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跨國扣船事件背後的資本暗戰 海航金「船」脫殼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453

一起扣船事件背後,隱藏著一場資本暗戰。不僅沙鋼船務六次申請仲裁三次跨國扣船,另一些債主也正在以所有可能的方式向海航展開全球大追債。

但經過輪番騰挪,海航集團旗下百億船舶資產,正在轉往新的平台。其間諸多巧合,市場正在等待解釋。

一條載有2300多名遊客和船員的郵輪在異國被扣留,鬧成一出中國政府一度介入的國際事件,只是因為兩個中國公司之間的一樁債務恩怨。

2013年9月13日下午,中國內地首艘豪華郵輪「海娜號」在韓國濟州港被當地法院扣押,船上旅客因此而滯留。

此後當事各方披露的信息顯示,這起事件是因為原屬海航集團旗下的大新華輪船(香港)有限公司(簡稱大新華輪船)拖欠沙鋼船務有限公司(簡稱沙鋼船務)5800餘萬美元船舶租金,後者向韓國法院提出扣押輪船申請。

當社會各界前所未有地關注這起事件時,一場資本市場的隱秘遊戲也正在緊鑼密鼓悄悄進行。

最近數月中,海航集團旗下的兩家上市公司平台,正在輪番進行「資產重組」,涉及百億船舶資產變動。

其中,天津海運(股票代碼600751)自2013年7月22日起因重大資產重組停牌一個月後,宣佈停止重組,改為通過定向增發募資120億元;而另一家渤海租賃(股票代碼000415)迅速接棒,已於8月19日開始停牌,並承諾於10月8日前披露「重大資產重組信息」。

在這一系列資產重組的「騰挪」背後,資本暗戰早已開始,沙鋼船務的扣船之舉,不過是這場博弈中的一個微妙插曲。

全球追債,抓住海航

讓海航集團承擔擔保責任,成為沙鋼船務拚命要抓住的救命稻草,因為前者旗下的大新華輪船已經進入破產,資不抵債。

這並非兩家公司之間的第一樁恩怨,也不是沙鋼船務第一次扣押海航船隻。事實上,它們只共度了5個月蜜月,接下來的兩年多里沙鋼船務一直在全球追債。

2008年,航運市場行情高漲之時,沙鋼船務與雄心勃勃大手筆發展的大新華輪船開始生意往來,簽訂了兩條巨輪的租約,租期7年左右。這兩艘船,其實也是沙鋼船務從韓國東阿公司租來的,前者充當的是二股東角色。

但船2010年交付之後,很快就趕上航運市場陷入低迷,運價與租金一起暴跌。大新華輪船在付了五個月租金後,就開始拖延直到停付,雙方很快鬧崩。

沙鋼船務和大新華輪船兩家公司都是在香港登記註冊,按雙方合同中仲裁條款約定,遇到爭議應該在英國,由倫敦海事裁委員會仲裁解決。

沙鋼船務董事現任總經理張潔表示,從2011年開始的兩年裡,公司六次拿到倫敦海事仲裁委員會的仲裁令,大新華輪船被裁定應向其支付共5800餘萬美元欠款。但此間,大新華輪船並未按仲裁令進行支付。

扣船因此提上日程。早在2011年3月,第一次和第二次仲裁令後,當大新華輪船仍拒絕支付時,沙鋼船務按國際海事法律,在印度扣押了海航集團旗下一艘船舶,拿到欠付租金七百多萬美元後釋放該船。但4個月後,大新華依然不付租金,沙鋼船務便在南非第二次扣船,拿到欠付租金五百多萬美元。但這兩次扣押的都是貨船。

一場全球追債由此展開,沙鋼船務委託各國律師密切注意海航集團在全球主要港口的資產動態。

此番「海娜號」被扣,正是源自這一背景,只是這次因為將兩千多名無辜遊客拉入漩渦,引起舉國關注。

沙鋼船務跨國扣押海航集團旗下船舶,是因為後者此前為大新華輪船的那項租約提供了擔保:張潔表示擔保函上有海航集團董事長簽名,並明確規定海航集團就租約中的所有條款進行無條件的履約擔保。

這個擔保,成為沙鋼船務手上的一根救命稻草。因為大新華輪船已經在2013年4月被香港高等法院宣佈破產清盤,而其資產不足以償付諸多債務——據張潔透露,大新華輪船有十多個債權人,負債金額高達數億美元。

不過,海航集團下屬的大新華物流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大新華物流)新聞發言人文江則公開表示,由於大新華輪船已進入清盤,海航集團所需承擔的擔保責任及擔保金額需由法院作出裁定。

但是,當事雙方都沒有向外界出示當時的合同以及擔保條款。

當事的大新華輪船,本是由大新華物流在香港設立的下屬機構。但據文江透露,在倫敦仲裁庭下達裁決令之前,前者便已被以1美元價格轉讓給了一家海外註冊的自然人公司。

文江同時強調,大新華輪船此前在沒有任何業務支持的背景下,以每天5.25萬美元高價與沙鋼船務簽訂長期租約,「不排除有黑幕的可能性,公司已向相關部門反映並申請立案偵查」。

不過,後來多家媒體調查發現,最終的仲裁令下達於2012年11月1日,而香港公司註冊處資料顯示大新華輪船於這年12月31日才被轉讓。

這意味著,大新華物流一方面以1美元價格轉讓大新華輪船股權並任其進入破產程序,另一方面仍以股東身份向有關部門申請立案追查大新華輪船的「船租黑幕」。

大新華巨債壓身

海航物流板塊深陷麻煩之中,大新華物流巨債壓身:2012年公司利潤不過4.4億元,但總負債額高達437億元。

在資本市場上,海航集團向來以龐大而複雜出名,董事長陳峰曾公開說「中國沒人看得懂海航」。

在過去二十年間,它已經從一個航空公司變成了一個有五百多家企業的金融平台,資產從最初的1000萬飆升至超過1000億。

在海航集團的飛速擴張中,利用金融槓桿,至為關鍵(參見南方週末2011年12月8日《海圈錢,海花錢,海航戲法》)。

而在此前數年內,推動新華航空公司在境外上市,一直是海航集團的首選目標——2004年,「德隆事件」爆發,內地金融監管變嚴,彼時表現生猛的海航集團遭遇調查,不得不收斂止步,並尋求境外通道。這一年,海航集團與揚子江投資共同設立新華航空公司,並在隨後全力推動其在香港上市。

不料,因為上市中的一些爭議,和2008年金融海嘯影響,新華航空上市最終功虧一簣。用這個平台來整合集團旗下各業務板塊,打造「大新華」的夢想,自然也落了空。

「大新華」受挫之後,海航集團迅速調整策略,從原來的集團整體上市變成各業務板塊依託上市公司獨立重組的多平台整合模式。

在各板塊的重組過程中,原本有著較好盈利基礎的航空板塊,整合最為順利,而其他業務板塊的整合,大多陷入各種麻煩。

其中,作為海航集團三大支柱產業之一的物流產業,恰好撞上金融海嘯後國際航運業寒冬,日子更不好過:早在2011年起,大新華物流便因拖欠船舶租金而引起國際船東的抵制,並遭到多家船東的全球追債。2012年初,因物流業務巨虧,包括董事長在內的21名高管遭到集團嚴厲處罰。在此後的一年多里,海航集團對大新華物流船隊進行大規模縮減,從一百多艘減至三十多艘。

儘管開始收縮,但大新華物流早已是巨債壓身。

公司2012年的財務報表顯示,總資產從年初近百億元降至53億元的同時,其流動負債依然高達366億元,總負債額則為437億元。與此同時,公司的利潤總額僅為4.4億元。

奇特的「無實際控制人結構」

大新華物流屬於「無實際控制人」結構——這意味著一旦大新華物流破產,債主們連主要的追債對象都找不到。

公司的經營現金流流向顯示,在2012年之前,「負債收購」的經營模式是其巨額債務的原因。

彼時的短短幾年中,大新華物流除了控股上市公司天津海運外,先後收購了北京華日飛天物流、挪威Offshore Heavy Transport AS、金海重工等一系列公司,僅在入股金海重工過程中,就向其預訂了30艘輪船,涉及金額高達三十餘億元。

這一模式下,大新華物流總資產從2008年末的18.76億元劇增至2011年底的600多億元,2010年末負債高峰期時資產負債率高達87.88%。

如此巨額的資產收購,全靠融資來支撐。據媒體統計,在不足三年時間內,大新華籌集的信託貸款多達二十餘項,融資規模超過百億,同時將旗下公司的股權與收益權大量質押擔保。

這一系列融資,原計劃通過推動造船企業金海重工在2012年上市來募資還債。但由於新華航空H股上市遇阻,以及國內A股市場IPO暫停等因素,被視為大新華航空關聯企業的金海重工在H股和A股的上市計劃最終落空。

大新華物流的資金鏈條由此繃到極至。而雪上加霜的是,其斥巨資建造和收購的船舶,也隨著航運業寒冬的到來迅速淪為了「負資產」。

這與其在擴張時大量使用的融資租賃方式有關。

所謂融資租賃,是指租賃公司按航運公司要求向指定造船廠訂造船舶,建成後出租給該航運公司營運,並按月收取租金。在租賃期滿後,再以約定價格將船舶賣給航運公司。沙鋼船務與大新華輪船之間的租約,正是採用這種方式。

在市場行情向好的情況下,這種方式儼然是「多方共贏」:比如,像沙鋼船務這樣的租賃公司按大新華輪船的要求,向金海重工這樣的造船企業訂造船舶。造船者得到生意,大新華輪船則通過「分期付款」來使用這條船,而租賃公司收取租金和利息收益。

當海運市場隨著金融風暴而出現崩盤式的下滑時,「皆大歡喜」卻變成「一損俱損」:航運公司收益大幅下滑,不僅難以支付高額月租,而且因船價暴跌,也不願再花錢買船;租賃公司不僅收不到租,還得為船舶建造費用「埋單」。

不難理解,像大新華輪船這樣的航運公司自然極力避免履行購船合約,而租賃方如沙鋼船務只能通過種種手段逼迫其履約——在造船行業深陷低迷的這兩年裡,類似兩方之間的博弈已是普遍現象,「棄船」也並不鮮見。

但就在大新華輪船與債主們陷入糾紛之時,其母公司大新華物流卻又令市場大吃一驚。

2013年4月8日,大新華物流發佈公告宣稱,由於旗下上市公司天津海運被證監會天津監管局要求核查並說明公司實際控制人情況,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大新華物流自查後發現,作為公司控股股東的大新華物流屬於「無實際控制人」結構——這個奇特的結構,是指任何一家股東的持股比例都沒有達到控股標準。

這意味著,一旦沿著大新華物流追索,債主們連一個主要的追債對象都找不到。

巧合的是,這一天,正是香港法院向大新華輪船頒佈臨時清盤令的同一天。看來,大新華物流很快就為可以預料到的連帶追索做好了準備——一手以1美元甩賣掉了大新華輪船,一手從自己的股權結構上留出了「隔離」空間。

金蟬如何脫殼

海航集團打了一個「時間差」:8月16日股權被凍結,22日公告。頭一天,天津海運宣佈資產重組失敗,並推出暗藏玄機的定向增發計劃。

這一奇特的「無實際控制人」聲明,使得大新華物流的債主們立刻陷入了高度緊張。

眼看著大新華物流賬面上的資產像冰淇淋一樣迅速融化,焦慮的債權人開始變著法子查封公司旗下各類資產,生怕晚來一步就「連湯都喝不上」。

就在沙鋼船務扣船前些天,另一家租賃融資的債主盯上了天津海運。

8月22日,天津海運公告稱,收到青島海事法院簽發的協助執行通知書,已於8月16日將大新華物流所持有的天津海運2.67億股予以凍結。

據財新報導,此次凍結股權的特萊頓集裝箱國際租箱公司,同樣是因為高達5155萬美元的集裝箱租賃合同糾紛,申請「凍結大新華物流旗下相關公司股權」。

此番股權凍結,使得海航集團新的物流業務資產重組計劃陷入了窘境,因為天津海運此時已經是這一計劃中的重要平台。

大新華物流早在2007年便入股天津海運。由於遲遲未能支付股改對價,天津海運一直徘徊在退市邊緣,長期沒有融資資格。

直到2012年金海重工未能如期上市之後,天津海運成為大新華物流旗下僅有的物流業上市平台。為了恢復上市公司的融資功能,大新華物流不惜豁免其4億元債務,終於在2013年5月完成了上市公司股改,隨即緊鑼密鼓地展開了以天津海運為平台的新計劃。

業內人士透露,作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大新華物流可以將旗下優質資產注入天津海運,一石二鳥——上市公司通過融資收購輪船資產獲得未來的發展機遇,而大新華物流則可以資產套現所獲的現金流,來緩解巨債帶來的資金鏈壓力。

唯一的輸家,是大新華物流的債主們。失去了相應的資產,大新華物流將淪為一個「殼公司」,債主們很難再撈到什麼東西。

但當憤怒的債主申請股權凍結,頓時使天津海運的資產重組陷於進退兩難:如果按計劃將大新華物流旗下優質資產注入天津海運,一旦所凍結股份被法庭判決歸債權人所有,則所有資產包括上市公司都將被他人所控制;而如果不注入資產,債權人就可以通過扣押或拍賣相關資產的方式從大新華物流那裡拿走補償。

對於債主們的「殺手鐧」,多年來長於資本運作的海航集團應對堪稱迅速,巧妙地打了一個「時間差」:8月16日股權被凍結,22日發佈公告。就在頭一天,天津海運宣佈資產重組失敗,並同時推出了一項高達120億元的定向增發計劃。

新的計劃中,成立不久的一家新公司——海航物流(成立於2012年7月底,由海航集團全資控股)——承諾以不低於36億元參與認購。如果此次發行計劃得以實施,則原控股股東大新華物流由於不參與認購,持股比例將降至6.15%,而海航物流則以23.83%的持股比例成為新的控股股東。

頗有意味的是,在天津海運的增發計劃中,發行金額裡用於「補充流動資金」的金額也恰好為36億元,與海航物流的承諾出資額相同。

餘下的八十多億元資金用於購買10艘VLCC油輪和4艘LNG船。而據此前的公開報導顯示,大新華物流旗下的大新華油輪公司,早在2010年便通過金海重工訂造12艘30萬噸級超級油輪(VLCC),當時預計未來3到5年內陸續交付使用。目前並沒有證據表明這些油輪就是同一批,但如此巧合,難免令人生疑。

在天津海運的增發公告中,特別註明了「賦予天津海運收購海航集團持有大新華油輪80%股權的選擇權」。如果天津海運行使這一選擇權,相當於大新華物流旗下的油輪資產將順利轉換到天津海運手中,而且天津海運的大股東也將從大新華物流變成海航物流。

如果這一切都未出現意外,海航集團龐大的物流資產將巧妙地金蟬脫殼,擺脫巨債纏身的大新華物流,進入更為安全與乾淨的新公司海航物流。

倘若出現意外,海航也有應變的空間——就在天津海運宣佈停止重組之後,海航集團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渤海租賃,已經接過了資產重組的接力棒。停牌已經一個多月的這家公司,此前宣佈將於10月8日前披露「重大資產重組信息」。

市場將拭目以待。

鏈接

追索海航

2013年7月,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旗下法律信息網Findlaw上公佈的法律案例稱,藍鯨公司在美國地方法院對大新華航運發展有限公司提起訴訟,起因是後者未能按照合同支付從巴西到中國運輸2.5萬噸鐵礦石的船隻租賃費用。

2013年1月,華融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將海航集團的大新華物流、上海大新華航運、海航旅業等5家子公司訴至寧波海事法院。訴訟涉及四個船舶融資租賃合同糾紛案件,總標的額高達6億餘元。華融租賃向法院提交財產保全申請,要求對海航集團所有的波音飛機、海航大廈在內的巨額財產採取保全措施。

英國《金融時報》2012年8月報導,世界上最重要的干散貨船東之一Golden Ocean公司與大新華物流就賠償金達成協議,原因是大新華違約,提早一年交還了船舶。

英國《金融時報》2012年8月報導,希臘家族企業Vafias集團通過美國法院向大新華物流公司追討1860萬美元,因為後者提早交還了一艘本應租用至2015年的船舶。此前半年,Vafias集團曾通過倫敦高等法院凍結大新華物流的資產,因為後者停止支付船運費用。而在Vafias同意大新華支付餘款以結束凍結後,大新華又停止了支付餘款。

(南方週末實習生張玉潔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29

雙匯「非典型」收購 肉食品業跨國併購案詳解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309/t20130923_497145.htm
經過數年的追逐,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雙匯國際終將以48億美元的代價收購美國大型肉類加工企業史密斯菲爾德。雖然該交易還需取得一系列政府部門的審批,成敗尚未定論,但雙匯國際改採取的方案及相關路徑設計值得後來者學習和借鑑。

 

  此次雙匯國際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實際上準備了兩套截然不同的方案,具體採取哪一種方案取決於史密斯菲爾德現有債務的重組情況。但無論採取哪一種方案,若能完成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後續整合發展和去槓桿化,都是雙匯國際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2013年6月18日,美國大型肉類加工企業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 foods,SFD.NYSE),公佈了其與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雙匯國際控股公司(下稱「雙匯國際」)之間進行併購交易的公告,這起規模空前、極具轟動效應的中美兩國食品加工企業併購案全貌,得以初步展露在投資者面前。對雙匯國際而言,這場自2009年就開始的追求也得以取得階段性勝利。

 

  根據披露的交易聲明和交易方案,雙方對SFD的估值達到71億美元(SFD的股權價值和淨債務價值之和)。按照這個估值水平,雙匯國際將以34美元/股的價格對SFD發起全面要約收購,該收購價格較2013年3月28日SFD的收盤價溢價31%。僅從溢價水平來看,雙匯國際就已充分表現出對SFD志在必得的迫切。

 

  但雙匯國際的誠意和決心絕不僅限於此。通過對交易方案和SFD的分析,雙匯國際為收購SFD進行了大量的安排,無論是從交易架構,還是融資安排,都用心良苦。

 

  非典型「槓桿」收購

 

  雙匯國際是一家註冊在開曼群島的離岸公司,其主要股東有鼎暉、高盛、淡馬錫、新天域及雙匯國際高管團隊持股公司(興泰集團)等。在此基礎上,雙匯國際又通過兩家離岸公司間接持有境內雙彙集團100%股權並進而持有上市公司雙匯發展(000895)共計73.26%股權(雙匯國際股權架構形成過程可參見本刊2007年3月號《雙匯「激勵局」》一文)。SFD則是一家註冊地在英屬維京群島(BVI)的紐交所上市公司。因此,從雙方現有股權架構來看,這起併購屬於兩家境外公司之間的併購。正是由於這一特點,此次交易架構的安排也顯得相對豐富多彩一些。

 

  雙匯國際收購SFD普遍被外界稱為是槓桿收購,但根據SFD披露的交易公告,此案並非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槓桿收購方案,更為恰當的說法是遊走在槓桿收購邊緣,在槓桿收購上跳舞。

 

  雙匯國際此次收購SFD從本質上來講,只是一起上市公司的全面要約收購案,整個方案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全面收購SFD已發行在外的股份,此部分涉及金額至少在47億美元以上;二是對SFD的現有債務進行重組,以減輕其債務負擔,該部分涉及金額在39億美元左右。收購過程大體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雙匯國際設立全資子公司Sun Merger Sub

 

  雙匯國際在BVI註冊設立一家全資子公司Sun Merger Sub(圖1),以該公司作為此次併購的殼公司。顯然,雙匯國際在BVI而不是在其他離岸地區設立併購殼公司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後續與SFD的整合。而雙匯國際設立Sun Merger Sub所投入的初始資本金,預計將依據收購支付對價與外部融資額加以確定。

 

 

  第二步,Sun Merger Sub全面要約收購SFD

 

  雙匯國際在完成設立Sun Merger Sub後,依據其與SFD達成的併購重組協議,對SFD已上市發行的普通股按34美元/股的價格發起全面要約收購。收購完成後,SFD退市並成為Sun Merger Sub的全資子公司(圖2)。

 

  截至到收購協議公告日,SFD已發行在外的普通股總計約1.39億股,按34美元/股計,Sun Merger Sub大約需支付47.26億美元收購資金,但這並不是股份收購金額的全部。

 

 

  SFD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公司,上市時間也比較長,因此其股權結構除了普通股股份之外,還包括了因多種原因形成的股份,最主要的是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形成的3類股份。而對於這些股份,雙匯國際(Sun Merger Sub)也需承擔相應的收購成本(由於激勵股份來源不同,各自的收購價格也相應不同)。經測算,該部分收購成本預計在0.88億美元左右(表1)。

 

  也就是說,雙匯國際為了完成對SFD所有股份的收購,需要支付現金在48.14億美元左右。這部分現金來源,主要依靠中國銀行的貸款加以解決。2013年5月28日,中國銀行向雙匯國際出具了貸款承諾函,中國銀行將向雙匯國際發放總額為40億美元的優先級擔保抵押貸款,貸款利率為LIBOR(倫敦同業拆借利率)加邊際利率。雙匯國際為獲得該筆巨額貸款,採取了資產抵押和信用擔保相結合的方式,用於抵押的資產是其所有的資產和財產權(包括收購後持有的SFD全部股權);在信用擔保上,Sun Merger Sub、SFD及其子公司不為該筆貸款提供擔保,全部由雙匯國際的其他相關子公司進行擔保。雙匯國際在獲得這筆貸款後,將以資本金的形式注入Sun Merger Sub,以收購SFD的股份,該筆貸款將在此次併購完成後5年內到期。

 

  在40億美元貸款之外,雙匯國際此次收購尚有8.14億美元的資金缺口,其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值得關注。雙匯國際的主要資產是雙匯發展,2011-2012年雙匯發展分別實現淨利潤14.65億元、30.69億元,按雙匯國際合計持股73.26%股份計算,歸屬其利潤額分別為10.73億元、22.48億元,這與8.14億美元(約為50.31億元)資金缺口相比有著不小的差距。

 

 

  第三步,SFD吸收合併Sun Merger Sub

 

  Sun Merger Sub完成對SFD的收購後,即由SFD吸收合併Sun Merger Sub(子公司吸收合併母公司,反向三角併購),SFD成為雙匯國際的全資子公司,Sun Merger Sub則註銷(圖3)。經過此次操作,在產業結構上,雙匯國際初步形成國內以雙匯發展為主,國外以SFD為主的雙輪驅動模式;在財務狀況影響上,SFD的資產負債表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尤其是其債務不會發生重大變化(中國銀行40億美元貸款全部由雙匯國際承擔,與SFD無關),能大體以當前的資本結構狀況運營。

 

  第四步,對SFD進行債務重組

 

  雖然雙匯國際40億美元收購資金貸款與SFD沒有直接關係,不反映在SFD的資產負債表上,不會增加SFD的債務負擔,但雙匯國際依然決定對SFD的債務進行重組。

 

  根據SFD年報,截至2013年4月29日,SFD債務總額為46.18億美元,主要由經營性債務、應計費用、銀行借款、債券及退休金計劃等項目組成。此次債務重組涉及的種類主要是循環貸款、銀行定期借款和債券,重組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循環貸款、銀行借款的額度及融資方進行調整和針對債券的贖回,涉及已發生的債務金額在24.65億美元左右。

 

 

  整個債務重組工作由摩根士丹利充當融資顧問,所獲得貸款額度和貸款資金全部由SFD的相關資產進行擔保或抵押。由於無法得知具體的融資細節,很難對債務重組收益進行詳盡分析。但毫無疑問的是,雙匯國際意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使SFD獲得更加優惠的資金(表2)。

 

  經過上述環環相扣的四個步驟,雙匯國際得以將SFD納入囊中,一舉奠定其在國際肉類加工市場的領先地位。

 

  仔細分析,雙匯國際的收購方式並非典型的槓桿收購,雖然此次收購的槓桿比例較高(若雙匯國際投入自有資金8.14億美元,則此次收購的槓桿比率在5倍左右),但貸款資金的擔保、抵押方式與典型的槓桿收購有著巨大的區別。加之雙匯國際在併購聲明中所做的一系列承諾,比如不關閉SFD任何原有工廠、SFD的管理團隊和職工隊伍將繼續保留原位等,都與典型的槓桿收購有著明顯的不同(附文)。

 

  緊接著,雙匯國際將面臨如何償還中國銀行5年內到期的40億美元巨額債務難題。

 

  債務償還難題

 

  一般而言,償還併購貸款的主要方式無外乎是依靠企業分紅、借新債還舊債、轉讓股權(資產)等,但對雙匯國際的40億美元巨額債務而言,採取上述方式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從分紅來看,雙匯國際償債資金預計將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雙匯發展,二是SFD,但這兩家企業近幾年經營狀況不足以對債務償還形成有效支撐(表3,按1:6.19匯率折算)。考慮到這兩家企業都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後續發展項目的因素,雙匯國際依靠旗下兩家主要企業的經營性收益解決全部債務問題難度可想而知,可選的方式是依靠經營性收益解決債務利息。

 

  借新債還舊債或者進行債務展期,也只是以時間換空間,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還有可能進一步加重雙匯國際的債務負擔。

 

  轉讓股權或許是一種有效方式,但雙匯國際必須首先創造出轉讓股權的空間。以收購公告日為基準,SFD股權價值約47億美元;雙匯發展市值112億美元,雙匯國際持股73.26%計算,折合82億美元。雙匯國際持有雙匯發展和SFD的股權價值合計129億美元,40億美元債務約佔31%。由於雙匯國際不可能喪失對雙匯發展和SFD的控股權,假設以持股51%為限,雙匯國際利用股權轉讓償還債務的空間為48億美元,雖與40億美元債務相當,但這一安全邊際有限,蘊含著一定的風險。比如,二者的股權價值屆時是否還能維持這樣的水平?雙匯國際如何順利實現減持雙匯發展22.26%股權?投資者是否願意投資一家非上市公司SFD?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要求雙匯國際儘可能地創造出更大的股權轉讓空間,以擴大其償還債務的安全邊際。

 

  因此,為解決債務難題,雙匯國際可能採取的策略是依靠兩家主體企業經營性收益解決期間利息,同時著力提升經營績效,增厚股本和企業價值為股權轉讓創造更大空間,並輔之以債務重組以備不時之需。但要順利落實這一思路,還受制於產業政策、經濟環境等一系列外部非可控因素,加之雙匯國際為獲得40億美元貸款幾乎將其所有的資產進行了抵押或擔保,一旦經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將會對雙匯國際產生重大打擊。因此,雙匯國際在收購方案上必須做出其他的安排。

 

 

  隱藏的槓桿收購

 

  實際上,為降低債務問題引發的系統性風險,在摩根士丹利的協助下,雙匯國際為收購SFD準備了另外一套截然不同的收購方案,即對SFD採取槓桿收購。此方案的主要步驟是:

 

  第一步:雙匯國際依舊在BVI設立併購殼公司Sun Merger Sub;

 

  第二步:Sun Merger Sub以優先級無擔保方式融資8億美元,SFD利用其現金、現有循環貸款額度融資(預計5億美元)與Rabo銀行貸款額度融資,輔之雙匯國際部分現金,共同組成收購資金池,完成對SFD所有股份的收購。

 

  第三步:Sun Merger Sub與SFD吸收合併,SFD存續,Sun Merger Sub註銷。

 

  這種操作方式就是槓桿收購。收購完成後,SFD賬面資金將會減少,負債將會上升,並由於吸收合併Sun Merger Sub,後者8億美元的債務也體現在SFD的賬面上。SFD的債務具體增加多少,雖然需要看其現金使用情況及雙匯國際投入配套資金的多少,但毫無疑問的是,SFD將背負48.14億美元收購款的絕大部分,其資產負債率將會大幅攀升,甚至有可能出現超過100%情況(截至2013年4月29日,SFD資產77.16億美元,負債46.18億美元,淨資產僅有30.98億美元,與48.14億美元收購款相比有著不小的差距)。

 

  可以肯定的是,若該方案能得以實施,此次收購融資的債務風險將主要由SFD承擔,雙匯國際除SFD以外的其他資產將得到隔離,系統性風險將大大降低。但實施這一方案的前提條件是,SFD的現有債權人同意按照雙匯國際的要求對相關貸款條件進行調整。因此,考慮到SFD的市場信譽、行業地位及收購完成後的增長趨勢,不排除雙匯國際在收購SFD方案上採取了「聲東擊西」的策略,即以對SFD現有債務進行重組為條件「迫使」債權人同意其調整方案。或許,對SFD實施槓桿收購,才是雙匯國際的真實想法。

 

 

  SFD於2013年 7月19日發佈公告,Sun Merger Sub已完成總額高達9億美元的優先級債券的發行。債券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2018年到期,票面利率為5.25%的5億美元債券;另一部分是2021年到期,票面利率為5.875%的4億美元債券。顯然,根據這一融資成本,如果SFD現有主要債權人願意繼續和SFD保持債權債務關係,將不得不同意對相關貸款條件進行調整,這不僅將增厚SFD的淨利潤(僅考慮SFD在2007年發行的,於2017年到期的5億美元債券,如果其利率調整為5.25%,在不考慮所得稅因素的前提下,將每年增厚SFD利潤1250萬美元,約為其2012年淨利潤的6.8%),而且還能「幫助」雙匯國際實施槓桿收購(表4)。

 

  無論最終採取哪種收購方式,對雙匯國際而言,都將要對SFD進行整合和調整,因為此時的SFD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已非同日而語。

 

  風光不再的SFD

 

  SFD是一家歷史悠久的企業,1936年在美國弗吉尼亞州成立,迄今已有77年的歷史。如今,SFD已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生豬生產商及豬肉加工供應商,擁有Smithfield、John Morrell、Farmland等12個核心品牌,業務遍及十餘個國家和地區,可謂風光無限。

 

  但最近幾年,尤其是2006年以來, SFD的競爭能力越來越不被市場所認可,最突出的反映是其股票的回報長期跑輸大市和行業(圖4)。

 

  簡單分析,美國資本市場之所以對SFD給予較低的估值和預期,主要是由於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抗風險能力較差,利潤率波動大。美國有三家主要的肉類加工企業,分別是泰森食品(TSN)、荷美爾食品(HRL)和SFD。這三家企業中規模最大的是TSN,SFD居其次,HRL最小。近幾年,三者的營業收入基本保持一個均衡增長或變化的趨勢(圖5),但淨資產收益率的變化情況則各不相同,其中尤以SFD的波動幅度為最大(圖6)。這也就意味著,在面臨相同的外部環境下,SFD對經營成本及風險的控制能力相對較差。

 

 

 

  原因二:資產負債率偏高,財務費用消耗大。在2003-2012年10年期間,SFD的資產負債率一度達到70%,這在資產負債率普遍偏低的美國上市公司中算是一個異數(表5)。高負債率帶來的直接後果是SFD財務費用(含歷年債務重組形成的損失)侵蝕了其大部分營業利潤,對SFD的盈利能力提升形成很大的制約(圖7),並有可能使其陷入高負債—融資成本上升—增加債務重組損失—提高負債率的惡性循環。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SFD的股東要求將其資產進行拆分的想法。

 

  在SFD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雙匯國際實施了槓桿比例比較高的收購。無論這部分收購貸款是否會最終落在SFD的資產負債表上,儘可能、盡快地對SFD去槓桿化,優化SFD資本結構都是雙匯國際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一問題在雙匯國際做出不關閉SFD工廠、不裁員等併購承諾後,難度將會更大,留給雙匯國際的解決空間已顯不足。

 

  去槓桿化的猜想

 

  按照一般的操作邏輯分析,要對SFD實施去槓桿化,雙匯國際可以選擇的方式有三種。

 

  一是發行優先股。雖然優先股採取的是固定股利支付,與債務定期付息類似,但優先股是一種權益資本,利用優先股募資並對債務進行置換,將能有效地降低SFD資產負債率,增強信用評級,降低融資成本,規避債務融資的財務風險。另外,優先股股東不能參與公司的經營決策,從而使SFD的控制權牢牢把握在雙匯國際的手中。

 

  二是在不影響雙匯國際控制權的前提下,引入部分普通股股東。實施這個方案關鍵是時點的選擇,這是因為雙匯國際是以溢價31%的水平收購了SFD的股份,雙匯國際需保證或使新的投資者認同甚至按照超過這一估值認購SFD增發的普通股。一個可考慮的方案是雙匯發展採取非公開發行並配套一定比例資金的方式收購雙匯國際所持有SFD的股權,收購完成後再用配套資金對SFD進行增資。但這將涉及諸多審批事項和配套資金比例確定等問題,要順利完成必將耗費較長的時間。

 

  三是在獲得新的權益性資本後,對現有債務進行重組,包括貸款條件的重設、金額的調整等,為SFD爭取時間。

 

  此外,雙匯國際也可考慮將SFD重新上市,但這種方案更多的是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對SFD去槓桿化的作用不是十分明顯。雙匯國際是否還有其他方式解決SFD的債務問題,值得期待和關注。

 

  啟示與借鑑

 

  雙匯國際收購SFD是一次重要的資源整合。通過收購,雙匯國際將降低對中國豬肉養殖市場的依賴,可以引進SFD成熟的管理經驗和方法,並擁有了一支國際化的經營團隊。對SFD而言,避免了被拆分的命運,將來還可以利用雙匯國際的渠道和市場營銷網絡,擴大其產品在世界範圍,尤其是中國市場的市場佔有率。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導致了美國豬肉價格沒有中國高。最近一年來,中國國內生豬收購價格,每公斤在13元上下波動,而美國的生豬價格,每公斤則在10.65元上下波動,總體比中國低了20%。可以預見的是,若收購成功,在中國市場將會很快出現本土化生產的SFD產品。對SFD管理層而言,收購完成後將獲得留任並獲得數額不菲的各種獎勵。從目前來看,這場併購照顧到了各利益相關方,是一次共贏的併購。

 

  在這過程中,不應忽視的是雙匯國際為收購SFD體現出的堅持、等待和忍耐,以及抓住機遇進行戰略調整和資源整合的魄力和決心。雙匯國際無疑給當下急於國際化的中國企業上了一課。

 

  在收購方案上,此次雙匯國際收購SFD實質上準備了兩套方案,一套方案從本質上來講,只是一起收購資金槓桿比例比較高的上市公司全面要約收購案,另一套方案則是以槓桿收購為主要方式的上市公司全面要約收購,決定雙匯國際如何取捨的是SFD債務重組情況。這樣的交易安排非常靈活,環環相扣。如果SFD的債權人同意雙匯國際開出的重組條件,雙匯國際則採取槓桿收購的方式,如果不同意,雙匯國際則採取一般方式完成併購並迅速對SFD進行債務重組,更換債權人。雙匯國際能做到這一點,和其以股權為紐帶,與鼎暉、高盛等國際金融資本形成利益共同體的背景密切相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22

中國分部業績拖累西方跨國企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506

WSJ報導稱,近幾年來美國和歐洲企業在中國大舉投資以拓展業務,尋求從中國中等收入階層的擴大和經濟的快速增長中獲益。全球陷入衰退以來,中國業務的增長幫助這些企業抵消了在歐元區利潤大幅下降以及在美國收入停滯的影響。

但最新公佈的季度收益報告顯示,對於許多公司而言,中國業務構成了拖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以及政府對奢侈品和製藥等行業採取政治和法律行動加劇了西方公司中國業務的增長放緩。

中國三季度GDP增速小幅回升至7.8%,仍遙遙領先其他主要經濟體,但和2007年曾達到的14.2%峰值相比顯著降低。除經濟增長放緩外,一些西方企業在中國還受到其他因素影響,例如製藥企業受到賄賂相關調查,嬰兒配方奶粉企業遭到安全性擔憂打擊,奢侈品行業因政府實施的反腐行動而銷售減少。

包括Pernod Ricard、賽諾菲安萬特(Sanofi-Aventis SA)和陽獅集團(Publicis Groupe SA)在內的大型歐洲企業三季度在中國的銷售大幅放緩,一些公司還警告稱這一放緩可能拖累全年業績。微軟、禮來製藥(Eli Lilly)和國際商業機器(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等美國公司也表示中國業務疲軟。

不過也有一些行業在中國的狀況相對不錯。與汽車相關的產品銷售強勁,保健和環境改善方面的支出也依然穩健。

通用電氣三季度在中國的訂單增長17%,保健設備產品需求增加33%。聯合技術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在中國的銷售增長11%,得益於電梯需求增加。美國德事隆有限公司(Textron)也稱,受來自中國的良好需求推動,他們三季度售出14架直升機。

法國化妝品生產商歐萊雅在中國的銷售也保持兩位數百分比增長。該公司首席執行長Jean-Paul Agon說,

「中國經濟增長率降低約一個百分點不會給我們帶來顯著影響。」

但其他一些公司的管理人士表示,過剩的產能和疲軟的定價狀況引發了有關中國工業領域增速將放緩的擔憂。科技企業在中國的表現凸顯出中國宏觀經濟環境已變得不利。

微軟稱,第三季度中國業務疲軟,因中國經濟環境具有挑戰性。當季該公司在中國業務的收入較上年同期全面下降。思科系統和惠普也公佈中國業務表現不佳。

國際商業機器在中國面臨的需求全面減少,尤其是電腦設備業務銷售下降40%。中國業務收入佔國際商業機器總收入約5%,該公司在中國的總體銷售減少22%。

國際商業機器首席財務長Mark Loughridge在公司討論業績的電話會議上稱:

「來自中國國有企業和公共領域的需求顯著放緩。該公司預計中國的需求要到明年春天才可能回升。」

與此同時,奢侈品行業也因中國政府打擊腐敗和提倡節儉的行動而受到影響。Kering SA的古馳(Gucci)品牌最近季度公佈2009年以來的首次銷售下降,受到中國業務拖累。

藥品製造商們在中國也面臨壓力。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因賄賂遭到中國政府調查後,其他製藥企業也在接受審查。葛蘭素史克已表示,幾名在中國的管理人士可能觸犯了法律,公司正配合相關部門的調查工作。受賄賂調查影響,其在中國的藥品和疫苗銷售銳減61%。

賽諾菲安萬特今年以來第二次下調了全年業績預期,因最近季度在中國的銷售僅增長5%,而此前幾年增長率均達到兩位數。

禮來在中國的銷售增長率也放緩至11%。

此外,達能下調全年業績預期,因一家乳品供應商發佈的缺乏根據的安全性警告導致該公司在亞洲的嬰兒產品銷售下降。此前在因價格操縱而被監管部門處罰後,達能已經下調了旗下嬰兒配方奶粉在中國的售價。

雅培製藥也是上述事件的受害者。該公司首席執行長Miles White表示,要讓消費者重新選擇其品牌並非易事。不過,雅培在中國的發展策略並沒有因此改變。

「我們對中國的預期沒有變化,投資計劃也沒有改變,公司已在中國建設了一座大型工廠,還打算建造更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888

跨國公司百年繁榮的秘笈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er19.html
打造百年老店是很多中國企業家的夢想,投資於這些百年企業,獲得長期優異的回報也是價值投資派基金經理們的夙願。在中國企業家思考「百年大計」之時,歐萊雅、寶馬等業界翹楚用百年榮譽提供了樣本。

   全球最大的化妝品企業歐萊雅,1907年開始創業。今天,歐萊雅收入達到200億歐元,淨利潤25億歐元,並且每年還能保持10%的增長。不可思議的是,百年的豐功偉績只經歷了5位CEO的傳承。100多年間,雖然經歷了家族股權傳承,上市和雀巢收購其股權,始終沒有改變專業團隊經營公司的治理軌跡。5位CEO平均掌管超過20年,而且背景相同:一畢業就加入歐萊雅,職業生涯的前20年從基層做起,後20年擔任CEO。1872年在日本成立的資生堂卻是另一番光景。過去10年裡他們的CEO幾乎是3年一變,結果是公司擴張乏力,經營績效低迷。

  歐萊雅的做法讓投資於它的雀巢獲得了啟示,他們通過併購建立起100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食品帝國,在中國收購太太樂、銀鷺、徐福記等企業的過程中,雀巢給創業者和管理團隊保留了20%到40%的股權,並邀請他們繼續經營企業。巴菲特在他的併購中同樣保留了20%股權給創始人和經營團隊。

  在歷經兩次大戰依舊從戰爭廢墟中崛起的企業寶馬,也體現了同樣的規律。在過去50年裡,寶馬僅有6位CEO的更迭。這6位CEO都有著大體相同的經歷:機械學博士的學歷,畢業後就進入寶馬,從工程師幹起,在職業生涯的最後10年升到管理層崗位。

  在1837年成立以來的176年裡,美國的農用機械行業龍頭約翰迪爾更難以置信地只有9位CEO的更迭。

  反觀中國,在過去10年中為資本市場創造巨大收益的那些公司,如萬科、格力電器、濰柴動力、青島啤酒和宇通客車在某一階段也都具備這種看似簡單的治理特徵。它們大多由國企轉製為公眾公司,管理團隊卻機緣巧合地形成了內部傳承的治理格局。穩定和內部傳承的管理層治理結構保證了企業家能夠深謀遠慮,讓企業在市場佔有率、經營績效和投資者回報層面均取得優良業績。

  回溯歷史可以發現,中國晉商採用的大掌櫃模式與職業經理人持股也非常相似。大掌櫃們擁有20%的紅利分配權,商號的買賣才得以風生水起,東家才能財源廣進。反觀現在國有資本經營、依仗股東權利頻繁更換CEO、官員空降方式經營的企業,成功者寡,失敗者卻比比皆是,投資者更是處於訴求無門的境地。

  可以想像,如果一個人一生只在一家企業工作,他就會把企業當做自己的家,把將要相處一生的同事當成兄弟姐妹,絕不會因為短期收益而背棄家庭的穩定和安全。在德國企業中,管理者需要對職工推選的監事會負責,而不只是對代表資本家的董事會負責。在當權者的決策是基於對組織的愛而不只是個人利益的時候,企業的凝聚力和經營策略才可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在當下資本市場股東結構高度變動,國有股權即將退出競爭性行業的時候,我們更有必要回顧下成功企業的治理經驗。我們相信,建立優秀的治理文化將越來越成為公司的長期競爭力所在。

 

    致謝:感謝信璞實習生Gao Yuyu對歐萊雅,Zhou Hongwei對寶馬的案例研究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94

許禾杰從小樓管晉升跨國公司副總裁 永遠第一個到公司 跳級比人快一步

2014-01-13  TWM
 
 

 

除了前篇的林沛欣,也是跳級生的許禾杰,他每天最早進辦公室,這種讓一般上班族「不屑」的傻功夫,卻是讓這個沒有家世背景的鄉下小孩,從一名百貨公司小樓管,躍升為一家跨國科技公司副總裁的關鍵!

撰文‧黃家慧

寒冬時分,當多數人都還想躲在被窩時,約莫八點,威朋科技亞太區副總裁許禾杰,早已在百坪大的辦公室中打開了第一盞燈(威朋科技上班是九點半);即使前一晚,他是最後一個關燈的,但一早來,許禾杰卻依舊精神抖擻地端坐在電腦前,整理這一天即將到來的業務。

很難想像,一個十五年資歷的職場老鳥、一位貴為副總裁的高階主管,十多年如一日,永遠保持「比開門的總機還早到」的紀錄。在許禾杰的職場哲學中,上班就像賽跑,每天比別人早一點起跑,多一點助跑,就會快一點到達!

正是這種比別人「早一點、多一點」的助跑哲學,讓許禾杰嘗到了比別人「快一點」的跳級果實。這也就是何以今年三十九歲的他,出社會十五年就讓薪水翻了十幾倍,二十四歲還是衣蝶百貨的小樓管,只花了十一年,三十五歲就被一家版圖橫跨兩岸的網路公司聘為總經理;三年後,成為領導八十人團隊的銷售副總裁。二○一三年底,甚至獲得《動腦》雜誌評選的「年度行動行銷公司最佳經營者」大獎。

不在乎薪水,選工作看的是「價值」 而不是「價格」畢業於世新大學新聞系的許禾杰,有著出眾的外表、清晰的口條;正當一般傳播科系的畢業生都追逐著主播夢時,許禾杰卻清楚自己並不想當記者,當初學新聞,要的只是想在自己鎖定的廣告、行銷領域有比人強的市場嗅覺。因此,他一出社會,在當時媒體市場最需才孔急,新聞科班生奇貨可居的時代,他反而回到老家嘉義,選擇高職生都能輕易錄取的職務──在嘉義衣蝶百貨擔任「樓管」。

這個看似「大材小用」的工作,許禾杰卻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於是,有別於其他的樓管就像掛著臂章的「糾察隊」,僅處理櫃姐和顧客們的是是非非;他卻懂得觀察每個櫃位擺設的眉角、各品牌行銷活動竅門,甚至還主動跟著招商處的處長四處招商。

因此,短短幾個月,許禾杰就從這不起眼的工作習得了商場第一線的櫃位設計、管理、活動企畫。但就在業務步入軌道,公司有意將他升為小主管時,他卻告訴自己:「這階段該學的應該都學了,是該走的時候了!」於是,許禾杰放棄了生平第一次升遷的機會,來到行銷廣告主戰場──台北。一開始,在沒找到正式工作前,他還曾借宿朋友家,好幾個月,每天打完臨時工就睡在友人家中的鋼琴底下,好不容易進入了一○四人力銀行的廣告部,開啟了他廣告人的生涯。做了一年後,才剛升任專案經理的許禾杰,由於表現出眾,讓曾經和他合作過的YAHOO!奇摩主管來挖角。

但說是挖角,YAHOO!奇摩一開始開出的條件,卻不吸引人,不但薪水沒比較高,甚至還得從業務專員做起。當時認識許禾杰的人都勸他:「別傻了,跳槽沒人越跳越低的!」但在他心中,選工作看的是「價值」,而不是「價格」!對只有二十幾歲的許禾杰而言,能到像YAHOO!奇摩這種大企業見識,比頭銜、薪水來得重要;因此他又從一個小專員做起。

不獨善其身,要讓身邊的人都希望並且幫助你成功或許這真是自己的夢幻工作,在YAHOO!奇摩的那幾年,許禾杰尤其賣力。就拿上下班時間來說,一般業務通常都不被要求進辦公室,但許禾杰卻堅持每天抽空進辦公室。他認為,業務工作的完成,並不是自己在前端獨立接案子就好,還需要後台和其他部門的支援;在公司除了可以多一些和同事、老闆溝通的機會,也多一分準備。因此除非出國,他在外出跑業務前,會先進辦公室準備,外出後再回辦公室整理資料。當時公司的許多主管都好奇地問:「Bobby(許禾杰英文名),你都不回家的嗎?」正因為深諳「工作得靠團隊合作才能達陣」的道理,對於如何當個好業務,許禾杰心中始終有句座右銘:「沒有Top sales(超級業務),只有Super star(超級巨星)。前者是獨善其身把業務接到,而後者則是群策群力地把案子做好!」於是,有別於許多超業,只顧從外頭把案子接回,就把剩餘執行的瑣事丟給同事,許禾杰卻要求自己盡可能地協助同事處理後續的執行工作。正因為這樣,讓不搞個人主義、重視團隊的許禾杰在同事間贏得了好口碑,做起事來更如虎添翼。

最經典的一次,是他忽然接獲一位剛下了三百萬元大單的客戶來電要求更改檔期,否則會考慮撤單。由於這牽一髮動全身,時間一改,連同版面、設計、文案都得配合提前,讓當時正出差在外的許禾杰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沒想到公司內曾和他合作過的同事,居然一一挺身而出,只說了一句:「放心,我們會幫你搞定!」「Bobby不但很重視合作氛圍,而且私下也很好相處,他還常找我們去爬山、溯溪呢。」威朋科技業務總監徐健峰說。

對同事而言,許禾杰是個值得相挺的好夥伴,對客戶來說,他更是個值得信賴的好業務,只因為他對業主,從沒有「應付」兩個字。有一回,許禾杰要去爭取某國產汽車品牌的廣告,一般業務頂多約略了解一下該品牌的來龍去脈,就前去洽談;但從來不懂車的他,居然花了幾天時間,把所有在台販售的國產、進口車一一做足了功課。在洽談時,許禾杰氣定神閒地分析汽車產業的生態,讓對方直呼:「你比我們自家的業務還內行!」相談甚歡後,自然順利地接下案子。

然而客戶對許禾杰的死心塌地,更與他發自內心的熱忱有關。有一次他承接前同事留下來的老客戶,由於該公司規模小,下單金額也不大,是同事眼中的小咖,以前同事們總是對其愛理不理。但許禾杰卻沒有大小眼,不但主動打電話前往問候,還對客戶的要求親切相應,這讓對方「受寵若驚」。這對許禾杰來說,就算是只下一元的單,都是「A咖」!

正因為如此,讓該客戶後來只要有預算,一定向許禾杰下單,甚至隨著營運規模越來越大,當年的小客戶漸漸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咖,而當年培養出的革命情感,自然是對許禾杰不離不棄。

不安於現狀,為了挑戰更高位 毅然捨棄打下的江山就這樣,許禾杰在YAHOO!奇摩任職的六年,又從一名業務專員,一路升到了業務經理。正當他氣勢正盛時,適逢日商廣告公司貝立德行銷部前來挖角。當時YAHOO!奇摩台灣區總經理全力慰留,對著他說:「Bobby,業務做得好好的,你怎麼捨得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去做從沒做過的『行銷』!」沒想到許禾杰竟語氣堅定地說:「我想和你一樣當位總經理。留下來,我永遠只是個超業,走出去,我才有機會和你一樣成為總經理!」這句話十足展現了許禾杰勇於挑戰的企圖心,也說服了當時的老闆忍痛割愛。

正因為比一般上班族更懂得不計較眼前利益,懂得投資自己,而且勇於接受挑戰,才得以平步青雲。熟識許禾杰多年的《動腦》雜誌社社長王彩雲說:「許禾杰是個很積極、勇於挑戰極限的人。」三十四歲的許禾杰,來到日商廣告公司貝立德擔任數位行銷部門協理;一年後,又被陸資的糯米網聘為台灣區總經理;三十八歲被現在的公司威朋科技看中,擔任亞太區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

回想起當年那個樓管小子,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唯一不變的是,他仍然每天早上八點踏進辦公室。一路走來,許禾杰的故事都在告訴著我們,跳級沒有訣竅,只是一種堅持把對的事情做到最好的態度。

許禾杰

出生:1974年

現職:威朋科技亞太區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經歷:糯米網台灣區總經理、YAHOO!奇摩資深業務經理

學歷:世新大學新聞系

勇於接受挑戰

小樓管變副總裁—許禾杰職場升遷過程38歲 威朋科技╱亞太區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35歲 糯米網╱台灣區總經理34歲日商貝立德媒體╱數位行銷部協理29歲 YAHOO!奇摩╱資深業務經理27歲 YAHOO!奇摩╱業務主任25歲 104人力銀行廣告網╱專案經理24歲 嘉義衣蝶百貨╱樓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36

跨國油氣並購新邏輯

2014-01-20  NCW
 
 

 

持續的趨勢是中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國家石油公司在買入,新趨勢是歐美跨國油

氣公司在賣出

◎ 本刊記者 黃凱茜 文huangkaixi.blog.caixin.com 在過去幾年全球油氣上游資產 並購中,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歐美跨國油氣公司一直在賣,以中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國家石油公司則一直在買。

“2013年全球油氣上游資產並購交易額,是2008年以來的最低點。 ”能源咨詢機構 IHS 今年1月出爐的分析報告稱:從2010年到2012年,全球上游資產 並購交易總額達到6000億美元,其中2012年更創下十年來的最高記錄——2500億美元,但轉至2013年就腰斬至1360億美元。

交易,特別是大交易少了。德勤針對2013年上半年全球油氣上游領域並購的報告顯示,交易金額比2012年同期下降了43%,交易數量也由263起減少到162起。2012年,全球有多起超過100 億美元的並購交易,進入2013年後,50 億美元以上的單筆並購交易都鮮見蹤影。到了2013年下半年,交易縮減幅度更為顯著。

中國的三大國家石油公司是過去幾年最活躍的購買者之一,而中國在石油領域的反腐行動,是否會對其海外並購發生影響,一直是各方關注的話題。至少從2013年的情況看,這種影響還未顯現。在全球油氣資產交易縮減的大背景下,中國以222億美元成為全球油氣市場2013年度最大買家。

但這也很可能是因時滯產生的錯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公開表示,中國將繼續保持高壓反腐的態勢。

財新記者也從接近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的消息人士處獲悉,在前總經理蔣潔敏落馬後,相關調查正指向海外並購,這些油氣並購的高溢價以及其中是否包含尋租行為是調查的重點之一。而這無疑會使中國的三大國家石油公司領導人在短期內更謹慎地對待大規模的海外並購交易。

由美國《石油情報周刊》 (PIW)公佈的2012年到2013年前十個月油氣公司淨並購額排名當中,國家石油公司赫然包攬了前七名,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Rosneft)以638億美元位列第一,中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緊隨其後,再往後是馬來西亞石油公司(Petronas) 、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以及俄羅斯盧克石油公司(Lukoil) 。

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雪佛龍(Chevron) 、殼牌(Shell)和道達爾(Total)等跨國石油公司的表現截然相反,其淨並購額分別為11億美元、8億美元、7.9億美元和 -29億美元。英國石油公司(BP)更是斷腕剝離了超過400 億美元的資產,兩年間淨剝離資產達359.7億美元。

上述國家石油公司往往是支撐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引擎,並肩負著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尤其在像中國、印度這樣的新興經濟體中,一邊是國內資 源供應難以為繼,另一邊是能源消費增長不斷加速,海外油氣資源的擴張便成為了主要的戰略之一。

國際能源署(IEA)發佈的 《世界能源展望2013》認為,能源需求的重心正向新興經濟體轉移,尤其是中國、印度和中東地區,新興經濟體將推動全球能源需求增長超過三分之一;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能源需求已經穩定,經合組織國家的石油消費甚至有所下滑。

從企業自身發展戰略角度看,因為資源量增長訴求和幅度不同,新興市場國家石油公司和歐美跨國大型油企並不在同一個發展周期,跨國石油巨頭目前的重點在於集中力量整合現有資產,而國家石油公司的核心任務則是通過在海外的跨越式擴張提升儲量。

多位石油圈資深研究人員認為,長期看,中國三家國家石油公司海外並購的動力還在。

跨國油企向深海進發

“面對資產老化、資源質量下降、地區分佈不能適應行業新形勢變化,跨國石油公司紛紛 出手剝離成熟資產和非戰略區資產。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展戰略所公司研究組負責 人傅強稱,在世界經濟艱難複蘇、石油需求低迷且國際原油價格高位震蕩的大局之下,埃克森美孚、BP、殼牌、道達爾、雪佛龍等國際大石油公司以及中石油的投資回報率均出現了一定程度下降。

2013年,這五大國際石油公司的營業收入平均下降了3%,淨利潤下降了20%,尤其是上游的經營利潤連續兩年出現了平均兩位數的下降。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

展戰略所所長張衛忠認為,國際大石油公司轉變了生產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注重價值增長,在效益理念下,不再過多地把追求產量增長作為主要目標,也導致原油和天然氣產量等主要生產指標出現下滑。這種收縮,是石油公司的主動調整。

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則認 為, “跨國石油巨頭這幾年大項目超支很嚴重,是過去十多年沒有過的事情。

這也是能源轉型帶來的結果。在傳統油氣產業中,對工程服務和環保的要求變高,很多項目在多年開發後,好的儲量已經先做完了,剩餘儲量越來越難開 發,成本肯定會更高。 ”而中東和非洲的部分地區雖然儲量可觀,桶油開采成本很低,但如果把社會和政治安全成本算上,成本亦會大幅上升。

“盡管並購數量和金額驟減,全球範圍內的上游領域資本投資還是有將近10% 的增幅,主要是很多公司在勘探開發項目上的支出增加顯著。 ”IHS 能源並購研究總監克里斯多弗 · 席漢(Christopher Sheehan)指出。

自2010年啓動大刀闊斧的資產剝離計劃以來,BP 已經變賣了將近半數的上游資產,但卻保留下來90% 的資源儲量,在墨西哥灣深海等高附加值的項目上進行持續滾動開發。

埃克森美孚則更專注于重油和油砂項目上的深耕,目前該公司的上游項目當中,重油和油砂類型的項目超過三分之一,傳統油氣項目只剩下10% 左右。

深海項目也被埃克森美孚看好,在2013 年投資40億美元開發墨西哥灣 Julia 超深水油田。

殼牌的一大戰略是剝離非核心資產,2010年 -2012年,殼牌出售的資產 總額達到210億美元,2013年又賣掉30億美元的資產。其投資現在更集中在具有資源潛力的上游項目,主要是深海、液化天然氣、油砂和北美非常規項目。

此外,雪佛龍計劃在剛果深水油田投資100億美元,道達爾則在巴西贏得十份新的海上石油勘探許可證。

海上油氣田將成為未來勘

探開發投資的熱點區域。2012 年新發現油氣田有146個位於海上,占總發現數的32%,海上新發現油田可采儲量合計約32.1億噸油當量,占油氣發現總儲量的88%,2012年世界十大油氣發現都來自于巴西以及東非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亞的海域。

這與 IHS 的研究相互印證:2013年來自于海上油氣田的並購交易數量占據了前十大交易中的四席。前兩年受到追捧的非常規資源交易在2013年式微,比上年減少了超過一半,為400億美元。

席漢表示,由於北美非常規資源區塊鑽井情況的不確定性,買家的投資更為謹慎。全球前二十大並購交易中,只有 Devon 能源公司花了60億美元購買了Eagle Ford的頁岩資產。

中國公司 “只買不賣” 鬆動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中石油“走出去” ,起步之初,秘魯、蘇丹、委內瑞拉等國家是投資和開發的首選。但是2011年7月南蘇丹正式宣佈獨立之後,中石油海外擴張戰略最早的支點之一——南蘇丹項目便成了中石油的大難題。南北蘇丹間不斷升級的衝突,使南蘇丹的油氣田屢屢停產,工作人員和資產的安全存在隱憂。2012年1月中石油南蘇丹油田被迫全面停產,2013年4月恢複生產後,到12月南蘇丹的 武裝衝突不斷升級,中石油又不得不安排部分工人撤離。

最早由於資源成本、技術比較優勢以及避免和國際石油公司直接競爭的考慮,中石油和中石化在選擇海外項目時,更多集中在亞非拉等資源綠地國家,但是目前的趨勢可以看到,他們的投資標的已開始轉向政治經濟更為成熟穩定的北美、澳大利亞地區,資產類型和區域分佈也順應了國際潮流。

北美是中國石油企業2012年最大的並購目標地區,占海外並購總金額比重達72%,收購的資產類型主要是油砂、頁岩油氣等非常規項目。2013年,並購交易的目標區域更為多元,除了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別收購了埃及和秘魯的陸上常規油氣區塊,深海油氣區塊也成為目標。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別收購了莫桑比克和巴西的深海區塊,中石油和中海油與道達爾、殼牌組成的財團成功競標巴西的里貝拉海上油田區塊。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海外投資環 境研究所副所長吳謀遠認為,中國公司過去重在不發達國家的油氣資源投資,現在比較明顯地轉向政治經濟比較穩定的國家和地區。

“這樣的轉向是個漫長的過程。 “他說, ”未來中國公司海外資產的結構和安全防控能力都會有好轉和提升。 ”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幾大石油公司過去被認為是 “只買不賣”的典型,尤其是上游資產的出售極為罕見。但2013 年10月,中石化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北美分公司董事長馮志強在公開場 合表示,中石化正在為其加拿大西部Montney 和 Duvernay 的頁岩氣資產尋 找權益合作伙伴。

中石化在這兩個區塊中的權益是在2011年以約21億美元的對價並購加拿大Daylight 能源公司之後獲得的,至今現金流仍未轉正。在美國頁岩氣產量迅猛增長的背景下,被嚴重壓低的北美天然氣價格給頁岩氣開發商帶來了困難。中石化此舉被認為是市場壓力所迫,但其中釋放出的信號也代表了一種態度的鬆動和變化。

“價錢好了就賣,不好就不賣。 ”馮志強向財新記者表示,海外上游資產領 域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賺錢,一是收購資 產之後,通過勘探開發增加資源價值之後溢價賣出;另一種就是進行開發和生產。

“中石化進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開發,已經把區塊開發的高風險變為低風險了,Daylight 的資產價值由此翻了幾倍,這個價值可以變現。 ”他說。

馮志強對未來北美頁岩氣市場的變化持樂觀態度。 “北美氣價低是暫時的,從戰略上看我們還是要擴大並滿足市場的需求。 ”他說, “將資產變現之後,再投入到我們有能力控制的、風險大一點但是投資回報率更高的新項目中去。 ”對中國石油公司而言,隨著20多年來海外油氣業務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張,項目運營風險和挑戰也開始增大,優化資產質量勢在必行,在投資決策和前景預判水平上也需不斷提高。

一位接近中石油集團高層的人士稱,中國三大石油公司收購海外資產的價格,比資產價值平均溢價30% 左右,這與談判策略和收購形式有很大關係。

一位中石化計劃發展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解釋說,跨國公司出售資產,都是在市場看好、油田開發情況較好的時候,所以能賣出好價錢,中國公司需要高價接手,但跨國公司對這些區塊未來的開發前景並不看好。

前述接近中石油集團高層的人士亦證實,建議通過國外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對中國的石油公司的海外收購項目進行審查,探究海外收購高溢價形成的原因,是否包含尋租行為。現任中石油集團董事長周吉平是中石油海外業務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但在調查陰影之下,中石油很可能在短期內傾向于對並購採取更審慎的態度。

跨國石油巨頭目前集中

力量整合現有資產,

而國家石油公司的

核心任務則是

通過海外擴張提升儲量

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佈,將以151億美元現金收購加拿大能源企業尼克森公司所有的在流通普通股,這也是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油氣並購最大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98

跨國油氣並購新邏輯

2014-01-20  NCW
 
 

 

持續的趨勢是中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國家石油公司在買入,新趨勢是歐美跨國油

氣公司在賣出

◎ 本刊記者 黃凱茜 文huangkaixi.blog.caixin.com 在過去幾年全球油氣上游資產 並購中,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歐美跨國油氣公司一直在賣,以中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國家石油公司則一直在買。

“2013年全球油氣上游資產並購交易額,是2008年以來的最低點。 ”能源咨詢機構 IHS 今年1月出爐的分析報告稱:從2010年到2012年,全球上游資產 並購交易總額達到6000億美元,其中2012年更創下十年來的最高記錄——2500億美元,但轉至2013年就腰斬至1360億美元。

交易,特別是大交易少了。德勤針對2013年上半年全球油氣上游領域並購的報告顯示,交易金額比2012年同期下降了43%,交易數量也由263起減少到162起。2012年,全球有多起超過100 億美元的並購交易,進入2013年後,50 億美元以上的單筆並購交易都鮮見蹤影。到了2013年下半年,交易縮減幅度更為顯著。

中國的三大國家石油公司是過去幾年最活躍的購買者之一,而中國在石油領域的反腐行動,是否會對其海外並購發生影響,一直是各方關注的話題。至少從2013年的情況看,這種影響還未顯現。在全球油氣資產交易縮減的大背景下,中國以222億美元成為全球油氣市場2013年度最大買家。

但這也很可能是因時滯產生的錯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公開表示,中國將繼續保持高壓反腐的態勢。

財新記者也從接近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的消息人士處獲悉,在前總經理蔣潔敏落馬後,相關調查正指向海外並購,這些油氣並購的高溢價以及其中是否包含尋租行為是調查的重點之一。而這無疑會使中國的三大國家石油公司領導人在短期內更謹慎地對待大規模的海外並購交易。

由美國《石油情報周刊》 (PIW)公佈的2012年到2013年前十個月油氣公司淨並購額排名當中,國家石油公司赫然包攬了前七名,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Rosneft)以638億美元位列第一,中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緊隨其後,再往後是馬來西亞石油公司(Petronas) 、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以及俄羅斯盧克石油公司(Lukoil) 。

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雪佛龍(Chevron) 、殼牌(Shell)和道達爾(Total)等跨國石油公司的表現截然相反,其淨並購額分別為11億美元、8億美元、7.9億美元和 -29億美元。英國石油公司(BP)更是斷腕剝離了超過400 億美元的資產,兩年間淨剝離資產達359.7億美元。

上述國家石油公司往往是支撐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引擎,並肩負著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尤其在像中國、印度這樣的新興經濟體中,一邊是國內資 源供應難以為繼,另一邊是能源消費增長不斷加速,海外油氣資源的擴張便成為了主要的戰略之一。

國際能源署(IEA)發佈的 《世界能源展望2013》認為,能源需求的重心正向新興經濟體轉移,尤其是中國、印度和中東地區,新興經濟體將推動全球能源需求增長超過三分之一;而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能源需求已經穩定,經合組織國家的石油消費甚至有所下滑。

從企業自身發展戰略角度看,因為資源量增長訴求和幅度不同,新興市場國家石油公司和歐美跨國大型油企並不在同一個發展周期,跨國石油巨頭目前的重點在於集中力量整合現有資產,而國家石油公司的核心任務則是通過在海外的跨越式擴張提升儲量。

多位石油圈資深研究人員認為,長期看,中國三家國家石油公司海外並購的動力還在。

跨國油企向深海進發

“面對資產老化、資源質量下降、地區分佈不能適應行業新形勢變化,跨國石油公司紛紛 出手剝離成熟資產和非戰略區資產。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展戰略所公司研究組負責 人傅強稱,在世界經濟艱難複蘇、石油需求低迷且國際原油價格高位震蕩的大局之下,埃克森美孚、BP、殼牌、道達爾、雪佛龍等國際大石油公司以及中石油的投資回報率均出現了一定程度下降。

2013年,這五大國際石油公司的營業收入平均下降了3%,淨利潤下降了20%,尤其是上游的經營利潤連續兩年出現了平均兩位數的下降。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

展戰略所所長張衛忠認為,國際大石油公司轉變了生產方式,從規模擴張轉向注重價值增長,在效益理念下,不再過多地把追求產量增長作為主要目標,也導致原油和天然氣產量等主要生產指標出現下滑。這種收縮,是石油公司的主動調整。

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則認 為, “跨國石油巨頭這幾年大項目超支很嚴重,是過去十多年沒有過的事情。

這也是能源轉型帶來的結果。在傳統油氣產業中,對工程服務和環保的要求變高,很多項目在多年開發後,好的儲量已經先做完了,剩餘儲量越來越難開 發,成本肯定會更高。 ”而中東和非洲的部分地區雖然儲量可觀,桶油開采成本很低,但如果把社會和政治安全成本算上,成本亦會大幅上升。

“盡管並購數量和金額驟減,全球範圍內的上游領域資本投資還是有將近10% 的增幅,主要是很多公司在勘探開發項目上的支出增加顯著。 ”IHS 能源並購研究總監克里斯多弗 · 席漢(Christopher Sheehan)指出。

自2010年啓動大刀闊斧的資產剝離計劃以來,BP 已經變賣了將近半數的上游資產,但卻保留下來90% 的資源儲量,在墨西哥灣深海等高附加值的項目上進行持續滾動開發。

埃克森美孚則更專注于重油和油砂項目上的深耕,目前該公司的上游項目當中,重油和油砂類型的項目超過三分之一,傳統油氣項目只剩下10% 左右。

深海項目也被埃克森美孚看好,在2013 年投資40億美元開發墨西哥灣 Julia 超深水油田。

殼牌的一大戰略是剝離非核心資產,2010年 -2012年,殼牌出售的資產 總額達到210億美元,2013年又賣掉30億美元的資產。其投資現在更集中在具有資源潛力的上游項目,主要是深海、液化天然氣、油砂和北美非常規項目。

此外,雪佛龍計劃在剛果深水油田投資100億美元,道達爾則在巴西贏得十份新的海上石油勘探許可證。

海上油氣田將成為未來勘

探開發投資的熱點區域。2012 年新發現油氣田有146個位於海上,占總發現數的32%,海上新發現油田可采儲量合計約32.1億噸油當量,占油氣發現總儲量的88%,2012年世界十大油氣發現都來自于巴西以及東非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亞的海域。

這與 IHS 的研究相互印證:2013年來自于海上油氣田的並購交易數量占據了前十大交易中的四席。前兩年受到追捧的非常規資源交易在2013年式微,比上年減少了超過一半,為400億美元。

席漢表示,由於北美非常規資源區塊鑽井情況的不確定性,買家的投資更為謹慎。全球前二十大並購交易中,只有 Devon 能源公司花了60億美元購買了Eagle Ford的頁岩資產。

中國公司 “只買不賣” 鬆動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中石油“走出去” ,起步之初,秘魯、蘇丹、委內瑞拉等國家是投資和開發的首選。但是2011年7月南蘇丹正式宣佈獨立之後,中石油海外擴張戰略最早的支點之一——南蘇丹項目便成了中石油的大難題。南北蘇丹間不斷升級的衝突,使南蘇丹的油氣田屢屢停產,工作人員和資產的安全存在隱憂。2012年1月中石油南蘇丹油田被迫全面停產,2013年4月恢複生產後,到12月南蘇丹的 武裝衝突不斷升級,中石油又不得不安排部分工人撤離。

最早由於資源成本、技術比較優勢以及避免和國際石油公司直接競爭的考慮,中石油和中石化在選擇海外項目時,更多集中在亞非拉等資源綠地國家,但是目前的趨勢可以看到,他們的投資標的已開始轉向政治經濟更為成熟穩定的北美、澳大利亞地區,資產類型和區域分佈也順應了國際潮流。

北美是中國石油企業2012年最大的並購目標地區,占海外並購總金額比重達72%,收購的資產類型主要是油砂、頁岩油氣等非常規項目。2013年,並購交易的目標區域更為多元,除了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別收購了埃及和秘魯的陸上常規油氣區塊,深海油氣區塊也成為目標。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別收購了莫桑比克和巴西的深海區塊,中石油和中海油與道達爾、殼牌組成的財團成功競標巴西的里貝拉海上油田區塊。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海外投資環 境研究所副所長吳謀遠認為,中國公司過去重在不發達國家的油氣資源投資,現在比較明顯地轉向政治經濟比較穩定的國家和地區。

“這樣的轉向是個漫長的過程。 “他說, ”未來中國公司海外資產的結構和安全防控能力都會有好轉和提升。 ”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幾大石油公司過去被認為是 “只買不賣”的典型,尤其是上游資產的出售極為罕見。但2013 年10月,中石化國際石油勘探開發公司北美分公司董事長馮志強在公開場 合表示,中石化正在為其加拿大西部Montney 和 Duvernay 的頁岩氣資產尋 找權益合作伙伴。

中石化在這兩個區塊中的權益是在2011年以約21億美元的對價並購加拿大Daylight 能源公司之後獲得的,至今現金流仍未轉正。在美國頁岩氣產量迅猛增長的背景下,被嚴重壓低的北美天然氣價格給頁岩氣開發商帶來了困難。中石化此舉被認為是市場壓力所迫,但其中釋放出的信號也代表了一種態度的鬆動和變化。

“價錢好了就賣,不好就不賣。 ”馮志強向財新記者表示,海外上游資產領 域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賺錢,一是收購資 產之後,通過勘探開發增加資源價值之後溢價賣出;另一種就是進行開發和生產。

“中石化進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開發,已經把區塊開發的高風險變為低風險了,Daylight 的資產價值由此翻了幾倍,這個價值可以變現。 ”他說。

馮志強對未來北美頁岩氣市場的變化持樂觀態度。 “北美氣價低是暫時的,從戰略上看我們還是要擴大並滿足市場的需求。 ”他說, “將資產變現之後,再投入到我們有能力控制的、風險大一點但是投資回報率更高的新項目中去。 ”對中國石油公司而言,隨著20多年來海外油氣業務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張,項目運營風險和挑戰也開始增大,優化資產質量勢在必行,在投資決策和前景預判水平上也需不斷提高。

一位接近中石油集團高層的人士稱,中國三大石油公司收購海外資產的價格,比資產價值平均溢價30% 左右,這與談判策略和收購形式有很大關係。

一位中石化計劃發展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解釋說,跨國公司出售資產,都是在市場看好、油田開發情況較好的時候,所以能賣出好價錢,中國公司需要高價接手,但跨國公司對這些區塊未來的開發前景並不看好。

前述接近中石油集團高層的人士亦證實,建議通過國外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對中國的石油公司的海外收購項目進行審查,探究海外收購高溢價形成的原因,是否包含尋租行為。現任中石油集團董事長周吉平是中石油海外業務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但在調查陰影之下,中石油很可能在短期內傾向于對並購採取更審慎的態度。

跨國石油巨頭目前集中

力量整合現有資產,

而國家石油公司的

核心任務則是

通過海外擴張提升儲量

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佈,將以151億美元現金收購加拿大能源企業尼克森公司所有的在流通普通股,這也是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油氣並購最大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99

中概股跨國審計問題即將解決

來源: http://xueqiu.com/1699980521/27463767

騰訊科技02-06 15:035評論摘要中美接近達成協議,允許美當局審查中國會計公司的審計工作。騰訊科技訊 2月6日消息,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周三表示,美國與中國接近達成協議,允許美國當局審查中國會計公司的審計工作。該協議將緩和中美間圍繞審計監管的長期爭議。近年來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爆出一連串會計醜聞,令這一爭論不斷升溫。美國一名法官上個月裁定,四大會計公司的中國事業應中止美國業務六個月時間,這使得兩國間的審計僵局升級。此舉對兩國間為達成範圍更廣的解決方案而舉行的談判有何影響,目前尚不得而知。“我樂觀地認為,我們將可在2014年簽訂長期以來一直盼望達成的協議,令美國方面得以審查PCAOB註冊的公司在中國的審計工作,”PCAOB主席Jim Doty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表示。Doty此後表示,中方和PCAOB仍在交換修改協議草案,仍未確定如何開展審查。中方在協商中一直表示,他們對於美國檢察員在中國境內進行審查感到不快。“我不會對可能的結果置評,不過有多種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包括轉移相關文檔或讓相關人員到中國之外接受調查,或者通過其他方式進行審查,”Doty表示,“我們也許不必非要在中國境內進行(審查)。”他還語氣嚴肅地表示,雙方需要很快達成協議。“我們對解決這一問題的耐心有限,”Doty表示。“最終一定要解決。”@Ricky @釋老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81

70億罰單?微軟、高通相繼被查對跨國公司意味著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161

近期微軟、高通等跨國巨頭先後被中國發改委和工商總局調查,人民網報道稱,按《反壟斷法》規定,如被認定壟斷,高通將面臨最高逾人民幣70億元的罰款。對於微軟,其創始人比爾·蓋茨2003年訪華受到中國領導人國家元首級的高規格接待,本周一竟有北京等四地辦公場所突遭工商總局調查。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援引北京博達克咨詢有限公司(BDA China)董事長鄧肯·克拉克(Duncan Clark)的評價稱,從當初格外禮遇到現在突擊調查,落差實在很大。該報道認為,這凸顯了美國科技企業在華前景堪憂。 國內反壟斷法方面的核心專家,中國社科院經濟法室主任王曉曄對人民網表示,高通對基於芯片價格收取的專利許可費過高,或是其被調查的導火索。 據了解,在WCDMA產品上,高通收取國內各終端廠商全部收入的5%的許可費,在LTE上則宣布收取4%的許可費率。這樣的收費標準,在國內眾多的手機和芯片企業看來,非常高,也非常不合理。 不過,在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互聯網實驗室創始人方興東看來,如果認定調查高通壟斷,那麽發改委的處罰並不是針對高通的市場支配地位,而是高通對於市場支配地位的濫用,是要讓高通在市場競爭中規範自身行為。 在調查微軟方面,昨日工商總局公布,去年6月就根據企業舉報,對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軟件相關信息未完全公開造成的兼容性、搭售等問題進行核查。 工商總局稱,上述問題涉嫌違反中國《反壟斷法》,前期核查未消除微軟的反競爭性嫌疑,因此已對微軟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博達克咨詢的董事長克拉克認為,因為盜版猖獗,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成為中國大陸使用的主流系統,這卻招致中方對其壟斷市場的指控,真有些“諷刺”。 兩個月前,微軟的系統就在中國吃過閉門羹。 今年5月下旬,在美國政府指控五名中國軍官進行網絡間諜活動後次日,中央國家機構政府采購中心明確規定,不允許中央政府采購的所有計算機類產品安裝Windows 8操作系統。到目前為止,上述Win8禁令都未解除。 頒布禁令當月,中國IT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禁裝Win8是出於網絡安全考慮。比如,Win8允許用戶通過雲共享內容,容易導致政府信息外泄。另外,微軟對Win8的控制力增強,政府也擔憂內容“不可管控”問題。 IT資深人士方禮勇認為,“政府采購,Win8出局”的背後,是政府已將信息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國產的操作系統也將成為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些分析師則是認為,微軟被視為“霸道”的行為可能給該公司在華的種種麻煩埋下禍根。 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微軟一方面終止Windows XP系統的維護與支持服務,一方面又沒有拿出任何應對中國政府的靈活措施。這些分析師推測, 中方覺得應該得到微軟的優先照顧,沒想到微軟不變通。“這是中國政府不滿的根源。” 對IBM、微軟、高通、蘋果等美國業界巨頭因國家安全問題面臨在華開拓業務的困難,克拉克稱, 不知道美國方面能用什麽對策。“這是中國在說:嘿現在咱們要按新條款和你做生意。” 但美國科技企業在華發展也並沒有落到愁雲慘淡的地步。 昨天微軟和百視通宣布,微軟Xbox One已獲中國政府主管部門審核通過,成為首款獲批在中國銷售的遊戲和娛樂主機。Xbox One將於9月23日在中國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48

新興市場”土鱉”如何殺死跨國巨頭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21/146990.html

i黑馬: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自由主義的浪潮打破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壁壘。隨著這些國家與世界經濟接軌,來自北美、西歐、日本和韓國的跨國公司蜂擁而入。很多本土企業喪失大量市場份額,有的甚至不得不將公司出售給外國競爭對手。但是,有些公司沒有屈服,而是展開反擊。它們在競爭中站住了腳,重組自己的業務,開發新商機。它們中的佼佼者將自己打造成了世界級的企業,而且讓它們的國際對手吃盡苦頭。
 
\2003年,印度Mahindra(M&M)公司生產的SUV汽車天蠍座獲得了由CNBC印度和BBC評選的年度最佳車型。這無疑是個了不起的成就,“印度制造”打敗了包括梅賽德斯·奔馳E級和豐田凱美瑞在內的國際品牌,摘得汽車界的最高榮譽。對於M&M(一家拖拉機生產企業,主要針對印度的城鎮和鄉村市場)來說,這個獎項宣告了公司終於有能力正面挑戰世界級的汽車制造企業。在國內市場,天蠍座在與其他多功能車型的競爭中大獲全勝,其手下敗將包括豐田Innova和通用Chevy Tavera;國際市場中,M&M成功登陸南非和西班牙。毫無疑問,這家印度公司正在成為世界級的汽車企業。


讓世界矚目的發展中國家公司不只M&M公司一個。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自由主義的浪潮打破了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壁壘。隨著這些國家與世界經濟接軌,來自北美、西歐、日本和韓國的跨國公司蜂擁而入。很多本土企業喪失大量市場份額,有的甚至不得不將公司出售給外國競爭對手。但是,有些公司沒有屈服,而是展開反擊。它們在競爭中站住了腳,重組自己的業務,開發新商機。它們中的佼佼者將自己打造成了世界級的企業,而且讓它們的國際對手吃盡苦頭。

這些公司有的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如:巴西的InBev、智利的S.A.C.I. Falabell、中國的寶鋼、格蘭仕、聯想集團和華為科技、印度的Infosys, NIIT, Ranbaxy, Satyam, 塔塔集團和Wipro、以色列的Teva制藥公司、墨西哥的Cemex、菲律賓的Jollibee、南非的SABMiller。有的則主要在國內市場運營,如中國的娃哈哈集團、印度的Bharti Tele-Ventures和 ITC。

這些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采取了怎樣的戰略來克服本土環境帶來的種種挑戰?它們如何將自己的本土優勢轉換為國際競爭力?它們的商業行為是否有普適性?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在6年前開始對發展中國家的本土企業進行研究。我們研究的重點,並不是經濟政策在打造一個世界級企業中起到的作用,而是關註公司本身的戰略和商業模型。我們的研究樣本是134家企業,分別來自阿根廷、巴西、智利、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波蘭、南非和土耳其。我們分析了它們的商業戰略和股市表現,並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行為樣本。


優勢與劣勢的空間換位
表面上看,那些來自美國、歐洲和日本的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市場擁有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它們擁有世界聞名的品牌、成熟的創新和管理系統以及所在國發達的科學技術,並且,受惠於發達國家成熟的金融體系、教育系統和人力資源市場,這些公司擁有豐富的金融和人才資源。

與之相對的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缺乏足夠的軟基礎設施來有效地運行其市場機制。體制缺失(institutional voids)導致這些國家缺少專業性中介服務、監管系統和契約強制執行機制,致使發展中國家的本土公司很難與資本市場和高級人才市場對接。
 

但這些本土公司由於以下三種原因克服了它們的種種劣勢:

 

第一,當跨國公司進入發展中國家市場時,它們必須面對同樣的體制缺失。但是,公司的管理人員已習慣於在成熟的市場環境中工作,因此相對於本土公司,他們常常對將要面臨的困難準備不足。由於缺乏足夠的市場調查數據(由於這些國家缺乏專業性的中介機構),他們很難對公司的產品和市場戰略進行決策。缺乏穩定高效的物流和分銷系統則使它們很難搭建慣有的商業模型。


反觀本土公司的管理者,多年的本土工作經驗使他們知道如何在經濟機構缺失的環境下運營公司,並且能夠快速有效地發現並滿足本土消費者的需求。

第二,當本土公司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之後,它們也可以打開通向資本和人力市場的通道。像歐美公司一樣,它們可在紐約或納斯達克證交所上市來籌集資金。由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它們常常成為發達國家趨之若鶩的投資目標,這使得它們可以輕易地出售公司的股票和債券。而來自發達國家的專業性中介組織則幫助本土公司彌補軟實力上的差距。特別是近些年來,發達國家的商學院為這些公司提供了大量的管理人才。

第三,也是易被管理者們忽視的一點,跨國公司常常無法,也無意為每一個發展中國家市場制定適合的戰略。由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相對較小,風險卻很高,這些公司發現:改進公司產品或服務以完全滿足本土口味所需的成本太高,也過於複雜。此外,由於這些公司的組織流程和成本結構,它們很難在本土市場的最優定價點出售自己的產品。因此這些公司常常最後只能在超高端的縫隙市場掙紮生存。而本土公司則沒有這樣的限制,它們運作的地區數量也較少。實際上,我們發現,本土公司一旦能夠提高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質量,它們就會比跨國公司更好地滿足本地的市場需要。


主場優勢:獨特的市場結構
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結構是本土公司與跨國公司競爭的另一優勢。發展中國家大部分的產品市場由四層組成:第一層為國際層,處在此層中的消費者需要國際質量和功能的產品,並願意為此付出“國際水平”的價格;第二層為中間層,消費者需要國際質量並帶有本地功能的產品,他們願意支付略低於國際水平的價格;第三層為本土層,消費者需要本土質量和功能的產品,他們只能支付“本土”價格;第四層為底層,消費者只能支付購買最廉價的產品。而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和人力市場也大多是按此結構組成的。

 

 

由於體制缺失,跨國公司發現它們的產品只能滿足第一層市場的需要,而很難滿足其他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在產品市場,因缺乏專業的市場調查,他們很難了解本土消費者的口味。而由於沒有成熟的分銷系統,他們很難將產品賣到偏遠的地區去。在人力市場,它們缺乏對本土人才庫的了解,因此無法設計有效的政策來吸引和激勵中間層、本土層和底層的人才。

當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打開,所有的跨國公司都蜂擁而入國際層,同時本土公司則支配了本土層。雖然底層的市場潛力很大,但跨國公司需要大幅度地改變其商業戰略來打開這個市場。所以,中間層成了跨國公司與本土公司爭奪的戰場。而一些本土公司充分的利用了自己對本土市場地了解,取得了對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他們主要采取以下三種方式。

 

尋找縫隙市場

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本土公司利用對本土產品市場的充分了解,將自己轉化為了世界級的企業。它們通過調整自己以適應本地市場獨特的消費者群體和商業生態系統。並且它們發掘發展中國家市場之間的類似性,將觸角伸入海外市場。Jollibee公司的漢堡提供了符合菲律賓人口味的醬汁和大蒜口味;Nandos公司的炸雞則充滿了南非本地風味;PolloCampero在危地馬拉也如此。

在過去的十年中,這些公司在和麥當勞、百盛等國際餐飲巨頭的競爭中不落下風。並且它們利用自己獨特的優勢打入到了海外的本族裔群體中,例如Jollibee公司於香港、中東和美國加州的菲裔社區都有市場,而PolloCampero的產品則遠銷美國、厄瓜多爾、洪都拉斯和墨西哥的拉丁社區。

在中國,海爾打敗了GE、伊萊克斯和惠而浦成為白色家電市場的領頭羊,這主要歸功於海爾開發出滿足本土需求的產品。例如,當海爾知道在中國的有些農村地區,有人用洗衣機來清洗地瓜等蔬菜,他們就順勢開發出了能清洗蔬菜的洗衣機;在中國的沿海城市潮濕的天氣使人們需要頻繁地更換衣服,海爾就開發了小型的洗衣機,該型號比一般的洗衣機更加省電、省水。這種洗衣機在上海、深圳面世後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旦進入發達國家市場,這些公司一般會避免與跨國巨頭的直接競爭,而是利用自己的特長,專註於某一縫隙市場,以在激烈的市場中站住腳跟,海爾就占據美國緊湊型冰箱(主要在學生宿舍和酒店房間內使用)26%的市場份額。隨著本土市場和自身的不斷成熟,它們就會不斷提高在發達市場中的份額。

利用本土資源優勢
有些本土公司則利用自身在本土生產要素市場——人才和資本市場中的優勢,高效、低成本地為本土的和海外的客戶進行服務。印度的IT服務公司如塔塔和Infosys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方面由於印度的教育系統,近年來培養了大量的工程師和IT技術人員,這些本土公司可以用較低的成本雇傭這些工程師,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如埃森哲和EDS就很難在這個人員技能和教育素質參差不齊的國家有效地吸引人才,實際上,隨著大城市如新德里、孟買的人才輸出能力逐漸飽和,本土公司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優勢又被擴大了,因為跨國公司根本無法從印度的二線城市甄選和引進人才。在海外市場,這些公司收購了美國和歐洲的小型咨詢公司,來為客戶提供高端的解決方案,這進一步削弱了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

有些公司則利用自己在生產和物流環節的優勢,例如中國臺灣的英業達,它是世界最大的個人電腦和處理器制造商之一,它的客戶可以享受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安全穩定的物流系統。最近,公司正在臺灣和大陸地區銷售自己品牌的手機和電腦,不難想象,不久它將會與自己的客戶形成直接的競爭。

體制缺失成業務機會
第三種方法是本土公司來填補發展中市場制度的缺失。雖然有些機構是由政府控制的,但本土公司可以在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扮演中介的角色來發展自己。這些中介服務包括銀行、創投組織、私募基金、會計事務所、質量認證機構、信托組織和評級機構。在這些領域內,本土公司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第一:有些中介工作的性質是以人為本的,這需要對本地語言和文化的深刻理解;第二:有些工作是以信息為基礎的,這需要本土的專業知識來收集分散的信息和分析質量參差不齊的數據;第三:有些中介機構,如:銀行、媒體和金融服務機構是發展中國家政府高度重視的監管目標,因此很多跨國公司無法進入該市場,或被強迫與本土公司建立合資企業。

此外,如上所述,資源市場也是分為四個層次的。跨國公司只能滿足處在國際層客戶的需求,而本土企業則能滿足其他層次的需求。舉例來說,一家跨國銀行只能為那些大型的藍籌企業提供服務,因為這些公司能夠提供高質量的財報且在海外上市,它們的信用很好評估。但中小企業的信用則很難評估。而本土銀行憑借豐富的本地經驗和信息渠道,更好地為這些企業進行服務,例如土耳其的Garanti和Akbank銀行。

執行和治理的重要性
制定正確的成長策略對本土企業是至關重要的,但能否開發企業的潛能還要依賴於執行力和公司治理。我們的研究表明,高執行力和合理的公司治理在發展中市場是更為稀有和重要的特質。只有擁有高執行力的公司才能獲得市場中稀有的金融和人才資源;在一個缺乏契約精神的市場中,好的治理才能保證公司兌現對股東、消費者、雇員和利益相關方的承諾,而這將是它們無價的財產。

本土企業公司治理的方式各異,各國對股東、雇員和消費者的保護程度參差不齊,各地公司治理相關的法律也各不相同。但是只有那些盡最大努力保護股東和雇員利益,並使兩方都能享受投資回報的公司才能成為真正的巨人。

國際化是否必要?
答案看起來是肯定的,因為歷史中卓越的公司都會進入國外市場。全球視野在某種程度上是和企業表現有一定聯系的。但是不要淺薄地看待這種聯系,而是要看公司能否將全球視野轉化為競爭優勢。我們的研究發現,“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些崛起的本土公司在多個國家運作,有些則只在本土運作。實際上,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列舉的50大發展中國家公司中,國際市場總值僅占整體的40%。更重要的是,那些實現國際化的本土公司的業績並沒有優於“本土作戰”的公司。所以,那些崛起的巨人在本國市場就可以發展的很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