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卡賓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藝術總監楊紫明身著一套深藍西裝出現在香港置地文華酒店,修身藍色上裝的左肩與其內搭襯衣共同形成一只鮮艷的鳳凰狀圖案。
在當天的卡賓服飾有限公司(2030.HK)2015年度業績發布會上,這套衣服數次被現場的媒體記者問起。楊紫明說,這是卡賓2016年春夏新款“遊樂場”系列。“走在香港街頭,看到每個人都很努力、壓力很大的樣子,我就想,其實是戰場還是遊樂場,只在一念之間。”
卡賓在逆勢中取得不錯成績(網絡資料圖)
戰場還是遊樂場?這個問題同樣適用於2015年的服裝行業。2015年,服裝行業並不好過。卡賓卻在逆勢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當天,卡賓管理層發布業績。2015年卡賓總收益增加23.5%,至人民幣13.57億元,凈利潤增加22.1%,至人民幣2.88億元。零售店鋪數量輕微增加至1139間。
為何卡賓能夠逆勢上揚?卡賓總裁吳少強稱,2015年銷售收入增加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電子商務的帶動,卡賓的銷售模式變得更為豐富。
2015年6月,卡賓開始在天貓、京東、微商城及卡賓官網銷售,盡管做電商的時間比較晚,卡賓在電子商務上的成績單很是喜人,財報顯示,卡賓電商銷售收入1.33億元,占總收入的9%。這也讓卡賓更加重視在電商平臺上的銷售,楊紫明表示2016年在這方面將會加大投入。
卡賓目前的銷售模式有四種,傳統批發、代銷、直營、電商。現在由傳統批發越來越多地向後三種轉變。經過一年努力,卡賓的代銷店已占銷售渠道的33%,2016年這一數字將達到50%。相比傳統批發模式,代銷模式能快速提高終端與品牌的黏度,企業能更好控制終端價格,並能對市場變化進行快速反應。同時,代銷模式下經銷商壓力更小,輕資產的模式更容易招攬經銷商。
更多的直營店也是未來的方向之一。2015年,卡賓直營店由9家增長到37家。卡賓財務總監稱,卡賓毛利潤的增加正是因為代銷和直營比例的上升。因為以代銷和直營形式出售的產品價格高於以批發形式出售的價格。
逆勢上揚的每一個百分比最終都是消費者買單的結果。卡賓年報顯示,卡賓十分重視與VIP會員的直接溝通,提供推廣活動和新產品資訊。2015年,VIP會員的零售收入高達零售總收入的40%。卡賓也很重視ERP管理,2016年還會繼續加大這方面的投入。
經濟增速放緩、服裝行業不如以往景氣,這都是行業共識。許多服裝企業開始尋求變革,除了嘗試更多種的銷售模式,還包括創新更多的業態,優化服裝購買的場景,讓消費者獲得更好的購買體驗。卡賓也不例外,2015年,卡賓33號館誕生。卡賓33號館不只是一家服裝店,里面集合了許多不同的元素。《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曾前往位於廣州白雲萬達廣場的卡賓33號館,館內除了齊集卡賓旗下四大時裝品牌Cabbeen Lifestyle、Cabbeen Urban、Cabbeen Chic和2AM以外,還有跨界合作的成果:DONGTIAN(東田造型空間)、Cabbeen HOME(時尚家居)、Chéris(禧艾)法式甜品、和Take me home(陌舍)花藝。1000多平方米的空間內融合了時裝、造型、家居、花藝、甜品等多種元素。
楊紫明表示,與其他品牌有不同的合作模式,有些是卡賓自營,有些是代理銷售,有些是跨界合作。但卡賓並沒有為了實現多元化的體驗而把各種品牌湊到一起,每一個進入卡賓33號館的品牌都是各領域里的頂尖品牌。
33號館將作為卡賓今後最為重要的業態。卡賓33號館於2015年6月在上海開出第一家,截止2015年底已經開了十多家。吳少強透露,卡賓33號館得到了業界的一致認可,也讓很多人感興趣,目前有很多類型的企業在與卡賓商談合作可能。這意味著,卡賓33號館里除了甜品、家居、造型,還將會有更多不同的元素加入。2016年,新開張的33號館數量將達到三位數以上。楊紫明希望,能把卡賓33號館做到可與無印良品競爭。
2016年,卡賓還會有許多動作。楊紫明透露,將在第三季度推出一個全新的運動品牌,還將籌建一個現代化的物流中心。卡賓還將在全球範圍內引入更多的設計人才,但暫不考慮打入國際市場。楊紫明認為,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卡賓目前將專註中國市場。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休閑服飾品牌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我平時會傾向於買H&M、Forever 21。”目前尚在在江西南昌讀大三的魏亞琴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她自己平時不太願意買國內服飾牌子,“設計太土啦”。
這樣的觀點在現在的大眾年輕消費者里不在少數,而這已經影響到了國內服飾公司的銷售情況,讓當年紅極一時的公司遭遇不小的尷尬。
如何抓住年輕人
比如美邦服飾(002269.SZ,下稱“美邦”)日前公布的2015年財報顯示,其總營業收入為62.94億元,較2014年同期下降4.92%,而凈利潤同比跌396%,虧損4.31億元。這是美邦上市七年來首次虧損。
美邦方面給出的解釋是,由於所在的休閑服行業競爭激烈,雖然公司目前在國內休閑服零售業內擁有較強的市場地位,但隨著市場的不斷細分,來自國內外競爭品牌的競爭壓力仍將持續甚至加大,可能導致公司的產品售價降低或銷量減少,從而影響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
事實上,近年來,美邦的創始人周成建帶領著公司的團隊一直在做多方面的改進和調整,比如優化公司的供應鏈,調整銷售渠道以及順應互聯網趨勢布局推動020以及APP的上線等。
魏亞琴和她的室友平時會追看一個名為《奇葩說》的網絡綜藝節目。作為愛奇藝上的自制節目,一開始《奇葩說》就由美邦冠名贊助,到了第二、第三期的冠名則換成了美邦主推的APP“有範”冠名。
美邦大手筆投放這樣的網絡劇的目的無疑是拉回它的主要銷售人群——那些90後。在最新的那季財報中,這家公司稱,旗下同名核心品牌Meters/bonwe要回歸聚焦18~25歲這一年輕目標消費群。品牌試圖做得有趣、時髦、前沿。連續的投放確實為美邦和有範增加了知名度:如今的《奇葩說》儼然成了一支現象級節目,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奇葩說》第二季總播放量超6億,據AdMaster SEI評估體系測算,有範APP的喜愛度提升指數為288,“有範”的認知度提升六倍之多。
“美邦大家都知道。”不過“有範”魏亞琴確實是通過節目記住的。但她還是覺得節目里的服飾“都有些奇怪,走誇張的路線”。這個20歲出頭的女孩子說。
不過,目前看來,這些營銷暫時還沒有為這家企業帶來什麽實質性效果。
細分領域的爆點
當然,冰點不僅僅是美邦一家的問題。
據統計,目前滬深兩市共有20家服裝企業發布了2015年財務數據,其中凈利潤下滑的占12家,占比六成。可見服飾行業的寒流還在繼續。
一些企業為了謀求突破開始多元化經營,去並購一些跨行業的項目。但顯然美邦目前還未有此打算。周成建他自己曾對外說過,除了服飾,不願意再從事其它產業投資。
從這家公司的業績來看幾乎都圍繞著男裝與女裝的成人服飾展開。與美邦具有可比性的,是另一家同在溫州起家的服飾企業森馬服飾(002563.SZ)。這家公司的定位相仿,森馬的產品主要面向”16~30歲追求時尚、潮流的年輕人。”而在體量上,美邦目前在全國約有3700多家門店,而森馬在全國的門店則在3500家左右。這兩家公司在業內歷來被看作是競爭對手,但森馬在2015年的業績倒是優於美邦。前者在2015年實現收入94.5億元,同比增長16.1%,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3.5億元,同比上升23.5%。
服飾零售業專家閔光亞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成人裝來看,其實森馬和美邦的水平幾乎一致,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差別。“森馬的成人裝近些年其實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增長。主要是森馬的童裝業務給森馬帶來的大幅的增長。”閔光亞指出。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兩者的年報發現,美邦目前超過九成的占比都是成人男裝與女裝業務。雖然也有Moomoo與米喜迪這兩大童裝品牌業務,但被歸類在其它產品中,占比不到5%。而森馬則完全不同,其旗下的童裝品牌巴拉巴拉幾乎已經成為其一個重要業務,在森馬目前的營收占比中,童裝業務占到42%的左右的比例,而巴拉巴拉在全國的門店已經達3864家。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評價道,“原本是在競爭無優勢的主業外另辟他路嘗試,沒曾想到在童裝的藍海找到了一個爆發點。”
森馬的穩步增長也許是一個國內傳統服飾企業在消費習慣轉變大環境下的一個成功案例。
目前看來,上述這兩家公司的發展策略不盡相同。森馬已經在細分市場找到了自己新的發展空間和業績增長點,但美邦似乎還在想著如何從“時尚、潮流”上摸索出自己的一條路,它學著那些海外品牌試圖與IP合作做爆款。值得註意的是,在4月25日同日出爐的一季報中,美邦的營業收入19.2億,同比上年同期增長9.56%,凈利潤5137.3萬元,同比實現增長32.38%。扭虧為盈也許需要一段的時間來消化。
美國服飾電商REVOLVE的創始人之一Michael Mente現在回憶起來,網站創立了五年之後,也就是2008年的某一天收到第一筆來自中國消費者的訂單。於是,這家年輕的公司嗅到了這個聽上去有些“遙遠”的市場的商機,隨即開發了中文版網頁、中文客戶服務等。2012年和2015年,他們開通了支付寶和銀聯的支付功能,目前他們正在申請開通微信支付功能。
雖然經濟不怎樣,但依舊阻止不了消費者買衣服的熱情。而其中,服飾電商正在蓬勃發展。“服裝及鞋類產品”成為中國及全球海淘族的心頭愛。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有45%的中國海淘族購買過此類產品,海淘網站款式更新穎豐富,價格更實惠,使得中國消費者對於這些海外生產的鞋包服飾有著龐大的需求。
以REVOLVE為例,其每年以50%的銷量增長發展,2015年公司的銷售數據為4億美元。據稱,目前中國也已成為美國市場外REVOLVE最大的國際市場。
無疑,人口眾多的中國是不少海外服飾公司意欲進軍的市場,實力強大的國際品牌諸如ZARA、優衣庫、H&M等早在數年前就已經進入了這個市場,並逐漸站穩了腳跟。而那些也許僅在本國較為知名的企業,想要進入,也許最佳的途徑就是電商。
如同REVOLVE一樣,法國最大的服裝電商La Redoute日前也宣布進軍中國電商市場,建立了官網的中文網站。公開資料顯示,La Redoute創建於1837年,原是一家郵購公司,經營家居、服飾等業務,現已成為法國最大的服裝電商,銷售平臺覆蓋26個國家。國際業務已占La Redoute整體營業額的四分之一,中國是La Redoute在亞洲進軍的第一個國家。
記者在La Redoute的官網上看到,其主打法式時尚,除了自營的多個品牌服飾外,還有銷售其它第三方的品牌諸如New Balance、Clarks、Asics等,逾萬款商品與法國商店同時同價發售。
這一市場的競爭正在加劇,而且也不是所有進入中國的外國公司都是成功的。英國最大的時尚電商品牌ASOS2013年進軍中國市後,盡管其歐美地區的表現出色,但中國消費者卻不買這英倫風的賬。
但兩年半後依舊水土不服,在華業務虧損了860萬歐元後黯然退場。
為了適應討好中國消費者,新進入者也是想盡了一切辦法。La Redoute的CEO NathalieBALLA表示:“為了做好中國市場,我們特意去研究了中國消費者的網購習慣。”La Redoute官方中文網的網購流程設計一切圍繞中國消費者的網購習慣去打造。網站引進了支付寶、中國銀聯等中國本土支付方式,還提供了專業的中文客服郵箱供咨詢,並開通了微博、微信等中國本土化社交賬號。
而REVOLVE為了吸引更多的對中國消費者在2016年第一季度實施了全面免郵。
這些新進入者到底到底能不能下好這盤棋?還要看其接下來的戰略部署。雖然在其本國,也許都是大佬,並馳騁歐洲市場,但在中國這片不一樣的江湖,品牌認識度首先就是一大考驗。有效的營銷部署至關重要,要想贏得一席之地,還要頂住行業內各方面的競爭壓力。
2008年,“茵曼“開始入駐淘寶商城(天貓),2011年、2013年兩年“雙十一”位居天貓女裝品牌榜首。
i黑馬訊7月3日消息,證監會網站發布了茵曼、初語母公司廣州市匯美時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在創業板上市的招股書。該公司擬向社會發行8000萬股,發行後總股本為32000萬股.
匯美時尚集團是國內從事互聯網品牌服飾設計、銷售與品牌運作的時尚品牌集團,成功運營茵曼、初語、生活在左等多個中國著名電商服飾品牌。1998年,匯美集團董事長兼CEO、茵曼品牌創始人方建華開始創業。2008年,“茵曼“開始入駐淘寶商城(天貓),從ODM、B2B向B2C轉型,2011年、2013年兩年“雙十一”位居天貓女裝品牌榜首。2015年,匯美集團曾獲得國內上市企業搜於特的投資。
招股書顯示,公司實際控制人方建華、單鈺芳及其一致行動人共持有匯美集團股份比例為42.58%,搜於特占比25.20%,IDG資本管理的和諧成長持股13.20%。另外,珠海匯承是匯美集團設立用於員工激勵計劃的平臺,占公司總股本9.17%。
從招股書了解到,報告期內匯美集團的營業收入持續穩定增長,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89億、9.49億和11.40億元,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0.33億元、0.31億元和0.15億元,呈現下滑趨勢。
在風險預計中,匯美集團列舉了業績下滑風險、電商流量紅利減退的風險、多品牌戰略的管理運營風險、O2O戰略的實施風險、存貨余額大等十多個可預見的風險。
匯美方面稱,報告期內,公司的存貨也在增長,主要源於兩方面因素:一是主品牌(“茵曼”、“初語”)的銷量增長導致備貨增加;二是公司的品牌孵化戰略全面啟 動,公司的品牌數量由2013年的“茵曼”、“初語”兩個品牌擴張至2015年末的十三個品牌,新孵化品牌快速上線推廣帶動了相關備貨增長。
常逛淘寶上購物的人對韓都衣舍這個品牌總不會陌生,即使沒有買過該品牌的衣服也總會看到它的廣告。
今日下午,韓都衣舍創始人兼CEO趙迎光在其新浪微博上公布將以“互聯網服飾品牌第一股”的身份掛牌新三板,股票代碼為838711。業內人士認為,這標誌著互聯網服飾品牌正式登陸資本市場,也意味著服飾行業的線上品牌與線下品牌已成分庭抗禮之勢。
起家線上的的韓都衣舍創立於2006年,是一家基於“柔性供應鏈”模式的快時尚電子商務企業。這家公司主要經營女裝、男裝、童裝、相關配飾及服務等業務。
記者獲悉,韓都衣舍的商業模式借鑒了國際快時尚巨頭ZARA的買手制,實施“多款、少量、快速”的產品管理模式,即每一款產品從設計、生產、銷售都以3~5人的“產品小組”為核心,企劃、攝影、生產、營銷、客服、物流等相關業務環節配合,將運營組織最小化,實現“權、責、利”的相對統一,實現產品“多款少量,以銷定產”,建立了“款式多、更新快、性價比高”的競爭優勢,有效的解決了服裝行業庫存周轉問題。
韓都衣舍代言人全智賢
目前韓都衣舍電商集團旗下有40多個品牌,覆蓋女裝、男裝、童裝、戶外、中老年服裝全風格,每年可上線3萬款以上的服裝。根據招股書披露,2015年度,韓都衣舍營收12.60億元,凈利潤為3320.17萬元;2014年度營收8.31億元,凈利潤為-3755.93萬元,兩年之間的凈利潤有了很大增長。
記者註意到,韓都衣舍股權結構較為分散,沒有單一控股股東,趙迎光、張虹霞、劉軍光、杜廷國、吳振濤這五位聯合創始人分別持有18.1538%、10.7383%、10.7383%、6.6026%、4.9385%的股權,合計持有51.1715%的股權。名單中還有幾位顯眼的股東,李冰冰、黃曉明、任振泉(任泉)的Star VC於2014年9月投資韓都衣舍,目前這三人分別持有韓都衣舍0.5438%、0.5438%、0.3955%的股份,合計為1.4831%。
“韓都衣舍打造的全鏈條,一直以數字化商業智能為核心。”趙迎光說,“在大數據的支撐下,我們還在不斷地進行驗證和升級。”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線上服飾品牌借助流量紅利,迅速打破原有市場格局,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購物方式。如今到了這些企業收割紅利的時期,紛紛啟動IPO計劃。就在今年4月,阿里巴巴專門成立了“協助商家上市辦公室”。天貓平臺已經有超過50家企業在內部啟動IPO計劃。記者註意到,電商服飾公司除了韓都衣舍外,諸如匯美、裂帛、駱駝也在這份名單上。
記者29日從韓都衣舍電商集團官方獲悉,韓都衣舍當日午前已經完成在新三板掛牌的相關手續,將擇日在新三板掛牌。
據韓都衣舍副總經理、首席文化官胡近東介紹說,將要掛牌的名稱是“韓都電商”,代碼是838711。韓都電商的掛牌將使其成為國內互聯網服飾品牌第一股。
韓都衣舍創立於2006年,是一家基於“柔性供應鏈”模式的快時尚電子商務企業,公司主要經營女裝、男裝、童裝、相關配飾及服務等業務,公司主要品牌定位於“快時尚”,致力為都市年輕時尚人群提供時尚前沿的服飾,為客戶提供最新的一攬子時尚解決方案。
韓都衣舍的商業模式借鑒了國際知名快時尚巨頭ZARA的買手制,創造了“以產品小組為核心的單品全程運營體系”,公司實施“多款、少量、快速”的產品管理模式,將此種商業模式成功地與中國互聯網購物的線上運行電子商務運營平臺相融合,基於公司完善有效電子商務信息系統的支持,快速、高效的通過B2C及“B2B-B2C”的模式向消費者提供生活時尚解決方案,從而實現盈利。
根據胡近東的介紹,公司正在打造一個有利於互聯網品牌發展成長的生態系統,韓都衣舍如今是一個互聯網品牌運營集團,更是品牌生態運營商。為適應這個時代趨勢,今年4月1日,韓都衣舍構建了內容制作機構——韓都傳媒,以完善生態。韓都傳媒,就是為了“內容制作+傳播”而誕生的。
同時,韓都衣舍掛牌新三板之後,將會在商業智能、物流智能等方面加大投入,努力提升。
另外,2011年3月,韓都衣舍獲得IDG近千萬美元的投資。2014年9月,獲得由李冰冰、黃曉明、任泉三人成立的star vc投資,這是他們的第一筆投資項目。根據招股書披露,李冰冰、黃曉明、任泉分別持有0.5438%、0.5438%及0.3955%的股權。
對於未來,韓都衣舍創始人兼CEO趙迎光表示,各個行業的TOP品牌未來的發展模式應該是“品牌商+服務商”的雙輪驅動模式。在這一模式下,TOP品牌充分利用自身已經具有的集成運營能力,搭建基於各個行業的“二級生態”,同阿里巴巴、京東等“一級生態”密切配合,充分利用“一級生態”的“水電煤”,整合“二級生態”內部資源,大幅提高運營效率,實現“一級生態”+“二級生態”+“品牌集群”的電子商務新一代的產業環境。
“韓都衣舍打造的全鏈條,一直以數字化商業智能為核心。”趙迎光說,“在大數據的支撐下,我們還在不斷地進行驗證和升級。”
韓都衣舍獲批掛牌新三板,成為互聯網服飾品牌第一股。
i黑馬訊 7月29日消息 今日,以互聯網淘品牌起家的韓都衣舍正式宣布獲批掛牌新三板,成為互聯網服飾品牌第一股(股票代碼838711)。
今年4月29日,韓都衣舍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發布了公開轉讓說明書,說明書指出公司商業模式借鑒了國際知名快時尚巨頭 ZARA 的買手制,創造了‘以產品小組為核心的單品全程運營體系,而2014年度和2015年度,韓都衣舍實現營業收入8.3億元和12.6億元,實現歸屬於申請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754萬元和3385萬元。
韓都衣舍對其盈利模式的闡述是:服裝產品的款式、結構設計由公司完成,委托供應商根據公司的產品款式、結構設計進行產品加工生產,公司與供應商根據產品的成本及供應商的利潤確定產品委托加工價格,有效控制采購成本,委托加工完畢後公司向供應商一次性買斷相關產品,然後在天貓、京東、當當網等平臺進行產品的銷售。
同時,公司利用其品牌推廣、營銷、客服物流等方面的優勢,向傳統線下品牌、網紅品牌、外國品牌等提供電商代運營服務,收取服務費。
對於公司未來三年經營目標及具體發展計劃,公開招股書上也做了披露,稱將在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新商業基礎設施上,以商業智能為依托、以大數據為驅動,致力於時尚品牌的創意、設計、孵化與運營,不斷滿足市場對個性化時尚品牌爆發式的海量需求;同時,快速構建以商業智能+大數據應用為核心,以營銷、智能儲運、專業客服、互聯網傳媒、O2O培訓、柔性供應鏈等為要素的時尚品牌孵化與運營的生態系統。
據招股書披露,李冰冰、黃曉明、任泉均現身韓都衣舍大股東,分別持有0.5438%、0.5438%及0.3955%的股權。韓都衣舍創始人趙迎光持股比例約18.15%。
由中國香港“針織大王”羅定邦創辦的服飾品牌堡獅龍Bossini(00592.HK)在經歷了上世紀末的輝煌後,如今已是風光不再。
按照這家公司最新發布的盈利預警來看,即將發布的2015/2016財年業績可不太樂觀。堡獅龍預計,截至今年6月30日的公司服飾業務的利潤將比去年同期暴跌75%至85%。
而事實上,不止堡獅龍一家,諸如班尼路、佐丹奴這樣的港資服飾品牌也失去了早前的光芒,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逐漸沒落。
受市場所累
今年3月,堡獅龍訂立臨時買賣協議,以總代價3.5億出售中國澳門一項商鋪物業,預期獲得收入約3.35億元。這讓堡獅龍截至6月底的利潤將同比增長147%至157%。雖然如此,如果按照扣除出售物業的收入來折算,該公司主營的服飾業務的利潤將比去年同期暴跌75%至85%。
第一財經記者在梳理堡獅龍的財報時發現,雖然其早已進軍中國內地,但堡獅龍的業務多半集中在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
中國香港的銷售在堡獅龍占大頭,而目前這一市場的蕭條讓主要業務在該地的零售商頭痛不已。堡獅龍將此次公司利潤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歸咎於遊客數量下降及強勢的港元導致旅客在中國香港的消費減少以及公司所經營的多個核心市場業績低迷;另外,冬季氣候異常偏暖和市場競爭激烈也是公司利潤下跌的主要原因。
法巴亞太區消費品行業研究主管陳亞雷則表示,國內零售增長幅度一直都快過GDP增幅,即便現在經濟放緩,零售增幅仍可保持在10%以上,可見內地居民的消費能力依然存在。
事實上,堡獅龍的業績近年來一直處於低迷的狀態。今年3月公布的上半年業績顯示,截止到2015年12月底,公司的營業額為11.46億元,同比下跌13.13%;毛利5.43億元,同比去年下滑18.35%,期內營業利潤同比下跌75.79%至2526萬元。彼時,堡獅龍解釋,亦是主要由於部分核心市場銷售表現未如理想所致。
堡獅龍於1987年在中國香港開設第一間專賣店。1993年,堡獅龍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式上市,成為當時香港最大的服裝零售集團。
上世紀90年代,不少消費者將堡獅龍視為“流行”、“名牌”的代名詞。不過如今,堡獅龍幾乎在中國內地的一線城市見不到蹤影。
港資品牌光環不再
顯然,如今這些港資品牌想要搶奪市場已經不是那麽容易。
除了面臨本土崛起的定位相同服飾品牌的圍攻,海外國際品牌的不斷進入也無法忽視。優衣庫早已於2001年就在中國開了合資公司,幾年後從中國合作夥伴的手里收回股權獨資運營中國業務。而H&M和ZARA則於2007年一年里先後進入中國,到了2010年,美國的國民品牌GAP也在中國開始設點。這些快時尚品牌在主品牌迅速打開市場後,陸續將旗下的子品牌也引入,並獲得了相當多的擁躉。
不止堡獅龍,諸如班尼路、佐丹奴這樣的港資品牌如今幾乎面臨了一樣的問題。
那個當年由劉德華代言的班尼路一度是內地年輕人心目中的流行品牌,如今已失去了昔日的光環。班尼路的母公司——中國香港德永佳集團有限公司(00321.HK)因該品牌的“沒落”而急於擺脫這一“包袱”,在今年年初宣布以2.5億元的價格出售旗下附屬子公司上海班尼路服飾有限公司。而另一家佐丹奴亦是如此。
記者采訪了解到,相對於堡獅龍,佐丹奴的主要市場已經移至中國內地。從2011年開始,佐丹奴在中國內地市場的銷售額就開始出現下滑。2014年年初,佐丹奴曾考慮在品牌上做調整,希望通過多品牌戰略進行自救。當年第二季度,佐丹奴推出了廉價品牌Beau Monde(BM),並將其作為2015年發展的重點。之後又推出主打高端百貨公司的休閑女裝品牌EULA。在過去兩年,佐丹奴陸續開設有九間EULA店鋪。但市場並不賣這個“老將”的面子,由於表現不佳,佐丹奴已經將EULA相關經營結束。而另一個新品牌BM目前還處於虧損狀態。根據今年3月公布的財報數據,截至2015年底,佐丹奴在中國內地的門店數為891家,相比2014年年底的961家凈減少了70家。
服裝行業資深觀察人士、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認為,上述這些港資品牌業績確實受到了整個服裝行業大環境蕭條的影響,但公司自身的產品體系也缺乏創新。雖然公司也在不斷調整,“但核心問題是這些大部分或許只是為了滿足投資者利益的一些救贖,沒有更多中長期規劃”。
服裝界流傳著一句名言,沒有疲軟的市場,只有疲軟的產品。時尚服飾業零售專家閔光亞則表示,如今像班尼路這樣的是跟不上潮流了。店里的貨品款式更新慢,爆款少。“雖然一些中國內地的服飾牌子也是被快時尚打得不行,但至少還是在求轉變,比如積極做電商什麽的,而你回過頭來看這些港資品牌,也不見它們有什麽大動作。”
這些老牌港資品牌依舊對後續發展仍舊充滿希望。比如佐丹奴除了將繼續發展BM品牌,其還在考慮於越南市場設立分公司。“我們將考慮於2016年在越南設立分公司,為這一新興市場的穩步增長戰略提供支持。”佐丹奴主席劉國權此前表示。
但無疑,當年紅極一時的幾個港資服飾品牌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
國內服飾市場的銷售疲軟讓不少公司動起了跨界經營的念頭。
今年以來,不斷有消息傳出中國的服飾鞋帽公司與國外的的化妝品公司簽約,跨界收購後者的部分股權或者代理其在中國的業務。最近的一個是哈森股份(603958.SH,下稱“哈森”)。這家主營女鞋的中國公司日前宣布與韓國的too cool for school簽署了合作協議(下稱“TCFS” )。
二次追投
說起TCFS ,對於化妝品熟悉的消費者一定不會陌生。由於價格親民、款式時髦,這家僅成立於2010年的化妝品公司迅速流行開來,目前已在 11 個國家銷售,且在 6 個國家有獨立的品牌零售店。
實際上,此次雙方的合作並非首次。早在2013年,哈森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上海鈞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公司全資一級子公司,下稱“上海鈞鈦”)就在當年年底與 TCFS 簽訂《經銷協議》,引入 TCFS品牌的化妝品,並於同時期設立上海鉉鎬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上海鉉鎬”)負責該品牌化妝品國內銷售業務。不過,上海鉉鎬當時的註冊資本僅為人民幣100 萬元。由於雙方都比較“謹慎”,並沒有花大力氣投入,所以即使過去快三年,在中國內地,該品牌的開店數量依舊只有三家,分別位於上海和北京。
因此,經營TCFS的中國生意並沒有帶動上海鉉鎬和哈森的業績。根據公告,哈森在2014、2015年收入均同比下滑,到了今年上半財年,其營業收入同比減少1.78億元,下跌17.08%;營業利潤更是同比大跌36.24%。而負責TCFS業務的上海鉉鎬在2015年的營收僅134.84萬元,凈利潤虧了424.19萬元,到了今年上半年營收升到了760.08萬元,但凈利潤虧損達409.49萬元。
雖是如此,但TCFS這幾年卻依舊受到中國遊客的追捧。據韓國樂天百貨表示,2014年中國遊客購買最多的品牌(以銀聯卡購買次數為準)排名前十的品牌中就有TCFS。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到了今年,即使是依舊處於虧損的情況下,哈森還願意與TCFS 成立一家貿易合資公司。按照最新的合同,中方占40%股權,韓方占60%,新公司註冊資本為 1000 萬美元,投資總額為 2500 萬美元。
跨界經營靠譜嗎?
鞋服企業跨界美妝的風潮,從去年開始盛行。
2015年12月,中國女裝品牌朗姿股份宣布斥資3.3億元收購化妝品企業L&P Cosmetic的10%股權,成為其第四大股東。L&P旗下擁有Mediheal(美迪惠爾)、T.P.O、Mediental、Labocare等多個化妝品品牌。而到了,今年7月,森馬集團與另一家化妝品生產企業韓佛旗下品牌It’s skin(伊思)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發起成立森馬—It’s skin有限公司,註冊資金為約為100億韓元。雙方計劃韓佛化妝品中國工廠將於明年三月完工這一合作看似有些奇怪,根據公開發言稿稱,在中國工廠生產後的產品將在國內7500家森馬分店進行銷售。而森馬方面也似乎並未打算為It’s skin單獨開設店鋪。
第一財經記者昨日就此問題采訪森馬方面,但至截稿時並未得到回複。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在中國市場掘金的品牌諸如雪花秀、後、悅詩風吟、菲詩小鋪等基本都隸屬於兩個大集團愛茉莉以及LG,大集團資金充足,無需尋求第三方合作,通常選擇直接在中國開設直營店鋪。但獨立的中小品牌相對在資金上較弱,此外在陌生市場里的渠道上陌生,所以需要需求當地合作者。
但為何像TCFS、It’s skin這樣的化妝品品牌會選擇尋求與自身領域完全不同鞋服公司進行合作?
“剛進入中國市場,對於中國市場不甚了解的中小品牌會更傾向於選擇有實力的同屬時尚行業的跨界合作夥伴。”資深化妝品行業觀察人士、美妝新媒體青眼聯合創始人李惠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不過,化妝品和鞋服雖然同處時尚行業,但是也有不同之處。“這種合作有好有壞。”李惠華認為,優勢是目標消費群體是一致的,因而對於剛進入中國市場的韓國中小品牌來說,可以快速了解中國消費者的偏好,購買力等;劣勢是除了目標消費群體一致,在化妝品品牌運營方面,這些鞋服企業很難有經驗提供給這些新進入化妝品品牌。“星期六鞋業和菲詩小鋪的合作就是失敗的案例。”她說,早期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外品牌,在做大之後幾乎都與同屬化妝品行業的中國總代理扯過皮,然後分道揚鑣。但由此這些韓國品牌往往也會元氣大傷。這也讓海外品牌吸取了教訓。
按照馬雲早前的說法,電商要變天。他認為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將不再有電子商務這一說法,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而在今年的雙十一,向來是天貓銷售大類目的服飾類企業已經開始向這一新模式轉型。各大品牌,除了打雞血似的比拼一年一度的線上戰績外,也有不少逐漸有意識地將客源倒流回線下。
優衣庫就是其中之一。據該品牌官方宣布,在3分鐘內銷售額破億,一舉摘下天貓雙十一最快破億排名榜第一名。如果你也是當天淩晨的搶購者之一,就會知道此言不虛。淩晨剛過,想要給原本放在購物欄里的衣服買單卻發現想要的顏色沒有了,等到刷個屏,就發現退而求其次的機會也沒有了。
等到當天上午,人們發現優衣庫在天貓的官方旗艦店上空無一物,到了中午十一點多,其微博宣布雙十一的活動商品全部售罄。顧客如有需求,可前往網實體店選購精選貨品。
記者當天前往優衣庫的線下實體店采訪,在店內購物的人確實不少。不過,線上線下的價格並不統一。不少線上打折的商品線下並沒有參與,而線下的限時精選商品也沒有在線上體現。
記者註意到,雙十一當天除了前來選購貨品的消費者,還有不少是選擇線上下單門店自提的顧客。
據優衣庫官方表示,公司在此前通過第三方機構做過一個“2016年雙十一消費者期待度”調查,在近4萬人的反饋中,高達99%的消費者希望網店/門店同步優惠,有56%的消費者期待加快雙十一期間的收貨速度。針對收貨速度,其中81%的消費者希望可以在就近的門店直接提貨。
優衣庫方面稱,往年雙十一之後,由於高需求導致的快遞變慢遞,一直都讓消費者抱怨不已。今年推出的精選商品線上下單,線下24小時內門店便捷取貨服務可以改變這一現狀。並且此後,其天貓官方旗艦店全品類將開通門店自提服務。換而言之,目前在國內擁有400多家實體店的優衣庫將打通線上與線下實體店鋪網絡,提高收貨效率。
除了優衣庫這樣的原本中心就在線下的服飾零售品牌,一些誕生在線上的服飾企業也開始往線下走。
匯美集團就是其中之一。創始人方建華曾多次表示,互聯網品牌5年內不做線下,就沒有未來。2015年,方建華將集團旗下最為知名的品牌茵曼拿出來先試水開實體店鋪。截止上個月底,茵曼在全國已經開了三百多家店。“9個多月時間,做到了一個億的交易規模。這超出了我的預想。”方建華說,“今年我最大的期望是,通過雙十一把服務和顧客體驗再提升一個臺階。”
對於那些互聯網品牌來說,其輻射範圍也許僅僅是原先的那些網購人群,真正開實體店後,知名度很難與那些本來就在線下開店的品牌相比。為了爭奪客源打響知名度,茵曼提前開始準備。
早在十一月初,茵曼就在全國實體店里進行了全場11.11的促銷。在一小時的顯示搶購後,不少貨架就賣空了。到了雙十一的當天,茵曼又做了一輪同樣的促銷。記者在其上海的巴黎春天五角場店中看到,店鋪門前大排場龍。雖然與其電商的銷售不能相提並論,但據官方給出的數據,雙十一O2O店鋪的銷售額也達到了2003萬。
新零售轉型已成為大勢所趨。就在今年雙十一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召開例行發布會,商務部負責人介紹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政策。當天,新華社刊發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提出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無線網絡、移動支付、自助服務、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建設;鼓勵線上線下優勢企業通過戰略合作、交叉持股、並購重組等多種形式整合市場資源,鼓勵電子商務平臺向實體零售企業有條件地開放數據資源等。
那些實體店正在摩拳擦掌,期待原本流失的客源回到線下來逛店。促銷依舊是吸睛的殺手鐧,在雙十一當天,記者在位於五角場的巴黎春天看到當天前來購物的人比平日多出不少。“活動期間的銷售和客流肯定是比非活動期間要好。”一位商場市場部的負責表示。
不過,雖然提倡是新零售轉型,但線上線下的拉鋸戰依舊不會停止,傳統的實體店依舊希望擁有自己的促銷節日。上述負責人表示,雙十一歸根結底還是電商的大促銷,而作為實體店,還需要有自己的購物節。比如巴黎春天每年最大的活動是11月25日的不打烊活動,“現在很多客戶都會比價的,所以我們的促銷力度不可謂不大。到時候你可以來看看,一些商品雙十一天貓的價格未必比我們便宜。而且我們承諾,買貴了可以退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