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女生投資周記:市場在害怕甚麼? 王雅媛


2010-05-31  OD





上星期我寫了一篇有關駿威汽車 (00203)被大股東廣汽集團提出私有化建議一事。因文章篇幅有限,只分析了如果私有化成功帶來的投機機會,還來不及寫私有化不成功的可能性。駿威復 牌,宣布其大股東廣汽將向駿威提出私有化建議,以借殼方式實現整體上市。持有一股駿威的股東將可獲0.37861股廣汽H股作交換。現時每股廣汽H股估值 介乎11.94至12.71元人民幣,即每股駿威股份代價的價值將介乎5.16至5.49港元。

小股東喜歡收現金

一般來說, 私有化分別可以以全現金、全股票或者部分現金或部分股票來交易。我認為小股東最喜歡用現金來交易的私有化,簡單又直接。故此,有時候收購者提出的價錢跟市 場認為的價值出現一點折讓,小股東都不太介意。相反,小股東是不喜歡用股票來交易的私有化。

何為用股票來交易?即是收購者以另一股票來換你 手上的股票。股價可升可跌,升跌十分視乎當時的大市氣氛。因此,如果收購者想以另一股票來私有化一間公司,收購者通常需要給小股東多一點好處,小股東才會 願意接受。而最後一種便是以股票加現金混合的私有化方案。

傳聞駿威每股現金值高

這次廣汽私有化駿威是以廣汽集團的股票來交 易。廣汽H股是以11.94至12.71元人民幣去上市,即是二○一○年市盈率12.5至13.3倍,現在內地汽車股平均市盈率才9至11倍,故此駿威汽 車的小股東是以便宜股票換貴股票。如果我是駿威的小股東,我會選擇接受這個方案。去年大市氣氛那麼好,駿威股價最高是5.4港元,現在收購價便接近這價錢 了。

究竟市場在害怕些甚麼阻力?我曾經聽過一個講法,就是其實駿威的每股現金值是很高的。不過因為現金都是存在駿威持股50%的廣州本田 裏,故在帳目上它是並不需要詳細地披露,而一般小股東都是不知道的。但那些基金股東便十分清楚這個真相,故此它們是不會輕易接受廣汽集團現在提出來的條 件。

申銀萬國證券(香港)聯席董事 王雅媛(Victoria)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沒有持有以上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02

讓全球半導體巨人害怕的「白髮魔鬼」

2010-8-30 TTW




立錡謝叔亮:我們笨

所以落實每一個小細節

從新竹老舊透天厝發跡,立錡總經理謝叔亮靠著鐵血治軍的精神拚出活路,在巨人遺忘的小角落一步步壯大。

12年後不僅站上台灣類比IC領域的龍頭,甚至成為德州儀器無法忽視的敵人,今年他還要面臨什麼挑戰?

撰 文‧林宏文、謝富旭、賴筱凡八月十九日一位高頭大馬的外國人悄悄飛扺桃園機場,這位留著一頭銀色短髮、眼神炯炯有神的人就是全球類比IC界的龍頭||德州 儀器執行長譚普頓(Richard K. Templeton),他執掌年營收超過二九○○億元的半導體帝國,他來不只強化與台灣科技產業客戶的關係,還宣示一項訊息:一場全球大戰即將展開。

鏡 頭往南拉,在高鐵竹北站附近的台元科學園區內,這裡藏著台灣最具實力的IC設計小聚落。其中一家公司內各種物品陳設井井有條,連停車場中車子都停得整齊畫 一,一位頭髮灰白的中年男子正在召開會議,他就是台灣類比IC教父||立錡科技總經理謝叔亮,正在謀畫如何應付即將到來的大戰。

台灣類比IC教父力抗全球龍頭一位是全球類比IC界的龍頭、一位是公司營收只有德儀三十分之一的台灣IC教父,為何這二個男人會開戰?

原 來自前年以來,德儀受全球不景氣影響,營收受到嚴重衝擊,這個半導體巨人決定退出競爭激烈的手機晶片市場,全力搶攻遭忽略的類比IC領域,並買下飛索半導 體日本公司(Spansion Japan Ltd.)旗下八吋廠及十二吋廠,年底龐大的產能即將開出,台灣的類比IC產業將受到挑戰,首當其衝的就是謝叔亮。

但這並非謝叔亮第一次受到挑戰,從創業之初,鎖定每個價格僅十元至二十元的類比IC||一塊不被外國半導體巨人重視的領域開始,就已是困難重重的挑戰。

「用 心」等待機會 「用智」開創新局不願屈居人下的個性,讓當年在沛亨半導體的謝叔亮,有不如歸去的想法,有一次與一些想離職的同事泡茶聊天,大家對工作都有許多不滿,突然 一位同事就說,「不然這樣,副總,我們自己來做怎麼樣?」就是這句話,觸動了謝叔亮,立刻打電話給另一位已離開沛亨三個月的同事,就這樣,謝叔亮、戴良 彬、袁子豪三位沛亨的離職同事,成了立錡的創辦人,一九九八年,立錡就這麼成立了,而謝叔亮因為年紀最長,被順勢推舉為總經理。

不過,創業是必須付出代價的,沒有太多資本的他們,只能租下新竹市一幢連戶的舊透天厝落腳,公司招牌又不醒目,「所以客戶來訪要我們報路時,只能告訴人家,立錡就在『名人髮廊』的隔壁!」一位資深員工說道,因為立錡就位在一家髮廊的隔壁,連髮廊都比立錡的招牌顯眼。

剛從沛亨出來自立門戶,創業之初的立錡並不賺錢,只能先找一些通用型、不會侵犯到別人專利的電源IC來做,供應給手機充電器等產品製造商,勉強維持營運。

但 光是這樣,並無法讓立錡生存下去,所以謝叔亮得想辦法降低成本。為了把手上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謝叔亮只好自行拼裝IC測試機台,利用陽春的桌上型電 腦,安裝上從安捷倫等大廠購入的儀器,一台IC測試機台,居然只花了五十萬元就搞定,這與現今立錡購置IC測試機台,動輒新台幣六、七百萬元起跳,已是不 可同日而語。

縱使謝叔亮做到這個地步,老天卻始終沒有眷顧立錡,原因無他,就因電源管理IC產業,本來就是一個要用智,也要用心等待機會來 臨的產業。電源管理IC單價低,平均一顆價格在十元至二十元之間,除非產品出現重大瑕疵,或者面臨規格世代交替的空窗期,否則系統廠商幾乎不會因為區區幾 塊錢差價,甘冒產品返修率提高的風險,更換電源IC供應商。

所以,即使謝叔亮已經盡力降低成本,但立錡成立三年後,還是只能維持慘澹經營的局面,更一度幾乎賠光公司的資本額,讓謝叔亮陷入四處調錢的窘境。但是處於練功階段的謝叔亮對於自己與同事要求並不放鬆,甚至設定非常嚴格的紀律。

為了維持紀律,他甚至連出席公司的會議要準時這樣的小事,都親自要求,對於遲到者,他沒有如同「鐵血」郭台銘般,採取罰站這樣羞辱人的處罰,而是罰錢,讓違規者記取教訓。

有一次,立錡員工到日本旅行,相約第二天早上八點在飯店大廳集合出發,結果第二天一早不到八點,立錡全員到齊,只有一個人遲到,就是帶隊的導遊!謝叔亮的嚴格甚至被立錡的基層工程師取了一個「白髮魔鬼」的稱號。

經過多年苦熬,幸運女神終於對立錡露出了微笑。二○○一年底,當桌上型電腦記憶體主流規格面臨世代交替,那是個DDR快速取代SDRAM成為主流的年代,一個記憶體規格的改變,連電源控制IC也得跟著升級,謝叔亮的機會來了。

原因很簡單,對於主機板廠來說,這種產品更迭的空窗期,如果採用美、日大廠的高規格電源管理IC,雖然品質好、主機板返修風險低,但價格卻相對高,產量也有限。然而,若是選用規格低一階的台廠電源管理IC,價格相對低、且產量充足,甚至還可以提早新產品上市的時程。

紀 律加執行力 總能迅速站穩新領域看在謝叔亮的眼裡,這就是立錡的機會,他得扭轉客戶對台廠電源管理IC的印象,讓客戶知道,用立錡的電源管理IC,不只價格低廉,也有 高產量,更重要的是,故障比率也能如美、日大廠般低。就是這麼一顆RT9173的晶片,造就了立錡翻身的機會。

靠著鐵的紀律及過人的執行力,立錡挺過生存危機,一步步壯大,「國際對手最佩服我們的是,立錡每進入一個新的功能領域,很快就有成績出來!」謝叔亮有一次接受媒體專訪時自豪的指出。

靠 著快速研發、高品質、低價位策略,立錡在類比IC領域中闖出一片天,不僅趁著德儀的錯誤決策(忽略類比IC領域),快速搶占老大的市場,同時也逼小型IC 公司退出市場,立錡每月向全球出貨數億顆電源管理IC,瑕疵率不到百萬分之一,幾乎已與國際一流公司不相上下,這就是謝叔亮厲害的地方,「以前國外大廠不 注意我們,現在,他們不僅要很小心,還要擔心我們會吃掉他們的市場!」對於立錡的成功,謝叔亮曾經指出,「我們沒有別人聰明,甚至比別人笨!」立錡的成功 來自於落實每一件事,一步步闖出自己的舞台。靠著嚴格的細節執行,立錡營收在去年全球類比IC領域排名大躍進,從第十三名晉升到第十名,今年預估營收更可 突破百億元大關,謝叔亮的身價也因此可達到十六億元。

從一個小領域慢慢蠶食,已成為「小巨人」的立錡,終於踩到了「大巨人」的痛腳,引起老大哥的反擊。

這位五十三歲的類比IC教父,不只要帶領立錡面對德儀的反撲,還要面對跟隨者的挑戰,例如立錡前員工出去創立的力智,就是謝叔亮頭痛的後起之秀,今年肯定是謝叔亮創業以來最關鍵的一年。

謝叔亮

出生:1957年

現職:立錡科技總經理

學歷:美國聖塔克拉拉大學電機博士經歷:沛亨、鈺創、貝爾實驗室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40

金融炒家最害怕的照妖鏡 奧立佛史東:貪婪不是推動世界的力量

2010-10-04  TWM 
 

 

奧立佛史東出身於華爾街的家庭中,他的父親是股票經紀商,童年就住在曼哈頓的豪華公寓裡,他的青年歲月卻是圍繞在吸毒、暴力及各種叛逆行為中。

年老時,他拍出一部控訴華爾街貪婪的電影,出身華爾街,卻又詛咒資本主義,史東是一位什麼樣的人?

 

撰文‧乾隆來

一九八七年,就在紐約股市大崩盤後不久,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導演的電影「華爾街」席捲全球票房,片中由麥克道格拉斯飾演,穿著吊帶褲、滿嘴髒話、深信「貪婪是好事︵Greed is good!︶」的股市作手葛登蓋柯︵Gordon Gekko︶,成為華爾街的形象代言人,麥克道格拉斯更因此奪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奧立佛史東成為世界的焦點。

當時大家以為,隨著股市的崩盤,加上電影裡面惡臭的炒手形象,華爾街貪婪的世代已經告一段落,金融炒家紛紛入獄服刑,世界將會回頭尋找安定與長期投資的價值;但是,經過了二十三年,大家才驚覺,一九八○年的炒作,根本只是開幕式而已!

蓋柯:比起現在炒手,我只是小咖!

而今,奧立佛史東拍了「華爾街」續集,還是由麥克道格拉斯演出二十三年前的作手葛登蓋柯,蓋柯從監牢服刑期滿重出江湖,憑著老招牌伎倆成為股市名嘴與暢銷書作家;但是,當看到當今對沖基金炒作的手筆,以及投資銀行包裝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操作,連蓋柯也不禁承認:「與現在的炒手相比,我只是小咖!」電影是時代潮流的鏡子,奧立佛史東的兩部「華爾街」,卻更像一面醜陋的照妖鏡,而且時間不偏不倚地落在一九八七年與二○一○年兩個金融大泡沫破滅的時點上。

在金融海嘯之後,華爾街猶如一片戰後廢墟,百年機構倒閉或被接管、數十萬金融高階經理淪落街頭。政府更是追打落水狗,歐巴馬通過二次戰後以來最嚴厲的金融改革法案、歐洲拚命要課徵銀行稅、降低負債︵deleverage︶成為主流聲浪。如杜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在內的對沖基金大師紛紛宣布退休,連巴菲特也轉頭去搞慈善捐贈了,大家似乎又認為過度貪婪、炒作的年代終於告一段落。

但是,金融炒作真的結束了嗎?○八年的金融海嘯真的警醒了好鬥、急著想發橫財的社會大眾嗎?

「你的電影,鼓舞了我進入華爾街!」這個問題,恐怕連奧立佛史東都無法回答。他在接受美國媒體訪問的時候說,他自己原本也以為,一九八七年崩盤是歷史的終結;後來卻發現,他所塑造的「壞人蓋柯」,竟然成為許多年輕人模仿學習的對象,不斷有年輕人告訴他:「你的電影,鼓舞了我進入華爾街!」而且,隨著電影在全世界的放映,金融炒作的貪婪,爆發成全球化運動,就如同暴力電影刺激了黑幫集團升級,奧立佛史東的「華爾街」,也鼓勵了更多想要一夜致富的年輕人前仆後繼投入金融炒作領域。

刺激金融犯罪絕非史東的本意,他應該是好萊塢大導演裡「最左派」的人物,但也因為他拍片極為認真,光這部電影就找了超過三十位華爾街的資深銀行家來擔任顧問,巨細靡遺呈現了金融圈內光鮮亮麗、精采刺激的真相。這部「華爾街:金錢萬歲︵Wall Street : Money Never Sleeps︶」無疑比二十三年前的那部更令人著迷。

還有,發行片商灑狗血也不手軟,看看廣告的訴求就知道了,片商廣告詞說「接近敵人,更甚於親近朋友」、「如果想要致富,祕密在學會如何貪婪!」「貪婪已經被合法化了,貪婪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有這樣精采的戲,有這樣刺激的廣告,二十年後人們又會吹出多大的金融泡沫?實在難以想像。

全好萊塢「最左派」的大導演奧立佛史東不只是全好萊塢「最左派」的大導演,更是「反美」陣營的頭號旗手。從美國政府及美國主流社會的角度來看,奧立佛史東除了拿過很多次奧斯卡金像獎外,他的言行與電影中反政府的論點早已不是新聞。

先說史東正在籌備的電視影集﹁Secret History of America﹂(美國神祕的歷史),這部以紀錄片形式拍攝的影集,將會圍繞在過去一百多年來,最黑暗、最殘酷無情、人類最醜惡的事件,圍繞在諸如毛澤東、史達林、希特勒這些「壞人」周邊的事件。

史東宣稱要「以非傳統的角度來看這些人與事」,而所謂的非傳統,史東舉希特勒為例,他認為希特勒只是歷史上的替罪羔羊,一個最容易被拿來當成墊背的藉口,他認為希特勒只是一連串歷史事件的產物,而他要去探究的,是「造成希特勒」背後的真正原因。

所謂「造成希特勒現象」的真正原因,史東沒有明說,外界的猜測是他將會把第一次大戰勝利國對德國的壓搾,拿來大作文章,大家印象中的好人,可能會成為史東新片裡的壞人。

搞歷史翻案文章也就罷了,史東還拍片直接讚揚美國的敵人。他去年拍了一部紀錄片「國境之南︵South of the Border︶」,全片讚揚被美國歸類為獨裁者的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Hugo Chavez︶。

史東呈現的委內瑞拉與其他的中南美國家,是積極向上、生活富庶、人民歡樂的景象,而且把查維茲領導的反美行動,做了正面的詮釋。去年九月七日義大利威尼斯影展,史東與查維茲手牽著手一起走紅地毯,接受群眾的歡呼,這個畫面,連《時代》雜誌都受不了,乾脆以「史東與查維茲的愛情故事」作標題,用極為罕見的諷刺語句嘲笑史東的電影。

史東與查維茲的確是志同道合,他們最大的共同敵人是美國前總統布希,查維茲稱布希為「惡魔」(Devil),是世界上反對布希的頭號戰犯,而史東則在二○○八年拍攝反布希的電影「W」,稱布希「笨蛋」,兩人一搭一唱,猶如一對左派的情侶。

九月十五日剛剛慶祝六十四歲生日的史東,堪稱是操作政治電影的高手,布希只是他許多部電影的主角之一,早在一九九一年,他就拍過「誰殺了甘迺迪」︵JFK︶,對暗殺事件大作翻案文章。成為他電影主角的總統,還有一九九五年以尼克森為主角的「白宮風暴」(Nixon),此外,○六年上映的「世貿中心」、九四年的「天與地」、九一年的「門」、八九年的「七月四日誕生」等,都是政治掛帥的電影。

史東的發跡電影「前進高棉」︵Platoon︶也是政治味道十足的越戰電影,反戰、暴力、高超的電影技巧,是史東一貫的電影風格。「前進高棉」與「七月四日誕生」兩部反越戰的電影,也為他奪得兩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根正苗紅的華爾街世家子弟一位左派的電影導演,為什麼可以把華爾街拍得出神入化?原來史東根本就出身於華爾街的家庭中,他的父親是股票經紀商,史東的童年就住在曼哈頓的豪華公寓裡,而且正如大多數華爾街交易員一般,他們也在康乃狄克州的斯坦福擁有一棟別墅,史東年輕時還曾在法國的交易所內工作,絕對是根正苗紅的華爾街世家子弟。

不過,今年已經六十四歲的史東,顯然對華爾街的爾虞我詐深惡痛絕,他公開地說,「我反對蓋柯,我是那種工廠的人,我認為製造業才有價值。」「當信任崩潰,就是資本主義的垮台之日!」奧立佛史東只要每拍一部片子,爭議就沒有斷過,外界會認為他是故意譁眾取寵,但是他卻是在每部片中尋找救贖。著名的「前進高棉」片中充滿了暴力、強姦、血腥的畫面,其實正是反映當時一位嬉皮、異議分子的少年史東,面對殘酷真實世界的反省,「別人是拍戲,我是拍人生經歷,我見過的暴力比你多,你真的想談暴力嗎?好,那就實實在在地談吧!」他挑釁地對媒體說。

在「華爾街」中的奧立佛亦是如此,雖然父親是股票經紀商,但是他在片中塑造的父親形象,卻是一位充滿正義感的藍領工人卡爾,何嘗不是對自己身世的一種救贖,希望自己是出身在充滿信任、傳統美國價值的家庭。

這樣看來,史東倒是為他這部華爾街電影下了重要的注解,「信任」是金融市場的基石,但是近年所謂金融創新,卻讓「算計」超越了「信任」,為了利益,投資銀行設計出像洋蔥那樣層層複雜包裝的衍生性產品,把這些毒藥產品賣給親密的交易夥伴,從最好的朋友身邊賺走數以十億元計的利益,一個只有算計、沒有信任的金融市場,還有未來嗎?

在史東暗藏背叛情節的「華爾街:金錢萬歲」片中,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猜測,貪婪之火不會消滅,而會在二十年之後再次吞噬世界?

 

奧立佛史東

(Oliver Stone)

出生:1946年

 

現職:導演

 

學歷:紐約大學

作品:「前進高棉」、「華爾街」、

「七月四日誕生」、

 

「誰殺了甘迺迪」、

 

「世貿中心」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4

害怕重蹈父親失敗 億元票房導演的獨門心法

2011-8-1  TWM




每一顆石頭我都不放過,我永遠不放棄從二十九歲開始執導第一部作品「雙城故事」,到後來參與的每一部片,只要陳可辛出手,幾乎部部叫好又叫座。

被譽為導演界東方不敗的陳可辛,他的獨門心法究竟為何?他又是如何成就電影大夢?

撰文‧燕珍宜、鄭淳予

七月二十日,台北信義威秀擠滿人潮,影城兩側高掛著巨型海報,一幅是「變形金剛」,另一幅則是「哈利波特」,但大家等待的卻是一部華語片──「武俠」。

「武俠」在大陸上映才一周就已經衝破一億元人民幣票房。究竟是誰敢挑戰「變形金剛」與「哈利波特」這兩部好萊塢超級強片?他就是導演──陳可辛。

陳可辛踏上「武俠」記者會的紅地毯,靦覥的笑容、大大的黑框眼鏡、腳穿招牌帆布鞋,要不是摻雜幾撮白髮,儼然像個三十出頭的文藝青年;不過,他卻是兩岸三地最有票房號召力的電影導演。

躋身中國億元票房導演俱樂部的陳可辛,他所執導的「投名狀」,在亞洲區創下逾四千萬美元的驚人票房;所監製的「十月圍城」,則更破此紀錄,票房高達五千萬美元。不可思議的是,陳可辛所參與的電影,不但是票房保證,他還是得獎常勝軍。

從 「甜蜜蜜」,陳可辛奪下第一座金馬獎開始,產量不算高的他,一有新作品推出,其他影片就相形失色。如二○○五年陳可辛首度嘗試歌舞片「如果.愛」,奪下金 馬獎最佳導演獎。○八年,陳可辛帶著「投名狀」來勢洶洶,再度問鼎金馬獎,力克風靡全台「海角七號」的「地主國」優勢,一舉拿下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獎。據 統計,陳可辛從一九九一年出道至今,共入圍二百三十一次,贏得一百四十六個獎項。

陳可辛不但會賺錢又會得獎,也是不敗將軍。從他二十九歲執 導的第一部作品「雙城故事」,一推出就大獲好評開始,接下來他參與的每一部作品,如「金枝玉葉」、「甜蜜蜜」、「金雞」、「見鬼」等,部部幾乎都是叫好又 叫座。陳可辛每一次出手,就必定命中紅心,可譽為導演界的「東方不敗」。

有位影癡爸爸 造就至今不敗地位又會賺錢又會得獎,陳可辛「永遠不敗」的獨門心法究竟為何?

陳可辛的電影訓練,可說是從娘胎就開始,來自於他有一位「電影癡」爸爸陳銅民。

「我兩三歲就開始看電影了」,心懷「電影大夢」的陳銅民,每個禮拜都要去看電影,沒錢請保母的他,乾脆把小陳可辛一起帶到戲院。

「到 現在我都記得一個畫面,電影講什麼我完全不記得,但我記得很清楚,牆壁伸出很多隻手的那個畫面。」那部片是法國第一美女凱薩琳.丹尼芙 (Catherine Deneuve)所演的「反撥」(Repulsion),導演是鼎鼎有名的波蘭大導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三歲就開始看波蘭斯基的電影,不只看,還得做功課。「每次看完電影,我爸都會問我問題。比如看完『唐人街』 (Chinatown)後問我:『你知不知道為什麼要打破那個燈?』」與父親感情深厚、像好朋友一般的陳可辛直言,「我為什麼做電影,這肯定有受到他的影 響。」身為老大的陳可辛從一出生,就跟著父親,活在電影的世界裡,把電影當成陽光空氣水一般,每天都伴著它。

陳銅民不是單純的影癡而已,他更奢侈的夢想是拍電影、成為電影導演。陳可辛幾乎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如何當導演、拍電影。

「每 一個做電影的人,都會有很多idea,而且一定要講給別人聽,因為他講了之後,他這個idea才能develop,才有可能發展成故事。」「我從小,看到 我媽媽聽到不想聽了,這個『聽講』的任務,自然就掉到我頭上。」陳可辛對於電影的精準掌握,電影的一點一滴,早已是他血液DNA組成的一部分!「到美國念 書時,本來是想念飯店管理,可是不自覺地,每天還是在看電影、談電影……。」雖然「愛電影」已經變成陳可辛人生的一部分,但是「怕電影」,才是奠定陳可辛 可以「永遠不敗」最重要的基石。「我特別有危機感,insecurity(沒安全感)是我的corner stone,是我做人的座右銘。」陳可辛的危機感,其實來自於親眼見證父親的電影夢碎。陳銅民搭上香港獨立製片熱潮,融資拍片。起初的兩三部還能回本,陳 可辛家裡甚至曾經風光一時。但因為獨立製片禁不起賠本,陳銅民一部片虧損,一切就沒了。最後,陳銅民決定放棄電影夢,離開傷心地香港,舉家搬回泰國老家, 這年陳可辛十一歲。

害怕重蹈父親失敗 不放棄每一次機會對於父親的電影夢碎,陳可辛感傷地說,「這不只是他個人的夢,也是我們全家人的夢,他的電影夢成了,我們整個家庭的生活都會好,但每次看 到這個夢失敗,也看了好多次,最後就會讓我很有危機感。」陳可辛後來選擇修讀電影科系,父親甚至持不鼓勵的態度,「電影導演成功的機率太低了,太辛苦了! 在別的行業,你可以做一個好經理,也可以是一個普通的經理。但是電影導演,你就只有成功與失敗。」從小深埋心底的不安全感,讓陳可辛在拍電影時,變得更務 實、更拚命。

「我打拼二十幾年,說我好勝也好,不要別人打敗也好,那種精神,其實很像在很窮的家庭出來的。但是我不是,我是因為害怕重蹈父 親的失敗,因此,I turn every stone,每一顆石頭我都不放過,我永遠不會放棄。」陳可辛因為害怕失敗,而更拚命;因為害怕失敗,而更務實,更謙虛。「我從小就不是很cocky(傲 慢自大),我要做導演,甚至都不敢跟人說……」。他甚至不認為自己是導演,而認為自己只是個「比較有看法、或想得細膩一點的工作者」而已。

「我 與很多霸氣的大導演不一樣,他們覺得我喜歡這個電影,愛怎麼拍就怎麼拍,但我永遠不會覺得我是愛怎麼拍就怎麼拍。我有很多的想法,但永遠都會戰戰兢兢,永 遠都會覺得這樣子行不行,這樣子他們會不會喜歡。」「有些影評覺得我太過小心,不夠大師,這個,我完全不否認,但是這個呢,確實也是我成功的原因。」陳可 辛之所以是票房保證,正因為他永遠把市場放第一位。「電影是一個非常龐大且昂貴的商品,所以我不可能把它看成個人藝術。」市場永遠放第一 用大明星做票房保證陳可辛與其他大導演最大的不同,也在於他的務實,跟堅持掌控每一個會出錯的環節。

很清楚電影行業有電影行業的規則,在陳可辛的心裡,要拍電影就要遵守這一行的「規則」。但電影市場的規則是什麼呢?

陳 可辛一針見血地指出,「市場規則就是明星啊,我哪部電影不用大明星?明星不只吸引觀眾,還吸引了投資,投資加明星加審核,是吸引了發行,其實發行說到底就 是戲院。因為現在很多時候是你吸引戲院,戲院肯做、大做,你就有機會賣座。」在還沒談到甚麼是「好電影」前,陳可辛最在乎的,還是「能進入市場的電影」。

拍好電影,對陳可辛而言,並不難,但是如何叫好又叫座,才是他戰戰兢兢的原因。掌握明星卡司可以幫助陳可辛解決發行、資金以及票房等的挑戰。而製作追求創新的「好電影」則是陳可辛吸引李連杰、劉德華、甄子丹、金城武、張曼玉等大牌明星的利器。

電 影是一個非常龐大複雜的產業,「只准成功,不准失敗」,讓陳可辛從創作到發行宣傳,都要親力親為。他除了身兼導演外,還負責融資、監製與發行,甚至海報設 計、宣傳活動等,為的就是掌握每一個環節,避免任何出錯、失敗的機會。「很少有導演會願意像我一樣,做這麼多瑣事。」陳可辛調侃自己。

陳可 辛對於電影市場的精準掌握,資深影評人聞天祥表示,「這部分他真的很厲害,可是一般有這種敏銳嗅覺的人不見得是創作家;他的優勢就在於他同時又是創作 家。」平均一年拍不到一部電影,陳可辛對劇本的要求無他,惟有一個原則:「每部電影都要有創新元素。」陳可辛的創新求變速度,已經快到讓觀眾與影評目不暇 給的地步。

當「甜蜜蜜」被評審譽為九○年代最好的一部文藝愛情電影,還登上︽時代︾雜誌年度十大好片時;一轉身,陳可辛卻拍出了「三更」、 「見鬼」等亞洲經典鬼片,帶給觀眾十足驚嚇。接著他投入華語世界第一部歌舞片「如果.愛」,嘗試唯有好萊塢才看得到的華麗歌舞秀。其後,「投名狀」更脫離 一般人對陳可辛的文藝抒情印象,勾勒出雄性社會的權力鬥爭,也挑戰了史詩等級的戰爭場面。一路走來,陳可辛似乎想要挑戰亞洲電影的局限。

如今,陳可辛終於替父親完成他的電影夢,甚至超越了父親想達成的目標。「武俠」未上映,就已經被素有「奧斯卡推手」之稱的美國發行商TWC(The Weinstein Company)買下版權,陳可辛下一步將締造什麼樣的紀錄,令人期待。

陳可辛

出生:1962年

現職:導演、製片

學歷:洛杉磯Glendate College主修電影肄業成績:兩座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兩部金馬獎最佳影片作品

中國億元俱樂部導演

家庭:父、母、一妹,妻吳君如,育有一女

陳可辛三階段電影執導路

香港市場起家1991~1997 代表作:甜蜜蜜(1997年)影評公認陳可辛迄今經典之作,拍出愛情故事中,情義兩難又細膩雋永的情懷。此片獲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獎,奠定其導演地位。

監導作品:「雙城故事」、「風塵三俠」「金枝玉葉Ⅰ、Ⅱ」離港進軍國際1999~2005 代表作:三更(2002年)陳可辛離港赴好萊塢,又返回香港,整合香港、泰國、韓國等地區不同風格的鬼片,集結成史無前例的跨國合作,塑造「泛亞洲模式」的合拍片趨勢。

監導作品:「晚娘」、「春逝」

「見鬼Ⅰ、Ⅱ」

進入中國市場2005~2011 代表作:投名狀(2007年)陳可辛跨越自己擅長的文藝題材與格局,嘗試首部大格局、高預算的製作。此片獲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三項獎。

監導作品:「如果.愛」、「門徒」

「十月圍城」、「武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5

矽谷最令人害怕的人 專利軍火頭子

2011-8-29  TCW




如果問一問矽谷科技界,「矽谷最 令人害怕的人」是誰?

這個答案,不是蘋果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也不是Google執行長佩吉(Larry Page),更不是微軟或英特爾。而是高智發明(Intellectual Ventures)的創辦人南森.麥爾福德(Nathan Myhrvold)。

高智發明去年營收約為七億美元,折合新台幣不過兩百億元,但兩次募資,卻拿到總計二千二百億元(約合七十五億美元), 包括蘋果、雅虎等多家美國大企業,都是幕後股東。

專利授權公司,正是全球專利大混戰的趨勢下,最新形態的軍火商。對於高智發明、RPX這類 的公司而言,「專利」不用來生產實體產品,而是「生財」的唯一工具。

靠著販售專利或把專利授權來過日子的,在業界行之有年。不同的是,過去 多是被稱為「專利蟑螂」、甚或是「專利流氓」的個人或是小公司;但高智發明這類的公司,卻是大規模的向全球的機關院校買進專利,輔以內部的研發資源,再把 專利以多種營運模式換成銀子,完全企業化經營。

高智發明》讓全球企業備戰 買逾三萬項專利,不結盟恐被告

可別看不起「專利授 權公司」這種新玩意兒,當中不乏名門之後。麥爾福德是微軟前技術長,二○○○年創立公司後,標榜要協助全球三千名發明夥伴,把智慧結晶、也就是專利,化為 實質貨幣,他也因而被美國媒體封為「矽谷最令人害怕的人(the most feared man in Silicon Valley)」。

儘 管宏達電、三星、RIM等國際大廠已是高智發明的客戶,但走訪台灣企業界,對高智發明的評價卻有所保留;這或許與高智近期大興訴訟有關。高智七月才對爾必 達(Elpida)、海力士(Hynix)提出記憶體侵權告訴,也把兩家公司的客戶與通路商:宏?痋B惠普(HP)、戴爾(Dell)、沃爾瑪(Wal- Mart)等總計十餘家業者,一併給告了。

美國媒體報導,高智現有的三萬多項專利中,只有一千餘項是內部開發,其餘都是買來的,徹底的讓專 利成為金融商品。為了換銀子,高智業務勤快的越洋造訪台灣科技大廠,但被問到「是不是不加入高智,就有被告的可能」時,業者很猶疑,遲遲未否認。

靠 著提供「專利保護」,高智去年營收據稱達七億美元,是台灣股王大立光同期的一.七倍。但前者只需募資、四處搜購專利,後者卻要多年經驗累積、還得投入大量 製造成本,無怪乎高智發明在金融市場上可吃香的!

RPX》讓宏達電讚好用 標榜不脅迫客戶,還幫忙買專利

兩相比較,今年五月 在美國掛牌上市的RPX,似乎對台灣電子業親切多了;至少宏達電法務長雷憶瑜就曾對法界友人說:「RPX真是太好用了!」宏達電內部證實,今年才開始合作 的RPX,的確已經幫著解決了好幾件「惱人的小訴訟」。RPX標榜不會以興訟脅迫客戶與之合作,也會替特定會員購買需要的專利。

有趣的 是,RPX執行長阿姆斯特(John Amster)與友人共同創業之前,其實是高智副總裁,對這種特殊營運模式,早已摸透。公司網頁更以「今日,專利訴訟是一種營運模式」的警語,提醒會員加 入「保護圈」的重要性。

雖然RPX營運規模仍小,但投資市場對「專利授權」營運模式有多看好,從以下數字可窺知一二。RPX五月以十九美元 在美國掛牌後,股價一度高達三十一美元(約合新台幣九百元),近期也還有約二十四美元,與宏達電股價相當;但RPX的本益比卻逼近五十六倍,遠遠高於蘋果 的十四倍、或是宏達電的十倍。

RPX第二季財報顯示,已投入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十七億元)購買專利,以服務高達九十六家的客戶群。事實 上,在北電(Nortel Networks)六千餘件專利被微軟等公司結盟買下之前,RPX也曾經放話要號召有意願的企業,聯合競標;可惜最後與Google一樣鎩羽而歸。但它竄 出頭的企圖心之強烈,也由此獲得佐證。

當專利從「智慧財產」搖身成為「致命武器」後,大家都知道要趕快補足軍火,但這卻也是一項燒錢的軍備 競賽。

據一線科技大廠法務長實務統計,就算是美國一流大企業,「核武」等級的專利數,也只占其總數的二%至五%。而蘋果告宏達電,一次就拿 二十個專利來打仗,以前述比例概算,稍具規模的企業手上至少要養一千項專利,才能做到基本的防衛。

不是誰都玩得起! 養一千項專利,一年要備兩億銀彈

若要養一千項專利,在台、美、中三地申請的整體費用,包括申請、代理人、規費、年費(至少繳交七年)等,據 科技界法務長估計是:一年花費至少新台幣二億一千五百萬元起跳。如果是IBM、三星這類數量龐大的專利怪獸,一年就要吃掉數十億元。這可不是每家公司都受 得了;以台積電的小金雞創意電子為例,這約當是去年獲利的三分之一,實務上根本不可行。難怪英業達法務長張乃文要說:「專利戰是給『專利多』跟『錢多』的 人玩的!」

可怕的是,不投資麻煩可能更大!如果不幸被告、又無法和解,美國地方法院整個程序訴訟費用約為一億元,求償金額越高、費用也越 高。但最麻煩的是,長達三年至五年的時間得身陷這宗訴訟案中,無形花費與精神壓力遠高於實際金額。

若在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被告侵權, 審理期雖僅約一年半,但光律師費,起跳價就約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簡單來說,美國訴訟費用約是歐洲的十倍,歐洲又是台灣的十倍,不過在 英國提告費用也可能很驚人。曾任職威盛的張乃文回憶,十年前英特爾在英國對威盛提告,威盛委任英國一流律師事務所,滔滔不絕雄辯三天,加上事前準備七天, 那位號稱「全英國最聰明的律師」,短短十天拿走約新台幣五千萬元高額報酬。

無怪乎宏達電財務長容覺生在法說會上被問及「訴訟費用」時,多所 閃避不願正面回答,甚至要求投資人「留下聯絡資料,會後再聯繫」,宏達電內部則透露,「這是個天文數字」。

所以,要上專利戰場前,還是先看 看自己口袋裡有多少銀彈吧!

【延伸閱讀】德州法院訴訟商機,養活整個小鎮

專利大戰不僅造就了全新的專利軍火商,也開創出德州 沙漠裡的小鎮奇蹟。

根據市調機構Legal Metric統計,過去五年裡,位在德州馬歇爾鎮上的東部聯邦法院(俗稱東德州法院)成了全球專利訴訟原告的最愛。原因很簡單:它的訴訟審理時間遠低於美 國整體法院平均值,而且法官與陪審團對專利持有人特別友善。只要來到東德州法院,據統計高達七成的被告都會被判「故意侵權」。

距離德州南方 大城達拉斯約一百五十英里的馬歇爾小鎮,人口不到三萬人,外觀宛如歐洲教堂的法院成為小鎮經濟中心,向外延伸出層層商圈,就像早年台灣村落以大廟為圓心, 發散成形。

從全球湧入的專利訴訟案,為這個小鎮帶來了數不盡的闊綽律師與大企業,當地的飯店、餐館、娛樂事業也跟著興盛,曾經出現高達一 五%的經濟成長率,締造出「德州奇蹟」。

這樣的好康當然引來覬覦,二○○九年加州中部聯邦法院以些微差距打敗東德州,成為該年度專利訴訟提 告者的新寵(Legal Metric統計),因為它提供給原告更多的彈性。但是,東德州仍以審理速度快,在美國各大法院中占上風。不過,隨著專利戰越演越烈,美國正在進行專利改 革,未來法院管轄權將有明顯的界定,「原告不能愛去哪告,就去哪告」,必須是原告就在被告公司的所在地、或以侵權事實發生地為首選等。而東德州是否有足夠 的專利、技術專家協助法院判決,也一直有所爭議。

東德州的奇蹟還能持續多久?將是全球專利戰爭是否進入新一輪法律競爭的另類觀察指標。

【延 伸閱讀】Google、宏達電都向他們買專利  ——兩大新形態專利授權公司

高智發明全球最大專利授權公司,創投追捧金額是營收的10倍 客戶數:不公開 指標客戶:三星、RIM、宏達電、大同等 2010年成績單:營收約新台幣200億元,兩次募資共募得2,200億元

RPX 首家掛牌專利授權公司,本益比是蘋果4倍 客戶數:96家 指標客戶:宏達電、英特爾、諾基亞、華為、Google等 2011年成績單:預估營收約新台幣45億元、獲利9億元,市值約341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08

「換房游」:吸引並害怕著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826

「你來我家住,我來你家住,不花一分錢」

美國人艾迪用了近20年時間將其創辦的HomeExchange公司做成了全球最大的換房游平台,然而其年營收也只有區區幾百萬美元;儘管換房游很經濟、很新潮,但旅行愛好者特別是中國人還對其存有諸多疑慮。

寫幾封電子郵件,就能找到當地人自願幫忙安排在法國巴黎度假期間的食宿和行程?這是香港大學美籍副教授薛安(Steve Xue)的真實經歷。

2009年冬,他經朋友介紹成為了HomeExchange(世界換房游網)的會員,至今的兩年多時間裡他免費入住了在美國新英格蘭、佛羅里達、波多黎各和法國巴黎的會員的家。

換房游簡單來說就是「你來我家住,我到你家住,一分錢不用花」。20世紀50年代,法國教師的假期非常多,光暑假就有3個月,他們閒著就愛旅遊,苦於缺錢,於是想出了這種互助的旅遊方式,到現在,換房游正受到全世界範圍的旅遊愛好者之青睞。

HomeExchange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換房游平台,提供16種不同語言的服務,在5大洲146個國家有超過4.2萬個可供交換的地點。其創始人兼CEO、居住在美國加利福利亞的艾迪·庫辛(Ed Kushins,簡稱艾迪)對南方週末記者稱,每年通過HomeExchange做成的換房游有6萬宗,網站平均每星期更新200個目的地。

互聯網契機和好萊塢電影

做換房游生意,關鍵就是要擴大會員規模,增加可供交換的地點,以吸引更多新會員。艾迪說,「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要普通人接受換房游這個概念。」

「我酷愛旅遊,前半輩子都花在了旅遊上。」艾迪說。從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畢業後,他參加了美國海軍,因服役而到過很多地方。退役後,他在飛虎航空公司做市場部總監,藉著職業之便,他每個月都會來亞洲出差一次。

1990年代初的時候,歐洲就有家換房游公司叫Intervac,艾迪登記成為了其會員,跟華盛頓的一個家庭換了房子。自此他就愛上了這種只需支付路費的換房旅行方式。

不過,艾迪感覺Intervac上可供交換的地方太少了,且集中在歐美。他於是給Intervac公司打電話,主動提出可以幫其擴張市場,結果他的熱情遭到了拒絕。

這次閉門羹倒是開啟了他的商業之旅——他深信換房游未來會成為受歡迎的旅遊方式,於是自己做起這門生意,於1992年創辦HomeExchange。

艾迪·庫辛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自己是個「有眼光的樂觀主義者」,凡深信會成功的事情,就會一直投入並堅持下去。然而在互聯網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做換房游就是一樁燒錢的勞累活。

如果有人願意成為HomeExchange的會員,需要將個人信息和訴求寄到公司,艾迪整合好,打印成小冊子,再給會員郵寄出去。這種傳統、陳舊的方式,使得HomeExchange很難打開局面,初期會員數量不過三五百,公司連續六年虧損,艾迪前後投入了10萬美元,支撐著公司運行。

當然彼時他們是「作坊式」的創業——公司員工只有他和一個女孩。開銷最大的自然是廣告費。艾迪回憶稱,他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刊登豆腐塊大小的廣告,每月的費用是3200美元。不過每次廣告,能帶來100名左右的會員。

做換房游生意,關鍵就是要擴大會員規模,增加可供交換的地點,以吸引更多新會員。單打獨鬥難成氣候。

HomeExchange此後跟歐洲的四家規模相近的換房游公司合作,共享會員數據庫。當時會員主要集中在美國本土的HomeExchange一下子就擁有了歐洲的交換地。

1995年之後,互聯網開始普及起來,急欲迅速吸納新會員的艾迪果斷將業務平台搬到了網上,這成為他事業發生反轉的標誌性時刻。直到現在他還驕傲地說:「我是換房遊行業裡第一個利用互聯網開展業務的人。」

2005年,HomeExchange開始開拓國際市場,並開通了第一個外文(法文)服務平台。加上2006年一部關於換房游的好萊塢愛情電影The Holiday(中文名譯為《戀愛假期》)的走紅,使得換房游為更多人所瞭解,艾迪終於迎來了創業以來真正的「春天」。他說如今HomeExchange平均每月新增1000名會員,85%的會員會續費,是換房游的忠實擁躉。

HomeExchange改變了當初的市場策略,它選擇依靠口碑而非廣告拓展市場。它為學校校友會和志願機構會員提供會員折扣優惠,通過用戶口耳相傳來宣傳公司。HomeExchange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98.9%的會員表示會向朋友推薦換房游。

目前美國仍是HomeExchange最大的市場,體量佔到四分之一左右,歐洲緊接其後,其他市場正在陸續進入。

「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要普通人接受換房游這個概念。」艾迪說。

他不願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公司的營收情況。不過美國商業雜誌Inc曾報導稱,HomeExchange在2010年的收入為340萬美元,相比2007年的120萬美元增長176%。

每年816美元會費,會員間自行交換

要是會員一年內沒有做成一次交換,第二年無需續費便可繼續享受會員服務。會員還能申請金牌資格,跟在60個國家超過900個豪華住宅換房游。

除了更省錢,換房游還有一重意義,它讓旅遊者跟當地人同吃同住,近距離瞭解到當地文化。

香港大學美籍副教授薛安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他到法國巴黎的旅行。2009年冬天,他跟法國當地一個做市場營銷的夫婦換了房子。那對夫婦很貼心,預先做好了飯菜放在冰箱裡,讓薛教授嘗到了當地的家常菜。他們還留了兩輛裝有GPS的汽車給薛教授一家,並且滿了油,讓他們一口氣遊覽了法國周邊的好幾個古堡。

「通常中國人去一個地方旅遊,跟著旅行團慌慌張張,遊覽過風景區就完事。」薛安說,「回想一下,去一趟國外旅遊,有沒有跟當地人說上話?有沒有感受到當地的文化?我覺得換房游是對普通旅遊的一種很好的補充。」

旅行結束的時候,薛安花了半天時間將法國夫婦的房子打掃了一遍,還買了兩瓶紅酒,留給他們當作謝禮。

HomeExchange的遊戲規則是會員查找自己想去旅行的地方的會員,要是當地會員正好也想來自己所在的地區,且商量得順利,就可以換房。薛教授正是通過網站平台發現的上述法國夫婦。之後他們通過電子郵件作溝通,相互展示房子的照片,討論周邊地區的安全狀況,超市、交通等配套設施,還瞭解了各自的工作和家庭。

幾乎與薛安的法國行同時,法國夫婦帶著3個孩子,去了薛教授在香港的一套兩百多平方米的海景房度假。其間,他們坐飛機從香港回法國要在迪拜轉機。為了不讓3個小孩坐長途飛機太辛苦,他們又跟迪拜的一個家庭換了房子,在迪拜呆了幾天才回法國。

在選擇交換對象的時候,薛安會特別謹慎。有一次,他想跟一個澳大利亞的年輕人換房子,一開始看房子的時候還覺得不錯,但後來談到職業、家庭,感覺對方是個「無業游民」。「我感覺有些不對勁,就停止了交流。」他說。

艾迪對南方週末記者說,HomeExchange至今沒有接到過會員關於換房安全方面的投訴,其調查顯示,有98.8%的會員表示他們的家被住過以後保持得很好,剩下不到2%的會員只是抱怨他們的家變亂變髒了。

HomeExchange對會員收取每年816美元的會費,會員能無限次交換,要是會員一年內沒有做成一次交換,第二年無需續費便可繼續享受會員服務。會員還能申請金牌資格,跟在60個國家超過900個豪華住宅換房游。

申請會員要提交身份證件和房產資料。付費成為會員後方能在網站上留言交流、刊登自己的住所。

艾迪有些嘲諷地說現在Intervac的會員數跟當初他想幫其做市場的時候是一樣的,言外之意是歐洲這位「換房游老大哥」公司會員數20年未見增長。有市場人士說他顯然誇大其辭。南方週末記者就此聯絡Intervac,但截至發稿時未收到回覆。

「讓中國人拿全部財產來交換比較難」

換房遊興起至今,安全問題為人擔憂。在云南因為換房游發生過命案,此外因為屋子裡的電器被損壞而引起的爭執也時有發生。

艾迪說,2010年HomeExchange進入中國,至今有300個會員。會員大多是有海外生活經歷或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

HomeExchange中國區工作人員陳春耀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中國的換房游市場現在還處於「培育階段」。一方面,說流利外語的中國人比例不大,跟外國人交換房子時溝通可能遇到障礙。另一方面,要中國人接受「換房游」這個新概念還需要一點時間。

「很多中國人奮鬥一輩子就賺到一套房,要讓他們拿自己的全部財產出來交換還是比較困難的。」陳春耀說。

HomeExchange中國區的辦公室在深圳,有3名工作人員。他們比其他地區的員工要多干一件事情,就是要給準備換房的會員發郵件、打電話,提醒他們注意安全。

中國興起換房旅遊熱大體是在2008年,當時有媒體預言換房游網站會「大豐收」。一些換房游平台,例如好易網、可游可樂網就是那時候建立的。然而好易網現在已經打不開了,可游可樂還在運營,不過南方週末記者多次嘗試聯繫其網站負責人無果。

可游可樂一位名為汪進的員工稱,可游可樂是一個免費的會員制平台,申請會員也需要提交身份證件和房產資料。不過只是看其掃瞄版,確定房產證上的名字是會員本人等。

網站以論壇發帖的形式發佈消息。會員在網站上面登出要交換的房子信息(通常是大概的地區名字),或說出想出遊的目的地,等待其他網友回應。在論壇裡,會員的資料可以在前台查到,有的會員還主動把自己的詳盡資料發佈在論壇裡。會員可以通過網站在線留言的方式溝通,更多的會員選擇通過QQ交流。

汪進稱可游可樂在全國有大約有500個會員,在深圳和武漢設有辦公室,深圳有6名員工,主要負責網站維護和會員資料審核。他稱目前可游可樂的運營依靠網站的商業廣告收入,但實際上網站上的廣告寥寥無幾。

換房之前,可游可樂建議會員簽訂交換協議,在協議裡列清房子裡的貴重物品,要是損壞了對方要做出賠償。協議發生在交換雙方之間,網站不對賠償負有責任。

換房遊興起至今,安全問題為人擔憂。在云南因為換房游發生過命案,此外因為屋子裡的電器被損壞而引起的爭執也時有發生。應對換房游的安全問題主要依靠交換者自己提高警惕。

武漢的白領馬建民透過可游可樂跟北京做程序設計的岑浩認識,兩人在網絡上聊天將近2個月,最後馬建民到了岑浩北京的2室1廳的一個房間度過了一個「五一」假期。他們採取的是錯時換房的方式,一方先到另一方家裡住,往後另一方再去。馬建民對南方週末記者稱這樣不至於把自己的房子全給別人,會比較放心。

住在江西南昌的沈文平從事室內設計,有三套房子,平均一套100平米,有兩套房還是風景區的度假公寓。他愛好旅遊,也嘗試換房游,不過在選擇交換對象的時候他有很多顧慮,「譬如跟陌生人同住一間房安不安全,對方的房子好不好等等。」他說。

很多人嘗試聯繫沈文平想跟他換房,有兩個廣州的大學生想拿學生公寓跟他交換。他說:「如果你能讓我享受到我給你提供的同等待遇的話,我就跟你換。」可是,至今沈文平還沒能遇到這樣的「換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85

深入竹科 凱文.凱利看見台灣創新力 「台灣人根本不必害怕三星!」

2012-4-23  TWM


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日前到訪台灣,第一次深入台灣科技業的大動脈──新竹科學園區,又踏進工研院,替第一線的台灣科技業把脈。他聆聽台灣人的焦慮,了解台灣人的憂心,在離台前,他給台灣科技業什麼樣的寶貴建言?

撰文‧賴筱凡 攝影‧陳俊銘四十年前第一次踏上台灣後,幾乎每隔十年,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都會到訪台灣一次,懷裡搋著相機,捧著黑色小筆記本,漫遊台灣。但這次的台灣行之於凱文.凱利,卻很不一樣:「這是第一次,我清楚地知道,台灣人在擔心什麼!」趁著演講後離開台灣前的空檔,凱文.凱利深入新竹科學園區,探訪台灣科技研究的最前線──工研院,他一直都聽說台灣靠著科技創新壯大經濟實力,這卻是他第一次,深入探訪台灣科技業的關鍵動脈,用他的雙眼去解析台灣科技業。

然而,三天來遇到的台灣科技人,不管是政府決策者、掌理公司營運的CEO,甚至是做基礎研究的研發工程師,幾乎都提出這些問題:「我們要怎麼和三星對抗?」、「台灣如何走出代工命運?」、「政府投資了上兆元在雙D產業(DRAM、面板),但卻變成了『慘業』,我們該怎麼辦?」就在他離台前的最後一小時,前往機場的路上,凱文.凱利沉思了一分鐘,他緩緩地開口:「其實台灣人根本不必害怕三星!」做對產品比擔心競爭者重要看著工研院精心設計的紙喇叭,凱文.凱利仔細聆聽介紹,三個小時後,有關紙喇叭的簡短一四○字的心得,就已經躍上凱文.凱利的臉書及Google+,「這就是台灣人技術創新的力量。」他說。

這趟旅程裡,他看見台灣人許多的不安,不管是急欲擺脫代工命運,抑或是被強敵三星壓到喘不過氣,但這些焦慮看在凱文.凱利眼中卻是無意義的,「我明白台灣積極想要找到附加價值更高的產品,但擔心對手並無濟於事,重要的是你如何設計出對的產品、價值更高的產品,只要消費者願意買單,市場機制就會證明一切,根本無須擔心三星。」他聳了聳肩說。

看著新竹科學園區裡林立的半導體廠、面板廠、LED廠,「台灣人有很好的製造能力,這就是你們的優勢,你們製造速度很快,甚至可以用相對低的成本,製造出新產品,但問題是在於,什麼才是對的產品,而不是無用的產品。」凱文.凱利的話一針見血。

「至少華碩在PadFone(手機、平板、筆電三合一的新產品)上做的事,就是某種程度的創新嘗試,那很好,你得試了才知道。」凱文.凱利說。

全球科技業正經歷一場巨變,即使國際大廠如惠普、諾基亞、英特爾,都面臨空前的挑戰。可是,樂觀的凱文.凱利不認為台灣人需要焦慮,原因很簡單,「當全世界科技業都在找出路,台廠比其他國家相對具有優勢,你們有完整的生態系統,你們有健全的垂直整合供應鏈,所以一旦新的方向出現,台廠遷移的速度也比其他國家快。」他說。

就像蘋果發動的iPhone、iPad行動革命,組裝工作落在台廠手中,觸控螢幕、背光模組、相機鏡頭、機殼、PCB板等,這些零組件都是台廠製造,「只是問題出在如何創新,如何讓台廠的服務價值更高。」對照台廠從每台iPad分得的價值僅二%,韓廠卻拿走七%,凱文.凱利清楚提醒,台灣科技業的核心問題在於提升價值。

靠政府幫 不如假裝沒政府至於政府大舉投資的雙D產業大虧損,甚至無法超越韓廠的競爭,也成了另一種焦慮。

凱文.凱利搖了搖頭,「蘋果、Google、臉書的成功,都沒有美國政府的幫忙,但我並不是說台灣政府利用政策扶植不好,而是我想告訴台灣科技廠:『為何不假裝沒有政府,先想想該怎麼做?』」凱文.凱利坦言,對美國科技業來說,美國政府是小政府,能幫助的有限;但對台灣科技業來說,台灣政府卻是大政府,幾乎處處都可看到政府的扶植政策。然而,凱文.凱利並未全盤推翻政府扶植的力量,只是他認為台廠在經營時,必須先假裝沒有政府的奧援,思考該如何做。

結束在竹科的半天參訪,凱文.凱利收穫豐富。他曾在到訪第一天時,對於台灣滿街跑的計程車都裝載行車記錄器,而大為驚奇,甚至在他的臉書上與海外友人分享,認為這潛藏商機;他也曾對於台灣每一個街口就有一家便利商店,提供各類服務,而大為讚賞。

對凱文.凱利而言,這是一趟難忘的台灣行。登上飛機後,他下一站要前進中國,尋找科技巨變時代下的每個線索,預見下一個新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97

宏達電最需要害怕的新對手

2012-5-7 TCW




它,是中國最神秘的企業,中國對台採購金額最大的通訊公司,也是宏達電最需要畏懼的新對手。《經濟學人》形容它,「是跨國公司的夢魘。」它,把鴻海從中國專利王的位置擠下,去年對台採購金額為新台幣一千一百億元。

它叫作華為,一家營收近新台幣一兆元,規模比台積電還大的企業,全球第二大通訊設備商,名列世界五百強企業,但,它沒有上市。

擅長蛇吞象即使對手大三倍也能贏

有關於華為的傳奇故事太多。華為成立二十五年來,解放軍出身的創辦人、執行長任正非沒有接受過任何媒體專訪,但卻是《富比世》雜誌眼中,「國際上最受人尊敬的中國企業家。」因為華為一出手,就會上演蛇吞象的戲碼,即便對手比它大上三倍,這一個出身草莽的團隊,總能獲勝。

二○○五年,華為的營收只是電信設備商北電(Nortel)的七成。華為只用兩年時間超越北電,讓北電在○九年聲請破產保護。二○○九年,華為營收也超越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寬頻設備供應商。二○一○年,諾基亞西門子併摩托羅拉電信設備部門,要和華為競爭全球電信設備商第二名寶座,但去年卻宣布裁員一萬七千人,只因成本力仍不及華為。

現在,這個隊伍要開拔到智慧型手機領域,對手,直指台灣的宏達電。

當車行到華為總部前,我開始想像,自己將進入一個怎樣的「狼群基地」。這個在創業初期,為求存活,曾想過要賣減肥藥,甚至墓碑的公司,靠著「侵略性強」、「為求接單,瘋狂殺價」讓國際對手瘋狂。而任正非只說,這是狼群要生存的必要手段,「我們是一群餓狼,只有讓『狼性』爆發才能生存。」

但,當我走入深圳華為總部,看到的畫面,卻跟想像不同。

這個有著四萬名員工的總部,看上去竟像個大學城,華為員工平均年齡二十九歲,這裡一半以上全是研發人員,經常可見穿著T恤的年輕工程師,研發大樓入口處就掛著前衛的藝術裝飾,總部內甚至還有為印度員工開設的印度餐廳。

不遠處的富士康,大樓上還留著一條條紋路,那是為趕工蓋大樓,水泥來不及乾留下的痕跡。華為把重心放在掌握技術和品牌,製造交給代工廠,富士康是全世界最大的代工廠,兩家公司比鄰而居。每天早上,超過十萬名富士康工人走路上班,華為的研發工程師則開車上班,這裡只有這兩家公司,每天早上照樣嚴重塞車。

是華為公司附近賣行軍床的店鋪提醒著我們:華為,仍是全中國最拚命的公司。鼓勵員工拚命

畢業四年菜鳥有人民幣千萬身價

華為是一九八七年,由任正非以人民幣二萬一千元創立。一九九三年就研究大陸通訊產業的海狼集團總裁郎大衛分析,九○年代,同時發展通訊產業的大陸公司,還有巨龍、大唐和中興,只有華為不是公營企業。華為不用事事配合大陸政府的政策,但卻必須在市場,直接與全世界第一流的對手如手機龍頭阿爾卡特朗訊與西門子等拚搏。

任正非知道,要讓員工願意拚命,就要讓大家「分利」。雖然任正非是華為的創辦人,但他卻僅持有一‧四%的股份。華為在早期就有配股分紅制度。

因此,在華為,只要你有能力,剛進公司七天的新員工,就能夠升任高級工程師,畢業四年的菜鳥,也能有人民幣千萬身價。

「床墊文化」因此成為華為拚命文化的代表。今日,華為研發實驗室裡還經常有一個角落,堆滿外派員工留下的床墊,華為公司附近,到處都有賣行軍床的小店,「如果沒有床墊,表示他是新來的,還沒有融入,」一位華為員工在華為內部刊物如此形容。

二○○六年,華為員工胡新宇在公司連續加班三十多天後過勞死,引起軒然大波,任正非卻發了一封信給內部員工,他寫道,「有人認為創業時期形成的『墊子文化』、奮鬥文化已經不合適,可以放鬆一點,可以按部就班,這是危險的……。」華為總部內的「百草園」,見證了這一些拚命三郎的養成,所有的新人都要在這裡,接受兩個星期的軍訓教育,每一天早上五點四十分,新人就要集體出操、繞著基地跑上二、三千公尺,再上課學習到半夜一、二點,「十二點前睡覺,就等著被刷掉,」一位華為員工在內部刊物如此寫道。壓力大到,甚至有多名員工在試用期間跳樓。

高度危機意識曾解聘年資逾八年員工活絡組織

就是這種拚搏的精神,讓華為在一九九七年就開始走向國際。

利益當前,華為的業務人員可以在雪山中背著設備行軍八天,只為安裝電信設備,上千名華為員工進入非洲,在沙漠裡衝市場,在戰爭烽火的伊拉克爭取生意。東莞的測試中心,一通從海外傳進的產品客製化需求,其他競爭對手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的設計,華為工程師可以在三天內完成修改。

這個狼群軍隊信奉「有功的單位出領導」,失敗的單位則不准有人升遷。

即便已經進入一百四十幾個國家市場,被《中國企業家》雜誌評選為,二○一一年中國最國際化的企業,華為仍不讓自己停止成長。「這家公司最可怕的地方是,他們永遠不覺得自己安全。」一位台灣網通廠高階主管說。華為的高危機意識,與任正非的出身有關。華為曾經花掉人民幣十億元,解聘所有年資八年以上的資深員工,七千名員工自願簽下離職切結書,再由公司回聘,如果六個月後沒有得到公司聘書,過去累積的分紅股權就重新歸零。「如果我們顧全每一位功臣的歷史,那麼就會葬送公司的前途。」一直強調公司要有「新陳代謝」的任正非說。

現在,宏達電要遭遇的,就是這樣一個冷酷的狼群部隊。

專打價格破壞全球行動裝置市占率超越宏達電

看到智慧型手機產業每年成長二四%的動能。四月二十五日,華為終端首席營銷官邵洋在分析師大會上正式宣布,啟動自有品牌智慧型手機戰略,目標是三年內打進前五名,終極目標是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龍頭。

華為跨入自有品牌智慧型手機才一年,但根據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報告,去年第四季,華為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占有率已達四%,和宏達電只差三個百分點,如果把行動裝置都算進來,去年第四季,華為全球市占率已超越宏達電。

今年開始,華為要上攻中高價位Android和微軟系統智慧型手機,產品線還將和宏達電高度重疊。

這個隊伍每次出擊,就會如狼群般,集中針對一個獵物目標進行掠奪。「活著,是因為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任正非曾說,為了存活,華為會擠出所有的資源,在一個領域重點突破。所以,有一萬二千名員工的宏達電,這次不是遭遇華為一個部門的競爭,而是華為全部十四萬名員工的競爭。

華為最有名的,就是打價格破壞戰,業界流傳,一次電信網路競標,其他對手準備了上百頁簡報,說明自己對網路的規畫,華為的簡報只有兩頁,第一頁,說明華為是什麼公司,第二頁,價格,最終由華為拿到標案。

業界分析,華為可以用其他部門賺到的獲利,補貼新市場,連賠好幾年,這是其他西方上市公司做不到的弱點,「虧錢賣了就是拚消耗,看誰能耗到最後,誰消耗得最慢,誰就能活到最後。」任正非說。

但,如果華為是只會打價格戰的公司,還不足以讓國際企業警戒。

近年開始變身聘用外商顧問導入西方管理模式

這幾年華為再變身,透過「反省力」,把自己從過度「剛性」的鐘擺,又拉回一點。

去年初,華為內部刊物刊出一篇文章「我們還是以客戶為中心嗎?」這篇文章,在華為內部網站首頁上,足足放了一年。文章內容以三個整版描述,前年八月五日,馬來西亞電信主席親自寄信給華為董事長孫亞芳,抱怨華為資源不足,讓馬來西亞電信新電信服務,差點跳票。而當孫亞芳回溯危機發生的過程,卻發現,接單的過程裡,各單位只忙著衝刺拿訂單,沒顧到客戶需求。即使在孫亞芳收到信五天後,仍找不到一個人能負責解決馬來西亞電信的問題。從董事長到基層員工在事件裡的反映,文章裡都一一披露。

「任總最近說,華為到了一個盛極而衰的階段,」文章中寫道,「警鐘已經響起,華為到了該警醒的時候。」

過去,華為專心看績效的方式造就了財富,但一過頭,就會忽略客戶。

這次華為開放媒體進入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大家看到華為正在改變,它們已聘請IBM、埃森哲等外商顧問改造華為的管理模式。國際媒體事務副總裁夏思國表示,華為現在鼓勵員工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放在辦公室的床墊,現在多半用來午睡。

任正非在寫給內部的一封信「華為為什麼要自我否定」卻告訴了我們很多事。他說「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我們是為面子走向失敗,走向死亡,還是丟掉面子,丟掉錯誤,迎頭趕上呢?」

華為的狼性沒變。任正非,只是在要求這些狼群再變身,才能更接近目標。

這批狼群部隊,有著使命必達的侵略性,又有「中國政府、市場」當後盾,再加上「西方成熟管理制度」的導入,後續還會對全世界帶來怎樣的改變,難以估計。

它已經在固網、行動通訊設備、網路設備三大領域站上高峰。現在,它正朝著智慧型手機,這第四個戰場,開拔前進。

【延伸閱讀】1分鐘看華為

它,是全球第2大電信設備供應商,去年營收新台幣9,458億元

它,是全中國最國際化的公司

它,1年研發經費新台幣1,100億元,是中國去年取得專利數第2多公司

也是全球4G專利數最高公司

【延伸閱讀】寧願捨棄利潤,華為也要搶占市場——2005-2011年營收與淨利走勢

營收2005年:2,236億元2011年:9,458億元

淨利2005年:255億元2011年:538億元

註:單位為新台幣資料來源:華為年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06

蘋果成為老大以後的擔心:害怕亞馬遜超越?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27/230296.html

蘋果高管明顯正開始對來自於亞馬遜App Store應用商店的競爭感到擔心。

《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有關這兩家科技巨頭之間正在展開之激烈競爭的報導,其中提供了這樣的信息:「據開發者稱,蘋果也正在密切關注亞馬遜AppStore。開發者透露,蘋果高管曾向他們表示,這些高管認為亞馬遜控制良好的、類似於iTunes的應用商店使其比其他應用商店更具競爭力,其中也包括谷歌運營下的應用商店。」

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的撰稿人賽斯·菲戈爾曼(Seth Fiegerman)表示,這種說法乍一聽起來可能讓人覺得奇怪,因為截至今年3月份為止,亞馬遜App Store中的應用數量僅為3萬多個;而與此相比,蘋果App Store中的應用數量則已經超過了65萬個。

但是,與蘋果的其他競爭對手相比,亞馬遜在應用市場上確實佔有一定優勢,其部分原因在於其應用商店的模式與蘋果非常相似。亞馬遜擁有評審人員來決定一個應用是否能進入其應用商店(這與谷歌不同),從而確保某種程度上的質量控制。此外,亞馬遜還已經擁有龐大的現有用戶基礎,其中大多數人的信用卡信息都已在亞馬遜存檔(類似於蘋果),這使其能更加容易地在這個應用商店中進行購買活動。

事實上,至少已經有一份研究表明,亞馬遜應用商店所生成的每用戶平均營收要高於谷歌,而且與蘋果相比也不遑多讓;這反過來又能讓亞馬遜吸引更多的應用開發者,這些開發者正因難以通過開發Android應用來賺錢而感到挫敗。亞馬遜已經開始採取更多措施,積極地吸引應用開發者。

將亞馬遜App Store視為蘋果的重大威脅這種觀點看起來還不夠成熟,但考慮到有報導稱亞馬遜正計劃發佈一款尺寸更大的Kindle Fire平板電腦和一款新的智能手機,從而在將來與蘋果展開更加激烈的競爭,那麼亞馬遜App Store可能會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對蘋果造成更大的威脅。

亞馬遜大戰蘋果:戰事升溫

亚马逊大战苹果:战事升温

亞馬遜與蘋果競爭領域一覽表

在爭奪消費者數字生活控制權的鬥爭中,這兩家科技巨頭正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展開激烈交鋒。亞馬遜和蘋果之間的競爭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科技公司之間的鬥爭,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從它們對軟件的嚴密控制到保密的公司文化,以及它們所擁有的消費者數據的廣度。

這場戰爭最新的催化劑來自本月初的一則消息,即亞馬遜正在測試自主品牌的智能手機,這款手機將與蘋果iPhone展開直接競爭。這兩家公司已經在平板電腦、數字音樂、視頻等多個領域展開了競爭。

在幕後,位於蘋果庫伯提諾總部附近的一個亞馬遜工程師團隊正在埋頭苦幹,優化Kindle Fire平板的軟件性能和表現,以更好地與iPad競爭。據知情人士稱,這支亞馬遜團隊正在進行的工作包括提升Kindle Fire圖形性能、優化硬件和軟件整合以及優化用戶界面等。當前,部分消費者抱怨稱,Kindle Fire的用戶界面仍然給人感覺像是電子書閱讀器。

亞馬遜最近還收購了兩家小型軟件公司--Yap和UpNext--以彌補移動地圖和語音識別方面的弱勢,而這兩個領域均是蘋果希望向iPhone用戶提供的獨特功能。亞馬遜還允許用戶將音樂存儲在服務器上並在多種設備上獲取訪問,以挑戰蘋果iTunes音樂商店。

與此同時,蘋果則在開發一款與亞馬遜Kindle Fire類似的小尺寸平板電腦。蘋果還在密切關注著亞馬遜的應用商店。據開發者稱,蘋果高管曾告訴他們,蘋果認為,亞馬遜對旗下應用商店採取的控制措施和類似於iTunes的做法,使得亞馬遜應用商店相比谷歌等其他應用商店更具競爭力。

同時,蘋果還在試圖憑藉製作互動電子書的新技術iBooks Author搶佔亞馬遜在電子書市場的份額。消息人士稱,作為對蘋果的回應,亞馬遜已經在測試自家的類似技術,幫助出版商製作電子書。

「他們現在就是競爭對手,未來二者之間的競爭還將加劇,」移動應用統計公司Flurry CEO賽蒙·卡拉夫(Simon Khalaf)說。

蘋果週二報出了令外界失望的季度業績,營收和利潤分別增長23%和21%,低於分析師預期。亞馬遜預計將於週四公佈季度業績。

由於蘋果和亞馬遜仍在從對方身上獲得利潤,二者之間的關係比較複雜。亞馬遜的Kindle應用是iPad應用商店所有時期下載量第五大的應用。亞馬遜還在其網站上出售了大量的iPod和iPhone。

這兩家公司都未能打破對方的統治性市場地位。蘋果保持著平板電腦市場超過60%的份額,與亞馬遜在電子書銷售領域的份額大致相同。

蘋果和亞馬遜正在更多地侵入對方的領地,目的均是控制最多的消費者網絡,並向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服務。儘管谷歌、Facebook和其他公司與這兩家公司所追求的策略相同,但蘋果和亞馬遜擁有一個共同且關鍵的武器:無與倫比的消費者數據,尤其是消費者的信用卡號碼。

信用卡是連接消費者的橋樑,能夠幫助蘋果和亞馬遜更容易出售軟件、內容和服務,這與谷歌和Facebook的在線廣告模式不同。將這些數據與設備和軟件應用相結合,蘋果和亞馬遜創造出了巨大的消費者群,向這些消費者提供多種數字內容並獲取收入分成。

「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存在控制渠道的巨大的經濟機遇,這些公司就將展開針鋒相對的競爭,」互動電子書製造商Inkling CEO馬特·麥金尼斯(Matt MacInnis)說。他是一名前蘋果僱員。

這兩家公司擁有截然不同的財務狀況。蘋果通過出售高端硬件,一直保持著很高的利潤率。亞馬遜則通過構建電子商務業務的規模,獲取極薄的利潤率。

亞馬遜與蘋果之間的競爭由來已久。2007年亞馬遜推出其第一款硬件設備Kindle電子書閱讀器時,許多蘋果內部人士將該設備看做是這家在線零售商的愛好項目。但到了2010年蘋果推出iPad進入平板市場以後,蘋果意識到Kindle電子書與iPad在內容分銷渠道上展開了直接的競爭。

2010年iPad面世前不久,時任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改變主意,最後一刻決定為iPad增加電子書功能。他在與出版商談判時要求獲得比亞馬遜更加優惠的條款。蘋果近期被美國司法部以涉嫌操縱價格起訴。蘋果表示,這些指責是「不真實的」,將據理力爭應對控訴。

去年9月份,當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發佈Kindle Fire平板時,他對蘋果展開了直接的攻擊。貝索斯強調稱,Fire無需與電腦同步,就能無線備份媒體內容,而這一功能是iPad當時所不具備的。為了強調iPad仍然需要手動同步,他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副蘋果USB連接線的圖片。

Kindle Fire售價比最便宜的iPad還要低300美元,其顯示屏尺寸比iPad小兩英吋。這款平板在假期購物旺季銷量很高。但根據IDC的統計,Kindle Fire一季度佔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的份額僅為4%。

今年初,新任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表示,完全不畏懼Kindle Fire對iPad的競爭。在一次分析師電話會議上,庫克說,「競爭對手產品的銷量數字幾乎不值一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32

周鴻禕:中國創業者太害怕失敗了! 沒創新,隨大流!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347.html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這裡是黑馬通訊社我出差去美國,去的大多數是硅谷,紐約去的很少。去硅谷一般是接觸兩方面的人:一個是VC,一個是創業者。參加那些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場合,比如慈善晚會、財經年會什麼的,我都會覺得有些緊張、侷促,因為不知道該跟大家說什麼,但去國外的時候見VC,見創業者,感覺會比較好。國外的VC們跟我談得來,因為我也是創業者,說話直接,不繞彎子,除去語言不像海歸們那麼流利,他們覺得我反而更像硅谷的人,從思維模式上講是這樣。

幾個月前,我到美國接觸了一些硅谷的創業公司,跟年輕的創業者聊天,我有三個強烈的感覺:第一,與眾不同的精神。這些人會有形形色色的「奇怪」的想法,甚至是很匪夷所思。你會發現,他們很注重跟別人不一樣。我認為,這就是創新的一個重要特徵;第二,產品經理精神。我遇到的創業者都是津津樂道地跟你談他新做的一個產品,大家都會把目標聚焦在產品之上,每個人都是產品經理。第三,顛覆精神。一個毛頭小夥子,十八九歲,那勁兒感覺他就能改變世界,他就能幹掉今天的某家大公司。

這與我們國家的互聯網創業者是有區別的。老實說,我也參加了很多創業者的會,有相當多的創業者老喜歡跟你談概念,O2O、可穿戴設備什麼的。談概念,我覺得是最乏味,因為概念都是正確的廢話。概念正確,並不意味著消費者一定要用你的產品。硅谷的產品經理精神,你可能會說他太務實,太實用主義,沒有戰略,但任何偉大的公司都是從一個產品開始的

基本上,硅谷的文化傳統是產品驅動,這和我原來一直主導的產品理念是相符的。在硅谷,一般大家都不談概念。因為我以前做過創業者——當然現在還是創業者,也做過投資人,後來發現談概念除了自娛自樂,在行業裡混點名聲,其實根本影響不到用戶。用戶使用你產品,他們只關心你做的是什麼東西,能解決我什麼問題,根本不聽你背後的理念。硅谷的創業者們會給你描述具體的產品是怎樣的,以色列人也有這樣的特點——解決問題,而不是空談理念

中國互聯網是不一樣的,創業者缺少一種膽量,缺少一種挑戰的氣魄。大家談起來,都是在琢磨著怎麼跟在大公司屁股後面分點錢,要麼就是想著怎麼繞道躲著走。除此之外,我覺得中國互聯網創業者,我自己總結,一是創新度不夠。腦子裡的想法,做出來的東西,沒有那種與眾不同的感覺,同質化嚴重;二是深度不夠。我們這裡做事,不由自主就往寬裡想,好像什麼都能幹。但這麼多創業者,你要能脫穎而出,無非是兩種思路:要麼是進入很新的領域,產生很新的想法;要麼是在大家都知道的領域,你能想得比別人深,想到和別人不一樣的解決方法。

有時候,我會故意問美國的創業者,有沒有把業務延展到中國的想法?他們一般不跟你談這個宏大的願景,而是會向你描述很深入的東西,在這個領域深挖下去會有什麼價值。聽他描述,你就知道他在這件事上是經過深入的思考,做得很專注。中國互聯網創業公司經常犯的錯誤,是狗熊掰玉米,這個我也能做,那個我也能做,每個人都給你描繪說一個特別宏大的願景。所以,中國互聯網上大部分投資項目,我用了一個詞來描述的話,聽起來是Reasonable,很合理、正常,沒有令人驚豔的地方,不會讓你驚嘆說:哎呀,他怎麼會這麼想呢?!

我在那邊轉一圈下來,覺得特別受啟發,就連我這樣算是行業裡干的時間比較久的,都覺得聽到了很多新的思想。這種思想你可以不認同,我也有時候和他們爭論,也不同意他們的一些想法,但這種思想的碰撞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說過,如果你有一個橘子,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倆交換了之後,結果是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橘子。但思想不一樣,我們有兩個思想,經過碰撞交流之後,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了兩個思想,也可能碰撞出第三個思想,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美國創業者給我的感覺,他們做的很多事情讓我覺得匪夷所思,是完全想不到的。當然,這些匪夷所思的事兒不一定成功,因為與眾不同的事兒肯定是失敗率很高的,但這正說明他們不怕失敗。中國互聯網創業者太害怕失敗了,所以喜歡隨大流來尋找安全感。比如,有的創業者就說:你看,我現在做的事是大公司都在做的。拜託,如果大公司也在做你做的事,不是說明你正確,而是說明你危險。大公司更害怕失敗,都是先看別人怎麼走,然後再跟進。別人趟出來眼鏡的路子就跟眼鏡,別人趟出來TV的路子就跟TV,連360隨身wifi這麼簡單的東西它都要跟。

大公司有錢有勢有資源,採取跟隨策略還可以理解。可笑的是市場的老二老三,還要採取跟隨戰略。360幹什麼,千年老二就跟著幹什麼,有樣學樣。這樣學下去,更強化了千年老二的市場地位。

中國的互聯網創業環境跟硅谷相比,從投資環境來說,現在已經不缺VC了,也不缺天使了,創業者本身我覺得在挑戰的勇氣,勇於顛覆、與眾不同的創新方面,跟硅谷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7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