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imeigu.com/a/1322101270601.html
隨著人力、原材料成本上漲,服裝出口業務萎縮,企業紛紛轉型電商
隨著網絡品牌的崛起,傳統服裝企業紛紛試水電子商務,服裝已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核心力量。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服裝類目前已佔據40%的電子商務零售份額。
由於電商對作為快時尚的服裝行業有著天然的優勢,因此近年來,傳統品牌服裝企業紛紛加速了進軍電商的步伐。與此同時,今年以來風投對服裝產業也表現 出極高的興趣,業內專家預測,今年服裝行業的風投或將超過歷年水平。而電商渠道的發展,也讓那些出口遇冷的服裝企業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一條新的突圍之路。
今年服裝風投或超歷年水平
數據採集及分析機構易觀智庫發佈的《2011年第2季度中國網上零售市場季度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第2季度,中國網上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 1924億元。其中,服裝類商品銷量達445億元,環比增長8%,同比增長68.9%,服裝作為最受用戶青睞的網購產品越來越關注。
業內專家表示,預計未來中國服裝行業將保持加速增長,2011年,VC/PE對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投資或將超過2005年以來的歷年水平。記者做了 一個粗略統計,從今年年初以來,關於服裝類網站獲得風投的消息至少有10多起,包括瑪薩瑪索日完成B輪融資、佳品網完成第三輪千萬美金級融資、唯品會獲得 紅杉和DCM的聯合風險投資5000萬美元、蘭繆獲得4000萬美元B輪融資、尚品網獲得5000萬美元C輪融資等,而8月份華平投資時尚電商走秀網1億 美元,更是讓眾多電商企業高管對電商企業的發展信心倍增。
風投在不斷關注服裝類垂直B2C電商發展的同時,也將觸角伸向淘寶B2C品牌。記者注意到,淘寶女裝品牌裂帛在去年光棍節當天的銷量僅為108萬 元,全年銷量也只有1600多萬元,而今年僅僅光棍節當天的銷量就已達1800多萬元。有業內人士透露,這主要是因為裂帛在今年獲得了風投的融資,據其透 露,其實類似裂帛一樣獲得風投的「淘品牌」還有很多。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認為,中國服裝市場競爭較為激烈,行業格局尚未穩定。儘管大規模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但後勁企業上升勢頭兇猛,將影響部分領軍企業。變化的市場格局當然也意味著機會,尤其對資本而言,選準目標相時而動必然有所收穫。
電商與快時尚服裝一拍即合
「快時尚的本質就是速度與利潤。」UTA時尚管理集團總裁楊大筠曾經如此表示,對於作為快時尚的服裝行業而言亦如是,快和變是制勝關鍵詞。
「電子商務在這方面存在著天然優勢。」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時尚的變化要求服裝企業實時跟蹤市場行情,預見客戶需求變化,迅速對客戶要求做出反應;而電子商務通過對用戶興趣度的調查和客戶反饋信息的蒐集,恰恰為企業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低成本的技術手段。」
據瞭解,隨著服裝類品牌在電商領域的迅速發展,傳統品牌服裝企業加速了電子商務的步伐,目前僅淘寶上就有超過5000家傳統服裝企業通過不同形式開展網上直銷。另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監測,有超過75%的品牌服裝企業「觸網」。
對於目前傳統服裝企業面臨的問題,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服裝網CEO陳學軍表示,首度涉足電商的企業要做好「交學費」的準備,企業 應儘可能避免與現有渠道「衝突」,開發獨立「網絡品牌」;企業應重視電子商務運營、技術等人才的投入,再則要注重分工與外包,切忌「一攬子」自己幹;最後 做電商要由「粗放型」向「精準型」過渡。
此外,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服裝行業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不少,如在綜合B2C零售領域,主要問題是企業與品牌供應商的渠道拓展成本大。對於網絡品牌零 售商而言,主要問題表現在商品線單一、推廣成本巨大方面;對於傳統品牌網絡零售商,問題則表現在品牌單一、渠道建設與運營成本較高方面;而對於垂直B2C 零售商,主要問題則為推廣成本巨大,毛利非常低。
電商助力服裝產業創牌突圍
2011年,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面臨的出口形勢依然複雜。人民幣升值壓力以及勞動力、原材料、燃料動力等要素成本上漲壓力,以及歐美等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消費低迷不振等因素,均影響著我國紡織服裝的出口訂單。
一份來自中國調劑紡織調劑中心的報告稱,與2011年上半年的對歐出口數據相比,目前的出口增長幅度大幅下降了17%。
出口大環境的不利,使得不少服裝企業出口訂單銳減,經營出現困難,於是傳統服裝企業開始謀變,而營銷模式的變革成了企業改變經營策略的第一步。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由原來的「貼牌」逐漸開始經營自己的「品牌」,希望能夠借力現在蓬勃發展的電商找到一條突圍之路。
弘揚服裝廠總經理曹倚告訴記者,對傳統服裝企業來說,前期用好阿里巴巴、淘寶等電子商務平台也是不錯的選擇。據瞭解,弘揚服裝以前以「貼牌」為主, 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後,去年開始經營自己的服裝品牌。「現階段我們是『貼牌+品牌』兩條腿走路,前期還將持續一段時間的『貼牌養品牌』的路子。」曹倚表示。
記者瞭解到,採取類似方法的服裝企業還不在少數。業內人士表示,其實這些出口企業做電商本身存在一定的優勢,一般來說,出口產品的品質本身都不錯,並且企業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廠,需要的只是培養一支專業的電商營銷團隊。
中國力量之時尚網購候選品牌
走秀網
繼今年3月獲美國著名風險投資公司凱鵬華盈首輪2000萬美元風險投資後,僅時隔4個半月,走秀網又獲得1億美元的B輪融資。據知情人士透露,走秀 計劃在上市前總共進行三輪融資,而其C輪融資也已列入日程。走秀網是國內率先為品牌購買保險的電子商務網站,一系列支招也助力走秀網走上時尚網購第一陣營 行列。
唯品會
唯品會率先在國內開創了「名牌折扣+限時搶購+正品保險」的商業模式,加上其「零庫存」的物流管理以及與電子商務的無縫對接模式,得以在短時間內在 電子商務領域生根發芽。公司分別獲得紅杉、DCM共計7000萬美元的聯合風投。唯品會與京東、噹噹、卓越等大型B2C網站共同躋身十強。
佳品網
2010年,佳品網先後獲得泰山天使基金、松禾資本、嘉豐資本的資金投入;2011年又再獲得由金沙江創投領投的第三輪千萬美元級融資,泰山天使基 金、松禾資本及香港某財團共同參與投資。9月27日,佳品網再宣佈已獲得由英特爾投資領投、金沙江創投、泰山天使基金、力天融金、華光資本等機構共同跟投 的數千萬美元資金。
(本文來源:大洋網 作者:王曉梅)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_22.html
跑台灣的,冇可能唔知在傳統上台灣有五大家族,是指台灣自日治時期一直到戰後時期,地方上最具政經影響力的本省五大家族,由北至南分別為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和高雄陳家。
香港都有,而且都集中在服裝紡織業,幾十年來,服裝紡織業一直是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香港工廠也曾大批量生產服裝,但如今生產已轉移到中國內地。但是,許 多業內高管、貿易商和物流專家仍留在香港,經營著世界上相當大一部分的服裝貿易。 讓我們來看一看香港服裝業呼風喚雨的人物吧。
1995年,YGM收購了Hang Ten。YGM貿易是從長江制衣脫離出來的企業,擁有一個零售網路,它擁有Aquascutum和Ashworth的品牌,還銷售Michel Rene品牌的服裝。YGM的負責人是董事總經理Rebecca Chan,海外收購買垃圾同樣也將YGM推到台前。這家公司出資1700萬美元,從瑞士私人公司Leman Capital手中買下法國時裝Guy Laroche。這是該集團第二次重大收購,不過垃及始終唔會變黃金。
呢個好啲,2000年,肇豐針織方家Fang Brothers Knitting用500萬英鎊收購了困境中的蘇格蘭奢侈品牌Pringle,一舉打響國際知名度。成立於60年代的肇豐作為香港紡織業的中流砥柱,自完 成收購以來,已將Pringle這家毛衣生產商,轉型為一個高檔奢侈品牌,使Argyle Pattern菱形格紋再度成為時尚,和Burberry復興其標誌性的格子花紋如出一轍。肇豐方家是家族企業,董事長方鏗(Kenneth Fang)是該集團掌舵人。
Esquel Group溢達集團,是世界領先的高檔純棉襯衣生產商之一,給N多很牛的世界知名品牌代工。如Tommy Hilfiger, Hugo Boss, Brooks Brothers, Abercrombie & Fitch, Nike, Lands’ End , Muji以及Marks & Spencer, Nordstrom和Jusco等銷售網路提供成衣製造服務。每年供應超過6,000 萬件襯衫。溢達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棉種植製成襯衫銷售給消費者全產業鏈的企業。總部設在香港,在全球十多個國家設有生產和製造基地。由楊敏德 Marjorie Yang擔任董事長。溢達的制衣廠遍佈中國內地、毛里求斯、馬來西亞、斯裡蘭卡和越南。這位麻省理工和哈佛的高材生接管了家族的襯衫生意,並使它發揚光 大。
聯業集團TAL Group於1947年在香港成立。其負責人李乃熺Harry Lee是香港紡織商會副主席和本地知名實業家。現在,聯業的客戶包括Ralph Lauren, J Crew、Tommy Hilfiger, Paul Stuart和Ted Baker。目前美國市場上出售的正裝襯衫中每七件就有一件是該公司生產的。聯業在廣東東莞以及東南亞有工廠。聯業的“無褶皺”技術,可使襯衫接縫整齊, 並使袖口區域保持平滑。 Harry Lee將這家服裝生產商塑造成了一個幫助人們理解教科書中複雜供應鏈內容的活生生例子。
和聯業一樣,聯泰Luen Thai也堅信技術的重要性。該集團在東莞的大型工廠有一個高科技紡織品測試實驗室,裡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洗衣機、身著白大褂的技術人員、各種試管和大口 燒杯。聯泰擁有一支常駐廠區的專職的Fashion Graphic Designer設計隊伍,還有一個物流部門説明客戶追蹤服裝的運輸過程。聯泰共有員工1.7萬名,為Ralph Lauren, Liz Claiborne和Express/Limited, Uniqlo等品牌生產服裝。行政總裁陳亨利Henry Tan的領導下,為了尋求更低的成本,聯泰正深入內地,並在廣東北部的清遠市建立了一家工廠。
40多年來,配額體制對於生產商而言是個Comfort Zone。2005 年紡織配額取消後,這一切就冇啖好食。大公司大集團在配額體制中會有一定的優勢,因為公司有能力向一些第三世界地方投資。
但是,配額體制也使得紡織公司無法具備超大的規模,因為購買配額會導致他們的成本上揚。配額體制還為普通的公司提供了保護傘,因為新的競爭者很難進入這個半保護性質的市場。取消了配額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這個傳統行業,不像數碼化整合這些東西那麼豔光四射,但和其他行業相比,時裝紡織業帶來的就業機會最多。這一點,比富士康鴻海最新款的iphone 5手機有多少象素重要得多。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2&id=5763
歐美經濟衰退 生產成本猛增 出口寒潮來襲 一些中小型服裝企業因訂單匱乏而臨時關門
今年,在歐洲經濟衰退、美國經濟疲軟的情況下,我國的外貿出口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目前業界普遍預測,今年將是金融危機以來最難熬的一年,出口疲弱態勢或將延續,甚至可能出現貿易逆差,出口寒潮來襲!
珠三角出口型中小企業以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為主,一方面面對歐美經濟不景氣,另一方面技術壁壘使生存愈加困難。目前它們的生存狀況如何?外貿從業者面臨哪些生存考驗?未來應該如何應對?本報記者深入服裝業、鞋業、玩具業、陶瓷業進行調查,敬請關注相關報導。
壓力重重
過去一單生意提成20萬
現在工廠關停失業在家
10年前一單生意提成就有二三十萬元,現在卻因廠子關停而失業兩個月。「附近做外貿的倒了三成,轉行勢在必行!」老外貿員阿輝做起了按摩師,並在網上叫賣。
記者近日見到阿輝本人,聽他講述外貿業的滄桑巨變:由10年前遍地黃金,利潤高到兩三成,到今年利潤為零,甚至虧損;由懷揣著夢想到外貿業掘金,到現在失業在家,心灰意冷痛下決心轉行……勞動密集型外貿服裝業經歷了由興盛到衰微的歷程。
10年前做外貿月入過萬
阿輝住在南浦百事佳花園,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裝飾得雅緻而隨意,客廳裡卻堆滿了H&M,Express等四五個國外品牌的外貿成衣,這與一米外精心修葺的花園小陽颱風格迥然。
前段時間,阿輝在業主論壇發了一個帖:「今年的外貿環境實在很差(比2008年還差),公司業務也移去東南亞了,只好下崗在家,迫於生活壓力,只好拿 出自己的絕門手藝啦。本人早年曾拜名師學習按摩推拿技術,擅長治療落枕、頸椎勞損、腰背痠疼……雖然這幾年只限於跟家人朋友服務,但手藝一直沒有荒廢。不 知是否有鄰居需要上門服務或來我家?」
日前,當記者敲開阿輝家的門,稱來做按摩時,他說: 「你們是我的第一批客人。」在臨時安置的按摩椅上,阿輝向記者簡單展示了按摩技術,1個鐘70元,阿輝的收費很公道。讓記者吃驚的是,阿輝的技法很純熟。 「師傅很重要,當時為了治療母親的腰椎間盤突出,跟著省中醫的師傅學的一門手藝,沒想到現在會把按摩當營生。」
客廳裡堆積成山的外貿成衣樣品已經聯繫好了買家,定做的按摩床一星期就到貨了,下決心擺脫外貿業的阿輝對未來充滿了信心:「這些貨可以賣幾千元,再等按摩床到了就正式開張,相信會越來越好。」
32歲的阿輝之前跟太太一起做外貿服裝的來料加工領域。4年前兒子出生後,太太就在家裡做了全職主婦。阿輝說,10年前剛入行時,他的月均收入過萬元,有時自己私接一個單,就能賺到二三十萬元,而這套房子就是那時候買的,「現在絕不會碰到這樣大的訂單」。
去年,外貿業務虧損嚴重,最重要的是國內人力成本太高,9月份老闆不得不將廠子關停,將業務都轉到越南去了。原來幾十人的公司,有的同事跟老闆去了越南,有的在廣東其他公司做著差不多的行當,有的則放下架子進了工廠,而阿輝則失業在家差不多2個月了。
行業利潤去年下降到零
服裝外貿業的利潤下行曲線折射出了該行業由鼎盛到衰微的歷程。1998年,利潤率超過20%,到2002年縮減到12%~15%,2008年前為5%~8%,2008年次貸風暴來襲,利潤下降到3%。直到去年10月,眾多企業開始出現零利潤,甚至虧損。
據阿輝回憶,當時吸引他加入朋友的服裝外貿公司的主要原因就是利潤高:「感覺遍地黃金,怎麼都能賺錢。」然而就是這個充斥著巨大誘惑的行業,也面臨著 巨大的陷阱。外貿業逐步遭遇海外技術壁壘的阻擊,僅出口到歐盟的一批服裝不合格,就要支付幾千萬元的違約金,朋友的廠一下破產了。
談起做外貿的感受,阿輝總結了一個字——「累」。品牌掌握在國外採購商的手上,風險卻轉嫁給製造商。現在,工廠的價格已經被壓縮到底線了,只要不虧本 工廠都會接下訂單;即使虧一些,只要額度不大,而且有穩定的訂單,工廠也會做下來,這是為了防止工人繼續大規模的流失。
炒股、炒金,是阿輝目前無可奈何的選擇。按摩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可以混口飯吃的手藝,他自己也有興趣探索一下這個行業。而立之年嘗試進入按摩業的阿 輝,暫時還沒有什麼長遠的打算,他想先讓大家看看他的手藝,根據口碑好壞再決定是否潛心做按摩。「即使沒有其他出路,把按摩理療堅持下來,做雷鋒助人為樂 也是很快樂的事情,能夠解除別人的痛苦也很開心。人生就如一齣戲,認真地體驗過就好了。」
問卷調查
近八成服裝企業
認為前景不明朗
「服裝外貿企業今年倒閉的有三成!」阿輝告訴記者。「歐美經濟寒潮、生產成本猛增、人民幣持續升值、土地成本昂貴……在這樣的環境下,堅持不下去的企業會越來越多,很多廠直接關停,或者搬遷到東南亞去了。」
在近日舉行的2011(第二屆)廣州服飾文化周高峰論壇暨頒獎典禮上,記者對與會的百家服裝企業進行了外貿生存狀況的調查。中小服裝企業融資成本困難,優惠扶持政策的宣傳渠道較窄,稅收、人力成本、電荒、普惠政策落實不力等仍是受訪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
在發放的100份《企業調查表》中,收回19份,有效調查表15份,從事外貿的企業5份。出現利潤下滑的企業6家,佔有效調查比例的37.5%。利潤 下滑幅度平均值為10%,影響企業利潤下滑的原因以原材料上漲及人工材料上漲為主,伴隨有人民幣升值、利潤率下滑等原因。受訪企業中,認為「前景不明朗, 會有一部分企業倒閉」的企業佔到75%。
成本猛增兩三成 部分企業關門
廣州市製衣行業商會副會長、廣州卡佛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聲治昨日告訴本報記者說,已經留意到部分做外貿的中小型服裝生產企業因訂單匱乏而臨時關門的 現象。番禺南村好幾個老闆原本是做外貿的,但是他們近期紛紛向其求救,希望在歐美採購量下降、匯率波動明顯的背景下,找點時間短的「代工單」做做,好讓企 業不至於倒掉。
李聲治說,國內品牌企業今年最大的壓力是成本上漲的。去年原材料、人工成本的上漲導致企業的支出增加20%~30%,而在終端市場只能提價15%左 右,解決一半的問題。剩下一半的成本上漲壓力得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使用機械代替人工來解決。只能解決部分的,就會導致今年服裝的利潤率下降。解決不了 的,企業就會倒下。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夏令敏昨日在電話中告訴記者,受歐美經濟不明朗因素影響,導致歐美區域內服裝需求增速下降,這個也是我國服裝出口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受此影響,國內服裝出口企業的利潤率在4%~10%之間。
出口形勢的惡化,將逐步向國內市場傳導,首當其衝的是就業市場!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服裝藝術系副主任吳鄭宏告訴本報,今年與2008年的情況有點類 似,來自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的學生反映,去年到外向型服裝類企業就業難度明顯增加。員工薪水的減少,也導致了消費能力降低,導致國內消費疲軟。
危中有機
到國外買來設計作品
然後在國內製作銷售
但是危機當中,企業並非「無路可走」,有廣州服裝企業外貿做不下去,轉做內銷,更有精明的企業利用原有的外貿關係,甚至到國外買設計作品,然後在國內 銷售。 「這在以前不敢想像的!」吳鄭宏說,因為經濟景氣的時候,國外設計師一般要價很高;如果國外經濟低迷,很多設計師為了餬口都願意把作品賣給中國。這些好的 作品不僅僅是國內市場的敲門磚,其新潮的設計更是市場上制勝的法寶,如果能像國外優秀的設計看齊,廣州可以成為又一個時尚之都。
夏令敏告訴記者,可以說目前全世界都在扶持中小微企業,這個並非中國一家在做。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我國的紡織服裝出口退稅率將保持不變。希望未來有持續的、穩定的政策幫扶中小微企業。
由此對於做品牌的企業來說,「危」中有「機」。 李聲治表示,這次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暴風雪」將加速服裝業的洗牌速度。服裝作為生活必用品,那些走自主品牌的企業,一旦挺過去了,未來將迎來更加生機勃勃的市場。
服裝外貿業下行利潤
折射其由盛到衰歷程
1998年,利潤率超過20%,到2002年縮減到12%~15%,2008年前為5%~8%,2008年次貸風暴來襲,利潤下降到3%。到2011年10月,眾多企業開始出現零利潤,甚至虧損。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2/5NNDE4XzM5ODc5Ng.html
據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報導,東海證券分析師張先萍做客《交易實況》,為大家解讀紡織服裝行業投資機會。張先萍認為,今年服裝行業增速也將回落。
主持人:您覺得2012年服裝行業會比紡織業好嗎?
張先萍:我們對服裝行業今年的判斷大體也跟服裝業一樣,認為它2012年的增速還是會回落。
主持人:究其原因,服裝行業景氣度受什麼影響?
張先萍:服裝行業景氣度還是受到消費需求跟價格的影響,我們把服裝行業細分成兩塊,一個是服裝內銷,一塊是服裝出口。從服裝內銷的角度來看,2011年 其實國內的服裝銷售增長主要還是來自於服裝價格的提升,2011年服裝的銷售、零售增長了23%,但是其中約18%是來自於價格的提升,其實服裝真正的銷 售量增長得並不多。根據對一些服裝品牌廠商的瞭解,預計今年他們的價格增幅約6%-10%。預計今年整個終端促銷活動會加大,成交價漲幅約5%-8%。因 為價的漲幅略有下滑,可能會帶動量略有提升。所以我們整個的判斷是今年服裝內銷這一塊的增速是15%-18%,相對於2011年大概回落了5個百分點。 2011年其實服裝整個的出口金額增長了23%,但這也是主要靠價格的增長,價格增長了將近40%。
主持人:出口這方面怎麼預判?
張先萍:出口總的來說還不是特別樂觀,一方面今年歐美國家消費會不會放緩,第二塊是現在國內的訂單繼續向東南亞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的趨勢比較明顯。去年(2011年)整個服裝出口的數量同比下滑了13%,所以我們對今年服裝的出口相對來說保持不是特別樂觀的態度。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17/2MNDEzXzQxMDM2MQ.html
3月17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導,近年來網上購買服裝,不再是什麼新鮮事。打開電腦,輕點鼠標,就能搜索出各種門類、各種風格的服裝購物網站。您也能在這些網 站上,購買到各種品牌的服裝。但是,如果告訴您:今後在網上可以購買到的服裝品牌,又多了一個選擇:一個名叫「當當」的服裝品牌。你會不會覺得吃驚呢?
第一批噹噹網自有品牌服裝,將在4月5日正式上線面世
沒錯,這個「當當」牌服裝的「當當」,正是我們熟悉的噹噹網。有消息說:北京銅牛公司現在已經承接了噹噹網自有品牌服裝設計和生產的訂單。第一批噹噹網自有品牌服裝,將在4月5日正式上線面世。
對於這則消息,天下公司記者王浩向消息所提及的各方,進行了求證。對於消息中涉及到的噹噹服裝的代工廠商——北京銅牛股份有限公司,記者聯繫到了總經理馬暉。採訪中,馬暉顯得十分謹慎,並沒有給予正面回應。
但是,但噹噹網公關部負責人王凡表示:噹噹網目前的確正在運作自由品牌產品,而且成立了相關部門。
據瞭解,噹噹網自有品牌的首批服裝產品,將有七、八十個款式,包含童裝及成人裝,並且全部為針織品。噹噹網自有品牌的服裝,將依然保留「當當」品牌,比如童裝,可能就會叫「DangDangKids」。
其 實,對於推出自有品牌服裝這件事情,噹噹網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露出了端倪。去年年中,噹噹網CEO李國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表示:噹噹網將著手發展服裝類、 家紡類及家居類的自有品牌商品,種類將達到三四千種規格。僅服裝方面,就將涉及內衣、襯衫、T恤、衛衣、褲子、毛衣、夾克、風衣等不同種類,男女裝都有; 而家紡方面,將涉及床上用品、浴室用品等;至於家居用品方面,將涉及DIY家具類、廚房用品、生活日用、五金類等。
噹噹網CEO李國慶還 曾透露:噹噹網做自有品牌服裝,將類似凡客模式。在自有品牌服裝上,噹噹網將走GAP和優衣庫的路線,主打基本時尚款,也會有不同風格,做工和面料質量較 好,定位比凡客稍高。至於純時尚款、流行款的服裝,則將交給入駐噹噹網的500個服裝品牌商銷售,因為流行款的服裝不僅更要考量買手的眼光,也要快速跟蹤 流行趨勢,這些款式的服裝由專業的品牌商來經銷,更為合適。
在對外界作出此番表態的同時,李國慶還明確勾畫出了噹噹網做自主服裝品牌的計 劃。李國慶說:「做自有品牌服裝、鞋子、包包等存在三個不同的領域,一是基本款,基本款價格最低,成本最低,毛利率很好。第二是經典款,款式多年不變,還 不怕積壓。第三是時尚款,ZARA是個代表,時尚款需要特快速的反映,第一時間就模仿完,不久流行就過去了。做自由品牌,噹噹肯定不會選擇fasion 款,我們做中高端的基本款、經典款。我們靠量靠規模,為顧客創造便宜的價值。」可見,早在一年前,噹噹網就已經對「做自有服裝品牌」這件事,有了深遠的謀 劃。
對於當下市場需求十分火爆的服裝電子商務,許多企業都開始在搶佔商機,為自己的商品形式定位,爭取在眾多電子商務企業中,佔有一席之 地。對此,易觀電子商務分析師陳壽送告訴記者:早在2007年,噹噹網就曾經仿照凡客模式,推出過BondStreet品牌,但是不久之後,就由於市場反 應慘淡,而被迫下線,不了了之。現在,噹噹網再次宣稱要推出自有品牌,這次能否成功,關鍵還是要看市場大環境是否允許。但是,陳壽送認為:做服裝,顯然不 是以「平台」出身的噹噹網所擅長的。
陳壽送:相對來說我還是持比較保守的態度,有幾個原因:噹噹現在很多的策略包括跟國美合作,包括它現 在還在跟很多其他的渠道商在談,其實它的目標可能更傾向於去做一個更開放的平台,利用噹噹整體運營的優勢包括它的品牌、流量然後去接入更多的經銷商或者供 貨商進來,轉化它們在供應商上的優勢。之後尋求一個比較大的平台,這個平台未來可能能夠跟像京東或者淘寶這樣的平台去抗衡。但是做自有品牌這個事情本身跟 它大的策略並不是特別一致,所以我也不是特別明白,為什麼這個時候會有這樣一個策略出來。
其實,從傳統的渠道商家樂福、沃爾瑪,再到現在如火如荼的電子商務,渠道商推出自有品牌並不稀奇。廣東商學院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分析指出:渠道商之所以熱衷自有品牌,是因為:這能夠大幅提高利潤率。
王 先慶:渠道是屬於寶貴的資源,作為渠道商的擁有者,它自己充分發掘這種資源的價值,所以就開發自有品牌,自己把這個在渠道上去銷售,那麼就得到更大的回 報。它銷售李寧的服裝可能這個利潤率是一點幾或者百分之零點幾就了不得,而作為自己的渠道的話,利潤率達15%、20%甚至40%、50%都有可能,攤薄 經營的成本,提升利潤水平。
即使仍保持高速擴張步伐,服裝企業的腳步已顯沉重。隨著服裝行業增速開始放緩,「高速奔跑」的後遺症已經出現——「高庫存」正在侵襲服裝行業。
日前,一條微博曝料,美邦服飾(002269,SZ)和凡客誠品庫存量巨大,在平湖的工廠倉庫基本爆倉,海瀾之家存貨高達38億,資產負債率超過80%。
這條微博的漏洞是,美邦在浙江平湖並沒有倉庫,且工廠都已買斷庫存。但這條微博因迎合了市場對於服裝行業高庫存猜測而被大量轉發。但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微博中提及的三家公司在處理庫存上確有不盡如人意之處。
美邦作為大眾休閒中的領軍品牌,在去年三季度的庫存一度高達近30億元,與2010年一季度的7億存貨相比增長了300%。海瀾之家正在準備上市, 其招股說明書顯示,2011年末存貨總額為38.71億元,佔資產總額比重為56.94%。凡客的問題在於陳年本人公開承認公司決策失誤導致大量庫存。
行業庫存重壓
美邦在浙江省最大的代工工廠位於平湖市。美邦年報顯示,其最大供應商是位於平湖新埭的昆夢達製衣公司。《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該公司獲悉,這家公司也是凡客誠品的供應商。
昆夢達位於平湖新埭的工廠目前已將部分倉庫出租給另一休閒服裝品牌藍色天空(MBSKY)。在一個由昆夢達的人管理的藍色天空倉庫外,現場保安不讓外人進入,但他告訴記者,倉庫都滿了。昆夢達平湖新埭工廠負責人也稱,「藍色天空的倉庫現在全都放滿。」
顯然,陷入庫存危機的不只是上述三家。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庫存問題已經開始向全行業蔓延。
庫存失控,意味著服裝行業的日子將不會好過。首先受波及的是品牌的代工工廠。一家位於平湖市全塘的美邦供應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他們對美邦的供應量就開始下降。
庫存過高導致上游訂單量減少。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這樣的問題今年仍在持續。
大眾休閒服裝領域中,美邦的庫存問題最為凸顯。2010年一季度,美邦的存貨僅有7億元,到2011年一季度,美邦的季末存貨就達到了31.6億元,上升幅度超過300%。
另兩家大眾休閒品牌森馬與搜於特的情況是,森馬服飾的存貨從2011年年初的10億元上升到2011年三季度的14.2億元,存貨增速達到42%;搜於特最近一年的存貨量從6.3億元上升到接近11億元,庫存增速也將近80%。
正 在排隊上市的海瀾之家的庫存問題同樣令人頭疼。作為中端男裝品牌,截至2011年12月31日,海瀾之家營銷網絡包括1854家加盟店、63家商場店和2 家直營店,但其存貨總額為38.71億元,佔資產總額比重為56.94%。而且,2009年至2011年末,其存貨數量分別為1303萬件、1725萬件 和3393萬件,報告期內年均複合增長率達61.37%。同時,海瀾之家2011年、2010年、2009年的存貨周轉率分別為0.77、0.88、 0.79,也就是存貨450天左右才能周轉一次。
庫存包袱難甩
如何甩包袱?「沒有很好的辦法,」上海正見品牌顧問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崔洪波說。
據瞭解,目前業界普遍採用的辦法包括,定期的季末特賣會,新開品牌折扣店及剪標出口國外,但效果甚微。
以 美邦為例。申銀萬國的研究數據顯示,美特斯邦威2011年年底存貨已降至25億元,而美邦在2011年三季度的庫存顯示為近29.82億元,這意味著美邦 在去年第四季度消化的庫存為5億元。據其財報透露,美邦在2011年開始在二三線城市推出300家折扣店以消化庫存,打折力度為5~5.5折。
從 美邦去年四季度消化的庫存量來看,申銀萬國分析,其中2012年春夏新款約為2.5億元,2011年秋冬款為7億元,2011年春夏款為8億~9億 元,2010年秋冬款為5億~6億元,其餘為更早款。一位不具名分析師指出,2012年春夏款以及2011年秋冬款屬於正常庫存,其餘超過15億元的服裝 在倉庫裡每滯留一天都意味著貶值。美邦2011年業績快報顯示,其2011年淨資產為41.3億元,15億元過季衣服就佔了40%。
一不 願意透露姓名的券商表示,美邦公司存貨規模自2010年下半年開始大增,主要因為自去年以來ME&CITYKIDS和網購品牌AMPM增加了存貨 規模。在2011年下半年,美邦將線上業務「邦購網」剝離出上市公司業務,有接近美邦內部的人士透露,美邦此舉實為希望發展更多的線上品牌,這意味著美邦 的庫存壓力還將增加。
從多家品牌服裝企業的存貨周轉天數看,美邦服飾較為嚴重。去年二季度時,其存貨周轉天數已高達243天,這意味著庫存需要8個月才能消化完畢。
美 邦作為國內最早學習ZARA、H&M快時尚模式的企業之一,一直要求其供應鏈從出貨到上架向兩週看齊。但一位美邦內部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兩週時間對美邦來說太緊張,運營部門一度陷入癱瘓。經過討論,最終將這一供應鏈時間限定在了2~3個月,這讓美邦有了喘息空 間。然而,美邦如今消化庫存至少需要8個月,無疑讓美邦發展的步伐再一次受到限制。
粗放發展模式反省
上 述接近美邦的人士向記者表示,之所以美邦庫存高速增長,與其直營模式有著極大關係。2011年上半年,美邦的直營比例達到了50%以上。相較之下,森馬的 經銷商仍然佔絕對比重。「森馬可以將部分庫存壓力交付到經銷商手中,但美邦一半以上的直營店庫存壓力就必須自己承擔。」
對於經銷商比例過重的品牌而言,庫存壓力則體現在經銷商手中。上述業內人士對記者說,「如今服裝訂貨會的增長情況相比過去兩年40%~50%的增速有所放緩。」
該 人士分析,一方面由於經銷商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它們不想讓自己被庫存壓垮。「加盟商在之前的訂貨策略過於激進,導致銷售未達預期,存貨壓力比較大,現金 流收緊,目前訂貨商態度比較謹慎,又導致訂貨的增速有所放緩。」一位匹克供應商也透露,去年的庫存達到了上千萬元,「今年風險過大。」
高庫存時代來臨,意味著企業需要放慢發展腳步。崔洪波指出,「這個時候就要看哪家企業不會隨波逐流,願意停下瘋狂奔跑的步伐。」
根 據美邦2011年業績快報顯示,2011年營業收入為99.4億元,2010年營收75億元,同比增長33%,營業利潤14.5億元,同比增長 51%;2011年門店淨增數量超過1000家,總數達到4700家,增速達27%;預計2012年淨增門店數量仍可達到900家以上,增速約20%,發 展速度不可謂不快。
服裝行業營銷專家李凱洛指出,粗放式發展模式依然是中國平價服裝品牌簡單而直接的增長來源。
但粗放式發展模式反過來又凸顯了高庫存難題。崔洪波指出,回歸精細化管理是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高庫存問題近一兩年最讓服裝行業頭痛。
從去年到今年,因庫存問題IPO被否的服裝企業也不計其數,比如威絲曼服飾、維格娜絲時裝、淑女屋、舒朗服飾以及海瀾之家等。鞋服分析師馬崗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如果把目前全國庫存的服裝拿出來賣,只怕三年都賣不完。」
服裝企業不斷嘗試打折、電商、直營,以及回購等方式去庫存。不過,這些方式依然很難真正解決庫存問題。
利器一:瘋狂打折
打折是服裝企業促銷去庫存的傳統做法。
上 海市康橋東路美特斯邦威總部倉庫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每年他們都會舉行幾場特賣會來銷售庫存。中金公司研報統計稱,美邦服飾現有300多家折扣店專門打折 清理庫存。在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很多品牌剛上市的新品都會選擇打折。一位服裝行業研究員對上市公司調研後對記者稱,有些品牌新品一上市就會打8.5折或者 是8.8折,庫存則打3~5折。
李寧首席執行官兼總裁張志勇曾公開表示,2012年,零售店折扣率將達24%~25%,工廠店及折扣店折扣率為50%~53%。
然而,打折過度對代理商的積極性也會造成挫傷。一位二線城市休閒服裝代理商杜先生對記者說,除去人工、店租,盈利空間已經十分有限,只要品牌的直營店一打折,自己幾乎賺不到錢。
對於深耕品牌,定位中高端的一些服裝企業來說,打折只是針對尾貨的一種促銷方式。七匹狼上海地區一位負責銷售的人士對記者稱:「花幾個億請明星代言,做廣告,如果打折氾濫,品牌形象到頭來不就一文不值?」
利器二:電商化
去庫存的另一個方式,就是讓企業又愛又恨的電商渠道。
無底線的價格戰讓企業有時候不得不以近乎於零的利潤來快速推貨,成為一種「斷尾求生」的不得已之舉。以安踏的今年某新款休閒男鞋為例,在實體店賣239元,而在天貓商城,團購價則為155元,相當於打了對折。
361度年報顯示,將重點拓展電子商務,已通過獨立的第三方代理,在淘寶網銷售鞋服產品。李寧、安踏和匹克也都曾在年報中提到,要繼續加強電子商務渠道建設,以適應當下的消費需求,應對高庫存的情況。
環球鞋網數據顯示,以中國運動品牌基地福建泉州為例,目前已有近七成鞋服企業涉足電子商務。去年,安踏的電商銷售額為1.6億元,特步1.2億元,鴻星爾克1億元,喬丹為5000萬元。
馬崗對記者說:「中國大部分服裝企業做電商,不是為了建設網絡品牌,而是增加一個去化的渠道。若長期以此為目標,進行價格廝殺,對品牌的傷害會非常大。」
不 過,如果控制不好,電商渠道反而更容易造成庫存。以電商品牌凡客誠品為例,截至去年三季度末時,凡客的總庫存量高達14.45億元,幾乎是其2011年銷 售額的一半。 凡客這類服裝電商品牌,靠的就是低價來爭搶線下市場,當出現滯銷款式時,很難再像線下品牌那樣靠大折扣促銷來消化庫存。
利器三:直營模式+彈性供應鏈
為控制新存貨的產生,美邦服飾從2010年以來,以五倍於加盟店的成本,在一線城市建立直營店和折扣店,逐步加大對銷售終端的控制力度,截至今年一季度,直營店銷售收入達到總收入的45%。
然而,從加盟店走向直營店的模式,也宣告了美邦服飾「輕資本化」模式的結束,「重資本化」模式的到來。直營店比重越大,意味著運營成本越高,要求企業具有更為安全的現金流水平,以支付各種經營開支。
「有 一定比例的直營店,對企業來說是一個安全通道,但也要以企業的資金情況來考量。」馬崗舉例稱,比如一個區域的購買力只有2000萬,但生產出來了3000 萬的貨品,那怎樣才能讓消費者把多餘的1000萬買回去呢。「還是得從生產和製造這個源頭上控制,比如降低產品的同質化、地區渠道不要過於密集等。」
目前,國際上也只有ZARA、H&M、優衣庫等幾家企業能夠真正做到庫存的有效控制。前兩者是款多量少、高速換代,後者則是依靠精細的流程控制。
它在上海張江科技園中一座不起眼的小白樓裡辦公,剛成立時僅有3名員工—產品總監梁晨出身於服裝行業,現在負責定位一系列的產品;姜文波在進入商格之
前一直在500強企業做項目管理,所以現在也負責管理;王剛自己則把握技術方向和協調團隊。而現在他們終於有了一個25人的團隊。
創業之前,王剛曾觀望了很長一段時間:RFID行業的特點是應用廣泛。比如郵政行業、食品藥品安全追溯、汽車製造業等領域,甚至其中也包括二代身份證
和銀行卡—它是RFID技術最基礎的應用。「然而能真正在這個領域賺到錢的企業並不多。」王剛把原因歸結為大多數的RFID公司業務非常分散。「什麼領域
都有需求,什麼領域都去做,結果哪個領域都沒有做透徹。」
王剛希望商格能夠跳出這個怪圈,他們的對策是專注做好一個領域。創業團隊在初期便鎖定了服裝領域。「梁晨之前是做服裝的,他明白服裝行業對電子商標的潛在需求。」
據王剛介紹,對於服裝企業,單品標識是有意義的。服裝不僅款式多,同一個款式的顏色、尺碼又不同,相同款色碼的服裝非常少,可能一個店同款色碼的衣服只有兩三件,如果為每一件衣服掛上一個電子標籤,那麼這裡面可供挖掘的數據量是很大的。
王剛剛開始的打算是:服裝公司自身對於這樣的技術肯定有需求,這有利於公司考慮打折促銷或者其他的經營策略。再加上RFID本身受制於環境,電子標籤
一旦過近接觸讀卡器便會干擾信號,很可能出現數據讀不出的情況,但如果把它掛在衣服上,衣物會對商標起到一個很好的間隔效果,讀取會更準確。
學計算機出身的王剛希望RFID技術能夠為本土服裝企業的信息系統建設帶來一點新的東西,「很多企業的信息系統本身並不落後,但沒有一個很好的採集信息的方式。」他說。
但是,在項目合作的過程中,商格科技卻發現比起商品信息的精細化管理,服裝企業對於快速收發貨的解決方案更加感興趣。「比起國外的服裝公司,本土服裝企業對於信息化的重視程度還相對較低,它們對物流鏈效率以及成本更加敏感。」
王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這樣分析過服裝企業提高庫存周轉率,加快物流周轉效率的三種辦法:一是增加一倍的人工,建立一個新倉庫,效率提高一倍;二是建
一個立體倉庫,投資一個億,做成流水線分揀,效率提升數十倍;三是投資RFID技術,效率提升十倍左右,投資在百萬級別,同時還可以減少人工。
地素商貿是商格早期的客戶之一。當初地素商貿的IT經理施傑在找到商格科技的時候,就提出一個要求:收貨時不開箱,要一次性獲取箱內的200件衣服的明細。
為了證明解決方案和產品可行並且運行穩定,商格科技當時需要在地素商貿的物流中心進行一次測試。這次測試的是三箱衣服,每箱200件。
「經過一天的測試下來,設備沒有任何報錯,」施傑說,「考慮到投資回報,這也是一筆划算的買賣,公司差不多一年就能收回成本。」
現在,地素旗下的D'zzit女裝從倉庫到門店全部採用了商格的解決方案。施傑告訴《第一財經週刊》,目前D'zzit倉庫只需要4個工人花一天的時
間便能清點15萬件到20萬件服裝,而旗下另外一個還在使用條形碼識別方案的Dazzle品牌一天只能完成1.4萬件的清點,所需要的人數是前者的四倍。
除了能提高供應鏈的效率之外,商格科技的產品也能幫助服裝公司防止串貨的發生—能夠記錄每一件服裝的信息,也就能進行跟蹤,避免了不同級別和區域的代理商之間的違規行為。
不過,在創業初期,王剛和他的團隊並沒有研發出標準的讀寫電子標籤的掃瞄器,主要依賴在貨物通道上方搭建天線來識別電子標籤,但是這麼做會對識別效果產生影響,所以這讓他們當時流失了一些客戶。
「我們當時根本就沒有考慮到電子標籤在服裝行業上運用的特點,在向客戶演示的時候我們就在收貨的門上架設一個讀寫器天線,標籤信息倒是能讀到,但是工
人們在抬貨時怎麼顧及得了那麼多,很容易就把天線碰歪了,我們只好不停安排自己的RFID工程師去調整,客戶對這樣的結果很不放心。」王剛說。
團隊的改進方案是將讀寫器產品化。商格很快在2009年就設計出了第一版讀寫器,2011年又升級了一版提供給地素商貿使用。
現在,商格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定製不同規格的產品,還研發了可循環使用的服裝吊牌以及配套設備。對無線電信號的屏蔽問題開發了多種特種RFID設備,例如,隧道掃瞄通道、裝箱工作台、自動發卡檢測設備、智能試衣終端等。
2011年,商格科技主要服務了四個服裝行業的客戶,銷售達到了300萬,但是利潤微薄。2012年,他們又新增加了五個客戶,目前服務的客戶總數達到了九個。這些客戶主要來自國內的服裝企業,比如童裝、休閒裝、羽絨服的品牌商。
商格目前雖然在做配套軟件,但是他們並未打算進入電子標籤的生產領域。「我們有一個專門的設計團隊,他們更多的還是為標籤生產工廠提供天線設計方案,
讓芯片的性能能夠符合服裝行業的標準。」王剛說,現在商格在和國內幾個生產標籤的廠家合作,由於這些廠商所有機器的產能都很大,足以滿足商格科技的需求。
商格目前的收益主要來自於讀寫器設備的銷售和標籤的信息加工費。「電子標籤會越來越便宜,目前一枚普通電子標籤的價格是一塊錢,但按業內的理論值估計
會下降到三四毛錢。很多服裝企業都意識到電子標籤的好處了,我們現在也在跟一些比較大的服裝公司談,今年的盈利情況會好起來,」王剛告訴《第一財經週
刊》,「我們預計今年能夠做到1500萬元的銷售額。」
商格目前主要還是靠最初投入的資金維持運轉。不過,公司2011年在張江申請了小額貸款,對方按照項目提供滾動的資金。「公司對各項開支都壓得挺緊的,我們需要做長久打算。等銷售額上去了,我們會去尋找風險投資。」
因為技術的門檻不高,所以這個行業的競爭很激烈。「行業內做電子標籤的企業不少,比如遠望谷,這家公司是1993年成立的,它們做標籤,做讀寫器,也能做軟件,業務領域很大。」王剛說,而所有的RFID企業都可以是商格科技的競爭者。
王剛另外有一個無奈,就是在和一些服裝廠商的洽談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事:這些廠商在洽談後會使用商格的解決方案,但最後沒有用商格的產品。畢竟山寨的產
品價格更為低廉,而解決方案的價值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我們挺無奈的,目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也就這樣了,不過一直以來我們也在申請專利,現在已經有
幾項陸續批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