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抗癌藥物降價進入倒計時! 零關稅後將啟動集中采購
抗癌藥物降價進入倒計時。
按照國家相關部門自2018年5月1日起,以暫定稅率方式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堿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為零。各個相關部門也展開了緊鑼密鼓的行動。
4月27日,財政部發布《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於降低藥品進口關稅的公告》,稱自2018年5月1日起,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生產銷售和批發、零售抗癌藥品,可選擇按照簡易辦法依照3%征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對進口抗癌藥品,減按3%征收進口環節增值稅。同時公布了抗癌藥品清單中,其中涉及抗癌藥品制劑103種、抗癌藥品原料藥51種品類。
“5月1日正式實施進口藥品零關稅後,啟動抗癌藥品國家集中采購、醫保準入談判:對已納入基本醫保藥品目錄的抗癌藥品,3家以上企業生產的品種擬開展專項集中招標;生產企業不滿3家的品種通過談判、撮合等多種方式,鼓勵形成全國統一的采購價格;對尚未納入醫保報銷的抗癌藥品,組織專家評審並開展準入談判,將符合條件的藥品納入醫保藥品目錄範圍”,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在4月28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癌癥已成為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雙升”態勢,防控形勢十分嚴峻。
根據全國癌癥統計中心發布的2015年信息可以看出,2015年約有430萬人確診癌癥,另外280萬人因癌癥去世。在癌癥高峰之際,大部分抗癌藥價格昂貴,癌癥患者用藥可選擇性不高、費用負擔偏重,成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和改革獲得感的重要因素。
為了降低抗癌藥物的價格,國家之前啟動了國家藥品談判制度。2016年以來,原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分別組織開展了國家藥品價格談判和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準入談判,39個談判品種平均降價50%以上。其中包括17個抗癌藥品,如治療乳腺癌的曲妥珠單抗(赫賽汀)從1個療程2.45萬元降至7600元,降幅達70%;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硼替佐米(萬珂)從1.36萬元/支降至6116元/支,降幅55%。這些藥品已經全部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各地均已在省級藥品集中采購平臺上公開掛網采購。
經初步統計,截至今年4月18日,兩批談判的17種抗癌藥品因降價節約資金41.7億元,加上納入醫保目錄後報銷的部分,共為患者減輕藥費負擔62.4億元。
今年,李克強總理在“兩會”記者會上進一步提出,要讓抗癌藥品進口稅率力爭降到零稅率。4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明確了包括降關稅、加快創新藥進口上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強化質量監管等綜合措施,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急需抗癌藥品價格有明顯降低等要求,從多環節、多渠道降低抗癌藥品費用。
“在降低稅率的基礎上,綜合運用集中采購、醫保支付、合理用藥、研發創新等聯動措施,完善抗癌藥品供應保障政策,制訂了一系列工作措施。既有近期措施,也有長期考慮,陸續推動落地,形成協同作用,有利於堅持以藥品臨床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深化醫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於激發市場活力、完善抗癌藥品供應保障,有利於減輕癌癥患者藥費負擔、放大政策惠民效果。”曾益新表示。
據曾益新介紹,在降價的同時,也提出了推動建立控制抗癌藥費負擔的長效機制,特別是勵研發創新,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抗癌藥品研發的支持力度,建立對於國產抗癌藥品研發的持續穩定支持機制,完善國家新藥研發體系,提升國家新藥創新能力。對於臨床急需的抗癌藥品,優先支持研發,鼓勵抗癌新靶點、新機制藥品的研究和原始創新,鼓勵專利到期或即將到期的急需抗癌藥品的仿制研究,提高藥品選擇性。
其次是加快癌癥防治藥品的審批上市,降低藥品流通成本。嚴厲打擊商業賄賂、價格壟斷等違法違規行為。
“今年內全面推開藥品“兩票制”使流通環節加價更加透明,擠壓價格虛高水分。四是提升診療能力和合理使用抗癌藥品。堅持臨床價值導向,加強對臨床用藥的檢查指導,制定完善癌癥臨床路徑和並加快實施,促進癌癥規範化診療;推廣癌癥臨床用藥指南,落實藥師處方審核及臨床用藥指導工作,提升合理用藥水平。”曾益新表示。
涉案藥物易令人上癮
1 :
GS(14)@2015-11-01 23:09:21曾秀穎開出的處方藥:可待因酮(Oxycodone)、美沙酮(Methadone)、贊安諾(Xanax)與安定(Valium)在港均有註冊。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藥劑師形容,「這些都是容易令病人出現濫藥及上癮問題的」危險藥物,須醫生處方、藥劑師監管才能售賣,並要登記買方的姓名、住處等個人資料。
港須實名登記才可賣
其中可待因酮與美沙酮屬鴉片類藥物,公營醫院醫生通常只會向中度至嚴重痛症長期患者開藥,「且只能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等一線藥物無效時,才會處方。由小劑量開始,監察病人服食情況,服用時間不能太長,亦要講解確保病人清楚藥性」。本港醫生一般比較小心選用這些藥物,「但樹大有枯枝,間中會聽到私家醫生為了商業考量,濫開這類藥物給青少年,我們稱之為『丸仔醫生』,但只屬少數」。《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1101/19355813
「活的藥物」94%病人徵狀全消失改造免疫細胞 治末期血癌
1 :
GS(14)@2016-02-18 00:36:48■英國女童理查茲,前年秋天3個月大時證實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靠基因改造免疫療法擊退癌細胞,接受骨髓移植後,去年底宣告「奇蹟痊癒」,是全球首例。資料圖片
末期癌症,有望有藥可救。最新臨床實驗顯示,數十名只餘數個月性命的血癌末期病人,靠着經過改造的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竟然有多達94%病人的徵狀完全消失;研究員形容是重大突破。
美國西雅圖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的里德爾(Stanley Riddell),在前日結束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周年大會,講述以CAR-T細胞療法對付血癌的實驗結果;其中最令人鼓舞的一項研究,是35名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人,在接受這種治療後18個月,有94%病人的病情處於完全緩解期(remission,即徵狀完全消失,惟以後有可能重新出現)。
CAR-T細胞療法並非新技術,但近年才開始改良用於臨床治療,而有如此優異的治療成果,更屬破天荒頭一次。
■有嵌合抗體的T細胞會針對攻擊癌細胞。設計圖片
高反應率前所未見
所謂CAR-T細胞,全名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是指從病人身上分離出免疫T細胞,然後用基因工程技術,給T細胞加入一個能識別特定腫瘤細胞的元素,令T細胞具有殺死該種腫瘤細胞的嵌合抗體;這種CAR-T細胞要在實驗室中大量培養,之後輸回病人體內。參加實驗的那群病人都試過各種療法、包括高劑量化療,而病情無改善,估計「大部份只能再活2至5個月」。里德爾說:「在病情如此嚴重的病人身上有這樣高的反應率,是前所未見的。」另兩組共40多名患淋巴癌的病人,在接受CAR-T細胞療法後,亦有逾80%病人徵狀減少,當中一半人徵狀完全消失,而且情況已維持長達18個月。意大利米蘭聖拉法埃萊大學血液學家博尼尼對於有關實驗成績更是滿懷希望,形容是一次「革命」。「T細胞是活的藥物,有機會長伴我們終身。」這意味這些「殺手細胞」隨時候命,一旦癌症復發,它們可再次出手對付。目前CAR-T細胞療法仍在起步,暫時只做過對付部份血癌的測試,至於對付腫瘤的成效、以至緩解期有多長,都有待進一步研究。雖然里德爾不想揣測這種療法幾時完成臨床測試,但博尼尼有信心「相關產品出現在市場的日子很接近」。
料成主要療法
里德爾指出:「雖然CAR-T細胞療法像化療和電療一樣,不會成為所有癌症剋星,但我認為免疫細胞療法已成為對付癌症的主要療法之一。」以CAR-T細胞療法治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的研究報告,將於本年稍後出版。英國《衞報》/《獨立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217/19494052
死前六日疑服過量藥物入院Prince紫雨告別
1 :
GS(14)@2016-04-23 18:37:40【巨星殞落】【1958-2016】■美國流行樂巨星Prince前日於美國明尼蘇達州寓所猝死,終年57歲。美聯社
2016年是英美樂壇損失慘重的一年,繼「樂壇變色龍」大衞寶兒(David Bowie)於1月突然傳出病逝噩耗後,美國流行樂巨星Prince於香港時間前日晚上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寓所猝逝,終年57歲。有報道指Prince死前六日疑因服過量藥物入院,死因未明,不少歌迷得悉後紛紛到Prince大宅悼念,其間更下了一場雨,之後在Prince大宅上空出現了彩虹,為Prince粉絲的心靈帶來一點安慰。
被譽為80年代美國流行樂代表人物之一的Prince,音樂橫跨多種風格,被認為是一位天才橫溢的音樂人,名曲包括《Purple Rain》、《When Doves Cry》及《Nothing Compares2 U》等。他於美國時間周四早上9時43分被發現在其明尼阿波利斯市郊Paisley Park大宅的電梯內昏迷,救護人員即場用心肺復蘇法為他急救,但返魂乏術,半小時後宣佈他死亡。Prince的死因未明確,但警方指死因沒有可疑。有消息指Prince近幾周患重感冒,病情反覆。Prince於美國時間上周四在亞特蘭大舉行演唱會,當時觀眾指Prince的演出依然完美,豈料成為他的最後演出。他開騷後乘坐其私人飛機時,當時被指因感冒不適,需要緊急降落伊利諾州入院接受治療。
【4.14最後表演】■Prince上周四於亞特蘭大州的表演成絕唱。
【4.16出院去P】■上周五Prince入院治療後,翌日現身派對證明自己沒事。
【4.20藥房拎藥】■Prince於周三被拍到親自去藥房拎藥。
傳打救命針解毒
不過,美國娛樂網TMZ等均有報道,指Prince當時是因攝取過量藥物,他入院後要打「救命針」接受解毒治療。本來他需要留院24小時進行觀察,但因為當時醫院並沒有私人病房,所以他不肯留院,要求工作人員為他辦理出院手續返家,有指Prince出院時狀態不佳,但現時未知與其死亡是否有關。
Prince緊急入院後,為了證明自己沒事,於上周六在明尼蘇達州出席一個跳舞派對。Prince當時向觀眾指自己未死得,笑說:「要等多幾天,別浪費禱告。」間接預言了自己的死訊。
Prince被爆於這一個星期去了藥房四次。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Prince於死前15個小時,被拍到親自去藥房,據悉Prince在藥房時的狀態差,全黑色打扮的他顯得緊張及憔悴。在Prince死後數小時,他的首任妻子Mayte Garcia被發現於洛杉磯現身,神情哀傷。Mayte於96年情人節嫁給Prince,當年22歲的Mayte是Prince的伴舞,兩人相差15年,並於同年10月誕下兒子Boy Gregory,可是兒子患上先天畸形綜合症,兒子出生後一周便死亡,兩人於翌年便離婚。Mayte其後接受《People》訪問談Prince的死訊,她說:「我那時候愛他,我現在愛他,我永遠愛他。他現在與我們的兒子在一起。」
【雨後彩虹】■Prince死後大批歌迷到其住所外悼念,其間出現了雨後彩虹。美聯社
■粉絲到了Prince首次演出場地First Avenue門外獻花。路透社
奧巴馬留言悼念
荷李活巨星韋史密夫(Will Smith)於其facebook透露在Prince去世前一晚,他們傾過電話,所以表示對其死訊難以置信很愕然。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於facebook留言:「今日,世界失去了一個創作傳奇。米歇爾與我及全球千萬位粉絲一起悼念Prince的突然離世。」不少粉絲去到Prince的大宅外懷念他,獻上鮮花、心意卡、蠟燭等,起初下着雨,不過一停雨後,在Prince大宅上空便出現了彩虹,為Prince粉絲的心靈帶來一點安慰。
Prince的死訊傳出後,美國各地粉絲都自發地舉行了悼念聚會。有粉絲聚集在Prince經常舉行演唱會的Warner Theatre門前跳舞,美國導演史派克李(Spike Lee)舉行了一個街頭派對,與粉絲一起跳舞去懷念Prince。撰文:丁焯敏
■Prince的首任妻子Mayte於他死後現身,神情悲傷。
■美國總統奧巴馬讚揚Prince是創作傳奇。資料圖片
【經典晒冷】孖Beyonce拱照格林美
原名Prince Rogers Nelson的Prince於1958年出世,爸爸John L.Nelson是鋼琴手、音樂創作人,母親Matti Shaw是爵士歌手,Prince這個名字是由父親藝名「Prince Rogers」而起,出身音樂家庭的他,有傳在7歲時已寫第一首曲《Funk Machine》。他於1978年在出生地明尼蘇達州出道,創作了首張大碟《For You》,一直於當地紮根。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423/19582883
生仔唔靠醫生藥物野外自然分娩都得?
1 :
GS(14)@2016-07-17 15:41:32現代媽媽們生孩子,如臨大敵,要在大自然裏自行產子,似乎難以想像。現居於美國猶他州的瑟伯(Simone Thurber)卻以此為「夢想」,而且成功了。瑟伯4年多前在澳洲昆士蘭一條溪流,在沒有醫生、沒有藥物止痛的況下誕女,並把短片上傳到YouTube分享,吸引逾5,200萬人次觀看。儘管不少人質疑她的決定,但瑟伯指女兒如今已經4歲半,而且身體健康,是個「棒極了的小女孩」,強調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現年43歲的瑟伯是4子之母,在大自然分娩是她的夢想,她與當時的伴侶尼克(Nick)住在澳洲墨爾本,決定到昆士蘭一個熱帶雨林產女。瑟伯曾接受分娩訓練,她開始作動後,帶着薄墊子來到河邊,全裸的她四肢着地,然後看到寶寶的頭出來了。瑟伯說︰「她有點卡住了。尼克本在錄影,他把攝錄機交給我們的朋友,為寶寶的肩和頭調整一下,然後她就出來了。我立即抓緊她把她抱在胸前。」她三名女兒也在旁邊看着妹妹出生。瑟伯說上載影片是希望讓人理解如何在野外誕子,但從沒想過迴響會那麼大。在沒有醫護人員和止痛藥的協助下,瑟伯順利誕下女兒彼魯茲(Perouze),她之後更將胎盤部份打成奶昔來喝。瑟伯說:「我每次分娩後都受產後抑鬱之苦,這樣做有幫助,我感到精力充沛頭腦清醒……而我們美麗的小女孩健康又安好。」她又按澳洲土著傳統,把剩餘的胎盤埋在溪流旁邊,完成「回歸大地」的傳統。瑟伯說女兒成長一直順利,她說:「知道逾5,200萬人花時間看我誕下彼魯茲、無數父母多謝我分享這親密的體驗,幫助他們減少壓力和恐懼是非常美好的。」她的短片甚至啟發有電視台製作野外分娩的真人騷。不過她強調,並不建議孕婦在未諮詢醫生的情況下進行野外分娩。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16/19697673
助開發癌病柏金遜症藥物 研細胞自噬機制 日學者奪醫學獎
1 :
GS(14)@2016-10-05 11:29:10【諾貝爾醫學獎】細胞有如小型工廠,需要不同部門分工合作維持最佳運作,但如當中出現不良機件和產品,就有需要大掃除和回收,自噬作用(autophagy)就是細胞清理老舊蛋白質、失常的細胞器和入侵微生物的過程。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學者大隅良典憑發現和闡明自噬作用的相關基因和機制,令科學家從胚胎形成、老化、感染到癌症、柏金遜症和糖尿病等病症都加深了解,更因此獨得今年諾貝爾醫學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昨宣佈71歲的大隅良典得獎時,形容他的發現「對我們了解細胞如何循環再用其內容,帶來了新範式」。大隅將獨得800萬瑞典克朗(727萬港元)獎金。評審團指出,科學家在1960年代已發現自噬作用現象,觀察到細胞有種叫自噬體(autophagosome)的物體,像囊泡那樣包圍細胞內不要的物質,有時甚至將核糖體、線粒體等整個細胞器也包圍,然後送到跟溶酶體(lysosome)結合,分解內裏物質。不過隨後20多年,科學家未找到有效研究方法,也很少人投身研究,自噬作用研究進展很少。
■大隅良典
發現自噬作用關鍵基因
大隅良典1980年代末從較易研究的酵母菌細胞入手,但由於酵母菌細胞太小,內部結構難以觀察,他連酵母菌是否有自噬作用也不知。他想出妙計,就是以基因改造培育一種欠缺囊泡降解能力的酵母菌細胞,再令這種細胞捱餓,觸發自噬作用,令大量未能分解的自噬體積聚,在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這實驗不止證實酵母菌有自噬作用,更帶出他可用同一方法去辨識跟自噬作用有關的基因。大隅透過用不同基因異變的酵母菌細胞做實驗,逐一發現自噬作用的關鍵基因,1993年一口氣發表發現了15種基因和其作用,並展示自噬作用是由不同的蛋白質控制自噬體形成的各個階段。研究員後來證實人體細胞的自噬作用機制基本上沒有分別。由於自噬作用是一種細胞基本過程,很多健康和疾病都與它有關。胚胎形成、細胞分裂、細胞面對飢餓等惡劣情況和病毒細菌入侵,都涉及自噬作用,細胞亦透過自噬清理受損的蛋白質和細胞器,對抗老化的負面效應。自噬作用失調,就與柏金遜症、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有關,自噬作用的基因變異則會帶來遺傳病。科學界正針對自噬作用在這些疾病的作用,研發藥物。
日人連續三年獲諾獎
評審團指出,在大隅的先驅性研究後,自噬作用研究在2000年代數目大增,發表數目由每年不足100份暴增至現時逾4,000份。評審團成員韋德爾表示:「很少見一個人主導一個研究範疇這麼長久,又做了這麼多原創研究。他做第一個研究時,很少人對自噬作用有興趣,所以他幾十年來差不多一個人奮戰。」大隅得獎是日本人連續三年獲諾貝爾獎,包括美籍得主在內,大隅是第25位日裔諾貝爾獎得主,在醫學獎則是繼去年大村智後的第4位日本得主。諾貝爾獎網站/歐新社/中央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04/19790343
非名冊藥物收費不一
1 :
GS(14)@2016-11-24 07:30:11【本報訊】審計署發現,醫管局未有清晰書面指引管理非藥物名冊藥物的使用,現時各醫院批核醫生處方非藥物名冊藥物的做法各有不同,更有醫生未申請事先批核便使用未註冊藥物。非藥物名冊藥物各醫院收費不一,近6,000份藥單病人需付標準藥費另加藥物成本價,但其餘96.5%藥單病人只需繳付標準收費。醫管局2005年起實施藥物名冊,醫院可因緊急或會危及生命等情況,採用未納入藥物名冊的新藥物。2015/16年度公立醫院曾處方362個非藥物名冊藥物項目,較對上一年度增25%,藥物總開支為2.49億港元。
有醫生未經批核開藥
審計署批評,醫管局未有清晰的書面指引,管理非藥物名冊藥物的使用。報告又發現,有19份藥單醫生在處方前,未有取得聯網/醫院藥事委員會的事先批核便開藥,建議醫管局應就非藥物名冊藥物制訂詳細管理手冊,並確保有關規定獲得遵從,並應就收費發全面指引。公立醫院2011年起發生32宗遺失危險藥物事故,當中27宗經調查後未找出原因,其中4宗在同一醫院發生。有5宗事故從發現危險藥物遺失起計425至1,494日後,醫院仍未向衞生署呈報,直至審計署查詢,醫管局才於今年5月呈報個案。公立醫院發放藥物的平均可用日數持續增加,2011/12至2015/16期間,專科門診平均發放藥物日數由76.4增至84.2日,但醫管局沒有就藥物的浪費程度作出評估。醫管局表示會繼續優化藥物管理制度,又會就獲處方長日數藥物的特定病人群組,推行補充配藥服務,向病人分期配發藥物。■記者嚴敏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24/19843984
死刑藥物製毒針射狗湖南查獲8噸毒狗肉
1 :
GS(14)@2017-01-05 08:00:55內地民眾一到冬天,都會吃狗肉,近日湖南華容有不少低價、聲稱已有檢疫、「放心」狗肉出售,但民眾發現猚肉上有不少黑斑,引起民眾懷疑。當局調查後發現是不法之徒用毒飛鏢將狗射殺,而這些毒物是在網上買到。當地警方調查後,發現這些狗肉都是以含有劇毒物質氯化琥珀膽鹼,不法分子利用網上購買而來的專用弩以及劇毒物,瘋狂違法盜狗,只需要幾秒鐘,身中毒鏢的狗就會斃命。不法之徒以每斤5、6元(人民幣.下同)的價格賣給商販,商販則可以將價格抬到20元左右出售,存在暴利空間。「按照射個氣球判三年半,這些人該槍斃了吧?」內地民眾對毒殺狗狗的不法商人,感到極之憤怒,認為應該嚴懲。《法制晚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03/19885130
拍自殺戲疑人為錯失陳佩思誤吞藥物入ICU
1 :
GS(14)@2017-04-29 23:24:43■陳佩思拍攝一場自殺戲時,疑有人出錯而服錯藥要送ICU急救。資料圖片
現年33歲的陳佩思(Pancy),於無綫做了9年兒童節目,惟2012年兒童組遇大裁員被裁走,之後轉去香港電視又開台不成,還捲入直銷公司詐騙事件,痛失幾十萬元積蓄,幸早前獲姜皓文(黑仔)介紹簽約古天樂公司。不過,有人爆料指Pancy今年1月拍攝由邱禮濤執導、古天樂、張智霖及佘詩曼等主演的電影《常在你左右》,於一場服安眠藥自殺的戲份時,疑因吃下工作人員聲稱不傷身的「藥」,結果昏迷被送ICU急救,幾乎性命不保。
■今年1月,陳佩思曾在fb貼插針相。
■有指陳佩思於古天樂(前)和阿佘(左)合作的《常在你左右》出事。資料圖片
中藥調理
Pancy以短訊回覆本報時避忌表示:「拍戲整親受傷,做演員有時候好難避免,雖然今次比較嚴重,但我相信沒有人會去故意傷害我。」她又謂:「首先,我好感恩我現在仍活着,可以繼續做喜歡的事,亦有好多圈內的好朋友,好姊妹陪住我行,更多謝我經理人公司極力照顧我,還有家人和教會牧師等等的支持,也感恩上帝的保佑,所以現在我身體狀況已恢復得七七八八,每天都會做運動和食中藥調理,做好自己,準備迎接新的電影。亦非常感恩剛剛能和我屋企人一起去旅行過我的生日。」
■陳佩思曾墮詐騙事件失積蓄,幸得黑仔幫她接工作解困。資料圖片
■陳佩思與李亞男及陳美詩感情甚好,她直言多謝好友支持。資料圖片
阿佘避談
雖然Pancy不願多談,但今年1月她曾在facebook上載手背插針頭相片,還寫道:「上上個星期,因為一個人為嘅錯誤,我入了深切治療部,不清醒了4天……直到呢幾日,我開始回到地球!也順道交代一下,我身體逐漸康復,大家不用太擔心!生命真的可以好脆弱,我好掛住我的朋友……」不過,此貼文已被刪除。本報聯絡過導演邱禮濤,但截稿前未有回覆,監製唐文康則否認有此事,而阿佘亦以短訊回覆:「今次在電影《常在你左右》,主要戲份都係同古仔,好少同其他演員有對手戲,所以未有所聞有人誤服藥而入院。」採訪:李察、李森
難得生性暴龍哥創科眾籌夢,遭隱世肥報販秒殺!
https://goo.gl/hnEB7D「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
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
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428/20003782
基金觀點:腫瘤藥物股估值佳
1 :
GS(14)@2017-07-01 10:18:46最近,基因治療及癌症治療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代表生物科技行業的巨大創新浪潮已逐步取得成果。我們認為,近期推出新藥物的公司存在投資機會。投資者通常對新上市的藥物抱懷疑態度,但我們發現很多藥物(尤其是腫瘤學領域)的收益預期過低,從而令它們的估值更具吸引力。另外,部份公司的產品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批准,這些公司具有潛在的併購機會,我們預期今年下半年,它們將進一步整合。由於最近的盈利報告與預期相符,大型生物科技股普遍表現出色。我們認為,整體環境將繼續支持生物科技行業,而且大型公司價值有可能被低估。我們相信,現時估值普遍低估了這些公司再加速增長的可能性。從醫療領域的角度來看,我們仍看好腫瘤學、神經學及罕見疾病公司的前景。這些領域均面對着大量醫療需求,並處於受保護的索償環境中,存在大量創新機會。它們的療程主要針對病情嚴重的患者,定價並不會受環境影響而變化,抗壓性極高。相對地,我們在心血管疾病及傳染病等治療領域發現到較少機會,因為目前它們的治療方法已相當成熟。雖然生物科技業的發展令人樂觀,但投資者仍然需要了解企業的研發方向,避免投資缺乏臨床經驗及生物學研究,並處於早期階段的企業。
Copyright©2017。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版權所有。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本文之發行人為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亞洲)有限公司。本文只提供一般性資料,其內容顯示本行在刊登日期之見解。文內所提及的證券只作參考用途,並非購買、出售或持有任何證券的建議。投資組合不一定在任何時期內持有所述股票。本文的意見可因應情況修改而不作另行通知。本行對文中所載之推測不會作任何保證或承諾。本行亦不會就閣下使用本文或本文之任何資料、推測或意見而引致閣下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責。本文並未為香港證監會所審閱。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28/2007111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