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LED股裡面,股價最悶的要屬於封裝廠了,股價不如磊晶廠有爆發力,相對來說,本益比也較低,但是興櫃有一檔LED封裝股,今年以來股價一直在百元以上盤旋,盤中最高甚至衝破180元,艾笛森光電到底有何能耐,吸引投資人眼光? 答案是兩個字—「照明」,艾笛森營收來自照明封裝占比高達6成,堪稱最純照明股。 根據產業研究機構NextGen Research研究顯示,LED照明市場自2009到2013年,將由22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7,047億元)成長至33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兆500億元),年複合成長率達22%。 艱苦耕耘9年有成 EPS至少上看7元 「只要照明的滲透率多1%,對艾笛森來說就是幾百億美元的市場,」董事長吳建榮說。9年前,正當LED在手機背光大成長時,吳建榮和現在的總經理孫宗鼎就 決定離開億光自行創業,走一條不一樣的路,投入照明產業。創業前3年,照明沒有一毛錢收入,艱苦耕耘了7年,直到2008年,兩人才感受到LED照明產業 開始進入高成長期,即便發生金融海嘯,艾笛森EPS仍有3元,去年更成長到5元,今年法人預估至少上看7元。 孫宗鼎說,照明是用1瓦以上的高功率封裝,和只用0.5瓦低功率的手機背光完全不同,因此研發幾乎是從零開始,團隊測試組合花了3年才找到適合作照明封裝的配方。作出產品後,還必須認證,又花了1年,直到2004年才量產第1顆封裝元件。 擁有4道絕學技術 明年出貨量至少成長3成 有了產品,第2關是市場。歐洲等成熟市場都被大廠占據,吳建榮說:「我們只好用鄉村包圍城市。」從開發中國家切入。 但是一裝上去才發現,現實狀況跟實驗室大大不同,LED燈的壽命沒想像中長。吳建榮說,整個檢討才發現8成問題出在客戶的模組設計。 其中,最難解決的技術,就是光學。LED元件外緣有一層光學玻璃,可以藉此調整光源折射出來的角度,達到照明或者裝飾的效果,吳建榮說,每家晶片的發光角 度不同,封裝方式就要調整。要放上模組之前,還要蓋上一層光學玻璃讓光可以均勻照下來,達到照明又不刺眼的效果,這是二次光學(指外加一個透鏡調整光分 布),根據過去4~5年經驗,艾笛森在這個方面就累積上百件專利。 跨入模組設計後,艾笛森提案的速度也加快,大概只需大廠一半或者1/3的時間,每次客戶有問題就親自飛過去解決。此外,也有利艾笛森營收成長,模組雖然毛利較低,但是單價高有利衝刺營收,未來模組比重會進一步提高。 艾笛森目前至少布局30個國家,每個國家至少和2~3家傳統燈具商密切合作,上海的高架橋路燈、英國希斯洛機場,都看得到艾笛森的產品。 就像練武功一樣,從擁有技術、模組、燈具和通路4道絕學,今年1~7月累計營收已和去年全年相當。 艾笛森已經在中國揚州擴大產能,明年產能將倍增,而出貨量至少成長3成,預估明年LED占營收比重會由6成拉高到7成以上。 當消費性電子對於下半年疑慮漸增,反倒在照明市場發展的艾笛森,迎向每年至少成長20%以上的照明市場。 艾笛森(3591)● 股本:7.78億元 ● 預計掛牌日:2010.09.11 ● 產品組合:光感測10%、光傳輸23%、照明61%,其他6% 操作建議:本益比相對同業高,20倍以下可承接
|
|
||||||
法意群俠之一的歐斯麥指出,ROE搭配參考毛利率與營益率,可以找出獲利穩健的績優股,若逢利空打擊,股價遭修正,就是逢低買進的好時機。 口述.歐斯麥 整理.周岐原投資就是要賺錢,因此財務報表中各種財務指標裡,我最注重的是ROE︵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是將稅後純益除以股東權益得到的比率,從這個數值的高低,可以看出假設作為公司股東,每投入一元成本,能夠帶來多少回饋。一般而言,ROE比率當然愈高愈好,但也要縱向看看各年度是否有大幅波動,才能了解該公司經營的穩健程度。 觀察ROE的同時,也要參考毛利率和營業利益率的高低。高ROE的公司,代表在該產業有獨特利基或占有較廣大的市場,通常競爭力強的企業,獲利能力不會太差,毛利率和營益率也不會太低。兩者互相參照,就能看出一家公司的產業地位,是領先抑或落後,作為是否值得投資的參考。 台股中,高ROE且獲利能力較佳的公司,手機晶片龍頭聯發科及類比IC大廠立錡,都是可結合這三項指標來分析的例子。 就 財報來看,聯發科第二季獲利能力和稅後淨利都呈現衰退,ROE也跟著降低。儘管先前傳出壞消息,第三季業績有可能衰退約一成,讓公司股價在短期內下跌不 少;但從財報解讀,半年報的毛利率和營業利益率,都維持在歷史區間範圍內的五六%和二八%,獲利情況並沒有太大改變。所以即使第三季因降價影響毛利率,但 可以判斷聯發科的產品實力,應該不如想像中的悲觀。 對於長線投資者而言,這種績優股被利空打擊的時候,反而是逢低撿便宜的好時機。 最近股價修正頗深的立錡也是如此。立錡第二季稅後純益還比第一季高出一七%,ROE連帶上升,業績算是不錯;市場雖擔心德儀︵TI︶帶來的壓力,但立錡是國內產品線最廣、競爭力最強的類比IC公司,從上半年財報表現來看,立錡的表現無需持續看壞。 歐斯麥選股建議: ROE比率當然愈高愈好,但也要看各年度是否有大幅波動,才能了解該公司的穩健程度。 私房選股 公司 名 稱 營收(億元) 毛利率(%) 營益率(%) 每股純益(元)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一季 第二季聯發科2454 201.8 189.8 57.0 56.0 28.1 27.7 10.29 8.33 立 錡6286 27.2 31.2 37.7 37.9 21.7 21.9 3.69 4.33 |
|
||||||
財經部落客SmartMoney認為,每股獲利成長幅度大於營收成長的公司,代表「錢多事少」、企業經營效率高,是投資人不錯的選擇。 口述.SmartMoney 整理.歐陽善玲企業財報是逐季變化的數字,有其延續性,所以觀察時不能只看單一項目,要多方比較,才能從中研判出個股短、中期營運趨勢。 我檢視財報,有三個項目會特別留意。一、存貨,二、營收成長性,三、每股獲利成長性。其中,營收及每股獲利成長數字,要同時放在一起比較,才能找出真正的大黑馬。 譬如,營收數字成長幅度很多,但每股獲利成長卻較少的公司,就像「加班沒有加班費」,白做工一樣。最典型的例子是鴻海,營收成長幅度大於每股獲利的成長比率,表面上看起來業績風光,但對每股獲利貢獻度卻不高,等於是「做心酸」的,就不是投資首選標的。 反之,每股獲利成長幅度大於營收成長的公司,代表「錢多事少」。意味該公司的營業效益改善或是經營效率提升,是投資人布局時不錯的選擇。像工業電腦、LED及通訊族群,上半年營收與獲利數字,就符合上述條件。一般預期下半年這些產業的獲利展望佳,值得投資人持續追蹤。 其中,工業電腦中的研華,第二季營收比第一季成長四成,每股純益卻成長八六%;上半年材料短缺問題,已從八月開始獲得舒緩,第三、四季成本壓力下降、毛利率有機會提高,後勢表現令人期待。 測試設備廠致茂,第二季營收較第一季成長約二八%,但每股純益卻成長六成。由於第三季是檢測業的旺季,加上目前接單能見度高,毛利率可望持續維持高水準,第三季業績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至於通訊廠中的啟碁,上半年營收年增率五六%,稅後每股純益年增率更達一一○%,下半年在新產品及智慧型手機大量出貨下,仍可維持強勁成長動能,投資人可密切留意。 SmartMoney 選股建議: 投資首選每股純益成長幅度大於營收成長幅度的公司。 私房選股 公司 名 稱 營收(億元) 毛利率(%) 營益率(%) 每股純益(元)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一季 第二季致茂2360 11.7 15.0 54.6 58.0 27.4 30.1 0.96 1.54 研華2395 30.9 43.4 26.4 23.9 11.8 11.4 1.00 1.86 啟碁6285 40.5 54.2 16.7 15.2 6.5 5.4 1.16 1.39 |
|
||||||
熱門部落格「投資客日誌」板主Albert認為,風險控管相當重要,只要是財務結構健全、本業獲利穩定,符合這些條件,基本上是就是可以投資的好標的。 口述.Albert 整理.周岐原我投資向來先以考量潛在風險為先,所以投資範圍以可轉債、龍頭股及高現金殖利率股為主。我看財報也從降低風險的角度出發,標的不需要有很高的EPS,但流動性、本業經營必須禁得起長期檢驗。 通 常我觀察財報會聚焦三大重點,首先是流動資產必須充足且高過流動負債外,最好是經營持續收入現金的業務。再者,我長期研究偏向防守性質的可轉債,所以看待 負債項目也比較仔細,我認為除了負債比應盡量壓低,除應付帳款、退休金等必要支出外,絕不能有以短債支應長債的不良情況。第三,企業獲利要以本業收入為 主,且獲利能力穩健,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最好能持續高於一五%。 雖然目前大盤指數不算低,但仍可以找到一些業績出色的好公司,財報數據符合我的挑選條件的如中碳、中保和茂順,就是不錯的例子。 這 三家企業各有獨特利基,能確保本業穩健獲利,最明顯的跡象,就是營業利益都占稅後純益大部分比重,也就是大部分的獲利都來自本業的經營成果。而且經過金融 海嘯洗禮,這三家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近三年平均仍有一五%左右,對股東而言,投資回收程度還不錯。其中,以經營保全業為主的中保,近幾年EPS接近四 元,獲利相當穩定,而中碳是生產鋰電池負極材料領域的熱門廠商,身處在高成長、高獲利的軌道上,未來展望也值得期待;而生產油封等密閉元件的茂順,產業雖 然較冷門,除金融海嘯那一年外,每年EPS都超過四元,只要選在股價夠便宜的時機介入,其實也是不錯的投資。 此外,這三家廠商流動資產充沛,負債比都在三成上下,財務結構健康。從這些角度出發,就比較不會選到地雷股了。 Albert選股建議: 永遠要考量投資風險,負債內容單純、比率偏低的公司比較好。 私房選股 公司 名 稱 營收(億元) 毛利率(%) 營益率(%) 每股純益(元)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一季 第二季中碳1723 16.7 20.6 32.5 32.5 27.4 28.4 1.79 2.25 中保9917 14.4 14.5 49.7 49.9 23.4 23.6 0.95 1.00 茂順9942 3.4 4.2 31.7 32.7 19.2 19.7 0.82 1.31 |
|
||||||
外資私募基金近來紛紛準備出脫有線電視股權,由於不符國內課稅規定,上百億元獲利又相當驚人,引發違背租稅公平的批評。政府應立即圍堵這塊嚴重漏稅的灰色地帶。 撰文.周岐原 亞 洲私募基金業者安博凱(MBK)出售台灣第二大有線電視系統中嘉網路,進入最後關頭,據傳最後成交金額可能達到新台幣六五○億元,成為亞洲今年最大的私募 股權交易案。台灣的有線電視交易案創下天價,但是政府卻一點都笑不出來,因為安博凱只需繳交千分之三證交稅,與一般散戶相同。 安博凱於二 ○○五年成立後,隔年底就以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八○億元)奪得中嘉六成股權,並向銀行聯貸取得二八○億元資金。在貸款未還完之際,安博凱就要以六五 ○億元的天價出售中嘉股權,短短四年,獲利率高達八五%,也就是說,安博凱今年就可以捧著一七○億元現金獲利出場,這其中還未計算四年來安博凱在中嘉所獲 得的股東分紅。 就在政府財政吃緊之際,國稅局也在緊盯這項巨額交易案,「很遺憾,幾乎是一毛都抽不到」,一位國稅局人員私下無奈表示,外資 這回能夠大賺一票,主因是證券交易的資本利得免稅,加上私募基金多透過境外法人身分來台,不適用最低稅負制有關「須在中華民國登記」的課稅規定,所以才能 夠成功地在兩端避稅。 相對地,假設賣方是設籍國內的企業,即使證交所得免稅,這六五○億元仍要併入最低稅負制計算,若以一○%稅率來說,國 庫至少多了六十五億元稅收。然而在一旁乾瞪眼的國稅局,只能針對賣方課徵千分之三的證交稅,也就是說安博凱只要繳二億元稅金就可以走人,嚴重不符私募基金 所得比例。這種所得極高卻課不到稅的交易,明顯違背租稅公平的基本精神。 透過投資有線電視,外資私募基金到底賺多大?真實的獲利幅度,可能都在一倍上下,探究箇中原因,就是私募基金採用的是高額融資槓桿。 銀 行業者表示,私募基金投資國內有線電視業者,往往不是全數自行掏錢,而是自備五成金額,餘款則透過國內銀行融資五成來給付。由於這些私募基金實力雄厚、放 款「出事」的風險甚低,故銀行普遍對放款態度「樂觀其成」。近年由於利息低落,銀行不敢隨便放款,惟有購買有線電視的私募交易,因為貸款利率可比一般利率 加收一%(一百個基本點),對銀行而言收益更佳,成為少數銀行用來消化爛頭寸的去處。 私募基金成立目的,本就是追求高額報酬,至於長久經營旗下事業,從來不是私募基金的當務之急。然而在外資私募基金紛紛「來台採購」時,原本就財政告急的政府,要如何修補稅務漏洞,避免台灣成為私募基金的「免稅購物天堂」,還有待當局有所作為。 |
|
||||||
九年前,台灣神隆獲得美國FDA 查廠認證,卻因虧損連連,被批為豪奢蓋廠;九年後,台灣神隆用連續三年獲利成績,證明自己是製藥產業的明日之星。一路走來,台灣神隆總經理馬海怡堅持力求 國際規格,也打造出生技業的台積電。 撰文‧賴筱凡 談到集團軍布局生技產業,一定不能忽略的,就是統一集團轉投資的原料藥廠「台灣神隆」,它既是台灣最大原料藥廠,更是全球最大的癌症原料藥供應商;然而, 九年前,神隆卻是一家虧損連連,甚至曾被統一檢視,考慮是否要出脫持股的轉投資公司。 位在台南科學園區東緣,坐落在這裡的不是十二吋晶圓廠,更不是七.五代面板廠,而是全球生產癌症原料藥的最大藥廠。在這裡,身著白色實驗衣的研發人員穿梭 在各個實驗室,層層關卡都須嚴密管控,因為他們生產的是藥,是得對人類生命負責的藥品,多了一個化合物都可能會影響到藥的品質。 「沒有高先生的支持,也不會有今天的台灣神隆。」台灣神隆總經理、也是神隆創辦者馬海怡,進入回憶的時光隧道中,內心充滿感慨。因為九年前,沒有人相信台 灣神隆會成功,外界貶多於褒,更讓她感謝一路走來始終力挺的大股東──統一集團創辦人高清愿。 選擇高門檻原料藥為切入點一九九七年,那是個台灣半導體產業盛行的年代,剛從美國回台創業的馬海怡與台灣神隆副總詹維康,要投入的卻是連枝芽都不見影的生 技產業。她很明白,在這龐大的產業鏈裡,唯有門檻高的產業,別人才跨不進來,所以,台灣神隆選了癌症藥,一種「活性高」,並且用來對抗全球死亡率最高病症 的藥。 所謂「活性高」,意即在生產過程中,小分子都須化學合成,所以製程中必須要控制的要素就更多。馬海怡選擇癌症藥,不光是因為它的門檻高,更因為她與詹維康 在美國辛泰製藥︵Syntex)工作時,就是開發同樣也是活性高的避孕藥。馬海怡很清楚地將台灣神隆定位為市場導向的公司,要做的產品不僅要有市場,還要 有高門檻。 所以,馬海怡又進一步去定位台灣神隆在製藥產業的角色。宛如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中,居中扮演研發製程、替IC設計廠生產製造一般,台灣神隆接受新藥廠的委 外代工,研發原料藥,但馬海怡心裡明白,「光替別人代工,毛利不會好。」所以台灣神隆也自行開發原料藥,進而提供給學名藥廠。 不過,台灣神隆與其他原料藥廠最大不同的地方,也與台積電著墨於製造生產相異,就在於它不投入製劑生產,是少見的「獨門獨院原料藥廠」。 對於原料藥廠來說,開發出原料藥後,大量生產製劑,進一步賣給學名藥廠,經濟規模效益可達到最大,但台灣神隆卻不這麼做。「這麼多年來,高先生只要求我們 一件事,就是正派做事,他說我們要懂得分享,錢如果都被我們賺去,不會有人想和我們合作。」高清愿的話,馬海怡始終銘記在心,所以台灣神隆只開發原料藥, 絕不跨進學名藥的生產。 連虧九年,高清愿一路相挺儘管生技業冗長的前製期,讓馬海怡看盡產業冷暖,但這都不影響她堅持的目標,「在生技產業這一行,你如果急功近利,就跑不遠。」 你今天想要在生技產業裡賺一塊錢,可能至少要努力八年,才能賺得到,「生技絕對不是一個可短期操作的行業,我們的股東比任何人都理解這一點。」馬海怡不諱 言,從一九九七年成立那天起,大股東對他們的檢視不曾少過,尤其統一集團持股高占四成,自然年年被拿出來用放大鏡看,但台灣神隆成立十三年,統一卻始終力 挺。 所以馬海怡更加確信,她就是要按照自己的腳步走。從大手筆投資四十多億元蓋廠,馬海怡一開始就要求台灣神隆要以國際規格做起,自二○○一年FDA(美國食 品暨藥物管理局)來查廠,花了不到三年的時間,○三年台灣神隆手上的第一批原料藥就開始出貨,但這還不足以證明台灣神隆的實力。 原本得花上三十年的研發前製期,台灣神隆在第九年就轉虧為盈,從產品組合、客戶選擇,甚至專利權,馬海怡都力求走國際規格。從研發過程起步,都不能有侵犯 別人專利的情況出現,甚至要建立起自己的專利庫。此外,從規格、品質到交貨期、價格競爭力,台灣神隆都一步步奠定根基,因為一路走來不易,「所以衝勁更不 能減緩下來,因為機會根本就不等人。」就是這樣的求生意念,讓一家沒人看好的企業,轉變成製藥業的明日之星。 連續三年都繳出獲利成績單的台灣神隆,年底將送件申請上興櫃,以去年創獲利新高的十.四一億元計算,EPS︵每股稅後純益︶達一.八九元。如今未上市股價 已達五十元的台灣神隆,不僅成為貢獻統一集團獲利的小金雞,也將是未來生技股中,最值得關注的一檔新股。 馬海怡 Profile 出生:1947年 現職:台灣神隆總經理 學歷:美國李海(Lehigh)大學化學博士經歷:美國Monsanto化學公司晶圓廠長、美國辛泰製藥副總 |
|
||||||
一場大病,讓NB教父林百里如作黃粱夢一般醒來,雖然錯過一整個科技世代、NB黃金時代已經過了,過去的「小老弟」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如今也成為最大的競爭對手,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卻成了最重要客戶。然而,復出二年之後,林百里把廣達未來策略看得更遠、更清楚了。 撰 文‧黃智銘、陳兆芬、楊卓翰二○○八年,大病痊癒復出時,林百里曾說自己與其當首富,更寧願當個研發、創造的小天才。的確,在台灣科技業中,比起他過去創 造的財富,他對於科技趨勢的洞見更有可觀之處。這幾年來,與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合作推出OLPC(One Laptop Per Child,百元筆電),帶動小筆電的風潮;十年前,又提出虛擬電腦的概念,超前台灣科技產業看到雲端運算商機。 二十一年前創業時,林百里幾乎是憑一己之力從無中催生台灣NB代工產業。他曾自豪地說,當年他所設計的NB生產線,雖然已二十多年,但現在幾乎所有的代工廠,還是依照它來組裝電腦。 不過,NB代工這個每年營收超過三兆元的台灣科技產業火車頭,如今卻面臨成長減緩的考驗。林百里在專訪中首度坦承,NB代工的成長有限,未來台灣應該可以朝綠色科技、文創、預防醫學,及精緻農業等幾個方向來發展。以下為訪談摘要:談NB沉淪說 肇因資源過度集中 廣達轉型走自己的路 記者問(以下簡稱問):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最近「看淡PC產業」,仁寶總經理陳瑞聰也說「一起沉淪」,台灣NB代工產業出了什麼問題? 林百里答(以下簡稱答):現在我們面對的情況是做玩具、做鞋子都比做NB好,這個產業一定有問題。我不會說是「沉淪」,但NB代工的確是成長有限了。NB代工產業是一種改良式創新的產業,因為生產力擴張相當容易,所以大家的獲利會一起下滑。 台 灣NB代工產業的問題,是資源過度集中在IT產業,現在大家忙著轉型,又都投入面板、LED、太陽能這些新產業去,所以這個現象未來還是存在。廣達未來不 會去投資這些產業,我們過去也投資面板廠廣輝,也遭遇同樣問題,後來一聽說有人(友達)要買,我就很開心地賣了(笑)。 過去NB代工是一個好產業,我們也在這個產業上賺了好幾千億元,接下來,廣達要往雲端上面去發展,我們已不是很在意是不是一哥或龍頭了,衝刺獲利比較重要。 問:這幾年你跟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競爭也都是大家討論焦點,最近他釋出腰斬鴻海成長目標的訊息,你又如何解讀這件事情? 答:我覺得郭董很了不起啊!大家都是在為台灣打拚,他一個人要養活一、二百萬名員工,是一位「大菩薩」;比起鴻海來說,廣達員工只有幾萬人,所以我只是「小菩薩」。 談未來產業 建請打造「數位台灣」綠色科技、文創、預防醫學都是新星問:除了雲端產業之外,你認為台灣未來還適合發展哪些產業? 答:我在一場會議中,曾經對馬英九總統建議,台灣未來在綠色科技、文創、預防醫學和精緻農業上都很有優勢,應該大力支持發展。 綠 色科技是我相當關心的一項產業,這不只是說太陽能電池,這個產業未來會和人類食、衣、住、行都有關,單是綠色科技如何和雲端科技結合,讓未來雲端科技使用 的設備更節能、更環保,就可以有很多努力的空間。未來幾年數位科技革命就會發生,所以我也建議總統要趕快打造「數位台灣」,在教育、醫療、交通各種方面都 往數位上發展,才能趕上其他國家的進度,雲端運算只是打造數位台灣所需要的技術而已。 問:生技產業不也是重要未來產業? 答:在美國可能是,但是台灣並不適合發展生技產業。生物科技是一項風險很高的產業,我們看美國的經驗,在生物科技的投資上,人家是一次做很大範圍、很多類別的投資,他們著眼的是只要一個成功了,就可以把其他失敗的投資賺回來。 台灣受制於規模,只能小規模的投資,所以都是集中在測量儀器之類的投資,沒有辦法進行大規模的生技產業投資,這樣是沒有辦法把生物科技發展好的。 但未來如果可以在台灣良好的醫學基礎上,結合大陸市場,我想,台灣的預防醫學是相當有競爭力的一塊產業,而生技則未必可行。 談管理接班 CEO要會想、會賺錢三個條件 十年養成接班人問:現在的產業變化巨大而且迅速,作為一位CEO要怎麼去面對? 答: 我過去就說了,我在廣達負責的是十八個月以後的事情,我是CEO,CC(指梁次震)他的角色就是COO(營運長)把這些規畫落實,這就是我們在廣達的分 工;我負責作夢,CC幫我執行。大家不要誤以為CC開了百貨公司就分心了,其實那都是委託給專業團隊去經營的,他頂多在那邊吃吃飯而已。 我們說CEO要有Vision(願景),願景是要看到十年以後的,而一個成功的CEO至少要看到未來三年的發展,我覺得我的優勢在於,對很多人文學科都很有興趣,所以在理解趨勢上,會比較有自己的看法。 問:那你是怎樣看待也是廣達重要客戶,現在被認為最能掌握趨勢的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呢? 答:賈伯斯當然更優秀,不同的是,他直接去市場上觀察,所以看法更厲害。 過去賈柏斯被蘋果開除時,他開了一間公司叫做「NeXT」,他什麼事也不做,就是一直在想,未來的人類需要什麼東西;後來回到蘋果,做出來的產品,都是顛覆市場的產品。這些看法都是實際在市場上觀察得來的,他們看的是人類下一個需要,而不是技術。 問:廣達也一直透過與MIT合作來拓展視野,可以談談現在合作的概況嗎? 答:廣達研究院除了透過「T-PARTY」計畫,每年贊助MIT五百萬美元外,內部的廣達精英學院也引進了哈佛商學院的課程,我自己也特地到哈佛上了一周的課。 我自己去上課之後,也大有收穫,台灣科技業過去看事情、看產業都太片面,但在哈佛,他們要求要站在制高點來看待事情。我回來台灣之後,也把哈佛的教授請到台灣來上課,要求廣達副總以上高層,都要到內部的精英學院去上課。 與MIT的合作也讓我們受益不少,根據MIT的研究,我們大概四、五年前就知道,今天類似iPad這樣的產品一定會出現的,所以我們也可以提早就做好準備。 問:這些課程就是用來培養接班梯隊?你曾提過一個「5+5」的十年接班計畫,可以談談現在的進度嗎? 答:我對我們現在各事業單位的負責人都很滿意,他們現在每個人都是很獨立的CEO了。 作為一位接班人,我認為角色就不是工程師這麼簡單了,一位CEO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技術,第二是行銷能力,第三是經營能力。一位CEO就是要幫企業賺錢的,所以需要全方面的能力。 |
|
||||||
去年金融海嘯退去,活下來的公司開始在沙灘上撿寶,就此開啟大購併時代。他們有的靠著互補性結盟,有的靠著成本優勢吃下對手,有的為了垂直整合購併同業,寫下金融海嘯後購併時代的新頁。 撰 文‧林宏文、黃智銘、賴筱凡去年的十一月,鴻海旗下的群創出手購併奇美電,不僅對面板業投下震撼彈,也為金融海嘯後的科技業開了代表性的一槍,宣布低毛 利、過度競爭的台灣電子科技業正式進入大購併時代。這波購併風潮從面板業一路席捲到封測業、網通業,甚至吹到新興的LED及太陽能產業,這一年來,購併企 業繳出一張什麼的成績單?對全球科技產業又產生什麼影響? 為了度過金融海嘯後的不景氣年代,一向「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台灣科技業老闆為 了求生存,不得不面對殘酷事實──「合併或滅亡」。從去年底開啟購併序幕以來,據《今周刊》統計,至今年十一月在十大購併案中,有九件都繳出產能稱霸、毛 利率提高、營收規模擴大及獲利創高峰的漂亮成績單,僅有奇美電適逢面板價跌,而意外出現首度虧損。這些購併案顯然已達到預期的目標,觀察近年來國內科技業 的合併案,早期較偏向同質性的購併,目的是把經濟規模「做大」。例如早年的友達併廣輝,晶電併國聯、元砷等;然而從二○○八年金融海嘯至今,合併案則比較 偏向互補性強的合併,目的是「做強」,例如頎邦併飛信、欣興併全懋、雷凌併誠致、隆達併凱鼎等。 但兩家公司要購併成功,並非易事,不論是企業文化、經營管理,甚至是供應鏈重整、客戶認同,在在都挑戰經營者的智慧。 雷凌併誠致 互 補性高,無人員重疊問題對於兩家公司購併來說,如何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向來是大老闆們在購併案最須思考的課題;但對於雷凌董事長高榮智來說,他卻不 怎麼煩惱。因為雷凌和誠致的結合,不管是從技術、產品線,甚至是客戶地理區域及組織結構等方面,都顯現出兩家公司的高度互補性。 一家是全球前五大無線網通晶片廠,另一家則是全球第三大有線網通晶片廠,「無線」加「有線」,讓雷凌與誠致擦出網通產業在金融海嘯後的新火花。 其 實,高榮智很清楚,在網通產業裡,光靠雷凌自己的力量,想要打敗雄霸一方的國外大廠實在太困難。因為近年來網通產業的發展,有朝向有線與無線產品一起整合 出貨的趨勢,而目前能夠提供整合方案的公司也僅有博通(Broadcom)一家,所以,他得做些改變。唯有讓雷凌補足無線產品,他才有機會與強敵博通站在 相同的起跑點,於是新雷凌出現了。 以產品線為例,雷凌購併誠致後,其電腦產品的全球市占率就出現大幅提升,由去年第四季的四%,向今年全年 的一○%大步邁進;近期火紅的平板電腦領域,雷凌更是早先一步推出,一顆專為行動產品設計的無線︵WiFi︶單晶片;至於明年後勢看好的智慧電視,新雷凌 也早已打入全球前五大電視品牌中的其中四家。 雷凌與誠致的互補性,還不僅於此,例如在客戶地區分布上,雷凌的強項是在歐美市場,誠致則集中 布局中國市場,加上雷凌與誠致的產品各自相異,因此,在行銷及業務人員上,兩者完全互補,兩個組織合併後不僅沒有人員重疊的問題,而且還因為業務擴大必須 再加人,一反過去購併引發裁員潮的經驗。新雷凌成軍後,明年員工數還將增加兩成,從今年的六百人成長至七五○人。 新雷凌在今年三月一日合併生效後,前三季稅後每股純益︵EPS︶已達六.六四元,全年有機會挑戰八元以上,為金融海嘯後的大購併時代,寫下最亮麗的代表一頁。 頎邦併飛信 不斷購併,降成本衝高毛利在十件購併案例中,靠著購併坐上全球龍頭的,有驅動IC封測大廠頎邦。前後僅花了一個月,就談定購併飛信案,頎邦董事長吳非艱靠的不是取巧,而是耐心等待。 早在兩年多前,吳非艱就不只一次向飛信董事長陳瑞聰表露「好感」,直到金融海嘯來襲,仁寶集團決定大刀闊斧整頓轉投資事業,才讓吳非艱等到了這次機會。 對於吳非艱來說,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思考購併這件事。因為他明白,唯有從購併中壯大自己,不斷創造規模效益,降低成本,衝高毛利,最後才能成為贏家,這也是吳非艱堅持要走購併這一條路的原因。 設備出身的吳非艱知道,在封測產業裡頭,驅動IC封測與繪圖卡、處理器晶片封測相比,技術門檻其實不高。頎邦要強化競爭力,就得想辦法降低成本,而頎邦向來善於自行設計製造設備,所以相同產能的設備,頎邦的資本支出總是比對手少了四成左右。 但 擁有這個優勢還不夠,吳非艱還想進一步創造規模經濟,於是他開始不斷地購併。早年頎邦吃下華宸,取得金凸塊產能,並順利躍居全球龍頭地位;接著引進聯電及 鴻海等股東,進一步合併華暘,藉以取得COG︵玻璃覆晶基板︶及切割、研磨產能;去年,他併入仁寶集團手中的飛信,一舉坐上全球最大的驅動IC封測廠。 唯有透過購併才能讓頎邦在原料採購、生產效率上更上層樓,不僅在客戶面前更有議價能力,甚至能調漲代工價格,享有更高的毛利率,讓對手很難有機會再迎頭趕上。 吳非艱的長期布局總算進入豐收期,今年前三季稅後EPS繳出三.八七元的亮麗成績單。就連美林證券半導體首席分析師何浩銘都認為,靠著購併飛信,在金價高漲之際,頎邦避過了殺價競爭,更有效將成本轉嫁給客戶,成為這波購併中的最佳範例。 隆達併凱鼎 垂直整合,縮短磨合購併期電子業展開大購併,主要就是搶客戶、拚市占率,因此十大購併案中,大多數為水平購併;但友達旗下的隆達併凱鼎的案例卻很特別,隆達吃進凱鼎的垂直整合,不僅成功將產線延伸至下游,更首創台灣LED產業的「一條龍」經濟模式。 攤開台灣LED產業結構會發現,「各有專精」是台灣業者的特色,上、下游界線分明。其中億光、光寶固守在LED封裝;晶電、璨圓聚焦LED晶片製造。然而,壁壘分明的疆界卻在隆達購併案出現後,徹底地被打破。 生 產LED晶片的隆達透過整併凱鼎,一舉將凱鼎的LED封裝產線納入,形成所謂的「一條龍」生產方式,新隆達同時可提供LED晶片製造與封裝服務。這項布局 不僅讓客戶可以有更多選擇,更可滿足客戶「一站購足」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在新隆達成軍後,所有LED廠無不緊盯其動作的原因。 「我們不能 只做五毛的生意。」隆達董事長蘇峰正認為,如果隆達只專精在LED晶片製造,會和晶電一樣,投資一塊錢,只能做到五毛的營業額,但如果隆達從上游到下游都 會做,那就不一樣了。因此雙方的購併可以快速進行,互補性讓原本相異的兩條產線各司其職,又互不重疊,大大縮短兩家公司購併的磨合期。 所以隆達、凱鼎合併案在今年三月生效後,今年前三季就將營收衝高至六三.三億元,逼近晶電的一半規模,毛利率更達到二八%,勝過億光的二七%,為科技業的購併創造另一種成功範例。 科技業購併案陸續傳出佳績,為台灣的大購併時代奠下良好的基礎,希望台灣科技業藉由優質的購併,告別自相殘殺的年代,也為股東們創造出更大的利益。 金融海嘯後,科技業開啟大購併時代購併公司 購併對象 今年前三季EPS(元) 購併成績 新奇美 奇美電 統寶 1.50 受到面板需求轉淡,第3季因產能利用率低及面板價格下跌,首度出現單季虧損。 頎 邦 飛信 3.87 合併後產能放大,順利調漲代工價格,毛利率也成功上升至30%。 欣 興 全懋 3.79 購併全懋後,欣興成為全球最大手機板廠,大吃智慧型手機市場大餅。 隆 達 凱鼎 3.45 整合凱鼎下游封裝實力,獨創LED產業的一條龍全新經營模式。 元 太 E-ink 2.02 成功整併上游材料廠E-ink後,毛利率明顯上升,甩掉同業,獨占電子紙市場。 雷 凌 誠致 6.64 不僅透過誠致的中國布局優勢提前卡位三網合一,更進一步提供客戶完整方案。 大聯大 友尚 3.78 併進友尚後,市場擴張,大聯大單季營收至少增加150億元。 瀚宇博德 精成科 1.15 入主精成科後,取得產能,瀚宇博德產能吃緊問題可望暫時解決。 台達電 乾坤 5.28 整併回子公司乾坤後,有利於台達電發展微型化產品,強化台達電的技術優勢。 茂 迪 GE energy 8.15 買下客戶奇異能源後,為茂迪拓展海外市場奠基。 整理:賴筱凡 |
|
||||||
十五年前,中國業者大量擴充產 能,一場聚酯加工絲的殺戮戰場,淘汰了一大群台灣業者。當時的集盛紡織選擇了不一樣的路,這十年來,紡織業被稱為黃昏產業的年代,集盛營收卻能夠成長三 倍;而且除了金融海嘯那一年之外,還維持了十年發股息給股東的紀錄,成為台灣最賺錢的尼龍廠。 民國四十九年,葉守焞跟蘇家兄弟蘇阿琳、蘇信三人就來到了迪化街,從布商開始,到一起創辦了集盛,今年,剛好是創業五十年。 最關鍵的一年!對抗中國搶市,八十四年往上游走 十五年前(民國八十四年),是集盛最關鍵的一年,集盛董事長葉守焞說,當時集盛以生產聚酯加工絲為主,那時中國開始急起直追。 葉守焞當時判斷,如果不選擇變,殺價競爭勢不可避免。放在集盛眼前的有兩條路,往上游走,從加工絲往上做聚酯;第二條路走尼龍加工絲的上游,做尼龍粒。兩條路各有利基。 但第一條路做聚酯,將遇到強悍對手,甚至可用路上有猛虎來形容;有台塑集團王永慶、華隆翁大銘、東帝士陳由豪。 往尼龍粒走就是藍海嗎?其實未必,這條路上除了台化,還有新藝、力鵬、福大等相繼投入。集盛有生產尼龍加工絲的優勢,可以垂直整合,所以,可以試著走下去。 最危險的一年!金融海嘯堅持開工,保住原料供應 十五年後,部分業者一個個出局了,集盛壯大了。民國九十七年金融海嘯就能看出集盛的本事,那年尼龍原料己內醯胺(CPL)跟著原油大漲,七月每噸飆上了二千六百美元的天價,接著金融海嘯發生應聲大跌,十二月跌到了每噸一千二百多美元,上下居然報價差距有一倍。 「CPL連裝貨都沒有裝貨,就打四折,集盛平均存貨有三十幾億元,」葉守焞說,光庫存跌價損失十八億元。那時,台灣吹起了停工風潮,葉守焞做了一個大膽決定,盡可能的開工,並把產品賣出去;每噸二千六百美元買的,用一千八百美元賣出去。 「自由落體,它要掉下來的時候,你在那一段抓住,就可以不必落到地下,就可以避掉損失;再抓住,又可以省掉一點損失,」葉守焞說。這年集盛虧近十二億元,是上市以來虧損最多的一年。 這是一種智慧,一種求生存企圖心所淬煉出來的智慧。原來台灣因投入尼龍粒的業者多,CPL僅有一家中石化供應,產能遠遠不足,於是有六成需要靠進口。 集盛開工率是台灣最高的,效果就出來了,集盛繼續買CPL,上游供應商也能夠繼續營運,減少了損失。說好聽是危機中患難與共,說穿了就是維持買賣紀錄。 因為石化界有慣例,你原本每月買多少,例如三千噸,下個月還能買三千噸。但一旦不提貨了,等到景氣恢復,想買料門都沒有,一切重新開始,甚至還要用高出市場價的方式來進貨。 果然隔年出現了大反彈,集盛不僅因為維持開工保住了員工士氣,也因為原料供應無虞,成為當年台灣最賺錢的尼龍粒廠。然而,光光取得原料並不能保證企業的獲利能力,本身產品也要有競爭力。集盛又憑什麼跟別人不一樣? 葉守焞說,一定要靠自己,同樣的機器,就是能做出不同產品來。這就台灣廠商的本事,例如下游客戶有天馬行空的想法,潛水衣是尼龍做的,如果能加入竹炭,可在水底保溫。但要在纖維中加東西,並不容易。 要試產,得先停機,但連續性生產的機器,一停就是損失,機台少、彈性高的台灣業者,這點就是優勢了。 接著開始試做,要一百公斤的樣品,可能要兩千公斤的原料去試做,大大小小集盛一年要試個二十次,重點是,開發了,市場未必就會歡迎,但集盛照樣做,光尼龍絲應用有六十多種規格。 紡速是兩岸第一!每分鐘跑五千公尺,比高鐵還快 元大投顧研究員何耀仁說,集盛的尼龍絲高速紡技術是台灣頂尖的,中國找不到第二家。以速度來說,每分鐘可以跑五千公尺,比台灣高鐵還要快,中國廠要是跑三千公尺就很厲害的。秘訣就是尼龍粒是由研發、由創意開發出來的。 現在放在集盛眼前的,就是ECFA能不能降尼龍的關稅,增加競爭力;接著的問題是,在中國尼龍生產技術往上追上來的時候,集盛要如何繼續拉開距離。所以,葉守焞說,眼前是春天來了,但還要專心專業,繼續找未來的生存方法。 |
|
||||||
完工七年,台北一○一去年終於繳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不但營收創歷年新高、首度轉虧為盈,辦公室也只剩下四個樓層空置,距離一○○%滿租只差一步之遙,它翻身的祕訣是什麼? 撰文.梁任瑋 去 年底,台北每家商用不動產顧問公司都收到台北一○一租賃部門發出的通知:即日起不再提供「免租期」折讓優惠。以目前信義計畫區辦公室市場免租期「租一年少 一個月」換算,一○一等於變相調漲一成租金。據了解,這是一○一大股東為了提高獲利能力,在完工七年後首次取消租金折扣,也藉著調高租金,宣示在信義計畫 區的龍頭地位,虧了六年的一○一為何變得強勢? 此外,台北一○一今年將首度出現每坪租金突破四千元以上的單位,位置就在八十樓,目前已有大型外商公司打算租下一整層九百坪作企業總部。一旦拍板定案,將成為信義計畫區第一棟租金每坪四千元以上的商辦,也將牽動今年國泰、新光等壽險業房東,調整辦公室租金行情。 根據台北一○一最新公布財報,二○一○年營收首度突破百億元大關,達一○三.五億元,較前年大幅成長二四%。反映在一○一未上市股價流通表現,已出現三五.五元的成交價,半年來上揚一一七%。獲利、股價雙漲,投資十四年的大股東終於可以露出欣慰的笑容。 除 了租金上調外,台北一○一獨特的地標成為中資企業的最愛,也是投資人看好一○一後勢的原因。一○一高層指出,目前最大營收貢獻來源還是購物中心與觀景台收 入,辦公室租賃並非主力。雖然已有七家中資企業進駐,包括中國中鋼、中國聯想、中石化集團、京泰投資、漢王科技、現代傳媒、中國交銀;但ECFA效應對於 辦公室的去化並未完全發酵。以面積計算,台企與外商公司承租比約為三比七,中資僅占二%。 以唯一進駐一○一的大陸金融機構中國交通銀行為例,面積只有五十坪,對一○一的租金貢獻度並不高;雖然目前陸企對一○一營收貢獻不高,但它卻正在發揮關鍵的影響力。 「市場上哪有房東願意簽一年租約?但是陸企就可以!」商仲業者透露,一○一非常積極爭取中資企業,例如有些中資銀行來台灣一年後才能設立分行,只會簽一年租金。台北一○一對於中企的要求都很有彈性,考量的都是未來合作機會。 「的確有些中企是透過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名義在一○一登記。」商仲業者指出,會以第三地投資公司身分進駐一○一的中企,大多是中小型企業,台面上的國企完全不會拐彎,而且堅持要以所屬省份申請。 目前一○一只剩七十七到八十三樓空置,這些高單價、大坪數的空間,主要吸引對象就是大咖中企,藉著二%關鍵力量發酵,一○一今年的營收應可更上層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