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還原“萬寶之爭”缺失的劇情:有人不同意讓王石出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05/162948.shtml

還原“萬寶之爭”缺失的劇情:有人不同意讓王石出局?
界面 界面

還原“萬寶之爭”缺失的劇情:有人不同意讓王石出局?

按照華潤設想,萬科向深圳地鐵定向增發20%的股份之後,深圳地鐵再將其中10%股份以市場價格轉給華潤。

來源 | 界面(ID:wowjiemian)

文 |  羅強

王石未來肯定是要針對“萬寶之爭”寫回憶錄的,但萬科獨立董事華生已經替他寫了一部分。

華生在其新書《萬科模式-控制權之爭與公司治理》中,除了透露了其“拍案而起”的緣由是因華潤而起的“不平”之外,還在“萬科之爭大事記”章節中,首次披露了諸多未為外界所知的各方博弈細節。

u=4049314166,2616174860&fm=23&gp=0

2015年12月17日晚間,王石在萬科內部的講話開始流傳,彼時他稱不歡迎“寶能系”成為第一大股東,因為“信用不夠”;次日,萬科A+H股票雙雙停牌,萬科股權事件自此全面進入公眾視野。

在王石內部講話時點,寶能系增持萬科股份已達22.45%,公眾普遍認為王石當時講話,以及停牌反應已稍顯遲鈍。實際上,除了王石內部講話中提到與寶能系掌門人姚振華夜談4小時之外,萬科管理層在之前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timg (6)

寶能系在當年7月上旬開始增持萬科股份達5%,下旬繼續增持至10%後,萬科總裁郁亮就赴香港,向當時第一大股東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寧匯報,判斷寶能系“劍指”第一大股東,請求華潤增持或助其引入戰略投資者。

7月29日,王石在北京繼續向傅育寧匯報。彼時傅表示支持萬科,但華潤當時一是缺乏增持資金;二是正在整合旗下業務板塊,地產不是方向,即使有資金也只能酌情增持;三是不反對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者。

8月下旬,萬科管理層提出定向增發20%H股的想法,但華潤方面因擔憂增發會攤薄自身權益、萬科對華潤的業績貢獻度下降而反對,該想法最終擱置提交董事會審議。華潤建議萬科先回購A股,然後再發行相同數量H股。

接下來,寶能系繼續增持萬科至15.04%並超越華潤成為第一大股東,萬科方面也少量回購A股,期間華潤也少量增持萬科奪回第一大股東地位。事態繼續發展,寶能系增持勢頭不減,到2015年年底,寶能系持股已達20%,安邦也增持萬科達5%,萬科似乎已易主。

此時萬科與華潤還在磋商方案,其中包括華潤在二級市場增持、華潤置地住宅業務與萬科整合、華潤集團將華潤置地的股份給萬科、萬科向華潤集團發行股份等。但始終沒有實質進展,萬科開始與多家央企和深圳國企進行接觸探討重組可能性,與境外兩家機構也開始開展談判。

王石內部講話之後,各方全面“開戰”,期間還爆出華潤與寶能系“一致行動人”、王石對寶能“道德綁架”、萬科重組對象等諸多插曲。

u=3263073027,712510165&fm=23&gp=0

12月27日,王石、郁亮在深圳向傅育寧匯報工作,傅表示無論重組或增發均有為難之處,但雙方共識是不管誰參與重組,都將保持國資第一大股東地位。華潤還進一步強調稱,暫不考慮華潤置地與萬科的整合問題,不反對萬科與其他國資的重組方案。

各方在焦慮中度過春節,正式迎來關鍵的2016年。在這一年里,兩個關鍵時點是,3月17日萬科臨時股東大會通過繼續停牌、推進重組的議案,以及6月17日華潤在審議重組方案的董事會中投下反對票。

臨時股東大會的插曲是,華潤會後向媒體“抱怨”萬科與深圳地鐵簽約沒有經過董事會討論通過,存在程序問題,這也標誌著華潤對萬科管理層的不滿徹底暴露在公眾視野。

由於華生為萬科獨立董事,他全面參與了董事會,對整個過程較為了解。在他新書的“爆料”中,早在2016年2月3日,萬科團隊就在香港向華潤匯報了與深圳地鐵的重組意向,且股票發行量可能要超過“寶能系”,華潤方面對此沒有表示不同意見。

2月24日,王石發短信請求向傅育寧當面匯報重組事宜;次日,華潤方面表示準備收購證金、匯金持有萬科的股票;再3天後,王石向深圳市領導匯報重組事宜。

3月11日上午,王石、郁亮通過傅育寧的秘書向傅育寧發短信,請求在臨時股東大會之前在北京當面匯報重組事宜。失誤出現在下午董事會會議中,萬科方面以與深圳地鐵重組只是合作意向,尚未形成預案到董事會審議階段為由,未將重組事項在正式議程中列入討論。

華生對此評論稱“這顯示萬科團隊在華潤態度曖昧的情況下,決意繞開華潤,自行盡可能向前推進與深圳地鐵的合作”。

timg (7)

3月12日,深圳地鐵與萬科在地鐵大廈進行戰略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下午現場照片外傳,華潤立即詢問,郁亮等以合作“無法律約束力”回複,但華潤方面要求:不要就此事公告;如果公告,不要談股權層面的問題。

次日,萬科收到深交所問詢函,要求作出公開說明,萬科不得不準備進行披露,並通知華潤。3月14日,萬科公告與深圳地鐵的合作備忘錄,同時取消了雙方聯合媒體見面會,郁亮等到華潤總部匯報,承認溝通不足,希望建立機制,聽取華潤方面意見和批評。

華潤除了會見媒體公開了與萬科管理層的矛盾之外,還在4月份與深圳地鐵會談,表達了重回第一大股東地位的意願,希望深圳地鐵退出萬科重組,但遭到後者拒絕。

事件發展到第二個節點,在6月17日召開審議重組預案的董事會前半個月,深圳國資委組織華潤、深圳地鐵進行協商,華潤方面要求保留第一大股東地位,如萬科向深圳地鐵定向增發後,後者持股不能超越10%,且要將投票權委托給華潤,以便華潤獲得25%的投票權,否則華潤將對重組預案投反對票。

10天後,深圳市主要領導就重組事項與傅育寧會談。深圳市希望華潤支持萬科的資產重組,傅則表示,同意的前提是萬科向深圳地鐵定增20%之後,後者要將其中10%以市場價格轉給華潤,且前提方案協議與定增協議同時在法律上生效。深圳市政府要求國資委進行協調,但所有操作必須合法合規,符合上市公司監管要求。

6月15日,各方再次坐上談判桌,認為上述方案不具可操作性。華潤口頭動議與深圳地鐵一起參與定增,各認購10%的股份;深圳地鐵提出,請華潤支持協助現有方案在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繼續保持萬科核心團隊的穩定,待本次交易完成後再簽署股份轉讓協議。

6月16日,深圳國資委、深圳地鐵集團以及萬科向深圳市領導匯報重組事宜。深圳市主要領導表示,希望華潤支持萬科,深圳國資委協調深圳地鐵入股萬科後,在依法依規前提下,支持華潤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隨後,深圳市政府向國務院國資委報告了上述情況。

6月17日中午,華潤向萬科提議當天下午的萬科董事會探討新的方案,如繼續審議原方案,華潤將投反對票。華潤新方案為:萬科以現金購買深圳地鐵的土地資產;第一步交易完成後,在適當時機向華潤、深圳地鐵定向增發各10%的股份,現金認繳,華潤將方案抄送國務院國資委和深圳市政府。

最終在下午的董事會中,原方案以7票贊成、3票反對、1票因關聯交易回避表決的結果通過,引發了對於這1票回避表決是否計入表決總票數的討論,萬科與華潤的矛盾也進一步加劇。隨後,寶能、華潤先後發表聲明指責萬科“內部人控制”問題。

10天後,寶能系更是提請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罷免萬科所有董監事。同日,王石在微信朋友圈指責華潤“毫無遮掩地公開和你狙擊的惡意收購者聯手”。次日,華潤與寶能在萬科2015年年度股東大會中,聯手否定了萬科董事會、監事會報告。

華潤與寶能的一系列行為引發國務院國資委、監管機構的關註,深交所要求寶能自查是否與華潤是一致行動人關系;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則首次針對萬科股權事件表態“央企不與地方爭利,只要有利於深圳的發展,有利於企業的發展,我們就支持”。

壓力之下,華潤被要求不得與寶能一致行動、不得再就萬科事件隨意表態、任何行動要預先征得國務院國資委同意。同時,華潤也聲明對罷免萬科董事、監事的提議有異議,但表示“華潤會從有利於公司發展的角度,考慮未來董事會、監事會的改組”。

2016年7月3日,萬科董事會會議,全票否決了寶能系提請的罷免議案。華潤通知萬科準備部分改組董事會,讓王石出局的提議因上面不同意在會上並未提出,從而避免了一場攤牌。

再後來,萬科管理層高調反擊,向監管部門舉報寶能系;華潤方面就退出萬科與各方談判,協商價格;恒大入局搶籌,就借殼深深房與深圳市政府談判。到2017年1月13日,華潤將所持萬科的全部股份轉讓給深圳地鐵,後續恒大將所持股份表決權讓渡給深圳地鐵,再然後寶能系被處罰,形勢日趨明朗。

華生認為,縱觀萬科各方股東局勢,無論最終有誰提名董事,從選票格局看,萬科管理層話語權已較此前大為增強。目前,萬科管理層面臨董事會改選局勢,仍然持股的寶能系,以及新晉股東深圳地鐵,處於微妙的董事會席位博弈階段。

大體來看,華生新書中的大事記,向公眾詳細展現了各方博弈的過程與一些細節,有助於理解這場商戰的最終邏輯。但仍有大量“未解之謎”,如寶能的真實意圖、恒大入局意圖、華潤最終為何退出萬科等等問題,這些也許真的要等到關鍵當事人王石寫回憶錄來解答。

王石 萬科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10

西南證券因調查過程中關鍵核查程序缺失 被中國證監會處罰

西南證券發布公告稱,公司及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有能源)2012年非公開發行股票項目及持續督導保薦代表人李陽、呂德富、梁俊收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處罰字[2017]46號,以下簡稱《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主要內容如下:

此案已由中國證監會調查完畢。公司在盡職調查過程中關鍵核查程序缺失,未對青海省木里礦區資源整合政策可能對相關目標資產帶來的風險進行揭示,出具的發行保薦書等文件存在重大遺漏;公司在持續督導過程中未對聚乎更一采礦權的權屬變更風險進行重點跟蹤關註,出具的上市保薦書和2012年度持續督導報告存在重大遺漏。

中國證監會擬決定:

一、對公司的違法行為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沒收業務收入1,000萬元,並處以2,000萬元罰款;

二、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李陽、呂德富給予警告,並分別處以30萬元罰款;

三、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梁俊給予警告,並處以15萬元罰款。

2016年6月21日有傳聞稱,西南證券受到上市公司大有能源2012年的一樁定增案牽連,33個投行項目被按下暫停鍵。按照相關規定,保薦機構、保薦代表人因保薦業務涉嫌違法違規處於立案調查期間的,中國證監會暫不受理該保薦機構的推薦,暫不受理相關保薦代表人具體負責的推薦。

6月22日早間,西南證券發布公告稱,註意到相關媒體發布的關於證監會停止接收公司及其他中介機構材料的報道,公司未收到來自任何監管機構的立案調查通知書或具有同等效力的法律文件,公司將就此事宜向相關監管機構進行核實,並按照有關規定及時通報相關情況。截至目前,公司經營活動開展正常。

6月23日晚西南證券公告稱,因公司涉嫌未按規定履行職責,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根據相關規定,處於立案調查期間,中國證監會暫不受理公司作為保薦機構的推薦,暫不受理相關保薦代表人具體負責的推薦,暫不受理公司作為獨立財務顧問出具的文件,預計公司投資銀行業務在立案調查期間將受到影響,並可能對公司當期經營業績造成一定的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38

專戶風控缺失 新沃基金出現重大風險事件

去年年底信用債違約影響還是波及到了公募基金。

2016年來,信用債違約事件層出不窮,年底市場受到國海違約事件的沖擊情緒低落,信用利差在違約事件後小幅波動,信用風險也一度成為當時市場最大的風險點之一。

同時,2016年10月下旬起,債市開始出現調整跡象,貨幣政策維持於緊平衡,央行去杠桿意圖明顯。12月15日,美聯儲宣布加息預期2017年加息次數達到3次,超過市場預期,美元上漲造成人民幣貶值壓力大增,資金面受到沖擊,引發當日債市的劇烈調整,國債期貨兩度接近跌停,10年期國債和國開債收益率達到年內高點。

在此背景下,證監會調查發現,2016年12月20日,新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沃基金)管理的乾元2號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受持有的信用債券違約及高杠桿操作相互疊加影響,發生大額質押回購到期無法償付的情況。

同期,證監會對新沃基金及旗下產品運作情況進行了專項現場核查。核查發現,新沃基金對前述專戶產品的風控缺失、管理失當,是造成風險事件的根本原因。同時,新沃基金在公募基金的管理上也存在一定違規問題與風險隱患。

據悉,事件發生後,證監會立即督促基金公司及相關各方及時處理相關風險事件,截止目前,相關回購已全部解除,產品質押杠桿已全部消化,風險因素得到有效化解。

證監會擬依法對新沃基金及有關責任高管人員進行處理。一是責令新沃基金針對核查發現的合規風控問題進行改正,暫停辦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計劃備案手續;二是暫停受理公司的公募基金產品註冊申請6個月;三是對負有管理責任的董事長、總經理及督察長出具警示函。

“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從事資管業務應堅持資管業務本源,謹慎勤勉履行管理人職責,不得從事讓渡管理責任的所謂’通道業務’。各資產管理人應引以為戒,結合自身管理能力,審慎開展業務,珍惜名譽,取信於投資者、取信於市場,切實履行投資管理及合規風控的主體責任。”證監會強調。

證監會表示,將始終堅持“依法、全面、從嚴”監管的理念,對經營管理混亂、合規風控失效、未履職盡責導致出現重大風險或者風險外溢的證券基金經營機構,依法從嚴問責,對違法違規情節嚴重的“害群之馬”,堅決清理出行業隊伍,促進證券基金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新沃基金是一家次新基金公司,成立於2015年8月,由新沃集團和新沃聯合共同發起成立,前者持股70%。官網顯示,新沃基金目前共有新沃通寶、新沃通利、新沃通盈、新沃鑫禧等幾只公募基金產品。

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按照基金公司專戶管理規模按照從大到小排名,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排名前二十的基金公司中第一的華夏規模是4130.7億,第二十的中郵規模是899.33億,13家基金公司的專戶規模過千億。新沃基金未出現在前二十的榜單中。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803

《摔跤吧!爸爸》票房破10億背後:中國體育電影的長期缺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5/163421.shtml

《摔跤吧!爸爸》票房破10億背後:中國體育電影的長期缺失
文創資訊 文創資訊

《摔跤吧!爸爸》票房破10億背後:中國體育電影的長期缺失

什麽時候國產電影在有錢的基礎上有了技術,在有技術的基礎上又有了態度,我們離佳作也就不遠了。

來源 | 文創資訊(ID:chuangyiyun)

文  | 黃梅梅

回望剛剛過去五月,大多數中國觀眾印象最深的,可能不是《加勒比海盜5》以及眾多“尷尬”纏身的國產片,而是一部印度體育勵誌片,以及它帶給這個市場的變化和驚喜。

61.webp

《摔跤吧!爸爸》從一開始不被看好,到票房、上座率、口碑走出一條上揚的弧線。排片從首日的13.3%一度增長到31.8%,豆瓣評分從8.8增長到9.2,票房26天突破十億大關,甚至超越了在印度本土的總票房,《摔跤吧!爸爸》成為了內地首部非好萊塢十億級票房電影。同時,影片在IMDB評分8.8分、爛番茄收獲96%的新鮮度,也足見歐美觀眾對它的認可。

62.webp

《摔跤吧,爸爸》用實力證明了,唯有好的電影,才能直達人心。而它的成功又恰恰襯托出了,中國體育題材電影的長期缺位。

事實上,在好萊塢乃至世界各地,體育電影都是重要分支,承載了最貼近人們生活的藝術升華。在中國體育產業進入爆棚發展的當下,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麽作為體育薄弱的印度能拍出如此偉大的體育電影,而作為體育大國的中國卻鮮有成功的體育片問世?國產體育電影究竟有哪些欠缺?

《摔跤吧!爸爸》為什麽能火遍全球?

體育題材始終被國際電影界偏愛,它能同時傳達出激情、鼓勵、團結、希望,超越自我,達成夢想,以及旺盛的永不服輸的生命力。這是其他題材很難做到的。而《摔跤吧!爸爸》將這一切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66663.webp

1.真實感人的故事

《摔跤吧!爸爸》是根據印度著名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想通過摔跤運動為國爭光的印度摔跤運動員馬哈維亞•辛格•珀尕退役後,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無奈妻子一連四胎生下的都是女兒。在偶然發現了兩個女兒的摔跤天賦後,馬哈維亞頂著世俗的壓力訓練女兒,通過父親和女兒兩代人的努力,克服千難萬險,最終在英聯邦運動會上實現了夢想。

影片傳達出的信息同樣十分現實,國家榮譽、個人夢想、家庭感情、女權解放四大主題,無一不是現實問題。而除此之外,《摔跤吧!爸爸》最打動人的地方,在於它訴說著體育精神的寶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對千軍萬馬走應試教育獨木橋的現狀,《摔跤吧,爸爸》還指出了一條特色教育之路和一種有效的教育模式,給人啟迪,催人上進。

2.國際化的講述方式

即便保留大量的極具印度特征的歌舞,《摔跤吧!爸爸》整部電影的敘事語言依然是標準的國際化的講述方式。正如業內人士所評價的那樣:“這部電影的劇作思維及整個鏡頭語言的組織技術和好萊塢的電影基本沒有差異,如同阿米爾•汗和片中四位女性演員的敬業精神是所有電影工業的一個標準。”

事實上,體育電影在技術手段上也要求頗高,體育電影投資需要一定的專業性和規模性,技術手段和設備要求也很高,航拍、運動畫面都需要符合標準的器材,拍一個愛情片鏡頭可能拍三遍就過了,而拍體育片的動作場景可能拍三十遍焦點都是虛的。

3.偏執的敬業精神

影片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響,不僅因為劇中的精彩表現,還在於演員在劇外的付出。52歲的阿米爾•汗親自上陣摔跤,在影片中要飾演19歲、29歲和55歲三個年齡段。為此,他先完成了角色19歲的青年戲份;隨後在短時間內從69公斤增肥至97公斤,演出55歲時發福的狀態;之後又在5個月內減掉50斤的贅肉,拍攝29歲壯年的戲份。

阿米爾在4月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時曾表示,“借用服裝道具以及特效不是不行,但我自己感受不到肥胖,作為演員我覺得那不好。”而參與電影的其他演員也都為電影的拍攝進行了長達7個月到一年不等的專業的摔跤訓練,為的就是達到更逼真的效果。

64.webp

《摔跤吧!爸爸》成功背後,國產體育電影的缺失

可以看到,和中國市場更熟悉的工業化好萊塢大片相比,《摔跤吧,爸爸》成績的背後並非印度電影的高度工業化,而是“手工式”的匠人匠心。

那麽,相較而言,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

“經典少、類型少、作品少、獲獎少”,這是國產體育電影給人的印象。在華語片市場如日中天的今天,體育電影的發展總是顯得有些滯後。

回首過往,中國也出現過《少年足球》《體育皇後》《女籃五號》《沙鷗》這樣的經典體育片,曾經激勵著幾代人努力拼搏,但此後再難出“爆款”。

65.webp

66.webp

67.webp

縱然北京奧運會之後,體育片的狀況有所好轉,出現了《一個人的奧林匹克》《激浪青春》《翻滾吧!阿信》《激戰》等一批作品。尤其是《激戰》,在動作拍攝和表演方面表現優秀,是近年來最好的體育片。然而,電影是一種綜合性的商業化產品,一部影片要想獲得成功,有敘事、場面、宣傳、表演、明星等諸多要素的影響。

所以,盡管《激戰》和《翻滾吧!阿信》都算得上是水準之作,也講述了富有感染力的勵誌故事,但都難以“挑大梁”。他們缺少像《摔跤吧!爸爸》那樣從個人到家庭到社會,展現出豐富的具有民族性和社會批判性的內容,格局自然也就小了。

68.webp

放眼望去,這些年真正能讓人產生共鳴,並且傳為佳話的體育電影實在寥寥。而此前一度盛傳的李娜自傳電影也已然銷聲匿跡……

中國體育電影若要逆襲,需克服哪些短板?

從方方面面來考量,《摔跤吧,爸爸》的成功絕非偶然。當電影產業化發展程度越深,作品類別越會為社會生活形態所決定。人們不禁要問,是因為印度體育很發達嗎?

69.webp

事實並非如此。跟中國相比印度體育十分薄弱。同樣是人口大國,中國自1984年參加奧運會後,已拿到227塊金牌;而12億印度人在過去37年間,只拿過一塊金牌!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印度獲得歷史上第一枚奧運會個人項目金牌,金牌獲得者賓德成為了民族英雄。差距顯而易見!

那麽,是什麽原因,讓一個體育並不強的印度能拍出如此偉大的體育電影,而中國作為競技體育的強國卻鮮有優秀的體育電影誕生?在文創資訊看來,其實這與體育水平的高低並無關系,關系在於電影水平的高低。

那麽,國產體育電影究竟有哪些欠缺呢?

首先,從技術層面來講,體育電影需要記錄運動過程,體現運動美感,對設備有一定要求。比如在記錄高速運動和難度動作時,會使用運動輔助設備、專業動態攝影器材等。而中國電影產業起步較晚,在技術上還比較落後,沒法讓場面“燃”起來。但就目前來說,但目前來說,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想拍一部像樣的體育電影對中國來說已經不是難事。

其次,從創作動機來說,其實中國並不缺好的體育故事,但問題是體育還不是一種主流化的生活方式,在電影人的概念里,體育並不重要,也就缺少了那顆用心去挖掘體育故事的動力。因為電影從業者不關心體育故事,也因為體育從業者,沒能力去駕馭電影這樣的藝術或者商業手段,久而久之,體育電影就在中國沒落甚至銷聲匿跡了。

再者,從專業度上來說,除了技術層面的東西之外,作品在個人實現和國家榮譽兩個主題之間的平衡性上很難把握,或重或輕都難以抓住觀眾心靈,這是一大難點,需要不斷摸索。

最後,從創作環境來說,中國電影是一個商業成功時代,也是一個爛片橫行時代。拋開體育話題不談,有幾部國產票房大片,能像《摔跤吧!爸爸》那樣花心思和精力慢慢地打磨?說到底,是電影人的專業精神不夠。資本、制片人、明星,哪一個不是利益至上?能說好一個故事,就很不錯了! 

事實上,不僅是體育電影,當今影視圈可能最缺的就是“工匠精神”!

文創資訊有話說:

眼下,《摔跤吧!爸爸》的成功,已經讓不少電影人在蠢蠢欲動了。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的中國銀幕將會有一大波體育類題材湧現!不信,走著瞧!

在文創資訊看來,國產體育電影要想出現世界級作品,不能簡單地照樣學樣,跟著《摔跤吧!爸爸》後面就大拍體育片,而是要從整個電影產業的角度思考,學習寶萊塢的運作經驗和創作態度,尤其是要沈得住氣。

體育片投資大,周期長,對演員要求高,51歲的阿米爾汗為了拍攝此片增重再減肥,女演員桑亞•瑪荷塔在片中的摔跤鏡頭不足1分鐘,但是參與訓練長達9個月。而在當下的中國電影行業中,投資人是不允許這種冒險的,演員也是吃不了這種苦的。

所以,什麽時候國產電影在有錢的基礎上有了技術,在有技術的基礎上又有了態度,我們離佳作也就不遠了!

《摔跤吧!爸爸》 中國體育電影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642

汽車以租代售暗藏風險 行業標準缺失市場魚龍混雜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3-18/1200066.html

___9.thumb_head

“10%超低首付,含購置稅/過戶費,送1年保險,提供上牌服務,滿1年可買可退,選擇空間更大,資金占用更少。”

最近,這類“低首付”購車廣告悄然遍布了各個角落,零首付“彈個車”也成為了年輕消費群體的一句口頭禪。不過,廣東省消委會在最新的汽車消費提示中提醒消費者註意“以租代售”模式中存在消費陷阱,避免消費權益受到侵害。

那麽,這種“不要全款,低首付,每月支付租金就可以提走一輛新車”的新消費模式靠譜嗎?

業內人士指出,以租代售作為汽車消費新模式,在國外市場已經十分成熟,但由於國內市場剛剛起步,加上各類金融租賃公司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導致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情況時有發生,並建議引入多個征信源以提升行業透明度。另外,隨著市場走向成熟,獲客成本增高等因素影響,“以租代售”市場也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案例:“以租代售”服務糾紛時有發生

2016年5月,康女士通過一家貿易公司簽訂《汽車租賃合同》及《車輛轉讓協議》,購買一輛自主品牌轎車,合同租期自2016年5月7日開始至2019年5月6日,其中首期款2.5萬元,包含上牌、購置稅、3年車船稅、保險的支付,前6個月每月6388元,第7個月起每月3388元,尾款1.5萬元。

按照雙方簽署合同,租賃車輛均已向保險公司投保,具體險種以生效的保險單為準;合同期內,該公司已經為康女士該車輛購買3年保險,包括車輛購置保險,包括但不限於: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險、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不低於50萬元)、車輛損失險等。

然而,一次交通事故卻扯出了租賃雙方的糾紛。康女士丈夫在駕駛車輛時發生了交通事故,被判定為駕駛方全責,但租賃公司未提供上述車輛在事故發生期間的相關保險憑證。糾紛發生後,康女士暫停了繼續繳納月供款,車輛也被所有方收回。

為此,雙方由於分歧無法協調,只能對簿公堂。最終法院判定,解除雙方簽署的《汽車租賃合同》《以租代購》預付款合同、《車輛轉讓協議》;同時貿易公司返還部分購車款。

事實上,以租代售產生的矛盾並不少見,廣東省消協發布的汽車消費提示中,也有類似的案例:消費者王先生選擇了一家租車公司通過“以租代購”買了一輛汽車,租期兩年。但不久後,車又被租車公司開走了。

據他介紹,提車後不久,租車公司告訴他需交納車輛保險費近4000元,他手頭一時周轉不開,經商議先交了2000元。誰知離剩余費用交付期還差兩天,租車公司突然收走車輛。最後,王先生向租車公司交納了剩余保險費、違約金、滯納金等費用合計10000余元後,才將車輛重新開回。

  現象:行業標準缺失,市場魚龍混雜

為什麽會選擇以租代售?在康女士看來,主要是購車門檻低。

目前,門檻低是以租代售最大的優勢之一。在各家推行“以租代售”的門店,對承租人的資格審批門檻都非常低。比如“彈個車”,只需要簡單查看個人的芝麻信用,兩小時即可完成審核。在超低首付,超低資格審核面前,“以租代售”的新模式的確吸引了一類現金短缺但對用車有剛需的消費群體。

據了解,彈個車,小白用車、優信一成購等新興購車平臺,目前均大力推廣“以租代售”的消費模式。更為關鍵的是,這些大型平臺背後,各類中小型租車公司更如雨後春筍般快速介入這個市場。在百度上,記者輸入“零首付購車”關鍵詞,便有28.7萬條相關詞條的搜索結果。

“只有駕駛者和身份證,當天就可以把車開走;提供一條龍服務;保險、上牌,購置稅等都已經辦好。”廣州一家租車公司員工對記者表示,不要全款,不要首付,每月給一定的租金,就可以提走一輛新車。

據了解,采用“以租代售”模式購車,消費者首先要提出購車申請(遞交兩證一卡),通過融資租賃公司的風控審核後,雙方簽訂租賃合同。融資租賃公司出資購買車輛,辦理車輛保險購置稅等,消費者只需支付少量的首付或保證金即可提車。合同期內,消費者按月付款,獲得車輛的使用權。期滿之後,消費者既可以選擇退回車輛,也可以選擇付清尾款,獲得車輛的所有權。

“以租代售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和國外相比,我國汽車金融滲透率仍然較低,而現在的年輕消費群體對所有權並沒有那麽看重,去年開始,相當多的租車公司開始湧入這個市場。”一名業內人士告訴南方日報記者,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行業標準的缺失,入行門檻較低,融資租賃市場魚龍混雜,不同公司的風控標準也不相同,比如一些公司對貸款“前松後緊”。貸款前的審批很寬松,而催收環節就非常嚴苛,甚至相關工作人員言語粗暴,用戶體驗非常不好。

  縱深:建議引入多個征信源,提升行業透明度

“以租代售”模式的迅速升溫,推動了一大批中小型租賃公司的湧入,但由於實力參差不齊,服務水平難以得到保障,服務糾紛也時常發生。那麽,消費者如何才能避免陷入這類消費陷阱中呢?

先鋒太盟融資租賃有限公司CEO韓勇提醒,以租代售優勢雖然是首付較低,但相應的貸款額度會比傳統車貸要大,每月還款額度也不低。對於用戶來說,要與其收入相匹配,避免過度消費。同時,他也建議租賃公司可以利用大數據等,引入多個征信源,加強信用審查,甄別客戶信用級別後,再核準放款額度。

此外,信息的不透明也讓行業存在潛在隱患。一些銀行、汽車金融公司可以借助央行征信系統或第三方機構查詢征信,而更多的中小型租車公司則難以鑒別用戶的信用。甚至存在租車公司配合用戶信用造假的情況。“大家都想從中分一塊蛋糕,有些企業什麽單都敢做,特別是一些晚進來的融資租賃公司就把其他公司不想做的業務統統接過來,無形中就提升了貸款風險”。一名汽車金融從業人士向記者坦言。

在韓勇看來,除了征信體系不完善外,缺乏殘值認定標準也制約了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其實從租車公司的角度,當然是希望殘值越低越好,例如一款車價格是10萬元,經銷商設定2年合約到期後殘值是四成,剩下的六成就分攤到合約期中,如果殘值越低,消費者的月供就越高,支付的金額就越多。如果這輛車2年後市場價格還能賣到5萬,消費者選擇放棄供車後,車輛回到租車公司,他們還能從中獲得二手車銷售的價差。

不過,目前的“以租代售”模式主要集中在新車領域,二手車領域涉及較少。相對而言,新車產品更標準化,用戶接受度較高,貸款環節也較為簡單。而二手車,由於評估不規範,盈利空間有限,采用“以租代售”的模式風控系數較高,環節也更為複雜。

除此之外,“以租代售”中還有另一個難以解決的痛點——新車資源不夠豐富。例如,一家租車公司想從廠家拿貨,產品大多集中在庫存車、滯銷車這一類,而市場上的熱銷車型只有在與廠家銷售渠道不沖突的情況,才可以從廠家拿貨,但等待周期通常需要一兩個月,對於主打便捷的“以租代售”模式,這一點並不討好。

  消費提示

  粵消委會:謹慎選擇融資租賃公司

廣東省消委會表示,近年來以租代購的消費模式逐步火爆起來,其低首付、無指標限制、金融分期靈活、到期可回購等銷售方式吸引了不少的消費者。但以租代購的火熱背後,各類融資租賃公司一哄而起,實力參差不齊,部分公司的租賃協議中存在霸王條款,消費者稍不註意就會掉進消費陷阱。同時,更大的風險是小公司如因資金實力不足可能會出現轉型或倒閉,這對於車主在租期滿後車輛能否正常過戶到自己名下存在著不確定性。建議消費者如果選擇“以租代售”的購車模式,盡量找大品牌、有實力的公司,規避消費風險。也有分析指出,隨著獲客成本的越來越高,接下來“以租代售”公司將面臨新一輪洗牌,一些中小公司將被淘汰出局。

  產業觀察

  新物種亟待“新規則”

以前要花幾十萬買輛車,現在只需要幾萬塊乃至零首付,便可以直接把車開走,這種“以租代售”的新消費模式,最近兩年得到空前的發展。

《中國汽車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7》分析指出,汽車互聯網金融的市場發展空間巨大。而隨著主流消費意識向超前消費逐步變遷,以消費金融為核心的汽車信貸消費需求也日益增長。

這從各種企業和資本湧入市場積極性便可以看出。在“彈個車”推出半年後,便有數家公司推出了相似產品:譬如優信新車、花生好車、瓜子“付一成新車”等等,這是資本看到了中國汽車“以租代售”的龐大市場。

實際上,汽車融資租賃的模式在國外,特別是在美國已經是一套很成熟的體系。只不過,在中國卻是剛剛起步,面臨著諸多問題:包括個人征信環境不完善、巨大資金壓力、車輛殘值預估能力和車輛處置能力、法律政策環境等等。同時,服務體系的構建、車輛定價、回購後的二次流通等環節,需經歷一段逐步完善的過程。

這直接的體現便是,由於行業缺乏規則,出現了部分由於小部分商家會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件。但是,作為未來汽車消費較為常見的模式,不能像共享單車一樣,放任其惡性發展,相關部門應該加快相關標準,促其在健康的軌道上快速前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553

美林因內部監控缺失遭證監會譴責及罰款300萬港元

1 : GS(14)@2011-05-15 12:20:41

http://www.sfc.hk/sfcPressReleas ... ervlet?docno=11PR48
美林因內部監控缺失遭證監會譴責及罰款300萬港元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因美林(亞太)有限公司(美林)於2007年向72名客戶銷售兩隻指數掛鉤票據所涉及的內部監控系統有所不足,對美林作出譴責並罰款300萬港元(註1、2及3)。

證監會經調查後作出上述決定。調查發現,美林有72名客戶曾於2007年間投資於有關的指數掛鉤票據,但美林並沒有適當地評估當中逾40名客戶的財務狀況及投資目標,證監會對此提出關注。此外,證監會亦關注到,美林在客戶同意認購指數掛鉤票據之後才向他們提供產品的主要資料,而且沒有備存足夠的文件紀錄以說明其向客戶提供意見的理據。

美林同意根據一項和解計劃提出回購建議,按100%的投資本金向客戶回購他們所持有的未到期指數掛鉤票據,並於美林收到客戶接納回購建議的有效表格後30天內支付回購款項(註4及5)。估計回購建議所涉及的總金額為3,674,405美元(約相等於28,660,359港元)。

此外,對於早前經美林買入指數掛鉤票據但已贖回票據,而贖回金額低於投資本金的客戶,美林同意向他們提出支付補發款項的建議。

美林將實施加強的特別投訴處理程序,覆核客戶就美林分銷及銷售非上市結構性產品(該兩隻指數掛鉤票據除外)及提供相關投資意見而作出的投訴(註6及7),同時會委聘獨立核數師檢討美林的內部分銷系統及監控措施。

證監會確認,美林在解決證監會提出的關注事宜方面一直充分合作,而且已開始自行檢討內部系統及監控措施。



備註:

1. 美林是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獲准從事第1類(證券交易)、第4類(就證券提供意見)、第6類(就機構融資提供意見)及第7類(提供自動化交易服務)受規管活動的持牌法團。美林於2008年9月被美國銀行收購。
2.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持牌人或註冊人操守準則》(《操守準則》)規定,中介人必須按照客戶以往曾買賣的投資產品種類、交易的頻密程度及所涉金額、在相關市場上有多少年的交易經驗,及客戶對在相關市場上進行交易所涉及的風險的認知,了解及評估客戶的投資經驗。
3. "票據"是指以下兩隻由美林發行的結構性投資產品: (i) 5 Year Quarterly Callable USD Quanto Accrual Notes with Knock-In Linked to Nikkei 225 Index;及(ii) 5 Year Quarterly Callable USD Quanto Accrual Notes with Knock-In Linked to Tokyo Stock Exchange Mothers Index。
4. 美林將根據和解計劃,向早前經美林買入有關票據的合資格客戶提出回購票據建議。每名接納回購建議的合資格客戶須將其票據轉讓予美林,並簽署協議免除美林的責任及放棄向美林索償。此外,美林將根據和解計劃,向經美林買入有關票據並已收取較投資本金為低的票據贖回款項的合資格客戶,提出補發款項的建議。每名接受補發款項的合資格客戶須簽署協議,放棄就有關票據向美林索償。每名接納回購建議或補發款項建議的合資格客戶最終將可取回投資本金名義價值的100%。經美林買入有關票據並已贖回票據,而贖回金額是相等於或高於投資本金的客戶,將無權按是項和解計劃提出索償。
5. 有關和解計劃的詳情,請瀏覽美林網站www.ml.com或致電美林的投資者熱線+852 2844 5382。
6. 非上市結構性投資產品指《證券及期貨條例》所界定的"證券"。
7. 加強的投訴處理程序是由證監會制訂,目的是確保美林深入覆核有關交易,從而以公平合理的方式處理關於這些交易的投訴。美林將以加強的投訴處理程序處理所有關乎美林分銷及銷售非上市結構性產品或就這類產品提供投資意見的客戶投訴,但有關投訴以關乎自2007年1月起達成的分銷、銷售或提供投資意見協議,以及美林之前及自2011年5月9日起計6個月內所接獲的投訴為限。
8. 美林曾遭證監會紀律處分,詳情請參閱證監會2010年5月31日的新聞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319

新鴻基投資服務有限公司因銷售雷曼ELN的缺失遭譴責及罰款450萬元-新鴻基公司(0086)

1 : GS(14)@2011-06-25 16:34:47

http://www.sfc.hk/sfcPressReleas ... ervlet?docno=11PR71


如需存檔以供日後參閱,可右按 此處 並選擇 "將檔案另存至..."或"Save Target As..."
2011年 6月 21日

新鴻基投資服務有限公司因銷售雷曼ELN的缺失遭譴責及罰款450萬元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對新鴻基投資服務有限公司(新鴻基投資)(註1)作出譴責並罰款450萬元,指新鴻基投資於2008年5月至8月期間,在向客戶銷售雷曼兄弟集團相關股票掛鉤票據(雷曼ELN)方面犯有缺失(註2)。

證監會早前進行調查,發現新鴻基投資有以下缺失:
向客戶銷售雷曼ELN之前,沒有對產品進行足夠的盡職審查;
沒有向銷售人員提供足夠的培訓及指引,讓他們充分了解雷曼ELN的性質、所涉風險及須確保產品適合客戶投資的準則;及
沒有向客戶披露雷曼ELN的產品條款及所涉風險等重要資料。

證監會在釐定罰則時,考慮到以下因素:
新鴻基投資向客戶分銷投資產品的制度有嚴重缺失;
有必要向市場發出強烈的阻嚇訊息,表明不接納且絕不姑息任何未能確保投資產品適合客戶及沒有向客戶披露重要資料的缺失;
新鴻基投資已於2009年委聘獨立的審計師事務所,檢討分銷結構性產品的內部監控及合規制度(註3);及
新鴻基投資以往的紀律處分紀錄(註4)。



備註:
1.  新鴻基投資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獲發牌經營第1類(證券交易)及第4類(就證券提供意見)受規管活動的業務。
2.  有關雷曼ELN銷售予10名客戶,涉及金額約1,050萬元。
3.  請參閱證監會2009年1月22日的新聞稿。
4.  請參閱證監會2009年10月12日的新聞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047

財經CAREFREE - 順叔 價值缺失(上)

1 : GS(14)@2011-10-07 21:40:08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760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192

財經CAREFREE - 順叔 價值缺失(下)

1 : GS(14)@2011-10-07 21:40:26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762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193

林煥光:感情缺失係你問題

1 : GS(14)@2011-10-25 22:28:54

http://m.sharpdaily.hk/detail.ph ... 4104&category=daily

【本報訊】政府就外傭居港權司法覆核案提出上訴,明日展開聆訊。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林煥光接受《蘋果》專訪,暗批外傭政策不公,製造社會恐慌;並關注近月針對外傭居港權的遊行和言論,若政府敗訴觸發廣泛性的種族仇恨,不排除引用《種族歧視條例》採取行動,一經定罪最高罰款10萬元或監禁兩年。


林煥光重申,外傭居港權問題不涉種族歧視,是以職業劃界,換轉是一名菲藉工程師,來港工作滿七年可申請居留權,問題是「點解工程師可以申請,外傭就唔可以?如果法例上係容許佢哋申請,但入境處錯誤理解法例,咁就係違規」。由於屬法律觀點爭拗,平機會不作評論。

林煥光料外傭居港權案將上訴至終審法院,最終或再次釋法。韋志滿攝

民間團體早前遣責政黨藉由打擊外傭撈取政治本錢。資料圖片

「邊個夠膽質疑呢個政策」
林煥光指外傭政策不合理,「點解申請一個外籍工程師、廚師來港工作,要畀本地同等工資,外傭就由政府去訂定一個『最高工資』」。既得利益下,冇人會質疑,「有30萬個家庭受惠於3,800元的勞工,邊個夠膽質疑呢個政策的道德性」。
最近多個團體和政黨發起遊行反對外傭有居港權,部份市民指摘外傭搶飯碗、乞綜援;有網民更甚嘲外傭為「菲蝗」,鼓吹「好想打賓狗」。林說,針對外傭的言論暫不普遍,要界定種族中傷不容易,「個別性言論好難話影響到全港市民產生仇恨、敵意,如果情況普遍影響一般人諗法,就要行動」。
《種族歧視條例》生效逾兩年,今年9月首次有外傭引用該條例提出訴訟,指僱主外母因其種族出言侮辱,案件審理中。林說,料外傭居港權案預計會上訴至終審法院,最終或再次釋法,「如果導致廣泛性嘅種族中傷言論,平機會一定會出聲」。

撐八十後 打壓者唔記得年青過
「遠至當年嘅五四運動,到80年代嘅天安門事件,只要社會容許有發聲途徑,年青人永遠喺前面。」自嘲「老餅」的林煥光力撐80後、90後,是一班為公義發聲的社運青年。當建制派動員反對外傭居港權,他們願意站出來支持。

「唔順耳意見當陰謀」
60歲的林煥光留意最近反金融霸權的「佔領中環」行動,他說,世界各地抗爭行動均由年青人發起。年輕人世界觀以黑白、公義劃分,成年人視為幼稚行為,認為「你講咁多公義就有好多代價啦,你做司法覆核就會阻住好多建設之類」;認為打壓者「唔記得自己曾經年青過」。
林煥光力撐80後,「唔好隨隨便便將你認為聽落去唔順耳,或者令你工作唔方便嘅意見,就將佢打成有陰謀,有對抗性嘅言論」。一個真正開明的社會,決策者不應抹殺多元聲音,否則矛盾只會不斷擴大,絕對無助於施政。

林煥光指從天安門事件(上圖)至最近的「佔領中環」行動(下圖),都是年青人走在最前面。資料圖片

狠批政府 麥理浩唯一有遠見
離開官場後的林煥光,看似老馬有火。他揚言歷任港督特首,只有「麥理浩年代」是「一個真正有遠見、有施政勇氣嘅港督」。
為官30年,林煥光歷衛奕信和彭定康等港督,也是董建華的問責班底,與曾蔭權共事。他只推崇71年出任港督逾10年的麥理浩,「你數得出嘅政策範疇,都見到麥理浩三個字」。由公共房屋、勞工福利等長遠規劃,由他開始訂定「我哋先真正進入獅子山下精神年代」。
曾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的林煥光,被質疑為重投問責團隊鋪路;他回應說:「我退休七年,自己亦都係一個好out(過時)嘅人。」

林煥光大讚麥理浩(左一)是一個真正有遠見、有施政勇氣嘅港督。資料圖片

感情缺失 係你自己有問題
疑似特首候選人唐英年被踢爆有婚外情,一句自創詞彙「感情缺失」,將自己包裝成「受害者」。當年同因「感情缺失」而辭官的林煥光坦承:「唔係邊個報道你嘅問題,係你自己缺失嘅問題」。
左手無名指戴上了銀環戒指的林煥光,05年初因傳媒對其「私人感情生活的報道」,報道刊登前辭去特首辦主任一職。至於唐英年若非為鋪路選特首,離職後才承認有「感情缺失」,沒多少人刻意記起他這段紅塵往事。
林煥光被問及他的「感情缺失」,他淡淡然說已向公眾交代,毋須再作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3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