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MH17有殘骸失蹤屍體曾被動手腳

1 : GS(14)@2015-10-16 01:45:16

馬來西亞航空MH17客機空難最終調查報告有更多細節曝光,有遇難者遺體被人動手腳,亦有客機殘骸不翼而飛,但報告無指明是否有人試圖毀屍滅迹。而客機由被擊中至墜地的分半鐘內,不排除有乘客清醒,承受強勁氣流帶來的不適。


馬航MH17去年7月17日在烏克蘭東部墜毀後,荷蘭調查員一度因親俄武裝分子阻撓,無法在客機殘骸散落點取證,當時有人質疑親俄武裝是在拖延時間銷毀證據,這種陰謀論,前天在荷蘭發表的報告字裏行間再次浮現。



墜毀前或有乘客清醒

出問題的是機長遺體。荷蘭專家檢驗後,認為遺體「早被人裏裏外外檢查過以清除異物」,但即使如此,遺體仍帶有「數以百計金屬碎片」。此外,空難後即時被拍照記錄的機身與貨物、駕駛艙的航空電子設備組件,以及帶有貫穿與焚燒痕迹的殘骸,亦一概不知所終。做手腳的是誰?是否有人要隱瞞真相?報告拒絕猜測,就如拒絕指明肇難的導彈是由哪方發射一樣,但這個核心疑團,荷蘭安全委員會主席尤斯塔在發表報告後,私下跟部份傳媒透露指,「(導彈發射地區)是由親俄武裝控制」。報告指客機遭至少800塊導彈碎片以時速4,500至9,000公里擊中,令駕駛艙撕裂後,巨響震耳欲聾、客機突減速再加速撞向地面、熱空氣的壓力波在數毫秒間貫穿機艙,「令部份乘客頭暈、惡心、失去知覺」。報告指不排除有乘客清醒,有人甚至被強氣流扯掉衣服,部份遺體赤裸。英國《衞報》/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1015/193333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275

改背稿陋習 爆啜核回應 特朗普陷被動 希拉莉贏辯論

1 : GS(14)@2016-09-28 05:04:14

■特朗普與希拉莉在交鋒後握手,神情輕鬆。路透社



【美國大選】萬眾矚目的首場美國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由民主黨的希拉莉慢熱揭序,以共和黨的特朗普被攻擊到無還擊之力告終。在約一個半小時的辯論中,二人花最多時間在經濟問題上針鋒相對,其次是國防,賣經驗的希拉莉一改機械式背稿陋習,憑啜核回應不時令不諳政治的特朗普陷於被動,民調顯示62%觀眾視她為贏家。



距離大選六星期,媒體目光前晚聚焦紐約霍夫斯特拉大學,在全國廣播公司(NBC)主持霍爾特(Lester Holt)介紹下,希拉莉和特朗普正式拉開競選首場重頭戲的戰幔。


轟不公開稅表疑有隱瞞

二人先禮後兵,握手過後,希拉莉先行回應主持人關於振興經濟的問題,並向特朗普發動首個攻勢:他成功是靠父幹,「由父親借來1,400萬美元(1.09億港元)起家」。特朗普沉住氣沒被煽動,反而順勢擺出成功商人姿態,並歸咎國家當前問題,正是希拉莉30年公職生涯庸碌無能所致。希拉莉不甘示弱,當特朗普指她支持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時,她即時還擊:「我知你活在自己的世界,但那不是事實。」在首半小時的經濟辯論,特朗普保持一定氣勢,惟議題一轉到特朗普拒絕公開稅表,形勢就開始有變。特朗普企圖扯上希拉莉的「電郵門」,揚言「只要她公開她刪除了的3.3萬封電郵,我立即不理律師反對公開我的稅表」。希拉莉先是直認「我用私人賬戶是犯了錯……我要負責」,然後話鋒一轉,反攻對手不公開稅表,可能是有事隱瞞,質疑他或從未交過聯邦稅。就這樣,競選期間一直纏擾着希拉莉的「電郵門」,如此輕輕帶過了。特朗普亦未有在辯論中提及希拉莉失言形容他的支持者是敗類、未有質疑對方的誠信,被指錯過一個又一個攻擊機會。到特朗普質疑希拉莉選擇留在家而不接觸選民時,再給予希拉莉機會出擊,指特朗普似乎在批評她為今次辯論作準備,「確實如此。你可知我還為甚麼做準備?我準備做總統!」希拉莉之後繼續在反恐、國防、種族歧視等問題上找到爆發的機會。特朗普再一次譴責希拉莉當國務卿時的伊拉克政策有份造就「伊斯蘭國」(IS)崛起,又質疑希拉莉在其官方網頁公開打擊IS的計劃,是打草驚蛇。希拉莉即反駁,「至少我有計劃打擊IS」。



■(左起)特朗普妻子梅拉尼婭、女兒伊萬卡、副手彭斯撐場。路透社

■克林頓與女兒切爾西在觀眾席上交頭接耳。路透社



翻舊賬「他稱女性做豬」

希拉莉直斥特朗普之前否認奧巴馬是在美國出生,是散播「種族主義謊言」,更翻舊賬,直言「他是稱女性做豬、狗與蠢人的男人」。而當被特朗普質疑她不夠魄力當總統,希拉莉一臉不屑指「待他去過112個國家,為和平、停火、釋放異見人士,甚至花上11小時在國會聽證會作供,才有資格跟我講魄力」。現場登時掌聲雷動,分析形容「希拉莉終於回來了,展現前國務卿應有的本色」。美國有線新聞網絡公佈辯論後民調,指62%受訪者認為希拉莉是贏家,認為特朗普贏的僅27%,公共政策民調的快速調查顯示51%人認為希拉莉贏。分析認為希拉莉辯論表現從容,而特朗普未能透過辯論吸納新支持者。第二場電視辯論下周日在密蘇里州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舉行。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28/197844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391

梁變被動 令人感中央拒支持

1 : GS(14)@2016-10-28 06:05:10

【拆局】隨着胡國興、曾俊華、甚至葉劉淑儀正式公佈或盛傳將會參選下屆特首,至今仍然未公佈角逐連任的特首梁振英變得相當被動。有政界人士指出,若果梁振英無法搶在曾俊華辭職前宣佈連任,外界會解讀為中央不挺梁連任的訊號,「就算之後梁再宣佈參選,外界都會覺得,中央傾向支持曾俊華多過佢,佢個選舉工程就更加難搞」。


「成班支持者可能跳船」


該政界中人指,梁民望肯定不如胡國興、曾俊華及葉劉淑儀,能力也不及曾俊華與葉劉,唯一優勢是有中央、土共支持,而他早前說會在9月內決定是否角逐連任,就是想以先行宣佈參選造勢,「令人覺得中央祝福佢,令其他建制人士知難而退,就算唔撐佢嘅商界亦會歸邊,就算民望再低,一樣夠票贏小圈子選舉」。但梁如意算盤不只打不響,他遲遲不公佈角逐連任,反令人猜測中央是否拒開綠燈,若連曾俊華也正式宣佈辭職,梁參選仍「無聲氣」,「外界覺得原來梁振英冇中央祝福,中央似乎撐曾俊華仲多過佢,咁成班支持者可能跳船」,沒有中央全力支持下,梁也難敵曾俊華甚至葉劉淑儀的挑戰,「佢個選舉工程近乎冇得搞」。■記者莫劍弦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28/198148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750

胡孟青:被動加息 早好過遲

1 : GS(14)@2016-12-19 06:29:44

【明報專訊】港元拆息持續上升成為市場熱話,始終以升幅計算,年內累積非常之大,但現水平的各期限拆息,其實仍是相當之低。不要忘記,在2008年美國大印銀紙之前,作為銀行資金成本指標的1個月及3個月同業拆息,最少均要兩、三厘以上。

調轉頭想一想,與其糾纏於近期的拆息升勢,倒不如計算潛在通脹預期,以及利率走勢。事實上,只要通脹升幅快於利率上升幅度,本港利息不但沒有面臨上升壓力,反而要注視的是實際利率反而會進一步回落。

其實,出現實際利率下行的機會比真正加息的機會率更大。首先,本港銀行大有條件繼續按兵不動,毋須急於跟隨美國加息。而輪到美國,聯儲局對採取走前於通脹上升預期的加息步伐,膽量在在成疑,於是乎,近期客觀環境及因素假設一切不變,來年通脹上升幅度幾乎篤定會大於利率上調的水平,實質利率回落亦變相是緊隨而來。

金管局不抽走游資 提供緩衝

去年底,一及三個月拆息,分別仍是0.22厘及0.39厘,到近日已相繼升至0.66厘及0.95厘以上,升幅實在頗為驚人。同一時間,由金管局計算包括存款資金成本在內的銀行綜合利率,卻由去年一月的0.36厘,跌至去年年底的0.26厘,到最近大半年都處於0.25厘水平。可以說,未有充分證據證明,拆息上升,短時間會必然構成銀行整體資金成本一併向上。

港元的需求及流動性,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本港利率及匯率的生態圈。大量的銀行體系結餘,為銀行提供了緩衝,可以說,只要結餘不出現下降,市場會繼續有個假象,銀行是仍然大有條件在利息決定上一切不變的。由2008年起流入及累積於結餘的熱錢,何時會觸發外流,你不知,我也不知,專家不確定,就連金管局亦開宗明義不太知曉。有留意的話,當局近期已幾乎停止透過增發外匯基金票據,以抽走部分銀行結餘。目前,除了美息較強,港元票據需求可能受影響之餘,當局用意可能是趁環球拆息上升期間,讓資金市場可以更自然運作。

本港在聯匯制度下,利息套戥是自然運作的一部分。誠然,美息較港息一度高約40點子(100點子等於1厘),有足夠套息誘因,但因套息而潛在流出的資金,部分卻可能被其他因素抵消。臨近年底,拆息升,但港元部分時間更強,事關要應付繳稅的季節又來了,稅局近七成稅款收入,正正是在第四季旺季,以這些企業為首的港元需求,很大程度上亦是推高拆息上升的主因。

目前唯一不確定的,正正就是內地因素,在當局嚴控走資、不斷落閘下,中港兩地資金流,內地對港投資需求影響及其對本港流動性的牽連程度,是個頗大的未知數。相比美國,本港利率走勢的預示程度,可說是史無前例的複雜。但可以肯定,一旦環球利息上升趨勢已成,央行堅定不移摒棄超寬鬆政策,香港啟動加息應該是早好過遲。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409&issue=201612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529

陳德豪:被動式縮表 減金融巿場衝擊

1 : GS(14)@2017-10-01 19:19:42

【明報專訊】近期筆者經常不在香港,9月中到內地旅遊近一星期,上星期又因為公務到了北京,也是一星期。 五六年前,筆者差不多每個月也要到北京一次,每次逗留也是一星期或以上,所以對北京並不陌生。我很喜歡北京的文化氣息,作為中國的首都,七朝古都,北京城的宏大、繁榮,以及豐富的歷史遺蹟,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必然十分喜愛北京。

提到北京的歷史文化,有一位仁兄可說是功不可沒,就是國共內戰時期的國民黨一位上將,當時被委任為華北剿總的傅作義。我相信大部分讀者對這個名字較為陌生,簡單而言,當時他代表國民黨統領華北地區60萬國軍,並參與震驚世界的三大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在大趨勢下,國軍在天津及多個華北城市被擊潰,最後,中國共產黨軍團把餘下26萬的國軍,於當時被稱為「北平」的北京團團圍住,經過多番的游說,傅作義最終決定投降,打開北京的城門迎接共軍。

我絕對認同他當時的決定,一來避免了兩軍戰火將生命塗炭,另外,也避免了無價的古城古蹟,被炮火無情地摧毀,使紫禁城及眾多歷史文物得以完整保全。

歐日繼續量寬 抵消美縮表影響

上周聯儲局會議,進一步確認今年第四季開始縮表。操作的方法是從今年第四季始,以每月縮減100億美元的速度下降,在三個月以後, 即2018年第一季,每月的縮減速度會由100億美元,提升至200億美元,並在未來幾個季度逐步增加。

我認為研究縮表的影響並非那麼困難。 首先,單看數字,每月100億美元看似很多,其實數年前QE開始,聯儲局每月以買入700億美元的速度,購買國債,100億美元顯然不多。另外,一方面美國在縮表,但歐洲央行及日本央行仍然繼續QE,歐洲央行每月仍以400億歐元的速度,增大資產負債表。日本央行的QE仍是全年80萬億日圓。此起彼落,絕對大大抵消了美國縮表的影響。

第二個重要因素,美國是「被動式縮表」,意思是聯儲局將其持有的美國國債及其他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持有至到期,將回籠資金抽離銀行體系。被動的縮表對市場息口影響較小,相對「主動縮表」操作,將手持的國債在市場賣出,債券價格必然會下跌,債息上升,這對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影響會十分之重大,所以聯儲局所採用的被動縮表影響會小很多。

未來12個月都不影響息口

由於銀行息口是取決於銀行體系資金的充裕程度,資金愈充裕,息口(美元倫敦同業拆息LIBOR)就會被拖低 ,被動縮表會使到在銀行體系的資金逐步減少,理論上,會令拆息逐步上升。比較確定的是,在開始每月100億美元減少的速度,對拆息的影響不會很大,到了某一個臨界點,減少量從100億上升到300億至400億美元,息口應該會受到較大的影響,我估計這不會是在未來12個月需要擔心的事情。

太平基業證券投資總監 facebook.com/ethanchanth

[陳德豪 對冲博弈]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585&issue=201709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550

非被動追蹤基準指數 回報偏差大

1 : GS(14)@2018-01-15 01:47:00

【明報專訊】強積金預設投資策略(以下簡稱DIS)去年的表現跑輸基準指數,儘管業界辯稱,主要原因是新基金初始規模小,以致投資成本較大。但有基金界人士認為,業界一向有辦法應對此問題,基金若未能找到種子資金投資,基金公司亦會先投放一筆資金。况且,有不少積金商把原有基金直接變為DIS基金,故不存在初期規模較小的問題。

因此,業界指DIS基金跑輸基準指數的部分原因,在於投資策略上出現問題。雖然積金局為業界定下兩條基準指數,並為DIS基金設下0.75%的收費上限,但大部分DIS基金均非被動追蹤基準指數,反而是主動管理,因此投資組合不完全跟足指數,甚至存在很大的差異,以致回報偏離基準。

以65歲後基金為例,在計劃成員50歲後,逐步把債券增持至最多八成,股票減持至最多兩成。去年表現最差65歲後基金,屬「富衛強積金集成信託綜合計劃」(現已為永明強積金綜合計劃),據其2017年三季度報告,債券及股票佔比只有72%及18%,餘下10%為存款及現金,估計表現受這10%的資產拖累。

核心累積基金表現相差1倍

核心累積基金的表現更參差,最好及最差的表現相差一倍。永明旗下的「施羅德強積金核心累積基金」旗下回報僅7.7%,核心累積基金原意是股票佔比較大,風險承受能力較高,但該基金截至三季度的十大投資,有9隻為政府債券。

有基金經理表示,DIS基金首年的表現未及預期,亦反映DIS制度本身的問題,因為美國已踏入加息周期,歐洲貨幣政策亦勢將偏緊,此時投資在債券市場,將會錄得低回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206&issue=201801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566

香港正「被動式縮表」

1 : GS(14)@2018-04-21 09:42:49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6238&issue=20180421
【明報專訊】上周開始港元兌美元多次跌至7.85弱方兌換水平,金管局亦因此多次買入港元,以致香港銀行體系結餘減少了數百億元,令3個月以上的港元拆息被挾升至10年來高位。其實,美國的2年期債息近日也升至2.42厘以上的10年新高,當地的30年定息按揭利率在去年第三季起也不斷攀升,導致一些指標地區如紐約曼哈頓區的樓巿交投急挫(圖1),未知當香港銀行稍後也開始加息尤其P按息率回升時,對香港樓巿有何影響?

金管局買港元而抽緊銀根,工銀亞洲一份研究報告對有關現象給出一個頗貼切的形容詞——「被動式縮表」!是的,自金融海嘯後美國進行貨幣量寬(QE),令全球貨幣氾濫,並造成超低息,但美國聯儲局已先後數次加息並在去年底開始縮表,今年2月起美股開始明顯調整,雖說和中美貿易戰陰霾有關,但也不能排除是美國開始縮表的滯後效應開始出現。

難做高成數按揭 居屋二手市場冷清

事實上,美國加息和縮表令港美息差拉闊,才令港元走弱並跌至7.85,如今香港也開始要被動式縮表,對股樓的影響,大家也不應太掉以輕心!當然,樓價指數一日繼續創新高,主流意見自傾向看好。上星期截止申請的新一期居屋雖然呎價逾萬元,仍收到16萬份以上申請,超額認購30多倍,同時收到的「白居二」申請也近4萬份,超額10多倍,自然被解讀為「樓巿需求熾熱,後巿只升不跌」。不過,原來今年首季公屋及居屋第二巿場合共只錄得376宗成交登記,按季減95宗或20%,更是9個季度以來最少,和2016年第二季高位合共784宗比較,更是大減48%(圖2)!

上述數字反映巿民對新居屋反應熱烈,但對二手居屋或二手公屋卻冷淡,一來可能是不論是新居屋或新推出的「白居二」,申請還申請,反正所費無幾,最後申請到是否一定會買又是另一回事,可能只是抱着人抽我抽、不抽好像蝕底了的心態而已,就像之前也曾發生過申請時熱烈,但當突然股樓大跌,就會發覺真正出現揀樓的人大減,甚至出現滯銷。

另外,新居屋可以做九成按揭,二手居屋就算不少偏遠地區的居屋樓價早超過400萬元,根本不可申請九成按揭,若樓齡較高的二手居屋,承做按揭可能較私樓更難,首期不夠的唯有只能買新居屋,情况就如能提供高成數按揭的私人新盤,雖然往往有兩成至三成的溢價,不少巿民也要被迫幫襯!

供應不足 居屋價低難解決問題

因應新居屋申請反應熾熱,政府開始放風說研究將居屋定價和巿場價格脫鈎。不過,如巿民的居屋需求仍持續強勁,就算降低定價,也只能令中籤率只有三十六分之一的抽到居屋的「幸運兒」能以較低價錢買到居屋,向隅者仍然只有徒呼奈何,關鍵是一來居屋供應有限,難以滿足所有申請者的需要,二來是私樓太貴,才令居屋的需求那麼熾熱!

100多年前已有法國經濟學家指出,當出現饑荒時,就算政府肯用錢補貼巿民買食物,如食物根本不足,仍會餓死人;同樣道理,如供應不足,就算居屋如何廉宜,也滿足不了所有要買居屋人士的需求。朋友何濼生教授一早已提出居屋定價與巿價脫鈎(何教授建議改為和巿民的收入掛鈎),但同時要政府能保證,每個港人一生之中總有機會一定可以買到居屋,將居屋售價和巿價脫鈎,這才有意義,否則居屋政策,仍會繼續只是一個大型的抽獎遊戲。

香港的住宅價格和租金仍向上,但過去數年,香港的商舖租金卻出現明顯調整,主要是來自零售業不景。不過,近大半年香港零售業開始復蘇,政府公布的零售貨值重回正增長,但商舖租金卻滯後,按年仍是錄得負增長(圖3),這對做零售業的商戶而言屬黃金時刻,因生意好了,但舖租仍在低位未加,即是收入多了,但租金成本卻維持在較低水平,大大有利業績。

賺大錢未必一定要買樓買舖

對於投資者而言,只要看得準,不一定只有買住宅買商舖才可賺大錢,就如若能看準上述的零售復蘇而舖租仍處低位時機,買入一些優質零售股,其賺幅可以極為驚人,例子如賣化妝品的莎莎國際(0178),因業績理想,今年只過了4個多月,股價升幅便高達六成(圖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256

「磚頭」文化 貿戰被動

1 : GS(14)@2019-05-25 10:38:24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486&issue=20190525
【明報專訊】中美貿易衝突由關稅戰打到科技戰,更有預測指有機會演化為文明甚至種族的衝突,只望不要出現擦槍走火、以至最終要爆發真正的戰爭收場。說到文明的衝突,其實中美確存在重大的文化差異,單以對財富的取態便已截然不同,根據第一太平戴維斯的一份研究報告,在2018年美國人的財富構成以金融資產為主,而中國人的財富則極為偏重「磚頭」(圖1),而美國人的負債比重也高於中國人!

筆者覺得,願意承擔較高債務的人,其積極性或願意冒險的傾向也較高,也可能因此更具侵略性,而酷愛「磚頭」的民族,則會較被動和保守,相反金融資產因較多時候會出現「零和」的結果,即會是「我贏一定是你輸」或「我輸才你贏」,所以在中美貿易戰,美方看來更主動出擊和具侵略性,大家覺得對否?

文化差異 美方貿戰多主動出擊

說到磚頭,每當中國出現經濟壓力,也往往會放寬對房地產的調控,藉增加房產建設以帶動經濟,不過同樣根據第一太平戴維斯的研究,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已屆高位和出現放緩勢頭(圖2),長遠而言,這對內地樓巿具深遠影響,對房產的非投資性或真正自住需求也漸飽和,如中美貿易戰長期化,靠刺激樓巿而產生的利好經濟作用也可能出現邊際遞減。

倘貿戰持久 靠內房振經濟效用減

說回香港樓巿,中原城巿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88.62,按周再上升0.64%,距離去年8月的歷史高位僅低約0.01%,不過,指數有約兩星期的滯後,而近兩周中港股巿因貿易戰再惡化而急插,現又有美國封殺華為的新戰場科技戰,其對樓巿的影響要半個月後的最新指數才能反映出來。

小心出現樓巿跟隨股巿跌迹象

現有一種說法,由於去年樓價指數雖因中美貿易戰加劇而一度跌了約一成,但最近已回升接近破頂,業主和買家去年雖曾受驚嚇,但可能已產生「免疫力」,樓巿會較之前更抗跌,筆者也不排除這種可能,但最近的股巿表現,卻看不到股民出現免疫,而去年也是股巿先跌而樓巿最後也跟隨,今次倘股巿也是維持較長的跌勢,最終樓巿是否一定不會跟跌?

雖然樓價此一刻未見逆轉,但據代理反映,近期交投也有放緩迹象,更開始出現一些撻訂的二手成交,而美聯物業也指本周六日的十五大屋苑預約睇樓量按周減少了約一成。

筆者早前和一位心臟名醫朋友一起敘餐,之後向他請教香港醫生尤其是公立醫院人手不足的問題,他說癥結是人手分配的問題,指現時約一半醫生在私人巿場工作,另一半則在公立醫院工作,但前者只處理全港約15%的病人,後者則應付全港約85%的醫務工作,於是私家醫生其實未能發揮其全部能力,後者則做到死﹗

港公營房屋醫療資源分配問題相似

心臟名醫朋友說,造成此一現象,是政府或醫管局以為自己萬能,加上政客推波助瀾,以為不斷擴大服務對象便對大家好,但在低醫療收費和幾乎不分收入都收症,原來看私家醫生的病人都湧去公立醫院求診,造成迫爆和要排大隊現象,甚至影響醫生診症質素,真的是對所有病人都好嗎?

他又認為,如解決不了上述的醫生分配問題,輸入多少海外醫生都未必有太大用處。

朋友的說話,令筆者聯想起香港的房屋問題,現在政府在未完全解決土地和房屋供應不足,以為只要增應公營房屋比例便可以,其實也和醫生以為單靠公院多收症便完成任務,不也是會產生分配資源問題,反而令巿民受損?

說到醫生和房屋的分配問題,自不然令筆者想起近年新樓宇供應的地域分佈也極不平衡,筆者昨天應朋友邀請出席了香港營銷專才學會的早餐講座,主講者為擁有數十間連鎖特色餐廳的景樂集團老闆周基業,學了不少東西,其中一樣便可能和樓宇分佈和樓價差異有關。

周老闆說,集團根據顧客的大數據分析,近年開新店多了在九龍和新界選址,另外也發覺在港島開店極難請人,可能是餐飲業收入不高,員工多住在九龍或新界,如要往港島返工,交通費和多花時間會減低他們的過海上班意欲。

港島難請人有特殊原因

同場筆者另一個會計師樓東主的朋友也說,他們在灣仔和北角的公司很難請到人,而旺角的公司明顯容易請到員工。

事實上,近年愈來愈多新盤是在新界區落成,而九龍的供應也多過香港,根據美聯物業的統計,香港樓價最貴,九龍次之,而新界則最低(圖3),便可印證如住在新界,收入也可能較低,最好是在新界返工,次選是九龍,最不願意是要到香港上班。

另外,景樂周老闆說,多年前該集團已推行會員制,初期是讓食客儲夠一定消費額便可申請作為會員,然後有餐飲折扣,但反應一般,但之後改為要收年費約1000元,然後有折扣及回贈,卻反應極為熱烈,因會員覺得反正已付年費,便一定要多用餐才回本甚至「賺突」,令到員會人數急增和會員消費次數及消費額大增,反映不用花錢未必最吸引,大家在經營或政府推出措施時,可思考有關的邏輯。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7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