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發改委查處艾司唑侖藥品壟斷協議案 三藥企被罰260萬

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對華中藥業、山東信誼、常州四藥等三家公司達成並實施艾司唑侖原料藥、片劑壟斷協議案依法作出處罰,合計罰款260余萬元。

艾司唑侖具有鎮靜、催眠和抗焦慮療效,是國家嚴格管控的二類精神藥品,艾司唑侖片屬於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的神經系統用藥,同時列入國家低價藥目錄。我國對二類精神藥品原料藥的準入和生產實行嚴格管制,全國獲得艾司唑侖原料藥生產批文的企業只有4家,實際在產的只有華中藥業、山東信誼和常州四藥,這3家企業同時也是艾司唑侖片的生產廠家。

調查發現,2014年低價藥政策出臺後,3家企業通過會議、會面、電話、短信、郵件等方式,在艾司唑侖原料藥市場達成並實施了聯合抵制交易的壟斷協議,在艾司唑侖片劑市場達成並實施了固定或變更商品價格的壟斷協議。2014年9-10月間,當事人在河南鄭州舉行會議,協商艾司唑侖原料藥和片劑的有關安排。當事人最後達成以下共識:一是每家企業生產的艾司唑侖原料藥僅供本公司生產片劑使用,不再外銷;二是對艾司唑侖片劑集體漲價形成默契。2014年12月以來,3家企業通過下發調價函的形式逐步調高艾司唑侖片劑價格,華中藥業和山東信誼多次通過會面、電話、短信等形式就調價信息進行溝通聯絡。

據原料藥銷售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4年,當事人共向下遊16家片劑生產企業供應原料藥。2014年10月以後,當事人陸續停止對外正常供貨,生產的原料藥僅供自用,大部分片劑生產企業由於缺少原料藥而被迫停產。調取的片劑銷售數據顯示,2014年12月至今,3家企業銷售的艾司唑侖片價格均出現大幅上漲,且漲價時機高度一致,證明聯合漲價的價格壟斷協議得到了實質性實施。以3家企業都生產的1mg*20片規格的艾司唑侖片為例,2015年至今,華中藥業出廠價上漲超過3倍,山東信誼上漲近2倍,常州四藥上漲1.6倍,3家企業的艾司唑侖片出廠價格漲至約1毛/片。

華中藥業、山東信誼、常州四藥作為生產銷售艾司唑侖原料藥和片劑的獨立市場主體,屬於在艾司唑侖原料藥市場、艾司唑侖片劑市場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當事人達成並實施的艾司唑侖原料藥聯合抵制交易的壟斷協議,使其他片劑生產企業由於缺少關鍵投入品而被迫退出市場,嚴重排除、限制了片劑市場的競爭,也掃清了在片劑市場實施聯合漲價的障礙;當事人達成並實施的提高艾司唑侖片劑價格的壟斷協議,直接導致2015年以來艾司唑侖片劑價格的大幅上漲,增加了廣大患者的藥費負擔,損害了消費者利益。在兩種壟斷協議的共同作用下,艾司唑侖片劑市場供應總量減少,患者用藥可及性受到影響。

國家發改委表示,3家企業達成並實施的艾司唑侖原料藥聯合抵制交易的壟斷協議,使其他片劑生產企業由於缺少關鍵投入品而被迫退出市場,嚴重排除、限制了片劑市場的競爭,也掃清了在片劑市場實施聯合漲價的障礙;達成並實施的提高艾司唑侖片劑價格的壟斷協議,直接導致2015年以來艾司唑侖片劑價格的大幅上漲,增加了廣大患者的藥費負擔,損害了消費者利益。在兩種壟斷協議的共同作用下,艾司唑侖片劑市場供應總量減少,患者用藥可及性受到影響。國家發展改革委依法責令當事人立即停止實施壟斷協議,並處罰款共計2603823元。

其中,對在壟斷協議的達成、實施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華中藥業,處2015年度艾司唑侖片銷售額百分之七的罰款,計1571829元;對壟斷協議的參與者、在調查過程中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且有立功表現的山東信誼,處2015年度艾司唑侖片銷售額百分之二點五的罰款,計547563元;對壟斷協議的跟隨者、違法程度較輕且能積極主動整改的常州四藥,處2015年度艾司唑侖片銷售額百分之三的罰款,計484431元。

國家發展改革委已於近日印發《關於在全國開展藥品價格專項檢查的通知》(發改價監[2016]1101號),重點檢查價格出現異常波動的原料藥、藥品品種,集中力量解決群眾和企業反映強烈的問題,切實維護醫藥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保護廣大患者的合法權益。歡迎社會各界通過12358價格監管平臺,共同參與規範藥品價格行為。

(綜合自發改委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592

接連海外並購破紀錄 本土藥企巨頭為何都想變身“跨國藥企”

繼7月28日,複星醫藥(600196.SH)宣布斥資12億美元並購印度註射劑藥企Gland Pharma後,8月4日,“千億俱樂部”成員上海醫藥(601607.SH)也跟著宣布了一筆高達9.8億人民幣的對澳洲保健品企業Vitaco的並購交易。

接二連三的醫藥企業海外並購額頻破紀錄,將今年的中資醫藥企業出海“買買買”推向了高潮。

“這甚至有可能會成為國內制藥企業變身跨國公司的關鍵時間節點。”羅蘭貝格醫藥並購方向的合夥人林江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前幾日複星集團舉行的電話會議中,複星醫藥執行董事兼董事長陳啟宇在回應收購印度藥企時也作了同樣的判斷:“中國的醫療產業市場會是全球最主要的市場之一,它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的市場了。按照全球的市場規律來講,伴隨著巨大市場的產生,一定會形成行業中間非常具有本土以及全球影響力的大型醫療保健行業。我們也希望醫藥在這中間有較大的作為。”

什麽原因在支撐“買買買”?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的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醫藥行業有17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了進行對外投資和收購的公告,領域覆蓋新藥研發、藥品生產、醫療器械、海外醫院並購等多個領域,涉及金額超百億元。而這一數據在2015年,A股醫藥生物行業上市公司赴海外並購的公司總計為11家,總計金額不超過50億元。

為何今年醫藥企業海外並購來得如此匆忙並且兇猛?

第一財經記者就此采訪普華永道、羅蘭貝格的多位醫療並購方向的合夥人時,得到了相似的答案:除了出於人民幣的貶值預期而引發的財務投資因素外,近兩年,國內藥品市場競爭激烈,包括一致性評價、醫保壓價在內的眾多因素對藥企短期的影響嚴重,過去依托單一品種實現大幅盈利的日子一去不複返,因此國內藥企瞄準海外並購也是希望借此拓寬企業的盈利途徑。

“海外並購的爆發在之前一定都有一個醞釀的周期,從選取到盡職調查、談判、公開意向,這之間都需要時間,而近期並購項目的頻繁公開一個重要的原因來自於此前中國的企業對於人民幣貶值預期的判斷。”林江翰說,“此外,從財務投資的角度來說,一般A股、港股的醫藥企業PE值都比較高,那麽就會出現一些企業買下海外標的,在海外退市後再裝進A股資本市場,進而使得本土企業在A股的估值上升。”

一個值得註意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財團希望加入到健康行業的“跨國買手”行業,這也促動了近一兩年海外並購案例的爆發——過去醫藥企業遇到好的海外標的卻苦於沒錢買的現狀不再會發生了:包括中國平安、中國人壽等保險公司近年來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了醫藥企業的並購、私有化進程中,比如在愛康國賓和藥明康德的私有化進程中就都出現了以上財團的身影。

“財團與藥企的聯手被認為可以出現1+1>3的結果。藥企在海外標的的選擇和後期整合上可以更專業,而財團出了資本後,海外並購對藥企的資產負債就不會出現過多影響。”林江翰認為。

除了財務上的因素,在過去的一年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藥價下行都多重因素都讓本土制藥企業不得不考慮拓寬產品線、甚至掘金海外市場來達到持續盈利的目的。

在7月28日複星醫藥完成並購後,複星醫藥相關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收購印度藥企Gland Pharma,主要的目的就在於借機進入歐美市場(Gland Pharma在美國市場共有17個上市的品種規格),以及進一步獲取全球註冊與認證的能力(Gland Pharma是印度第一家獲得美國FDA批準的註射劑藥品生產制造企業,並已獲得全球各大法規市場的GMP認證,這對複星來說進軍國際市場尤為重要)。

無獨有偶,上海醫藥的此次收購澳大利亞保健品上市公司Vitaco則是希望借機進入過去布局不深的保健品行業,享受該行業未來增長帶來的收益,同時推進國際化發展和布局。

“上海醫藥擁有豐富的國內線上和線下渠道資源,而Vitaco擁有優質的保健品產品線,二者結合可打造規模化的保健品產品組合及拳頭產品,構建良好的資源互補和協同優勢。”上海醫藥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

哪些海外標的是熱門

在普華永道思略特醫療行業合夥人孫超看來,在現階段,比較熱門的醫療行業海外標的包括醫療服務、醫療器械以及藥品三大類。

“醫療服務行業之所以成為熱門標的,是因為目前在國內市場,以醫院為主的醫療服務仍然存在巨大的供給缺口,而社會資本在進入時過去大多瞄準的也都是轉制的一些公立醫院,但這些可供轉制的公立醫院目前已經都被收編得差不多了,並且價格非常昂貴,在這一情況下,資本就有了轉望海外市場的原因。”孫超表示。

醫療服務的並購,綠葉制藥(02186.HK)是最典型的中國買手。實際上,在複星醫藥斥資12億美元並購Gland Pharma之前,國內醫藥企業最大的並購案例就來自於港股上市公司綠葉制藥4月18日與澳大利亞第三大私立醫院集團HealtheCare完成的6.88億美元的交割。綠葉醫療希望借此順利從制藥領域邁入中國最大的國際化的綜合性私人醫療集團行列,而HealtheCare也將正式進軍中國市場。

不僅僅是綠葉制藥,孫超透露,包括華潤集團在內的一些國內醫療機構對醫療服務的海外並購虎視眈眈。根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由華潤集團牽頭的一個財團正準備收購澳大利亞癌癥療法提供商Genesis Care的一部分股份,而如果成功,將成為中國與澳大利亞在去年達成自由貿易協議以來第一樁大規模的醫療保健相關交易。

“海外醫療服務類的資產一般現金流、利潤水平都不錯,但國內的社會資本進軍醫療服務領域都還存在盈利困擾,因此大家也都在嘗試將海外公司的這種能力複制到中國來,所以會對這樣的標比較感興趣。”孫超表示。

除了醫療服務,醫療器械以及藥物公司也是熱門標的:醫療器械類的公司註冊門檻低、新產品和叠代性以及利潤水平都較高;而藥物公司的並購可以讓國內企業快速獲得新的產品以擺脫過去依托單一品種盈利的現狀。據孫超透露,在現階段,國內企業在並購時主要是希望可以借此獲得國際研發的能力,在未來不排除進一步獲取海外渠道的可能。

而在林江翰看來,如果從企業並購的目的出發,這樣的並購標的又多可以分為三類:其一,並購會關註在全球以及中國市場都增長較快的領域,比如腫瘤領域。其二,本土公司希望借此進一步加強原有領域的研發實力,比如對於一家原本在呼吸道領域就有所長的企業來說,如果海外標的中有同一領域的優質標的,那麽這一並購將有助於本土企業在這一領域的實力增強。其三,對於一些希望在已有領域之外有所拓展的醫藥企業,海外並購將有助於業務能力的迅速取得。比如以上提及的綠葉制藥,就是希望通過並購快速取得從制藥領域向醫療服務領域延伸的“通行證”。

中國本土醫藥企業頻頻出海,“交易”可能才只是海外並購長途中的第一步,後續整合還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有人曾做了這樣的比方:就好比一場換腎手術,交易成功才僅僅代表找到了合適的“腎源”,如何應對後期可能會到來的排斥反應才是更重要的環節。

“醫療服務方向的並購能否成功未來還有很大考驗,因為醫療的運作其實非常本土化,很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在孫超看來,短期內,中國本土醫藥企業出海並購免不了會出現“交學費”的情況,“買回來以後企業如何整合,從系統到人員、團隊的搭建目前我們的管理體系都還不完整。”

的確,作為海外標的價值的一部分,如何守住原有的技術以及管理團隊,對於尚缺乏出海並購管理經驗的中國團隊來說將是巨大考驗。尤其是在對發達國家的優質標的進行並購時,這一管理上的“水土不服”顯得更為明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186

欣龍控股擬以8.32億元收購兩家藥企

欣龍控股9日公告稱,擬以以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購買王江泉、範冰合計持有的華衛藥業 100%股權及葛德州、孫偉合計持有的德昌藥業 70%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當中現金2.2億元,發行股份支付6.12億元。

公告稱,本次用於購買資產的發行股份數量為88,498,551股,發行價為6.91元。

此外,欣龍控股還擬向海南永昌和、藍星金石及國傲遠輝等3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發行股份數量預計不超過88,136,034股,募集資金總金額預計不超過60902萬元。本次募集配套資金扣除本次交易相關費用後的凈額用於支付本次交易中的現金對價及標的公司的募投項目建設。發行股份價格為6.91 元/股。

公告稱,王江泉作為業績補償義務人,承諾華衛藥業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不低於2800萬元、5500萬元、8000萬元和10000萬元;葛德州作為業績補償義務人,承諾德昌藥業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分別不低於3520萬元、3950萬元、4420萬元。

標的公司截至當期期末累積實現凈利潤數低於截至當期期末累積承諾凈利潤數,補償義務人應當按該差額對公司進行補償(如此前年度已補償金額大於該差額的則該年度無需補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380

獨家丨海正輝瑞被曝或將“離婚” 海外藥企本土化步履蹣跚

多位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證實,海正輝瑞或正處於“離婚”前期,在去年以來業績大幅下降的壓力下,輝瑞方面正考慮撤資,清算離場。

“業內很多人都已聽說這一事宜,分手形式將是輝瑞方面撤資,海正輝瑞今後或將吸收成為海正藥業的一個事業部門或是子公司。目前,輝瑞已向不少咨詢公司咨詢相關事宜,開始清算離場價值。”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

這一消息尚未得到海正輝瑞的正式宣布,員工尚不知情,第一財經記者就此詢問海正藥業(600267.SH)證券事務部,對方回應對於此事尚不清楚,目前海正方面也尚無變動計劃,而海正輝瑞對此回應尚不知情,輝瑞方面亦暫未表態。

值得註意的是,這並不是近年來第一起跨國藥企與本土制藥合資企業一拍兩散的案例,早在去年,默沙東就已宣布退出此前與先聲藥業共同成立的合資企業先聲默沙東,而德國拜耳集團對滇紅藥業的整體收購財務表現亦不盡如人意。

“達不到商業指標,慢慢雙方就容易產生嫌隙。其實這些合資藥企運營失敗某些程度上可以歸結為2013年GSK(葛蘭素史克)合規事件的後續反應,如果那件事情沒有發生,這一切或許會晚些時間到來,但在合規整改的大方向下,還是早晚會發生。”羅蘭貝格制藥與醫療行業合夥人林江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跨國婚姻”貌合神離

對於這起“聯姻”尚未滿4年的“離婚”,不少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海正輝瑞面臨拆分厄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合資雙方對於雙邊都有各不滿意的地方,並且這場聯姻在一開始就已經“貌合神離”。

2012年9月海正輝瑞制藥正式成立,作為目前全球500強企業與中國本土制藥企業間規模最大的中外合資制藥項目,合資公司成立伊始就得各方關註。該項目總投資2.95億美元,其中,海正藥業和輝瑞的持股比例分別為51%和49%。

早在海正輝瑞成立之初,時任CEO肖衛紅就曾提出,到2020年將實現營收超20億美元的目標,銷售網絡覆蓋全國95%的三甲醫院、90%的二級醫院和75%的一級醫院。

然而現實進展並不順利:海正輝瑞在2013年和2014年的營收分別為43.19億元和49.51億元人民幣,但到了2015年卻出現了急劇下滑,營收僅為28.21億元,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下滑超過100%。

在這樣的業績壓力下,海正輝瑞一年內接連替換了兩位CEO,包括CEO、CFO、銷售副總裁在內的不少重要崗位成員也接連辭職。

“當年苗天祥(海正輝瑞現任CEO)也是以‘救火’的身份來就任的,據傳最快今年12月苗天祥就會內部宣布輝瑞撤資的消息。”以上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雙邊的業務和期望值現在都未達標,因此導致海正輝瑞雙邊母公司在中國區的盈利利潤都受到了影響。”

據他透露,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跨國制藥企業,此前輝瑞在中國區的布局主要聚焦在大醫院、大產品上,輝瑞方面希望通過海正輝瑞來承載起輝瑞在中國廣闊市場的布局。“一些利潤較低的藥物通過合規途徑銷售成本會很高,因此希望借由本土藥企‘灰色渠道’的銷售方式來打開低價藥市場。”該業內人士透露。

事實上,早在成立之時,輝瑞中國區總裁吳曉濱就曾表示,合資公司與輝瑞母公司產品線不會產生重疊和同業競爭,主要針對占據中國70%市場份額的仿制藥。但這一規劃與海正藥業對合資公司的期待實際有所出入。眾所周知,海正輝瑞一直被海正輝瑞定位為公司從原料藥企業到制劑企業轉型的重要平臺,海正藥業將大部分的制劑業務也都陸續轉移到了合資公司。可以說,海正藥業並不滿足於輝瑞對合資公司定義的國內市場仿制藥銷售的角色。

從一開始,雙方的出發點就已有不同,一個希望聚焦國內,另一個則放眼於海外。也正因此,此前海正藥業董事長白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透露,海正輝瑞在成立前關於控股權的問題就爭奪了一年多,最困難的一次,雙方進行了長達兩個星期的封閉式談判,談判結果是最終海正藥業以51%的比例拿下了絕對控股權。

“當時海正有多余的錢和產能,也需要新的產品註入,他們希望通過合資拿到輝瑞的制藥工藝,並且希望通過合作,借輝瑞的力量打開海外市場,但這些預期現在都沒能達成。”以上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

2015年9月10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海正藥業下屬臺州工廠發出原料藥進口警示函,其中要求,自該警示函出具之日起至整改獲得FDA確認期間,在海正藥業臺州工廠現有準許進入美國市場的29個原料藥品種中,阿卡波糖等15個原料藥品種將暫時不能進入美國市場。盡管事出偶然,但該事件從側面說明海正輝瑞彼時尚未能承載海正藥業出走海外的重任。與此同時,根據當時媒體報道,海正輝瑞內部也已出現了巨大的矛盾和分歧,海正輝瑞原研產品“特治星”供貨不足就是一個重大信號。

藥企“混血富二代”盡數夭折

“2015年以前,中國藥品市場複合增速普遍超過20%,外資藥企更快,在這樣好的大環境下,很多問題都會被掩蓋。但是當中國醫藥市場紅利逐漸消失,以及在2013年GSK事件後,行業合規檢查趨嚴,行業增速普遍下降,企業利潤率下降,很多合資的問題就被暴露了出來。”普華永道思略特咨詢公司總監陳書豪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公開數據,2011年我國醫藥制造業平均利潤增長幅度為23.5%,但到了2014年利潤增幅銳降為12.09%,2015年為12.87%。

(數據來源:中國產業信息網)

在這一大背景下,同樣成立於2012年9月的先聲默沙東在合作不到3年的時間內便宣告解散。根據公開信息,該合資公司由默沙東控股51%,先聲藥業占股49%,雙方共投入6款治療慢性心血管疾病的藥品,合資公司主要負責產品在中國市場、尤其是基層市場的銷售。

“在那次的合作中,默沙東看中的是先聲的基層銷售網絡,想借用先聲的分銷渠道、藥店資源及政府關系等,把高端的醫藥產品推廣至中國基層市場。但先聲看中的是默沙東的品牌效應,希望能向高端的藥品市場進發。一個看中基層,一個看中高端,二者的出發點可以說從一開始就不同。”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華區總裁王昕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合資公司後來的實際運營中,由於藥價下行,先聲的利潤一再壓縮,最終導致了合作的終止。”

以先聲默沙東中默沙東力推藥物“舒降之”為例,該藥物在專利到期後已從2010年1月1日期統一調低出廠價,作為他汀類降脂藥物中唯一入選國家基藥目錄的產品,默沙東對該藥品的降價幅度超過了50%。而由於與先聲的銷售合作具有排他性,藥品毛利率水平下降的因素不僅使得合資公司的銷售分成受到波動,也使得先聲在行業內的利潤水平受到影響。

“默沙東投入合資公司的四大主力產品舒降之、科素亞、海捷亞、悅寧定均已過專利保護期,降價挽回市場、利潤趨薄的操作預期很強。因此先聲藥業是否願意繼續配合默沙東的產品節奏、雙方還有沒有繼續註入資源的誠意,都遭受了嚴峻考驗。”王昕表示。

無獨有偶,德國拜耳在2014年以36億全盤收購滇虹藥業後,雙方預期的並購紅利也並未出現。

“拜耳收購滇紅的初心是想成為中國市場OTC領域的NO.1,但這一目標現在已經難以實現。”一位接近此次並購的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拜耳並購滇紅後,不僅人員流失嚴重,滇紅藥業的利潤率也不盡如前。

而在他看來,拜耳滇紅整合未達預期的主要原因除了大環境以外,文化沖突是另一個主要原因。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在拜耳對滇虹藥業完成鯨吞後,進行了針對IT、財務、人員管理等系統的一次性整合,而非循序漸進,這對本土系統來說其實是很致命的打擊,也正因此造成了人員水土不服,流失嚴重。

除此以外,在人力成本上,由於外資藥企在對人員薪酬上監管嚴格,因此拜耳在收購後對雙方員實行了同工同酬,這對滇紅的利潤率也是很高的打擊,實際上,企業員工的能力不同貢獻必然不同,人力成本必然上升。

“外資藥企銷售人員的薪酬方式是高底薪低提成,但是國內銷售人員一直以來實行的是低底薪,高提成的方式。兩者存在很大差別。“以上業內人士透露。

水土不服造成管理軟肋凸顯,在林江翰看來,直到現在所有的外資企業都還在考慮究竟什麽才是進入三四線城市最好的商業模式,“僅僅依靠增加銷售人員,一定不是解決的辦法。實際上,據我了解相當多外資企業在中國的銷售人數已經達到過去他們在全球市場銷售人數的總和,緊逼企業過往可以管理的人數極限。”

GSK事件余震?

誰才是導致中外藥企合資企業蹣跚不前的真兇?幾乎所有人都將矛頭指向了三年前的那場巨大的合規風波。

2013年7月11日,中國公安部網站公布,“因涉嫌嚴重經濟犯罪,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GSK)部分高管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這是我國公安部門首次就某家制藥公司形成的立案調查聲明。

聲明中表示,作為大型跨國藥企,GSK在華經營期間,為達到打開藥品銷售渠道、提高藥品售價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采取直接行賄或贊助項目等形式,向個別政府部門官員、少數醫藥行業協會和基金會、醫院、醫生等大肆行賄。同時,該公司還存在采用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通過旅行社開具假發票或虛開普通發票套取現金等方式實施違法犯罪活動。

最終這起案件以GSK判罰30億元人民幣、多個高管判處有期徒刑2~4年而落下帷幕。但由此帶來的醫藥行業營銷轉型大戰卻開始硝煙彌漫,所有在華外資藥企對合規的緊張程度都達到了最高級別。

“以前是靠高毛利來支撐銷售的人海戰術,這里其實是有很多的灰色空間,相比較正規的學術會議銷售,請醫生吃飯的成本顯然更低。”陳書豪說。

傳統的銷售方式被合規事件“剁了手腳”,醫藥企業過往的高速利潤增長在GSK事件後幾乎全軍覆沒。

“其實核心還是一個算賬的問題。達不到商業指標,慢慢雙方就容易產生嫌隙。如果那件事情(指GSK合規事件)沒有發生,這一切或許會晚些時間到來,但在合規整改的大方向下,還是早晚會發生。”林江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他看來,過往的灰色銷售方式總有一天會需要向規範化的學術化營銷來轉型,但在利潤大幅下降的環境下,很多轉型實際難以開啟。

原本合資雙邊有明確預期的算盤在合規收緊、利潤下降的前提下變得更難實現。

“外資藥企期待通過與本土企業合作拿到與基層醫院的關系,但本土企業並不會輕易交差。相對應地,外資藥企也不會輕易的將核心技術給到本土企業。經濟好的時候,這些都被掩蓋了,但當利潤下降,一切矛盾就都浮出了水面。”陳書豪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582

7家藥企涉虛假廣告被總局通告:江西眾源藥業一藥酒上榜

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方網站獲悉,近期,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監測到7起藥品和2起保健食品廣告,其宣傳內容存在不科學的功效斷言、擴大宣傳治愈率或有效率、利用患者名義或形象做功效證明等問題,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嚴重危害公眾飲食用藥安全。現將有關情況通告如下:

一、天津市中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藥品“強力蜂乳漿膠丸”。該產品通過廣播媒介發布虛假違法廣告,宣稱“6個月,有心臟病的患者心不慌不悶了,心臟病徹底好了,臨床治愈100%”等。

二、江西眾源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藥品“健脾壯腰藥酒”。該產品通過電視媒介發布虛假違法廣告,宣稱“神奇新劑型特效奇藥,渾身上下老毛病,兩口藥酒全搞定,全面恢複各個組織器官病變”等。

三、中美華醫(河北)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藥品“三寶膠囊”。該產品通過電視、廣播和報紙媒介發布虛假違法廣告,宣稱“只需三個療程,男性功能可恢複正常,而且安全性是其它產品無法能比的,對因腎虛引起的各種病癥均有特效”等。

四、山東方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藥品“二仙口服液”。該產品通過電視媒介發布虛假違法廣告,宣稱“吃了3天,腰腿不酸,身上有勁了,可快速祛除腎虛精虧、腰膝酥軟癥狀”等。

五、雲南省騰沖縣東方紅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藥品“舒筋活絡丸”。該產品通過電視媒介發布虛假違法廣告,宣稱“只需十盒病根斷,保你腰突再不犯,只吃5個療程,這腰比沒得腰脫之前還結實了,最快的僅僅一個月,最慢的不到半年,花幾百塊錢就輕松治好了各種腰間盤突出癥”等。

六、湖南正清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藥品“消糖靈膠囊”。該產品通過電視媒介發布虛假違法廣告,宣稱“1療程恢複胰島功能,2療程清除堆積糖毒,擺脫各種並發癥,3療程治好糖尿病,告別終身服藥”等。

七、雲南雲龍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藥品“蠻龍液”。該產品通過電視媒介發布虛假違法廣告,宣稱“一盒無效,全額退款,服用5至7天,明顯感覺精力充沛,服用30天,前列腺增生肥大等障礙基本緩解了”等。

八、江西省修水神茶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保健食品“降糖神茶”。該產品通過電視媒介發布虛假違法廣告,宣稱“喝了一個月,15年的糖尿病,現在只吃一片二甲雙胍就行,走十里地都沒問題”等。

九、內蒙古彤輝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保健食品“彤輝牌羅布麻茶”。該產品通過電視媒介發布虛假違法廣告,宣稱“喝了二個月血壓降下來了,降壓藥也不用吃了,喝了六個月,血脂、肝功能、腎功能都已恢複到了正常狀態”等。

對上述違法廣告,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已將其違法行為移送有關部門查處。有關省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依法撤銷其有效期內的廣告批準文號。各省(區、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要認真履行屬地監管責任,加大對違法廣告的跟蹤監測工作力度,一經發現,要依法采取責令其產品暫停銷售等措施,移送有關部門嚴肅查處,並向社會公開處理結果。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特此通告。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

2016年11月15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78

你“死”才能我活?石家莊治霾大招:全市藥企停產!

傳統工業集中的河北石家莊,在北方的霧霾中最先站在了環保治理的生死線前。

11月20日晚間,華北制藥(600812.SH)公告稱,收到石家莊市大氣和水汙染防治指揮辦公室下發的 《石家莊市大氣汙染防治調度令》([2016]第 1 號)(下稱“調度令”),要求全市所有制藥企業全部停產,未經市政府批準不得複工生產。

次日,華北制藥和石藥集團(01093.HK)臨時停牌。前者表示若停產至年底,“原料藥部分將影響公司當期利潤5000 萬元左右”;後者稱,其“正向石家莊市政府申請準許繼續進行其在石家莊的正常制藥生產”。

9月中下旬以後,石家莊市經歷連續五次共28天的重汙染天氣過程,導致空氣質量持續惡化。該市環保系統於18日召開了“決戰45天利劍斬汙行動動員大會”,要求執法監管毫不留情。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就此詢問環境保護部(下稱“環保部”)華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該中心有關人員回複涉及藥業限停產的情況時說:不清楚。

以石家莊為基地之一的我國抗生素產業,屬於典型的發酵類工業,一直都是產生工業“三廢”(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的重災區。

“它們有時候寧可罰款也不願意徹底淘汰這些老舊的產業和產品。”22日,有不願透露姓名的醫藥行業觀察人士就此話題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汙染嚴重的企業多數都是低端制造產業,科技水平不高,這就造成了它們轉型艱難;而即便痛下決心轉型,也要面對原來生產線上員工的安置問題,處理不好都是大問題。”

對多個行業嚴格調控

事實上,不僅是制藥行業,調度令稱,9月中旬以來石家莊市連續出現多個重汙染天氣,在全國71個重點城市排位持續倒退,完成全年PM2.5濃度下降10%的考核任務極其艱難。按照《石家莊市利劍斬汙行動實施方案》和市政府有關要求,決定對全市工業企業,特別是制藥、水泥、鑄造、鋼鐵、煤電、焦化和鍋爐等重點行業實施嚴格調控措施。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分析結果顯示,自今年10月1日以來,石家莊已成為京津冀區域汙染最為嚴重的城市,PM2.5濃度均值比第二嚴重的保定高出18%左右,比區域內13個城市的平均值高出了近60%。

11月14日,環保部發布了10月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結果也顯示,石家莊排名第74,位列倒數第一。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華北制藥、哈藥集團、石藥集團和魯抗醫藥等四大藥企的青黴素產量占國內青黴素總產量的75%,同時,這四大藥企也是工業“三廢”的排放大戶,不僅廢物成分複雜,汙染危害也十分嚴重。

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胥樹凡此前曾公開表示:“生物醫藥產業如果在發展過程中不註重環境保護,大量排放汙染物,破壞環境,損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那就與其救死扶傷、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目標和宗旨背道而馳。”

“特別是現在的產業發展都向集中式的園區化方式發展,使得相關的環境問題在地域上更加集中和突出,影響更顯著。”胥樹凡說。

胥樹凡介紹,近年來,環保部陸續發布了六個針對制藥行業的汙染物排放標準,這些標準針對不同類型的醫藥生產企業、不同的期限、地域、排放汙染因子等都作出了排放的限制規定,控制汙染因子的類別除了傳統的常見汙染因子外,還增加了一些醫藥中間體,這是過去沒有的,實際上也是對制藥行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環保要求。

不過,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無論是今年5月,中央環境保護督查組向河北省反饋督查情況,還是河北省提出的貫徹落實中央環境保護督查組督查反饋意見整改方案中,均沒有明確提及藥廠停產或限產的要求。

中央督查組只是要求河北省“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切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加大水環境治理力度,堅決遏制水質惡化問題”。

河北省提出的貫徹落實中央環境保護督查組督查反饋意見整改方案,以及確定的整改措施清單,也只是要求“加快鋼鐵、煤炭去產能”“嚴控高耗能、高排放新增產能”“強化工業汙染源日常監管”,以及“開展散煤、焦化行業、露天礦山和道路車輛4個汙染整治專項行動,進一步降低汙染排放強度”“停產整治一批排放不達標露天礦山,修複綠化一批責任主體滅失的露天礦山”。

此外,河北省大氣辦對河北省汙染傳輸通道城市石家莊、唐山、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邢臺、邯鄲市及定州、辛集市下達的大氣汙染防治1號調度令,也沒有明確要求關停藥廠。

環保督察辦公室在督察中發現石家莊某石膏廠無組織排放嚴重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近年來,河北省違法違規上馬項目問題突出,大氣汙染防治形勢嚴峻。以石家莊市為例,該市近段時間空氣質量指數(AQI)指數急劇上升,存在PM2.5不降反升的風險。

11月17日,河北省大氣辦發出大氣汙染防治2號調度令,決定對完成大氣汙染防治年度目標任務進度滯後、近期汙染嚴重的城市實施重點調度。2號調度令涉及石家莊、保定、滄州、衡水和定州、辛集6市。針對醫藥企業,2號調度令要求,“實行駐廠監督,確保環保設施正常運行和穩定達標。”

保產業還是保環境

石家莊此番“利劍斬汙”,也將諸多產業發展與環保治理之間多年的矛盾再度升級。

對聚集了眾多制藥企業的醫藥重鎮石家莊來說,這就意味著,包括石藥集團、神威藥業、華北制藥和以嶺藥業等國內知名藥企都將自此進入沒有明確複工期的“冰封期”。

“目前,公司主要原料藥、制劑產品均有一定備貨,短期內銷售不受影響,但鑒於尚無法確定此次停產的具體時間,上述事項對公司生產及業績的具體影響尚無法預測。”華北制藥公告指出。

而涉及農獸藥原料藥生產的新奧股份(600803.SH)於21日晚間公告稱,公司所屬位於石家莊的兩家下屬子公司近日收到所在園區關於上述“調度令”的緊急通知。經財務部門測算,若上述兩家子公司所有產品全部停產一個月,在綜合考慮人工費用和固定資產折舊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將使公司營業收入減少7500萬元,凈利潤減少1200萬元。

“環保成本太高了,都要達標就會破產,錢花不起,現在這些工人怎麽辦?”石家莊某藥企相關負責人22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們這些年已經升級換代了一些老舊汙染嚴重的品種,但是產品轉型也不是三年五年就能替代的,而且普藥品種升級的空間也很有限。”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國、世界第二大OTC藥物市場和世界第五大醫藥市場。

發酵類制藥工業的生產特點是生產品種多、生產工序多,使用原料種類多、數量大,原材料利用率低。一般一種原料藥往往有幾步甚至十余步反應,使用原材料數種或十余種,甚至高達30~40種產生的“三廢”量大,廢物成分複雜,汙染危害嚴重。

近些年國內發酵類制藥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發酵類制藥廢水。攝影/章軻

也因為這一現實原因,汙染問題幾乎與中國原料藥和仿制藥為主的制藥產業發展始終並行,找不到根本解決的方法。

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幾乎所有抗生素類企業都尷尬地面臨因為汙染被點名被罰款的現實問題,哈藥股份(600664.SH)、聯邦制藥(03933.HK)、海正藥業(600267.SH)等大型制藥企業也曾在環保部門督查整改名單中。甚至,有的企業整改後也難以達到標準,屢屢“上榜”,如聯邦制藥,從2004年至今的十二年時間里,就有九次被環保部門點名批評、減產限產甚至關停。

以汙染問題多次被曝光的哈藥為例,哈藥股份曾在其公告中表示,“近年來,公司已累計投入4億元用於清潔生產和環保治理,主要建設了廢水預處理及汙水處理、氣味、鍋爐煙氣、噪聲等各項汙染處理設施。每年各項環保設施的運行費用在5000余萬元。”

而即便是對於能夠根除汙染問題的異地搬遷投資,哈藥在其2010年年報中也曾悲觀地表示,由於異地建廠的投資巨大,原料藥產品的附加值低、利潤空間微薄,預計投產後2~3年內將不具備競爭優勢,因此“極易造成企業處於虧損境地,造成企業無法生存的後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339

停產治霾,石家莊藥企如何過“寒冬”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123

2016年11月18日,進入冬天有一段時間了,寒風瑟瑟襲來,石家莊市連續一周籠罩在重度霧霾之中。18日一天呈現橙色預警重度汙染的霧霾一直籠罩在城市上空。(東方IC/圖)

連續幾日,石家莊的最低氣溫都在零攝氏度以下。一紙調度令此地的制藥企業更添寒意。對它們來說,這個冬天註定不太好過。

2016年11月20日晚間,華北制藥發布公告,稱其收到來自石家莊市大氣和水汙染防治指揮辦公室下發的 《石家莊市大氣汙染防治調度令》([2016]第 1 號)(以下簡稱 “調度令”),要求全市所有制藥企業全部停產,未經市政府批準不得複工生產。

公告稱,公司已擬定相關停限產實施方案上報市政府相關部門。此次停產的範圍為公司及石家莊市內子(分)公司。

“縣里的廠子全停了,真不容易,都是一刀切。”華北制藥一內部管理人員和南方周末記者感嘆。

企業也在“博弈”

次日,石四藥集團和石藥集團分別就“調度令”發聲。前者稱其位於石家莊的子公司已經於11月19日暫停生產,後者稱其正向市政府申請準許繼續進行其在石家莊的正常制藥生產。

為了能夠繼續生產,想與政府部門交涉“博弈”的企業不在少數。

神威藥業22日發布的公告也稱,其正向石家莊市政府申請準許繼續進行正常制藥生產。不過,據《第一財經日報》23日報道,一位神威藥業內部人士透露,“因部分工藝特殊性,自18號開始逐漸限產,政府督導力度加大,開始陸續停產,到昨晚(22日)基本停產。”另有媒體稱,神威藥業23日向政府遞交了限產申請,但政府部門還未回應。11月24日下午,南方周末記者就上述細節向神威藥業發函求證,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應。

同樣在22日發布公告的以嶺藥業,似乎已與政府部門協商談妥。該公司公告稱,經石家莊市高新區有關部門同意,公司使用揮發性有機溶劑的提取車間醇提工序停工,其他不涉及使用揮發性有機溶劑的工序不停工。

值得註意的是,同為上市公司的常山藥業並未發布相關公告。停產事件發酵以來,在投資社交平臺雪球上,一投資者認為,常山的生產不涉及相關汙染,應該不會停產。其他投資者追問:“你確定常山醫藥不用停產?”該投資者表示並不確定。

25日下午,南方周末記者致電常山藥業詢問最新情況,一位夏姓部長表現得頗為戒備。當記者問他是否了解企業目前的運行情況,他猶豫了一下後回答:“了解。”他在回應是否接到“調度令”時說:“肯定接到了啊,能接不到嗎?”他表示,目前正在跟政府部門協調的過程中。當記者想要詢問更多細節時,他掛斷了電話。

但是,常山藥業董秘在22日回複媒體時稱,目前公司並未涉及任何停產事項。當時有消息認為,常山醫藥不在此次停產政令的波及範圍內。

“短期不會受到影響”

突然停產,各家企業是否能有 “存糧”過冬?對此,上述藥企態度相對“樂觀”,均表示擁有一定備貨,短期內銷售不會受到影響。

不過,透過各自公告內容可以看出,不同企業所指的“短期“不盡相同。

以嶺藥業稱:“相關停產準備措施完成後,在1月底之前可完全保證公司產品市場供應不受影響。”以嶺藥業在接受證券時報采訪時表示,為提前應對每年冬季空氣汙染對生產帶來的影響,自2016年7月開始就有計劃的加大生產量,對主要產品做好庫存儲備。

相比起來,石四藥集團的表述更為謹慎。其稱,按照預期,以及目前的存貨水平,將不會影響業績。它的預期是“政府會有正面回複,有關生產預期2016年11月底前恢複” 。

石四藥集團指出,已於19日停產的石家莊子公司,占截至2016年上半年本集團總收益約 93%。其強調,“子公司的生產程序並沒有釋出有害之汙染物”,石四藥集團也已向石家莊市政府提出批準恢複生產的申請。南方周末記者向該公司致電詢問進展,但始終無人接聽。

華北制藥在21日的補充性公告中算了一筆賬後表示:按相關單位停產至年底初步測算,原料藥部分將影響公司當期利潤 5000 萬元左右。

而廣發醫藥的分析師則對一些藥物品種表示擔心,他們認為石家莊市的石藥集團和華北制藥是國內維生素C和抗生素生產的重要廠家,我們認為上述兩家企業停產會對國內相關品種的供需造成一定影響。據統計,石藥集團和華北制藥合計VC產能占到全國的30%以上,華北制藥在此前已經停產VC,目前每公斤VC粉價格已經從26元/kg上漲到33元/kg,東北制藥擁有2—3萬噸產能。同時青黴素鹽和7-ACA供給可能也會受到影響。

緣何指向藥企?

相比鋼鐵、煤炭、化工等高汙染行業,制藥行業對大氣汙染的影響似乎不太被外界所知曉。揮發性有機物(VOCs)是造成我國城市大氣汙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汽車制造、包裝印刷、裝備業制造、電子制造、家具制造和生物制藥等在內的工業源是VOCs汙染的重要來源。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抗生素原料藥最大的生產國和出口國,供應全球90%的抗生素原料藥,全球原料藥市場的三級供應鏈根植於中國,通過印度,再銷售到世界各地。

中國原料藥產業能耗大、汙染重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對生活在醫藥重鎮的石家莊人來說,制藥企業散發出來的味道似乎與童年記憶混在一起,有網友回憶稱:“小時候還戲稱為‘五味街’”。遺憾的是,童年已經遠去,但味道卻揮之不去。

“原料藥企業汙染物產生量大,又由於單類物料數量少,成分複雜,一般難以資源化,使得終端治理投資大,運行成本高。”有專家直指,對於制藥企業而言,一方面要面臨原料的上漲,而另一方面在醫改的大背景下,面臨藥品降價的壓力,未來最大的成本或是環保問題。

9月中旬以來石家莊市連續出現多個重汙染天氣,在全國71個重點城市排位持續倒退,完成全年PM2.5濃度下降10%的考核任務極其艱難。按照《石家莊市利劍斬汙行動實施方案》和市政府有關要求,石家莊市人民政府開始了一場“利劍斬汙”的行動,對全市制藥、化工、包裝印刷、家具等行業實行清單式管理,原則上所有揮發性有機物生產工序全部停產。

或不惟石家莊

盡管“利劍”不僅僅指向制藥企業,但在醫藥行業內掀起的反響卻最強烈。

在醫藥論壇蒲公英上,本周熱門的前兩個帖子都是關於此次停產事件的。帖子本身的內容情緒性極強,在跟帖回複當中,各種討論聲沸沸揚揚,既有石家莊人現身說法,描述原料藥廠的“滾滾濃煙是肉眼可見的”;也有人質疑這個政策的合法性;還有人認為這件事最大的影響是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例,擔心有其他省市照學照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專家組原組長倪紅在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表示,為了治汙,“行政停產”的措施屬於必要措施,但使用上要慎重,畢竟華北地區的霧霾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用全部關停來處理確實有點簡單,比較妥善的方式是差別政策,對於汙染程度高的企業先關停整改,排汙做得好的企業就無需被強制停產,“要有針對性,政策會更有效”。

一位醫藥人士指出,對企業而言,如果停產時間不長,有存貨應對銷售問題,體現在終端或僅僅是出現小範圍的價格波動。但霧霾沒有實質性改變,汙染企業停產、限產是重要治汙手段之一,若長期停產或對終端市場用藥、價格等多方面產生較大影響。

這樣的政策有可能會蔓延至其他城市。有位於唐山的投資者透露,唐山涉及藥企將在月底停產,但目前未獲證實。唐山市在本月下發通知稱,2016年11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期間,該市會加強大氣汙染治理,其中同樣提到“揮發性有機物工序”。唐山市要求,2016年11月15日至12月31日,未完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任務的涉及排放揮發性有機物的工序,減少汙染物排放50%;2017年1月1日起,未完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任務的涉及排放揮發性有機物的工序,全部停產治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024

預警特朗普藥價改革 藥企巨頭聯手提價

對於美國人來說,當選總統特朗普正式就職後,或許救命藥的價格會越來越貴。這似乎與特朗普的競選承諾背道而馳。競選期間特朗普放言要降低藥價,如今面對的卻是制藥巨頭的“不聽話”。

2017年伊始,趕在特朗普正式就職美國總統前,美國的一些制藥巨頭聯手擡高藥價,在捍衛公司利潤的同時,擺出一副與特朗普競選承諾對著幹的態勢。

集體漲價

在這波藥品漲價潮中,不乏制藥巨頭的身影。

比如,全球生物科技行業巨擘百健艾迪(Biogen Idec)對於治療多發性硬化癥(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三種藥品分別提價8%;阿索爾達治療公司(Acorda Therapeutics)也將旗下治療硬化癥的緩釋片Ampyra提價了9.5%;梯瓦制藥公司(Teva Pharmaceutical)緊隨其後,將多發性硬化癥藥物Copaxone提價8%。

不僅僅是治療硬化癥的藥品漲價了,就連普通的治療關節炎的藥品也在這波漲價潮中水漲船高。百時美施貴寶(BMS)公司治療關節炎的藥物就比去年漲價了6%。AMAG制藥公司對兩款治療腎臟疾病的藥物分別提價4%和5%。

而漲價最瘋狂的要數用於舒緩急性過敏癥狀的註射劑EpiPen。美國制藥公司邁蘭(Mylan)自2007年買下了該藥的所有權後,10年間,該藥的價格從最初的100美元兩支飆升至最近的600美元兩支,價格飈升了6倍。

對於這波漲價潮,藥企巨頭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理由。阿索爾達治療公司就在聲明中指出,Ampyra緩釋片是公司目前在市場中唯一競爭性較強的藥品,其中40%的銷售額都投入到了研發領域。梯瓦制藥公司也表示,Copaxone被證明是治療硬化癥非常有效的藥品之一,稍作提價也在情理之中。

早在競選時,時任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特朗普就表示,一旦勝選美國總統,將對醫藥行業進行改革,當務之急就是降低藥價。特朗普在勝選後,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就直言不諱地指出:“我不喜歡當前的藥價。”此言一出,美國的醫藥及生物科技板塊隨即發生劇烈動蕩,股價紛紛下跌2~3個百分點。

有分析認為,在1月20日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國總統前,藥企巨頭抓住了這一時間窗口,先發動一波提價,再觀望特朗普政府究竟會對藥價采取何種打壓措施。目前,特朗普團隊陸續公布的新政措施中,尚未提到藥價過高的問題。他們只是表示,新政府將改革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目的是將重點更多地放在患者對創新醫療產品的需求上。

調控藥價?

一直以來,藥價貴,是美國社會最具爭議、也是最敏感的話題之一。一方面,美國藥品市場上的藥品價格不是由政府直接決定的。此前,美國歷屆政府對藥品價格的幹涉相當少。沒有全國性的價格控制,沒有全國性的藥品目錄,沒有消費者費用共付的統一政策,美國藥品價格更多是由市場供需總體趨勢來決定,由藥品企業來進行定價。

另一方面,消費者醫療保險的等級不僅影響其在選購醫療藥品上的花費,同時也為藥價走高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與美國消費者息息相關的“奧巴馬醫改”(Obamacare)賦予了醫生開具價格高昂的藥品的權力。據美國媒體報道,藥價回扣能占據一位腫瘤醫生收入的30%。此外,即便被視為已“包羅萬象”的“奧巴馬醫改”也沒有強制性地覆蓋所有藥品,比如EpiPen。因此,漲價的沖擊對普通美國家庭來說,負擔不小。

目前,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正就“奧巴馬醫改”的廢存大打口水仗。對於民主黨籍總統奧巴馬而言,醫改顯然是其希望保留的為數不多的政治遺產之一。但是,在國會參眾議院都已占據優勢的共和黨顯然不會對奧巴馬的這一政治遺產放行。全盤修改,甚至廢除“奧巴馬醫改”都是共和黨以及特朗普團隊可能的考慮。

特朗普的總統顧問康威(Kellyanne Conway)表示,當選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將著手廢除“奧巴馬醫改”。彭斯將在當地時間1月4日會見國會共和黨人並探討取締“奧巴馬醫改”的細節。面對共和黨人的來勢洶洶,總統任期只剩下十多天的奧巴馬目前正與民主黨商量,如何阻止共和黨破壞自己心血的方案。

一旦如特朗普及共和黨人所願,“奧巴馬醫改”被廢除,特朗普團隊表示,“特朗普醫改計劃”將取而代之。盡管“特朗普醫改計劃”的細節尚未完全公布,但根據其在競選時的提議,也可一窺究竟。比如,要求所有醫療服務者提高價格透明度,特別是醫生和診所、醫院這類醫療機構,從而讓個人可以選擇價格最優的醫療檢查和服務。在藥品價格方面,特朗普建議,廢除藥品流通環節的障礙,以降低藥品價格。在特朗普看來,雖然藥企都是私營企業,但提供的卻是公共服務,如果允許消費者從其他國家選購安全可靠的藥品,或許能加大藥品領域的競爭,能擴大普通美國人的選擇範圍,達到降低藥價的根本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097

醫保目錄4.0“吃”了好多中藥,一波上市藥企坐等“療效”

時隔8年,醫保目錄4.0終於落地。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稱“人社部”)網站23日公布了新版《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7年版)》(下稱“新版醫保目錄”)。較2009年的版本,新版醫保目錄的西藥、中成藥多了339個,總數達2535個。此外,還新增了45個擬談判藥品。

醫保目錄自2000年誕生以來,於2004年、2009年更新過兩次,此次擬談判藥品的進入將使患者受益。人社部醫療保險司司長陳金甫表示,考慮到部分藥品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但價格較為昂貴,按現行價格納入目錄可能給基金帶來較大壓力,專家同步評審確定了45個擬談判藥品,下一步將通過談判適當降低價格後再納入目錄。

事實上,醫保目錄每更新一次,對於跨國藥企在內的在華制藥企業都會帶來一定影響。不過,有業內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版醫保目錄對行業產生多大的顛覆性影響,還要看此後出臺的“醫保支付管理辦法”如何約束目錄內藥品的使用,兩者結合下,1.5萬億元的藥品市場有望迎來重大調整。

陳金甫表示,各省市醫保藥品目錄將於今年7月31日前完成,此後,各統籌地區應在1個月內開始執行新版藥品目錄。這也意味著新版目錄的執行將在8月31日前落實完畢。

上市醫藥公司“爆發”

隨著新版醫保目錄的發布,A股醫藥板塊23日下午迎來爆發,億帆醫藥、特一藥業、葵花藥業等多家上市公司出現漲停。

公開資料顯示,此前我國共出臺過三版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目錄,分別是2000年、2004年和2009年版,其中2004年藥品總量新增323種,2009年藥品總量新增340種,在本次目錄更新後,醫保覆蓋的藥品總量將達2535個。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此前最受期待的生物制品並未迎來大幅調入的情況,僅寥寥數個入選。相反,中成藥超出業界預期,調進品種達兩百多個,兒童藥物品種新增數量達到91個,二者成為了此次目錄更新的最大贏家。

“藥品目錄工作方案中提出‘調入藥品重點考慮臨床價值高的新藥、地方乙類調整增加較多的藥品以及重大疾病治療用藥、兒童用藥、急搶救用藥、職業病特殊用藥等’,專家組在審評中嚴格按照工作方案,對上述藥品予以重點考慮。”陳金甫表示。

第一財經記者還發現,在已有的醫藥上市公司中,人福醫藥、恒瑞醫藥、億帆醫藥、康緣藥業、益佰制藥等受益最多。其中,億帆醫藥以12個入圍品種高居榜首。

“此前很多上市公司的創新藥物並未進入醫保目錄,因此作為今年重點關註的政策,8年後新的醫保目錄出臺,我們相信將會對不少公司的業績和股價產生真正影響。”瑞銀證券醫藥分析師童少靖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對於醫藥企業而言,醫保目錄的“出”和“入”將給營收帶來重大改變。以康緣藥業的熱毒寧為例,該藥物在2009年銷售收入為1.98億元,但2010年進入醫保目錄以後,2015年銷售收入已達14億元左右,營收增長了6倍。

按以往經驗,入圍藥企的業績多在未來2~3年中逐漸體現,2009年的調整中,有些藥品的銷售出現翻倍,甚至增長了10倍。

中藥企業成最大贏家

無論是新增的數量還是總數,中成藥已經成為新版醫保目錄中的絕對主角。數據顯示,目錄中的中成藥數量達到了1238個,占比則高達49%。

但有醫藥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成藥所占比例過高,許多中成藥的療效並不確定,“無效就是浪費醫療資源,這樣的比例更刺激企業無序發展。”

不管怎樣,相關中藥生產廠家已成此次醫保目錄更新的受益方。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包括益佰制藥、康緣藥業、天士力在內的相關中藥上市公司均有不少品種得以入圍。除中藥品種以外,化藥品種占了另外的三分之一,受益企業多為行業的龍頭公司,包括恒瑞醫藥、石藥集團、三生制藥、億帆制藥等。

中成藥的“發力”也受到了不少機構的關註。有券商人士認為,這和近年來國家對於中醫藥行業的政策引導不無關系。

去年8月,《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在這份規劃中,中醫藥行業首次被提升至“國民經濟重要支柱性行業”的地位。報告提出,截至2020年,中藥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預期將超過1.5萬億元,年均增長達到15%。

業內預計,中藥行業在今後2~3年仍將迎來重磅利好政策。

此次中標三元的中藥企業貴州聯盛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汪洪峰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三款產品目前的年銷售額僅為幾千萬元,但進入醫保目錄後,預期銷售量均可破億,其中兩款獨家品種有望迎來5~10倍的銷售增幅。

“參倍固腸膠囊和麝香活血化瘀膏目前在醫保目錄中分別是治療腸道和風濕類風濕的中藥品種。參倍固腸膠囊是國家食藥監總局批準的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唯一中成藥,此前因為進口化藥的退出,中藥治療就迎來了比較好的發展時期,我們預期未來銷量可以達到4億~5億元。而麝香活血化瘀膏是治療慢性病的醫藥品種,進入醫保目錄後我們會按照大品種的計劃來進行生產和運營。”汪洪峰說。

1.5萬億醫藥市場迎來重塑

新版醫保目錄之所以震動業界,是因為在上一次的醫保目錄調整中曾催生了數十個銷售破十億的品種,因此對於醫藥行業而言,這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政策之一,1.5萬億的醫藥市場也有望借此迎來重構。

但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一名專家看來,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對於醫改及老百姓的意義更大。第一財經記者也獲悉,新的“醫保支付管理辦法”很快將出臺,將約束目錄內藥品的報銷原則,將與新版醫保目錄一同影響整個醫藥市場。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於明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相比新版醫保目錄,新的醫保支付辦法將對企業產生更大影響,在目前的征求意見過程中,以跨國藥企為代表的高價藥生產廠商正面臨博弈現狀,而這也是兩份文件未能同時出臺的主要原因。

“(醫保支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有的內容爭議較大。比如,嘗試對一些高價藥采取新的支付方式,患者按比例(20%~25%)支付相應費用後,超出醫保方規定報銷的部分將由醫院承擔支付。如果落實,將會對跨國藥企產生顛覆性的變化,因為這樣一來醫院對這些高價藥的采購欲望將大大減少。”於明德說。

新版醫保目錄中的45個擬談判藥品則正是官方為高價藥物納入醫保留的一扇門。在這45個藥品中,近一半為腫瘤靶向藥物,涵蓋了白血病、肺癌、胃癌、結直腸癌等常見腫瘤,其他為心腦血管疾病、罕見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用藥。

不過,一名接近人保部的人士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了醫保目錄不斷擴圍的擔憂,“此次增加了339個品種,對醫藥產業會有很大推動,但也對醫保基金帶來一定壓力。”

上述國家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表示,此次醫保目錄的制定仍然是以專家為主,而非來自市場需求,只有增加,沒有減少。他認為,應該將醫保中使用率較低的藥品淘汰出目錄,並把使用率高的藥品納入。

陳金甫也坦承,藥品目錄長期沒有調整,導致一些問題,包括:參保人員目錄外藥品費用負擔較重、與臨床用藥需求脫節、創新藥品無法進入目錄等,因此需要新的藥品目錄。未來將著手研究完善醫藥用藥管理辦法,建立常態化、動態化的醫保用藥準入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17

重磅 | 醫保目錄再度更新:生物藥企未達預期,中藥企業成最大贏家

時隔八年,一直備受業界關註的新版醫保目錄終於正式落地,2009年的醫保目錄調整曾經催生了數十個銷售破十億的品種,因此對於醫藥行業而言,這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政策之一,1.5萬億的醫藥市場也有望借此迎來重構。

值得註意的是,此前最受期待的生物制品並未迎來大幅調入的情況,相反,中藥企業超出業界預期,成為了最大贏家。

“此前很多上市公司的創新藥物並未進入醫保目錄,因此作為今年重點關註的政策,新的醫保目錄出臺,我們相信將會對不少公司的業績和股價產生真正影響。”瑞銀證券醫藥分析師童少靖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今日,人社部網站公布了新版《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7年版)》(下稱《藥品目錄》),和2009年版醫保目錄相比,最新版的醫保目錄共增加363個品種,其中,甲類藥品西藥增加了53個品種,中成藥增加38個品種。民族藥增加了43個品種。

新版目錄顯示,醫保基金予以支付品種共2535個,包括西藥1297個,中成藥1238個(含民族藥88個)。其中僅限工傷保險基金準予支付費用的品種5個;僅限生育保險基金準予支付費用的品種4個。其中,西藥1297個,中成藥1238個。

“中藥企業的受益這次可以說超出了預期,有兩百多個品種被調進了名單,此前業內完全沒有預期到會調進這麽多,化藥中標100多個,生物藥品只有幾個品種入圍。”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幾乎一致公認的,此次中藥企業成為了最大贏家.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包括益佰制藥、康緣藥業、天士力在內的相關中藥上市公司均有不少品種得以入圍,而在今天上午醫保目錄的名單公布後,相關上市公司也都錄得了不同幅度的漲幅,有些甚至漲停。

在此次新增的363個品種中,化藥品種占了三分之一,收益企業多為行業的龍頭公司,包括恒瑞醫藥、石藥集團、三生制藥、億帆制藥等。

資本市場之所以對新版醫保目錄調整如此敏感,一方面是由於這是繼09年之後時隔8年的再度調整,新增幅度達到15%,而更重要的是,對於醫藥企業而言,醫保目錄的“出”和“入”將給營收帶來重大改變:以康緣藥業的熱毒寧為例,該藥物在2009年銷售收入為1.98億元,但2010年進入醫保目錄以後,2015年銷售收入已達14億元左右,營收翻了7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