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患癌媽媽重拾畫筆 盲畫途人鼓勵活在當下

1 : GS(14)@2017-05-19 05:44:29

翟苑芝(Belle)現在重拾畫畫,並以盲畫方式和自身經歷,鼓勵他人放下對自己的框框。



【專題籽:胚芽故事】首次見翟苑芝(Belle)是在市集裏,頭髮短短樣子可人的她替人畫人像畫時,不望畫紙卻畫出可愛的人像。好奇心驅使下上前與她傾談,始知她用的是小學時老師教協調五官的盲畫方法,而選擇這種繪畫方式,全因為她一年前患癌的經歷,令她對生命有新的體會。



今年三十多歲的Belle自小就很喜歡畫畫,夢想是當電影海報的畫家,或者替警察緝兇的拼圖專家,雖然冷門,但看得出她打從心底愛繪畫。5、6歲時畫風景動物,小學開始學素描,中學還選取美術科為選修科,「媽媽見到我鍾意畫畫,覺得值得栽培就帶我去學,老師亦給了我很大信心,認定我美術科坐B望A。」會考時,在考場眼見其他考生都照辦煮碗參考書的畫法,自己則由零開始自由創作,自信滿滿,豈料最後得D,令她崩潰了,「細個覺得會考簡直係人生大事!攞到成績表嗰刻,會諗如果當初學其他學生做法,會唔會仲高分。多少覺得懷才不遇,嬲咗自己就決定唔再畫。」或許和自己鬥氣,大學選讀了與畫畫南轅北轍的公共關係,畢業投身商界當了十年營銷,負責把包裝品牌講到美輪美奐,說服客人花錢買,「其一係否定咗自己,其二係香港會令你感受到藝術搵唔到食,如果我堅持其實可能殺出一條血路,但我冇做到。」畫筆等工具,從此統統收進家裏床下底或抽屜,一年最多見光數次。



Belle把別人盲畫她的畫像統統收藏,並認為人人都可以畫出藝術品。

Belle原本打算自畫像,卻畫出父親模樣,令她逐漸理解自己過份執着的性格缺陷。

患癌後重拾畫筆,第一張的盲畫作品就是在餐廳見到的一杯熱檸水。


在家養病 盲畫學習放鬆自己

數年前她做家庭主婦,生活較休閒,但或許與自己鬥氣得多,性格又對自己充滿要求,去年旅行時感覺到胸口腫脹,返香港檢查後發現患上乳癌,「我好記得確診第二日去睇小朋友表演,一邊用錄影機拍一邊兩行眼淚流出嚟,驚睇唔到阿仔長大,覺得無可能有下一年。」在家人支持下,才慢慢平復心情,下定決心醫好病,開始做化療之餘,每三星期去醫院打一次針,健康狀況轉差,「每次喺屋企唞都會攰,乜都唔想做,連飲杯水都覺得無力。但我又冇理由不停上網,就惟有喺櫃桶搵番晒啲畫具出嚟畫。」腦海忽然閃過以前學的盲畫技巧,就不停瘋狂望住來畫畫畫,「例如我唔食得壽司、刺身,嗰日想食乜就畫乜,望梅止渴吓。」不過盲畫,講就容易,點忍得到唔望畫紙?她笑說:「會㗎!第一次畫一杯熱檸水,會諗個杯嘅耳仔畫乜位置呢,會好想偷睇自己畫得靚唔靚。」直至對着鏡盲畫自己,成品竟然與父親有八分相似,畫出個美麗意外,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對任何事都過份執着,「自己完全冇諗過畫出老竇,嗰一刻笑咗。我以前好怕畫人,因為仔細到要留意有幾多眼睫毛,但用盲畫就很舒服,連左右眼比例都不需要理會。」慢慢地,便透過盲畫學懂放鬆自己、放開自己,接受不同的結果,正如面對癌症一樣。



Belle與兒子林傲山感情十分好,她直言得知確診後,最擔心是不能見證兒子成長。

盲畫其中好玩的地方是會不自覺畫出對方的招牌特徵,圖為Belle為兒子盲畫的人像畫,她笑說畫得兒子的耳朵像佛祖耳。

Belle於去年患上乳癌,但偏偏令她重拾了多年興趣。


康復後遊走街頭 與人交流放下執着

幾個月前康復,她拿起畫筆到市集或街頭遊走,替人畫人像,更讓客人自由定價,「我唔介意唔收錢,但我唔想俾人感覺係所有藝術家都係免費,而且免費可能會多咗人嚟,變相令交流嘅時間少咗。」她直言錢不是主因,而是想和陌生人進行有質素的溝通多於寒暄,還不時邀請對方拿起畫筆與她對畫:「但係好多人都唔會試,因為有個框框限制,會話自己係幼稚園級,但其實畫畫箒,人人都畫得靚!」別人替她盲畫的作品她都一一收藏,因為在她眼中,其他人的畫作同樣美麗又有藝術價值。她希望鼓勵更多人面對面的交流,並提起有次大學演講後遇到有女孩在傾談時忽然大哭的經歷:「嗰一刻我都驚係咪自己講錯嘢,佢之後解釋原來我講嘅說話勾起了她家人患病一些往事,我就同佢講:『唔緊要,即管喊出嚟』。其實人每日不停放情緒喺心裏,但偏偏冇人覺得要屙出嚟!」對方臨別感謝她治癒了她未有正視的傷口。Belle因此第一次覺得弄哭他人而感到欣慰,因為她令對方有放鬆的機會,同時信任自己。「一幅畫可能三分鐘就畫完,但你可能從來無望過朋友三分鐘。」她以此道理鼓勵身邊人去盲畫,打開心扉交流,並利用她的畫筆身體力行,嘗試放下對自己的框框和執着,因為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



Belle自小就很喜歡畫畫,甚至夢想是當電影海報的畫家,直至會考後才令她徹底改變主意。

Belle自言在街頭盲畫最喜歡與人交流的過程,採訪完畢後她就在街頭為一名大學生繪畫人像。

facebook:alittlebigco記者:鍾藹寧攝影:王國輝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19/200255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692

【飲食籽】畫筆食先 為食畫家的紙上盛宴

1 : GS(14)@2017-10-30 00:49:46

一大班人相約餐廳,不是吃飯,而是作畫,浪漫至極。



【飲食籽:瘋狂食事】幾乎變成餐桌上的儀式了,「相機先食」。拍一張美食照,我IG故我食,大勢所趨也。偏偏有人放棄了那一秒鐘倩影,選擇以畫筆,畫下食物的肖像,細味慢嚼。



「飢餓畫家」,是今年5月成立的facebook群組,一班人愛吃,更愛畫畫,於是他們定期相約到不同餐廳對着食物寫生,魚與熊掌兼得。剛好又碰上了他們的午間畫聚。今天參加的畫家有Miki、Nam、Vanessa、Sandy、Ken及Ron,他們都是小組的核心成員,作畫的地方是家韓國餐廳。辣炒泡菜豬肉、海鮮煎餅、水冷麵、山野菜拌飯……菜式陸續上場,色香味俱全,他們卻不舉箸子,好整以暇,拿出顏料和畫簿,選擇一秒鐘相機快門相反的另一種慢調——畫畫。幾位畫家畫風不一,速度各異,卻殊途同歸,都是要把盛宴挪移到畫紙之上。


豆腐難畫 畫雪糕要極速

Ron是群組的創辦和召集人。他的正職是飲食記者,嗜好是畫畫。有一次他在跑馬地參加寫生活動,遇見了一位畫家站在餐廳門前作畫,卻不好意思走進餐廳。Ron忽發奇想,既然一般畫家都比較內斂,自己是飲食記者,跟不少餐廳公關熟稔,何不當個中間人,籌辦活動?於是他每個月舉辦大約兩次餐廳寫生活動,公開讓人報名參加。他們曾經畫過的菜式包括港式扒房食物、蛋糕、下午茶、鐵板燒等等。Ron認為,每個人去欣賞和記錄美食的方法都不盡相同,有的人用文字,有的人用照片,有的人用影片,而他們選擇了畫畫。畫畫之於食物,雖然跟照片同樣是視覺記錄,但照片是剎那間的感覺,畫畫則是對食物的一種理解,你會更仔細地觀察到它的造型、它的用料、它的烹飪方法,彷彿是利用畫筆代替鑊鏟,重新在畫紙上把菜式再烹調一次。畫食物,比戶外寫生舒適多了,可以躲在室內涼着冷氣舒舒服服作畫。可是畫食物也不是一件易事,一般而言,精細的、層次多的食物如蛋糕、壽司比較容易畫;越簡單的食物,如豆腐便越難畫;芡汁多的食物或糊狀食物都不易作畫。還有那些放不久的食物,例如雪糕,更是要和時間競賽,分秒必爭,在它溶掉之前畫好。然而最困難的,恐怕是「有得睇無得食」的難耐了。幾位畫家不時邊畫邊哀怨地叫道:「越畫越肚餓啦!」、「好想食啦!」可是一日未畫起,食物模特兒還得乖乖待在原地。惟有畫快點好了!看諸位畫家畫風,倒不拘一格,有的卡通一點、有的抽象、有的寫實,Ron認為都不緊要,甚至不懂畫畫的朋友,也歡迎加入,「我們平常畫畫之後很少大合照,原因就是不希望畫作有所比較,不希望大家有壓力。我們希望大家在畫畫的過程中得到樂趣,僅此而已。」以畫記錄食物的色相,有人很快,十分鐘便完工;有人要花上半小時甚至更久。通常畫畢,菜式已涼。各位畫家還是高高興興地開餐,吃得津津有味。不是這班飢餓的畫家對吃不講究或者真的餓過饑,甚麼都覺得好吃,而是在塗塗畫畫的時光裏,他們已品嚐了食物最美味的一刻。



Sandy畫作

Ken畫作

Ron畫作


Vanessa畫作

Nam畫作

Ron認為畫畫需要觀察,對食物和廚師的理念更有體會。


不同畫家畫風各異,以自己的美感去感應食物。

不少畫家以水彩作畫,他們帶備的大多是輕便的顏色盒。

facebook:飢餓畫家採訪:陳詠敏攝影:黃健峰編輯:陳慧玲場地提供:Bistro Seoul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027/201954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48

【詠物誌】19世紀俄國大師 以畫筆對抗大時代

1 : GS(14)@2018-02-13 03:42:45

Vladimir Makovsky是巡迴展覽畫派豪傑中的風俗畫大師,成名作《銀行危機》可以看出他對草根人物命運的關注與同情,以畫筆對抗社會。

【文化籽:詠物誌】上海遇上近十年最大雪的那天,我冒着大風雪北上去看一個很重要的畫展。那是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The State Tretyakov Gallery)在上海博物館舉行的「巡迴展覽畫派」(The Wanderers)珍品展。Tretyakov Gallery是世界上最著名藝術品收藏機構之一,擁有全球最完整、最重要的巡迴展覽畫派作品,美術館藏量近20萬件。由於是官方交流,又有香港上市公司俄鋁支持,水準極高。除了有國寶級的傑作《無名女郎》,我被深情打動的就是巡迴展覽畫派的一系列風俗畫。


巡迴展覽畫派是俄國繪畫史上幾乎評價最高的學派,它集結了19世紀下半葉俄國一批才華橫溢又追求民主的藝術家,拒絕畫神話和《聖經》題材,甚至退出美院,打破官方學院派的保守僵化思想。他們個個似畫壇翁靜晶,以寫實的筆觸關注民生困境、低端人口、社會矛盾,還以畫筆作武器加以鞭撻;最重要是創作的時候筆觸都飽注深情關懷,畫到草根靈魂深處,繼而引起人們對社會不公的抗爭意識。所以風俗畫當時也有崇高的藝術地位,在各大展會現場,它們總能吸引贊助人的關注。巡迴展覽畫派的豪傑當中,又以Vladimir Makovsky的寫實作品最得我歡心,包括今次有展出、他1881年創作的成名作《銀行危機》(The Collapse of a Bank)。本身是傑出的風俗畫流派大師,Makovsky也是收藏家第二代和心理學家,作品出名幽默又諷刺,擅於表達平凡小人物複雜的內心情感,所以他每幅畫都似精采的短篇故事。《銀行危機》描繪了銀行倒閉眾生相,以灰、棕和藍為主調反映19世紀70至80年代俄國社會充滿戲劇性的真實場面。面對銀行倒閉的大時代,有人資產蒸發了,有人執番身彩甚至賺了一筆。畫家運用了他豐富的劇院導演經驗,畫出人群有喜有悲,不同的心理狀態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困惑、絕望、傷心甚至還有幸災樂禍的。畫面左側,一位老婦人癱坐在椅子上,似乎是受到很大刺激至昏厥了;另外一位老婦情緒極激動,她正對那位漠然觀望人群的警察發怒。在警察身後,銀行職員則是一副事不關己、若無其事的冷漠神態,其中一位口袋裏藏着紙,正欲逃離激怒的人群。在狹窄的空間內,Makovsky有本事把人群角色設計得妥善,畫面和諧而每個人臉上都有戲。《銀行危機》堪稱是Makovsky最著名作品之一。
Makovsky其他作品一樣貼地寫實,而且因應社會變遷他作品風格是越畫越黑暗。他另一張佳作《候診室》描繪病人排隊候診的場面,困乏的病人在冗長的等候過程中互訴病情,或探求建議,這次也有展出讓大家看看Makovsky的功力與細膩觀察力。出身於莫斯科一個藝術愛好者之家的Makovsky,父親Egor Makovsky既是俄國與歐洲油畫著名收藏家,也是莫斯科專業藝術教育體系的創建者之一,他的三名子女都是出名的畫家,家族可謂一門三傑,其中最著名就是Makovsky。Makovsky本身是富二代,但他的畫作從不離地,反而最關注草根,實屬難得。


撰文、攝影:鄭天儀 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210/203005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4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