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訪行政院長 談奢侈稅、金改、能源政策 吳敦義:公平, 是拚經濟的最後一哩路

2011-4-4 TWM




政府陸續端出開徵奢侈稅、官股行 庫整併等政策,施政軸線似乎從過去的「拚經濟」調整為「拚改革」,也引起諸多討論。為此,《今周刊》特別專訪行政院長吳敦義,請他闡述政府的決策思維與目 標。此外,針對近來討論沸騰的核電問題,以及台灣生育率極度偏低的危機,他也做出了明確表態,並且提出政府的努力方向。

口述.吳敦義 整理.羅弘旭 研究員.陳兆芬政府開徵特種貨物及勞務稅(俗稱奢侈稅),主要的考量,是來自於不要讓民眾因為房價高漲,降低對台灣經濟景氣好轉的滿意度。

去年是台灣經濟谷底翻升的一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高達一○.八二%,這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首次超過對岸;進出口總額也創歷史新高,達五二六五億美元;民間投資成長率三二%,也是四十五年來最高。

但這麼美好的一年,為什麼民眾若有憾焉?

主要就是經濟成長的表現,被幾件事情所折損。

例如兩岸直航,節省了大量時間,但很多台商卻是抱怨多過稱讚,原因就是票價過高,航空公司在兩岸航線上賺了很多錢,因此政府採取了斷然措施,迫使航空公司四度降價。

談奢侈稅

稅率絕不打折

政府也發現,台北都會區的房價的確被過度炒作。房價高升,部分來自供需不平衡,部分則是台商回流,墊高了成交價格,但房價快速飆漲,就變成古人所講的,「其進也猛,其退也速」。當房屋貸款已占銀行放款比率到一個水位,如果政府不注意,也可能演變成美國的二房危機。

因此經建會擬定了「健全房屋市場方案」,採取一些積極作為,包括央行針對部分房貸的授信規定轉趨嚴謹,以及貸款、租賃總預算無上限的青年安心成家方案,但幾次的處理,仍如媒體所批評:「力道都不夠」。

炒房業者和投資大戶毫無節制地繼續哄抬房價,但政府不能放任拚經濟的最後一哩路──全民加薪還沒出現,就消融在房地產的追逐炒作中。

不管是短中長期,政府都希望房價是穩定溫和地上漲,因此才會經由財政部提出類似於交易稅的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打擊炒作房市的投機客,以消弭推升房價的不正常交易因素。

這案子不一定完美,因此條文中也保留了「對於自用住宅的除外條款」以及「其他經財政部核可的用地。」這些例外,都會受國會、全民和媒體的監督。

提出特別稅就是要健全房地產市場,追查短期交易卻不繳稅的行為,所以立法院大多贊成奢侈稅的開徵,絕大多數立委原則上支持在本會期中通過,稅率也絕對不會打折扣。

談金融整併

修正二次金改造成的不公義說到金融整併問題,政府的重要政策,是健全並穩定金融秩序,實現公平市場的發展、增加經營的能力、擴大經營規模,並且減少金融事件的發生。二次金改後,某些大股東與中股東、小股東之間鬥氣、鬥法,最後受傷的都是社會。

二次金改產生許多不公不義之處,大銀行被併入小銀行,賺得少的銀行併賺得多的銀行,天下沒這種道理,枱面底下更有見不得光的事情。

二 次金改產生的失衡失序,都是政府要重新恢復的公理和正義,所以從二○○八年開始,政府穩住兆字頭的銀行,拿回華字頭銀行的主導權(編按:由於吳敦義避談具 體個案,︽今周刊︾根據其所言判斷其所指涉個案,以下編按同。此處應指兆豐金控、華南金控),這並不是公股要和民股鬥,或者支持哪一派打哪一派,而是要穩 定金融秩序。

民營化有其好處,例如經營靈活,不受羈絆,但不能讓經營者產生邪念,試圖取得經營權,例如某家證券公司,兩派股東爭奪經營權, 每到股東大會前夕,雙方就徵集委託書,股價也被炒高(編按:此處指的是張平沼和辜仲爭奪金鼎證券),這問題已在去年適度解決了,用我交代的大原則處理,沒 事!

政府對金融體系的政策是希望健全金融體系,這包括擴大銀行的經營規模,提升經營效率和競爭力,用以因應國際化的競爭,因此有公股作為穩 定力量,就可以杜絕派系紛爭,這個過程,就是我一再強調的「目標合理可行、過程合法透明、結果全民共享」,就與政府操作BOT案子一樣的態度。

台灣高鐵和一○一公司是台灣的光榮與地標,這案子絕對不能倒,但如果要求政府出手協助,那麼,原來造成社會詬病或質疑的經營者就必須退出,原經營者不退出,我就不伸手;要我伸手,他就要退出。

談一○一股權

官股不賣,它是國家的建築所以我到行政院,第一件處理的就是高鐵案,當原來的經營者退出,我就立刻命令台銀為首的銀行團加入,由銀行團用新約取代舊約,合理地降低台灣高鐵的利率負擔。

行政院換了歐晉德擔任高鐵董事長,改組高鐵的董事,我們過程乾淨俐落、明確果斷,高鐵營運沒有停過,安全上大致也沒有問題,現在經營逐漸上軌道。

對一○一的態度也是一樣,這是我們台灣的光榮地標之一,它裡面含有很多我們台灣人的光榮、驕傲、信心,我不希望哪一天這座大樓變成「不單純的中華民國指標建築」。所以在我管得住的範圍內,官股都不會再賣。

從日本福島核電危機後,社會大眾對政府的能源政策有諸多意見,但是政府早就訂立︽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整體發電系統中,推動低碳能源超過總體能源五五%,並將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

談能源政策

電 力備載,核能是必要選項目前我國核能發電占全國裝置容量一二.六%,外界有疑問說,我們的備載能量很多,但近幾年備用容量率偏高,是因為○八及○九年受金 融海嘯影響,景氣下滑,用電尖峰負載大幅下降,導致備用容量率提高。直到一○年尖峰負載上升至三五九九萬千瓦,才恢復到○七年的水準。

金融海嘯後,景氣明顯復甦,電力需求也逐年增加,備用容量率跟著下降,預估一四年將降至一六.一%,而後維持在一六%附近小幅波動。

我必須要說,一六%是危險的,整套電力系統裡面,有許多裝備每到一定的年限就要大修,會有很多廠需要歲修或大修,像最近核三廠就要大修,如果要再加計風險,說不定某一個廠會出一點狀況,譬如說,火力發電廠可能哪一個機組出狀況,出狀況怎麼辦?

備載電力是應不時之需,不管哪一個機組歲修、哪一個機組突然停電、停止運轉,電力都不能停止供應,如果竹科的電力斷掉,將會損失多少錢?

所以電力供應的銜接,需要足夠多的備載提供無縫隙電力供應,這是不能輕忽的。

談生育率

社 會責任會議勸說企業加薪超低的生育率的確是個問題。三十年前,我在十一個月內連生老大、老二(編按:長子吳子廉、次子吳子安),家庭計畫中心就很緊張地上 門詢問我太太:「吳太太,請教你們準備生幾個?」我太太就說:「順其自然,但我『尪』(丈夫)是想生很多個。」那個年代是不鼓勵生太多的,為什麼現在的情 況完全相反?

首先,男生女生學歷都普遍提高,讀大學、讀研究所、讀博士班的越來越多,出國的人也越來越多;第二,女性就業人數也越來越多,有些女性覺得工作得來不易,就算是交了男朋友,還是很猶豫要不要結婚,所以結婚年齡也跟著普遍提高。

馬總統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二十七歲結婚,在台大法律系同班同學中,他是倒數第二個結婚的,因為他跑去紐約讀碩士,再到哈佛讀博士,當然要晚婚。

但風水輪流轉,現在台大法律系畢業的,二十七歲結婚,應該算是榜首,這就是社會形態的改變。

另外,家庭觀念改變,過去養兒防老,現在覺得無妨,有很多人覺得不用生沒關係,瀟灑過一生,對國家、社會有貢獻就好。

台灣要做到生育率回升,第一個要樂婚,樂於結婚;第二要願生,願意生育;第三要能養,養得起孩子。

首先是樂婚,政府必須多鼓勵舉辦結婚媒合平台;另外,願生要環境允許,包括育嬰、懷孕、產後環境條件的強化;能養,要考慮到薪水能養得起孩子。

這些條件,政府也著手配套措施,現在五歲學童讀公私立幼稚園學費全免,推動十二年國教,也讓家長對中長線教育比較放心。

另外,我們還希望薪資水準能夠合理地提高。

原本三月十一日安排了四場與上市櫃公司的「企業經營與社會責任會議」,希望道德遊說企業主提高薪資,但因為日本震災的關係,延後到四月中召開,但這幾個方向政府仍將持續推動。

從全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獲利來看,這些大老闆保守估計賺了一兆五千億元,所以我也勉勵老闆們,「日進斗金賺大錢,守法重義繳稅多,善待員工闔家樂,節能減碳愛台灣。」以這樣的態度,善盡社會責任,台灣才能持續增加整體競爭實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8

法令管制掐住喉嚨 獲利能力全亞洲最後一名 誰殺了台灣 金融業?

2011-4-4 TWM




馬政府執政近三年後,端出的第一道金改政策,竟然是重新拿回彰銀與國票金的主導權,大開民營化倒車!這就是外界期待多時的「三次金改」!

比起三次金改,金融業有更多急需立即搶救的事;馬英九看不到的真相是:長期以來,台灣金融業獲利能力全亞洲最後一名,銀行賺不到錢,50萬名金融從業人員就無法加薪;加上法令層層強制約束,絆住業者前進的腳步。

金融業者在心裡吶喊:「為何看不到長期的產業政策?」「MOU簽了1年多,何時才能真正做到業務?我們的明天,究竟在哪裡?」是誰,殺了台灣的金融業?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葉揚甲、許瀞文台灣的金融業還有明天嗎?以下是銀行董事長、資深理專、以及台大財金系學生所發出的呼救,因為,他們對台灣的金融業,幾乎不再抱任何希望。

業者動輒得咎

創新得不到輔導與鼓勵 多做多錯銀行董事長:﹁不要以為當銀行董事長很忙,其實我很閒啊!因為沒事做,但我有時在想,繼續這樣下去,有一天,我真的會『沒事做』,但這是誰造成的呢?

這是我的切身之痛。之前我們向金管會提出一項創新的產品,經過一段時間的審核,好不容易准了,我們很開心,買了好幾十台機器、租簡易分行、訓練人員,準備大幹一場。

但才做沒多久,據說是因為有人去函金管會,對我們這項新產品有不同的意見,於是就這樣,金管會就來函,要我們準備收攤了,也沒有給我們申訴的機會。

投下去的上億元資金怎麼辦?現在那些新買的機器一台台搬回來,都堆在倉庫裡,你問我怎麼辦?『涼拌』!我很想哭啊,但你能去和他吵嗎?有人建議我提訴願,那我以後其他業務還想不想做啊?

至 於中國市場,MOU(金融監理備忘錄)簽了一年多,你看誰去了?最近金管會才說要和大家討論兩岸金融的事,請問過去一年多為什麼不談?從談到真正去,還要 多久?聽說最近金管會一直在盯有人偷偷去和對岸的農村銀行談。唉!你的大門不開,還要把業者當小偷防著,這就是現在銀行的處境。

所以我現在就什麼都不要做嘛,就做最基本的存款、放款就好了,不用去想什麼金融創新,這樣就不用擔心主管機關又來找麻煩,所以閒得很,我知道現在很多同業都跟我一樣的想法,反正在這樣的管制下,你出一下手腳就撞到牆,受傷不打緊,還倒退好幾步,久而久之,大家都不要動了。

你問我台灣金融業怎麼辦?怎麼辦?這問題不要問我,我無言以對,去問問金管會吧!我比你更想知道答案。﹂

從業人員坐困愁城

台 灣法令綁死商品 投資人出走國外資深理專:﹁我當理專四年多了,本來一直以為理專就是這樣,反正聽公司的建議,賣賣基金、保險。但去年我有一位大學同班同學,他在香港的花 旗當理專,休假回來我們聚餐,談到最近香港最夯的金融產品,是什麼人民幣計價的避險基金。聽了半天,發現竟然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我才驚覺,原來外面的世界 這麼大。

原來金融商品種類這麼多,只是台灣都不開放而已,但還是有很多客戶想買啊!怎麼辦?如果偷偷買,反而因為法令保護不到,出事了一點保障都沒有。所以,很多客戶都跑去香港或國外買了,因為國外門開很大,但法令管制很嚴格,對投資人來說,選擇性又多,又有法令保護,這樣最好!

但台灣的法令把大家都綁死了,還把大戶趕出國外,我們生意也沒得做。前幾天我有一位客戶,想投資美國市場,希望我幫他介紹到我們在美國的子公司下單,但台灣法令就是不准,結果,眼睜睜看著這位客戶走出大門,轉到隔壁的花旗去開戶了。

再這樣下去,大戶都跑光了,我們理專該怎麼辦?我身邊已經有好幾位同事去香港銀行上班了,我自己最近也開始補習上CFA(財務分析師),但說實在,非不得已,我實在不想離鄉背井去工作。

唉!台灣這樣的環境,我不去香港,又能怎麼辦?﹂

相關系所學生沒有願景

以前畢業出國留學 現在出國就業財金系學生:﹁前幾天,一位在香港金融業工作的學長回來,他告訴我們,無論多難,一定要想辦法到國外去就業,寧可去中國都不要留在台灣。其實不用他說,我也知道。

台灣金融業大概只有香港金融業的三分之一薪水、新加坡的一半,而且做越久、差越多,這些資訊,都在同學之間流傳。以前大學畢業是出國留學,現在是想辦法出國就業,找不到國外工作的,才留在國內。

我 有一位系上學姊因為家庭因素,留在台灣一家很大的銀行工作,當初也是很難才考進去的。但做了三年多,薪水不到三萬五千元不說,每天重複一樣的櫃台工作,她 叫我千萬別去,因為做久了,什麼台大都沒用,只會越來越沒本事也沒眼界,就真的永遠只能領三萬五千元了。﹂這是一整個金融產業鏈的心聲:優秀的年輕人不願 進入、員工沒有明天、業者看不到前面的路。為此,我們採訪超過十五位以上的金融業負責人及高層,都反映了這個嚴重的事實。然而,馬英九政府聽見了嗎?

總統馬英九上台執政近三年,千呼萬喚下,近日總算端出第一道金融政策,結果卻讓所有人大失所望。

三月二十二日,行政院長吳敦義首次在立法院正式提出,將﹁矯正部分二次金改政策﹂,兩天後,金管會主委陳裕璋也首次說出:﹁三次金改﹂將會是長期的政策。

三次金改才要登場,金融業的悲歌早已響起,這恐怕是馬英九、吳敦義與陳裕璋最不願見到的真相:再不搶救,台灣的金融業就要窒息了!

這個曾經是人人稱羨的金飯碗產業,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先看幾個現象。

問題一:ROA、ROE亞洲最末

低利差是關鍵原因

資產報酬率(簡稱ROA)、股東權益報酬率(簡稱ROE)兩大指標,通常代表一個產業的資產和股東權益的獲利能力,長期而言,可說是代表產業競爭力的兩隻腳。

但台灣的金融業,不只跛腳,恐怕已經寸步難行。

二○一○年台灣整體銀行業的ROE七.二%,輸給韓國的一一.五%、新加坡的一二.九%,更是遠遠落後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國家;ROA的表現也落在韓國、中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之後,在亞洲新興市場中,雙雙倒數第一。

而根據德意志銀行針對亞洲金融業的評比報告,如無意外,今年台灣的金融業還是很難擺脫這個頹勢,將會繼續蟬聯最後一名。

成 績差還不打緊,但讓人真正難過的是,金管會日前還喜孜孜地宣布,去年全部銀行獲利創新高,創下稅前獲利一八三二億元的﹁好成績﹂。殊不知獲利雖然創新高, 但真正的﹁賺錢能力﹂根本沒有提升,因為資本投入更多,結果代表經營競爭力的ROA、ROE,並沒有趕上獲利上升的速度;官員只會在高舉表象的數字後,關 起門來開香檳,殊不知打開大門和鄰國一比,台灣的金融業競爭力,會是如此難看。

金融業不能等同於一般產業視之,一個國家的銀行獲利能力差, 茲事體大,重則動搖國本,影響一個國家的長期競爭力。因此,銀行獲利能力高低,不能單純用民粹的角度觀之,認為﹁銀行賺越少越好﹂,而應該是能賺到﹁合理 的利潤﹂,因為一旦銀行賺不到錢,首當其衝是數百萬名股東與五十萬名金融從業人員受害,接下來,銀行一定把腦筋動到其他管道上。過去幾年發生過的雙卡風 暴、連動債風暴,就是在此環境下應運而生,最後幾乎都演變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台灣也因此付出慘痛的社會成本。

賺不到錢,台灣金融業因此活得很辛苦,究其背後原因,低利差恐怕還是最關鍵的因素。

根 據資料顯示,○九年底,台灣金融業的年均存放利差創下歷史新低,只有一.二三%,遠低於香港的四.七%與新加坡的四.八五%。什麼原因造成台灣銀行業長期 如此低的利差水準?外匯人士表示,中央銀行為了抑制新台幣升值,不斷買進外匯,釋出新台幣,導致資金過度氾濫,使利率長期低迷不振,絕對是造成低利差的禍 首;市場上也因此錢滿為患,不只銀行業,資金滿手的保險業更是叫苦連天。為了緩和這個情形,去年下半年以來,財政部擴大發行兩年以上長期公債,但也僅是稍 微舒緩眼前壓力,長期仍然難以扭轉低利差的事實。

除此之外,官股行庫(即政府指派董、總座的金融機構)始終在台灣金融市場穩居高度市占率,偏偏又效率不佳,因此拖垮整體銀行獲利,這也是整體ROA、ROE難看的原因之一。

問 題二:官股效率低獲利差官股行庫市占率逾五成 帶頭拖垮獲利官股行庫在台灣金融市場的資產市占率,至今仍超過五成,在亞洲主要市場中,僅次於中國。市場上官股行庫這麼多,但長期的ROA、ROE表現都 不如民營銀行,很多時候,官股甚至帶頭殺價,把市場砍到無利可圖。就以聯貸業務為例,去年全台灣前五大聯貸銀行中,前四名全數都是官股行庫,就是因為這些 行庫帶頭殺價競爭,以不到二%利率橫掃聯貸市場,表面上搶下了業績,實際上,扣掉人事成本之後,根本所剩無幾,銀行根本沒賺頭。民營銀行掐指一算,只能含 淚退出聯貸市場。

但更可悲的是,主事者非但沒有想要改善這種現象,還以此為傲。一位金融人士憶及,○四年當時剛上任台灣銀行董事長的呂桔誠,就因為利用殺價競爭,讓台銀放款餘額半年內暴衝二千億元,竟然因此獲得財政部表揚為優秀財政人員,讓民營金融業者只能無奈搖頭。

但 事實上,官股行庫並非原罪。如果和鄰國相較,例如近幾年來在亞洲市場嶄露頭角的新加坡星展銀行(DBS),其實也是新加坡政府持有的官股行庫,但星展銀近 幾年在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市場快速成長,外界有目共睹。如果我們把同屬官股經營的星展銀和台灣的第一金做一比較,在公司治理上,光是董事會陣容,兩者就相 去甚遠,星展銀的董事多半具備各大世界級投資機構高階主管資歷的背景,和台灣第一金多是財政部官員相比,格局或視野都有距離。

展現在績效上,無論是ROA或ROE,十多年來,星展銀行幾乎每年以倍數成長;相對第一金,沒有成長還大幅退步,經營績效真的令人汗顏。

一 位銀行總經理直指台灣這些行庫的病灶,﹁執政者把官股行庫的董、總位子當作酬庸,許多金管會高層退下來,沒有一天銀行經驗,就去行庫當董事長,這樣績效怎 麼可能提升?﹂而另一位前大型外資機構台灣區負責人,更進一步地提出解決之道。他說他自己很願意到這些行庫去經營,﹁財政部當大股東就好,要請專業經營團 隊進去徹底改造、換血,這些行庫才有春天﹂。

但令人驚訝地是,政府完全聽不到這些聲音,近期官股甚至還想逆勢加碼,再提高官股市占率,大開民營化的倒車,此舉在全世界幾乎絕無僅有。

問題三:政策反覆 民營化開倒車官股坦克第一炮 火力全開瞄準國票金從去年起,官股肆無忌憚地伸進一家純民營公司,這家公司叫國票金控。

官 股原本在國票金的持股,已經在○七年時,以每股約十一.六五元的價格,全數標售完畢,換句話說,國票金原本已是一家完全民營的公司。截至去年六月的股東會 前為止,泛官股在國票金的持股是﹁零﹂;但官股卻無預警地從去年起,要求各大行庫全力買進國票金,包括合庫、第一金、台銀等都銜命行事,從每股十一.二元 一路買到十五、六元,一位財政部官員說得很直接,要買到﹁官股在二次金改前的持股水位﹂。

但面對官股異常的大動作,一位前政府官員拍桌大 罵:﹁想買進就買進,財政部把自己當成全國最大的金控公司,最好一家家金控收歸國有,金融業乾脆重回戒嚴時期好了。﹂而前立委李桐豪也說:﹁國票金如果公 司治理真有問題,該有動作的是金管會,絕非官股。﹂但官股仍一意孤行。資深市場人士表示,無論國票金兩大派系如何爭奪經營權,都不足以成為官股介入的理 由。一來,介入純民營公司,即有與民爭利之嫌,二來○七年官股才以公開標售的方式全數出售,如今又反手買進,政策反覆;三則如今買進的平均成本約在十四元 上下,比當時標售的價格還要貴,未來如果出現虧損,權責要如何分擔?最後,銜命買進的公司當中,不乏第一金、合庫等上市公司,這些公司官股雖是最大股東, 但並非唯一股東,要如何向小股東交代?都是官股動作之前,未及一一思考的問題。

不只國票金,財政部還下令八大行庫,一起買進彰化銀行,只要官股坦克輾過之地,就要﹁維護官股權益﹂、﹁拿回主導權﹂。試問,只有官股要維護權益,民股的股東權益何在?

儘管官股本來就是彰銀的大股東,不至於像國票金這樣,無端介入,但官股的動作至少應該向社會大眾和股東清楚說明,買進之後將如何經營彰銀。否則,對原本以公開標售的方式,買下彰銀二二.五%股權的台新金及其股東,股東權益又要找誰去討?

公權力像天羅地網一般籠罩金融業,金融業者個個噤若寒蟬,這是活生生的現況,也是屬於台灣金融業絕無僅有的怪象。

事 實上,台灣從一九九○年代開放新銀行成立至今,﹁民營化﹂口號已喊了足足二十年。即使近期自金融風暴以來,如美國政府接手或注資許多岌岌可危的銀行,國際 間國營銀行的風潮似乎再起。但去年十二月,美國政府在危機過後,隨即在市場上出清手中所有花旗銀行持股。用行動證明:政府接管或入股只是暫時性政策,美國 金融體系維持民營化的基本精神,即使在金融風暴之後,依然沒有改變。

但台灣大開世界潮流的倒車,讓人無奈且不解!

問題四:產 業生態猶如死水業務單調沒成長 五十萬員工心茫茫銀行獲利慘兮兮,影響所及,員工薪水也跟著漲不起來,大學畢業進入銀行的起薪,十幾年來沒有成長還退步,目前行情大約只有二萬八千元,和 中國銀行的起薪已經所差無幾,但台灣金融業不賺錢,無法幫員工加薪,五年後還是不到三萬元的大有人在,但以目前中國金融業的薪資水平,華一銀行行長謝泓源 表示,五年資歷的員工平均薪資至少八千元人民幣(約合三萬八千元新台幣)起跳,一萬元人民幣(約合四萬八千元新台幣)以上的所在多有,﹁台灣的銀行憑什麼 留住優秀人才?﹂一位小型銀行董事長憂心地說。

甚至,金融業在層層法令約束下,業務傳統又單調,許多﹁非主流﹂的業務,從業人員幾乎要自市場上完全消失。

例 如台灣長期匯率走勢幾乎波瀾不興,除了例行的外匯交易,外匯衍生商品幾乎是零,因此如今市場上的外匯交易員早已所剩無幾;又例如金管會長期對新金融商品的 審查,不僅審核時間經常長達半年以上,還常常打回票。久而久之,各大銀行或券商所謂的﹁新金融商品部﹂,除了權證還是權證,根本沒有真正的創新研發人才。

長 久下來,台灣的金融業,成了只有前台的﹁銷售服務業﹂,根本沒有長期產業成長最需要的後台建置,銀行的功能除了傳統存放款,就只是基金的代理通路,五十萬 名從業人員對前途一片茫然;積極一點的,選擇離鄉背井轉戰香港、中國,消極的,就只能死抱著打不破的鐵飯碗終其一生。﹁這樣的生態,根本不用談產業成長, 更遑論國際競爭力,﹂一位大型民營銀行總經理語重心長地說。

問題五:監理從嚴 漠視發展金管會大權在握 輕重失衡拿捏失當一方面官股全力入侵,另一方面,金管會的高度監理也瞄準金融業,在業者的眼中,近來行政命令滿天飛,一紙函令就要業者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的怪象,早已不是新聞。

金管會本來就是金融業的監理機關,按理說,執行監理權原本天經地義,但其中輕重拿捏一旦失衡,不僅攸關金融業生死,更影響著產業的長期發展,但長期的發展策略還沒看到,已經讓不少業者無所適從。

以 日前引發爭議的「三鼎」、「基泰之星」二檔REITs基金清算為例,基金投資人趁著房地產景氣好,想趁此獲利了結,把基金清算掉,效益等同公司股東大會的 受益人大會也通過了,但無奈金管會硬是攔腰喊停,企圖用行政裁量權推翻受益人大會的決議,不僅讓受託清算機構野村證券很受傷,也讓許多外資發行機構就此卻 步,外界對金管會﹁硬拗﹂的作法,更是印象深刻。

一紙行政命令就要金融業老闆乖乖聽話的情勢,在過去兩年內四處可見。去年底,金管會對所有財富管理銀行發函,為了讓每位理專更了解所販售的商品,以後只要理專銷售一檔基金就要考一次試,如果以每家銀行櫃台平均販售超過二千檔共同基金計算,等於每位理專至少要考上二千次試。

一 位大型民營銀行財管主管拿著函令,苦笑著說:﹁這是要叫我們怎麼做生意?﹂但業者也說,不能全怪金管會,從二次金改以來,一件件的官司調查,﹁經辦人員嚇 壞了!﹂過去曾任金管會副主委的台銀董事長張秀蓮也坦承,﹁基層人員的壓力真的非常大,前一陣子,金管會裡有一波剛滿五十歲的退休潮,和這些官司調查不無 關係。﹂而更有金管會前高層透露,他在金管會任職時,電話曾被檢調長期監聽達二年之久,宛如白色恐怖再現。

因此,在求自保的前提下,如今從高層到基層經辦人員,所有的法令從嚴解釋,採取正面表列緊抓不放,只要法令沒說的,統統不准做,如果是現行法令管不到的,就以行政命令替代來約束,凡事不求突破,只願不出事。

在此氛圍下,許多法令嚴格到,﹁想守法,也不知該如何執行起﹂。

以最被金控業者詬病的子公司間交易為例,去年八月修法以前,法令規定無論金額大小,子公司交易都必須經董事會決議;如今稍微放寬,︽金融控股公司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一百萬元以上的交易才必須經過鑑價,再送請董事會通過。

業 內盛傳,某大金控在修法前,曾因為子公司間要交易一批殘值剩下十幾萬元的辦公設備,因此花上八、九十萬元去鑑價,才能提報董事會通過的﹁笑話﹂;而另外一 家金控也曾經發生早期旗下A子公司買的藝術品,因為不小心掛到B子公司的辦公室去,竟然就被﹁金檢﹂查出,要求立即改善;金融業人士聽到,除了搖頭,還是 搖頭。

問題六:裹足不前 無視國際競爭MOU簽等於沒簽 喪失難得優勢這不是一笑置之的笑話,這是台灣金融業生死交關的長期監理政策,而監理的態度,將決定產業下一回合的競爭力,但金管會用力一掐,恐怕掐住了業者的喉嚨,阻擋前進的腳步。

台 灣金融業的下一回合戰場當然在中國,但直到如今,距離簽署MOU(金融監理備忘錄)已經一年多,金管會還在用﹁金融三法﹂強制綁住業者;無論是登陸方式, 或登陸管道都有各種限制(見表),和新加坡金融業的大陸政策相較,新加坡金融局沒有給業者任何限制。因此,星展銀早就在中國遍地開花,北京、上海、廣州、 深圳、蘇州都設有分行,台灣起步已晚,又有法令綁住,如何談「逐鹿中原」?

前國泰金副總,現任台北悠遊卡公司董事長劉奕成直言,有至少超過 九成的業務,中國金融業都已超越台灣金融業,台灣金融業再不去,﹁或許就永遠都不用去了!﹂二次金改也好,三次金改也罷,如果主管機關只會在監理上面作 為,讓大家都在不斷地寫報告、跑金管會說明、繳罰單中慌亂地度過,慌亂到忘了抬起頭,想想未來公司前景在哪裡?也不知道要把員工帶到哪裡去?政府也未端出 長期的產業興利政策。逐漸失去競爭力的台灣金融業,還有明天嗎?

馬吳體制下,金融業的明天在哪裡?

財政部 金管會 中央銀行1.獲利能力全亞洲最後一名2.監理大權輕重失衡,業者手腳被綁住3.國際化裹足不前,MOU有簽等於沒簽4.買進國票金,大開民營化倒車5.員工沒加薪,業務沒創新,50萬員工心茫茫

ROE

(return on equity) 股東權益報酬率=稅後淨利╱股東權益。又稱淨值報酬率,即衡量公司運用自有資本(股東權益)能創造多少獲利的回報率。

ROA

(return on assets) 資產報酬率=稅後淨利╱總資產。公司利用總資產(負債加股東權益)投入生產活動所獲得的報酬率,可衡量公司運用資產的獲利能力。

一個產業的ROA、ROE,可視為經營績效的重要指標,代表產業的長期競爭力。

政府反賣為買 史上頭一遭民營化開倒車

日期 釋出官股

機 構名稱 方式 相關內容1997~98 交通銀行 拍賣 官股比率由100%降為51.38% 1997~98 台灣企銀 掛牌上市 上市後採二階段官股釋出1997.12.27 第一銀行 公開承銷 官股比率由51.9%降為42.1% 1998.1.22 華南銀行 公開承銷 官股比率由52.5%降為41.13% 1998.5.18 高雄銀行 掛牌上市 同年9/27釋股承銷價為14.64元1999.9.13 交通銀行 拍賣 官股比率由51.38%降為36.08% 2003.10.27 世華銀行 換股 1股國泰銀可換0.2808股世華銀行2005.1.1 台北銀行 換股 1股台北銀行可換1.1461股富邦銀行2004.11.17 合作金庫 掛牌上市 2005.4財政部釋出30萬張股票2006.11.9 復華金控 換股 1股元京證可換1.615股復華金2005.7.22 彰化銀行 特別股標售 台新金以26.12元標得22.5% 2009.12.6 國票金控 拍賣 拍出19.5萬張,成交價11.65元2010~2011.3 官股行庫買入國票金股份 公開市場買進 推估官股買進國票金成本在每股14元2010~2011.3 官股行庫買入彰銀股權 公開市場買進 財政部表示將拿回主導權

效率低落

官股長期表現不如民營

官股行庫ROA、ROE表現,不如民營銀行2008 2009 2010(估)ROE(%) ROA(%) ROE(%) ROA (%) ROE(%) ROA

(%)

第 一銀 10.02 0.11 2.28 0.11 6.83 0.32 華南銀 12.80 0.59 4.78 0.22 6.82 0.33 土 銀 6.14 0.30 5.71 0.27 9.49 0.44 合 庫 7.02 0.30 6.24 0.27 7.79 0.34 平 均 8.995 0.325 4.7525 0.2175 7.7325 0.3575 中信銀 10.99 0.80 1.00 0.07 10.28 0.75 國泰銀 5.38 0.33 9.33 0.58 12.00 0.70 北富銀 7.58 0.49 6.42 0.38 9.10 0.50 玉山銀 1.69 0.10 3.45 0.19 7.48 0.38 平 均 6.41 0.43 5.05 0.305 9.715 0.5825

資料來源:台新投顧

官股行庫帶頭殺價競爭

2010年聯貸排名,前5大中有4家是官股;但殺價的結果沒有利潤,全體銀行ROA、ROE都降低排行 銀行 市占率 成交金額

(億美元) 聯貸案

代表 金額

(億美元) 利率

(%)

1 台 銀 29.1 151.56 台灣高鐵 118.43 1.8 2 合 庫 8.7 45.18 旺宏電子 5.67 1.2 3 兆豐銀 7.0 36.29 頂率開發 2.30 —4 土 銀 6.9 35.92 甲山林建設 1.81 1.8 5 北富銀 6.7 34.81 台北金融

大樓 10.15 —

6 中信銀 5.6 29.14 榮民工程 2.48 —7 第一銀 4.3 22.17 奇美電子 1.24 —8 彰 銀 3.8 20.02 欣翰建設 1.84 —9 玉山銀 3.7 19.40 廣昌資產 1.57 —10 台新銀 3.6 18.53 LG台灣 3.10 1.8 資料來源:Bloomberg、各銀行與國際相比 台灣官股行庫競爭力不足!

新加坡星展銀行 vs. 第一金,第一金為之遜色

星展銀 第一金

董事會

成員背景 淡馬錫小組成員、淡馬錫控股副主席、花旗集團東南亞地區首席執行官、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主席、德意志銀行企業部營運總監、樟宜機場集團(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董事會成員 除三位獨立董事為學校教授外,其餘多為財政部官員

董事會

官股席次 4/11 9/15 年 1998 2010 1998 2010 官股比率(%) 約20 約20 約42 約30 ROE(%) 2.68 10.2 9.11 6.71 ROA(%) 0.27 0.98 0.63 0.35 資料來源:星展銀、第一金

金管會監理輕重失衡

監理3大不合理原則

1 法令訂定難以切實執行例如:關係人交易修法為德不卒、客戶資料管制過嚴

2 氾濫的行政命令

例如:保險廣告代言人資格認定要有業務員執照、理專賣一檔基金要考一次試3 未能建立投資人投資風險自負觀念

例如:投信結構債的處理

前進大陸 金融業:新加坡較開放

台灣 新加坡

登 陸方式 台灣金融業可就赴對岸直接參股、設立分行或設立子行,三種方式選擇其中二種,向金管會提出申請,經金管會同意後登陸 方式不拘,只要向金融局提出申請,准許即可登陸管道 台灣金融業可就直接投資、或繞道第三地、再由第三地的子公司進行投資,二種方式選擇一種,向金管會提出申請,經金管會同意後登陸 無特別限制,僅須遵守中國銀監會的規範資料來源:MAS、金管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86

最後的愛國商人【疍家仔變身富豪之路】


2006-11-02  NM




霍英東雖然視番禺為自己的家鄉, 實際上他是一名香港土生土長的「疍家仔」。一九二三年,霍英東出生於香港一戶水上人家,在家中排名第四,剛出生時,家中替他起了「官泰」這個名,到他結婚 時,再按輩分取名「好釗」;而「英東」這個名,據他一名親友說是他上學時由一名博士為他起的。

其祖父霍達潮,曾擁有大風帆船,來往港澳之間從事貨運業。父親耀容繼承祖業,以租船經營駁運為生,生活只夠餬口,因此霍英東小時候連鞋也沒有一雙,童年只是在家中的兩米長小艇上度過。

霍英東七歲時,兩個哥哥墮海身亡,之後父親又因淋巴癌去世。父親病逝後,霍母便帶同他跟一姐一妹上岸生活,在灣仔石水渠街一間二百呎單位居住。霍英東小時候在專為水上人家辦的帆船同業義學就讀,後來轉至敦梅小學,經常與同學踢足球,從那時候開始對足球着迷。

霍母為養活三名子女,遂重操丈夫留下的駁運生意。當時嘉華儲蓄銀行的創辦人林子豐,本身亦經營煤炭貿易生意,由於同情霍家生活艱苦,於是讓霍母把大貨輪上的煤炭,駁運到岸上。

輟學做苦工幫補家計

一九三六年,十三歲的霍英東考入皇仁書院,一直唸至中六那年日軍侵華才輟學。

當 時,霍母劉三原僅以一艘小火輪經營駁運貨物生意,惜小火輪最終亦被日軍徵用,一家生活無以為繼。霍英東身為長子,只好出外當苦力賺錢養家,先後做過輪船上 的鏟煤燒火工人,又在太古船塢做過打鐵工,以及到啟德機場做苦力,每天人工不過七毫半,為了省錢,他寧願每天步行逾兩小時上班。

打了兩年工,在母親及十多名親友支持下,霍家湊足了本錢開雜貨鋪,名叫「有如」,店鋪就在灣仔鵝頸橋,霍英東在鋪頭幫手,這間小小雜貨店成為鍛鍊他日後經商的基礎。

霍英東生平

1923:五月十日在香港仔艇戶出生,祖籍廣東番禺。

1930:兩名長兄在艇上工作,遇上颱風墮海過身後,父親霍耀容患淋巴癌病逝,母親劉三攜霍英東及一姊一妹上岸生活。

1936-45:中學入讀皇仁書院,因日軍進佔香港,被迫輟學,輾轉做過多份工作,包括雜工、苦力。

1945:協助母親在灣仔經營雜貨店。

1948:往東沙島採海人草,失敗而回。

1950:韓戰爆發,聯合國對中共實施禁運,霍氏駁運物資回內地,與左派沾上關係。

1953:創辦霍興業堂置業、立信置業、有榮有限公司等,進行重建房地產活動,並開創出售樓花及分期付款供樓辦法。

1961:聯同葉漢、何鴻燊等投得澳門賭權,翌年成立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

1965:創立地產建設商會,並且任會長。

1967:暴動期間,興建星光行,因親中立場明顯,最終被迫出售股權予英資的置地。

1973:與劉浩清成立東方石油公司,專賣大陸油。

 

1979:投資內地興建中山溫泉賓館,及斥資二億港元發展廣州白天鵝賓館。

1980:當選中國政協常委及基本法起草委員。

1983:獲選政協副主席,並驗出與當年父親一樣的患上淋巴癌,返大陸治療後康復。

1986:注資約十億港元拯救董建華的家族公司東方海外;同年,霍英東退出澳娛董事局,只保留股份。

1987:看中南沙地理優勢,翌年南沙計劃拍板。

1993: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

2002:不滿澳娛分紅,並將約百分之廿七澳娛股權捐出作慈善基金用途。

2003:淋巴癌復發。

2006:十月廿八日於北京病逝,享年八十三歲。

遠赴東沙冒險謀生

一九四五年戰後,沖繩島、菲律賓等地有不少炮彈殼、爛銅爛鐵等戰時物資運到香港當垃圾賣。

霍 英東從政府的憲報上,知道政府拍賣戰時物資的消息,由於憲報以英文寫成,看得懂的人不多,在皇仁書院讀書至中六的霍英東卻看得懂,於是在甚少競爭的情況下 中標,他投得這些物資後再轉售予朋友,大賺二萬二千多元,相當於一個普通打工仔一年多的人工。霍英東後來更自爆,其實自己投標時資金不足,只好偷用母親做 駁運的錢來周轉。

不過物資拍賣只是短期生意,到四十年代末,已成家立室的他,又搞起了打撈中藥材海人草的生意,打算賣給當時在澳門搞海人草公司的何賢和鍾子光。

由於海人草於東沙群島一帶生長,霍英東於是在拍賣場上以三萬元投得一條機帆船,加上朋友所出的七萬元,合組「東興公司」,再於長洲等地招聘漁民,冒着風高浪急的危險,到東沙群島打撈海人草。

發戰後財

「當 時駕駛舊式嘅帆船去東沙群島,要成幾日幾夜。除了海人草,大陸仲要好多好似珊瑚咁嘅紅色海底植物,叫『海底柏』,聽講可以化痰,當藥用。霍英東都賣過俾 我,一百斤一擔,一擔我俾佢一百六十蚊,再賣俾藥材鋪。」今年七十八歲,四、五十年代曾與霍英東合作過,現任香港水上居民聯誼總會會長的梁樹福說。

霍英東去荒島冒險,原來除了打撈海人草,還一併把部分戰時物資打撈上岸。

「香港嘅漁民唔捱得苦,後來佢就請咗一批好熟水性,又打過仗,知邊處有『寶藏』嘅日本仔,去琉球群島打撈海底大炮殼,當廢鐵賣,不過一百斤先賣得幾百蚊,走一趟船,油錢、人工都蝕埋啦!」梁樹福說。

而真正為霍英東賺大錢的,可算是五十年代韓戰時期走私物資回大陸。

一九五○年,韓戰爆發,美國出兵支持南韓政府,中國則派兵入北韓,抗擊美軍,歷史上稱「抗美援朝」。五○年底,美國為制裁中國,對中國實施全面禁運,凡是戰爭物資一概不可運往中國。

大陸澳門兩邊走

禁運實施後,香港經濟亦大受影響。「當時香港經濟好差,好多人失業,唔去捉魚嘅,就走去走私。」梁樹福說。

那時中國政府希望以華南為貿易基地,以香港作跳板,將物資運往大陸。霍英東曾與朋友及親戚夾份,在香港買入油渣、汽油、藥品、水喉通等物資,經船運到大陸。

一位曾與霍英東一起做走私物資生意的朋友憶述,當時從水路走私的路線有二,一是運去深圳蛇口,二是運去澳門,再經拱北運去珠海。至於船,則用以杉木造,俗稱「黑貓」的大船。「每次運到大陸的貨,都有柯正平的澳門南光公司接頭。收貨再將錢匯入我哋香港嘅中國銀行戶口。

「我 哋原本有三隻船,其中兩隻係黑貓。每日夜晚十點才摸黑出動。黑貓船長八十呎,馬力三百幾匹,我哋每次出船,都會同幾隻小機船一起出,分散水警嘅注意力,聲 東擊西,令佢哋捉得一隻捉唔到第二隻。而且水警嘅船只得五十呎,一百多匹馬力,部分還接受疏通,所以都可以過骨。」霍英東戰時生意拍檔說。

不過,有次其中一艘黑貓被水警擊沉,最後霍英東要派人打撈,當爛木賣返大陸,更時時害怕遇上海盜「大天二」。

疍家人本色聽天由命

「一隻黑貓可載幾十噸貨,夾份買貨嘅股東就有幾十人,每人夾一萬蚊,有時啲五金鋪仲俾我哋『賒貨』,所以幾十萬本錢就可以買一百二十至一百六十萬元嘅貨物,走一次貨可以賺兩個開,後來運埋雷達、白銀等軍用物資,更可賺三倍!

「其後有啲股東嫌走咗幾水先分一次錢唔妥,大家都想分快錢吖嘛。又有人怨每次只分得一、兩萬太少,仲懷疑霍英東自己袋得最多。所以後來股東拆夥,各有各做。」該名拍檔續說。

然而,據霍英東在傳記中夫子自道,一百萬的貨,只可以賺到廿萬,其中十萬要分給船租、夥計、海關及水警,並非賺很多錢。

「我哋水上人好信個天,識睇水流預測天氣才出海,每次出海都拜天后,所以霍英東好信個天。」他這位戰時的生意夥伴說。

上岸做地產一哥

韓戰時在海上貿易大有斬獲,霍英東三十歲已成為香港的新貴,有本錢在五十年代進軍香港地產。

一九五三年他成立了霍興堂置業有限公司,寫字樓設在灣仔告士打道一百五十二號,就在其母親住所隔壁,註冊資金是四百六十五萬元。第一項物業發展是購入利希慎家族使館大廈,並以二百八十萬元成交。

霍英東拿着一大袋現鈔,交到利銘澤和利孝和手上,對方大為吃驚,一問之下才得知霍英東沒有銀行戶口,遂由利氏介紹霍英東到滙豐銀行開戶,那時霍英東才得知向銀行借貸利息遠遠低於私人財務公司。買下大廈後,他把物業對外招租,吸引不少洋人租客,從此開展了地產事業的新一頁,並在灣仔和銅鑼灣一帶,發展大型住宅項目,例如希慎道蟾宮大廈、怡和街的香港大廈、百德新街的海誠大廈等等。

慎言的霍英東,每提起三、四十年前馳騁地產界的逸事時,眼裡便閃出光采,而且興致勃勃。「六五年創立香港地產建設商會時,我一直做會長,做到八四年先退休;其間李嘉誠七七年才加入。」九七年回歸前霍英東接受本刊訪問時說。

這也難怪,地產不單為他帶來數以億計的財富,亦為他帶來名聲,事關他當日締造了幾個第一:如第一個推出預售樓花計劃,第一個出售樓書,第一個推行大廈公契,第一個使用租務法庭。

據他說,因為物業只有大契,以前買樓要買全幢,不是何東,便是廣生行、利希慎、陸海通等置業公司買來作收租。樓宇分契,是香港房地產革命性的變遷。「那時滙豐銀行不願貸款俾房地產,而私人貸款人『長衫佬』,年息達十八釐,連買地、建屋、賣樓要四、五年,一旦樓宇賣不出,發展商便不見一幢樓。」霍英東九七年時說。

首創分期付款買樓

為 加快資金周轉,他的立信置業於五五年首創賣樓花,推出油麻地公眾四方街分層單位(即駿發花園舊址),每呎賣十七元,一個五樓八百呎單位賣萬四元,附送黑白 樓書。分期兩年供款。結果登報頭一天,十七萬呎樓面搶購一空。「賣樓綽頭是『免費送樓』,即買家先付七千元頂手費(五成),然後以月租二百幾形式供兩年, 兩年後便是你的了。」

而第一幢使用大廈公契條例的物業,便是銅鑼灣蟾宮大廈,樓高十七層,是當時最高物業。「以前起四層高只一條樓梯;五層 高便加建一條走火梯;六層時便要港督會同行政局通過。十七層樓咁多戶,肯定要電梯,要交電費同管理費,但那時業主未接受到每月交十多元管理費的概念。」大 廈公契可解決有關的紛爭。

到翌年,霍氏另兩間公司,亦因拆建銅鑼灣希雲街及尖沙咀文遜大廈舊址,而促使政府成立租務法庭,開齋的便是這兩宗租客賠償案件。

六十年代初期,霍英東從地產上累積的財富數以千萬元計,躋身香港上流社會。而到澳門開賭,卻是霍英東一生傳奇經歷之一,但他進入濠江賭壇,原來是「神推鬼擁」。

何鴻燊食餅仔傳聞

事件得追溯至一九六一年十月,澳門新賭牌招標的前夕。那時賭牌由高可寧及傅老榕家族的「泰興」所經營,霍氏坐擁數千萬身家,素有中國舊生意人的觀念:搵食不會搵過界。

九七年霍英東向本刊透露:「那次澳門警察廳搞了個名人慈善足球賽,我、何賢、梁昌、何鴻燊、高、傅兩家人,個個都有落場,踢完波後去聚餐。點知咁就有人誤會我同何鴻燊去投賭牌。」他表示只知道葉漢及他的吳姓朋友,對投牌好積極。

及 至截標前兩天,澳門市面傳出,何鴻燊投標,是為了想食「餅仔」,即是要脅競爭者俾點好處,而並非真的去投牌。「何鴻燊聽到後好唔高興,話自己從沒想過去投 標,點會去食『餅仔』。其後他對霍英東說:『如果我不落標,會無臉返香港。我差四十至六十萬,你可否先借給我,落標後才還給你。』我見咁,便去滙豐銀行撥 個戶口給他,但我有個條件。」

形勢逆轉假戲真做

霍氏的先決條件,是不能「叉喎」高、傅兩家人檔攤,事關個個都是他的好朋友。

「我叫何鴻燊搵何賢做個公證人,向舊人(即老友傅蔭釗)講明,大家都有個道義,無撈過界。何鴻燊要公告對方,我們照底價三百一十六萬去投,舊人可以照做。」他以為這件事可以告一段落。

截標前一天,當何鴻燊約搞招標的律師盧巴度去扶輪會食晏,表明財團會落標三百一十六萬時,鄰座的友好卻前來嘲笑何氏想向舊公司食「餅仔」,除了激到何氏扎扎跳外,亦令同枱的盧巴度感到受戲弄,即時拂袖而去,到晚上才找回他肯為財團落標。

「老何那晚問我投標意見,我見形勢變成咁,大家又並非想用開賭來搵錢,不如將賺得的資金,用來發展澳門旅遊事業,開外港、建酒店,其中一成收益作慈善用,餘九成投資落澳門身上。總之賭場是不牟利的。」

賭場收益歸基金會

投標結果頗為意外,高、傅兩家出的標價為三百一十五萬,較何、霍、葉漢及葉德利新財團所出的三百一十六萬為低。霍英東「神推鬼擁」,成為澳門賭場老闆之一。

賭場初期一年收益只有三百多萬,而興建一幢葡京酒店則要三千萬,加上六六年「一二三」事件,澳葡政府開槍射殺為了擴建學校而在總督府外抗議的氹仔居民,激發起社會上大規模的騷亂和衝突。澳門百業蕭條,澳門娛樂公司增資建酒店,令公司「四分天下」的股權改變,而霍氏成為大股東。

「我想引入尖沙咀星光行四個股東(霍、何及鍾明輝、關啟明),發行三百萬元的新股,點知其後班股東褪軚,我變了是大股東。」霍英東生前說。葉漢於八二年退出,鄭裕彤加入,但公司股東結構大致不變,其中上市的信德集團佔百分之五。

雖然賭場生意一向是塊肥肉,一年收益逾百幾億元,其中三成歸政府稅收,其餘則投資澳門及派股息,單是八八至九○年,每年派息由二億一升至四億三,至今估計逾十億元。然而霍英東並不在意這筆巨額股息,早於八三年將股息收益悉數撥歸「霍英東基金會」名下,作投資中國建設之用。

商場冤家何鴻燊

霍英東的多年好友湯恩佳說:「霍英東最令人佩服就是把澳門的賭場利益,捐去成立基金會,而唔係自己袋埋。」

其實,霍英東與賭王何鴻燊在澳門的賭業上,雙方不時擦出火花,霍、何二人頓成商場冤家。

○二年四月一日澳門賭權開放首日,霍英東召開記者會時曾這樣說過:「無我,澳門一切都是假的,包括何鴻燊。」

自六一年投得賭牌以來,何鴻燊一直只是澳娛的「搞手」,出錢是持有近三成澳娛股份的霍英東,所以霍英東一直坐上董事長一職;不過及至八六年,何鴻燊引入鄭裕彤為澳娛股東,並且推舉他出任澳娛主席,霍英東急而退出,並宣布以後「不參與,不開會」,用行動表示對何鴻燊不滿。

何 鴻燊踢走霍英東,源於七十年代尾,當時澳娛的生意做得有聲有色,遂滾存不少資金,霍英東曾建議把資金投放到國內,興建廣州白天鵝賓館及中山溫泉等項目,但 遭到何鴻燊反對;當時仍為澳娛董事的十姑娘說:「何鴻燊是叫我寫一封信向霍生提出,不能把資金投放大陸這樣做。」霍英東收信後十分火滾,但只是忍氣吞聲。

 

及至八六年,澳娛的賭牌須要再續期,當時與葡國政府友好的何鴻燊,爭取續期十五年,經營權至二○○一年,即是跨過澳門一九九九年回歸日子。「此舉令霍英東好尷尬,因為佢作為澳娛大股東,以及政協副主席,但係竟然跨過回歸大日子。」十姑娘何婉琪說。

及至○二年,霍英東遂把手頭持有兩成七澳娛股份,乾脆捐到澳門霍英東慈善基金會;二太所生兒子霍文遜是該基金會的行政委員成員,積極在澳門拓建鏡湖醫院,是霍家近年在重返澳門發展之作。

對於澳娛的股權,霍英東的密友何銘思說:「澳娛股權,他是不在乎的;他只想南沙繼續前進。」南沙的發展始於一九八七年,過去廿年霍英東私人投放了近四十億元,把一塊荒蕪之地打造成一個現代化物流樞紐中心。

晚年南沙尋夢

在 南沙開發區內,最熱鬧的地方是蒲洲花園。「霍英東花了麼多錢建成這個公園,現在是不收一分錢,免費讓我們來玩。」一名南沙居民說。這個佔地二十三公頃、免 費開放的花園,設計由霍英東親自敲定。由高處向下望,看得到花園的正中是西方的庭園設計,四周都種滿了花草,園內還有人工湖,旁邊是無敵大海景。旅行團亦 必定來這裡參觀。

據有份參建南沙開發區的內地官員透露,霍英東沒有將這幅土地發展房地產,偏偏在這麼好的位置建公園,原意是給南沙居民一個 好的消閒地方。不過,亦因而引起了當地部分官員的不滿。據悉,由於土地位置優越,當年有官員認為發展房地產最能賺錢,但霍老卻偏偏要建一個「經濟效益低」 的公園。該名官員續說,即使近兩三年,內部亦有人不滿地說:「霍英東又怎麼樣,有什麼大不了!」

地方官刁難

其實一直以來,霍 英東發展南沙所遇到的地方阻撓、困難都是他估計不到的。何銘思○四年曾在報章撰文,矛頭直指先後任南沙開發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番禺市委書記、番禺區 政協主席的梁柏楠。梁柏楠在九三年初出任南沙開發區第一任黨委書記,五年後升任番禺區委書記,○三年,梁又調任番禺區政協主席,開發南沙與霍英東打交道的 正是梁柏楠。

原來南沙的工程都由梁柏楠的兒子和親信負責,例如其間霍英東在南沙開發了東發碼頭運貨,梁家硬逼霍英東掏二千萬元,給他們在附 近另建南偉碼頭,交由梁柏楠的親信管理,貨物就往自己的碼頭運送。另外,霍在南沙大酒店前面建了個會議展覽中心,中間騰出一些空地,建了個南沙廣場給人休 憩,從施工到監修都由梁指定的地方官負責。怎知到樁位露出地面時,霍才赫然發現整整半個廣場的樁位,竟然短樁了二十米。最後,梁在二○○四年被捕受審,指 他收受合共一百八十萬人民幣賄款,並被判刑十二年。

密友家人助管南沙

霍英東兩三年前幾乎每星期都到南沙,視察當地的發展;他大部分時間都和得力助手何銘思一同前往。霍在南沙辦公的地方「霍英東基金有限公司」,旁邊就是市政府、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設指揮部。

何銘思說他已經八十五歲了,比霍英東年長一歲,早屆退休之年,也很久沒有到過南沙視察。縱使想退下來,何銘思表示他不會違反對好友的承諾:「我曾答應過霍英東,會幫佢直至佢死後的一年。一年後,我就真的什麼都不理。」

而何銘思的兒子何建立,一直協助霍英東發展南沙項目,他是霍英東集團的副總經理,霍家在南沙的運輸物流業務,正是由何建立「話事」。

霍英東集團旗下有一間名為「南沙貨運實業」的全資附屬公司,何建立早在九五年起,就一直是公司的總經理;以往又經常陪同父親何銘思在南沙視察其他業務,所以在當地的相當有名氣。

這間南沙貨運實業公司,主要在內地經營物流業務,內地的總部設於南沙,規模亦最大,建有倉庫和集裝箱碼頭;至於在其他城市如中山和上海等地的分公司,就提供物方案諮詢等的服務。

本週一早上,記者到訪南沙貨運實業在南沙的總部,當時何建立正準備與廣州市政府和北京的官員會面,下午還要回香港處理業務。據該公司的一名職員表示,何建立大部分時間都在南沙,有時更要一日內數次來回南沙和香港,可見他相當吃重。

業務差強人意

事 實上,霍英東發展南沙,首要打通貨運渠道,貨物航運是其中一個重點。何建立最初接手的,是在南沙內發展一個叫「東發碼頭」的項目,項目由霍英東集團和港資 香港發記合資興建,約在九五年開始營運,現時有員工約二百人。據一名姓吳的職員表示,一直以來,東發碼頭主要處理集裝箱貨運出口和入口,珠三角洲的貨物經 駁船往來香港的屯門和葵涌貨櫃碼頭,再由香港轉運至世界各地。「處理集裝箱貨運的利潤不錯,我們每個櫃都會收取碼頭處理費和拖車費用,這裡一年粗略估計大 概賺數千萬。」吳先生說。

東發碼頭站穩了陣腳,後來何建立就奉命在東發碼頭旁邊,興建一個名為「南沙貨運」的碼頭,這個項目更由霍英東集團 全資擁有的。當時的鴻圖大計是,東發主力做轉運,南沙貨運碼頭主力做國際航線,將珠三角的貨直接運到亞洲或日本。不過,自貨運碼頭○五年完工後,一直未能 取得國際航運的牌照。

回報漫漫長路

記者現場所見,與東發碼頭和旁邊由當地政府營運的南偉碼頭相比,南沙貨運是冷清得多。購自 上海價值數百萬元一台的大型吊機,看似閒置在一旁;在貨場內只有少量鋼材等待付運,鋼材亦只用綠色布蓋着。「拿一個國際航照,要經內地海事、海關、邊防及 港務局等等審批,但至今未有牌照‥‥可能申請比較麻煩吧。」吳先生對牌照的進展不願多談,亦不肯預計何時才取得牌照。 不過,他強調,經營一個碼頭投資五至十年才有回報,是「很平常的」。目前碼頭只好處理由內地北方城市,包括天津上海的貨輪,這些貨輪將鋼材等貨品,運到珠 江三角洲來。

霍英東投資南沙,至今經過了十多年,但要收成恐怕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05

最後決戰賭王十姑娘兩敗俱傷

2008-7-10  NM




以「錯失時機」來形容擬於本週四掛牌上市的澳博最貼切不過,把持澳門賭業逾四十年的何鴻燊,打從○二年賭權開放至今六年,其間中央開放自由行,投資者熱捧賭業股,但他與親妹十姑娘的爭拗不斷,雙方唇槍舌劍,何鴻燊未有把握機遇擴張,抵禦外來的競爭,令其賭業王國漸被蠶食。

雙方本來有機會和解,在中國軍方要人拉線下,十姑娘曾與何鴻燊「和談」,卻被「跣」到攤攤腰,雙方勢成水火。本週一十姑娘盡最後一口氣,向高院申請司法覆核阻止澳博上市。其實,事到如今,即使澳博能排除萬難成功上市,但中央收緊大陸旅客往澳門自由行政策,賭業股亦走了一轉過山車,澳博集資所得的只為區區三十八億,較高峰期一百五十億相差一大截。

自從上月中,澳博再次啟動其上市步伐,十姑娘一方,以李柱銘、何俊仁為首的律師團,隨即籌備一連串的攻勢,以阻止澳博於本週四上市

上週五,代表十姑娘的資深大律師李柱銘與證監會的律師會面,會上除了陳述十姑娘反對澳博上市的理據外,還把證監會擺上枱,聲言若然證監會不反對澳博上市,十姑娘一方便會向高院申請司法覆核,挑戰證監會及港交所兩大公眾機構讓澳博上市的決定。證監會當時表示,會於本週一早上十一時回覆。

十姑娘與兒子何東舜銘、媳婦陳復生及一班律師團有如熱鍋上的螞蟻,在未知結果下,上週六,十姑娘的律師團先連晚通宵預備一份長達一百零八頁的司法覆核的入稟狀。至本週一中午,十姑娘正式獲證監會回覆,聲明不會反對澳博上市,下午四時李柱銘與潘熙等律師,立即替十姑娘向高等法院入稟申請批准司法覆核澳博的上市

各路人馬出庭聽審

本週二,澳博方面的代表、證監會的法律代表湧到高院法庭內,聆聽這場緊急聆訊,加上十姑娘一方的律師團,令整個法庭人氣鼎盛。

負責審理的高院法官芮安牟(Reyes)在庭上質疑為何讓澳博這間賭博公司上市,會涉及公眾利益,並提到同樣在澳門經營賭業的銀河娛樂亦已在香港上市;還問李柱銘:「如果涉及公眾利益,為何等到澳博收齊認購表格才來申請這個司法覆核,這樣不是更損害公眾利益嗎?」李柱銘則解釋,澳博於六月二十六日才派發招股書,因需時收集資料,才延至本週一入稟司法覆核的申請。

芮 安牟法官亦質疑有關澳娛遺失股東名冊一事,他說:「即使遺失股東名冊,也可以找有關人士證明誰是股東 ……既然澳門法院沒有理會這件事,為何證監會要去挑戰澳門法院的決定?」李柱銘反駁:「因為澳門法院不會顧及香港人的公眾利益。」審訊花了個多小時便完 結,將於本週三下午四時宣布結果。

拒絕講和拼死一戰

審訊完結後,代表十姑娘的何俊仁律師說:「我們已經盡力而為,如遭否決,會照十姑娘意思決定是否上訴,不過就算上訴都可能過咗澳博上市。」

事實上,何鴻燊與十姑娘互鬥,澳博延遲至今時今日才上市,已經錯失時機,集資額由當初的一百五十億,大縮水至一月份七十八億,後來因十姑娘阻攔再延至七月才上市,今次集資額再大幅減至三十八億元,還要以下限每股三元零八仙定價,國際配售只是超額兩倍。港交所一上市委員說:「從集資額去睇,十姑娘已經贏咗。」

經過多番波折,何鴻燊為了今次能成功上市,已較以前收斂,沒有公開與十姑娘「開火」,而且還派出中間人,意圖與十姑娘講和,甚至放聲氣邀她回朝掌管賭場業務,但戰意高昂的十姑娘說:「我唔會再俾佢跣我!」

 

何俊仁前年開始代表十姑娘何婉琪跟賭王何鴻燊打官司後,於中環被人圍毆至頭破血流,而多名受聘於她的律師亦先後遇襲及被恐嚇。(《蘋果日報》圖片)

北京高峰和談

十姑娘對九哥何鴻燊信心盡失,原來有段古。事緣於○二年初十姑娘被何鴻燊踢出澳娛董事局之後,她找來中央前國防部部長的兒子張先生作為代表,與何鴻燊「講數」,何鴻燊得悉十姑娘有張先生撐腰,本打算找葉劍英的後人幫拖,但礙於張先生的影響力凌駕於葉家,才打消這個念頭。

何鴻燊帶同助手蘇樹輝赴會,首次在北京與張先生見面,還向張先生解釋:「都係安琪(四太)太貪錢,無辦法啦,佢出身貧窮,我會搞掂呢件事,十姑娘咁多年同我打生打死,欠十姑娘嘅錢就算公司唔俾,我私人都會俾。」

第二次與張先生的會面,則在珠海舉行,當時為○二年十一月,同樣由張先生代表十姑娘,還找來當時的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劉延東出席。會上何鴻燊已草擬好一份和解協議,並承諾先付二億元誠意金,還可以替十姑娘的澳娛股份轉到MVI公司上,條件是不許向他發動官司及不可向傳媒說話。但在場的蘇樹輝在和解協議書上又加上條文,謂如果違反協議內容,澳娛就可以七億購入十姑娘手頭的股份。

 

十姑娘何婉琪背後亦有前總理周恩來的姪女周秉德(左二)及活躍於美國政界的何鴻章(右二)撐腰,左一及右一分別為媳婦陳復生及兒子何東舜銘。(《蘋果日報》圖片)

談判破裂反咬敲詐

十姑娘不肯就此簽下協議書,指須作考慮,和談未能完滿結束。及後何鴻燊就連環向她發告票。而協助安排這場和談的人士,亦十分尷尬。事關何鴻燊通過當時的港澳辦主任廖暉向北京打小報告,指張先生「敲詐」他二億元。自此,兩兄妹可謂和解無望,亦導致澳博上市一拖再拖。

何鴻燊未有速戰速決,就此種下禍根,事關隨着胡、溫上場,中央對澳門賭業的政策有所改變。據知中央對於三個賭牌演變成六個賭牌頗有意見,而且大部分賭牌落入美資賭場手上,恐怕大陸資金會通過澳門流走到國外去,因而逐步收緊惠及澳門賭業的政策。

今年四月尾澳門特首何厚鏵在澳門立法會答問大會時,宣布凍結賭牌數目,亦不會再批地興建新賭場和賭枱,更明言是遵從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指示,要煞停近年急速膨脹的澳門賭業。

官賭嚴重資金外流

原 本澳門之所以能超越拉斯維加斯,變身為國際第一賭城,中央政府可謂功不可沒。自二○○三年,中央對澳門實行了「自由行」政策,澳門旅客人數由以往七百萬急 升至去年近二千七百萬,當中內地客便佔五成五。北大中國公益彩票事業研究統計,每年中國人向海外賭場貢獻多達六千億人民幣,難怪可撐起澳門成全球之最。

但 自從開放「自由行」後,不時傳出內地貪官及民企老闆在澳門輸光公款的新聞,單一事件涉及金額甚至上億元。於本月初澳門永利便入稟高等法院,向前四川百事總 經理胡奉憲,追討前年十月借出的五百萬港元,年利率高達十八釐,條件非常辛辣,而二○○二年至今,牽涉廣東省公職人員的賭博案件已超過二千三百宗,當中佛 山郵政支局局長何麗瓊因在澳門欠下巨額賭債,挪用公眾存款逾十二億六千萬元人民幣、貪污近一億六千萬元人民幣,更是近年最典型「官賭」案例。

中央閂水喉

貪 官民企輸光公款觸動了中央的神經,遂在去年五月,中央開始出招,收緊「自由行」政策,自由行每月只可赴澳一至兩次,簽證時間亦由原來的三天延長至十數天, 及停辦商務簽證。為阻止公款不斷流失,中央更嚴厲限制官員到澳門,廣東省各市已暫停辦理公職人員因公幹赴澳門簽證,如個別有特殊工作需要的,一律要上報到 省港澳辦並經多重審核。各大賭場特別貴賓廳的業務立即應聲下挫,一些舊場更是經常「曬席」、「拍烏蠅」。

廣東省政府為了進一步限制去澳門的 遊客人數,再落重藥,在短短一個半月內,兩度收緊居民出境赴澳的「自由行」簽證次數。由今年五月實施的「一月一簽」,於本月初再收緊為「兩月一簽」。原本 已經跌到「一仆一碌」的濠賭股,受消息打擊即時全線暴跌,銀河娛樂(0027)及新濠國際(0200),股價已分別急瀉至兩年半及三年多的新低。

賭業步入嚴冬

中央改變賭業政策,賭場的生意大受影響,金沙集團五月公布的首季業績更見紅,集團由去年首季賺九千多萬美元,出乎意料倒退至虧損一千多萬美元(約八千七百多萬港元)。其中澳門金沙娛樂場今年首季總收入更急挫兩成三至廿一億元,而貴賓廳轉碼數亦下跌一成八。

賭 場收入大不如前,大型賭場永利、金沙等為了「縮皮」,更主動向政府申請減少賭枱數目,避免「曬席」,而永利原定的第二期擴建工程去年已急煞停。銀河娛樂旗 下兩間澳門賭場,亦於本月初宣布裁員二百七十人,據知,金沙與永利兩家大型賭場集團都曾在近期裁員。有業內人士認為,賭場裁員反映澳門博彩業已進入調整 期,「貴賓廳一向全靠班官落嚟賭,而家少咗咁多,梗係做唔住,炒人就一定難避免。」

利潤收縮妎債台高築

至於最遲上市的 澳博,過去幾年為新賭場的投資,令債台高築,由○六年負債六十九億急升至去年一百一十五億;雖然何鴻燊說過會把澳博盈利的五成來派息,但其盈利在競爭激烈 的環境下,連年遞減。去年純利更跌近三成七,至十五億。去年又為新葡京及十六浦兩項目,分別簽下二○一二年到期的五十億及十六億的銀團貸款,加上手頭有多 個大型賭場項目投資,如明年開工的葡京酒店重建工程及新賭場Oceanus,只有六十五億現金的澳博非常手緊,其淨負債比率今年將達高峰期,由去年的百分 之三十二點二,急增至一點一八倍。

所謂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十姑娘與何鴻燊的恩怨,不但輸了親情,而且還錯過了澳門賭業的黃金機遇。

草根律師專打司法覆核潘熙

被譽為新一代「人權鬥士」的潘熙,師承香港人權法專家戴啟思。擅於申請司法覆核的潘熙,近年「得意之作」,莫過於○四年十二月代表公屋居民盧少蘭打官司,申請禁止房委會分拆領匯上市,可謂轟動一時,雖然頭兩次均被判敗訴,但他仍利用考慮提出上訴至終審庭的期限,成功令領匯延遲九個月才能上市,造成逾億元的宣傳費及投資者利息損失,亦省靚潘熙的招牌。去年七月他亦幫本土行動在政府擬於皇后碼頭清場前夕,申請司法覆核「突襲」政府,但最後被法庭判敗訴。

潘 熙早年由內地移居香港,居住在觀塘區公屋樂華邨。九四年畢業於城大法律系的潘熙,九一年為城市理工(現稱城市大學)第七屆學生會會長,而街工尹兆堅則為同 屆學生會核心成員。由於當時大學生深受八九民運影響,潘熙當學生會會長後,即帶隊於九二年六四三周年前夕衝擊新華社,更與警方發生衝突。畢業後,潘熙亦與 公民黨關係密切,曾以法律界選委身份,提名梁家傑參選特首。

澳博債台高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5

金至尊林世榮死前最後通話


2008-10-02  NM




以金廁所、金馬車打響名堂的上市公司恆豐金業主席林世榮,上週五被發現倒斃於港島中半山寓所內,終年只有五十三歲。

在珠寶界有「橋王」之稱的林世榮,出生於廣東海豐貧窮家庭,白手興家,短短二十多年間,由打金學徒,搖身一變,成為上市公司主席,建立市值曾高達十多億的零售珠寶王國,身家估計亦近六億元。

他過身前曾向妻子透露身體不適,但兩人都未察覺嚴重性,結果一念之差以悲劇告終。而本刊亦追訪多位林世榮同行,及鄉下汕尾海豐的親戚,揭開其傳奇致富之路。

上週五恆豐金業(下稱恆豐金)主席林世榮在家暴斃,死因未明,本週一恆豐金即告停牌,到週二甫復牌,股價急插超過六成至六亳五仙。公司宣布,由集團副主席,即林太陳吟揮接任主席一職,取代一向是公司「icon」的林世榮。

事 發時,林太正隨中華總商會在西藏考察。據接近林家的消息人士透露,原來林世榮死前一晚,曾與太太通電話,透露身體不適,「佢話覺得唔舒服,叫太太喺西藏拜 神時幫佢求支籤,佢太太仲叫林世榮唔舒服就快啲去睇醫生啦!」林世榮與林太都未察覺問題嚴重性,未有即時求醫,只預約於翌日見醫生,但到該日中午,等候他 的司機久候不見人,通知工人及恆豐金管理層,才揭發林世榮已死於床上。

據知,林世榮屍體被發現時,雙手緊握成拳,似有掙扎跡象,而且出現屍 斑,即已死去十幾個鐘頭。「佢(林世榮)一向好錫身,個幾月前做過身體檢查,一切正常,以前嘅肝病都醫番好了,亦冇顯示有心臟病。所以,我哋估可能係腦中 風,突然病發,老婆又喺西藏,冇人救到佢。」另一名知情人士說。基於潮州人重視「留全屍」的傳統,林世榮家人至今仍拒絕解剖驗屍。

貴人賞識棄銀做金

林 世榮離奇猝死,親友悲痛,行家亦莫不唏噓。「我識咗佢二十幾年,最初佢寫字樓喺紅磡富恆工業中心,第一桶金係做銀器加工賺返來嘅,後來先轉做金。」香港珠 寶製造業廠商會副主席冼兆球說,在行家眼中,林世榮做生意手法十分「前衞」。「八十年代就返大陸開廠,仲有金廁所、金黃大仙、金屋藏嬌……冇人諗到,係佢 諗到先。」

林世榮的銀器加工廠,在八十年代中已略有規模。「恆豐賣好多銀去新疆,佢(林世榮)講過一日可以做十公斤銀,每克賺一元,即係一日賺到一萬元,仲話做銀好過做金!」

後來,在東莞等地設廠的林世榮,透過一些內地外貿公司,結識中國珠寶首飾進出口公司總經理何乃華,成為其「黃金」事業的轉捩點。林世榮同鄉故友,香港金銀首飾工商總會會長蘇滔透露,該公司屬國家企業,主要經營金銀飾品、珍珠、鑽石及半寶石的進出口業務,擁黃金及珠寶出口權。「當時內地剛開放,無咩人識出口嘅嘢。何乃華好信林世榮,覺得佢有眼光,對珠寶有認識,於是搵佢代理黃金成品及藝術品出口。」自此轉型做金的恆豐金,亦因有中方大靠山而風生水起。

「九十年代,恆豐金做好多金賀卡,讓人可在上面刻上賀詞。不過,幫佢搵最多錢嘅,係用3D、電鑄技術,幫客人做立體金肖像。」冼兆球表示,恆豐金是香港首間推出這種技術的公司,成功在行內打出名堂。「傳統打金靠人手,佢哋就全電腦化,不但出產夠快,製成品亦輕身及同真人好神似,好受歡迎。」

屎坑橋建零售王國

在 內地建立的脈絡關係,以及3D立體鑄金術,令林世榮身家暴漲。不過,香港人認識林世榮,卻是由一個「廁所」開始。從事批發的恆豐金,○○年曾獲霍英東幼子 霍震宇入股,成為第二大股東,炒高股價。到○一年以「金至尊」為品牌,進軍零售市場。籍籍無名的林世榮,豪擲三千八百萬,以三百八十公斤黃金,六千二百粒 寶石及珍珠,在金至尊展覽廳內,建造一座全球最貴的金廁所,打入健力士世界紀錄,一舉成名。其後,金黃大仙、金觀音,以及○六年,耗資四億元打造的「瑞士 號黃金皇宮」,又名「金屋藏嬌」,均成為公司生招牌,「金王」之名不脛而走。其間,金至尊更落重本,簽下紅星陳慧琳為代言人,廣告排山倒海,一躍成為內地自由行旅客眼中的「香港名牌」。

由 於在內地人心目中打響了名堂,林世榮近年全力發展內地業務。目前,金至尊在內地有一百八十間分店,香港十三間,另兩間在澳門。然而,去年四月,林世榮旗 下,已成為自由行必到景點的展銷廳——博覽環球,被中央台點名批評以玻璃充鑽石,賣假貨,聲譽蒙污。有行家透露,林世榮過去一味靠宣傳伎倆出位,行家都不 願埋身,可以說在行內「無咩朋友」。後來,中央台雖播出澄清廣告,為金至尊翻身,但今年一月,金至尊突然結束位於紅磡的數個展覽廳,聲稱維修重整,其公關 表示,至今仍未有重開時間表。

百市千店夢想成空

生意上受挫,未損林世榮的雄心壯志,更希望於四年內,在內地建立「百市千店」。今年一月及三月,便先後熔掉金洗手盆及金馬車等,沽出共三噸黃金,獲利一億九千萬元,並將錢轉移至內地發展。

據知,林世榮私底下愛炒金,亦愛投資物業,更是恒基地產的「大客仔」,早年先後斥資近一億二千萬,向恒地買入富匯豪庭及麥當勞道十一號單位;其後,再以一億元洽購十伙嘉亨灣大單位,以及用六千萬,大手掃入二十個翔龍灣單位。

林世榮與妻子育有兩女一子,二十三歲的長子偉龍,美國大學畢業,十九歲的長女沛鈿,亦於美國就學,次女沛紋,只有九歲。一家居於港島豪宅中半山富匯豪庭,其中長子已開始在公司學習。

今年四十五歲、擔任集團副主席的林太陳吟揮,一向負責內地業務,臨危受命做公司掌舵人。「林太好勤力,每日朝早都去深圳睇廠,再返香港寫字樓做嘢。佢好熟內地事務,我哋有問題都會打俾佢。」冼兆球表示。至於香港公司的大小事務,則由伍綺媚打點。今年四十五歲的行政總裁伍綺媚,九○年加入集團,負責產品開發及市場發展,其間扶搖直上,經常陪伴林世榮出席記者會,與陳吟揮的低調作風大相逕庭。上週五司機久等不見林世榮後,立即通知伍綺媚到場。伍發現屍體後,因過於激動,要入院檢查。

農家子變金王

林世榮原名林勝波,在五兄弟姊妹中排第三,八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媽媽經營雜貨店賣水果。由於林的長兄勝楠眼盲,林世榮自小便在店中幫忙,與媽媽一起「撐起頭家」。到二十二歲他聽聞香港「有金執」,便跟隨同鄉偷渡來港。初期在雜貨鋪打工,後來才在「金銀界」打滾。

林世榮在汕尾市海豐縣的舊居仍在,但兄弟姊妹早已來港。他的堂弟林少忠表示,十八年前林世榮以三萬元買下附近兩幅地皮,起樓予親戚居住。「連水電費都係佢交埋,佢話:『只要係自己親戚就得啦!』」

另外,林世榮亦曾捐款與當地梅隴小學修校,而早前亦答應捐款二百五十萬元,在鄉下興建三座祖祠。唯捐款未匯出,已離開人世,族長林乃有從電視得悉其死訊,隨即大嘆:「哎喲,祠堂不能重建了。」

由隻身游水偷渡來港的窮小子,進身億萬富豪之列,林世榮名利雙收,卻無福享受,傳奇一生,亦戲劇性地畫上句號。

「金工」傳奇一生

1955年︰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貧窮家庭,八歲喪父,母經營雜貨店,五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三。

1977年︰游水偷渡來港,入行做打金學徒。

1978年︰用三百多元積蓄開設小型飾品加工場。

1979年︰在東莞建廠,成立恆豐金業,初時以生產銀器為主,後為國有公司代理黃金成品出口,轉型做金。

1999年︰恆豐金業上市,招股價九亳,集資七千萬。

2000年︰霍英東幼子霍震宇入股恆豐金,成為第二大股東,帶挈恆豐股價一度急升超過兩倍。至○二年,林世榮回購股權,霍震宇退出恆豐金。

2001年︰以「金至尊」為品牌,轉戰零售市場,同年在展銷廳鑲嵌金廁所,創下世界紀錄,打響名號。

2003年︰在旺角開設首間金至尊門市。

2006年︰斥資四億元打造「瑞士號黃金皇宮」,一晚租金二十萬元。

2007年︰旗下博覽環球展銷廳,被中央電視台揭發,出售假貨,後雖獲澄清,但全部展銷廳已暫時關閉。

2008年︰先後沽出三噸黃金,獲利一億九千萬。上週五,被發現在半山寓所房內暴斃,終年五十三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58

最后的晚餐——写在大崩盘前夜(大尉转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17dzl.html

  我的朋友泽逸先生提醒:对当前的经济模式写点文章,留点东西,也算作危机之前的纪念,顺便作为将来吹牛的资本。哈哈~~若不是提醒,忘了一年多没有更新博客了。 

    说 吹牛资本,是大话。经历了多年磨砺,我几乎清除了功名心。我非常清楚,世事难料,曾经的吹牛资本,一不留神就会沦为挨砖资本。对于中国的老百姓,姜文在 《让子弹飞》中评价的相当到位,他们“谁羸跟谁走”,想想当年蒋委员长、汪主席是怎样被抛弃的吧。如果还要补充一句的话:作为老百姓的共性,有奶就是娘, 有枪就是王。这样的例子不用多说。

    功名心确实害人。当年岳飞被杀,功名心重是原因之一。要不是那种“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圣”的功名心态作祟,未必招致杀身之祸。而现代人,因功名心招灾 的,更是不计其数。储安平、章伯均的悲剧皆有此原因。在股市上,大家所熟悉的老沙、时寒冰等皆属此类人。他们身边聚集了一大群“粉丝”,喜欢表现出忧国忧 民的样子,根据人群喜好堆积一些资料,搞出一些煽动性的言论,以民意领袖自居,作出一圣人的样子。而事实上,“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所谓的圣人,最终都 成了强盗;所谓的玉女,最终都成了脱女。一个中石油就让老沙成了千古笑柄,不知为何仍有那么多的老百姓相信他。 ( 同福客栈 www.tfkz.net 

)

    说到我的爱好,我喜欢历史与哲学。从历史与哲学中,能够总结出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根本性东西,而不必拘泥于权威与数据。

    这段时间一直在忙于保荐代表人考试,因此,对于经济的分析,对于形势的理解,反而放在其次了。这个考试,号称是白领中的金领,因此吸引了无数人“竞折 腰”。在合成谬误的逻辑下,去年这个考试的通过率居然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本人是俗人,为了响应“有尊严”的日子,为了家人,只有拼命了。其实说白了, 保代这个工作,也就传说中好听点,加班加点,疲于应酬,透支身体是必然结果,得失未必成配比。我经常思考:我们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可能大家都会说:为了幸 福。事实上,我们的目标也许是对的,可我们的手段却与目标完全背道而驰。当我们赚够了钱,我们可能发现,我们已经丧失了健康,失去了亲情,失去了自由。这 样的行为有意义吗?

    这种背离,我们身边几乎随处可见。比如,为了和平,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搞军备竞赛,其结果是,我们拥有了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的核武器,世界变的更危险了; 为了治病,我们用了过量的抗生素,结局可能会出现无法医治的超级细菌;为了发展经济,我们透支了资源、污染了环境,结果人类的危机不是消失了,而是更严重 了;为了赚钱,国家搞了股票、房地产,结局却是多数人亏本了,更买不起房了……这就涉及到一个哲学问题:人类的行为有意义吗?人类能改变自然的安排吗?( 同福客栈 www.tfkz.net 

)

    传统上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信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的斗争理论,所谓人定胜天。结局如何呢?除了造就无数的人为灾难,再就是愚昧、落后。很少有人思 考:为什么牛顿在完成伟大的三大定律后,晚年投身宗教,很少进行科学研究;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爱因斯坦、霍金等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在他们看来,人虽然了 解了一些貌似正确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在自然面前,远远称不上有意义,人类不可能在终极意义上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因此,信奉上帝也就是一种最为合理的归 宿。

    这就引出另一个哲学问题:认知是什么?认知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吗?

    从人类的认知历史来看,认知类似于永动机,正所谓,知识无极限。大家知道,永动机是无法存在的。如果永动机能够存在,那意味着宇宙必须无限的存在下去,这 样才可能承载永动机。而宇宙本身也是有寿命的。从这一点上来讲,认知本身是无意义的。既然不存在永恒的正确,那么否定前面的正确认知,就成为认知的终极历 史使命。而后面的认知,亦将为再后的认知所推翻。哲学上讲“否定之否”,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即使真有所谓的正确,又有谁来判断认知的对与错?标准在哪里? 即使有标准,标准亦不可能永恒。因此,认知是否有意义,根本不可能得知。有一种哲学,称为不可知论,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拒绝给任何事物下定义。 从终极的角度看,这显然是有道理的。

    现在的中国,浮躁之气甚嚣尘上。每日电视,有无数的经济学家、股评师唾沫横飞,一副天下事尽在掌握的气派。如果让我评价,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垃圾,他们的 存在毫无意义。且不谈他们造诣如何,利益取向如何,对如此巨大的经济系统,如此多的变量,他怎么可能知道其内部变化,遑论未来方向?即使将一只蚂蚁放在面 前研究,穷其一生,也未必知其一二,何况包括如此复杂个体的世界?

    道家讲“道可道、非常道”,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有些东西,你可以说出来,但只要你说出来,它可能就不再是那个东西。股市上有种理论,称为“相反理论”,也 是基于此。这种理论并不对市场的价值做出直接的判断,而是基于人类整体对市场的判断并与之采取相反的操作方法。当多方情绪高涨,高呼“黄金十年,牛市万 点”的时候,就是应该退场的时候;当多数人认为市场深不可测,甚至要推倒重来的时候,就是进场的时机。大家可回忆2005年的千点论,是何等的恐 怖;2007年的万点论,是何等疯狂,对该理论自会了然。金融市场的大鳄,对此都有相当精准的把握。想想当年巴菲特如何在中石油全身而退,大陆股民又如何 在48元高空为中石油站岗的吧。

    一、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

    关于经济形势,有许多这方面的数据,大家可以参考。有些政绩类数据可能不真实,但也有些数据是有参考意义的,比如货币发行数据。

 

 

        从2002年到2010年底,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从2002年底的18.5万亿涨到了2010年72万亿,涨了3倍,中国的高速工业化驱动着名义经济总量涨了2倍。货币供应和名义经济增长似乎不匹配,多出的货币哪里去了?土地和房产等像海绵一样吸收了溢出的货币量。

    这期间美国的货币量才增加了多少呢?

    美国的M2增长了53%,而美国的最广义货币M3从9万亿涨到当下的13万亿,增长了45%。同期美国的名义经济总量涨了36%,而自金融海啸以来美国国内资产缩水了40%以上,几乎退回到2000年的水平。

    不考虑CPI数据,仅凭直接经验,中国的通胀实际上已经失控:货币增幅将维持在16%以上,五年后将翻一番;多种要素价格长期被管制,潜在涨价因素蠢蠢欲动;农村红利消失殆尽;输入性通胀压力空前;房地产绑架全社会,已呈现“大而不能倒”之势。

    通过国内央行的货币发行数据,我们可以判断,不管本经济体曾经是何等的健康,何等的卓越,它目前已经彻底蜕变成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它的存续,几乎完 全依赖于连续的货币超发,借新还旧,它自体已经失去了自我维系的能力。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泡沫”,说的学术一点,就是其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能够产生的 现金总流入。关于这种骗局的成局与破灭,参见前面博文。不信?你让政府将货币发行回归到与GDP同步的状态,看他敢不敢,本经济体立即崩盘。但是,货币越 发是有严重后果的,这将导致严重的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49年的GMD因此失去了大陆,日本、东南亚经历了相当惨痛的经济崩盘与衰退,日本至今仍在衰退的 泥潭中挣扎。

    正如前面所言,世界上并不存在永动机。从长期看,无论有抽象存在还是具体存在,一切都会消失,一切都会死去。至今,在通胀已如烈火般蔓延的形势下,本经济 体不敢停止货币超发,亦不敢真正的调低经济增速。也就等于,本经济体仍在执迷于永动机的存在。这样的后果,当然以大崩盘、大萧条为结局。大家或许看到阿尔 卑斯山雪崩的震撼场面,或许看到海啸吞噬一切的恐怖场景,就是那个样子。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脱离引力作用,向上推一样东西,你需要用很长时间,很大的 力气;让它加速落下,只需要你放手。宇宙的膨胀会经历N亿年的时间,而宇宙塌陷,回归为黑洞,可能只需瞬间。

    本经济体的“庞氏骗局”本质,不仅基于巨额的货币超发,而且在于本经济体基本上全是“硬邦邦”的资源消耗产业,而资源终究是有限的。一旦资源枯竭,本经济 体如不能顺利完成转型,则游戏崩溃不可避免。2010年,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4.8%,这已是历史性的高位。它不会永远膨胀下去,只要你不 主动调整,它一定会以崩溃式的局面结束。而转型这个问题,说了多少年,至今也不见动真的。说实在的,你让中国人从事美国式的设计与创意,或者搞发明创造, 真的难为了中国人。这不得不说文化基因说起。

    西方文明,是以古希腊的爱琴海文明发展而来的。古希腊文明,建立在形式逻辑的基础上,从1+1=2这样的逻辑出发,去推演世界,探索宇宙。古希腊不仅建立 了发达的数学体系,同时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哲学体系,如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皆为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从宇宙演变的的基 本形态来看,确实在相当程度上遵循了逻辑运行的规则。反观中国文化,我们几乎不存在逻辑产生的土壤。我们的文字——汉字是象形文字,常用的有几千个,无法 进行由简入繁的逻辑推理,更难以在语言中训练逻辑思维。中国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习惯或与此有关。缺乏逻辑规则,也导致了汉语成为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也是最 难捉摸的语言之一。这导致了中国人的交流障碍。相比而言,古希腊文字为抽象的符号,数量较少,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可形成各种词汇,方便了学习与推理。而 且,古希腊文字与数学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可以将语言与数学结合起来。欧洲的社科理论,一开始即遵循一定的逻辑,遵循大家共守的规则,在自然 科学深耕的同时,社会科学也取得了相当的进步。反观目前中国的社会科学,绝大多数都是垃圾。因为,中国的社会科学,不遵守公认的基本范式,亦无基本的逻辑 支撑。因此,强盗理论,诡辩盛行。比如,“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的落后是由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结果”,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到底是先落后,还 是先挨打呢?要不要遵循基本的逻辑常识?没有人深究。

    中国语言上的特点,使得中国的语文与数学完全割裂,几乎毫无关系,数学往往成为文科学生的绝对弱项。中国语言的玄虚,也使得中国人成为世界上最擅长搞文字 游戏的民族之一。其代表作是八股文,代表人物则是遍布大小机关的各级官员。每到开人代会,往往台上人物眉飞色舞,滔滔不断;台下诸公听得心摇神荡,如醉如 痴。待曲终人散,过问会议落实,则顾盼左右,一问三不知。

    正由于中国语言文字的巨大缺陷,使中国人无法形成深入而系统的思维。文字混乱,则心智必乱。这使得中国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先天处于劣势。即使在中国文化顶 峰的宋朝,我们基本上也是有“术”,而无逻辑。比如印刷术、医术都有相当的成就,在器物的制造工艺方面,也是相当的成熟。但没有逻辑学,无法运用逻辑,见 微知著的进行推理与描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对自然,对社会的研究,仍处于“混沌”的状态。其实,混沌这个东西,也未必就是坏东西。但是,若要与西方竞 争,几乎全部都要进入西方进入系统的逻辑训练。这正是中国的文化背景所不具备的。

    因此,让本土中国人与擅长逻辑的西方人进行竞争,从事设计、思想、创意这些东西,几乎不可能。实际上,日本也没有做到,日本文化基本上以中国文化为蓝本,日本人固然勤奋,但在基础研究、开拓创造方面,远在美国人之下,文化基因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

    二、关于中美国

    次债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使人们对于美国式的发展模式产生质疑,也有人怀疑美国的霸权地位是否就此终结。有一些人唱空美元,认为美元可能会崩盘,黄金将重新成为未来的世界货币。

    美国人确实不厚道。我也认为,美国推出的QE1、2之类的量化宽松政策,目标很可能是针对中国。说美国人有阴谋,我不赞同,我认为,美国是阳谋。因为美国 目前的经济形势并不稳定,它不允许美国陷入通缩状态。有一种理论认为,通缩比通胀更难治理。它要把通胀之火烧起来,而第一把火,当然要选在中国烧。大家不 妨反省一下:本经济体固守僵硬的汇率多年,有道理吗?我们是为了当雷锋吗?当然不是,我们有自己的算盘。早期是为了多出口,后来是为了防止资本的大规模流 动而导致经济崩盘。说为了美国人,人家打死也不信。国与国之间,本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汇率问题上,大家彼此彼此,谁都不欠谁的。

    老子曰:人生之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根据老子的思想,我们不妨思考:本经济体僵硬的汇率制度是否 必须修改?这难道不是“以人为压低汇率的办法实行重商主义”吗?这样做的结果,损人不利已。搞到现在,形成了骑虎难下的局面,放开也不是,不放开也不是。 最终的结局,就是在拖延与推诿中,错失调整良机,导致不可收拾的残局出现。

    以此看,各种所谓的治国之术,多数皆属小聪明。实际上,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本经济体的官员们,以其小聪明、小把戏,导致了现在的结局。当好运享尽,历史也就走到了尽头。有道是,出来混,总要还的。

    目前,美国的量化宽松确实是以邻为壑的做法,让新兴经济体的通胀之火愈发的猛烈。资产市场泡沫狂飞、通胀形势覆水难收、实体经济普遍低迷、纸面繁荣成为常 态。这一切,似乎都在昭示“新泡沫拯救旧泡沫”的行动不过是重复过往。我们应该明白: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在利益面前,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美国人的幸运 之处,在于把政府这头狮子关进了笼子,虽然狮子也会为害,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的行为是可控的,灵活的,能为美国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本经济体呢?狮子 在哪里?正在大地上无约束的驰骋。看看膨胀的公务员数量,庞大的三公支出,垄断而蛮横的国有企业、豪华而排场的政府大楼,你就明白。我认为,美国人智商并 不高,美国政府也不高尚,美国的通胀政策,在实质上也损害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利益。因此,如果你硬说美国政府是好政府,你一定中了邪。目前的中美国竞争,更 像是两个臭棋篓子下棋,虽然水平都很臭,但一定能分出胜负。关键不是看谁更聪明,而是看谁更臭,谁更愚蠢。

    三、关于集体决策

    不同于美式的决策制度,本经济体有颇具特色的集体决策制度。据说,这一制度,能集中多数人的智慧,实现1+1>2的结果;而且,能防止出现封建式的独裁。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证明,集体决策一定优于个人决策。在缺乏委托——代理机制制衡的情况下,所谓的集体决策,几乎全部沦为少数人团体谋取私利的 工具。更有甚者,集体决策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将优秀者淘汰出局的手段。名为人人负责,实际上人人无责。每个人都可以为防止承担个人责任而逃避对公众的责 任。本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没有经过授权,也不需要向人大负责,它的决策程序,是不公开的。它的决策依据,过程,外人无从得知。 这样的一个的组织,在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中国13亿人的命运,一定程度上由这个组织掌握。看一看这些年央行跌宕起伏的货币政策,你有何感觉?

    四、何为金融,金融之利弊

    金融这个东西,目前炒的很火。而实际上,真正理解金融的人寥寥无几。这样的话,很多人一定不服。事实上,一个骗局的成型,所依赖的就是多数人认为容易理解而事实上很难弄明白的特性。

    说到金融,不能不提犹太人。在目前的世界上,犹太人是金融的总瓢把子,白人充当前锋打手,东亚人,包括日本人、中国人,很遗憾,充其量也就是个小喽啰。美 国华尔街至今有师傅带徒弟的传统,也就是说,金融这种东西的精髓,实际上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你可看看巴菲特、罗杰斯等人对大学金融教育的评价,你会明白 我的话。华尔街收徒,犹太人为首选,白人次之,至于中国人、日本人,也罢,人家懒得理。因为,没有培养价值。为什么?中国人不是很聪明吗?日本人不是很勤 奋吗?这不能不说文化基因的问题。除了前面所说的,先天缺乏逻辑训练,对世界缺乏本体认知之外,东亚人有喜欢扎堆的传统、附和权威的习惯,这正是金融的大 忌。

    关于金融的利弊,我们不能不提一个人:希特勒。

    一般而言,希特勒是一个被彻底否定的人物。其凶残、独裁已经盖棺定论。但是,历史是多面的。人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历史加以剪裁、 遮掩并粉饰,这一点倒是很像企业的财务数据。希特勒被控在二战中大规模杀害犹太人,据说达600万之多。而实际上,这个数字被远远夸大了。当时在欧洲,全 部犹太人加起来也不到600万人。据考证,希特勒迫害致死的犹太人真实数据在2万人左右。不管怎样,迫害犹太人,这是希特勒的罪证。希特勒为什么要迫害犹 太人呢?一个重要原因是,犹太人在欧洲历史上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犹太人最擅长的把戏之一就是金融,他们通过金融投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将欧洲经济 搞的乌烟瘴气,民众苦不堪言。而他们,通过经济的一起一落,从中攫取了巨额财富。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德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都有犹太人活动的影子。 希特勒本人则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对于犹太人的金融手法,具有不同于常人的领悟能力。他的《我的奋斗》一书,对于民众心理的理解,与金融游戏 的原理几乎吻合。他的统治手法,亦与犹太人的金融哲学有相通之处。我们可以理解,他清除犹太人,乃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谈不上谁更正义。实际上, 当时的欧洲,所有的国家都在排斥犹太人,只是希特勒做的最大胆。当德国战败,欧洲人顺理成章地把屎盆子扣在了希特勒头上。

    限制犹太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大家可以想想本经济体今天的局面,人人搞投机,不是炒股,就是炒房,无人踏实工作,无人愿意搞实业,无人愿意搞基础研 究。这是什么局面?这正是犹太人操纵下的欧洲。从结果看,希特勒可能做过头了。但是,欧洲人应该感谢他。经过希特勒的打击,犹太人在欧洲的势力逐渐式微, 其影响力从欧洲移至美国。二战后,欧洲的经济趋于稳定,投机之风再未大规模兴起。这难道不是希特勒的功劳吗?

    所谓历史,不过是成王败寇的黑色游戏。狼和羊,谁更正义,那要看历史由谁来写,谁写谁正义。

    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会加速经济的发展,是经济的助推器。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金融主要的基础原理有两个,一是杠杆原理,即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来花,提前完成投资和消费。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按揭买房。

    另一个原理很少被人提到,即使有人知道,也基本上讳言。即金融实际上是利用多数人的愚蠢和弱点赚钱。人类固有的从众心理,搭便车、沾小便宜、好逸恶劳的心 理,成为金融大鳄猎杀散户的不二秘籍。这些弱点,可以说,每个人生来俱有,包括索罗斯、巴菲特这些人。多数人会将这些弱点携带一生,对其生活也许不会有大 的影响。而到了金融市场上,这些弱点便会被成倍放大,将其完全暴露在大鳄的火力点之下,任由其屠杀而混然不知。甚者,对大鳄们感恩戴德,崇拜不已。巴菲特 最近说要捐出全部财产,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金融家的强盗本质,即使进了棺材也无法更改。

    大鳄们的缺点是怎样克服的呢?除了身经百战,他们需要树立超强的哲学修为。有人说,犹太人个个都是哲学家,有一定道理。只有从哲学上彻底破解了自然乃至宇宙的本质,才能在残酷的金融市场上从容不迫,大小通吃。索罗斯自创的反身理论,亦是这种哲学的代表。

    欧洲也产生了很多哲学家,17、18世纪的德意志上空,群星璀璨,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人,成为解放人类思想的先驱。但在犹太人的金融哲学面前,欧洲人 仍然逊色太多。欧洲没能抵挡住犹太人的折腾,经济持续动荡。希特勒凭借他天才般的智慧,成功理解了犹太人的金融哲学。正是因为他成功破译了金融哲学的密码 并深知其破坏力,他果断取缔犹太人。此举使欧洲战后经济稳定,欧洲人受益至今。希特勒另两个颇具争议的行动,一是武力统一欧洲,一是进攻苏联。在希特勒去 逝后的1991年,苏联的镰刀斧子旗成功降下,国土一分十五,实现了民主化。1993年,统一的欧盟成立。可以说,在希特勒去世近半个世纪后,他的战略设 想一一实现。面对如此尴尬的事实,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个人呢?

    基于金融与基础经济的联动机制,金融杠杆的原理决定了,在金融周期的顶峰,只要金融业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对基础经济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大家可以回忆当年 雷曼兄弟倒台,美国经济的恐慌局面。当时造成了实体经济中现金流突然中断,由人人不差钱,变成了人人缺钱,实体经济由此停摆。这就是金融的倒杠杆原理,与 物理上的杠杆原理完全一致。

    金融对散户的猎杀机制,也使得多数人在金融游戏中吃尽苦头,甚至倾家荡产。大家可以思考股市里的一赚二平七赔的原理,也可以想想为什么大家虽然可以贷款, 却越来越买不起房。这正是金融对老百姓的猎杀机制。可以说,只要你允许金融横行,这样的结局就不可避免。人类竞争的本质,就是以多数人失败为代价,换取少 数人的成功。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大家可以总结一下,自己在上学、工作、升迁过程中淘汰别人和被人淘汰的经历,何等的残酷,也是这个原理,所有的竞争 机制都是如此。大家都知道林彪能打,如果没有那么多士兵冲锋陷阵,能成就林彪功名吗?所有的成功者,都是踩着失败者的鲜血和尸体一路走来,都是赤裸裸的强 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据说,刘伯承元帅晚年从不提自己当年领兵打仗的事,他认为死了那么多同胞,本身即是悲剧,哪有夸口可言。至于职位,他认为是建立 于同志们巨大的牺牲之上,哪里有什么炫耀之处。这是一个过来人的良心之见。

    对于各种争权夺利的人类游戏,老子同样看的相当的透。他认为这会将人类引向万劫不复的自我毁灭。他提出: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 可欲,使心不乱。又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他反对那种偏袒一方的执政策略,主张平等对待所有人,让百姓自己解决自己的问 题。这显然也是对的。2009年,为挽救经济危机,本经济体推出了10+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给那些腐朽而过剩的硬邦邦的产业又打了一针兴奋剂,使他们 在本来错误的道路上继续飞奔。到现在,通胀上来了,经济停滞了,民怨沸腾了。这些看似亲民的措施,最终肥了谁?

    金融本质上是哲学,属于不可知论范畴。这个结论似乎很难理解。道理其实也很简单,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股评师们滔滔不断,而他们自己却赔的一塌糊涂。我们 可以看到很多基金经理,他们只会收钱,不会赚钱,这都是很正常的。巴菲特讲“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恰好说明了这个道理。股票的 价值取决于众人的认知。并与众人的认知相反。这其实也体现了老子“万物阴阳相生、阴阳相克,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理。

    五、经济是什么

    不论经济曾经为人类的生存解决了多少问题,做出了多大贡献,目前经济已经确定无疑地演变为一种邪教。

    这个说法够哗众取宠,也够骇人听闻。

    经济的邪恶之处,在于它藐视自然,无休止的放大欲望,妄图以人的意愿改变一切,对自然万物的存在构成毁灭性的威胁。大家可以看到遍地的山川疮痍、河流皆污、尘沙满天、冰川融化、荒漠漫延;吃到的毒奶、毒菜、毒馒头;人类道德沦丧,见利忘义、穷奢极侈、笑贫不笑娼。

    本国的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听来怎么就像永动机?以宇宙之浩瀚,边界在哪里尚且不知,哪有什么中心?我只知道有些顽皮的孩子喜欢以自己为中心,一个复杂而不断扩张的系统,有中心吗?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负阴而抱阳,相生相克,互相依存。霍金认为:在未来的两百年里,人类面临的危机次数可能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也就是说,人类的存在时间 可能仅有200年的时间。他把这一切归结为人类天生“具有自私和侵略性的本能”。霍金的推断基于常识与哲学。在道德经里,老子亦有相同的思想。老子主张: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高明之处,在于把复杂的事物一眼看透。基于对立统一的认知,他认为,任何所谓的折腾都是空无意义。这与佛家的思想亦具有统一性:佛家认为,万事皆 空,亦是此道理。既然任何事物,都有自我膨胀,自我强化的本能,而任何强大的系统,最终的结局不免崩溃,从而对整体系统形成毁灭性的破坏,那么最好的办 法,就是不让他发生,使人们回归自然的蒙昧混沌状态,与大自然同生同灭。应该说,老子是正确的。目前人类对于经济的崇拜,已近于永动机般的痴迷。当永动机 的幻觉破灭,人类的灾难亦将不可避免。如果站在世界的角度,中国是一个大家争相逃离的地方;而站在宇宙的角度,地球则人类企图逃离的世界。美国的星球殖民 探险,毫无疑义的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在自私与贪婪的本质上,中国人与美国人半斤八两,不分伯仲。

    六、关于房价的走势

    关于房价,有许多关于房价租售比、房价收入比、空置率之类的数据。这些数据,足以佐证泡沫之大。

    这里只澄清几种流行观点:

    ※ 房价永远上涨。

    你见过长到天上的树吗?

    ※政府不会让房价下跌。

    你当政府是耶稣吗?从政府的本质来看,政府只是一伙野心家组成的强盗组织,古今中外皆是如此。政府只会败事,不能成事。文革刚过去三十多年,就把政府对社会的强大破坏力给忘了。唉……

    ※ 中国房子还很短缺。

    曾有媒体报道,中国电力部门报告,2010年上半年,6450万城市住户的电表读数为零。据此推测,中国现有闲置房可供2亿人居住。另有媒体说,电力部门 否认了这一数据。大致推测,现有存量住房供13亿中国人居住绰绰有余。目前,包括城市与农村,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日本、韩国,与欧洲大体相当。谢国 忠先生推算,中国城市住房总量约为170亿平方米,因此不存在绝对住房短缺的情况。如果采用日本的标准,中国城市住房足以安置所有的中国人,所有农村人口 迁到城市都足够。如果算上在建项、规划项目,中国的住房面积总体已经过剩。

    ※房子能升值。

    我从没搞懂何为升值,在我看来这似乎跟天上掉馅饼差不多。从常识讲,除极少数仅有的、不可再生物品,如名人字画之外,绝大多数资产的价格取决于其未来内部现金总流入。此外的炒作,均可归为庞氏骗局,终有崩盘的一天。

    ※只要还清贷款,就能剩套房子,租房什么也剩不下。

    不一定。绝大多数人从没考虑过房产的折旧问题。按照法律规定,中国的房子只有70年的使用权(有的是50年),所以每年约有2%的折旧率。中国房子的质 量,几乎是世界上最差的,据说只有30年,折旧率有可能达到3%。所以,根据目前大致的租金回报率2%-3%,基本上等于零回报。如果再加上6%左右的贷 款利息,买房成本大的惊人。更恐怖的是,在你还清30年贷款后,你的房子价值可能清零,这不仅是折旧之后的无残值问题,政府可能随时将你的房子无偿收回, 你将为此惶惶而不可终日。

    ※香港的房价不掉,大陆也不会掉。

    事实上香港房价1998年一年掉了50%,相当的恐怖。但香港很不争气,如果不是中央政府的支持,香港恐怕早已沦落为内地二流城市水准。香港目前产业实际 只剩下两下:一是金融,二是房地产。经过1997年的泡沫破灭,香港应当学习日本,吸取教训,永远戒掉对房地产的痴迷。然而事实相反,香港人的梦想,似乎 永远在等待大陆的暴发户上门买房。香港的沦落,可归因于它对房地产的迷恋。将来如果大陆沦落,也将由此面生。

    ※ 钞票越发越多,流动性过剩。

    截至目前,这仍是事实。马克思说,通胀是对人民赤裸裸的掠夺,这话千真万确。现在的问题是,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政策;你跟他讲通胀,他跟你讲道德。窃 钩者诸,窃国者侯。按既定的每年递增16%的货币增长率,五年后广义货币(M2)将达到150万亿之巨,他们真的要裸奔了。不过很遗憾,他们可能等不到那 一天,外资才不会等坐以待毙。只要风向有变,外资会在顷刻间撤出,泛滥的流动性将瞬间枯竭,当年东南亚就是这样崩盘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只是悲剧的一再上演而已。相同的是剧本,不同的是角色。

    还记得抢盐吗?盐属于遍地皆是的东西,典型的流动性过剩。恐慌的情绪导致了合成谬误,即使最过剩的东西也被一扫而光。抢盐闹剧,即是未来经济危机的绝佳预演。

    ※  大家都买房了,跟多数人走最安全。

    金融的本质,正是少数人猎杀多数人。

    ※ 买房爱国。

    白痴。

    ※  我就愿意买,你管的着吗?

    &%☆◇*^#*&^$%#@%!……

    关于房价,各方论战不休,好不热闹。代表人物中,我认为时寒冰虚伪,牛刀稍显浅薄。而任志强是条汉子,不论他是否邪恶,至少他敢讲实话。中国房价终局的出 现,不依赖牛刀、时寒冰,而赖于任志强这样的人。老子曰,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如果一个系统不能变好,不如让它 早点崩溃,大家早点解脱也是好事。能够让一个邪恶的系统灰飞烟灭,则类似于圣人。中国的地产泡沫,目前看是无解的,因为任何一方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既 然大家都拒绝让步,那就让它以一个永动机的概念运行下去,等大家都明白了概念只是传说,一切自会现出原形。这之前,任何寄望于加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 想法都是扯淡。与虎谋皮,你以为老虎是病猫吗?我们最大的指望,就是这一切早点结束。而要结束,前提就是“上涨、上涨、再上涨”,直到它涨不动了,它自会 崩盘。解这个局,任志强是最好的鼓手。

    七、关于市场操作

    对于目前金融市场的操作,我认为应该以谨慎为主。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宁可错过,不可做错的原则。本经济体的大劫不可避免,时间点已经渐行渐近。 中美国的各项信号共振已经密集出现,2011年极可能成为中国历史性的转折点。在具体操作上,建议回避所有的主流市场品种。所有与所谓中国奇迹有关的品 种,包括地产、银行、钢铁、建材、汽车等等,最好回避。对于消费潜力较稳定的医药类,可在大势稳定后,择优介入,在大势未明之前,以回避为主。基于人类对 于工业的迷恋,以及对于农业的漠视,长期压制农业导致的农业比价回归的机会将到来,对于农业类企业,建议密切关注。A股的农业类公司多不务正业,注意区分 质地。基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作为石油能源替代的煤炭,未来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亦应重点关注。

    八、关于中国的历史、未来

    国学泰斗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对此我深表认同。华夏文明,确实在两宋之后,出现戛然而止的局面。由于蒙元和满清 的入侵,以及野蛮残暴的统治,导致华夏文明被迫中断。今天,我们只能在日本见到两宋文化的影子。日本人的细腻、整洁、礼仪、自强,是两宋华夏人的真实特 征。事实上,日本历史上侵华,也多以“大中华衣钵”的心态为动力。日本人认为,日本才是华夏文化的正宗传人,只有他能承担起光复华夏文明的重任。而中国大 陆,已经呈现“华夷变异”的状态,在当时已经腐朽不堪。除去民族自尊心不谈,日本人的认知并非全无道理。20世纪早期日本的扩张,也并非全部针对中国,更 主要的,是针对英、美、俄这些“白人蛮夷”。所以,总有日本人说,大东亚战争是“圣战”,是黄种人为打破白人围剿而不得已发动的正义战争。而中日战争,更 多的也是两国间的误解与东亚式的窝里斗。事实上,八年抗战,也是某些不怀好意的中国人,替苏俄把屎盆子抢来扣到老蒋头上。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参考近年 发掘的史料。

    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股市,两宋乃是是中国历史的6000点。之后,中国历经了蒙元的种族灭绝、朱明的极权式禁锢、满清腐朽愚昧的自我封闭,而后又经历了无 数次的革命与折腾,中国人一路颠簸走来,宝贵的资源、优秀的传统,已经基本上丧失殆尽。现在我们不仅没有了文化,连物质、环境也基本上挥霍一空。我们不仅 无颜面对祖先,亦基本无能力养育后代。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一代人,是最愚昧、最堕落的的一代,我们不仅无能力应对美国的挑战,我们甚至会遭天谴。我们的发 展模式是断子绝孙式的。抗战前夕,汪先生说:中国要复兴,至少需要百年。如今,百年将过,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复杂、更困顿的烂摊子。如果给现在的中国标个点 位,我至多给出千点。

    有人显然不同意我的说法,他们认为当今为旷古盛世。问题是:你见过人人逃离的盛世吗?中国富人27%已经完成了移民;查查高干,有几个没有子女移民?现在 的局面,看空者云中国将彻底崩盘,推倒重来;看多者说中国将完成历史大逆转,涅磐重生。不论结局如何,中国将在剧烈的变革下完成重构,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 预期。

    中国的治国方式,到现在为止,仍然是投机式的。除了“上下交征利”,就是典型的群体无意识。中国是个大国,对于大国的治理,除了美国式的联邦制,世界上还 没有成功的先例。无论是德国的欧洲大陆式治理方式,还是日本的儒家式统治方式,均无法有效去统治大国。至于中国式的极权式,很遗憾,自出生即携带了崩溃基 因。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停往复,没有进步,正基于此。世间万物,绝无一成不变之理,当一个人、一件事物、一个团体、它拒绝自我更新,失去了自我更新的能 力,将它淘汰,乃是历史必然。中国要复兴,有赖于三个前提:一是确立足以超越人类物欲的宗教信仰,二是对国人从小进行严格的逻辑训练,形成逻辑思维的习 惯;三是彻底反思儒家思想,革除人情社会的传统,确立平等、普世的价值观,从文化上清除腐败的土壤。

    以上三个前提,可以参考日本、台湾的经验。蒋氏父子在台湾的成功,除历史大环境因素之外,其二人均为虔诚的基督徒,深知内省、自持,懂得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之道。而蒋介石,还是王阳明道学文化的崇拜者。蒋经国的继承人李登辉,亦是虔诚的基督徒。宗教对他们的治国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其内心摆脱“以搞钱 为中心”、“再活五百年”之类的庸俗政治传统。亦使民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于环境、未来怀有深刻的敬畏,防止了全局式的崩溃。

    对于中国大陆,清除沉疴的政治传统,不妨从普及道家文化开始。道家思想,可称为中国本土唯一的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它揭示了自然基本的存在形式和自然演变的基本逻辑规律。看似肤浅,实为深厚;看似简单,深为系统;看似柔弱,实为强大。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与西方的“最小政府”、“将权力关进笼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与民休养,超然利益纷争,亦有利于割断权力与金钱的关系。如此,可保社会之太平安定。中国历 史几千年,史家公认的太平盛世,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四朝,几乎都是推崇黄老之学、遵行无为而治的典范。

    九、结语

    时间所限,本文仓促草就。结构散乱,论证过程粗糙,不当之处难免。我并不指望成为预言家,只为尽量还原真相,尽管真相异常残酷。

    不必奢谈以人为本。从宇宙的长河来看,人类只是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孰本孰末,从何处算起?即使真有所谓的本与末,也应以自然为本、宇宙为本,毕竟是自然养育了人类,而不是人类养育了自然。

    不必迷信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在庞杂万变的系统面前,所有的认知都值得怀疑,所有的结论都如同盲人摸象般残缺片面。正如笛卡尔所言:一切皆可质疑,只有我的质疑不可质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34

國家級生技創投案通過 政府投資資金銳減 生技大業孵育兩年 最後一刻大轉彎

2011-6-13  TWm




這是一個攸關台灣未來十年產業發展的重大決策,它能替台灣養出下一個台積電、下一個半導體產業、給數萬人工作機會。它是一個總統加持、副總統力挺的國家級計畫,但卻在孵育兩年後,在核定的最後一刻出現政策大轉彎!

撰文‧賴筱凡、林明定、林宏文三天的端午連假,一般人忙著休假過節,總統府與行政院也很忙,忙著密集開會,就為了讓難產多時的生技創投案有個結果,因為這 個結果,已經讓生技產業、學術界,甚至主導的政府官員,望穿秋水,足足等了六個月,而結果出來了:生技創投案通過,但投資細節大轉彎!

「政府已經決定不在彰化開發國光石化,生物科技將成為一項替代的重大產業。」頂著豔陽,五月十八日,總統馬英九扯著嗓子這麼宣示,只因台灣生技產業一步一步朝「準備好了」的目標邁進。

這已經不是馬英九第一次公開宣示政府要推動生技產業,早在四月底的總統府財經月報,行政院科技政委朱敬一、經建會主委劉憶如報告「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 案」執行進度時,馬英九就表態支持生技產業,副總統蕭萬長話說得更是直接:「把烏紗帽拿在手上拚命去做!」蕭萬長強調,政府過去扶植科技業的態度也是這 樣。

這些話語言猶在耳,但時間又過了一個月,「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的進度還是停留在原點,原本以為要「大幹一場」的相關人員,擁有的不是更多信心,而是灰心。

台灣下一個產業是什麼?

五月的最後一天,當許多產業界大老齊聚,緬懷著前總統府資政李國鼎逝世十周年,但更讓他們感嘆的是,新一代的李國鼎在哪裡?

時間回到一九八七年,那是台灣半導體業起飛的年代,縱使國際管顧公司麥肯錫給了負面評價,在李國鼎的堅持下,台積電應運而生,才有今日逾兆元產值的半導體 產業;二○一一年,當台灣電子業式微,雙D產業(DRAM與面板)又壟斷在韓廠手上,「保二總隊(指毛利率僅二%)」的代工業面臨嚴重瓶頸,台灣產業剩下 什麼?

「這是台灣推動生技產業最好的時機點。」生技背景出身的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在端午假期的第一天,接受《今周刊》專訪。

當兩岸市場逐步開放,連生技廠董事長都笑稱大陸是「Home Market」(國內市場),因為這是一塊高達三三二○億元的商機大餅;當台灣生技專利還名列前茅,還能享有技術領先的優勢;當旅美的生技A咖大老都屆臨 退休年限,有名也有利的他們,紛紛回到台灣,希望台灣生技也能站上國際舞台;當政府端出六百億元的「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種種有利台灣生技業的因 素集於一時,這是台灣生技要起飛的最好機會。

然而,一件五十億元的生技創投申請案進到行政院,宛如一根針掉進深海裡,再也無聲無息。

請出生技大老為台灣扎根

場景拉到另一個咖啡廳裡,戴著眼鏡,他一貫的親切笑容堆滿臉,相較於其他旅美生技大老的大鳴大放,全球最大醫療器材創投Vertical Group合夥人張有德,向來不是媒體關注的焦點,低調個性使然,讓他即使悄悄回到台灣,也不多半點聲張,這陣子,他的名字屢屢在報紙上出現,但他還是維 持一貫的低調作風。

張有德,一個被台灣生技業寄予厚望的生技大老,他是目前經建會唯一通過的生技創投TMF(台灣生技創投,Taiwan MedTech Fund),他肩上背負的責任,是手捧五十億元資金,不只替台灣尋找最好的生技投資機會,還要幫台灣生技產業扎根。

「所以,生技創投的管理者角色就很重要,我們設立之初就把規格拉得很高,要有操作過一.五億美元生技創投基金的經驗。」前經建會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 枝說,坐在台大社科院的教授研究室裡,資料與書堆得像山高,他緩緩談著兩年前設立「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的用意,「我們想找的人,說白了,就是生技 業裡的張忠謀,我們要他做的就是打造下一個生技業的台積電,把生技業壯大成另一個半導體產業。」於是,一連串的配套計畫細節如開枝散葉般地展開,「一般創 投最大目的要獲利,可是國發基金的投資,除了獲利,也必須扮演扶植產業的角色。」劉憶如說。「台灣生技上游有很多研發專利,下游製造也做得不錯,所以,我 們要把中間這段接起來,讓這些研發專利能進入產業、商業化。」翁啟惠說。

包括負責整合、培育新專利的超級育成中心(SIC)、主管審核的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都將與生技創投連成一線,要替台灣生技挖掘出最閃亮的鑽石。

滿腔熱血與雄心壯志,寫滿在這些人臉上,還有更多的生技業大老磨刀霍霍,像泛潤泰集團色彩的合一生技創投、全球第三大製藥廠華生(Watson)創辦人趙 宇天、擁有豐厚生技創投經驗的浩理生技管顧總經理李世仁,都紛紛釋出申請意願,就連知名藥廠Tanox創辦人唐南珊,都送件申請生技創投,只是多半無疾而 終。

四月一日,張有德的生技創投TMF送進行政院核定的第四個月,國發基金生技創投審查小組面見行政院長吳敦義,這件案子是目前為止,國發基金生技創投審查小 組,唯一無異議通過的案子,但是吳敦義跟國發基金成員開完會後,卻下了指示:「台灣生技創投要搬回國內,不得設於開曼群島。」緊接著,四月下旬,朱敬一、 劉憶如再次簡報,吳敦義的回應很簡單:「這案子很好啊。」但幾次公文簽核,吳敦義還是沒有批准。

在十一位行政院生技諮詢委員會委員上書總統後,五月中旬,蕭萬長召集了國發基金審查小組,要行政院不能再拖,只是吳敦義始終沒有點頭;直到五月十九日,避 開主管的國發基金,一場由吳敦義託民間友人找回張有德的會面,吳敦義有了新的回應,「他要求政府投資比重要由四○%降至二○%,關鍵的人事案要由行政院核 定。」熟知詳情的人,氣到咬牙。

趕在截稿前夕,行政院終於在端午連假中,加班開會通過張有德申請案,只是投資細節全盤大轉彎,國發基金出資比重由四○%減為二○%,在行政院要求生技創投需設立在台的前提下,其餘八成資金,由行政院名義介紹給國內投資人,這當然也包含了公股銀行。

國發基金肩負扶植產業任務如此一來,生技創投也不需遵守五○%資金需投資台灣生技廠的遊戲規則,而改成一定比重投資台灣生技業;若民間單一投資人持股比重 超過國發基金,生技創投負責的對象也從政府轉為民間投資人;更遑論是要求基金管理人全職,或國發基金享有實質否決權等條件。

「這怎麼對?我們當初設計四○%,是有用意的。」陳添枝與朱敬一聽到消息後,有些愕然。生技創投不只以獲利為目的,更重要的是扶植台灣生技業,因為台灣生技公司規模都是中小企業,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開發一種新藥,所以政府投資四○%有其重要性。

聽到消息也是愣住的翁啟惠,想了三秒後緩緩開口,「鑽石計畫就是因為過去政府投資生技業的方式,較無系統性、無組織性,有好的案子來申請,審核後就投資, 這是被動性的。生技創投要做的是,有規畫、有策略的投資,主動去尋找好的投資標的,裡面是隱含有Taiwan Purpose(台灣目的)。」倘若國發基金投資比重自四○%降至二○%,國發基金可能就非最大股東,「這與先前國發基金在做的投資就沒兩樣了。台灣生技 業之所以需要鑽石計畫,政府出資比重達四○%,就是希望政府能夠扮演國外大藥廠的角色,能夠同時投資幾個案子,有主導性與連貫性,這樣的工作風險性高,所 以才需要政府來做。」在陳添枝口中,整個計畫的細節設計,都有其意義。

坐在南軟一期園區十九樓辦公室,台灣浩鼎董事長張念慈不時望向窗外,「現在想想,對有德真的滿抱歉。」兩年前「台灣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一提出,他們滿 腔熱血,就想替台灣生技產業做些事,因為對他們而言,長年在美國征戰,早就有了名氣、也有了財富,耳順之年回到台灣的用意很簡單,就是幫台灣生技產業一個 忙,因為這是自己的家鄉。

就在馬英九大聲宣示要生技不要石化的隔天,台大醫院十五樓病房外,堪稱藥界女王的IVAX與OPKO兩藥廠的創辦人許照惠,實在忍不住感嘆,「開會開了兩年,現在想想,還真有點浪費時間……灰心啊!」兩年來台灣、美國兩頭飛,哩程數累積了不少,推動的成果卻還是零。

台灣生技鑽石真能起飛?

很多人都以為,台灣投資生技產業沒有利基點,劉憶如卻不這麼認為,過去國發基金投資生技業,目前直接投資部分的報酬率達一○二%,其中有許多家已上興櫃, 例如國光生技與台灣神隆的報酬率也都相當不錯。另外,過去二十年投資金額也不過一一○億元,距離當初政府圈定的二百億元,再加上前年通過的生技鑽石方案中 框列的二四○億元,才只不過是四分之一,「電子業一個投資案動輒百億元,但生技其實相對來講,投資金額小;因此投資生技的風險不在於金額大小,而是在回收 期較長。」她用挖油井來比喻,投資生技產業就像在挖油井一樣,你不容易知道哪個油井有油,挖了十個只要中了一個,投資成本全回收還有賺,「所以,為什麼要 有生技創投?我們就是需要專業的生技創投團隊來評估,哪些油井值得開發。」然而,事情演變至今,一個國家級計畫可以孵了兩年,依舊沒有大進展,讓越來越多 的生技業者越看越擔心。

「我只是擔心我們慢了。」翁啟惠說得語重心長,因為當大陸、韓國也跑在前頭,台灣的優勢會越來越少,甚至大陸、韓國開始回過頭來挖台灣人才。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負面聲音,吳敦義解釋,「政府絕對沒有攔阻,而是非常贊成這項計畫,但國發基金是納稅人的錢,所以政府出資當然要謹慎。」只是隨著政策大轉彎,鑽石計畫的效應也將跟著打折扣,能不能如預期成為台灣下一個可期待的產業,端看政策執行者的魄力與決心了。

國發基金唯一通過生技創投,

TMF申請案多舛

時間 事件

2010.10.22 國發基金組成七人審查小組,通過張有德的台灣生技創投TMF 2010.12.22 TMF申請案第一次送進行政院核定2011.04.01 七人小組面見吳敦義,吳開出TMF須設立於台灣、要在台投資2011.04.20 張有德將TMF改設立於台灣,並補件2011.

4月下旬 朱敬一、劉憶如多次向吳敦義簡報,但仍等不到行政院核定2011.04.28 總統府財經月報,馬英九、蕭萬長表達支持2011.05.10 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炮轟行政效率牛步,不利生技產業發展。翁啟惠、許照惠等11位生技諮詢委員上書總統陳情2011.

5月中旬 蕭萬長召集國發基金了解TMF申請案,做出行政院顧慮不合理,應盡快執行的回應2011.05.19 吳敦義透過民間友人找張有德返台會面,開出三大條件:(1)政府出資比率由40%降至20% (2)重要人事案須由行政府核定(3)只要政院對投資標的有任何異議,就須送TMF董事會表決2011.06.05 行政院通過TMF申請案,但執行細節大變更生技創投,國發基金歷年監管標準最嚴格歷年投資案 生技創投(BVC) 影響公司註冊地 沒有限制,多設立於開曼群島 須設立於台灣 不利吸引國際資金出資比例 低於30% 原設計為40%,後拍板敲定減少至20% 僅20%會讓政府失去主導性,也大大降低扶植台灣生技業的本意投資限制 沒有限制 原設計50%資金投資在台,後改為一定比重 扶植生技業的效益大打折扣基金管理者 僅要求專業背景 基金管理人需有實際操作1.5億美元生技創投基金的經驗,且需全職經營 符合資格者少,僅5至6位旅美專家符合經營團隊 沒有限制 原設計重要人事需行政院核定,後由創投自行安排 尊重經營團隊之專業重大投資案 依公司法辦理 國發基金擁有實質否決權,隨政府出資比重降低而取消 回歸專業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7

心理篇》﹁打敗自己﹂才能決定最後勝利 曹仁超:停損才是股市投資的勝負關鍵

2011-7-11  TWM




經歷四十多年投資生涯,曹仁超自認戰勝股海的關鍵一招是及時停損。他指出,投資隨時可能犯錯,因此必須先保全實力,才能靠趨勢投資法找出潛力標的。

口述.曹仁超 整理‧周岐原投資生涯裡,我的關鍵一招是停損。為什麼?因為它需要打敗自己。觀察趨勢並不難、依趨勢制訂策略有一點難,但最難的是克服心理障礙,把原本看好的部位汰弱留強;在股海中,決定最後勝負就是如何打敗自己。

如果我能早點了解停損的重要,一九七四年我就不會在投資和記時,虧損五十多萬港幣,差點因此破產。幸好八○年代起我痛下決心,終於改變戰略,即使遇到金融海嘯等多次危機,也沒有對整體資產造成重傷。

現在,只要投資的股價下跌一五%時,我就會保持高度注意,一旦股價跌至買進價的八○%則立即賣出,絕不戀棧,藉此保留實力再戰。另一方面,嚴控跌幅但不限制漲幅,放手讓強勢持股表現,絕不要急著獲利了結,因為強勢股的波段行情,往往可以漲超過一○○%。

先有勇氣認錯停損,才有本錢繼續用趨勢投資法獲利。趨勢投資法是找出有利的特定產業,和最有潛力的標的,如同準確射中牛隻雙眼的「牛眼投資法」,就是投資趨勢的最高境界。

○ 八年十一月,中國政府推出四兆元人民幣刺激經濟計畫,我確認這將對股市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大買江西銅業及中石油等原物料股,獲利甚豐。再如去年我的策略是 由工業股轉向消費內需股,也是配合中國政府推出的刺激內需政策。政策轉變往往是企業營運的轉捩點,對投資趨勢影響重大,投資人須特別重視。

接下來,我觀察到什麼趨勢?兩岸三地消費股獲利消長,是我看到的亮點。繼海南島開放奢侈品免稅後,中國政府正研擬降低國內奢侈品的銷售稅率。受此影響,台商和陸資在中國的消費內需股將因為降稅連帶看好;相對地,香港消費股獲利長線可能下滑。

像 是莎莎、六福這些個股,過去享有高成長、高本益比的優勢,是拜大量內地遊客到香港消費所賜,接下來成長動能減緩勢必讓股價修正。雖然目前香港的房價和股價 還沒有反映這個趨勢,但我擔心香港自○三年起的大成長,其高潮已經過去了。反觀台灣布局中國內需市場有成的業者,則正要開始收割這股趨勢,因此台灣的消費 股將值得注意。

曹仁超

現職:《信報》首席顧問

經歷:證券研究員、專欄作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2

搞賭場呃同鄉賴昌星遣返前最後歲月

2011-7-28  NM

八百卅億遠華走私案的主犯賴昌 星,逃亡加拿大十二年,上週六終被遣返北京。賴昌星遣返前,一直不許與外間接觸,只接受過一記者訪問。本刊拿到賴昌星最後訪問的內容,亦揭露他在加拿大的 最後歲月,已是空心老倌,只仗着「建國以來最大私梟」名氣,一面跟澳門賭廳合作,籌劃地下淫窟賭場,一面向中國新移民招搖撞騙。

「政府冇講賴昌星喺邊度羈留,我就逐間羈押中心打電話去問,打到North Fraser,佢哋以私隱為由,唔答我,只話可試幫我辦探監手續,即係認佢喺呢度!」溫哥華華僑之星電台記者張翊良向本刊說,由賴本月七日收押起,他遍尋溫哥華附近的收押所,終找到賴下落。

高設防單獨倉

七月十四日的下午,張駕車來到市郊的North Fraser Pretrial Centre,展開四十分鐘的訪問。這裡收押候審疑犯,當中四分一是械劫、黑幫等重犯,他們關在高設防區,每日只一小時離監倉到外面走走,但總有獄卒尾 隨;賴就被關在這區的單獨倉內。「賴昌星知有記者嚟,初時愕然,但好快變番以前嘅狡猾,投訴俾人收咗電話卡,唔俾同外界接觸;又舉高雙手俾我睇,終日被手 銬鎖住,話以前兩次羈留未遇過咁差嘅待遇;又話以前食唔飽可以出倉買方便麵(低設防區犯人可在獄中自由活動,包括買東西),而家喺八乘六呎羈留房裡單獨囚 禁,覺得好委屈。」張說。甚懂玩傳媒手段的賴昌星隨即拿出一份英文文件,要他逐句幫忙翻譯。「嗰份係法庭文件,裡面話可以釋放佢,佢唔明白點解不能走?我 解釋佢聽,因為加拿大司法部介入,向法院提出上訴,所以唔放得。我諗賴有律師,點會唔知發生乜事?要我隔住玻璃解釋內容,係咪想我睇到一字一句,然後報導 吓?」張說。張問賴今次上訴到法院最後一關,會否擔心難逃遣返,賴昌星氣定神閒的答:「我尊重法庭的判決。」「跟前妻曾明娜和三個仔女有聯絡嗎?」「沒聯 絡了,就算有,聯絡也只透過中間人,免得給他們帶來麻煩。」「那你的財產怎安排?」「我沒財產!我不是賊,打官司都是朋友請的。」賴對官司信心十足,既沒 交代財產,也似沒想過遣返回國,始終,五年前被遣返時,他上機前使詐跌倒,頭破血流,法庭最終又給多五年在加拿大,張說:「佢俾我感覺係,佢覺得今次又可 以大搖大擺行返出嚟。」

澳門連線地下賭場

賴昌星真的沒想過這麼快被遣返,因為他還打算在溫哥華最多華人聚居的Richmond,大搞地下賭場。加國警方消息人士稱,賴在中國走私時,早與加拿大大 圈幫和公樂兩派關係密切;他來加初期,住豪宅、駕名車、豪賭為樂,有黑道人物私下吹噓「朱鎔基也鬥不過賴昌星」;有人更主動「借錢」給賴,要他代為「投 資」,做什麼生意不重要,總之有錢賺便可以。賴近年看準溫哥華有越來越多大陸豪客來訪,他於是以女友林萍萍名義購入一豪宅,市值約二百卅萬加元(約一千八 百萬港元),並花二百萬港元裝修,改建成招呼豪客的地下賭場;內裡同時賣淫,儼如他以前在廈門招呼大官的「紅樓」。豪宅位置偏遠,外表不算豪華,但內裏別 有洞天,通過大閘後,後園有十多個停車位;屋內有六個房間,每間房均有大床;賴想得周到,廚房特別大及設有專業爐具,可供客人點中菜。本刊記者曾獲賴邀 請,入內吃過飯,發現了有個小房,房內有人盯着十多部黑白電視畫面,監視內外動靜,尋常住宅何須如此嚴密的保安?加拿大警方還指賴與澳門賭場的百家樂賭場 連線,賭客可在這裡透過直播,同步賭澳門百家樂,這樣兩地加起來的彩池就大得多。賴主理賭場,拍檔、黑幫「大家姐」殷東斯則負責放數,賴從中抽佣。殷外表 猶如師奶,實際卻是著名大耳窿,黑白兩道均吃得開,甚至曾協助中國公安,安排他們約見賴昌星講數。正當賴昌星欲大展拳腳,○九年四月「大家姐」一日駕車, 遭人槍殺,伏屍車內。案件至今未破,但警方消息透露,「大家姐」的電話資料顯示,她被殺前一直與賴保持密切聯繫。大家姐中伏後,賴的賭場大計暫擱住。除了 搞賭,賴還以行騙維生。遣返前一天,一名叫李平的中國女移民,狂打電話給媒體,請他們傳話給法官,說賴騙了很多位中國移民錢,賴現在回國,他們一干人等就 血本無歸。原來賴早在五、六年前開始,仗着自己的名氣,不只一次跟中國新移民吹噓自己有許多生意門路,甚至搞上開採油田,需要新資金。不少新移民尤其是福 建人,視他為一代私梟,仍認定他有「門路」,心甘情願找他代為投資。李平說不少人「投資」了數萬元至過百萬加幣。最後,投資當然是石沉大海,而賴繼續身光 頸靚。加拿大警方收到許多個案,苦無證據,調查一直無進展。

株連全家

1. 遠華案主犯之一,00年被判有期徒刑7年,02年在獄中病逝。2. 99年在福州一家娛樂場所消遣時,被人襲擊後成為植物人,06年去世。3. 未涉及遠華案,97年已移居香港,曾買入太古城及樂翠台等豪宅。4. 遠華案首犯,99年舉家經香港潛逃加拿大,7/11年被加拿大遣返中國,結束12年流亡生涯。5. 05年與賴昌星離婚,09年攜同女兒自願返回中國,目前居住在廈門政府提供的居所接受監視居住。6. 7/97年為賴昌星誕下一子賴文東,隨後移居香港。7. 遠華案主犯之一,99年經香港舉家潛逃澳洲,00年獨自返回廈門自首,同年被判有期徒刑15年,08年獲假釋,現獨居晉江賴家老宅。8. 70年代隨夫定居香港,01年因兒子被判死緩抑鬱而終。9. 遠華案後潛逃海外。10. 4/00年投案自首,後在監視居住期間流亡海外,近年回國。11. 遠華案後被判刑7年,後減刑1年多,已刑滿出獄。12. 去年返回上海定居。13. 在遠華案負責走私香煙的銷售網絡,00年被判處死緩,後獲減刑。

紅樓白樓

加拿大的中國移民迷信賴昌星「名氣」,遠在祖家的福建人對他更是崇拜。賴在福建最風光時,廈門超過一成海關關員都跟他的遠華集團有關連,為了買通高官,賴 特地建紅樓、白樓「款待」他們。本刊記者來到廈門湖里區,這裡一幢七層高紅磚大廈,每層面積二千多呎,外表並不特別吸引,卻是赫赫有名的紅樓。當年大樓外 面寫着「遠華電子有限公司」,內裡每層都有桑拿浴室、歌舞廳等奢華設備,賴更挑選幾十名美女長駐紅樓,為官員提供性服務。賴九九年逃走後,當地政府曾開放 紅樓,搞了個走私展覽,原意是警惕市民,怎料反給了參觀者一個懷念私梟王賴昌星的機會,當局惟有煞停展覽。現時紅樓地下是中移動門市,二至五樓均為中移動 辦公室,六樓是廈門市總工會工人服務中心。記者沿樓梯走到頂層,走廊與一般樓房無異,以前的名畫、各種擺設早被收起,再沒有賴的痕跡。反而紅樓旁邊的白 樓,天天都見到「賴昌星」。白樓以前是賴的高規格行宮,駐場佳麗更絕色,侍候特級高官。現在白樓變成「白天鵝食府」,餐廳老闆王旭很崇拜賴,他說:「賴昌 星在的時候,廈門經濟繁榮,他跑了之後,經濟倒退了十年,錢不好掙了。」王旭六年前租了白樓,在餐廳內播放有關賴昌星的光碟《廈門特大走私案》︰「我覺得 可以用賴昌星的事跡來吸引人來光顧,便買了有關賴昌星的新聞專輯光碟,整天在播放這個片子。」他說平日很多旅行團視紅樓白樓為景點。「好多團都來看,前幾 天有過百個外省遊客來,他們都覺得這傢伙很厲害。我想,因賴昌星而來的食客,大約有三成左右!」賴昌星的故鄉晉江燒厝村,全村視他為大恩人,村頭有個「旅 港賴昌星先生捐建」牌坊,村尾有遠華中學、幼兒院,有村民說賴富貴不忘鄉:「他每年派錢兩次,同村的每人五百,附近的村民三百,這條村有他在,村民就不愁 生活。」賴上週六遣返北京,賴的八十一歲堂叔賴馬願與幾名村民一起圍在電視機前看他落機、被捕,他們在村內發起籌款,要為賴請律師:「昌星不是壞人,不應 由他一人承擔,能不能保住他這條命?如果要槍斃便槍斃我吧!」

私梟王權鬥棋子

反而是賴的前外母蔡秀猛平靜,她今年六十六歲,在遠華案中被控包庇罪,坐過一年半監。她的女兒曾明娜跟賴離婚後,○九年由加拿大回國,他們的三名子女之後 亦陸續回國,現在隱姓埋名,住在福建和上海。蔡在蓮嶼街住所內同本刊記者傾談,不時長長嘆息,心情沉重:「都是一場夢,什麼都過去了,是對,是錯,我也不 好說了。他跟我這幾年都沒有聯絡,我不清楚他的事,但既然回來了,希望政府可以輕判。」賴昌星回國雖為遠華案閉幕,但卻為明年中共權力交接的十八大揭開序 幕。賴曾說過:「只要我講些東西出來,那些人就要下台……,什麼人都有。有官員,北京和福建都有;有商人,大陸、澳門都有,還包括現在好幾個政協委員。」 目前在中共權力核心政治局常委內有三個上海幫:政協主席賈慶林、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賀國強及「王儲」習近平,都同遠華案有關。賴在八十年代中於福建崛 起時,賈慶林先後在福建當省委副書記、省長和省委書記;賈妻林幼芳還主管福建外貿,傳聞當年總理朱鎔基勒令徹查賈氏夫婦,但因江澤民要保護這個心腹,調查 才終止。至於賀國強和習近平,當年亦在福建當過省長和副書記,一樣跟遠華案有抹不掉的關係。隨着江澤民病重,上海幫沒有這個防護罩,胡錦濤為了維穩,雖未 至逐一懲處,但可能在明年換屆時大削上海幫勢力。

私梟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99

玩大富翁的感悟 最後遇到你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tqw.html

偶然找到一張舊遊戲光盤(大富翁4),裝上電腦玩玩,很快吸引了我。
雖然是遊戲,但有「大道」蘊含其中。
1、遊戲失敗了可以重來,人生失敗了不可以。
2、每一個投資決策都要慎重,因為它的影響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彰顯。
3、市場大漲或者大跌的時候作出的決定90%是錯誤的,原因很簡單,市場氛圍讓心態失衡,失衡的心態下做出的決定很難說是理智正確的決定。
4、什麼都不做好過瞎折騰,無為就是有為。
5、在大富翁裡最重要的公司有以下類型:銀行、保險、石油、商場。它們和所有人有關,伴隨你整個人生(你的生活不可能離開它們)。
投資與民生相關企業長期收益好過其他類型的股票。
6、IBM股票在大富翁裡可以便宜至幾十塊,也可以貴到幾千塊。
生活中亦如此,投資科技類股票可以讓你上天堂也可以讓你下地獄。
7、當發現市場上的股票都具有誘惑的價格時,我買那幾家最重要的股票。因為我知道它們跌了也會漲回來且不斷創新高,其他的股票未必如此。(還有一個原因是遊戲裡會不定期的公告它們的資訊,有助於瞭解它們的營運狀況)
8、最痛苦的事情是當勝利的曙光即將來臨時,我擁有大筆資產卻因為資金緊張而破產了。導致我破產的原因不是因為某次自然災害或者股票市場關閉,而是我大手大腳的花錢,胡亂並且集中投資,沒有留夠足夠的活動資金。
9、將資產集中可以放大收益,當然,也放大了風險。
10、儘量少借貸,除非出現絕對低估的投資機會。
這幾天大盤大跌,我卻像個大男孩,玩得不亦樂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