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四支柱換成四車輪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6416.html

普遍認為,香港經濟需要有四大支柱,喻意有了那些柱,我們就四平入穩。問題是,她怎可能前進呢? 不可能。試想,要推一張餐桌,多麼費力,如果要推得遠,假設你要搬家,斷不能沿途推桌,這麼不會將餐桌下的那四大支柱弄壞才怪。世界不停變,我們真正需要 的,可能是四個車輪,可以讓經濟在不同的路面前進,甚至曉轉彎,不妨將經濟產業比喻為四個車輪。不是死固固的柱,行駛久了,輪胎損耗多了,有需要時可以換 胎。我不是說,將四大產業換走,這是不切實際的。只是,將常常掛在嘴邊的四條柱,改為四個輪,說不定,能激發更多新思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68

转载:经营成功的三大支柱条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a9deb01017mwy.html

以下文字是根据费雪的心血总结

     

优异的生产、销售、研究或可视为成功的三大支柱,说其中之一比另一重要,就像说心、肺、消化道里面的其中一个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最重要的器官。

    

说到生产包括很多,其中最需要说明的就是产品的质量,只有最协调最优异的生产能力才能做出最有质量的产品,这一点后续的总结中会进一步说明。

 

研发经费占比营业额的比例关系可以当作粗略的量尺,可以初步晓得一家公司的研究支出是不是高得异常,或者另一家公司的研究支出不够。但这远远不够,主要是因为这个数字很粗糙,而且不同公司会有不同的统计方式,差异很大。

 

公司的制造或研究技能强,能够取得若干赚钱的业务,但销售组织能力弱,则高利润将如昙花一现,这样的公司相当脆弱。公司如要长期稳定成长,强大的销售能力不可或缺。

 

以上这些需要持续的跟踪,不断的吸取各方面的资料进行总结,从这三个方面去评价,不过也许还有一个更加简单直接的方法进行初步的考察。

 

这个比较简单但有效的方法,是仔细探讨一段期间内,例如过去10年,这样一段期间内,和活动规模相比,研究单位如能源源不断推出高利润的新产品,则只要根据同样的一般性方法继续运作,将来可能仍有等量齐观的生产力。换句话说,就是研究这一段时间内出来的新产品,是否畅销,关键的是新的销售额相对于整体销售的比例是不是够大,如果不够大,投资人去赚那种蝇头小利划不来,甚至无法回收研究成本和销售成本。如果绘制出10年来新产品营销的数据增长图,得到相当不错的成绩,至少从结果尚能说明三大支柱协调得不错,很成功。

 

在这个方法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察点不能遗忘,就是利润率,好的产品除了持续增长的销售额外还有良好的利润率。

 

从投资人的观点来说,营业收入导致利润增加才有价值。如果多年来利润一直不见相对增加,则营业额再怎么成长,也无法吸引投资对象。检视公司利润的第一步是探讨它的利润率,而投资人不应只探讨一年的利润率,应探讨好几年的利润率。

 

真正能够让你投资赚大钱的公司,大部分都有相对偏高的利润率,通常它们在业内有最高的利润率。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现象,整个行业欣欣向荣之际,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高利润率,不过我们也能明显看出,经济呈上升趋势的时期,边际公司(也就是利润率较低的公司)利润率成长的幅度几乎总是远高于成本较低的公司,因此年景好时,体质疲弱公司的盈余成长率往往高于同行中体质强健的公司,但是也应该记住,一旦年景不好了,前者的盈余也会急剧下降。因此有理由可以相信边际公司绝对无法获得最高的长期利润。

 

但是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有些年轻的公司,有时一些老公司 也一样,会动用所有的利润或者一大部分利润,用以加速成长,此时该公司利润率会极低。如果能百分百确定它真的花钱促进研究、推动促销,或者加强其他任何活 动,好为将来打下基础,此时利润明显欠佳,反而可能是绝佳的投资对象。

 

除此之外,希望长期大赚的投资人,最好远离利润率低的公司或边际公司。

 

在分析利润率时,需 要注意的是对投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过去的利润率,而是将来的利润率。但是如同现在的热门词汇通胀一样,公司的利润率总是在未来受到威胁,有些公司似乎站 在幸运的位置,只要提高价格,就能维持利润率,比如贵州茅台,给人的印象基本就是该公司可以通过提价来应付通胀,不过可能也应该注意到,贵州茅台最近三年 的利润率是逐年下滑的,一方面这种公司如同稀有动物,另一方面我一直对提价应对通胀报有戒心,在我看来即使是贵州茅台,这种本领在未来的空间究竟有多大真 的难说。相反地,还有些公司我比较中意,不是靠提高价格,而是借远富创意的方法,提升利润率。

有些公司通过设计新的设备,以降低成本;有些公司不断检讨作业程序和方法,研究哪些地方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还有些公司不断创造出更好的产品,这些公司都极有可能为股东创造最高的长期报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18

四大科技支柱危急 台灣產業醞釀巨變小心!無薪假 蝴蝶效應

2011-11-07  TWM




一份來自英業達遭資遣員工的告白 日記;一場億光董事長葉寅夫鳴槍的無薪假淘汰賽。

科技業小蝴蝶輕輕顫動雙翅,扇動的卻是席捲台灣傳產業、服務業、金融業的狂風暴雨。

撰文‧賴筱凡、許瀞文、翁書婷 研究員‧陳兆芬今天,我被裁員了!即使早有了心理準備,但當主管右手落在肩上的那一刻,心裡還是忍不住地停了一拍。「我們聊聊吧。」主管說話的同時,辦公 室裡的女同事,再也禁不起籠罩辦公室的低氣壓,啜泣了起來。

接下來的畫面,與電視常上演的那幾幕沒什麼兩樣,主管說些似是而非的話,人資朗讀著應有的權利及資遣費計算方式,「因為公司業務緊縮,所以不得已做出人員 精簡的措施……。」我被裁員了,在進入英業達當工程師的第四年。

腦中轟然一聲,我反覆問著:「我們做錯了什麼?我們都很認真地在執行手上的工作,到底我們做錯了什麼事?必須受到這種凌遲。」事實上,公司要裁員的消息從 十月初就不脛而走,內部傳得沸沸揚揚,報紙也寫了;只是,上層始終沒有動作,也沒任何澄清和說明。有些人開始忍不住了,他們不願意活在這種提心吊膽的環 境,選擇了離開。

我們在等,等上層給我們一個解釋,一周、兩周過去,等不到一句話、一個副總層級以上的主管對我們說明。最後等到的卻是「中獎名單」。你會很想笑,英業達的 低效率,也展現在處理裁員名單這件事上,非得等上大半個月,名單才擬得出來。

我著實不明白,在英業達四年,連一次錯誤都沒出過,也不曾拿離職要脅過主管,更沒吵著加薪要糖吃,盡心盡力為公司;到大陸出差、駐廠,做到連女朋友都走 了,付出青春歲月的賣命,曾經我們是那麼地信任公司,最後卻落到被裁員。

或許該慶幸,今年三十二歲的我,生平第一次被資遣,見識到大公司翻臉跟翻書一樣快的現實,而不是像同事,到了退休年齡,才被公司背叛。

離開英業達的這個晚上,我坐在海邊吹風,心情隨之平靜,今晚終於可以好好睡上一覺,不用再活在可能被裁員的擔憂裡,因為這一天,我已經被公司給裁員了。

一份被資遣員工告白日記

事實、景氣遠比想像的還糟這是一份來自英業達被資遣員工的告白日記,專訪Paul的這天,他扯著嘴角擠出一抹苦笑:「我被裁員了。」抱著從公司拿回家的私 人物品,以及裝著一張五百元紙鈔的信封和一盒蛋糕餐點,他頓時有些不知該讚許英業達體恤員工,還是指責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無情。

「五百元,是給被資遣的員工搭計程車回家的費用,餐點是那天的午餐,有些人拿到的是餐券,吃完這餐,我們就必須離開公司,搞得跟監獄裡最後一餐沒兩樣。」 Paul很想再罵罵這家剛資遣了他的公司,卻又無從開口,早上才公布裁員名單,下午就要你打包走人,這般對待賣命員工,連要怒罵都讓Paul覺得白費力 氣。

Paul只是英業達這波緊縮編制的其中一人,與他同樣遭遇裁員的,還有甫屆而立之年的Eric。

曾經,Eric以為他會在英業達工作很久,他身處的移動產品事業處(MBU),做的是當紅產品||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這還是英業達董事長李詩欽一手拉 拔的事業處。今年初,一場對抗蘋果平板電腦的大戰才揭幕,MBU就接到了來自惠普平板電腦的大單,英業達甚至為了押寶惠普,推掉其他客戶的訂單,大舉備 料,準備大幹一場。

今年年初,農曆年後,MBU開始投入趕製惠普第一款平板電腦,沒日沒夜地加班,幸運一點的人留在台灣加班,辛苦一點的人,就得到上海廠進駐盯生產進度,一 去就是好幾個月。

「一直以來,MBU沒有明顯的獲利成績,所以,當公司決定要押寶在惠普平板電腦時,幾乎所有同事都動起來了。」Eric口中談的景象,不過發生在七個月 前,「當時大家努力撐,就是為了熬到惠普平板電腦出貨,能有出貨獎金,那樣一來,加班、賣肝都是值得的。」今年六月,惠普平板電腦出貨了,但流傳中的出貨 獎金從來沒有出現過;取而代之的,卻是惠普可能退出PC事業,以及平板電腦也將停產的噩耗。伴隨而來的,便是MBU將被裁員的壞消息。

「其實在心理上,我們很不能接受。為什麼公司高層決策錯誤,最後苦果卻得由基層員工承擔?這中間,英業達沒有一位主管因此下台,而我們MBU的八十多位同 事,卻被裁了八○%。」說到激動處,Eric用「滅村」來形容該部門被裁撤的慘狀。

Eric與Paul都想問,「一家賺錢的公司都需要裁員,那每季虧損上百億元的奇美電、友達呢?」場景轉到另一頭的竹科,本該是周二上班日(十月二十五 日),新竹遠東百貨樓上的電影院,卻人聲鼎沸。這天是台灣光復節,奇美電與友達卻統一放大假,無上班需求的員工,一律休假。「過去這天是科技業的彈性休 假,多半必須上班、擇日再休,但現在產能使用率低落,也難怪奇美電、友達寧可統一放假,也不讓員工積假。」業內人士說。光是十月,這類多放的有薪假就有兩 天,包含二十五日光復節與三十一日蔣公誕辰紀念日,若再加上雙十國慶日,十月的工作天數頓時少掉三天。

「竹科休有薪假的廠商,總共有十五家,多半是半導體業與光電業。」竹科管理局副局長杜啟祥不願進一步透露廠商名單。所謂「有薪假」,涵蓋了︽勞基法︾規定 的年假、特休假、補休假、彈性休假,不但是今年的假,還包含了明年的。「今年的假不夠用,自然就休到明年去。」一位晶電工程師私下無奈地表示。如此怪異現 象,全因公司不願被貼上無薪假的負面標籤。

四大產業全盤皆墨

蝴蝶效應擴散,衝擊正要開始當然,有薪假休完,接下來自然就是無薪假了。

一個,原本該是喜迎假日到來的周五夜晚,一封來自某LED廠人資部門的電子郵件,寄到一位研發工程師的信箱裡,信件裡寫得直白,要這位工程師隔周五自動放 假一天,「也就是所謂的無薪假。」沒有任何預警,無薪假就這樣來敲門。

幾乎近一個月來,與這位工程師遭遇相同的,普遍發生在LED業、太陽能業裡;甚至有的太陽能廠產線,幾已呈現半停工狀態。DRAM、面板、太陽能、 LED,台灣四大產業全盤皆墨,「今年旺季不旺,已是確定的事實。」友達代理總經理鄭煒順緩緩道出,景氣不好,大家都知道,但難處是在於要壞到何時?沒人 有答案。

然而,從科技業無薪假震央發出的衝擊波,正陸續觸及到其他產業。十月底,負責科技廠廢料回收處理的金益鼎,新竹廠房裡作業員工稀稀落落。他們是整條科技供 應鏈的最末端,如果設備廠訂單增加是景氣領先指標,那麼回收廢料的金益鼎業績縮減則可視為景氣落後指標。

沒有了數個月前的旺季,金益鼎財務副總楊堯馨不諱言,「上半年忙起來,連其他部門員工也得跳下去支援回收廢料的工作,甚至還需要對外聘請一、二十位臨時工 幫忙。」只是這場景如今已不復見,負責現場作業的金益鼎協理吳文忠,指著堆在角落的報廢面板模組表示,以前一個月要回收處理二至三次的報廢面板模組與廢 料;如今因客戶產能使用率下滑,產出大為減少,因此廢料也是積存一個月才需要收一次。

確實,領先指標的北美半導體設備訂單出貨指數B╱B值(Book-to-Bill ration),九月再創新低,來到○.七五,幾乎是兩年半的最低,就連落後指標的金益鼎,都感受景氣低迷,無薪假不會只是科技廠自己的事。

進一步攤開機場貨運量,今年八月電子產品的空運量,已經從去年八月的二萬○○三○公噸,回落到一萬八六六○公噸,遠比二○○九年八月金融海嘯剛結束的一萬 九一八○公噸還低。

業內人士透露,以前電子產品為了搶時間,面板、晶片、筆電多有使用空運出口,更占航空貨運總量五成。最近卻因科技業景氣急凍,產能使用率都拉不高了,出貨 自然也跟著少。「以相機大廠Canon為例,近一個月就高調宣布,考量成本需求,要把所有空運訂單改走海運,因為訂單也不急了,其他科技產品也是如此。」 「最近航空貨運景氣的疲態,是我進航空業以來,看過最糟的狀況。」長榮航空總經理張國煒搖了搖頭,因為景氣低迷不只今年訂單沒起色,就連明年訂單能見度也 很低。一場科技廠無薪假掀起的衝擊波,已經撞上了與科技業出貨高度關聯的航空業。

景氣低迷的下一場衝擊波,才正要向外蔓延。

無薪假警訊

禮品店、計程車行都感受到了十月台北街頭開始出現萬聖節的布置,原本要開始迎接送禮旺季的禮品業,卻意外地優閒。看著眼前成堆的禮品,手邊有一搭沒一搭地 整理著禮品,負責科技廠業務的湯小姐隨手一拿,「這個無線滑鼠,一個五百多元,以前友達一做就是一千個;現在喔……(再翻找出另一個滑鼠),換做這個,二 五○元就有了,可是,只做五百個。」近一年來,她知道面板廠生意不好,但她總認為那是科技業的事,休無薪假也不是她休,直到訂單一張張砍,有的更是直接抽 掉不做,她才驚覺○八年金融海嘯的惡夢又捲土重來了。「科技業的生意本來就不好做,貨款都是三個月、半年才下來,但平常數量大還划算,現在這樣……唉!」 湯小姐的一聲長嘆,道盡心中感慨。

另一頭的南科,也不好過。一走出台南高鐵站,黃橙橙一大片計程車排隊,科技業景氣急凍,商務客少了,連計程車行也感受到了。

徐清輝是南科數一數二大的成功計程車行老闆,旗下擁有兩百輛車,專做南科大廠奇美電、聯電、台積電、茂迪等大廠商務客的生意。可是,談到近三個月來的業 績,他也是搖頭。望著停車場停滿了空車,等不到商務客上門,徐清輝比誰都焦急。

租車業的折舊、現金周轉需求大,沒生意就沒現金進帳,讓他連周日也不敢休息。「因為我要找錢,再這樣下去不知道還能撐多久?生意掉了三成多,七月還可以賺 八、九十萬元,十月只剩六、七十萬元,就連台灣大車隊也好不到哪去。」計程車司機徐銘鴻也是眉頭一皺:「以前每天跑車可以賺一五○○元,現在不到一千元, 就以奇美電的客人來說,以前一個月可以跑十趟,現在只有六趟了。」即使現今狀況還不若○八年金融海嘯時嚴峻,夢魘卻怎麼也揮之不去,「那時客人少了九成, 幾乎沒有生意,很多同業還因此生存不下去,如果景氣再不好轉,大概(距離金融海嘯時的狀況)也不遠了。」除了租車業外,早餐店跟著遭殃。陳媽媽的早餐店位 在南科入口交流道旁,為了方便南科人用餐,她特地在早餐店旁留有偌大的停車場,平日生意非常好,許多南科上班族都在這裡展開一日之始。

不過,上個月開始,行經這條路的車子少了許多,過去獨做南科生意的陳媽媽早餐店,客人一下少掉三、四成,加上無薪假的消息陸續躍上報紙版面,她的擔憂全寫 在臉上,「我們就是專做南科生意,一旦南科人放起無薪假,就不會走這條路,我們這裡又離市區有一段距離,在地人很少到這裡來消費。」當你以為無薪假、裁員 只是科技業的事,那就錯了。一旦每年貢獻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至少二五%以上的科技業受傷,無薪假、裁員不會只有科技業六十萬人必須面對;景氣寒冬 將會像超級強震,從震央的科技業,像漣漪般擴散,衝擊傳統產業、服務業、金融業。

如果有一天,

雙D產業還不出錢來

友達代理總經理鄭煒順坦言,現在內部除了尚未有無薪假,所有作業機制已經拉回金融海嘯時的因應對策,「不論主管大小,都須親自跳下去盯成本。」因為,景氣 寒冬是比氣長的時候,一分一毫的錢都虛擲不得。

不僅如此,友達更明訂出所有縮減成本的目標,「第四季零組件縮減目標是二%。」友達財務長楊本豫說,明年友達幾無擴充新產能,因為現金除必須拿來做研發 外,還要維持日常營運與現有產能的改善,友達副總級以上主管率先減薪一五%,而這只是剛開始。

「未來一年,我們要還款四三○億元,可動撥額度大約有四五○億元以上,帳上現金也還有八五○億元。」楊本豫仔細地解釋著每一個數字,他必須要強化投資人信 心,讓他們知道友達有足夠的柴火,能撐過這個仍看不到盡頭的寒冬。

若不這樣做,投資人信心很快就會崩盤,面板步上DRAM後塵就是遲早之事,誰能想像,如果有一天,當雙D(DRAM與面板)產業都還不出錢時,會是什麼可 怕的景象?

答案是,華南金、玉山金、第一金、兆豐金、台新金等五大金控的資產淨值,就將憑空蒸發三分之一;最可怕的是,光國內十一家金控借貸給DRAM與面板業的債 務金額,就將近三二○○億元。

一旦DRAM、面板業者還不出錢,骨牌效應一觸即發。於是,就在裁員、無薪假的同時,放款銀行的動作也悄悄展開,默默地提高備抵呆帳比率,部分銀行甚至已 有這筆錢拿不回來的心理準備,大筆一揮,全部提列備抵呆帳。

所謂「備抵呆帳」,指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的損失,銀行以這家公司可能還不出錢的前提,預先將債務掛在帳上,讓股東心裡有數。但要注意的是,這一切都 尚未成真,只是預計、猜測,與呆帳最大差異是,呆帳已經真實發生。

蝴蝶效應橫掃四大產業

傳產、金融誰都無法置身事外台新投顧表示,過去銀行對正常放款的備抵呆帳是被要求提存○.五%。可是景氣向下已是全球不可違逆的趨勢,金管會九月中旬就祭 出「晴天防颱」政策,要求銀行增加對正常放款的備抵呆帳提存,從○.五%增加至一%。例如台北富邦銀行九月就增提了八.八億元,就連第一銀行也在九月底, 將茂德十八億元借款做百分之百的備抵呆帳提存。

DRAM的頹勢已難扳回,尤其處在垂死邊緣的茂德,無疑是讓銀行業開啟第一槍。今年銀行業首要解決的是讓茂德還款,明年是力晶,再來是面板、太陽能、 LED產業,少了四大產業的支撐,台灣科技島能否撐得過寒冬?

科技業的無薪假與裁員,就像一隻小蝴蝶,微微顫動著牠的翅膀,代表的將不僅是六十萬科技人的美麗與哀愁,其傷害可能帶來的狂風暴雨,將席捲運輸業、傳統產 業、服務業、金融業,屆時,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21,500人

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統計,日前有21,500人正在放無薪假,而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公布的僅有2801人,政府單位與民間機構的統計出現明顯落差。

如果雙D還不出錢,5大金控資產淨值恐蒸發3成!

公司DRAM

曝險部位

(億元)面板

曝險部位

(億元)DRAM及面板曝險部位占金控淨值 (%)華南金15822638 玉山金5016037 第一金 13124535 兆豐金17040029 台新金7121828 中信金12030025 永豐金1016019 富邦金12527018 國泰金6116311

元大金63529

新光金3575

總計9962203

資料來源:各公司、TEJ、台新投顧 整理:許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8

直擊巴西》三根經濟支柱都已出現裂縫 警鐘響起 巴西歡樂嘉年華落幕


2012-7-23  TWM




身為下屆世足賽與奧運的主辦國,巴西舉國應是一片大興土木的蓬勃景象;身為金磚國,巴西經濟成長更讓人有七%或是五%的預期,結果今年第一季,巴西GDP僅成長○.八%!

當過度倚賴原物料出口、匯率重挫等缺陷一一浮現,不禁要忖思,這個資源大國離衰退還有多遠?

撰文‧周岐原

當礦坑裡傳出一聲鳥鳴,那是金絲雀警告:「有瓦斯,快逃命!」在巴西,金絲雀剛剛發出第八次鳴叫。

七月十一日,巴西央行宣布降息○.五%,這是巴西連續第八次降息,市場公認,政府連出重拳是為了閃避衰退、穩住成長。「金磚」、「下屆世足賽及奧運主辦國」、「資源大國」,這些都是巴西享有的光環,但這個剛剛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的國家,為何轉眼淪落至成長引擎失速的窘境?︽今周刊︾記者直擊巴西舊都里約熱內盧,試圖解開這個謎團。

七月的一個清晨,里約天氣微涼,記者爬上五層樓高的馬拉卡納球場(Maracana Stadium),這個一度能容納十八萬球迷站立的全球最大足球場,如今正在為二○一四年即將舉辦的世界盃進行整修,四周工程機具轟隆作響,砂石車不斷出入。此時在我耳邊,唯一能聽清楚的字眼是「超支」!

真相一:建設延宕

世足賽工程進度告急

說話的是Alex,他在球場附近社區住了二十年,是個職業駕駛兼狂熱足球迷。儘管Alex熱切期待在此舉辦的世足賽冠軍戰,但此時更占據他腦海的是財政問題。「當初政府說整修要花七億里拉(Real,一美元約為二里拉),現在用了九億里拉還沒完工!」Alex指著牆上以葡萄牙文書寫的「七億」說。他雙肩一聳、神情顯得無奈:「最後的總開銷絕對超過十億里拉,但遊客不會在意數字,代價還是由納稅人承受。」一四年世足賽和一六年奧運,被外界一致認定是巴西提振經濟的「仙丹」;但是,舉辦大型比賽必須先有合適場地,我們從馬拉卡納球場工程發現令人意外的真相:巴西的建設進度遠遠落後!

巴西體育部低調承認,截至今年上半年為止,世界盃配套設施完工比率僅五%;從球場、機場到鐵路,近半數新建工程連動土儀式都還沒辦!問題是,距離開幕式已不到兩年!這讓國際足總(FIFA)祕書長瓦爾克(Jerome Valcke)大罵主辦的巴西當局「動也不動!」這個驚人的對比是項警訊:如果世足賽和奧運吸金效益真如此驚人,我們更應擔心巴西無法如期舉行賽事的風險。

除了工程嚴重耽誤的遠慮,巴西更有近憂:經濟成長放緩。去年巴西GDP(國內生產毛額)年增率僅二.七%,今年首季更僅有○.八%,是唯一連一%成長都無法達成的金磚國家。其實過去二十年,巴西GDP年增率平均只有三.一三%;也就是說,看似踩煞車的經濟成長率才是巴西的「正常值」,動輒五%、七%的表現反而是特例。

成長速度變慢,並不是一樁壞事。但是連帶讓匯率走跌,就使得巴西經濟陷入難以轉圜的困境。

真相二:物價飛漲

速食套餐是台灣的三倍價

近一年來,里拉兌美元匯率從一.五五重挫至二.○,今年第一季外資流入金額,則比去年同期銳減近五成。如果在台灣出現類似的匯率貶幅,相當於讓台幣兌美元從三十元貶值到三十九元!

兩年之內,巴西GDP從七%增速降至幾乎零成長。對外資而言,最理想的策略莫過於拋出里拉、換回美元,等待經濟回穩後重返,這就形成里拉貶值的動能;但匯率越下跌,產生的通膨等副作用,又會讓疲弱的經濟承受更大壓力,迫使央行降息救經濟,三者形成惡性循環。國內經濟一片陰霾也讓巴西股市欲振乏力,今年三月,巴西股市指數原本還有六萬九千點,目前已跌到五萬三千點,跌幅超過二○%。

「股匯雙跌的時候當然不能馬上投資啊!別人資金在撤退,除非你有很強烈的因素看好當地,不然接起來很危險。」針對里拉綿綿不絕的貶勢,外匯投資專家李其展分析,他補充:「匯率貶值趨勢一旦成形,要停下來並不容易。」談到物價,手握著方向盤的Alex比我們更有切身感受,Alex苦笑說:「油很貴……,奇怪,我們明明產很多油!」當車子因紅燈停下,我望向路邊的加油站,告示牌上的無鉛汽油標價寫著每公升二.六九里拉(約一.四美元),這個價格大概比台灣高二成。作為物價基準的油價都居高不下,當地人承受的物價壓力可想而知。

記者在里約街頭各處走訪,發現這裡物價絲毫不在中國大都市之下,堪稱十分具有「開發中國家特色」。例如在當地知名速食店「Bob's Burger」,點一份含薯條、牛肉漢堡和汽水的套餐要價約二十四里拉,換算成新台幣約為三六○元,足可在國內速食店點三份餐!時髦的電子用品也是如此,剛上市的Wi-Fi版六十四GB新iPad售價相當於一千美元,三星的S III更接近一二○○美元,都比台灣貴上四至五成。

真相三:出口衰退

中國降溫導致原物料需求萎縮任何進口到巴西的產品,都會被課徵極重關稅,令終端售價偏高,這是巴西強烈保護主義的政策特色;但真正導致巴西經濟成長由盛轉衰的原因,其實是出口。

近年和巴西關係最密切的是中國。從鐵礦砂到橡膠,積極投資、擴張消費的中國吸納了大量巴西原物料。今年六月底,兩國剛剛完成總額達三百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可見中巴關係的緊密。但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已經宣示,今年GDP成長率目標降至七.五%,「大買家」的訂單明顯減少,這下輪到巴西頭疼了。

因為去年巴西的出口結構裡,光是白糖、咖啡、鐵礦砂、原油、大豆和肉類,就占出口總額的四七%,但將時間倒轉回○六年,上述六種原物料只占出口總額二八%;若以金額計算,六年間這些原物料的出口金額大增逾三○○%。這意味著巴西自滿於資源大國地位,一味靠出口原物料帶動經濟,當順手球打得太久、不思改革產業結構,一下子遇到逆風,最先受傷的自然是它。

當地經濟學家法比歐(Fabio Silvera)就對巴西前景憂心忡忡,他直言:「中國成長放緩對原物料下跌是個決定性因素,今年黃豆、咖啡、糖和肉品的價格跌幅平均將達一○%。幸好全球政府仍在寬鬆貨幣,否則情況會更糟。」前總統卡多佐的形容更為傳神,他批評前任政府施政貧乏,簡直是「不知世界已經改用引擎,還在拿風浪板划動經濟。」

真相四:產業失衡

過度倚賴原物料導致衰退加速巴西之所以陷入「後天失調」的經濟困境,有經濟學家提出解讀。︽國敗論︾(暫譯,Why Nations Fail: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作者在書中分析,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國家,發展往往會特別仰賴這些資源,如果沒有平衡產業發展的健全體制,不僅無法走向富足,經濟反而可能逐漸停滯、甚至走向衰敗,他們將這個轉折稱為「資源的詛咒」。

在足球賽中,球員首次犯規會被罰記一張黃牌,再次犯規者,就會換得紅牌退場的處罰。如果巴西的發展是由一根根經濟支柱撐起,那麼世足賽、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這三位「球員」,各自都已經拿到一張黃牌,下次再犯就得離開球場,而且不得替補球員。拿過五次世足賽冠軍的巴西,或許該想想下一步該怎麼踢球。

跌多於漲—— 六大原物料中有四項大幅走跌,僅大豆與牛肉免於跌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52

全球經濟的下一個支柱型產業----智慧產業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86dp.html

近一個月來,全球主要經濟體的PMI指數幾乎都跌破了榮枯線,但是相應的主要資本市場卻齊刷刷的不斷走高,除了中國,這些主要經濟體的股市走高,已經不是最近的事,幾乎是貫穿了2012年全年,而且是伴隨著歐債危機和一定的經濟衰退的背景下;資本市場與經濟,在成熟經濟體中,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晴雨表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資本市場的預告功能似乎更顯著了,當經濟數據表現不那麼樂觀的時候,股市的不跌反漲,說明很可能整體經濟已經在醞釀了什麼新的產業動向了。

 

這種情況,再結合近半年來觀察美國股市走強的細分行業,讓我想起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那次展會我一共去了三次,主攻企業展館,一方面企業展館人比較少,可看的內容多,另一方面也是作為投資人的興趣偏好,三次走下來,幾乎跑遍了所有產業的展館,總結一下,這些差異巨大的產業卻都有著一個相同的核心詞,那就是「智能化」,這成為各行各業未來十年二十年不約而同的共同走向,聯想至此,來對照今日資本市場的表現,突然覺得,那時描繪的未來畫卷,是不是已經行走在路上了?

 

一年多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叫《節約的人是可恥的》,這個題目看起來比較扎眼,但事實確乎如此,這是我在認識到整個社會發展走勢真相後的有感而發,因為目前已經浸染全球的現代工商業的核心就是刺激和創造消費,不斷拓寬個人可以消費的範圍與能力,在這個大背景下面,過去我們傳統意義上所認可的那種節約美德,反而成為一種逆潮流了。

 

我曾給孩子說,開源與節流,要儘可能的向前者努力,而不要選擇做被動的後者,東西方文明史在近現代相差如此懸殊的根本,也可以簡單歸結為開源與節流的方向性選擇上,西方文明不斷開拓人類可控生產力的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兩百年間三次工業革命,把愚公移山這個古老中國人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的大業幾天就能搞定,不僅如此人類自己創造的核能量已經可以把整個地球毀滅好幾次了。當生產力水平不斷上升之時,過去困擾人類的饑荒,營養不良,勞動生產率低下等等問題都得到極大的提升,整個西方經濟體在過去的百多年來實踐和經歷了人類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的全過程,至今其實已經對這個發展態勢有了比較理性的認識和準備,它們很清醒人類生產力能力提升的儲備是超前的,足以不斷應付企業產業化升級所需,為了迎接新產能,老的,不適應新形勢的產能就需要逐漸淘汰,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波動性由來於此,所以當實體經濟在一個週期的相對波谷之際,資本市場完全有可能率先表現積極,因為經過一輪淘汰,新興產能就要成長起來了;相對而言,中國並沒有這個完整的認知訓練,體內也缺乏這樣的新陳代謝機制,所以才會在經濟的調整後期表現的異常悲觀,這是我個人對時下中外股市表現的解釋和理解。

 

整體上,中國還是一個科學思想普及率不高的國家,所以像稀缺資源將耗盡的謬論很能激起大部分人的贊同,乃至產生恐慌感,並實施在具體的投資行動中,劉軍洛和宋鴻兵的很多觀點,其邏輯也受限制於認識的狹隘,認為對手美國會在資源上,會在貨幣話語權上制肘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這真是捨本求末,讓人貽笑大方的事情,真正厲害的人怎會在這些細枝末節的事情上較勁,領先者真正致力於的都是讓生產力最大限度提升的大事,有了這個利器,其他都是無往不利的,比如,原子彈後,二戰里美國的話語權自然大變,也就是說,當二維空間的矛盾勢均力敵的時候,要出奇制勝,並獲得主控權,必須從三維空間來尋找方向,以此保持永遠的領先和出其不意,並以此類推。

 

經濟上就更是如此了,當現有產業和產能發展走到某種瓶頸的時候,平面上的努力幾乎是達到極限,馬歇爾也好,凱恩斯也罷,再偉大的經濟學家其效用也非常有限了,中國因為大,因為後起發展,因為地區差異,因為人口眾多,因為城鄉差別,因為城鎮化進程,所以雖然經歷30年飛躍式大發展,但是平面上的各種機會還是很多,也就是說,主政者仍然可以手握好幾張牌,在經濟調整期不時地可以打出幾張大牌,但是這種紅利期終會有限,經濟調整如果不能利索的完成新陳代謝的過程,未來也是會拖累整體的,這是中國未來要解決的大問題,要捨得讓過剩的產能去死,全民也慢慢學會能夠承受這種規律,美國的底特律曾經是多麼的輝煌,今天很多區域已經破敗的可以拍鬼片了。

 

所以,很可能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資本市場已經預見了經濟突圍的方向了,這才是促使其股市整體向上的根本源動力,而不是什麼寬鬆貨幣政策使然,寬鬆貨幣的助力,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核心推動力,因為最有代表性的資本市場,如美國股市,已經在挑戰歷史高點了,這絕不簡單。

 

智慧產業是個覆蓋面非常廣的大產業,應該說凡是能夠質變性的提升生產效率的技術都屬於智慧產業,這個質變性主要是指過去那些不能夠精確量化和數據化的信息在數據化之後對各行各業反饋回去的巨大改變,由此牽頭,將會對許多行業的核心技術的發展走向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改變人類對資源消耗的程度和方式,智慧產業依賴強大的數據計算和分析能力,將產生控制世界發展和運行的最大的能源---計算能,智慧產業的基礎是云計算,材料是數據中心,發揮作用依靠移動互聯和物聯網。

 

在這個框架下面,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醫療,智慧銀行,智慧材料,智慧商務等等等等,各行各業都將層出不窮,而且,其持續性和深入程度都史無前例。

 

在資本市場上,美國股市2010年就開始了一波對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全產業鏈的炒作,並在當年10月,提出智慧地球的IBM公司創出了歷史新高,從來不碰科技股的巴菲特這一次也讀懂了這個大戰略的重要意義而開倉IBM的股票,接下來,在2011年經歷了半年的調整後,美國股市再度走高,這一次的炒作主角,是軟件業和企業優化管理類行業,大批企業在近階段創出歷史新高,這類企業完全符合智慧產業大框架的炒作路線。

 

而在一些行業的新發展趨勢上,智慧的影子也越來越多見,美國有一家零售企業已經嘗試給所售商品帶上RFID標籤,客戶可以自行結賬,而無需像過去那樣排隊等候;而二維碼,這個信息容量巨大的數據標籤,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種商品和電子標籤的使用當中,所有這些,都還是初見端倪,但是它將引發的新經濟變革將是巨大的,美國股市的炒作路線圖已經很直白的指明了方向,就像2003年開始的煤電油運和有色金屬那樣,未來,只有智慧產業,能夠具備足夠強的支撐力,能夠深遠的影響現存的幾乎每一個行業,也能夠產生巨大的產值,大幅度提升人類生產力水平,投資人理應看清未來的大方向,到今天還在糾結在資源和糧食產業的炒作上,實在是一種短視,視大潮流於不見的一種短視,中國整體產業發展的未來,也一定會跟隨這個大趨勢,更何況,比起從前在歷次產業變革前的空白,中國已經有了一定的準備和發展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25

十萬億信託業終極支柱:剛性兌付的秘密 張永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d47.html

這是信託業的終極秘密,正因為有了它,信託才從一個邊緣化的金融機構,成長為擁有接近十萬億規模的金融明星——這就是信託行業的兜底術。信託公司的兌付危機並不少見,但是大多數危機都在暴露之時,就被信託公司用兜底術化解於無形,正因如此,信託業歷經宏觀經濟的跌宕起伏的考驗,依然屹立不倒。信託業也借此豎立起無風險高收益形象,資金為此蜂擁而來。本專題就是揭開信託業兜底術的真面目。

   

  信託三招保剛兌 人人都可能是兜底人

  

  歷經宏觀經濟週期的跌宕起伏,信託業卻能夠在一邊快速膨脹的同時,一邊堅守「高收益無風險」的完美形象,這不科學,但是過去數年,信託業基本都做到了。

  

  新一輪隱形銀根收縮襲來,信託業還能這麼淡定嗎?

  

  6月20日,銀行間市場「錢荒」爆發以來,銀行同業資金一度收緊,而央行的「冷對」也預示著宏觀資金面緊縮週期的到來。

  

  「我們本來有額度的客戶,結果7月份就放不出款了」,深圳某國有大行人士透露「這種時候只能讓融資方排隊,等上級行批下來頭寸」。

  

  銀行資金的收緊,勢必也讓多數融資企業面臨資金緊張的壓力,而這種壓力,也會向信託計劃的如期兌付問題上傳導。

  

  「年底就是8號文的考核時點,而下半年銀行流入房地產的資金會越來越少」,華南某股份行公司部經理指出,「另一個風險較大的則是地方平台,許多城投公司都是靠展期維續的,資金鏈收緊後,其到期風險也有可能會暴露」。

  

  事實上,信託計劃的融資方會多渠道融取資金,負債率普遍較高,因此在銀行收緊貸款後,信託計劃的對手風險也會大增,其中,尤以投向房地產和融資平台的信託計劃為代表,此二者是信託行業的重點涉足領域。

  

  一側是實體經濟資金狀況的不甚樂觀,另一側則是日益膨脹的信託業資產規模。截至今年一季度,信託業資產規模已達8.73萬億。較去年同期增長64.72%。而如果保持一季度的增長速度,二季度信託業規模有望接近十萬億。

  

  「每遇到一輪行業週期,或者資金面緊張時,融資方資金鏈就會吃緊,而信託的兌付風險也就隨之而來。」某央企旗下信託經理指出。然而可能到來的新一輪兌付考驗,又將拷問信託業長久維持的「剛性兌付」潛規則。

  

  而記者調查發現,面對兌付危機,信託公司往往會在項目運行中,採取多種方式化解、轉移各種風險。例如通過「募新還舊」展期兌付,或者依賴信託公司股東等重要關聯方或資產管理公司接盤,除此之外,亦有較具實力的信託公司嘗試以「信託資金池」托盤,為信託計劃續命。

  

  然而,前述那些與「剛性兌付」相生相伴的五花八門的「信託兌付術」,在一輪又一輪的經濟週期面前,是否還能依然奏效,而面對種種壓力,被業內質疑已久的剛性兌付卻又如何打破,都為整個信託業畫上了一個巨大的問號。

  

  發新還舊漸成常態

  

  所謂「發新還舊」,即通過發行新一期信託計劃募集資金,償還前一期的到期信託,以延展融資方的本息兌付期限。

  

  如今,面臨可能存在的兌付風險,「發新還舊」的操作方式已並不鮮見,甚至正逐漸呈現出常規化的態勢。

  

  「目前多數可能出問題的信託,在不能按期兌付前,信託公司往往會採用這種方法來化解風險」,華北地區某信託經理坦言,「如果信託公司認為融資方沒有實質性問題,只是階段性的時點風險,募新還舊是操作成本最低,也是讓雙方共贏的方法」。

  

  「部分融資方需要面臨本息兌付時,也有可能會更換信託來接盤,這種時候需要客戶和相關信託做好提前溝通,約定成本」,前述華北地區信託經理告訴記者,「雖然融資方資金緊張,但是它在這種時候更像『甲方』,由於剛性兌付的存在,信託公司往往求著融資方再發一期」。

  

  然而,依靠發新還舊來保兌付的方式,在現實中仍然要面臨諸多問題。一方面是融資方用於增信的抵質押資產需要進行變更登記;另一方面則是兩期信託計劃的兌付、發行期間的「空當期」,需尋找一筆資金實現信託計劃的前後「過橋」。

  

  事實上,針對變更信託計劃抵質押物的登記事宜,大多信託公司早已駕輕車就熟。「在這種變更信託計劃的續期操作中,抵質押的變更登記都是在一天,最多兩天內就可以完成」,前述華北某信託公司信託經理坦言,「這對信託公司已早就不是難事,關鍵在於要找到過橋資金。」

  

  而在該信託經理看來,在發新還舊的信託操作中,保證業務辦理流程的高效顯得尤為關鍵,「過橋費很高,如果對接得不及時,將會拉高發新還舊的周轉成本,一般就是1-2天內走完流程」,該信託經理表示「資金大多來自私募或民間的自然人出資,當然,這塊的成本多數時候仍然要向融資方轉移。」

  

  「有次我們的一隻信託出了問題,需要資金過橋,公司直接找來5個自然人,一共拿出3個億的資金頂上去,上午進來,下午就拿走了」,北京某信託經理透露,「在北京、江滬浙等地,專門有一批有錢人做這個生意。」

  

  這意味著,對於進行「發新還舊」操作的信託公司來說,積累過橋資源則顯得頗為重要。

  

  「信託的過橋資源很多時憑私人關係建立和維繫,而價格則屬於高利貸,一般為日息3‰」,北京地區某私募人士介紹,「我們也有幫信託過橋的時候,有私人關係,但也要看融資方和信託公司的情況,如果風險較大,我們收費絕不止這個數」。

  

  而在資金接續端,信託公司則需提前準備信託發行工作,完成銷售部門、銀行以及第三方銷售公司等渠道資源的調度,保證接續資金的到位。

  

  人人都可能是兜底人?

  

  對於融資方的時點兌付風險,信託公司尚可以以發新信託的方式為其續期。然而,當融資方出現資金周轉從緊、而經營能力卻又出現惡化時,信託公司則需要付出更多「真金白銀」來保證項目本息的如期兌付。

  

  「融資方不滿足發新還舊的條件,而計劃又要面臨到期清算,則將考驗信託公司的兌付能力」,前述華北地區信託經理指出,「這時信託公司會用風險準備金或其他的資金代為其墊付,而後再對抵質押資產進行處置變現」。

  

  兌付危機來臨時,風險準備金無疑從形式上成為信託公司風險防範的「第一島鏈」,然而,當信託風險暴露時,發生的通常為連本帶息的全額風險,並非該準備金所能覆蓋。

  

  「集合信託計提的準備在2%或以上,每家信託公司的標準也各不相同」,一位四川信託人士告訴記者。按照2%的比例計算,信託公司至少需要發行50只規模相等的信託,方能完成對一隻信託計劃「剛性兌付」需求的覆蓋。

  

  以中融信託為例,2012年底,中融信託一般風險準備金約為2.05億元,而該金額尚不及某單只集合信託募集規模。如曾於去年暴露風險的中融·青島凱悅城項目,該項目發行規模高達3.845億元。

  

  在風險準備金不足的情況下,「未分配利潤」往往會成為信託公司以表內資金為項目兜底墊付資金的真實來源。「拆未分配利潤來保兌付,並不會對信託公司的正常運營造成太大影響。」前述華北地區信託經理強調。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信託公司是否會利用資本金為信託計劃進行兜底、墊付或過橋的疑問,有業內人士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可以利用的資源很多,從任何角度看,信託公司不可能用自己的資本金來墊付的」,東北地區某信託公司信託業務部總經理指出,「而且這也將影響信託公司的正常經營,得不償失」。

  

  正因如此,由信託公司股東方來出面收購不良信託資產則成了另一種可行的兌付模式。

  

  「不少信託公司的股東方資金頗為雄厚,有充足的閒置資金用以完成對旗下不良信託資產的收購和處置」,前述北京地區某信託人士介紹,「而這類信託公司多以央企控股為典型。」

  

  據本報記者統計,在信託業協會註冊的68家會員信託公司中,為央企及中央金融機構控股的信託公司已達23家之多,超過信託公司總數的1/3。

  

  事實上,近年來信託公司因其所具備的「全能牌照」的價值,被諸多實力資金方爭相搶奪,其牌照價格也日漸水漲船高;許多大型企業希望控股一家信託公司,從而為其自身所在行業的投融資活動提供便利。

  

  「我們就想尋找一家可收購的信託公司,但現在這塊牌照太難搞下來了」,某大型國有集團旗下產業基金人士表示「聽說現在一家信託公司的牌照就值數十億」。

  

  正因為最近幾年大機構控股信託牌照的慾望愈加強烈,客觀上促使了信託公司牌照落入資金與實力都愈加雄厚的機構手中,這顯然也為相關信託公司的不良資產回購創造條件。

  

  然而,信託公司的背後越來越多的央企、國企身影,也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非議。「剛性兌付加上國有的股東,而後國有股東再對項目進行隱性擔保,這實質上將風險轉嫁到了國資體系」,一位國有大行人士指出,「本質上說還是納稅人在承擔風險,這與買者自負的理念越走越遠。」

  

  資金池的秘密

  

  隨著近年來信託公司產品發行模式的變化,其保兌付的方法也隨之升級。其中,信託公司發行的資金池產品成為了區別於傳統信託計劃的典型案例。

  

  與前述「發新還舊」的展期兌付、或以表內及股東方資金接盤等方法相類似的是,信託公司發行的「資金池產品」也在暗中擔負著「保兌付」職能。

  

  目前,資金池信託一般分為「多對一」和「多對多」兩種模式。前者利用「短拆長貸」的期限錯配,以滾動發行多期的方法為單一項目提供融資;而在後者的「多對多」中,資金池的運作則更為靈活,信託公司可將該池資金投向多個項目,例如部分TOT(信託中的信託)產品。

  

  一位接近中融信託人士向記者坦承,當前「多對多」的資金池產品亦承擔著為其他集合信託「兜底」的職責。

  

  「例如某家信託公司通過發行兩期資金池產品,募集到規模在200億左右的池子,信託公司會在其中配置相當比例的現金,既能應對開放日的贖回,也可以留出頭寸來兌付其他風險項目」,該人士指出,「在期限設計上,資金池產品往往將封閉期設置為半年甚至更短,從而通過滾動發行將池子保持在一個適當的規模。」

  

  在該人士看來,以信託資金池來接盤不良信託,對於提高信託公司的流動性管理能力大有裨益。

  

  「通過靈活配用,資金池既可以在『發新還舊』的操作中為兩期信託提供短期過橋資金,又能為部分風險項目提供暫時性的墊付」,該人士表示,「資金池資金屬於表外,一來避免了以表內資金來接盤不良信託的局面,二來能夠降低信託公司對外部資金的依賴性,提高主動管理風險的能力」。

  

  不過,「養池兌付」模式仍然要面對許多問題,首先,此模式對信託公司的市場地位和發行能力要求較高。

  

  「資金池不是每個信託公司都養得起的,一般需要在市場中建立足夠的渠道和地位,信託公司才能把池子做大」,前述央企系信託人士強調,「錯配可以讓信託公司獲取超額收益,但沒有牢固的渠道很難保證份額募集的順利」。

  

  該人士認為,資金池信託的短期兌付需要以新募資金來償還,若資金募集端出現斷續,信託資金池則既無法成為化解風險的工具,其本身也可能會成為風險暴露的源頭。

  

  查詢公開資料可知,中信信託、中融信託、中鐵信託、新時代信託等信託公司發行的資金池產品較多。例如中信的聚信匯金系列;中融的匯聚金、財富、鵬程、鵬睿系列;中鐵信託的財富管理系列;新時代信託的聚鑫源、恆新系列等產品。

  

  有報導指,新資金池信託的設立已於去年10月因證遭監會「窗口指導」而被叫停。彼時,資金池因被指投資標的、信息披露不明而廣受詬病。記者從前述北京某信託經理處得知,目前該類產品的新創設仍未放行,但已發資金池項目仍可維持正常運作。

  

  此外,該模式亦存違規之嫌。銀監會《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嚴禁信託公司將信託收益歸入其固有財產,或者挪用其他信託財產墊付信託計劃的損失或收益。

  

  信託資產處置 AMC的新戰場

  

  發新還舊、股東兜底與資金池是了為避免信託兌付時的流動性風險,而在完成保底之後,抵押資產將要砸在信託公司手中,此時,妥善的資產處置是確保信託公司不會因兌付而陷入虧損境地的關鍵一環。

  

  事實上,在多數不良信託資產的處置中,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和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下統稱AMC)等機構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同時,也有信託公司在履行剛性兌付後,通過常規司法途徑來對到期信託資產進行清算,如對抵質押資產實施處置和拍賣變現等;而根據信託交易結構的差異,在部分資產處置中,該種方式或讓信託公司獲得更高收益。

  

  「偽不良」的接盤衝動

  

  AMC在各類不良信託資產的承接中從未缺席。

  

  在發起信託計劃初期,信託公司即可引入AMC作為擔保方提供增信。然而,由於資管公司的較高報價卻讓信託望而卻步,因此這種模式較為鮮見。

  

  「資管公司可以在信託計劃成立時為其提供增信擔保,但它們要價也高,拋除信託計劃本身的成本外,直接要價8%」,北京地區某信託經理表示,「這個價格太離譜了,基本沒有信託能接受。」

  

  而在信託清算階段,AMC亦是不良信託最積極的接盤者。據業內人士估計,目前已接盤房地產信託規模或超過300億。

  

  「AMC在壞賬處置上比信託公司要更有優勢」,華北某信託經理表示,「它們在歷史上就是專業盤活壞賬的,有一套成熟的資產處置體系和渠道,同樣資產處置,他們總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在資產處置方式上,AMC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分拆賣給市場其他投資者;二是拍賣抵押物變現;三是與債務人洽談重組事宜。

  

  而在部分信託人士看來,資產管理公司之所以熱衷於接盤不良信託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看中了信託資產的「偽不良」屬性。

  

  「就算融資方的經營能力真的欠佳,但在信託計劃增信時,抵質押物與足值率至少有所保證」,前述華北地區信託經理指出「所以通常說兌付風險,其實質是時點兌付的流動性風險,而不是項目優劣與否的信用風險」。

  

  「由於抵質押物的處置需要時間,無法立即變現,如果此時信託無法籌措資金,則容易被資管公司『趁火打劫』」,該人士強調「AMC顯然不做虧本買賣,對於信託資產質量的真實情況是一清二楚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AMC抄底信託的衝動不止,為防範風險向AMC集中,監管層曾於去年下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信託公司不良資產業務指引》,對該業務進行規範。

  

  此外,由於大多數不良信託的「偽不良」特質,除了四大AMC外,亦有部分私募基金亦成為不良信託的接盤愛好者。

  

  損益各異

  

  如此一塊「肥肉」,亦有信託公司會選擇自行兌付後處置信託資產。

  

  「我們往往會盡最大可能和客戶溝通,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會處置抵質押資產的」,前述華北某信託經理坦言「不過發生實際虧損是很難的,像土地、房產或股權都是只做3-4折的質押率,變現後基本能夠覆蓋本息和罰金」。

  

  事實上,在信託資產的抵質押處置上,其損益也各有差異。例如不同的信託交易結構設計會對資產處置帶來不同影響。

  

  「通過交易結構的設計,有時候對不良信託資產處置後的收益會超過業務本身」,東北某信託公司業務部總經理表示,「例如有些融資方持有金融企業股權或上市公司股權,而我們將信託計劃設計為股權受益權投資,在增信過程中將對方持有的股權買斷,而融資方則以回購股權的形式還款」。

  

  據該總經理的介紹,股權受益權投資與傳統的股權質押作為增信在信託資產處置上會有所差異。在股權受益權信託中,若融資方發生違約無法回購股權,信託公司在處置後獲得全部變現收益;而在股權質押中,信託公司從處置收益中取出自身所得後,還要將剩餘現金歸還融資方。

  

  另一方面,抵質押資產的價格異動也會對資產處置帶來不確定性。

  

  如中融信託2010年發行的青島凱悅中心項目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募集資金3.84億元,預期收益率為9%-11%,根據計算該筆信託兌付款約為4.36億-4.48億。

  

  後來,該項目方發生兌付困難;而去年中融信託在自行兌付後,通過司法渠道對項目進行拍賣,然而人民法院訴訟資產網的顯示,該項目參考價僅為3.3億元,僅為兌付款的74%-75%。彼時,亦有業內人士表示,該項目沒有進行合格的盡調,因此才導致抵押資產價格虛高。

  

  與此同時,因融資主體的身份不同,亦會給資產處置的現實操作增添難度。

  

  「像投到融資平台的項目,根本就不敢出事」,深圳某信託人士告訴記者,「名義上抵押的是財政土地或資產,可是到頭來信託公司不可能真的把政府的土地拿去拍賣」。

  

  「錢荒」後遺症:信託收益高卻無人問津

  

  「錢荒」對於信託市場產生的影響正在顯現。

  

  首先導致信託產品利率升高,但高利率並未能如願吸引到更多資金。相反,信託產品無法完成募集計劃的現象仍十分普遍。

  

  據wind統計,7月份首週,新成立的集合信託產品融資規模周環比下降了逾七成。而在此前的六月份,信託募資規模無論是環比還是同比數據已經均出現下滑。

  

  「錢荒」對信託業的影響在6月份開始顯現。諾亞財富最近發佈的一份研報也顯示,六月份,信託新發行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8.4%,收益率中位數為8.6%,新發行產品的平均收益率較之前上漲,尤其是工商企業類項目融資成本提升明顯。

  

  7月份這一局面並未改善。據wind數據,截至7月18日,已發行的信託產品平均收益率上升到8.87%;尤其是股權投資類信託,由8.63%一路上揚到10%。

  

  7月份以來最新推介的不少信託產品都有較高的預期收益率,譬如華融國際發行的山西梅園華盛信託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云南浙商投資特定財產收益權轉讓暨回購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支付給投資人的最高收益率都超過11%。而實際融資成本可能更高。

  

  北京某上市地產商剛剛談成了一筆信託融資,按照「明股實債」的設計模式,約定由這家開發商每年支付信託公司12%的行權費,今年一季度這一費用只有11.2%。

  

  該公司人士透露:「如果算上信託佣金等費用,這筆信託融資的成本已經接近20%,而且融資難度也在日益增大。」

  

  信託融資本是中小企業重要的融資通道。這也意味著錢荒影響下,中小企業融資活動或越來越難。北京某信託研究人士指出,下一步,銀行將把多出來的融資成本轉嫁給客戶,其表現形式將是減少貸款額度和提升貸款利率。此外,銀行的資金池業務也會向多數融資項目收緊,尤其是資質欠優的中小企業將首當其衝。

  

  業內人士普遍預測,這一格局或將延續到今年下半年,諾亞財富研究總監李要深日前撰文表示,銀行理財資金與同業資金向來是非標業務的主要資金來源,假設非標融資總體需求不減少,集合信託等非標融資業務需求會上升,集合信託產品平均收益率有望在下半年繼續上升。

  

  但收益率的抬升並未帶去信託融資額的正比例變化,正如上述北京某地產公司所言,信託融資難度正在加大。

  

  信託募集規模縮水從六月份已經初見端倪。根據相關數據,6月份共成立集合信託產品319款,融資規模為509.40億元。與今年5月份相比,成立的產品數量和融資規模分別減少14.71%和0.52%;而與去年同期相比,成立的產品數量和融資規模分別大幅減少33.95%和40.58%。

  

  7月份以來,信託融資能力繼續萎縮,信託貸款類信託共成立27只,募集規模合計47.38億元,而在6月份同期,這一類53只信託募集規模124.05億元。股權投資類信託規模由6月同期的11只29.91億元,下降到4只8.38億元。

  

  另在7月份,大批信託產品出現了募資達不到預期的情況。比如中泰信託武廣新城應收賬款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擬募集規模6億元,實際募集規模只有1.2億元;中泰信託另一款產品江蘇中南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三期),計劃募集規模9億元,實際募集規模只有7000餘萬元。

  

  根據wind數據,截至7月18日發行的有募資額的56只信託產品中,高達30只產品的募資額未能實現預期,佔比高達53.5%。統計數據還顯示,募集資金規模相比計劃規模缺口大的多數與地產建設有關。

  

  來自IFIDN的數據,7月份最為慘淡的一隻信託來自四川信託發行的,三亞金中海藍鑽項目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開放第四期,成立規模只有900萬元,而該項目預期收益率高達11.2%。

  

  這對信託來說存在較大的風險。因為許多基礎資產通過信託融資是為了償還之前的信託融資,在新的融資能力達不到預期的情況下,基礎資產的資金量可能斷裂。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693

體育晉升國民支柱產業帶來哪些投資機會(附受益個股)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160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5-1-20 11:33 編輯

體育晉升國民支柱產業帶來哪些投資機會(附受益個股)

作者:淩波微渡

2014年12月29日我們從國家政策和體育行業整體的角度分析了體育產業晉升為國家支柱產業後帶來的巨大投資機會。今天我們將進一步深入地對整個體育產業鏈進行一個梳理,並就產業上遊存在的機會和標的做出介紹。後期我們還將針對中、下遊產業鏈投資機會和收益個股展開分析,敬請持續關註體育產業系列。


1.政策紅利釋放體育產業潛能



政策紅利推動,體育產業振興在即。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明確指出將把體育產業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培育扶持。隨著減政放權的推行,賽事運作、媒體轉播等核心資源將逐步放開,體育產業振興在即。



體育新政主題思想:減政放權,豐富供給。


體育新政概要有四
1、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要給百姓提供更多的體育活動和體育場地。大力發展校園足球和社會足球、冰雪運動;
2、放開市場。鼓勵社會力量打造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和自主品牌。對高新技術的體育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3、減政放權。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公開賽事舉辦目錄,放開賽事轉播權限制,除奧運會、亞運會、世界杯之外的各類賽事的轉播權,各電視臺可直接購買和轉讓;
4、拓寬體育產業投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產業領域,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體育產業領域,支持相關企業發行融資工具,鼓勵各類金融機構開發相關產品,鼓勵保險公司圍繞體育服務提供多樣化保險產品。


體育產業牽涉利益鏈條少,改革阻力較小。振興體育產業對經濟效益、社會價值和人文文化等都大有裨益,自上而下具備動力推動。體育總局在國務院下屬機關中是牽涉利益鏈條最少的部門,具備良好的發展土壤



2.體育產業前景廣闊,市場空間超萬億


2013年中國體育產業的增加值為3136億人民幣,GDP占比僅為0.6%。相比之下全球平均為2.0%、美國2.6%。未來隨著體育產業改革推進,減政放權的推行,賽事運作、媒體轉播等核心資源將逐步放開,如果國內提升至全球平均水平,整體產值規模預計超萬億。


中國體育產業GDP中占比有待提升(下圖)


體育用品占比最大,體育服務占比有待提升。國內鞋帽等傳統用品制造占據體育產業主流地位(傳統體育用品生產占比超77%,成長性有限),賽事、體育傳媒等占比並不高。相反,歐美體育服務業占比達70%,與我國產業結構相逆。對比發達國家,我國體育服務業等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體育用品、服裝鞋帽制造和銷售占比接近80%(下圖)




體育產業鏈各環節可形成良性互動。


賽事、傳播、參與構成體育產業鏈上、中、下三大環節。上遊賽事放開將增多內容和產品供給,從源頭拉動產業鏈景氣。而傳播和下遊的參不又可提升賽事影響和盈利水平,從而形成良性互動。賽事等關鍵資源放開,是激活體育產業活力第一步。



大眾性、娛樂性賽事將最先放開,直接引爆市場化。此前國內對奧運會等國際大型賽事重規程度較高。相比海外,民間賽事、社區體育發展甚微。隨著政策的進一步落地,大眾性賽事將最先放開,成為最早商業化的領域。而馬拉松、龍舟等賽事具備群眾基礎,商業化可行度高。在具體細分賽事上,馬拉松、龍舟賽、戶外騎行等群眾基礎較好,將最早獲得商業化運營。同時,賽馬、賽車等觀賞性、娛樂性較高的項目,值得關註。



體育賽事運營行業的成長性。從整體行業增長趨勢來看,舉辦體育賽事運營行業總體收入從2007年的9.64億人民幣,增長到2012年的28.4億人民幣複合增速24.1%;預計2016年行業收入規模將達到69.3億,2013年至2016年的複合增速為25%。(統計樣本為民用車比賽、極限運動、馬拉松、自行車比賽、賽艇等項目)



其中,由於受到官方支持,馬拉松賽事的發展尤為突出。跑步是成本最低的健身項目,跑步相關比賽的門檻最低,是“全民健身”導向下最易推廣的體育賽事。馬拉松是跑步賽事的頂尖賽事,馬拉松長距離、長時間、高關註度的特點使其在城市宣傳上具有較高性價比。基於以上原因,官方對於馬拉松賽事普遍采取支持態度。馬拉松賽事數量在過去四年的複合增速為31%



3.受益標的



智美集團:公司創始於2001 年,目前公司主要業務包括體育、節目、廣告三塊,體育業務在2013年的收入貢獻率為15%,預計2014年為32%。公司旗下的智美體育互動娛樂事業部,是中國最大的體育賽事運營商,將全力打造中國的體育健康數據平臺。目前隨著體育產業逐步被市場看好,公司發展也隨著幾大體育賽事的舉辦逐步受到資本市場的關註,未來賽事運營業務將成為公司發展的核心。




中體產業:公司是中國體育總局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主要業務包括體育產業和房地產業務。在體育產業方面,公司承辦多項體育賽事,同時參與開發、經營體育健身項目,並參與建設體育主題社區。



鴻博股份:作為支持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體育彩票等在未來的體育產業振興規劃中也將獲益。鴻博股份是一家專業印刷商業票據和彩票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近年來大力拓展互聯網彩票業務,現在擁有互聯網彩票的B2C和B2B雙重資質,並且多年來積累的豐富的彩種研發資源。




雷曼光電:雷曼光電是一家LED生產商,它為中超聯賽提供了超過3000平米的LED廣告牌,並為中超提供相關的技術服務,公司現在正在拓展其他體育賽事的LED業務,有望成為體育場館的重要廣告媒體商。




探路者:探路者是中國最大的戶外用品企業,公司在國內戶外服飾和用品方面具有絕對的統治地位,通過O2O平臺的建設,探路者擁有了一大批忠實的戶外產品的消費者。(來自國信港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119

投資思路三大支柱:風險越小,回報越大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11

投資思路三大支柱:風險越小,回報越大
譯:石偉    作者:塞思·卡拉曼


基金經理的性格與其入市時的環境有很大關系,卡拉曼1982年剛入行時利率很高,股市已經低迷了18年,隨後就是一波牛市;而2010年入行的基金經理難免會受到悲觀情緒籠罩下的市場氛圍的影響,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股價可以很“便宜”。入市適逢牛市和熊市,對基金經理投資性格(悲觀/樂觀)多少會有些影響。


2010年3月,鮑普斯特基金的總裁塞思·卡拉曼發表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演講,其中詳細介紹了當前的投資策略,以及如何按照價值投資和安全邊際理念進行選股;而且更為難得的是,卡拉曼還詳細介紹了鮑普斯特基金的團隊文化,以及20多年以來的投資心得。


投資思路三大支柱


價值投資在動蕩的市場中更加有效,它教育人們在關註回報之前應該首先關註風險,因為風險可以幫助投資者了解可能要承受多少損失,而損失對人們心靈造成的影響要遠遠大於任何其他因素。這樣一種恐懼心理一旦蔓延,會造成投資者思維出現“短路”,特別當賬戶凈值已經跌去40%時。


價值投資理論的先驅巴菲特和格雷厄姆都是從小規模基金起家,並按照價值投資理論,找到被錯誤定價的品種,然後從中獲得可觀的利潤。其實,格雷厄姆強調的清算價值測試法認為,股價低於每股凈流動資金的三分之二就可以買入,因為這就相當於股價已經低於清算價格,投資者不需要真正清算某家公司,但是即便這家公司破產也不會遭受損失,足見這已經成為很好的投資標的,這種方法不僅在格雷厄姆的20世紀30年代適用,經歷最近一輪的大跌後,我們也發現了不少這樣的品種。


當然,我們不應該去盲目相信數據和公式,完全可以通過詳盡的市場調研,發現有些看似已經很“便宜”的品種其實已經不便宜了,如公司的庫存和應收賬款都非常糟糕,甚至公司面臨環保等方面的訴訟和賠償等。


所以,我們不僅遵循價值投資,同時推崇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和詳盡的實地調研。我們的投資思路有三大支柱。


第一,首先關註風險,然後才是回報。風險不等同於BETA,BETA值是學術問題,對投資沒有意義,市場波動有時反而意味著投資機會。我們與華爾街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對風險的關註使價值投資方法考慮在不同情景下的損失,這樣得到的是一個股價區間,而華爾街是通過某種方法得到一個價位,很自然算出來的是回報。


第二,追求絕對收益,不理會相對表現,找到自己的優勢,將其最大程度的發揮。現在,基金界的“悲哀”是過於關註相對表現,大家只盯著指數,盯著同行,只要損失比其他人小就算是成功。對相對表現過度關註,使得機構既不希望太落後,也不希望過於“冒尖”,於是中庸成為最佳策略。但高端客戶關註的應該是絕對收益。


第三,我們只推崇自下而上。因為自上而下的難度太大,任何人不可能每次都踏準宏觀經濟的節奏。而且,即便宏觀經濟預測準確,落實到行業和公司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們一直采取的就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對手中的每一個品種做各種情況的敏感性分析,或者“壓力測試”。


風險越小 回報越大


首先,產品設計時應該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如果僅可以投資房地產股,就不如同時可以投資REIT、地產公司可轉債等。可選項越多,勝算越大。


其次,我們基金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長期資金的註入。我們的客戶只有富豪階層和機構客戶,沒有基金的基金、主權基金、退休金、共同基金等,因此基金經理在做決策時,不必為是否造成贖回擔心,這是保證長期投資成功的關鍵因素。我們認為,就算基金經理給自己定下的投資時限為三年,但是卻面臨6個月內的贖回壓力,即使再好的基金也無能為力,所以在選定客戶類型時一定要慎重。


第三大優勢是與合作夥伴保持良好的關系,而且保證我們是他們排名第一或者第二大的客戶,這樣他們有大宗交易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而不是在幾十個客戶以後。而且,這些合作夥伴一定也認同我們的價值投資理念,可以保證交易過程高效,成功率高。


關於團隊建設,我們很強調“團隊記憶”,團隊的主要成員共事已多年,但是也會有新人加入,這樣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DNA,如果新成員對某項制度有異議,我們不會告訴,“一直以來就是這個傳統”,而是會說,“這是我們實踐中得出的最好辦法,如果你有新的建議,也歡迎提出來。”另外,與競爭對手有所不同,我們並不是預先在基金經理之間分配固定的投資份額,而是采取靈活分配的方式,以達到資源的最好配置。


我們最擅長的投資策略概括起來就是挖掘被市場錯誤定價的品種。造成任何證券產品大幅折價通常是因為持有者被迫賣出,而很少人接盤,造成供需嚴重失衡,價格暴跌。而被迫賣出的原因可能是公司信貸評級被降低(基金章程規定不能投資評級低於某個級別的品種),可能由於指數成份股調整,指數型基金只好賣出等。當然,也有可能遇到持有者莫名其妙地賣出,對於我們來講,這屬於“白送”,當然這樣的機會很少。


另外一種造成股價大幅折價的原因可能是母公司剝離子公司,這種剝離可能是業務調整需要,也可能是“母嫌子醜”,例如子公司債臺高築、管理層能力低下、ROE較低等。總之,在這些事件發生時,一定要想辦法弄明白背後的原因,因為這可能意味母公司或者子公司,甚至兩者同時存在投資的機會,股價當天的反應未必說明問題,因為大家想到的通常都是賣出(特別是基金投資者,由於公司模型變化,通常會選擇出局,這就造成了供需的嚴重失衡)。但是,隨著長期效果的顯現,價值投資者往往會發現最好的機會。例如,我們現在持有一家生物制藥公司,原來的公司由於很多科研投入,所以業績不是很突出,但是公司單靠新藥的知識產權稅就可以每年坐收30%的回報。後來公司分離,母公司賬上保留大量現金,專門負責新藥研制,業績不好;而子公司就是坐收知識產權稅,子公司雖然是一家很不起眼的制藥公司,但有這樣的背景,我們認為它的風險很小。


綜上所述,首先,我們認為當前股市價格的暴跌,並不是投資者經過謹慎分析對公司基本面得出的結論,而是由於市場拋壓過大,而接盤的資金太少,供需嚴重失衡導致的結果。其次,我們最喜歡的就是市場上各種的催化劑事件,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機會。我們的基金2008年初的現金比例為35%,並不是因為自上而下看得準,而是按照我們的安全邊際確實找不到投資品種,目前我們的現金比例為20%,為了買入新品種,我們在不斷地賣出,因為現在市場上依然存在不少已經失效的投資工具,或者會置我們於不利境地的投資工具,手里掌握現金的主動性會比較高。


此外,我們並不認同現在是世界末日的觀點,我們依然在很活躍的進行交易。投機者被市場淘汰,未來一段時間內,競爭者會逐漸減少。我們沒有關於宏觀經濟的確定性觀點,但是我們會做每一筆交易的敏感性分析,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選擇那些即使經濟嚴重衰退,但是依然安全的投資。


在最近一輪的經濟衰退中,價值股的表現要遜於成長股。但我們對價值股和成長股的區分與學術界不一樣,我們不認為PE低就是價值股;第二,在這次泡沫破滅前,很多所謂的價值股都是按照LBO模型估值,而現在證明這一模型並不能支持估值;最重要的一點,此前金融股已經占到了S&P的40%,也就是說整個經濟和市場都被很大程度上杠桿化了,所以這些金融股(價值股)的調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當前是投資者對凈值的概念混淆,並不是價值投資本身出現了問題。


我們認為,風險就是在投資之前通過各種敏感性分析預計究竟會有多少損失,假設的情景包括房價每年下跌20%、GDP每年都是負增長,如果在這樣的衰退假設下,依然可以獲得回報,那麽這樣的投資標的就是安全的。學術界認為風險越大,回報越高,而我們相反,我們認為風險越小,回報越高。例如,一只股票的價格從17美元跌到6美元,又從6美元跌到3美元,那麽下跌的風險最大就是3美元,而上升空間明顯大很多。


如何做出賣出決策?首先我們設定的是股價不會超出所測算的合理範圍上限,如果已經達到上限附近,而經過重新評估,維持原來的判斷,那麽不管未來還有多大的漲幅,我們一定開始賣出。(證券市場周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693

194億港元吃下天貓在線醫藥 阿里健康將成阿里系醫藥支柱平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06668.html

194億港元吃下天貓在線醫藥 阿里健康將成阿里系醫藥支柱平臺

第一財經日報 關健 2015-04-16 06:00:00

在經歷了半個多月的停牌後,阿里健康(00241.HK)於4月15日複牌。公告顯示,阿里巴巴集團已和阿里健康達成最終協議,將轉讓天貓在線醫藥業務的營運權給予阿里健康,換取對後者的持股比例上升至約53%,將其變成阿里巴巴的子公司。

在經歷了半個多月的停牌後,阿里健康(00241.HK)於4月15日複牌。公告顯示,阿里巴巴集團已和阿里健康達成最終協議,將轉讓天貓在線醫藥業務的營運權給予阿里健康,換取對後者的持股比例上升至約53%,將其變成阿里巴巴的子公司。

15日早盤複牌時,阿里健康大漲約77%,報12港元,停牌前報6.78港元,而15日收盤時漲幅達80.83%,報12.26港元。這次交易資金折算下來約為194億港元,這實際就是目前天貓醫藥業務的整體估值。

健康和快樂,在阿里巴巴未來追求的這個“天平”上,一邊是阿里健康,一邊是阿里影業,兩者近期動作頻頻,都在持續增加砝碼。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阿里方面了解到,這次對天貓藥品電商業務的剝離註入,目的是進一步打通旗下醫藥業務資源,也對未來的阿里健康雲醫院的模式推廣進行鋪路。

天貓在線醫藥價值幾何

根據雙方此次簽署的協議,阿里健康獲得天貓醫藥館運營權的代價是轉讓其新發行的股份和可轉換債券。目前,阿里集團擁有阿里健康38%股權,待該交易完成後,這一持股比例將上升到約53%(如可轉債完全兌換以後,將上升到約54.6%)。屆時,阿里健康將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子公司,預期交易將於2015年第三季度完成。

阿里健康是在2014年10月由中信21世紀更名而來,在此之前的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聯手雲鋒基金,斥資1.7億美元戰略投資中信集團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信21世紀,後者擁有國內唯一的藥品監管碼體系。該交易完成後,阿里巴巴和雲鋒基金共同擁有中信21世紀54.3%的股份(其中阿里占股38%)。

值得註意的是,在這次的重組中,阿里將旗下的天貓醫藥業務打包註入阿里健康所涉及的資金為194.48億港元。15日下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阿里巴巴相關人士了解到。

這實際上是目前天貓醫藥業務的估值。天貓在線醫藥業務為何值這些錢?

目前,186家擁有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的藥房在天貓平臺上銷售非處方藥、醫療器械、隱形眼鏡和其他保健產品。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間,天貓在線醫藥業務的總商品交易額達到了47.4億元人民幣。

今年2月,天貓醫藥館聯合菜鳥物流和高德,為消費者提供網購藥品3小時送貨極速達的服務。用戶下單後,訂單會通過高德地圖自動分配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區域,從距離收貨地址最近的線下藥房發出,目前該服務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個城市部分區域試點,該服務也對擡升其估值起到重要作用。

對於此次阿里巴巴的註資舉動,在行業內被視為符合打通藥品流通鏈條、優化流通渠道的目標,同時為下一步網絡處方藥政策的開放埋好伏筆。一旦網絡處方藥政策開禁後,這186家已入駐的擁有互聯網藥品交易C證的連鎖藥店將徹底打通醫、藥、患鏈條中的藥品流通環節,為阿里健康雲醫院的未來布局鋪路。

由於和政策的高度捆綁等原因,醫療在中國成為互聯網最後涉足的一塊處女地,相比於美國每年在健康領域的花費已占其年GDP的15%,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只占GDP的5%~6%,從目前BAT三巨頭對醫療領域的大舉收購和布局的態勢來看,互聯網醫療已經成為各大企業爭相進入的領域。

雲醫院打造互聯網醫療生態

近期,阿里巴巴集團內部經歷了一系列業務架構調整,比如新成立的阿里汽車事業部,是整合集團旗下的大數據營銷、汽車金融、車主平臺等資源,協同汽車生態產業鏈各合作方,通過無線業務場景做汽車電商O2O服務;另外,智能生活事業部也是阿里最近新成立的部門,整合了旗下阿里智能雲、天貓電器城和淘寶眾籌的資源,扶持智能硬件的孵化。

不難發現,這些架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朝著資源整合的方向在布局,而此次將天貓醫藥館的運營權剝離給阿里健康,也是類似的思路,將業務交給更專業的部門去做,配合以其他業務單元的資源,迎接“聚變”。

阿里巴巴集團COO張勇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阿里巴巴對健康領域的布局是想通過大數據和雲計算改變患者就醫的方式和流程,比如拿就診環節來說,患者在A醫院的檢查信息保存在A醫院的後臺IT系統中,當其去B醫院就診時這些信息是不互通的,打通問診信息將是未來阿里巴巴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醫保的打通是阿里在醫療領域正在啃的一塊硬骨頭。據內部透露,走得比較靠前的廣東地區目前已經能實現統籌賬戶的在線結算,但全國各地的醫保政策有上千種,光浙江省就有79個,對接任務很重。

在不久前的一個阿里媒體溝通會上,阿里健康相關人士對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記者介紹說,杭州邵逸夫醫院正在和支付寶嘗試讓醫生在支付寶上“開店”,實際上是鼓勵醫生利用碎片時間與用戶在支付寶錢包上進行互動。

更大的設想被寄希望於今年4月初上線的阿里健康雲醫院。據此,未來的問診流程將變成,用戶打開阿里健康APP,在線向入駐雲醫院平臺醫療機構的醫生進行咨詢、預約掛號,醫生線下對患者診斷後開出電子處方,患者用APP上的電子處方在線下單,周邊藥店搶單響應,之後藥品就由配套物流公司送上門。

在上述過程中,患者還可以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上門采集服務,4月1日阿里健康和第三方檢驗機構迪安診斷合作,推出為醫院診所和患者提供的網上醫學診斷服務,就是一次嘗試。

與零售藥房打通,豐富藥品支持,提高用戶購藥體驗;與診所、醫院等醫療機構簽約,吸引多點執業醫生入駐,繼而引入第三方機構重塑醫療流程;探索對接醫保報銷,社保打通,阿里健康的三步走正在穩步實施中。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81

煙草業自辯:每年利稅近萬億 是國家支柱產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096.html

中國的控煙者正在為減少一盒煙,為減少個人接觸煙而每天奮鬥,明天的煙草業能否在保持國家利稅不變的情況下,少賣幾包煙?

煙草業與健康危害無關?

作為經濟領域舉足輕重的支柱產業,煙草每年上繳的利稅占財政收入的6%。雖然“吸煙有害健康”已經人盡皆知,但各方對“有害程度”還是存在分歧。

“科學家們大多承認,從主流煙氣中已發現的4850多種主流煙氣成分中分析,99.4% 的成分對人體無害,0.6 % 的成分有害。而在這0. 6%的有害成分中,只有0.2% 是致癌或有可能致癌的成分。”河南省一位煙草研究專家對本報表示。

對於99.4%的無害成分,上述專家表示目前並沒有研究清楚。此外,他還認為,吸煙有很多的醫學作用,尼古丁本身是鎮定劑,有一定的療效,有心理作用,人們在追求機體健康的同時,也需要精神健康,人不能只有機體的健康。

“煙草是滿足人們的嗜好,不是毒品,我們無法剝奪3.5億人的嗜好,而且現在沒有一部法律說吸煙是一種犯罪,否則就可以抓起來,這樣才能控煙。”上述專家表示。

該專家表示,《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對煙草行業沒有影響,反而是促進煙草行業的發展,逼迫煙草行業通過科技創新、降低成本、減少危害,把煙草中0.6%的有害成分再降低,讓消費者抽好煙,抽低害卷煙。

於是“減害-降焦-加香”已被中國的煙草公司看成影響他們命運和前途的基本策略。

“吸煙有害健康的主要物質是煙葉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焦油,對人的氣管和肺有致癌作用。為了人們的健康生產低焦油卷煙,提高吸煙的安全性已風靡世界各國,是今後煙草行業發展的方向。”上述專家表示。

2005年年底,中國煙草總公司鄭州煙草研究院副院長謝劍平主持的“卷煙煙氣危害性評價體系研究”(2005DIBIJl58)項目啟動。謝劍平提出“減少卷煙危害。在2008的國際煙草科學研究合作中心大會上,謝劍平向全球煙草界公布,為開辟卷煙“減害降焦”技術研究新領域作出了積極貢獻。

2011年12月8日,謝劍平的名字出現在201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新增選單上。雖然這名單一度引發了控煙界的質疑。

利稅大戶

煙草行業利用“科教興煙”戰略,進一步推進實施卷煙降焦工程,加強降焦技術的綜合研究,成為了振興煙草業的重要策略。這項“科教興煙”的策略,滲透到了煙草所有能觸及的角落。於是乎,煙草專賣局的“卷煙上水平”就開始了,而高檔煙也開始瘋狂,煙草業的利稅特別是利潤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只占總量一成左右的高檔卷煙。

“未來還將繼續增加高檔煙的數量,通過這個方式來完成國家提出的要求。”雲南的一位煙草研究人員表示。

而事實上,煙草行業的統計數字呼應了他的說法,也彰顯了控煙者工作的艱巨。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共銷售卷煙約4979萬箱,同比減少120萬箱。2015年全國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4223.06億元,同比增加623.65億元,增長4.66%。

“煙草稅利加上煙草企業上繳的利潤,一年近1萬億元。更重要的是,煙草養活了2000多萬煙草人,特別是1500多萬窮苦的農民,他們靠種植煙草得以生存。”上述專家表示。

對於煙草,更多的還與貧窮有關,目前我國80%以上的煙葉生產和50%以上的卷煙生產均集中在老少邊窮地區,而煙草的神話,在貴州畢節得到了印證。1988年,為了解決畢節全區300萬農村人口溫飽問題,成立了試驗區,用種植煙草代替了賣血為生的畢節人。

註:貴州的煙草種植

“國家要求煙草行業每年的稅利增加20%,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我們的壓力也很大。目前煙草每年生產的量增長在1~3%,增長很少,所以只能通過調整香煙的結構,通過高結構煙來完成任務。”一位煙草企業的工作人員表示。

一面是生命死亡的數字,一面是稅利提高的數字,在這樣的雙重夾擊下,控煙之履更為蹣跚。

在此起彼伏的控煙聲中,煙草的銷量仍然在增長,稅利也在增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科學界關於香煙的惡性影響所提出的證據越多,煙草業卻越有利可圖,甚至於更是推動了煙草科技的進步和源動力。

“煙草的科研經費占煙草行業收入的1-3%,對於科研人員的要求是每年降焦1毫克。”雲南的煙草專家表示。

而事實上,煙草公司贊助或與大學和其它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煙草相關科學研究的現象在中國普遍存在。

中國控煙協會表示,在發表的有關煙草的科研文獻中,只有不到一半(45%)是由煙草公司獨立完成的,而40%的文獻有大學和其它科研機構不同程度的參與,有的是與煙草公司合作完成的,有的是由大學和其它科研機構獨立完成的。而在這些由大學和其它科研機構所獨立完成的研究中,有約70%是由煙草公司贊助的。

從時間上來看,在上世紀80年代,大學和科研機構只參與了6%的煙草公司的研究,但是到了2000年後,這個百分比增加到了48%。而大學和科研機構在“減害降焦”方面研究參與的增長尤其快,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不到1%增長到了2000年以後的59%。在與煙草公司合作最多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中,不乏像中國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這樣的知名學府和科研機構。中國科技大學成立的“煙草和健康研究中心”的研究重點之一即為“減害降焦”。

目前參與煙草公司合作的大學有湖南農業大學、河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東南大學、雲南農業大學、雲南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從雲南農業大學煙草學院的網站上可以看出,自從2000年-2013年,接受煙草公司資助研發的項目資金達6204.6萬元人民幣。

而研究的項目涉及到煙草的生產的全過程,從煙草的農業種植到煙草的品牌推廣,煙草行業全方位打造自己,這是在當前任何一個行業所不及。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2013年中國控制吸煙報告》。而在這個會上,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副書記李文勝表示,“作為一所全國著名的醫學院校,北京大學醫學部堅決抵制一切形式的煙草廣告促銷和贊助活動,充分利用自身科研和教學優勢,教育師生和公眾識別煙草廣告、促銷和贊助,遠離煙草危害。”

反其道而行之的煙草

在2016年全國煙草工作會議上,國家煙草專賣局黨組書記、局長中國煙草總公司總經理淩成興在做報告時表示,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二五”期間,全行業緊緊圍繞“卷煙上水平”基本方針和戰略任務,實踐“三大課題”、提升“五個形象”,堅持“一個制度”、狠抓“三件大事”,“卷煙上水平”主要目標順利實現。五年累計實現工商稅利47680億元,年均增加1078.4億元,年均增長13.6%;累計上繳國家財政41323億元,年均增加1212.2億元,年均增長17.5%。

而2015年更是達到了兩增長:一是稅利總額增長。全年實現稅利總額11436億元,同比增加919億元,增長8.73%;二是上繳財政總額增長。全年上繳稅收和利潤10950億元,同比增加1840億元,增長20.2%。

提高銷售額和銷量是任何一個行業亙古不變的策略,煙草業也不例外,即使在全國控煙的號召之下,仍然在倡導著煙草。反其道而行之的煙草業,不僅僅是在行業頂層設計如此,更是全面部署2016。

在淩成興的報告中指出,2016年的主要預期指標是:烤煙種植面積1611萬畝,收購4300萬擔;卷煙保持產銷平衡;工商稅利增幅高於7%,實現稅利總額12230億元、增收800億元。同時推出更有效措施,推進現代終端建設,優化卷煙消費環境。要深入推進現代零售終端建設,在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引導零售客戶在門店附近開辟吸煙區,逐步在政策允許的室內公共場所設立吸煙室,室外公共場所設立吸煙點,發布吸煙點引導地圖,為消費者創造便利、和諧、文明的卷煙消費環境。

“對全國控煙立法的反對聲音主要的也是來自煙草業。他們的基本觀點是,煙草是國家的支柱產業,是創利大戶,不能沒有。創利任務既然是國家下達的,就不應該出現阻礙和反對的腔調。此外更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控什麽煙啊。越控日子越難過。甚至以控煙導致國家任務無法完成進行要挾。“北京市控煙協會秘書長崔小波表示。

崔小波認為,在所有煙草業對控煙工作的幹擾過程中,中國煙草政企不分是阻礙控煙事業發展的最大障礙。我們並不認為一定要取消煙草專賣局,而是希望賦予中國煙草專賣局控制吸煙的責任和功能。通過對煙草企業整體性的改革,使全國的煙草專賣局成為控煙的主體力量,制定卷煙消費稅長期增長計劃和煙葉產量逐年消減計劃。將營銷策略改為按計劃供應的專賣制度。並將全部外煙逐步排除在國內銷售市場以外,以保證國家計劃的有效實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