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團購將遇變革十字路口:等待IPO窗口期

http://news.imeigu.com/a/1332259984012.html

面對生活成本增加給傳統零售企業帶來的影響,業界認為這對團購行業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機遇是低折扣給了團購網站對抗高物價的資本,挑戰則是在這 樣的宏觀經濟形勢下,風投的「吝嗇」可能會讓團購企業的生存難上加難。進入第三年,團購行業迎來岔路口,明日藍圖將如何描繪,「大佬」們有話說。

預測 1 富二代的戰爭

近日,一份2012年的最新材料顯示,此前一直保持獨立團購網站流量第一名、團購行業第二的拉手網已被美團網超越,屈居第三;另一家大規模團購網站 窩窩團更是掉到第七名的位置。而前五名中,除拉手網外,其餘四名分別為阿里巴巴旗下聚划算、阿里巴巴投資的美團網、大眾點評團和人人網旗下的糯米網。

有業內人士認為,經過第一年的混戰和第二年的差異化競爭後,步入第三個年頭的團購企業將成為富二代的戰爭。

身為富二代企業中的典型,高朋網方面卻對此並不完全認同。「團購行業定會出現巨頭,但不會也不應有寡頭。」高朋網CEO楊承堅認為,中國團購發展還在摸石頭過河。「我們不讚同形而上,不讚同以簡單模式來僵化和侷限思路。」

大眾點評網資深副總裁龍偉也認為,網站是否是巨頭並不重要。「也有很多巨頭企業的團購項目做得並不好,與規模相比,企業是否有運營能力才是決定性因素。」

F團CEO林寧則認為, 巨頭企業確實在資源、資金和運營經驗上能夠給予創業企業提供較好的平台來發展。「這也是F團選擇騰訊和聯想等作為戰略投資商的原因。」此外林寧提到,也有 一些曾嘗試團購市場卻以失敗告終的巨頭型企業,如美國的Facebook等。「擁有大平台的團購網站有兩個問題要克服才能突出重圍,第一是與這個大平台的 文化融合,第二是自身的運營能力。」美團網副總裁王慧文也預計,排名靠前的團購網站將在今年倒下幾家。

預測 2 行業日趨規範

業內普遍認為,從今年開始,政府部門對電子商務和網絡團購的態度開始從「放水養魚」逐漸轉變為「適度監管」。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記者獲悉,國內首 部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法律《電子商務促進法》已經完成前期調研,最快將於明年出台。而就在上週,國家工商總局發佈了《關於加強網絡團購經營活動管理的意 見》。雖然並沒有太多實質性內容,卻被看做是執法機關希望對團購行業進行監管的「表態」。

一位不願具名的高管認為,無論是消費者、商家還是監管機構,團購企業所處的環境的確有所改善。「但從監管層面來說,目前還是依靠企業自律比較多。市場的成熟和自律是決定行業優劣的主要因素,我認為政府管理相對還比較少,團購行業還是主要依靠市場調節。」

林寧則提到,目前行業監管正在逐漸加強,這對規範整個經營環境,建立行業標準都會有積極的作用。楊承堅也表示,行業監管法律法規正逐步完善健全,這對於團購行業長遠發展都是利好。

除監管環境外,用戶和商家的逐漸成熟也讓團購企業的經營環境有了不小改善。滿座網CEO馮曉海認為,進入第三年,團購行業的競爭正逐漸趨於理性,同時商家、消費者對於團購消費模式也更加熟悉,教育培育期已經過去。

預測 3 盈利期已到

與前兩年相比,今年團購的關鍵詞將從「貼錢」、「燒錢」、「惡性競爭」變為「健康發展」甚至「盈利」。

雖然糯米網財報顯示,其2011年其淨虧損依然達到2430萬美元,業內人士也透露,團購行業依然處於全面虧損狀態。但幾家團購企業負責人普遍認為,在經過兩年的激烈競爭和市場培育後,邁入第三年的團購行業正在向健康發展的道路邁進。

業內普遍認為,今年團購行業的競爭重點已經從追求交易額轉向強調利潤。楊承堅認為這是「行業回歸理性的一大體現」。

在林寧看來,團購行業距盈利的一天已越來越近。「相較於去年而言,各企業今年在市場費用的投入上會更謹慎,而用戶的教育已經大大好於去年的同期。隨著競爭趨於常規化,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將集中於幾個大的網站,按照這個趨勢發展,盈利應該不會太遠。」

王慧文透露,美團網目前月銷售額已突破兩個億,並一直保持每月20%的增長速度。「按照這樣的速度,我們預計會在今年底實現盈利。」

預測 4 等待IPO窗口期

繼美國團購鼻祖Groupon上市成功後,中國獨立團購網站也紛紛搏擊上市。但迄今為止,曾高調宣佈IPO的拉手網和窩窩團均未取得上市進展。有消息稱,拉手網將於下月重啟上市進程,窩窩團也將IPO時間表推遲至今年二季度。

馮曉海認為,適當的上市窗口期仍未到來,如要避免「流血上市」,企業仍要耐心等待。大眾點評網CEO張濤也認為,上市並非企業的最終目的,在現階段,企業仍應以修煉「內功」為主。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Facebook上市後,國內互聯網企業將「前仆後繼」赴美尋求IPO。「Facebook一旦成功上市,將對互聯網企業的估值產生不小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26

買房還需等待,買股沒有問題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4x1x.html

近一年來,買房和有買房意願的朋友很多。諮詢我的話,觀點仍然未變:自住尚可接受,投資還需等待。因為未來一兩年房價上漲的概率依然很小,保持平穩微跌的 狀態是大概率事件。本輪房價調控,從一開始就已經不是地方政府缺不缺錢的經濟問題了,而是關係到某組織權力穩不穩固的政治問題,尤其是在北京上海這種身份 地位比較敏感的地區。在某組織的「大是大非」面前,您覺得,房價還能漲嗎?還敢漲嗎?

 

當然,不漲不代表就會暴跌。不要相信那些天天喊房價大跌人的話,這些人不是別有用心,就是賺點噱頭,再或者就是些不學無術之徒。這類人比那些天天喊房價大漲的人危害更大。我有一位親屬,2002年剛去深圳的時候,存款足夠買下一套房。可惜她堅信一些專家媒體所謂房價太高的觀點,一直不為所動。現在可好,所有積蓄加起來只夠買半套房了,相當於十年工作白干還倒賠進去半套房子。悔不當初啊,只能「望房興嘆」了!

 

判斷目前國內房價是高是低,光靠一個「房價收入比」是沒有用的。因為北京的房價不是由普通工薪階層的收入決定,而是由大街上跑的幾十萬輛奧迪寶馬車主的收入決定。判斷目前國內房價是漲是跌,縱向橫向比較日本、香港1965年到現在的房價走勢更加實用,更具參考價值。因為無論從經濟走勢還是從收入增長來看,日本和中國、東京香港和北京的歷史可比性和實際有效性要大得多。當前北京的房價,絕對不是1997年的香港房價,更不會是1992年的東京房價。更大的可能是1981-1983年間香港或東京的房價。

 

國內的房價既然不會大跌,那何時才能再度上漲呢?我想,至少得滿足以下幾個條件才有上漲可能。

1、調整時間要足夠

20091月到20104月,國內房價普遍暴漲100%,甚至150%以上,短期看已經完全超出了買房人的承受能力,也提前透支了未來數年的剛性需求和投資需求。參考1965年以後日本和香港房價大漲之後的調整時間,可以大致估計國內房價的調整時間應該也在兩年到六年之間。由於本輪房價上漲是大漲急漲,調整時間可能要稍長一些,即四年到六年的概率較大,也就是說國內房價最早也得到2013年底才能結束調整。這個從供給上也很好理解,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就像一台聯合收割機,一個賣地一個賣房,收穫了一季,得等到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才能收割下一季。而時間不夠長些,新的剛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和投資需求還沒形成,新的買房人還存不夠錢、消化不了、買不起或不願貸款買房。

2、調控政策要放鬆

從限購政策來看,通過壓制需求來控制房價的做法,有悖市場經濟規律,對買房人(包括剛需)製造人為歧視。尤其是北京這種外地人購房須提交五年社保或納稅證 明的限購做法,排外情緒濃厚。而且,限購完全排斥投資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人為限制了房屋租賃市場供給的增加,對房租的上漲有強烈的推動作用。當然,限購有 一個好處,那就是暫時平抑過熱的房價,防止繼續大幅的透支未來需求,以免房價突然大跌,對國內金融系統和實體經濟造成巨大衝擊。

從房貸利率來看,7.05%的利率明顯處於相對高位。一筆100萬的30年期貸款按基準利率算月均還款6686元,比2009年加息前的七折優惠利率提高1821元,相當於多了貸40萬。當前的貸款成本太高了,無論對剛性需求、改善性需求還是投資需求,都是極大的限制和打擊。更別說改善性需求和投資需求買房時面臨的利率很可能還要上浮10%~20%

當前各個地方對剛需放寬了限制,甚至出現揚州對剛需買房進行補貼的現象。但從整體上看,調控政策放寬的幅度還太小,尤其是一線城市幾乎沒有變化。短期內,無論看中央態度還是經濟形勢,限購和利率政策都不可能大幅放鬆。也許明年下半年或者後年是調控真正放鬆的時間點。

3、房價與租金的比率要合理

2010年以來,北京的房租無論是住宅還是寫字樓,普遍上漲了50%-70%。兩年多時間有這樣的漲幅,確實讓人吃驚。現在北京一套88-100平的兩居室住宅,差不多2000年以後的要5000-6500元,八九十年代的要4500-6000元,由此可見北京工薪階層的居住成本有多大,合租群租現象自然十分普遍了。我是房東,內心深處希望房租漲得越高越好,但看著身邊朋友們的生活成本不斷增大,我又希望房租能低一些,讓大家都少點壓力。

當前房價與租金的比率差不多普遍在32-40倍。從市盈率的角度看,房價無疑是高估的。要讓比率回到20-25倍左右達到合理程度,需要房價繼續下跌10%且房租繼續上漲20%-30%。從目前房產買賣和租賃市場情況看,這個過程預計怎麼也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吧。

 

我認為,國內的房價不是不會大跌,而是離大跌的時間點和價位還相差甚遠。從時間點來看,按照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收入水平和人口結構,房地產市場應該還有10年到15年的上漲週期,具體多長時間得看未來房價上漲的幅度和速度。從價位來看,參考世界大城市普遍的住房價格和漲跌路徑,國內一線城市的住房均價達到6每平米以上將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猶如1992年的東京房價和1997年的香港房價,大跌50%以上、跌勢持續十年都將成為可能。那個時候,沒房的不要再買了,有房的除了自住,其餘全部賣出,不要猶豫。

 

如果不買房子,那能買什麼呢?我的觀點是買股票肯定遠好於買房。A股自從2007年以來,調整時間接近五年,市場人氣極為低迷。儘管目前經濟形勢還不太好,但股市無論從時間上還是點位上已經達到了臨界點的水平。我認為,未來一年到兩年上證指數突破3478點的概率非常大,而很多個股的漲幅應該在50%-100%以上。和買房相比,您看,多划算!至於買什麼股票好,這個就看自己的選股能力了。投資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盡可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76

等待終極一跌 艾薩 Isaac Sofaer

2012-5-18 NM

歐洲和中國的經濟問題重燃,市場開始「腳震」。不過,很多投資者對於一些劣質的公司仍然心存幻想。記住,每次跌市,你非但要買入好股,更要賣掉爛股。可惜,大部分人只懂背道而馳,捨棄優質股,保留「爛橙」;這解釋了為何只有少數人能在股票市場賺錢。

滙控未彈起
想去蕪存菁,就要懂得分辨優劣,有些企業不幸身處價格競爭的行業之中,有些公司管理差劣不說,更利用會計漏洞誇大盈利,統統要除之而後快。恒指成分股中,不乏這些例子,本欄經常提及,你們應該心中有數;我想次數之多恐怕連有關公司的管理層都不再歡迎我! 近期不少新股出問題,港交所、證監會及中國監管機構開始着手清理審批新股上市的漏洞,長遠的確有助重建股民的信心。不過,對於那些已經上了「賊船」的投資者,卻無補於事;唯今之計,只好在「爆煲」之前,及早「跳船」,減少損失。


滙 控(5)首季業績看似不錯,但大笨象並未「起飛」。如果壞賬撥備佔淨收入一成八及兩成是一個啟示,那麼滙控非洲及拉丁美洲業務所面對的壓力明顯上升。另一 邊廂,大笨象就香港及亞太區業務所作撥備卻出奇少,管理層一定以為這些地區不會受到歐債問題惡化、中國經濟放緩,及近期風險資產價格下跌所衝擊。但事實是 否如此?滙控現時為美國、歐洲及英國市場煞費思量,未來或者亦要為相對穩定及賺錢的地區大傷腦筋。恐怕大笨象為了追逐短期收入增長,忽略了長遠的問題!

我的沽空名單
上 週公布首季業績的還有國泰航空(293),數字顯示航空業的經營環境十分惡劣;但比起滙控,我寧可買入國泰,皆因只要經營環境回復正常,其每股盈利必定反 彈。按正常基準計算之盈餘,現價十分便宜,而且國泰這個品牌夠響,僅次於新加坡航空,其他航空公司望塵莫及! 市況轉差,淡友傾巢而出,假如要我擬定一份心水沽空股票名單,中信泰富(267)、利豐(494)、比亞迪(1211)、中海油(883)、中國人壽 (2628)、華能國際(902)及中鋁(2600)一定榜上有名。但話雖如此,我一生從未沽空過任何股票,如果我是你,亦不會這樣做,因為這是一個無底 深淵! 祝君好運! 艾薩(mailto:[email protected]

艾薩Isaac Sofa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76

耐心等待大好到來!(2012年05月31日的日記)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68v.html
昨晚,在某證券公司工作的小朋友D來電說,他們最近推出的幾個固定收益產品,每個都達幾億,但都在幾分鐘內搶售一空!他接著說,據報導,目前A股流通市值在10萬元以下的賬戶佔比高達85%!98%的賬戶不超過50萬元;達到100萬元的只佔0.89%;1000萬元以上只有0.06%;上億的更是寥寥無幾,只有0.001%多點

    「瞧A股這幅熊樣!」D嘆道,「弄得我這兩年都沒怎麼進賬,還貼出去不少呢!日子過得苦哈哈的!」

    「你看這股市到底還能不能好啊?」D問。

    「肯定能好!一定大好!」我說,「你剛才所介紹的即是最充分的理由呀!」

    一、A股如此卑微,說明後市空間實在太大了!可能大的簡直無法想像啊!

    二、這麼點蠅頭小利的東西如此狂搶,表明錢多人傻啊!那以後股市裡的傻錢不是以「幾分鐘內搶售一空」的速度進來的,而是以「秒殺」速度來的!

    「不信,你等著瞧!」我最後說,「只不過你還需耐心一點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11

等待黄金——泉州黄金诈骗案调查

http://www.infzm.com/content/58011

■編者按:當盲目資本遇上龐氏騙局,會是什麼結果?

無論18世紀初的 「南海泡沫」「密西西比泡沫」,還是金融危機中震動華爾街的「麥道夫騙局」,中外歷史上曾無數次上演過這種情形。結果無一例外:首先進入的資本嘗到甜頭,隨後的那些,永遠都是被狼群圈住的大批肥羊。

同樣的故事反覆上演,以致《經濟學人》的首任主編沃爾特·巴奇霍特怒氣衝衝地寫到:「一大幫蠢貨的手裡持有一大筆的愚蠢資金……我們稱這些人的錢為:國家的盲目資本。」

拋開刻薄的形容,盲目資本的存在確是不容忽視的現實,不管他們使用的是英語、中文、印第安語,還是火星文。

尤其是在當下的中國,負利率時代,掌握在無數民眾手中的這些資本普遍缺乏投資渠道,卻又被越來越明顯的通脹壓力所驅趕。

各種龐氏騙局於是找到了大片肥沃的土壤。

龐氏騙局是一種最古老的騙術。通常是講一個遙遠而美妙的故事來吸引投資,然後拆東牆補西牆,用新投資者的錢給老投資人付高額利息和短期回報,以吸引更多的錢來滾大雪球,直至崩塌。

無論是在中國內陸還是沿海各地,正在上演無數邏輯相同的荒唐劇。南方週末擷取最近的兩例,以警世人保持理智——請相信天上不會掉下大餡餅;以呼喚相關政策——請開放更多投資渠道,並且不要逼所有錢都湧入市場。

一個尚在服刑中的六旬老太,如何依靠一則「打通海上黃金走私通道」的故事,將閩、贛近二百戶家庭拖入一場「黃金龐氏騙局」?

最近一段時間,福建泉州的許多家庭都生活在希望與絕望的煎熬之中,他們都在苦苦等待一船不知何時才能到達的黃金。

這些投資者此前已付給一位六旬老太上千萬元,預定了她走私進來的黃金——如果將這些黃金在市場上賣出,可輕鬆賺取其中高額差價。

2011年4月1日,因老太的「乾兒子」舉報,該案事發,公安機關當天以「涉嫌詐騙」立案。

這位老太其實尚因詐騙罪正處於保外就醫服刑期間,這次也很快被取保候審。第二天,她繼續到投資者們家中要錢。

而投資者們則陷入了極度焦灼:老太名下並無任何資產,那船走私來的寄託著無數人發財美夢的黃金,何時才能到達?

「乾媽」一來,黃金萬兩

只要先付錢買下她提供的黃金,走過幾條街,賣到她介紹的回收黃金的珠寶店裡,1000克就能馬上賺1萬元。

2009年春節前,經一位朋友的前妻介紹,熊大思認識了陳秀珍,幾個月後陳就成了熊的「乾媽」。

這年熊大思36歲,本命年。他十年前從江西老家到福建泉州打工,這年娶妻成家,公司剛剛打算「做些正當生意」——此前熊大思經營著一家「香港鑫生投資有限公司」,從事「信用卡套現」,由於處於灰色地帶,他正思忖著轉型。

陳秀珍年約六十,頗顯富態,操著濃重的閩南口音,自稱已成為香港居民。

彼時陳說女兒要買房,向熊借了6萬塊錢,承諾月息6%,即月利3600元——如果存銀行,當時月利率才0.45%,陳秀珍付的利息是銀行的十多倍。

於是熊將新婚妻子帶來的嫁妝——恰好是6萬元——借給了陳秀珍。春節過後,陳秀珍連本帶利一起還了。

此後,陳熊兩家來往密切。熊大思的妻子回憶,「陳秀珍當時送了很多禮物給我們,先是送衣服,後是送黃金首飾。」

兩家關係迅速升溫。一個多月後,陳秀珍認了熊大思為她的乾兒子。

「乾媽」似乎成了熊大思事業上的「貴人」。她指點了一條財路:熊大思只要先付錢買下她提供的黃金,轉手賣到泉州經營黃金回收的珠寶店裡,就能獲取豐厚的利潤。

「陳秀珍告訴我,這是從海外走私來的黃金,比國內的便宜,賣出就能賺錢。」熊大思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陳秀珍提供的既有金塊,也有黃金首飾。每次少則幾十克,多則幾百克,最多的一次是3000克。品種大部分是「9995」的二號金。

「一買一賣,每克盈利5-10元。」熊大思還記得第一次買賣黃金的情形:2009年5月前後,黃金的國際價格在260元/克左右,熊先付24.5萬 給陳秀珍,兩三天後即拿到1000克黃金,「我的手下接了貨後,只需要走過幾條街道,以25.5萬賣給珠寶店,馬上淨賺了上萬元。」直到如今,熊大思也感 慨「這錢太容易賺了」。

這樣的盈利空間明顯高於正常黃金市場——廣東粵寶黃金投資公司首席分析師朱志剛說,在國內的黃金市場上,由於中國人惜售黃金,國內每克金價較國際價格最多高出1元錢。而陳秀珍提供每克5-10元價差的「走私黃金」極具吸引力。

更為「走運」的是,經陳秀珍的牽線,熊大思還找到了一個好「下家」——浦西街鑫源珠寶店。熊曾經比較了泉州當地各家回收黃金的珠寶店,鑫源珠寶店出 價明顯高於其他人。熊舉例說,當黃金的國際牌價為307元/克,鑫源的收購價是304元/克,僅少3塊錢,而其他多數回收店報價都在300元/克以下。

鑫源珠寶店的蔡姓老闆,對熊大思所賣黃金「來者不拒」。該老闆與陳秀珍一家熟識,陳的兩個女兒楊珊珊和楊婷婷也多次出現了交接貨物現場。據熊大思介 紹,該店只要驗證過黃金是真的即可,不需要出示任何資料。當記者聯繫採訪此店時,被告知已搬遷,而老闆則拒絕了記者的採訪要求。

南方週末記者走訪時發現,泉州市區街頭存在很多從事「金銀回收及典當」的所謂珠寶店。這些店的面積一般只有十幾平米,店門外都掛著耀眼的霓虹燈招 牌。幾乎每個珠寶店的店員都在打撲克,只有當客人詢問時才作答。這些店舖一般都要求出售黃金的客戶出具相關發票資料,否則拒絕收購;但也有少部分表示只需 售金者出示本人身份證即可。

陳秀珍為什麼如此「無私」將整條生意通道都介紹給人?據熊的回憶,當時陳的解釋是,因為她擁有的是香港居民身份,「不方便」去店裡賣黃金;而且陳希望讓這個乾兒子分享「龐大的黃金走私集團業務」的利益。

等走私的黃金一到……

等待黃金生意恢復的日子裡,熊大思從陳秀珍的客戶變成了股東——股份的年收益率超過500%。為了投入更多本金,熊大思開始以60%的年利率四處高息借貸,越來越多逐利而來的資金將越來越多的家庭拉進了這場瘋狂遊戲。

「好景」只持續了半年左右。

很快,「乾媽」的黃金「斷貨」了——熊按照慣例先付錢給陳秀珍,卻再也拿不到黃金了。

陳秀珍說了很多理由:負責跑關係拿貨的人背叛了她,收了錢就跑路了;她背後的大集團冶煉了一爐的黃金後,她在派系的激烈競爭中落敗,沒有分得黃金;臨近年末,海上緝私的邊防官兵和警察很多,監察太嚴,不敢運輸。

在等待「黃金生意」的恢復期間,熊大思漸漸從陳秀珍的客戶變成了股東——此前那些付了錢但沒拿到黃金的資金,變成了熊在黃金生意中的出資股份,後者 的收益更高。例如,有一筆始於2009年5月份、金額為94萬的債務,原來月息是9400元,即月利率為1%;而從當年年底開始轉為股本投入,後者月分紅 6萬,即月收益率逾6%。但至於在合作的業務中佔股比例多少,熊大思拒絕回答。

根據後來熊大思向陳秀珍索要的分紅和利息情況來看: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有借據證明的借貸金額為526萬,承諾支付的高額利潤為2651萬。那麼,紅利為本金的五倍,即許諾的年收益率約為500%。

在高收益的誘惑下,熊大思認同了陳秀珍當時給他灌輸的邏輯:現在投入的錢越多,以現在價格預定的黃金越多,隨著金價大幅上漲,將來賺的錢越多。

為了將資金來源「無限」拓展,熊大思將這個「投資黃金的故事」主動講給了更多人聽,以暴富的底氣承諾高息借貸——在其後一年多的時間裡,熊聲稱在做 正規的黃金加工生意,先後向四十多戶人家借了逾500萬。同意支付5%的月息,相當於60%年利率,是央行規定的基準利率的十倍以上。「由於熊老闆是長期 借款,這樣的利息非常可觀。」一位借款人說,借錢給熊大思賺的利息比放在銀行好十倍。於是,資金追逐利潤而來,由這四十多戶人家口口相傳,他們各自的親戚 朋友也把手中積蓄彙集到熊大思身上。經過層層吸納融資,牽涉的家庭近二百個。

而從這些人手上拿到錢後,熊大思相繼投入到這個融資金字塔「最頂端」的陳秀珍那裡去,每次幾萬、十幾萬或幾十萬不等。在頭幾個月,債主們都能收到熊 大思支付的利息。按500萬計算,熊大思光是每個月的利息支出就在25萬以上。一年下來,熊肩負的利息是300萬——熊之所以敢於以60%這麼高的年利率 融資,背後是陳秀珍給予他500%的年收益預期。

然而,黃金買賣久久未能重新開張,讓熊大思的借貸鏈條成了「無源之水」。時至2010年5月,被拖延了四五個月利息的債主們,一度去陳秀珍家裡討債。雖然直接借他們錢的是熊大思,但他們都認定最終拿了錢的是陳秀珍。

這時,債主們建議熊大思報警,舉報陳秀珍詐騙。但熊的回應是,報警也拿不回錢,等走私的黃金一到,事情就能解決。他始終相信「乾媽是不會害我的」。

在一位名叫嚴盛的債主的多次催逼之下,熊大思不僅償還了八十多萬現金,還通過公證把房子抵押給了嚴盛(去年10月被嚴賣掉)。嚴盛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即使賣掉熊的房子拿了錢後,熊至今還欠他六十萬。

嚴盛的前妻,正是介紹陳秀珍與熊大思認識的中間人。

一張偽造的扣押單

只要能將被扣留的黃金弄出來賣掉,就可以還債。於是,更多的錢進入了遊戲。

「乾兒子」熊大思其實只是這個遊戲中的一個較大的樞紐,並不是唯一的一個。

退休的朱奧夫婦也是樞紐之一,他們陷入這場遊戲的路徑與熊大思極為相似。後來,每到朱奧夫婦退休工資發放的時候,陳秀珍就會「準時」過來「借」錢,而朱奧也使更多的親戚朋友一起捲了進來。

記者根據目前的債權人提供的資料統計,陳秀珍所欠下的債務在千萬以上。

越來越多人的逼問,陳秀珍「實在瞞不住」了,透露了一個信息:她走私的一批黃金被海關截獲扣押了,需要更多的錢來「活動」跑關係,才能取出這批價值數百萬的黃金。

黃金被扣押的說法,點燃了他們最後一線希望:只要能將被扣留的黃金弄出來賣掉,就可以還債。此時的熊大思被債主逼得焦頭爛額——這似乎是他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在其後的半年裡,陳秀珍多次向債主們要錢跑關係。為了緩和他們的情緒,陳秀珍陸續給了熊大思約20公斤的「木頭」作為抵押,說這些「木頭」是「冶煉黃金必需的原材料礦石」。「陳秀珍說這些木頭每公斤價值七八萬元,後又說只值三四萬。」

從2010年7月份開始,熊大思帶著這些「木頭」奔行於幾戶最熟悉的朋友們家中,以「木頭」為抵押伸手借錢。從一位與熊大思稱兄道弟的債主陳某的所 出示的借據上看,當時熊向他借錢非常頻密,光是去年9月份,熊就先後四次,以14660克所謂「半成品黃金」作抵押,借了共計約五十萬元,而他累計借給熊 大思的近130萬元中,超過一半發生在這段時期。

熊也將「木頭」分別給了部分債主充當抵押物——如今所有這些「木頭」都作為證據存放在泉州公安局豐澤分局。公安人士表示,這全是假的黃金原材料。

熊大思提供給南方週末記者近百條與陳秀珍的通話錄音。在錄音中,每次熊問及從海關取出黃金的進展時,陳秀珍的回覆都是「快了,快了」——結果是一拖再拖。陳並沒具體說明這批走私的黃金什麼時候被扣押,該批黃金數量有多少,也沒說清楚究竟是被哪個海關扣押了。

直到2010年底,陳秀珍才揭開「謎底」。她出示了一張「廈門海關扣留憑單」。這張憑單顯示,被扣留的物品包括「16個方形黃金」和「30個圓形黃金」;當事人為「陳秀珍」;日期卻是一年前的「2009年11月18日」。

然而,這張語焉不詳的憑單讓人疑竇叢生。事實上,在2010年4月,陳秀珍就拿著這張扣留憑單,也是以「到海關跑關係拿出黃金」為由,先後借走了朱奧約五十萬元——這包括他九十歲老母親的「棺材本」,以及他兒子結婚買房裝修的錢。

其實,在陳秀珍出具的扣留憑單中,存在明顯漏洞:關於物品的表述是「16個方形黃金」和「30個圓形黃金」——海關人士表示,應以重量或價格來描述黃金,而不應該以形狀來作描述。

朱奧通過廈門海關的內部熟人,發現分別簽在憑單上「保管人、見證人和經辦關員」上的名字,並不存在該海關的花名冊上;而所蓋的「廈門海關扣留章」也是子虛烏有的——海關並沒有所謂的「扣留章」。

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泉州市公安局豐澤區分局的經辦幹警介紹此扣留憑單為偽造。

服刑期間行騙

泉州公安人士調查發現,陳秀珍真名為陳秀輝,泉州石獅市永寧人。早在2005年,她就因詐騙罪被判刑六年半,至今仍處於保外就醫服刑期間。

這次,在取保候審的第二天,陳秀輝就在朱奧家中再次「要錢」,說扣押的黃金即將取出。

「去年整整一年,為了這麼一張海關扣留單,老太婆騙我從年頭等到年尾!」對陳秀珍已失去耐心的熊大思,不再喊陳為「乾媽」,而變成了冷冰冰的「老太婆」。

2011年3月31日,是他為陳的債務設定的「大限」。這天,他將陳秀珍在一間屋子裡關了一天,並且翻出其手機按通訊錄撥打電話——這些電話中的許多人,都跟他有同樣的經歷,投入許多錢在等待一船不知何時才能到達的黃金。

然而,陳秀珍還是既沒錢也沒黃金。4月1日,熊大思到泉州公安舉報陳秀珍進行詐騙,泉州公安隨後立案偵查。

泉州公安人士調查發現,這位所謂「香港人」陳秀珍,實際上是個假名,其真名為陳秀輝,泉州石獅市永寧人。早在2005年,她就因詐騙罪被廣東惠州中級人民法院判刑六年半,因其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而保外就醫,至今仍處於服刑期間。

此次因涉嫌詐騙而立案被捕後,陳秀輝被送往看守所,看守所以此人身體不佳為由拒收。隨後陳秀輝即以3萬元為保證金向泉州市公安局豐澤分局取保候審。

但是,在記者的調查採訪中發現,在取保候審的第二天,陳秀輝就在朱奧家中再次「要錢」,聲稱扣押的黃金即將取出,並且在朱奧家中下跪痛哭,請求再伸援手。

事實上,每每債主向陳催債時,陳秀輝總會使出「一哭二跪」的招數求情寬延期限。

從目前調查瞭解的情況看,陳秀輝很可能並非「孤軍作戰」。在所謂的「黃金被海關扣留期間」,一位名叫「鄭中明」的海關工作人員一直與熊大思保持聯 繫,稱正在幫忙解決問題。來信使用繁體豎行書寫,言語講究,字體娟秀,並非陳秀輝本人筆跡。神秘人物「鄭中明」自稱在台灣所轄金門門中海關工作,但記者調 查發現並無此一機構。

不過,泉州公安人士表示,此案目前的障礙在於熊大思,因為熊報案之後就不再露面,無法對所舉報的細節進行補充。熊大思則在電話中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自己目前被詐騙團夥追殺,生命安全無法保障。不過,目前也有債主懷疑熊大思亦有參與詐騙的嫌疑,正考慮向公安機關舉報這位舉報者。

4月14日,南方週末記者來到陳秀珍的住所,然而記者的敲門聲只引來室內的狗狂吠不已。

良久,一位高大的男人打開一道門縫。當記者問及陳秀珍時,他兩次答覆了同一句話——「她不在這裡住」,繼而迅速關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53

新台幣、人民幣將直接結算 兩岸「貨幣直航」等待東風

http://www.infzm.com/content/82756

編者按:最近,人民幣匯率創出新高,人民幣離岸業務增長趨勢更是驚人。倫敦和台灣正在拼搶人民幣離岸市場第二名,因為接下來這兩地,都將迎來人民幣業務發展的小高潮。在此過程中,機構、市場、監管層做了哪些準備和努力?本期南方週末金融版聚焦於此。

新台幣與人民幣「直航」,將大大降低兩岸經貿往來和金融互動的交易成本。這項被各界看好的新金融合作,正在焦慮等待最後的東風。

從「最差」到「次優」

2012年11月1日起,兩岸可以直接運用雙方貨幣進行結算,不需通過第三方。

一單外貿生意成交後,貨款始終是一件頭疼的事情。

這是單不錯的生意,出口商陳旻最近賣給台灣客戶一批電子產品,貨值50萬美元,一個月之後,貨款打到公司的銀行賬戶上。不過,這些貨款使用卻要費些周折。「台灣客戶首先要將新台幣兌換成美元,然後轉賬到我們賬上,我們需要在國內採購原料,這些美元還得兌換成人民幣。」陳旻說。

像陳旻這樣的貿易商,心情常常會受匯率波動的影響,對他們而言,能夠降低風險的交易方式是什麼?

最佳選擇便是雙方使用同一種貨幣,此時的交易媒介相同,沒有匯兌風險,這也是為何歐洲各國要整合成一個歐元區的主要原因之一。

次優的狀況便是兩國採取彼此貨幣當成交易媒介,如此,雙方總共要承受一次性的匯兌風險;最差的情形便是兩國採取第三國的貨幣當成共通的交易媒介,當交易完成之後,再換回本國的貨幣,這樣雙方總共要承受兩次性的匯兌風險。2012年11月1日前,兩岸的情形就是如此。

2012年8月31日,兩岸終於邁出了金融合作最關鍵的一步,兩岸監管當局簽訂了「貨幣清算機制合作備忘錄」,並約定自簽署日60天內各自完成相關準備後備忘錄生效。

這意味著從2012年11月1日開始,新台幣與人民幣「直航時代」終於來臨,兩岸透過雙方的中央銀行或指定外匯銀行,「直接」運用雙方貨幣來進行貿易結算,不透過其他貨幣當成中間交易媒介。從此,兩岸經貿往來以及金融互動的交易成本將會大幅下降,而展望未來,這一次的備忘錄簽訂更為雙方央行換匯機制、人民幣第二離岸中心(第一中心已經在香港)的談判,做了最好的鋪墊。

而簽訂貨幣清算機制之後,陳旻這些貿易商的交易方式可以從最差情形,改善到次優情形,不但匯兌風險降低了一次,同時交易雙方也少了不少匯兌手續費。

這樣的具體節約金額到底有多少,保守估計,以兩岸目前每年高達1600億元人民幣的進出口交易總額,省下的匯兌手續費就達十億到十五億美元。

如果再加上台灣對大陸投資累計已超過1100億美元,而往來兩岸的商務和觀光旅客每年逾600萬人次,這些都需要匯兌費用,由此節約的金額將更加可觀。而台灣的前「行政院副院長」、現任永豐銀行董事長邱正雄更表示,國際清算銀行推估,一旦進行貨幣清算,將會出現倍增效應,兩個經濟體的交易總額將會膨脹到進出口總額的九倍,這是多麼龐大的數字,即便打個對折也是相當地驚人。

做大人民幣蛋糕

在開展人民幣業務的起跑線上,台灣銀行業者的搶跑準備已經開始。

2012年8月31日之後,台灣政府立即有所反應,台灣金管會於9月4日發佈的新聞稿表示,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完成後,屆時OBU (Offshore Banking Unit,國際金融業務分行) 及DBU (Domestic Banking Unit,國內外匯指定銀行) 即得依該規定辦理人民幣業務,無須再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

台灣的銀行業者動作更是積極,「貨幣清算機制合作備忘錄」一簽訂未待大陸動作,台灣當局立馬指定台灣銀行上海分行作為清算行,台灣工銀董事長、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駱錦明就表明看好人民幣業務、人民幣公司債和資產證券化商品3項業務,他表示光從人民幣結算著手,估計一年至少可為台灣的銀行業帶來16億美元的商機。

而對台灣的銀行界人士來說,未來台灣可借鑑香港模式,陸續發展人民幣計價基金、債券、保單等人民幣金融產品。

台灣的外資銀行透過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已經提前開打人民幣定存利率戰。11月初,渣打(台灣)銀行再推出3個月定存年化利率2.75%,似乎有意火拚花旗(台灣)銀行10月推出年息最高達2.68%利率優惠,而澳盛銀行1到6個月定存年化利率也高達2.5%至2.8%之間。

這些定期存款利率高於同期的台幣定存近2%的差額,足以吸引大量台幣定存戶解約轉投人民幣定存的懷抱。而最近人民幣屢創新高的利好趨勢,讓台灣民眾對人民幣更添興趣,而各家商銀更是積極四處辦說明會,等待一起跑便積極投入推廣人民幣業務,台灣的華南銀行在10月份就一口氣連辦三場。

11月2日,台灣「央行」公佈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人民幣存款,持續創下高位,9月底達179.75億元人民幣,月增2.47%。到9月底為止,已開業營運的OBU銀行共62家,其中本地銀行的家數是37家,外資銀行有25家。

台灣取代香港?

台灣,下一步可能取代香港成為新的人民幣離岸中心。

輔導過多家台商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富蘭克林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芳榮樂觀地表示,簽訂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最大的受惠者就是台商,他指出,「這次突破讓大陸的台商與其他外商在真正公平的立足點上競爭。」

目前,在大陸經營事業的台商大多都是透過香港的OBU進行人民幣交換,受限於台幣的外幣地位不受大陸方面承認,在實際操作中,每個台商的財務經理也都疲於奔命地掌握台幣、美元、人民幣三者間複雜的三角匯兌關係。今後他樂觀認為,台灣的人民幣業務將大幅成長,甚至有朝一日台灣銀行業者對台商的人民幣業務取代香港也不足為奇。「因為香港沒有製造業,而台商卻大多是製造業者。」劉芳榮說。

台大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經濟系教授林建甫則對記者表示,隨著中國的崛起,光一個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肯定不夠,而台灣優勢在於兩岸貿易金額龐大,很有機會成為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

兩岸簽訂貨幣互換機制,受衝擊最大的就是香港,作為人民幣第一離岸中心的香港,10月時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就表示不畏懼競爭,他指出香港在這一塊除了先行者優勢之外,還具備了三項自身優勢,這包括了內地對外貿易中,有30%是通過香港,既有外貿亦引申外匯支付。同時從境外去內地直接投資(FDI),以及從內地對外投資(ODI)中,又有過半也是透過香港,再加上來自內地當局對香港的支持,港方相信他們擁有足夠的競爭力因應挑戰。

儘管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已於11月1日生效,台灣早已選出台灣銀行上海分行作為清算行,但是大陸卻遲遲未選出人民幣在台清算行,所以台灣銀行業開展人民幣業務可能會有所延宕。

10月29日,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在「立法院」表示,中國將在十八大會議過後才會指定人民幣清算行,這意味著外界原預期將在10月底正式開始開跑的台灣離岸人民幣業務將略微延後。

(作者為台灣財經媒體工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21

補教金童劉駿豪 股市慘賠數千萬的啟示 致富沒有捷徑 努力還要耐心等待

2013-02-11  TWM  
 

 

台北,一月中旬的寒冬裡,難得出現陽光。抬頭看,灰色天空仍舊布滿低矮雲層,是背後的太陽趁機從間隙穿透下來,給了大家久違的暖陽。

這一天,走在台北火車站前補習班戰區裡,迎面都是緊鑼密鼓準備學測的學子。「劉主任好!」「主任好!」三不五時聽到學生招呼聲,劉駿豪面露笑容揮揮手,內心湧起陣陣溫暖。

「這群學生,是我現在最大的成就感。」得勝者文教補習班的創辦人劉駿豪說。他穿著簡便polo衫、白色布鞋,平實親切的模樣看起來就像這群學生的大哥哥。就在前一個晚上,他和一位沉迷電玩的學生深談到半夜;雖然是補習班老闆,他卻以年輕人導師自居,額外花再多時間也不覺得可惜。

你很難想像,就在五年前,劉駿豪過著與現在截然不同的生活。在創立得勝者之前,他是全台最大補習班「選才赫偉」的班主任,補教名人沈赫哲、吳岳背後的招生高手就是他。每學期他經手幾千萬元資金,「從來不覺得賺錢很難。」劉駿豪每天和老闆吃香喝辣,過著有錢人的生活。

到底賺多少錢,劉駿豪算不清楚,因為賺進來現金,一下子就被他投入股市賠掉或花掉。但他記得在二○○六、○七年最巔峰的那段時間,他和老闆每星期至少吃三次頂上魚翅,去高級鐵板燒餐廳,菜單一拿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從最後面一道菜點起。「不是因為它好吃,而是因為它最貴。」劉駿豪說。

然而,在他近四十歲時,在股市摔了一大跤,人生變調。他在○九年一月十九日的日記裡寫到一段話:「明天是補稅的最後一天,九萬多元。我很害怕,因為我只剩下九千五百元。」劉駿豪的太太邱競慧回想,即使在這麼艱苦時候,有一天他們在路邊等公車,劉駿豪卻好像突然醒過來大聲問:「我們在幹什麼?」太太說:「等公車啊!」劉駿豪說:「怎麼可以!被別人看到多丟臉!」隨即招手攔計程車走。對劉駿豪來說,沒面子的問題比沒錢還嚴重。

少年得志 招生高手「從不覺得賺錢很難」由奢入儉難,其中的苦澀辛酸,要不是靠著宗教信仰,劉駿豪恐怕無法分享這段歷程。回頭再看,原本應該一帆風順的人生,為什麼有這麼大起落,其實和他的個性與生命態度有很大關係。

如果人一出生就從上帝那裡拿到一副牌,劉駿豪手上拿的就是一副好牌。

他出身在優渥外省家庭,爺爺在美軍顧問團裡任職,爸爸是輪機長,身為長孫的他,得到家中長輩最多的寵愛。小時候,他每天的零食就是可樂和箭牌口香糖,「我媽媽就說,如果我以後沒辦法賺很多錢,一定會去偷去搶。」因為無法想像過著少爺般生活的他,將來如何能吃苦。

除了家庭環境不錯外,劉駿豪還有另一張好牌就是聰穎機伶,能言善道。他在師大附中的數學老師胡天爵回憶:「劉駿豪腦筋動得很快,很聰明。」在附中,他當吉他社社長、當班聯會幹部、交女朋友,是學校風雲人物。

劉駿豪有辦法在高中前兩年成績很差,卻只用最後一年時間念書,就讓自己數學從零分進步到全國前五十名,並考進當時文組前十名的台大經濟系。「在谷底之後,一下子又拉起來,很刺激,感覺自己無所不能。」劉駿豪說。他之後在股市殺進殺出的手法其實在這裡就能看到端倪,因為他喜歡在最後一刻全面翻盤的感覺。

大學時期,劉駿豪喜歡四處打工,他發現補習班是賺快錢的好工作。畢業後就到補習班當班主任,負責招生管理。

追求刺激 年薪四百萬在賭場輸掉一半當時,他年薪三、四百萬元,但從來不存錢。「我都對人家說,賺錢這種事不難。甚至,我還放話,如果我對一個高中生講完,他不報名,那一定是他有問題。」劉駿豪認為他業務能力一流,每年一定有高收入,所以從來沒有存錢的念頭。

四百萬元怎麼花?「差不多就兩百萬元花在賭場裡。」他第一次出國就到美國雷諾賭場,之後平均一年出國七趟,全部以賭場行程為主。別人覺得輸錢很可惜,他自己卻還沾沾自喜。

劉駿豪回想說:「我覺得這是我控制的局,一方面,我沒有輸到傾家蕩產,跑去借錢,所以自制力很強;另一方面,在賭桌上,我都贏過,只是沒有在贏錢那一刻收手。」言下之意,他認為只要有一天他贏錢收手,錢就回來了。

從念書到工作,他從來都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因為聰明總讓他比別人用更少的時間達到更好的結果。即使在賭場中輸錢,他都認為,「那是因為我要輸。」人生都在他的掌握中。

○一年,他第一次出來創業,設立「選才補習班」,在沒沒無聞下,就收了六百多個學生,一瞬間就進帳六百多萬元現金。「我本來以為創業會辛苦一陣子,結果卻出乎意料順利。我想:『啊!就這樣了。』覺得還有多餘時間,所以又跑去開一家網路公司。」○五年底,他的補習班和當時的赫偉合併,國文名師吳岳加上數學名師沈赫哲,是當時補教界大新聞。這個合併很成功,讓招生數破新高,短短時間有上億元資金進來,也開始他幾乎天天吃魚翅的生活。

○六年,太太生第二個小孩,老闆到坐月子中心探望,「老闆走後,我們打開禮盒,裡面就是一百萬元紅包。」除此之外,老闆每年招待他出國旅遊四、五次,「一定搭頭等艙,且不是我一個人,而是全家四個人。」補習班賺錢很快,但就在這時候有朋友告訴他:「股市賺錢更快。」想要快速致富的劉駿豪下定決心鑽研股票。每天晚上看美股開盤,上午再睡眼惺忪起床看台股;所有與股票有關的報紙和雜誌都買來看,從技術線形到消息面選股,操作手法就是搶短搶快。

為了增加資金,劉駿豪把公司股權賣掉,再賣掉一棟房子,把資產換成近兩千萬元資金。當時合夥人不解,明明公司前景大好,為什麼他要賣出股權?「現在想起來,應該是覺得股市賺錢更快更容易吧!」如果說股市裡有人失心瘋,這時候的劉駿豪恐怕是其中一位。

搶賺快錢 賣房炒短線賠掉數千萬元賺少賠多從來也不知道虧多少。○七年十一月,他認為大同一定會出手旗下一支跌跌不休的福華電子;他把所有錢全部集中到這一檔,還融資操作,最後全部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出場認賠。

他一路從高點四十多元進場,出場時只剩二十九.○五元,所有錢都沒有了,還欠朋友三百萬元。算算,這幾年間,他賠掉了一棟房子,也賠掉所有賺來的錢,總計至少有幾千萬元。

劉駿豪的人生順風車到此為止。在沉迷股市之時,他早就感覺到工作不像以前得心應手;過去,他會親自想招生策略、做宣傳,後來都交給部屬做,慢慢就抓不到市場的脈動。以前,他誇說別人聽他的話術沒有報名是對方的問題,這句話成了胸中之痛,「每天都擔心招生,每天都被這句話打巴掌。」劉駿豪說。

有一天,老闆終於找人下通牒告訴他:「給你企畫經理位置,但不能管事,一年給兩百萬元,沒有其他多餘的錢。」原本是老闆愛將居然被打入冷宮,愛面子的劉駿豪終於第一次認輸,嘗到人生失敗的滋味。

「股市賠錢不會影響我,因為我認為自己賺錢能力很強。但是,當工作也出問題,自信心就被徹底瓦解。」然而,處在低潮的劉駿豪不是悲傷痛苦,而是到處找藉口把過錯推給別人,「我曾經對我太太說,都是因為你和孩子讓我不敢奮力一搏,才會有這個下場。」劉駿豪最後選擇離開公司。就在他四十歲那一年,事業、財富都回到原點。

在人生最谷底時,他想起:「教我做股票的朋友曾經告訴我,股市是忍耐的報酬;如果把股票當遊戲,那成本就太高了。」他最喜歡的金庸小說人物就是令狐沖,逍遙快活,確實,人生前四十年,他以玩得盡興、體驗刺激為目標,最後嘗到苦果。

現在,他遠離股市,用他之前輕易就能賭掉的兩百萬元資本重新創業,這規模和他過去無法相比,但卻是他開創事業新局的機會。他說:「我終於知道,不只股市是忍耐的報酬,人生也是,很多事情需要等候。」以前,他只想招生策略,設計招生話術,學生對他來說只是客戶;現在,他把學生當家人,花很多時間輔導他們,耐心等候好結果。

每個人出生就從上天得到一份禮物,劉駿豪得到的是聰明與天分。四十歲前,這禮物讓他活在虛幻假象裡,以為凡事靠包裝就能快速成功,靠豪賭就能迅速致富。四十歲後,「套句股市的話,我現在回到基本面。」劉駿豪說。在財富信心歸零時終於體會:無論武功再高強,人生終究沒有捷徑。

劉駿豪

出生:1969年

現職:得勝者文教創辦人

經歷:文成補習班班主任

學歷:台大經濟系

豪賭慘敗後

劉駿豪的 3個人生體悟

30歲

補教界的超級業務員,享受有錢人生活。

38歲

搶賺快錢,在股市中輸光現金。

30歲

被迫離開原來工作後重新創業。

體悟1:努力

天資再好,也不可能有賺快錢的捷徑。

體悟2:耐性

努力未必立刻有回報,要耐心等候結果。

體悟3:謙虛

別以為自己很行,沒有做十幾年的事都是門外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94

向左or向右 券商創新原地等待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786

全行業都屏息以待,等著這次專項檢查的結果,一旦邊界得以突破,整個資產管理行業將被重新定義。

「檢查重點在資產管理的創新業務上。」2013年3月12日,中金公司的一位內部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眼下,他們正在接待來自證監會機構部巡檢的專員,在北京,被證監會專員抽檢的另一家券商是中信證券。

作為行業內的翹楚,中信的資管業務規模2012年年底已經達到2500億元,居行業首位,遠超過不少公募基金,而中金憑藉企業年金業務取得了不錯的業績回報。

檢查從2013年2月下旬開始,這是證監會依照慣例對證券公司進行的年度現場檢查。但2013年的例行檢查,被賦予不同尋常的意義——在放鬆管制的指導思想下,2012年,證監會開啟了「潘多拉魔盒」,券商的各項創新如火如荼,而眼下的檢查結果關係到如何定義這些行為,盒子打開後,出來的是風險,還是創新?今後是要關緊「盒子」,還是將「盒子」徹底打開?

據悉,券商資管業務規模在2012年11月底達到1萬億元之後,截至2013年2月底,又迅速突破2萬億元大關口。這會兒,全行業幾乎都在屏息以待。

「養券」的邏輯

在試點之初,海通就推出了一個挑戰監管邊界的產品。

處在風口浪尖的是海通證券,「海通證券給證監會出了難題。如果他們的資金池產品不被叫停,那麼今後證券公司的創新空間就一下子打開了。但是現在還是有很大的爭議,整個行業都在關注。」深圳某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負責人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2013年1月下旬,海通證券率先發行5款櫃檯交易(OTC)產品,這些產品投資門檻低(僅需5萬)預期年化收益高於同期的銀行理財產品(最高一款收益率為7%),因此,僅四天發行規模就超6.5億元,一時間備受關注。

所謂的資金池產品的核心原理是:用滾動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獲取低成本融資,投資於期限更長的債券、信託和其他結構化融資工具,從中獲取相對更高的收益。簡而言之,就是用短期的資金價格,獲得較高的長期收益率。

目前券商的資產管理產品主要分為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和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兩大類。後者的客戶都明確知道產品的投資方向,客戶資金與所投資產嚴格對應。

但是海通證券2013年年初的固定收益集合計劃投資範圍相當寬泛,除了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之外,還可以投資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最重要的是,這幾個期限從2個月到半年不等的集合計劃是滾動發行的,用持續的融資支持其背後的資產,因此具備「資金池-資產池」模式的一般特徵。

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到,上述產品一開始以OTC(券商櫃檯市場)試點的名義向證券業協會備案,因此證監會機構部一開始並不知情。所謂券商櫃檯市場,其初衷是允許券商在自己的櫃檯開展報價轉讓服務,為資產管理產品提供一定的流動性。但是海通在試點之初就拿出了一個挑戰監管邊界的創新,監管層對此並無準備,甚至引起了央行方面的關注。

「證監會機構部曾派人來瞭解情況,後來海通方面的高層也親自去做了解釋。我們原本以為這個產品會被叫停,但目前看來海通還在滾動發行。」上述上海券商人士說。

海通證券官方網站顯示,代碼為OTC523的一款2個月期限理財產品2013年3月11日起開始發行,規模上限3億元,約定年化收益率4.65%。同樣期限和條款的產品在2月18日和3月4日也曾發行過,規模都是1.5億元,但是收益率高出50個基點。

明確地在一款產品中使用資金池模式,這在證券公司的資管業務歷史上是第一次。但是利用期限錯配的原理短融長投,卻一直是潛規則。不少固定收益類的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事實上一直在這麼幹。

一位券商資管計劃的投資主辦人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由於產品發行週期等原因,固定收益類集合計劃經常會錯過比較好的市場窗口,或者有的產品存續期較短,完全做久期匹配很難做高收益率。通常的做法是把一筆期限較長的債券通過本公司自營或者第三方資金「養在外面」,產品成立的時候,再倒手把券買回來。「養券」的一方賺一個資金佔用成本,而集合計劃這一方則能享受到長債的收益率。

上述做法有很大的違規嫌疑,因為「養券」必然涉及對倒,存在公平交易風險甚至是市場操縱的嫌疑。但這種現象也說明期限錯配本身是固定收益的一種固有投資邏輯。

銀行理財之所以能將期限錯配發揮到極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做到了一定的資產規模,少數的基礎資產違約不至於有決定性的影響。此外,商業銀行有充足的撥備,能夠承受剛性兌付的壓力。這種實力,信託公司和證券公司都不具備。

但是證券公司也具備銀行和信託所沒有的優勢,就是可能打通買方和賣方業務。在做好防火牆的基礎上,允許資管產品直接購買本公司承銷的中小企業私募債、公司債等。比如中小企業私募債當前發行遇冷,如果能將這類收益較高的信用債與其他資產搭配成一個資產池,用資金池吸納低成本資金加以支持,那麼私募債的銷售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爭論暫無結果

監管層希望在決策之前掌握更多的信息。

如此看來,海通證券似乎是將業內的「潛規則」變成了一種「明規則」,如果這個邊界得以突破,不少券商將會積極跟進,而整個資產管理行業也將發生巨大的轉變。

那麼證監會對此究竟持何態度呢?2012年以來,證監會對推進券商創新不遺餘力。張育軍從上交所調任證監會主席助理之後,全面負責證券、基金和期貨三大類機構的監管,在證券公司方面連續召開了多次座談會,鼓勵證券商老總多加班,多出創新產品。

張育軍認為,過去按照經紀、投行和自營進行業務條塊劃分的模式已經過時。他歸納了證券公司的五大功能,即資產託管、支付、交易、融資和投資。由於傳統業務更多是靠天吃飯,他認為當前證券公司做好資產管理和交易業務才是發展方向。

2012年10月在廣州的一場中小券商座談會上,張育軍表示,「今後除我們沒見過的創新產品之外,其他產品一律實行備案制,而且儘可能實現事後備案。機構監管將以檢查為核心,主要從系統上測試證券公司的風險……出了風險,首先要處理董事長、總裁和風險官,一流的創新必須與一流的風險控制能力相匹配,否則創新就是一句空話。」

相較於過去保守謹慎的監管風格,張育軍的這番話可算是振聾發聵。但券商綜合治理期間留下的一些底線仍然不可觸碰——不能挪用客戶保證金,不能欺詐和損害客戶利益,此外還有繼續實行淨資本管理,後者是證監會副主席莊心一主政機構監管時的核心原則。

莊心一在把機構監管交給張育軍之後,曾通過接受媒體專訪的方式委婉表達了過去幾年機構監管的一些問題,即在市場由亂到治的過程中,監管退出顯得滯後,對風險防控的強調存在慣性,市場創新的動力不足。他還直言最近幾年證券公司發展落後於銀行、信託,主要是錯失了固定收益類融資工具和理財產品的機遇。

但具體到資金池業務上,從目前流傳出的2012年年底以來的幾次會議紀要看,張育軍至少是不積極,甚至是重點提示風險。

現在的問題是,張育軍以及證監會所理解的資金池業務,到底是如何界定的?

「張助理多次提醒不要盲目追逐信託公司的模式。」上海一位參加過張育軍座談會的券商人士說。這位人士稱,張育軍批評的信託模式主要是資金與資產的錯配,客戶的錢拿來以後沒有明確的投向,如果基礎資產出現問題,很可能帶來兌付風險。

證監會的謹慎可能還與央行方面的關注有關。如果海通的資金池業務被其他證券公司效仿,證券公司就實際上擁有了變相吸儲的能力,分業監管的格局將再次遭受挑戰。

眼下,證監會顯然更希望將證券公司的創新熱情引向資產證券化等真正具備潛力的領域。但是習慣了牌照經營的證券公司,似乎更傾向於那些能夠迅速見規模的業務,比如通道業務。

無論如何,這場爭論暫時沒有結果。證監會多個部門對券商的現場檢查和走訪或許也預示著,監管層希望在決策之前掌握更多的信息。

多位券業人士說,到目前為止,證監會沒有在任何正式文件中允許或者禁止券商開展資金池業務,僅限於以窗口指導的方式要求其他券商不要跟進海通的OTC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43

用「良性循環投資法」等待大破壞後的大行情 破產小資族用七萬七千元滾出千萬身價

2013-05-13  TWM
 
 

 

曾經四次瀕臨破產,從七萬七千元到淨賺一六三五萬元,台股部落客「名諭爸」,在歷經四次破產後,終於悟出一套提高投資勝率的投資方法。

撰文.林心怡

「其實一般投資人不需要像7-ELEVEn一樣,全年無休地進出股市,只要方法與觀念對了,休息,有時候是累積更多財富的開始。」這是台股部落客「名諭爸」歷經四次破產後,在股市得到的最大啟示。曾經,他也是個在股市殺進殺出、賠到身上只剩七萬七千元的落魄散戶,後來他學會了「紀律」,並懂得在每次對的時機出手、趨勢轉壞時出場,讓他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再度淨賺一六三五萬元。

操作績效大起大落 曾是致命傷復興美工畢業、曾經擔任台股營業員的名諭爸,以往相當享受在股票與權證進出的「肅殺快感」,不論行情多空總是買滿股票、不懂停損,結果在一九九七年至二○○九年期間,操作績效總是大起又大落,他可以拉大槓桿只操作新日光一檔股票,前後就能淨賺七二六萬元;也曾因失誤,光一檔股票就在一個月賠掉五二六萬元。

「其實我賺大錢的機率很高,但常常就是上半年高槓桿資金操作大賺後,下半年一、二檔失誤就幾乎賠光。」這種從大賺到瀕臨破產的輪迴多達四次後,○九年三月,手邊剩七.七萬元可以操作的名諭爸,那年已經三十四歲的他,終於領悟到:「賭行情、不停損、死拗活拗」,是他慘賠的關鍵,惟有「進、出、休息」的良性循環,才是持盈保泰的最佳操作策略。

「我印象最深、虧損最多的一檔股票就是達方。」名諭爸回憶道,一○年一月開始在六十元附近融資重押買進達方,就是「賭行情」的典型代表。

「一開始買進達方的理由是,當時從技術面來看,其股價已突破整理區間,連拉兩根漲停,但沒想到好景不常,同年一月十九日,盤前訊息出現﹃佳世達擬出售達方六萬五千張持股﹄的消息後,一根長黑K棒摜破前兩根的紅K棒。儘管技術上敗象已露,但我仍不信邪地期待奇蹟,最後還是出在四十幾元附近。光這檔股票,一個月就賠了五二六萬元。」評估一檔股票能否投資 靠三關鍵法則名諭爸自嘲還好自己「做人好、貴人多」,才讓他有了翻身的機會。原來當時身上僅剩七萬七千元的名諭爸,先是向銀行信貸了一百萬元操作權證,又向二位「貴人」分別借了九十三萬元操作興櫃股票,以及用五百萬元融資操作股票,前後「努力」了一年十個月的時間,才又讓他賺進了一六三五萬元。

如今,即使歷經一二年台股震盪、大盤漲幅僅八%,名諭爸操作績效依舊亮眼,在股市投資的部分,包括手上的生技股智擎、通路股潤泰全仍讓他賺進四成左右的獲利,代表他已逐漸擺脫過去大起大落宿命,獲利績效穩健成長。

「我現在評估一檔股票時,首先要看該公司是否正處熱門產業的族群,然後再從季報觀察EPS︵每股稅後純益︶是否成長,以及月營收是否成長,再搭配技術面做布局,一發現股價破線,就考慮波段出場。」IFRS新制下 篩選可留意標的例如名諭爸去年九月中旬,在一百三十幾元買進的生技股智擎,就屬於有發展潛力的生技新藥族群,雖然股價波段高點一度來到二二五.五元,但他早在股價漲到一八○至一九○元附近就出脫持股。

「雖然智擎從財報還看不出獲利,但從未來新藥授權權利金可挹注EPS的想像空間,加上當時股價突破整理形態後,站上均線之上呈多頭排列,KD交叉向上、MACD柱狀體翻正,法人開始出現布局攻擊量,因此判斷當時為好買點,而破線就可視為波段賣點。」「不過,從去年至今,我都是屬於相對﹃少量﹄的操作,畢竟在我的投資邏輯下,是以大環境安全時才大舉進場個股的投資哲學。展望未來,在IFRS︵國際會計準則︶新制下,五月十五日前公布的第一季財報中,可篩選出可以留意的標的。」「除了生技新藥族群外,可依照個股年報EPS的年成長率、去年至今逐季成長的個股,做第一次的篩選,再列出今年展望佳的標的做觀察。這些資訊均可以從閱讀各大券商研究報告與訊息中彙整成可用的資料,包括上看一百九十四元的儒鴻、上看兩百元的鎧勝等都是可以留意的標的。」歷經多次瀕臨破產邊緣的名諭爸,現在已經學會將部分股市投資獲利,轉化成「不動產」做保值,「耐心等待大破壞後的大建設行情」再重押持股,是他未來的操作策略。他認為,現階段台股「還不夠便宜」,仍視個股波段操作,而好為人師的他,近期不但出了書,還積極教學,希望透過自身經驗的分享,讓和他一樣曾經是平凡上班族的投資人,多一份獲利、少走點冤枉路。

名諭爸

出年:1975年

現職:專職投資人、玩股網社團主席

經歷:群益金鼎營業員

著作:《小資大翻身》

名諭爸

成功選股3心法

心法1 基本面

買訊

1. 具有熱門產業題材。

2. 每季EPS跳升或年成長率增加。

3. 月營收持續成長。

賣訊

獲利進度不如預期。

心法2 技術面

買訊

1. 股價突破整理區,站上所有均線。

2. KD黃金交叉。

3. 當MACD黃金交叉、D-M柱狀體由負轉正。

賣訊

跌破均線前波支撐。

心法3 籌碼面

買訊

法人買超增加、成交量持續放大。

賣訊

爆量收黑,股價破前低,技術指標轉弱。

領悟出持盈保泰的選股邏輯——以新日光為例2009/11/16進場,短短18個交易日漲幅達96.19%,搭配融資獲利近2倍。

買進理由:當時太陽能為熱門產業,股價整理一段時間,9日KD呈現黃金交叉,股價帶量站上10日線,成交量持續放大。

2009/12/21出場,主因為2009/12/19全球最大矽晶圓LDK爆發財務危機,而新日光有10%料源向其取貨,基本面驟變且技術線型跌破10日線,KD呈現死亡交叉賣訊。

名諭爸看好潛力股儒鴻

儒鴻基本面獲利佳,且技術線型強勢,未來股價值得期待。

持續看好個股:

儒鴻、大立光、F–鎧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84

等待浴火重生的來臨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254664

剛剛過去的7月,全世界似乎都找到了一個投資共識——棄中投美,因為兩國前景各走兩極,一差一好,令全球資金大流動。事實上,自去年底開始,環球資金已穩步投入美國股市,美銀美林、Global Investment StrategyEPFR Global等不同的環球資金流向資料均顯示,累積流入包括美國的已發展國家股市資金近期已自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重返正數,反而中國等新興市場股市近月卻持續有資金流走。

野村證券最新資金流報告顯示,截至717日的一個星期,美國基金錄得175億元淨流入,不但高過前周的122億美元,亦佔環球基金淨流入資金份額逾82%;相對地,內地互惠基金連續九個星期錄得資金淨流出,香港也有1400萬美元資金淨流出。另外,美銀美林同期亦指出,美國股市錄得20086月以來最多資金流入的一周。

市場似乎已經當中國經濟硬着陸。一場流動性危機瞬間顛覆了市場對中國前景的預期,市場由懷著對改革的希望轉變為對改革的質疑,「經濟硬著陸」、「股市崩盤論」等悲觀論調主導金融市場。然而,一聽到「硬著陸」三個字,惠理基金聯席首席投資總監謝清海幾乎立刻就跳起來抗議:「中國經濟絕無可能出現硬著陸。」他相信中國內地只是經歷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最重要的經濟改革,短期陣痛後,會在2014年掀開嶄新的投資篇章。

謝清海於7月初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專訪時表示,「無論是A股大跌還是流動性緊張,都不會動搖新領導層推進系列改革的決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改革魄力讓我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朱鎔基,失望的經濟數據恰恰證明了系統性改革的重要。」謝清海認為,政策不應向市場屈服。短期內,所有人須對投資中國保持警惕,因未來數個月經濟數據會持續惡化。

確實,新一屆中國領導人已顯示其決心,不再用貨幣增量的招數。總理李克強的「用好增量、盤活存量」講話,反映貨幣增量並不是主流思想,反而是要將已發行的大量貨幣活化。從字面理解,「用好增量」是不會再大量放新水救經濟,「盤活存量」是要提高現有貨幣運行的效率;背後意義即內地金融體系將不會再讓錢變成套息套利的資產,而是要將之轉化到經濟活動裏面。

事實上,現時中國的貨幣量一點也不低,人民幣存款額已直迫百萬億元,但是貨幣流速很低,再增加貨幣只會將之流進資產或套息上面,不是流向實體經濟。企業們都沒有擴張的意欲。近期的PPICPI以至外貿數字,全部都指出中國經濟已在下行階段。再者,過去每次經濟不佳便印錢,地方融資平台,信託,典當等等新穎卻不太受監管的融資渠道,就是於過去幾年衍生出來的。此之所以,印錢已不是解決問題的選擇,只能尋求改革,實行置之死地而後生。

將上述分析套用到謝清海的觀點,他可是說得明白,預計未來六個月,內地的經濟數據會繼續下行,股票會重新定價,這給價值投資提供低吸良機;最快至2014年,當市場充分理解了改革預期的紅利,「新的篇章」就會開始,整套改革的紅利就會開始釋放,一個更強、更健康、更可持續的經濟體仍會是價值投資的首選。至於具體到行業,謝清海認為,清潔能源、環保、消費和券商股將得益於改革,而重工業和資源密集型行業面臨淘汰潮。

作為我們股票操作的時間性考慮,可以長遠來說,如果中國捱得過這一浪,將經濟轉型的話,外資肯定會重臨股市的;可是,短期而言,由於中港市場對流動性特別敏感,相信目前這個尋底遊戲可能還要持續一陣子。我們現在可以做的,相信只是靜待中國浴火重生一刻的來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