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志綱是冠德建設董事長馬玉山的么子,三十歲那年匆促接下環球購物中心執行副總,五年內歷經兩次經營危機,他如何從門外漢變成購物中心專家,更拿下新北市購物中心龍頭寶座? 撰文‧梁任瑋 走進環球購物中心中和店,執行副總經理馬志綱一邊說話,他突然一個箭步蹲下撿起地上的小紙屑,小動作透露他實事求是的個性。 國賓影城成為吸客利器 室內面積兩萬四千坪,新北市規模最大的環球購物中心中和店,成立六年,去年中和店與板橋店合併營收五十億元,成長率二○%,遠高於其他購物中心平均值。今 年中和店與板橋店合併營收要挑戰六十億元,不僅成為大股東冠德建設轉投資金雞母,近一年更迅速在林口機場捷運站A8、A9等插旗,在購物中心市場走出自己 的路。 二○○六年初,剛開幕兩個月的環球購物中心中和店,因總經理沈政毅閃電離職,面臨經營第一個危機。「當時沈總剛走,我完全不懂如何經營購物中心,第一年又 虧八千萬元,銀行團也不認同我們,要招商又要說服銀行繼續支持……」馬志綱回想○六年二月一日剛接副總時內外交迫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那年三十歲的馬志綱血氣方剛,一上任心裡很著急,眼中看到的只有危機,他的鐵腕作風讓人心渙散,「當時台灣沒有購物中心經營成功,我高壓的領導風格,員工 都在容忍,很多原本從建設公司調任至商場的員工,甚至受不了走人。」馬志綱不諱言,當時的口頭禪是:「不要告訴我失火了,要告訴我怎麼救火!」環球購物中 心營業本部部長石傳捷說,初期每周二開業務會議,一開就是從下午兩點開到晚上八點結束,「一櫃一櫃檢討啊!會議結束後,幹部周三、周四得與廠商全部溝通 完,隔周就要看到績效,那時候壓力很大,怕時間不夠。」「我每天都在想如何生存。」馬志綱說完,悄悄地撇過頭看了同時接受採訪的父親|| 冠德建設董事長馬玉山的表情。原本在美國投資銀行工作的馬志綱,當年在父親一通電話後,辭職回台進入家族企業。當時環球購物中心已動工,馬玉山父子與日本 顧問永旺購物中心︵AEON Mall︶之間也有很多磨合。 馬玉山印象很深,當時環球結構體已蓋到一半,馬志綱建議在頂樓增加有七個廳的電影院,「要不要蓋,只有十八天可以決定」。最後馬玉山還是尊重兒子的決定。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正確的,現在國賓影城成為環球最重要的吸客機。 ○七年,環球購物中心地下室的日系量販店佳世客︵JUSCO)因不堪虧損撤店,留下五百坪的空間,讓馬志綱面臨第二次打擊。馬志綱說,當時環球的問題是平 日下午沒有什麼客人,「專櫃小姐比顧客還多」,也沒有資格和廠商談坪效。他仔細研究,環球若堅持走購物中心這條路,就要更符合台灣人的消費習慣,勢必得 「爆炸性的改變」,與百貨公司區隔。 說服廠商進駐新北市 於是他大膽引進日本寵物店品牌Pet Plus到一樓開設專門店,並強化餐廳品牌,用美食帶動人潮,將三樓的美食街擴大,清楚定位為生活、寵物、餐飲美食。在策略奏效下,環球中和店開幕第三年就完成業種定位,並同時開始獲利。 曾擔任環球招商顧問的仲量聯行零售事業總經理王香完說,環球後來鎖定餐飲業種很正確,因為板橋、中永和人口多,光靠區域內的外食人口數,生意就做不完。 事實上,馬志綱對於購物中心的執著,也展現在他對客戶的鍥而不捨。今年五月一日才進駐的﹁無印良品﹂,馬志綱竟爭取了五年,等於環球剛開幕就鎖定。無印良 品總經理王文欣說,過去無印良品一直覺得進軍新北市的時機還未成熟,後來發現中和消費潛力大,所以新北市第一個據點開在環球。她坦言,馬志綱提過很多位 置、方案讓他們選,「他是一位很有誠意的年輕人」,按照他的經營精神走下去,環球要不成功很難。 馬玉山四十二歲才生下馬志綱,隔年就忙著創辦冠德建設。馬志綱印象中,父親的一生都奉獻給事業,假日不是巡工地就是視察購物中心。在兒子心目中,「父親的 纏鬥力特別強。」在馬玉山眼中,馬志綱從小就很有責任感,一定會把事情做到最好,很放心把零售業交給他。「我是在幫老爸圓夢!」馬志綱記得父親曾告訴他, 冠德建設蓋過這麼多房子,賣掉之後沒人記得,希望購物中心可以永遠成為冠德的代表作。 由於北市中心已進入購物中心飽和階段,未來新北市是大品牌兵家必爭之地。尤其今年年底,遠東集團在新板特區投資的「中本大遠百」即將開幕,因此環球也在四月進行五年來第二次改裝,希望更鞏固新北市購物中心的龍頭地位。 馬志綱 出生:1976年 現職:環球購物中心執行副總經理經歷:冠德建設董事長特助、環球購物中心業務專員學歷: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金融企管碩士 環球購物中心 成立時間:2005年 資本額:45億元 股東結構: 冠德建設82.5% 齊魯企業(國民黨黨營事業)17.5% 負責人:馬玉山 據點:中和、板橋車站、林口捷運A8、A9站、屏東漸入佳境! —— 環球購物中心近五年營收獲利年度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營收(億元) 17.84 19.32 23.60 28.55 38.00 稅後純益(億元) -0.74 0.25 0.17 1.03 1.50 每股稅後純益(元) -0.20 0.07 0.05 0.27 0.30 註:以上為中和店數字,不含板橋店數字 資料來源:環球購物中心 |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50201.html
有一則對蘋果應用商店的收入構成分析說,除去開發者獲得的七成外,蘋果自身拿到的是13%,信用卡公司則獲取 16%,剩下的1%歸屬數據存儲和傳輸服務商。換句話說,在用戶下載一個收費應用中,提供網絡支持的(也是必需的),只有微不足道的收益。這就是徹頭徹腦 的一個管道化的體現。
移動互聯網物理管道的建設者非運營商莫屬,但令運營商最鬱悶的是,它辛辛苦苦花了極大的代價所建立起來的網絡,卻是它過往業務的殺手。以短信這項基 礎業務為例,美國無線通信和互聯網協會CTIA發佈的數據表明:2004年第二季度的短信量僅為250億條,但是五年之後,短信量竟達到8230億條,增 長極其驚人。到了2010年下半年,美國手機用戶的短信收發量雖然尚有1萬億之巨,但僅比上半年增長8.7%。這是短信極速發展的十年間最小的增幅。
短信是運營商利潤豐厚的一項業務,瑞士聯合銀行的研究表明:顧客同樣是花費1美元,無線數據和語音服務產生的利潤只有35%,而短信產生的利潤至少 達到80%。但類似kik、whatsapp之類的智能手機應用的出現,人們除了給運營商繳納一筆流量費之外,就是在免費使用短信功能了。來自荷蘭的消息 說,荷蘭某運營商的android手機用戶,去年8月還沒有一個人使用whatsapp,但到了今年4月,則有85%的用戶在使用這項服務。
另外一個利潤點——通話,也在受到後來者的衝擊。iPhone機上的viber,正在讓用戶免費打電話(無論是本地的,還是長途的,抑或國際的)。 自去年12月發佈以來,短短5個月就拿下了1000萬用戶。目前這項應用已經蔓延到android平台上。這個應用最讓運營商感到頭疼的地方在於,它直接 向通訊錄下手。使用者無需新註冊賬號,就可以直接使用。並且,可以直接調用用戶過往手機通訊錄的聯繫人列表。
回到文頭的那個例子。在以智能手機及其應用為主導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看到的是,諸個渠道的份量之比:應用商店本身、支付渠道是網絡傳輸渠道的十倍以上。這對於中國本土運營商來說,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
中國運營商的對策是:在承認傳統基礎服務受到衝擊的前提下,努力向前兩個渠道發展。
中移動搞了一個MM(mobilemarket)應用商店,中電信有天翼空間商城,中聯通同樣也有一個類似的。按照DCCI的說法,中移動MM是中 國開發者使用過的商店比率最高的,達到38%,居蘋果的appstore和谷歌的androidmarket之上。但這只是DCCI的一個調研,我個人相 當懷疑,應用開發者究竟在中移動MM上有多大的黏著。從公開消息來看,中移動MM上並沒有誕生出多麼火爆的應用。
運營商也在搞移動支付,但並沒有太大的發展。中移動MM上的收費渠道是短信。用戶下載一個收費應用後會得到一個短信通知,確認後從話費中扣除。這個 手段是很有些中國特色的。因為中國移動互聯網至今主體用戶略顯低端(因為他們除了手機再無上網設備),讓他們掏出一張信用卡來支付委實要求太高了。
但中移動最近一連串的高層地震告訴我們,它的內部決策機制還是有問題的。中國的電信服務商整體上而言,一不缺錢二不缺人三不缺用戶,但他們缺的是思 維,或者說,公司基因。他們喜歡自己跳出來做應用——這對搞應用商店其實是一個打擊。而在我看來,管道化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問題的關鍵是,你做什麼管 道。做好一個賣場,難道不是相當賺錢的管道嗎?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978719.html
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必然有著獨特並與其自身相符合的企業文化。
前不久和一位朋友聊天,提及幾家比較瞭解的公司的文化,覺得把這三家公司放在一起對比很有意思。這三家有著迥異文化,卻都是非常成功的公司是FedEx(聯邦快遞)、GE(通用電氣)和Google(谷歌)。
FedEx企業文化的精髓是「員工是戰友」。FedEx創始人Smith曾加入美國海軍陸戰隊,三年越戰經歷奠定了之後他創建的公司的文化,其領導 理念便是來源於海軍陸戰隊的軍規。他理解FedEx的核心是第一線的裝卸工人,他深刻理解社會中勞動階層的需要。他的信條的第一項就是「人」,他把人放在 最重要的地位,像對待戰友一樣的對待團隊成員。
因為一個人不夠優秀而解僱,就像戰場上扔下受傷的戰友一樣不可以接受。這種兄弟連一樣的文化對於FedEx這樣的靠大量忠誠的員工支撐的公司來說, 至關重要。與此類似的,我能聯想到,Starbucks(星巴克)也是這樣的文化,第一線的店員被足夠尊重,西雅圖的總部叫做Global Service Center(全球服務中心),用來服務全球的門店。此外,中國的海底撈也有類似的以人為本的管理哲學。對於第一線的員工幾乎等同於產品和服務的行業,這 種文化行得通,而且所向披靡。
GE的企業文化因「強悍的末位淘汰制」而廣為流傳。GE或許是FedEx的反面。它強悍的末位淘汰制,使得就算所有的員工都足夠優秀,都完成了指 標,但也必須有一部分的人要離開公司。對於FedEx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個「惡魔公司」。不僅僅末位淘汰,如果不是所在行業的第一、第二名,這個部門就 甚至會被解散。對於GE這樣既不是靠絕對的技術創新,也不是靠第一線面對用戶的店員,而是通過不斷的收購、管理、壯大或者關閉的過程,這種文化在商業領域 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知名科技企業Google的內部文化特點是「散養」。Google是另一種極端。它既不搞末位淘汰,也不對員工有過多的管理,屬於散養型公司。但 是,它進人的嚴格程度讓很多人不能理解,抑或讓人笑掉大牙,甚至讓人髮指。Google的秘書也需要全球面試的故事就是這種嚴格進人的最典型代表。 Google這種不靠門店,不靠第一線員工面對客戶,也不靠末位淘汰的方式保持人員的優秀,卻是保證以創新作為核心競爭力的公司所必需的。很多成功的高科 技公司,在這個行業裡面,也基本上是這種思路。
三個完全不同的公司,截然不同的企業文化,但都取得了成功。在這背後有一點是共通的,就是他們的企業文化都服務於它們所在的行業。不同的行業需要不同的文化。適者,生存。
互聯網創業型企業,特別是技術驅動型的互聯網公司而言,如果希望能夠持久成功,那麼就需要追求一種「只僱用最好的人才」的文化。
不能忘記的是,對互聯網企業來說,核心是創造有價值的服務,多用服務器,少用人,這是互聯網的精髓,因此,最好的策略便是僱用最好的人才,但嚴格控制人數。
(作者為百姓網CEO)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824/2413338.shtml
每經記者 李澤民 發自長白山
低資源、低人工、低環境成本的時代已經結束,高生產成本的時代已然到來。昨日(8月23日),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工商聯黨組書記全哲洙在中國民營經濟研討會上指出,目前微型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薄。
此次研討會由全國工商聯和吉林省政府共同舉辦,旨在為中小企業尤其是微型企業的發展尋計問道。
今年上半年,全國工商聯對包括吉林、遼寧、河南等17個省的中小企業進行了調研,調研發現,中小企業的營商環境較2008年還在持續惡化。
全哲洙表示,調研發現,中小企業面臨著成本急劇上升、利潤空間越發薄弱、過於依賴資源、關鍵核心技術缺乏等挑戰。他認為,解決這些問題,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和管理創新等措施,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企業普遍遭遇「錢荒」
如今,「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全球復甦的不確定性增加,同時在國內經濟領域中,存在著諸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全哲洙說。
工商聯有官員稱,2008年金融危機時外需雖然有所縮減,但信貸的放鬆讓企業資金並不緊張,但此前面臨的是外需未能全然恢復和「錢荒」的雙重壓力。
他表示,調研報告顯示,今年下半年中小企業的處境更為艱難,最近一段時間東南沿海部分企業的倒閉已經印證了這樣的情況。
工商聯在調研中瞭解到,90%以上的中小企業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微型企業的融資狀態更為窘迫,「中小企業能從銀行拿到2~3分利(月息)的貸款已經相當不錯,浙江地下金融的月息利率甚至已經高達5分以上。」
融資困境下,企業的產品價格難以同步提升,使得利潤持續被擠壓,相當一部分企業出現虧損。
挑戰與機遇並存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在會上指出,未來對於中小企業的考驗還將持續,主要因為整個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具體來說,「世界經濟將進入低速增長,預示著出口導向必須轉向內需擴大;剩餘勞動力不再充裕,意味著低成本製造不再具有持續競爭優勢」。
曹遠征表示,「未來人口紅利趨於消失,意味著投資驅動性經濟增長能力減弱;節能減排成為世界性趨勢,意味著資源消耗性經濟難以維持。」
除了這些挑戰之外,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尚有許多機遇,比如「十二五」時期,我國為更好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出的一系列政策。
全哲洙說,這些政策蘊含著重大機遇,企業「要善於在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中捕捉發展機遇」。
結構調整之切
如何紓解企業的諸多困局,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副主任艾豐認為,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增長方式由粗放到集約,另外要改變經濟發展的模式。
要改變中國「廉價打工仔」的地位,艾豐指出,必須利用兩種資源,一種是「硬資源」,就是物質性資源。另一種是「軟資源」,就是包括信息、技術等信息性資源。
在這樣的情況下,曹遠征稱結構調整必將成為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成長的主基調。
全哲洙也表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已經成為民營經濟有效應對國際國內複雜經濟形勢的需要;成為民營經濟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需要;成為民營經濟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中小企業轉型需要項目和資金支持。朱衛華認為,要建立有效的途徑,盤活民間資本,為民間資本市場搭建新的平台。目前佛山就建立了投資基金等,來解決企業的融資難題。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表示,未來還將出台系列政策,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優化結構,引導企業集群發展等。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42203.html
隨 著新醫改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的擴大,以及醫保報銷比例的提高,過去「小病上藥店」的人們開始「小病進社區」,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過去靠「賣藥」為生的零售藥店開始面臨生存挑戰。
藥店難替藥房
現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都已經放開醫保的「門診統籌」,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不僅可以享受住院報銷,到醫院門診看病也可以直接報銷了。但這一惠民政策的推廣,卻因為忽略了對零售藥店體系的考慮而導致零售藥店生存維艱。
7月初,《廣州市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普通門診醫療費用統籌辦法》出台,在社區醫院看病,只要在醫保覆蓋的醫療項目和藥品目錄內,看個小病花費100元可直接報銷75元。
這本來是惠民措施,但隨著新醫改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和報銷範圍的擴大,以及報銷比例的提高,過去「小病上藥店」的人們開始「小病進社區」,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過去靠「賣藥」為生的零售藥店開始面臨生存挑戰。
而據廣東藥店聯盟的統計,今年上半年,廣東社會零售藥店整體收入降幅在10%~15%之間。
根據商務部的數據,截至2009年底,全國藥品零售連鎖企業為2149家,下轄門店13.5萬多家,零售單體藥店25.3萬多家,零售藥店門店總數達38.8萬多家。
在中國藥品市場的分佈格局中, 由於醫藥不分家和以藥養醫的體制,醫療機構銷售的藥品佔了七成,零售藥店只有三成。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中國藥店終端市場總規模達1761億元,增長率為15%,相對之前,增速放緩非常明顯;而2010年醫院終端市場總規模為 5283億元,增長21%,連續三年增長高於藥店終端。2010年,藥店終端在藥品終端市場佔比回落至25%,為近五年來的最低點。
廣東金康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浩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醫改政策中涉及到的醫療健康領域的方方面面幾乎見不到對零售藥店有所提及。「政策上不一視同仁,自然導致了零售藥店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弱勢。」
「零差率」衝擊藥店
正在實施的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醫院執行基本藥物「零差率」,凡是《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內的藥品,由國家發改委統一定價,地方政府執行地方中標價,取 消醫院15%藥品加成之後,基層醫院享受財政補貼。不過,銷售同種藥品的零售藥店卻享受不了這個待遇。「賣基本藥物,藥店不賺錢,還可能貼錢。」江西開心 人大藥房董事長梁永強告訴本報記者。
另外,根據現行的醫保報銷政策,即便醫保定點藥店能享受基本藥物「零差率」的財政補貼,病人在藥店刷醫保卡也僅僅是個人賬戶基金而不是統籌賬戶基 金。比如在廣州,病人在基層醫院買10塊錢的基本藥物,只需個人掏2.5元,但到醫保定點藥店買同樣的藥品,即便刷醫保卡基金也需要掏10元。
不久前,在一次行業論壇上,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於明德說,目前,醫保定點藥店僅佔全國零售藥店總數的34%。「如果在未來,政府選擇了持續擴充醫保定點藥店的數量,選擇了充分發揮零售藥店在藥品供應方面的作用,也就是選擇了『便民』。」
而商務部市場秩序司藥品流通處處長王勝利則在近日「廣東藥店聯盟成立大會」上提出了他的看法:「藥店零售終端應該和基層醫療機構一樣享受醫保報銷費用,在那裡購藥享受同比例的報銷,至少大家有一個選擇,也有一種制衡。」
不過,從現實來看,放開零售藥店醫保報銷,解決社區醫院藥房與零售藥店競爭的問題,給零售藥店體系生產發展空間,這條路還很長。去年5月,商務部曾 在其公佈的《全國醫藥流通行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徵求意見稿)中提出:「社區醫療機構藥房和現在的零售藥店要一體化,有零售藥店的地 方,社區醫療機構不應再建藥房。」
但在今年5月5日正式公佈的《全國醫藥流通行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中,原來「藥店代替藥房」的提法卻已經消失,只是提及「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和醫藥分開的逐步實施,鼓勵連鎖藥店積極承接醫療機構藥房服務和其他專業服務」。
業內普遍認為,即便這一政策能順利落地,零售藥店依然面臨醫保報銷方面的劣勢。鄭浩濤認為,應該把醫保門診統籌基金的一部分放到醫保定點藥店來,讓參保人在醫院和藥店享受同樣的報銷政策,同時藥店行業也能得到新的發展空間。
中小連鎖藥店轉型刻不容緩
由於深受新醫改政策衝擊,現在零售藥店已經進入了微利時代,梁永強向本報記者透露,除了海王星辰等大公司的毛利率還能保持在40%上,一般連鎖藥店的毛利率只有25%~30%。
同時,商務部「醫藥流通『十二五』規劃」也在積極推動零售藥店業的整合,王勝利向本報記者提及,「十二五」藥品零售行業連鎖百強的市場份額要達到60%以上,而現在只有39%。
在這樣的形勢下,國內零售藥店業呈現出兩種趨勢:大公司全國擴張或區域擴張,中小連鎖藥店區域結盟。
「現在連鎖藥店業大公司正在通過收購兼併繼續擴大,但對於一般的中小連鎖藥店而言轉型刻不容緩。」鄭浩濤認為,多元化經營是中小連鎖藥店轉型的必由之路。
而本報記者也注意到,近兩年中小連鎖藥店紛紛往多元化經營轉型,除藥品之外還開發了藥妝、保健食品等大健康品類。
http://news.imeigu.com/a/1318973822502.html
魏翔,北二外中国闲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
在这个行业,质量是靠规模来保证的,而不是相反。“如家”开发高端精品酒店、开拓三线城市市场,都是对规模化的纵深利用,只有在这些利用成功的基础 上,才会有质量的保证。丢失了规模优势,经济型酒店的质量不堪一击。经济型酒店和高星级酒店不一样,失去了规模支撑,它向质量靠近,就是向死亡靠近。
最近二十年,中国的闲暇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大大得益于闲暇经济的这种进展。目前,经济型酒店行业出现了新态势,这些态势比以往更加复 杂,也被赋予了更模糊的解说。据我们的观察,中国经济型酒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地靠拢宏观经济,如此密切地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
规模化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最近十年,经济型酒店的一个最大动态是,行业领军企业迅速加大了扩张规模和扩张速度。最近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型酒店门店数增至5870家,如家、7天、汉庭等主要经济型酒店集团的市场份额从2009年的23%增长到40%。经济型酒店的扩张出现跨越式发展。
对这种扩张速度,学者和媒体的评论罕见地一致,他们认为,这种扩张导致:管理质量跟不上规模化的速度;利润被摊薄,收益率下降必将拖住规模化的步伐;竞争出现白热化,经济型酒店陷入价格竞争的泥潭。
但实际上,在中国的经济型酒店市场上,我们的规模化不是过度了,而是才刚开始。我们不但要说“只有规模化才能生存”,而且要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首先,经济型酒店的绝对供给量不足。
全国总共近6000家经济型酒店,只占中国所有酒店数的不到20%。美国的经济型酒店大概10倍于中国,占其所有酒店数约75%。而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越过45%,和美国相当。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型酒店的绝对数量不足。
其次,成本优势是未来经济形势对经济型酒店的首要要求。
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经济型酒店客房超过1500间,汇集了全国经济型酒店四分之一的供给量,另外50%的供给集中在沿海的一二线城市。剩下25%的客房散落于其他75%的中小城市。在中国宏观经济背景下,这种格局蕴含了两重含义:
近期内,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强劲,并存在价格和收入螺旋上升的趋势,同时,城市化的纵深化进程正在加速,这使得中小城市的消费能力在近期提升很快,经济型酒店在大城市的定价策略可以平行推进到中小城市,而且客源充实。中小城市存在经济型酒店进行规模化的大量成本空间。
长期内,中国经济最先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增速放缓,消费力回缩,经济型酒店的成本优势大于质量优势,通过纵深空间的规模化深挖规模经济、累积未来低成本的能力,是不二的战略选择。从这个角度看,还有什么比更加彻底的规模化更具生命力呢?
第三,规模化不足拉了质量提升的后腿。
不少人认为,目前的经济型酒店规模化过快造成质量管理脱节。这种看法来自于常识,却缺乏对整个行业的认识。
中国经济的增长,依赖于中国低成本的制造业。通过这种比较优势,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起后续的创新型制造业。这就是经济学家林毅夫所定论的比较优势和自生能力发展模式。经济型酒店的战略发展逻辑与之完全一致。
通过空间纵深发展、局部覆盖性投入,经济型酒店可以在未来获得“掠夺性定价”的能力。这种能力得到了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的支撑和呼唤。如果没有这种宏 观基底,我们需要对目前的规模化表示忧虑,但在这样背景下,我们的问题转为,通过什么更好、更彻底的方式,可以更坚固地获得规模化?
国际化
并非为品牌提升 依靠“中国流”延展规模化
最近,中国酒店业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国经济型酒店品牌首次走出国门,“锦江之星”将以品牌授权方式落户菲律宾。为此,评论认为,这开启了中国经济型酒店国际化发展之先河,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输出。
针对于此,也存在反对的声音。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型酒店并不具备进行品牌输出的实力,且对外品牌输出的经验不多;选择拓展的市场,必须经过一个系统深入的调查,要找客源输出地,而不是输入地,需要两地客源之间的互动。
如果说,中国在国际上的成功得益于生产环节的规模化,那么,中国国内的成功企业,大多得益于消费的规模化。从网易、阿里巴巴、携程网、海尔到如家和神州租车,都是靠“网聚人的力量”获得了超常规发展。
经济型酒店的国际化,基点在于是否能充分利用国内优势,“网聚人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型酒店的国际化,是规模化的外延。
如果把国际化的目标设定为品牌提升或质量改进,对中国经济型酒店来说就是走上了南辕北辙的道路。正确的目标是,通过国际化,加强规模化;通过国际化,把国内“漏损”到国际上的客源“抓”回来,将国内规模化延伸到国际。
为此,中国强劲的出境游所形成的“中国流”,是经济型酒店进行国际化的最大支持和最大目标。中国的经济型酒店进行国际化,最需要的是客源输入地,也就是中国出境游的目的地。我们并不需要太多关注客源输出地。
中国经济型酒店在对中国商务客人的规模化、标准化服务上积累了深厚的经验,但在对中国游客的控制和了解上,不及大型旅游集团。因此,经济型酒店的向外输出,一个可选的路径是和旅游集团的合作和共赢。同时,这也为旅游集团的纵向一体化提供了一个蓝海领域。
(责任编辑:胡涛)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18/zMMzA3XzM3MjUzMw.html
上市公司“炒钱团”系列报道
“很紧张,很担忧。”10月17日下午,杭州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以下简称“小贷公司”)老总在电话中忧心忡忡。
昔日涓涓供给上市公司利润宝库的小贷公司,如今正遭遇放贷资金断流和坏账的尴尬。
在民间资本最为发达的江浙一带,400多家小贷公司即将面临资金池干涸烦恼。“温州有20多家小贷公司,每家注册资本大概在1亿到2亿元之间,但现在基本已没钱可贷。”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
江浙样本仅仅是冰山一角,由银根紧缩引发的金融体系连锁资金紧张困局正由温州逐渐全国扩散。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接受采访的多位银行人士承认,“现在资金链已非常紧张,银行自身都缺钱,更不要说把钱借给小额贷款公司。”在四川东南,某国内知名国资背景的小贷公司人士透露,“从下半年开始,客户贷款需求急剧增多,之前还有拉业务压力,但现在钱早就贷光了。”
而更大的风险在于,由于信贷风险的蔓延,小贷公司发放出去的贷款也面临着坏账的风险。
但上市公司们却并未停止对其经营牌照的角逐。10月11日,海欣股份(600851.SH)发布公告称,将作为主发起人投资4100万元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成为年内第8家参股小贷公司的上市公司。
融资之困
作为民间资本高度集中地区,江苏、浙江两省一直是全国小额贷款行业中心。2008年第一批拿到小贷公司牌照的10家上市公司中,除张江高科(600895.SH)位于上海外,其余九家公司均为浙江省内企业。
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江苏、浙江两省更分别凭借426.46亿元、276.87亿元的实收资本以及616.62亿元和419.16亿元的贷款余额,位居状元、榜眼之位。
而伴随着银根不断紧缩,资金链紧绷问题也在江浙一带表现最为严重。
“小贷公司融资来源为股东投入的资本金和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最高上限为注册资金的50%),但现在资金链紧,根本无法从银行贷到款。”周德文表示。
张家港另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人士向记者诉苦,“公司早就没钱拿出去放贷了,现在只能干等已借出的资金回流。”
“我们公司在省金融办评选的小贷公司中评分较高,平日跟一些银行关系也比较好,所以现在还能贷到50%资本金。但业内很多小贷公司已经无法贷到款了。”前述杭州小贷公司老总告诉记者。
他不无担忧的表示,“下半年资金紧张情况比上半年严重。虽然政府接下来会制定相关缓解措施,但由于政策体现到实体经济上的延后性,推测资金链紧张的局面仍将持续较长时间。”
而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目前杭州小贷公司的贷款利率基本在基准利率的3倍左右。“我们没有完全按市场化将利率随行就市涨到4倍的利率上限。现在中小企业负担太大了,从我们这儿贷到款可能就是为了去偿还上一笔借款。”有杭州小贷业内人士透露。
“也有第三条融资之路可走,就是依靠股东扩大注册资本向小贷公司注资,但浙江省对小贷公司管理颇为严格,变更注册资本要经过政府部门批准,门槛比较高。”周德文表示。
《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当地小额贷款公司设立1年后,经省金融办审核才可以增资扩股。
除江浙两省外,国内小贷业务排名第三的内蒙古自治区中,小贷公司融资问题也相当严重。
“呼伦贝尔大概有四五家小贷公司,发起人股东多为当地煤老板、暴发户身份,在之前信贷较为宽松时候,银行就不是太愿意放贷给它们,现在资金链这么紧张,银行自身都缺钱,更不可能借给这些小贷公司了。”一位呼伦贝尔银行界人士告诉记者。
与 浙江省相比,内蒙古当地政府对小贷公司发起设立管制相对宽松,有限责任制小贷公司注册资本下限为500万元,股份有限制注册资本下限为1000万元;此外 允许境外小贷企业或金融机构担任股东。由于当地监管部门在股东增资方面未设立较高门槛,股东增资成为内蒙古小贷公司融资主要渠道。
其中,内蒙古第一家试点小贷公司“融丰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于2006年10月挂牌营业,初始注册资本仅为3000万元,而目前,该公司注册资本已经达到4亿元。
“由 于银行借款渠道已经被堵住,股东资金实力实际上决定了小贷公司的贷款规模。目前呼伦贝尔地区小贷公司利率基本是银行基准利率的2到3倍,不过由于当地地下 钱庄比较发达,小贷公司自身贷款规模小、短期利率高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自身发展。”上述当地银行人士指出。
坏账风险激增
而随着资金链的日益紧张,小贷公司不得不面对激增的客户违约和坏账风险。
“在整个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企业实在拿不出钱来还贷。”前述杭州小贷公司老总颇为无奈地告诉记者。
“针对坏账风险激增的问题,我们也迅速做出应对,比如在跟客户签约时规定,在其完成订单收回资金后必须立刻偿还对我们得借款。此外我们也会督促客户做好自身财务管理。”该杭州小贷公司老总表示。
“宁波这边企业资质相对较好,加上政府最近又相继出台多条救市政策,所以暂时还没有出现大规模企业倒闭,资金链断链的情况。”一家宁波较大规模的小贷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
“我们主要给老客户放贷,违约风险相对比较小,”不过该董事长也承认该公司最近放贷延期和违约现象有所增加。“比如之前说好20日坏款,现在有可能拖到月底才还。”
“浙 江地区的小贷公司其实是夹在两边为难。”周德文认为,“从贷款客户方面看,信用额度好的客户早就被银行抢走了,面临的放贷风险相对较大;而从收益方面来 说,小贷公司远不能跟民间高利率相比,此外由于融资限制和资金链断流困扰,利润基本已经被限定,而随着还款延期和坏账激增,小贷公司实际收益也将受到影 响。”
而小贷公司的如此困境,或也将会传导到参股的上市公司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0z4d5.html
噹噹從上市至今的股價走勢當然會讓當初參與IPO的投資者再一次感受什麼叫做夢魘。
B-C的互聯網行業,是一個殘酷競爭到極致的行業,價格的透明和低價銷售的規模激增,使得進入者眾,而存者也苦不堪言。只有在經歷了長期殘酷的生存挑戰 後,剩者才能為王。但也僅僅只能維持極其微薄的毛利和淨利空間。而且從盈利來說,是非線性的增長,在達到規模的平台後,盈利可能出現跳躍式增長。本質上 說,對於B-C的企業而言,前台的網站等等都是浮云,絲毫沒有任何技術或壁壘可言。後台的物流配送、信息處理、管理能力等才是核心關鍵。
對於消費者而言,這是一種愉快的轉變,而對於投資者而言,除了實力最雄厚的企業,其它注定了都是陪太子讀書。站錯位置,就是毀滅性的資本損失。因此,對於嚴肅的價值投資者而言,這類企業的確不是最佳的選擇。不要說10年,連5年都無法預測清晰,這是一個風雲變幻的行業。
可見,噹噹在2010年唯一的一年實現盈利,也許正是為了IPO的順利。上市後很快便重新陷入虧損。
報告起始日期 | 2007-01-01 | 2008-01-01 | 2009-01-01 | 2010-01-01 | 2011-01-01 | 2011-01-01 |
報告類型 | 年報 | 年報 | 年報 | 年報 | 一季報 | 中報 |
淨利潤率(%) |
-15.7791 | -10.6724 | 1.1605 | 1.3491 | 0.4472 | -1.7124 |
銷售毛利率(%) |
18.2561 | 16.6101 | 22.4807 | 22.1678 | 19.4886 | 16.6871 |
營業利潤率(%) |
-17.4232 | -11.4595 | 0.7504 | 0.4427 | -0.6393 | -3.829 |
稅前利潤率(%) | -15.7791 | -10.6724 | 1.1605 | 0.8205 | 0.2935 | -1.7856 |
淨資產收益率(%) |
45.672 | 4.2117 | 0.2175 | -1.8092 | ||
總資產報酬率(%) |
2.675 | 1.709 | 0.1103 | -0.8787 |
毛利率來看,噹噹所經營的圖書毛利率還是很高的,顯著高於京東所經營的3C產品(即便門店的毛利率也不過在9-12%)。即便如此,在高昂的費用開支面前,淨利潤率仍然是薄如紙片。上市前更是連年大幅虧損。
上市前夕的2009年末,噹噹已經是行走在懸崖峭壁中,必須要PE等資金不斷融入直到上市。
2009年末,公司總資產8個億人民幣(下同),其中流動資產為7.73億。總負債為7.53億人民幣。股東權益只有4749萬元。資產負債率高的可怕。 欠供應商的貨款等達到6.18億,因為帳期一般不會超過1年,因此短期償付壓力很大。而手中的現金及等價物(包含短期投資)總計不過1.6576億。主要 的流動資產是存貨。而當年的經營性現金流量扣除投資性現金流淨額後也僅有1000萬的淨流入。
換言之,在過往發展中,噹噹抵禦風險的能力是極其低下的,一直都像走鋼絲一樣。而且,公司過去2007-2010年期間,只有2009年上市前一個年度經營性現金流量是正流入,而且數額較大。在2010年年報中即可變成了負流出。這不得不懷疑公司在上市前刻意將供應商的帳期拉長了。
即便噹噹上市了,手中現金也不過增加了16億人民幣不到,和其它競爭對手相比,還是太弱小了。2011年中期收入也才達到14.78億人民幣,出現 2500多萬的虧損。每年的資本開支不到一個億,這點錢幾乎做不了什麼事情。一個現代化的倉儲中心至少5-6億以上,大一點的甚至要花費10億。而噹噹降 經營範圍擴大到京東擅長的3C時,京東、易購也將觸手擴大到了圖書領域。你的戰火燒到的是毛利最低的3C產品,而自家的後院著火卻是毛利率最高的圖書。
即便現在噹噹從上市最高價已經一度下跌超過85%,但現在仍有接近40億人民幣的市值,仍高估。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3563&PHPSESSID=be635596cea421ec9167a0c39a929800
這是一個隱秘的商幫。
過去的二十多年裡,從東北興安嶺到中國西南的林區,再到俄羅斯、東南亞、非洲和北美,他們把木材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國各地,壟斷了全國90%的木材交易。
他們來自福建莆田秀嶼海濱一個叫忠門的小鎮,這個鎮子幾乎家家戶戶和木材有關。在這個同樣由南方式草根資本支撐的行業,他們幹得和東莊鎮走出的游醫群體一樣出色。他們有自己的家族網絡和生意信仰。他們還正在向產業鏈上游及國際化延伸。
一座邊城和一個商幫
綏芬河號稱「中國木業之都」,也是忠門人最早經營從俄羅斯進口木材的口岸,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一批又一批的忠門人來來去去。在這個只有十幾萬人口的小城,曾有「十個人中有一個福建人」的說法。
故事要從黑龍江太平嶺東麓的邊城綏芬河說起。
10月17日,綏芬河下了今年第一場小雪。晚上7時許,住在火車站北側貨物小區的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向站內密密麻麻的鐵軌線。火車的轟隆聲已經迫近,幾分鐘裡,鐵軌線間已經聚集了五六十個人。
火車滿載從俄羅斯那邊運來的原木。當火車開到跟前,人們忙不迭地用手電筒掃射裝滿原木的車廂。很快,當火車在站內停穩,人們卻又開始陸續散去。整個過程前後不過十來分鐘。
張國林帶著他的小侄子張建東走在人群中,聚散的情景讓他們想起在莆田鄉下看土檯子的莆仙戲。不過,這晚的場景遠不是一年中最壯觀的。「年頭搶貨 的時候,站內不到三百米長一段,擠了四、五百人,黑壓壓的。大家搶著打火車皮上的電話,把貨主的電話都打爆了。」張國林對《創業家》記者說。至於最後木材 的交易,就像日本海鮮市場裡拍賣金槍魚,誰出價高誰成交。有所不同的是,貨主只需坐在家裡,從電話那頭聽木商們競價。
從凌晨五點開始,這是張國林伯侄兩人當天第16次進站看貨。「火車快到的時候,火車站的服務台會用飛信通知我們。如果有我們訂的貨,飛信會告知 車廂號,在哪個貨站卸貨。」張建東說。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所訂貨物到站的準確時間。「有時候五六天就到了,有時候十多天也沒到。」通常,這樣一列從西伯利亞 始發的火車,要在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遊蕩十天左右,逐站加掛載原木或木方的車廂。到綏芬河車站時,已經攢到長長的三十多節,要用三個火車頭才拉得動。由於列 車收貨的時間彈性較大,不太準時是正常的。但一年到頭,張家伯侄不會錯過任何一趟車。
進入十月份,對木材尤其是建築用木材的銷售來說已經是淡季。因為冬天將至,全國各地的建築工地往往都臨近停工了。不過,這時候卻是木材商們囤積 木材的好時候。冬天是俄羅斯的伐木季,木材貨源最豐富,價格也更低。看了十多年木頭,張國林對俄羅斯來的「好料」還是忍不住嘖嘖稱讚。
第二天上午,張國林在車站貨場教記者辨認白松、白樺,什麼是落葉松、水曲柳、柞木、榆木,指著大水曲柳斷面上的年輪對記者說:「這樣的木頭起碼 有六七十年了,在興安嶺都找不到了。從俄羅斯過來的,真是要什麼料有什麼料。」俄羅斯木材大部分是建築用材,但水曲柳屬硬柞木,是做家具的材料。
今年49歲的張國林不識字,更不會發短信。聯繫他時,濃濃的莆田口音讓記者只能根據發音,請當地的出租車司機幫忙找到他。不過,讀寫能力顯然沒 有成為他做生意的障礙,「大伯之前在北京朝陽四季青的貨場裡看了十年鋸台。對木材比誰都懂。火車上的木頭好不好,他老遠就能看出來。」張建東說。張建東是 去年初來綏芬河的,在北京和莆田老家唸完了初中,他的學力足夠幫助伯父解決生意中涉及的書面問題。
關於語言,怎樣和俄羅斯人溝通的問題。木商們需要在綏芬河當地雇俄語翻譯。說到翻譯,張國林馬上感嘆「老闆不好當」,一方面,是因為翻譯公司的收 費不低,到今年,業務季的翻譯月薪比去年高了近2000元,達到了近7000。「他們去俄羅斯,除了工資,吃住都由我們管。平時用不著他們的時候,照樣也 得開每月3000塊的工資。」張國林說。另一方面,無法鑑別翻譯得好壞也讓他有點頭疼。隨身的「翻譯官」往往是20多歲的年輕人,有的在俄語方面也是二把 刀,「他們表達不好我們就完蛋。」張國林說。
和1995年就到綏芬河的二弟張國泰相比,張國林做進口貿易並不算老手,他所經營的聚鑫木業公司是2005年和三、四個股東合開的。大股東是一個叫潘文春的莆田忠門鎮同鄉。張國林說他手頭只有幾百萬,佔的股份很少。股份制是忠門木商們基本的組織形式。
除了貿易公司,張國林還在綏芬河和同鄉合資開了木材加工廠。他領記者參觀了鋸房和烘乾房,「大家都有股份,哪怕只有一點點,都會拚命地干,賺到錢就可以找人搭伙做別的。」
張國林一共雇了七八個固定員工,其中的「骨幹」大都是莆田來的親戚朋友或忠門鎮同鄉。他們往往從事的是一些帶有專業性的崗位,比如叉車、抱車司 機、鋸手和烘乾房主管。這樣的工作是同鄉們進入這個木材行當的起點。員工吃住由公司負責,另外可以拿到每月3000多的淨工資。其他崗位,比如發貨時才需 要的捲尺(量木方尺寸),則臨時雇東北當地人來幹。
綏芬河號稱「中國木業之都」,也是忠門人最早經營從俄羅斯進口木材的口岸,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一批又一批的忠門人來來去去,像張國林這樣的莆田籍木材商目前有幾百人。在這只有十幾萬人口的小城,曾有「十個人中有一個福建人」的說法。
近幾年,隨著其他對俄貿易口岸的開放,原駐綏芬河的忠門人開始分散到滿洲裡、黑河、二連浩特以及新疆的阿拉山口。綏芬河的木材商的人數也從前幾 年的幾千人銳減到了幾百人。不過,隨著資本的擴大,人數的減少並沒有削弱這裡的木材交易,根據當地的數據資料顯示,這裡的木材進口量目前仍佔全國的 1/3。每天從俄羅斯開來的列車絕大部分裝的是木材,只有夾掛的少量裝礦沙和化肥的車廂。
張建東說,和「佔車站貿易80%」的木材相比,綏芬河的街店生意「不叫生意」。在許多當地人的眼裡,木材也的確是綏芬河的主業。帶記者找到張國 林的那位出租車司機沈全海,在綏芬河開了20多年出租車,對綏芬河每一家木業公司的位置瞭如指掌,能說出許多莆田木材商的姓名。在他看來,莆田人之所以能 壟斷當地的木材貿易,在於兩條:一是比當地人更能吃苦,二是有資本。實際上,資本也是在吃苦中積累的,「他們剛來的時候,城市還沒開發,很艱苦。」沈全海 說。綏芬河的市容的巨變是近兩年的事,從牡丹江到綏芬河的高速公路也是前不久剛剛通車——公路運輸對木材商很重要,「汽車兩天就到了北京,火車還要訂車 皮,前後要七八天。」張國林說。
忠門人這種徹底的行商精神的確少見。張國林給記者的印象是生命力旺盛。他不會開車,每天在火車站和貨場之間走來走去;聲量大,胃口極好,晚飯時 規律性地喝上一瓶半斤裝的「牡丹江」白酒。而張國林伯侄偶爾去打打麻將的春雷貨運站裡那個叫潘木英的老闆也是個小小奇蹟。她每天坐在辦公室的電腦前一邊打 八十分,一邊用電話調配車輛,做著木材聯運生意。她今年39歲,是五個孩子的母親。和張國林一樣不識字,帶在身邊的11歲的小兒子是她的助手,每當要簽合 同的時候,就由小兒子代筆。她對記者說,住在綏芬河比住老家還習慣,因為這裡的冬天有暖氣,老家沒有。
木商家族和壟斷生意
木材幫的最早起源,是莆田忠門鄉下的蒸籠生意。從1990年代以後,整個中國成了一個大工地,木材的需求進入了高峰期,莆田商人也隨著各地城市發展的步伐,形成了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
在綏芬河車站附近的一家沙縣小吃,張建東用向大伯臨時要的一百元錢請記者吃了一頓早餐。他今年18歲,身量比伯父小得多,是張家四兄弟中的第10個孩子,來綏芬河之前在北京呆了10年。
關於童年,張建東對在北京石景山黃莊度過的那一年印象最深。那裡的木材廠規模很大,烏泱泱都是說莆田話的人,他常常在廠裡的大圓木和木方垛上爬。一年後,他跟著大伯搬去了海淀的西北旺,在那裡開始上學。
張建東記得,小時候家裡只有一套鋸,不像現在,公司的每個鋸房都有三套。他把北京本地的同學稱為「千金、少爺」,「和他們不一樣,我們從小就有 自食其力的想法。」從小學三年級起,他都是在學校裡做完作業再回家,然後跟大人一起幹活,「原木我還搬不動,就搬木方,天天碼來碼去。」跟妯娌們一起去北 京的母親幾乎不監督他做作業,只說,不好好上學就得幹活。「莆田人的孩子從小就懂木頭,看樹皮,看結疤就知道木頭好不好。」
上完初中,他的父母和叔伯幫他做出了抉擇:「學習成績不算太好,可能考不上重點大學,那就直接去做生意。」他身上有農家孩子的淳樸氣質,他說綏芬河最好的慢搖吧是莆田老鄉開的,「我是小孩子還不能去」。不過,他也知道做生意要和政府打交道,知道綏芬河剛剛換了市長。
以家族為單位,上下游聯動,張家是莆田典型的靠木材起家的商業家族。
上世紀90年代初,張家四兄弟一起到了北京,從跑工地及和同鄉合作採購木材起家,從販賣興安嶺的木頭開始,在興安嶺資源枯竭後又轉向從俄羅斯進 口木材。今年初,老二張國泰有從綏芬河回到北京,開始兼營和木材生意相關的鋼材;張國成則轉行在北京朝陽開了一家閩式海鮮酒樓。老三張國中,也就是張建東 的父親,留守忠門供養母親。部分地依靠兄弟那裡拆借的資金,張國中和別人合夥買了一條200多萬的漁船,幹他打漁的老本行。
如今,張家的生意已經向下一代延伸,且不提剛剛上道的小侄子張建東,大女婿是張國林的驕傲:「他在北京做鋼材生意,有6輛好車。」
從北京發家,北京堪稱莆田木材幫在北方的大本營,儘管如今的很多木商去了山東、天津或者內蒙、新疆,他們的家眷往往大都住北京。「我媽媽、老 婆,孩子、小孫子都在北京,我們只有到年底才會一起回莆田過年。」張國林說,「莆田的元宵節是全國最熱鬧的,去湄洲島拜媽祖,初六開始到處搭台唱莆仙 戲。」
這種鄉情在莆仙話裡有一句話概括得很熨帖:「長安雖好不如久居(舊居)。」 這話是潘文春對記者說的。在北京朝陽管莊的一處院子裡,記者見到了潘文春,他就是被張國林稱為公司幕後「大老闆」的人。說起木材幫的來龍去脈,他比張家伯侄追溯得更遠。
木材幫的最早起源,是莆田忠門鄉下的蒸籠生意。
1980年前後,三三兩兩的忠門人開始背上幾個蒸籠走南闖北,跑遍了國內很多地方的機關和各種單位的食堂。忠門蒸籠是一門有著200多年歷史的 手藝。「蒸籠一開始都是用竹片編的,木頭料的應該還很少。好的蒸籠師傅能把不到一公分厚的竹條薄成很多片。」潘文春說。在三十多年前,一年能在外頭掙到三 四千塊錢的蒸籠師傅,會興高采烈回家。「70年代末,在咱們老家跟包工頭打工,一天才掙兩三塊錢。」
關於蒸籠生意向木材生意的轉換,北京福建木業家具商會的秘書長唐榮耀補充道:「很多莆田木材商都有過賣蒸籠的經歷,從莆田出發,一路跑到上海、 北京、東北、內蒙。」而通過做蒸籠,忠門人和毛竹、木材打起了交道。而在全國各地找到毛竹和木材的貨源後,他們把眼光投向了建築工地,開始販賣竹膠板和木 頭。不過,木材屬於國家控制的資源,在各地的砍伐和交易需要指標,莆田人的辦法是,花錢找以各種機關、單位的名義,找林業局買指標。
45歲的潘文春是1984年到北京的。這年中秋後,他揣著父親給從信用社貸的500塊錢,到福州上了去北京的火車。「44塊錢買了一張站票,到 北京已經花掉了100多。冬天快到了,我根本買不起毛衣毛褲。」他到北京的第一站是朝陽東面的老八里橋,住在三堂哥潘文龍租的當地老百姓的一處菜窖。
「就像偷渡到國外打工,你去了得有一個落腳點。出來做生意沒人帶不行。」莆田人都是親戚帶親戚,朋友帶朋友。慢慢在一個地方人越來越多。「我來 的時候,在北京做各種生意的莆田人頂多有一兩萬,到現在,連家屬在內,已經有15萬人,大家分散在北京的東西南北各個方向。」潘文春說。
對於初來乍到的窮小夥來說,完全沒有資金門檻的工作就是跑業務,他開始跟著堂哥一起跑工地和機關單位,兜售同鄉的加工廠裡生產的竹夾板、工地防護欄和木花盆。如此一干兩年。到1986年,手頭有了三五萬塊錢的潘文春開始正式進入木材行業。
潘文春家有兄弟四個,另外還有三個堂哥,全都在做木材生意,和張國林家一樣,潘家的7兄弟也是個聯合體。「大堂哥比我大二十來歲,他名聲好,在老家一個包工頭那裡幫我借了點錢,當時是三分息。」就這樣他和潘文龍搭伙,兩人一起湊了二三十萬,就往東北跑。
那時候的興安嶺木材資源很豐富,所謂「火車一響,黃金萬兩」。塔河的加格達奇在當時是莆田人在興安嶺的據點。從那裡開始,潘家兄弟坐上林區火 車,差不多把興安嶺的每個縣林業局都跑遍了。當時的樺木、落葉松的價格遠比現在便宜,是三四百塊錢一立方,一個車皮裝50-70方,兩三萬塊錢。潘文春 說,當時,他們一個月也就是發三五個車皮,而不是像現在,一個月有二三十個車皮的量。他的第一桶金來自1988年起和北京東城古建公司的合作。在當推銷員 時他認識了其中的一個經理,雙方生意開始的第一年,他賺了二三十萬。
1992年,潘文春在管莊跟那裡的村委會租了6畝地,接連蓋了三個平房院子,用做辦公室和木材樣品堆場。最初是4000一畝,現在則漲到了1萬一畝。近20年來,房子沒有翻建過,只是在裡面改裝修。
記者見到潘文春是在一個早晨,他剛剛在辦公室旁的佛堂做完早課。他的法名叫長青,拜深圳弘法寺主持釋本煥為師。那個不到六平米的小佛堂裡,可以 看到莆田商人那種糅合起來的信仰。正面供著淨土宗的西方三聖,旁邊供有商人保護神的海神媽祖,以及在佛教裡鎮財殺小人的關公。此外,佛堂裡還有用昌化田黃 雕的「日出泰山群賢聚會圖」擺件。「佛家說廣結善緣,我們做生意也是要廣交朋友。按照我的佛門觀念,錢要去賺,但不能看得太重。」
生意歸生意,更大的機會需要資金實力做支撐。潘文春說,在1990年代,很多項目也還都是幾個人搭幫做。「有的工地需要個五六百萬的木頭,我一個 人都能拿下;但賣鋼材給工地,人家一天就要幾百噸,就要有一兩千萬資金,我一個人吃不下。而且,我客戶很多,不止一個項目要運作。」
潘文春說,在建材這一行裡,找不到不需要扎帳(墊資)的生意。「地產項目大的時候,一個盤幾十萬平米,一百萬平米,幾千萬就墊進去了。如果找不 到合作,你做不了。」客戶的競爭是資金實力的競爭,「幾百萬你都扎不住,對方看你沒實力,你就被淘汰。客戶關係自然也慢慢疏遠了。」
合資的各方往往是清一色的莆田同鄉,「我們很抱團。我做生意20幾年,沒有和哪個同鄉鬧過矛盾。」潘文春說。採訪中,潘文春頻頻提及的一個詞是 「做人」,所謂「做人」,實際上是一種公關模式,「你不去矇騙,朋友和客戶對你放心。否則,搞木材又不是什麼高科技,別人有錢也可以做。」
按莆田當地的統計,常年在外做木材生意的人近20萬,經營著8萬多家企業。北京的莆商組織做過估算,目前,莆田人已經控制了國內90%的木材貿易。
從1990年代以後,整個中國成了一個大工地,木材的需求進入了高峰期,莆田商人也隨著各地城市發展的步伐,形成了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由於在早在20多年前就在這個行業的上下游卡位成功,莆田木材幫在全國各地逐步形成了壟斷。
薄利和暴利
由於莆田木材幫對進口木材從上游伐木、國際貿易到下游銷售的全產業鏈掌控,所謂暴利在某種意義上是完全可能的。
從根源上說,促使莆田人外出經商的原動力,是當地糟糕的農業條件。潘文春說,在老家,5分鐘就能走到海邊,但靠海未必能吃海。莆田海濱的地理稟 賦,和浙江溫州及福建泉州一帶極為相似,山多地少。潘文春記得少年時,一大家子十幾個人靠五畝地過活,根本吃不飽,地瓜干是主食,米面則是一種奢侈。「我 們不出來經商,能把地下樹根都挖來吃掉。」
經商最初是為求生存,因此,那種野性而堅韌的沿海農民性格也體現在了生意上。說到借錢,張國林很有一股子豪氣:「我到北京的時候,在家裡不要說 三分息,五分息都借過,不冒點險我怎麼發財?」同時,在外地的木材商之間借貸利率,也沿襲了老家的標準,三分息屬於「很公道」。
好消息是,融資變得越來越容易。在北京,由北京福建總商會牽頭成立了兩家融資擔保公司,包括2006年成立的閩商投資擔保公司。到今年上半年, 這兩家公司至今共為115家企業貸出了12.52億元。記者在採訪潘文春時,正趕上擔保公司來拜訪,「以前銀行都不相信小企業,現在,連老家的房產都可以 拿來做擔保。」
融資成本下降,普通木材的利潤也在降。特別是今年,隨著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對建築用木材的需求也減少了。「賣木頭的賬面利潤看起來有百分之二十幾,但刨掉利息,工資和其他開支,就不多了。如果扎賬時間太長,利息都掙不回來也有可能。」潘文春說。
要賺錢得儘量從上游起精打細算。一部分木材商做到了產業鏈的最上游。
張國林跟記者說起一個叫張文順的木材商,今年44歲,1995年就去俄羅斯承包了山頭。俄羅斯歡迎中國人去投資伐木。具體的操作方式是,伐木商 找俄羅斯當局審批一個砍伐量,然後帶自己組織的伐木隊上山作業。張文順因此在俄羅斯兼做批發商。在綏芬河的貿易商儘管在國際結算方面必須開美元賬戶,但實 際上,在俄羅斯和自己的打交道批發商的也往往是莆田同鄉。
伐木是莆田木材幫生意中更隱秘的層面,也是最暴利的一塊生意。北京奧斯迪爾家具公司的總經理鄭功強對《創業家》記者說:「在東南亞、非洲,甚至加拿大、新西蘭,都有由莆田木商組織的伐木隊。」
隨著木材幫的國際化,在木材進口貿易方面也出現了行業巨頭。「有的一年能走幾十億甚至更多。木頭批發商玩得大的,從海外一船就是好幾萬立方。」潘文春說。
和俄羅斯進口木材大部分是建築木材相比,莆田人從東南亞、非洲等地進口的,則大部分屬於名貴木材,這是一個利潤高得多的領域。但需要的資金量自然也大得多。「商人誰都想做高利潤的生意,這要看自己的實力和機會。」潘文春說。
在木材幫中,北京永輝木業的老闆陳雪峰是最早實現轉型的人之一。1995年,民航總局要建一個五星級酒店京瑞大廈,開發商的總承包商找到了陳雪 峰,使他獲得了一個涉及資金上億的項目。當時,陳雪峰和其他同鄉一樣,經營的都是國內木材,但酒店的後期裝修需要大量的高檔進口木材。當時進口高檔木材國 內需求量小,需要的資金量也大,少人問津。
拿了這個單後,陳雪峰幾乎放棄了低端的國內木材。他的永輝木業成為了當時北京三家專營進口木材的企業之一。
在朝陽區東壩名貴木材市場內,陳雪峰的永輝木業有一個兩千多平米的展廳,每年從那裡出去的流水大概是4個億。東壩市場是華北和東北最大的名貴木材市場,一年的銷售額超過200億,而1000多戶商家中,大部分是莆田人。
在這個市場中,可以找到任何你想要的國內外名貴木材。高端木材自然有比普通的建築木材高得多的利潤,由於莆田木材幫對進口木材從上游伐木、國際貿易到下游銷售的全產業鏈掌控,所謂暴利在某種意義上是完全可能的。
從東壩市場的木材品名可以看出,其中不乏被市場稱為紅木的品種。紅木是今年木材市場的大熱門,它已經成為了奢侈品甚至金融工具。其中雖有炒作的 成分,但全球範圍內紅木資源的枯竭則是事實。「紅木的成材往往要五六百年,相對於一代人來說,它已經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鄭功強說,如今在緬甸、海南、越 南等地,很多木材商都去種植紅木,但這更像是一種儀式,用以表達對那些神奇植物的敬意。
像其他行業的投資熱一樣,有著30多年經營史的木材幫,其中一些資本雄厚的商家已經實現了從木材經營到投資的跨越。作為北京福建木業商會的會 長,陳雪峰的生意是一個風向標,除了木材貿易,他還是北京中騰時代投資公司的董事長,這是一家經營房地產業和鋼材的企業;另外,他還成了瑞祥安古典家具公 司,進軍紅木家具生產領域。
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家,在30多年的經營裡,上游資源到下游的銷售網絡,莆田木材幫的行業地位已經根深蒂固,外人已經很難插足。和讓人驚訝的 莆田醫療幫的崛起一樣,木材幫也有著同樣顯著的草根氣質,但在過去三十多年以及更遠的將來,他們在大興土木的中國,大有用武之地。「現在,中西部在大開 發,我們的很多老鄉早已經把生意做過去了。」潘文春說。莆田木材幫的故事就像濾去了水分的鋸木,「那是豐富的祈禱,是一層一層渾厚的敘述,像石磚一樣被堆 砌,進而成為一種建築」。(關於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的樂評)
(來源:《創業家》雜誌 作者:劉鶴翔)
|
||||||
電子產業中的硬體組裝產業一向被視為是紅海市場,而硬體組裝中的監視器與液晶電視組裝更是紅海中的紅海。 在嚴酷的經營環境下,全球監視器大廠冠捷科技卻締造出連續十六年的獲利紀錄。冠捷科技總裁宣建生是如何辦到的? 撰文‧林宏文、謝富旭 宣建生,你可能不太熟悉的名字,但你可能每天都會「盯」著他的產品看。因為,全球每三台電腦監視器中,就有一台出自他創辦的冠捷科技。 不管是監視器還是液晶電視,這個產業已經成為電子廠商殺價搶單的代名詞,經過近二十年的殘酷洗禮,監視器(包括液晶電視)產業成為屍橫遍野的戰場。從早期 的誠洲、皇旗與雅新,不是倒閉,就是下市的命運。 不敗經營學一:專注中有廣度處在超級紅海的風暴中心,冠捷科技彷彿是一座綠意盎然的小島。宣建生從接手一家虧損的外商電視機製造工廠做起,從原本只是電視 產業不起眼的C咖,殺出生路,營收不僅年年成長,更締造出連續十六年的獲利紀錄。 帶領冠捷在這個「殺」氣騰騰環境下生存下來的是宣建生,是位待人和藹,氣質溫文儒雅的企業家。宣建生讓人感受不到一絲「殺氣」或「霸氣」,但他以柔克剛的 經營風格卻讓這個產業「最野蠻」的巨人—|南韓三星電子,以及「最霸氣」的巨人—|鴻海集團也得要敬他三分。 宣建生說:「冠捷的成功只有二個字:『專注』」。不過,宣建生口中的「專注」,表面看起來好像只作監視器與液晶電視,事實上,除了投資金額非常龐大的面板 外,舉凡大大小小與監視器及液晶電視有關的金屬沖壓件、塑料件、背光模組、LED燈條、液晶顯示屏模組組裝,冠捷都有投資。「鴻海在3C產業的垂直整合戰 力一向為人津津樂道,冠捷的戰線沒有鴻海那麼長,但我敢說,單是監視器這項產品,我們的垂直整合戰力不會輸給鴻海!」宣建生自信地說。 拜專注於單一產品並致力開拓其垂直整合的廣度之賜,在今年電子業不景氣下,今年上半年冠捷毛利率達六%,傲視監視器同業,更讓台灣電子組裝大哥大們如鴻海 (三.七%)、廣達(三%)與仁寶(三.二%)望塵莫及。 不敗經營學二:柔弱中有剛強宣建生的前半生,可說是既悲慘又傳奇。一九四九年,由於父母與國民黨政府撤退到台灣,來不及帶著宣建生一起逃難,六歲的宣建生 只能與祖母在中國大陸相依為命。小時候的他經常要上街賣茶葉蛋、水果及粽子,才能勉強維持家用。由於父母是生意人又撤到台灣,宣建生被列為「黑五類」,十 五歲至十九歲之間,被下放到千島湖附近一座發電廠,做最基礎的電工,每個月工資只有十五元人民幣。 不過,後來大陸爆發了大躍進等政治運動,加上天災,各地都發生嚴重饑荒,正值發育期的宣建生沒有足夠食物吃,醫療又落後,得了嚴重的肺結核。父親知道消息 後,積極透過中華民國救助總會(當時稱為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接他到台灣。 以難民身分到台灣後,宣建生就讀於華僑中學,雖然三民主義及英文兩科目都不好,但他仍苦讀考上成大電機系,再赴美取得博士學位,並加入奇異(GE)。這段 艱辛的成長與求學經歷,造就了宣建生日後在商場上遇到規模與實力再怎麼強大數倍的競爭對手,他皆可以發揮以柔克剛、奇謀致勝的特質。 宣建生在父親要求下,於一九八一年回台灣擔任台灣百事可樂業務副總。那個年代的台灣飲料市場,「舶來品」可樂僅占碳酸飲料市占率一成,由可口可樂與百事可 樂分食,其他五成是白汽水,四成是沙士,都以黑松最大。宣建生研究後,便推出創新口味的華年達橘子汽水,銷售大好,打破了黑松壟斷的局面。 接著,宣建生又研究,黑松的飲料都以玻璃瓶包裝,他看到當時美國已有最新的鋁罐包裝,於是便和大華金屬合作引進,極為暢銷,讓原本以玻璃瓶包裝的黑松被迫 跟進。後來寶特瓶崛起,宣建生也創下台灣第一個採用寶特瓶包裝的飲料公司紀錄。 如今,宣建生把創意與差異化,更淋漓盡致地用在監視器及電視產業內。 宣建生不自建面板廠,但卻與所有面板供應商做生意,他深入研究每家產品線,發現各家因為擁有不同世代廠房,因此切成各種尺寸也各具優勢,可以取各家之長, 讓冠捷的監視器產品線最完整,例如,友達在二十四吋最有競爭力,奇美是二十三.六吋,樂金是二十一.五吋,三星是十七吋。 十九吋寬螢幕(wide)面板監視器剛推出時,冠捷的客戶都不太敢嘗試。「客戶不敢做,我就用冠捷自有品牌AOC先試試市場水溫,結果反應大好。後來奇美 電就大量推出這個尺寸,其他客戶紛紛跟進,十九吋還一度成為市場主流!」、「就算反應不好,風險還是可以控制,因為冠捷的自有品牌出貨就算受挫減少,我還 有其他代工客戶補上來!」宣建生分析說。 不敗經營學三:競爭中有合作在監視器與液晶電視產業中,冠捷面對的競爭者,如南韓的三星、LG;台灣的鴻海與友達;日本的夏普、索尼與 Panasonic;歐美的飛利浦與西屋等大廠。但在宣建生眼中:「再怎麼強的敵人也有弱點!」更重要的是,宣建生找到敵人的弱點不是要擊垮對方,而是要 與競爭對手合作,合力把市場做大。 例如,鴻海集團旗下的群創與奇美電去年正式合併後,冠捷一度被視為「抗鴻大軍」的要角。但事實上,奇美原本在冠捷的持股非但沒有減少,兩家合作關係反而益 形密切。 宣建生分析說:「群創與奇美電合併後,現在新奇美的面板產能太大,一定要賣給別人,找出海口。冠捷的出貨量很大,就可以扮演新奇美的出海口。」與新奇美持 續合作,是宣建生看準了新奇美欠缺自有品牌,雙方仍有合作的必要條件。但是面對南韓三星電子以及LG這兩家製造與品牌皆強的對手,宣建生依然能令三星及 LG「乖乖地」與冠捷在液晶模組組裝上進行合作。 「你看三星與LG在液晶產業上已經強到無懈可擊,但在中國製造供應鏈經營與客戶關係上,冠捷仍值得他們來合作!」宣建生笑著說。「韓國人如此,更不用說日 本廠商在中國經營得更辛苦,更需要與冠捷合作!」年輕時讀的是共產主義,宣建生得到一個重要的競爭觀念,那就是「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尊敬敵 人」。前者說的是,敵人不可能完全沒有缺點,再強的高手都有缺點,歷史上有太多以小勝大的例子,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後者則是指,敵人一定有其優勢之 處,在競爭上一定要知己知彼、發揮長處,並且彌補本身的缺點,才能百戰百勝。至於戰術上要尊敬敵人,他舉鴻海在機構件相當強,在線材及零組件等進行垂直整 合,給大家很大壓力的例子說明。「冠捷要彌補這個不足,單靠自己一定來不及,只有找台灣最強的企業合作,因此,冠捷在背光模組上,就與晶電及億光合資設 廠。」「在恐龍競爭力最強的世紀中,全世界的生態不會只剩下恐龍,沒有其他動物。海裡也不會因為鯊魚最凶狠,就沒有其他小魚的。」宣建生用生態學原理比喻 他的企業競爭觀念。 買下飛利浦集團電視部門,冠捷再創高峰十一月一日,冠捷科技與飛利浦正式宣布,雙方成立一家新合資公司,飛利浦把旗下電視機生產線及品牌銷售權,都併入新 公司,其中冠捷將擁有合資公司七成股份,飛利浦則擁有三成。此項合資案,讓冠捷將成為唯一擁有國際電視品牌的台商,有機會與韓商一較高下,更取得台灣購併 與私募股權協會頒發的「二○一一年台灣年度五大最具代表性購併案」殊榮。 冠捷維持代工與品牌混合經營(hybrid)的生意模式,也與台灣其他企業不同,尤其是華碩、和碩,及更早宏碁與緯創分家後,模式更是特別。冠捷除了替國 際大廠代工外,也擁有自己的品牌,包括分屬高階的飛利浦、中階的AOC以及低階的易美迅,總銷售量大約占全部監視器與電視生產量的三分之一。宣建生透露, 在飛利浦電視品牌加入後,冠捷的品牌規模還會再擴大,屆時才會考慮分拆。 宣建生當年從大陸到台灣時,與他相依為命的祖母跟他說,「你去台灣,一定要替我爭一口氣。」這句話至今依然記在他的腦海裡,宣建生不僅大大地爭了一口氣, 也為台商未來在電視機品牌中,爭到一席之地。 宣建生 出生:1943年,生於中國福建 現職:冠捷集團總裁 學歷:波士頓大學系統工程碩士、紐約布魯克林理工學院系統工程及工業管理博士經歷:曾任美國奇異(GE)研發部門經理、台灣百事可樂副總裁、台灣艾德蒙海 外總裁 冠捷科技 成立時間:1967年 產品:監視器、電視機 業務模式:三分之二為代工,三分之一為自有品牌營業額:2011年預計可達110億美元股東結構:中國電子35%,三井15%,奇美電7.68%,飛利 浦、京東方等。 宣建生不敗的經營三心法 心法一:專注中有廣度 冠捷只在電視與監視器產業深耕,藉由廣泛的垂直整合來提升附加價值,維持毛利率。成就全球監視器的王者地位。 心法二:競爭中有合作 堅信再強的敵人也會有弱點,海洋中不會因為鯊魚最凶猛而沒有其他魚類。找出強敵的弱點,不是打擊它,而是與之合作。 心法三:柔弱中有剛強 運用代工與品牌交互掩護的混合(Hybrid)商業模式,從劣勢中找出茁壯成長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