂單為245萬DWT,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10%和16.4%。日本本月新接訂單為96萬DWT,環比上升56.8%,同比下降53.5%。

三大造船國手持訂單同比略有下滑。3月底中、韓、日手持訂單分別為1.45億DWT、0.81億DWT和0.60億DWT,較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滑,降幅分別為9%、9%和4%。

三大造船國3月交付量同比有所回落。2015年3月全球新船交付521萬DWT,同比降幅較大達43%。中、韓、日三大造船國本月新船交付量分別為136萬、109萬和215萬DWT,同比分別下降62.8%、55.9%和18%。





來源:申萬宏源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846

潛艦國造 台灣造船業奇兵出列 總統一句話 五千億商機啟航

2016-06-06  TWM

台灣首位女總統為了提升產業全球競爭力,要把國防和經濟發展「綁作夥」, 但打造一艘潛艦的技術門檻較高,唯有整合台灣供應鏈能量,才可能完成這項不可能任務。

「國艦國造,尤其是潛艦,更是非常重要的計畫,我絕對不是說說而已!」日前,總統蔡英文參訪南部造船業,指出發展國防產業不只為了國家安全,也是為台灣找回經濟成長動能的重要一環。蔡英文的堅定口吻,讓經費上看五千億元的「潛艦國造」計畫,一時之間廣受矚目。

只不過,潛艦的特色就是高科技和高技術,再加上安全至上的特性,墊高了廠商切入供應鏈的門檻。台船董事長賴杉桂不諱言,水上和水下船艦技術層次不同,且潛艦空間小,卻有上百個系統,複雜性與困難度都很高,就算傾全國之力都不夠,還要向外請求協助,台灣造船業唯有「打群架」,才能成就大事。

那麼,台灣有「打群架」的能力嗎?一艘潛艦從裡到外,究竟哪些領域是台灣廠商有足夠的能耐可以承接?

宏昇專精螺旋槳

拉法葉艦等國際客戶下單

造船公會顧問朱旭明分析,一艘潛艦的「載台」和「戰鬥」系統裝備各占成本一半,其中,如聲納、魚雷、潛望鏡等屬於「紅區裝備」的相關戰鬥系統組件與技術,為各武器生產國的管制項目,必須仰賴美國、義大利等外國商源;但包括壓力殼等船體結構在內的載台,約有七成,台灣廠商已有製造加工的技術能耐。

為了揭開台灣潛艦供應鏈的競爭力,第一站,我們來到南台灣屏東新園工業區,這裡有一群以台船等本土造船廠為中心的零組件相關製造供應商。台灣最具規模的中大型螺旋槳廠宏昇,正是其中一家。

「我不是美國勞斯萊斯(Rolls-Royce)的代理商,是勞斯萊斯代理我的東西到美國賣。」說這話的,是研發、生產船艦螺旋槳超過四十年的宏昇董事長鄭正義。

他的螺旋槳產品,最大直徑達六公尺、重十二噸,不只勞斯萊斯海軍船舶公司,德國肖特爾(Schottel)、日本川崎重工(Kawasaki)等全球知名船用設備公司都是他客戶,甚至連拉法葉級巡防艦、英國皇家掃雷艦,以及世界最大超級遊艇日蝕號,也都用他生產的螺旋槳。

走進宏昇的生產線,只見大小不一的金屬複合材質螺旋槳,正擺放在工廠地面,多數產品因涉及客戶機密,全程一概不准拍照。一個個螺旋槳散發出精品般的質感與光澤,從螺槳模組開始,至少就要經過兩個月CNC(電腦化數值控制)精密加工等一連串製程,才能生產出來。

宏昇能切入國際大廠供應鏈,背後是四十年來打深一口井的專注與研發實力。初中畢業就在高雄工廠當學徒的鄭正義,家族中不少成員就是從事漁撈工作,他回憶,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就認定了螺旋槳是攸關船隻性能的關鍵。如今他則有了更貼切的形容,鄭正義說,螺旋槳之於船,就像鞋子之於人,用途不同,設計就不同,公司所有產品都是量身訂做,其中速度、震動、噪音的控制與搭配是技術關鍵。

舉例來說,從飛機機翼取得靈感,公司最新研發的端板螺槳,可將水流集中向後噴射,比一般螺旋槳減低六成震動量,減少噪音被敵艦偵測的風險,開發三年多來還在反覆測試,就為了再提高推進效益與匿蹤性,「沒有創新研發,一定被淘汰。」鄭正義說。

而當被問及是否有能力做出潛艇螺旋槳時,鄭正義的回答更是篤定:「潛艦國造,我們有這能力做這工作,……我一定要看到國家潛艦下水才退休。」

銘榮元生產壓力機殼

潛入海底三千公尺也ok

只隔一條馬路,位於宏昇對面的是壓力容器大廠銘榮元。在公司登記資料中,銘榮元的營業項目多達一七三項,「船舶零件製造」不過只是其中之一。事實上,這家公司目前的主要客戶也與「船」沒有太大關係,而是中油、美國杜邦、殼牌石油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至於產品,則是能夠對抗超高壓力的容器。

銘榮元總經理謝永昌說,公司不僅能夠滿足石化業的「抗內壓」要求,也有絕對的技術含量能夠對抗「外壓」,而這正是製造潛艇機殼結構的關鍵學問。他自信滿滿地說,銘榮元可以做出承受三百公斤外壓的容器,容器表面的厚度最高可達到十五公分,「潛艦每下潛一千公尺,壓力增加一百公斤,一般設計不會超過七公分厚。」他透露,目前潛艦國造極可能採用中鋼新研發的HSLA-80特殊鋼材,銘榮元也已通過測試,證明對此特殊鋼材有彎曲、拉伸等加工運用能力。當然,材料越厚,加工難度與繁複度越高,謝永昌說,公司長期承接抗高溫高壓容器,除了溫度和製程環境控管超嚴格之外,還得全部焊接上一層特殊不鏽鋼材質的雙層複合材料,所以一個客製化產品,平均要歷時八到十個月,「連潛艦都沒這個要求,壓力殼製造加工能力絕對沒問題!」下一站,來到高雄,迎面走來的是液壓控制系統大廠協聚德董事長印皖金。所謂液壓控制系統,是指藉液體運動來控制壓力、流量與方向的技術,可運用在自動機械與船上方向舵控制裝置等,中鋼、台塑、台船等都是它客戶。

協聚德擅長液壓控制

躋身中鋼、台塑供應鏈

「以前認為不可能的事,現在是可能的。」印皖金不諱言,中鋼過去的液壓控制設備是用日本、德國系統,協聚德苦無切入機會,直到一次為中鋼維修設備受到肯定,從此一舉取代國際大廠,「不去碰,永遠覺得神祕。」他用這段故事與這句話,表明協聚德對於切入潛艦供應鏈的躍躍欲試。

協聚德提供給中鋼、台塑的液壓系統技術,同樣可用在潛艦排氣管、無線電通信管、潛望鏡等桅管升降,以及舵翼的移動控制。他認為第一艘潛艦確實要花很多成本,一旦學習曲線建立,不只成本可大幅降低,又可免除後勤補給受制於人的問題,還可帶起台灣造船產業,「就像建築業好很多周邊產業跟著好,潛艦國造也能拉動產業能量。」除了零組件供應廠之外,摩拳擦掌的還有負責整合製造的造船廠。「國機國造只有漢翔一家,船不一樣,好多家。」賴杉桂透露,兩年前台船就已成立潛艦國造研發小組,除準備好隱密潛艦建造專區,還有專案管制室,「台船已有設計構型的來源,但涉及機密,不能公開。」慶富造船則首度公開展示自行研發超過十年、共整合近百個潛艦載台的操控系統,證明自己「準備好了」,頗有隔空和台船爭主導權的意味。

不論最後誰帶頭,隨著標案預計今年底前開標,這個十年上看五千億元的潛艦國造專案,既能讓台灣國家隊成員受益,又將帶動產業上下游擴散效益;無怪乎,造船公會理事長、中信造船總裁韓碧祥指出,儘管潛艦國造難度很高,但卻是「造船業者共同的期望。」只要政府有決心、有預算,「絕對沒問題。」

撰文 / 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38

中遠海運合並旗下造船業務:成立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

12月16日,中遠海運官網發布消息,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這是中遠海運集團裝備制造板塊改革重組的重要舉措。

中遠海運裝備制造板塊包括中遠船務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中遠造船工業公司、中海工業有限公司等,所屬企業主要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灣等港口城市,共有13家大型船廠和20多家配套服務公司,主要從事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建造、修理改裝業務及配套服務。

多年來,這些企業抓住全球船舶和海工裝備制造產業格局調整的機遇,在各自業務領域內不斷拓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多個領域取得驕人業績。客戶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世界知名航運公司和海洋石油服務供應商在中國的重要業務合作夥伴。

中遠海運集團副總經理、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宇航表示,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成立後,中遠海運裝備制造板塊的綜合實力和水平會得到顯著提升,企業規模發展優勢、內生增長能力、資源配置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國際化競爭能力均會顯著增強。中遠海運重工將依托中國制造“2025戰略”,通過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運營模式創新,努力提升精益管理水平,增強公司整體盈利能力、抗周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致力於建設中國領先、世界一流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857

去產能擴圍,將攻堅造船電解鋁等產業

“鋼鐵5000萬噸左右、煤炭1.5億噸以上。同時,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中確定了2017年去產能目標。

今年去產能力度和難度都將加大,2016年已經擠掉了市場中的虛報產能和落後產能,2017年去產能將是實實在在的去產能,需警惕煤鋼價格上漲帶來的反複。同時,員工安置等難點問題也亟待解決。

去產能擴圍

今年1月10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時任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明確表示,今年去產能除了鋼鐵、煤炭之外還會擴圍,有一些產能利用率低、過剩產能比較嚴重的領域也會納入去產能範疇。

國資委主任肖亞慶近日也表示,今年央企去產能從煤炭、鋼鐵擴圍至有色金屬、船舶制造、煉化、建材和電力等產能過剩的行業。

第一財經日前對國內外金融機構的21位首席經濟學家進行了調研,共有18位經濟學家認為,去產能將從鋼鐵、煤炭行業延伸至其他產能過剩行業。至於哪些行業會被納入去產能新重點,有13位首席經濟學家認為,有色金屬和船舶領域最有可能成為新重點;有11位認為會是建材領域。

1月12日,工信部聯合六部委印發了《船舶工業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6~2020年)》。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對媒體表示,中國船舶行業已將2012年的8000萬載重噸的產能削減至2015年底的6500萬載重噸,然而仍然存在著無效產能,中國造船業必須痩體,估計要削減30%以上的過剩產能。

船舶行業加速去產能、兼並重組是大勢所趨。業內人士分析,2017年有望成為我國船舶行業的關鍵一年,南北船(中船集團與中船重工)整合將大概率實現破局。當前兩船之間的無序競爭已極大阻礙了接單能力,繼續此類重複建設將不利於兩大船企在低迷環境下的生存和發展。

近日國務院多部門聯合啟動水泥、玻璃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專項督查,由部級領導帶隊分為8個督查組,對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水泥、玻璃行業淘汰落後產能情況進行專項督查。

工信部副部長徐樂江2月7日在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調研時表示,大力推進傳統建築材料去產能,同時要高度重視新材料產業發展,著力推進玻璃基材料、先進陶瓷、人工晶體等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礦物功能材料和複合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努力補齊短板。

去年G20杭州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會晤中達成共識,雙方將共同努力應對全球電解鋁產能過剩問題。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是一個銅少鋁多的國家,電解鋁產能存在過剩,全行業基本處於虧損狀態,產能利用率一直在70%左右。化解電解鋁產能過剩,有利於提高電解鋁行業的景氣度,通過供給端持續有效退出,改善鋁行業的供需關系,支撐鋁價上行。

價格反彈的博弈

今年去產能的難度將加大。中煤協副會長姜智敏在媒體上表示,去年去產能的不少煤礦已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因此關停相對容易,但今年去產能將全部涉及目前正常生產的煤礦,要安置的人員不會比去年少。

去產能過程中,剛性的去產能政策與靈活的需求波動之間存在矛盾,部分行業的供給無法對需求變化做出及時反應,導致了階段性、局域性的供給不足,進而導致價格和企業利潤大漲,從而降低了去產能的意願。

2016年的煤炭行業可謂“一掃陰霾”。隨著去產能的推進,煤企迎來了利潤整體反彈。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全國煤炭企業補貼後的利潤總額為320.8億元,同比增長363.7%;成本費用利潤率1.35%,同比增長1.52個百分點。

鋼價從2016年起也經歷了多輪上漲,截止到3月3日,國內綜合鋼材價格為4080元,刷新2013年3月以來的新高。

針對“鋼材價格上漲是否會導致停產鋼企死灰複燃”的問題,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曾在媒體上表示,嚴控新增產能,對打擊新增鋼鐵產能和違法違規制售鋼鐵產品不堅決、化解過剩產能不力甚至搞地方保護、給違規產能和制售地條鋼企業充當保護傘、知情不報的,要嚴肅依法追究有關領導和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鋼鐵、煤炭的價格上漲,去產能出現了一些反複,今年的產業政策應與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相配合。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去年12月撰文稱,2017年的去產能政策可以在保持現有基調不變的基礎上適當優化。供給側的去產能和需求側的穩增長需要有機結合,去產能要更具彈性,更多發揮行業自律的作用。

此外,去產能還應該和技術升級與產業布局調整結合起來。徐高表示,2017年去產能政策可以有更大空間來關註相關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相應地,可以通過引導技術進步、提升環保要求等方式推進行業的新陳代謝,在抑制產能過剩的同時實現行業的優化升級。

百萬員工如何安置

李克強在報告中指出,去產能必須安置好職工,中央財政專項獎補資金要及時撥付,地方和企業要落實相關資金與措施,確保分流職工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中國就業促進會秘書長李春暉在媒體上表示,根據鋼鐵行業協會數據和調研數據分析,鋼鐵、煤炭行業關聯產業的就業乘數至少分別為1:4和1:2.5。 按照 “十三五” 時期直接涉及職工分別為50萬、130萬計, 預計在此期間,全國因這兩個行業去產能直接和間接涉及的職工將超過500萬人。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3月1日在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化解過剩產能,安置好分流的職工是一個關鍵性的工作。去年安置了72.6萬人,今年化解過剩產能大約需要安置職工50萬人,將繼續堅持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依法依規的原則。

對於去產能工作, 中央財政預算安排了1000億元作為專項獎補資金, 用於職工分流安置。李春暉表示,此項資金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一些企業按規定享受了援企穩崗補貼,有助於職工分流安置。但由於現行政策的規定,欠繳失業保險費的困難企業卻無法享受政策支持,準備退出的企業更難享受援企穩崗政策,導致現行失業保險政策難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李春暉認為,大力發展靈活就業是緩解分流安置職工壓力的一個重要選項。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結合實際完善靈活就業政策,給予大力支持。在就業專項資金的安排使用上,要將靈活就業者的補貼算進大賬予以保障。通過這些切實措施,引導、鼓勵和扶助分流職工實現靈活就業。

尹蔚民在上述發布會上說,今年要繼續落實職工安置的各項政策,特別是四個最主要的分流渠道,包括內部分流、內部退養、轉崗就業和創業、公益性崗位的托底。特別是對“4050”等就業比較困難的人員,要采取加大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力度,一對一地落實他們的就業崗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姜耀東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化解產能過剩需要較長時間,不能操之過急。在去產能過程中,政府可設立專項職工安置基金,采取多元化的職工安置方式,這是行政手段應該發力的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8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