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劄記141010為什麼是民主(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10/%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010%E7%82%BA%E4%BB%80%E9%BA%BC%E6%98%AF%E6%B0%91%E4%B8%BB%EF%BC%88%E4%B8%8A%EF%BC%89/

眼前高岸移深谷   愁裏斜陽更亂蟬
讀書劄記141010
為什麼是民主?(上)
執筆人:蟬

《為什麼是民主Setting the People Free: The Story of Democracy》 (2005) John Dunn

作者是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哲學系教授,國王學院研究員。
本書篇幅甚短,註釋卻佔全書超過四分之一。 Dunn嘗試講述「民主」的故事:從雅典到現代,民主的意義和評價的演化,是一本極為濃縮的政治史。 作者學術修為不容置疑,行文態度甚有英倫保守主義之風,一面描述民主在歷史上的流變,一面調侃其不足與汙名。***
本文為上篇,跨度由雅典時期到16世紀;下篇將講述 美國獨立運動和法國大革命及之後時期。

民主Democracy」毫無疑問主導著當今之世的政壇。 當某政權對人民作出不道德行為時,往往會受到“不民主”的指責,仿彿民主是正義的同義詞。 作為一種政治理念,權威的合法性是民主政權最大的特點,但民主不是萬靈丹,歷史上民主政制造成的災難也多不勝數。

民主源於兩千多年前的雅典,若將它視為連續體,便會發現今日的民主與其祖先的差異實在超乎想像。 民主並非從開始便成為人民英雄,而是花了兩千多年才把汙名洗擦掉,成為正義的代言人。

〈美麗的誤會:雅典式民主〉
雅典歷史學家 修昔底德斯Thucydides極口稱頌“雅典第一公民”伯里克利Pericles是古代民主的最大建樹者。 《伯羅奔尼撒戰記》記載了伯里克利不少精采演說,在最著名的 “國葬禮演說”中,他隻字未提個別士兵的英勇事蹟,而是讚揚所有雅典人:「我們的政府類型無須和我們的鄰居競爭;相反,我們是別人效法的 典型paradeigma,而不是仿效者。」

雅典運行的是一個被稱為「民主demokratia」的政體,概念上根據大多數人的利益來進行管理。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競爭公共榮耀和領導角色。
在伯里克利時期,雅典人口接近30萬,擁有完整公民權的人約有3萬多。

公民大會」是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在大會內擁有同等的權利,其中最重要的是發言權和投票權。*** 負責替公民大會起草議案的「議會Boule」則有五百名成員,其中約十分之一負責執行職務, 由成員輪流出任,每次會議臨時選出主席。 司法方面,「大眾法庭」由年度選出的6千名陪審員分組主審案件,陪審員屬自願性質。

雅典古民主驚人地率直,將個人權力和責任強烈地分散在整個公民組織。**** 雅典人認為,不參與公共事務的人,不是只在意個人事物,而是一無是處。 雅典古民主不僅是組織權力和政治機構的方法,而是一種社群的象徵,一種獨有的生活方式。

這個在現代獲得極高評價的政制形式,當時學者的態度卻是負面的。***
柏拉圖 《理想國Republics》中討論過五種政府類型,痛批民主是一種愚蠢、邪惡和具有殘酷潛能的統治方式。 他指出民主統治的原則是「平等」,假設每個人的判斷和決定同樣重要。 但這特質會令社群失去持久的型態,因為行使力量的單位並不值得信賴。****

作為一個民主人, 生活並沒有強制性和秩序,充滿自由和 “至福makarion”。 但伴隨著「自由」和對「平等」的追求,會侵蝕民主的統治,並毀滅所有的權威形式***。這會瓦解社會的倫理關係,最終將任何侷限都視為一種奴役。最壞的情況,便是將社會從自由拖進專制統治。

亞里斯多德 對民主雖不如柏拉圖般反感,但也認為民主不是良好的統治方式,因其管理忽視社群整體的利益,而偏重於「窮人tonaporon」身上。 但社群若由「許多人to plethos」管理,因其追求 “公共利益common good”,便是一個好的管理方式。

雅典民主有著人民掌握權力並執行管理的意義,對比現代政府自稱的民主:即資本主義代議制民主有天淵之別。 匪夷所思的是,在雅典時期 “民主”聲名狼藉,被指民主實質上是種惡意的責難。

〈不以為然的羅馬〉
今天民主的英文democracy語源是希臘文的demokratia。 然而其他常用的政治詞彙如 公民權citizenship、自由liberty、國家state、共和republic等均源自拉丁語。 究竟為何democracy就不一樣呢?

拉丁語並沒有 “民主”這個字詞,這並非因為羅馬人沒從希臘語中採用此字,而是因為羅馬人的思考方式所致。 羅馬人並非看輕人民在政治上的重要性,而是他們從未直接視人民為統治本身,可以在權威架構中通行無阻,自由地做出修正

羅馬人並未使用「民主」這術語來詮釋他們在進入「共和」後的政治安排,但有兩位分析家卻在描述羅馬政治史中使用過民主一詞,其中一人為 小西比奧Scipio的老師 波利比亞斯Polybius

波氏在名著《歷史Histories》中描述羅馬踏入共和時期的政治特質,但似乎從未想過那段期間也是一種民主制***。 他雖然指出共和當中含有民主的部分特質,但卻堅持君主和貴族在政治體制中的價值。 在羅馬,即為元老院和執政官。

波氏不認為羅馬實行的是民主制,從長遠看,他警告民主制不能持久,最終將無可避免地導致城巿毀滅,波氏甚至以「暴民orchloracy」來命名民主(引用自柏拉圖)。 然而即使這是對民主的一種輕蔑,卻反映出在羅馬共和國的後期,民主的汙名仍未抹去。

〈霍布斯與史賓諾沙〉
民主在羅馬之後幾乎消聲匿跡。 雖然在十二世紀拉丁文引入 “民主”一詞,但並無實質進展和關註。 要到17世紀,民主才因為歐洲一連串激烈的政治事件,逐漸擺脫負面含意,緩慢並遲疑地用來捍衛和證明現存的政治安排,或迫切需要新安排的合理性。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 主張社會改革並建立共和國的 「平均派Leveller」督促英國政府必須得到更廣泛的公民同意,*** 但民主這術語此時仍未扮演其公共角色,只用來形容下議院的議員。 “民主”似乎為自己選擇了充滿潛力的對象,在日後的政治走向中為自己正名。
這個時期的兩大思想家:霍布斯斯賓諾沙 對民主撰寫了不少評論。

霍布斯認為民主無秩序、不穩定和極端危險,但同時具有合理的基礎他指出政治秩序經由個體選擇建造,而個體在開始時接受權威的共同結構。 這種“同意”使這些人成為「人民people」:一個單一的實體。 它有能力統治並運用權威,而不只是一群愛吵架的烏合之眾。

史賓諾沙一生努力爭取人類思想和表達的自由,並視其為最高需要。 他認為人類需要自由思考,表達其思想而無需恐懼。
史賓諾沙認為民主是由一般民眾組成的議會行使國家主權,*** 結合民眾的各種意見,致力追求最高價值的目標。 他認為 “民主”和 “思想及表達自由”是唇齒相依的,堅信民主在架構上最接近所有政治權威的基礎,是一種人類普遍性協議。 民主既是政體的最終來源,也是最自然的政體
他的結論:民主是比君主制和貴族制更完整的國家形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95

落寞奧巴馬 民主黨為什麽會輸掉中期選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312

20141105Obama

由於糟糕的經濟狀況讓美國人民“很生氣”,奧巴馬最終沒能守住參議院。

在奧巴馬的任期內,共和黨首次奪回參議院領導權,並且在眾議院獲得了更多席位,這對民主黨造成了嚴重打擊。

奧巴馬的民主黨之所以會一敗塗地,根本原因在於經濟。

是的,你沒聽錯,就是經濟。此次中期選舉中,經濟成為選民們最關註的主題。而調查顯示,70%的受訪者認為經濟形勢很糟。

盡管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了5年多,美國經濟數據也相對靚麗,但普通美國人仍然不滿意。企業盈利連創新高,股市翻了三倍,GDP也比危機前增長了超過1萬億,不過人們的薪水卻未見增加。

根據選舉前調查,58%的選民對白宮不滿意甚至很憤怒。

表面上看,美國經濟在全球可謂是獨領風騷。非農就業數據向好,GDP增速穩定在3.5%,房地產呈現出回暖跡象……但問題是,大多數美國人並沒有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果實

咨詢公司Sentier Research數據顯示,經過通脹調整後,7月份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為54045美元,比2007年12月還低2600美元。

除了經濟,醫保網站故障風波也讓奧巴馬政府減分不少,近來的伊斯蘭國和埃博拉的威脅同樣令人們擔憂。

不過共和黨也沒什麽值得稱道,他們對經濟的管理能力還有待被檢驗。

正如田納西州共和黨參議院Bob Corker所說,共和黨之所以獲勝是因為“人們對政府很失望,沒有信心。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很看好共和黨。”

南卡羅來納州民主黨主席Jaime Harrison的話則更加直白:“如果共和黨覺得,他們今晚的勝利意味著他們今後可以主宰美國的政治和經濟政策,那就大錯特錯了。如今,只有拋卻黨派之見才是可行的。如果他們不這麽做,那麽到了2016年選舉時就輪到他們難受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014

香港系列----香港的民主與民生(四) 井底望天 井底望天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v64s.html


想上樓,難上加難


香港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想上樓,難上加難。不是你窮一點的人上不了,就是你白領,也上不了。

我們說的是,大概有55%的香港人,面臨上樓難這個問題。所以你看小年輕們為啥出來抗議這麽起勁?一個原因,就是看不到前途,你讀書出來有啥機會給你?律師?會計師?醫生?這三個都買不起樓。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香港年輕人都這麽沒用,我看到兩個小姑娘,看到澳洲那邊農場沒有農民工用,就跑過去幹那種一天12小時,摘果子的農活,好像苦了一年,湊起來60-70萬港幣,自己開了一家韓流衣服店。

其實,香港政府搞土地財政,這個英國人搞出來的玩意,確實需要改一改了。不過這個問題,在臺北、倫敦、紐約都是一個鳥樣,貧富差距都是一個大問題。目前,唯一拼命在大規模蓋經濟適用房的,還只有土共一家,尤其是國內網路上對蟻居大規模報道之後。


未來的博弈


那麽這次的人大決定,確實是狠了點,其實是不需要這麽狠的。這個決定比香港最支持中央的團體的要求還要狠。這個就刺激到反對派一方,香港就出現社會不穩了,反正某種程度上狼狼同學其實是被人拖下水了。所以現在是習總怎麽也要挺一把,不過將來,就是2017肯定不會做了。之前會不會下來,看情況發展了。

那麽現在各派推出來要換掉他的大概有4個人選。一個是立法局主席曾同學(曾鈺成),他在67年左派暴動的時候,作為中學生派了幾份傳單,被港英政府關了7年,永遠不許上大學。目前看來是香港所有派別,都可以接受的。前幾天反對派的大佬,肥佬黎(黎智英)和馬丁李(李柱銘),還請他過去斡旋,如何解決目前亂局;再一個是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他是年輕時候民主派,後來改變立場進了政府;另一個是前財政司長梁同學(梁錦松),跳水皇後的丈夫;還有一個是前金管局長任誌剛同學。

    梁同學的好處,就是中學的時候,作為左派中學生到井岡山朝拜,據說得到江青同誌親自接見。目前祖國金融界里面不少得力人物都是他的好友,所以爭取金融方面的支持,比較給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51

香港系列----香港的民主與民生(四) 井底望天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v62a.html


香港的事情,目前是全球輿論的焦點。

我們在談民主的時候,很多人沒有想到民生。香港民生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地產霸權太狠了。

 

香港早年的掮客生意


香港本來吃的,一個是掮客的生意,就是海外的資金呼啦啦從香港進大陸;或者大陸的產品呼啦啦到香港,然後轉口貿易到世界各國。比如非洲的手提電話,大概有75%的數量,都是從香港的重慶大廈這里批發出去的。

在深圳剛開始辦特區,或者珠三角剛開放的時候,香港老板基本上就是帶著資金、設備、管理經驗和海外市場,過來就搞定了。

但是大家都明白,這一塊的勞動密集產業,本身在中國都是走到了頭的。當時有不少香港老板被美國大公司把他們的利潤空間壓低得太狠,只能靠狠狠剝削農民工才可以賺錢。當時的打算就是遲早會做不下去,因為農民工的工資最後要上升,環保成本最後要變高,人民幣匯率也會向上走。

可以說,珠三角開加工廠,這個本來是香港經濟的一大支柱,最後要麽被廣東本地人接過去,要麽轉移到韶關或者湖南、江西。這里就有一個香港本來的這些人是不是要轉型的問題。

但是最終的結果,這些老板是把之前刮農民工的血汗錢,全部投資了香港的房地產,當包租公了。因為香港房價大漲,那麽這些包租公自己應該日子還不錯,但是香港經濟其實是有些問題了。

另外的一部分錢,其實是靠吃臺灣和大陸之間的人流、物流和錢流——就是臺灣商人飛上海,要到香港轉機;進口啥材料,出口啥產品都是要從香港轉。那麽等到兩岸三通一起來,這部分肥水就沒有了。

當然香港民間和政府也不是沒有努力過,其中提過的搞中藥園、搞高科技園等等。不過,好像最後都變成了地產。


香港仍然存在的優勢


那麽香港目前還可以做的,一個是國際金融中心——這個最主要是吃人民幣國際化,就是搞離岸中心的活。但是這一塊,第一個你必須贏得中央的信任;第二個,其他的競爭對手,比如亞洲的新加坡,歐洲的倫敦、蘇黎世和巴黎,大家都不會閑下來;當然還有上海的自貿區、深圳的前海、珠海/澳門的橫琴,這些都是對手。這一塊香港現在還有優勢,但是能不能維持這個優勢就看香港人自己的努力了。

香港可以做的另外一塊就是航運中心。這個也是兩部分,一個是空運,一個是海運。

空運的話,主要受到的競爭是來自廣州白雲機場。大家知道,香港的大嶼山機場只有2個跑道,現在是一個鐘頭可以起降61架飛機,基本達到飽和狀態了。要擴建第三條跑道就要填海,會對中華白海豚有影響,這個就被環保組織阻擊得非常厲害。反對人士認為,現在香港因為忙於開拓大陸2-3線城市的航線,讓較小的民航客機降落,所以才會飽和。如果放棄國內航線,全部做國際航班的大飛機的話,你是不需要第三條跑道的。這里面臨的競爭,就是白雲機場會有5條跑道。

海運的競爭,主要還是來自於廣州的南沙港口,就是黃浦那里,名字沒記錯吧?但是這個要看珠三角的產業布局。

如果深圳是主要的產品集散地,那麽從深圳自己的港口(東邊大鵬灣的鹽田港口,西邊的一大堆港口),從深圳到香港,還是從深圳到南沙,就是看你成本、速度、方便等等。我們曾經從深圳往英國發東西,發現手續啥的,還是從香港走比較容易。但是前一陣子,香港碼頭工人罷工很厲害,後來學聯出來聲援,發動學生去占領長實(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李嘉誠轄下公司的旗艦)的辦公室,還去堵李嘉誠的家。所以這次占中,碼頭工人也出來幫了把學生。上次罷工的問題,就是香港碼頭的成本太高,已經碰到了和南沙港競爭中的不利因素。

隨著國內開放度的擴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這方面你可以看到香港的競爭力會愈來愈弱,這個趨勢是不變的。

那麽香港經濟的第三塊,就是依托於旅遊業的服務業。這個就是引起不少香港人反感的自由行了。自由行的主要問題就是很多香港平民的生活受到了影響,但是自由行的最大好處卻是去了地產商那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52

進步觀念1.全球民主國家只剩台灣20歲才能投票 追上主流 18歲就該有投票權

2014-12-01  TCW
 

人權 國際接軌

《憲法》規定,不妨害社會秩序與公共利益的基本人權,均受保障;然而台灣依舊存在許多不符合國際趨勢、甚至侵害人權的法令與制度,亟需改進。

撰文‧郭淑媛

九合一地方選舉即將投票,各候選人競相開出政策支票,但有一群人的權益卻被漠視,他們是青╱少年,承擔國家的未來,卻無法像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十八歲就享有投票權,表達自己的心聲。

在台灣,年滿十六歲就可合法工作並繳稅;年滿十八歲就須負完全的刑事責任、服兵役,甚至可以考公務員與司法官考試,卻未被視為「公民」,要到二十歲才有投票權,這是嚴重的權利與義務不對等。

尤其是包括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核四存廢等重大政策的變動,都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未來,他們卻因沒有投票權,而無權置喙。而在高齡化社會,政黨為討好選民,往往競相提出包括年金、津貼等買票式的政策,導致債留子孫,這是世代不正義。

台灣,真的落伍了!

日本眾議院於二○一四年五月九日通過《國民投票法》修正案,投票年齡將於四年後,從年滿二十歲下調至「年滿十八歲」。這項決議,讓全世界的民主國家,只剩台灣,仍卡在二十歲投票權門檻。

就國際潮流而言,全世界高達九成多的國家,都是十八歲就有投票權。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網站統計,全世界二三五個國家或地區中,有二一六個投票年齡低於二十歲,其中奧地利等六國十六歲,印尼、北韓等四國十七歲,歐洲、美國以及泰國、菲律賓等開發中國家,共約二○五國都是十八歲,韓國為十九歲。

目前只剩台灣、日本、巴林、喀麥隆、諾魯都是二十歲才能投票;四年後,日本也將退出這個落後行列。

就世代正義而言,台灣人口老化情況嚴重,三十年前,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比率僅四.八五%,未滿二十歲人口占比高達四○.三%;如今未滿二十歲人口占比減半,僅有二○.五五%,老年人口占比卻增加近三倍,已達一一.九%,政策傾斜問題,不容漠視。

自○五年開始推動十八歲有投票權的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台少盟)祕書長葉大華表示,世界上多數國家從一九六○年代起,陸續將投票年齡下修至十八歲;甚至在人口老化之後,相繼推動降低投票年齡至十六歲,以維持不同世代發聲的平衡。台灣一旦下修投票年齡至十八歲,馬上多出六十四萬張選票,政治人物就須正視青少年權益。

由於《憲法》一三○條明文規定「年滿二十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過去修憲曾有下修投票年齡到十八歲的提案,但皆不了了之。不分黨派立委也先後在立法院提案修改《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等相關法案,中選會與內政部皆堅持必須修憲。

不過,我國修憲門檻非常高,修憲案須經四分之一立委提議,經四分之三立委出席、且出席立委四分之三投票通過後,再經公民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須超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才行。若占國會多數的執政黨沒有支持決心,過關不易。

由台少盟、人本等七十個公民團體組成的「十八歲公民權推動聯盟」,一四年五月宣布展開「挑戰憲法一三○」行動,要求立法院啟動修憲,並修改《公民投票法》,下修不涉國家主權議題的公投門檻。還在選前發起「全國青少年投票日」,進行大規模青少年模擬投票,以讓青少年表達心聲。

太陽花學運展現青年學子的思辨與行動能力,還給青少年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維持世代正義,已刻不容緩。總統馬英九在任職六周年記者會既然宣示「傾聽青年心聲,實現世代正義」,就從下修投票權門檻做起,以建立符合世代正義的民主社會。

人口比例失衡 左右政策走向──台灣30年前後人口比率

1984年 2014年

未滿20歲人口比率(%) 40.3 20.55 20~65歲人口比率(%) 54.85 67.55 65歲以上人口比率(%) 4.85 11.9

資料來源:內政部

行動方案

一、將《憲法》一三○條「年滿二十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修為「年滿十八歲者」,立法院通過後再交付公民投票複決。二、 修改《公民投票法》下修不涉國家主權議題的公投門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87

依法治國與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的定義(一) 井底望天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v88p.html


(井大,今天可以講講對王偉光發聲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並不輸理  的看法嗎? 1011日,《紅旗文稿》又刊發兩篇關於人民民主專政的文章,梁柱的《人民民主專政不可須臾離開》、劉潤為的《依法治國與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這篇文章我也不以為然。

“人民民主專政”,這個名詞有特定的歷史含義,不重新界定的話,有翻鄧小平案的嫌疑,也就是說要否定後三十年。

先說人民民主專政,談這個就離不開階級鬥爭,階級鬥爭就離不開敵我矛盾。之前你不用階級用階層,談各個不同階層、利益團體之間的利益博弈,這個是人民內部矛盾的例子,雖然要拆遷的人民集團派武警或者黑社會,去暴打了抗拆遷的人民團體。

所以你提階級鬥爭就是馬列毛,後面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就要全部扔掉了。那麽習近平的依法治國也不用了,本來是用法律來協調各方利益的嘛,直接用法家就行了。

上面文章里面引用的習近平的講話,絲毫沒有提出階級鬥爭啊,怎麽到王偉光那里,就變成習總大談階級鬥爭了?好像上次扯劉鶴下水的改革方案那樣,也拉習近平下水啊?

美國這里,共和黨也批評奧巴馬搞階級鬥爭,叫做class struggle。其實不是很準確,因為struggle有掙紮的意思,應該是class warfare,呵呵那麽回到中國大陸,最近有關於人民民主專政的爭論。其實說到底,習近平的治國理想,是依法治國。意思就是包括你政府,都必須放置在法律的框架之下。包括共產黨、各級政府官員、警察和軍隊、各種社會團體,大家都按照法律的框架來進行。所以你看到,把權力關在籠子里面的提法。

但是有人提出的人民民主專政,就是想把某些東西,一定要放在法律之上。這個就是關鍵的問題。好像我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工農聯盟,我就在法律之上。那麽你是資本家,我就用法律來約束你。這個就不是依法治國,對不對?

美國人那一套,有錢人說了算,你覺得不好,那麽你就發明一個,不要用錢說了算嘛。如果覺得搞法治,讓律師他們賺大錢不好,你可以通過法律,對律師收費進行規定嘛。

總之,如果你可以從立法/執法/監法這些個層面實現的話,你還是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如果政治制度高於法律,那還要法律幹啥呢?

你就像以前一樣,把各種人的家庭分類,然後就是各種成分:工人階級家庭、農民家庭、資本家家庭啥的。然後說,中國是工人階級、工農聯盟掌權的國家,你是資本家出生,就是黑五類,永遠不許上大學、做官等等。這個在文革的時候,已經玩過了。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這個以前有啊。

 

(人民民主專政不是這個意思吧?我想是勞動的人民(不是窮人)當家作主)

那麽是啥意思呢?還是那句話,勞動人民當家作主是一個哲學概念,不是一個法律原則。那麽資本家,算不算人民?

如果你用勞動來界定:

1. 一個企業,有人投資,但是不參與經營。這個包括你直接投資企業,或者你購買該企業的股票來分紅。

2. 你有大批存款(可能是父母遺產),只吃利息,啥都不幹。

上面這些算不算勞動?如果這個你都算勞動的話,那麽告訴我,哪些是不勞動的例子?如果你舉不出來,不勞動的例子,那為啥要有一個“勞動”的標準出來呢?

你有一個“專”在專政里面 ,就是有一個被專政的對象,如果你全民都是一視同仁,那麽沒有這個專政對象,你又提專政幹屁用?

 

(像反政府犯罪應該被專政就不說了。)

反政府犯罪,這個不就是已經在法律的範疇了?怎麽要跑到專政那里去了?你說,只有按勞分配為主,這個為主的標準是多少?100%80%50%

 

(如果想憑借自己的資產,想奴役別人,過上人上人的生活,這樣的人應該被專政。)

這句話里面,奴役別人,如何定義?是多少人的共識?

全社會13億人,告訴大家,如果13億人都認為馬雲是壞蛋,專政他,然後大家平分他的財產?然後這樣去投票,形成共識?

還是一個政府的首腦,單獨宣布,代表人民去專政馬雲,然後他一個人吃掉全部財產?

你不是要專政一些人嗎?我問你去專政的標準是什麽?因為你是要淩駕法律之上的啊。

 

(馬雲又不是貪汙受賄,或者強取豪奪來的。)

貪汙受賄,這個本身已經是在法律管轄的範圍里面的啊。道德,那麽誰掌握道德評判?教皇?

 

(就拿馬雲舉例,創辦公司很偉大。但他得到了幾百億資產,合理嗎?)

馬雲得到多少億資產,你要問,合法嗎?不合法,一塊錢,都不行。合法,幾萬億,都不關你事。

 

(如果是以按勞分配的原則來,顯然他拿得太多了。)

按勞分配是不是社會分配的唯一原則?文革的時候,也就是極左的時候,中國沿海從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還是有一些居民有親戚在海外。當時他們的海外親戚,寄來外匯資助家里人,這些人的收入,就不是按勞分配的,但是即便在文革時期,都是被法律保護作為合法收入的。

如果這樣死理解,馬上就回到了1979年以前,如果雇工超過3個,就是資本家,就不許搞了。

 

(如果拿這些收入去剝削別人,就要被批評。)

你的剝削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

 

(出資金和腦力勞動也算勞動吧?)

不是,出資金不是勞力,這個很清楚。

大家不要混淆,出勞力,就是你與企業是雇傭關系;出資金,就是你與企業是所有權關系。出勞力的人,不承擔虧損責任,出了勞力就有收入。

 

(我也認識開工廠的,再好的人也免不了殘酷剝削。)

根本就沒有殘酷剝削這樣一個哲學概念。因為在法律層面,你要有最少工資制度,你要有勞工工作條件保護法律,你要有環境保護法律,你要有小時工資制度,這些都是法律的範圍里面的事情。

好比說,你最低工資制是法律保護,至於你的實際工資,比最低工資高多少,這個是市場決定。每天8小時工作時間,其中要有正常休息時間,每周40小時工作時間,這些都是法律保護。加班,要個人自願,加班費要給1.5倍和2倍,這些都是法律保護。

農民工討薪事件,明顯是有人犯法啊。所以你要分清楚,是法律不完善,還是執法不力,你才可以對癥下藥嘛。

 

(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也要與時俱進。)

與時俱進,也要有理論基礎啊,無論你怎麽忽悠,都必須理論自己要說得通吧。反正你要形成一個客觀標準吧,總不能拍腦袋就決定吧。

人民民主專政,本來的意思就是屬於人民的階級(工人和農民),對敵對階級(黑五類)的專政,這個是本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712

依法治國與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提出人民民主專政的背景(二) 井底望天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v8si.html



人民民主專政是當年毛澤東提出來的,這里有兩個概念。

第一個是人民民主,首先是被稱為人民的國民,要充分實行民主。客觀來講,自從建國以來,這一個部分是非常欠缺的,所以為啥現在習大大經常提到,要增加人民的參政權,監督權等等,包括把人大做實,把政協做實。

當年毛澤東提出專政,是當時還沒有獲取全國政權,主要是針對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以及蔣介石反動派,才有這個立場。

而按照共產黨人的純理論,階級是要消滅了的,是通過經濟發展而消滅了階級;之後,政黨包括共產黨也是要消滅的;再之後,包括國家政權也是要消滅的;這之後,才是世界大同。

那麽當初中國革命,為啥選擇了共產主義,或者說馬克思列寧主義,而沒有選擇西方的其他主義?

這是因為中國近代遭受帝國主義侵略,按照舊的思想和理論無法應對,所以大家當初要維新,向西方學習,甚至向西方的學生——日本學習。結果發現,按照當時西方的理論體系,不管怎麽學習都只會加強西方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在中國的權力,作為一個弱國、一個被奴役的國家,中國沒有辦法達到民族獨立。

這個時候看到鄰近的弱國俄羅斯,在列寧的領導下另開了一桌,所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按照今天的說法,叫做屌絲逆襲。俄羅斯屌絲逆襲成功,所以中國屌絲就按照他們的搞法也來個逆襲。

那麽其他的辦法,有沒有?

當年老毛還是小毛的時候,曾經認為是中國的大一統出問題,還要搞聯省自治呢。等到辛亥革命之後,中國的不少政治人物,還搞三權分立、搞選舉制度呢。這個制度搞不定,又出現走回頭路的情況,先是袁世凱稱帝,後是張勛複辟清帝。年輕的周恩來還覺得要學日本,搞軍國主義呢。

總之,最後就是抓了一個馬列主義過來,中國化一把,把中國文化傳統的大同世界理想,原先的平均地權的農業社會理想加上蘇聯的國家力量實行工業化的途徑混進科學社會主義,反正就實現了屌絲逆襲。

但是要提人民民主專政,你就不能不提無產階級專政,這個是馬克思提出的,由列寧定型的。

當初馬克思的意思,就是無產階級就是僅從勞動取得收入的產業工人,在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中間,壓制了資產階級,打破階級制度,創建一個新的無階級的社會。

    因為按照馬克思的看法,當時全世界實行的都是階級專政,都是獨裁。那麽由多數人的產業工人專政或者獨裁,不會比少數人的資本家的獨裁和專政要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713

依法治國與人民民主專政--歐洲民主社會主義路線(三) 井底望天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v8xr.html


但是巴枯寧(編者註:俄國著名的無政府主義者,是馬克思在第一國際中的主要對手)的預測就不是這樣。他認為,將來出現的不是一個多數人代表的階級的專政,而是一個自稱代表多數人,卻只代表自己少數人利益的政黨,所實行的專政。所以10月革命之後的演進,並非是無產階級專政,而是一些過去的無產者(已經變成了有產者)的獨裁專政。

那麽國際共產主義的其他派別,就發展了一個按照議會道路,從資產階級手里爭取部分權利的法子,結果就是某種程度的權利分享。 這個社會主義道路,就是所謂歐洲的社會民主主義道路,歐洲的社會黨、工黨、共產黨等等,是這一套權力分享的法子。

但是,這種玩法是你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為了逃避民怨、避免發生法國大革命,而做出的一些讓步。但是問題是,如果你要看歐洲歷史,這種讓步的方法,又是牽涉到了對外戰爭,把工人階級的權利和到海外去搶劫,放到一起。

所以這些議會道路,基本上是在高富帥家里才實現的,而對於中國這樣的屌絲來說,你自己的啥資產階級,雖然叫做民族資本家,其實也是屌絲。因為你是被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壟斷資本家和幫他們幹活的買辦資本家壓得死去活來,自己都沒有辦法混日子呢。你自己都沒有權利,還分屁權啊。

所以你看中國民族資本家,是當年反帝活動的積極支持者。其中最明顯的一段就是歐洲資產階級們,自己分贓不均,忙於打世界大戰,導致了中國自己的民族資本家在國內市場坐大。但是馬上人家戰爭打完之後,就過來壓迫你民族資本家吐出來。所以這個時候,反帝國主義、爭取自己的國權,才是當務之急。所以按照西歐社會主義那套,當時是不可能行得通的。

所謂10月革命送來了屌絲逆襲的法子,這個是孫中山先抓起來的,國民黨就是按照列寧黨的模版給搞起來的。當然在部分逆襲成功之後,蔣介石往右轉,大家今天看到蔣介石輸給了共產黨(國民黨左派),估計不知道,當時蔣介石和美國簽訂的《中美商約》,讓所有的民族資本家一個個怒火萬丈。

回過頭來,列寧的專政理論就是“不受限制,憑借暴力而不是憑借法律的政權”。那麽在中國,產業工人階級,除了上海之外其他地方比較少,所以無產階級專政,被修改為人民民主專政。這里人民的概念,就是無產階級聯合農民,然後小資產階級,然後民族資產階級,這樣的一個執政聯盟

這個就是要求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要永遠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用專制的方法來對付敵對勢力。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逐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然後對境內外的敵對勢力和犯罪勢力實行專政。當時的理論提法,就是這個。

那麽,你不想出現巴枯寧的看法,你不想變成奧威爾(編者註:英國左翼作家,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家,同情悲慘的印度人民,嚴厲批判蘇聯)的描述,你就必須實實在在地實行人民民主。你可以不照搬西方的選舉民主,可能選舉這個方式本身有很多弊病,可能不合國情,但是你必須找到合乎國情的民主制度。

至於專政這部分,你已經不存在敵對的國內的階級敵人。對付國外的敵對勢力,你有國家力量的國防和外交來解決;對付國內的犯罪勢力,你有法律來解決。所以這個就是以法治國的含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714

依法治國與人民民主專政--不同的民主實現途徑(四) 井底望天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v9iv.html



問:人民指所有國民,人民民主指以代表最廣大部分的人民的意誌,人民民主專政是指最高權利必須體現大部分人民意誌的,也就是法律的制定者。依法治國應是以上述的法律為法。兩者應是統一的,單純提專政或者依法治國都是片面的。個人看法。

答:不可能,專政的定義就是“不按照法律”,這個是列寧的論述。

如果更具體的話,就是依法治國,要求政府和執政黨在法律之下。專政,要求政府和執政黨,在法律之上。用中國話來說,天子犯法,與民同罪,這個是一種;刑不上大夫,這個是另一種。

那麽人民民主也不一定要按照選舉民主,就是美國的Liberal Democracy ,或者叫做自由民主體制;另外有一個民主體制叫做協商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 。 

提出協商民主這個概念的是一個荷蘭學者Arend Lijphart 李帕特,他當時是分析了奧地利、比利時、瑞士和荷蘭的政治系統,基本上就是把社會上不同的階級、地域、文化所產生的不同的人都吸納進系統之中,然後用協調的辦法進行協調政治。這個理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反對選票民主里面的多數人決定的原則。因為民主政治的穩定在一個多元分歧的異質社會,如果搞多數決定,反而造成動蕩。所以以前選票民主,大家最怕的是多數人的暴政。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發展了共識民主(Consensus Democracy),就是基本上政策的施行依據最大的共識,這樣對少數人具有保護作用。

那麽另外就是民主集中制,也是對民主的一個修正,不過這個主要是在政策執行的層面上。比如美國,以前的國會議員基本上是軍隊背景,所以一旦政策爭論出臺,在執行上就有集中的趨勢。之後就不一樣了,任何你推行通過的政策,老子都等待機會來翻盤。

剛才講到西方社會主義,忘記說了 ,這個也叫做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主義,代表理論家,叫做伯恩斯坦。

他的最主要的思想就是暴力不一定是無產階級的唯一武器,他們還有一個更有力的武器,叫做民主。他認為,如果沒有民主,靠暴力奪取政權,勞動者在給其他階級(資產階級)帶來災難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新的枷鎖。對馬克思主張的公有制,他認為弊病在於勞動積極性不足,生產過程官僚主義化,而且產生新的剝削階級。對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一黨專政,他認為會成為新的專制統治。

所以他的想法就是要在社會主義運動中,嚴守民主、自由、平等和人道主義的原則,認為通過議會鬥爭來實行社會主義。這個大概就是共產國際在第二國際結束的分裂原因吧。 

很顯然,他這個更適合於帝國主義內部的制度演進。列寧那個更適合於被殖民國家的屌絲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715

依法治國與人民民主專政--歷史上的社會形態(五) 井底望天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v9lm.html


當然,他提出的一黨專政,這個一黨是西方的政黨形式。而中國的一黨,我個人認為,是不穿長袍、穿西服的文官官僚集團。

 

(法制,就是按規定辦事。不按規定的,一律是非法。非法就必須糾正,必須懲罰,必須補償。

    民主,就是這個法律的制定,需要大多數人認可。不是《大秦帝國》里面那樣幾個人閉門造車,蒙頭寫出來的。民主還有一層是大家監督法律的執行情況,不按照法律執行,你下臺。不是《大秦帝國》里面那樣,靠1,2 個大權在握的人監督,保證法律得到執行。

    民主社會與封建社會完全不同。當然封建社會比奴隸制要好得多了。社會是不是進步,還是要大家認識到進步的好處。 

對,這句話很容易被人攻擊。

封建社會這個詞匯來源於Feudalism,是一個西歐的政治和歷史概念,用於分析中國,好像是郭沫若幹的。其實,這個概念大概在西周的某些時候可以適用,可能東周早期也可用,但是到了東周的中期,已經不能用“封建社會”來描述了。 

再說清楚點,封建社會有兩個不同的語境,一個是馬克思主義學者用的,一個是非馬克思主義學者用的。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包括郭沫若等人)說的封建社會,是指地主或者領主占有土地並剝削農民或者農奴的社會形態。

而非馬克思主義學者說的封建社會,是指有共主或者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王族、功臣分封領地,是一種國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種社會。 

所以下次你要告訴大家,你是馬克思主義者,還是非馬克思主義者。 

許多中國和西方的歷史學家,認為中國沒有經歷過嚴格意義的封建社會,或者就是西周時期那一段。因為根據馬克思自己的看法,馬克思主義史學只可適用於西歐,不適用於其他國家和文明 

當然後面的人想推向全世界通用,認為歷史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經歷了封建社會階段,歐洲從9世紀-15世紀 ,中國從戰國開始,也是很長時間。 

但是現在中國的歷史書本表述,已經不再用這個五種社會形態,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是低級階段)。現在開始用,史前時代,農耕文明時代,工業文明時代。

 

(農民與農奴的區別是農民可以去別家幹活,農奴不可以。有農奴的,不是封建社會。)

現在這樣的用法,應該是從陳獨秀開始,其實用封建來描述前近代、落後等等的內涵。所以平時扯扯就算了,到了真正的概念的時候,就要小心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7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