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余曉光,外部骨骼機器人研究!

來源: http://xueqiu.com/5277310522/31500759

2014-09-05 余曉光 $ReWalk Robotics(RWLK)$

余曉光,2014年9月 RWLK,EKSO,TYO.7779

福布斯雜誌近期有篇關於醫療設備的文章,改變世界的10大先進醫療企業,以色列占了5個,而Rewalk就是其中之一。Rewalk是一家以色列的外部機械骨骼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可以讓下肢癱瘓病人從輪椅上站起來恢複行走,我看了CBS NEWS對美國第一位Rewalk家庭使用者的采訪錄像,Rewalk所提供的價值是徹底顛覆性的,除了恢複部分健康人的生活能力,降低長期坐輪椅對健康的威脅,Rewalk對心理上的正面意義非常大。可以在平行視力與人交流,站起來擁抱家人,健康人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對癱瘓患者來說卻永遠無法體驗了。但是現在Rewalk讓這一切又回來了。Rewalk除了給患者本人帶來巨大好處,還大大緩解了病患家人的監護壓力,視頻中患者和家人都激動的流淚。

Rewalk今年六月底拿到了針對個人銷售的FDA認證後火速上市,可謂抓緊一切機遇快速發展,在Rewalk之前,美國粉單市場已經上市的EKSO做相似的產品,EKSO有很強的政府背景,美國國防部,洛克希德馬丁都是其投資者,技術起源於伯克利。股價表現這些年一路下跌,但因為Rewalk的刺激,8月29日那天暴漲23.16%。



Rewalk介紹

Rewalk Robotics預計9月第二周內上市(當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應該已經上市),發行股票數量3百35萬股,價格14-16美金。Rewalk當前生產兩款產品,Rewalk個人,Rewalk康複。Rewalk個人針對單一病人量身設計,讓病患可以在家和社區使用。Rewalk康複是針對治療中心設計,可以提供很有價值的運動和康複療程。Rewalk康複當前在美國和歐盟的治療中心推廣,Rewalk個人2012年底拿到歐盟CE認證,2014年6月通過FDA認證,Rewalk是第一款通過FDA認證的個人使用產品。Rewalk的技術是使用體感芯片,撲捉患者的肢體動作,幫助行走。Rewalk通過電池驅動關節部位的電機,在行走過程可以感知用戶重心的變化。除了行走,Rewalk可以幫助用戶起立,坐下,上下樓梯。用戶使用Rewalk可自行完成安裝和拆卸。



Rewalk 產品圖解

Rewalk在醫療使用的臨床表現為提供物理治療方式,包括減緩癱瘓導致的肢體疼痛、肌肉痙攣、幫助腸道消化系統蠕動、加快新陳代謝。因為Rewalk在使用過程中的這些優勢,公司相信Rewalk會降低脊柱癱瘓病人的醫療保養支出。Rewalk是Dr. Amit Goffer通過10年時間開發而成的,而Dr.Amit本人就是一個癱瘓病人。截止2014年8月1日,公司共銷售出62臺Rewalk康複和19臺Rewalk個人版。88%的訂購來自客戶,12%來自機構和測試機構。截止8月1日,共培訓400位Rewalk用戶和2萬小時使用時間。

公司的商業計劃就是讓產品進入康複中心,醫院和其他康複機構,讓設備參與到癱瘓病人的長期康複和健康維護中,在此基礎上,推廣產品。根據美國癱瘓協會統計,87.1%的病人在離開醫院後康複保健通過在家解決。當前主要銷售的產品是Rewalk康複,而商業推廣未來的重點是Rewalk個人。

當前Rewalk在以色列的Yokeneam,馬薩諸塞州的馬爾堡市,和德國柏林有公司。從Rewalk對自己業務的描述上,技術上的優勢主要是設備通過體感芯片,對用戶的移動進行分析,提供更接近於一般步行的體驗(YOUKU視頻里Rewalk的使用者看起來行走與健康人沒有差別,並且穿戴可自行完成)。另外Rewalk今年6月通過FDA對個人銷售,這是一個大大的領先優勢。要知道EKSO只是通過了FDA醫院使用的認證,另外一家日本企業Cyberdyne還在申報階段,Rewalk認為FDA的認證起碼給公司兩年的領先推廣時間。

安川電機是公司的主要股東和合作夥伴,安川是世界領先的機器人自動化企業,也作為公司在亞洲市場的主要推廣商。從我的角度理解安川電機作為亞洲的推廣商並不合適,因為安川是一家傳統的機械生產商,而與通常的醫療設備是完全兩個系統,尤其是中國市場,要是哪家醫藥企業有心拿下國內的分銷權,更利於產品的推廣。Rewalk的代工企業是新美亞。Dr. Amit Goffer是公司的創始人也是CTO,從1997年就開始研發Rewalk,Rewalk產品有良好的使用體驗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創始人本身就不幸癱瘓,這是一個與疾病對抗,最終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質量也給千萬同樣不幸的患者改善生活質量的勵誌故事。

根據美國脊柱病協會統計,2013年美國有27萬3千人存在脊柱損傷的問題,生活需要借助輪椅。每年新增1萬2千人。其中4萬2千人是退伍受傷軍人,他們有資格在全國24個治療中心接受免費康複治療。根據美國脊柱數據中心的統計,造成脊柱損傷最多的是摩托車,占全部病患的36.5%,下落摔傷占28.5%,暴力事件14.3%,運動損傷9.2%。80%是男性患者,公司預計美國有20萬人是潛在用戶。

FDA認證

因為Rewalk通過了FDA for person的認證,是同類型器材中唯一可以在家使用的。公司視為重要競爭優勢,我請教了醫療方面的專家,Rewalk拿的FDA是一類,申報期只用90天,申報的產品功能是電動運動器械。FDA作為一個競爭優勢,從申請上看並沒有多少壁壘,但如果申請那麽簡單而Rewalk的競爭對手卻沒有認證,從某種成面上說明公司設備的使用便利性優於競爭對手,達到家庭個人使用的級別,因為如果EKSO的設備也是可以讓個人在家使用,也可以申請這個FDA for person,而不是2012年申請的FDA for hospital。



Rewalk設備銷售,2014年上半年一共16臺,收入94萬5千美金,平均每臺設備5.9萬美金。


截止今年8月1日,Rewalk有雇員63位,19個在美國,33個在以色列,還有11位在德國。雇員的主要是銷售和市場推廣。按照IPO推介時候的價格計算(14-16美金/股),Rewalk估值1.6-1.84億美金,低於之前的3億美金估值。

關於EKSO的競爭

EKSO是美國的一家企業,創立於2005年,2014年上市(OTC),總部設在Richmond,CA. 擁有70個雇員, 2012年就拿到FDA醫院使用許可,2014年上半年,EKSO對65家治療中心銷售了80臺設備。從產品線上,ESKO因為有美國國防部背景,所以在軍事、民用、救援、醫療進行了多方位的嘗試。





ESKO 2012年一季度上市了兩款醫療外機械骨骼之外,其他類別的產品都處於開發狀態,醫療個人版SCI-HOME MODEL離上市還有一段距離,這也給了Rewalk推廣一定的時間優勢。軍用產品已經交付原型機,工業型號的開發也進入交付前狀態,如果ESKO可以拿到美國國防部的訂單,收入將大幅增長。軍事型號的合作方是洛克希德馬丁,根據統計,美國伊拉克和阿富汗士兵中超過35%的骨骼肌肉損傷來自超負荷負重。EKSO的產品可以提供20公里的負重續航里程。



另外EKSO還積極與美國特種部隊合作開發下一代外部機械骨骼(鋼鐵俠)。EKSO是當前與美國特種部隊合作的唯一一家企業,紅色部分將是由EKSO開發。



在工業化方面,EKSO也有布局,尤其是在重型機械操作上,可有效的保護操作人員,這個市場是介於人工-機器人之間的“半人半機器人”模式,如果這個市場打開,那麽會是另一個巨大的潛在增量。



從EKSO的產品布局上,可以看出比Rewalk跟多元,但Rewalk在醫療方面做的更深入,Rewalk下一代產品,Rewalk –Q可以讓四肢癱瘓的病人“站起來行走”,之前美國演超人的男演員因為勁椎受傷,導致脖子以下癱瘓,Rewalk –Q就是針對此類病人設計。從網上我找到一段關於這兩家企業產品從購買者角度的差異: 從治療中心選擇設備的角度更看重設備的易穿戴程度,這樣可以讓不同的患者快速的換穿設備。雖然Rewalk的設備所提供的功能EKSO無法相比,Rewalk可以上樓梯,在傾斜的路面行走。設備的感應來自患者自身的動作而不是治療師手上的遙控器,但是從治療中心的角度依然選擇了EKSO。因為EKSO更容易在不同體型和患者之間穿戴。EKSO更專註於治療中心的推廣,Rewalk通過治療中心推廣,更進一步把產品銷售到患者家中。畢竟87%的患者都是自行在家休養,並沒有被治療中心覆蓋。


上圖EKSO的設備需要外部控制。


上圖Rewalk的設備通過感應器感知用戶動作,站立,坐下通過手部無線腕表控制。

從2014年上半年銷售額可以算出EKSO的設備價格在5.5W美金,與Rewalk的價格5.9萬美金差不多。


另外還有一家在日本企業Cyberdyne,今年三月份上市後最低點到目前上漲超過300%。這家日本企業目前也在積極驗證FDA,產品線是三家企業里最全的。很多產品看起來跟小時候日本動畫里的未來世界一樣。Cyberdyne的產品是通過對腦電波發出的肌肉電流感應控制機器,技術路徑高大上,另外對於物理康複病人,Cyberdyne的設備還可以通過感應大腦信號,加強肢體對大腦信號反饋的強度,從而實現治療效果。


CYBERDYNE (TYO:7779)

從產品上看Cyberdyne跟EKSO一樣,走全產業發展路徑,但是設計上比較美觀,顯得科技感十足。CyberDyne的機器骨骼叫HAL。下邊這個是醫用版本。當前只在除日本以外的德國市場推廣。


下邊這些是非醫療版本。HAL當前的設備只提供給醫療機構使用,並不銷售給個人。





可支持局部肢體的康複性鍛煉,設備電池時間2小時。

下邊這個HAL全身設備還處於研發狀態。


HAL救援型號(研發狀態),帶有全身冷卻系統,穿戴只需一分鐘,可以適應各種災難救援環境。

HAL的負重背部支撐型號(研發狀態)。可以緩解人體在舉起重物時背部所受的壓力。

要想獲得更多信息可以訪問:http://www.cyberdyne.jp/english/

分析總結:

從以上三家企業可以看出,外部機械骨骼的時代已經到來,因為市場的潛在需求非常大,醫療、軍事、工業、救援、民用都有其發揮的領域。從醫療產品的深入開發上,Rewalk目前領先,畢竟FDA for Person敲開了27萬癱瘓患者的美國零售大門,還有更大的物理康複和治療中心市場有待覆蓋。EKSO和CyberDyne產品線更全,除了醫療領域,還在企業、軍事多條道路上發展。我個人理解初創型的企業更適合集中資源單點突破,這也是為什麽Rewalk的商業化進展單品類目前領先,當然Rewalk的創始人本身就是癱瘓患者對產品得設計和理解肯定是更加深入,研發時間1997年就開始早於對手。如果Rewalk的產品可以加入美國醫療保險認證,那麽費用被保險覆蓋,不但利於患者,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也有這個主動性,一個癱瘓病人在美國的整個醫療周期開支在140-400萬美金,Rewalk設備可以改善癱瘓病人的健康情況將有利於減少後續醫療保健費用。

EKSO的產品因為有國防部和軍事企業支持,只要原型機被證明可行而獲得美國軍方的訂單,那將會是非常值得關註的投資標的。Cyberdyne的技術路徑和上邊兩家差異很大,日本企業往往在技術初期很強,但在市場推廣和應用上過於保守,固步自封,錯過了行業高速發展階段。從投資的角度可以EKSO和Rewalk都進行配置,畢竟外部機械骨骼無論在以上那個領域,所帶來的效率提升和病人生活改善,都是前所未有的。


公共微信:Gives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43

以色列公司成蘋果新技術大贏家[轉帖] 余曉光

來源: http://xueqiu.com/5277310522/31527625

作者 大衛•沙曼 2014年09月14日$On Track Innovations(OTIV)$

蘋果支付系統是以色列On-Track Solutions公司的得意之作。在蘋果公司發布新產品和技術之際,該公司將憑借其手機錢包技術坐等盈利。

連接到三星智能手機上的oti WAVE 系統(圖片來源:供圖)

以色列技術蘋果公司電子支付在蘋果公司發布最新產品和技術之際,以色列一家公司將憑借其中一項技術坐等盈利。On-Track Solutions(oti)公司在手機錢包市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蘋果支付系統正是其得意之作。隨著蘋果公司宣布將為iPhone6、6+以及蘋果手表配置用於手機支付的新型近場通信(NFC)技術,oti公司表示其可以通過安裝配件使舊版蘋果手機實現同樣的功能。

該技術已足夠讓投資商在納斯達克將oti的股票競出高價。周三,oti股票一度漲了約75%,最終在交易日收盤時回落。

盡管沒有蘋果在周三發布的產品如蘋果手表和iPhone 6那般“奪目”,但蘋果支付系統或將像其他蘋果設備一樣引起轟動。如今出現了很多手機錢包技術,包括強大的谷歌錢包平臺。但和2001年出現iPod之前的MP3播放器和數字音樂市場一樣,手機錢包還未達到鼎盛時期。如果以史為鑒,蘋果在錢包市場的出現,正如其在數字播放器及音樂市場的出現,將從根本上改變該市場。

原因之一是即使在發布該平臺之前,蘋果已經在賣力和零售商簽訂使用該平臺的協議。除了美國258家蘋果零售店,美國部分主要零售商也將計劃支持蘋果支付系統,包括布盧明代爾百貨公司、迪士尼專賣店、迪士尼樂園、杜安里德藥店、梅西百貨、麥當勞、絲芙蘭、史泰博、賽百味、沃爾格林、全食食品超市、OpenTable、帕尼羅面包、星巴克和塔吉特百貨等等。這還僅僅是個開始。

該平臺可支持大多數美國大型銀行發行的信用卡,包括美國銀行、第一資本銀行、花旗銀行和富國銀行。據蘋果首席執行官提姆•庫克(Tim Cook)稱,美國83%的信用卡購買量是由這些銀行經手的。

新版蘋果手機將配置近場通信磁道。近場通信是主要用於手機支付系統中的一項通信技術。用戶只需將手機頂部對準近場通信感應器並在手機上的指紋識別器感應指紋即可,無需輸入平時信用卡交易使用的身份密碼和CCV號碼。該系統除了指紋外,還提供了數重保險,並且手機中不會留下任何數據。支付信息將從蘋果服務器上以加密的形式提取。

截至2013年底,美國約有6000萬部在用蘋果手機。當然,這其中不包括iPhone 6系列手機。該公司認為,雖然本周末iPhone 6系列開始銷售後可能會出現數以百萬計的買家,但oti提供的近場通信支付技術很可能會受到舊版蘋果手機用戶的追捧。oti WAVE是可插入蘋果耳機插座的一個配件,在基於Java軟件的一個安全芯片上運行,為第三方開發商提供了開放應用程序接口(API)。因此,任何使用蘋果支付系統的應用都有適合oti系統運行的模塊。

該系統采用先進的安全技術以確保交易安全進行,並通過了各大支付公司如Visa和萬事達的審核。oti表示,WAVE也能單獨在蘋果手機中進行快捷支付,比如支付交通費用。此外, WAVE已在多個國際金融機構中使用,並在移動運營商以及公共交通集團中開始試點使用。

近場通信插件是oti的另一項蘋果技術。該插件由一層通過SIM卡連接蘋果手機運行系統的近場通信天線薄膜構成。該天線折疊於蘋果手機後部,凡是合格的後蓋都能保護其免受損壞。目前,全球數家移動運營商正在試用該產品,oti稱其“精巧得恰如其分”。

oti首席執行官奧弗•茲普曼(Ofer Tziperman)表示:“隨著iPhone 6的發布,oti WAVE配件為現有版本的蘋果手機和平板實現近場通信支付功能提供了先進且性價比高的解決方案。蘋果對近場通信技術的采用不僅證明了我們的立足足夠長遠,對該技術的投資非常值得,也證明了我們合作夥伴以及客戶的眼光。”

“我們希望內置近場通信的iPhone 6和蘋果手表能夠擴大無幹預自助市場對近場通信感應器的需求。”他補充道,“經各大支付公司認證,我們擁有著最全面、性價比最高的技術,在迅速發展的市場中仍處於有利位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17

垂直電商Wayfair即將上市! 余曉光

來源: http://xueqiu.com/5277310522/31900706

余曉光 2014年9月29$Wayfair(W)$



Wayfair是美國的家居電商,10月2日IPO,發行價格$25-$28美金,發行股票1100萬股。代碼:W。



Wayfair創立於2002年5月,有7000家供應商給旗下5個品牌提供商品。Wayfair的客戶群體是35-65歲,年家庭收入6萬美金-17.5萬美金的女性。從公司從2002-2011共銷售13億個訂單。公司收入從2002年的770萬美金增長到2011年的5.17億美金,複合增長69.2%。2013年全年銷售額9.15億,2014年上半年銷售4.69億,同比增長75%。移動平臺銷售增長迅速,2014年上半年27.9%的訂單來自移動平臺,相比2013年同期的移動平臺占比21.3%。


Wayfair 2013年虧損1550萬美金,2014上半年虧損5140萬美金,虧損擴大主要來源於廣告支出。



市場空間
美國家裝市場2013年市場規模2330億美金,每年成長2.3%,預計到2023年市場規模2970億美金。在線占有率2013年7%。Wayfair的客戶70%是女性,在美國有1.58億女性,其中6300萬介於35-65歲,這是Wayfair的目標客戶。

美國有730萬人口屬於“千禧的一代”,年齡介於18-31歲。根據市場調查,29%千禧一代的客戶習慣在網上購物,相比戰後嬰兒潮的比例只有12%(48-66歲)。隨著千禧的一代人口步入結婚生育期,美國網絡購物的人口比例會持續增長。

美國移動電子商務手機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150億美金,預計成長到2018年的350億美金,平板電子商務市場預計從2013年的260億美金增長為2018年的960億美金,年複合增長29.9%。占整體在線購物市場從2013年的15%增長為30%。

Wayfair的活躍用戶2012年是120萬,2013年成長61%到210萬。2012年共送貨180萬個訂單,2013年成長85.2%達到330萬個訂單。平均每單價格2012年是300美金,2013年成長為322美金,到2014年上半年上漲到332美金。

因為Wayfair的模式是直接連接供應商和客戶,所以庫存很少。2013年營業額6.73億美金,只有1140萬庫存。截止2014年6月底,公司的運營開支,網站維護費用占收入的4.7%。

成長策略
持續推出領導家居品牌,目前公司有Wayfair.com, Joss &Main, AllModern, DwellStudio 和 Birch Lane,持續發新的品牌是公司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增加公司品牌的曝光率,意在吸引更多新的客戶。公司在2012年9月針對Wayfair 推出全國性的電視廣告,針對joss & main的廣告在2013年十月推出。另外在網絡展示廣告,搜索廣告,社交媒體上都會持續推廣。

2013年Wayfair客戶重複購買比例為47.2%,相比2012年只有37.4%的回頭客。2012年之前Wayfair的主要服務美國地區,目前Wayfair在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法國,奧地利,愛爾蘭,新西蘭都有覆蓋,2013年國際收入4150萬美金,占比4.5%。

截止2014年8月底,公司有雇員2104人,總部設立在波士頓。歐洲總部設在愛爾蘭。

估值
根據今年Wayfair的增長情況,預計2014全年收入12億美金以上。如果用Zulily對比,Zulily今年2季度增長幾乎100%,今年預計收入達到6億美金,當前市值超過50億美金。 唯品會預計2014年收入40億美金,市值當前超過110億美金。但是無論唯品會還是Zulily相比Wayfair都是盈利的。按照Wayfair的發行價$25-$28,IPO市值在20-23億美金之間。

ps:假期後見!

個人投資微信公共號碼:Gives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716

趙曉光:我眼中的矽谷(附最新推薦組合)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15

趙曉光:我眼中的矽谷(附最新推薦組合)
作者:格隆匯 趙曉光


連續多年走強後,電子行業今年出現明顯分化,傳統的電子白馬股如A股的歌爾聲學等都陷入了調整,這樣的背景下,要在電子行業投資中獲取超額收益,如果沒有前瞻性的眼光把握產業拐點、深度理解企業價值,那是很難的。格隆匯會員、來自安信電子的趙曉光以及他的團隊通過國際化視野實現多市場電子行業的比較,最先挖掘了蘋果產業鏈的新機會,並推出了環旭電子等牛股,在海外市場方面,及時發掘了比亞迪電子,aac,maxwell,中芯國際,himax等的投資機會。本期格隆匯將分享趙曉光矽谷之行後的收獲和思考,把脈電子行業的趨勢和方向:

趙曉光:我眼中的矽谷

我們節前與幾家智能手機創始人和互聯網企業創始人一起在矽谷從硬件到軟件系列調研,我們會見特斯拉創始人Elon Musk,蘋果前CEO,Twitter、Airbnb、Pinterest CEO,楊致遠先生,蘋果、谷歌和Facebook核心人士,同時我們拜訪多家知名風投,與華美半導體協會交流,收獲良多,引發思考良多,總結如下:

1,從企業角度還是從消費者角度思考產品?

我們過去的思維,太多是從自身產品,盈利模式和業務增長角度思考,我們在與矽谷企業家們交流發現,從改善消費者角度思考產品是他們的共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是抱著改善人類的初衷做產品的,一方面,任何產品都是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另一方面,以人為本的思考問題才能拓寬業務渠道,實現客戶價值深度挖掘。以前我們總是擔心一個問題,即使做起來,沒有盈利模式怎麽辦?事實證明,在互聯網的廣度深度下,只要掌握用戶,盈利模式應運而生。

2,硬件領域創新趨勢?

與華美半導體協會交流,硬件創新趨勢體現在兩方面,傳感器、虛擬顯示和智能控制滿足隨時隨地傳感、隨時隨地顯示和隨時隨地控制的需求;但總而言之,由於大陸供應商快速崛起,矽谷創業類半導體公司出現減少趨勢,向大的全球性ic企業集中,華源協會早起發起人都已回國創業。視頻數據處理與挖掘和人工智能技術是矽谷和斯坦福大學目前的焦點!

3,中國互聯網和美國互聯網的區別?

中國互聯網創新走在前面。中國企業的特點是一哄而上,羊群效應。在制造業,中國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成本創新將產品成本下降70-90%,最終為社會謀福利,但企業最後所盈無幾,太陽能是典型案例。互聯網行業一樣的一擁而上,激烈競爭和低利潤率逼迫企業更前瞻的模式創新,導致中國互聯網企業競爭能力更強。而互聯網和制造業的不同在於,互聯網可以通過a業務鎖定用戶的入口,通過更為高大上的b業務賺錢。這進一步反向激烈了互聯網企業的創新。我們在facebook,twitter交流,他們對國內移動互聯網發展充滿興趣。

4,創意和技術的關系?

即使在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相關人員都認為未來科研的重點在於如何從用戶思維更好的創意,信息技術只是手段。目前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熟到一定程度,想法、創意和資源整合能力更為重要。斯坦福大學成立設計學院,矽谷幾個互聯網新貴都是設計學院畢業的。矽谷的產品設計企業大受歡迎。我們過去的文化,重技術輕創意,因此傳統觀點無法接受“idea”可以創造百億市值的事實,但未來必須接受,因為決定價值的是消費者。只是更多考慮產品周期和平臺周期。

5,跨學科的融合全面展開?

從高校到產業,跨學科結合如火如荼,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學生同時要選擇傳統學科,跨產業的融合與合作,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的趨勢明顯。從投資角度,傳統行業估值低的優勢體現出來,是我們未來挖掘的重點。這也是BAT在各個領域打造生態系統的原因。

6,大眾和小眾的關系?

企業準確定位非常重要。企業面向兩類用戶,一類大眾用戶,可延展性不強,核心盈利模式是規模效應;一類小眾用戶,規模不大但粘性強,可深度拓展。過去我們思維聚焦於大眾用戶,其實近年在矽谷成功的企業,反而聚焦於5%-10%的用戶群體。矽谷人士看來,對國內走大眾路線的小米和小眾路線的oppo印象最深。

7,大企業和小企業的關系?

為什麽未來不是大企業壟斷?核心是人的因素,大企業註定無法壟斷人才,我們看到無論是矽谷的新勢力企業,多數都是從谷歌、蘋果、亞馬遜加盟,特斯拉也不例外,互聯網新貴亦然,國內互聯網企業亦然,大企業無法一統江湖。而從消費者角度,由於消費者需求的動態變化和多樣性,也導致不斷出現滿足新需求的企業。因此,在BAT一統江湖的時代,未來在各個邊界,還是會不斷出現新的模式和用戶體驗的企業。

8,B2C和B2B的互聯網化的區別?

很多觀點認為B2C的下一輪是B2B的互聯網化。我們比較消費者和企業的效應函數不同。企業的效用可以精確計算,消費者不可以。在工業領域經過充分競爭和計算,利潤空間已經壓縮至正常資本回報率水平;而消費者領域大量中間環節,信息不充分,而消費者選擇多樣性導致存在大量空間。因此相比B2B互聯網化,大數據是未來更大的空間,通過大數據替代傳統企業在管理運營的采購、人力、財務、市場等管理成本,是更可靠的方向。大數據的核心是數據來源和數據挖掘,而不是數據處理,這是未來考評企業價值的核心。

9,為什麽平臺是強大的?

平臺的第一層意義在於做的越早,用的人越多,性能越好,用的人越多。第二層意義在於從服務提供方和接受方看,受眾越多,服務提供方聚合效應越強,因此服務接收方更多。airbnb即是典型案例,驢友越多,房源加盟的越多,因此導致驢友越多。從這點看,蘋果未來的移動支付系統和健康醫療系統符合此特征。

10,中國企業的崛起?

中國企業的崛起體現在三個層面,其一,中國廣闊的市場;其二,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其三,華人在矽谷的地位大幅提升,在幾個互聯網巨頭,隨處可見華人工程師。斯坦福大學去年錄取學生,40%是華人。這批華人精英對回國創業和與國內企業合作充滿興趣,對於中國企業技術趕超提供基礎。

11,國內白馬巨頭的新成長?

我們本次調研歌爾聲學矽谷分公司,與從蘋果,鴻海加盟的負責人交流,公司未來與Facebook,谷歌的nest,亞馬遜等互聯網巨頭在遊戲機,智能家居,虛擬顯示上系列產品合作,並開始為特斯拉等汽車供貨,從新產品密集研發周期看,歌爾聲學新一輪成長周期即將開始。

本次矽谷行程只是開始,我們未來每年將組織2次矽谷和以色列考察交流,為國內企業更好全球化貢獻力量。

最新推薦組合

智能系列:

虛擬顯示:利達光電,歌爾聲學,水晶光電(投行項目暫不能覆蓋)

傳感器:歌爾聲學,碩貝德,大立科技

智能控制:金龍機電

光電系列:美亞光電,聚飛光電,大族激光,中航光電,光韻達

軍工系列:中航光電,振華科技,大立科技

蘋果系列:歌爾聲學、大族激光、立訊精密、欣旺達(目前正在停牌中,複牌繼續推薦)和金龍機電,關註超聲電子、伊頓電子、德賽電池、環旭電子等

半導體系列:振華科技,晶方科技,長電科技,興森科技

如果只推薦三家公司,我們綜合安全性、代表性和行業空間,推薦歌爾聲學、美亞光電和利達光電(水晶光電投行項目短期不能覆蓋)。(作者供職於安信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891

趙曉光:矽谷之行的思考和重點關註 徐闖

來源: http://xueqiu.com/5147622946/32214546

■我眼中的矽谷:我們節前與幾家智能手機創始人和互聯網企業創始人一起在矽谷從硬件到軟件系列調研,我們會見特斯拉創始人 ElonMusk,蘋果前 CEO,Twitter、Airbnb、Pinterest CEO,楊致遠先生,蘋果、谷歌和 Facebook 核心人士,同時我們拜訪多家知名風投,與華美半導體協會交流,收獲良多,引發思考良多,總結如下:

  1、從企業角度還是從消費者角度思考產品?

  2、硬件領域創新趨勢?

  3、中國互聯網和美國互聯網的區別?

  4、創意和技術的關系?

  5、跨學科的融合全面展開?

  6、大眾和小眾的關系?

  7、大企業和小企業的關系?

  8、B2C和 B2B 的互聯網化的區別?

  9、為什麽平臺是強大的?

  10、中國企業的崛起?

  11、國內白馬巨頭的新成長?

  ■最新推薦及重點關註組合

  智能系列:

  虛擬顯示:利達光電,歌爾聲學

  傳感器:歌爾聲學,碩貝德,大立科技

  智能控制:金龍機電

  光電系列:美亞光電,聚飛光電,大族激光,中航光電,光韻達

  軍工系列:中航光電,振華科技,大立科技

  蘋果系列:歌爾聲學、大族激光、立訊精密、欣旺達(目前正在停牌中,複牌繼續推薦)和金龍機電,關註超聲電子、伊頓電子、德賽電池、環旭電子等

  半導體系列:振華科技,晶方科技,長電科技,興森科技

  如果只選三家公司,我們綜合安全性、代表性和行業空間,推薦並建議重點關註歌爾聲學、美亞光電和利達光電

  ■風險提示:系統性風險

  我們節前與幾家智能手機創始人和互聯網企業創始人一起在矽谷從硬件到軟件系列調研,我們會見特斯拉創始人 Elon Musk,蘋果前 CEO,Twitter、Airbnb、Pinterest CEO,楊致遠先生,蘋果、谷歌和 Facebook 核心人士,同時我們拜訪多家知名風投,與華美半導體協會交流,收獲良多,引發思考良多,總結如下:

  1,從企業角度還是從消費者角度思考產品?

  我們過去的思維,太多是從自身產品,盈利模式和業務增長角度思考,我們在與矽谷企業家們交流發現,從改善消費者角度思考產品是他們的共性,多數成功的企業家是抱著改善人類的初衷做產品的,一方面,任何產品都是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另一方面,以人為本的思考問題才能拓寬業務渠道,實現客戶價值深度挖掘。以前我們總是擔心一個問題,即使做起來,沒有盈利模式怎麽辦?事實證明,在互聯網的廣度深度下,只要掌握用戶,盈利模式應運而生。

  2,硬件領域創新趨勢?

  與華美半導體協會交流,硬件創新趨勢體現在兩方面,傳感器、虛擬顯示和智能控制滿足隨時隨地傳感、隨時隨地顯示和隨時隨地控制的需求;但總而言之,由於大陸供應商快速崛起,矽谷創業類半導體公司出現減少趨勢,向大的全球性 ic 企業集中,華源協會早起發起人都已回國創業。視頻數據處理與挖掘和人工智能技術是矽谷和斯坦福大學目前的焦點!

  3,中國互聯網和美國互聯網的區別?

  中國互聯網創新走在前面。中國企業的特點是一哄而上,羊群效應。在制造業,中國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成本創新將產品成本下降 70-90%,最終為社會謀福利,但企業最後所盈無幾,太陽能是典型案例。互聯網行業一樣的一擁而上,激烈競爭和低利潤率逼迫企業更前瞻的模式創新,導致中國互聯網企業競爭能力更強。而互聯網和制造業的不同在於,互聯網可以通過 a 業務鎖定用戶的入口,通過更為高大上的 b 業務賺錢。這進一步反向激烈了互聯網企業的創新。我們在 facebook,twitter 交流,他們對國內移動互聯網發展充滿興趣。

  4,創意和技術的關系?

  即使在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相關人員都認為未來科研的重點在於如何從用戶思維更好的創意,信息技術只是手段。目前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熟到一定程度,想法、創意和資源整合能力更為重要。斯坦福大學成立設計學院,矽谷幾個互聯網新貴都是設計學院畢業的。矽谷的產品設計企業大受歡迎。我們過去的文化,重技術輕創意,因此傳統觀點無法接受“idea”可以創造百億市值的事實,但未來必須接受,因為決定價值的是消費者。只是更多考慮產品周期和平臺周期。

  5,跨學科的融合全面展開?

  從高校到產業,跨學科結合如火如荼,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學生同時要選擇傳統學科,跨產業的融合與合作,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的趨勢明顯。從投資角度,傳統行業估值低的優勢體現出來,是我們未來挖掘的重點。這也是 BAT 在各個領域打造生態系統的原因。

  6,大眾和小眾的關系?

  企業準確定位非常重要。企業面向兩類用戶,一類大眾用戶,可延展性不強,核心盈利模式是規模效應;一類小眾用戶,規模不大但粘性強,可深度拓展。過去我們思維聚焦於大眾用戶,其實近年在矽谷成功的企業,反而聚焦於 5%-10%的用戶群體。矽谷人士看來,對國內走大眾路線的小米和小眾路線的 oppo 印象最深。

  7,大企業和小企業的關系?

  為什麽未來不是大企業壟斷?核心是人的因素,大企業註定無法壟斷人才,我們看到無論是矽谷的新勢力企業,多數都是從谷歌、蘋果、亞馬遜加盟,特斯拉也不例外,互聯網新貴亦然,國內互聯網企業亦然,大企業無法一統江湖。而從消費者角度,由於消費者需求的動態變化和多樣性,也導致不斷出現滿足新需求的企業。因此,在 BAT 一統江湖的時代,未來在各個邊界,還是會不斷出現新的模式和用戶體驗的企業。

  8,B2C和 B2B 的互聯網化的區別?

  很多觀點認為 B2C 的下一輪是 B2B的互聯網化。我們比較消費者和企業的效應函數不同。企業的效用可以精確計算,消費者不可以。在工業領域經過充分競爭和計算,利潤空間已經壓縮至正常資本回報率水平;而消費者領域大量中間環節,信息不充分,而消費者選擇多樣性導致存在大量空間。因此相比 B2B 互聯網化,大數據是未來更大的空間,通過大數據替代傳統企業在管理運營的采購、人力、財務、市場等管理成本,是更可靠的方向。大數據的核心是數據來源和數據挖掘,而不是數據處理,這是未來考評企業價值的核心。

  9,為什麽平臺是強大的?

  平臺的第一層意義在於做的越早,用的人越多,性能越好,用的人越多。第二層意義在於從服務提供方和接受方看,受眾越多,服務提供方聚合效應越強,因此服務接收方更多。airbnb 即是典型案例,驢友越多,房源加盟的越多,因此導致驢友越多。從這點看,蘋果未來的移動支付系統和健康醫療系統符合此特征。

  10,中國企業的崛起?

  中國企業的崛起體現在三個層面,其一,中國廣闊的市場;其二,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其三,華人在矽谷的地位大幅提升,在幾個互聯網巨頭,隨處可見華人工程師。斯坦福大學去年錄取學生,40%是華人。這批華人精英對回國創業和與國內企業合作充滿興趣,對於中國企業技術趕超提供基礎。

  11,國內白馬巨頭的新成長?

  我們本次調研歌爾聲學矽谷分公司,與從蘋果,鴻海加盟的負責人交流,公司未來與Facebook,谷歌的 nest,亞馬遜等互聯網巨頭在遊戲機,智能家居,虛擬顯示上系列產品合作,並開始為特斯拉等汽車供貨,從新產品密集研發周期看,歌爾聲學新一輪成長周期即將開始。

  本次矽谷行程只是開始,我們未來每年將組織 2 次矽谷和以色列考察交流,為國內企業更好全球化貢獻力量。

  最新推薦及重點關註組合

  智能系列:

  虛擬顯示:利達光電,歌爾聲學

  傳感器:歌爾聲學,碩貝德,大立科技

  智能控制:金龍機電

  光電系列:美亞光電,聚飛光電,大族激光,中航光電,光韻達

  軍工系列:中航光電,振華科技,大立科技

  蘋果系列:歌爾聲學、大族激光、立訊精密、欣旺達(目前正在停牌中,複牌繼續推薦)和金龍機電,關註超聲電子、伊頓電子、德賽電池、環旭電子等

  半導體系列:振華科技,晶方科技,長電科技,興森科技

  如果只選三家公司,我們綜合安全性、代表性和行業空間,推薦並建議重點關註歌爾聲學、美亞光電和利達光電(趙曉光、鄭震湘、邵潔/安信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335

第十屆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余曉光演講紀要 余曉光

來源: http://xueqiu.com/5277310522/32700914

余曉光:非常感謝雪球給我提供這次機會,可以跟大家分享我的投資心得。

    我在過往幾年一直在東方港灣負責海外市場投資的工作。去年是美國的大牛市,指數上漲30%多,我們的海外市場投資漲了百分之百。今年3月份,我出來自己創業,做自己的海外基金。今天在這里跟大家分享我今年操作的具體案例。

   

今年截止到目前的收益率是100%。這個收益率看起來還可以,但從具體的案例來說,做到這樣的收益率,從我的角度來說,年底有很多可以總結的地方,尤其是很多可以完善的領域,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在投資操作上還是有很大改善的空間。我今年做的主要是科技類的、互聯網類的、醫療設備類的、新能源類的股票。

   

在這里具體談談三個今年參與投資的案例。GOPRO這個股票是美國新股IPO里面今年漲幅前三位的股票,上市價格是26塊錢左右,最高的時候漲到98。我這幾年的投資特點是領先於市場看到投資機會。我之所以看到GOPRO這個公司,是因為我本身是玩兒潛水的人。GOPRO這個設備的主要應用,像老外會玩兒一些極限運動,他們玩兒滑雪、滑翔傘、沖浪,GOPRO滿足了個人穿戴拍攝的需求。它的創始人就是在巴厘島玩兒沖浪時靈感出現研發GOPRO的。美國的明星企業在上市的時候,因為美國商業化程度很高,這個公司的上下遊都是值得挖掘的。GOPRO的上遊公司是安霸,主要做視頻芯片。GOPRO上市之後安霸也從20多漲到40多美金。GOPRO商業模式上,在我看來是粉絲商業模式。玩兒極限運動的人,比如玩兒沖浪、越野的摩托車,特別厲害的高手,把一些很獨特視角的視頻傳到Youtube上。GOPRO的銷量和Youtube的點擊率是高度吻合的。

   另外GORPO開發了新的應用場景,在座很多人都看過《來自星星的你》,都教授有一個細節是可以讓時間靜止,攝像機從左打到右的三維視覺就是用GOPRO拍攝的,攝影利用一個環型的影架,幾十臺GOPRO同時拍攝,後期處理出這樣的效果。

    《爸爸去哪兒》也是大家看過的。只要大家留意一下很特殊的無法站人或者是角度很偏的場景,都可以在里面看到GOPRO的應用。還有《國家地理》《探索發現》等等。GOPRO是去年美國在攝像機領域銷售排名第一的設備。公司上市的時候,所產生的資本沖擊感是爆發性的。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設備企業,是賣小東西的,這個東西只賣300美金,可能也賺不到很多錢。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說,它通過內容拉動銷量,是可穿戴攝像設備。包括未來在視頻頻道上,加自己的廣告,或者是輔助配件的銷售,對GOPRO的價值認知可能會更立體一些。

    接下來是蘋果。從去年11月,蘋果的增轉折點是它和中國移動簽訂了合作協議。蘋果在2013年的全球市場中,增長最好的是日本市場。因為二季度的時候跟日本最大的電信運營商DOCOMO簽訂了合作協議,DOCOMO的用戶是6千萬,而中國移動的用戶是7個多億。我當時就覺得這肯定是特別不得了的事。哪怕今年沒有特別顛覆性的產品,中國移動的合作也會對銷售提供很大的幫助。

    我也順便挖掘了蘋果產業鏈的幾家公司,一個是InvenSense,目前我是看空這個公司,9月的時候給的目標價是15塊錢以下。前幾天發完財報之後跌了24%,,昨天晚上收盤價是15.6左右。InvenSense我今年做了兩個方向,一個是做多,一個是做空。因為深圳是全球最大的硬件制造和銷售基地,盡管在美國上市的小公司,3億、5億美金的公司,如果努力,都可以在深圳找到它的代工企業或者是銷售處,獲取到一些領先於美國的資料和信息。當時我非常清楚它是要進蘋果產業鏈的,對銷售拉動非常大。後來在蘋果iphone6發布會之後,因為一些內部的原因,導致我對它的觀點發生了徹底的扭轉。所以我後來一直做空它。

    另外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是GTAT,它現在是處於破產清算的狀態。我是中國最早研究這家公司的人,去年11月份的時候,我就在雪球上寫了研究報告。今年有很多藍寶石A股的資產重組的概念股,都是由這個公司引發的。

    我當時關註到GTAT是因為我一直做新能源板塊的研究。中國在2012年的時候,有80%的多晶矽爐是它提供的。我當時在看光伏的論壇,看到GTAT和蘋果簽訂了5.7億美金的協議,幫蘋果做藍寶石的玻璃。它的市值非常小,只有10億美金左右,如果作為蘋果的供應商,直接的對手就是康寧,而康寧的市值有200多億美金,這肯定是有巨大潛力的。但在發布會之前,我對蘋果沒有用藍寶石是有預期的,所以身邊投資GTAT的也沒有因此受損。但我沒有想到的是它居然會破產。現在來看,它的管理層欺騙了投資者,也欺騙了蘋果。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今年我一直在做蘋果的期權。蘋果公司的體量非常大,做它的正股,配一些倉位,今年可能漲30%、40%,如果買10個點或者是20個點,對帳戶的拉動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選擇期權交易,從公開市場二季度前購買期權到發布會前是漲了7倍。這段時間,我一直跟身邊的朋友說,今年只要抓住蘋果這一個投資機遇,今年收益50%以上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你所付出的倉位風險是非常低的。

    Rewalk這個公司要感謝雪球,我是在雪球上看到這個公司的。我一直在做科技類和醫療設備類的公司,所以對這類企業非常敏感。在它上市前半個月,我已經做好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報告,但我一直不敢發出來。因為它發行的股份太少了,才300多萬股,發行價是14-16塊錢,盤子非常小。在它上市第一天的時候,我掛單的時候,顯示的價格是12塊錢,我心里還咯噔了一下。如果這個東西這麽好,為什麽發行價定低。但還是按照原定計劃下單,我完全沒有想到它從12塊錢漲到43塊錢只是用了2天而已。它還有日本和美國的競爭對手。美國的EKSO這個公司我也買了,因為它跟美國國防部簽訂了機械骨骼的合作協議。它本身有三個產品線。Rewalk只是針對下半身癱瘓的殘疾人。

    這三家公司,GOPRO從26塊錢漲到98塊錢,蘋果的期權是7-8倍的收益,Rewalk從12塊錢漲到43塊錢。這些機會,今年如果你看到了,也努力抓住了。做到了100%收益,算是非常正常的水平。

   

這個目錄是我自己今年寫的研究報告,在雪球上都可以看到,包括新浪博客。投資一半運氣,一半努力,首先把50%屬於自我努力的部分做到100%或者更高才能等待運氣降臨。1月3號,我就寫了篇文章非常看好今年蘋果的表現。很多時候,當你發現一個上市公司,你買它的理由,事後來看都是滑稽可笑的。可能就是一拍腦袋,或者是生理上的反應,情緒化的東西。我之所以寫這些文章,除了記錄自己在過程中的一些想法,另外我的工作是完全獨立的,現在也是出來創業,是沒有人監督我的工作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的分析非常認真詳細的寫出來,貼到一些公共的媒體上。我把這些文章貼出來以後,有一些專家看到以後,他可能反駁我,這樣我就進步了。

   

這些年來,如何發現潛在的巨大投資機遇,這個PPT里總結了一些心得。首先是宏觀環境。過往幾年,有一個大前提,美國是一個大牛市,從2009年到現在,已經牛了5年的時間,這是宏觀環境,投資者無法脫離宏觀環境去做投資。

    另外就是行業階段,是初創期、成熟期,還是衰退期。這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個衰退期的行業找到一個有爆發力的股票,難度非常大,你的投入產出是不成比例的。

    另外就是這個公司的位置,它是有獨一性的還是普遍性的。國內很多蘋果產業的公司都是在產業鏈末端,都在加工制造環節。報紙上說蘋果手機賣600美金,國內只賺幾美金。你在這個位置,就只能賺幾美金。你又不掌握專利,又不掌握高端芯片制造,大頭肯定是別人賺去了。

    另外我還要考慮資產在不同風險環境下的定價機制。如果大家長期關註美股的話,當時美股光伏泡沫破裂的時候跌得非常慘,大概是2011年到2012年。PE高的時候是十幾、二十倍,低的時候是0.9倍。當時國內的企業都是跌了90%以上的。我自己給設定了交易的計劃,美國最大的光伏企業,全球獲利最高的first Solar,股價是130美金。我自己跟自己說,它跌到90%的話,我就買這個公司。後來它真跌到十幾塊錢的時候,我就不敢買了,因為A123破產了。同樣一個公司,PE波動範圍可以在十幾倍到零點幾倍之間,資產在不同的風險偏好下,給出的溢價差別是非常大的。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奇虎。我們也是比較早就開始投資,大概是22、23塊錢的時候。在奇虎搜索出來前一天,還在讓公司加倉,當時是17塊美金左右。奇虎在上半年漲到120美金。100美金的時候,大家是看多的。前段時間跌到60美金,大家不敢買。同樣一個公司,收入可能還在繼續高增長,為什麽100多美金大家看多,而60多美金的時候不敢買呢?作為投資者,需要思考這些問題,而不是單純的說這個公司的業績線性的增長,它的股價就線性的上漲。投資不一定是線性的邏輯關系。

    我個人總結,資產價格+資產質地=潛在收益。資產價格每個人判斷都不一樣,你覺得是黃金,別人就覺得是狗屎,這來自認知的差異。

    認知的差異是分成三個層面的。膚淺的認知是針對市場而言的,像Rewalk這個公司,作為剛上市的企業,市場對它的認知比較少,關註的人也少,你就可能在價格比較低的時候買到。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開盤價格就90多美金,這就是公允和過度的認知。

    假設資產價值是獨立的,市場對這個東西是膚淺認知,對資產價值的評估形成價值窪地,就有可能潛在提供高收益。公允的認知等於資產價值被資本市場公平的對待,很難提供超額回報的。過度認知,市場一邊倒的好,認知價值高於實際價值。現在只要誰跟我說什麽公司閉著眼買,買這家公司就像買現金一樣,離股票調整也不遠了,市場對企業過度認知,預期太高的話,投資者很難在這家企業上取得超額回報。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投資成功的核心是增加你的認知能力。資本市場上的很多人是不賺錢的,很多人是有時候賺有時候虧,真正一直能賺錢的,而且是有邏輯性的賺錢,你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而這個方式要被不同的行業和公司的投資被證明是有效的。從我的角度來講,認知能力的差異對我來說非常有效。一個公司,第一眼看上去,別人可能看到了表面的產品,而我看到了它背後的商業價值。這個是導致投資最終結果的關鍵。

    說到有什麽好的方式,除了多讀書和接觸新事物以外,放下自己先入為主的偏見,並沒有其他的方式。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里。

   

    主持人:非常感謝余先生帶來的演講。

   

    提問:現在奇虎的價格還是60多美金,是可以買呢,還是不可以買。

   

    余曉光:我通常會要求我所買的潛在標的未來會有一個特別大的成長性,或者說特別大的空間。從目前我了解到的,包括我之前寫的文章《奇虎的困獸之鬥》這篇文章里已經寫得非常清楚。如果在這個位置買,除非你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新的巨大市場,有潛在的貨幣化優勢。而不是現在被百度、騰訊壓著,下面還有獵豹去蠶食他的傳統市場。在這樣兩面夾擊的狀態,奇虎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全新領域,而現在我看不到,所以還是保持中立的觀點。

   

    提問:我以前也是從事TMT行業的,我有一個問題,你能找到TMT的行業,但我怎麽把握,掌握1倍,或者是掌握多少,怎麽把握退出機制。

   

    余曉光:首先是你對這個公司未來潛在的發展研究不充分,漲了1倍,你就覺得差不多了,那是心理成面的因素。而它未來可以漲50倍,還是100倍,這個空間你沒有想明白。我身邊有很多特別出色的投資者,每個人承受壓力的溫度是不一樣的。在海平面,水在100度的時候燒開了,在青藏高原,可能70度就燒開了。另外就是看你的心理承受能力,這個需要自己去鍛煉。一個是外部判斷,一個是內部抗壓能力。

   

    提問:我很欽佩你買科技股。我平常做的價值投資比較多,在科技股上有些疑惑。一個初創企業,看它的PE、PB,就是買點賣點的問題。看PE、PB,開始挺嚇人的,到了後期,真的漲起來了,它的PE、PE又往下掉。你是怎麽把握買點、賣點和怎麽估值的。

   

    余曉光:這個問題很好。做基金私募很多年的老一代的投資者都問我這個問題。就是互聯網,包括TMT行業的新公司是如何估值的。首先你要理解美國的資本市場和中國的資本市場是非常不一樣的。美國的資本市場是完全市場化的,而中國是家長制的。當一個中國公司上市的時候,要經歷各種各樣的嚴格審批,商業模式相對成熟。美國的二級資本市場充當了很多PE,VC的角色。美國大量制藥企業,產品還在FDA的一期、二期,離上市還有幾年、十幾年的,都在資本市場上待著,而且會受到投資者的追捧。這段時間,埃博拉病毒爆發,美國專門研究埃博拉病毒的公司漲得很好,產品還在FDA的二期。美國市場做了很多PE和VC的事。很多公司的把握,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你拿傳統的PE的估值方法,包括凈利潤、PS,它對傳統企業比較適用,而對科技類的是不太適用的。像Rewalk這種公司,它今年的銷售收入才100萬美金,市值大概是3、4億美金了。首先是因為這個產品通過了美國FDA對個人銷售的認證,可以面向龐大的個人市場銷售,這說明產品的應用處於行業領先。對手不太容易仿制。中國的情況是今天你做出一個新的東西,明天就有人可以仿制。為什麽美國的公司敢買這種企業,因為他們對文化知識產權的保護讓初創的企業有時間去發展。產品一旦做出來以後,可以吃很長時間的紅利。美國藥廠的專利藥,一個療程賣幾千,幾萬美金,專利保護的期間內,可以產生大量收入。從而讓前期研發成本回收和盈利投入到新品的研發。投資TMT新興企業,首先還是要判斷這個公司做的產品是否有巨大的市場,而這個市場目前是非常低效的,而它的產品是顛覆式的,突破性的,包括像特斯拉。當時33塊錢的時候,市值40億美金的規模,完全是虧的。它現在是做起來了,但今年的銷售量也才35000臺。從PE、利潤的角度來看,怎麽可能給它那種價格呢?但它所對應的傳統公司,都是市值五六百億的大公司。如果短期你搞不清楚公司價值,那麽看看它的對手是誰。特斯拉做汽車這個行業,它先天就具備了成長為大象級別的企業,一旦成功,肯定最終不是貓貓狗狗的級別。當企業還處於幼年期的時候投資,雖然傳統的估值方式無法去衡量科技類企業的現金價值,但是通過未來市場和企業自身產品前景的分析,是可以了解企業的社會價值,從而敢於投資這些初創期的科技類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481

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四大家族SWOT分析 余曉光

來源: http://xueqiu.com/5277310522/32806403

來源:自動化控制器

  日本和歐洲是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兩大主角,並且實現了傳感器、控制器、精密減速機等核心零部件完全自主化。

  日本工業機器人產業通過滿足具有國際性競爭力的汽車、電子/電機產業等企業使用者之嚴苛的要求,以及銷售實績與專門技能的累積,已經成為全球的領導者。在經過了日本國內市場激烈的價格競爭後,也獲得了國際性的價格競爭力。目前家用機器人也處於優勢地位。

  歐州工業機器人和醫療機器人領域已居於領先地位。美國積極致力於以軍事、航天產業等為背景的開發或創投企業,體現在系統集成領域,醫療機器人和國防軍工機器人具有主要優勢。

  亞洲制造業冠軍聯盟負責人、東莞機器人技術協會高級顧問羅百輝表示,從全球角度來看,目前歐洲和日本是工業機器人主要供應商,ABB、庫卡(KUKA)、發那科(FANUC)、安川電機(YASKAWA)四家占據著工業機器人主要的市場份額。2013年四大家族工業機器人收入合計約為50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約50%。

  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ABB、發那科、庫卡、安川電機最初起家是從事機器人產業鏈相關的業務,如ABB和安川電機從事電力設備電機業務、發那科從事數控系統業務,庫卡一開始則從事焊接設備業務,最終他們成為全球領先綜合型工業自動化企業,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掌握了機器人本體和機器人某種核心零部件的技術,最終實現一體化發展。

  四大家族除了發那科綜合毛利率接近50%,其余毛利率水平基本在25-30%左右。四家凈利潤水平相差較大,發那科凈利率達25%,ABB為7%,庫卡和安川電機僅為2-3%。從歷史數據看,過去十年四大家族PE水平保持在20-30倍左右。

一、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發那科(FANUC)

  日本發那科公司(FANUC)是當今世界上數控系統科研、設計、制造、銷售實力最強大的企業之一。1956年,FANUC品牌創立。1971年,發那科數控系統世界第一,占據了全球70%的市場份額。1976年發那科公司研制成功數控系統5,隨後又與SIEMENS公司聯合研制了具有先進水平的數控系統7,從這時起,發那科公司逐步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專業數控系統生產廠家。掌握數控機床發展核心技術的發那科,不僅加快了日本本國數控機床的快速發展,而且加快了全世界數控機床技術水平的提高。

  截至2013年末,發那科公司市值約300億美元(註:2014年6月1日市值為400億美元),收入約60億美元,同比下滑7%,凈利潤約14億美元,同比下滑13%。公司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盈利能力。長期毛利率在40%以上。截至2013年末,工廠自動化設備、金屬加工機械、機器人本體收入占比分別為40%、36%、24%。

  發那科工業機器人業務2013年收入約為14億美元。發那科機器人產品廣泛應用在焊接、裝配、搬運、鑄造、噴塗、碼垛等不同生產環節,滿足客戶不同需求。

  自1974年,發那科首臺機器人問世以來,發那科致力於機器人技術上的領先與創新,是世界上唯一一家由機器人來做機器人的公司。發那科機器人產品系列多達240種,負重從0.5公斤到1.35噸,廣泛應用在裝配、搬運、焊接、鑄造、噴塗、碼垛等不同生產環節,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2008年6月,FANUC成為世界第一個突破20萬臺機器人的廠家;2013年,FANUC全球機器人裝機量已超33萬臺,市場份額穩居第一。

  發那科工業機器人的優勢在於:

  1)、非常便捷的工藝控制,可以實現對噴塗參數的無級調整,在生產過程中也可修改噴塗參數手腕動作靈活,高加速度,對提高小型工件噴塗節拍非常高效和同類型機器人相比,發那科機器人采用獨有的鋁合金外殼,機器人重量輕,加速快,日常維護保養方便;

  2)、和同類型機器人相比,FANUC機器人底座尺寸更小,為客戶采用更小的噴房提供了更好的解決方案;

  3)、發那科機器人的空心手腕可以讓油管,氣管布置更加便捷,大幅減少了噴房保潔工作量,為生產贏得時間;

  4)、發那科機器人獨有的手臂設計,讓機器人可以靠近噴房壁安裝,機器人保證高度靈活生產的條件下也不會與噴房壁幹涉。

二、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ABB

  ABB位列全球500強,是電力和自動化技術的領導企業。ABB致力於在增效節能,提高工業生產率和電網穩定性方面為各行業提供高效而可靠的解決方案。ABB的業務涵蓋電力產品,電力系統,離散自動化與運動控制,過程自動化,低壓產品五大領域。ABB由兩個歷史100多年的國際性企業-瑞典的阿西亞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勃法瑞公司(BBCBrownBoveri)在1988年合並而來。它與中國的關系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的1907年。當時ABB向中國提供了第一臺蒸汽鍋爐。1974年ABB在香港設立了中國業務部,隨後於1979年在北京設立了永久性辦事處。

  截至2013年末,公司市值約610億美元,收入約為418億美元,凈利潤約為28億美元。截至2013年末電力產品、電力系統、離散自動化與運動控制、低壓產品、過程自動化產品收入占比分別為22%、19%、21%、18%、20%,每項業務收入占比均在20%左右。

  ABB機器人業務2009年收入約為10億美元,2005年-2009年維持在10-16億美元左右,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約5%左右。(註2010年後機器人產品被歸類為離散自動化與運動控制。)2005-2008年公司機器人毛利率約在0%-5%左右,2009年由於金融危機原因大幅虧損,毛利率-18%。

  在眾多的機器人生產商中,ABB作為佼佼者之一,致力於研發、1974年,ABB公司發明了世界第一臺六軸工業機器人,ABB生產機器人已有40年的歷史,ABB已經在瑞典、挪威和中國等地設有機器人研發、制造和銷售基地。1994年,ABB的機器人開始進入中國,早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汽車制造以及汽車零部件行業。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逐步向一般行業擴展,如醫藥、化工、食品飲料以及電子加工行業。2006年ABB全球機器人業務總部落戶中國上海。機器人產品在中國的本土化生產,更加凸現了這家國際巨商紮根中國的決心。

  憑著ABB公司多年來強大的技術和市場積累,憑著向客戶提供全面的機器人自動化解決方案,從汽車工業的白車身焊接系統,到消費品行業的搬運碼跺機器人系統,即以汽車、塑料、金屬加工、鑄造、電子、制藥、食品、飲料等行業為目標市場,產品廣泛應用於焊接、物料搬運、裝配、噴塗、精加工、拾料、包裝、貨盤堆垛、機械管理等領域。

  對於機器人自身來說,最大的難點在於運動控制系統,而ABB的核心技術就是運動控制。運動控制技術是實現循徑精度、運動速度、周期時間、可編程、多級聯動以及域外軸設備同步性等機器人性能指標的重要手段。通過充分利用這些重要功能,用戶可提高生產的質量、效率及可靠性。

  ABB對運動控制技術的重視由來已久。早在1994年,ABB就推出了新一代具有TrueMove和QuickMove功能的機器人。TrueMove可確保機器人的運動路徑與編程路徑嚴格相符,而不論其運行速度及路徑幾何形狀如何。QuickMove則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自動優化型運動控制功能,可確保機器人動作任何時候都達到最高的速度和加速度,從而最大程度縮短周期時間。第二代TrueMove和QuickMove功能引入了更精確的動態模型以及優化循徑速度和加速度的新方法,進一步提升了ABB機器人性能。

  ABB一直強調機器人本身的柔性化,強調ABB機器人在各方面的一個整體性,ABB機器人在單方面來說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就整體性來說是很突出的。比如ABB的六軸機器人,單軸速度並不是最快的,但六軸聯動以後的精度是很高的。

三、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安川電機(Yaskawa)

  安川電機株式會社創立於1915年,公司是有近百年的歷史專業電氣廠商。公司AC伺服和變頻器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一。安川電機目前主要包括驅動控制,運動控制,系統控制與機器人四個事業部。截至2013年末,安川電機公司市值約32億美元,收入約38億美元,同比下滑8%,凈利潤約0.8億美元,同比下滑20%。截至2013年末,公司運動控制、工業機器人、系統工程和驅動控制四項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47%、36%、12%和4%。

  世界上最活躍的安川工業用機器人“莫托曼”(MOTOMAN),是在半導體工業中受到高度評價的超級機電產品。公司給它們增加系統工程技術,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安川的機器人里面的控制用的是伺服,因此具有非常好的性能。截至2011年,公司機器人累計銷售量超過23萬臺。

  安川是以系統工程開始起家的,是從系統產品發展起來的。安川擁有先進的系統工程技術,可以滿足大規模的車間及公共事業設備的時代需求,為當代社會實現便利的生活提供廣泛的解決方案。

  安川的變頻器事業部作為驅動器的專業專家,為客戶提供豐富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安川變頻器擁有從通用到專用的豐富的系列產品,這些產品廣泛地活躍在節能以及機械自動化領域。並且能夠針對客戶從工業到民用的各種各樣的需求,提供最佳解決方案。

  安川電機工業機器人業務2013年收入為13億美元,同比增長4%,收入占比36%。2013年公司機器人毛利率約為8%,高於公司整體毛利率水平4%。

  安川電機自1977年安川電機年研制出第一臺全電動工業機器人以來,已有30多年的機器人研發生產的歷史,旗下擁有Motoman美國、瑞典、德國以及SyneticsSolutions美國公司等子公司。

安川電機具有開發機器人的獨特優勢,作為安川電機主要產品的伺服和運動控制器是機器人的關鍵部件。自1997年,運用安川特有的運動控制技術開發出日本首臺全電氣式工業用機器人“MOTOMAN”以來,安川電機相繼開發了焊接、裝配、噴塗、搬運等各種各樣的自動化作業機器人,並一直引領著國內外工業機器人市場。其核心的工業機器人產品包括:點焊和弧焊機器人、油漆和處理機器人、LCD玻璃板傳輸機器人和半導體晶片傳輸機器人等。是將工業機器人應用到半導體生產領域的最早的廠商之一。

  多功能機器人Motoman是以“提供解決方案”為概念,不斷生機勃勃前進著的安川電機機器人產品系列在重視客戶間交流對話的同時,針對更寬廣的需求和多種多樣的問題提供最為合適的解決方案,並實行對FA.CIM系統的全線支持。

  截至2011年3月,本公司的機器人累計出售臺數已突破23萬臺,活躍在從日本國內到世界各國的焊接、搬運、裝配、噴塗以及放置在無塵室內的液晶顯示器、等離子顯示器和半導體制造的搬運搬送等各種各樣的產業領域中。

  安川電機常州工廠於2012年7月25日動工,2013年6月投產。起初,常州工廠的生產能力設定為每年6000臺,但是隨著市場對產業機器人的需求猛增,安川電機決定把在華產業機器人生產規模倍增至1.2萬臺,投資額也從17億日元增加至40億日元。

四、全球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庫卡(KUKA)

  庫卡集團是由焊接設備起家的全球領先機器人及自動化生產設備和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之一。庫卡的客戶主要分布於汽車工業領域,在其他領域(一般工業)中也處於增長勢頭。庫卡機器人公司是全球汽車工業中工業機器人領域的三家市場龍頭之一,在歐洲則獨占鰲頭。在歐洲和北美,庫卡系統有限公司則為汽車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的兩家市場引領者之一。庫卡集團借助其30余年在汽車工業中積累的技能經驗,也為其他領域研發創新的自動化解決方案,例如用於醫療技術、太陽能工業和航空航天工業等。

  截至2013年末,庫卡公司市值約16億美元,收入約24億美元,同比增長5%,凈利潤約0.77億美元,同比增長8%。截至2013年末,公司系統集成業務和工業機器人本體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58%、42%。

  庫卡為純工業機器人公司,業務包括工業機器人和系統集成,工業機器人業務2013年收入為10億美元、系統集成為13億美元。

  2013年庫卡機器人本體營業毛利率約10%,系統集成營業毛利率為5%。KUKA機器人公司在全球擁有20多個子公司,其中大部分是銷售和服務中心。KUKA在全球的運營點有:美國,墨西哥,巴西,日本,韓國,臺灣,印度和歐洲各國。庫卡公司工業機器人產量超過1萬臺,至今在全球安裝了超過10萬臺工業機器人。

  庫卡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冶金、食品和塑料成形等行業。KUKA的機器人產品最通用的應用範圍包括工廠焊接、操作、碼垛、包裝、加工或其它自動化作業,同時還適用於醫院,比如腦外科及放射造影。

  KUKA機器人早在1986年就已進入中國市場,當時是由KUKA公司贈送給一汽卡車作為試用,是中國汽車業應用的第一臺工業機器人。1994年,當時作為國內汽車龍頭企業的東風卡車公司以及長安汽車公司,分別引進了KUKA的一條焊裝線,隨線安裝的機器人都達數十臺,KuKA機器人開始大批量進入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10

投資世界的幾個維度 余曉光

來源: http://xueqiu.com/5277310522/33187701

2014-11-22 余曉光 投資匯

2014年底的兩部大片,《超體》《星際穿越》,都在通過量子物理的世界,試圖擴展觀眾理解世界的維度,三維的世界可以很好的理解二位的世界,而我們所處的四維世界,從五維的角度去看待,時間和空間,這些無法突破的屏障會變的“可控”,雖然理解量子物理不同的維度對日常的生活並沒有“實際”意義,畢竟我們不能回到昨天去購買一張今天頭獎的彩票,但是對所處環境基於更高維度的理解,可有效提升我們面對當前維度困難的能力,而投資上理解不同的維度何嘗不是一個道理。

投資的一維

在一維世界的投資里,只有單一公司的概念,“好公司等於好投資”這一句被喊爛的口號,對涉股市未深的初哥有很大的迷惑作用,任何試圖把投資簡單化和教條化的方式最終都是以虧損為代價。在一維世界的投資中,公司的好壞代表了投資的唯一真理,一家今天好明天好後天好的公司,理應世世代代好下去。一維投資里另外一口號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一部分”。這句引述巴菲特的話,可沒有建立在巴菲特早年作為積極價值投資者,在尋找到股價低於凈資產價值的企業,然後購買到足夠影響董事會的股份,推動公司釋放之前被壓制的價值。一般投資者根本不存在購買股票份額足以影響公司決策的地步。所以低於凈值產的股票,也許會一直低下去。

投資的二維

對於二維投資者,除了公司的概念之外,還增加了價格的維度。一個公司的股票值多少錢,每個人因為認知能力不同會各有差異。如果一個公司的股票價格與實際價值形成很大的價值窪地,並且在大多數投資心中形成了共識,那麽投資者行為本身就會縮小這個價值窪地。而其他投資者會在更高的價格接貨是因為公司的價值也在資產註入或價值從塑中被一路擡高,股票的價格上漲除了公司價值被人為提升之外是因為投資相信自己會以更高的價格賣給其他投資者,直到價值提升的的手段用盡無法吸引新增的追捧者,股票的價格會掉頭走向崩塌。索羅斯的反身性就是對此種行為很好的解釋。

投資的三維

三維的投資世界,除了公司,價格的因素,還包括了外部環境。無論哪國的農民都不會在冬季播種,而不少投資者在好公司+好價格(好價格不完全等於便宜價格)的判斷下博觸底反彈的時候,迎來的往往是深套不起。這就好像農民只看氣溫決定播種一樣,要知道秋天和春天總會有一段溫度一致的時候,而秋天的寒風預示著寒冬的來臨,而春天的低溫是在招攬夏季的暖風。一個公司所處的行業發展階段,而這個階段在時代中的位置。決定著這家公司的管理層是在逆水行舟還是順風啟航,如果把喬布斯放在煤炭,鋼鐵這樣的行業里,他還會產生現在這樣的社會影響力麽?

投資的四維

在四維世界的投資者里,除了好公司,好價格,外部環境之外,還多了一個時間的概念。任何事物在做出選擇的時候都無法逃避時間對其後果的放大。正確的行為時間是你的朋友,錯誤的行為,時間會折磨的你生不如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時間就是驅動事件向你所設想的方向運作的“東風”。只要持有一個企業時間足夠長,那麽所有能想到不能想到的黑天鵝都會飛到你的池塘里。一個公司在10年之中上漲十倍,前三年下跌,中間三年震蕩,後三年漲了10倍。一個對時間有判斷能力的投資者前邊六年應該忙其他投資,而只在最後三年介入。投資上除了要避免做最後一個進場的接盤俠,也不要做死在沙灘上別人眼里的“前浪”。

投資的五維

五維的投資者,除了公司,價格,宏觀,時間之外多了一個維度叫風險。風險自身有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系統性風險。只要你一直做投資,那麽像08年那種經濟危機一定會碰到,對於這種風險並不需要有過多的恐懼,因為系統性風險是盈虧同源。除非避免進入股市,如果不是這種風險一定會碰到。風險的第二個維度是個人風險,主要是投資者本身不具備識完整的投資能力和良好的心智控制力,這需要多年的苦學和修煉,付出大量心血和學費,才能達到一個市場的平均水平。在一般領域如果平均線是50%,但是在投資領域肯定不會有50%的人在賺錢,之前看期貨里有個統計,90%虧損,8%盈虧平衡,2%盈利。股票也許沒那麽難,但是長期盈利的比例不會超過10%。風險的第三個維度來自10%里那些盈利投資者的盈利策略。這種風險叫做成功依賴癥。當投資者找到在一段時間表現優秀的投資策略那麽很容易對此深信不疑並且被盈利吹脹自信。要知道一個停止的鐘表一天還準點兩次,投資策略的有效性在投資策略失效前,是很難鑒別是真有價值可以持續進化還是只符合了特定時期投資環境的產物。對於五維投資者,如何對待這三種風險,是其專業能力的有效體現。

投資的第六維

投資本身是一門關於選擇的藝術,如何對未來做出最好的決策,是圍繞投資者日常工作的核心。而最好的選擇並不一定只出現在股票市場。股票市場只是現實經濟中的合資格參與者通過證券交易的方式體現其內在價值變化的一個工具平臺。而投資者如果真的擁有一個發現投資機遇的眼睛,那麽在傳統的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領域都會發現值得投資的行業或人。而全球經濟分工越來越明確,獨立生存的現代經濟體已不存在,每個國家,行業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當美國政府年中要廢除存在了幾十年的禁止原油出口的法案時,其已經預示著原油價格的長期下跌信號,以此延伸出頁巖氣和新能源兩個行業的巨大利空。單單一個原油市場的信號,就可延伸出好幾條不同行業和國家市場的投資策略。而這個周期觸發的起點是2011年日本核危機後,日本國內核電機組全部停止,德國也宣布了其廢除核能計劃,除了導致釉價連跌數年,也引發了這幾年的光伏,風能投資熱情。擁有六維角度的投資者對市場擁有牽一發而動全局的思維能力。可以憑借單一市場的信息,延伸出在不同國家,不同市場,不同交易工具的盈利策略。並且可以用對沖手段降低總倉位風險的同時,用倉位中低比例高杠桿的交易工具把撲獲的收益做大。

投資的第七維
http://xueqiu.com/5277310522/33195831


總結:獨立的深度思考能力對投資者的重要性。就好比廚師要有一個對味覺敏感的舌頭,外科醫生要有一個鎮定的雙手一樣必不可少。投資的六個維度,每一個維度都必須作為上一個維度的疊加。理解投資的不同維度,並努力學習駕馭不同維度所需的知識,努力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提煉經驗,是專業投資者的日常必修課。

微信公共號碼:gives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74

投資裡的第七個維度 余曉光

來源: http://xueqiu.com/5277310522/33195831

2014-11-22 余曉光 投資匯


其實昨天寫的投資里的六個維度最後第七維度打了省略號,本想留作各方猜想待以後再做記錄。不知想寫完六個維度今日淩晨躺在床上腦洞大開,對第七個維度的投資靈感顯現,今日記錄下來,以待日後反思之用。

《投資世界的幾個維度》
http://xueqiu.com/5277310522/33187701


前邊所寫的投資1-6個維度都是從投資者作為一個主體,通過自我思維作為外部條件反射的篩選器,對外部世界進行感知。而第七個維度的投資差別,會從外部世界感知,反射回到投資者本身的內部世界。當一個投資者努力在市場過濾發掘幾十倍的大牛股的時候,大牛股其實也在過濾著投資者。只要做過幾年港股的人,基本都買過騰訊,一個漲了180多倍的股票。而在騰訊上賺了10倍以上的人,寥寥無幾。當投資者通過各種指標,分析宏觀產業趨勢,與公司重要人士耐心交流,股票(投資價值)本身也許再做著同樣的事情過濾著投資者。投資者的差異像每個人有不同的長相一樣,獨此一份。同樣一個股票,有人賺有人虧,但有極少數人賺了幾十倍。這極少數人,就跟市場上極少數大牛股一樣,呈不規則分布。投資者通過事後歸納法總結牛股的“共同性”,大牛股同樣在考驗著投資者的品質,是否擁有罕見的內在品質,可以把外部的機遇通過深邃的內部世界完整的沈澱下來,是形成第七個維度差異的關鍵因素。就好比有的人抹牛油只塗表面一層,而極少數人會把整塊牛油融化,讓自體如海綿般的吸收全部精華,待冷卻後自己就成了那塊牛油。第七個維度,從投資者以自我為載體過濾外部世界的機遇,反射回到了外部世界通過市場機遇過濾投資者的內在品質。努力之上拼運氣,運氣之上拼天賦,而天賦之上拼的是內部的容量。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如浮萍一掠而過,還是長期積累留存下來並反複提煉,是造成第七個維度差異的關鍵,看待第七個維度就好像喜馬拉雅山下看山頂一樣,看得到而上不去,而如何對待並追求第七個維度,我唯一可以想到的是,樹立崇高並長期的目標,確保一路上方向的正確性,並且腳踏實地的走好腳下的每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75

關於奢侈品手袋市場迄今最好的深度分析 by《華麗誌》撰稿:範卉 余曉光

來源: http://xueqiu.com/5277310522/33449716

《華麗誌》特約撰稿人簡介:範卉,奢侈品行業和股票分析師,任職於法國巴黎銀行股權投資總部-在2013年全球機構投資者排名中,法國巴黎銀行奢侈品行業分析組名列第一。範卉畢業於歐洲排名第一的巴黎高等商學院 (HEC Paris),擁有國際金融和國際風險管理雙碩士學位,精通中英法三國語言。

-------------------

在過去十年里,以手袋為主的皮革制品以 11%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遙遙領先於奢侈品行業整體 5%的增長。與此同時,其在全球奢侈品總銷售額的占比也從 2003年的 10%上升到了 2013年的 17%。相較於其他奢侈品類別而言, 我認為手袋市場未來的前景還是很樂觀的。但我們也必須意識到手袋市場變得越來越擁擠,競爭越來越激烈!

手袋品牌的細分市場


手袋市場變的越來越擁擠

上世紀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可以說 Louis Vuitton 和 Gucci兩大品牌共同主導著奢侈品牌手袋市場。而 Hermès 和 Coach 則分別壟斷著上圖中“高端”和“大眾”兩個細分市場。

隨著 Prada 和 Burberry的快速崛起,Louis Vuitton 和 Gucci開始喪失市場份額,從2003年的三分之一下降到 2013年的四分之一。

與此同時,其他高端品牌(如Bottega Veneta,Céline),和高級時裝品牌(如,Chanel,Dior,Valentino和Saint Laurent)也先後加入手袋市場的競爭,與Hermès搶占高端客戶。

同樣,很多輕奢品牌的出現 (比如,Michael Kors, Tory Burch,Kate Spade, Longchamp, Furla等等) 也威脅到 Coach多年來在大眾市場的壟斷地位。

皮具市場份額 – 2004 (里圈)與2013(外圈)對比



手袋行業的競爭態勢正在發生變化

更快更新!

過去,“經典款”是品牌一季又一季主要的銷售和利潤來源。而現在各個公司都加快了推出新產品的速度,因為消費者的衣櫃越來越滿而且他們的選擇也越來越多。

奢侈品牌 – 經典款手袋



Louis Vuitton – 2013年四月到2014年五月推出的新款手袋



在時尚雜誌投放廣告的的手袋品牌和款式數量過去十年大幅增長:



同店銷售增長更重要!

大的奢侈品品牌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過分依靠開新店來支持銷售增長。過快過多地增加新銷售點使得投資回報率下降,更嚴重的是,品牌過度的曝光使得其產品喪失了奢侈品應有“獨特性”。自從2013年開始,很多品牌就已經開始減少甚至停止開設新店。

奢侈品零售店數量及同比增長(%)



(品牌包含:Prada, Miu Miu, Burberry, Hermes, Gucci, Bottega Veneta, Saint Laurent, Louis Vuitton, Coach)

前幾年消費者過度的追捧使得如今 Louis Vuitton 和 Gucci 陷入僵局。 盡管他們試圖通過減少 logo產品的數量和提高價格來提升品牌形象,但卻一直未見明顯成效。不斷提價,使得他們不得不放棄部分中產階級消費者,以此來減少低價位產品的銷售。

Gucci 手袋銷售按價格劃分(%)



然而,奢侈品牌的些舉措導致中等價格區間出現了巨大的空白,使得大批的輕奢品牌進入手袋市場。比如 Coach和 Michael Kors就是在這段時期迅速成長起來的。美國輕奢品牌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實現利潤最大化。於是我們隨處可見這些品牌的店面,而且在幾乎所有的打折村都可以找到他們!

比較而言,歐洲的品牌有更長遠的發展目標且更謹慎。因為他們的 CEO或董事長大多是品牌的直接擁有者,而不像美國公司那樣從外面雇用的更看重短期目標的管理者。

其實,像 Coach這種經營戰略最終產生的負面影響(Michael Kors在未來也很有可能遇到同樣的風險)不僅影響了自身,甚至可能會損害整個手袋行業的發展。消費者會認為手袋並非是什麽奢侈品,盡管有一些品牌是比其他的貴。

Michael Kors – 同店銷售增長率 (%)



近兩年來,輕奢是大家熱議的話題:

有人覺得與真正的奢侈品品牌相比,他們的性價比高,一樣款式的手袋可以只花五分之一的價格買到, 為什麽不呢?

同時也有很多人說,輕奢只是在抄襲大牌,中國制造,質量不好等等。

事實上,歐洲的奢侈品品牌也是在互相模仿,消費者可以很容易在不同的品牌找到同樣的包款!(下圖就是在各大品牌間被廣為傳抄的八款經典手袋)







至於真正的生產地和質量,這也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到底是在意大利的中國人生產的還是在中國的中國人生產的呢?

寬松的法律約束,讓制造商貼上意大利生產的標簽也並非什麽難事。

況且,必須指出的是:有些歐洲的輕奢品牌在設計上更有富有創意,比如 Lancel(水桶包),Longchamp (折疊包),Furla(糖果包),Gerard Darel (24小時包)。

到目前為止,我覺得“輕奢”是個成功的廣告噱頭,並且很好地被美國的幾個品牌利用。他們的出現滿足了部分消費者的需求,當然同時也對一些歐洲奢侈品牌產生威脅。使得後者不得不調整戰略,比如加快產品的創新和發布,來加強品牌形象和確保自己的市場份額。

輕奢品牌能否長久的生存下去,這要看他們未來想要怎麽樣發展。快速的擴張和過度的出現於打折村肯定會有負面影響。市場上有這麽多成衣品牌,快時尚顛覆者Zara還是很好的存活和發展起來了,所以機會是有的。

對於消費者來說,品牌間更激烈的競爭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當然是好事一樁。消費能力不同、品味不同、需求不同、選擇不同,這是我們無法妄加品評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