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2ai4.html
看到有媒體報導隱含貶義,這倒是很奇怪,注入資產評估價值縮水,發行新股的數量從原來的:5.927億股下降到4.888億股,對股本的擴張幅度減小,對 投資者當然是有利的。按照2011年合併後雙彙集團的稅後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3.48億人民幣計算,合併後2011年每股EPS為1.23元,預測 2012年每股EPS為:2.69元。可能是低於此前的預測,導致市場有些失落。
當然,雙匯的估值看起來的確不低,但在複雜的MBO後,公司的管理層的利益更趨向於做好市值,而不像以往將很大部分利益留在集團內。不可小視這種MBO後 對管理層的激勵因素,當初張裕率先在國有葡萄酒行業做了MBO,上下一心,很快就將事業做大。而王朝,其實經營歷史很悠久,資產質地也不錯,但受制於國企 治理因素,發展遠遠不及競爭對手。
我還是強烈看好這個行業龍頭企業的整合,2010年全國生豬出欄量為6.67億頭,而商務部統計的規模以上定點屠宰量才2.2億頭,雙匯+雨潤的合計屠宰 量還不到規模以上企業市場份額的13%,不到整個中國生豬屠宰量的4.2%。儘管這些公司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例如瘦肉精等事件衝擊等。但不可否認,這 些公司所用到的設備,包括檢驗檢疫都屬於行業內最先進的。其他眾多零散的屠宰商並非說更加清白優秀,而是問題不容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目前持有的雙匯+雨潤市值合計25.36W,不知不覺已經是市值佔比第二位的行業,記錄一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xdz.html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15/0OMDcyXzQwOTU0OQ.html
無論是一手代理還是二手中介,房地產經紀行業的生存壓力在今年有增無減,尤其是傳統經紀業務舉步維艱。「易居對於創新業務的投入已基本完成,今年我們將著重控制運營成本,堅決執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模式。」易居中國董事局主席周忻說。
但有不少業內相對悲觀的人士認為,隨著調控深入和不松動,房地產經紀行業的冬天才剛剛開始,日子還會更加艱苦。
一葉知秋
在上海市普陀區和閘北區的交界地帶、平利路靈石路口,有一家普普通通的中介門店,2011年6月以前的大部分時間,該門店的規模在區域內的多家門店中位於前列,租賃生意一直很紅火。
但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該門店漸漸不支,最大的變化就在於門店的規模。最初,該中介門店規模與隔壁一家連鎖髮廊規模相當,有三個臨街店面。但2011年 10月前後,該中介門店將其中一個店面轉租給了一家點心店,店舖規模壓縮三分之一。2012年春節前,門店又將另一個店面轉租給了一家餐飲鋪,只剩下一個 臨街店面,除了關門已無法再縮小。
據該中介門店經紀人員透露,不斷壓縮門店規模的原因很明顯,業務持續縮水、門店入不敷出,公司只能削減門店員工數量、壓縮門店租賃面積,勉強維持最後一點生存空間。
頗具對比效果的是,該中介門店轉讓的兩個餐飲類店舖,生意火爆,時常出現排隊現象,隔壁原先的連鎖髮廊,維持原店面規模,生意如舊。
近半年中,這家中介門店的悄然變化,在上海以及其他許多城市的房地產中介行業中極具代表性。這樣的故事,近半年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不僅二手中介日子越來越難過,一手代理行業的日子同樣難熬。
就在離平利路靈石路口上述中介門店不到3公里的地方,就是易居(中國)(紐交所代碼:EJ)及中國房產信息集團有限公司(納斯達克代碼:CRIC)在上海的重要部門所在,這裡的氛圍同樣不輕鬆。
抱團取暖還是你爭我奪
易 居(中國)最新公佈的未經審計2011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財務報告顯示,公司2011年全年新房總銷售面積為135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3%。新房總銷售 金額為1158億,同比增長9%。但調整後的2011年全年運營利潤為610萬美元,同比降低94%;調整後的2011年全年歸屬易居股東淨虧損為910 萬美元,攤薄虧損為每股11美分。
對此,周忻坦言,2011年中國房地產行業所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易居的業績不僅受到了市場環境的衝擊,同時也由於自身業務創新的投入而受到了影響。
CRIC同日公佈的2011年第四季度和2011年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則顯示,2011年全年總營業額為2.416億美元,同比增長39%。線上業務收入為1.370億美元,同比增長105%;但線下業務收入為1.046億美元,同比減少3%。
CRIC首席財務官胡斌表示,2011年是一個投資年,公司在房地產電子商務領域的下半年支出費用高於之前預期。
從周忻旗下這兩大上市公司的業績不難看出,去年不少房地產經紀公司大力打造的電商業務,還不足以彌補傳統業務疲軟帶來的業績缺口,甚至電商本身依然還處於投入遠大於產出的初級階段。
此外,弱勢格局下的行業整合也不順利。
2011年11月28日,易居宣佈已與 IFM投資有限公司(「21世紀中國不動產」)(紐交所代碼:CTC)及其創始人簽訂非約束性投資協議。但21世紀中國不動產的機構投資人之一向開曼法院遞交了訴訟申請,以阻止該交易的完成。
新房和二手房兩類經紀公司之間正在進行激烈爭奪。
「去年,在上海等城市,二手中介公司大舉展開一手房代理銷售。」上海某知名房地產中介公司一位中層告訴本報,不過由於開發商拖欠佣金等原因,一些中介公司又撤回了一手代理市場的投入力量。
但是,一手代理公司借道電商平台向二手房市場的滲透卻剛剛開始。
周忻就公開透露了易居中國對二手房市場的渴望:「將利用線上互聯網資源的優勢和新房、二手房聯動的優勢,打造線上、線下結合的,新房、二手房結合的,虛擬與實際結合的易居二手房加盟平台,把握最好時機進軍二手房市場。」
福建鋼貿商人李國清的跑路事件,在發生近5個月後,仍給其所在的周寧商幫——這一在滬乃至全國鋼貿的代表性群體,帶來發酵式的後續影響。從集體信譽受損,到銀行加速收貸。
6月6日,記者從周寧上海商會獲悉,該商會剛剛起草公佈了一份致上海國有、股份、城市、商業等銀行金融部門的公開信,希望銀行可以平穩放貸,而非對所有鋼貿企業不分好壞「一刀切」。
據周寧商會提供的數據,2011年上海鋼貿商的集體貸款規模達到1600億元,而經初步統計瞭解,今年年初到目前,周寧上海鋼貿業的融資規模已經收縮了23%以上。
「有消息說,部分銀行對鋼貿的收貸規模達30%-40%,而我們根據自身流動資金、投資建設、債務負債等實際情況,認為底線不能超過25%。」
6月6日,上海周寧商會執行會長肖志成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憂心忡忡,「而有的鋼貿商還擔心銀行會不會進一步收緊至50%-60%,那將引發更大的系統性風險,甚至災難。」
兩封公開信
如果貸款進一步被收縮,將引發更大的系統性風險
「過去融資是大型專業市場服務功能中重要部分,銀行讓市場主辦方承擔著無限連帶責任和周寧商幫的聯保互保來控制全部風險,而不是由銀行商業條款對貸款企業進行有效約束,在市場全面危機時,銀行方是否應該扶助聯保互保體和市場擔保公司。」
不要「一刀切」,實現平穩過渡,是周寧上海商會1573家會員企業通過公開信發出的最急切的籲求。在整個鋼貿商圖譜中,周寧人20年來在上海、長三角乃至全國處於絕對知名地位。
周寧全縣20萬人口,近8萬從事鋼鐵貿易的產業,在全國興辦以逸仙鋼材現貨交易市場為代表的大型鋼材等專業市場達600多家,各類企業三萬多家,年銷售總額達萬億元,年創利稅近百億元。
周 寧商會指出,與當地金融部門合作近十年,幾十萬筆的貸款,資金規模達到幾千億,按2011年上海鋼貿行業的銀行融資1600億的規模平均成本15%計算, 每年還至少負擔250億人民幣的資金成本,「15年來卻從未出現一筆不良和逾期」,履約率和聯保互保完全超越銀行的貸款條款,對於銀行而言也是一道金融安 全網。
而如今,銀行所做出的「晴天送傘、雨天收傘」的姿態,令他們無法接受也無法承受。
上海一位鋼貿商向記者舉例:「不 少鋼貿商在過去習慣了短貸長投的方式,以銀行貸款半年期為例,資金投向鋼材市場、商務樓等建設期更長的地方。在過去,貸款到期銀行會主動辦理續貸,資金流 轉可以保證。而現在,所投項目還未到利潤產出期,銀行就著急收貸,並且只收不貸。逼得企業只能轉向民間借貸等更危險的領域。」
「只有平穩 的信貸規模才是規避系統性風險發生的良藥」,在公開信中,周寧商會希望銀行能從化解行業危機的根本出發,保持信貸存量,給予能正常還款的企業續貸支持,同 時,減少對融資中間費用的收取,並可考慮給在一線承擔風險的擔保公司和鋼廠市場一定寬限——因為,擔保公司和市場承擔了100%的銀行融資風險,收益卻不 足銀行的十分之一。
6日,與致銀行公開信發佈的同時,周寧上海商會另出了一份聲情並茂的「告全體會員書」,號召鋼貿商們在史無前例的困難局面,設法自救共渡難關。
雙重困境
大批工程拖欠貨款,鋼廠保證金等被佔用,使大批鋼貿企業不堪重負
「過去短貸長投歌舞昇平的年代裡,沒有居安思危,是我們今天需要補交的學費」,肖志成向記者表示,「但我們同樣不希望出現行業的系統性災難。」
在1988年就到上海闖蕩的肖看來,浦東陸家嘴的一眾摩天大樓,及東方明珠、南浦大橋、地鐵、外灘建設等,都有周寧商幫的足跡。而在李國清「跑路」事件發生後,作為周寧商會首任會長的他,重被請回商會主持大局,應對一場來自銀行和輿論的信任危機。
今年1月,無錫一洲集團董事長李國清陷入一場涉資4.56億元(該數字一度被誇張為10億元)的「騙貸跑路」事件,令原本就處於預警鋼貿商貸款中的銀行,加快收縮了對這一行業企業的信貸規模。
「本來在此事之前,我們已與上海銀監系統,以及各行行長溝通,他們也整體認可我們。所以李國清的逃跑可以說非常不負責任,影響惡劣。」肖志成向記者表示,「但是事實上,這次事件發生在李國清這樣一個內斂老實的人身上,背後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李國清所欠的銀行債務,事發後已由上海周寧商會出面出資還清。「輸人不輸陣」,「寧窮不失信」,是肖志成口中周寧人的集體「面子觀」,也是這一群體此番希望銀行理解,並平等對待的初衷。
而 雙重壓力的另一端,是鋼市、鋼鐵行業的低迷。「眼前我們要面對市場萎縮的大趨勢,自2011年開始,宏觀調控快速『大轉彎』,市政工程、鋼鐵製造業、汽車 工業、設備製造業以及房地產業均出現了近十年來少有的低迷狀況,加上西方主要經濟體復甦乏力,直接導致鋼鐵上下游產業鏈進入了漫漫寒冬。」
過去的一年,很多鋼貿商成為鋼材市場價格倒掛的承受者。即使是市場、擔保公司、銀行等支持的、做貿易而非投機的貿易商,也出現經營規模越大,虧損就越大的現象。
「鋼廠都不賺錢,中間商怎麼賺?」上海「第一鋼市」董事長周華瑞激動表示:「銀行融資成本在15%-20%,賣鋼材一噸還虧200元。但做了虧損,不做又不現實,這是我們這個行業真正的痛苦,也是幾十年沒見的怪現象。」
再加上大批工程拖欠貨款,鋼廠保證金、訂貨在途的資金佔用,大批鋼貿企業不堪重負。
據記者瞭解,同樣限於利潤困境的鋼廠,在與中間商的合作中處於強勢地位,在初期收取保證金後,如貿易商將定額鋼材銷售完畢則年底結餘給予30-50元/噸的補貼,如賣不掉,則保證金全數納入囊中。
有貿易商指出,僅僅上海地區的中間商,2011年一年為鋼廠買單的數額就將近100億元。
|
||||||
股東會旺季即將邁入尾聲,今年最夯的股東會紀念品是什麼?公司大老闆又如何透過股東會,對自家小股東信心喊話?︽今周刊︾幫你網羅今年股東會的花絮。 撰文‧葉揚甲 「套句分析師最常用的話,今年領取股東會紀念品的情形還真是旺季不旺。」某股務代理機構內部人員私下表示,除經濟走下坡外,導致今年不若以往熱絡的最大因素,業者一致認為,還是深受證所稅影響。 零股換贈品 省錢抗通膨然而,日子再苦,還是得過。只是須先釐清,賺取資本利得與領取股東會贈品根本是兩回事,別攪和在一塊。「進場目的不同,操作方法自然會有所區別。」今年一口氣用零股敲進八百多檔股票的偉士牌(網路部落客)試圖解釋著。 在金融業擔任內勤的平凡上班族偉士牌,前幾年偶然在台北市華陰街某代發股東會贈品處,竟然發現有超過八成公司的贈品領取資格並無特殊限制;換句話說,就算只有一股,也能拿到贈品,非常物超所值。 例如,偉士牌認為今年最划算之一的紀念品||大同吹風機,就是他以一股不到十元(大同股價今年多數時間位於十元之下)的投入成本換得,類似的好康還真的不少。因此與其擔心通膨,不如讓錢做更有效的運用。「時機歹歹,尤其需要這類省錢小撇步。」偉士牌分享他的心得。 今年股東會贈送紀念品的公司達四六六家,與去年四九二家相比,在數量上略遜一籌;若再看得仔細點,還會發現贈品價值其實都悄悄地「縮水」。今年有董監改選,並傳出經營權之爭的中石化,贈送市價五百元左右的養生鍋,就堪稱今年眾多紀念品中的「極品」。 對於這種恰逢董監改選年,有兩派爭奪經營權的公司,偉士牌認為,拿到好贈品的機率很高。令他印象深刻的例子是二○一○年時的黑松,不同陣營加開臨時股東會 都有送紀念品,等於那年小股東就從黑松領取兩次紀念品,「兩派人馬相爭,股東或可坐收漁翁之利。」但要注意是否須逾千股才具資格。 這次四百多家公司的紀念品中,有超過八十家公司發放超商禮券。有趣的是,贈送禮券金額一百元的公司,竟同時包含股價逾二五○元的聯發科及股價不到三元的天 瀚;兩檔股票價格天差地別、紀念品卻等值,讓IC設計龍頭「發哥」的股東頗感無奈,所幸,還有每股現金股利九元可以期待。 此外,有更多公司僅發放全家禮券五十元,連買一杯全家五十五元「特大熱拿(鐵)」都還要補差額,「只能說禮券雖稱實用,但真的滿失望的。」若是請紀念品代 領達人換的話更慘,因為代領費用一般行情為三十元,扣完實領二十元,連一杯便利商店的「小熱美(式)」咖啡都買不到。 根據股務代理業者透露,其實不僅證所稅牽涉到人頭戶問題,股東會紀念品也存在灰色地帶。傳聞就有獨自一人使用兩百多個人頭戶,如此一來,即便只是領取五十元禮券,最後可多達一萬元;就算是實體贈品,轉賣同樣是一筆很補的零用金。 經營者信心喊話待檢驗 另外,像米、麵條,或偉詮電別出心裁的雲林莿桐蒜頭,牙膏、洗碗精或香皂組等,這類民生必需品不無小補;而生技類公司像葡萄王、合一及中天都送上自家產品,給股東身體進補。 比較有意思的聯電,繼去年送出兔子造形的毛毯後,今年亦發放拉拉熊側背包延續可愛路線,股東詢問度頗高。至於同集團的公司傾向於發放一樣的紀念品,譬如潤泰集團皆是短襯衫,東元集團則是摩斯漢堡兌換券。 事實上,公司發放贈品的原意,是藉以提高股東出席股東會的意願,換成股東的角度而言,若排除為紀念品而買零股目的,股東最在意的事情,終究是表彰公司競爭 力的股價表現,絕非紀念品三、五十元的差別。因此,一年一度小股東能直接與大老闆面對面的股東會,絕對是檢視公司經營階層最好的機會。 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在今年友達股東會,因大幅虧損而對股東直言「不好意思」,他隨後表示面板當前是好買點;而甘願穿拖鞋涉水趕赴股東會場的宏達電董 事長王雪紅,雖然三十五分鐘即結束議程,但她在宏達電十五周年慶時,允諾以個人身分加碼公司股票,且會是「令大家驚訝的數字」。此舉意義與用公司現金買回 庫藏股截然不同。 大同集團董事長林蔚山則在股東會時,矢言公司股價要在年底前或明年初站回十元票面價值,但依目前六.三三元計算,大同股價還必須漲六成。 董事長當然可以在股東會上信心喊話,但假使目標在可見的未來無法達成,不管面板買點是否浮現?王雪紅是否加碼?大同是否會在半年內漲六成?甚或其他經營者的允諾,其實都是小股東後續追蹤的重點。 一家不懂檢討失敗,又總是拋出達不到目標的公司,對投資人來說,最後大概真的只剩下領取紀念品的價值吧! |
上週三,已數次傳出上市消息的曼聯正式向美國證交會(SEC)提交IPO申請,計劃在紐交所掛牌上市,雖然尚未公佈股數發行規模和定價,但初步擬融資
規模最高達到1億美元。曼聯擁有者格雷澤家族急需上市籌措資金來償還巨額債務。截至2012年3月31日,曼聯債務高達6.64億美元。另一方面,曼聯的
收入為5.2億美元。
據其提交的招股書顯示,曼聯收入主要有三項:商業廣告和品牌營銷、電視轉播權出售以及票務收入,一旦球隊無法繼續取得優異成績,這些收入也會隨之下滑。而這支球隊的所有者—格雷澤家族在招股書中首度坦言,俱樂部存在的債務問題,降低了其聘請優秀球員和教練團隊的能力。
曼聯目前的債務問題源自7年前格雷澤家族的收購方式。曼聯曾在1991年到2005年6月在倫敦股票交易所上市,但格雷澤在2005年將曼聯收購併退市。通過摩根大通銀行,格雷澤家族當時以高槓桿形式私有化收購了曼聯,而收購所產生的巨額債務全壓到了曼聯身上。
雖然曼聯營收能力在不斷提高,但沉重的債務使得曼聯在球員陣容投入上越來越少。當年以創足球史記錄的8000萬英鎊的價格將隊內頭號球星克里斯蒂亞諾·羅納爾多賣給皇馬之後,曼聯再無同級別的球員引進。球迷們認為,曼聯賺來的錢被投入償還貸款和利息的無底洞。
在格雷澤家族自身其他生意表現不佳的情況下,上市融資也許是解決曼聯債務問題的最佳方案。其實在去年,曼聯曾考慮在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上市。由於香港市
場上市需達到最低盈利標準,所以曼聯轉投了新加坡。商人本色的格雷澤希望能夠利用亞洲雄厚的曼聯球迷基礎推動曼聯的股票一路上漲。
新加坡證交所一度已經批准了曼聯這個10億美元的融資計劃。考慮到潛在的金融危機會帶來的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以及在新加坡進行的IPO改採用的「雙重
股權結構」(即將股份分級銷售,有一部分股票持有者將有較低的表決權,但會得到更多分紅,保證了格雷澤家族對曼聯的絕對控制)遭到投資者抵制,亞洲上市最
終以失敗告終。
投票權結構設計是為了保證IPO之後仍能保持格雷澤家族對這家頂尖足球俱樂部的控制。「我們最大股東獲得的利益可能不會與其他股東獲得的利益一致。」
格雷澤家族明確表示上市後曼聯將擁有A類和B類兩種股票,A股面向普通投資者,格雷澤家族將持有特殊的B股股票,此類股票擁有普通A股股票10倍的投票
權。
曼聯對自己的定位一直是一家全球性傳媒企業,這家全球有6.59億名球迷被《福布斯》估值22億美元的俱樂部不只是一個體育品牌。赴美上市可能使其作
為一家傳媒企業而獲得更好的估值,因為該俱樂部擁有廣播權合同,也有自己的電視頻道。加之全球性的金融衰退一直在持續,新加坡的股市資金量和影響力都有
限。考慮到這些因素,紐約或許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即使曼聯把地點選在了美國,仍然逃不了爭議。「曼聯在美國能否吃香還有待觀察,足球在美國並不是很受歡迎的運動……它的最佳上市地點應該是倫敦」,佛羅里達大學IPO專家Jay Ritter表示。
據《金融時報》報導,格雷澤家族與銀行家們在估值問題上的看法大相逕庭,格雷澤認為紅魔的價值超過20億英鎊,而此前曼聯去新加坡掛牌上市的主要承銷商之一摩根士丹利卻認為它的估值過高退出此次募股。
儘管瑞信、摩根大通、美銀美林等大牌承銷商為此次曼聯登陸紐交所保駕護航,然而對於此次上市前景,業界並不樂觀。《紐約時報》甚至直言,足球在美國並不流行,而且它IPO是為了還債,這怎麼會吸引投資者?
從新加坡的10億美元到美國市場最多籌集1億美元,曼聯IPO「縮水」也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從財報透露出來的數字來看,格雷澤這次是不得不讓曼聯上
市了:截至2012年3月31日,曼聯俱樂部賬上資金為2600萬英鎊,較上個財年結束時的1.5億英鎊大幅縮水。2012年3月31號之前的9個月,曼
聯俱樂部的現金淨消耗達到了1.24億英鎊,而去年同期的這一數據僅僅為5000萬英鎊。在這9個月中,俱樂部支付了4300萬英鎊的利息支出、5500
萬英鎊的轉會費以及2800萬英鎊的還債支出。
縮水的IPO也意味著曼聯無法一次性解決所有的債務問題。即使上市成功,且融得的資金全部用來還債,曼聯剩餘的債務也有5.64億美元之多。對格雷澤來說,最理想的情況是曼聯上市後能夠受到投資者的歡迎,然後可以再次融資,最終徹底解決龐大的債務問題。
如果資本市場情況不佳,則曼聯會失去最後一個徹底解決債務問題的途徑。這家全球知名的足球俱樂部會繼續受累於債務負擔,無法對球隊陣容進行大規模投
入。雖然曼聯仍然是英超收入最高的俱樂部,但上賽季曼聯丟掉了英超聯賽冠軍,在冠軍杯中也小組出局。戰績的下滑與曼聯最近幾年缺少投入有直接的關係。
皇馬在2010/2011賽季的稅前利潤高達5000萬歐元,而這筆利潤幾乎全被拿來投入轉會市場。過去兩年,曼聯總共付出了8800萬英鎊用於贖回債券,而不是拿來增補球隊陣容。
對於格雷澤來說,無論接下來上市是否成功,以及曼聯在資本市場是否受追捧,他未來一兩個賽季必須找到足夠的資金對球隊進行投資。否則,這支英國豪門球隊將在債務和缺少投資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從歡聚時代(YY)公佈的發行價和獻售情況來看,其操盤者的目的心態似乎來力求穩妥。不過,以目前估值計算,YY的估值較上一輪融資縮水約30%,這也意味著YY的投資者們不惜流血也要敲開公開融資市場的大門。而YY著急上市的誘因可能便是騰訊的威脅。
估值大縮水
11月8日,YY公司提交的文件顯示,其IPO發行價區間為10.5到12.5美元,將發行780萬股ADS,按上述發行價區間計算,融資額介於8190萬和9750萬美元之間。YY公司共有10.64億股普通股(若承銷商行使超額認購權,則共有10.87億股),每20股普通股對應1股ADS。按發行價中間值計算,該公司市值將達6.1億美元。
而在1年多以前,YY的估值曾接近9億美元。YY招股書顯示,老虎基金持有YY公司8.5%的股份。根據YY官方網站對外披露的信息,YY在2011年1月獲得老虎基金7500萬美元投資。以此計算,此輪融資時,YY的估值為8.8億美元。
一般而言,為了使投資者退出獲得回報,IPO時,上市公司肯定要給予機構投資者溢價,但多玩的上市顯然不是的。上一輪融資時,YY的估值是8.8億美元,而目前根據其上市發行中間價計算得到的估值則為6.1億美元,這也意味著,其估值縮水30%。
對老虎基金而言,這顯然又是一次「流血」上市。
力求穩妥 只為成功IPO
種種跡象顯示,YY在此次IPO運作中,力求穩妥,只為能夠成功IPO,而不願走迅雷、盛大文學、拉手網提交申請又鎩羽而歸的老路。
來自投資界的消息稱,此前,YY的承銷商以及投資者將其估值定為10-15億美金,但在經過一段時間市場研究和接觸後,YY大幅下調估值為7億美金之內。
「在目前資本市場不好的情況下,YY的作法是現實的,雖然我們都認為YY業務不錯,但都不願意給高價。」一位基金投資經理認為。
YY的估值模型也是令投行比較頭疼的一件事情。其招股書顯示,YY上半年的收入中,約一半來自於網遊,約三成來自於YY音樂,另有1/4來自於在線廣告和其他業務。
以網遊的模式來估值的話,YY的市盈率可能只能在6倍以下,因為目前,完美世界、暢遊、巨人網絡的市盈率也只有4-6倍。YY與騰訊的模式又有些像,不過騰訊的市盈率卻高達55倍。
而目前看來,YY對自己市盈率的估計在某些投資界人士看來至少是比較理性的——稍高於網遊的市盈率。2012年Q3,YY淨利潤為890.4萬美元,若以季度增長100%計算,YY今年淨利潤約為1900萬美元,其靜態市盈率約為30倍,以年平均增長率125%為計,其動態市盈率則為10倍左右。
上市心急之謎:為對付騰訊?
YY似乎並不是一個缺錢的公司,但卻願意在估值低於上一輪融資、市場環境並不佳的情況下穩妥上市,這又曾另一個側面顯示了YY上市似乎另有隱情。
根據YY的招股書,目前,其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29億美元,而這筆現金超過了此次IPO融資的規模。這在因缺乏現金而尋求上市互聯網公司中是罕見的。
那麼,YY究竟為何上市呢?一位投行的分析師認為,YY此度獻售的比例為15%,低於其預估的20%的比例,再加上YY的估值低於上一輪,這證明YY只想盡快敲開融資公開市場的大門,以便在未來公開募資做準備。
另有分析者則認為,YY急於上市的目的便是為了打通融資渠道,以便在受到騰訊競爭壓迫時能夠快速融資。
或許相比A股而言,國內投資者很少能切身體會到在中國概念股大跌的寒意,但這些公司的創始人及目前的擁有者們,卻切切實實地體驗了一把財富上的垂直墜落。
根據新浪SEC文件顯示,新浪董事長兼CEO曹國偉個人持17.05萬股,佔流通股0.3%;新浪管理層控股公司New Wave所持的433.60萬股由曹國偉代持。曹國偉本人合計控制450.64萬股,佔流通股的6.8%。一年時間裡,新浪股價跌去了98美元,曹國偉持有的450.64萬股總計縮水4.4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高達27.60億元。
和Facebook的上市造富一樣,人人網的上市也曾經讓其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長陳一舟身家飆漲。公開資料顯示,陳一舟持股比例為22.8%,為公司第一大個人股東。按上市當日人人股價最高值22.11美元計算,陳一舟的身家一度達到了19.92億美元。面對全球通脹、中國互聯網市場蓬勃發展以及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背景,人人網的上市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財富奇蹟。然而隨著人人網市值的泥沙俱下,陳一舟的財富也在不斷縮水,截至昨日,陳一舟的持股市值已經縮水至3.07億美元。也就是說,陳一舟一年間財富縮水了16.8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04.98億元,足夠買下一家A股的光明乳業。
資產價格上漲之後,私募股權(PE)的圈子中一個最為普遍的主題就是:找到有價值的新投資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高盛分析師針對這個問題對客戶發出警告,在投資大規模公開交易的替代性資產管理基金的時候要小心「PE懸崖」,這些基金經理從投資者那裡得到的巨額管理費用正在遭遇著風險。
下圖就是高盛所說的「PE懸崖」:
圖中深藍色快代表2010年以來PE基金經理籌集的資本(單位:十億美元),高盛估計2013年總融資將達到450億美元,比2012年的370億美元有所上漲。
然而,淺藍色快顯示過去的PE投資資本向股東返還的速度超過了這些基金融資的增長速度,主要原因就是資產價格的上漲。
換句話說,PE所管理的資產規模正在縮小,這就意味著通過所管理的資本來賺取的費用就會相應的縮小。
高盛分析師Marc Irizarry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本抽離出去,我們預計資本管理的費用將會承擔一定的風險,與管理費用相關的一些盈利也會遭遇潛在的挫折。」
雖然PE融資規模處於回暖階段,但是遠遠不及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從下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如今的PE融資速度只是金融危機前的一半左右:
然而,融資速度的下降,並沒有限制住尋求融資的PE基金數量,下圖顯示,2010年以來試圖融資的PE和房地產基金上漲了25%:
上述三個因素加在一起,就能夠基本上得出一個結論:PE市場正在縮水。
Marc Irizarry表示,「在價格和估值都更高的市場中,我們預計基金經理將會變得更為挑剔,更為謹慎地去部署資本。信貸投資者、來自OAK資本的Howard Marks和來自FIG的Pete Briger都對高盛表示,現在以合理估值來部署資本的機會越來越稀缺,這樣一來,遵守規定的基金經理們融資的規模就縮小了,從而推延了他們的投資週期。」
那麼,要想讓「PE懸崖」來得更平緩,PE公司都在用什麼辦法呢?Marc Irizarry指出:
首先,這些公司推出了規模更小、目標更明確的基金(30億美元以下的基金更為普遍,目前佔比46%,以往該比例為29%)。
其次,PE公司都在尋求更具永久性的資本來源,而不再是以往典型的PE投資者的資本。
最後,規模較大的PE基金都在給小規模的基金投資,以此獲得一些潛在的與管理費用相關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