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加碼物流業務布局 傳化股份擬更名傳化智聯

傳化股份(002010)公告稱擬更名為“傳化智聯”,重點發展傳化物流業務。15日,傳化物流也首次公布了最新戰略規劃,構建中國智能公路物流網絡運營系統,服務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10月15日,傳化物流首次對外公布了物流戰略,並推出連接全行業生態資源、全業務場景、全網智慧協作,整合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的完整兼容生態系統平臺——傳化網。傳化物流是傳化集團戰略核心產業之一和國內領先的公路物流行業整合運營商。

作為傳化集團的子公司之一,傳化股份於2004年6月上市,是國內系列最全、品種最多、規模最大的功能化學品領軍企業。2015年11月,通過定向增發的方式,置入控股股東傳化集團旗下作價200億元的物流資產。通過此次重大資產重組,公司總資產、凈資產分別增長了244.01%、496.20%。隨著物流業務線上線下的快速發展,根據整體發展戰略,上市公司未來將重點發展傳化物流業務。為更好體現上市公司核心業務的發展戰略,13日晚間傳化股份公告擬更名為“傳化智聯”。

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稱,生產性服務業的滯後,是制約我國成功實現轉型升級,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進而全面提升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制造業是經濟的“脊梁”,生產性服務業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物流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基礎,物流水平與生產制造的密不可分。

1986年起家於化工行業的傳化集團,2000年因為看到中國物流業“低、小、散”的問題,又看到制造業的發展對物流服務的強大需求,選擇投身物流,服務生產制造。16年來,傳化首創了“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這一全新模式,為物流行業轉型升級服務。

徐冠巨說,目前廣大生產企業還做不到零庫存管理,得不到高效的物流服務和普惠的金融服務。信息技術在生產端的深度應用才剛剛起步,整個供應鏈體系還沒有打通,整體物流效率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今年7月20號,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也提出物流業是當前的發展“短板”,其中蘊藏著無限巨大的潛力;發展物流,既是發展新經濟,也是在改造提升傳統經濟,助推中國經濟整體轉型升級,這是物流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物流企業的探索過程中,傳化物流的“公路港”經驗創新受到了政府認可,並下發文件推廣。

如今,傳化物流公路港已在全國80多個城市落地,整合服務了200萬貨車司機、30000多家物流企業和20萬家貨主企業。經過16年沈澱,業務組合已包括以物流基礎設施服務和專業物流服務為主的城市物流中心;以服務於幹支和城配領域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物聯網物流業務;金融及生態增值業務。

事實上,傳化網的推出,意味著傳化物流有著更大的布局。

傳化物流集團總裁助理項天成解釋說,傳化網是一個軟硬結合的立體網絡,連接實體世界和數字世界。橫向上,傳化公路港、聯盟物流園區、企業存儲倉庫等不同節點組成了一張實體聯盟網絡,同時,基於實體網絡,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操作又形成一張數字信息網絡;縱向上,實體網絡又與生態夥伴的B2B平臺、商貿專業市場、物流企業等系統等還構成一張網絡。傳化網通過物聯網技術標識人、車、貨、倉,實現實體聯盟網絡上傳狀態、數字信息網絡下達指令,打通橫向和縱向的互聯,完成對萬物的管、控、營一體化及全鏈路貫通。

除此以外,傳化網還通過提供開放、共享的合作模式,承載著生態圈內的各種服務。比如,可供聯盟或行業合作夥伴使用;通過構建創客機制,開放接口,讓創客快速植入產品與服務,傳化網提供全面的創業孵化服務。

傳化物流集團高級副總裁朱曉暉進一步介紹稱,在以傳化網為核心構建的生態圈里,由區域網絡聯盟、經紀人聯盟、車隊聯盟、公路港聯盟組成的四大聯盟會進一步擴展生態圈,戰略投資和創客空間會進一步豐富生態圈物種。他提到,傳化網還計劃用兩年時間通過對生態圈培育孵化,打造物流行業國家級創客空間。

在未來的規劃中,朱曉暉認為,以傳化網為核心的生態圈里,生態圈的價值很可能無極限爆發。隨著更多聯盟節點的加入,物聯網技術的深入實施,以及網絡上更多服務的集聚,傳化網將解決諸多痛點,真正實現萬物智聯。同時,隨著各種服務過程數據的沈澱,逐步形成行業供應鏈大數據,並通過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技術進一步改進服務體驗和效率,以及利用大數據展開金融創新服務、產業規劃優化等服務,推動供應鏈、信息、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為制造業轉型註入新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000

【財技】那場轟動一時的匹凸匹更名事件,最終帶給市場的卻是一地雞毛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9523&summary=

【財技】那場轟動一時的匹凸匹更名事件,最終帶給市場的卻是一地雞毛

家上市公司一個月內收到4份監管函,相當於每周一份,這是什麽感受?這個問題可以去問一下慧球科技(600556),或者遠一點,問一問匹凸匹(600696)。而能將這兩家毫無關聯公司聯系在一起的,無疑就是現在資本市場的焦點人物鮮言了。


鮮言,1975年出生,做過律師,幹過投資,當過董事長,目前是證券事務代表。其被資本市場所熟識,應當是先以董事長身份運作匹凸匹,後又轉投慧球科技出任證代。


這種在外人看來不合常規的職業發展路徑,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邏輯呢?


匹凸匹兩度易主


因為一年前的“更名事件”,匹凸匹一躍成為市場上的知名企業——2015年7月,上市公司多倫股份更名為匹凸匹(諧音“P2P”),深度契合當時的互聯網金融熱點,引起眾多市場人士的熱議。其實,更讓人驚訝的是,在更名之前的半年時間內,該公司就兩度更換實際控制人,這樣的速度在A股恐怕也為數不多。


多倫股份第一次“易主”發生在2011年12月。當時,其原實際控制人陳隆基以轉讓多倫投資(香港)公司(以下簡稱“多倫投資”)的方式,將其間接持有的多倫股份11.74%股權轉讓給了李勇鴻(圖1)。



從這次實際控制人變化的過程來看,陳、李二人的股權交易估計費了一番周折,最主要的體現就是陳隆基在二級市場上的大舉減持。


陳隆基原來持有多倫股份1.24億股,約占總股本的36.5%。在2011年的4、5、9、11月,陳隆基進行了大規模的減持,總計減持了8431萬股,套現8.18億元左右,平均減持價格約為9.7元/股(表1)。



在陳隆基完成最後一筆減持不久,2011年12月1日,陳隆基與李勇鴻簽署股權轉讓協議,陳隆基將其所控制的多倫投資100%股權以3.6億元價格轉讓給李勇鴻。此時多倫投資持有多倫股份約4000萬股。這就意味著,李勇鴻耗資3.6億元收購了多倫股份4000萬股,每股價格為9元。


這一轉讓價格與陳隆基的減持均價相比,還是有一定的折扣。通過此次收購,李勇鴻也一舉成為多倫股份的實際控制人,持股11.74%。而陳隆基得以總計至少套現11億元並徹底退出多倫股份。


李勇鴻在成為多倫股份的實際控制人後,作了兩項承諾:一是承諾對多倫股份進行重組,置入煤化工產業項目,置出多倫股份現有的資產及債務;二是承諾12個月內不轉讓已擁有的上市公司權益。


然而,2012年7月,也就是在李勇鴻成為實際控制人剛剛半年之後,多倫股份又發布了一則公告,宣布在2個月前(也就是2012年5月)公司實際控制人發生了變化,由李勇鴻變成了鮮言。事隔2個月才發布實際控制人變更的公告,這種情況實屬罕見。


這次的變更同樣是在多倫投資層面進行的,李勇鴻將多倫投資51%及49%的股權,分別轉讓給了鮮言控制的兩家香港公司HILLTOP GLOBAL(中文名為“鴻豐環球”)及ON EVER(圖2)。



這次多倫股份的實際控制人變更過程中,有幾個蹊蹺之處。


一是轉讓價格。李勇鴻將多倫投資100%股權轉讓給鮮言時,兩次轉讓價格分別是2億元和1.4億元,合計3.4億元,而其獲得該筆股權付出的是3.6億元,換句話說,他“虧損”了2000萬元。這與通常的A股殼公司轉讓情形大相徑庭,李勇鴻不僅沒有博得轉讓收益,反而還在賠本做買賣。


二是公告時間。上市公司時隔兩個月才“知曉”其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並且在收到多倫投資告知其控股股東變更的函件後,多倫股份一直未能與李勇鴻取得聯系,李勇鴻也未能按規定履行相應的披露義務,仿佛一夜之間從世界上消失。


三是承諾打水漂。李勇鴻成為多倫股份實際控制人不到半年,就通過轉讓多倫投資的股權間接實現退出,與其承諾的12個月內不轉讓上市公司權益不符。


多倫股份第二次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除了信息披露不及時、原實際控制人“失蹤”以及挑戰監管底線之外,另一個重要疑問是,為什麽李勇鴻要這麽快、不惜代價從多倫股份中退出?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李勇鴻所作出的向多倫股份註入煤化工項目的承諾未能如期實現。


在獲得實際控制權後,李勇鴻立即主導多倫股份以8000萬元代價,收購新疆東恒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恒投資”)持有的新疆東平焦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平焦化”)26.67%股權,並向東平焦化現金增資1億元,將持股比例提高至45%成為第一大股東。這個議案在獲得多倫股份董事會通過後,卻在2011年底的股東大會上以90%的高票率被否決。


收購案被否決的主要原因還是東平焦化的業績問題。根據審計報告專項說明,東平焦化2010年1-6月營業收入為5237.8萬元,營業利潤-723.6萬元,凈利潤-722.1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凈現金流為-77.8萬元。特別是,東平焦化2011年6月及以前的會計原始憑證資料因被盜丟失,造成審計機構無法對此前的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實施有效的審計。


然而,即便收購案失敗,似乎也不至於讓李勇鴻以這麽快的速度,賠本把一家上市公司控制權拱手讓與他人。為探尋答案,我們需要再深入分析鮮言在入主多倫股份之後的舉動。


鮮言運作多倫股份三部曲


鮮言從2012年以低成本方式獲得多倫股份控制權,到2016年初退出時,將近4年的時間主要做了3件事。


一是成立公司,更名匹凸匹,“轉型”互聯網金融。


2014年11月,多倫股份出資1.15億元設立了深圳柯塞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柯塞威基金”),並推出配資服務的網絡平臺“KCV•紅馬甲”。但這家公司認繳的註冊資本高達10億元引起了交易所的關註,並對其業務合法性提出質疑,於是多倫股份在2015年4月將該公司以1.15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了鮮言。


在交易完成之後,多倫股份發布了鮮言的一項聲明,表示為使柯塞威基金的業務能有更好的發展,鮮言決定將1.15億元以保證金的形式投入到與四川蓉記鴻豐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蓉記鴻豐”)的合作業務中。同時,鮮言承諾“對上述合作資金投入所導致的結果負責”。


分析蓉記鴻豐與柯塞威基金的合作協議,其本質應是一份配資業務協議,由柯塞威基金提供客戶資源,蓉記鴻豐提供資金支持。前述鮮言發出的聲明,並未明確指出該1.15億元具體系何者投入。是由鮮言個人投入呢,還是鮮言以董事長身份指令上市公司投入呢?假如是鮮言個人投入,則其在聲明中似無必要承諾“對上述合作資金投入所導致的結果負責”,因而,更像是鮮言讓多倫股份拿出了1.15億元幫助其發展業務。


但是多倫股份在轉讓柯塞威基金全部股權的同時,又設立了深圳柯塞威金融信息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柯塞威金服”),註冊資本1億元。該公司也旋即被轉讓給了鮮言和北京柯塞威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柯塞威資管”)。


在完成上述子公司的設立與轉讓之後,2015年7月,多倫股份宣布正式向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領域轉型,並更名為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匹凸匹”),並再出資1億元設立子公司匹凸匹金融信息服務(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匹凸匹深圳金服”)。這次更名在市場上引發廣泛關註。但此時的匹凸匹,一無正式業務、二無人員配備、三無可行性論證。其更名事宜立即受到了上交所的關註,交易所兩次發出問詢函,並要求公司停牌自查。盡管如此,多倫股份還是執意更名為匹凸匹。


在轉型互聯網金融服務的設想之下,匹凸匹又在2015年10月相繼出資1000萬元設立了兩家子公司:匹凸匹超市(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匹凸匹超市”)和匹凸匹網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匹凸匹網絡科技”)。不過2個月之後,匹凸匹又將上述2家公司股權轉讓給了柯塞威資管。而前述的匹凸匹深圳金服,也在2016年8月以1億元價格,被轉讓給了已由柯塞威資管控制的匹凸匹網絡科技。


經過這一番挪騰,多倫股份設立的眾多互聯網金融服務企業被全部轉出。從接手方來看,主要是鮮言及其控制的深圳柯塞威基金,而另一個接手方柯塞威資管也與鮮言存在緊密關系(圖3)。



柯塞威資管由鮮勇、鮮栗兩名股東持有。根據有關報道,此兩名股東與鮮言是兄弟關系。值得玩味的還有,柯塞威資管的曾用名是鴻豐萬泰企業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曾用名中的“鴻豐”二字,不僅體現在蓉記鴻豐的字號中,而且也體現在鮮言收購多倫股份時設立的鴻豐環球集團公司的字號中。


二是通過關聯公司控制匹凸匹的核心資產。


截至2015年底,匹凸匹實現營業收入2105萬元,利潤-1.68億元。其收入全部來自房地產業務,並且全部是由其持股42%的荊門漢通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通置業”)貢獻。其高調拓展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業務對公司營收毫無貢獻。顯然,漢通置業是匹凸匹手中僅剩的有價值的資產。對於這塊資產,鮮言通過兩步轉移控制權。


其一,對漢通置業進行增資擴股。由鮮言控制的柯塞威金服出資1億元,獲得漢通置業40%的股權。這起增資的時點是在2015年末,也就是鮮言即將失去匹凸匹實際控制人身份之時。在增資的同時,柯塞威金服承諾將新獲得40%股權對應的表決權委托給匹凸匹。


其二,對荊門漢通置業進行資產重組。漢通置業名下持有位於荊門市的兩塊土地1號地和2號地,地價成本分別為1.84億元、0.69億元,但均面臨因開發延期而被政府收回的風險。為了“盤活”土地,漢通置業分別以1號地、2號地出資設立了荊門漢達實業、湖北漢佳置業。接著在2016年6月,柯塞威金服的子公司深圳柯賽威大數據向荊門漢達實業增資6000萬元,取得其75%的股權;柯塞威金服的另一家子公司深圳柯塞威網絡科技向湖北漢佳置業增資3000萬元,取得其75%的股權。


也就是說,鮮言在失去匹凸匹實際控制人地位後,總計用1.9億元就取得了匹凸匹最核心、唯一收入來源資產的75%股權,僅相當於土地成本價。因此,盡管在漢通置業層面,鮮言非常慷慨地委托了表決權,但實際上此舉已經把漢通置業架空了,所謂的表決權一文不值。


鮮言此舉或許惹惱了匹凸匹新晉的控制人,匹凸匹以增資有違程序和董事、高管未盡勤勉責任為由,向法院提起要求撤銷交易的訴訟。不過,從既成事實及有關判決規則來看,法院撤銷的可能性比較小。


三是減持股份與關聯交易。


在利用多倫股份這個平臺為自己謀利的同時,從2014年4月開始,鮮言就開始不斷減持多倫股份(表2)。減持的理由是為了減少外資股東的持股比例,以便多倫股份由中外合資企業轉成內資公司開展金融業務。



從鮮言的減持數據來看,每股6-7元的減持價格低於其入股時每股8.5元的水平,鮮言減持2000萬股預計獲得1.2億元的收入,較其1.7億元的成本虧損約5000萬元。


鮮言虧本甩賣的原因又在哪里呢?


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12月,鮮言將其持有的HILLTOP GLOBAL的51%股權和ON EVER的49%股權轉讓給了殷群,從而間接轉讓了剩余2000萬股多倫股份,轉讓價格高達4億元。不過,因為殷群未能按照約定支付股權轉讓款,股權轉讓協議自動解除。


鮮言轉讓股權的“大計”不僅沒有實現,反而接下來受股市劇烈波動的影響,還通過設立2個資管計劃,合計增持約1000萬股。2個資管計劃總規模是7.8億元,按1:2的結構設計,鮮言及其一致行動人作為劣後受益人出資2.6億元(增持1000萬股,鮮言作為劣後部分的實際支出約為4500萬元)。此時,鮮言持有的匹凸匹的股票數又增加到3000萬股。


這3000萬股在2015年12月底再次被鮮言以8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五牛基金,每股價格約27元。但由於這次交易,交易所對多倫投資(後更名為匹凸匹中國)轉讓的其中2000萬股是否符合減持規定提出質疑,鮮言和五牛基金推遲了交易時間,並變更了交易方式。


對於匹凸匹中國持有的2000萬股,采取了五牛基金在香港對ON EVER單方增持99%股權的方式獲得該部分股權(圖4);對資管計劃持股部分,采取了直接受讓方式,五牛基金按每股14.44元價格耗資1.46億元收購了約1000萬股。



按照這種模式,似乎鮮言只收到了1000萬股的1.46億元現金對價,而輕易讓渡了另外2000萬股的價值。但是,顯而易見的是,五牛基金對匹凸匹中國增資只是為了規避轉讓的限制從而獲得控制權,對於後續鮮言在ON EVER所持1%的股權,雙方應有其他利益安排。


不過,如果按照資管計劃持股的轉讓價格計算,匹凸匹中國所持2000萬股價值大約為2.92億元。這就意味著鮮言所持3000萬股的轉讓對價只有4.48億元,遠低於雙方之前約定的8億元轉讓價格。這背後又可能有什麽不為外人所知的安排呢?


鮮言除了通過上述手段對匹凸匹進行運作之外,也利用一些常見的關聯交易進行套利。漢通置業曾在2012年與荊門市精九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精九貿易”)簽署了鋼材購銷合同,漢通置業向精九貿易購買價值3000萬元的鋼材,精九貿易當時是由鮮言間接持股90%。對於這起關聯交易,多倫股份並未及時披露。在這筆交易之外,多倫股份還為精九貿易法人代表方紅星的5500萬個人借款提供連帶責任擔保。


甚至早前從多倫股份快進快出的李勇鴻,與鮮言也不無關聯。在鮮言執掌多倫股份期間的2013年7月,鮮言曾將原本質押給渤海國際信托的4000萬股多倫股份股票,全部轉質押給李勇鴻。這筆交易或許意味著,鮮言和李勇鴻並不只是簡單的交易關系,也許有一只“隱藏的手”在推動這個事件的發展。


影子推手


這只隱藏在幕後的推手,其實已有些許行蹤“暴露”了出來。


在李勇鴻主導多倫股份收購東平焦化失利後的2012年4月,東平焦化的控股股東發生了變化。重慶愛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愛普”)耗資2.1億元,從東平焦化原大股東東恒投資及另一家股東手中共計受讓其70%股權,東恒投資持有剩余的30%。而李勇鴻在1997-2005年期間,出任重慶愛普的董事兼總經理。


重慶愛普成立於2000年,這家公司股權架構略顯複雜,特別是其中夾雜了交叉持股的情況,這使其實際控制人是誰不易分辨(圖5)。



但是持有重慶愛普98%的重慶光遠投資所發生的一次股東變更,揭示了重慶愛普的實際控制人詳情。


2016年7月4日,重慶光遠投資的原控股股東高曉東,將其所持的股權全部轉讓給了重慶新聯物業(其控股股東為香港福佳),從而徹底退出。雖然如此,但高曉東還是擔任了重慶愛普下屬的重慶新城開發建設等多家公司的董事長、董事等職務。因此,有可能是高曉東通過香港福佳控制了重慶光遠投資,是實際控制人。此外,從重慶愛普的股權架構來看,間接持股的馮多倫也是重要角色之一。


高曉東、馮多倫與李勇鴻之間存在合作的另一個體現是,在李勇鴻獲得多倫股份控制權後,多倫股份新增了廖克難、蔣躍中、張明3名高管,分別擔任總經理、財務總監和董秘。根據履歷,這3人均曾在重慶光遠投資或其關聯公司任職。


基於上述事實,一個可能的邏輯是,或許是在高曉東的幕後推動下,李勇鴻得以入主多倫股份,並主持收購東平焦化。在收購東平焦化失利後,不得已由高控制的重慶愛普接手完成收購,而李勇鴻則退出這場遊戲,結束其前臺操盤手的角色。


考慮到高曉東曾經在2015年意圖借助渝開發(000514)將自己所掌控的房地產資產證券化,多倫股份又是一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公司,李勇鴻入主多倫股份的意圖,或許並不只是收購東平焦化這麽簡單了。不過由於收購東平焦化失利,使得整個計劃功虧一簣。


那麽,鮮言又是如何加入到這場資本局的呢?答案或許還是與重慶這家公司有關。


前文曾經提到,在鮮言入主之後,多倫股份子公司漢通置業與精九貿易有一筆3000萬元的關聯交易未及時披露,鮮言通過精九投資持有精九貿易全部股權。精九投資這家公司於2009年7月在湖北荊門成立,註冊資本為1億元。根據多倫股份披露的信息,鮮言曾是湖北精九投資的股東之一,持有其90%的股權。


相關工商信息顯示,湖北精九投資當前的股東為:鮮言的兄弟鮮栗持有40%股權,馮多倫和另一名自然人冷虹各持有30%,鮮言已不在股東之列。


既然鮮言和馮多倫存在這層關系,那麽是不是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在李勇鴻主導多倫股份收購東平焦化失利後,在馮多倫及高曉東的協調下,讓鮮言走向臺前,接手李勇鴻繼續推進多倫股份的“轉型”?或許這也可以解釋何以李勇鴻要以虧本價甩賣一家上市公司控制權。


登臺慧球科技


在從匹凸匹“功成身退”後不久,鮮言並未沈默太長時間,這次他施展身手的舞臺是另外一家上市公司——慧球科技,鮮言應聘成為慧球科技證券事務代表。此時的慧球科技,正在陷入一場控制權紛爭。


上海斐訊數據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斐訊”)控制人顧國平,曾在2014年7月高調入主慧球科技。其先後籌劃的非公開發行、重大資產重組等諸多計劃失敗後,不得已利用杠桿資金,通過一系列資管計劃增持慧球科技股份,持股比例一度達到8.79%(圖6)。但由於資管計劃爆倉、上海斐訊股權被凍結等原因,顧國平的持股比例下降到1.8%,不得不在2016年7月辭去慧球科技董事長職務,上海斐訊進駐慧球科技董事會的高管也相繼離職。



在顧國平離職後不久的2016年8月,鮮言出任慧球科技的證券事務代表,當時就有傳言稱其要謀求控制慧球科技。而在慧球科技實際控制人缺位的情況下,張琲控制的深圳市瑞萊嘉譽投資企業(以下簡稱“瑞萊嘉譽”)也加入了控制權的爭奪。截至目前,瑞萊嘉譽已持有慧球科技7.5%股權,位列第一大股東。


慧球科技這場控制權之爭究竟何時會水落石出,還需要時間給出答案。但鮮言加盟之後的慧球科技,對瑞萊嘉譽采取了“拒、拉、設”三招。


一是拒,拒瑞萊嘉譽。具體方式是對瑞萊嘉譽的持股采取“無視”態度。瑞萊嘉譽在持股比例達到4.999978%的時候,曾經發函給慧球科技,要求其發布持股達5%的權益變動報告書。但慧球科技一直未予以配合披露,並且召開董事會否決了披露瑞萊嘉譽增持股份的權益變動報告議案。


對此,上交所向慧球科技發出詢問函。按照慧球科技的回複說法,之所以采取上述舉動,主要是因為瑞萊嘉譽的持股比例未達到5%。雖然上交所在《上市公司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增持股份行為指引》明確,5%在實踐中的取值範圍為達到該持股比例的股票數的前後1手(1手等於100股),但該指引主要適用於“一家上市公司中擁有權益的股份達到或者超過該公司已發行股份30%的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增持股份的行為”,而瑞萊嘉譽在購買慧球科技4.999978%股份之前並未持有慧球科技股份,不屬於《指引》的適用範圍。因此,慧球科技可以不予披露。


二是拉,拉顧國平做“擋箭牌”。顧國平持股比例僅有1.8%,其在2016年7月就辭去了在慧球科技的所有職務,而且提名的高管都從董事會中退出,顯然已經不是慧球科技的實際控制人了,其本人也多次公開做了如此表態。但慧球科技堅稱顧國平仍是實際控制人,理由是慧球科技新的董事是在顧國平控制時期聘任的,因此,顧國平仍可以對公司決策形成實質性控制。


三是設,設立系列子公司。慧球科技設立子公司的手法,與鮮言在匹凸匹時如出一轍。2016年7月29日,慧球科技宣布投資1億元成立5家公司,只不過匹凸匹時設立的子公司帶有“柯塞威”字樣,在此時變成了帶有“科賽威”字樣(表3)。



有匹凸匹前車之鑒,慧球科技設立的這幾家公司又將面臨怎樣的命運?會不會在進行處理後,慧球科技會以類似匹凸匹的模式給予鮮言支持呢?


慧球科技的應對舉措,尤其是拒絕披露瑞萊嘉譽的權益報告,引起了資本市場和監管部門對瑞萊嘉譽的關註。交易所也發函詢問瑞萊嘉譽,督促其披露背後的實際控制人。如此一來,二級市場的遊資聞風而動,拉高了慧球科技的股價,增加潛在收購方的收購成本,幹擾其收購行為。


瑞萊嘉譽可能確實感到有苦難言,慧球科技為達目的完全不顧監管規則肆意為之。瑞萊嘉譽的難堪,可以從其推遲回複交易所的問詢函得到某些側面印證。不過,從瑞萊嘉譽最終回複的情況來看,其可能不過是一枚棋子而已。


瑞萊嘉譽背後的魅影


瑞萊嘉譽增持慧球科技7.5%股權,總計耗資4.68億元。對這筆資金的來源,瑞萊嘉譽在回答交易所的問詢函時也直言不諱是“借的”。瑞萊嘉譽從北京州際田野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州際田野”)、朱斌、北京禾佑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禾佑物業”)、北京天元創展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天元創展”)4個債權人借款6億元,期限5年,利率均為6%,這其中北京州際田野提供了5.5億元。


進一步分析這4位債權人的關系,瑞萊嘉譽實際上是從兩家借的購股資金——北京州際田野和朱斌,其余2家債權人是朱斌的關聯企業(圖7)。



在這些債權人中,北京州際田野的身份最引人關註。北京州際田野成立於2007年,註冊資本50萬元。以這樣的註冊資本規模借給瑞萊嘉譽5.5億元資金,其背後似乎有不容小覷的力量。


另外兩個有意思的地方是:其一,瑞萊嘉譽開始啟動對慧球科技的股權收購時,所獲得的1900萬股(接近5%)來自於北京州際田野,雙方通過大宗交易完成易手;其二,2016年8月,瑞萊嘉譽的唯一有限合夥人張琲將其所持90.9%的份額轉讓給了北京州際田野,後者又將其在瑞萊嘉譽的認繳出資額提高到6.005億元,並將其對瑞萊嘉譽的5.5億元債權轉為了LP份額。如此一來,北京州際田野在瑞萊嘉譽的出資份額提高到了99.9833%(圖8)。



由此看,瑞萊嘉譽可能不過是北京州際田野用於收購慧球科技的工具而已。那麽,北京州際田野及其自然人股東田野、顏婉琳又是什麽背景呢?(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75

鼎立股份否認投資有融網 急更名撇清和鼎立集團關系

鼎立股份12月28日晚間發布澄清公告稱,從未投資過任何包括有融網在內的P2P平臺;公司的主營業務主要為軍工和環保業務,目前生產經營正常。公司簡稱A股擬變更為“鵬起科技”,B股擬變更為“鵬起 B 股”,證券代碼不變。

公告稱,國內互聯網上出現的關於公司鼎立股份入股一家P2P平臺—有融網的報導,經核查,上述報道失實,鼎立股份從未投資過任何包括有融網在內的P2P平臺。公司將保留通過司法途徑向上述不實報導責任人追究相應法律責任的權利。

另外,近日,浙江鼎立控股集團正深陷民間借貸的兌付危機。鼎立控股集團曾於12月24日發出公告稱,“受經濟大環境影響,當前資金回籠困難,原承諾今年年底前兌付50%投資款的計劃難以實現,經多方籌資,本次公司只能兌付15%(按單計算,包括法院起訴的)投資款。”鼎立集團目前還持有上鼎立股份11.43%的股份,不過目前絕大部分處於質押狀態。

對上述情況,鼎立股份公告稱,公司作為規範運作的上市公司,與股東之間在業務、人員、資產、機構、財務等方面嚴格按照監管部門的要求保持五分開,保證了公司的獨立性及自主經營的能力。股東的相關債務不能混淆等同於上市公司債務。

當天,鼎立股份董事會審議通過了議案,擬將公司名稱變更為“鵬起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該名稱已經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準),公司簡稱A股擬變更為“鵬起科技”,B 股擬變更為“鵬起 B 股”,公司證券代碼不變。該議案需提請股東大會審議。

對於更名原因,公告稱,鑒於2016年8月8日,公司原控股股東鼎立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鼎立股份1.33億股股份協議轉讓給張朋起。該次股份轉讓完成後,鼎立控股集團持有公司股份下降至11.43%,鼎立控股集團不再是公司的控股股東和第一大股東。因此根據公司實際發展需要,公司決定更名。同時,本次公司名稱更名只對原公司名稱中的商號部分作變更,不涉及公司業務及行業部分的變更。

鼎立集團實際上這兩年來一直在減持套現。控股權易主這一次,套現11.97億。早前,2015年3月10日,鼎立控股以大宗交易減持2000萬股,每股15.69元,套現3.14億元;2015年6月29日,鼎立控股再次減持1800萬股,每股25.55元,套現4.6億元。近20億的套現,仍未緩解鼎立集團的資金困境,鼎立集團的資金黑洞究竟多大,仍是未知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732

新名公布一日便夭折 貴人鳥為何更名如兒戲

兩天發布多個公告,更名又取消的上市公司也是不多見,但本土體育鞋服用品公司貴人鳥(603555.SH)就發生了這樣的“烏龍”事件。

變?不變?

與眾多從晉江起家的同行一樣,貴人鳥最初做運動鞋加工生產、批發銷售等生意,直到2002年,才開始使用“貴人鳥”商標生產鞋類產品,並規範化地管理和發展經銷商,逐漸形成了公司現有運動鞋服的業務模式。

有意思的是,與其它以生產運動鞋、運動服飾的公司大都邀請體育明星代言的情況不同,貴人鳥邀請當時的天皇巨星劉德華出任品牌形象大使,同時簽約張柏芝擔任形象代言人,邀請娛樂明星這一品牌定位在當時算是引入註目。另外,與它的晉江同行選擇在紛紛在香港上市不同的是,貴人鳥選擇沖擊A股。

這家公司在19日晚間發布《關於擬變更公司名稱及修訂部分條款的議案》公告,稱擬將註冊名稱由“貴人鳥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全能體育股份有限公司”。

更名的因為是公司認為其中長期戰略發展方向是由傳統運動鞋服經營向體育產業運營戰略升級,將發展成為多品牌、多市場、多渠道、跨領域的體育產業集團化公司。因此單一品牌運營的“貴人鳥”名稱不再符合公司以“全面滿足每一個人的運動需求”為使命暨全能性體育產業戰略布局規劃,為更好適應未來戰略定位和業務發展需要,公司決定更名。

根據這家公司近兩年來的布局與轉型,上述理由聽起來合乎邏輯。

不過有意思的是,到了20日晚間,“全能體育”發布公告稱經進一步研究,嚴格參照《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變更證券簡稱業務指引》的有關規定,經審慎決定,取消此次名稱變更事項 ,待重新擬定公司名稱後,再另行公告。

記者采訪獲悉,國內紡織服飾企業在過去因為主營業務發生改變更名的現象並不鮮見,如百圓褲業更名為跨境通、羅萊家紡更名為羅萊生活、凱撒股份更名為凱撒文化等等,不過像上述這樣更名取消的上述少見。

頻頻跨界未見成效

如果沒有取消更名這一出,此次貴人鳥更名倒也合乎這家公司近兩年來的企業發展情況。

作為首家登陸A股市場的中國體育用品企業,貴人鳥上市首年交出的“成績單”就不怎麽好看。公司2014年的營業收入為19.2億元,同比下降20.21%,凈利潤3.12億,同比下降26.27%。此外,關店潮也在一直困擾著貴人鳥,公司在2014年的渠道調整幅度較大,全年凈關店542家,門店數量較年初減少近10%。

主營業務的走弱迫使貴人鳥轉型,公司計劃從“傳統運動鞋服行業經營”向“以體育服飾用品制造為基礎,多種體育產業形態協調發展的體育產業化集團”升級。

2015年年初,貴人鳥宣布成為虎撲體育第二大股東。後者目前是國內活躍用戶數量最大的體育平臺之一。

到了2016年6月,貴人鳥斥資近4億元,受讓湖北傑之行體育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50.01%股份,成為其控股股東。據了解,傑之行是一家體育運動產品專業零售商,目前授權經營的品牌有耐克、阿迪、匡威等,在湖北、湖南等地。彼時,業內的觀點是,收購傑之行有利於貴人鳥增厚其主營業務的業績。

同年12月,貴人鳥又再度發布公告稱,擬收購威康健身100%股權。公開資料顯示,威康健身主要營業收入來源於提供休閑健身服務,旗下擁有知名健身俱樂部品牌威爾士(WILL'S),目前在全國有115家直營健身俱樂部,主要分布於北京和華東地區。不久後,威康董事長王文偉在一封致威爾士員工的信件中,稱威爾士與貴人鳥合作,意在打造中國最大的體育生態產業鏈上市公司。

不過,雖然在相關的體育產業鏈上動作頻頻,但公司的業績並未有所起色。目前其2016年的年報尚未出爐,但截至2016年前三季度,其凈利潤達1.78億元,同比下降13%。

貴人鳥的競爭對手顯然不是耐克、阿迪等國際品牌,但與安踏、李寧這樣的本土品牌相比,品牌影響力又相對較弱。對於貴人鳥來說,也許當初尋求轉型是一條不得不選擇的出路,但斥資巨額資金收購只是第一步,後續如何與各個公司進行資源整合,以達到最大的協同效應才是要當下亟需考慮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50

保利地產:實控人完成改制及更名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1-07/1180114.html

1月7日,保利地產公告稱,近日公司實際控制人中國保利集團公司經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已由全民所有制企業變更為國有獨資公司,名稱變更為“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相關事項已完成工商變更登記。

上述變更不涉及公司實際控制人變動,公司與實際控制人之間的控制權結構及比例均未發生變化,對公司經營活動不構成影響。

國務院於2017年7月發文《中央企業公司制改制工作實施方案》,要求所有央企在2017年年底前完成公司制改制。此前,已有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東方航空、中國國航等相繼宣布集團母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企業改制為國有獨資企業,並完成相應更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977

中國基建港口更名 欲打造臨港物流圈

中國基建港口(01719.HK)近日公布,擬將公司名稱更改為“中國通商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通商集團”)。這是繼今年初公司登陸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後的又一重大調整。

據了解,中國基建港口自2015年開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業務模式由提供傳統的集裝箱、散貨和件雜貨裝卸及倉儲等港口碼頭服務,擴展至從事港口建設及營運、港口及倉庫租賃、提供物流服務、臨港加工貿易及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等為一體的臨港綜合服務。

新名稱將更能準確反映公司戰略方向及業務重心。更名後的“中國通商集團”將立足中國、面向全球市場,圍繞大通商、大物流、大貿易、大基建的發展格局,建設以港口為紐帶的開放式現代物流體系,並提供基礎設施及國際貿易服務,旨在打造中國最大的內河港口物流體系及構建國內領先的臨港物流生態圈。

公司2017年財報顯示,集團實現收入2.34億港元,同比增長13.24%;毛利1.09億港元,同比增長9.4%。近年來,集團新建、收購了4個新碼頭和多個物流園區,2017年公司集裝箱比上年增長27%。

中國基建港口有關負責人表示,立足長江中上遊既有領先的港口運營優勢,集團將繼續以新建、租賃、合資、托管等形式,完善運輸網絡,提升綜合港口服務及營運效率等優勢,發展通江達海的中國內河港口業務。同時加速轉型建立集港口物流、臨港加工、臨港基礎建設及倉儲、金融等服務為一體的現代臨港物流生態圈,形成基於獨特商業模式的核心競爭力。

事實上,隨著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的深入,長江航運亦進入新時代。長江沿線各地都在加碼推進航運建設,以期釋放發展新動能。以武漢為例,圍繞全面建成武漢長江航運中心,該市將通過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漢江蔡甸漢陽閘至南岸嘴航道整治工程,實現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航道通航條件明顯提升,常年可通行2000噸級船舶;武漢船舶交易服務中心通過引入船舶交易經紀人、船舶價格評估等機構進駐,形成集中、有形的船舶交易市場;港口貨物吞吐能力達到2億噸,其中集裝箱通過能力500萬TEU(標準集裝箱單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