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市場受到央行5000億資金投放的刺激一片歡欣鼓舞,不少人都將此解讀為信貸擴張、央行放水的重大利好,但不少機構認為,這種解讀並不準確,央行的舉動只是為了讓系統有足夠的資金進行運轉。
當前中國經濟並未走到崩潰邊緣,但央行選擇定向註水,摩根士丹利的Richard Xu認為,其意圖可能有以下兩點:
1,中國的貨幣供應沒能達到13%的年度目標。央行在2014年更頻繁地向銀行系統註入資金,尤其是當監管層收緊影子銀行的時候。下圖顯示在銀監會8號文以及打擊同業非標前後,央行通過PSL、定向降準、SLF等工具試圖將M2穩定在13%的目標上下。
2,貨幣供應的季節性因素,在節假日或季末時點,銀行通常會出現流動性緊張局面,9月底正值季末和十一前夕,銀行資金面將會較緊。
中金固定收益部門在報告中也提到,央行首先的出發點是要通過定向釋放資金,避免9月IPO疊加銀行季末沖存款所導致的資金面沖擊。
上周,銀監會還發布了236號文,要求商業銀行的存款偏離度不得超過3%,不得通過理財產品倒存吸收和虛假增加存款。
財新引述一位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說,SLF應該與存款偏離度的考核有關。限制存款增長,就意味著限制了貸款,如果還要支持貸款總量繼續增長,就只能發一些SLF,讓銀行的存貸比合格,繼續維持貸款增長。
5000億SLF並非為了刺激經濟的另外一個理由是期限。金融博客QZ提到,此次SLF只有三個月,對於銀行借貸來說時間太短,如果央行希望刺激經濟,所選擇的工具應該放寬銀行的準備金率。但是這可能會令通脹走高,吹大房地產泡沫以及增加債務風險。(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二維碼已經成為虛擬和現實世界的重要連接點,掃一掃現實,就能接入線上。 (CFP/圖)
二維碼、閃付……為了讓消費者輕松地用手機花錢,許多公司正在絞盡腦汁想辦法,因為這是互聯網與現實經濟最關鍵的連結點。
在不久的將來,去麥當勞買漢堡,拿著iPhone6,湊近收銀機就可以付款。不需要打開特定的APP,甚至不用點亮屏幕。
這是2014年9月10日,蘋果公司描繪的最新藍圖。新出爐的iPhone6,推出了名為Apple Pay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
4天後,在國內,擁有4億用戶的微信則悄悄在其“錢包”模塊中嵌入了“刷卡”功能——掃碼支付。在指定商家,只需點開這項功能,手機上便會出現一個二維碼,商家掃碼之後,消費者可以直接用手機完成付款。
過去十年里,不少公司都想用手機代替錢包和信用卡,喬布斯也曾預言:“支付,將是一個非常大的生意。”如今,這樁生意的“錢”景越來越清晰,戰況也越來越激烈,二維碼、Apple Pay……手機上花錢的方式正在多起來。
在以往,微信的新功能往往要等到發布新版本時才高調上線。“刷卡”的默默登場,則顯得如此急切而謹慎。
這一支付方式最早是由支付寶在2011年提出的,是為數以百萬計的微型商戶提供無需額外設備的收款服務。如今,演變成了中國最大的兩家移動支付公司——騰訊和阿里巴巴——連接商戶與用戶的入口。
首批與微信合作推出條碼支付的,包含百貨、超市、便利店、藥店等行業的九家商戶。
愛嬰室,一家專門賣母嬰用品的連鎖店正是其中之一。早在兩年前,他們就統一換成了可以掃描二維碼的收款設備。
2013年9月,支付寶最先找到了他們,但由於擔心支付寶會對商家逐步提高費率,最終合作沒能談成。直到三個月前,微信團隊找上門來,他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現在,華東地區愛嬰室的八十家門店,已經支持這一時髦的支付方式。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即便被列入合作商戶,DQ、天虹百貨等的這一功能依舊在內部測試當中,並未公開運營。
對於商家來說,使用微信支付的手續費是0.3%,這要比刷銀聯卡0.38%的費率略低,微信還會根據交易額補貼商戶,不過自稱拿到了補貼的一家商戶並不願意透露具體的補貼金額。
銀聯是中國唯一一家負責銀行卡之間互聯互通的公司。在銀聯的支付體系中,發卡銀行-收單機構-銀聯要按照7∶2∶1的比例分成。但支付寶和微信出現後,直接與銀行對接,不再需要收單機構和銀聯,其中的那個“3(即2+1)”都無需支付。
這為降低費率提供了空間,但因為擔心觸怒銀聯,支付寶和微信收取的手續費都不約而同地“小於等於”中國銀聯的刷卡費率。
一旦由兩大互聯網巨頭主導的掃碼支付快速推廣,原本銀聯占統治地位的格局將被改變。
但風雲突變,二維碼支付突然被叫停,原因是有支付安全問題。2014年3月13日,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一份特急函件,要求包括支付寶在內的多家第三方支付平臺立即暫停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虛擬信用卡等業務模式。支付寶、財付通要將有關產品詳細介紹、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等情況上報。
“現在是只能做不能叫。”支付寶一位內部人士說。他們一直跟央行保持溝通,與機構的合作情況都要報備。但3月份之後,沒有做過任何支付寶線下支付的營銷和推廣。“商戶可以宣傳,但是我們不行”。
不過,他們也沒有坐以待斃,線下推廣的團隊,每個月二十天以上都是在全國各地跑市場。僅在藥店一個行業,支付寶就與二十多家藥店連鎖品牌達成合作,支持支付寶錢包付款的藥房門店超過1萬個,基本覆蓋全國。
“在世紀聯華華東片區和全家這樣的連鎖超市,使用條碼支付的比例達到7%以上。”支付寶O2O事業部副總經理沈嚴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騰訊也未曾停下腳步。
2014年5月,騰訊宣布成立微信事業群後,被任命為總裁的張小龍在發送的內部郵件中寫到,如果說微信第一階段搭建用戶與用戶、用戶與內容生產者以及用戶與商戶之間全新的關系生態是騰訊社交帝國在移動端的自我革命,那麽第二階段打造移動互聯時代生活和商業服務形態則是在挑戰阿里系電商生意的後續創新。
中投證券也認為,阿里、騰訊作為第三方支付龍頭,急需尋找線下支付渠道。二維碼天生具有線上線下同一性。
微信的辦法是,讓支付看上去更安全。例如,每天只能刷卡十次,額度在300元以內,限定在小額範圍;任何刷卡服務均視為本人行為。
此次低調推出“刷卡”,將支付功能隱藏在第三級菜單,也被外界視為央行紅線之下的謹小慎微。
條碼支付的世界只有支付寶和微信這兩個主要玩家,但另一個天地里卻已經有一大堆公司混戰了十年之久,那就是NFC。
NFC指的是消費者利用手機的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進行支付,Apple Pay采用的正是這種技術。中國銀聯則給它起了個更為親民的名字——“閃付”。
這也是監管層鼓勵的方向。今年3月,央行在叫停條碼支付的同時,鼓勵各家銀行拓展NFC手機支付應用。
不過,這個領域里利益錯綜複雜。一位移動支付界人士評價說,“臺上講合作,臺下都要獨占。混戰中,有絕對統治力的公司始終沒能出現。”
在眾多的參與者中,中國銀聯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具有NFC功能的POS終端的改造主要由其完成。
來自銀聯的數據顯示,全國近360萬臺“閃付”終端可支持NFC手機支付受理。每臺POS機的改造成本為300到500元,銀聯已經補貼了上億元。
“銀聯的利益訴求是成為支付鏈上必不可少的一環。因此,它賣力地改造POS機,為運營商、手機廠商提供解決方案,在它的方案中,運營商、發卡行、收單行、銀聯都能得到手續費分成。”上述移動支付界人士稱。
支付寶、微信這樣的互聯網公司都在推行繞開銀聯的支付方式,銀聯如何面對這種威脅,如何跟擁有廣大用戶的互聯網公司競爭,一直是外界關註的焦點所在。
銀聯產品部副總經理蔣海儉認為,銀聯卡、銀聯品牌和銀聯網絡是核心權益所在。銀聯意在制定支付領域的技術標準,風險規則,為產業鏈各方提供基礎平臺和綜合服務解決方案。
至於支付功能本身,銀聯目前給外界的態度是並不會推出。
銀聯曾推出一款銀聯錢包APP,外界猜測會含有支付功能,類似於支付寶錢包。但到現在,這一功能並未出現。
“增加支付功能對銀聯來說,並不是難事。但這就跟互聯網公司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絲毫體現不出銀聯的優勢。”銀聯的一位內部人士說。因此,銀聯錢包的邏輯是通過給用戶發優惠券,鼓勵他們用銀行卡。
盡管銀聯如此表態,但對互聯網公司來說,要跟一個有強大政策影響力、制定著標準、而且“隨時能增加支付功能”的龐大機構合作,並不能讓人放心。
對於移動支付領域的各個玩家來說,戰局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每家公司都在同時多線作戰。
今年年初,馬雲曾赴日本會晤軟銀CEO孫正義,回國後就把二維碼在移動端的布局提到了戰略的高度,同時被引入的還有日本成熟的NFC支付技術,以及虛擬信用卡。
6月,支付寶錢包發布“未來公交”計劃,通過與支持NFC功能的手機廠商合作,把手機變成一張交通卡,在全國35個城市都能刷,年底還將擴展到60個城市。
“一個草根的用戶,可以沒有那些N多飯館能打折的信用卡,可是,他可以沒有交通卡麽?”支付寶“未來公交”項目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相比於吃喝玩樂,交通是個更剛需和高頻的需求。
顯然,交通領域的支付需要比掃二維碼更為便捷的支付方式,NFC無疑是最適合的。早在三年前,支付寶就已經建立了NFC技術團隊,但苦於找不到進入NFC產業的角色安排,雪藏至今。
“很多公交公司做過支持NFC的APP,但是根本沒人下載。”上述“未來公交”人士稱,移動運營商、銀行也都推過,但困擾他們的問題是如何普及用戶。
而這正是支付寶的優勢所在,一個帶有億級用戶數的支付入口。
一個看上去很美的方案,實施起來並不容易。支付寶要去跟主流的手機廠商談合作,還要說服手機芯片廠商。
但市場正在發生變化。據“未來公交”項目一位人士透露,三星總部看到“未來公交”的新聞後,便打電話給三星中國,要他們跟支付寶合作。
一條捷徑也突然出現。住建部曾經推過一個“互聯互通”工程,加入的城市采用同一個標準,卡也是互通的。支付寶跟住建部的合作,讓事情順利了許多。
但搞定各地的一卡通公司同樣是個麻煩事。支付寶NFC負責人曹寅說,原有一卡通體系是封閉的,設計當初沒有考慮過刷手機的情況,兼容難度可想而知。
對NFC來說,蘋果的到來,真正讓整個行業突然被推上快車道。
“ApplePay對於支付業務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進。”9月18日,上海張江一家咖啡館里,握奇數據系統有限公司智能卡事業部副總經理張楚說。他已經在數據安全和智能卡行業工作了13年,在他看來,蘋果並沒有顛覆傳統支付,而是利用自己空前強大的整合能力,與產業鏈上下遊充分合作。
更重要的是,蘋果帶來了數量龐大的忠實粉絲,而且一點也不愁捧場的小夥伴:iPhone6發布會現場,摩根大通、VISA和其他銀行和支付公司的高管悉數到場。而蘋果Apple Pay 早期合作夥伴名單包括了11家美國最大信用卡發行公司,他們掌控了美國信用卡83%的市場份額。麥當勞和沃爾格林合計有22萬個美國門店也準備接受iPhone支付系統。
銀行甚至願意掏錢,每筆交易需要向蘋果支付0.15%費率。
在中國,早在幾個月前,銀聯的一位高管就曾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銀聯已經在跟蘋果談合作了。而支付寶也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這樣的談判,同樣發生在蘋果與支付寶之間。蘋果的加入能否改變以支付寶、微信為代表的二維碼技術與銀聯力主的NFC技術之間的戰局?
1、老幹媽如果要做大做強是否需要上市?
答案是否。
我不否認陶總可以忍住資本增值的誘惑是一種大眾眼中的道德高尚的行為,但是這和是否上市沒有因果關系。老幹媽可以不上市的原因是因為它的公司特性導致的。首先它是輕資產公司,生產線的初始投入並不高,也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
其次是產品比較特殊,首先它是消費品,利潤率較高,但同時又不是用量很大的消費品,吃一頓飯可能會喝兩罐涼茶或者可樂,但是正常人不會一次吃一罐老幹媽,所以它的市場地位實際上是在一個列強都忽視的角落里面成長壯大的,這種統治地位全靠消費者的口碑和習慣(當然也和較好的質量控制有很大關系),所以它的毛利不需要像五糧液和茅臺一樣大額支出在廣告費用上。茅臺的凈利率固然已經高的嚇人,但是如果看看毛利率,成本幾乎可以忽略。
列強如果要進入這個市場,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按照陶總的性子,收購兼並是肯定不接受的,那麽硬做一個新的品牌出來的話,因為本身老幹媽的定價已經較低,在這個空間有限的細分市場,超出需求的辣醬類產品消化速度是很慢,砸錢的收效就是和老幹媽同歸於盡,何況要砸多少錢才能把老幹媽幹下去還是個未知數。還不如用這錢做用量更大的油醬醋酒。所以老幹媽面臨的競爭威脅實際也不那麽激烈。
最後因為全現金結算的原因,現金流極好。所以老幹媽就在現有業務上,看不到有迫切的融資需要。所以,不上市老幹媽一樣可以活得很好。只要不進行多元化經營,中國人繼續愛吃辣,保持品質,那麽這種企業可以做得非常長遠。但這和道德操守什麽的真的沒啥關系。
2. 上市能圈錢麽?
狹義地說,上市時的增發25%股權融資,在證監會多道嚴令之下,高市盈率發行已經基本消失,上市這個過程已經“圈”不到多少錢了,可以看看最近的新股發行記錄,除去個別大盤股,首日基本都是翻倍以上,這說明二級市場交易前,一級市場的定價實際上有人為壓低的因素,大家都覺得劃算,所以才會去搶。
上市本身融資額其實是比較小的,上市公司再融資的數額散戶關註程度相對低一些,其實那個才叫大手筆,而且定增居多,就和散戶沒什麽關系了。所以,如果要廣義的說上市公司“圈錢”,是的,一家上市公司可以比其他公司容易許多的方式融(quan)到資(qian)。但是這對投資者來說是否是壞事?如果融資=圈錢,那麽銀行是不是也不要向儲戶圈錢了呢。
3. 企業上市的真正需求是什麽?
上市公司這個資格因為體制的原因在中國是稀缺資源。首先,上市公司能夠自由運用股和債這兩種基本融資工具,非上市公司無法做到;其次,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其資本市場平臺方便地進行兼並和收購,無需動用太多現金。而非上市公司的股權一般做不到大規模的股權收購;最後,上市公司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可以方便的招攬、留住專業的管理和技術人才。
4. 上市公司原始股東是否會套現走人?
首先,股權交易不是強買強賣,原始股東能走是因為有人願意接。其次,大股東沒個五六年是走不掉的,先有3年鎖定,再有法規約束減持額度,而且快速減持到後面股價就稀巴爛了。最後,這麽多錢就算拿出來了,恐怕還是公司股權的收益率高,現金放在手里是會被通脹慢慢吃掉的。尤其是散戶一般賺不到的那麽多現金。
若是通過軍師妙計,不斷收點什麽高估值的小公司進來,三五個月停個牌,小散看著拉板高興還來不及,根本顧不上罵人圈錢了吧。這里面大股東豈不是掙得更多,好不容易拿在手里的上市公司套現掉這錢就沒這麽好掙了。
5. 什麽樣的企業會需要上市?
從老幹媽的事例反過來看,其實就是重資產公司、缺錢的公司、競爭激烈的公司。涵蓋了大部分行業。
老幹媽只做自己了解的事情,這是非常正確的策略。但老幹媽不上市也很成功但是也不是因為她的高風亮節,而是因為老幹媽這樣的公司就是可以不用上。在世界範圍來看,上市是企業經營的一個里程碑,怎麽就變成一個附加了道德價值的事情了。
最後冒著被散戶噴死的風險再作死一句:投資者應當對自己的決定負責,而不是遇到損失的時候找政府去買單,尤其是明明知道有的時候規則不平等的情況下還要去投機的人。作者:知乎沈一冰
| ||||||
今年九月分,全球投資界有兩件大事:第一是阿里巴巴在美國股票上市,第二則是「滬港通」倒數計時。這兩件事,牽動全球數以千億計美元資金流動!這兩件事還都有一個共同的重要關係人——香港交易所總裁李小加! 撰文‧周岐原 李小加,在五年前接下香港交易所總裁職位前,是一個縱橫投資界、曾在美林與摩根大通位居要津的投行金童。公餘時,他也是位熱愛足球的運動健將。在港交所的足球隊裡,李小加踢的是右前鋒位置,與阿根廷足球明星梅西在西班牙巴塞隆納隊踢的是同一個位置。 二○一三年,李小加獲得一個大好進球的機會——讓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使香港股市奪下全球IPO(首次公開發行)冠軍金盃。然而,這個機會被拱手讓給美國紐約證交所(阿里巴巴要求以合夥人制上市,與香港現有證交法制及股權平等主義傳統不符)。 一四年,李小加的進球機會又來了。因為,再過不到一個月,中國「十一」長假之後,連接中、港股市的滬港通即將上路,於上海與香港交易所掛牌的八三四檔個股,將向滬、港兩地投資人開放。這一次,李小加已經蓄積強大能量,準備大腳射門! 如果李小加這次射門能成功,滬港通這項歷史性的創新方案,將更形鞏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港交所自身的股價,在宣布滬港通之後,一度大漲四成,就是最好的證明。 交易時段可與中國重疊 九月十七日,李小加旋風來台,親自會晤證交所董事長李述德後,接受《今周刊》專訪。這位掌管香港交易所的「金融大總管」,是去年讓香港吸引逾百家公司上市、創造一六九○億港幣(約六六四一億新台幣)集資額的靈魂人物。他首度與本刊暢談他對於香港金融中心發展的前景與規畫。 相較台灣政經領袖總喜歡把台灣金融市場打造成「亞洲金融中心」的口號掛在嘴邊,可能是出於種種微妙因素,李小加受訪時反而避免把香港與亞洲金融中心做連結。 「我們不太想大中華地區或亞洲怎麼樣,我們想做的是亞洲時段(Asian time zone)的交易重鎮。」皮膚呈深銅色、雙眼炯炯有神的李小加,直接說出對香港交易所發展的期許。李小加解釋,在亞洲時段目前有許多類似東京的金融中心,但這些城市的性質,多半偏向本地市場,還沒有出現真正跨資產、全方位的金融中心。這個局勢,正是香港機會所在。 李小加的話乍聽起來很謙虛,沒什麼攻擊性,但是,如果把他上任以來推動的大大小小政策連接起來,我們發現,「亞洲交易時段的重鎮」根本比台灣政經領袖長久鼓吹的「亞洲金融中心」還要猛、還要有野心! 首先是延長交易時段。香港股市交易時段原本是全球主要股市中最短的,上午十點開盤,中午十二點半休息到下午二點半再開盤;然後,下午二點半交易至四點收市,總計四個小時。 改革喊了十年,都功敗垂成,李小加不懼龐大的壓力,強力推動延長交易,終於在一二年開始實施五個半小時交易制,即上午九點半開盤,中午十二點至下午一點為午間休市,下午一點再交易至四點收市,總計五.五個小時。 這項制度對香港有個好處,能與中國上海、深圳等金融市場的交易時段重疊性更高,因為香港股市不僅七○%的成交量與中國股票有關,如要把香港打造成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延長交易是不得不走的路。 做好準備等成交量湧現 但是,李小加強力推動的延長交易制度引來排山倒海的抗議聲浪。許多人不滿午休時間硬生生被剝奪一個小時,抱怨腸胃毛病會更嚴重;也有人抗議,中午談生意的機會變得更少了,會影響業績。金融業也不買李小加的帳,交相指責他的作法無法增加市場成交量,反徒增營運成本。然而,正因為延長交易的改革,讓中、港股市下午盤成功在一點整「並軌」,後來滬港通實施,交易制度才有共同的基礎。 除了延長交易時段讓李小加被香港民眾罵到臭頭,一二年六月,港交所以二十二億美元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出價相當於一八○倍的本益比,讓外界「買貴」的批評不斷。 對此,李小加解釋,香港並沒有大宗商品的交易經驗,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不僅可讓港交所金融交易更趨於多元化,也是香港涉足商品交易的起步。他略帶興奮地說:「十二月我們將推出銅、鋁、鋅、煤的人民幣計價商品,中國對大宗商品需求這麼龐大,香港若沒有掌握這樣的金融交易商機,實在太可惜!」近幾年來,香港的金融實力在亞洲有向上提升之勢,但是李小加反而羨慕東京與台北。「日本是全球排名前幾大的經濟體,經濟底子雄厚;台灣不論在高科技或傳統產業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國際競爭力,底子也不弱!」「香港是個很小的市場,這個體系的home market(經濟腹地)是中國…你把自己做好,你就有可能抓到home market很多好處;做不好,它和你就是兩個體系的市場。挑戰很大但機會也很大,這和台灣的挑戰完全不同。」李小加的努力有目共睹,除了延長交易時段、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滬港通、打造香港成為IPO籌資中心、人民幣離岸中心…,種種吃力不討好的事他都做了。問題是,香港股市成交量真的有增加嗎? 根據港交所的年報,香港股市在李小加上任近五年來,成交量大致持平,大體上維持每日五至六百億港幣之間,連李小加也承認說:「沒錯,港股成交量在我上任後的確沒有顯著成長,呈持平狀態!」但是他強調:「過去五年來,我時時澆水、施肥、除草,但樹苗長大需要時間,我相信明年會是一個重要的拐點(關鍵期)!」「當然可能整個經濟成長變差後,它(交易量)還是平的,但不做,肯定會更慘!」他提高語調、激昂地說。 從另方面來看,港交所近年的大手筆布局,也似乎還沒反映在獲利上。因為過去五年間,港交所的營收雖從六十四億港幣增加至八十一億港幣,但稅後純益多在四十至五十億港幣間來回,沒有大幅突破。對於這些質疑,李小加坦言:「播種了,但還沒有到收穫期。」李小加隨後樂觀地說:「不過今年應該是個轉折點。滬港通以後,將出現大筆交易量是來投資A股的;又會有一大批中國投資者來投資港股,這些都是多出來的。」這些新增的成交量,就是今年港交所擴大業績、確立金融地位的基石。 擁抱改變就是成功關鍵 另一方面,錯過阿里巴巴後,李小加對上市法制面檢討未停歇過。自今年九月一日起,已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若市場支持改變同股同權制度,港交所就會推動正式諮詢,為修改上市規則預先準備。「我們不是因為一家公司才討論這個問題,是將來有可能還要面對類似情況,希望爭取達到市場共識。」李小加強調。 其實,李小加辦公室所在的國際金融中心,與他的前東家||摩根大通,都在香港中環鬧區,兩者只相隔一條大馬路。前一個五年,李小加在馬路這頭,將摩根大通打造為中國交易額第一的券商,又參與中海油競標美國優尼科的百億美元交易;後一個五年,李小加走向天橋彼端,捨棄上億港幣年薪、成為帶官方色彩的交易所總裁。雖然一度受到各種挑戰,但李小加從一介油井工人,成為如今的金融業主管,絲毫不抗拒改變,反而勇於擁抱改變,這是他一路走來、始終屹立不搖的關鍵。 李小加 出生:1961年 現職:港交所行政總裁 經歷:摩根大通中國區總裁學歷: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李小加當總裁,年年有改變 ——港交所近年大事 2010年 李小加接任總裁。中國農業銀行及友邦人壽於7月及10月掛牌,成為當時全球集資額第1與第3大新股2011年第一階段延長交易時段,改為上午9點半開盤2012年 收購1877年成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於2013年完成交易2013年擴大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的資格範圍至香港,並放寬對RQFII資產配置的限制2014年4月10日宣布滬港通、實施兩地市場買賣互通,預定於6個月後啟動 資料來源:港交所 台灣別固守三箭 應放眼亞洲「周記者,你最近撰寫了一篇關於滬港通封面故事,希望邀請你與李總裁見面。」聽到這句話,我驚訝發現,這是第一次有邀約者事先看過自己的報導。香港交易所,顯然是有備而來。 雖然李小加謙稱,外來和尚不會念經,無法給台股或台灣證交所什麼建議,但是翻開去年年報,香港交易所以1278位員工,創造了45.5億港幣淨利(約179億新台幣),對比台灣證交所加上櫃買中心,去年共有895位員工,淨利卻只有24.3億新台幣,港交所員工平均貢獻遠高於台灣證交所,除了收費較高還有哪些原因,值得思索。 再考量到,今年台股成交量升溫有限,讓人不禁擔心,當港交所全力競逐亞洲市場、想成為全方位金融中心,台灣除了意在活絡成交量的「三箭」,對於金融業長遠發展戰略,我們到底拿出了什麼辦法?
| ||||||
幾乎在同一時間點,兩個宣布都與同一類的企業達成合作,滴滴和快的的兩番舉動不會是巧合。更符合邏輯的是,他們在補貼大戰結束之後,又掀起了合作夥伴的入口布局競賽。
結盟運營商
運營商的流量優惠是滴滴、快的首先看中的。在此前的補貼大戰中,滴滴和快的都曾經為鼓勵司機使用軟件而根據在線時長提供流量的現金補貼。
在滴滴與中國電信合作後,中國電信可為滴滴用戶優惠的流量池或流量包服務,以及優惠的手機終端和個性化套餐產品。滴滴表示,會開放自身渠道,建立專用數據接口與中國電信平臺實現對接。
另一個對用戶很重要的一點是叫車響應速度的優化。在滴滴與中國電信合作後,滴滴可通過中國電信網絡及移動互聯網數據技術優化算法,更好地優化滴滴信息平臺,提升向乘客和司機推送出行服務信息的用戶體驗。
快的打車與中國聯通的戰略合作內容稍有不同。除了流量服務,雙方主要是基於通信和社交網絡,探索用戶共享及積分體系的互通與互換。在這之前,快的與上海聯通已圍繞積分商城模式進試水。聯通上海用戶可以使用聯通積分兌換快的打車代金券。
切入房地產O2O
除了運營商,滴滴和快的不約而同的瞄向了房地產網站。10月14日,他們宣布了分別與樂居和搜狐焦點的合作消息,並重點強調O2O的閉環。
樂居的4萬個微信售樓處添加了“滴滴看房”專項服務,用戶可通過微信售樓處一鍵實現滴滴叫車服務。快的將接入搜狐焦點Web及APP端,為搜狐焦點用戶提供打車服務。
這意味著,一個行的通的閉環已經形成:用戶通過樂居、搜狐焦點等房地產網站尋找到心儀房源,之後用滴滴和快的預約看房出租車。在看房後,可以再使用滴滴和快的叫車回家,在這個過程中,購房人可以會享受打車費用的減免,節省時間,也可提升看房體驗。
樂居與滴滴合作還包括“紅包”應用的延伸,正在開發中的項目包括樂居冠名現金紅包派發,以及“你看房我報銷”等形式的福利分享活動,為用戶線下看房提供更多便利。
O2O入口戰
滴滴和快的在建設O2O閉環上已有豐富經驗。從打車到下車使用線上支付車費,已經形成了司機和乘客之間的O2O閉環。
在補貼大戰結束,滴滴和快的都做了商務租車業務後,兩家企業開始圍繞“行”做文章,串起原本各自獨立的O2O領域,在合作夥伴上也展開了激烈競爭。
如滴滴創始人兼CEO程維所說,打車軟件是一個天然的移動本地生活服務入口。?快的打車聯合創始人、COO趙冬也表示,未來還將繼續整合更多資源,在業務層面形成互補和閉環,加速O2O領域的共同發展。
另一個可預期的是,打車軟件不會局限出租車或商務車領域,滴滴表示,除了出租車、滴滴專車,還要拓展公交、地鐵、商務專線等出行工具的服務。
自本輪油價暴跌以來,關於美國和沙特聯手打壓俄羅斯的陰謀論就一直很有市場。
今天,沙特石油部長Ali Naimi終於打破沈默稱,油價走低是供需問題,是“純粹的商業行為”,近期的下跌既不是沙特用來令俄羅斯破產的計劃,也不是打敗美國頁巖產業的計謀。
據《衛報》,Naimi在墨西哥接受路透采訪時表示:“沙特的石油政策幾十年如一日,現在也沒有改變。我們不會將石油政治化……對我們而言,這只是供需的問題,是純粹的商業行為。”
受今天公布的中國數據不佳影響,布倫特原油跌破80美元,跌幅超1%,創2010年9月以來新低。
自今年6月觸及一年來新高115美元之後,布倫特原油已經累計下跌28%。
Naimi稱:“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石油市場和價格,這樣對生產商、消費者和投資者都有好處。因此,歐佩克、非歐佩克國家、生產商和消費者之間很有必要加強對話。”
11月27日,石油產量占全球三分之一的歐佩克國家將開會確定未來幾個月的產量,通常來講,北半球進入冬季後對石油的需求可能會增加。
沙特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最大產能為每天1250萬桶。這使得Naimi的表態對石油市場至關重要。
早在今年10月,就有人指出油價下跌是沙特在幕後“一手策劃”。沙特石油政策戰略研究中心利雅得分區的總裁Rashid Abanmy稱,為了敦促伊朗限制核項目、促使俄羅斯改變對敘利亞的立場,沙特將在亞洲和北美市場上以每桶50至60美元的低價拋售石油。
他指出:“隨著原油需求的下滑,表面上油價下跌是為了吸引新客戶,但是真實的原因是政治。”
不過,Naimi表示:“(將石油價格下跌)視為價格戰是一個誤解。”
不管是否真心,在全球能源需求疲軟和美國頁巖油崛起的環境下,沙特主導的歐佩克拒絕減產令原油價格大跌,已經嚴重危害了俄羅斯的經濟和財政狀況。
南非標準銀行新興市場首席策略師Timothy Ash表示:“如果油價真的跌至每桶60美元,俄羅斯經濟將陷入極端困境。這將導致深度衰退,大規模的經常帳和財政赤字,巨額資本外逃,並對銀行構成巨大壓力。”
下圖是油價對俄羅斯經濟的影響圖,根據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的計算,原油價格需要維持在104美元/桶,俄羅斯才能維持收支平衡。,如果原油價格維持在90美元/桶,2015年俄羅斯財政收入將因此減少1.2%。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23 18:32 編輯 降息為了誰? 節操碎一地的央行火中取栗 作者:格隆 降息:可能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周五央行出乎意料全面不對稱降息: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40個BP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25個BP至2.75%,同時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市場反應就是一句話:小夥伴們驚呆了!格隆直接電話了央行貨政司還算位居高位的格隆匯朋友:你們想幹嘛?對方答曰:你問我,我問誰去?! 曾幾何時,克強總理還在強調經濟必須調結構,不可“大水漫灌”,只能“定向滴灌”。如果你還記得新華社9月中旬重磅社論的標題——“政府應降息強刺激”論調是對中國大力改革的不信任——你就更知道吃驚的不單是小夥伴們。 很多朋友詢問格隆對降息的看法。市場上各大俠對降息的評論已經汗牛充棟,格隆不想就此問題再深入展開,簡單自問自答說說自己的結論: 1、降息是央行逆周期調節的主動行為? 非也,說這次降息是逆周期調整,實在是擡舉了中國貨幣政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央行在不務正業,在火燒眉毛後充當救火隊而已。 本次降息,實質是就是各種博弈力量的一次再平衡:執政黨要政治維穩、經濟維穩;中央政府要結構改革要經濟轉型;地方政府在經濟下行,賣地收入大跳水的大背景下要完成中央的GDP指標,同時要應對迫在眉睫的地方債務平臺還本付息壓力。在夾縫中的央行在這種環境中做一次火中取栗的投機並非沒有道理——最關鍵的,還配合了四季度美元因為美國庫存周期調整的而短期回調的時間窗口——否則,如果美元升值,而人民幣降息,在經濟下臺階的背景下,不僅熱錢外流,居民也會加大對美元資產的配置,這對央行同樣是噩夢。 近期各項糟糕的具體經濟數據格隆不列舉了。簡而言之,這次降息,經濟改革與轉型對政經維穩的一次妥協,是中央對地方的一次妥協,是央行對政府的一次妥協——是權宜之計而不是常態,更不意味著從此進入降息周期:學過經濟學的都知道,央行要做的是四兩撥千斤,是調整市場預期,而不是擼起袖子真刀實槍去幹。如果真的是進入降息周期,該做的是每次最多25個BP,少量多頻地去調,而不是直接降40個BP——除非面對的是生和死的抉擇。 直接降40個BP的言外之意就是:這是急診,我就是火中取栗投機一把。市場資金,尤其是外資背景資金不要誤判; 2、降息為了誰? 中國對資金成本真正敏感的,只有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及信貸資源急缺的小微企業。對小微企業而言,運用降準、定向信貸投放這些量的工具,多少能享受一點“皇恩甘霖”,但如果是降息這種價格工具,對幾乎沒有信貸資源競爭力的小微企業而言,基本就是“陪太子讀書”。 所以,你能清楚看出降息是為了誰——沒辦法,誰讓地產與地方政府這一對扶不上墻的好基友,對短期經濟數據和政經維穩如此重要呢! 至於股市(尤其是聞IPO就色變,幾乎沒有正常融資功能的中國股市)就根本不必自作多情了。在龐大的直接融資面前,股市毛線都不是——股市從來就不再貨幣政策制定者考量範圍內。但,融資成本下降,對股市確實是利好——前提是在中間環節負責傳導貨幣政策的商業銀行不過分偷工減料; 3、Does it work? 既然各方獲取信貸資源的能力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既然本次降息明顯有針對性,既然商業銀行肯定會對本次降息政策“曲解、截留、挪用”以維護利差,那降息對解決流動性緊張當然有用,只是貌似受惠的還是有限——很多人對中國貨幣政策有誤解,以為利率這種價格工具才是普惠制的。恰恰相反,中國金融體系的強烈計劃經濟色彩決定了價格工具才是“定向寬松”,中國的利率政策形成的實際結果從來都是對國企、央企、地方政府以及綁架經濟的地產行業的定向寬松。 4、傳導途徑暢通嗎? 答案當然是NO。 本次降息有顯著的非對稱。存款利率實際上沒有變化,貸款基準利率超常規的下調了40個BP。用意顯然是要保證儲戶利益,試圖讓渡銀行收益,反哺實體——這種美好願望,在“唯利是圖“的商業銀行面前,基本類似與虎謀皮。商業銀行會繼續成為中國貨幣政策傳導中的“黑洞”與“流動性陷阱”——你讓一個習慣躺著數鈔票的人去站著數鈔票,呵呵,你懂得! 5、降息利好的背後有哪些利空: A、央行跳出來不是好事。越俎代庖,說明實體經濟問題相當嚴重; B、我們期待的經濟結構改革與轉型會暫時讓位,周期會拉長——希望這只是前進中的曲折,而不是前功盡棄; C、本次降息緩解了地方產能的出清,固化了地方利益,對真正的實體企業來說,整合的門檻再次被人為擡高,結構改革的難度和成本實際上是提高了。 節操碎一地的央行:火中取栗的投機 格隆真正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下面這些對央行行為、經濟周期、投資影響的思考。這里涉及不少“高大上”的經濟學理論,格隆盡量嘗試用最淺顯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 格隆穿插一個笑話:一個從沒吃過饅頭的南方人向北方人討教怎麽揉面做饅頭。北方人告訴他,這很簡單,拿個臉盆,先放面粉,再加水揉。面多了就加點水,水多了就加點面,如此反複,然後上鍋一蒸就好了。第二天北方人問南方人饅頭味道如何?南方人回答,我按照你的說法做了,水多了就加面,面多了就加水,太好玩了。但最後突然發現面沒了,索性就再多加水,煮了一鍋面疙瘩湯。 現在全球主要央行(日本、英國、歐洲,美聯儲也就剛剛改邪歸正而已,現在又加入了中國)就在樂此不彼地幹著同樣的事:反複往面盆里加水,並沾沾自喜享受著面團不斷膨脹的樂趣。但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面沒了! 格隆在大學期間相當部分時間是在研究中央銀行。從理論而言,中央銀行承擔著發行鈔票、商業銀行最後貸款人,以及代理國庫、向中央政府貸款、代表中央政府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職能,其最終目標是實現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與國際收支平衡等幾大目標。最基礎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會告訴你這幾大目標之間是會相互沖突的,所以多數央行都會選擇捍衛央行的獨立性,盯住央行最本質的單一目標:保持物價穩定,而不會跟隨政府需要做所謂的“相機抉擇”。 但這種“節操”似乎並不是所有央行都能堅守的,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各國央行開始利用手中的貨幣武器,深度介入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一度扮演著終極救世主的角色。這其中領頭的是一向以獨立性自居的美聯儲,歐洲央行隨即跟進,最新入夥的包括日本央行以及英國央行。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長期唯政府馬首是瞻的中國央行。從經濟學理論看,最應該躲在角落里的中央銀行跳出來長時間成為各國經濟舞臺的中心角色,多少有些滑稽和諷刺。 誰都明白,央行印刷的那張紙本身並不是財富。而之所以大家樂於接受央行超量印刷鈔票,不外乎政府對貨幣非中性作用的放大與迷戀,以及民眾對貨幣幻覺的陶醉,僅此而已。 從功能與起源看,貨幣只是做為物物交換的中介角色而產生,其本身並非財富,本質上並不對經濟與財富增長構成實質影響,這就是所謂的貨幣中性。貨幣中性是貨幣數量論一個基本命題,古典學派與新古典學派經濟學家都認為貨幣是中性的,其理論前提是貨幣數量論、薩伊定律、瓦爾拉斯的市場出清也即一般均衡理論、以及盧卡斯總供給函數。由於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貨幣只是實現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數量的變化長期來看只會導致一般物價水平同比例變化,而不會對實際經濟活動如產出等產生最終影響。正是基於這一理論,央行在產生的多數歷史時間是不會出於政府促進經濟的理由而開動印鈔機的。 顛覆這個理論從而為央行發鈔行為提供背書的人是凱恩斯。1936年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指出充分就業的均衡只是一個特例,通常情況總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要增加有效需求,就必須降低利率,而利率決定於貨幣的供求關系。因此,在凱恩斯看來,貨幣的作用是巨大的,國家應制定適當的貨幣政策,以克服經濟危機和蕭條。 從歷史與現實的發展來看,貨幣非中性論作為政策出現後,既有在二戰危機時期令歐美經濟走出泥沼的成就,也有戰後讓歐美主要經濟體長期陷入滯脹的失敗。即使如此,每到危急關頭,各國政府仍會祭出發鈔的“法寶”。 貨幣的這種作用一旦被放大並癡迷於此,就必然走向另一個極端,這種效果在面盆里的面粉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就會形成金融學里所謂的“貨幣幻覺”。貨幣幻覺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費雪(Irving Fisher)於1928年提出來的,它是指人們只是對貨幣的名義價值做出反應,而忽視其實際購買力變化的一種心理錯覺。在全球央行大肆印鈔推升資產泡沫的背景下,人們通常看到股票漲了,房價漲了,藝術品漲了,似乎每個人都有錢了,卻往往忽視了“錢”本身代表的價值。 不幸的是,這種“有錢人”的感覺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如同港版電影《無間道》里一句著名的臺詞: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最簡單的案例是,中國M2余額超過100萬億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國的1.5倍。M2/GDP從1978年的0.32增長到接近2的水平,在34年間擴大了近6倍。在2012年末中國M2/GDP達到1.88新高時,同期美國的數據不到0.5。與之對應的是,過去十年,中國CPI累計漲幅31%左右,美國物價同期漲幅大約36%。按照這個數據,應該是美元比人民幣更不值錢了。但經常來往兩國的人都知道,你感覺不到美元購買力下降了多少,而今天一百元人民幣能買的東西與10年前則是天壤之別,不少人在GDP年年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反而是感受到了更多的不安全感與危機感。如果央行公布的貨幣發行數據是對的,唯一合理的解釋只能是,統計局完成了央行未能完成的工作:控制物價水平。 M2的增速,理論上應該等於GDP加上CPI的增速,這樣貨幣供給量和經濟增長相適應。一旦跨過這個紅線,“錢”本身就開始貶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持有資產,而只是持有貨幣財富,實際只會變得越來越窮,也就是所謂的“窮得只剩下錢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收獲的只是幻覺,至少政府不是。一方面流通在外的貨幣是政府的負債,在歸還這個債務前摻水稀釋它當然是政府求之不得的事情,這就是金融學中所謂的“貨幣稅”。另外貨幣投入增加至少短期拉動了需求增加了就業。區別在於前者是實在的收益,後者則無法長期證實。 也正是這個原因,日本央行近期高調的印鈔行為極可能象他們的歷屆政府內閣一樣短命:在長期負利率通貨緊縮的情況下,即使經濟不增長,日本普通人的財富也是增長的。但如果政府大肆印鈔只是火了股市,看不到經濟增長,反而推升了CPI,相信多數日本人會跳起來。所以安倍得解散議會,黑田東彥得做好解甲歸田後去哪個大學教書的後落打算。 美聯儲是聰明的,他們知道超量印鈔的行為只是在寅吃牟糧,見好不收會出大事的。所以別看每次聯儲內部會議對於QE退出似乎都有爭議,但誰都知道他們只是在表演。美聯儲的退出將封殺全球多數央行繼續玩印鈔遊戲的時間窗:當然,你關起門玩可以。如果你既要利率市場化,要人民幣國際化,又要央行替政府救火和背書,你最好還是要看看美聯儲的臉色:寬松不是你一個人說了能算的。 至於普通投資者要做的就簡單了,只需要記住: 1、 美聯儲多數時候給的指引是可信的,中國同行則未必。單純依據中國央行做了什麽來簡單理解和指導投資,可能不會有太好的收益; 2、 一定要跑在美聯儲的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