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外匯交易必讀:外匯市場的結構性變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424

第9次《外匯和衍生品市場活動央行三年度調查》在今年4月完成了對53個國家的調查,揭示了全球外匯市場結構的詳細信息。

2013年的三年度調查顯示,全球外匯市場交易額比2010年的前一次調查增長了35%,至5.3萬億美元/天。與之對比,2007-2010年增長了20%。

在交易商集團以外金融機構進行的外匯市場交易正不斷佔據主導地位(以下稱為「其它金融機構」)。與非交易商金融交易對手進行的交易幾乎增長了50%,佔了總增長量的約2/3。

這些非交易商金融機構有各不相同的交易動機,交易模式和投資視野。它們包括較小型銀行和地域性銀行,機構投資者(也就是退休基金和共同基金),對沖基金,高頻交易公司和其它官方金融機構(也就是央行或主權財富基金)。

非交易商金融客戶重要性的提升,已經導致一度明確劃分的二元市場結構的消亡——能明確區分的交易商間交易和客戶交易。利用計算機算法下單帶來交易量上升的金融客戶,不單在執行自己的投資決定,還參與了交易中介的角色——交易商已經不再是唯一的人選。

(日均交易量:藍色代表遠期合約,紫色代表外匯互換,紅帶代表期權和其它產品,黃色代表現匯)

(各部分佔比:紅線代表申報的交易商,藍色代表其它金融機構,橙色代表非金融客戶)

(其它金融機構交易量:藍色代表非申報銀行,黃色代表機構投資者,紫色代表對沖基金,棕色代表官方部門,灰色代表其它)

 

誰是主要的外匯市場非交易商金融機構參與者?

很大部分交易商與非交易商金融客戶的交易是與二線銀行進行的。雖然這些「非申報銀行」傾向於小規模或/和只是偶爾交易,但加在一起它們佔據了全球外匯交易量的約1/4。雖然它們難以在主要貨幣報價上與交易商競爭,但它們集中在細分業務,並充分利用針對本地客戶的競爭優勢。

最大的非銀行外匯市場參與者是專業資產管理公司,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對沖基金」。這兩個部門佔了約11%的交易量。其中對沖基金還包括了專注於高頻交易的自營交易公司。外匯市場的生態明顯已經受到這些參與者參與度上升的影響。

 

外匯交易進一步集中在金融中心

非交易商金融機構的交易集中在一些地點——特別是倫敦和紐約,大交易商在這兩個城市都有主要交易部門。因為佔據了超過60%全球交易量,這兩個城市是市場的重心。在這些金融中心,交易商與非交易商金融客戶的交易超過與非金融客戶交易的超過10倍。

大宗經紀業務一直是交易集中的重要催化劑,因為這樣的交易安排通常會通過位於倫敦或紐約的大投行提供。通過與交易商建立大宗經紀業務關係,非交易商金融機構就能進入機構交易平台(比如說路透的Matching,EBS或其它電子交易網絡),並能夠匿名地與交易商和掛著其它大宗經紀商名頭的交易對手交易。

 

交易商間交易和企業外匯交易量的萎縮

相反,交易商間交易的增速增長大幅放緩。一個主要的原因是,鑑於大量交易流集中在一些大交易商手上,主要的外匯交易銀行自己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很深的流動性池。這使得一線銀行可以在公司內部串連更多的交易,減少了通過傳統交易商間市場卸載庫存失衡和對衝風險的需求。結果,諸如路透和EBS這些傳統銀行間平台的交易量要麼停滯,要麼萎縮。

類似的機理也部分解釋了,非金融機構(大部分是企業)交易量的萎縮。企業正在不斷集中化其集團資金部門,通過在集團內部對頭寸淨值化處理來降低對沖的成本。

 

中介(「hot potato」)交易的新形式

交易商間部分和交易商-客戶部分的分別最近幾年已經變得更模糊了。一個關鍵的動因一直是,大宗經紀業務的發展,這使得小銀行,對沖基金,特別是高頻交易公司更積極地參與到風險分攤的過程中。

交易活動仍然分裂,但所謂的聚合平台容許最終客戶和交易商把不同交易平台和不同交易對手的決定聯繫起來。當交易對手間的聯繫增加,搜索成本(場外市場的一個主要特徵)已經下降,交易速度已經上升。基於交易商-客戶關係的傳統市場結構已經讓道給一個複雜的交易拓撲網絡,在這個網絡裡銀行和非銀行都能扮演流動性提供者。這實際上是中介交易的一種形式,但交易商不再一定是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8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