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760
文 / 程俊
据《经济参考报》,对于养老金投资股市的尝试,虽然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尚未统一,但事情已经开始变得明朗起来。
6
月18日,人社部基金监督司官员对外透露,养老金投资政策已经基本成熟,下一步新的政策出台之后,养老金将投资股市。而在上述信息透露之前的4月3日,财
政部一位副部长曾公开表示,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是全民的财富,从安全第一、审慎的原则考量,社保基金不会直接去股市冒险。
养老金是社保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占到整个社保基金的90%左右。人社部和财政部的两种表态,让外界难以捉摸,包括养老金在内的社保基金会不会直接投资股市,看上去仍是一个待解难题。
经济观察报从一位接近人社部专家处获得的解释是,在人社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对于社保基金投资股市,一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养老金投资股市或许已成定局,而且进一步的信息显示,投资股市的限定是最高不超过30%的比例。
前述接近人社部专家补充表示,中国养老金包括基本养老金和补充养老金,截至2014年底,中国基本养老金累计结余3.5万亿元、补充养老积累的基金是7600多亿元,如果按照30%投资股市的占比核算,预计可投资股市的养老金接近1.3万亿元。
能否入市
中
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是竭力主张养老金投资股市的专家之一。据郑秉文介绍,从2006年至今,人社部、财政部等方面,对于推动养老金投资政
策的出台,已经有过三轮大的“尝试”,但由于相关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对养老金是否投资股市,始终未达成一致意见,导致该项政策一直没有出台。
本轮“尝试”之前,按照国务院部署,由人社部牵头,曾在2012年基本完成养老金投资方案的制定,其中确定对股市的投资比重是不超过40%,但之后在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过程中,由于对养老金投资股市的质疑声音很大,使得本已成形的养老金投资方案只能被搁置。
人社部是从2014年开始重新制定养老金投资方案的。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曾公开表示,养老金投资方案已经基本完成,其中规定将会动用部分养老金投资股市。
事
实上,即便是在人社部内部,也有部分官员是并不赞成养老金投资股市。去年10月,人社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副司长卢海元在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时曾表示,现阶
段,养老金有很多稳定的投资实体经济,保值增值的渠道,而“中国A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圈钱市、过度投机炒作市、完全被操控操纵的市场”,因此,养老金没必
要急于进入风险很高的股市。
对于下一步是否能放开养老金投资股市?前述接近人社部专家告诉经济观察报,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养老金投资方案已经进入报送国务院阶段,而其中仍然保留了养老金投资股市的规定,预计方案在年内出台的可能性也较大。
前
述接近人社部专家补充分析表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养老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年均投资收益率还不足2%,低于同期的年均通货膨胀率,并没有达到保值增值
的目的,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在投资股市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并获得较好的收益,这也正是下一步养老金极有可能投资股市的一大重要原因。
投资限高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成立于2000年,主要掌管的是中央财政预算拨款的社保基金,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票的比例最高为40%。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介绍,到目前为止,全国社保基金对股市的投资是1700亿元,年均收益率是8%以上。
对
于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所取得的较高收益率,现在很多官员和专家们的看法也不一致。郑秉文等支持养老金入市的专家曾这样测算,在2001年至2010年
间,即便是刨掉2.14%的通货膨胀率,全国社保基金最后的净收入还有7.03%的增长率;尹蔚民在今年两会期间也表示,只看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业绩,
就足以证明社保基金投资股市是可以保值增值的,“是很好的榜样”。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一直反对养老金入市,按照他的分
析,同样是在2000年至2010年,在股市大好的2006年、2007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的收益分别是29.01%、43.19%,而2008年
股市情势逆转向下,当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的收益是-6.79%,由此可见,如果将养老金投资股市,还是实际存在较大风险。
与唐钧的观点基本相似,卢海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除2009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获利之外,在2008、2010、2011年的投资均是亏损。从2008年至2011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4年年均亏损近167亿元。
对
于官员和专家们给出的不同结论,前述接近人社部专家分析表示,2012年3月,广东省曾将1000亿元的城镇职工养老金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本
来当时签订的委托期限是两年,但由于2012年、2013年都取得了超过6%的收益率,因此双方又将委托期限延长了3年,一直到2016年。
受此影响,之后,浙江、江苏等省份也纷纷要求将城镇职工养老金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来投资。
最近的消息是,最近山东省也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1000亿城镇职工养老金,广东省则将委托期延长至2017年。这些无疑也都对促成人社部等方面,作出将养老金投资股市的决定,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前述接近人社部专家还透露,人社部计划出台养老金投资方案的时间是在今年下半年,投资股市的限定是最高不超过30%。(华尔街见闻)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762
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继6月27日央行定向降准加降息之后,养老金入市也是箭在弦上。据测算,养老金入市意味着有万亿增量资金入市。
养老金投资股市成定局:万亿资金入市
根
据财政部公布的2015年基本养老保险预算情况,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两者合计,2015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
收入为2.7万亿,其中保险费收入2万亿,财政及补贴收入5620.38亿元,支出为2.46万亿,本年收支结余2400亿元,年末滚存结余约3.59万
亿。
如果按照企业年金入市不得超过30%的比例,理论上有约1万亿养老金可以入市。
此前经济学家分析,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养老金入市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各省分散自行投资、二是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第三种则是单独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
据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近日发布的2014年度基金报告来看,2014年,全国社保基金权益的投资收益额为1424.60亿元,投资收益率近11.7%,超过
同期通货膨胀率9.69个百分点;同时,尽管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随市场情况有所波动,但基金自成立以来,其年均投资收益率都高于年均通货膨胀率。
养老金入市原因分析:实现增值保值
据
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基金、补充保险基金和社保基金。按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躺”在账户中高达2.7万亿元的养老
金实际上处于贬值状态。而已经实现市场化投资运营的补充保险基金(主要指企业年金)和社保基金收益率则较为可观,其中,社保基金2014年收益率已达到
11.43%,而去年CPI涨幅仅为2%。
人
社部专家分析表示,按照此前政策规定,养老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年均投资收益率还不足2%,低于同期的年均通货膨胀率,并没有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而全
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在投资股市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并获得较好的收益,这也正是下一步养老金投资股市的一大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分析
称,养老金入市利大于弊。一方面,养老金入市可以保证基金稳定增值保值,因为现收现支的资金不能用于入市的规定,不影响退休养老人员当期养老金按时发放,
由此带来的资本收益远超预期;另一方面,养老金入市后,主要以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为重点,股市投资作为辅助,使投资风险降低,资本市场趋于稳定;最后,养
老金入市后,管理上接受市场经济规则考验,有效归正当前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弊端,减少财政支付的压力,“阳光”下管理更能发挥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开、透明
度,拉近政群距离,提升形象。
养老金入市的地方样本:山东、广州
2012年3月,广东省曾将1000亿元
的城镇职工养老金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本来当时签订的委托期限是两年,但由于2012年、2013年都取得了超过6%的收益率,因此双方又将委
托期限延长了3年,一直到2016年。受此影响,之后,浙江、江苏等省份也纷纷要求将城镇职工养老金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来投资。
而最新的消息则是,最近山东省也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1000亿城镇职工养老金,广东省则将委托期延长至2017年。这些无疑也都对促成人社部等方面,作出将养老金投资股市的决定,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养老金入市利好大基建等板块
那么问题来了,养老金入市后会选哪些股?我们不妨参照一下社保基金的选股思路。
Wind
资讯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社保基金共持有706只A股,前十大重仓股分别为:中国建筑、农业银行、大秦铁路、华侨城A、伊利股份、省广股份、小商品城、
中南传媒、中国中铁和平安银行。按目前股价计算,以上持仓市值前10大个股多数是大盘蓝筹,也有部分中小板个股,这些个股只要受益于一带一路、国企改革等
热点概念。
从板块分布来看,社保基金重仓的前十大板块分别为:医药生物、建筑装饰、计算机、传媒、房地产、食品饮料、化工、交通运输、电
气设备以及公用事业板块。此外,中国交建、中海油服、TCL集团、东方证券、春秋航空、索菲亚、广联达、平潭发展、中航资本、恒瑞医药分列社保基金新进持
有股票前十名。
全
国两会上,尹蔚民表示,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资金的投资运营,要在保障基金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四条原则:一是市场化原则,由专业投资机构按照市场规律进行
投资运营;二是多元化投资方向,对进入股市肯定有比例的限制;三是相对集中的运营,适当地集中委托给专业投资机构来进行投资运营;四是加强监管。这实际上
表明,养老金的投资运营基本上按照社保基金的运营模式。
方正证券财富管理中心(杭州)高级投资顾问杨庆华表示,目前A股市场上绩优蓝筹股
大多估值比较低,现金分红的股利收益率又相对较高。而且,对于养老金这样庞大的资金来讲,一般的小盘股难以满足其对流动性的要求,因此业绩优秀的一、二线
蓝筹就会成为其首选。大基建、银行、两桶油、交通运输、电力等板块有望成为养老金重仓对象,因为这些行业大多业绩优良而且盈利能力稳定、分红比较高。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保险资金在混改上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和保险资金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的想法契合。同时,混改也为保险资管产品创新提供了空间。在判断项目价值方面,不同的保险公司有各自偏好,但整体上国企混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成为保险资金重要的投资目标。
资产管理机构抢食入市红利
养老金入市带来的蛋糕如何切分,五六年前就在银行、券商、保险、基金等主要资产管理机构间展开竞争,2012年打破证券、保险、银行、基金、信托之间的竞争壁垒之后,各方都试图抢占养老金业务的先机。
一
位银行高管表示,为备战养老金入市,银行系统最近都在申请成立养老金管理公司,保监会也在推动人保资产申请成立养老金管理公司。一证券公司人士根据企业年
金入市情况计算,按照市场平均换手率400%和佣金率0.08%的标准,这部分资金给券商经纪业务带来了近29.7亿元的佣金收入。
据了
解,目前国内已有长江养老、国寿养老、平安养老、太平养老等几家专业的养老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领域发展规模已日臻壮大。银行方面,目前工行、农行、光大
等多家银行同时具备托管人和账户管理人资格,而其他多数银行仅具备其中一项资质。近日,市场再度传出消息,建设银行已获得养老金公司试点资格,并有望在今
年设立国内首家“银行系”养老金公司。(香港万得通讯社)
在今日上午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遊鈞和財政部副部長余蔚平,介紹基本養老基金投資管理有關措施並答記者問。
人社部:中國能確保養老金長期穩定回報 約2萬億元養老金可投資
人社部副部長遊鈞表示,截至2014年底,養老金累計結余3.5萬億,各地除去當期支付和支付準備外,估算約有2萬億養老金可用於投資。
遊鈞稱,股票成熟的投資產品,投資辦法也規定了30%的上限,但養老保險基金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證資金安全的情況下實現保值增值,因此托市、救市不是基金的功能和責任,入市的時機選擇將由市場決定。
財政部副部長余蔚平表示,中國政府將對地方社保金的投資提供稅收優惠待遇;將盡快啟動地方社保資金的投資入市;中國在起草養老金歸集與轉移相關規定。
據悉,截至2014年底,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以下簡稱養老基金)累計結余3.5萬億。按照現行政策,基金投資範圍嚴格限定於銀行存款和購買國債,這對保障基金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已不適應基金保值增值的需要,影響基金支撐能力和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解析養老金入市。 (CFP/圖)
養老金結余猛增且不斷貶值的十年間,養老金入市的改革,屢屢因地方政府不願放手和民眾反對的聲浪太盛而偃旗息鼓。這一次,改革正式進入倒計時,數千億入市養老金的操盤手很可能是已在這個市場試水多年的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
2015年8月23日下午5點,國務院印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養老金入市在此時靴子落地。這份文件發布日期與國務院內部批示日期相差5天,距離征集意見稿首次面向公眾56天,但這一方案實際上已經熱烈爭論了長達近10年。
辦法規定,養老金入市,投資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養老金產品的比例不得高於資產凈值的30%。據此前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3.5萬億養老金結余中,預留一定支付費用後,可以納入投資運營範圍的資金總計2萬多億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因為統籌層級低、需要層層協調的關系,這筆資金完全進入股市需要幾年時間。他預測,第一年能夠收上來投資的,可能不到1萬億,也就是入市資金3000億左右。
南方周末記者對比國務院批示稿與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聯合發布的征求意見稿,只增加了兩條內容,一條警示資金市場的灰色操作,一條為管理人員戴緊箍:
“第十二條 國家對養老基金投資實行嚴格監管。養老基金投資應當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嚴禁從事內幕交易、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為,嚴禁通過關聯交易等損害養老基金及他人利益、獲取不正當利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貪汙、侵占、挪用投資運營的養老基金。”
“第六十七條 國家工作人員在養老基金投資管理、監督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責任。”
1993年以來,全國基本養老金年均收益不到2%,而CPI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4.8%。
入市的養老金,是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包括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城鄉居民的養老基金。上述管理辦法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養老基金的結余額,可預留一定支付費用後,確定具體投資額度,委托國務院授權的機構進行投資運營,是謂“入市”。
養老基金結余,是指收支相抵後,趴在政府賬面上的余額。2014年末,全國的余額達到3.5萬億元。
目前它們大部分仍由市縣級政府管理,存在銀行或是購買國債,其中存銀行占絕大部分。1993年以來,全國基本養老金年均收益不到2%,而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反映通貨膨脹或緊縮的程度)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4.8%。也就是說,養老金增值的速度跑不贏通貨膨脹,在大量貶值。
據鄭秉文測算,自1993年以來,我國養老金結余貶值近1300億元。
實際上,養老金結余的迅速膨脹是在近十年內完成的。
南方周末記者查閱人社部官方網站的每年度統計公報發現,養老金結余數據1993年才只有254億。十一年後的2004年,達到2975億。再十年後的2014年,又漲了超過10倍,達到35645億。
二十年時間,我國的養老金結余上升了兩個數量級,直到去年末形成的3.5萬億。
養老金結余數增長如此快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養老保險覆蓋面的擴大。2004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1.6億,占當年全國人口的12%。十年後的2014年末,全國參保人數為8.4億,占當年全國人口的61%。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財政補貼的大力介入。根據人社部公布的數據,2004年各級財政補貼養老保險基金為614億元,2014年上升為3548億元。其中,中央補貼占多數。自2003年公布財政補貼數據以來,只有2003-2006年這四年公布了中央與地方的補貼金額,中央補貼占財政補貼總額的80%-90%。
鄭秉文認為,財政補貼是基金規模高速增長的驅動力。“現在的結余有幾個原因,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財政補貼,補貼的理由是有的地方有缺口,有缺口是因為統籌層次低。統籌層次高,財政就不用補錢。直接關系的是來自制度的設計,”他說,“直到哪一天改了就不需要財政補貼了,基金的規模增長速度馬上下來了。”
1994-2014年中國養老金結余額節節攀升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收錢的手不願意放,發錢時不願意承擔責任,目前的情況就是發不出養老金的地區都願意往上統籌,有結余的地方都不願意割肉共享。
在我國,各地養老金收支呈現明顯的“貧富不均”。3.5萬億養老金結余中,有9個地區截至2014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超千億,分別是北京、山西、遼寧、上海、江蘇、廣東、四川、浙江和山東。大量勞動力湧入,是這些地區出現大量結余的原因之一。
提高養老金統籌層級,一直是養老金改革的重要方向。201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規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逐步實行全國統籌,其他社會保險基金逐步實行省級統籌,具體時間、步驟由國務院規定。
此次管理辦法的征求意見稿中也寫道,“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作為養老基金委托投資的委托人”。
但直到目前為止,省級統籌依然未能實現,大筆的養老金結余並不掌握於省級政府,而是沈澱在兩千多個市、縣政府手中。
因為並沒有保值增值的明確指標,絕大多數地區將養老金結余存在銀行或購買國債,甚至選擇的是活期存款或一年期定息存款。
鄭秉文認為這樣做的原因是多重的,其中之一是地方政府沒有預期,不知道在未來若幹年收入和支出的情況,不知道是否有或有多少缺口,沒有預測,所以對流動性就沒有要求,也沒有政策可依。鑒於不知道該存多久,以防萬一就選擇了最短期的,挨一年算一年。
對於銀行來說,這卻是筆劃算的買賣。地方政府選擇當地銀行存儲財政專戶中的養老金結余,動輒百萬千萬,對於銀行來說利息越低則收益越高。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燕綏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個錢存在財政賬戶里,地方財政很高興,放在哪個銀行都有好處。”她估算,從2009年到現在,城鄉居民的養老金個人賬戶有3800多億元,存在地方商業銀行里是大塊的奶酪。
雖然貶值普遍存在,但放在市縣級政府賬戶里的錢,要交上去也並不容易。
對於收大於支的市縣來說,並不願將養老金結余向上統籌,因為在我國很多地方,都存在財政吃緊時先行“墊付”或“挪用”養老金的現象。如果將統籌層級提到省一級,許多市縣政府就失去了這一便利“財源”。
而對於收不抵支的地區,則是上級政府不願提高統籌層級。“養老金統籌管收還要管發,如果收4個人、發6個人的,省級政府還要貼錢,就沒有統籌上來的積極性。”楊燕綏說,“所以收錢的手不願意放,發錢時不願意承擔責任,目前的情況就是發不出養老金的地區都願意往上統籌,有結余的地方都不願意割肉共享。”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規劃研究部主任熊軍也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統籌層次的變化,意味著責任主體的變化。統籌上去一個層次,就會少一個層次的收入。這是個財政事權和財權的關系問題。”
同時他認為,統籌層次低是財政需要大量補貼的原因,“各地收支情況不同,有些地方有結余,有些地方要靠財政補貼。只要資金還散落各地,財政對不均衡的補貼就不會消失。”
養老金結余猛增的十年間,推進養老金入市的制度設計,屢屢因反對的聲浪太盛而偃旗息鼓。
國際上,養老金入市投資是一種慣例和通行模式。截至2013年底,21個OECD國家養老金投資組合中超過70%投資於債券和股票兩個資產類別。其中,美國養老金在投資組合中股票配比最高,其次分別是澳大利亞、智利和波蘭,這四個國家養老金的股票分配高於OECD組織40.3%的加權平均投資比。
中國養老金結余猛增的十年間,推進養老金入市的聲音一直存在,並進行過幾次方案設計,但最終屢因反對的聲浪太盛而偃旗息鼓。
鄭秉文回顧,2006-2007年間,人社部內部就已經有養老金入市的改革方案討論,“希望給賬上的余額找個出路”,當時學者和官員就投資方法、主體的不同形成了爭論。
2010年9月前後,鄭秉文又就此問題遞交了內參。當時的分管副總理批給了人社部討論。次年1月,人社部召集了十余位學者,宣讀了批示和內參內容,認為基金貶值非常厲害,應盡快投資。會議由人社部基金監督司司長主持,將學者們分為三個小組,分別研究不同的投資模式,按投資運營者分別為政府部門、市場機構或專門機構,擬定了三種方案。
研究幾周後方案上交,最終,中央決定采用其中一個模式:建立成立專門機構,一個部級的事業單位,全權管理全國的養老保險基金投資。
2011年初進入籌備過程,但不到一年就出現了變數:11月,時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公開呼籲養老金應該投資;2011年12月20日,時任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在中國社科院舉行的學術研討會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1》發布式上再次呼籲成立專門機構運營部分滾存養老金。這些呼籲和討論不同程度地引起了公眾和媒體的大爭論。
當年的12月21日,鄭秉文受邀在央視《新聞1+1》欄目中發表意見,公開支持養老金入市。但另一位嘉賓、財經專欄作家葉檀旗幟鮮明地反對。葉檀的看法代表了當時反對入市的主流意見:老百姓對於把“保命錢”放入陰晴不定的股市並不放心。
這場持續了4個月左右的爭論在2012年2月結束,入市計劃暫時擱置。直到2013年10月,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中提到社保改革,投資的議題又再一次啟動起來。
因適用法律的不同,此次全國養老金入市與從前管理社會保障基金的模式也不完全一致,兩相比較,前者對股市的投入更為謹慎。
但實際上,養老金儲備基金入市進行市場化投資,在中國早有試水,且頗為成功。
2000年8月,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和養老制度轉軌產生的養老金收支缺口,中央決定建立基本養老儲備基金,因此建立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由其理事會負責管理運營,屬於國務院直屬正部級事業單位。
15年來,這家基金理事會業績斐然。截至2014年末,其管理的資金總額為1.5萬億元,基金年均收益率達到8.38%,累計投資收益額5611.95億元。2014年,基金權益投資收益額1424.60億元,投資收益率11.69%,扣除CPI上漲因素後為9.43%。
早在2006年,中央財政為了做實個人賬戶向地方補助資金,並由省級政府委托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多年來,共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與該理事會簽約,委托其運營管理做實個人賬戶的中央補助資金。
地方委托其投資養老金結余也有先例。2012年,廣東首先委托其運營1000億元養老保險結存資金,並兩次延長委托期至2017年;2015年初,山東也委托了1000億元養老金結余。
據全國社保基金2014年度報告,其受托管理的廣東省委托的1000億元,累計獲得投資收益173.36億元,扣除按合同約定返還首個委托期應得收益117.78億元後,首個委托期滿至2014年末的投資收益達55.58億元。
2015年6月底出臺的征求意見稿提出的入市方法,與從2010年的討論方案又不相同。這一次,明確規定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養老基金結余額,可按照本辦法規定,預留一定支付費用後,確定具體投資額度,委托國務院授權的機構進行投資運營”,“本辦法所稱受托機構,是指國家設立、國務院授權的養老基金管理機構”。
與2011年單獨成立部級事業單位的想法不同,這次選擇的是已有的養老基金管理機構。鄭秉文認為,那就是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
熊軍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對上述傳聞表示“不知道”。但他認為,若由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來托管入市的基本養老金,將與從前跟廣東、山東的合作不同。原來山東和廣東的錢交給社保理事會來管,是放到社保基金的大賬戶里,跟社保基金一起投資運營,沒有專門分賬。但是這次需要各地單獨設立賬戶,獨立核算。
而且因適用法律的不同,此次全國養老金入市與從前管理社會保障基金的模式也不完全一致。前者適用於前述管理辦法,後者適用於2001年公布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
兩相比較,養老金管理辦法對股市的投入更為謹慎。社保基金的投資中規定,證券投資基金、股票的比例不得高於40%。養老金的投資規定,投資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養老金產品的比例不得高於資產凈值的30%。
據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整個盤子的3.5萬億養老金結余中,在預留一定支付費用後,全國可以納入投資運營範圍的資金總計約2萬多億元。若如此,其中30%進入股市就是6000億左右。
鄭秉文認為,因為統籌層級低、需要層層協調的關系,這筆資金完全進入股市也需要幾年時間。他預測,第一年能夠收上來投資的,可能不到1萬億,其中的30%就是3000億左右。
就上一輪討論中公眾擔心的投資虧損問題,熊軍認為跟預期時長有關,“如果是十年、二十年的周期,完全可以做到鎖定在80%-90%不虧損的概率上。甚至可以說,五年的回報率平均不低於通貨膨脹。”
楊燕綏也認為,世界養老金報告的資料顯示長期來看不會虧損,因為入市掙的錢是企業的創新價值,只要市場規範,入市的企業有價值,養老金就有收益。
隨著醫療和衛生保健的進步,人們的平均壽命延長並且生活得更好,的確是一件好事,但它也嚴重影響到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的可持續性。
根據人力資源管理咨詢機構美世咨詢最新發布的2015年全球養老金指數(MMGPI),平均壽命的提高直接影響到中國養老金體系的可持續性,這導致中國的指數值比去年下降1點,評級仍為D-級。
平均壽命提高之後,人們有了更長的退休生活,養老金體系所面臨的壓力隨之加大。延遲退休是緩解養老金壓力的一條必由之路。人社部部長尹蔚民上周公開表示,延遲退休將實行小步慢走,每年推遲幾個月。經過中央批準以後,向社會公開方案,
MMGPI對養老金體系進行的全球最全面的比較。該指數對照40多項指標(按照充足率、可持續性和完整性子指數分類)衡量全球25個退休收入體系,涵蓋了接近世界上60%的人口。
該指數分為A、B、C、D等級別,丹麥在2015年連續第4年保持第一位,總分數為81.7分,中國分數為48分,評級仍為D-級。
D-級的評級意味著該體系需要改善以便提高其效能和可持續性。中國的可持續性分數在過去一年下降了3.2分,但其充足率和完整性都略有改善,
尹蔚民坦言,中國養老保險體系可持續性方面存在隱憂,中國是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家,又是一個急劇快速老齡化的國家。中國現在60歲以上人口為2.1億,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5.5%。綜合有關方面預測,到2020年,60歲以上的人口將達到19.3%,2050年達到38.6%。當前中國職工養老保險的撫養比是3.04:1,到2020年就要下降到2.94:1,2050年將下降到1.3:1。
美世養老咨詢業務總監及總精算師蔡宗周表示,中國的指數值今年略有下降,首要原因是平均壽命的提高導致養老金體系面臨的壓力隨之加大,這需要在個人以及國家層面上進行更多的規劃。
蔡宗周認為,中央政府計劃長期增加社會保障基金的資金投入,是個很好的舉措。中國雙軌體系正轉向統一的體系,也向公眾傳遞了一個強烈的信號:政府決心讓事情步入正軌,並確保人口老齡化問題能夠得到妥善解決。
對於中國養老金體系中出現的問題,MMGPI建議中國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提高國家養老金領取年齡,並且繼續提高養老金體系的員工覆蓋率,同時還應該引入補充退休福利,為成員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從而獲得更多的資產增長機會。
俗稱的“延遲退休”準確來說應該是“提高領取國家養老金的年齡”,這是近年來國際養老金改革的潮流。退休年齡是養老保險制度中最敏感的變量,既影響保費收入,又影響退休金支出,對於基金的收支平衡是雙向影響。
MMGPI指數顯示,從2009年到2015年間,人們的退休後時間的平均長度從16.6 年提高到了 18.4年。在MMGPI體系中的五個國家和地區提高了養老金養老金發放年齡,分別是澳大利亞、德國、日本、新加坡和香港。提高養老金發放的年齡目的是抵消平均壽命的提高,但是這並不足以止住退休時間長度的增加。
尹蔚民說,我國現在是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現行退休政策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期確定的,當時人口的預期壽命不到50歲。現在人口的預期壽命70多歲,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退休人員是8000多萬,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
尹蔚民稱,中國將采取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根據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勞動力的狀況,把握調整的節點和節奏,“小步徐趨、漸進到位”,並且會有社會預告。
根據今年兩會期間尹蔚民公布的時間表,延遲退休方案會今年制定出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2016年報經中央同意後公開征求意見,2017年推出。方案將漸進到位,每年只會延長幾個月的退休年齡,經過相當長時間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推出後至少五年以後才會實施。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27日上午表示,人社部將於2016年啟動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工作。目前該部正在會同財政部委托投資基金歸集和劃撥的辦法。
李忠在今天上午舉行的人社部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上稱,隨著《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出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人社部將繼續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工作。
按照目前的管理體制,養老保險基金分布在省、市、縣三級,將分布在各地的結余基金,特別是分布在市縣的結余基金逐級歸集到省一級,是開展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的重要前提。
李忠說,現在該部正在會同財政部研究制定委托投資基金歸集和劃撥的辦法,規範資金在委托地方和受托機構之間劃入和劃出的流程,明確委托地方和受托機構協議簽署的有關要求。各地的結余資金都將按照統一的流程進行歸集和劃撥。
“我們將抓緊開展工作,按照2016年啟動實施的目標,盡快出臺辦法,確保地方委托投資資金及時到位”,李忠說。
養老金入市的規模和時間表是備受市場關註的兩大問題,人社部測算的養老金入市的總規模可能超過2萬億。人社部、財政部兩部委八月末召開的國務院吹風會透露,入市資金規模由各省確定,而入市的時間表由市場投資機構決定。
截至2014年,全國共有九個省養老金超過1000億。其中,其中,廣東省累計結余高達5128億元,為累計結余最多的省份,占到全國總量的六分之一。超過2000億元的省份為江蘇(2793億元)、浙江(2632億元)、北京(2161億元)。累計結余量在1000億~2000億之間的為山東(1933億元)、四川(1927億元)、遼寧(1289億元)、上海(1262億元)、山西(1169億元)。
除了廣東、山東等前期已經試點入市的省份,江蘇、浙江、北京等累計結余超千億元的七省市也將成為養老金入市的熱門,超過兩千億的江蘇(2793億元)、浙江(2632億元)、北京(2161億元)更是熱門中的熱門。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累計結余的資金量只是各省是否願意養老金盡快投資運營的考慮因素之一,老齡化所帶來的支付壓力也是重要因素,省一級政府最終拿出的資金量要根據它們自身的情況來確定。
經過一年多的卵化,商業銀行與社保基金聯姻組建的國內首家銀行系專業養老金管理機構終於破繭而出。11月20日,建信養老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建信養老金公司”)正式開業。
養老金公司帶有“建行”胎記 堅持市場化運作
作為首家涉足養老金專業管理機構的商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在開業儀式上揭示了其背後的動因與戰略意圖。他表示,我國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保障在我國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未富先老問題、養老金缺口問題、養老保障的體制不健全問題,正是在政策體制機制上存在不足,中國跟發達國家養老金管理相去甚遠,這要求商業體系承擔著更重要的作用。
有鑒於此,王洪章表示,建信養老金公司更加關註如何發揮金融功能使養老金投資更加安全,通過銀行杠桿作用使養老資金實現保值增值,利用銀行綜合金融服務和養老保險為我國養老產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去年12月,建信養老金管理公司經國務院批準,並報經銀監會核準同意設立試點。據了解,建信養老金公司由建設銀行發起,引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作為戰略投資者,公司註冊資本23億元人民幣,建設銀行與全國社保理事會持股比例分別為85%和15%。
事實上,作為銀行業首家涉足養老金管理的公司,建信養老金公司一誕生就帶有鮮明的“胎記”。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建信養老金公司是將建設銀行原來的養老金業務部分拆出來,並獨立成立新的子公司,並引入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作為戰略投資者,由建行副行長余靜波擔任建信養老金公司董事長。
對此,全國社保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則表示,社保基金是小股東,這得益於監管部門允許社保基金理事會作為唯一的股東入股建信養老金公司。
值得註意的是,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與全國社保基金“聯姻”的產物,建信養老金公司在經營管理上則打出了鮮明的“市場化”旗號。王洪章表示,將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實現現代企業管理,建信養老金公司將堅持市場化運作,以市場化原則建立人員選聘和績效體系。
王洪章提出的目標是,將建信養老管理公司打造為發展最快、效益最好、風控一流的公司。同時,建設銀行集團將在資源配置和綜合管理給予養老金公司支持。對於同業機構而言,建信養老金公司不是競爭對手,真正的對手是來自社會發展中不斷變化的養老金融需求。
銀行與社保基金聯姻 謀求養老金管理模式創新
在養老金公司的經營上,王洪章表示,不是把銀行的盈利作為養老公司經營的重點,而是實現養老金的保值增值。通過承繼建行養老金業務的基礎上,持續提升養老金管理專業化服務能力,橫跨養老保障體系三支柱,打通養老金業務鏈上下遊,為客戶提供涵蓋養老金受托管理、投資管理、賬戶管理與咨詢服務等業務在內的一站式養老綜合金融服務。通過養老產業鏈條發揮銀行的連接作用,同時,養老金公司也是建行“綜合性、多功能、集約化”戰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忠民表示,養老金產業管理正處於社會財富管理的風口。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無法通過短期人口政策改變,未來可通過財務支持、財富管理提供更有力度的支持和保障。借助養老金為養老人群提供財務支持,通過專業管理機構、養老資金的專業化運用和專業化服務,將人口老齡化問題轉為財務支持的問題。
他還表示,當前全社會正在努力把財富管理作為養老金的支持,但是養老財富管理將更有社會價值、更有人性、更有社會公共產品的價值,養老基金發揮社會保障的支持。
至於社保基金為何選擇跟建設銀行合作?對此,王忠民解釋稱,建行系養老金公司是國內第一家,銀行是養老金托管的主體,其中涉及諸多產業鏈條,養老金供給體系需要更加完善。銀行是養老金托管的構建者和供給者,托管的安全邊際和凈值都可以達到滿足。同時,由於銀行系統接納各種存款,在托管系統中的不管是機構還是個人的存款,做到養老金的制度安全,將來能實現為了養老的錢而存錢。銀行系其他鏈條和養老直接對接與參與,將產生有效的社會價值。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胡曉義表示,建信養老金公司的成立和開業,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拓寬社會保險基金投資渠道,加強公共管理,提高投資回報率”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國養老金管理模式創新的體現。隨著我國社會保險制度不斷深化改革體系日益完善,基金規模持續擴大,養老保險越來越完善。
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主任袁序成則表示,當前是我國商業養老市場政策環境最好的時期,也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戰略發展時期,商業銀行在企業年金管理方面具備托管人、受托人、賬戶管理人資格,具有專業化服務和人才隊伍優勢。建信養老金公司作為經國務院批準、建設銀行發起設立、全國社保基金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的專業機構,具有得天獨厚的制度優勢和品牌優勢。
對於建信養老金公司的未來發展,袁序成提出三點希望:第一,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積極參與多種養老體系建設、服務養老金的長期保值增值,第二,按照監管規定和市場規則,堅持穩健發展,第三,充分吸收借鑒新技術新手段,開拓創新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的養老金管理體系。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利用政策來鼓勵人們多生孩子這種方法在任何地方都不會有明顯的效果。真正能讓生育率增加的成功案例,往往發生在那些能為女性提供更好的嬰兒照顧服務的地方。”
11月23日,加拿大前央行行長、前財政部副部長大衛·道奇(David Dodge)對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中國媒體如此表態。
中國生育率下降嚴重
加拿大統計局今年9月底公布的人口統計顯示,加拿大65歲以上的人數有史以來首次超過了15歲以下的人數。其中,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6.1%。最新的預測稱,加拿大的老年人口比例還將不斷增長,可能會在2024年達到20%以上。
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中國總人口數量達13.6782億,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到10%以上。
然而,對中國而言,比老齡更緊迫的或許是生育率的下降。
根據預測,2040年,中國0~19歲的人群占總人口的比率將從2010年的25.4%下降到18.2%,是在包含美國、加拿大、日本和德國在內的五個國家中降幅最大的,也將低過美國和加拿大。
道奇表示,大部分的發達國家都在面臨生育率下降的挑戰,原因主要是現代女性可以進入更大的勞動力市場,並且城市中養育孩子也越來越貴。而生育率下降這個問題,中國也沒能避開。
根據公開報道,中國的生育率已經位列全球最低水平,僅1.4左右。而加拿大的生育率為1.5~1.6,美國為1.8。
和日本的65歲以上人口比率約26%相比,中國還算不上“老人國”。但如果生育率繼續下降,老齡化的問題必將愈加嚴峻,養老金體系也將面臨更大挑戰。
提高人口健康可緩解老齡化問題
道奇提出,人口老齡化將會在未來三十年增加衛生保健支出和長期的護理成本。
在上述五個國家中,這類成本增幅最大的將會是中國,增幅最小的則是美國。
同時,老齡化也意味著勞動力適齡人口須為老齡化人口提供更長時間的“老齡支持” 。
那麽,如何緩解上述問題?道奇表示,提高人口健康可以緩建老齡化及其群體效應。
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意味著老齡喪偶者的人均衛生保健和長期護理成本的增長會減慢,從而減緩老齡化效應。另外,提高人口健康也可以幫助老年人延長作為勞動力的時間,從而減少人口老齡化帶給年輕勞動力的負擔。
對於減緩撫養率上升的趨勢,道奇認為,部分方法可發揮效果。比如,延長退休年齡;提高教育培訓體系的效率,讓經過良好培訓的年輕人更快地加入勞動力,從而延長勞動時間,增加年輕的勞動力。
養老金需要一個混合的方案
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快速增加,養老金體系的風險也會陡升。
在道奇看來,隨著人類壽命的增加,所有計劃的風險都會增加。就基金制計劃而言,它的主要風險就是資產回報率的降低。
道奇在演講中解釋了養老金的宏觀經濟學。他表示,養老金來源於當前勞動力所得的轉移。而緩解養老金部分負擔的方式包括長期資本投資和外國資產投資;影響轉移的兩種方式則是對勞動力征稅,以稅收補充公共養老金(隨收隨付)以及當前勞動力為老年人累計儲蓄的利息和紅利買單(基金制計劃)。
當撫養率比較低時,隨收隨付的公共固定收益體系不會造成財政拖累,但一旦撫養率升高,這一體系就需要征收很高的工資稅,必將引起社會矛盾,阻礙經濟發展,而政府也會面臨嚴峻的財政問題;當撫養率由低升高時,基金制體系也會拖累經濟,因為該體系需要良好的金融市場和高質的金融資產。
為了降低養老金對宏觀經濟的負面影響,道奇認為,需要提供一個能將上述兩種方式混合的方案,這一方案對不同收入的人群也應有所不同。比如,最低收入的人群可以采用隨收隨付的統一並且較低水平的收益計劃;中低等收入的人群可以采用隨收隨付的統一收益或與收入相關的固定收益計劃;中等收入者則可選擇基金制以及與收入相關的固定收益計劃;中高收入人群可以采用基金制固定繳費計劃。
在養老的問題上,道奇給出了加拿大的經驗。除了政府提供基礎的資金保障外,他強調,需要發起更多公開的討論,加強對公眾的教育,從而讓人們了解並理解老齡化的問題以及養老金體系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的意義。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人社部推動養老保險基金向市場化、多元化、專業化發展正在持續發力。
12月10日,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養老金運營管理條例已經由相關部門起草並提交,即將出臺。
據了解,具備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條件的機構將在當前18家的基礎上,進一步向社會放開。據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透露,未來還會有新的養老金管理機構成立。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段時間,一些基金公司比較活躍,都在積極參與養老金運營管理的相關工作中。
最高6000億養老金入市
2015 年8月,《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正式印發,明確劃定了養老金投資方向,除了存款、債券等固定性投資外,還將股票、股權、股指期貨等納入養老金投 資範圍。同時規定,投資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養老金產品的比例,合計不得高於養老基金資產凈值的30%。
鄭秉文推算,截至2014年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約3.5萬億元,扣除預留支付資金外,能夠集中到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進行投資的養老金規模在2萬億左右,按照30%入市資金上限計算,將有最高6000億元的養老金入市。
對此,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朱俊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的投資模式是,除了固定收益類自己投資,風險稍微大一點的都是委托外面的基金管理機構在做。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社保基金會管理的基金資產總額15356.39億元,境內投資資產14050.61億元。
有業內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按照《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要求,社保基金會管理的基金規模將大幅增加,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委托的境內投資運營機構的數量,也會在現有18家的基礎進一步增加。
基金公司對此表現較為積極,楊燕綏介紹,一些基金公司都在積極參與養老金運營管理的相關工作。
據了解,由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發起,引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作為戰略投資者共同設立的建信養老金管理公司已正式成立。該公司是國務院批準試點設立 的國內首家專業養老金管理機構,將專註於養老事業,提供專業化養老金管理服務。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建信養老金管理公司意在拓寬養老金投資管理渠道。
朱俊生認為,未來會有更多的基金公司參與養老金運營,一方面是資金規模比以前大幅增加,一方面更多管理機構參與也可以更好地規避風險。
運營機構篩選或將細化
目前,世界上養老金投資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類似於新加坡的集中投資,一種是智利,以及中國香港地區的分散投資。朱俊生介紹,此前社會上曾有一種討論,要成立一個帶有官方性質的養老金投資管理公司,現在來看,這個肯定不合適。
“應該讓更多的市場主體去參與,增加競爭性,投資收益率可能會更好。”朱俊生說。
那麽,什麽樣的基金公司將有機會參與其中呢?早在2001年12月,財政部、人社部就曾發布《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對於申請辦理社保基金投資管理業務提出了7項要求。
具體包括:在中國註冊,經中國證監會批準具有基金管理業務資格的基金管理公司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專業性投資管理機構;基金管理公司實收資本不少於5000萬 元人民幣,在任何時候都維持不少於5000萬元人民幣的凈資產。其他專業性投資管理機構需具備的最低資本規模另行規定;具有2年以上的在中國境內從事證券 投資管理業務的經驗,且管理審慎,信譽較高。具有規範的國際運作經驗的機構,其經營時間可不受此款的限制。
同時還要求,最近3年沒有重大的違規行為;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有與從事社保基金投資管理業務相適應的專業投資人員;具有完整有效的內部風險控制制度,內設獨立的監察稽核部門,並配備足夠數量的稱職的專業人員。
朱俊生認為,隨著養老金資金規模擴大,運營機構增多,為了規範運營管理,或將在原來要求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細致的考量。
核心提示
具備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條件的機構將在當前18家的基礎上,進一步向社會放開。截至去年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約3.5萬億元,扣除預留支付資金外,能夠進行投資的養老金規模在2萬億左右,按照30%入市資金上限計算,將有最高6000億元的養老金入市。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繼政府主導後,業者也開始推「以房養老」產品,申請門檻更寬鬆,哪些族群適用?一次分析給你聽。 高齡化時代來臨,「養老」儼然成為最大商機,繼金融業者爭相推出相關保險產品後,國內首宗「以房養老」商品也問世了。十一月三十日,合作金庫銀行(以下簡稱合庫銀)宣布,推出商業型以房養老房貸專案「幸福滿袋」,只要年滿六十五歲、有房產者均可申請。 可換等值現金! 最高貸款額度可達七成 其實,以房養老與「反向抵押貸款」 (reverse mortgage)概念相同,以合庫銀的方案而言,申辦的老人以自有房子交由銀行鑑價後,換取等值現金,在一定年限內,銀行將每月固定給付一筆金額給老 人;但也會從中扣除貸款利息,扣息金額不超過每月給付金額的三分之一。計息利率最低二. 一三%起跳,若房屋地段夠好,貸款成數可達七成。 舉例來說,若一位老人將價值兩千萬元的房產,辦理三十年期「幸福滿袋」專案,貸款成數七成、申請到一干四百萬元額度,代表這三十年內,銀行必須給付老人平均一年近四十七萬元,亦即每月須給付約三萬九干元。 由於申貸者每個月皆得支付利息,隨著貸款本金逐月累積,每月繳息的金額越來越高,以利率二.五%來計算,到了貸款第十一年後,繳息金額即來到一萬三千元,已經達三分之一上限,就不會再提高,每月貸款扣除利息後,剩餘二萬六千元。 有房就能貸! 固定年限按月領養老費 換言之,此方案的申辦者,在三十年內皆可住在此房屋內,而且每月都有二萬六干元以上現金做為養老費。期間,若老人往生且無繼承人,或是繼承人不願清償本金及利息,合庫銀就會拍賣房產。 當然,也有不少質疑聲浪:現在房市轉空,萬一合庫銀日後要拍賣房子,但房子跌價,豈非得不償失?合庫銀副總經理程燕翌一指出,儘管未來幾年房市前景不佳, 由於此商品投資年限極長,以景氣循環的長期軌跡而言,仍看好房市走勢向上,所以銀行持有三十年,基本上資產還是會增值;即便真的走跌,跌幅也不超過三 0%。 「以房養老」在美國、日本、澳洲等國家行之有年。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彭金隆舉美國為例,實施初期也成效不佳,主要是老人平均壽命拉長,銀行擔心必須支付的生活費超過房產抵押的價值,不願加入;直到後來政府介入,支付超過貸款額度的生活費,接受度才提高。 如今合庫銀接棒推動,並轉換成商業型方案,申貸條件堪稱寬鬆,業界、學界普遍認為,高齡化時代來臨,加上各大政府基金財政問題雪上加霜,合庫銀的以房養老方案,為民眾建立更根深柢固的「自己的退休生活自己救」觀念之際,也提供更多理財的選擇,堪稱一個好的開始。 /這真的是未來商機所在。」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指出,台灣自有住宅率高,加上不少住宅持有人皆為中高齡長者,以房養老方案能觸及一定數量的客群,極具潛力。 並非萬用丹! 投資占比不宜超過五成 不過,多數金融業者談到「以房養老」能否蔚為風尚,仍持保留態度。安聯人壽副總經理李頌齡指出,國人「有土斯有財」觀念強烈,不願輕易將房產拿去變現,而且老人家普遍不喜歡借貸、負債;再者,現在市面上已有很多養老、退休商品,「以房養老」貸款不易成為首選。 以近年來壽險業者推出的長期照護險(以下簡稱長照險)為例,主要是依據生理和認知功能的「狀態」(符合巴氏量表六項中的三項以上)來理賠。此後,業者又推 出長照險變形商品類 長照險、殘扶險,前 者以「傷病」(如怕 金森氏症、頭部重創) 來判斷;後者則以符 合「殘廢等級與給付 比例表」所列的殘廢 等級,做為給付依據。 事實上,就連合庫 銀推出「幸福滿袋」 之際,也與南山人壽共同推出「樂活三寶」三種可搭配年金、長照、醫療等險種的保險方案,搶攻三十歲以上的客戶。 合庫金控董事長廖燦昌表示,等這些客戶六十五歲,可考慮直接銜接以房養老專案。 既然同是應「養老照護」而生的商品,想為退休或高齡生活做更充足規畫者應如何選擇、判斷?所有專家都異口同聲建議:除不動產,仍要有易變現的資產。 顯而易見的,「以房養 老」適合有房產、現金 少,或未打算讓子女繼承名下房產的中高齡人士。 但永慶房產集團研究發 展中心經理黃舒衛提醒, 若房屋並非位於大都會 區、價格較抗跌的地段,可貸款成數低,換出來的現金不夠高,再加計 老人得自行負擔利息、 房屋稅和土增稅等稅金, 民眾仍要估算:是否足 以成為照護老年生活的 資金?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 徐佳馨也建議,以房養 老的投資不宜占整體資 產五成以上,最好維持一定比重的流動性資產。 但她提到,有一種退休族,退休後到大台北以外區域定居,房產占整體資產比重三成以下,但手中現金部位較高者,相對於以房養老、長照險等保險商品可能更適合,每人可依此原則,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老年財務規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