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劉維琪如何讓公有高鐵更有效率? 主動向JR小姐請益 一則客訴砸七千萬改系統


2015-11-02  TWM

高鐵邁入「公有民營」新紀元,劉維琪成為史上第一位不必為財務煩心的高鐵董事長,但是,「公有」之後的高鐵如何避免「台鐵化」,卻也是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在這方面,劉維琪已有不少準備動作了。

台灣高鐵日前宣布十月起調整員工薪資,平均調幅三%,結束長達四年的薪水凍漲,三千五百多位員工因此受惠。「漲幅不高,但這是代表一種新的思惟。」高鐵執 行長鄭光遠這麼說;董事長劉維琪進一步解釋,這次調薪主要鎖定基層員工,「因為第一線人員才是展現高鐵服務效率的關鍵。」今年九月十五日,高鐵臨時股東會 終於通過爭議多時的財改案,高鐵就此成為「公有民營」的企業。劉維琪成了高鐵史上第一位不必為財務問題傷腦筋的董事長,但是外界對於他卻也有了新的質疑: 「公有」之後的高鐵,服務品質還能維持下去嗎?高鐵的效率會不會從此走向「台鐵化」?

對於這樣的質疑,劉維琪的心裡十分清楚,「所以我也不斷提醒董事會的成員,要有更多的民營企業思惟。」至於劉維琪本身,在這段時間早已透過不少「小動作」,親身演繹了所謂「民營本色」。

旅客通關更順手!

新票匣,正反都可插入「接到董事長的來電時,我嚇了一跳!」不久前,劉維琪撥了一通電話到日本,受話方是鄒宜樺,旅居日本十多年的台灣人;這位年齡不到三十歲的台灣女孩,竟然成了高鐵董事長主動請益的對象。原來,鄒宜樺曾在日本JR鐵路公司工作,擔任九州博多車站的國際旅客服務員。在一個偶然場合中,劉維琪從友人口中得知她的經歷,當場向友人要了電話號碼。

電話中,她向劉維琪提出自己的觀察,例如日本車站進入月台的入口處,會刻意設置商務車廂的位置,讓乘客更容易被高價位車廂吸引,另外,新幹線所有的座位都有充電插座,「對這些設計,董事長都很積極地一一追問。」鄒宜樺說。

「聽見各種聲音是很重要的!」劉維琪表示,他會指定同仁負責整理網路上各種對高鐵的意見,固定檢討;鄭光遠也說,劉維琪擔任董事長以來,非常留心傾聽各方的意見,包括臉書上網友的留言,每天一早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各部門討論,然後盡速回應、調整既有作法。

事實上,高鐵車站內即將登場的一項變革,就是來自網路留言。

十二月一日,高鐵新建三站苗栗、彰化、雲林正式啟用;此外,從這天起,當你拿著高鐵車票插入票匣,不必再多花心思考慮「正面或反面」、「前端或後端」,無論正反前後,隨意插入就能順利通關。

相對於新增站點與調降票價的重大變革,讓旅客「通關更順手」顯得只是「平添幾分小確幸」,但這個小確幸,卻需要斥資七千萬元更換系統。「就是看到一位網友留言,抱怨高鐵車票的設計『跟不上時代、太落伍』,才決定不惜下重本設置票匣新系統。」劉維琪說。

工時不等於績效!

調整KPI,提升士氣不過,要讓高鐵從上到下都有效率腦袋,還是得從制度做起,「所以,我們正在設計一套更具競爭力的員工激勵制度。」劉維琪強調,想要維 持服務品質,吸引優秀的員工留下,必須從內部的員工士氣和素質提升做起,攸關員工考評的KPI(關鍵績效指標)也會改變。

劉維琪舉例,過去曾有一個KPI,是員工在列車上的服務時間越長、績效就越好,「但如果工時過長,必然會影響到員工的情緒、服務的品質。」他表示,想要營 造員工有「把品質做好是一種榮譽」的心態,以時間論績效的指標就沒有意義,「我會把它取消。」種種規畫中的調整,是為了維持「民營企業」的品質與效率,但 劉維琪不忘提醒,畢竟高鐵也是「公有」,此後,必須負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如何兼顧社會責任與股東利潤,對他來說,也是新的課題。

對此他提出名為「GO-T」的四T計畫。第一個T是Train,要維持列車的基本使命,準點、安全。第二個T是Travel,提供「door-to- door」整合產品,例如十月初在台南推出「U-Car」服務,只要買高鐵來回票加價二九九元,就可租借賓士車四小時,比搭計程車便宜,讓商務客更方便。 第三個T是Taiwan,強調企業社會責任,「盡可能開放空間,讓更多社會企業、文創企業和藝文團體有進駐交流的場域。」「最後一個T是Touch,也就 是感動。」透過各種配套行程,鼓勵民眾返鄉了解社區營造。某種程度來說,劉維琪試圖在兼顧企業社會責任的「公有」任務之下,盡可能地創造新的高鐵商機。

「畢竟我們是公有民營,不能把賺錢當優先。」對於未來獲利的預期,劉維琪以財改案規畫的「未來五十三年股東長期平均報酬率四.九%」回應;但他強調:「雖 然股利不算高,但希望明年高鐵股票上市後,股價能夠反映流通性增加,享有更多的溢價空間。」高鐵預計在年底走完財務改造程序,少了財務包袱,「三年後,我 希望台灣高鐵成為民眾信任的代名詞。」劉維琪說。看得出來,雖然沒有歷任高鐵董事長的財務壓力,但這位資歷橫跨產官學三界的董事長,肩頭上的營運壓力仍不 輕。

撰文 / 賴若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15

社科院:我國公有制資產近300萬億 占經濟主體地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0739.html

社科院:我國公有制資產近300萬億 占經濟主體地位

一財網 章軻 2015-12-25 10:15:00

我國社會總資產規模達518.13萬億元(不含耕地以外的未開發利用的資源性資產),其中公有制資產288.99萬億元,占比達到55.78%。

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公有制資產288.99萬億元,在社會總資產中占比達到55.78%。在我國所有制結構中,公有制經濟占有主體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25日召開創新工程2015年度重大成果系列發布會(基礎研究成果專場)。《中國基本經濟制度——基於量化分析的視角》研究報告介紹,我國所有制結構調整使公有制經濟效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不但沒有危及,相反進一步鞏固了我國社會主義性質。

研究者介紹,這項研究是在充分吸收和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了一套測算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結構的方法,並根據該方法對我國所有制結構進行了測算。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三次產業經營性總資產約為487.53萬億元(含個體工商戶資產),其中公有制經濟的經營性資產規模是258.39萬億元,占53%。

報告稱,這意味著,即使按照最窄的可比口徑(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公有制經濟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如果計入非經營性資產,那麽我國社會總資產規模將達518.13萬億元(不含耕地以外的未開發利用的資源性資產),其中公有制資產288.99萬億元,占比達到55.78%。

報告表示,國家在非經營性領域的資本形成和資產規模,是經營性領域效率提高的外部化成本,經營性領導的企業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這種社會支持條件。因此,從經濟意義上考察所有制結構,不能把這一重要部分忽略掉。

研究顯示,目前我國所有制結構進入合理區間,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依然有保障。從2009年開始,我國所有制結構從快速變化進入微調期。在第一階段(2004-2008年),第二、第三產業中公有制經濟占比下降了7.25個百分點;而第二階段(2009-2012年),公有制占比下降了3.88個百分點,下降速度降低了近50%。

報告稱,這說明,我國所有制結構已經進入一個較為合理的狀態,今後所有制結構調整的主要特征將是持續的微調。而且,隨著國有企業戰略調整與國家宏觀調控中使用的公共投資手段,將不斷為公有制經濟積累新的資產,這就保障了數量上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共同增長的態勢,而只要公有制資產增加的速度不低於非公有制經濟太多,維持主體地位是沒有任何懸念的。

截至2012年年底,我國第一產業的總資產為37.27萬億元,其中公有制占32.26萬億元,占比達到86.6%。因此,在第二、三產業中公有制相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50.44%和49.56%)差距已不大的現實情況下,保持農村耕地的集體所有制性質,對於保障公有制經濟在量上的優勢地位具有特殊意義。

報告稱,非公有制經濟在產出、就業、稅收等領域的巨大貢獻是非公有制經濟存在、發展的前提。據估算,2012年在我國二、三產業中,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創造的增加值的比重分別是67.59%和32.41%;提供的就業數量比重分別是75.20%和24.80%。第一產業中有農林牧漁業基本上是農戶家底經營。這種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在資產主體地位與貢獻的錯位發展,是兩者分布領域差異的必然結果,也是市場主體效率要求與經濟外部性需要的客觀要求。因此,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協調發展。

“繼續深化所有制改革仍然有一定空間,但要有底線思維。”社科院研究認為,雖然我國第二、三產業中,公有制資產相對於非公有制僅保持微弱的優勢,但國有企業占用土地資產的“價格發現”,將支持所有制結構繼續合理調整。但前提是要摸清家底、科學評估,為改革提供“紅利”。同時,要加強監測,真正實現國有資本“有進有出”,防止一概簡單地采取“國退民進”的方式,探索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雙贏模式,守住公有制經濟資產主體地位的底線。

研究還發現了幾個規律性事實。對發達國家和我國國有企業發展實踐的比較,可以發現:第一,任何經濟體的所有制結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發生過動態變化或調整;第二,決定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經濟(國有企業)數量規模的因素並不唯一,而是多元的(既包括經濟效率、又包括文化傳統、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第三,在特定的發展階段內,存在一個適合經濟發展的最適度的所有制結構。

上述報告表示,當前,我國所有制結構已經處於一個較為適度的狀態,進一步深化改革應該在優化公有制經濟布局上發力,在保證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同時,發揮公有制經濟的主導作用,最大程度地體現公有制經濟的包容性,並以此昭示社會主義相對於資本主義的制度韌性和優越性。

所有制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了我國社會主義性質。攝影/章軻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748

中國公有雲服務發展報告:團隊建設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19/159293.shtml

中國公有雲服務發展報告:團隊建設篇
InfoQ InfoQ

中國公有雲服務發展報告:團隊建設篇

在“團隊建設”這個部分,以團隊建設為主線,探討不同公有雲服務提供商的發展歷程。

背景介紹

2015年12月,InfoQ的編輯魏星邀請作者撰寫一篇關於中國公有雲服務發展狀況的文章。因為作者個人對公有雲這個領域一直抱有很大的興趣,便貿然答應了下來。在這篇文章的準備過程中,作者系統地閱讀了國內較為知名的幾份雲計算白皮書[1,2,3]。作者發現這些報告大都高瞻遠矚提綱挈領,缺乏對具體的公有雲服務提供商的描述,未能讓讀者一窺國內公有雲服務發展之真實面貌。

在InfoQ的協調下,作者與國內多家公有雲服務提供商的主要負責人進行了電話訪談,圍繞團隊建設、產品研發、服務運營這三個問題進行了討論。除此之外,作者也在本文所探討的所有公有雲上都註冊了賬號,從用戶體檢的角度進行了一些小規模的測試。這篇文章的目的,便是從團隊建設、產品研發、服務運營、用戶體驗等四個方面對中國的公有雲服務發展狀況做一個簡要的綜述。

根據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定義[4],雲計算在服務模型上可以劃分為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設施即服務(IaaS),在發布模型上又可以劃分為私有雲、社區雲、公有雲和混合雲。需要說明的是,隨著雲計算技術的發展,如上所述服務模型和發布模型之間的界限也日趨模糊。在本文的範疇內,“公有雲”一詞泛指面向公眾開放服務的平臺即服務和設施即服務。除此之外,各種名義的私有雲(Private Cloud)、專有雲(Dedicated Cloud)、托管雲(Managed Cloud)均未包括在本文的範疇之中。

本文中“團隊建設”、“產品研發”、“服務運營”三個小節的數據來源有兩個。一個是雲服務提供商主動發布的新聞資訊,另一個是作者與雲服務提供商的主要負責人之間的電話訪談。作者與黃允松(青雲)、季昕華(UCloud)、劉爽(美團雲)、錢廣傑(盛大雲)、沈誌華(又拍雲)、王慧星(騰訊雲)、許式偉(七牛雲)、朱樺(金山雲)等業內專家(按姓氏拼音排序)的訪談,是由InfoQ方面統一協調安排的,在此作者深表感謝。

這個三個小節的內容,在定稿之前均經過受訪者及其公關/市場團隊的確認,反映的是雲服務提供商自身的觀點和思路。在審稿階段,青雲撤回了與作者進行訪談時所發表的一切言論;出於保護商業機密的考慮,阿里雲拒絕了作者的訪談邀請。因此,如上三個小節未能包括青雲和阿里雲的觀點。

“用戶體驗”和“其他討論”這兩個小節,是作者獨立獲得的數據以及由此引出的觀點,在定稿之前未接受任何一家雲服務提供商的審核。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如上所述雲服務提供商的主要負責人接受作者的訪談並不代表他們認可作者在“用戶體驗”和“其他討論”這兩個小節中所報告的數據和觀點。

此外,作者本人也並不持有本文中所討論的任何一家雲服務提供商的內幕信息,作者獨立獲得的數據僅僅是基於作者所使用的測試方法得到的觀測結果。受種種技術條件的限制,作者無法對這些數據的準確性進行背書,也無法對其誤差範圍進行估算。本文中報告的大部分數據是在2016年3月底之前獲得的,這部分數據的獲取時間在正文中不再特別說明;小部分數據是在2016年8月底獲得的,這部分數據的獲取時間在正文中會有特別說明。讀者在引用本文所報告之數據時,應當考慮到數據的時效性。

本文中有多個小節對各個雲服務提供商進行了逐一介紹。相關雲服務提供商在這幾個小節中出現的順序是按照拼音字母次序排列的。

本文僅討論中國本土的公有雲服務提供商。Amazon Web Services(AWS)、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 Platform等進入或者未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企業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

團隊建設

在“團隊建設”這個部分,我們以團隊建設為主線,探討不同公有雲服務提供商的發展歷程。我們關心的問題包括團隊的歷史變遷、融資狀況、成長速度、人員流動、研發部門與產品部門的關系等。

金山雲

公開的資料表明金山雲成立於2012年初,2013年8月完成A輪2000萬美元融資,2015年3月完成6666萬美元的B輪融資。2016年2月,完成6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實際上金山雲的前身是珠海WPS項目孵化出來的金山快盤,同時運營2B和2C兩類業務。2014年9月,金山快盤個人版等2C類業務出售給迅雷,剩下的2B類業務發展為現在的金山雲。

2014年初,金山雲的員工總數在50人左右,2014年底發展到120人左右,業務也從單純的企業雲存儲擴展到存儲、計算和網絡。2015年3月,員工總數達到200人,並且開始擴充市場和銷售人員。2015年12月,員工總數達到560人;2016年1月,員工總數達到600余人。

金山雲將自身定位為一個工程師文化驅動的團隊。2014年金山雲剛剛起步時名氣較小,很少有工程師願意前來面試。招聘團隊采取了一個策略,就是以一流的資薪待遇挖角一流公司中的二流甚至三流人才。研發部門負責人朱樺認為一流公司中的二流三流人才也見過世面,他們在帶來經驗的同時還可以給公司創立口碑,從而慢慢地吸引到一流的人才。在面向國內同行進行招聘時,金山雲有明確的導向性。與此同時,金山雲認為一個團隊的價值取決於幾個關鍵的人,因此願意高薪聘請行業內的頂尖專家。目前金山雲研發人員的比重占60%左右,主力研發人員大部分來自微軟、HP、Cisco、LinkedIn等大型外企和BAT。朱樺認為:“在雲計算技術領域,我們國內並不差於國外,但是在創新方面存在畏懼心理。國內往往覺得做得跟AWS一樣就差不多了,很少想要超越AWS。國內在工程領域很強,但是創新不足。”

從2014到2015年,金山雲的市值增長了10倍,團隊的規模也增長了10倍。一個團隊在如此之短的時間里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一定伴隨著大量人才流動的情況發生。在某一階段成為骨幹的員工,在另一階段可能成為阻礙的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部分員工選擇退出,是很正常的情況。在人才流動的層次上,朱樺指出有一些友商的核心員工流入金山雲,但是鮮有金山雲的核心員工流入友商。此外,雲計算是一個特別辛苦的行業,從金山雲離開的員工大都選擇進入其他行業工作。在雲計算行業工作過的人才,在其他行業很容易獲得很好的機會。

在離職員工的保密協議與同業競爭禁止協議方面,朱樺認為金山雲的心態是開放的,到目前為止沒有針對任何員工執行過保密協議或者同業競爭禁止協議。與此同時,雲計算行業確實存在激烈的競爭,金山雲保留在必要的情況下對離職員工采取法律手段保護公司知識產權的權利。

金山雲設有產品經理職位,對部分產品實行產品經理負責制。朱樺也坦誠地認為自身對產品經理的定位存在困惑。在過去兩年的實踐中,具備一線研發與運維經驗的產品經理的表現比較出色;缺乏技術背景的傳統產品經理的表現相對較差,但是依然有個別成功的轉型案例。

在設有產品經理的情況下,技術驅動的思路又是如何體現的呢?研發團隊決定的是產品的路線圖,還是限定於產品的具體實現方案?朱樺認為技術創新是為了解決業務問題,因此研發團隊需要滿足業務部門的要求。這是一個大的原則,但是在處理具體的問題時允許偏離這個原則。這些具體的問題包括功能與成本的平衡,穩定性和功能多樣性的平衡,自動化和可靠度的平衡。

譬如說在設計數據中心布局時,全球範圍內部署幾個區域,每個區域部署幾個可用區,可用區之間的延遲參數,都有嚴格的規定。但是在起步階段,即使是國內頂尖的團隊,也達不到這個嚴格的標準,一定會有偏離的情況出現。金山雲內部設立了一個技術評議委員會,當某個具體問題可能發生偏離時,由技術委員會來決定是否允許偏離以及偏離的容忍度。

除此之外,一個創業團隊必須是目標驅動的,不能以部門利益為驅動。在公司里哪個部門有話語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的認識更加清晰,誰能夠給出最終的解決方案。

金山雲在市場、營銷、商務拓展等領域的投入相對較小,相關功能團隊大概百余人。在行業內和社會上,現階段金山雲的聲音相對較小。朱樺認為這種表現符合雷軍一貫的低調態度。

美團雲

從管理體系上看,美團雲是美團的基礎設施團隊。美團雲對內向美團各業務單位提供服務,稱為私有雲;美團雲將類似的功能對外部企業級用戶開放,稱為公有雲。2015年美團與大眾點評戰略合作成立新美大之後,美團雲同時也給大眾點評提供基礎設施服務。

2013年的員工全部都是研發人員;2014年團隊開始出現少數的非研發人員;2015年團隊規模擴大了數倍,其中研發人員占70%,產品、市場、銷售等等占30%。美團雲的負責人李爽也是在2015年加入美團雲的。

李爽認為美團雲這個團隊相對年輕。在員工招聘上,級別較高的員工尋找業界資深人才,側重考察候選人的專業技術以及在雲計算領域的聲望;普通員工則偏向於招聘應屆畢業生,側重考察候選人的學習能力。在過去三年中,未出現關鍵員工流失的情況,存在極少數普通員工的正常流動,並且有流出再度流入的情況發生。總體來說,美團雲的人員流失率低於市場平均水平。

美團雲的組織架構包括產品、研發、運維、市場、銷售幾個部分。在研發方面,又根據產品線分為主機、網絡、存儲、數據庫幾個不同的方向。工程師被分配到特定的產品線,工作內容通常聚焦在該領域,以打造業內領先的雲產品為目標。李爽表示美團雲最近也在考慮優化更新的研發組織架構。

美團雲的產品設計,重點在於持續收集客戶反饋,根據客戶反饋不斷對產品進行叠代。這些客戶既包括內部客戶也包括外部客戶,內部客戶的實際應用場景更多,對於需求的優先級會更高。美團雲的外部客戶,很多是與美團合作的O2O行業相關廠商,主要集中在傳統服務行業。

李爽認為傳統服務行業的信息化程度是不高的。國內其它公有雲服務提供商對傳統服務行業的興趣不大,這恰好給美團雲帶來一些機會。李爽認為雲計算是一個TO B的生意,在執行層面和TO C類生意的運作存在很大差異。對於當時的美團雲來說,重要的不僅是產品如何設計,更是如何提升團隊的執行力。

七牛雲

七牛雲成立於2011年,同年獲得經緯創投的百萬美元級別A輪投資。2012年和2014年又分別獲得啟明創投和寬帶資本的B輪和C輪投資,但是具體的投資金額均未做披露。

2011年員工總數10人左右,主要為技術人員;2012年員工總數40人,技術人員比例為3/4;2013年員工總數60人,技術人員比例為2/3;2014年員工總數120人;技術人員比例略高於1/2;2015年員工總數250人,技術人員比例略高於1/2。公司從2012年開始設立市場部門,從2013年開始設立銷售部門。

在工程師招聘方面,七牛在早期面試中看重考察候選人的自制力以及對相關領域的激情。在技術面試環節,不太關心候選人所掌握的具體技能,更側重於考察候選人對其所使用的技術了解到什麽層次。七牛通過一套嚴格的招聘流程來保證新員工的質量,特定級別的職位需要經過的面試次數以及面試者的級別要求都有具體的規定。對於面試者的面試方法不做具體的要求,因此不同的面試者可以有不同的面試風格。

七牛CEO許式偉認為任何企業——尤其是創業企業——都會面臨招聘困難的問題。七牛早期的招聘策略是內推,也就是團隊成員推薦自己的熟人前來面試。這樣的方法招到的新員工一般都比較靠譜,但是團隊擴張的速度比較慢。七牛曾經嘗試過招聘應屆畢業生,但是成功率接近於零。許式偉認為他們所接觸到的大部分應屆畢業生更希望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很難找到有創業夢想的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七牛大量地采用了實習生。在面試實習生的時候,不關心候選人是否有雲計算相關領域的經驗,只關心候選人是否能夠很快地接受新技術。實習生入職之後,再對其進行相關領域的技術培訓,大部分實習生都能夠迅速適應相應崗位的技術要求。因為實習的時候對公司有了充分了解也培養了感情,在七牛實習的實習生大概有2/3的概率會選擇留下。除此之外,七牛也對HR團隊進行擴容,每天有3到4個HR人員在大量簡歷中進行篩選,加大社招的力度。

在過去5年中,很少出現員工流失的情況。公司采取過一些主動淘汰的措施,但是這種情況也極少發生。用許式偉的話來說:“除非是特別不靠譜的人,基本上還是能留下的。”這種特別的情況,在信息技術行業相關公司相對缺乏的地區比較常見,但是在北京、上海、廣州是比較少見的。流失員工的流向通常是規模更大的公司,2B類和2C類的都有。公司正在建立主動流失人員的數據庫,但是目前還處於雛形階段。

公司在員工入職時與員工簽訂保密協議,沒有對離職員工執行過同業競爭禁止協議。許式偉認為員工不能簡單地看成是員工,希望人才在自然流動的過程當中成長並促進整個行業的進步。

在七牛內部,盡可能淡化產品經理這個概念。許式偉認為CEO本人必須是產品經理,具體子業務的負責人必須擔負產品經理的職能,但是他要做的事情比對產品經理的要求要高很多。

雖然公司的研發人員占大多數,在公司發展早期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許式偉也在淡化以研發為中心的觀念,尤其是技術人員是整個公司最重要的角色這樣的觀念。許式偉認為任何公司都是做服務的,七牛雖然以技術立業但不以技術為中心。七牛要達到的目的不是技術導向,而是產品與服務導向。技術只是構建產品的手段,要通過產品來支撐公司給客戶所提供的服務。

盛大雲

根據公開的資料,盛大雲成立於2011年,同年7月對外提供服務。實際上盛大雲起源於盛大創新院,是盛大集團內部的技術支撐平臺。2015年,盛大雲正式獨立出來。目前盛大雲研發團隊的大部分人員在盛大集團的服務時間超過5年,算是一個非常穩定的團隊。

盛大雲的研發團隊分成三個部分。核心團隊負責Xen、KVM、OpenStack等虛擬化底層技術;業務中間件團隊負責業務邏輯,側重於前端與底層之間的通訊;前端團隊面向客戶,側重於產品的人機交互和用戶體驗。除此之外,運維人員負責服務器、機房網絡和操作系統層面的優化。

盛大雲認為要在國內雲計算市場里存活下來,需要從三個方面滿足用戶需求。第一是用戶對計算資源的基本需求;第二是用戶對可靠性、穩定性、安全性的需求;第三是用戶對易用性、高性能的需求。研發團隊之前側重於第一和第二個需求,最近通過設立產品經理崗位來關註第三個需求。產品經理會對相關企業進行走訪,哪怕是他們沒有使用盛大雲,也會咨詢他們對正在使用的雲計算服務的觀點。在了解用戶痛點的基礎上,產品經理會對研發團隊提出建議,設法對產品的易用性進行改進。

目前,研發團隊在盛大雲中的比重較大,產品路線圖基本上由研發團隊來決定。但是盛大雲認為用戶需求會越來越重要,運營和市場部門的話語權也會越來越多。對於盛大雲來說,存在內部與外部兩種不同類型的客戶。內部客戶泛指盛大集團內其它子公司;外部客戶泛指盛大集團以外的其它客戶,外部客戶通過盛大雲的運營團隊給研發團隊提出需求。外部客戶的獲取,主要是通過運營團隊的線上和線下推廣,包括與科技園區、校友會、創業機構等等進行合作。盛大雲正在從技術導向往市場、產品、技術共同導向的方向去發展。

騰訊雲

根據公開的資料,騰訊雲在2013年下半年開始公測,在2014年成立於騰訊雲計算公司,是一家相對年輕的雲計算公司。騰訊雲副總裁王慧星則認為騰訊集團是包括多個不同公司的一個整體,2014年在北京註冊的雲計算公司只是眾多公司當中的一個。除了北京的雲計算公司之外,騰訊集團內部多個公司里都有從事雲計算的人員。所以,從時間上來講不能說騰訊是從2014年才開始做雲計算的的。在雲計算這個行業,像網宿這些都算是早期的公司,騰訊比阿里要稍晚一些。騰訊雲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騰訊開放平臺。後來騰訊集團意識到雲計算這個業務需要在財務上變成一個實體,所以單獨成立了北京的雲計算公司。

騰訊的雲計算團隊成長非常快,從業人員並不局限於北京的雲計算公司。其中,研發人員的比例遠遠超過50%。在過去幾年里,整個雲計算團隊的年成長速度均超過100%,處於高速成長期。騰訊雲設有獨立的團隊負責市場宣傳、公共關系、品牌建設、對外交流等等事物。王慧星認為騰訊雲對外提供的服務是基於騰訊集團從成立至今的技術積累之上的。以前騰訊集團的基礎設施團隊只對騰訊集團內部提供服務,騰訊雲是將這些現成的技術能力加上產品化的服務等級協議(SLA)後對外提供服務。騰訊雲以及騰訊集團內其它公司的的基礎設施團隊是一個整體,不能簡單地稱為人員複用。

在招聘過程中,騰訊雲希望看到候選人對技術有深入理解和,具備行業視野,認同騰訊價值觀。王慧星認為他並沒有覺得騰訊雲存在招聘上的困難,不存在人才缺乏對騰訊雲的發展構成障礙的情況。騰訊集團在發展過程當中積累的很多人才,也對外輸出了很多人才。人才的流動對中國的發展是有用的。

在過去幾年中,員工流出的主要原因是薪酬競爭力和管理問題。王慧星認為,和國內友商相比較騰訊雲的員工流失率是相當低的。HR部門會與離職員工簽訂保密協議和同業競爭禁止協議。但是王慧星也認為整個互聯網行業里各個公司對相關問題都持開放的態度,並且保密協議和同業競爭禁止協議實際上起不到阻止離職員工泄密或者加入競爭對手的作用。

騰訊雲設有產品經理職位。王慧星認為雲計算產品也是產品,其使用對象是研發人員。只要是產品,就一定有產品經理,和其它產品沒有什麽差別。王慧星進一步指出產品團隊和研發團隊之間必須有很好的合作。以其在騰訊的經驗,很難理解產品團隊和研發團隊之間會存在溝通問題。

UCloud

UCloud成立於2012年,2013年11月獲得A輪融資1000萬美元,2014年6月獲得B輪投資5000萬美元,2015年4月獲得C輪融資近1億美元。

2012年員工總數20人,2013年員工總數80人,2014年員工總數280人,2015年員工總數近500人,計劃2016年增至700人以上。研發團隊占公司員工總數的50%左右,在過去幾年中僅有小幅度的浮動。

UCloud在招聘工程師過程中側重考察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雲計算有認同感,二是具備發展潛質,三是具有研發經驗。換句話說,就是先看興趣愛好,再看資質,最後看經驗。UCloud認為整個雲計算行業都一直存在人才缺乏的情況,而UCloud的主要招聘途徑是行業內的人脈推薦和獵頭挖掘。

當然,UCloud也使用正常的招聘渠道,篩選簡歷以及校招等,並嘗試通過與企業合作為自己培養潛在的候選人。在過去三年里存在一些人員流失的情況,一方面是競爭對手挖角,另一方面是自己主動淘汰。UCloud不考慮和離職員工簽訂保密協議或者同業競爭禁止協議,因為CEO季昕華認為:“我們自己也做過員工。如果公司好,員工自然會留下來,如果不好,員工自然會走。我們的心態非常開放,有離開的員工後來又再回到我們團隊。”

UCloud設有產品經理職位。產品經理的職責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搜集用戶需求,二是了解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和變化,三是把用戶需求和行業變化匯總成產品特性,和研發人員一起進行研發並把產品推向市場。UCloud的產品經理均具有研發或者運維背景,這個要求是因為UCloud的客戶大部分是研發人員(70%)或者運維人員(30%)。季昕華認為UCloud並不存在研發團隊掌握話語權的情況。作為一家公司,UCloud的使命是為用戶創造價值,研發團隊在話語權多寡在於其是否為用戶創造價值。

又拍雲

又拍雲源自2005年成立的又拍網。又拍網是一個類Flickr的圖片分享網站。為了滿足網站本身的功能需求,研發團隊開發了一個分布式文件系統允許用戶之間分享文件,此後又整合了內容分發網絡(CDN)的功能。公司註意到當時國內國外均缺少類似的產品和服務,決定將其作為一個發展方向。到了2010年,又拍網的圖片分享功能已經非常穩定,也達到了很好的性能。

很多做電子商務的公司都直接使用又拍網的圖片服務。公司看到了這個機會,順勢推出了“存儲+分享+分發”的一體化產品,後來又逐漸加入編碼轉碼、屏幕適配等等多種特性。從產品發展的角度來看,這個產品是根據又拍網的業務需求和客戶需求逐步演進出來的。在公司層面,並沒有專門規劃要去做一個雲產品,甚至沒有意識到這個產品可以被歸類為雲產品。因此,又拍網認為自己“在不知不覺當中成了國內第一家雲計算公司”。

又拍網是原本是一個2C類的公司,其業務是按照2C的模式進行運作的。新推出的“存儲+分享+分發”產品是一款2B的產品,其業務是按照2B的模式進行運作的。一家公司同時運營2C和2B兩類不同的產品和業務,在管理上遇到了一些問題。2014年,2B部分業務被剝離出來,成立了又拍雲,進行獨立運營。同年,又拍雲引入鼎輝創投和松樹資本,獲得數千萬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並完成管理層收購(MBO)。

在2010年到2014年之間,由於重視程度的問題,“存儲+分享+分發”的業務發展得不夠快。相應團隊需要自己去拓展業務,有了收入再反哺研發,因此發展相對緩慢。2014年成立又拍雲並引進A輪融資後,業務發展相對較快。2014年初,整個團隊不到50人;2015年底,整個團隊共有130人。又拍雲認為自己是一家“技術驅動的產品型公司”,技術團隊占整個團隊的60%以上。

技術團隊包括底層研發(包括核心研發、操作系統和網絡)、前端研發、產品運維、技術支持四個部分。公司設有獨立的產品部門,主要功能是銜接前端、客戶、銷售、市場,把來自客戶的需求轉化成產品的需求。產品部門負責采集客戶需求並提出產品功能需求,在產品設計環節占主導地位;研發部門基於產品部門所提出的產品需求決定產品的架構和技術選型,在產品實現環節占主導地位。市場部門占整個團隊的10%,主要負責公共關系、社區運營、線下或等等內容。在人員配置方面,公司認為在營銷方面還需要加強。

又拍雲的總部和研發團隊設在杭州。公司認為,與技術人員相對密集的北京和上海相比較,杭州的技術人員相對較少,相關領域的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公司的發展。在工程師招聘方面,公司註重招聘渠道的開拓,尤其註重在技術社區和市場活動中穿插的招聘緩解,基本上不依賴於專業的招聘網站。公司鼓勵技術團隊在技術社區進行分享,樹立技術團隊在社區中的良好聲譽,也讓潛在的應聘者了解公司的環境氛圍和成長機會。

技術團隊的主要負責人看到有潛力的工程師時,也會主動去邀請加盟。公司有很多優秀的工程師,都是通過技術社區這個渠道招聘進來的。在對候選人進行考察時,重點考核候選人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候選人現有的技術水平固然重要,但是公司更註重候選人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又拍雲的員工流失率相對較低。2014年前8個月沒有出現員工流失的情況,2014年9月到2015年12月之間有個位數的員工離職。研發團隊員工離職的主要理由是回鄉(江蘇、福建)發展,並且回鄉後基本上都還從事技術相關工作。公司會與離職員工簽訂保密協議和同業競爭禁止協議,但是沒有真正執行過。公司舉辦年會活動時,也會邀請離職的員工回來參加。

信息披露

作者蔣清野是悉尼大學信息技術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同時也是AWS悉尼技術支持中心的員工。他於1999年獲得清華大學學士學位(土木工程),2000年獲得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碩士學位(土木工程),2015年獲得悉尼大學碩士學位(計算機科學)。他的研究興趣包括分布式與高性能計算、開源社區的社會學行為、信息技術領域的微觀經濟學分析。他是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IEEE)的高級會員。

在接受InfoQ方面的邀請準備規劃這篇報告的時候,作者的內心是興奮的。在獲得所有測試數據準備撰寫這篇報告的時候,作者的內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作為並行與分布式計算領域的學生,作者希望為業界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觀點;另一方面,作為公有雲服務領域的從業人員,作者深知發表一份涉及多家友商的報告會帶來諸多爭議。在InfoQ方面的鼓勵下,作者選擇以真實的身份發布這些的數據和觀點,希望能夠對國內雲計算從業人員有所幫助。

公有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512

王文京:所有企業的應用都會走向公有雲應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4/160342.shtml

王文京:所有企業的應用都會走向公有雲應用
徐建鳳 徐建鳳

王文京:所有企業的應用都會走向公有雲應用

28年前,我跟大家一樣開始創業。今天參加這個會,感到特別親切,感到好像回到當年那個時代,也是很火熱的年代。

i黑馬訊(徐建鳳)12月14日消息,由創業黑馬舉辦的2016年創業黑馬社群大會今日在京舉行,用友網絡集團董事長兼CEO王文京出席活動並發表主題演講。

王文京在演講中表示,前幾年說“兩化融合”,指的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但是今天,我們看到了新的兩化在影響著所有企業。這個新兩化,就是互聯網化和金融化。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過的演講節選:

28年前,我跟大家一樣開始創業。今天參加這個會,感到特別親切,感到好像回到當年那個時代,也是很火熱的年代。

黑馬營的第一期,我參加過一次,做過一些交流,後面很多年,文文一直邀請我來做一些交流,不好意思我都沒來。其實很重要的原因,我們這個時代的創業者,大家其實有更多更好的實踐,以及有更多更好的經驗、理念,包括行動。

所以,今天對我來講,實際上更主要的還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我也利用這次學習的機會,跟大家交流一下,今天大家都在做的,或者都在參與的,關於“企業互聯網化”的話題。

前面周老師[d1] (周鴻祎)講,如果講趨勢,可能會耽誤人,所謂的很多趨勢,與其說它是一個展望洞察,其實它更大程度上是一種總結。我想,我就把我對這樣一些問題的總結,跟大家交流一下。

在中國,如果創辦時間長一點的公司,大概都經歷過這個階段,比如20年以上的公司,都會經歷以制造為核心,之後是以營銷為核心,現在進入到以創新為核心的三個時代。在座各位創業家,基本上直接就切入到第三個時代了。

我們前幾年說“兩化融合”(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但是今天,我們看到新的兩化,在影響所有企業,包括在座各位。這個新兩化,就是互聯網化和金融化。

互聯網化不用說了,大家從事的產品、業務,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如果說今天的創新離開了這個,那一定不是這個時代的創新。

金融化,實際是所有企業都是金融化發展的企業,包括每個創業企業。比如說,可能很多企業還要花些時間去做融資,其實這就說明,金融在你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你發展更大後要IPO,後面你要理財、投資、收購、兼並,最後你要資產出售等。也就是說,所有企業都是金融化發展的企業。

在座的,我不知道有沒有搞信息化的,剛才我看到一個從事場景化的企業員工績效管理的創業公司。實際上,那個產品我在幾個月前,也在一個地方看到類似方向的,我覺得那是特別好的產品。

實際上,它代表了信息化的發展,進入到第三階段。從原來第一個階段部門級電算化,到後面企業內部的信息化,發展到今天社會級的互聯網化。那個產品,就是一個特別互聯網化的產品。

從上一輪的信息化到今天的互聯網化,因為大家的產品要通過互聯網來做創新。但同時,大家也是一家企業,作為一家企業也要應用各種各樣的信息化服務、互聯網化服務。

我本人在28年里,基本經歷了企業互聯網化發展的三個進程,就是從最早的部門級,到今天社會級的互聯網化創新發展。

從企業級到社會級,上一輪是企業級,主要解決企業內部問題,今天的重點是社會級,主要是解決企業之間,企業和最終消費者,企業的員工問題。對於一個從事企業信息化領域的提供商來講,這就是個很大的跨越。

各家企業如果作為用戶,我們應該感到很慶幸,我們今天在做選擇的時候,可以直接選擇采用社會化的這樣一種新型應用和服務。

企業互聯網化,這幾年大家談論的很熱了,怎麽從全局去看?有的時候,我們會從技術角度去看,有的時候我們會從部署的模式去看。

關於部署的模式,用公有雲好,還是用私有雲好,還是用混合雲好?大家都在選擇。

走到今天我們看到,基本有一個定論:以後所有企業的應用,無論是小微企業還是大中型企業,都會走向公有雲的應用,混合雲、私有雲都是一個過度。

對於今天的企業,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如果能夠直接選擇在公有雲上的服務,這應該就是方向性的選擇。之所以很多企業還要選擇私有雲或者所謂混合雲模式,是因為我們今天針對企業的公有雲上的服務,還沒那麽多。但不用著急,我相信很快。實際上,公有雲服務這兩年發展的特別快。所以,以後你的企業的經營和運行,100%都會采用公有雲服務,離這天已經很近了。

互聯網化,大家看到這是個潮流,但是怎麽推進企業的互聯網化?我感覺有三點比較重要:

1、我們推互聯網化,是為了商業創新,特別是對於歷史長一點的傳統企業來講更重要。

2、從哪里入手?我們看到,面向客戶的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營銷和客戶服務、內部員工的協同和產品鏈人員的協同、智能制造、共享服務(財務、人力資源)、數字金融這幾個方面,可能是我們所有企業推進互聯網化的抓手,當然不同的行業抓手會有所不同。

3、很多企業在推進互聯網化,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明確目標。我認為互聯網化本身並不是目的,最重要的還是要通過互聯網化實現這個企業的基本商業目標。也就是說,不是為創新而去創新。

互聯網化,真正的目的,對企業來講無非就是四個方面:1、增長收入;2、降低成本;3、提高效率;4、控制風險。圍繞這四個方面的互聯網化,對企業才是有價值的。

剛才我們講到,所有的企業以後都會是金融化發展的企業。我們在座也有多家創業企業是搞互聯網金融的。我們看到,金融發展,特別是企業金融,有兩個重要的潮流已經在發生,除了數據化以外,就是場景化。也就是說,以後對於每家企業來講,很多金融服務產品,會在我們的應用服務中直接可以觸及,可以按需、隨時獲得這個企業個性需求的金融服務,這也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我1988年創業,已經28年。我不像在座幾位創業家是連續創業者,但我可以說是另外一種類型的連續創業者。我在一家企業里面,經歷了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用友發展到今天,其實我們已經發展到第三個階段。

1.0,我們當時就是通過財務軟件,形成了我們第一個階段的發展。

2.0,通過我們的企業管理軟件、ERP軟件,當時我們財務軟件服務了幾十萬家企業,到了ERP階段我們服務了200多萬家企業。

3.0,互聯網服務。我們希望通過互聯網服務,用友能夠服務超過千萬家企業。

戰略不講了,戰略的落地還是靠產品。剛才,名創優客創始人的演講,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確實學到很多。他今天花了80%的時間,還在打造他的產品。我很認同他這樣一個觀點,或者他這樣一個經驗。

用友,我們在1.0的時候,當時我們就是通過一款財務軟件,成為中國財務軟件市場的第一。1998年,我們三大ERP產品是針對大型企業的、中型企業的和小微企業的。三款不同的ERP產品,成為中國企業信息化,也是ERP市場最大的提供商。

今天3.0階段的企業互聯網服務,大家看到我們有多款雲服務產品已經推向市場。後面,我們還會有更多雲服務產品,來服務中國和更大範圍的企業。

用友3.0,對我自己來講,又是一次創業,盡管是在同一家公司,但也是重新出發。我衷心地希望,通過用友3.0的互聯網服務,能夠在新的階段,服務包括在座各位、更多的中國企業快速發展和成長。

謝謝大家!

創業黑馬社群大會 王文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661

萬達牽手IBM成雲計算新玩家 中國公有雲“搶位賽”啟幕

雲計算市場來了新玩家,他是王健林。3月19日,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與IBM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羅睿蘭(Ginni Rometty)在北京見面、握手。當日,萬達集團旗下的萬達網絡科技集團與IBM(NYSE: IBM)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前者宣布進軍公有雲業務,提供針對企業的雲服務。

通過此次合作,中國企業萬達網絡科技集團將獲得相關的IBM雲基礎架構即服務、平臺即服務(IaaS 與 PaaS)、區塊鏈及物聯網等技術。不僅如此,萬達網絡科技集團還透露,該公司將在中國市場推“商業人工智能系統”IBM Watson。其中,能在應用設計中加入自然語言交互功能的Watson對話服務將被首先引入。

有接近合作人士對第一財經透露,外資在中國運營數據中心面臨政策壁壘,IBM想要進入中國公有雲市場,需要與國內公司合作。而萬達而言作為雲計算領域的“新手”,得到IBM公有雲技術在中國市場的授權,相當於獲得技術武裝。目前,中國的公有雲市場已吸引了包括華為、騰訊在內的巨頭入場。隨著萬達的加入,一場中國公有雲搶位賽,大幕拉開。

一方出技術一方運營

針對此次與IBM的合作,萬達方面稱,這是萬達網絡科技集團首次在中國提供如此廣泛的雲科技服務,旨在借助IBM的雲技術和萬達網絡科技集團的產業資源,面向中國企業提供雲服務。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在中國運營數據中心需要獲得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而出於信息安全的考慮,純外資企業難以獲得該項許可。因此,國際巨頭IBM與微軟為了將雲業務落地中國,都選擇與國內IDC(互聯網數據中心)服務商合作。

針對萬達與IBM合作的原因,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中國公有雲市場競爭很激烈,完全從頭做起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他說,在全球雲市場,領先的是亞馬遜公司旗下雲計算服務平臺AWS,目前在國內已經落地,其次是微軟,在國內已與世紀互聯合作,隨後則是谷歌和IBM。而IBM也有進軍公有雲市場規劃,因此它成為萬達聯姻對象,並不令人意外。

似是伏筆,本月2日,萬達與中國銀聯在北京舉行戰略合作啟動儀式,宣布聯手打造消費場景全渠道“實體雲服務”。萬達方面20日上午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萬達已經建有多個雲數據中心。根據雲服務業務的發展,未來將在全國廣泛布局。這些雲數據中心內均將部署基於IBM的雲平臺技術。

萬達網絡科技集團與IBM簽約後,雙方如何分工?對此,上述接近合作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IBM僅從技術上提供支持,運營管理則由萬達來負責。至於此番與萬達的合作是否排他,是否影響IBM與世紀互聯的後續合作,截至本報記者發稿,IBM尚未表態。

萬達集團於2014年初實施第四次轉型,即從房地產為主的企業轉向辦事業為主的企業,試圖構建起商業、文化、網絡、金融四大支柱產業。該公司今年1月發布的2016年財報顯示,去年其服務業收入占比達到55%,歷史上首次超過房地產,未經審計的凈利潤也超過房地產。王健林由此宣布萬達轉型基本成功,萬達集團不再是地產企業。網絡與科技方面,去年10月剛成立的萬達網絡科技集團去年的營收為41.9億元,連通線上線下的平臺公司飛凡活躍用戶為1.5億,帶有支付功能的飛凡通會員為8284萬。按照王健林的要求,2017年萬達網絡集團將實現營業收入65億元。

公有雲搶位賽

種種跡象表明,政府購買政務雲、企業加速IT雲化的障礙,基本被掃清,雲計算的賽道已經鋪就。艾瑞咨詢的最新報告指出,繼前期在社交、電商、遊戲、視頻等領域的應用後,當前雲計算正朝著政務、教育、醫療、金融以及工業等縱深行業挺進。

其中,公有雲的蛋糕有多大?來自市場調研機構IDC的數據稱,2014年中國公有雲市場規模為9.38億美元,到2020年將達到52.4億美元,平均年複合增長率高達33.2%。盡管絕對總量不及歐美,誘人的增長率還是吸引了中外巨頭聞風而來。3月10日,華為宣布,將成立專門負責公有雲的事業部,今年將增加投入2000人。百度雲等從去年開始招兵買馬,意圖在2017年搶占市場。3月17日,騰訊雲則以0.01元中標廈門政務雲項目。據媒體報道,該預算達495萬元的政府采購項目早前還吸引了其他四家企業參與招標,他們是中移動福建分公司、中國電信廈門分公司、聯通雲數據和廈門縱橫。

“國內的公有雲市場還沒有完全爆發。”上述分析人士稱,中國公有雲市場水平落後成熟市場3~5年,未來空間巨大。同時國內市場上的主要用戶集中在中小企業和創業公司,相對大的企業客戶尚待開拓。但他同時提醒,對於進入這一市場的“玩家”而言,需要在基礎設施、網絡、存儲設備上投入高昂成本,資金與技術是這場賽跑中的核心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42

任正非督戰 華為強攻公有雲

思科、愛立信、蘋果、三星,盡管各項主營業務面前都有強大的競爭對手,但華為依然要向強手如林的雲市場發起猛烈“進攻”。此時,這個市場的玩家亞馬遜AWS、微軟Azure正在全球市場“高歌猛進”,當然,還包括國內的巨頭阿里雲。

“華為過去參與過的行業,哪一個競爭不激烈?”華為Cloud Bu總裁鄭葉來在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說,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服務器、芯片,都是充分競爭領域,華為都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事實上,隨著ICT整合時代的到來,雲計算領域早已成為科技巨頭們爭奪未來機會的戰略點,一些領域已經開始硝煙彌漫。

過去三個月,低調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開始越來越多的成為各省領導的座上賓,而在與各省簽約的內容來看,雲計算、大數據和智慧城市建設成為華為與政府生意的重點。在此之前,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浪潮董事長孫丕恕也在不同場合為各自的雲業務進行“代言”。

來自IDC的一位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華為是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是不是,要看任正非能否帶領華為贏得雲市場話語權,這在華為內外部都是巨大的挑戰。

強攻公有雲

阿里雲和AWS都如此成功了,華為在雲業務上還能怎麽玩?聽到華為要做公有雲的時候,外界不免產生諸多的疑問。

但從這幾年華為對外展現的態度來看,在公有雲市場,華為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認真。

一個月前,華為正式宣布成立Cloud BU,該業務是華為近幾年來的重要戰略點,並計劃新增2000人專門進行業務擴展。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第14屆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做出了這樣的表態,在公有雲領域,華為一定會堅定地走下去,雲是核心之核心。他表示,公有雲就是未來基本的商業模式,在5年時間內,以此為契機,完成華為的數字化轉型。

從發展的角度,華為的決心不言而喻,但晚到的華為如何和AWS、微軟Azure還有阿里雲競爭?

“華為華為公有雲策略是,首先有自己的公有雲業務,另一個是和全球運營商合作的公有雲,攜手運營商和商業合作夥伴打造生態,實現行業雲化,這就是華為Cloud Family戰略,是區別其他公司的不同的公有雲發展之路。”徐直軍說,希望外部競爭更為激烈一些,推動運營商加速雲業務的轉型。

和阿里等競爭對手相比,徐直軍認為華為最大優勢是運營商的夥伴關系和線下服務行業企業的能力。

例如德國電信T-Systems、中國電信等運用華為雲技術構建了雲平臺,通過共享統一的技術和生態,它們也是華為全球公有雲服務能力的一部分。此外在線下服務方面,華為還將提供雲遷移咨詢和服務支持。鄭葉來強調,華為全球超過12000家合作夥伴,華為也將利用生態優勢發揮在雲生態系統中的價值。

事實上,從目前雲市場的機會來看,主要集中在四類企業上,一類是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價格敏感,忠誠度低,業務簡單,即開即用。第二類是政府,投資長,回報大,關系複雜,技術門檻高,強調運營和服務,最近又有PPP模式進入,如1分錢中標。第三類是大企業,混合雲是常態,技術優先,安全第一。第四類是一般企業用戶,有場景和行業背景需求,對技術依賴。

“雖然在每類客戶上,都有不同的玩家進入,但目前並沒有一家雲計算廠商可以全覆蓋。”大數網總編吳玉征對記者說。在他看來,華為可以提供基礎設施、設備、運營和運維和服務。“換言之,你要什麽,華為雲一應俱全。”

技術力PK

在雲的投入上,各大廠商不遺余力,但玩法又有所不同。

在3月29日在深圳召開的阿里雲棲峰會,阿里雲正式上線ET醫療大腦,同期發布的還有ET工業大腦,機器學習平臺PAI2.0及宣布2017年新增70萬輛YunOS互聯網汽車。

此前,ET在電商、物流、交通、制造業、金融和信息安全等領域,均有不俗表現,並頻頻與地方政府合作,參與智慧城市的建設。通過開放的雲生態,和一系列名為“天池眾智”的AI競賽,阿里雲在過去三年里,集中了一批來自全球各地的算法工程師、行業專家,和人工智能研發團隊。

從某種意義上看,阿里在雲計算上更具“應用性”,並且也是熱點科技的引領者,相比之下,華為的邊際則更為清楚,著重與基礎建設,比如不把人工智能定位為新業務,而只是一個“使能”的技術。

技術角度看,華為公有雲是基於OpenStack開發,利在於它基於開放平臺架構,能夠實現企業業務的平滑遷移和共享。同時,更加註重可靠性和安全性。

鄭葉來此前向記者介紹,華為在硬件上甚至會根據客戶不同安全等級進行不同配置,而為了確保服務合規,華為還設立了嚴苛的安全管理規範服務全球運營商,保證客戶數據都在客戶控制之下。“安全、可靠,符合華為一貫的調性。”

但市場的競爭也許比想象中殘酷,

目前擺在華為面前的是不見硝煙的“價格戰”戰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除了騰訊的一分錢中標項目,阿里雲也有不少“讓利”的行為。阿里雲曾在2015年一共實施了17輪降價,2016年這種降價勢頭有增無減。

對於在政務雲上已經開始的價格戰,徐直軍說,華為和政府客戶合作很簡單,兩種模式:一是我們提供產品和合作夥伴,滿足政府IT的需求;二是用雲服務方式,直接給政府客戶提供計算存儲資源。至於其他廠商,用他們方式參與競爭,為什麽,我也不清楚,反正華為不會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81

山西:已購公有住房轉移登記需繳納1%土地出讓金

據新華社報道,不動產登記涉及每位群眾切身利益,為解決各地“辦證難”的問題,山西省國土資源廳近日出臺政策,對已購公有住房(房改房)符合轉移登記條件的,土地出讓金按照成交價1%繳納,土地使用期限調整為70年。

已購公有住房也就是過去常說的“房改房”,是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實行住房福利化的結果。各地實行房改時,公有住房作為一種住房福利出售給職工,土地性質是劃撥,價格很低。到了2000年前後,國家鼓勵商品房的買賣,為了鼓勵這些享受房改福利的人賣房,允許“房改房”上市出售。

山西省不動產登記有關負責人表示,雖然早已明確了已購公有住房可以過戶交易,但是對於土地的有關問題,沒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導致長期以來“房地分離”的問題,阻礙了當前不動產登記業務的正常辦理。為此,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出臺專門政策,對已購公有住房轉移登記的問題進行了說明。

據介紹,今後對已購公有住房符合轉移登記條件的,土地出讓金按照成交價1%繳納,土地使用期限調整為70年。如成交價低於稅務部門計稅評估價的,以稅務部門認定的計稅評估價為準。土地使用年限起始期為該宗地內第一套房屋上市交易之日起計算,其土地性質變更為出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224

公有雲市場天下未定 華為稱起步不晚

“過去一年,我去北京的次數遠遠沒有去歐洲的多,我們的業務一開始就是考慮全球化的布局,不存在出海之類的問題。”作為華為Cloud BU總裁的鄭葉來,在過去一年中除了向媒體回答他的工作範圍外,還需要應對外界對華為雲的各種爭議與噪音,比如說來自與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廠商的比較。

整體市場而言,中國公有雲IaaS市場整體保持快速增長。根據國際研究機構IDC數據, 2017年上半年整體規模超過10億美元,同比去年增長近七成。2017年上半年,阿里雲IaaS層營收5億美元,占據47.6%中國市場份額;騰訊雲位居第二,營收約1億美元;金山雲位居第三,營收6839萬美元;中國電信位居第四,營收6254萬美元;Ucloud營收5774萬美元,排名第五。

“不能用互聯網跑馬圈地的思維理解2B業務,Cloud 2.0的競爭剛剛開始。”在面對公有雲市場局面基本確立的說法時,鄭葉來在日前舉行的華為分析師大會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雲計算2.0的變化是由於人工智能的發展,核心的推手是過去十幾年行業數字化帶來巨大的數據紅利,讓訓練變成可能。

“隨著FPGA、GPU、TPU等新興的芯片和雲計算的發展,正在帶來巨大的計算能力,而這是華為的強項。”鄭葉來對記者補充道,華為的短板則在於不會做廣告,華為不是上市公司,不用天天在外面公布概念,但從客戶角度,跨國企業和大企業選擇華為會覺得非常對口。

“短板”在於不會做廣告

無論是今年的華為年報發布會還是全球分析師大會,抑或是華為高管在各種公開場合的演講,華為雲業務都成為被多次提及的對象,而Cloud BU在去年正式獨立後,華為雲是否已經有了挑戰阿里等互聯網企業的實力?跌跌撞撞中找到了哪些經驗?在回答起這些問題時,鄭葉來顯得比去年輕松。

“當時很多人覺得華為做晚了,沒機會了。但2017年的數據出來之後,華為雲增長很快。”鄭葉來對記者說,外界的噪音證明了業務的影響力。

華為雲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華為雲銷售收入達到5億美元。截至目前,華為雲已發布14大類超過100個雲服務,60+解決方案,在用戶數、資源使用量方面實現300%的增長,雲服務夥伴超過3000家。這樣的增速讓公司內部頗受鼓舞。

去年8月,華為Cloud BU正式遷移至華為集團下,成為一層組織,地位僅次於華為三大BG(運營商業務BG、企業業務BG以及消費者業務BG)。同樣,作為戰略業務,它身上的擔子並不輕。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在和包括阿里、亞馬遜等互聯網巨頭競爭的“真槍實彈”中,華為所倚重的生存法則是“槍槍都在向互聯網企業的正面開炮”。

“華為雲此前說下不碰數據、上不做應用,今天再增加一個‘不’,即不做股權投資。在雲這個領域上,華為不投資集成商或應用開發商,不去培養一幫‘親兒子’,不讓親兒子跟合作夥伴競爭。” 去年,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一場行業大會上表示。

可見,這是華為有意擺出的“姿態”,即願意犧牲部分利益,換取更多合作夥伴的追隨,好處也顯而易見,集結隊伍後的華為在雲市場的份額能夠快速攀升。而比起“什麽都做”的互聯網企業,華為的“三不”政策更像是對互聯網企業主宰的雲計算江湖做出的一次挑戰。

“三不”政策的核心是希望告訴外界,華為希望專註於擅長做的事情,而客戶們也能聚焦其所擅長的事情。

鄭葉來對第一財經表示,華為三十年圍繞ICT基礎設施從芯片到硬件的投資以雲服務方式開放出來,這是重要優勢,而目前Cloud BU的短板在於不會做廣告。“我們做了一個統計,80%的廣告流量都被老余(余承東)吸走了,當然這是玩笑話,ToB和ToC的傳播思維不一樣。”

處於什麽位置才最關鍵

公有雲的市場正迎來井噴期。

根據調研機構Gartner預測,2018年全球公有雲服務市場將從2017年的1535億美元增加至2018年的1864億美元,漲幅高達21.4%。雲系統基礎設施服務將成為該市場增長最快的領域,預計2018年將增長35.9%。同時,中國公有雲服務支出預計將超過300億元人民幣,超大型雲提供商將提升市場主導地位。

而在華為的2017年年報發布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也對當下的市場機會做出同樣的預判,“雲業務1.0時期主要以互聯網企業和中小企業為主,2.0時代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尤其是傳統行業用雲的方式來完成它們的數字化轉型。”

“對於華為來說,在一個小池塘里當一條大魚還是小魚不重要,未來在大海中處於什麽位置是最關鍵的。”胡厚崑說。

但事實上,全球公有雲市場的競爭遠比區域性競爭來得更為激烈。華為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即便是在新技術、新模式方面探索最積極的美國運營商,現在的結局也是雲市場的全面潰敗,因為它根本無法與AWS、Azure這些真正的雲廠商抗衡。

據了解,目前AWS雲服務是亞馬遜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2017年的增長率達到了43%,去年四季報中,AWS的收入為51億美元。而在一些新技術領域也早有布局,比如兩年前AWS就宣布將開始與區塊鏈初創公司合作,為企業客戶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和基礎設施。

“華為雲也在上個月發布了區塊鏈服務,目前已經有了一些客戶。”鄭葉來表示,對區塊鏈,華為只要做鏈圈,不做幣圈,註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而對於全球雲服務商的技術力比較,鄭葉來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過去,由於電商、門戶網站對業務催生的雲計算已經成為互聯網業務的基礎設施,但走到今天所有新技術的引入,特別是新的互聯網業務、直播、VR、AR的進入,以及在人工智能帶來的訓練和推理所需要的大量的資源消耗正在讓整個雲計算的後端在基礎設施研發中發生變化,同時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對人口的紅利已經發掘到極致了,所以說互聯網業務雲計算基礎設施的2.0時代會到來,企業的數據轉型意識會覺醒。”

鄭葉來認為,互聯網公司需要能力型的雲服務提供商,傳統企業需要懂大企業治理的第三方合作,而這正是華為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919

一財研選|IAAS資本開支高歌猛進,公有雲產業投資價值顯著!


 

券商研報浩如煙海,投資線索眼花繚亂,第一財經推出《一財研選》產品,挖掘研報精華,每期梳理5條投資線索,便於您短時間內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專業團隊每周日至每周四晚8點準時“上新”,助您投資順利!


2018年8月7日目錄

►IAAS資本開支高歌猛進,公有雲產業投資價值顯著!(興業證券)
►基建投資迎拐點,設計咨詢龍頭和補短板股將受益(國信證券)
►7月挖機銷量超預期,下半年旺季行情值得期待(太平洋證券)
►構建品牌矩陣,助推服裝企業未來業績可持續增長(海通證券)
►深入合作愛奇藝,當代明誠體育業務布局越發完善(西南證券)

 


1.IAAS資本開支高歌猛進,公有雲產業投資價值顯著!(興業證券)

雲計算市場近幾年已經風起雲湧,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技術成熟度均呈現快速提升的趨勢,根據Gartner預計,全球雲計算市場在2020年將達到4114億美元的規模。雲計算市場主要分為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市場,其中公有雲發展最為迅速。

公有雲主要包括了SAAS、PAAS、IAAS三層服務,根據Wind統計的三個細分市場規模增速可以看到,IAAS市場規模快速擴張,占比持續提升,而隨著底層基礎設施重要性的提升,未來IAAS有望成為雲計算中占比最大的細分領域。

興業證券認為,IAAS價值在於降低了企業應用信息化的成本,幫助企業專註業務。IAAS的快速發展促使傳統的IDC模式發生了顛覆性變化,服務模式從項目建設朝基礎設施服務,收費模式從一次性收費朝長期收費,競爭格局從IDC建設商為主朝雲計算巨頭競爭為主進行了多維轉換。

在寡頭競爭的格局下,亞馬遜、微軟、谷歌等國際性巨頭持續加大投入,資本開支快速增加,均達到100億美元以上,並且新增規劃數據中心數量眾多,國內也有政策明確扶持雲計算骨幹企業,IAAS未來資本開支將保持高歌猛進的態勢。

興業證券認為,IAAS的高速發展對上下遊產業影響深遠,對下遊客戶降本增效價值明顯,但是由於IAAS領域寡頭格局,因此對上遊擁有極強的議價能力,削弱上遊盈利能力,以服務器為代表的設備廠商受影響相對突出。

首先,IAAS客戶的需求直接引領了設備廠商的技術趨勢,以服務器行業為例,主打開放標準化高密度特色的X86整機櫃服務器成為雲計算服務器主流。此外,行業層面,由於IAAS客戶自己強大的技術實力,ODM廠商快速崛起,白牌化趨勢明顯,加劇了行業競爭,從而壓制行業整體毛利率。目前,設備商亟需沖雲破霧,一方面可通過轉型雲平臺廠商謀求蛻變升級;另一方面可重點綁定IAAS大客戶,借助IAAS客戶的高投入實現營收規模高增長,從而渡過發展瓶頸期。

興業證券對IAAS領域龍頭公司AWS及阿里雲進行分析後認為:①雲計算業務高速發展,先發優勢非常重要;②雲計算投入持續加大,軍備競賽已打響;③雲計算業務對股價產生重要積極影響:AWS目前貢獻利潤在亞馬遜中占比超過一半,雲業務相比零售業務的成長性、穩定性更好,股價持續走高。

興業證券看好IAAS對產業鏈內公司業績的拉動作用,重點推薦紫光股份(000938.SZ)、浪潮信息(000977.SZ)、中科曙光(603019.SH)、寶信軟件(600845.SH);建議關註易華錄(300212.SZ)


2.基建投資迎拐點,設計咨詢龍頭和補短板股將受益(國信證券)

7月31日以來,本欄對基建板塊的研報進行了數次選摘,並對重點公司蘇交科的公司研究也進行了選摘,為讀者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今天本欄再次提供國信證券對於基建板塊的分析,希望能從另一個角度透視基建板塊。

2018年7月,建築行業觸底反彈4.80%,跑贏上證指數3.78個百分點;子板塊中路橋施工領漲。年初至今,建築行業下跌20.24%,跑輸上證指數3.94個百分點;子板塊中表現較好的是鐵路建設,跌幅較大的是園林工程和裝修裝飾。截至7月底,建築行業PE估值約12倍,估值處於歷史中低位。

國信證券指出,2018年1-6月,建築行業新簽訂單11.74萬億,年度增長9.6%,近三年CAGR為11.4%。在手訂單總額達33.54萬億,年度增長16.2%。截止8月1日,已發布中期業績預告的69家企業58家實現同比增長,占比達84%。業績預增的企業中有34家業績增幅在15%以上。隨著訂單逐步落地,行業業績有望提速。

2018年上半年,受去杠桿、PPP清庫、資金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基建投資增速下滑至7.3%,比2017年增速下降11.7個百分點。近期政策轉向寬松,政治局會議和國務院常委會均強調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基建補短板將成為重點。下半年在專項債加速落地、鄉村振興戰略及PPP規範發展等刺激下,基建投資有望企穩回升,預計全年增速維持在10%以上。

國信證券判斷當前基建短板主要在區域性和結構性上,中西部空間仍然較大,生態環保仍是重點。建築央企和區域基建龍頭直接受益。國企央企受益於集中度提升以及海外訂單高增長,近幾年新簽訂單和業績均保持較快增速,在手訂單充沛,業績確定性強。

目前整體估值較低,部分個股跌破凈資產,國信證券重點推薦中國鐵建(601186.SH)、中國建築(601668.SH)、中國交建(601800.SH)、四川路橋(600039.SH)、安徽水利(600502.SH)等。另外,國信證券認為,設計咨詢屬於輕資產,現金流好,龍頭受益於行業整合業績優異,當前估值與歷史估值中樞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重點推薦蘇交科(300284.SZ)、中設集團(603018.SH)、勘設股份(603458.SH)等。


3.7月挖機銷量超預期,下半年旺季行情值得期待(太平洋證券)

根據行業協會統計數據,2018年7月共計銷售各類挖掘機械產品11123臺,同比漲幅45.3%,其中中國大陸市場銷量9316臺,同比漲幅33.2%,出口銷量1786臺,同比漲幅171.0%。

太平洋證券指出,7月份國內銷量大幅超過2010、2011年的銷量,為歷史上7月單月新高;單月出口量也繼續創出歷史單月新高。從出口品牌來看,卡特、三一、山河智能位列前三,分別達到625臺、530臺和175臺,占出口份額的35.0%、29.7%和9.8%。7月份總體銷量為11123臺,同比增長45.3%,持續性超市場預期。

分機型來看,國內大中小挖銷量同比分別增長42.6%、40.8%和26.5%,太平洋證券指出,中大挖增速明顯要高於小挖,說明下遊基建和地產的開工依舊較好。國產品牌三一、徐工、柳工、臨工增速分別為61.94%、53.47%、73.60%和102.13%,均高於行業增速。合資品牌中,僅有卡特增速為62.71%,高於行業增幅,鬥山、小松、日立增速為19.84%、0.70%、-0.47%,明顯低於行業增幅。由此看,國產品牌市占率仍在不斷提升過程中。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要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此前,國常會也提出要加快1.35萬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在交通、油氣、電信等領域推介一批以民間投資為主、投資回報機制明確、商業潛力大的項目;有效保障在建項目資金需求,促進地方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對必要的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

太平洋證券認為,宏觀政策轉向有望帶動下半年基建增速反彈,而最先受到刺激的是國家發布的2018年交通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建設重點推進項目,下一步這些基建項目獲批速度有望加快。根據跟各地代理商的交流情況來看,目前還沒明顯感受到下遊基建項目落地,預計9月份開始一些基建項目落地將帶來實實在在的銷量提升。預計8月份挖機銷量仍能保持較高增長,而9月份傳統旺季開始,基建加碼預期下旺季行情值得期待。

太平洋證券認為,考慮到近期宏觀預期發生邊際變化,下半年銷量有望持續超預期,重點推薦三一重工(600031.SH)、恒立液壓(601100.SH)、徐工機械(000425.SZ)、艾迪精密(603638.SH)、柳工(000528.SZ)、安徽合力(600761.SH)浙江鼎力(603338.SH)等。


4.構建品牌矩陣,助推服裝企業未來業績可持續增長(海通證券)

2014年至2018年海外品牌服飾並購事件數量增多,價格下降。海通證券統計了2014年至2018年8月份紡織服裝行業標的公司166個並購重組事件,其中2014年至2018年8月海外品牌服飾並購事件數量呈上升趨勢。

中國品牌服飾並購金額與股市指數基本同步。對比滬深300指數和中國品牌服飾並購金額季度數據,海通證券發現中國品牌服飾並購金額與滬深300指數基本同步,2011年第一季度附近滬深300指數出現小波峰,中國品牌服飾並購金額同步上升;2015年6月滬深300指數達到4473,中國品牌服飾並購金額同步增加至124億元;2017年12月滬深300突破4000,並購金額增加至290億元。

海通證券指出,對比服裝家紡指數與並購金額季度數據,可以發現並購金額與服裝家紡指數步調基本一致。2007年3月,服裝家紡指數接近1600水平,中國品牌服飾並購金額為20.36億元;2015年6月,服裝家紡指數首次突破4300,中國品牌服飾並購金額增長至124億元;2016年12月服裝家紡指數達到3470,中國品牌服飾並購金額同步增加至95億元。

統計2006年至2018年3月數據,可以發現中國品牌服飾並購金額峰值出現略微滯後於品牌服飾板塊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指標和經營性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占收入比重。海通證券認為這可能是由於中國品牌服飾公司作為買方,基本上傾向於采用現金方式並購品牌服飾,現金流支撐品牌服飾公司的收購舉措。海通證券預期短期內中國品牌服飾公司並購步伐應該會繼續前進。

海通證券認為隨著中國居民收入和審美觀念的提升,消費升級,消費者需求日漸多元化,單品牌發展可能存在天花板。反之,若公司走多品牌發展策略,一方面能突破單品牌銷售瓶頸,擴大產品規模和消費群體範圍,進而提高市占率;另一方面多品牌能夠在研發設計和品牌推廣等方面相互協作,能夠規避單品牌帶來的運營風險,助力公司業績增長。

海通證券推薦歌力思(603808.SH)、森馬服飾(002563.SZ)、比音勒芬(002832.SZ)、跨境通(002640.SZ)、安正時尚(603839.SH)、健盛集團(603558.SH)


5.深入合作愛奇藝,當代明誠體育業務布局越發完善(西南證券)

當代明誠(600136.SH)日前發布公告,子公司新英體育與愛奇藝達成合作,雙方成立合資公司“北京新愛體育傳媒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體育視頻播出平臺運營業務。目前“新英體育”APP已更名為“愛奇藝體育”。

此次合作對新英體育意義重大,顯著增強其核心競爭力。西南證券指出,國內體育版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此次合作使新英體育成功橋接強力產業資本(新成立公司中,新英體育持股42.5%、愛奇藝持股38.25%、北京新英匯智傳媒科技企業(有限合夥)持股15%、新英體育喻淩霄先生持股4.25%),競爭壁壘進一步加深。

新英體育擁有2018/2019賽季英超、2018~2022年歐足聯國家隊系列賽事、2017/2018~2021/2022賽季西甲聯賽、2017/2018~2018/2019第三輪開始的西班牙國王杯(不包括杯賽決賽)全媒體版權,2021~2028年亞足聯相關賽事全媒體版權,愛奇藝在網球、高爾夫、搏擊等體育賽事有所布局。西南證券認為,二者強強合作將構築更全面的版權矩陣。對照海外巨頭發展歷程,新英體育擁有豐富版權運營經驗,愛奇藝在媒體平臺有深厚市場積澱,“賽事版權+媒體平臺”具備較強市場競爭力,此次合作將為新英體育構築極強的競爭壁壘。

西南證券還指出,公司引入珠海和諧安朗投資企業(有限合夥)向明誠體育集團增資3億元,增資完成後和諧安朗將持有明誠體育集團6.98%股份。明誠體育集團系公司體育業務運營主體,旗下擁有雙刃劍體育、耐絲國際、漢為體育等,2018年上半年實現營收5億元、凈利潤6418萬元。此次增資一方面體現和諧安朗對公司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同時也將增強公司體育業務綜合實力。

西南證券預計2018~2020年EPS分別為0.50元、0.70元、0.88元。公司是國內稀缺的體育版權運營商,版權儲備豐富、產業布局合理,維持“買入”評級。

 

 

責編:周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0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