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搜狗在騰訊入股前後的股權變化 Ricky

http://xueqiu.com/6654628252/25373172
本來是簡單地騰訊從老股東手裡買老股,但是後來經歷了一系列高超的增發、分紅、回購的交易設計,搞得人腦袋都大,看到有不少人尤其是$搜狐(SOHU)$ 的投資者問,騰訊入股後搜狐到底持股比例是多少?一起來看這個圖

查看原图(老搜狗的股權數字來自搜狐2012年年報)


騰訊4.48億美元投資搜狗,按照現在搜狐披露的交易方式,應該是先對騰訊增發了1.2682億股B類優先股,現階段新搜狗的總股本由此前的2.2億增加至3.47億,這個是第一步,這時候騰訊的持股比例是36.5%;

第二步是給搜狐的A類優先股(除張朝陽保留的3200萬股A類優先股以外)派發特別股息3.01億美元(每股6.718美元);

第三步是2014年3月份公司將搜狐的A類優先股(除張朝陽保留的3200萬股A類優先股以外)回購,總價1.47億美元(每股3.283美元),回購完成以後,搜狗的總股本本來應該是3.0266億,騰訊佔股41.9%,根據公告說回購後持股40%,倒推出回購的時候同時應該也會對王小川團隊進行股權激勵,搜狗的總股本應該是3.17億,其中搜狐佔股43.21%,張朝陽佔股10.09%,騰訊佔股40%,王小川團隊佔股6.7%。

另外關於投票權,騰訊的B類優先股佔總股本40%,卻只有20%的投票權,這20%正好是和退出的A類優先股在老搜狗的佔股比例,看樣子這是個雙重股東結構,在新搜狗裡,是不是搜狐持有的普通股、張朝陽的A類優先股的投票比例仍然保持和之前在老搜狗一樣的投票比例?

這個交易結構搜狐為了節省成本設計得非常複雜,功力很深,但是由於信息披露不足,也引發了非常多不必要的爭議,包括張朝陽本次套現規模、搜狗的估值、搜狐股東在其中的利益、王小川團隊的得失等等,希望上圖有助於大家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66

外匯交易必讀:外匯市場的結構性變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424

第9次《外匯和衍生品市場活動央行三年度調查》在今年4月完成了對53個國家的調查,揭示了全球外匯市場結構的詳細信息。

2013年的三年度調查顯示,全球外匯市場交易額比2010年的前一次調查增長了35%,至5.3萬億美元/天。與之對比,2007-2010年增長了20%。

在交易商集團以外金融機構進行的外匯市場交易正不斷佔據主導地位(以下稱為「其它金融機構」)。與非交易商金融交易對手進行的交易幾乎增長了50%,佔了總增長量的約2/3。

這些非交易商金融機構有各不相同的交易動機,交易模式和投資視野。它們包括較小型銀行和地域性銀行,機構投資者(也就是退休基金和共同基金),對沖基金,高頻交易公司和其它官方金融機構(也就是央行或主權財富基金)。

非交易商金融客戶重要性的提升,已經導致一度明確劃分的二元市場結構的消亡——能明確區分的交易商間交易和客戶交易。利用計算機算法下單帶來交易量上升的金融客戶,不單在執行自己的投資決定,還參與了交易中介的角色——交易商已經不再是唯一的人選。

(日均交易量:藍色代表遠期合約,紫色代表外匯互換,紅帶代表期權和其它產品,黃色代表現匯)

(各部分佔比:紅線代表申報的交易商,藍色代表其它金融機構,橙色代表非金融客戶)

(其它金融機構交易量:藍色代表非申報銀行,黃色代表機構投資者,紫色代表對沖基金,棕色代表官方部門,灰色代表其它)

 

誰是主要的外匯市場非交易商金融機構參與者?

很大部分交易商與非交易商金融客戶的交易是與二線銀行進行的。雖然這些「非申報銀行」傾向於小規模或/和只是偶爾交易,但加在一起它們佔據了全球外匯交易量的約1/4。雖然它們難以在主要貨幣報價上與交易商競爭,但它們集中在細分業務,並充分利用針對本地客戶的競爭優勢。

最大的非銀行外匯市場參與者是專業資產管理公司,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對沖基金」。這兩個部門佔了約11%的交易量。其中對沖基金還包括了專注於高頻交易的自營交易公司。外匯市場的生態明顯已經受到這些參與者參與度上升的影響。

 

外匯交易進一步集中在金融中心

非交易商金融機構的交易集中在一些地點——特別是倫敦和紐約,大交易商在這兩個城市都有主要交易部門。因為佔據了超過60%全球交易量,這兩個城市是市場的重心。在這些金融中心,交易商與非交易商金融客戶的交易超過與非金融客戶交易的超過10倍。

大宗經紀業務一直是交易集中的重要催化劑,因為這樣的交易安排通常會通過位於倫敦或紐約的大投行提供。通過與交易商建立大宗經紀業務關係,非交易商金融機構就能進入機構交易平台(比如說路透的Matching,EBS或其它電子交易網絡),並能夠匿名地與交易商和掛著其它大宗經紀商名頭的交易對手交易。

 

交易商間交易和企業外匯交易量的萎縮

相反,交易商間交易的增速增長大幅放緩。一個主要的原因是,鑑於大量交易流集中在一些大交易商手上,主要的外匯交易銀行自己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很深的流動性池。這使得一線銀行可以在公司內部串連更多的交易,減少了通過傳統交易商間市場卸載庫存失衡和對衝風險的需求。結果,諸如路透和EBS這些傳統銀行間平台的交易量要麼停滯,要麼萎縮。

類似的機理也部分解釋了,非金融機構(大部分是企業)交易量的萎縮。企業正在不斷集中化其集團資金部門,通過在集團內部對頭寸淨值化處理來降低對沖的成本。

 

中介(「hot potato」)交易的新形式

交易商間部分和交易商-客戶部分的分別最近幾年已經變得更模糊了。一個關鍵的動因一直是,大宗經紀業務的發展,這使得小銀行,對沖基金,特別是高頻交易公司更積極地參與到風險分攤的過程中。

交易活動仍然分裂,但所謂的聚合平台容許最終客戶和交易商把不同交易平台和不同交易對手的決定聯繫起來。當交易對手間的聯繫增加,搜索成本(場外市場的一個主要特徵)已經下降,交易速度已經上升。基於交易商-客戶關係的傳統市場結構已經讓道給一個複雜的交易拓撲網絡,在這個網絡裡銀行和非銀行都能扮演流動性提供者。這實際上是中介交易的一種形式,但交易商不再一定是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850

少陽談匯率變化影響大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788576

讀者閱讀林少陽的近日文章,不難感受到其重日股的傾向。近日,林氏更進一步在Q&A中透露,已在過去幾個月內,沽清了大部份本港二、三線股份,預留資金投資日本市場;可以話,立場非常清晰。然而,要提提大家,林少陽看好日股的主因,好大部份基於對日圓的持續貶值預期,因此,出口日企才是主菜,大家選股時必須加以分辨。讓我們來看林氏以匯率作話題的分析文章。

『……日本作為一個出口國,其匯率變化對日本經濟至關重要;舉例說明,美元兌日圓於2012年全年平均匯率跌至80以下,多家日資企業紛紛錄得金融史上最高的年度虧損,隨著美元逐步回升至100日圓水平,出口商截至明年3月底止年度上半年業績,不是紛紛轉虧為盈,便是盈利按年急升50至200%之間。

國際傳媒大肆渲染「安倍經濟學」的三枝箭,其實只要一枝便足以令日本股市起死回升。至於另外兩枝箭,若能成功,是錦上添花,令日本本土經濟,亦得以全面復甦;即使不成功,日本出口企業亦已重獲生機,而日本本土經濟,亦只能單靠出口業支持復甦,雖然速度可能稍為緩慢,但是不至如淡友所言,日本經濟已無可救藥。

正如最近本欄不斷強調,匯率從來都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那其實是國際政治經濟角力的結果。日圓的持續貶值,是日本股市的重大利好因素;因此,雖則股市的短期方向難測,惟匯率政策是安倍經濟學的主要組成部份,所以本欄並不認為這個國策會於短期之內逆轉,而這對日本的出口企業的正面刺激,從2013年上半年大部份日本出口企業的損益帳中,已經很清楚地反映於數字之中。對於日本股市,本欄的看法依然是,任何具意義的回落,都是逢低吸納的時機。

……事實上,日前,索羅斯前得力助手StanleyDruckenmiller 於一個投資會議上提出,日本TOPIX指數於過去26年以來,出現一個頗為有趣的周期性現象,投資者如果於1031日買入TOPIX指數,並於翌年4月底沽貨離場,期間的複合回報率將高達1.7倍,而同期TOPIX指數卻是回落了36%!今年10月底至今TOPIX指數只是輕微上升,這個周期性升浪,或者只是剛剛開始。…………外匯市場焦點繼續集中於日圓及澳元匯率。日圓的持續貶值,是日本股市的重大利好因素;反觀,澳元貶值,則顯示中國經濟的改革,仍然是荊棘滿途。除了澳元及日圓之外,近日亞洲新興市場貨幣亦普遍下滑,與強勢的人民幣造成極之強烈的對比。

……人民幣持續升值,明顯是得到中央政府的首肯。中國的勞動人口正在減少,出口工人數量不足,若就業已經不是執政者最主要的考慮,匯率政策如此這般地走,看來是順理成章。本欄過往多次提及,按PPP理論,人民幣再升值的空間已經不多,現在看來,本欄是低估了中央政府推動人民幣升值的決心。

最近,有傳媒引述發改委價格司郭劍英的話語,提到最近的價格改革由過往的控制價格上漲,改為持續推動價格上升,那是基於現實的考慮,原因如下:

第一,稀缺資源與龐大的人口不對稱。中國人均重要重源佔有量低於國際平均水平:人均煤炭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7%,人均耕地只有世界的40%,水、鐵礦石人均佔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47%。中國石油依存度已從2000年的30.2%上升至2012年的57.8%。即使煤炭存量豐富,中國煤炭對外依存度仍然本世紀初的7%,急升至14%

由於胡溫任內大力壓抑天然資源的價格上漲,造成重大的價格扭曲,到目前為止,即使中國天然資源不足,但是中國竟然成為全球其中一個最浪費天然資源的國家。若要提升國家的競爭力,有必要進行徹底的天然資源價格改革,透過用者自付及市場機制等原則,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壟斷造成的價格上升。雖然資源整體處於稀缺状態,但這不是資源在所有,經濟周期期都上升的理由。全球經濟有明顯周期,此次金融危機之前,全球資源現貨、期貨價格直線上升,金融危機之後隨着實體經濟與製造制業的低迷,全球資源價格包括石油、煤炭等在多數時間處於下行通道,回過頭看,中國的天然資源價格走勢與國際市場相反,大多時間都處於上漲通道。那是因為壟斷企業對經濟周期的判斷錯誤所致。

第三,生產效率低下造成的價格上升。發展出口的前提是壓低成本獲得價格優勢,要素資源價格從人力到電氣水電的價格都壓在低位,一旦要素價格上升,意味着失去原有產業鏈中的位置,必須往上找尋到新的位置,否則將失去立足之地。

第四,環保要求提高在短期内會提升成本。

基於上述考慮,中國即使犧牲出口工業的利益亦在所不計,也要讓人民幣繼續升值。過往透過低成本優勢增加出口的政策,已改為強逼企業提升效率及向第三產業(服務業)進化,未能適應新的競爭格局的出口商,將逐一被市場力量所淘汰。

中國目前經濟改革的大方向是行對了,只要落實執行市場主導的措施,讓市場力量重新主導國家經濟發展,我們仍有希望在三五年後,避過中等收入陷阱,並重拾高質素的經濟增長。不過,未來一兩年內,很可能是改革的陣痛期,股市的表現,未必能一鼓作氣地急升。本港股市逢七見頂的周期,看來已隱隱然在成形之中!』1128

……雖然中港兩地的股市前景不是很悲觀,但是未來一年要有好的表現,恐怕仍然需要看對行業或個別公司,否則的話,若只看大局,不排除2014年歐美日股的表現,仍然稍為比中港兩地股市「易玩」,若嫌美股2014年升幅可能遜於今年的話,日本及歐洲股市,目前的估值仍然遠遠落後於老大哥美國,因此,不排除這兩個地區的經濟逐步復甦,以及更堅決的企業改革決心,為當地股市帶來更大的股東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26

新華匯指數於2013年運營概況及2014年之變化

這個指數是上一年的2012年1月3日發佈,經更新後的指數又在2013年1月6日發佈,我們就回顧一下吧:

該指數的成分股合共26隻,包括:

0030    佳訊控股
0136    馬斯葛集團
0209    中國大亨飲品(前崇高國際)
0263    中國雲錫礦業(前順豪物業發展、新貽投資、保興投資)
0273    威利國際(前怡南實業、首創、華匯控股,中聯控股、互聯控股)
0279    民豐金融(前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民豐控股)
0329    參龍國際(前金龍集團、如煙集團)
0412    漢基控股(前合盈國際、東峻集團、大雄科技)
0474    昊天能源(前永保時國際)
0692    中國家居(前正興(集團)、寶源控股)
0720    意達利控股(前和記行)
0736    中國置業投資(前銳鴻集團、上億國際、北方興業)
0885    福方國際
0901    鷹力投資(前萊福資本)
0913    合一投資
0928    野馬國際(前德發集團)
0986    中國環保能源(前南興)
1004    麗盛集團
1063    新確科技(前錫威國際)
1141    保興資本(前雄豐集團、新創綜合企業、保興投資、北京御生堂)
2324    首都創投(前中國北方企業投資、德泰大中華)
8022    彩娛集團(前雅高控股)
8037    朗力福集團
8153    科地農業(前智庫科技、中國3C集團)
8202    匯創控股
8212    譽滿國際(前問博控股、香港生命集團)

基數均為100點。

至2013年12月31日,4大指數如下:
泛華匯平均指數(以100點為基數)    229.00
泛華匯加權指數(以100點為基數)    327.37
泛華匯平均指數(以反向log,100點為基數)    43.50
泛華匯平均指數(以反向e,100點為基數)   14.71

今年因為垃圾股市況特佳,這些股由於屬超級資本人士控制,在這個狂潮下,使四大指數反映了,在少於一年的時間之間,在平均股價上,上升了1.29倍,市值則因部分狂印股票的新股表現良好,故狂升227.37%,垃圾都由64.81億變成212.18億元,表現使入瘋狂。至於以log及e計算的反向指數更下降至43.50點及14.71點,下降56.50%及85.29%,在資產普遍升值的過程中,他們今年的表現非常出眾,終於一脫「若要生活好,別要掂華匯」的印象。

至於成份股方面,由引入成份股以來下跌最多為朗力福集團,跌幅達69.79%,其次為佳訊控股及科地農業,下跌幅度達69.59%及56.64%,而大部分股份均有升幅,其中有幾隻升幅以倍計,包括新確科技,上升19.35倍,其次是中國環保能源,上升18倍、第3是野馬國際,升3.35倍。整體來說,今年有18隻跑贏大市,8隻跑輸,還算不錯。

在股本擴張幅度方面,馬斯葛集團股本擴張幅度達29.61倍,名列第一,其次為彩娛集團及民豐金融,增幅達7.53倍及3.68倍,但中國大亨飲品、中國雲錫礦業、漢基控股、昊天能源、和記行、麗盛集團、科地農業、香港生命集團的8家公司本年沒印發新股,但其餘的股本增長速度好誇張,在年底甚至變成瘋狂抽水,可謂是瘋狂抽水機。

至於市值方面,整體看僅增加227.37%,至212.18億,新確科技增幅第一,達90倍,由3,200萬增至28.67億,其次為及中國環保能源及馬斯葛集團,分別增加56.58倍及16.63倍,簡直瘋狂。今年有22隻股市值增加,主要是因為股價暴升,以及瘋狂增加股票數目,之前是股價暴跌和狂印股票,現在是股價暴升和狂印股票,可以看到他們炒作的融資能力的瘋狂。

在未來來看,估計大市值的股票如新確科技中國環保能源、中國家居會暴跌,小市值的股票如中國大亨飲品、中國雲錫礦業、中國置業投資、首都創投、彩娛集團、朗力福集團、科地農業、匯創控股等會高速印發新股,使市值增加,其中部分已表達印發新股意向,請大家小心。

今年組合檢討方面,會減少1隻股票,使組合降至25隻,為:
0901    鷹力投資(前萊福資本)

但筆者會考慮增加一個新集團的指數,但仍在籌備中。希望大家耐心等候。

雖然今年是大幅上升,但這系股票於大部分時間無人贏錢,所以希望大家能夠避免購入上述股票,以招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102

經濟改革:「這次會真的有變化」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464

中國的宏觀經濟的變化,牽動著整個市場。但對於增長前景,卻有著冰火兩重天的預判,樂觀者認為還能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高速增長,悲觀派卻認為國內外環境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蘊含著極高風險甚至可能崩盤。

對於經濟前景和改革動向,中銀國際執行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向南方週末記者講述了他的判斷。

30年來從沒見過這麼長時間的下滑

南方週末:對於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現在有樂觀和悲觀兩派,樂觀派估計中國還能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高速增長,悲觀派認為國內外因素都有很大不確定性,土地財政、地方債、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內部哪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對經濟形成大的衝擊。你怎麼看?

曹遠征:從理論上講,經濟學處理經濟問題有三個角度,即經濟波動、經濟增長及收入分配。如果從經濟波動也就是週期角度觀察經濟,可以看到,從2010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開始下滑,至今已下滑了12個季度。我做了三十多年宏觀經濟研究,沒見過下滑的時間如此之長,超出預期。2013年全年經濟增長只有7.7%,為1999年以來最低。超出預期意味著經濟下行不僅僅是週期性的波動變化,它在週期性變化的背後一定有更深刻的趨勢性變化,即經濟增長的結構性變化。因此,從結構入手,在趨勢性變化的基礎上討論短期經濟波動變得十分重要。否則,樂觀和悲觀都無從談起。因為那只能說明一時,並不能說明趨勢。

從經濟增長的角度,回顧中國經濟增長20年的運行軌跡。可以看到,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走上了一條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道路,出口引領著國民經濟增長,突出表現在出口與投資的關係上,不是出口增長帶動民間投資,就是出口下降逼迫政府擴大投資。於是投資增長推動了經濟增長,投資的波動導致了經濟的波動,形成了經濟週期。但更為重要的是投資並非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獨立自變量,而是依附於外需的因變量。

當出口的好壞變成了判斷短期經濟走勢的最重要指標,這個過程中,長期增長反而不受重視,宏觀經濟政策被迫鎖定於出口波動上,以刺激或者控制投資作為應對波動的手段,而使用的工具主要依賴於國有部門的投資。這是中國經濟既定結構下的規律性短期宏觀經濟波動現象。

這個現象說明了兩點:第一,中國經濟結構中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事實上「十一五」規劃的22項指標中,有三項與服務業相關的指標沒有完成(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研發支出佔GDP比重);第二,中國的工業又是出口導向型的,進出口的規模曾一度達到GDP總額的70%。高度外向工業對世界經濟波動非常敏感。

如果中國經濟結構不發生深刻轉變,上述規律會一直發揮支配作用,就沒有長期增長的潛力。所以「十二五」規劃提出來調結構,重點發展服務業,擴大內需、擴大消費等。

南方週末:但調結構這句話是老生常談了,「九五」計劃就提出調結構,提「兩個轉變」,即經濟運行方式從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變成集約式。十多年過去了,似乎沒有發生什麼變化,這次會真的有變化嗎?

曹遠征:我認為會。原因不在於政府的號召,而在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在發生變化。

我認為有四大因素:第一,世界經濟低速增長,意味著出口導向必須轉向擴大內需。我們現在看到的溫州中小企業倒閉現象,表面是融資難問題,核心問題是訂單沒有了,沒訂單借的錢就還不上,沒良心的就跑路了,有良心的跳樓了。這反映的是世界經濟可能長期低迷,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黃金時期可能已經過去了。這個因素和過去30年有重大的不同。

第二,勞動力成本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不再充裕。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工業部門轉移,從1993年起在中國大規模發生,形成了低端製造業的世界工廠地位。20年以後,45歲以下的農民工一半以上已經進入非農部門,過了這個臨界點,就意味著農村勞動力不再充沛,工資水平就會大幅上漲。過去幾年中國最低工資水平大幅上升,有意思的是西部上漲的比東部還要快。這意味著從勞動力成本來講,產業不大可能從東部轉移到西部。

中國經濟增長的下一步挑戰,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不是大規模投入勞動力。這個挑戰是深刻的,衝擊將是全面的。提高勞動生產率是所有民企的難題,這跟過去30年是不一樣的。

第三,人口結構的變化。對人口變化我們始終估計不足,包括我自己,到現在我們還不能全然理解它的含義,但已經可見端倪。兩年前,我們一般估計總和生育率在1.8左右,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很細,根據那次數據,我推算的結果是1.4-1.5之間,還有人算得更低。這個數據有哪些含義呢,至少有三個:

其一,如果這個數據是1.8,那麼中國的人口高峰值將是16億左右,發生在2030年;如果是1.4-1.5,人口高峰只有14億,發生在2025-2027年左右;其二,如果是1.8,那麼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即64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的時間,將在2020年;如果是1.4-1.5,那麼中國現在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2020年中國的退休人口將達到20%;其三,如果是1.4,就業壓力緩解。事實上這已經發生了,2012年新進入市場的勞動力第一次下降0.6%,345萬人。這是個革命性的變化。

第四,資源耗費型、環境污染型經濟增長已經玩不下去了。2012年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已達58%,隨著居民消費升級,工業化城鎮化推進,石油消費還將快速增加,而全球能源供應日趨緊張。土地資源也緊張,2011年,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35畝,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環境問題形勢嚴峻,大城市頻現霧霾天氣。這些現實在迫使轉變經濟結構,代價會非常大。

中國經濟必然而且已經進入新階段了,新階段就是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告別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下到這個台階之後能否站住腳,並持續平穩地增長相當長的時間,這是個挑戰,有賴於結構的調整,結構調整必須依賴改革。

重新設計財稅體制極端重要

南方週末:在經濟改革方面,我們看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將財稅體制改革和金融改革作為了重點,你認為這個選擇是否正確?

曹遠征:重新設計財稅體制是極端重要的。三中全會的重大舉措,是重新確定中央、地方的事權和支出責任。1994年我也參與了分稅制設計,當時我們知道事權劃分的重要性,但沒有辦法劃清楚,有幾方面原因:一是當時討論財政制度與國家組織形式相關,國家組織形式分為聯邦制和集中制兩種。聯邦制有一個前提條件——各州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一致。前蘇聯和南斯拉夫之所以崩潰,最大的原因也是各民族、各加盟共和國之間貧富不均。中國也存在這問題,聯邦是各掃門前雪,但我們的欠發達地區怎麼辦,只有中央政府才能抽肥補瘦。第二個原因是當時中央財政沒有錢,要向地方借錢,連軍隊都養不起。所以當時不能討論事權劃分問題,只能集中財力。

如果從這個目標來看,那次改革是極其成功的。但19年以後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政府太有錢了,中央政府太有錢了。這時候財稅改革怎麼改,按照事權和財權一致有兩種思路,要麼把事權跟財權匹配,要麼把財權跟事權匹配。我個人認為,前一種思路是對的。因為不改變地方事權而給予其相應財力,在中國做不到,一個核心的原因是我們的稅制是間接稅為主,增值稅是全國統一徵收的,改成直接稅的話,主要是所得稅,它的徵收成本極其高,徵稅方法非常複雜。而中國人交易不開發票,沒有銀行記錄,多是現金交易。我們現在也在徵個人所得稅,但基本是人頭稅,不是國外真正意義上的與贍養人口和家庭負擔相關的家庭所得稅。西方那套徵稅制度在亞洲社會很難複製,技術條件不成熟所以改不了直接稅,而增值稅是根本放不到地方去的。

除了技術上,邏輯上也應該是前一種方案。我們天天講公共服務均等化,怎麼均等化,只有中央才能均等起來。所以改革的方嚮應該是事權的上收,而不是財權的下放。

南方週末:對地方政府來說,這次財稅改革之後,財源和稅種是什麼?備受關注的地方債問題是否能得到化解?

曹遠征:全世界通行的地方政府的財源,一是財產稅,主要是房產稅,二是消費稅。這兩個稅的開徵不僅是對財政收入有意義,而且對社會公平有意義,有利於防止貧富差距的代際遺傳。消費稅也有必要,現在地方政府的行為是投資導向,因為稅種全部是生產性的,所以它壓低地價把企業吸引過來,把住宅價格弄得很高,改為消費稅後有個導向作用,地方政府的行為就轉移到改善生活消費環境,吸引更多人來消費。

地方債問題很重要,也很不重要。很重要是因為這是個財政體制問題;不重要是說這個問題在嚴肅財政紀律的前提下是可以解決的。解決地方債問題的辦法,一是嚴肅財政紀律,重新劃分事權;二是把負債與財政剝離,地方融資平台企業化,變成企業負債;三是真正的財政債展期,資產證券化,用長期債券市場發展來替代現有地方債。允許發地方債的好處是至少要經過市場檢驗能否賣得出去。

上海是個池子,前海是個管道

南方週末:你對上海自貿區評價很高且寄予厚望,為什麼?它對於深化改革和中國經濟的升級有何重大意義?

曹遠征:上海自貿區的全稱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請注意中國二字,這意味著這個自貿區是獨一無二的,上海是人民幣的本幣中心,是金融市場,其他自貿區不具有上海這樣的開放性。上海自貿區要做的是兩件事,一是負面清單,就是政府不禁止的即可從事;二是准入性國民待遇,即除國民待遇以外,不再設任何限制條件,沒有任何歧視。負面清單現在看起來還是很長,但它是管理模式和思路的重大變化,過去是正面清單、審批許可制,而且負面清單動態管理,將來會越變越短。准入性國民待遇是說准入前不能有任何障礙,過去辦事情有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各部門都有前置性許可權和自由裁量權,現在都沒有了。

它的意義有三點,第一,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現在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太多了,一是對價格的干預,不僅是價格管制,而且直接參與價格形成,比如利率和匯率;二是政府通過國有企業直接佔有資源;三是通過審批制干預市場。自貿區的革命性變化就在於,除了禁止的以外,其他就不用審批了,這是政府職能很重要的一個轉變。

第二,利於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的核心是金融業,金融開放、利率市場化,將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空間。1984年時,有人把深圳罵得一塌糊塗,說深圳除了一面五星紅旗其他都不是中國的,當時我們說深圳開放做了三件事:引進資金、引進技術、引進管理經驗。我想特別強調管理經驗的重要性,我們通過開放來知道金融業應該怎麼做、怎麼發展,通過服務貿易開放來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中國的服務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與國際接軌。我們正在進行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談判,它與WTO有什麼不同?WTO是個邊境之間的事,涉及的是關稅和各種非關稅貿易壁壘,而TPP和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是深入到境內,與很多國內政策相關。比如競爭中立,政府不能袒護市場的一方,國有企業為什麼不分紅,不分紅就意味著對別的企業的歧視,這叫競爭不中立。又比如它有很高的勞工保護要求,核心是勞資談判,那麼要建立獨立工會制度。拋開意識形態和政治利益,這是新標準。當年加入WTO時,我們與國際規則接軌廢除了2700個條例,如果中國「第二次入世」加入TPP和TTIP,那還得廢除多少規定?

南方週末:上海將建立第一個全自動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你認為上海自貿區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場,為什麼?

曹遠征:人民幣從2009年實行跨境貿易結算之後,到現在大概佔了對華貿易的14%左右,是全球第二大貿易貨幣和第九大支付貨幣,形成了香港、新加坡和倫敦三個離岸中心。

由於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我們突然發現一個變化,就是人民幣全面可兌換的條件變了。按IMF的標準資本項下一共43個科目,中國只有三個資本行為主體科目還沒有可兌換:外商投資審批FDI;中國居民(包括企業)不得對外負債;中國資本市場尤其二級市場不對外資開放。這是最重要的三個科目,但這三個科目在發生變化,FDI依然還要審批,但外商投資如果用人民幣投資的話是鼓勵的;中國居民可以對外以人民幣負債,跨境人民幣貸款;中國債券市場對三類外資機構用人民幣投資是開放的,股票市場也有RQFII,這表明,資本項下最重要的三個管制科目人民幣是通的。資本項下本幣開放,只不過本幣和外幣目前還不可兌換。

過去本幣可兌換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傳統難題,因為本幣可兌換,外資可以自由進出,一旦外資大幅流出,就會造成金融和經濟困難。這就是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於是資本管製成為不得已的選擇。目前,人民幣的跨境使用,使國際資本可以以本幣流動,部分解決了經濟全球化中資本流動問題,與此同時,由於本幣和外幣還不可兌換,又能克服外資以外幣形式頻繁流動帶來的衝擊。這為上海自貿區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

上海是一個人民幣市場,一個在區內註冊的企業的人民幣額度可以流到內地,你突然發現過去是外匯管制並且是按用途管制的,現在儘管有外匯管制,但本幣可以流動,並且不管制用途,只有額度管制。

本幣流動帶來的經濟效果是匯率自由化,匯率自由化一定會傳導到利率上,推動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化和利率市場化的結果是形成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體系。因此上海是個本幣中心,上海和前海不同在於上海是個池子,前海是個管道。上海具有定價能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涵義就是成為人民幣定價中心。

隨著上海人民幣定價中心能力的逐漸提高,就逐漸奠定了本外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條件。事實上,資本項目可兌換就是將上述提到的關於資本行為主體的三個科目中外幣的使用條件向現行人民幣使用條件靠攏的並軌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民銀行關於支持自貿區的三十條恰恰是開啟了這一過程。現在人民幣只是雙邊貿易的結算貨幣,最重要的國際貨幣不僅是多邊貿易結算工具,而且是多邊的投融資工具和儲備工具,將來其他國家之間不僅貿易結算用人民幣,而且國際金融市場上以人民幣進行投融資活動,並且人民幣開始廣泛地進入非居民的資產負債表,成為非居民的儲備工具,人民幣才算真正的國際化。

這樣一來,上海會成為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我認為上海將是中國的紐約,是人民幣定價中心;香港是中國的倫敦,多幣種交易中心。上海和香港都是對世界經濟有重要貢獻的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77

國研中心主任:房地產供需將發生重要變化 地方經濟承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374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今日表示,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將發生重要變化,房地產需求增速會放緩。 據新華社報道,根據國研中心課題組的推算,2012年底,全國住房存量達到相當規模,城鎮家庭戶均住宅套數已達1.03套,城鎮戶籍家庭住房自有率為85.39%;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為32.9平方米。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房地產需求仍會增加,但增速會放緩。 這種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在於房地產行業發展環境和內在動力發生變化。李偉表示,我國經濟已由快速增長期進入中高速增長期,增長階段的轉換對房地產市場必將產生較大影響。 他同時認為,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住房信貸利率的提高將會影響到居民家庭的購房能力,再加上有關涉及房地產業稅制的不斷完善等措施,必然會加快不同群體住房需求的變化。房地產增速回落趨勢和市場變化在相當程度上會給地方經濟發展帶來較大影響。 在房地產市場分化方面,他提到,近兩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一線城市房價上漲較快,但一些二、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去庫存化周期明顯拉長,庫存壓力不斷加大。二、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幅度明顯低於一線城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39

投資,我們對公司環境變化是否保持敏感性? 大道至簡-榮令睿

http://xueqiu.com/1471745203/27969905
蘇寧電器是典型的競爭環境發展劇烈變化的公司,就算假設未來可能成為所謂的偉大的公司,但過程也是痛苦的,何況還不一定能行。
蘇寧電器競爭對手發生變化:從與國美、大中的競爭變成了跟淘寶、京東等電商的競爭;商業環境發生惡化:價格變得透明、消費者距離利基消失、現代物流的發展是跨區域競爭成為可能、用戶粘性變差、品牌削弱等。最終的結果也肯定會反映到財報上來,並且較差的程度可能會超過你的預期。我們不要動不動就談誰替代誰,因為就算不能替代,也可能會導致競爭力受影響,利潤的下降。
http://www.cninfo.com.cn/finalpage/2014-02-28/63616966.PDF 

張裕葡萄酒、長城汽車SUV也屬於競爭環境變化的典型。但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往往是相同的,你的競爭對手發生明顯變化了。做投資,就算我們買入了,也要保持對行業變遷的敏感性,隨時調整自己策略。儘量不要受稟賦效應的影響,只聽好的消息而忽略糟糕消息出現的蛛絲馬跡。
有時候,這種變化趨勢是明顯的,但在財務報表上的反映是落後的,這幾個公司都是這樣。這對於持有該公司的投資者的判斷造成較大的困難利潤並沒有下滑甚至還在增長,股票的估值看起來並不貴,甚至PE還比較低。這影響所謂的「價值投資者」的正確判斷,讓他們看不到或者不願意看到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並且對發出警告的人或者文章很是不屑,甚至惡言進行人事攻擊。可企業的價值,更基於對未來競爭力、企業製造利潤的能力以及這種能力的可持續性等最重要的一點是可判斷性,確定性的程度。

銀行是不是屬於這一類?我不太知道。但環境也在發生變化(利率市場化趨勢、經濟增長放緩、房地產漲幅已經巨大)、競爭對手發生變化(可能出現的大量小銀行、互聯網公司側面切入並掌握終端用戶等)。

《蘇寧電器增長的確定性遠不如以往》http://xueqiu.com/1471745203/22141378
《為什麼電商都虧損?再談蘇寧電器》http://xueqiu.com/1471745203/221413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034

美股為何如此牛:被忽視的市場結構變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752

如今美股的強勢已經無人質疑,過去幾個月的市場顯示“每次市場下跌都會有不斷的買單湧入”。如今,每次市場回調的幅度越來越小,而買家每次湧入的越來越快。市場此前的回調從沒出現如此的景象。在2011年,市場拋售蔓延數月,在當年4月-10月期間標普下跌21%;在2012年,市場的恐慌只持續了幾周;2013年縮短到幾天;而如今,只有短短幾個小時。 這種無比的強勢讓人為之瘋狂,也讓人疑惑,牛氣沖天的美股底氣來自哪里?美聯儲的QE?美國經濟複蘇?還是制造業回流?每個理由似乎都不充裕。 Josh Brown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給出解釋,在華爾街廣為流傳。 Josh Brown寫道: 在從花旗處完全收購了Smith Barney後,摩根士丹利財富管理如今是全球最大的零售經紀商和投顧公司。大摩四季報顯示,其財富管理部門受托管理的資產(fee-based or fee-only asset flows)在2013年全年增加了519億美元。如今摩根士丹利財富管理板塊所有的客戶資產中的37%為受托管理資產,這一比例創下歷史新高。 美銀美林的財富管理業務部門也出現了同樣的趨勢:美林全球財富管理部門披露“2013年的長期受托管理資產新增480億美元,而2012年同期增加260億美元。”這一增加額相比於一年的時間段而言相當巨大。而更重要的是,美林稱“客戶資產中超過半數處於受托管理狀態的投顧占到了44%”。 此外,富國的財富管理部門(包括AG Edwards, Wachovia, Prudential和Wells)在2013年底的受托管理資產達到3750億美元,差不多占到該部門管理的1.4萬億美元資產的27%,大幅高於此前3040億美元的前值。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趨勢:富國經濟業務中的客戶資產中27%如今已進入受托管理帳戶,摩根士丹利達到37%,而美林則有44%客戶的資產中超過半數流向該賬戶。美國最大的傳統投顧公司正在加速從交易經濟業務向受托管理轉型。這對於其管理的資金運作模式有巨大的影響,隨後對於股市行為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這些機構(加上摩根大通和瑞銀)占據美國資產管理市場近半份額。而註冊投資顧問群體(RIAs)則占據另外25%(也是增長最快的群體),而這部分投資顧問絕大部分都屬於受托管理型。也就是說,美國資產管理行業中75%的資產都趨向受托管理的策略和帳戶。 在2005年,由財務顧問和經紀商之間管理的受托管理帳戶總額為1980億美元,而到了去年底,這一數字已經飆升至1.29萬億美元以上,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翻了六倍。而對於這部分受托資產的策略,盡管一部分可能是主動管理型的,但絕大部分都是被動管理的,因為投資顧問沒有交易費激勵,也就沒有動力來交易。 這塊龐大的資產中的絕大部分被投入以下方向:長期公募基金、獨立管理賬戶(SMA)以及指數基金。如今Vanguard、State Street和iShares在投資界的地位就如同Janus、Fidelity和在線日內交易在上世紀90年代的地位。事實上,Vanguard如今能夠占據全部基金資產的20%,接近2.3萬億美元,這正是整個趨勢的結果。 這對於股市走勢及其重要。這意味著,無論發生什麽,每周都會有大量的資金流入,這都與當日的消息無關。他們都有著同樣的數據,而且很清楚客戶的壽命都更長,因此其投資組合就更傾向於股市。因此,他們總是不斷的買入。 以前的經紀商的目標是讓錢動起來,制造交易量;而如今的經紀商(他們如今自稱財富管理經理)原則上讓客戶的退休金管理帳戶在數十年里能夠持續增長。股市正是最合適的投資標的。債市的固定收益特點使其難以達到這一目標。這意味著他們會持續偏向購買股票,幾乎從不出售,這意味著他們在股市上漲的日子里小幅加倉,在下跌的日子里大幅買入。 簡而言之,美股看似無盡的買單正是來自於這一龐大資金流不斷的湧入。 而這一理論也能夠解釋許多當前市場的謎團。最近這些年紐交所的交易量走低,大部分投資股市的資金並不操作。這也解釋了財經電視的收視率下滑。個人與受托管理的職業人士需求不同,而電視節目未能迎合這種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04

從中房信到樂居 業務有哪些變化 從易

http://xueqiu.com/6313049521/28585735
3月13日$易居中國(EJ)$ 宣佈將拆分旗下在線房產業務單獨上市;這是易居2009年併購新浪房產業務後第二次拆分該業務單獨上市。2009年10月16日,易居將併購來的新浪房產、旗下顧問諮詢業務、廣告等相關業務整合成立中國房產信息集團(簡稱「中房信」)在納斯達克上市。三年後,2012年8月16日,易居和新浪又聯合將中房信私有化;所有業務重新併入易居,新浪則直接持有了易居股份。一年半之後,2014年3月13日,易居再次將旗下在線房產業務打包成現在的樂居,準備在納斯達克上市。

翻看中房信之前的財報,其主要營收來自兩大塊:
查看原圖一塊是信息和諮詢服務(Information and consulting services),一塊是在線廣告服務(Online services)。在線諮詢服務就是包括易居研究集團克爾瑞在內的信息諮詢及訂閱、土地規劃及項目策劃等業務;現在這塊業務是易居旗下的 real estate information and consulting services 。在線服務(Online services)是指包括了新浪房產、樂居、易居原有的其他一些在線廣告的收入。
查看原圖在中房信的收入結構裡,2010年之前都是信息和諮詢服務佔主要收入。但因為在線服務業務分別在2009年和2010年併入了新浪房產和百度房產兩塊資產營收大增,而信息和諮詢服務的收入則相對穩定;所以信息和諮詢服務的收入佔比從2009年的71%下降至2011年的32%;而同期的在線服務業務佔比則從14%上升至57%。

現在$樂居(LEJU)$ 公佈的招股書也有兩塊主要業務:
查看原圖一塊是房產電商服務,一塊是在線廣告服務。電商服務是類似於搜房卡的效果廣告服務;在線廣告就是以新浪房產、樂居網和百度房產等網站的展示廣告服務。另外還有一塊成長中的服務是二手房信息展示廣告服務。
查看原圖樂居的房產電商服務2012年才開始發展,2013年暴增後成為第一大業務,佔到公司總營收的51%;在線廣告業務近兩年都只有5%的增長,所以營收佔比從2012年的81%下降至43%;另外,二手房業務佔比也增至6%。

從以上兩家公司的業務對比可以看出,中房信和樂居的在線廣告業務基本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中房信有一塊信息和諮詢服務業務,這次沒有打包到樂居一塊上市;而樂居則多一塊2012年開始發展的電商業務。這樣調整之後的樂居和搜房的業務基本一樣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940

神州租車再次IPO,兩年裡有哪些變化 從易

http://xueqiu.com/6313049521/29534603
$神州租車(CARH)$ 5月22日再次提交IPO申請,與上次撤回IPO正好相隔兩年時間;不過與上次選擇的上市地美國不同,這次神州租車選擇了港交所。兩年了,神州租車有哪些變化呢?

美股隔夜餐由@IB盈透證券 提供贊助,美股開戶點擊https://www.ibkr.com.cn/mkt/?src=snowball4

查看原图最明顯、最直觀可以看到的變化是神州租車的車隊規模又擴大了將近一倍,達到5.5萬輛的車隊規模。不過這些增加的車輛並沒有大量投入到新的城市,而是在原有的城市裡擴大了租車網點的密度。兩年間,神州租車直營的城市數量只增加了3個;但服務網點數卻從520個增至751個,增加了231個。此外,從2013年12月開始,神州租車還在全國範圍內發展了加盟服務;截至2014年Q1已經在152個城市發展了191個加盟店。神州租車門店密度越大,用戶用車就越方便,加上中國用戶旅遊出行時用車需求的增加;神州租車用戶數也從兩年前的45萬人增至2014年Q1的179萬人,增長近3倍。

雖然神州租車的用戶數和網點密度都增長了很多,但車輛出租率並沒有很大的提升,兩年間只提升了3個百分點左右;與國際汽車巨頭70%以上的出租率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當然,這與神州租車車隊規模的快速擴張和中國二三線城市用車習慣還在形成過程中有關。如果按PP租車CEO @張丙軍Eddy 所說,北京這樣的成熟地方淡季出租率60-70%、旺季出租率90-95%來看,未來神州租車的出租率也有希望做到70%以上。

神州租車的可用車輛出租率提升並不多,但平均每輛可租車的日均收入(RevPAC)卻提升很快,從2012年Q1的131元提高了31%至2014年Q1的171元;這主要是得益於平均出租價格從226元提高到了281元。所以,神州租車租賃業務的季度營收也從3.7億元提高至6.7億元。不過,這兩年間租賃業務營收84%的增速與車隊規模92%的增速、RevPAC 31%的增速並不匹配;這主要是因為表中所列車隊規模是截至季度末的時點值,而和營收直接相關的每日可租車輛是動態變化的,中間會隨新購車輛和處置舊車不斷變化;因用戶未處理違規而導致車輛年檢無法通過也會影響相應的數據。

在會計處理方式上,神州租車這兩次的IPO招股書有個很大的變化是:這次招股書中將二手車的處置收入記入了營收,同時把購置新車和處置二手車的資金記入了運營現金流。這樣的調整對損益表的影響是營收增加、毛利率降低、運營利潤/虧損率和淨利/虧損率的絕對值數字變小;對現金流量表的影響是運營現金流的會計項目增加,投資現金流的會計項目減少。

從神州租車新的招股書可以看到,處置二手車的銷售收入和二手車的銷售成本基本相當;意味著神州租車二手車業務並沒有從公司外部購入二手車獲得銷售收入。所以,評估神州租車經營的利潤率情況應該扣除處置二手車收入更合理;表中所計算的淨利潤率和EBITDA率都是以租賃業務營收為分母計算的。神州租車2014年Q1實現淨利潤9800萬元人民幣,扣除期權支出和未通過年檢車輛的閒置成本之後的淨利是1.6億元人民幣。

在資產負債方面,神州租車的資產負債率相比兩年前還提高了1.2個百分點,達到97.3%;這與租車行業的重資產性直接相關;美國租車公司安飛士的資產負債率也在這個水平。不過與國際租車公司不同的是,神州租車在目前57.35億的貸款和應付股東款項中,有41.6億是由聯想擔保的貸款;神州租車希望IPO後獲得資金改善現金流後擺脫對聯想的依賴保持自身財務的獨立性。

作者:吳桑茂
聲明:文章發表時,本人及本人所在機構未持有$神州租車(CARH)$ 任何倉位;文章所述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1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