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偏执狂才游戏?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27/HTML_B68H1JR5G759.html


浮躁的中国网游业,从来不乏“野性的斗志”,却缺少应有的“温柔忍耐力”。

近期,“《魔兽世界》易主”带来的喧嚣,再次给中国网游厂商敲响警钟。因为,在第九城市的发展史上,“魔兽”是其有且仅有的“现金牛”。年报显示,2008年九城实现的17.1亿元收入中,《魔兽世界》贡献了接近90%。

失去《魔兽世界》,第九城市的“悲凉”就有如黄安歌中所唱的:“我的世界变了样”。 “重创”后第九城市“恍然大悟”,终于下定决心走向自主研发和代理结合的多平台战略。

这是一份“惨痛”的样本。事实上,游走在代理国外网游舔血刀尖上的中国网游厂商也并非“执迷不悟”。近两年,包括盛大、完美等以代理起家的网游公司都纷纷公布各自的自主研发计划。

在这些大厂商的推动下,据最新公布的《2008年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摘要》显示,2008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民族网络游戏实现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10.1亿元,比2007年增长60.1%。

据统计,中国市场上半年大约推出了60款自主研发的网游产品,占运营游戏总数的约1/10。

但像《魔兽世界》、《传奇》等这样深入中国玩家心中的国产网游却如“和田籽玉”,少而又少。中国网游业的自主研发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金山副总裁、金山游戏CEO邹涛告诉记者:“网游是个暴利行业,很多厂商都趋之若鹜。但整个行业比较浮躁,所以,大投入、大作品出现得比较少。”

中国网游业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无数从业者崇拜“偶像”暴雪,嘴里叫嚣着希望能开发出像《魔兽世界》一样优秀的产品。但真正沉下心,秉承像暴雪一样带着某种“偏执”的研发精神的企业,却很少。

众所周知,著名的《魔兽世界》就是用了六年时间才得以出炉。同时,在其他游戏开发进程中,暴雪也因多次修改研发思路,推迟游戏推出时间,被玩家调侃性地封为“跳票王”。

而在中国网游业私下有一个广为默认的说法:“研发时间不能超过三年。超过三年,就会红着脸,难以向投资者交代。” 目前,中国网游厂商研发一款网游产品的周期只有一到两年左右,有些时间甚至更短,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网游业的命运和发展态势。

英特尔创始人、现董事会主席安迪·格鲁夫有一句经典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但中国网游业,却始终缺少“偏执狂”。

金山研发六年的《剑网3》近日将公测,这是一款迟到四年的网络游戏。六年,投入200多人,耗资上亿,邹涛戏称自己也偏执了一把。

“暴雪有一个名言:别人做两款游戏的时间,我们做一款。”邹涛说,金山做精品的态度和暴雪是没有区别的。但基础技术实力还有较大差距,这或许需要十年,二十年的努力。“中国游戏和改革开放一样,一代一代人做下去,总有一天会行的。”

锦上添花的是,包括政府、风险投资商等在内的产业推动者都早已充分关注国产网游厂商的自主研发,并通过各自的努力,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2009年7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加强对进口网络游戏审批管理的通知》,对于进口网游产品加强审批,提高市场准入,规范市场运作。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新闻出版总署的《通知》虽名为针对进口网游,实则对于所有网游产品的审批均有所加强。”这使得中国一线网游产品更多地将走向自主研发以及精品化,确保产品内容的健康,并探索更高的用户价值以及健康的盈利模式。

此外,据ChinaVenture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网游行业,风投已经由投产品转向投技术,技术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被重视,单纯的运营型企业将逐步被淘汰。特别是2008年获投的三家企业均为从事游戏软件、引擎研发的企业。

政府、厂商和投资者,三方合力,正在将中国网游自主研发能力推向一个更高平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84

玖龙纸业张茵:偏执女首富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730/141229.html


 从2003年第一次登上胡润百富榜、三年后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首 富,再到两年后遭遇滑铁卢以及2009年重返富豪榜前茅,张茵在“七年之痒”中划出了一条“N”型曲线。在其耀眼的成功背后,她与中国本土企业家的行事方 式极其相似,是一个强势管理者,但不愿抛头露面,缺乏与公众互动的能力。

  如果你在2008年10月底买入了代码为02689的港股,然后于2009年12月初卖出。你一定是个遭万人嫉妒、偷着乐的家伙。

  因为一年多的时间里,从近0.7港元到逾14港元,它翻了整整20倍。

  这一股票是玖龙纸业,没错儿,就是2006年制造出“中国第一位女首富”——张茵的那台“机器”。在今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100周年之际,CNN推选出亚洲最具权力的8位女性,来自中国的“纸业女王”张茵荣登榜首。

  “麻涌镇的不少村民去年都买玖龙的股票呢!”今年3月2日中午,53岁的张茵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她穿着白衬衣、黑色毛背心、绿色羽绒服,与2008年底全球经济陷入泥潭的焦灼以及不久后父亲去世时的悲恸相比,如今的张茵和她的股票一样神采奕奕。

  麻涌镇位于东莞市,是玖龙纸业大陆总部所在地。这是一个人口只有10多万、且外来人口近半的“小镇”,2009年利用外资额却达2.5亿美元,小镇红人张茵更是以330亿元身家重回胡润百富榜前茅。

  从“第一位上富豪榜的东莞企业家”到“废纸女皇”,从“两会炮手”到“血汗工厂女老板”,抑或今日甚为时髦的“低碳富豪”,张茵从进入公众视野那天起,就开始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她脚跨中西,其成功缘于在美国发现了废纸生意,并巧妙地利用了南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但在其耀眼的成功背后,她与中国本土企业家的行事方式极其相似,是一个强势管理者,但不愿抛头露面,缺乏与公众互动的能力。

  “我不习惯抄近道”

  当玖龙走出泥潭,业绩节节攀升,众投行与投资机构纷纷找到张茵,给出一份份的并购方案,结果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碰了一鼻子灰。

  “我们绝不能上什么富豪榜。”2003年10月3日,玖龙公司收到胡润发来的关于核实张茵财富数字及相关信息的邮件后,张茵的第一反应是——焦虑、劝阻。

   这种情绪并不难理解。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位东莞企业主进入过富豪榜,东莞这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二线城市之一,从来都笼罩着一件神秘的面纱。藏富于民一 直是它的一大特色,它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地市级城市前茅(2009年GDP近3800亿元),但人们却很难看到所谓的“富豪”或“企业家”主动出没在形形 色色的论坛、峰会或是镜头前。

  第二天,张茵托丈夫(玖龙集团副董事长、行政总裁)刘名中回复胡润。邮件是用中文写的,口气甚为含蓄:“贵公司关于中国大陆百富榜的传真收悉,非常感谢。经研究,有关贵公司要求敝公司给予答复的内容,我公司不考虑出版。谢谢!”

  胡润没有回复,张茵心急如焚。10月6日深夜,以为胡润不懂汉字,张茵敦促刘名中给胡润又发了一封英文邮件:“……如果没有经过我们同意擅自发布关于我们的任何信息和数据,那只好对簿公堂了。”

  胡润最后“辜负”了张茵,张茵以25亿元的财富排在2003年胡润百富榜第17位,这是她第一次进入公众视线。

   不过当时鲜有人关注她,因为那一年的首富是32岁的青年才俊丁磊。直到2006年她也“晋升”为首富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张茵不是“黑马”,亦非 “土鳖”——她1985年怀揣3万元跑到香港捞世界,3年后在东莞建立自己的工厂(东莞中南纸业),1990年又跑到美国创始美国中南公司,一中一美,倒 买倒卖,搞得有声有色。成立玖龙纸业是1996年,第一台机器就是20万吨的年产规模,到现在已是东莞、江苏、天津、重庆四个基地,逾800万吨的产能 了。

“她总是风风火火,冲劲十足。”一位玖龙的职员说。1990年前后纸业市场规则混乱,这成为她异军突起的契机。而她从创业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20年中虽多有磨难,但整体而言顺风顺水,这从另一方面又加固了她偏执的脾性。

  中国经济最疯狂年份之一的2007年,似一场近乎癫狂的盛宴,众上市公司股价升天,万马奔腾,有人揶揄彼时的公司“没事儿就融点资”——个中心态有二:一为趁热打铁,一为未雨绸缪。这一年,A股市场融资额超过8000亿元,与港股市场旗鼓相当。

  在这一年中,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玖龙纸业,只是发行了两期4亿港元的短期融资券。“我们当时并不缺钱。”张茵回忆称。

  事实确实如此。2007年玖龙股价最高升至逾27港元,加上银行授信充裕,张茵虽亦忙着跑马圈地,但没人会相信玖龙有一天也会缺钱花。于是,张茵多次对外声称不会通过增发或配股融资。

  问题是缺钱花的那一天不久就来临了。2008年底,坊间甚至传出“玖龙濒临破产”的传闻。张茵先前不搞股权融资的承诺,此时被不少人拿来作笑料,有人称她“好傻好天真”。。

  然而,当今天再回过头来看当初的举措时,张茵仍不认为自己犯过傻。在她看来,未来股价可能会更高,“急于图一时之快而稀释自己的股权的行为未必明智”,她振振有辞地对南方周末记者称,“我们(家族)现在还牢牢掌握着玖龙70%的股份呢。”

  张茵家族在2009年通过出口转内销等策略调整,以及延续之前通过回购公司股票、提前偿付部分银行贷款以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作法,使玖龙走出了泥潭。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之下半财年盈利超过13亿元,相比前半个财年增长了3倍。

  于是从花旗到大摩,众投行像令人爱恨交织的墙头草,一改先前的看空,重新将玖龙调高至买入评级。由于行业复苏与并购重组被普遍预期为造纸业的两大关键词,不少投行与投资机构找到张茵,给出一份份美轮美奂的并购方案。

  “结果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碰了一鼻子灰,”张茵说,“我不习惯抄近道。”

  不合时宜的偏执

  绝大多数时候,舞台上的张茵表现得与一般的东莞企业家无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埋头做事,有时喜欢“认死理儿”

  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曾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对张茵而言,商业上的偏执让她受益匪浅,但对外交往上的偏执却使她差点栽了大跟头。

  两年前,香港一家民间团体发布的一份《2008年首季香港上市企业内地血汗工厂报告》中,玖龙纸业赫然在列。舆论哗然,张茵大怒。她斥责这一民间组织是“无良组织”,加上后来广东省总工会的介入,她陷入了更大旋涡中。

   这件事让张茵焦躁的脾性,不愿正视自己、急于反驳批评者的软肋,一股脑儿地暴露在人们面前。最糟糕的是,彼时已上市两年的玖龙纸业,竟然没有一个维系公 共关系的部门。“公司一直做的是B2B的业务,所以很少考虑这方面的问题。”玖龙集团一职员对南方周末记者称。“在我面前,张茵哭过。”广东总工会副主席 孔祥鸿说。风波的最终,以张茵合作的低姿态收场。

  不过佟剑(化名)并不认为张茵当时真的意识到自己态度的不得体。佟剑是一家大型传播顾 问公司的负责人,“血汗门事件”后他找到张茵,为她梳理各个环节,并最终说服她签下一纸合作合同,“结果合同执行了一半时,事件平息了,张茵觉得再合作下 去意义不大,于是提前终止了合约。”

  如今的张茵已不愿提及此事。当南方周末记者和她聊起这一话题,她有意回避,“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她说,“那是一场战斗,更是宝贵的一课。”

   和王石、冯仑、李东生等出生于1950年代的企业家相比,张茵的国际化步伐貌似更早一些——1990年代她挥师美国,是日后对其成功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1996年,张茵的美国中南公司在全美各行业集装箱出口用量排行榜上位列第四),眼界和胸怀应该更宽广一些。然而,绝大多数时候,舞台上的张茵表现得与 一般的东莞企业家无异: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埋头做事,钟爱一些“笨方法”,甚至有时喜欢“认死理儿”。这一方面与她所在的行业——制造业有关,更与她执拗 的性格有关。

 不过,从2008年至今,张茵并非没有改变。一边是成立公关部,一边是搭建成熟的SAP企业管理系统平台,她开始提“百年玖龙”这一口号,那意味着家族从“企业”到“事业”的理念转变,和与合作伙伴从“生意”到“朋友”的角色认知的转变。

  尽管现在张茵和她的玖龙重新回到了顺风顺水的轨道上,再度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但她当下的挑战同样不小。中冶等央企进入造纸业,未来的硝烟无疑将更浓烈。业界惊呼:“国进民退”向纸业袭来。

  张茵显得甚为坦然。她称“国进民退”不足惧,专注度和灵活、快速的反应能力是玖龙的两大法宝。“我现在不向朋友推荐玖龙股票,且看五年后玖龙的发展吧!”张茵嗓音提高了几度。

  张茵的疲惫有时也会溢于言表。“我其实更看重家庭,”张茵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招聘员工或经理人的时候,首先看的是家庭责任感。”

  2010年春节,张茵在国内过春节,小儿子也从美国回来了,在巴西呆了三十多年的公公婆婆首次回到大陆,一大家子济济一堂。张茵说,她找到了一种久违了的感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89

股海求生之道 實事求是 不頑固偏執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491

「所求不智,萬苦之源。小心死心眼」-李天命先生。

股海如苦海,同樣無邊,唯「真實」二字,方為解脫之道 – 意謂實事求是,不頑固偏執。接受事實痛苦,確是進步的必經之路,但只有接受現實,才能斷事客觀、明透。

傳奇的投資者,絕對不會死心眼。索羅斯: 「我的優越之處,在於承認自己錯誤…這是我成功的秘密」(Where I do think I excel is in recognizing my mistakes..that is the secret to my success)。股神拍檔芒格:「發現問題要快,然後行動」 (Quickly identify mistakes and take action)。凡人總為傳奇,披上神的聖衣,永遠算無遺策。傳奇樂向凡人展示,只有神才永不犯錯,他們只是善於找出 -> 承認 -> 消除錯誤而矣。

 

成功的企業家,亦是殊途同歸,不頑固偏執,反善於多角度分析事情。同事近來在看,英國富豪占士堅(James Caan)的傳記The Real Deal: My Story from Brick Lane to Dragons’ Den,裏面一段,是為一例。占士阿爸,原籍巴基斯坦,1940年代為避戰亂,ABC都唔識,赤手空拳從流落英國打工。多年打拼,營商竟成小康,育有多兒,游刃有餘。占士天資聰敏,但反叛不欲繼承父業,中五會考前,寧願離家出走,闖蕩江湖。打滾多年,在獵頭界漸露頭角,決定自行創業。話說1986年時,英國經濟暢旺,各公司搶住請人,獵頭公司能醫不自醫,也因缺人,叫苦連天。占士人如其性,堅過石堅,奪將招兵,毫無窒礙,心生一計,想向其他獵頭公司推薦人材。占士行軍,其疾如風,立跟同事相量,組織攻勢。同事聽完此計,眼珠也差點跌出來,「咁即係行入麥當勞同個店長講,我有漢堡包想賣俾你!大佬呀,你真係怪人,獵頭界靠hunt人搵食,點可能反過0黎磅水俾你!」占士自信爆棚,立時反駁「但係我哋勁好多喔。」同事聽罷,差點吐血:「請你推薦D人,即係自己認衰仔。無可能啦,算吧啦!

占士身負富豪之魂,不破樓蘭誓不還: You know what? I’ll do it myself。拿起電話就cold call,當然就給罵到狗血淋頭,「係咪玩嘢呀!」苦戰六周無果,銳氣稍挫,但見慣大浪,事實擺在眼前,非如想像般容易。本可丁蟹上身,大罵而去,「D人唔識嘢啫,我先識嘢。」但占士實事求是,知道問題出自己身:「我的推銷手法有錯(I realized that I must have the wrong pitch) - 錯在傷人自尊」。心念一轉,嘗試代入對方的想法,假設某日,有人忽然sell自己同一服務,甚麼的內容才能打動自己,而不會抗拒。忽然靈台清明,答案浮現,立時拿起聽筒。

「聽住,好快講完,我有一件熟手嘅,三年經驗,一年開到十五萬英鎊嘅單,可以幫貴公司搵到五萬鎊盈利,推薦費六千,有無興趣?」六千博五萬,對方雙眼發光,問題迎刃而解。自此公司多了一門B2B生意,擴充加速,不在話下 -全賴不執於一己之偏見。

記曰:小器,難成大器。死心眼,死硬。近來宏利(945)暴挫不歇,又見升又讚,跌又讚的粉絲,看錯N次後,本著「今年的盈利,即是今年的盈利;今年的撥備,終是將來的盈利 - 點都賺0架啦,乜駛驚!」的精神,舊票剛彈,又開遠期(空頭?)支票。幾年來,股價三百幾跌到九十幾,也從無懷疑自己看錯。這可能已經超越了死心眼,到達了終極形態的瞎心眼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3

谷歌的偏執:由搜索引擎向內容引擎演進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29/231766.html

美國搜索產業知名評論人士丹尼·蘇利文(Danny Sullivan)近日發表評論文章,闡述了谷歌如何由搜索引擎向內容發行演進的具體過程及其中原因。

以下為蘇利文文章全文:

1998年期間,在我開始撰文報導谷歌作為一家熱門搜索引擎過程當中,我當時對於該公司的未來前景發展看好,卻從來沒有想到15年後的今天,谷歌會計劃收購Frommer's旅遊指南服務,更不會料到谷歌會銷售可在谷歌Play網絡商店使用的禮品卡。

從搜索引擎到內容引擎

我們是如何從谷歌收購旅遊指南服務或銷售禮品卡等事宜中,從而推斷出谷歌正由一家搜索引擎服務商向內容提供商轉變的結論?與以前相比,谷歌目前再說自己不會在搜索結果中偏好自家產品和服務,則很難讓其他公司信服。

對於我的這篇評論文章,我曾思考著起了數個標題,其中包括「谷歌如何迷失了方向」或「谷歌如何作惡」等。或許這些標題能夠吸引更多眼球,但這些結論 並不正確。從谷歌目前各項服務的運行機制看,該公司並沒有迷失方向。只是與其最初的業務模式相比,谷歌走上了另一條道路,且其實力也遠勝於以往。

一些人士也許會認為,谷歌所選擇的新道路,其實同該公司「不作惡」(Don't Be Evil)的信條相背離。這種看法也不對。就像我此前曾說過的那樣,谷歌新道路既不為善也不作惡。谷歌充滿著理念主義的理念,現在亦是如此。但谷歌選擇的新道路,導致該搜索巨頭與其他外部公司的利益衝突有所升級。正因為如此,谷歌此舉也招致外界「作惡」的指責。

谷歌仍然表示,將為所為網民以及整個互聯網產業的良好發展而戰。那麼谷歌為何要選擇新道路?我認為這是由於該公司的「偏執狂」態度。正是由於谷歌認為微軟、蘋果及Facebook等對公司構成了巨大壓力,導致谷歌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和服務,進而在市場策略事宜上來了個180度大轉變,並完全改變了該公司作為搜索引擎服務商的最初策略。

谷歌業務

谷歌當然還在繼續提供搜索引擎服務。但該公司的業務已遠不止於此。此前有人曾向雅虎兩名前CEO即楊致遠及卡羅爾·巴茨(Carol Bartz)問起「什麼是雅虎」的問題,他們兩人都一下子問答不上來。如果我們要求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也回答一下「什麼是谷歌」的問題,我想佩奇的答案也不會比楊致遠或巴茨好多少,至少佩奇無法以簡潔的語言概括出谷歌業務所在。

那麼在谷歌的官方表述中,其「使命」是什麼?谷歌這樣寫道:「谷歌使命就是對全球信息進行有序彙總,並能夠讓所有公眾訪問和使用。」

如果這就是谷歌答案的話,它實際上並沒有告訴我們任何內容。在此我不妨寫出我頭腦中所能想到谷歌從事的多項業務。來看一下:

谷歌是一家搜索引擎服務商,能夠提供社交網絡服務,開發了移動操作系統,並生產名為Nexus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同時開通了谷歌Play網絡商 店,用戶可在此購買電子書籍、遊戲和視頻等內容。谷歌還提供旅遊出行路線服務、博客服務、視頻服務(YouTube)以及開發了Chrome瀏覽器。谷歌 主要收入來源為文本搜索廣告。該公司還推出了移動支付業務。

我上面想到的這些產品和服務,其實對於回答「什麼是谷歌」的問題也沒有實質性幫助。

那我們不妨登錄谷歌官方網站,就可看到該公司各類產品的標識。對於這些不同產品和服務,谷歌有著如下說明:「谷歌已致力於向用戶提供除搜索之外的產 品和服務,但公司所闡述的產品理念靈魂仍得以保留。從搜索到Chrome瀏覽器,再到Gmail電子郵件服務,所有這些技術和產品,其目的都是為了讓用戶 更容易查找所需信息,以及更快完成自己的工作。」

「谷歌,能夠幫助你做好工作。」或許這應該成為谷歌的說明文字。只是該說明文字中所帶來的問題是:谷歌使命就是幫助公眾「幹活」,且幫助範圍沒有界限;而對於其他那些也在幫助公眾「幹活」的企業而言,谷歌與他們的衝突就已經不可避免。

作為內容公司的谷歌

谷歌向搜索業務之外拓展已有數年時間。只是去年期間,谷歌主動進軍內容業務領域的步伐卻大幅加速。

谷歌今年3月創建Play網絡商店,表明該公司已認同自己作為一家內容提供商的新角色。截至本週,美國網民甚至已能夠購買到可在Play商店使用的禮品卡。而上週期間有媒體報導稱,谷歌將收購Frommer's旅遊指南服務業務。

谷歌成為內容發行人和經紀商後會導致外界的諸多質疑。僅以收購Frommer's旅遊指南服務交易為例:

作為一家搜索引擎,谷歌此前已經將相關搜索結果指向Frommer's等網站,但該搜索引擎卻要收購其中一家旅遊指南業務,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如此一來,別的旅遊指南服務是否有理由擔心,自己的相關信息將在谷歌搜索排名中受到歧視,或乾脆被排斥在外?

谷歌這樣做,不就等於是讓FairSearch等認為谷歌涉嫌壟斷的機構找到了充實理由?這些機構此前反對谷歌的理由並不「硬氣」,而谷歌收購Frommer's旅遊指南服務,難道是主動授人以柄?

疑心生敵?

我個人認為,正是谷歌的「偏執狂」心態,使該公司走到了今天的地步,其樹敵也多。這也頗具諷刺意義,原因是如果谷歌不堅持自己的偏執心態,或許在谷歌當前的敵人中,部分也可成為谷歌的合作夥伴。

首先,微軟是谷歌需要對付的重大敵人。由於微軟在操作系統和瀏覽器市場佔據優勢份額,因此有可能會拿出相關措施,以阻止用戶訪問谷歌的產品和服務。那麼解決方案是什麼?那就是谷歌開發自家瀏覽器Chrome和操作系統Chrome OS。

其結果如何?一些統計數據顯示,Chrome已經擊敗微軟IE。微軟要記住這一點啊。Mozilla的火狐(Firefox)也是輸家,只是谷歌為 Mozilla的主要資金捐助者,因此Mozilla的痛苦程度也有所緩解。但無論如何,谷歌通過Chrome向微軟發起攻擊,也讓曾是谷歌大力支持者的 Mozilla感到很不舒服。

蘋果在移動服務市場有著巨大份額?那麼谷歌就主持開發Android移動操作系統,如此一來,谷歌就不會在移動服務市場被排斥在外。儘管 Android為開源產品,但誰也不能保證谷歌不會將最新版Android優先用於自己產品和服務。對於絕大部分目前領先地位的Android設備而言, 他們最終都逃不出這種結局(亞馬遜Kindle Fire可視為特例)。

其結果是,Android在移動市場擊敗了蘋果iOS,或與iOS市場份額相差不下(不同市場研究公司給出的統計數據有所差異)。谷歌再也不用擔心 被蘋果排斥在外。然而蘋果已經開始在iOS中排斥谷歌應用程序。如果谷歌當初並不是如此擔心蘋果而開發自家移動操作系統,那麼蘋果現在也不會對谷歌加以排 斥。

於是蘋果將放棄在iOS整合谷歌地圖、YouTube等服務。蘋果對於谷歌的這種打壓策略,或許將激發谷歌開發後續產品的動力,但這種敵對狀態,也 導致谷歌面臨著在專利侵權事宜上與蘋果在法庭上直接相見的風險,並使兩家曾經密切合作的夥伴成為競爭對手,還導致蘋果「粉絲」和谷歌「粉絲」相罵不休。

然後就是Facebook。谷歌擔心的是,Facebook對自家用戶內容採取封閉策略後,將導致谷歌搜索引擎無法抓取這些內容,從而損及谷歌搜索業務。

解決方案?那就是推出自家社交共享按鈕,即「+1」按鈕。谷歌表示,該按鈕將提高搜索用戶的體驗,但當時谷歌似乎並不計劃推出自家社交網絡服務。然 而不久之後,谷歌實際上推出了自家社交網絡服務Google+,但自稱該服務並不是社交網絡,而是「社交層」。雖然「社交層」的說法並沒有錯,但 Google+確實也是社交網絡服務。

其結果如何?以用戶量和參與度為標準,Google+要趕上Facebook仍需很長一段時間。凡是外界發表有關這方面的數據後,都會引起媒體的激 烈爭論。但無論如何,通過Google+,谷歌已經逐步加強了自身社交網絡業務,並擺脫了對Facebook的依賴性。但谷歌這樣做後,也使 Facebook和Twitter得到了更多支持,原因是部分批評人士認為,Google+服務將偏好自家產品和服務,而歧視其他社交網絡。

伐木開路

而谷歌這種偏執心態的形成,既不是其他公司根本不希望打壓谷歌,也不是他們將比谷歌更重視為用戶利益而戰。而谷歌同樣也不是沒有偏執心態,而僅僅是 希望發佈新產品。在iPhone發佈之前,Android也不是沒有根基。或許我們這兒爭論偏執心態已經有點過了。你信不信這些都無所謂。無論是什麼看 法,其結果都相同。

從某種程度上講,與剛剛組建那時的谷歌相比,該公司目前已經有很大不同。谷歌仍受到消費者追捧,但該公司對於其生態系統中合作夥伴及內容提供商的擔 心也越來越多。而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吉·布林(Sergey Brin)多年前創建該公司之時,根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偏執或者說雄心勃勃,無論你是怎麼看待這種情況,我都覺得谷歌當前已經走進了一片森林,並對擋在自己面前的大樹、小樹進行砍伐處理。谷歌在砍伐這些 樹木過程中,並不是出於「惡意」理由。谷歌總能找到用戶利益正受到傷害的理由。「我們得砍掉這棵樹,然後人人將受益。」然而在進行這些「砍伐」活動之後, 谷歌並沒有在叢林中迷路。谷歌眼中根本就沒有森林,該公司已將所有樹木砍倒。

單就個人而言,我能理解谷歌為何要收購Frommer's旅遊指南服務或商舖評論網站Zagat,尤其是TripAdvisor或Yelp等競爭對 手聲稱谷歌抓取他們用戶數據(同時也承認谷歌為他們帶去了巨大流量)時,這些收購活動也就在情理之中。那好吧,你繼續保留你的數據,我們將創建自己的內 容。於是一棵樹被砍倒,而且是出於很好的理由。但森林中的其他一些樹木卻受到了傷害。

這片森林,其實可指代很多事情,如谷歌同其他公司的關係。但我更多傾向於認為,這片森林就是長期以來以默契方式同谷歌合作的內容提供商。這種不成文 協議的大致內容是:谷歌抓取內容提供商的數據,並在搜索結果中予以顯示。作為回報,內容提供商將獲得巨大流量。谷歌不希望成為用戶訪問的最終目的地。

擁有答案

多年以來,搜索引擎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向用戶指明內容位於何處,而不是親自託管這些內容。而谷歌殺入內容市場後,則使多年來的不成文規定受到了威 脅。谷歌(微軟必應也是如此)已經在提供外部鏈接的同時,還向用戶「直接提供答案」。不可否認,向用戶提供諸如「2加2等於多少」或其他一般性問題的答案 也無可厚非。

但如果用戶在搜索歌曲或電視劇等內容時,那麼「直接答案」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如果我們在進行此類搜索時,發現搜索結果被指向谷歌Play網絡商店,這種情況無疑使谷歌變成了蘋果或亞馬遜,而失去了搜索引擎應有的公正性。

在談到亞馬遜時,如果谷歌將其收為己有又將如何?畢竟從谷歌角度看,如何能夠收購一家電子商務巨頭,肯定也將使「用戶受益」。如果谷歌再考慮收購 《紐約時報》這樣的內容發行商,情況又將會怎樣?德國正計劃立法規定,搜索引擎必須向鏈接所指向的內容提供商付費。如此一來,為何不考慮乾脆收購一家出版 商?

有人提出,谷歌搜索引擎對其他搜索引擎採取不公正態度。我覺得這種看法很可笑,原因是讓一家搜索引擎指向另一家搜索引擎的做法其實毫無意義。而搜索引擎的最基礎功能,就是為用戶訪問目的地「指路」。隨著谷歌越來越多地變成目的地本身,其搜索引擎的公正性難免將受到質疑。

這正是那片倒下的森林,即搜索引擎所扮演的傳統角色。而這種改變,應該引起每個內容發生商的擔憂。

這種情況也應該引起谷歌的擔憂。如果你是谷歌內部員工而看到了這篇文章,你肯定會疑惑我的文章中似乎有厭惡谷歌的意味(實際上我並不厭惡),並對其 他公司的過激反應感到迷惑為解(外部公司有時是這樣,但通常情況是擔心),原因就是你們並沒有看到森林。想想你們正砍倒的樹木。或許更多樹木應該讓它們在 那兒繼續挺立。其他公司也是一樣。我們希望看到這片樹林能夠繼續存在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53

偏執狂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5bai.html

有人說投資就是逆向,其實逆向或者正向並不重要,市場並不總是失效,因此逆向並不意味著正確,正向順勢並不意味著錯誤。關鍵還是獨立思考、依據事實、保持客觀的推理和理性的心態。網絡讓人們更加容易陷入群體性癲狂,一群倉位持股相似的投資者湊一起,只會交叉強化固有的觀點,對保持客觀理性的投資情緒心態是很不利的。如果趕上相似持倉股票處於完美上升趨勢,那麼這種羊群效應會更加顯著,更加會對信息進行過濾。在這種羊群中保持清醒是極其艱難的。2007年沖昏頭腦的投資人正是如此,什麼「閃電打下來,你要在場」、什麼「時間的玫瑰」、什麼「長期投資」。不到四年,時間的玫瑰,轉眼就成了時間的「沼澤地」。原來玫瑰只不過是譬如朝露,在絢爛中迅速凋零。一年前在股價高位時高呼「中國沃爾瑪」的投資者,一年後就會認為其毫無壁壘,堅決拋棄。我在想,接近2500億市值的茅台、接近7000億總市值的中國白酒股,屆時又會讓目前這些高呼「時間玫瑰」的投資人做何感想呢?會像1999年投資瀘州老窖的投資者一樣嗎:喔,原來白酒也是有週期的啊!

 

沒有經歷過股價大幅下跌、行業及公司基本面波動的投資者,都是淺薄的,那種所謂的信心,是淺薄的,易動搖的。1928年將國民黨統治者看做「十分動搖」、「恐慌萬狀」,認為即將奪取全國性勝利的革命者,不到幾個月後的第三次圍剿蒞臨井岡山時,他們又180°轉向極度悲觀,質疑「紅旗究竟打得多久?」1930年,毛澤東說:「未來的發展和變化,只應該也只能說出個大的方向,不應該也不可能機械地規定時日。但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不過他肯定想不到4年後,反圍剿失敗,紅軍開始長征,江西的根據地盡失,革命的高潮沒有盼到,倒是最低潮即將到來。只有從高潮到低潮,從暴動到反圍剿失敗,從江西到陝西的革命者,才是最後的偏執狂。

 

某種意義上,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96

FACEBOOK----又一個偏執狂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e87n.html

美國IT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史表明,每一個具備里程碑意義的企業身後都站著一位超級高智商和鐵血執行力的偏執狂,從英特爾的格羅夫,到微軟的比爾蓋茨,爾後是最近的喬布斯,這三個人,每個人基本上引領行業最潮流大約5-10年,然後被下一個取代,美國的大幸在於,自會有這樣頂級的人物不斷湧現,不斷超越,精彩是連續的,沒有斷代之虞,而且最厲害的,總是下一個,英特爾頂峰市值5000億被微軟超越,十多年後被蘋果刷新,下一個超越者將會是誰?以我個人的觀察,我提名FACEBOOK

 

我的體會,投資創新增長型企業,歸根結底投的是人!

 

這個人將決定一切,對於這類企業,靜態的現實分析都是過時的,大眾永遠跟不上這個人的思緒,也看不到他已經看到的未來,跟蹤這類企業的產品和市場分析是徒勞的,也許只有儘可能接近的理解了這個人,才可能贏得未來,這種企業的產品不是來討好用戶的,它是征服用戶的,讓你別無選擇,只能匍匐,英特爾和微軟至今還能做到這一點,蘋果的教父走了,未來便不可知。

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一個齒科和心理學醫生的兒子,猶太人,從小就顯露出了天才特質,在高中階段,因為編程上的天賦性表現被微軟這類大公司看好,許以96萬的年薪卻不為之心動,堅持去哈佛讀書深造,在大學,他是個常常看著一塊黑板發呆並在上面寫點東西的奇怪的人,在他許久的發呆之後,FACEBOOK誕生了,那是20042月,差三個月他就滿20歲,到了2004年年底,FACEBOOK註冊用戶即超過100萬。

 

20046月,Paypal聯合創始人 Peter ThielFacebook 投資 50萬美元後,當時美國最大的社交網站Friendster 就提出1000萬收購 Facebook,被馬克拒絕。

20054 月,在傳出獲得 Accel Partner1270 萬美元的投資後,Facebook估值首次達到了 1億美元。

20063 月,Facebook 拒絕了 7.5億美元的收購,將自己標價為 20億美元;同年4月,在獲得 2500萬美元的投資後,其估值達 5.25億美元;9 月,Yahoo擬以10 億美元收購但是再次遭到馬克·扎克伯格的拒絕。

200710 月,微軟投資Facebook2.4 億美元,Facebook 的估值飆升到150億,但是這個估值沒有得到Facebook 的認同。

20088 月,Facebook 的估值為 40億美元。

20099 月,Facebook 獲得俄羅斯 DST 2億美元投資,Facebook 的估值從在這一年首次到達 100 億美元

2010 年,Facebook 的估值依然在持續攀升,最低為 120 億美元,最高則達 594億美元。

20119 月,Facebook 的估值陡然上升到 875億美元,第一次接近千億美元。

20123 月,其估值為1028億美元,到 5 月上市IPO每股定價 38 美元後,其估值為 1040億美元,上市首日股價最高45元,市值曾達到1218億美元。

同樣,在過去的八年中,Facebook的營收也飛快的上竄。

 

營業額分別是:20071.5 億美元,20082.65 億美元,20095.5 億美元,201019.74 億美元,201137.11 億美元,201250.89億美元。

社交網站有什麼神奇?有什麼特異嗎?2000年初中國就有同學錄了,2002年,曾經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Friendster就成立了,並且運營績效尚可;2004年,新聞集團總裁默多克收購MySpace時,它就已經擁有了大約2000萬的月獨立訪問用戶數,而Facebook當時只有不到其一半的用戶數,MySpace市場估值最高曾到過650億美元,但是2008年巔峰期之後,被Facebook徹底超越。

 

同是社交網站,不一樣的是營運人,馬克·扎克伯格從創建FACEBOOK的那一天起,對所有打主意動他這塊領地任何大亨大機構,都說的是同樣的字:NO!

 

如果問是什麼能讓一個年輕人有如此的堅定和不為金錢所動的力量,唯一能作答的,就是在哈佛做學生時,他在黑板前寫寫畫畫和站著發呆時就都已經成竹在胸的東西,正如他自己在寫給投資者的公開信中稱:Facebook原本並非為了成為一家公司而創建。它的誕生旨在完成一個社會任務——讓世界更加開放,聯繫更加緊密。讓Facebook的每一個投資者理解這個任務對我們的意義,理解我們如何做決定,理解我們為什麼做我們所做的事情,我們相信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天才的偏執狂已經異常清晰的說出了最核心的東西,這是使得Facebook像龍捲風一樣把世界七分之一的人都迅速裹捲進來的根本動力,那就是:更開放,更緊密,從這個意義上說,靠一家商業公司的抱負和目標,是做不到的,只有牢牢的抓住這個最核心,商業目的才有可能被順便達到,所以,單純的以商業原則來分析這家企業,很可能會短視,會犯嚴重的不適應症,正如馬克以掩耳不及迅雷的速度出10億美元的高價一舉拿下INSTAGRAM的舉動,抱持純商業原則的人是很難這麼做決定的。

 

但實際上,很少有人去看去想這次些,FACEBOOK上市以來,寫它的文章,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在這其中,質疑和不看好的觀點更多一些,這讓人很安心,因為這可以凸顯天才的超前和與眾不同;Facebook過去9年的發展史已經證明,這個天才不簡單。

 

不管是Friendster還是MySpace,都曾經是這個領域的巨頭,今天他們的幾乎接近悄聲匿跡,而FACEBOOK則像一個超大氣旋那樣飛速成長,註冊用戶達到一個不可想像的數字,而且還在增長,不僅增長,用戶粘性和活躍程度也在同步增長,圈地運動大踏步的進行了九年,對用戶而言,一旦進入,大多數會成為忠誠度較高的高粘性用戶,一句話,圈住你,粘住你,然後讓你放棄隱藏的自我,愛上這裡,這一進程,其實是難度最大最高的,人類發展史上,只有他一家做到這個地步,前無古人,基本可以確定也難有後來者,Facebook被如此矚目和追捧,最大的意義也在於此,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千億估值能完全涵蓋的,正如他自己說的,原本並非為了成為一家公司而創建,不能深刻理解馬克這個初衷的人,不會理解這個企業可能會達到怎樣的一個程度的,攏聚超過10億真實信息的人,不會再有第二家了。

 

而在這個基礎上的商業深耕,對於一個能如此圍獵全人類近七分之一的天才來說,其難度要遠小於之前,有太多的商業和技術人才可以在這個圈養了十多億人的樂土上收穫他們的果實,天才級的人物就是打造創業樂土的,現在,這個樂土已經成就了,就好像喬布斯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形成的創業樂土,蓋茨重新定義了人機交互界面,形成的創業樂土,扎克伯格重新定義了真實的人如何在虛擬世界裡面也完全真實,這個樂土,才是Facebook最大的價值所在,其他具體的分析,與之相比,就都是雞肋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5084

《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讀書筆記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0y14h.html
---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1996,1999 by Andrew S. Grove
安迪格魯夫

 

當戰略轉折點席捲某一產業時,原有產業機構中的成員越是成功,其受到變革威脅就越大,而其越不願自我改變以適應變化。
新進入有強大競爭對手的產業並向對手挑戰的代價可能很大,而當該產業結構即將崩潰,所需的代價就很小,為新公司提供了機遇。
絕大多數的戰略轉折點都伴隨著一個影響該產業的某個因素的10倍速變化,可能是競爭力量、技術、顧客作用、供應者和互助企業作用、規章的建立和清楚帶來的10倍速變化。

「空降兵」未必比原來的領導精明能幹。但他們有一點優勢:和那些為公司一生效力的人相比,這些新經理沒有情感上的難題,因而更能不偏不倚地作出決策。
在企業經歷巨變的時候,管理人員必須從旁觀者的角度來客觀看待形勢。他們必須掙脫情感的羈絆,走過戰略轉折點。

如何知道發生戰略轉折點的信號:
1. 你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否變了
2. 你的主要互補企業是否發生改變
3. 你周邊的人是否顯得迷惑不知所從

領導人必須在同事、僱員們仍在爭論走哪條路的時候,就走在他們前面作出決定。這個決定必須果斷、明確,然而它的成就去需要多年以後才見到。這樣做需要十足的信心和勇氣,對領導人是嚴峻的考驗。
為了在戰略轉折中求得生存,必須更換一些管理層人員。

在轉型過程中,需要把生產資源,人力資源、自己的時間重新調配。承認自己對新領域的無知,向該領域的專家請教。

不斷重複說會使新方向的概念更加明晰。

 

P184
職業轉折點:
試驗是為了改變做準備的關鍵辦法

你認為你所在行業的特性在一兩年後會是怎麼樣?
這是你想從事的行業嗎?
你工作的公司在這個行業中處在成功的有利處境嗎?
你需要什麼技能來促使你在職業生涯中取得新進展?
對於你想實現的職業成就,是否有人為你樹立了榜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85

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坐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bxa8.html

快十天沒在網上發文章了,但並沒閒著。我在改我的書,從去年11月5號開始寫,今年4月底出來第一稿,現在是在改第二稿,想在今年11月5號前把第二稿改完。最近幾天有點走火入魔的感覺,一年來總想找這種感覺,直到現在才出來,除了在網上看了一部名叫《飛行者》的電影,完全在寫作狀態。

就是那部《飛行者》,萊昂納多主演,2005年奧斯卡獲得獎項最多的電影,一個典型偏執狂的故事。我現在的狀態還沒有進入電影中休斯拍電影造飛機的狀態,但接近了。

十幾年前,任正非給華為人推薦過一本書,格魯夫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那時我還在體制內,讀過這本書後沒什麼感覺。下海之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書名的含義。

有一個傳說在媒體上沸沸揚揚,講的是任正非20年來除了和柳傳志、王石打過兩次交道外,沒有和其他企業家來往,自己感覺很孤獨。不知道別人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我想,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能專心做華為,使華為成為我心目中中國最好的民營企業。任正非總提到「力出一孔」,他舉水為例,水是很柔和的一樣東西,但如果加壓並從一個小孔出來,可以用來切鋼板。其實,每個人的智商能差多少?關鍵是集中精力做事,每天從早到晚腦子裡都想著一件事情,就能把事情做好。偏執狂這樣做事情,更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普通人很難每天都做同一件事情,誘惑太多讓很多人淺嚐即止,只有偏執狂會一直堅持做下去,遇到多大困難或誘惑都不放棄。

某天,收音機裡講到西班牙ZARA服裝品牌創始人奧爾特加。他最喜歡的餐廳是員工餐廳,雖然做的是時裝品牌,但他本人不穿西服,生活很簡單,為人低調、節儉。他的公司上市前,公眾都只知其人不知其相,因為他從未在媒體上露過面。正是因為偏執,他的品牌也與眾不同:別的品牌走的是種類少量大的路線,他正好相反,種類多量少;他的設計師滿天下飛,找靈感,說白了就是抄襲,每年他的公司付出的知識產權罰金都是幾千萬歐元;還有,他們不做廣告,把省下的錢都放到店面租賃和裝修上,他認為店面就是廣告……奧爾特加是典型的少數人,偏執狂!

我還知道一個偏執狂,他叫王石,當初他不怎麼知名的時候,我就感覺他是個偏執狂,說實話,印象不是很好,因為他總穿著背帶褲,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整天穿著一條背帶褲晃來晃去的人,不是偏執狂是什麼?再說了,他那時也是精瘦精瘦的,又不是肚子太大皮帶系不穩。嗯,說到這兒,史玉柱也是偏執狂,總是紅衣白褲,要知道,每天穿白色褲子該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情,估計他也不是自己洗衣服,不然,嗯,更是偏執狂。

某天收音機裡在播放一個汽車節目,是對中國MINI俱樂部主席和副主席的採訪。總以為,MINI是女人開的車,節目中的兩個嘉賓竟然都是男的,一個做投資,一個搞藝術。當聽到做投資的那個嘉賓說喜歡白色車的時候,我就想,這人可能真的適合做投資。因為,做投資的人天生有三個特點:低調,節儉,注重安全。白色車太普通不過了,低調!白色車不容易髒,洗車費少,節儉!據權威統計,白色車事故率最低,權威人士解釋說,那是因為白色車顯眼,不容易被別的車撞上,尤其是晚上行駛在沒有路燈的馬路上,白色車很容易被看到,不過,我倒覺得,白色車事故率低更可能跟開白色車的人安全意識相對強一些有關。

去年夏天,我把房地產顧問業務了結後,變成了一個「宅男」。我給自己定的任務是「讀、游、寫」,其實就是研究和思考。宅在家裡做投資,看起來簡單,其實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需要承受孤獨,忍受市場先生的「神經」。投資本來就是一件孤獨的事情,我不願意跟別人更多地去交流,很多時候,交流是有害的,他會讓自己的雙眼蒙上顏色,遮擋對事情本來面目的認識。我很少看盤,幾乎沒有操作。但不操作,並不是無事可做,要看的東西永遠看不完,要想的事情也想不完。每天腦子裡塞滿各種各樣的標的物,要是對投資沒有足夠的興趣,是不能堅持下去的。這種時候最該做的就是減法,信息量太多,那些對自己最有用的才看,不然就是浪費時間。

除了閱讀和思考,就是看電影和登山。喜歡看電影的人都是喜歡胡思亂想、比較自我的人。我總是在白天、多半是上午去看早場電影,獨自一人去。看早場電影除了便宜,還有個優點就是人少。我習慣做少數人,不願去人多的地方,人多了就會覺得窒息。

每天只要有空,我總是在同樣的時間登同一座山,很少換花樣。我爸很不理解,怎麼開著車去做運動,他認為,走走路不就運動了?其實他是不理解,運動的效果來源於大腦的輕鬆轉換,當你去做自己喜歡的運動時,腦子才能實現充分的轉換。

嗯,我還有個比較偏執的習慣,自己理髮,已經五年了。五年來,我用那把心愛的理髮工具自己理髮,省下來的時間和金錢大大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334

LEGO精準的偏執狂

2014-04-14  TWM
 
 

 

樂高一年生產5500億顆積木,疊起來可以直達月球,樂高積木的誤差值是0.002毫米,和鏡頭代工一樣嚴;但是,為了追求創新,樂高也曾經接近倒閉、浴火重生,他們是怎麼在破產邊緣,重新建起橫跨130個國家的玩具王國?

樂高的小積木,蘊藏的是80年的大智慧,是一甲子的真功夫!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黃家慧 早上八點,鄭以謙帶著雀躍的心情,哼著歌,信步越過丹麥畢蘭市一大片種滿小麥的田野。他來自台灣,在台北長大,不過,現在他的身份有點特殊:三十歲的他,是樂高集團唯一一位台灣設計師。今年一月,他被樂高正式錄用,現在,他每天要走三十分鐘的路上班,每天上七.五小時的班,每年年薪估計超過新台幣二百萬元(鄭以謙本人不願透露)。

喜歡穿黑色衣服的鄭以謙,像是整個北歐鄉間風情中唯一的小黑點。一路上,只看到少少的車、少少的人,和一般鄉村無異。畢蘭雖然為「市」,但人口只有六千人,而樂高在畢蘭的員工,就有四千人。這裡沒有十層以上的高樓,就連樂高工廠|| 全市最大的建築物,都只有五層樓高。

鄭以謙用員工證刷了卡,和保全打招呼,走進樂高位於丹麥畢蘭的機密設計大樓(Project House)。戒備森嚴的設計大樓,只有二種人可以進去:設計師和小孩。因為這裡,藏著樂高積木長賣一甲子的祕密。

但是,一旦進到裡面,這個三千坪的設計大樓內,比谷歌還愜意,長達四十公尺的溜滑梯、像山堆起來的樂高積木,有如無止境的玩樂天地,可以讓最嚴肅的人漾起笑容。

跨界

深入樂高總部 探尋成功祕密鄭以謙以台灣人的身份擔任樂高設計師,是因為去年樂高打破八十年的傳統,首度在全球公開召募一批工程師。這場甄選還引來《華爾街日報》趕到現場報導,因為它有極大的象徵意義:封閉神祕的樂高,經過長達十數年的轉型、開放,如今正在開花結果。

今天的樂高,是全世界第二大、也是最賺錢的玩具公司,去年營收二百五十億丹麥克朗(折合新台幣約一千四百億元),連續九年創下歷史新高。它的毛利率高達七成,獲利金額則擊敗芭比娃娃的製造商美泰兒(Mettel)及孩之寶(Hasbro)。過去三年的純獲利成長,甚至超過蘋果公司(Apple Inc.)。

但樂高的跨界與轉型,並非一帆風順。事實上,這家八十二歲的家族老企業,也經歷過一段長達十年的虧損。在九0年代,樂高每開工一天,就虧損五十萬美元,在嘗試創新與轉型之際,差一點破產倒閉。

樂高怎麼從老梗積木玩具中,不斷跟上時代,玩出新花樣?這也是台灣苦苦追求創新與轉型之際,最需要知道的答案。但是這些答案,你從《哈佛商業評論》的案例分析和華頓商學院的教材上,也看不到真實樣貌。《今週刊》採訪團隊深入樂高位於丹麥畢蘭的總部、生產線、設計工廠,全亞洲獨家採訪執行長及高層幹部、台灣設計師,以及生產線上的員工,樂高的大智慧,就在這裡。

飛機一在畢蘭國際機場落地,你就進入了樂高的世界。雖然畢蘭總人口只有六千人,甚至不到台北市一個裡的人口,但畢蘭卻有一座國際機場,貨運量是松山機場的兩倍。這座機場是樂高所建,因為全世界樂高產品,有七成都在這裡出貨。不過,你以為樂高建的機場會有大大的「LEGO」標誌,但是從裡到外,樂高字樣從未出現。「我們不喜歡高調,樂高從來不做表面工夫。」樂高執行長尤根.納斯托普說。

傳奇

堅守信念:「只有最好,才是夠好」與其高調形塑樂高專屬的歡愉氛圍,納斯托普更在意的,是樂高堅守的精神理念:「只有最好,才是夠好。」這是樂高的精神標語,而他們把這句話當真。走在樂高的工廠和辦公室,你到處可以見到這句話。當你和樂高任何一個階層的員工談論工作,都會冒出這句話來。這也是為什麼,樂高有現在如此「非人性」的品質水準。

關於樂高的「量」,你很容易找到許多誇張數字:二0一三年,樂高生產了五五0億顆積木,疊起來可以直達月球。樂高累計出廠超過四億顆的輪胎積木,是全世界生產最多輪胎數量的公司;而黃色的樂高小人「人口」有四十億,是地表最龐大的「人種」,再過五年,人口就會超越全人類。

但,樂高之所以成為樂高,核心精神還是在於「質」── 這是一種近乎偏執狂的自我要求。

你或許不知道,上千億顆樂高積木,檢測誤差值是0.00二毫米,這個數字,和大立光做手機鏡頭的容許誤差一樣,只有一根頭髮寬。平均而言,樂高每賣二百萬顆積木,才會接到一次客訴;換言之,買到樂高瑕疵品,只比中大樂透二獎機率高一點。

這個「偏執狂」的基因,早在創業初期就已注入。

一九三二年,畢蘭的小木匠歐雷.克利斯汀森(Ole Kirk Kristiansen)把一句話刻在木板上,釘在自己的工作室中提醒自己:「只有最好,才是夠好。」在製造我們熟知的積木前,樂高做的是木頭玩具。二次大戰後,原本品質優良的木頭,因為戰爭所剩無幾,老創辦人面臨「製造品質較差的木頭玩具」和「把整座工廠打掉,改做塑膠積木」的選擇題。他選擇了後者,而這是一條短期之內難見回報的險路。

樂高塑膠積木從四0年代開始研發,花了十幾年,不斷改良,直到第二代高佛瑞(Godtfred Kirk Khristiansen)領導公司時,才讓樂高積木可以自由接合。一九五八年,他發明了樂高著名的圓顆粒和凹槽(Stud & Tube)專利,產生了積木之間的接合力。至此,老創辦人當年的堅持,才算看到了回報。

「這裡生產的樂高,會給我的孩子玩、給全世界的孩子玩。所以我不能有一點鬆懈……,我的孩子更以我為榮。」樂高工廠線上的Braian Le Follie這麼說,他或許並不清楚八十年前的那一次路線選擇,但言談間,卻精準呼應了老創辦人的所思所想。

六顆樂高積木,有多少組合可能性?九億一千五百一十萬三千七百六十五種。而二十五塊樂高積木,組成的可能性數量,更是難以計算的天文數字。這就是樂高「接合力」的力量:不到三十克重的塑膠積木,帶來的是無限可能性。

「看起來簡單,」納斯托普一邊說,手上還一邊把玩著樂高積木。「但這其實要花十幾年的工夫,才能做到。」他解釋:「樂高接合後,可以堅固到能用來蓋房子,但同時也能讓二歲的小孩,用指頭就輕易地拆開。這個,就是樂高最重要的核心。」維持0.00二毫米的檢測誤差值,就是為了要做到這樣微妙的緊密度。沒有雜質的精準,讓樂高可以成為無限創意的工具。七0到九0年代,樂高推出一套套熱賣產品,集團以每五年營收翻倍的速度成長。但創意,卻也一度讓集團經歷「創意失控」:在九三到0三年,用一天虧損五十萬美元的速度,把自己逼到破產倒閉邊緣。

失控

盲目擴張 曾一度虧損十九億丹麥克朗九0年代,受到電子遊戲、少子化、專利權到期等因素衝擊,樂高的銷售額開始下滑。「高層慌了,他們開始亂投藥,想要抓回市場。」現為全球行銷副總裁、當時是歐洲區銷售主管的麥茲.尼波爾(Mads Nipper)回憶,眼見銷售額快速下滑,當時的營運團隊決定增加推出新產品、新事業的速度。

「說不定我們可以當歐洲的迪士尼!」尼波爾說,當時高層的確這麼想,讓樂高集團在九0年代大轉型。樂高開始擴張積木以外的事業,打造樂高樂園,並且製作樂高電玩遊戲、軟體套裝等。

尼波爾直言:「我們不再做積木了!但我們不是遊樂園公司、遊戲設計公司、不是軟體設計公司……,我們以為自己很行,全都自己來,這是我們犯的最大錯誤。」當一般民眾看到樂高樂園在馬來西亞、英國、美國開幕,看似華麗,其實連開三座樂高樂園的背後成本約十五億美元,卻以每年三億美元的速度快速虧損,成為樂高最沉重的負擔。就在樂高總部的對街,樂高飯店和樂園坐落於此,但是當《今週刊》拜訪畢蘭時,卻發現樂高樂園大門深鎖,活像廢棄一般。原來,因為遊客太少,一年只有春夏二季開幕,慘澹經營由此可得證。

除此之外,為了迎合新一代的孩子,樂高的積木零件越做越炫,從九0年代的四千多顆,到0四年增加到了一萬四千多顆。多樣,又要維持高品質,代價就是模具成本變成沉重包袱。樂高表示,一組模具就要價新台幣五百萬元,而一個零件需要二至三個模具。也就是說,公司在十年間,增加了一千億美元的開模成本。

改革

納斯托普臨危受命 大膽捨棄虧錢事業在成本狂飆,卻又連年虧損的節奏下,0三年,樂高爆出了虧損十九億丹麥克朗的驚人數字。這是成立七十年來樂高的最大危機,引發原本的第三代接班人退居幕後。一下子,樂高一脈傳承的家族權力真空。而拯救樂高的,竟是一名空降外來執行長。

就算在丹麥人中,納斯托普也是相當高瘦的體型,戴著圓眼鏡和一頭亂髮,十年來始終如一。0四年,年僅三十四歲的他臨危受命,在被董事會選為執行長、成為樂高三代史上第一位外部經理人,終結樂高七十年來的家族經營。

他原本任職於麥肯錫顧問公司,在樂高擔任外部策略顧問三年。在樂高動輒二、三十年年資的家族企業成員中,納斯托普就是個外人。但是,納斯托普用他理性的數字和策略,贏得了董事會的信任,而他的重整計畫,也是一個近乎偏執狂才敢下手的改革。

「公司不會因為營養不良而死,但會因為消化不良而死!」納斯托普用這句話,啟動了大膽卻精準的改革手術。

第一刀,他賣掉樂高樂園和遊戲等虧錢又「不那麼樂高」的事業,把公司的價值回歸到核心:也就是他手上的樂高積木。現在,全球五座樂高樂園和飯店都已賣給英國默林娛樂集團,而開發多年的網路遊戲「樂高世界」(LEGO Universe)也終止計畫。「能夠透過積木接合,做出無限的玩具,才是樂高的價值。」納斯托普說。

納斯托普手上冷酷的手術刀不只針對事業體下手,也瞄準了產品,花了二年時間,樂高零件從原本的一萬四千多件,降回原本的四千件,這一刀,等於大膽切除了七成的零件產品。接下來,他才正要開始重新啟動樂高的成長開關。

砍掉賠錢事業,樂高該從哪裡找商機?納斯托普把改革帶到樂高最重要的設計工廠,策動全體設計師,直接從「消費者」,也就是孩子身上找商機。

商機

從孩子身上 找出每套樂高的故事起點0六年開始,每一週,每一個樂高的設計團隊都會邀請一批七到十歲的小孩到樂高總部,和設計師一起玩樂高。樂高城市系列首席設計師克羅格(Ricco Krog)笑著說:「每個週末,我們都會寄出一堆邀請函給親朋好友,介紹小孩來樂高試玩,就像魔笛一樣。」(歐洲童話中魔笛一吹,孩子就會被吸引。)城市系列是從一九七八年就開始,是樂高最「資深」的系列產品。克羅格的設計過程並不輕鬆,他舉例,光是一套產品的重新設計發售,就歷時二年。

「在樂高,一款商品用二年時間開發並不算長。」克羅格說:「因為你必須符合許多設計條件,還要很有耐心地讓小孩測試。」「從發想、產品調整、還有設計實驗室的審核、消費者獲利指數(CPP)等。」但是他不覺得麻煩。「因為為了孩子,我們只能端出最好的。」克羅格說。這句話,你在樂高經常會聽到。

事實上,城市系列最新的「消防隊」、「逃獄」組合,靈感都是來自小孩。「我們在設計玩具時,其實最難的就是找到一整套玩具的核心:也就是說故事的起點(story kicker)。」克羅格舉例,消防隊中的「火燄」道具和逃獄中的「爬牆鉤」道具,給了整套玩具一個互動的起點,「你相信嗎?一套二千顆的樂高積木,最重要的起點就是那一顆故事起點。」而孩子在玩樂中,經常會提供設計師最好的靈感。「這是我們在設計工廠悶一整週都想不到的。」克羅格說。

除此之外,樂高不再閉門造車。以樂高電影為例,樂高和好萊塢團隊合作,僅監督製作過程,並且大量收集各族群的觀眾回應。樂高電影美術總監麥可.福勒(Michael Fuller)說:「這次我們學聰明了,電影裡出現的玩具、人偶,都是樂高來設計,其他部分,都交給專業團隊執行。這真是最棒的商業模式!」結果,影評一致給予讚美,一向嚴肅的《華爾街日報》也指齣電影的深刻意義:「在搞笑之餘,樂高電影探索了人生的課題:你該照著說明書按部就班?還是照自己的創意來完成夢想?」該報的一篇影評說。而隨電影出售的玩具,更是賣到缺貨。

從一家封閉的公司,變成與玩家一起同樂;一家虧損連連的公司,只花二年就將損益打平,還能再創歷史新高;而新電影更把樂高人偶捧上大銀幕。樂高的營運成本雖然開始攀升,但營收回覆的速度更快,連續五年,樂高的毛利率都回到了七0%的高水準。

在這數位娛樂大行其道的年代,樂高仍透過最單純的積木玩樂,給全世界人歡樂與啟發。樂高的小積木,蘊藏的是八十年的大智慧,是一甲子的真功夫。

「當你玩樂高時,唯一的極限是你的創意。」樂高證明了,創意就是出路。一家窮途末路的八十歲老公司,在日漸凋零的傳統玩具產業中,都能從積木玩出這麼多花招,還有哪裡不能生出新可能呢?

遠赴樂高的出生地,發掘樂高的魔法從台灣出發,到樂高的出生地─丹麥畢蘭,得先坐12小時的飛機到阿姆斯特丹機場,再轉機3小時到丹麥畢蘭。

一分鐘看樂高

樂高(LEGO Systems A/S)

員工人數:13869名

董事長:克伊爾德.克利斯汀森 (Kjeld Kirk Kristiansen,第三代)執行長:尤根.納斯托普(Jorgen Vig Knudstorp)市值:146億美元(未上市,Bloomberg估計)近三年營收穫利(百萬美元):

營收 獲利

2011年 3342 765 2011年 4245 1032 2011年 4665 1125 註:丹麥克朗兌美元以5.44:1計算

樂高之最

產值高!

樂高一年可以生產550億顆積木獲利最高!

樂高去年獲利成長一0%,成長幅度是同業的10倍,另外兩巨頭美泰兒及孩之寶成長只有一%全球生產最多﹁輪胎﹂的公司樂高累計出廠超過4億顆積木輪胎

樂高奇蹟式地復活

90年代,樂高銷售成長停滯,直到2004年新任執行長納斯托普接任,樂高才開始奇蹟式地復活

打 底

1932年 樂高玩具在丹麥畢蘭成立,生產木頭玩具。圖中的鴨子,為最著名的產品1940年 德國入侵丹麥,樂高被迫轉型成為塑膠玩具公司1950年 「樂高系統」建築系列1958年 有凸凹專利的樂高系統1974年 樂高人偶首次出現,至今成為全球最大人種

起 飛

1984年 城堡系列

1989年 海盜系列

1996年 樂高開始擴大樂高樂園,卻埋下虧損種子1996年 樂高成立媒體、網路公司等事業,最後都以失敗收場2002年 營收 114.26億丹麥克朗2004年 營收63.15億丹麥克朗 陷入史上最大營收衰退危機、新執行長上任進行改革2005年 裁掉樂高樂園等賠錢事業

再 起

2008年 瞄準成人玩家,推出世界建築系列2011年 營收187.31億丹麥克朗 改變策略,和好萊塢合作研發電影2012年重新研發產品上路,打通中國等亞洲市場,讓營收創新高2013年 營收253.82億丹麥克朗2014年 樂高電影大賣,刷新冬季影史票房

樂高的小祕密

樂高的企業透明度

樂高雖是家族私有企業,但每半年都出會計師財報,透明度比上市公司高。一名丹麥電視新聞記者曾說:「我和同事曾想挖樂高的髒內幕,結果放棄了,我們只能承認,它真的很誠實透明。」神祕的私人博物館和歷史學家老創辦人歐雷辭世後,他的兒子們把老房子改建成400坪的私人創意博物館(Idea House),收藏珍貴的歷史玩具,還聘僱了「樂高歷史學家」研究樂高文化。

樂高保全比警察有用

畢蘭隨處可見「樂高保全」的標誌。他們可不是玩具警衛,而是比警察還有用的保全。樂高保全本來是樂高園區的保全公司,但也會為市民服務。

No.1

獲利排行

樂高2013年獲利規模是全世界的玩具公司第一名(61億丹麥克朗,約新台幣300億元),銷售規模則是第二名。

5毫米

每顆樂高積木的凸點,直徑都是5毫米,檢測誤差值是0.002毫米,和大立光的手機鏡頭誤差標準一樣。堅持這樣的品質,每顆積木才能完美結合。

62塊積木

如果把所有生產出的積木平均分給全球60億人口的話,每人可以分到62塊積木。

7500萬名小孩

2013年樂高估計,共有7500萬名小孩玩過樂高及透過樂高學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24

他對產品的偏執,比你想的更瘋狂 義美憑什麼紅

2015-03-30  TWM

他是台灣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所有豆製品都使用非基改食用級黃豆的食品廠,他近乎偏執地堅持:給消費者吃的,不該加入不當人工添加劑,為此,他不惜與產業、同業站在對立面,不惜被討厭;依舊該放的炮就放,該本著良心生產的產品就一本初衷,他是台灣最老牌的食品品牌——義美。

如今,「婉君」怒買支持,義美值得他們相挺嗎?

本刊帶領讀者前進工廠一探究竟。

製作人.許秀惠 撰文.李建興、許秀惠 研究員‧黃家慧「用新台幣讓義美豆奶下架!」從三月四日全家便利商店引進義美傳統豆奶系列後,眾多「婉君」(網軍的趣味諧音)、「鄉民」就成為讓義美「下架的兇手」,短短兩周內銷售突破百萬瓶,創造超過兩千萬元業績,帶動全家的整體豆漿類商品成長八成;一時之間,喝義美豆奶變成最「潮」的事。

這款傳統豆奶改了包裝,從二三六毫升的紙盒加大變成四百毫升的利樂包,同樣的容量下,新售價比他牌豆奶還貴了三塊錢、貴一五%,儘管如此,婉君、鄉民們還是買單,神速發功地,展現「號令下架」的威力。

婉君相挺,銷量暴衝豆奶不夠濃、不夠香,卻讓消費者喝得安心在這一波豆奶熱以前,消費者給義美豆奶的評價是「口味不夠濃稠、不夠香」,為什麼同樣的豆奶口感,價格又比較貴,先前被嫌棄,如今卻被追捧?

走進義美的門市,略顯老氣的裝潢、陽春的貨架擺設、鄰家媽媽型的服務人員,就跟二十年前一樣,一位買完牛奶的客戶也說,義美跟她念書時一樣都沒變;熱賣的豆奶也是,雖然改了外表,內在也不變,依然是非基因改造的食用級黃豆所生產,依然不夠濃稠、不夠香。差別在於,消費大眾認同了義美,信任義美豆奶所提供的安全性,喝了比較安心。類似的效應,還都出現在義美其他產品上。

消費大眾對義美的信任,從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生顏宗海的說法,就可印證一二:「一次次的食安事件後,可以買的食品越來越少了,義美是我少數敢買的產品。」而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也說:「我向來不吃加工食品,只買食材,而義美的米和油,我願意掏錢買。」連不吃加工品的食安、毒物專家都把僅有的、少數的購買額度留給義美,婉君的厚愛,讓義美成為台灣接連不斷的食安事件之後,少數的獲益者。其他食品大廠都飽受拖累,忍受著業績縮水之際,義美業績反而逆勢上揚,這種眾家哭、一家笑的獨特現象,恐怕也是台灣食品消費史上首見。

在全聯福利中心,義美幾款經典商品,如義美紅豆牛奶冰、二千西西的古早味傳統豆奶以及小泡芙巧克力,二○一四年的銷量就分別比前年成長三成、四成和一五%。而大潤發採購部門也證實,一三年只占大潤發食品類進貨金額五%的義美商品,一四年占比增至一○%;連義美自家通路,總經理高志明也說,「業績從去年九月起就成長了五成」。

暴衝的銷售數字、暴紅的義美不是新生品牌,而是老老實實經營了八十一年的老店,「義美沒變,變的是『台灣人覺醒了』!」和高志明相交多年的資深媒體人楊憲宏,一語點破義美暴紅的關鍵。

食安危機,造福義美對食品安全的堅持,被譽為是「台灣最後良心」一連串的食安危機,戳破消費者的認知,過去追捧的美食,原來都是「毒食」,業者為了拉長保鮮期,為了美化食物賣相,為了增強口感,添加防腐劑、漂白劑、起雲劑、甘味劑等添加物,東西變好吃了,但長期下來不利於健康,卻不自知。當黑心油、病死豬等食安事件不斷重複上演,消費大眾一面對於廠商的黑心作為充滿無奈與憎恨,一面對於政府防範管理不力也充滿不滿。三月二十三日這一天,又爆發一樁新的黑心化工海帶事件,對消費者而言,面對一件又一件的黑心食品事件,消費者能夠反黑心的唯一行動,就是付諸購買行動來挺良心企業,當義美長期的訴求與形象吻合婉君的期待與投射,因而造福了義美。

網民稱讚義美是「台灣最後良心」,全民買單的背後,是因為外界普遍認為,義美對食品安全有所堅持,產品比較實在。

誠如義美人都琅琅上口的:「做餅是老實人的行業,是良心事業。」原本就是已過世的老董事長高騰蛟念茲在茲的經營原則,秉持著再簡單不過的老商道,義美走了八十一年,所出品的食品,從原料的選擇、供應商的管理以及生產的流程,顛覆了以「利」字為最高指導原則的商場經營準則。究竟,婉君力挺的義美,在食材、生產、品管上真如它所一貫訴求的實在而有良心嗎?它的堅持展現在哪裡?

我們發現,義美食品把關的精神在於毫不放鬆,從採購源頭開始,到採購進貨、原料清潔處理、生產成品,每一個環節都一驗再驗。

偏執一:便宜一定有詭!

即使多五成成本,也不用基改黃豆拿起一瓶義美鮮榨一○○%台灣柳橙汁,橙色汁液不夠透明,還有點沉澱物,比起他牌濃縮還原汁,義美柳橙汁的特點還在於,全向台灣柳丁農採購。一般業者,為了降低成本,想的是如何買到最廉價的原料,但義美卻保有高度警戒,覺得「越便宜的東西越怪」。義美公關事務室主任趙季堯便透露,曾有柳丁農想賣柳橙原汁給義美,但高志明一開口就問:「現在一斤柳丁賣十元,但你榨出來的汁,一斤卻只要五元,不合理吧!」前兩年引起軒然大波的廢回收油事件中的黑心廠商強冠,早年也曾向義美推銷過豬油,但高志明卻嘟囔著:「豬肉一公斤要一百多元,買一公斤的豬油卻只要三、四十元,怎麼可能?」也斷然拒絕,因而躲過了一連串的油品風暴。

最經典的應該是義美對於「非基改黃豆」的堅持。台灣一年大約進口二二○萬到二四○萬噸的黃豆,只有不到二萬噸是非基改,其中有一萬多噸都是義美買下的。其餘都是基改豆,換言之,如高志明所點出﹁我們吃的油都是基因改造的油。﹂對義美來說,因為所有豆製商品都只用非基改黃豆,進貨成本比基改豆多了三到五成,甚至在黃豆歉收時,成本還得拉大到二至二.五倍。

曾有採購人員企圖說服高志明:「基改食品本身不一定有害。」但他卻以「人類食物都是幾千年來沒有問題的才繼續吃,但可以證明這個(基改食品)無害的歷史太短」回應,絲毫不為所動。

這種不懼高成本,堅持用料品質的原則,其實早從高志明的父親高騰蛟那一代就開始。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回憶,早年,一位在義美工作的遠房親戚透露,義美傳統大餅的紅豆餡,一定選用屏東萬丹的紅豆,如果缺貨就寧可停產,而且為了增加內餡風味,甚至不惜成本在紅豆餡中拌入真正的洋酒,「你想想,五十多年前的洋酒有多貴!」更有甚者,高志明鑽研黃豆醬油多年,他指出,市面上充斥不少加入化學添加劑的醬油品牌,有些標榜天然食材的醬油廠,則是以黃豆皮釀造而成,「義美是用整顆黃豆去製造,作法不太一樣,這花了我好幾年的時間研究!」拿著即將問世的醬油,他得意地說。

高志明曾感嘆:「用便宜原料成本低,就能配合大賣場促銷,像我們這種不敢的、無法降價的,只能退出(通路),壓力真的好大。」偏執二:原料身家清白!

考問產地品質,供應商答不出來一切免談一項食品能不能讓人安心,原料是關鍵。由於一般食品廠在意的都是採購價格,義美挑供應商最關心的是產地的品質和栽種者的信譽。同時,進貨也盡量找到最源頭生產商。譬如,蛋不向蛋商買,直接向養雞場採購,而能契作的就盡量契作。就拿義美生產豬肉鬆、貢丸的主要供應商嘉一香來說,在屏東縣擁有規模全國數一數二的養豬場,董事長陳國訓說:「義美的要求比CAS(優良農產品標章)還高,而我們從飼料、屠宰到分切的規範,又比政府規定更高。」雙方才深入合作。

高志明最常對採購部門說:「We are what we eat. (吃了什麼就會變什麼)。所以,買豬肉,要注意豬吃什麼飼料;買蔬果,就得知道種植時用了什麼農藥?」因此,義美選供應商還會考核該供應商的往來客戶,「如果是賣給麥當勞或Costco等跨國企業,就知道他一定被稽核過!」義美一位採購人員說。

當採購了品質符合理想的原料,如果生產過程無法堅持,亦是枉然,而「盡量不添加人工添加劑,保持原汁原味」正是義美在製造食品時的原則。

以豬肉鬆為例,台灣二、三十年前,食品廠所生產的都是純豬肉鬆,隨著人工、原料上漲,很多生產廠商開始加入豆粉,售價得以調降,但是義美堅持用古法不添加的結果,產品競爭不過同業,十多年前黯然停產,直至兩年前市售豬肉驗出瘦肉精,高志明認為自家的產品經過嚴格把關,具有競爭力,才又重新生產。

偏執三:原味才是真食品!

即使產品賣相差,也不放防腐劑再拿食用油來說,有別於一般食品廠生產油都是倒入溶劑萃取,雖然溶劑最後會揮發掉不會殘留,而且過程的油耗損率只有一至二%,但義美堅持用傳統的壓榨法,如此一來的耗損率達八至一○%,但是高志明說:「少了化學溶劑,就是比較安心」。

談起義美「堅持原味」的作法,製作過義美廣告的文案達人創意事務所執行創意總監唐崇達就說,高志明很自豪義美產品絕對不放防腐劑,「所以要靠冷凍、冷藏,看看義美門市,每家店都有冷藏、冷凍櫃,這成本很高!」高志明曾哀怨地說:「為什麼我們家的香腸賣不好,因為沒有大家要的鮮豔的紅色!」義美的鮮榨果汁產品也是同樣的例子,採用百分百原汁搾取的果汁,會出現渣汁分離的現象,「其實要改善不難,起雲劑加下去就搞定了!」但是義美堅持不加。

可喜的是,隨著消費者日漸覺醒,賣相、口感都樸實無華的義美食品得到了平反,義美台北中山北路門市服務的店員就說:「我們家的土司、豆奶就是沒別家的好喝,但現在,消費者開始知道這才是『真食品』。」但是,消費者「安全、安心」說來簡單,卻是義美投入可觀的心力而來的。

三月二十三日,《今周刊》採訪團隊除了與高志明進行深入訪談,並探訪了義美桃園南崁廠生產線,以及占地達兩百多坪的食品檢驗室。

偏執四:連蔥也驗DNA!

CSI等級實驗室,用法醫精神查成分這裡宛如義美的軍機處。檢驗室裡不但檢驗設備一應俱全,兩台單價超過一千五百萬元的「超高效能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更是亮點,即使已經晚上八點多,檢驗人員仍忙碌地操作儀器,工作人員透露,為了應付龐大的檢驗量,「這裡打算二十四小時輪班,不停機運作」。而義美總經理室處長蔡永富也透露,只要有更精密的儀器就會更新,「投資早就破億元,且每年光是耗材和維護支出,就得耗費數百萬元」。

曾在義美檢驗室建置初期提供過意見的台師大教授吳家誠就說,為了建置一個有效能的檢驗室,「義美可說是不計成本。」他直言,很多食品廠的檢驗室都是擺著好看,隨便買個三、五百萬元的設備就來充數,甚至也沒放在生產工廠內,但義美的檢驗室就在生產線旁,而且設備總是保持最高規格,「義美的檢驗室絕對是夠國際水準的!」此外,有別於一般食品廠的檢驗室,多半只配置二、三名檢驗人員,義美實驗室就擁有三十多名的食品專業人才,更有十多位是碩士級以上的專家。對此,吳家誠印象深刻:「高志明並不是食品檢驗專家,但他會主動結識食品、化工方面的專家,他就常問我食安的問題,」目前檢驗室主任張士強,還是吳家誠在台師大博士班的學生。

義美的檢驗如今是聲名遠播,大統爆發混油案後,據說,各方委託義美實驗室代驗「油」的案件,大增了二成。內行人都知道,義美的檢驗功力之所以讓同業望塵莫及,在於有一套數據完整的食品資訊系統。

這套系統,是高志明笑傲食品業的祕密武器,他自詡義美是台灣的「食品法醫」,因為舉凡各種食材、食品、化學添加劑,義美幾乎掌握完整的成分數據。這座檢驗室就像個照妖鏡,任何食物一經檢驗,比對過庫存資訊,便無所遁形,可以判讀出其中的成分。

楊憲宏就舉例,過去許多蔥農想賣蔥給義美,為了提高價格都佯稱是三星蔥,為了破解偽稱,義美開始建立全台蔥產地的水質、土壤和品種DNA資料庫,是不是正統的三星蔥,自此難逃法眼,「這比起CSI(刑事鑑定),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吳家誠也說:「義美檢驗室對於油品的資料真是豐富,幾乎具備各種品牌、種類的油的脂肪酸比例!」不過,義美之所以能在眾多食安事件中幾乎全身而退,靠的還是在生產過程中,從不懈怠的檢驗。

對一般食品廠來說,只要供應商能提出檢驗證明,製造時往往就懶得再抽驗原料。但義美始終秉持每次驗、逐批驗、關關驗的精神,「你怎麼能確保產製過程中,不會有瑕疵和汙染?」高志明說。熟悉檢驗數字的他一看到供應商過關的ND(未檢出)的報告,還會追問:「這到底是在濃度ppm(百萬分之一)的規格下未檢出,還是ppb(十億分之一)或ppt(兆分之一)?是不是儀器再精密一點,就被驗出了。」高志明以專家口吻說,檢驗還得要因地制宜,他舉藍莓和草莓為例,若是從加拿大、北海道、東北進口來的,由於冬天冰封,蟲都凍死了不易生長,農藥就不是檢驗的重點,然而一旦是從長江以南來的,農藥就不能忽略。他再以茶葉為例,由於台灣茶很少有落葉劑(主成分為戴奧辛)汙染的案例,加上戴奧辛一測就是上萬元,因此很多人驗茶都不驗戴奧辛,「但越南進口的茶葉,能不驗嗎?」偏執五:持續檢驗不放水!

專驗別人忽略的重點,做好安全把關而許多食品廠設檢驗室,是為了讓產品躲過國家標準而設,如頂新之所以能一次次通過政府檢驗,原來是其檢驗室不斷測試酸價,研究脫酸的方法。但義美卻以「盡量能抓出雜質,做好安全把關」為最高原則,態度上南轅北轍。「以塑化劑為例,當風頭一過,各大食品廠根本很少會再驗產品的塑化劑含量,唯有義美還很認分的查驗他們的利樂包、保鮮膜……等包裝材料。」吳家誠說。

不僅如此,為了不讓實驗室人員檢驗自家產品時刻意放水,義美的檢驗室更比照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等合格檢驗機構的模式,將每一批受測的產品編號處理。

誠如高志明多年好友、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潘進丁所言:「義美一直沒變,向來標榜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只是以前消費者不在乎,而現在消費者意識轉變,義美得以翻身變成強勢品牌。」難怪一位義美員工在網路上留言:「幾次的食安風波下來,我更能抬頭挺胸地告訴別人:『我是義美的員工!』」誠信,永遠是經營的不二法門,義美靠著樸實、良心的老商道行走業界八十一年,台灣消費者有如突然醒悟般,發現義美老派的傳統美值得信任,用購買力來給這家八十一年的老牌子按讚肯定;然而,高志明說得好,「食品業者獨善其身是有其困難的,只有業者、消費者追求共好,才能有真正的食品安全可言」。

深夜十二點多,採訪團隊步出義美廠房,結束近六個小時的採訪,準備打道回府,透過採訪直擊,本刊有機會深入了解義美的經營理念與品牌精神,是如何透過日常管理,一步一腳印實驗出來的同時,這天,市面上又爆出黑心化工海帶事件,台灣的食品安全顯得任重道遠,我們期待﹁共好﹂的這天,能盡早來臨。

直擊! 讓「婉君」沸騰的祕密生產基地《今周刊》前進義美桃園南崁廠,此處專門生產豆奶、鮮奶、麵包等保存期限較短的食品,生產線從未對外曝光,這一次,高志明特別點頭,讓攝影組獨家直擊義美兩周創下百萬瓶熱銷紀錄的豆奶生產基地。

「婉君」力挺,銷量力升—— 義美產品銷售業績販售通路 熱銷產品 熱銷戰績全家超商 義美豆奶 兩周內,

銷售破百萬瓶

全聯超市 義美

牛奶冰棒 2014年,

年成長率達3成

義美古早

傳統豆奶

(無糖) 2014年,

年成長率超過4成

義美小泡芙

(巧克力) 2014年,

年成長率達1.5成

大潤發量販 義美豆漿

義美豆腐 整體業績從2013年總占比5%上升至2014年10%,成長1倍當原料缺貨時,他們寧可不生產—— 義美10項環保級單品豆奶使用非基因改造黃豆肉鬆 純豬肉鬆,不添加防腐劑、抗氧化劑豬油 採水煮;反式脂肪含量比一般炸取的豬油低,成本高出一成以上香腸不含亞硝酸鹽,雖顏色不夠鮮紅,卻較健康安全豬肉水餃 從手工包水餃,改成機器包,以求衛生乾淨、避免汙染貢丸不加漂白劑,較他牌顏色深、對人體無害魚丸 採用北太平洋深海魚漿,因為北太平洋海域工業汙染較少鮮榨果汁有柳橙、葡萄、西瓜汁,其中西瓜汁靜置會分層,西瓜渣會沉澱鮮乳 向個別小農收購,並採個別檢驗;不添加乳脂肪,喝起來相對淡而無味銅鑼燒用屏東萬丹紅豆;紅豆缺貨時,暫時停產

義美 6個台灣第一

貢丸 產量台灣第一

非基改黃豆 進口量第一

小泡芙 產量台灣第一

夾心酥 產量台灣第一

雞蛋 使用量台灣第一

蜂蜜蛋糕 產量台灣第一

危機處理得當 義美挺過食安風暴

—— 台灣近年食安危機

2008/9 毒奶粉

台灣食品廠商進口中國含工業用有毒物質三聚氰胺奶製品作為生產原料2011/1 美牛瘦肉精衛生署抽驗發現美國進口牛肉含禁用及超標瘦肉精2011/3 豬肉瘦肉精新北市中和區驗出豬肉含禁用瘦肉精

2011/5 塑化劑

食品業上游供應商長期為節省成本,將工業用塑化劑加入起雲劑,波及眾多食品廠,涵蓋糕點、麵包到飲料產品等2011/5 義美泡芙原料過期危機處理:產品下架後,義美發出兩封聲明致歉,並將所有產品送驗,同時捐出1500萬元給公益團體

2013/5 毒澱粉

不肖業者使用未經核准的工業用順丁烯二酸製造澱粉

2013/5 毒醬油

業者生產摻有有毒物質單氯丙二醇醬油,銷往各大夜市、餐廳

2013/8 混充米

市占率第三大的山水米,涉嫌以劣

質進口米冒充台灣米搶市

2013/9 假蜂蜜

市售蜂蜜檢驗發現部分市售蜂蜜竟不含蜂蜜,而是加入人工香料、糖

精等對健康有害物質

2013/10 混油

大統長基食品爆發產品標示不實

且違法添加銅葉綠素

2013/10 美牛瘦肉精再現樹森公司進口的美牛被驗出瘦肉精

2013/10

義美原味肉鬆使用到問題油品危機處理:義美立即發布聲明致歉及解釋原委,並強調「我們做的,我們負責」,獲得網友支持肯定2014/9 餿水油事件知名豬油品牌強冠將餿水油、廢食用油等購入後製成香豬油賣出2014/11 頂新毒油事件頂新油品被驗出含混用飼料油、疑

似含有致癌橙劑

2014/12 毒豆乾

爆發豆乾、豆腐與油豆腐等豆製品被檢出含有致癌物二甲基黃2015/3 毒海帶事件發燒

整理:黃家慧

有良心的食品廠,說的跟做的一致

—— 他們這樣看義美

吳家誠 台師大化學系教授當塑化劑鋒頭一過,許多食品廠甚至政府檢驗單位,對於查驗塑化劑的態度、頻率漸漸放鬆,義美還是很認分的檢驗他們的利樂包、保鮮膜??等包裝材料。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監事 陳曼麗義美企業文化很樸實,同時說的和做的很一致。

徐重仁 全聯社總裁

過去義美比較保守,沒有急速擴張,其實是有自己的堅持,也建立起品牌的信任感;最近食安問題把消費者敲醒,才發現買東西不是便宜就好。

顏宗海 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一家食品廠有沒有良心,看他的料都是跟誰進的就知道。每次食安事件一爆開,就發現很多大廠都貪小便宜跟小化工行進貨,我很佩服義美,從沒這種不良紀錄。

供應商:義美的要求比CAS還高嘉一香是義美的豬肉原料最大供應商,董事長陳國訓驕傲地說:「我們的豬肉平均一公斤比同業的批發價貴20元、兩成,義美還是寧願買我們的豬肉。」早期義美的豬肉供應商很多家,現在嘉一香拿下了大部分的義美訂單,去年一整年出貨量從15萬噸成長一倍,達30萬噸,義美主要用來生產豬肉鬆、豬肉貢丸。

嘉一香之所以能被義美相中,就是因為它超越其他廠商的高規格。陳國訓說:「義美的要求比CAS(優良農產品標章)還高,而我們從飼料、屠宰到分切的規範,又比政府規定更高。」嘉一香是全台灣唯一一家自己提供飼料給養豬戶的屠宰廠,講究的就是所謂的「源頭控管」,這點正與義美不謀而合。嘉一香在飼料中加入活菌、備長炭,代替抗生素、磺胺劑等藥物,提升豬隻的免疫力。另外,在飼料中加入海藻,讓肉質變得鮮甜,這也就是嘉一香得意的品牌產品「活菌豬」。

陳國訓說:「我常跟他(高志明)開玩笑說,是我好的東西給你,客人才會喜歡你的產品。」嘉一香對屠宰廠、加工廠要求甚嚴,毛豬進工廠與原料出工廠的路線分開、生鮮產品與加工產品要分棟處理,甚至連生鮮產線與加工產線的員工還不能一起用餐,一切按照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規範,遠遠超過台灣政府規範。而且,嘉一香特別講究「人道屠宰」,採用的是「自動電暈機」、「臥式放血平台」等高價設備,種種高規格要求,讓愛挑剔的高志明找不出一絲問題。看來雙方長期合作,不是沒有道理的。 (黃家慧)

嘉一香

成立:1984年

創辦人:陳國訓

資本額:3.6億元

年營業額:30億元

銷售客戶:

義美、麥當勞、鼎泰豐等2000多家

吳家誠 師大化學系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