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歷時五年 成功進入軌道 朱諾號抵木星 窺太陽系起源

1 : GS(14)@2016-07-06 08:11:12

「歡迎來到木星。」在地面人員歡呼下,美國太空總署(NASA)無人探測器「朱諾號」(Juno)本港時間昨天中午前,成功進入木星軌道,完成五年旅程最凶險一步,前所未有地接近這個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老大哥。在未來20個月,朱諾號將窺探木星厚厚雲層下的秘密,並為太陽系形成之謎尋找答案。


進入木星軌道之所以凶險,是因朱諾號在27億公里飛行旅程後,已加速至時速逾25.7萬公里的最高速度,卻要火箭引擎開盡35分鐘,一口氣燃燒7,900公斤燃料,讓它減速至時速1,951公里,輕輕進入木星軌道。由於木星至地球通訊有至少半小時延誤,這高難度操作完全由朱諾號自動控制,如有任何失閃,就會飛越木星無法回頭,令任務所花11億美元(85.8億港元)泡湯。


■朱諾號進入木星軌道前,傳回木星及其主要衞星照片。


朱諾號傳回好消息後,NASA加州噴射推進實驗室的控制中心爆出歡呼聲。任務首席科學家博爾頓讚揚同事「完成了NASA歷來最艱巨任務」,之後在記者會豪言:「我們到了那裏,在軌道中,我們征服了木星。現在有趣的部份開始了。」木星的英文名字Jupiter是來自羅馬神話的天神「朱庇特」,朱諾號取名自朱庇特有看穿雲層能力的妻子朱諾。探測器上鏡頭、磁場計、重力探測器等九台科學儀器,將探測木星內部結構、大氣成份等資料,解答木星是否有固體核心、大氣中有多少水份等問題。


■朱諾號將有助科學家了解持續幾個世紀的木星「大紅斑」風暴。

最快數日傳回新照片

由於科學家一般相信木星是太陽系最早形成的行星,這些問題也關乎太陽系形成之謎,如發現木星大氣水份多,就顯示木星形成時離太陽較遠,後來才移到現在軌道。這過程可能也令其他行星移位,令地球剛好落入宜居帶。木星的巨大質量和位置,也成地球等較近太陽四行星屏障,保護它們免受小行星頻密撞擊。但朱諾號進入木星軌道時,為安全關掉所有非必要器材,料最快數日後才有木星新照片和片段傳回地球。探測器上所有器材將於8月27日全部打開和試運,並將在當日首次拍攝接近木星的照片。NASA昨公開朱諾號之前所拍木星及其主要衞星以不同速度運行的片段,博爾頓形容是首次實時拍到天體相互運動,可見「我們太陽系之王被一眾門徒圍着轉」。朱諾號將圍繞木星飛行37次,頭兩圈循長橢圓軌道飛行,飛一周要53日,後來將轉至較小的雞蛋形軌道,飛一周只需14日,最接近木星雲層距離在5,000公里之內,亦是首個繞木星兩極軌道飛行的探測器,可全面蒐集木星數據。NASA之前有七個飛行器曾飛越木星,1989年升空的「伽利略號」有進入木星軌道,但離木星最近60多萬公里。



繞37圈飛大氣層自毀

朱諾號由三塊巨型太陽能發電版提供動力,破了歐洲航天局彗星探測器「羅塞塔」號太陽能飛行最遠紀錄。朱諾號將多次穿越木星強烈輻射帶,相當於照1億次牙科X光,船上電腦和敏感器材都要放在180公斤重的鈦金屬箱內作保護,但估計儀器仍會抵受不了輻射衝擊,所以在圍繞第37次後飛入木星大氣層自毀。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



朱諾號關鍵數字



28億公里

朱諾號從地球航行到火星的距離



5,000公里

朱諾號在木星軌道飛行最接近雲層的高度



48分19秒

由木星傳送無線電訊號回地球所需時間



20個月

朱諾號環繞木星執行任務時間



9款儀器

朱諾號攜帶了9款儀器,量度木星地心吸力、磁場、大氣層水份,並拍攝雲層和光等



3對翼

朱諾號備有3對太陽能翼,可發500瓦特電力,是航程最遠的太陽能太空船資料來源: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06/196833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667

小行星探測船上太空 尋生命起源

1 : GS(14)@2016-09-10 13:54:34

美國太空總署(NASA)「阿特拉斯5型」火箭前日從佛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升空,將太空探測船「奧西里斯-REx」送上太空。「奧西里斯-REx」隨即以28倍音速,奔向小行星「貝努」(Bennu),首次展開長達7年探索地球生命起源之旅,把貝努的樣本帶回地球。太陽系內小行星多逾50萬顆,NASA看中貝努有幾個原因:它有一座小山般大,適合科研用途;接近地球環繞太陽的軌道;最重要是貝努屬NASA已知的最古老小行星之一,相信它保留了45億年前的物質,或有助印證科學界一個重要理論──水和有機化合物是由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帶來的。



■「阿特拉斯5型」(圖)載着「奧西里斯-REx」順利升空。

採集塵土樣本送回地球

「奧西里斯-REx」會用兩年時間飛去貝努,再伴隨它飛行兩年,用光譜儀、激光和相機分析小行星上是否有水和稀有礦物,探測船回航前會伸出機械臂,緊貼貝努表面噴出壓縮空氣,同時由真空回收器吸入揚起的塵土,料可收集多達300克的樣本,於2023年返回地球。成功的話,將會是繼美國阿波羅系列太空任務後,帶回最多太空物質的一次太空任務。整個貝努探索計劃耗資達10億美元(78億港元),NASA科學家里奇相信結果「可望揭示地球或太陽系內的生命源頭」。另外,美國承諾分配4.5%的貝努樣本給加拿大和日本等科研夥伴。法新社/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10/197663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484

郵儲銀行的起源 周顯

1 : GS(14)@2016-09-24 14:11:13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58549



「郵儲銀行」(1658)的招股,於本期《東周刊》出版的當天,也即是星期二完結,一共發行一百二十一億股H股,價格在4.68至5.18元之間,即是集資五百億元至六百六十億元左右,這應該是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之後,全世界最大的一宗IPO。

在此之前的一五年底,它已經成功引入了瑞銀、中國人壽、中國電信、加拿大養老基金、螞蟻金服、Fullerton Management Pte Ltd、星展銀行、騰訊等十個戰略投資者。這次上市,則由二十六間投行去包銷,基礎投資者包括中國船舶集團認購三十四點二三億股、上港認購三十三點四九億股、海航認購十億美元、國家電網認購三億美元、中國誠通認購一點五億美元、長城環亞認購一億美元,一共佔了七成半,可說是粒粒天皇巨星。

其實,郵政局作為銀行,是常見的做法,中國的規模反而不算大的了。像日本,株式會社郵儲銀行是全世界最多資產的公司,有兩萬億美元的資產,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零售銀行,吸納了日本總存款的四分之一。
中國郵儲銀行正在本港招股,郵儲銀行給人的印象是比較穩陣,但利潤增長也會比較慢。

德國郵儲銀行的歷史最久,不過現時只剩下「郵儲」這個羊頭,實際上,自從一九九九年起,它已不務郵政,只是一間零售銀行。法國、意大利和以色列也有郵政銀行,而印度則仍在籌辦郵政銀行,可以見得,郵政銀行非但不落後,某程度上還有一定的先進性。

查最早的「銀行」,在唐朝,並非存貸機構,而是用來往外地匯款的,術語叫作「飛錢」。在世界上的大部分時候,人們都是把錢藏在家裏,沒有存到金融機構的習慣。如果論到匯款,沒有比經由郵政更加方便的了,況且,郵政局一定在每個城市都有,銀行的分行,一定沒有郵政局的數目多,所以,說到匯款,銀行的競爭力絕對及不上郵局。

當人們把匯款經由郵政局去辦,只要受款人暫不取款,郵政局很容易便變成了銀行。再說,郵政局是公營,古時的銀行多是私營,客戶信心自然也是更偏向郵局了。

所以,郵局成為銀行,是自古以來的傳統,所以國際多間郵儲銀行,俱是金融界的巨無霸。而印度正是因為銀行業落後,所以便打主意到郵政局,因為這正是最快速度增加銀行數目的辦法。

如果你問我,郵儲銀行的前景好不好,我只能說,由於我沒有看過「郵儲銀行」的詳細資料,所以不好說,不過,一般來說,郵儲銀行不去搞那些騙人的投資產品,所以會比較穩陣,但也正因不搞騙人的產品,所以利潤增長也會比較慢。

廣告一則:周顯政治經濟學課程:「世界大亂,香港政局劇變,國際經濟高速波動,面對大量數據如何解讀、分析?周顯大師研究政治經濟學數十年,發現政治經濟變動的科學真理,從政治制度如何產生、民主思潮為何出現,權力鬥爭如何實踐、群眾運動怎擺布,到經濟增長是怎產生,貧富懸殊加劇過程,以至個人在大變局中應如何自處求生,活得更好,生命的智慧,生存的知識,統統在這課程中得以傳承。」有意者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764

中國古生物學者研究突破 雲南古魚揭人頜骨起源

1 : GS(14)@2016-10-22 22:28:42

人的頜骨構造似乎不複雜,但實際上經過曲折的演化歷程。中國的古生物學者與瑞典的大學團隊合作,從雲南出土的長吻麒麟魚化石中,發現人類頜骨演化可以追溯至4億年前一種「披盔戴甲」的史前原始魚類,研究成果在美國的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發表,被視為脊椎動物頜骨演化史上的一大突破。



大約4.19至3.59億年前的泥盆紀,又稱為魚類時代,當時形形色色的魚類擠滿地球各處水域,雲南曲靖有「失落的古魚王國」之稱,保存多種奇怪原始魚類化石,其中在曲靖市麒麟區發現長吻麒麟魚化石,經過4.23億年的漫長時光,仍完美保存形狀。麒麟魚身長約20厘米,頭部似海豚又似鱘魚,嘴喙前伸,額頭隆起,口和鼻孔都位於胸腹部,大半個身軀被骨甲包裹,呈長長的箱形,底部平坦,方便在水底移動,用嘴部翻起泥沙,吃蠕蟲維生,靠骨甲和保護色防禦捕食者攻擊。


追溯至最原始盾皮魚類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朱敏的團隊,與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合作的研究發現,麒麟魚有一副「不完全的全頜」,處於全頜魚和其他更原始盾皮魚類的過渡狀態,顯示其頜骨是漸進演化而來,而非像過去所推測的經過大重組。長吻麒麟魚保持典型全頜盾皮魚的外形,卻長着硬骨魚類才有的上下頜,而人的進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條魚,人類是後來登上陸地的硬骨魚類後代,明確顯示出硬骨魚類由盾皮魚類直接演化而來,「由此,我們人類的頜骨可以向前一直追溯到最原始的盾皮魚類。」朱敏說。在同一期的《科學》雜誌中,北美古脊椎動物學協會主席、澳州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的古生物學者約翰朗(John Long)亦發表題為《頜之初》的評論文章,指盾皮魚類長期不受演化生物學家重視,這次中國的研究正好改變以往的認知,顯示盾皮魚類是理解脊椎動物身體結構演化的關鍵。新華社/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2/198087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17

43億年前化石出土地球生命起源或推前3億年

1 : GS(14)@2017-03-04 00:34:38

■顯微鏡下的血紅色管狀物,相信是最早出現在43億年前的生物化石。美聯社



科學家在加拿大發現相信是現存最古老的生物化石,估計出現於38至43億年前,即地球形成初期。新發現除了將地球生物的開端推前,亦顯示在同一時期擁有與地球類近環境的火星,或許都曾經出現生物。



報告前日在《自然》期刊發表,由英國大學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現存世上最古老岩層之一、魁北克省的努夫亞吉圖克綠岩帶發現微生物化石,估計距今37.7億至42.9億年。化石藏於花狀石英中,從顯微鏡影像顯示,化石呈血紅色管狀,寬約40微米、即人類頭髮寬度一半,長則半毫米,相信是生長於60℃深海熱泉中的細菌。牠們以圓形底部黏附岩石上,管狀莖部則用以吸收主要營養來源──鐵質。


同一時期火星或存生命

團隊在化石中分析出磷灰石和碳化物等有力的生命證據,因此相信牠們就是已知最早的地球生命。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帕皮諾指,今次發現比以往在西澳洲出土、估計存在於34.6億年前的最古老生物化石,生存年代足足早了至少3億年。新發現驅使科學家將地球生物誕生年期,由原本的37億年前推前至約45億年前,而科學家普遍認為地球約於45.7億年前形成,換言之地球生命其實早在地球形成不足一億年後就已存在。研究更為探究外星生物提供了一些端倪,因40多億年前的火星有着與地球相似的面貌,出現海洋和大氣層,科學家根據新發現推斷,同一時期的火星也可能存在生命。研究人員多德表示,「若地球這麼快就有生命出現,那我們可以估計生物的出現只需簡單過程。其他星球也有可能發生嗎?」他預期火星會出現40億年前的生命證據,但若一無所獲,地球就很可能是孕育生命的「特例」。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03/199455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5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