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心理分析】情緒勒索係咩?輔導員:香港人唔黐線唔正常
1 :
GS(14)@2017-04-22 10:50:40《心理追兇》角色文哥自小受媽媽「情緒勒索」,最終崩潰殺死了媽媽。
女仔係咁撒嬌要男友做啲佢唔想做嘅事;小朋友一哭二鬧扭父母買玩具;長者無禮老奉要年輕人讓座,呢三件事一律都係「情緒勒索」﹗前者利用別人不好意思、羞愧、自責,要人就範。香港大學社會科學(輔導)碩士,現為實習戲劇治療師的伍嘉瑩提到我哋有時會不自覺咁樣,令身邊人情緒困擾。「情緒勒索係你有意圖地用情緒達到目的。」tvb劇集《心理追兇》內角色文哥的媽媽就經常對佢情緒勒索。伍嘉瑩說:「個角色從細到大被佢媽媽灌輸全世界只得媽媽對你好。個媽媽用呢樣嘢逼個仔一定要聽話,即使佢唔開心唔願意都都不能反抗,咁樣其實好影響情緒。」這類情緒勒索佢認為在華人社會好普遍,對着長輩大家好多時都會將鬱結吞下就算。到自己不能承受時,她認為要找個平等的空間,向對方說出感受,表達不快的事實,但非指責。「我哋有時都會咁做,但要衡量會否令對方不安或不舒服,到某個點接近崩潰。」即使人人都不以情緒勒索他人,大眾價值觀、政府施政荒謬足以把人逼瘋。「學生有自殺問題,我冇諗過政府只係每間學校比五千蚊。有時真係學生多啲,一個人買條雪條都唔夠錢。」一條命賤過一條雪條﹗思歪害人,影響一生。「高鐵、三跑、港珠澳大橋不停超支,你幾億幾億掉落去,好啦,GDP好高,數字好靚,但係大家係咪真係開心?我去大陸快咗幾分鐘,生活質素就可以提高咩?社會氛圍覺得要用數字判斷你係咪成功,根本就逼到一個人黐線。你唔發癲先唔正常。」我懷疑佢一秒可以講十個字,字字擲地有聲,痛快講出我的感受。她經常入學校帶小組練習,對學生處境頗理解。她發現學生很多時不懂用言語表達情緒,會用其他方法宣洩。「佢哋發牌氣時真係唔會有乜形容字眼,佢哋可能只會講句粗口,或者打人。」老師未必有時間慢慢梳理學生情緒,只會同學生講打人唔啱。「但佢唔明白點解不可以打人。你要慢慢一步步問佢問題,等佢知道人有憤怒情緒,但點回應有好多選擇,打人非唯一出路。」她早前到加拿大學校參觀,發現當地小朋友好樂意跟輔導員傾訴。「同朋友嗌交唔識處理,小朋友都可以入紙要求見駐校專業輔導員。佢哋從小培養咗一個好習慣,認為任何情緒都可以同人講。」香港小朋友沒這麼幸福,即使成年人遇上精神困擾,未至於係情緒病,往往只會叫自己樂觀一點,但強顏歡笑又點會有用呢?「從事精神健康服務的專業人士,除了心理學家與精神科醫生,仲有治療師及專業輔導員,遇上情緒困擾,其實有好多求助選擇,很多出路。」輔導員會幫受助人把事情整合,以另一角度呈現,過程中不帶任何批判。
外國有這類情緒卡,讓小朋友學習表達感受,香港小朋友無論在校或在家都較少這種訓練。
伍嘉瑩是港大輔導碩士,也是一位實習戲劇治療師,在香港學校工作時發現學生被問及感受時,總是啞口無言,不懂表達。
如果可以派嬲畀呢個人,我希望係一萬個。
記者:葉青霞攝影:張志孟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緊貼「蘋果VR」熱潮,打開雙眼隨意門,讓「蘋果VR」陪您探索新世界:
https://goo.gl/b5RQAB「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
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
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22/19997694
【文化籽】喪親治療 監獄輔導 港女赴英當禮儀師開導生死
1 :
GS(14)@2017-11-13 03:42:45華人社會視殯葬業為厭惡性行業,偏偏馬曉芯毫無忌諱,出走英國當禮儀師兩年,越做越起勁。
【文化籽:胚芽故事】「原本以為我會驚的,因為未見過大體,但當你身處其中又不覺得恐怖神秘。」倫敦東南部的墓園Nunhead Cemetery,午後陽光映照在灰白色的墓碑上,馬曉芯穿着一身黑帶我漫步墓園,腳下踏着的枯葉嚓嚓作響。生如夏花、死如秋葉,弱質纖纖的她展露一臉大無畏的堅定。
「老死、急病、自殺、意外……」她喃喃地回憶,第一天上班便坐黑箱車去接死者,第三、四天去了一個停屍間,裏面放了三、四十具屍體。倫敦地廣屋大、人與人關係疏離,不時有獨居人士在屋內死去良久無人發現。「我見過發了霉的屍體、因放太久捲起來的屍體,怎樣也弄不直平放進棺木裏。」出走英倫五年半,兩年前馬曉芯通過訓練當上了禮儀師,如今倫敦黃皮膚的同業,她眼見只有自己。「一個葬禮是服務在生的人多於服務死去的人。這份工作最大的意義,莫過於安慰生者的心靈。」淡然面對生死是禮儀師的專業,但有一次卻令馬曉芯畢生難忘。「有一對夫妻的小朋友兩天前過身,那嬰兒只有三天大,夫妻倆剛領出世紙便再領死亡證,那是多麼難受的事。」看着這對小夫妻折騰了整個星期,在醫院寢食俱廢、痛極欲哭無淚。馬曉芯愛莫能助,只能默默為他們遞上清茶。「看見他們軟癱着難以接受現實,你可以做甚麼?陪伴、聆聽或許已是最大的幫助。」
西方思想開放 墓地散步遛狗等閒事
七歲喪父的馬曉芯回想,若當時自己或家人有人陪伴傾訴,悲痛的日子應該會過得容易一點。死亡在華人社會總被視為禁忌,我們在墓園聊天期間,不少居民在散步、遛狗,不像香港人見到墳場會兜路走。每天與屍體為伍的殯葬業本應沒有笑聲,但馬曉芯並不同意,指西方社會較開放,視死亡如茶飯,英國喪禮尤其洋溢英式幽默,讓她這位華人禮儀師為之側目。「他們會在葬禮上搞笑或講爛笑話,葬禮後會大夥兒去酒吧,不是去吃解穢酒,喪禮籌備過程更是無限創意,年輕人分期付款自己未來的葬禮也大有人在。」馬曉芯記得有一位小朋友的葬禮上,所有來賓包括禮儀師和職員都被要求穿上超級英雄裝束,亦有葬禮會播勁歌金曲,有利物浦球迷更要求狂loop球隊隊歌〈You’ll Never Walk Alone〉。殯葬場猶如大觀園,眾生相不遜美劇《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既荒誕又感人。她見過有一家兩代人在殯儀館吵架,差點大打出手;也見過一位少女堅持為亡母修甲和塗色,作惜別禮。「殯儀化妝師的取態也不大同,西方崇尚自然,會刻意回復先人平時的髮型和鬍子等。」馬曉芯指化妝師有時更百無禁忌的拍下先人遺容,以示他們協助逝者以最真實的本相與親友話別。「外國人在喪禮上讚揚一個人的生命、紀念他們做過的事,多於愁雲慘霧地悲嘆這人死了,我們要穿黑衣和悲哀。」好似有一個家庭世世代代住在一個社區,當家人死去時,葬禮由家中出發,西裝履革的禮儀師拿着手杖在靈車前開路,特意繞一圈忘者最愛的公園、酒吧,沿路鄰居和親友不停向他致敬和獻花,非常人性化。
原不喜歡英倫 一份書店工打消回港
作為文字人,馬曉芯不時被逝者親友們陪葬的惜別信內容所感動,有些人會在瞻養遺容時朗讀。「對已死之人發表最後心聲,無人會再有顧慮,通常都是最誠實和真摰之言。」八十後的馬曉芯原為記者,五年半前跟隨另一半來到倫敦,最初斷言不會喜歡倫敦,本想留下半年便回巢。「至少告訴人我真係試過但不喜歡,便順理成章回港去。」誰不知,一份書店的工作扭轉了她的人生。書店的兩位老闆是從事口述歷史的學者,經常為猶太人記錄歷史。這工作讓她思考自己何以不面向草根,做有興趣又能回饋社會的工作,於是打消回港念頭。而更早時她投身心理治療專業,並常問自己,究竟人生哪一種痛最痛?她最後選了喪親輔導(Bereavement counseling)這範疇。「有甚麼地方好過在殯儀館找對象?那裏能接觸最需要幫助的家庭。」最初馬曉芯只想接觸有需要的群眾,沒料到竟然當上了禮儀師,與喪親者一同送行,為他們心理治療,一起度過哀傷期。心理治療與禮儀師,她正在雙線經營,現時每星期會替七至八人單對單心理治療,有單親媽媽、囚犯、釋囚、抑鬱症患者,最震撼是得悉這個時代還有人被「賣豬仔」來英國,一位大陸女生來英後被「蛇頭」禁錮了一星期勒索家人,身心被虐待至千瘡百孔,由醫生轉介她作心靈輔導,希望她能盡快在創傷中重新生活。
當上生活導師 開解大陸新移民
馬曉芯現時特別關注留英的華裔異鄉人,希望她們可以用母語暢所欲言,抒發情緒。一位大陸富二代來英國升學,參與了不少遊行集會、用化名在社交媒體表達對民主自由的看法,像重生一樣。畢業後被家人召回老家接手家族生意,臨走前患上抑鬱,害怕回到專權的國度。「特別是中國來的新移民是很孤立的,你無法想像待業、拿不到簽證,甚至文化衝擊都會對他們的情緒造成很大困擾,既懷疑自己又感前路茫茫。他們背負最大的心理壓力是一旦回鄉就等於承認失敗,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他們讓我自覺在香港出生長大有多幸運,引發我對自我價值和身份議題的反思。」她又經常輔導對家庭和前路憂慮的在囚人士,對於18至25歲的在囚年輕人,她更似一位生活導師多於輔導員。由不喜歡到愛上倫敦,馬曉芯很清楚理據所在。「香港很小,很難找到真正志同道合又有共同興趣與理想的人,我曾經好似一隻狼,好想找到自己的狼群。結果,我在異鄉找到了。」兩年前她受訓後當禮儀師的前一晚,寫下了當時的心情,「明天終於要開始禮儀師的工作了。把自己放在一個每天面對死亡的地方,好讓我學習年月日的價值。」「死亡,是人生唯一知道會發生的事。」馬曉芯說,工作令她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改變,讓她知死知生,更珍惜當下。
馬曉芯指華人忌諱談論死亡,很多時候沒留下一句話就走了。她認為葬禮是為生者服務多於為死人而做。
以前當記者,她特別喜歡發掘草根故事,但在工作層面交往流於表面,她希望對人對社會有直接的影響。
在殯儀業見盡眾生相,馬曉芯指英國人死也擁抱英式幽默,葬禮要賓客穿超級英雄裝束或其熱捧球隊的球衣大有人在。
馬曉芯曾經認為自己是一隻很想找到同伴的狼,結果在異鄉找到了很多soul mate。
投奔異鄉始終關心香港,三年前雨傘運動其間,馬曉芯也在英倫,以行動聲援香港。
兩年前她受訓後當禮儀師的前一晚,寫下了當時的心情,「明天終於要開始禮儀師的工作了。把自己放在一個每天面對死亡的地方,好讓我學習年月日的價值。」
採訪:鄭天儀攝影:王國輝(部份圖片由被訪者提供)編輯:黃世恩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12/20210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