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因葡萄牙聖精國際集團 (Espirito Santo International SA,簡稱ESI)債務違約引爆的歐債危機疑慮,在七月中上旬震撼全球股市,但從多方角度來評估,不論是規模和影響力,都稱不上是另一次全面性債務危機,嚴格說只能算是一次多頭市場獲利了結的藉口罷了。 從歐元波動來觀察,這次事件並沒有導致歐元連續重挫,仍守穩在一歐元對一.三六美元位置,而美國和歐洲股市也在七月十一日止跌反彈,事件衝擊似乎已經降低。 這整起事件究竟如何發生? 首先,是聖精國際在七月八日宣佈,對某些客戶手中短期商業票據償付延遲,遭到葡萄牙證交所宣佈暫停股票、債券交易。 主角:葡國第二大銀行母公司違約,引歐債恐慌 這原本是常見的商業金融糾紛,之所以被放大,就是因為聖精國際旗下有家公司叫作聖精金融集團(ESFG),聖精金融集團又控有葡萄牙市值第二大銀行聖精銀行(Banco Espirito Santo AS)二五%的股權。 簡單說,因外界認為聖精銀行「一定有」違法超貸給母公司或持有很多母公司債券,所以開始砍殺聖精銀行股票和相關債券,引爆這次市場大逃殺。 但事實上,債務問題沒有那麼嚴重。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聖精銀行並沒有直接對聖精國際放款,僅曾對聖精金融集團放款八億二千三百萬歐元,同時對集團子公司還有兩億歐元的放款,總計約十億二千三百萬歐元。另外一項,就是外界懷疑聖精銀行持有不少聖精國際的公司債,其實也搞錯了,因為持有債券的不是銀行本身,而是它的客戶,共持有約二十五億五千萬歐元的債券。 總計不到四十億歐元的債務,卻讓全球股債市,在短短兩天憑空蒸發超過一千億歐元(約合新台幣四兆元)市值,聖精銀行股價更重挫逾一七%,該銀行債券價格也跌至紀錄最低,連帶使得葡萄牙政府公債殖利率竄高,掀起一波歐洲國家公債重挫潮。 事實上,這種情況凸顯的就是市場的脆弱,就像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名言:「歸根究柢,最可怕的還是恐懼本身。」而導致信心突然崩盤的理由,最主要還是對歐債五國的強烈不信賴感。 根據彭博(Bloomberg)的報導,葡萄牙在二○一一年時,被迫接受歐盟及國際貨幣基金(IMF)七百八十億歐元紓困案,經過幾年推動一連串財政緊縮措施,葡萄牙總理科埃略(Pedro Passos Coelho)今年五月四日才宣佈,由於葡萄牙致力削減赤字以穩固財政,終於恢復融資能力,將退出為期三年的紓困計畫,並倣傚愛爾蘭的撤出模式,未來不再動用預防性的信用額度,成為繼愛爾蘭、西班牙後,第三個退出銀行業援助計畫的國家。 沒想到事隔不到三個月,又傳出這起銀行業跳票事件,等於馬上被打臉,不僅傷了葡萄牙政府威信,也讓負責金融機構風險控管的歐洲央行能力,受到質疑。 倫敦避險基金Abaco Financial經理人列屈巴尼(Inigo Lecubarri)就認為,幾週前歐洲監管機關才說審查過銀行,現在就爆發新問題,這對投資人信心是一大扣分,當然會導致大家拚命出脫手中部位。 但為什麼這恐慌竟會從葡萄牙,一路擴散到全世界金融市場?位在倫敦的避險基金史匹爾主權策略基金(Spiro Sovereign Strategy)執行董事史匹爾(Nicholas Spiro)對此分析,因為金融市場都怕「死亡迴圈」再現,也就是重演之前歐債危機時,政府被迫發公債來紓困銀行,而市場因為害怕銀行會倒更不願購買公債,使得公債利率飆高,進一步拖垮銀行和政府資產負債表。 當全球投資人看到葡萄牙事件時,按此邏輯推演,讓原本單純的商務糾紛瞬間躍升為國家級金融體系危機,全球金融市場一起陪葬。 配角:歐洲央行印鈔救歐元,引泡沫疑慮 但一同造就這場金融震撼秀的配角還有一個,就是歐洲央行。由於歐洲股、債、房市在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推出一系列大規模紓困和強制銀行放貸措施後,在今年幾乎是火爆演出,不僅德、英等主要國家股市創下歷史新高,連歐債國家公債利率,也幾乎低到快追平主權債優等生國家。 例如,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十年期公債利率,低到快跟英國平起平坐,而葡萄牙公債殖利率,也創二○○六年以來新低。 但外界批評,這都是歐洲央行印鈔票換來的金錢泡沫,畢竟歐元區不論是失業率、通膨率和經濟成長率,跟同樣股市創下歷史新高的美國來說,都有極大差距,美國失業率已降到六.一%,歐元區卻還高達一一.六%。 加上扮演歐洲火車頭的德國,經濟近期也開始走緩,特別是指標產業如製造業和建築業產出大幅下滑,使德國五月工業生產年增率創下二○一二年四月以來,最快的下降速度,讓看空人士篤信歐洲央行所編織的復甦大夢一定會有惡果,因此當一有利空出現,就變成多頭市場的黑天鵝,嚇跑所有人。 簡言之,對全球投資人來說,聖精國際違約當然是單一事件,但也凸顯歐洲銀行體系仍有許多可質疑空間,歐股和歐債是否仍該有如此高溢價,恐怕是該多思慮的關鍵。 |
| ||||||
一大早,紐約華爾街已經人聲鼎沸,證券分析師打開桌上的電腦,同時也啟動了六台螢幕:股票行情、國際新聞、客戶視訊會議、電子郵件等不同畫面,在各自的螢幕上閃動著;這全靠一台與主機相連的電腦擴充基座。 這台外型輕巧的基座,出自台灣新店一家資本額約三億元的小公司東碩資訊,全球前十大筆記型電腦品牌中,有七家都選擇與它合作。 而東碩的電腦擴充基座,也隨著聯想、日本東芝(Toshiba)等品牌商,打進了全球商用電腦,不僅囊括歐美六成市佔率,而且主要客戶都是花旗、高盛這類國際知名保險、金融、證券機構。 有這樣的成績,是因為東碩董事長曹賜正很早就認清,自己的主力產品是客戶的配角,公司規模相對於客戶也是配角,因此,如何抓牢客戶、站在這些巨人肩膀上,就成了東碩第一要務。尤其是,今年即將貢獻東碩四○%至四五%營收、因購併IBM電腦部門躋身全球第一大商用電腦品牌的聯想。 曹賜正坦言,身為電腦周邊小公司,「跟對老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綁住上遊客戶付錢爽快,拉攏唯一關鍵廠 早在約八年前,東碩就與日本東芝合作,但東芝主攻的並不是商用電腦,而是一般家用電腦,偏偏一般消費者對同時多螢幕、多功能操作的需求並不高、也不瞭解,一個月出貨量頂多三千台至五千台。 但約四年前,東碩與聯想合作後,情況卻開始逆轉。 逆轉的原因,在於聯想聚焦的不是家用、而是商用市場,尤其是跨國大型企業的標案,隨著寬頻、雲端、大數據等趨勢日漸成形,企業用戶需求不斷增加,前年底開始,東碩出貨量就呈現倍增,成長動能一路延續到現在。 然而,要綁住聯想這個大客戶,東碩也得卯足勁。 二○一三年,商用電腦多螢幕、多功能的風氣被聯想正式炒熱,出貨量暴增,但全球能提供外接盒的晶片公司只有兩家,其中又以美國的DisplayLink供應量九五%為最大。 當時東碩光是向上游的晶片公司下單,就得等十週至十二週才能拿到貨,但聯想來的卻是急單,一個月就要貨。沒想到,曹賜正竟然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連聯想總部都驚訝不已。從此,聯想就持續降低對原本供應商日本三洋(SANYO)的下單,反向增加東碩的比重。 曹賜正到底是怎樣做到的?答案是他的「兩頭綁」做法。兩頭指的是,東碩要同時抓牢上游晶片供應商與下遊客戶;對DisplayLink而言,東碩不僅是它在台灣的第一個客戶,訂單量也高達其總出貨量六五%,更是爽快付款的優質大客戶。 綁住下遊客戶沒訂單也備料,緊抓住聯想 對下遊客戶聯想而言,東碩則必須持續走在客戶之前,這指的是,它要永遠保持「二快」的靈活與彈性。 第一快,是指推出最新產品功能的速度要比聯想快。例如無線充電趨勢才剛要成形,東碩就要在第一時間開發好產品給聯想評估。最近更創全球首例,推出支援大電視高解析規格4K2K的擴充基座;東碩還派出近十人的團隊,駐守聯想深圳研發中心,隨時解決客戶問題。 第二快指的是,為了應付聯想可能的急單,東碩願意承擔財務風險、提早預訂上游原料,「假如它的訂單數量是『一』,我就會準備多一倍的原料,原則就是,絕對不能讓客戶有斷鏈風險。」 東碩的靈活與彈性,正好成了聯想原供應商日本三洋的死穴,因為日本公司行事風格一板一眼,像這樣訂單還不確定、就預先大量備料的做法,幾乎無法接受,加上三洋本身的報價也比東碩高,漸漸的,新訂單就流向了東碩。 然而,壓寶單一大客戶的結果,的確很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 曹賜正不諱言,目前超過四成的營收來自聯想,的確在管理學上形成相當的風險,也很可能被聯想看準了這點,而恣意砍價。 所幸今年因微軟(Microsoft)汰換作業系統,商用電腦已中止接連八季的衰退,出現止穩、甚至需求回升的跡象,因此其他筆電周邊產品訂單能見度只有一個月,東碩的能見度卻超過四個月,相對平穩。 曹賜正表示,目前商用筆電搭載這類電腦擴充基座的比率,仍只有總體的約一成,成長空間仍很大。 而且有趣的是,電腦擴充基座的市場規模不大,例如今年東碩的營收,市場估計可能在三十億至三十五億元之間,大廠對這種規模的市場興趣不大,小廠則卡在難以掌握上游晶片等關鍵零組件而難以進入,等於說,東碩已經卡住一個特殊的戰略位置。 打入新機種和蘋果合作,分散出貨風險 另一方面,東碩也打入由英特爾(Intel)與蘋果(Apple)聯手合作的新一代輸出入規格Thunderbolt機種,這是一種強調高傳輸速度、高解析畫質的技術,東碩將藉此分散出貨風險。 由於東碩與上游晶片、下遊客戶牢牢綁住的結盟關係,也讓它獲利滿滿。市場估計,今年東碩可望賺進超過一個股本,興櫃成交價格也從年初的約五十元,一路走高到七月上旬的約一百七十元,漲幅達約二.四倍。 然而,對東碩而言,如何持續向供應商與客戶證明自己的價值,維繫結盟夥伴的關係,才是真正長久合作的關鍵。 |
前日伊斯蘭教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L)以公開斬首美國記者的視頻發出屠殺威脅,西方國家做出強烈回應。德國政府打破向戰爭沖突地區輸送軍火的二戰後禁忌,決定向伊拉克政府提供軍援。美國不但繼續空襲,還可能增派部隊開赴巴格達。(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上周五歐盟國家一致同意,允許成員國向盛產石油的伊拉克庫爾德地區提供軍援,法國已采取行動,英國也表示給予支持,德國和意大利稱會考慮加入。本周伊斯蘭國的斬首事件為德國政府掃清了軍援的障礙。
德國政府的軍援決定體現了全歐洲對伊斯蘭國暴行的憤慨,以及德政府制止恐怖組織引發的騷亂滲透歐洲腹地的決心。在德國宣布決定向伊拉克提供軍援幾小時後,意大利國會也批準了對伊軍援。英國和法國政府則是考慮會進一步采取何種行動。
昨日美國戰機和無人機繼續向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發起空襲。一位美國高官向美聯社透露,軍方在權衡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增派一小批美國軍隊的可能性,目前討論增援兵力不超過300人,但國防部的決策者還未最後決定。
迄今為止,除了常規派駐巴格達執行安全協作的100名軍人,伊拉克境內還有約748名美國軍人。上月25日,美國眾議院以壓倒性投票結果通過了一項議案,禁止奧巴馬未經國會批準向伊拉克派兵,以免使美軍在伊成為持續作戰的力量。
前日伊斯蘭國公布處決美國記者James Foley的視頻,並威脅還將再殺害一名記者,“將用鮮血淹沒你們所有人”。該組織並未就此罷手,還妄圖以人質相威脅。英國《衛報》報道稱,昨日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又在敘利亞北部重鎮Aleppo附近劫持了四名外國人質。現在他們手上的外國人質已有20多人。
法國總統奧朗德昨日呼籲召開國際會議,共商對抗伊斯蘭國。他證實,法國已向伊拉克庫爾德族提供了提供了高端武器裝備,以及向敘利亞反對派提供武器。他表示,不能再以傳統的辯論方式幹預,若當初在敘利亞采取更強硬的行動,伊斯蘭國就不會發展壯大。
奧巴馬昨日表示,美方將繼續對伊斯蘭國展開“有限”空襲,美國的有限攻擊策略已經在打擊伊斯蘭國叛亂武裝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如加派陸軍和海軍兵力,美軍幹預伊拉克的等級可能上升。現在還不清楚是否奧巴馬必須調整向國會通報的決策,以配合這一進展。
鈀金價格持續高漲,並於昨日再度突破900美元/盎司整數關口,創下十三年半新高。(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鈀金如此高歌猛進,主因市場擔憂歐美可能因烏克蘭危機對俄羅斯施加更多制裁措施,這有可能沖擊到最大生產國俄羅斯的鈀金供應。
鈀金上次突破900美元關口發生在8月19日,同樣為烏克蘭危機或影響俄羅斯鈀金供應憂慮所助推。
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近期,俄烏關系進一步緊張。歐盟指責俄軍直接參與烏克蘭東南部戰鬥,但俄方一直否認。烏克蘭政府軍被迫與分裂分子開辟了多條戰線。
周末,烏克蘭總統波羅申克表示,當前非常接近回不去的處境,而下一步就是全面戰爭。
周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要求立即就烏克蘭南部和東部地區的“國家地位”舉行會談。普京昨日宣稱,“如果我想做的話,俄軍能在兩周內占領烏克蘭首都基輔。”
歐盟將於周三再開會商議制裁措施。然而,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只有少數業內人士相信歐美將推進進一步對俄制裁,因為那將傷害歐美汽車產業的競爭力。這意味著,若歐美制裁加劇,俄羅斯很可能報複性限制鈀金出口。
周一,鈀金價格盤中一度觸及每盎司912.26美元,為2001年2月以來最高。受俄羅斯供應中斷憂慮、中美汽車業需求持續強勁及投資者買盤影響,鈀金今年累計上漲27%。截止今年8月,鈀金漲勢已持續7個月,為2011年1月以來的最長上漲時期。
路透社援引瑞士信貸分析師Tom Kendall觀點稱:
鈀金或將走高,升向1000美元關口。鈀金價格不會猛然升到該水準。技術面強勁且存在多個基本面支撐因素。
鈀金是稀有金屬之一,具有耐高溫、耐腐蝕、耐磨損和具有極強的伸展性,通常作為汽車催化劑,以處理尾氣。
俄羅斯鈀金供應量占全球40%左右。而俄羅斯和南非鈀金合計供應量占全球總供給的70%以上。盡管南非鈀金礦工罷工已於6月結束,但該國產量尚未恢複到之前水平。
昨日,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稱,一支俄羅斯軍隊入侵了烏克蘭。盡管俄羅斯方面予以否認,但此事卻引發歐美再一次對俄提出警告和制裁威脅。《華爾街日報》也對此發表了措辭嚴厲的評論文章,以下為全文:
說到俄羅斯總統普京,他似乎是玩了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德國總理默克爾一把。
普京深知,他們兩人恐懼在烏克蘭事件上攤牌,因此,這個強硬的俄羅斯人選擇無視德美虛張聲勢的威脅。為了大俄羅斯的帝國夢,他繼續在烏克蘭疆土上行進。
這正是克里姆林宮本周決策的意義所在。俄羅斯軍隊本周挺進烏克蘭海岸小城Novoazovsk,並對烏克蘭分裂勢力提供支持。一位北約高級官員稱,一支“遠超”1000人的俄羅斯部隊已經加盟烏克蘭分裂勢力,他們配有重型武器,並將於這些分裂分子共同作戰。
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昨日稱,一支俄羅斯軍隊已入侵烏克蘭。而早在3月,原屬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地區就並入了俄羅斯。
普京向烏克蘭南部海岸地區前進的背後,是要在俄羅斯和克里米亞之間架起一座大陸橋,目的是減少克里米亞的隔離以便於俄羅斯軍事要塞可以直接在陸地上得到增強,而無需動用空軍力量。克里米亞半島的經濟也可以與俄羅斯拉近距離。
而對於烏克蘭軍隊來說,如此的局勢變動也迫使軍方在試圖重奪東部地區的同時開辟另一條戰線:目前,烏克蘭政府軍包圍了東部親俄分子占據地區,並逐步收複部分失地。而分裂分子正節節敗退。不過,現在看來,烏克蘭部隊將不得不在第三條戰線上反擊俄羅斯士兵和裝甲車。
周四,普京和波羅申科展開會面。由於全球各大媒體的大肆宣揚,因此,這個時機是引人矚目的,但並不出人意料。
但是,波羅申科不會承認克里米亞是俄羅斯的領土,除非他叛國。公眾也不會看到普京拋棄烏克蘭境內的分裂分子。而在波羅申科不屈服的情況下,普京決定通過地面軍事力量來增加他手里的砝碼。
對默克爾來說,俄羅斯在烏克蘭局勢上的更進一步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羞辱。而默克爾在或多或少地鼓勵普京升級局勢。上周末,她在訪問烏克蘭時傳達出一個公開信息:沒有協商解決方案,歐洲也沒有進一步制裁俄羅斯的計劃。這足以鼓勵俄羅斯拒絕任何妥協。俄羅斯最近對烏克蘭領土的觸犯正是遵循了普京針對每一個新挑釁的一貫回應模式。
默克爾應該是一個強悍的政治家,但她卻被普京玩弄於鼓掌之間。每一次她支持嚴厲的對俄制裁,俄羅斯都會以在烏克蘭問題上推進一步作為反擊。普京明白,默克爾政府的外交部長、同為社會民主黨人的Frank Walter Steinmeier在俄羅斯侵犯烏克蘭問題上立場相對軟化。
普京也清楚,默克爾和她的歐盟同僚將不遺余力地避免對俄實施制裁,因為那將反過來傷害本就脆弱的歐盟經濟。俄羅斯當然也有經濟問題,但普京作為一個獨裁者,願意為他所認為的長期戰略利益而冒險出手。然而,西歐卻不一樣,他們不願意為任何事承擔任何風險。
周四,默克爾和奧巴馬表示,他們將在本周末商討對俄實施更多制裁。但是,如果他們在這場危機中繼續采取這種形式,那只會自討苦吃。對更多銀行和寡頭實施制裁後,還指望普京隨後就拿出真誠的態度坐下來協商問題。這將是非常可笑的。
俄羅斯近期的一系列舉動對於奧巴馬來說也是一記羞辱。他曾經為俄羅斯辯護:在21世紀,人們不會這樣做的。但是,俄羅斯還就真的這麽做了。奧巴馬曾經拒絕出動一兵一卒、一槍一炮來幫助烏克蘭。這都向克里姆林宮傳遞出一個信號:美國更喜歡坐壁旁觀。美國總統將這個球踢給了歐盟,這意味著美國人幾乎或根本什麽都沒做。
對這個嚴峻挑戰歐洲政治秩序問題的嚴重回應應該如我們六個月之前所建議的那樣。應該給予烏克蘭軍事方面的援助,這樣它們才可以更好地自衛國土。要對俄羅斯能源和金融部門實施懲罰性制裁,這樣才會挫傷俄羅斯經濟,並提升普京的政治成本。還要向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派遣武器和士兵,展示北約重整軍備的政治意願。
普京曾經總結過奧巴馬和默克爾進一步實施制裁的機會——零。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舉動讓周邊國家看見了戰爭的威脅,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大聲疾呼,莫斯科這是赤裸裸的發動戰爭,他們呼籲國際社會盡快幹預。但歐美的態度卻很尷尬,他們仍在糾結於該如何定義俄羅斯的越界行為。
在被問道俄羅斯是否在向烏克蘭開戰時,波蘭外長Radoslaw Sikorski在國家電臺里表示:“美國有一句諺語:如果它看起來像鴨子,叫起來像鴨子,那麽它就是鴨子。”
據《華爾街日報》,立陶宛外交部長周四表示:“這顯然是俄羅斯武裝部隊對烏克蘭領土的侵略,這就是戰爭”。拉脫維亞外長Edgars Rinkevics則在Tiwtter上呼籲聯合國安理會介入幹預。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都有大量的俄羅斯族人,兩國民眾均擔心俄羅斯以同樣的理由對他們采取行動。
不過和烏克蘭不同的是,所有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均屬於北約。這些國家領導人一直呼籲北約夥伴國向他們派駐更多部隊。但由於擔心對俄羅斯構成挑釁,美、德等成員國均不同意這麽做。不過,他們同意增強對該地區的空中巡邏。
下周北約首腦將在英國召開峰會,會議將討論北約是否應該在俄羅斯周邊的北約成員國建立永久軍事基地。
西方國家目前對於如何界定俄羅斯昨天的舉動仍然處於猶豫之中。雖然所有人都認可俄羅斯軍隊已經越過了國境線,但美國和北約官員在措辭上非常謹慎,奧巴馬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將俄羅斯的舉動稱為“入侵(incursion)”,而非“侵略(invasion)”。
德國和法國領導人則只是警告將對俄羅斯進行進一步制裁,但並未對其行為進行界定。
歐亞集團主席Ian Bremmer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在過去48小時內,我們看到了一場標準的侵略,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個主權國家正處於戰爭之中,這一點美國和歐盟很難否認。”
Bremmer稱,如果將其定義為戰爭或者侵略,那麽美國和歐盟可能要采取一些他們不願意的行動。雖然歐美已經對俄羅斯實施了嚴厲的制裁,但歐洲的天然氣嚴重依賴於俄羅斯,而且歐盟和俄羅斯去年的貿易額高達3900億美元。
昨晚德拉吉爆發“小宇宙”,再次掏出了降息和ABS兩大武器,以期對抗低迷的通脹和疲軟的經濟。
這一意外舉措令歐元暴跌,歐洲股市和債券價格大漲。而世界主要經濟體也開始分化成兩大陣營:擴大刺激的歐洲和日本,以及走上複蘇之路後準備收緊政策的美國與英國。
這兩大陣營的分裂與日俱增。近日公布的一系列數據顯示,美國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美股屢創歷史新高,新增非農就業人數連續6個月保持在20萬人以上,出口刷新紀錄,帶動貿易赤字收窄,非制造業指數創下9年新高,汽車銷售創8年新高,通脹接近2%的目標,美國二季度GDP增速高達4.2%,美元持續走強。
而歐洲呢?歐洲的通脹水平下滑到了五年的低點0.3%,距離通縮只有一步之遙,德國、法國二季度經濟陷入萎縮或停滯,外圍國家的經濟水平依然沒有起色。
今年6月,歐洲央行出臺了一攬子政策,包括負利率、TLTRO計劃等。昨日,歐洲央行再次降息10個百分點,計劃在10月開始購買ABS,並將QE納入了討論議程。消息公布後,歐元/美元暴跌至1.29,首度突破1.30關口,創下14個月新低。歐洲STOXX600指數大漲1.1%,英國富時100指數漲0.1%,接近30年新高。
歐洲央行的決議將對歐洲其他國家帶來迅速而深刻的連帶效應,周四,丹麥央行(丹麥不屬於歐元區)將一項主要利率下調到負值區間。與此同時,有分析師認為,歐元的下跌也將迫使瑞士央行不得不出手幹預承壓的瑞士法郎對歐元匯率。
此外,歐元走軟還刺激了日元對美元的下跌。日元對美元匯率跌至2008年來的最低水平,市場預期,美國經濟走強將令該國的借貸成本走高,與此同時,歐洲和日本可能會出臺大規模的寬松政策,這兩國的借貸成本將進一步走低。
瑞穗銀行的首席市場分析師Daisuke Karakama認為,隨著下月美聯儲徹底退出QE,日元將會在下月底測試108關口。
MFI首席經濟學家江勛提到,全球資本市場呈現出從未有過的金融局面,三種融資套利貨幣——美元、日元、歐元趨勢明顯,美元的融資套利份額被歐元擠壓,美元中期升值早已確立。
在這種背景下,做空歐元和日元、做多美元成為眾多分析師推薦的套利的模式。
華爾街見聞昨日曾詳細解讀過花旗的外匯套利報告,其中便提到:
當前,經波動率調整後的美國-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差異是2007年以來最高的。日元仍有貶值空間。另外,經波動率調整後的泛美和泛歐國債收益率差正處於15年最高水平。
底線就是:仍將有驅動美元兌歐元和日元的小規模G3貨幣套利交易存在。這主要是政策依賴,因為進一步的政策變動約有40%-50%將體現在日本和歐元區國債收益率上。但這種交易仍將有吸引力,因為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進一步放松政策的概率看上去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