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財報不及預期,警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影響消費者支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708 週一,麥當勞(McDonald's)公佈的第二季度財務報告顯示,公司的盈利和收入不及預期,並警告全球經濟的疲軟將影響公司下半年銷售。隨後,該公司股價下跌。
麥當勞公佈的財務報告顯示,該公司第二季度淨利潤14億美元,每股收益1.38美元;去年同期,該公司淨利潤為13.5億美元,每股收益為1.32美元。市場預期該公司的每股收益為1.40美元。該公司的總收入攀升至70.8億美元,但是仍低於70.9億美元的市場預期。
麥當勞財務報告公佈後,該公司股價下跌2.7%。

去年夏季接任麥當勞CEO的Don Thompson表示,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已經導致許多消費者削減消費支出。
Thompson稱:「根據目前的銷售趨勢判斷,我們預計公司今年下半年的銷售仍將受到挑戰。」
隨著競爭日益激烈,麥當勞在美國推出了「一美元套餐」,且在歐洲推出了「組合套餐」以吸引消費者。
華爾街的分析師曾預計,隨著食品通脹和其它壓力放緩,麥當勞的業務將於今年中期好轉。
Edward Jones的Jack Russo 稱:「我本來預計麥當勞財務報告的結果會稍微更加樂觀一點。」
此外,競爭對手Burger King和Wendy's已經在新的管理下修改了它們的套餐方案,而Taco Bell已經從新產品中獲得巨額收入。
Capital Markets的分析師Mark Kalinowski 稱:「如果Wendy's將Pretzel Bacon Cheeseburger當作它們的永久菜單(這種可能性日益攀升),麥當勞總體的壓力可能會持續至第三季度,或許時間更久。」
麥當勞的全球同店銷售(或開業超過12個月的餐飲連鎖店)僅上升1%。美國銷售增長1%,但是歐洲銷售卻下跌0.1%,其它地區下降0.3%。
高盛表示:「這將影響該公司下半年的良好勢頭。我們預計麥當勞的股價將走低,尤其是在該公司7月份的同店銷售顯著下降的情況下。」
儘管麥當勞的股價年初至今已經累計上漲了13%,但是與一些競爭對手和市場指數相比,該公司股價漲幅仍然偏低。
確定明年卸任 三營運長待命 張忠謀交棒 挑戰台積電投資信心
|
|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二○○九年回任總執行長時曾說,三到五年後就會交棒。如今,在七月十八日的法說會中,他再度明白指出,明年確定卸下總執行長一職。但張忠謀仍續任董事長,掌控台積電的經營方向,投資人顯然不必過度擔心。 撰文‧李洵穎 十九日,台股大跌一三二點,八千點大關岌岌可危,造成加權指數狂瀉的主因之一,竟來自於股市資優生──台積電。在前一天舉行的台積電法說會中,儘管公司繳出營收與獲利創下單季歷史新高的亮麗成績單;但是,投資人更關心的是,張忠謀確定將在明年卸下總執行長一職,造成對股價的殺傷力。 退位交棒原本就是正常的企業輪替過程,不過,從台積電股價表現來看,投資人並未以平常心看待此事。台積電十九日股價以九十八.二元作收,下跌七.三元,這是台積電近一年來首見跌停,成交量逾十一萬張,賣壓沉重,光單日股票市值就縮水一九○○億元。 三大營運長進入遴選階段 回顧過去台積電營運表現,市場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 張忠謀曾於二○○五年中將總執行長棒子首度交給蔡力行,當年蔡力行表現還被張忠謀公開肯定「有好的開始」。不料,○八年發生金融海嘯,台積電資遣百位資深員工,引發被資遣員工到勞委會及張忠謀台北住家樓下抗議,公司及個人形象大損,逼得張忠謀不得不出面善後;並於○九年六月回鍋擔任總執行長,重掌大局。 從股價來看,前一任總執行長蔡力行接棒後,到卸除職務,累計的股價漲幅僅六.五%,落後大盤同期的一○.四%;而在張忠謀○九年中回鍋後至今,股價上漲六八.四%,優於大盤的二二.七%。由上述比較來看,投資人似乎站在張忠謀這邊。 再者,從獲利面來說,蔡力行在任的四年期間,每股稅後純益(EPS)多介於三到四元,表現平穩。即使面臨金融海嘯衝擊,二○○八年的EPS也能夠守穩三.八六元,蔡力行掌舵手的表現可謂稱職。然而,張忠謀回鍋之後,除了○九年仍受金融海嘯壓抑,EPS僅三.四五元之外,一○年起獲利成績大躍進,都能維持在五元以上的高水準。 從股價與獲利面的表現差異,投資人當然選擇比較會賺錢的經營者,是故,第一時間的直覺反應是可以理解的。 張忠謀今年已八十二歲,他十八日在法說會後對媒體表示,當年(二○○九年)他回任總執行長時,就表明三到五年後會交出總執行長棒子。算算時間,明年屆滿五年他預期交棒的時間。但是,張忠謀也強調:「就算我不作總執行長,我還是董事長。」 照張所言,董事長比總執行長大。 台積電去年三月臨時董事會中,核准任命研究發展資深副總經理蔣尚義、營運資深副總經理劉德音及業務開發資深副總經理魏哲家,為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暨共同營運長,並計畫每隔半年交替職務的規畫。在時間已過了十六個月後,三位共同營運長正在歷練最後一個職務的內容,到第三季末,張忠謀將進入遴選執行長的最後一個階段。 蔣尚義,產業界尊稱蔣爸,一直都待在台積電研發部門,是讓台積電自主研發技術與國際大廠並駕齊驅的頭號功臣。 劉德音作風低調,行事風格內斂,打從台積電擁有十二吋廠開始,就由他獨挑大樑,為台積電廠務管理第一把交椅。 魏哲家個性外放,熱愛創新,被張忠謀欽點掌管公司BD(Business Development)部門,希望替台積電創造新產品、新市場及新業務。 由以上三位共同營運長來看,六十七歲的蔣尚義,○六年自台積電退休之後,○七年在台積電副董曾繁城的力邀下重返台積電,再掌研究及發展事業。他比另二位共同營運長年長,退休意願相對較強,外界認為他較傾向於緩衝角色及導師的功能,因為若候選人只有兩位,在競爭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派系問題。因此,把蔣尚義安排在內,可讓劉德音及魏哲家上演君子之爭。 張忠謀表示,最後可能會從這三位中,挑選一位或多位擔任台積電執行長一職,甚至不排除從外另聘執行長。然而,不論由誰接任,外界還是習慣將張忠謀與台積電畫上等號。 國內外投資人關注焦點不同相較於國內投資人重視張忠謀去留問題,國外投資人似乎沒有那麼在意。國外媒體以及外資報告大多強調庫存疑慮升高,導致台積電股價大跌。 由於PC市場需求不振,部分智慧手機銷售情形不如預期,導致短期零組件供應鏈庫存狀況較原預期略高,在第四季又將進入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傳統淡季,明年第一季也有工作天數較少及機台歲休等影響,使台積電在第三季營收表現續創新高之後,未來將有連續兩個季度進入庫存調整及業績回檔階段。 張忠謀說:「台積電要一一兼顧對股東、員工與社會的責任,在股東方面,創造價值,使市值增加,本來就是台積電應該要做的!」張忠謀即使交棒不作總執行長,他還是繼續擔任台積電董事長,完全掌控經營,投資人其實不必過度擔心。 投資人就愛張忠謀? ——台積電近期兩任總執行長執掌時期的股價變化事件 當天股價/元 漲幅2005/5/11 蔡力行接任總執行長 54.7 到2009/6/11,個股累計上漲6.5%,大盤累計上漲10.4%2009/6/11 張忠謀回鍋 58.3 到2013/7/19,個股累計上漲68.4%,大盤累計上漲22.7%——台積電近8年來營運成績單時任總執行長 蔡力行 張忠謀時間(年)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營收(億元 ) 2665 3174 3226 3331 29574195 4270 5062 稅後純益(億元) 935 1270 1091 999 892 1616 1342 1661 EPS(元)3.79 4.93 4.14 3.86 3.45 6.24 5.18 6.41 整理:楊紹華 |
周鴻禕:創始人團隊需要儘早確定「摩西」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866.html在前一講的「老周開講」裡,我講了創始人最好是「雙雄會」或者「三個火槍手」,那意思是一個好的創始人團隊最好是兩到三個人的組合。剛發表不久,一個叫做@都市羚羊的朋友評論說:「雙雄會也不能是『平分秋色』,最好一強一弱;三劍客最好是『一個好漢兩個幫』,不能是三足鼎立。創業需要擔當和決斷,太平衡容易失去戰鬥力。」
這位朋友說得非常對,這也是今天「老周開講」要談的內容。一個好的創始人團隊最好是兩到三人,但他們在分工上應該要有一個錯位,而且必須要有一個人來充當整個創始人團隊的leader。
創始人團隊的這個Leader是主導公司發展方向的人,是最終決策者。如果決策失誤了,那他也是最大的承擔責任的人。這個Leader如同率領以色列人走出古埃及前往上帝應許之地的摩西。喬布斯就是摩西一樣的領導者。他回歸蘋果後,帶領蘋果走出低谷,走向今天的輝煌。這個Leader可能並不掛著CEO或者董事長的頭銜,但無論他的職位是什麼,他是這個企業無可爭議的領導者,是整個公司的靈魂。
創始人團隊中一定要有一個人來承擔一把手的壓力。這個壓力和第二號人物承擔的壓力,是非常不一樣的。既然有人承擔這個責任,領導這個企業,也得到大家的認可,那麼肯定要說清楚,明確他是公司的「leader」。
我認為這個領導者確認得越快越好,越早越好。在確認了領導者之後,在股份的劃分上,對這個「leader」要有一個側重,他的股份要比別人多一些。
硅谷很多公司都是這樣。蘋果最早是兩個創始人,沃茲尼亞克和喬布斯。沃茲尼亞克是一個技術大牛,但喬布斯說我就是比你能幹,我的股權就要比你多。從我們中國人的角度來看,我們會覺得喬布斯是欺負沃茲尼亞克這個老實人。還有,當年一起做微軟的是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比爾▪蓋茨告訴保羅▪艾倫:「我在這個企業做的貢獻,一定比你大。所以我的股份是你的兩倍。」保羅▪艾倫也同意了。事實證明,最後蘋果和微軟能做大,真正靠的是喬布斯和比爾▪蓋茨。
按照我們中國人的性格特點,每個人都在乎利益,但是大家又羞於言利。雖然不好意思說,但腦子裡會想,於是心理就會越來越不平衡了。所以,從公司創始開始,「醜話」應該說在前面。在中國,我見過很多創始團隊,大家都不好意思說出來,但每個人心裡都想。如果是五個好兄弟的話,股份就平分,每個人20%。看起來好像很公平,但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其實並不公平。這種平分股份的方法從一開始就種下了分歧的種子。有能力的人會想:我比他們都能幹,但為什麼股份和大家一樣?沒能力的人可能會想:我可以混日子,吃這份股權。如果處理不好,這種矛盾會爆發出來,會導致公司崩盤。
所以,給「leader」相對多的股份,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被別人誤以為「自私,不仗義」,但從長遠來看,對公司是有極大好處的。
但話說回來了,人不是一成不變的。早期合格的Leader,到了以後可能就不合格了。創始團隊分分合合,也很有可能會有變化,而且必須要不斷吸引牛人加入,企業才能做大。大家不要把初創時期的狀態,看作是企業最終的狀態。這些都會牽涉到股份方面的變化,有兩種方法來解決。第一種是由董事會來決定。第二可以讓VC來做參謀。
最後再強調一遍:第一,創始人團隊,千萬不要從一開始就把股份平分了。第二,要達成共識,公司得留出一部分股份給未來,分給以後加入的骨幹人員,這樣給企業留出一個未來的發展空間。
在斯坦福的一堂賭博課:論企業決策的不可確定性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005.html
現在,賭博開始了。
首先需明確一下遊戲規則:如果你作為遊戲者猜對,可以獲得60美元;如果猜錯,則什麼都沒有。同時,你需支付的本金是20美金。其次有關賭博的道具:針對硬幣朝面的不確定,大家都知道成功率是50%。但羅賓遜提議:把道具變成一個杯中的圖釘。這意味不確定性將加大,因為圖釘落地時,針頭朝向可能存在傾向性。
我還需要給你一些背景知識,以防止你好戰而誤入歧途。
如果玩硬幣的最大收益是60美元,那麼根據朝面各為50%的概率,參與者獲得的收益平均值是30美元。但這還只是一種統計學理論上的計算,而實際生活中,除非可以玩很多次,否則玩家要麼得到60美元,要麼一無所獲。
「很多投資決策,都只是一次性的決定。」羅賓遜說,這正是遊戲風險所在,也是決策的涵義。決策是一種不可變更的資源分配:「是一種可控制的行為,但事件發展和結果卻不可控制。」
不過,「擲幣」遊戲仍值得一賭,原因是:相比30美元的期望值,花費20美元成本,參與者仍可能獲得「+10」美元的回報。但當投資機會由硬幣變為杯子中搖動的圖釘,事情就不一樣了。這裡出現的第一個分歧是:有些人認為針頭朝向概率仍各為50%;而有些人則認為某朝向概率更高一些。
是否明白了一些?這實際上是一場有關主觀概率(又叫「貝葉斯概率」)的實驗。主觀概率是指在不完全情報下,對部分未知狀態用主觀概率估計,然後用貝葉斯公式修正發生概率,最後利用期望值和修正概率做出最優決策。
「對傳統統計學,這是一記響亮耳光。」羅賓遜說,概率並不隱藏於圖釘中,而是眾多信息綜合於人腦中的反應,「對同一事不同人認為概率不同很正常,它是你擁有的所有信息的一個函數。」
也正因為此,各種不同的人可能站成三列:
第一列是對圖釘朝向毫無概念的人,他們認為圖釘結局與猜測硬幣朝向一樣,對錯概率也各為50%。第二列則是認為圖釘朝向有所偏向、但不知偏向為何的人。對他們來說,事情是否可能會不一樣?
可以先來假設一個較強的偏向:針頭朝上偏向80%,朝下20%。那麼,參與者朝上的猜對概率80%乘50%=40%;朝下猜對概率20%乘50%=10%,即猜對概率為50%(即40%+10%)。也就是說,圖釘有無傾向性不重要,因為對錯概率仍為50%。
席下鴉雀無聲,靜得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如果加上我,現在一共有31個人可以向羅賓遜舉手表示願參與這個投資機會,他們都是遠渡重洋來斯坦福學習投資的國內投資人和民營企業家,但我們全都按兵不動。
太好玩了,簡直比我人生中唯一一次在拉斯維加斯賭博還刺激。
忘了介紹,其實上面還有第三種情況,那就是參與者認為自己知道針頭的傾向性是什麼。而正是在這個時候,一位常年處理經濟糾紛案件的高級律師坐不住了,他掏出20美金放在了羅賓遜手上,他的名字叫——項先權。
羅賓遜問:「你認為針頭朝上的傾向性是多少?」
項先權:「80%。」
台下哄堂大笑。但這個回答正好解釋了項先權為何沖得那麼快:如果他認為自己知道針頭有80%傾向性是朝向哪裡,那麼60乘80%=48美元,這個機會的回報值就是:48-20(成本)=28美元。根據這個主觀概率,項先權的確有很多機會。
不過項先權沒想到,在猜測羅賓遜搖動後的圖釘A前,他竟然還要面臨這麼多抉擇。
「現在,有一些看起來對你猜中結果具有價值的信息,」羅賓遜問:「假設我視力和記憶力都很好,也不會說謊,你願意付出多少錢來買這一信息?」這是「信息費」。投資人士都很清楚,如果擁有額外信息,他們可能獲得更高的正確概率。
項律師馬上說,他願支付「30美元」。他的計算公式如下:60(收益)-30(信息費)-20(成本),仍可穩賺10美元。
但是這個公式遭到學員們的強烈異議。「對決策者而言,上台後就已超越過去階段,不應該再惦記最初那20美元的沉沒成本。」大家說,有投資者因此還調侃著大叫了一把:「他是個公務員,不是做生意的企業家,工資拿回家就算賺到錢了!」
台下又是哄堂大笑。羅賓遜開口了:這的確是一個很典型的錯誤,很多人走到第二步,還會習慣性地念叨第一步的付出。
接著,為說明信息費究竟值多少錢,他問項律師:「如果我現在給你錢,出多少你願意把這個賭博的機會賣給我?出價從20美元一路飆升,到了「25美元」時,項律師忍不住了——「OK!」
這可以視為是他對投資機會風險調整後的估值。
事情似乎到了這一步:如果獲得信息,可賺60美元;如果沒有,那麼將獲25美元的收益可能性。如此一來,該案例中「信息費」價值即60-25=35美元。
不過,項律師很聰明。他說他必須討價還價,他不願花35美元這一最高價去購買是因為這個世上不存在完美信息。比如,企業可能去做市場調研、各種研究預測,但事實上,獲得的都是不完美信息。
羅賓遜點頭表示認可,接著他再問,他將搖動另一枚圖釘B,以獲得一些信息給項律師做參考,但不知項先生願為每次結果支付多少費用?項先權想了想,答:「6美元」。
最終,羅賓遜三次搖圖釘B的結果全部都朝上。從統計學而言,這三次搖動都有重要意義,但由於次數太少,參與者仍必須須謹慎採納,不能被偶然性誤導。
現在,終於可以猜測圖釘A的朝向了。我們30票人大氣也不敢出一下。
羅賓遜把眼睛望向項律師,項律師非常響亮地回答說:他一直認為圖釘80%的傾向性是朝上,所以那個早就躺在那裡等他的圖釘朝嚮應該也是「上」。
不幸的是,圖釘A開了律師一個玩笑,它最終的姿態是「五體投地」。全場像撿到了黃金一般哄堂大笑,我則笑癱在椅子上。
這個時候,羅賓遜開口說話了,他說他的上述提問只是想知道學員們的想法。
實際上,律師6元一次的出價不是最優決策,因為對他而言,如果買到信息可穩獲60美元;如果沒有信息,其期望回報值48美元(60乘80%=48美元)。所以事實上,該信息最高價不應該超過60-48=12美元。也就是說,項律師之後6元一次的出價仍然偏高,因為6乘3=18美元,大於12美元。
這個時候,「兩岸咖啡」忍不住跳上台了。
浙江兩岸食品連鎖有限公司總裁兼總經理金梅央不愧企業家中的巾幗英雄,她輕鬆贏得剛才比賽,但很快也面臨一個新的抉擇:拿走60美元走人,或者再投資40美元,得到一個擲骰子的機會。
骰子規則是這樣的:如果骰子顯示「1」,那麼遊戲者將血本全虧;如果骰子顯示「2」、「3」、「4」,收益120美元,如果骰子若顯示「5」或「6」,收益則為240美元。
這看起來是個好生意。根據概率,金梅央有1/2概率可以獲120美元,1/3概率獲得240美元,1/6概率收益為零美元。也就是說,收益期望值為120乘1/2+240乘1/3+0乘1/6=140美元。
不過,決定投資前,她還有其它選擇,比如要不要找個合夥人?找個合夥人意味金梅央的收益期望值降低,但她的風險也同時降低。
台下開始熱鬧非凡,一堆人躍躍欲試又不敢真的上台,直到一位本土創投董事長加入戰場。因為當時金梅央旗下的「兩岸咖啡」剛剛獲得高盛等約3000萬美元的投資,該組合又被戲稱為「兩岸咖啡+高盛」組合。
雙方討價還價後的合夥方案是這樣的:由「高盛」支付40美元,如果獲收益,雙方按出資比例分成。
「現在,你們願買保險麼?」沒想到,羅賓遜又拋出了一個新抉擇。購買保險的費用是20美金,作用為:若骰子顯示「1」,那麼組合還能獲60美元。如果該組合決定接受羅賓遜方案,那麼此時收益期望值將變成240乘1/3+120乘1/2-40(成本)+60乘1/6(保險賠付)-20(保險費)=90美元,收益雖有所降低,但風險也同時降低。
「你們是否願再支付10美元進行分散投資?」緊接著,羅賓遜又問。
這意味:組合可投兩次骰子,每次獲收益為原收益一半。也就是說,他們有1/4機會獲120美金、1/9機會獲240美金,但零收益的風險幾率也變為1/36。
如果這兩個建議都採納,「兩岸咖啡+高盛」組合陷入極端情況的可能性也將大大降低,投資進入穩健狀況。不過,經典的董事會分歧也在現場發生了:「兩岸咖啡」猶豫不決,而「高盛」則堅持買入。
最終,「高盛」說服了「兩岸咖啡」。結果也幸好如此,因為金、劉擲骰子的顯數是「1」和「6」。就是說,該組合獲得收益30(「保險+分散投資」後0收益為30)+240乘1/2(分散投資)=150美元。
好了,這場我曾親身經歷的遊戲已經結束。我將幫助羅賓遜教授傳達一下他想告訴中國企業家的一些Insights:
A,這場遊戲濃縮的是決策、不確定性、概率、結果、沉沒成本、合夥、保險、分散、風險、回報、以合理性和平衡性協調風險與回報的要義。
B,企業應獎勵那些優秀決策而非優秀的結果。即使項先權輸了遊戲,教授仍號召大家給他掌聲,原因是其在主觀概率為80%情況下進入遊戲,仍是一個好決策。在結果產出前,要獎勵好決策,只有這樣才能鼓勵做決策的人在合理範圍內冒最大的風險。
C,通常情況下,中國企業家往往更看重結果,然而結果常常不可控,企業能控制的只是好決策。
如何確定企業的利潤真實性?sherry
http://xueqiu.com/3815464690/26087616都是知乎上面看到的,偶比較認可的摘過來~
http://www.zhihujingxuan.com/16008.html1、常識、蹲點:比方說和其他可比公司對比,毛利率有沒有過高?成本有沒有過低?每年生產那麼多產品,和原材料採購數量對得上嗎?
銷售記錄上一年多少車,那就可以蹲在工廠門口數數,每天多少車,算一下就知道真假了。蹲點的事情投行和風投都經常幹。還有去查電表的,自己的帳和貨都很好做,但是如果開工不足的話耗電量是不容易作假的,也是個辦法。
很好的參考案例是媒體對新大地的核查報導,裡面研究了價格、毛利率、原材料採購,核查了經銷商,甚至還查了中介機構的問題,個人覺得做得還是挺專業的:
http://www.nbd.com.cn/features/109很多面向個人消費領域的企業,是可以通過實際調研法判斷企業的利潤幅度的:
比如商店/酒店等地產商業,可以通過公開報價、分別計算生意最好和最差的幾個店面的客流情況估算出整體盈利情況。我曾經依靠這種方法判斷一些經濟型連鎖酒店的實際客流情況。
汽車銷售/水果 等實物和涉及物流商業可以通過訪談上下游的合作夥伴間接判斷出對方的利潤情況,上游的供應商的供貨量,通過物流之後的進貨價和零售價之間的差異,下游代理商的出貨情況,都能判斷出來。這兩種的缺點就是要蹲點,比較枯燥。
B2C類的網站的判斷比較容易,通過支付寶的公開評價數據、用戶點評情況、公開的uv和pv以及SKU情況和客單價能估算出一個整體,會編程的可以做一個模型不斷去抓數據。缺點是很多網站的數據(比如點評)仍然可以造假,所以估算的誤差會很大。
2、找動機審計的思路,同時以一個可以接近公司的普通人的角度,這個問題可以這樣來分析:
1、這家公司的管理者有沒有動機對外報一個不真實的利潤?如果有,那他們期望多報利潤還是少報利潤?
2、如果有動機多報利潤,那麼問題一般集中在多做收入和少做成本費用。對於收入,一方面可以通過與公開數據進行比對尋找線索,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該公司的人均產值與類似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的人均產值進行比對尋找線索。對於成本費用,主要也是通過與類似上市公司進行比對,一方面可以比對成本費用相對於收入的比值,另一方面可以比對人均成本費用。
3、如果有動機少報利潤,則很可能少做收入和多做成本費用。對於少做收入,外人一般很難核實,但如果能去企業內部調查,則可以從車間等類似的生產工具(比如互聯網企業的機房)中看出一些端倪,與工人或者管理員的閒聊也可以找到一些線索(這個方法對核實是否多做收入同樣有效)。對於多做成本費用,也可以採用前述的比對方法來尋找線索。
總之,先分析動機,再根據動機去尋找線索,將線索和結果通過推理聯繫成一個完整的鏈條,是比較高效的核實利潤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先分析了動機,在後續的調查過程中很容易有先入為主的思想,這將導致推理過程可能會有紕漏。因此,這個不是一個很嚴謹的方法,但的確是適合普通人的比較高效的辦法。
3、分級圖
查看原图1.1 虛增收入
1.1.1 提前確認收入:查看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庫存時,如果發現有些收入已確認,但並未發貨或提供服務,或者其庫存產品對應的合同時下個會計期間發貨但收入已進行確認,則要留個心眼,企業有可能將下一期間的收入提前確認,以提高本期的收入;
1.1.2 虛假交易增收:這種方式常見於企業申請貸款或吸引投資前使用,為了滿足銀行或擔保公司的要求,臨時做高收入,簽署一些虛假合同並確認收入,待獲得貸款後又將合同撤銷,則審核時就要對合同對應的交易進行進一步的審查;
1.1.3 關聯交易增收:集團公司有時候可能為了保持某家公司的資信良好,安排其他關聯公司與這家公司簽署不符合市面情況的交易,有意拔高這家公司的收入水平,將虧損隱匿在其他關聯公司中,這樣的利潤也是不真實的,需要注意將交易與市面正常情況下的交易進行比較。
1.2 壓低成本
1.2.1 費用走現金不計入賬:最簡單明顯的就是有些企業的老闆直接用自己的現金支付員工的工資,這樣職工薪酬在報表中就被壓低了,當然還有其他很多種方式;
1.2.2 濫用扣除項目:舉個栗子,在小地方的企業,稅局本身也不是特別專業和負責,企業可能就會「失誤」將本來不能在稅前抵扣的費用全都抵扣掉了,這樣應繳稅費就降低了,審查時就要注意看相關的扣除項目是否合規;
1.2.3 關聯交易壓低成本:這個就和1.1.3其實是類似的,不多講。
2. 少計利潤
2.1 壓低收入
2.1.1 遞延確認收入:有提前確認就會有遞延確認,本應在本年度就確認的收入被「合理」安排到下一年度中,這一點應該券商在做企業的IPO時深有體會,為了保持公司符合證監會對持續發展的要求,如果某年度收入增長較多,就調節一下收入到下一年度;
2.1.2 虛假交易減收:例子,稅局來查賬增收,有的企業想逃稅,於是就虛擬或者故意安排了一些不合理的交易,然後交易賠了本或者違約交違約金,收入就下來了;
2.1.3 關聯交易減收:這個可以直接參考1.1.3,有增收就有減收,比如由稅負高的公司承擔虧損,由稅負低的公司提供利潤;
2.2 虛增成本
2.2.1 提供虛假票據:這個都是很常見的手段了,我就看過很多企業平時都裝的好好的,一到稅務要求自查就說查出了一堆假髮票,補稅了事;
2.2.2 虛假交易增加財務費用:很多不規範的企業經常幹這種事,股東將錢投進企業,不以增資的方式,而是做成借款,於是本應在稅後分配的利潤就變成了財務費用在稅前就轉走;
2.2.3 關聯交易增加成本:參考1.2.3。
上面舉的這些例子都是基於報表出發,但是如果要真正核查出來,通常都會結合審查合同、票據、庫存好幾種手段,其實就相當於做了一回審計,也就是上面各位知友提供的方式,還是需要一些專業水準的。
社交網絡新用法——確定信用評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559
大數據時代,用戶信息變得越來越值錢。在美國,許多貸款公司開始深入挖掘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的信息,以此來決定客戶的信用等級。目前使用該方法的主要是新興的小額貸款公司,但很有可能成為主流。
據WSJ,貸款公司往往會關註以下信息:申請人遞交的工作信息是否與LinkedIn上的一致,申請人是否在Facebook上分享過被炒魷魚的經歷,或者小公司在eBay上受到的關註是否足夠多等等。
提供此類信貸評級業務的Fair Isaac公司表示,雖然目前使用該方法的還只是大量從事小規模貸款的新興貸款公司,但很有可能成為主流。
消費者對這一現象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這增加了個人和小公司獲得貸款的幾率,但反對者認為這樣做使個人隱私受到損害,而且不能只依賴社交網絡進行評級。
舊金山的新興貸款公司LendUp是這麽做的:他們采用信用機構和社交網絡的綜合數據來對借款人進行綜合評判。借款申請者可以自願分享Facebook、Twitter等社交信息,他們提供的數據越多,他們獲得貸款的可能性就越大。
SENSE隨筆140108不確定的決策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1/08/sense%E9%9A%A8%E7%AD%86140108%E4%B8%8D%E7%A2%BA%E5%AE%9A%E7%9A%84%E6%B1%BA%E7%AD%96/SENSE隨筆140108
不確定的決策
執筆人:蟬
眾社會學科,特別是經濟學,皆對 “決策行為” 有所研究並提出相關理論。 當中「效用utility理論」可算是學界解釋個人及公共決策行為的主流理據。***
例子: 政府在決定替幼童接種何種疫苗之時,主要的評估數據應為不同疫苗的「拯救生命成本cost-per- life-saved」,那就是不同方案的效用。
「決策理論decision theory」研究理性及可行的決策規則,比較理論與觀察,嘗試找出理論和實際決策分歧的原因,以達致改善決策素質的目的。***
然而社會生活複雜,決策過程需要處理太多未必有解的問題。 從定位決策點,列明選項,價值梳理以至對後果的預期,皆非易事。 即使將某些明確的決策理論奉為圭臬,亦未必能減低決策者的痛苦。
決策的難處是要處理 “不確定性uncertainty”。
Th. 決策理論提出以「預期值expected value」去評估不同選項的潛在優劣,並在當中找出最佳的選擇。*****
Def. 選項的預期值 = 選項成功的機率 乘以 成功時所獲報酬。
Th. 一個選項其預期值高於成本,則此選項為可行;否則不可行。
Th. 兩個選項成本相等,則應選擇預期值較高者。***
這就是「兩利相衡取其重,兩害相衡取其輕。」的道理。
例子:獎券A中獎的機會為1/2,而獎金為$20;獎券B中獎機會為2/3,而獎金為$15。兩張獎券的售價均為$5,如果小明只有$5,他希望贏得最多獎金,應該買A還是B?
獎券A的預期值為:1/2 x $20 = $10
獎券B的預期值為:2/3 x $12 = $8
所以小明應該買獎券A。
〈埃爾斯伯格悖論Ellsberg Paradox〉
袋中有90個球:當中30個是紅球,另外60個球顏色相同,並且只可能是黑色的或是白色的。 遊戲設定:從袋中任意抽出一球,賭其顏色。
現時有兩個賭盤可供選擇,下注額同樣是$10,你會選哪一個?
賭盤A:抽中紅球贏得獎金$100;
賭盤B:抽中黑球贏得獎金$100。
根據臨床行為實驗,大部份人選擇 預期值為$100/3=33.33的賭盤A, 而不選擇賭盤B。***
賭盤B的命中機率為0或2/3兩者中之一者, 由於不能確定 “非紅球” 究竟是白色或是黑色,因此不能清楚算出預期值。
(編按: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做法是進一步假設是黑是白機會均等,這就引進另一階預期,賭盤B的預期值呈現為 $100 X 2/3 X 1/2 = $33.33。 如此,兩個賭盤是沒有預期報酬差異的。但是,新引進的假設是武斷的。)
現在以相同的一袋顏色球再提出兩個新的賭盤,你又會選擇哪一個?
賭盤C:抽中紅球或白球的話贏得獎金$100;
賭盤D:抽中黑球或白球的話贏得獎金$100。
埃爾斯伯格指出大部份人會選擇賭盤D。 賭盤D的預期值為$100 X 2/3 = $66.66,而賭盤C的預期值為不可知。好了,問題出在哪裡?
(編按:同理,假設黑白機會均等,賭盤C的預期值呈現為 $100 X 1/3 + $100 X 2/3 X 1/2 = $66.66。兩個賭盤是沒有預期報酬差異的。)
埃爾斯伯格在1961年提出這個悖論, 指出大部份人在這實驗中的決策反映了「不一致的偏好preference」,當時的研究者將結果定性為決策者的錯誤。
隨著決策理論的發展,今日研究者將這個現象解釋為效用理論的不完整。**** 效用理論未能包括人們在處理「認識不完全partial knowledge」問題時的想法。
〈不確定性與風險〉
波士頓大學教授Larry Epstein在1999年嘗試定義「規避不確定性Uncertainty Aversion」,指出
Th.決策者傾向迴避 不確定性uncertainty,***** 寧可選擇具有明確風險risk的選項。
決策者按照其價值觀,選出能令其價值最大化的選項。 過程中會考慮到個別選項與價值相矛盾的地方,這些與價值相背的結果可以籠統地稱為「風險risk」。
舉例:在彩票的例子裡,選擇彩票A的風險是彩票未能中獎,令賭徒失去投注金。
Epstein指出在決策評估中,可以用機率量化某些「風險」,即不確定性。***
但是,除了可以機率評估的不確定性外,決策者還經常面臨某些難以預計的決策結果。 此等不確定性會令決策者偏向迴避該選項,而這種傾向似乎是明顯且一致的。
他進一步指出效用理論在此等情況下並不適用,故此,這種不基於效用理論的決策理據並非毫不理性。
參考:
《Risk: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2011)
Baruch Fischhoff and John Kadvany
聯想確定23億美元現金收購IBM低端服務器業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287
更新:北京時間周四下午最新消息,聯想集團公告確認以23億美元現金收購IBM低端服務器業務,達成的收購包含X86伺服器硬件及相關維護服務業務相關的若幹項資產。
今早,WSJ援引消息人士稱,聯想集團接近達成收購IBM低端服務器業務的交易,可能最早在周四發表聲明。
在港上市的聯想集團今日早間突然發布停牌公告,宣布從上午9時起短暫停止買賣。同時,與公司有關的所有結構性產業也將同時停止交易。市場預期,聯想與IBM之間的低端服務器業務交易,或有眉目。
除中國聯想集團之外,富士通、戴爾均有意接手。
IBM第四季營收連續四個季度不及預期,因中國等新興市場對服務器和存儲設備的需求下滑。截至12月31日的第四季總營收降5%至277億美元,不及湯森路透分析師預估的282.5億美元。
包括服務器和存儲業務的IBM系統和科技分支營收下跌26.1%,至42.6億美元。公司最大業務部門——全球科技服務的營收下降3.6%,至99.2億美元。軟件營收是唯一的亮點,該季增長2.8%至81.4億美元。
第四季凈利上升至62億美元,每股利潤為5.73美元,上年同期分別為58億美元和5.13美元。第四季經調整的每股利潤為6.13美元,高於分析師預期的5.99美元。
IBM股價在盤後交易中大跌3.5%至181.68美元。
公司管理人士稱,中國經濟難以解讀。由習近平領導的新一屆政府正在推進重大結構性改革,對國有企業帶來巨大影響。
原文:聯想集團正就低端服務器業務與IBM協商談判。聯想集團港交所公告稱,
正就一項潛在收購事項同第三方進行初步磋商。目前,收購重要條款尚未達成,且未簽立任何最終協議,倘有重大進展,公司將於必要時另行公告。
據彭博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聯想已經完成盡職調查。去年,雙方未能就收購事宜達成一致意見。該收購事項預估價格在25億美元至45億美元之間。聯想今日發表聲明稱目前正處於初步協商階段。
聯想僅就收購X86服務器硬件業務展開磋商,並未包括相關服務類業務。據熟知內情的人士稱,
若進展順利,雙方將在一周內達成收購協議。但該人士並未透露目前協商的收購價格及詳細的交易構架細節。
IBM正尋求出售低利潤空間業務,將集中精力於軟件和商業服務領域,以扭轉銷售額不斷下滑的局面。聯想集團早在2005年就已經將IBM個人電腦業務納入囊中,如今又試圖通過存儲設備及存儲服務滲入企業網絡服務領域,以對抗公司全球PC出貨量節節下滑的趨勢。
“這項收購對雙方都非常有利,”Sanford C. Bernstein香港分析師Alberto Moel表示,“交易邏輯擺在那里,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Sanford C. Bernstein (SCB) 被普遍譽為華爾街最優秀的獨立賣方股票研究機構。
聯想駐紐約新聞發言人Brion Tingler拒絕就此事置評。IBM駐上海新聞發言人Anthony Guerrieri稱:“不會對傳言或推測發表評論。”
聯想集團CEO楊元慶此前稱,將以收購兼並形式開展業務擴張。楊元慶致力於將聯想集團服務器市場份額在三年內翻番,將集團打造成中國第二大智能手機制造商。
此外,Moel表示:“聯想試圖進入服務器市場,如果價格合適,將有利於其未來在該領域的發展前景。”
剝離硬件業務將有望使IBM繼續保持業內霸主地位。自2005年出售個人電腦部門起,IBM開展了一系列精簡業務結構的行動,相繼出讓旗下印刷系統及零售商店。目前主業還包括存儲計算器和半導體業務。
摩根大通最快本周確定大宗商品部門最終買家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558
摩根大通接近達成20億美元的大宗商品業務出售協議,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黑石集團、澳大利亞銀行麥格理集團以及瑞士摩科瑞能源集團參與投標,最終收購金額將會在這三家投標者叫價之後再做決定。
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摩根大通將就投標書向投標者質詢更多細節,最快將在本周內確定最終的獨家競購者。這個過程也可能會延長到2月,另一位知情人士說。
近期,由於美國立法者和監管機構針對華爾街巨頭的實物大宗商品交易加大了監管力度,令這家美國資產規模最大的老字號銀行深感壓力。大宗商品市場利潤空間進一步縮減,也加速了投行退出步伐。知情人士稱,摩根大通旗下的大宗商品部門每年可賺取7.5億美元的營收。該銀行此前表示,出售的實物商品業務不包括衍生品和黃金存儲。
據熟悉內情的人士稱,摩根大通大宗商品部門涉及33億美元的實物商品資產,由Blythe Masters負責運作。44歲的Blythe Masters有可能加入收購方,繼續運行該業務領域的操作,這將取決於哪家公司贏得了最終勝利。
摩根大通的一位代表拒絕置評,黑石集團發言人、摩科瑞能源集團發言人和麥格理發言人均不予置評。
阿里巴巴“95%確定”尋求紐約上市 你確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686
從去年開始說要在美國上市,到後來“棄美投港”,再到後來轉戰香港未果,阿里巴巴的IPO“選址”之路頗為波折。如今,英國《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95%確定”要回歸在紐約進行IPO的選擇。這次真的能夠確定嗎?
英國《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表示,阿里巴巴“95%確定”將放棄香港IPO計劃,轉而選擇在紐約上市。
另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阿里巴巴目前已經“不再與港交所有什麽牽連了”。
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董事長蔡崇信周三接受路透采訪時表示,阿里巴巴不會為了在香港證交所上市而調整其合夥人制度。
早在去年5月,阿里巴巴就曾計劃排除在美國上市的可能,為全球市場留下了瀟灑的背影。後來阿里巴巴轉攻港股市場再度受阻,其集資逾千億港元希望在港上市,但為確保自己上市後的控股權,馬雲提出雙軌制及合夥人方案,但該方案違反了香港特區政府現有的上市規定。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