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標題一個傳統企業電商人的泣血經驗談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1/2266106.html

傳統企業為什麼要進入電商?

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老闆太厲害了,他的戰略眼光好,很早就開始佈局;一種是被逼的,沒辦法,線下庫存太大了,就上了。

唐獅就是第二種,線下庫存壓力很大,倉庫壓貨一大堆,抱著把淘寶當作下水道的想法。老闆要求也不高,每天一兩萬元十幾萬元就不錯了。

不過,2010年8月26日,淘寶秋裝有一次大促,單天突破了100萬元(那個時候淘寶單天最高銷量也就六七十萬元),董事長也傻掉了,買蛋糕、香檳給電商團隊慶祝,線下也做不到單天100萬元,覺得真是個奇蹟。

那時候就是規模導向,人員資金都大力投入。2010年的雙十一,超過了1千萬元,2011年超過了2千萬元。

不過這幾天我們一直在算賬,覺得規模化階段應該結束了,老闆也覺得應該結束了。老闆的想法很簡單,當你的庫存處理得差不多了以後,他回過來要給你算錢算效益,虧得一塌糊塗,肯定不行,那就要尋找盈利模式,把你存在的價值找出來。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第二個階段,2012到2013年,我們在找盈利模式。經過前兩年的發展,我給大家一個建議,儘量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去沖規模,要不然後面去調整會非常困難,而且決心更難下,為什麼呢?

第一個階段我們做大了,第二個階段我們要有做小的心理準備。要做盈利,規模就不一定還能保持這個量。我們簡單算一下銷售、毛利率、費用率、產銷率,這些都是很基本的指標,我們前幾年特別注重銷售,後面的指標沒有仔細算,結果今年我們一算,居然虧了。

我們一個月的銷售在2000萬元,含稅的。費用可能是700萬元,毛利率可能在40%,那就是800萬元,800萬元除以1.7,去稅後,也就600多萬元,減700萬元,還是負數!

其實這不奇怪,只是大家沒有算而已。我跟財務主管講,你給我看的報表沒有任何意義。因為財務上做出來是很好的,按我剛才的邏輯計算,我們只有五六百萬元的利潤,但是,財務主管給我算出來可能有1500萬元,這是可以做出來的。

所以我們董事長前幾個月很開心,這個月200萬元淨利潤,等到7月份怎麼虧200萬元?因為我剛才的算法就是從經營層面去看的,這個是財務上遲早會體現出來的。

除了利潤這個概念,還有一個更大的概念是現金流的問題,比利潤率還要難。

現金流我們一算,可能我們每年要欠供應商1000萬元或者1200萬元。為什麼呢?我的營收不夠支付我的費用和貨款,那我這電商做得真是只剩下好看了。當然,你可以用銀行的錢、別人的錢來賺錢,但是,沒有融資你能活下去嗎?我們背靠博洋集團,有資本還可以,但是,沒有傳統企業的靠山呢?

所以,第二階段,我們必須思考盈利模式了。

2013年銷售增長點在什麼地方?不能像以前2009年是2000萬元,2010年是7000萬元,2011年是2億元,今年估計是不到3億元,明年增長30%到40%就差不多了,也可以說上不去了。以後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現在的模式能夠保持30%左右的增長我覺得也是靠譜的,不可能翻番。

這還不夠盈利模式的達成。我們現在還在做一個事情,毛利率能不能提升一點?去年我們的毛利率是31%,今年已經上升到40%左右了,但是可以告訴大家,我們公司42%的毛利率,84%的產銷率,這兩個數字按現在的規模來看,現金流剛好是零,就是剛好我進來的錢全付掉,玩一玩就結束了,老闆是拿不到錢的。

還有一個數據:費用率

為什麼我要說規模擴張不要太快,因為費用的增長也是非常快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2011年雙十一過後,大家都跑去倉庫搞配送了,其他服務沒跟上,帶來很多投訴,天貓上分數跌得一塌糊塗,所以,人員配備要齊整,否則他的工作不能保證,服務不能保證,所以這種訂單量不均衡所帶來的人員成本怎麼測算?其實很難。

現在我們倉庫有100多號人,1.7萬平方米。以前以做大倉庫為樂,現在以做小倉庫為目標;以前有朋友來了,說你看倉庫1.7萬平方米,現在完全不敢說。

另外一個就是產銷率的問題,包括線下,包括供應鏈整合的問題,這是日後的核心。假設我們明年做3個億,全部投新貨,沒有庫存,怎麼投?冬裝佔40%,那就是1個億,突然哪天淘寶跟你說雙十一你做不了,那我就去跳樓了。

其實今年我們已經遇到了。去年我們做到2個億,也沒有考慮到今年增長可能會放緩,以後增長不可能這麼快了,今年我們還是按新貨投產,春夏全投下去,結果發現預期增長了一半,貨就多了一半。如果是個人公司的話,供應商已經全坐在辦公室門口在等著討債了,因為貨款付不出。

所以,我建議,一開始做不到快速反應的,可以採取折中模式,比如說我們抓一頭利益,50%投下去,對於我們來說沒有任何風險和壓力,另外50%等到明年冬天的時候再去投,相當於期貨分批投,也是一種解決方法。

最好的當然是像有些淘品牌產銷率可以控制在90%以上,他們自己控制了一些工廠,而且是從小做大的。當我是從100萬元、200萬元、300萬元起步,工廠和我一起成長起來的時候,配合起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突然要找一個為1個億的冬裝規模做供應鏈的工廠的時候,可能中國都找不到這種類型的,很難整,因為他們做不了,整合起來就非常難。

所以我們在2012年和2013年在尋找盈利模式,其實我們在尋找我們這個團隊能不能繼續幹下去,看上去還不錯,但是就是雞肋了,沒有價值,我必須把這個價值創造出來,要不然就掛掉了。

別被京東淘寶帶溝裡去了

第三個階段是構建核心競爭力。

我們現在關注兩個點:

一個是用戶的分類管理以及營銷。

大家可能老是會提到CRM,會員體系,在我的理解,會員體系只是用戶分類管理與營銷裡的一個環節、一個工具而已。我們現在在做的一個事情,就是必須構建一個系統,可以把每天到你的店舖來的所有用戶分進這個系統,而且有相對應不同的營銷策略去影響它。

天貓店每天有多少新客進來,有多少老客回來,一週內,新客的重複購買率是怎麼樣的,老客的重複購買率是怎麼樣的……很多店舖現在還沒有一個管理標準,全按大家對自己的用戶分類進行管理,自己按照自己的邏輯去定義,這就很不好。

大家一定要做到,每天到店內的所有顧客,必須給他分到一個分類裡面,而後才針對性地做營銷活動。不一定是促銷活動,至少要分進去,有一部分重要的,要有營銷活動。

為什麼有些淘品牌上個新品,搞個內部促銷就爆掉了?就是慢慢養成了這種管理顧客的習慣,有些大店上個新品都沒動靜,這都是背後運營力的對比。

二是搜索,有沒有決心去做搜索。

QQ商城和QQ網購有什麼差別,為什麼不做QQ商城?QQ商城的70%到80%的流量全部被固化到活動上了,只有10%到20%的流量是在搜索裡面,那這個網站就完蛋了。QQ網購把70%到80%的流量固化到搜索裡面,這個網站才有價值。

為什麼?

因為搜索代表了客戶對你的記憶力,也代表了主動性,這種流量價值才更高。

搜索的專業化團隊建設非常非常重要,而且以後每個品類按照生命週期去搶,在搜索旺季來臨之前把最好的位置佔住了。

怎麼佔呢?

我們在天貓商城就有個優勢。舉個例子,天貓商城前三位的豆腐塊只要佔住了,就在所有搜索裡面都佔前三位,但是在天貓商城裡,做搜索的競爭不強,不像在淘寶網裡的搜索競爭這麼激烈,所以說這兩塊是我們在2014、2015年完全要形成體系的。現在我們在嘗試,也請了一些專業的人士給我們在做一些培訓。

這個東西真的非常重要。以前精力都放在淘寶搞活動了,明天搞活動,後天搞活動,天天配合他們,去年基本上淘寶一個禮拜一次活動,現在我一個月也不去一次了。

自己的運營節奏是最重要的。如果雙十一打亂我的運營節奏,我就不做了。因為我們吃過苦頭。比如說我們4月份跟了天貓的大促,被它一搞,我之後整個夏季沒法做了。

為什麼呢?我們最終的核心還是在為顧客創造價值,用戶才是最關鍵的。如果我這個店舖裡面節奏非常亂,價格一會高,一會低,一會促銷,一會又不做了,顧客的體驗是非常差的。我寧願按照自己的節奏往下走,天貓的活動京東的活動能穿插就穿插;如果衝突很大,就不支持。

前幾天京東的朋友來問我,京東下半年每天要搞滿減的活動,下半年可能都是這種活動,你們也跟著搞一下吧。

我說不做行了吧,我們把搜索做好就行了,多賣20塊錢,一定賣得掉,為什麼?消費者大部分集中在這,他不會翻很多後面的,比價也沒有這種程度,大部分都是在這裡面選。搜索就是這麼厲害。為什麼人家比你賣得貴,還比你賣得好,你賣便宜還賣不掉?

這就是我們的核心,知道重點是什麼,節奏怎麼走。電商是不均衡的發展業態,但是這種不均衡只要有節奏,能控制,就代表了我們摸到了規律,掌握了這種業態的核心,我們就有了不被取代的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93

標題2007年FOMC完整紀要公佈:伯南克等嚴重低估危機 蓋特納被指洩密(已更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78

當地時間週五,美聯儲公佈了2007年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閉門會議的完整文本記錄

金融危機從2007年開始爆發,隨後美國陷入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也是從2007年開始,美聯儲政策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貨幣政策新時代。

2007年,FOMC一共召開了8次常規會議和3次緊急視頻電話會議。

8月16日,美聯儲在一次緊急視頻會議中決定下調「貼現利率」。9月,10月和12月,美聯儲三度下調利率。在12月,美聯儲還宣佈啟動第一個非常規項目支持全球銀行系統,允許外國央行使用美聯儲的美元。

 

美聯儲嚴重低估金融危機

按照慣例,這些會議的完整紀要都是在五年之後發布。從這些紀要中,我們可以一窺當時政策制定者對金融危機的看法以及部分貨幣政策內幕。回頭來看,包括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等人在內的判斷都出現嚴重失誤。

在2007年3月的FOMC會議中,伯南克相信,美國房市將保持強勁。

即便在市場已陷入恐慌的12月,伯南克還說,「我預計任何主要金融機構都不會破產或接近破產。」

但在隨後的一年裡,多家金融機構瀕臨破產,美國政府不得不出面救助。未得到救助的雷曼兄弟走向了破產之路。

蓋特納也低估了這次危機。2007年8月,蓋特納說,「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大型的多元化機構會遇到任何融資壓力。」

2007年10月,舊金山聯儲主席Janet Yellen說,「我認為經濟最有可能的結果是邁向軟著陸。」

不過Yellen很快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兩個月後的12月,Yellen說,「出現信貸緊縮和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看起來已經非常真實。」

 

蓋特納被質疑洩露美聯儲政策

還有更有意思的細節,在8月16日的FOMC會議上,裡奇蒙聯儲主席Lacker質疑當時的紐約聯儲主席蓋特納,認為他把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動向洩露給了美國銀行CEO,而這是不允許的。

兩人當時在會議上還發生了爭執。

他們的對話:

Lacker先生:蓋特納副主席,你剛才的意思是說不是這樣,我們對貼現利率的考慮,或者說我們可能怎麼做,銀行並不知道?

副主席蓋特納:是的。

Lacker先生:蓋特納副主席,我今天下午和美國銀行總裁和CEO Ken Lewis進行過對話,他說,對於蓋特納改變貼現工具的安排,他表示感謝。我的信息和你的不一樣。

伯南克主席:好的,謝謝你。請繼續,蓋特納副主席。

蓋特納:我不能代表Ken Lewis說話。銀行的權利範圍有哪些,我們目前在窗口方面有哪些政策,我想他們是尋求對此有更清晰的理解。我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幫助他們理解這些範圍,我想整個系統的情況都是這樣的。因為人們通常都不會使用窗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沒有真正理解這個工具是什麼。

 

伯南克談政策洩密

在2007年10月的會議上,伯南克還溫和批評了美聯儲成員對《華爾街日報》記者Greg IP透露信息。

伯南克的原話:

我認為實際上沒有任何人洩密。因為Greg Ip工作的方式是這樣的,他跑去和每一個人談話,從每個人那裡獲得一些信息,然後把它拼湊起來。不管怎樣,我認為當我們內部的商討變成公開信息時,很明顯對我們機構是不利的。所以我要求每一個人在保密方面要特別小心。

如今,Greg Ip已經離開華爾街日報,加入了《經濟學人》。他很快就被市場認為是歐洲央行貨幣政策的傳聲筒。

華爾街日報接班Greg Ip的是Jon Hilsenrath。

他曾一次又一次準確預測美聯儲政策,以至於FT的記者嘲諷說,看了他的前瞻文章後,已無必要再去閱讀第二天將發表的FOMC聲明了。

整個華爾街都把他視為伯南克的傳聲筒,大摩的羅奇甚至稱Hilsenrath才是真正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曾要求其他人保密,但如今,人們一看到Hilsenrath的文章,就會將之視為伯南克在洩密。

 

美聯儲FOMC會議完整記錄

美聯儲每一年的FOMC會議都會在5年後公佈完整的會議記錄(僅作少數修改)(一年前,當公佈2006年的FOMC會議完整記錄時,我們看到了格林斯潘時代最後的落幕),下面是蓋特納對格林斯潘的評價:

美聯儲的這一政策源於1994年,當時在國會的巨大壓力下,美聯儲開始增加透明度,決定在每次會議的五年後發布輕度刪改但保持完整的發言紀錄。然而,這一政策也導致意想不到的結果:從那一年開始,每位在FOMC會議上的發言者都會在每次會議後的幾週拿到一份他們發言的草稿。令他們驚奇的是,這份稿子比他們想像中的要粗製濫造得多。他們對之前發言者的即興回應在紙面看上去顯得相當輕率。於是,有些人開始帶著準備好的講稿去參加會議。FOMC會議開始時看似是一場準備就緒的激烈辯論賽,實際上卻以每個人拿出準備好的講稿唸完而告終。

摩根士丹利認為這也產生了一個新的現象:影響市場觀點的時間窗口被提前了,以前是在與會者在會議中發言的時候,現在變成了在與會者寫完講稿的時候。因此,美聯儲官員搶在會議前發表更多講話來相互示意他們將在正式會議上讀什麼內容。如果一項政策引起爭議,交易量就會放大,現實中市場就是這麼反應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55

標題三房定兩房?(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5846

如購買力許可,買三房是較好選擇。惟現時樓價偏高,建議買入較舊或較遠及實用率高的三房有助你間樓跑贏大市。黎緊政府落實興建大量細單位,比類住宅對國內人或較有米之人都嫌太細,將來細單位會估計同現時情況反過來,跑輸大市比三房及更大單位。

 

當然你第一會問:「乜唔係於旺市保留實力,於旺市先求蝸居暫住,到市低全力出擊咩!?」需知每人借貸力不同,如買入三房後你還可以「留有一手」,不妨將你原有目標降低一格買入樓宇暫住,但留意一些樓齡近30而又未維護過既樓宇,政府會強制要求你地夾錢維修。

 

以讀者實力可以每月用五萬元供樓,假設冇任何負債,即購買力用盡可買入2.65*5=一千二萬萬之住宅亦冇問題。係九龍東可選社區將會改變之屋苑如德福,麗港城,鑽石山。麗港城係九七到零七都跑輸大市,係呢幾年越戰越勇,升幅跑嬴其他大型屋苑。該屋苑鄰近觀塘工業區,係麗港城既對街有一間酒店起緊,三幢工廈正活化中,到街上一行不難留意個度越黎越多開倉,好多真人舉紙牌SELL。睇黎越黎越多野賣,不難由工廠區轉做高級商貿區。向海一望亦有郵輪碼頭,將來潛力不少。而麗港城就係步行距離之屋苑,呎價7000餘,兩房四百幾萬。

 

反而德福未夠麗港城咁大改變,不過區內人流將增加已是不爭之事實,作為龍頭屋苑肯定受惠。但樓齡比黃埔仲舊係其一缺點。黃埔好多種積(單位)呎價可以因庭向同靚積與否好大分別。總之有能力住係三房,第時唔使煩換屋而再浪費裝修錢,係一個正確既選擇。如果你而家有心諗住係樓市投資既,何不用一人名先買一幢,第時再用另一名再買,不少讀者已知此法和聯名買入有何分別。請留意諗樣網。下章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89

標題2013-3-20 工作記錄LHQ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9p0t.html

對於聯華超市,因為門店數量波動比較大,所以改用員工口徑,計算了下以員工為單位的經營指標,從員工效率來看,單位員工收入以及單位員工經營利潤分別為45萬和14萬,均在提高,公司的員工創收能力在上升,但與同行業相比仍然很低,高鑫零售的單位員工收入為75萬。從員工工資水平來看,公司2011年剛上調過工資,漲幅20%,目前員工平均工資3400左右,短期內可能不會有上調工資的壓力。聯華超市的三費結構中,員工支出和租金成本佔了主要比例,其中員工支出佔比高達8.84%,租金佔比5.54%,而從橫向對比來看,可以很明顯看到聯華超市的經營效率低下,其中核心超級市場的坪效最低,坪效只有九千多,從而導致租金收入比,員工支出佔收入比例均遠高於同行,從而淨利率比較低。但短期工資的壓力不大,因為超市市場在09年大幅度擴張過第一次,如果租期是3-5年的話,可能有一定上漲壓力,如果租金上浮50%,則很可能出現虧損,不過這塊物業自有的有多少?租的話是找誰租的?後面要確認一下。

對於百聯股份,總體上看,百聯股份的經營業績比聯華超市來得好,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兩類子公司,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拉低百聯股份整體ROE水平的是百聯中環購物公司,新舊華聯大廈公司,又一城購物中心等子公司,其中以07年左右新開的店為主。經營差的子公司資產總額為50億,經營好的子公司總資產額為30億,截止至2010年百聯又一城、百聯中環公司單平投資成本在七千左右,雖然相比之前的成本高,但收入在持續上升,利潤在上升,未來業績很可能獲得改善,至少從個人的體驗來看,百聯又一城的業績不應該比東方商廈楊浦店來得差,而新舊華聯大廈由於部分處在市中心,沒有競爭力,未來利潤將繼續下滑,最終可能出售。總體上來看,隨著新店業績的釋放,未來百聯股份這塊業績將進一步上升,另外百聯股份的費用結構還要再拆一下。

 百聯集團在06、07年業績上升後大幅度擴張,王宗南走後新的團隊領導下的聯華超市過於重視擴張並未帶來效率的提高,而百聯這一部分擴張店的業績還有待觀察。從整個業態來看,個人感覺網購對於百貨會有一定衝擊,但可能沒有對於電商衝擊強,特別是相對中高端生活式體驗的百貨,如果上班族每天都只對著電腦,大概會厭倦的,而隨著百貨、購物中心的轉向深耕渠道,對於下遊客戶的消費偏好進一步瞭解之後,其對於存貨風險把控能力將提高,長期來看很可能從聯營走向買斷模式,以獲取額外的20%左右的毛利,這一部分只是猜想,有待後面驗證。

下周再分別按照清算、正常運營下粗略匡算下友誼的估值,另外找個機會到這些門店走一走,實地體驗一下。從大方面來講,百聯集團作為上海國資委在上海的零售渠道公司,其上游對應著一些國資委旗下的食品飲料企業,這一塊是否有影響,接下來也要考慮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96

標題結婚買樓、年青人理財之道(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7349

小女子能將月入2/3儲起,已經不錯。若與男友日後組織家庭,再加及15-20%升幅,收入可算中等。唯此等收入此等耐心,在居住成本太貴的香港,要活用手中金錢才有望勉強完成買樓結婚兩個願望。

 

條數點計呢首先結婚淨洗費15萬已少不了,近年已很難找到朋友是擺酒賺錢的了可能是筆者朋友比教厚道,不用奇招濫收人情吧酒樓酒席索價八千一圍、拍下結婚美好回憶又用幾萬蚊,實在令新人很掙扎,是攪場家常便飯短聚暢飲,還是大排筵席慶生一下,真令人添煩惱。

 

買樓方面亦可雜費幾萬,而兩房上車盤裝修,15萬又是少不了。在此可有提議,就是買入已裝修好樓宇,雖然貴些少但可當將裝修錢問銀行借埋,但該種樓房裝修實在太「求其」,手工差不在話下,最弊係貪快將工程程序減省,入牆「撻線」,水喉駁位做唔好,輕則令你要再花幾十萬重整過、重則觸電致死。所以買得「連裝樓」,一來小心、二來都唔好預長住。

 

15萬又15萬,再加一個上車盤首期30萬,加起60萬在結婚買樓少不了。筆者唯有建議年青人可先買樓裝修,「回下氣」才隔年結婚。當中間隔一年可其中一方先入住,又有自己地方可以唔使拍拖出街慳返些少。使本文最想提出既,係香港時下一眾年青人之無奈。小女子已不是低薪一群,亦很努力的將2/3月入儲起,換來只是個一般到唔一般,仲要驚無左份工供唔起樓既生活。惟筆者亦堅持大家在適當時侯置業,因你睇BLOG中更年長一輩的提問,你見有資產及無資產者,在人生往後財富只會越行越遠。

 

小女子在股場未見獲利,有點氣餒可理解。但其實只要撥出30萬,將淨下十萬元更有系統作股票外幣投資,亦不失為個良好個法。人太容易錯信自身之經驗,因喜和樂之反應是直通反應系統,不用邏輯思考的,你試下問自己:「我都係諗過之後覺得好開心!?」人太依賴反應系統而婉拒邏輯判別,太相信自己往事造成之後遺,而輸過股票就有「一朝被蛇咬」現象,或中過馬就過份自信,勇於下注,俗稱「心雄」。其實在考量上實需持平,應再檢討以往所用方法有否缺失,再行前進。

 

小女子共男友一年可儲30(25000X12)撥走十萬作其他投資,下年定可有60萬係手。現時樓市正回,在其中特別有興趣荃灣,元朗,沙田、屯門、太和都有大型及實用率高的屋苑,但睇樓是要實地考察一下,方會越睇越進步。所以26歲之齡,宜先儲第一桶金,好似小女子咁有些少儲錢能力,就盡量唔好輸錢及伺機置業。但機會未來臨時,都要去睇樓作準備,股票更需實戰作試煉。十萬元是一個適合之數目。至於有些人提議之PAPER-TRADE,筆者認為是不必要的,因投資最影響輸贏是心理因素,紙上談兵根本沒有把這方面納入試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44

標題瘋狂的遊戲併購 命運多變的遊戲公司

http://www.21cbh.com/HTML/2013-6-22/yMNDE1XzcwOTUyMw.html

買賣雙方的詢問電話接二連三,財務顧問(FA)李明(化名)已經明顯感到,今年的遊戲併購市場正在快速由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而其中最受歡迎的買家就是來自A股的文化傳媒類公司。

「遊戲公司就像水果一樣,需要在它最好的時候趕緊賣掉,過時不候。」同威創投投資經理賈珂如此形容。此前,他所在的公司曾經投資過第七大道和廣州谷得等知名遊戲公司,並在將第七大道出售給搜狐暢遊的交易中獲益不少。

「遊戲公司現在獨立上市希望渺茫,這也是大部分VC願意出手遊戲公司的原因。」一家知名美國VC的副總裁向記者表示,此前他曾經投資過多家手機遊戲公司,但這些遊戲公司在美國和A股上市的大門都在關閉,相比之下,轉而賣給A股的上市公司成為大部分遊戲公司的退出選擇。

記者瞭解到,多家A股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都在密集地接洽合適的遊戲團隊收購。「有好一點的遊戲公司,最近已經接待過好幾家上市公司了。」有知情人士透露。

華誼兄弟(300027)不久前宣佈停牌,並宣稱將有重大併購事宜,市場普遍傳出,華誼是在準備併購一家遊戲公司。而掌趣科技(300315)分管投資併購的副總裁何佳則表示,公司在收購動網先鋒之後正在尋找新的遊戲公司併購標的。除此之外,市場上還有多家文化傳媒類上市公司都在悄悄地尋找遊戲公司併購。

由於今年手機遊戲市場快速爆發,市場上突然冒出大批月流水過千萬的遊戲公司,可被併購的標的突然大幅增多,而有能力在市場上併購的A股文化傳媒公司數量就那麼幾家,遊戲公司併購市場已經迅速由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

A股為何青睞遊戲?

幾個月前,在A股上市不久的手機遊戲公司掌趣科技宣佈停牌,不久便宣佈以8.1億元的對價收購網頁遊戲公司動網先鋒。復牌之後的掌趣科技漲勢兇猛,連拉數個漲停,股價一路由停牌時的20多塊漲到最高時的30多塊。當時,有過百家機構一同前往掌趣科技調研,其受市場追捧程度可見一斑。

何佳回憶,併購當時掌趣的市值大約30億,動網團隊中許多人都認為掌趣作為一個新上市的公司,其業績和戰略還需要時間觀察和驗證,選擇大量持有掌趣的股票還是有些擔心的。

當時,動網先鋒的團隊嘗試著拿了部分掌趣的股票。在併購完成後,掌趣科技股價暴漲。 「後來我每次去廣州(動網先鋒)那裡,他們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後悔沒有多拿一些股票。」何佳表示。

何佳表示,掌趣從今年到現在已經投資了五六個項目了,其中包括遊戲開發商、發行公司,也考慮入股了一些遊戲平台商,這些項目的成長性非常好。他表示,掌趣科技目前還在尋找新的併購標的去收購。

「市場給了我們這麼好的一個機會,手機遊戲的盤子漲得那麼快,遊戲公司也有退出的需求,我們肯定不會只收購一家就結束了,持續的投資併購是掌趣內生外延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符合遊戲行業的發展規律。」何佳表示。

而掌趣科技股價之所以暴漲,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市場對掌趣未來可能有新的併購的預期。何佳此前在空中網供職時就開始做手機遊戲,至今有超過10年的從業經歷。「我們的併購從來都是以團隊為重點,而不只是看中已有的產品和利潤,最重要的是能夠使掌趣和標的公司產生協同效應,雙方互補,資源整合。」何佳指出。

在掌趣科技之前,更加讓市場感到震驚的是浙報傳媒斥資32億對盛大邊鋒的收購。由於浙報原有的紙媒業務市場前景不被看好,因此通過併購遊戲公司轉型成為該集團的既定戰略。當時讓人們震驚的是,邊鋒估值高達20多倍,而美國資本市場對遊戲公司的估值一般為6-8倍,邊鋒此前的母公司盛大網絡因為長期在美國市場得不到投資者的認可而最終宣佈退市。

如今,A股的文化傳媒板塊已經越來越依靠併購來做大規模,而不僅僅是靠公司內生的動力。

命運多變的遊戲公司

一位投資過多家遊戲公司的某美國知名VC的副總裁表示,遊戲公司賣給A股上市公司,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他表示,美國資本市場目前已經對中國的遊戲股基本不再接納。目前在美國上市的巨人網絡、第九城市、完美世界等公司的股價都非常低迷,許多公司的PE(市盈率)都是個位數,有的公司甚至現金儲備已經超過市值,說明美國投資者對中國的遊戲概念股沒有太大興趣了。

上述美國VC副總裁指出,目前遊戲公司在美國上市有一道不成文的門檻,那就是要年利潤達到5000萬美元——不管是國內的網頁遊戲公司還是手機遊戲公司,能達到這一條件的公司都非常少。

與此同時,遊戲公司赴A股上市的大門也在逐漸被關閉。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高管透露,目前在A股排隊上市的5家公司,其中有4家都可能終止上市,部分公司是因為在IPO等待期間業績下滑,部分公司則是因為某些條件達不到在A股上市的要求。

目前A股市場IPO的許多規定都對遊戲公司不利。首當其衝的是收入確認問題。遊戲公司的收入有許多種,例如銷售道具和銷售遊戲金幣的收入是不一樣的。國內審核的部門並沒有規定說哪種收入確認是有效的。

以掌趣科技為例,這家公司當時在證監會審核時並不是主打的遊戲概念,而是以SP概念通過的——其好處是有中國移動這樣的國有企業出面背書做收入確認,最終幫助掌趣科技順利上市。而大部分打著遊戲概念的公司,在A股等待上市的過程中都吃到了閉門羹。

此外,國內A股IPO的等待時間很長,這讓遊戲公司的上市充滿了風險,因為遊戲公司的業績波動性很大。可能一家遊戲公司在證監會報材料的時候業績還很好,但在發審的時候就開始下滑。進入到手機遊戲時代,遊戲的生命週期開始大幅縮短,市場競爭空前激烈,這種不確定性更加被放大。

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遊戲公司只好選擇賣給A股上市公司。國內的上市公司目前很願意併購高利潤的公司,尤其是文化傳媒板塊。而遊戲是最匹配的一種。首先中國是把遊戲當做文化創意產業來看,而目前文化傳媒板塊是A股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投資品種之一。

而在文化傳媒產業中,目前最能帶來豐厚利潤的就是遊戲。國內對遊戲公司收購的PE 要遠遠低於遊戲公司獨立在A股上市的PE,但卻遠遠高於在海外上市的。

因此不管是對於遊戲公司還是對於投資過遊戲公司的VC來說,賣給A股的上市公司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舉個例子,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PE是40倍,它願意以15倍的PE去收購一家遊戲公司,而這家遊戲公司自己獨立去海外上市,也只有8倍的PE,那麼它當然願意賣給A股的公司。」上述美國某知名VC的副總裁表示。

遊戲公司如何雙贏?

A股對手機遊戲公司的併購,是由博瑞傳播併購上海晨炎開始的。當時,蘋果公佈了手機遊戲公司收入的排名,名不見經傳的上海晨炎排入前十,一時間在國內引起劇烈反響。博瑞傳播與上海晨炎在2010年12月23日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擬投資不超過4000萬美元收購上海晨炎100%股權。在此前公告中,博瑞傳播表示,上海晨炎在App Store(蘋果應用商店)上已經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並稱是極少數能夠與老牌歐美遊戲公司展開競爭的公司。

博瑞傳播也因此成為當時A股市場唯一的「蘋果遊戲概念股」,並一度迎來一波小幅股價拉升。當時,買賣雙方簽訂了對賭協議,要拿到4000萬美元,晨炎必須在2011年-2013年分別給博瑞傳播貢獻400萬美元、580萬美元和812萬美元的利潤,年增長率超過40%。

但這筆交易很快宣告終止。博瑞傳播此後公告稱,由於股權轉讓過戶手續未能如期獲得相關部門審核通過,出售方認為該項審批工作所需審批時間以及最終能否獲得通過具有不確定性,以及由於市場變化而導致完成上海晨炎股權轉讓協議約定的對賭業績具有不確定性,公司決定終止收購上海晨炎股權事項。

上海晨炎的創始人施煒亮告訴記者,當時之所以考慮賣掉,也是因為考慮到整個手機遊戲的未來有很大不確定性。這時候博瑞傳播剛好有意購買,給的自由度也很高,於是就決定賣掉公司。

至於後來為什麼終止了和博瑞的收購交易,施煒亮則表示和博瑞之間有協議因此無法透露太多。但可以想像,這起中止的併購背後一定隱藏了許多故事。

施煒亮指出,選擇出售的遊戲團隊一定要清楚自己要什麼,才會有一個好結果。因為大部分出售的遊戲公司並不缺錢,因此錢並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賣掉,那麼你就等於放棄了選擇權,一個人本來是可以選擇人生道路的,比錢更重要的是選擇權。」 施煒亮表示。

施煒亮指出,在考慮出售的時候賣方要比買方想的更多,因為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其實是十多年都不變的,無非就是要求你達到多少的利潤業績,而遊戲團隊賣方要考慮的事情則很多,例如賣掉之後和上市公司如何合作,是和他們一起做,還是自己拿錢走人,都要先考慮清楚,這樣才不會在交易之後發生問題。

「如果遊戲公司賣掉之後發生不開心,我認為通常賣方需要承擔的責任更大一些,因為在賣之前就沒有想清楚。」 施煒亮總結道。

「遊戲公司最後都是想賣的,遊戲公司就像水果,過期不候。」賈珂表示。大部分遊戲公司的心態都是,在自己正處於上升期的最好時候賣掉。因為遊戲公司要獨立上市的話,至少需要有兩款成功的遊戲來證明自己,而大部分遊戲公司沒有等到兩款遊戲成功就開始下滑了。

大部分遊戲公司的收入都不是特別大的問題,但收入的持續性很成問題。遊戲和電影是比較類似的行業,上一款遊戲的成功,不代表未來的遊戲一定會成功,因此資本市場上給遊戲公司的估值一直比較低。

以在A股率先上市的遊戲公司中青寶(300052)為例,2012年的淨利潤同比下滑了10%,2011年的淨利潤下滑了超過30%,遊戲公司業績的波動性讓A股的投資者對其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賈珂所在的公司投資過遊戲公司第七大道,當時以較高的價格出售給了搜狐暢遊。當時第七大道的團隊個人先套現了20%的現金,並和暢遊簽訂了3年的業績對賭協議,約定3年之後創始團隊可以全部退出——這實際上是在賭未來的遊戲也能持續成功。

好在第七大道被收購後推出的後續遊戲也取得成功,最終收購方和出售方皆大歡喜。

收購方收購的時候,通常要和遊戲公司的創始團隊簽訂協議,要求干滿一段時間才能離開。例如第七大道的創始人曹凱就和新公司簽了3年的鎖定協議,在被收購後幹了幾年之後宣佈離職。

「在遊戲公司被併購後一般都會要求創業團隊再待3年。但之後一般遊戲公司做的好,也不會有人走。」賈珂指出。

而遊戲公司出售,許多情況下也是出於投資人退出的壓力。相比之下,從來沒有融過資的遊戲公司就完全沒有必要出售,因為出售之後創始團隊往往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自由,尤其是出售到一家此前完全不懂遊戲的A股公司中,很容易在被併購後產生許多磨合問題。

目前沒有融過資而不需要出售的遊戲公司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上海的心動遊戲——這家公司每月的收入據稱過億,曾經多次拒絕各大風投的投資請求,因為投資者給的錢不過相當於它幾個月的收入而已,遊戲公司現金流好的時候,融資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在沒有投資者壓力的情況下,公司可以把大部分收入用於員工激勵,以開發更好的後續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16

標題華興資本林家昌:中國公司赴美上市VS香港上市全方位對比 i美股

http://xueqiu.com/8680422520/24232216
報告出處:i美股

北京時間6月25日,昨日i美股在北京成功舉辦#登陸華爾街#-i美股2013年中概赴美IPO高峰論壇,紅杉、德意志銀行、唯品會、凱易律師事務所、華興資本、德勤、納斯達克、86研究、T.H.Capital、William blair、鼎暉創投、奧睿國際律師事務所等行業權威人士在論壇上針對中國公司赴美上市做了精彩分享。本次論壇有50多家上市和准上市公司的CFO、財務總監、IR、法務等參加,同時吸引了不少VC/PE、二級市場投資者、赴美上市產業鏈人群參會。

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股本資本市場部主管林家昌就「中國公司赴美上市VS香港上市全方位對比」做了專業的分析,以下為林家昌先生的演講PPT以及演講全文:

林家昌:大家好,我的普通話講的不好,可能大家聽不明白。今天我就講IPO不同地點的選擇,還會講一下在企業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融資方法。

 我先介紹一下我自己,我1997年進入投行,過去10多年一直在瑞信,今年3月份參加華興。基本上我的經驗都是在US市場,主要是公司在不同的時間點有不同的TMD。在最早期的時候,我做TMT中國的公司,還是搜狐1999年的時候,這是我的一些簡單的介紹。

 這裡打一個廣告,大家知道我們華興做的很好了,我們現在也能做IPO,包括在短短的幾個月裡面,我們已經做了蘭亭的IPO,還有唯品會的增發,我們還有一個小小的基金。

 我先講一個話題,一個企業在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融資方法。我打一個比方,跟打網遊差不多,不同的階段打不同的「怪」,這些「怪」一開始的時候比較容易一點,但是得到的回報稍微小一點,相對來說你融資的大小就比較小一點。但是到了最後,可能是最後的怪就是IPO,相對來說要求比較大,難度比較高,但是相對來說我們的經驗還是比較足的。

 現在可以看到,在右手邊是收購的事情,這個現在也看到,除了IPO之外有不同的選擇,以前覺得我們公司多好,為什麼要賣給其他人?現在很多股東都覺得可以賣出去,對於公司和股東來說都是更好的方案。在IPO之前和之後可以看到,在IPO之前可能可以給公司選的融資方式比較少,主要就是股權的買賣,但是在IPO之後可選擇的工具就比較多了。比如說發股票、增發,後面一些公司可能也要發債券,所以對於公司來說,IPO之後跟打網遊打到後面一樣,越到最後工具越多,工具越多就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我很簡單的講一下天使投資,一般來說在這個階段公司可能還沒有運營,主要是一個想法,跟一些天使投資人聊天的時候,他們可能對你的想法很有興趣,願意去投、去買。一般來說都是你有什麼實際的數據能講的,一般來說這些天使投資人都是對這個行業很理解,他們願意冒這個風險,提供一些幫助給這個公司。一般來說規模比較小,可能只是百萬美金左右,這個是天使投資。

 下一個是早期投資,我們叫A輪和B輪,在幾千萬美金左右。一般來說這個階段公司只是有運營能力,但是數據還不太多,對投資人來說風險比較高,但是這些人比較懂這些行業,他們一般是看了公司的想法,對公司早期的運營有一定信心,然後願意去投這個公司。

 下一個就是成長期的投資,一般到了這個階段,公司已經有了運營能力,一般來說財務報表已經是有出來,可能還是在賠錢的,但是有一些公司是賺錢的,一般我說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團隊,運營能力比較強,風險相對來說比較低,因為他們已經能看到公司可能在未來一、兩、三年就能去IPO。所以對他們來說,這個風險相對低一點,我們看到一般是B到C輪,大概是一多萬左右吧。

 這個一般是在IPO啟動前後幾個月做IPO的融資,這些就是比較大的PE基金,或者是一些本地的基金投這些公司,一般來說會計報告已經出來了,公司已經有盈利,IPO的時間表很清楚,未來幾個月或者一年裡面就能去IPO了。這個是風險要低,融資量比較大,可能是不小於3、4千萬,有一些過億的也有。

 這是打怪的最後一層,就是IPO。很多人要問為什麼要去IPO?現在中國的公司我看到已經成熟一點了,他們只看到了IPO的好,但是IPO真的那麼好嗎?IPO之後有很多東西需要面對,是比較辛苦的。IPO之前反過來來說,對我公司的創建就比較寬鬆一點,不用跟那麼多人說這個事情,不用跟那麼多人做報告。

 所以現在看到很多公司在IPO上面想的比較小心一點,他們都是覺得IPO對我來說是必須的嗎?如果錢對我來說沒有什麼用途的話,我還是不需要去IPO的。等一個最好的時間才去IPO,這跟之前的想法是有不同的。IPO之後的一個好處就是某一些股東想賣股權的時候比較好賣一點,一個IPO公司最大的好處,在於無論是公司自己有新的基金、新股,還是老股東要套現都是比較方便的,有一個比較規範的過程,讓人把你的股票變賣,變為錢。

 最後一個就是收購合併方面的,我剛才提到現在中國的創始人對收購比較開放,以前可能覺得公司最後沒錢花的時候才去想這個事情。但是現在市場已經變化了,一方面巨頭BAT有很多資金買公司,另外國外大型的基金,他們也是在看好很多公司在中國的能力,將來的回報也比較好,所以他們也比較開放,覺得公司可以做的。所以你們也看到,在過去有很多公司在IPO之前,像PPS,在之前就是土豆。有一些公司願意給我一個好的價錢,買一個公司號我還是比較願意談的。以前可能在5、6年前,在早期的時候這個事情很多時候是願意談的,現在是比較好的改變。

 下一個題目就是重點了,香港跟美國IPO地點的比較。第一個事情就是我剛剛提到的,在比較這兩個市場之前,這些都是公司去IPO之前要想到的事情,這對你之後選要去的地方有重大的影響。我今天就不具體過了,舉一些例子,比如我講的地點,你的公司如果是一個VIE的話,現在去美國和香港都沒問題的,但是VIE一定要去外面IPO的。另外公司運營和財務狀況也是有影響的,可能大家也知道,你們去香港IPO的話,對你的盈利要求是比較高的,不像美國,美國是只要你在報告裡面很清楚,讓投資人都知道了,你就可以IPO。但是香港如果達不到要求的話,是不能去IPO的。

 後面我要提到市場環境,可能大家想到我去不同的市場,對於我公司將來的估值有什麼影響呢?最後再看去美國還是去香港,投資人說還是差不多的,因為香港IPO和美國IPO去路演的地點差不多,但是在散戶比例方面兩個地方是不同的。香港是一定要有一部分確保給香港的散戶,美國就不是這樣的,這裡就也一點不同。

 這些還提到分析師的問題,中國的分析師大部分是在香港、中國,但是有一些行業,他們的分析師是在美國的,這邊可能跟你地點選擇的問題有關,美國分析師也可以分析香港的股票,但是溝通比較麻煩一點,可能用比較奇怪的時間跟美國的分析師取得聯繫。

 這裡我就很快的講一下,中國公司去境外上市的地點主要是兩個,一個是香港,一個是美國,在美國基本上有兩個不同的地點,掛牌可以在紐交所,也可以在納斯達克。美國兩個交易所要求是差不多的,主要就是我剛才提到的,香港和美國主要的分別在哪裡呢?就是在於盈利的要求不同,美國的要求比較低,在香港比較比較高。但是一般來說,我們建議你去IPO融資的規模不要太小了,起碼最少融6、7千萬。因為如果你IPO的時候融資太少的話,將來流通量比較少,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基金,他們可能在IPO投的錢起碼要1千萬左右,對他們來說將來的風險是很大的。所以我們提議,就是最起碼IPO融資在1千萬左右的大小。

 今天就有很多不同的點,就是我對比較美國和香港。我講的就是關於公司選不同的地方,要想到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第一個我講一下IPO的過程,我比較大方向的講一下兩邊最大的基本上的不同,美國的IPO招股書撰寫的過程當中跟香港是有所不同的。我這樣講吧,美國的IPO過程招股書比較像一個大學的論文,然後在香港的招股書就像高中、中學的文章。再一個美國的招股書我覺得比較開放,他們主要的重點就是披露的對不對?不要騙投資人,他們能不能看完招股書之後就對你們的公司進行理解,買完股票之後他確定他知道所有的事情。所以這個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確定的,美國的SEC幫你把關,但是最後有什麼事情還是公司解決的。

 但是在香港的話,這個過程就比較不同,有很多規矩在裡面,不能讓公司既有的選擇,我要配合或者不配合,你達不到要求就不能去IPO,如果你真的達不到他們的要求的話,每一個事情都要申報的。他們可能說不行,你這個事情我不同意,你就不能去IPO。所以在準備招股書的過程中,美國是比較開放的,香港是很多事情要做的。

 相對來說,IPO之後對公司來說美國的風險比較大,投資人買股票賠錢了,他們就在一起告這個公司,招股書上寫的不清楚,我覺得你們騙我,我要告你,你要賠錢。在香港基本上很少出現這樣的事情,因為他們的招股書基本上是香港交易所跟你一起過的。另外有一個事情就是根本上不同的,現在你看到很多中國公司去IPO之後,就保持AB股,創始人跟這些股東,他們投票的權利是給其他買股票的投資人比較低的,可能是10、20這樣。AB股只有美國才能用,你去香港基本上是沒有AB股的。有一些比較大牌的公司跟香港的交易所去談,我很想去香港,你能不能給我一個AB股?他基本上回答的都是一樣,就是我們不能破這個例,你們來香港的話,我就不能給你AB股的。

 香港最低的融資是25%,在美國是沒有這個規矩的,基本上公司信去融資10%也可以,15%也可以,沒有規定最少要25%。為什麼我說這是比較大的重點?因為你去跟IPO說的時候,股東基本上都說我很少去IPO,但是現在市場不能給我一個很好的IPO,我就還是去吧,我還是不想賣股票太多。這個事情在美國好辦,你就賣小一點吧,但是在香港就沒有辦法了,基本上他們就是一定到25%的,有一些公司可以拿到一個時間,IPO之後的一年兩年就一定要回到25%,還是有規矩在裡面,但是一般來說他都不是給你的,就是一定要25%。當你運營不太好的時候,很多股東不大願意賣25%,所以美國和香港在這方面有根本性的不同。

 這是我剛剛提到的AB股的事情,在美國你看到一些很多很大的公司都有AB股的,Google也好、Facebook也好,都是有AB股的,這些事情在美國是比較能接受的。很多美國的微調都很清楚AB股是怎麼一回事,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建議大家看一下Google的IPO招股書,裡面他給兩個最大的投資們一封信,他能夠很好的告訴你為什麼要支持AB股,如果你相信我們的公司,我們就有這個能力,你要相信我按把這個投票權給我,我有絕對的投票權在裡面,才能把公司最大的利益發揮出來。在Google的方案裡面這封信寫的蠻好的,就是小股東為什麼你們要支持我,把你們的投票權給我們。

 這個就是今天比較大的重點,在過去這麼多年跟準備去IPO的公司談的時候,基本上談完所有公司,最後一定會也兩個問題的,他們在選擇美國和香港的地點的時候,不同的時候你跟他們講香港好、美國好。但是他們很擔心一個事情,就是我去美國和香港,哪裡能給我公司高的股值?每天在市場裡面就只有一兩股在流通,很難賣股票,哪個市場能給我比較大的流通量?過去聽過很多不同的檔案,有些時候說美國是比較好的,過去幾年就聽到香港好很多。但也沒有人真的想嘗試比較,哪邊真的是從數據上來說是最好的。今天我們嘗試去做一個比較,分析一下哪邊的市場零代價。

 我想講一下,你去比較哪邊的時候,需要講一些同類的公司,講一些不同類的公司,公司做的事情不同,也是沒用的。我覺得講這個事情就是藝術,不是科學來的,我分析出來的結果還是蠻好玩兒的。

 我先從估值來說,這是大家經常談到的,哪裡給我的PE比較高一點,我嘗試用不同行業去說一下,在香港有一些不同類的公司,你不能拿這些公司去比較的。左邊這個叫平台公司,奇虎、百度這些公司在那邊做的比較好,你很難說美國比較好,但從數據上來說美國是高一點,公司增長不同,奇虎可能增長比較大、比較高,騰訊是24,他們的增長還是非常高的。網遊公司在香港有兩家,網龍跟金山,在香港是比較高的。但是可以告訴大家,在不同的時間點,可能做同一個方式,兩年、三年做出來的效果是不同的。

 說一下酒店吧,左邊是晉江,右邊是漢庭,是有一點不同的。但是基本上是打平的,兩邊差不多。這裡就很清楚看到了,中軟這邊是比較高一點的,但是同樣這是最近2011年的事情,在軟通他們IPO之後,同樣的方式出來他們還是有一點不同的。最後是醫療,這幾家公司做的事情都是不同的,所以很難比較,就是給大家一個感覺吧,同樣的公司,如果他們不去美國了,去香港的話,大家覺得這個有很大的不同嗎?威高和微創這兩個公司是有很大不同的,想在哪一邊的PE比較高的話,大家想一想同樣的公司,如果這些醫療公司搬去對面,你覺得他們會有什麼不同嗎?

 這邊我選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流通量的問題,哪一邊給我的流通比較高,在這邊就比較明確,你看左上角就是騰訊對奇虎和百度的比較,如果你看流通量的話,美國好很多,我就去美國好了。美國對於我將來融資也好、賣股票也好,方便比較多的。但是同樣如果看網遊公司的話,香港比較好,然後你再往下走酒店方面,你會看到美國的漢庭流通量是比晉江高很多的,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表現。中軟跟軟通的流通量是差不多的。威高是比較大的公司,但是一到流通量的時候,跟邁瑞比的話,他們是比威高高很多的。我再選一個,找了很久才找到的,就是我們叫做門戶的比較,香港我選了太平洋網絡,右邊是易車網,兩個比較一下,基本上是差不多的,相差不遠。

 說了那麼久,剛剛回到這兩個問題,哪裡給我的PE高一點,哪裡給我的流通量高一點,有什麼總結呢?沒有結論的!談了那麼久,我覺得有幾個點可以做一個總結,你去香港的IPO跟美國的IPO地點都是一樣的,所以你見同一幫人,他們理論上給你的PE也好,給你的流通量也好,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在不同的時間點做同樣的分析,出來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我這樣講,一個公司可能我五年前做分析就比較明顯,美國是比較好的,但是現在可能美國有幾大問題,很多公司就在美國退市了。同樣的點,沒有什麼很好的結論,不能說美國就比香港好,或者香港就比美國好。看你公司的表現,公司表現好,IPO之後季度出來的數據就好,每一個季度買你們公司股票的人就很開心,看到你們公司的財務報表都是超過他們的預期的,他們的信心就很高,你們的股票就一定往上走的。但是同樣的,不論你是在美國也好、香港也好,如果IPO出來之後,數據不能達到他們的要求,每一個季度都是低於他們的預期的話,哪怕是你PE很多也好,股價都是比較低的。

 我在這邊講的,大家去IPO之前,選擇地點不是重點,好的公司才是重點。回到我剛才提的基本上的問題,公司的架構,可能公司再往前走,想收購的公司是在香港還是在美國。

  我今天講的很簡單,如果有什麼問題歡迎大家提問。

 嘉賓提問:我想就上市公司大股東和管理層私人財富方面問您一個問題,因為我是德意志銀行私人財富銀行香港辦公室的。我為我們客戶問一下,在上市之後,股份鎖定期方面,兩邊的市場有什麼異同?以及上市之後股票變現以及融資方面您怎麼看待?

 林家昌:兩邊都有封閉期的,但是有一個根本的不同,美國封閉期是公司跟承銷商、投行這邊兩方的鎖定協議,這個協議只要投行同意,是可以提前解鎖的。所以一個公司上市之後不到半年就能做到第一,因為他們股票的表現比較好,投行同意提前結束鎖定。但是在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規矩,是不能提前解鎖的,哪怕公司表現很好,投行同意也不能提前解鎖。賣股票的話,我覺得兩邊差不多,如果你去美國IPO的話,就只有IPO部分的股票是有登記的,但你去香港的話,是100%有登記的。有什麼不同呢?在香港因為你的股票是完全登記的,即便你沒有一些計算,作為大股東你的股票在什麼時候都是流通的,可以賣出去的。但是在美國方面,因為你的股票跟那些IPO的股票是沒有登記的,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就也很多不同的規矩在裡面,可能就有不同的要求。第一個你要去登記,你要做招股書出來,把你之前沒有登記的股票登記一次,之後你就把票賣出去。如果你不想走這個過程的話,有其他方法的,比如說有一個叫144,你根據公司的流通量,根據公司的總股數,可以賣一部分出去,但是一般來說在三個月裡面不能賣超過這個部分的。

 所以相對來說,可能香港方便一點點,但是美國的過程是非常簡單的,而不是很複雜的。坦白講,一個老股東賣股票,最大的問題是公司IPO之後表現怎麼樣,有沒有一些投資人願意去買老股東的股票,這才是重點。

(以上內容為i美股2013年赴美IPO高峰論壇嘉賓演講稿 轉載請註明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34

標題巴克萊披露128億英鎊資本缺口 將發新股融資58億英鎊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400

巴克萊週二披露了128億英鎊的資本缺口,為此,該銀行計劃增發58億英鎊新股,以滿足3%的最低槓桿比率要求;並發行20億英鎊的或有可轉債,以賠償不當銷售的指控

該銀行股價在週一下跌4%後,週二再度暴跌7%。

巴克萊的股東能夠以每股185便士價格購買增發的股票,每4股可購買1股新股。現有股東以較週一收盤價折扣40%的價格優先購買股票,可使其股票免遭稀釋。

巴克萊的這種措施能夠滿足巴塞爾協議III的要求的「銀行一級核心資本約9%」的要求。巴克萊的首席執行官Antony Jenkins稱:「我確信,我們這種果斷迅速的措施能夠讓巴克萊變得更加強大。」

上個月,英國審慎監管局(PRA)曾表示,巴克萊槓桿比率僅為2.5%,低於3%監管要求。

巴克萊週二稱,按照PRA的新規,該銀行的槓桿率僅為2.2%,巴克萊的資本缺口由此也上升至128億英鎊。

巴克萊還計劃出售20億英鎊債券,這些債券可轉換為股權。如果出現問題,該銀行將降低貸款。

巴克萊表示,它們將加快確認預期費用。該銀行面臨違規銷售支付保障保險(PPI)、利率掉期和身份欺詐保險等產品的指控。據FT的分析師預計,該銀行的賠償金額會高於之前的預測值。

Sanford Bernstein的分析師Chirantan Barua稱:「如果一次性的意外費用過高,它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增加配股。」

巴克萊上半年因違規銷售需要向客戶支付20億英鎊的賠償金,這一金額遠高於市場預期。

巴克萊需要因違規銷售PPI而向客戶賠償13.5億英鎊,按規定需賠償40億英鎊。現在,英國整個銀行業因違規銷售PPI而需賠償客戶150億英鎊。

因為違規銷售複雜的利率對沖產品,巴克萊也需要向小型企業6.5億英鎊的賠償金。

巴克萊半年財報顯示,該公司的稅前利潤為17億英鎊,幾乎是去年8.71億英鎊的兩倍;調整後的稅前利潤為36億美元,僅低於37億美元的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52

標題工作總結(20130805)Lancaihe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pz1.html

主要完成了紫金礦業和招金礦業的主要發展策略的整理。

   黃金生產商作為產業鏈上的資源佔有環節,他們發展壯大的最核心驅動因素就是佔有資源(這裡主要是指黃金資源量)的不斷穩定增加。

    紫金礦業和招金礦業這兩家同為港股上市的黃金公司也是如此,每一年年報中,兩家公司幾乎都將資源擴張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不過在資源擴張的方向上有明顯不同:紫金將主力戰場設置在海外;而招金目前仍在國內尋找、拓展黃金資源。

 

   紫金礦業:05年之前,仍將紫金山作為生產和資源的核心,但在紫金山金銅礦未來產量和資源日益枯寂的壓力下,公司調整戰略,從06年起,公司開始大規模向海外擴張。2007年,公司收購倫敦上市公司蒙特瑞科,控制秘魯白河特大型銅礦,收購塔吉克斯坦ZGC75%股權,獲得了該國最大的金礦開發權等。2009年,抓住金融危機,「抄底」海外礦業資產,入駐加拿大大陸礦業公司,成為西藏謝通門銅金礦第一大股東;2011年收購吉爾吉斯左岸金礦,並成為澳大利亞諾頓金田公司第一大股東等等。

   通欄過去8年管理層討論和董事長報告,明顯感覺發展上有以下幾點變化:06年之後走出國門,海外資源併購明顯加速;2010年提出,「黃金優先,基本金屬並舉」的口號,將銅等基本金屬的資源擴張明確寫入發展戰略,並欲進軍上下游產業;在經歷了2010年7.3和9.21環保事件之後,公司對環保方面以及公司形象的宣傳調門迅速提高。

 

   招金礦業:公司06年上市之後,大力拓展埠外(招遠市以外)資源的擴張。提出「一號工程」,將擴張重點放置在甘肅、新疆等地區,最後形成了山東、甘肅和新疆三大資源與生產基地。公司積極提出要將管理重心向外埠傾斜,保持純黃金的生產商地位。

   與紫金礦業相比,招金礦業在發展中與其最大的區別是:1,主要在國內山東、甘肅、新疆等地擴展資源;2,明確保持純黃金主業,無擴展業務的打算;3,國外資源擴張步伐緩慢,目前仍未有成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49

標題2013-9-23 工作記錄 歐陽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o0yk.html

上午來把金鷹結了。金鷹在人均效率方面的巨大優勢,使其人工費用率極低,這個之前在看廣州友誼的時候發現它的工資佔比也非常低,但工資絕對水平卻很高,廣友和金鷹都是人均效率非常高的兩個公司,銀泰在這方面就有很大差距。其他公司或多或少的有些超市,可比性弱一點。高人均效率應該體現了管理流程的優化,是公司的一種長期積累的內在優勢吧。

下午和小半個晚上把王府井和重慶百貨的半年報卡片做下,年報卡片調整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