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最暢銷報章日銷不足二百萬
1 :
GS(14)@2015-02-22 12:53:27
報界扭盡六壬招廣告,全因生意越來越難做。自從互聯網普及,英國報章銷量持續勁減:二○○一年,英國十大報章平均日銷逾一千二百萬份;到去年五月,最暢銷十份報章的日均總銷量不足六百九十萬,即十三年間減少42.84%。以長年高踞暢銷榜冠軍的英國《太陽報》為例,一九九七年每日平均銷量近三百八十八萬份,到二○一○年已降至約三百萬份;今年一月,平均日銷不足二百萬份;儘管它仍是全英最暢銷報章。各大報的銷量更低。根據出版銷數公證會(ABC)統計,一九九七年《泰晤士報》日銷逾八十二萬份;到二○一○年跌剩約五十萬份;今年一月平均日銷不足四十萬份。對手《每日電訊報》和《衞報》也不樂觀,分別由一九九七年的近一百一十三萬和四十三萬份,跌至今年一月平均日銷不足五十萬和不足十九萬份。
The Media Briefing網站/《蘋果》資料室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222/19050837
iPhone內地暢銷蘋果上季多賺31%
1 :
GS(14)@2015-10-30 01:00:42【本報綜合報道】蘋果公司上季交出亮麗業績,主要受惠於中國市場對iPhone需求急升。蘋果看好未來業績,認為今季iPhone銷量將會持續增長。消息帶動其股價昨早段曾升2.9%,報117.84美元。蘋果在截至6月底止第四季財政季度收入報515億美元(約3,991億港元),按年上升22%,較預期的511億美元為高;純利按年增31%至111.2億美元(約867億港元);每股收入報1.96美元,較市場預期每股1.88美元高;毛利率為39.9%,高於預期。
iPhone季售4,804萬部
蘋果表示,業績造好主要是iPhone銷量表現理想。期內售出共4,804萬部iPhone,按年增22%,是第四季度最高銷售紀錄,但略低於市場預期的4,872萬部。iPhone仍是蘋果利潤主要來源,上季約佔總收入近63%。當中iPhone在華銷量較去年同期高87%,帶挈包括香港和台灣的大中華地區收入達125億美元(約968.7億港元),按年上升99%。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看好中國市場,他表示只看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數據,根本不會知道中國正面對經濟問題。他續指蘋果會繼續開發中國市場。上周六蘋果在中國第25間Apple Store正式開幕,按計劃,來年中將開辦第40間。另外,蘋果表示Apple Watch及Mac機銷量表現同樣亮眼,雖然蘋果業績數據並沒有公佈Apple Watch的銷售量,但庫克表示,Apple Watch的銷量持續上升,超過公司預期。Mac機銷量亦創歷史新高,期內售出共570萬部,按年升3%。但iPad的銷量則未如理想,售出共988萬部,按年下跌近20%。蘋果預期今季季度收入為755億至775億美元,季度毛利則在39%至40%之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1029/19351551
網民身體好誠實 日本貨暢銷
1 :
GS(14)@2017-01-13 08:07:49【明報專訊】近年中日關係麻麻,而美國喺韓國部署咗末端高空防禦導彈系統(THAAD,又稱薩德系統),令中國極之不滿,內地網民仲話「國家面前無偶像」,要抵制呢啲國家嘅偶像。
追星族最buy韓團
雖然佢哋口裏說不,身體卻很誠實,根據2016年天貓國際年度數據報告,以上呢3個國家,恰恰就係去年天貓國際銷售額嘅三甲地區(見表),加埋佔比超過五成,反映呢啲國家嘅產品極之受歡迎。睇番呢啲國家嘅暢銷產品,都不外乎係美容護膚、化妝品、保健食品、尿片、奶粉等。
有趣嘅係,報告特別提到,去年韓劇《太陽的後裔》喺內地爆紅,連帶女主角宋慧喬代言嘅雙色唇膏都大賣;而追星族喺平台上最主要嘅明星相關消費,竟然係韓國嘅組合BigBang同EXO。說好的抵制呢?
[小琴密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054&issue=20170113
中國最暢銷手機iPhone失No.1
1 :
GS(14)@2017-02-02 02:34:00內地iPhone熱潮減退?總部設於香港的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上周五發佈數據顯示,中國本土品牌OPPO生產、約售3,000元的國產手機OPPO R9,去年以4%的市佔率登上內地最暢銷機型榜首;而蘋果公司的iPhone6s只有2%市佔率屈居第二。這也是iPhone自2012年以來,首度失去內地最暢銷單一手機款式榜首之位。
Counterpoint最新報告顯示,去年內地智能手機出貨量達4.65億部,較前年增加6%。當中Oppo去年在內地的出貨量增長109%,蘋果跟小米同樣減少逾兩成。
國產OPPO R9最賣得
至於整體出貨市佔率,蘋果手機由前年的14.3%下降至去年的10.4%;華為去年則佔16.4%成為冠軍。分析稱,性價比高的中階手機在內地最受歡迎,成為蘋果在內地市場的最大挑戰。騰訊科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1/19914387
Estée Lauder:亞洲女士成研發主導 韓風大熱改變市場 暢銷產品可引入歐美
1 :
GS(14)@2017-03-22 00:15:48【明報專訊】韓國化妝品風潮近年席捲全球,這位後起之秀對主攻歐美消費者的海外品牌或許是個威脅。國際知名美國化妝及護膚品品牌雅詩蘭黛(Estée Lauder)家族第三代、集團執行主席威廉蘭黛(William Lauder)接受本報專訪時卻表示,對Estée Lauder集團而言,這是一個極具啟發性的啟蒙過程,並稱亞洲女士正主導集團的研發方向。
明報記者 邱曉欣、陳偉燊
由韓國發明的底妝產品,如BB Cream及氣墊粉餅近年紅遍全世界,Lauder稱:「過去15至20年,亞洲市場為集團增長最快的地區,她在集團的業務發展扮演着相當重要的角色。」他不諱言,亞洲女士正主導集團產品的研發方向,促使集團開發更多新配方產品,並推廣至世界各地。
亞洲設團隊 最短3個月可研發新產品
他以亞洲女士使用護膚品的習慣為例,其每天使用護膚品的平均數量,較其他地區高出50%,啟發了集團從產品形態方面,深入探討護膚品多形態發展的可能性。Lauder稱:「即使同一個配方的護膚產品,考慮到亞洲一些地區較為潮濕,霜狀或膏狀的護膚品就不太合適,亦因而研發出今天廣受大眾歡迎的護膚液(lotion)及精華液(serum)。」集團特地於亞洲設立研發團隊,產品研發周期一般為3個月至18個月,舊有產品重複生產最快3個月便可重新推出市場,新配方或新包裝則需較多時間準備,最長需時3個月。
亞太區成去年第三大收入來源
據集團2017財政年度最新銷售業績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第二季,集團亞太區銷售淨額錄6.59億美元(約51.2億港元),按年增長4.8%;2016財年全年亞太區銷售淨額錄21.7億美元(約168.4億港元,見圖),按年持平,為集團第三大地區收入來源。
韓妝產品大熱改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網絡世界則徹底顛覆全球消費模式,為緊貼時代大趨勢及減省店舖租金成本,部分零售商寧願把資金聚焦於線上業務,但對經營化妝及護膚品銷售,講求親身試用體驗的零售商來說,實體店的獨有價值是不會被任何銷售渠道所取締。Lauder稱:「在網購冒起之初,很多人認為網上商店會影響實體店人流,但原來這是一個誤解。我們發現利用全方位渠道購物的顧客(omni channel consumer),其價值為採用單一渠道消費的6倍。」換而言之,網上商店只是給予顧客多一個消費渠道,而非實體店的「天敵」。
「購物是娛樂之一」 網購非實體店天敵
Lauder本着個人的經營哲學:「購物不是主動消費,而是娛樂方式之一。」確保顧客不論在線上或線下,都能購買心水產品,因此,旗下銷售渠道所提供的產品要盡量一致,務求全方位「娛樂」顧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004&issue=20170320
湯文亮﹕新樓盤暢銷形成漩渦
1 :
GS(14)@2018-01-15 02:15:52【明報專訊】去年樓市有一個很奇怪現象,就是新樓盤暢銷,銷售量創10年新高,二手樓銷量卻反其道而行,見10年新低。其實,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大家都不會察覺到,新樓盤暢銷最後會造成一個很大漩渦,吸納量驚人,並且將購買力吸入之後,短期內不會釋放被吸入的購買力;而且由於地產商提供高成數按揭,令到市民的購買力源源不絕被已售出的新樓盤吸乾,對後市有不利影響。
現在大家當然看不出來,大家只會發覺,即使新樓的樓價不斷上升,銷售量亦同樣上升,一片大好現象;不過,大家又試想一想,市場上沒有足夠購買力,最初的時候由於二手樓業主持貨能力強勁,樓價是不會下跌,但成交量就會大幅減少,這個現象正在出現,大部分人仍然未察覺到,危機亦由此開始。
一手吸乾購買力
如果購買力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有部分被新樓盤吸去,當二手樓業主持貨力下降,或者有部分二手樓業主因為某些原因而被迫出售他們的物業,就會發覺市場承托力不足,如果他們不減價,就無法出售那些單位,結果是樓價會向下調整。
所以,如果只有新樓盤暢銷,所形成的漩渦反而會令樓市下跌,大家的確是要小心,不要以為新樓盤暢銷代表樓市上升。不過,如果新樓暢銷,二手樓又有相當多成交量,這代表樓市不但暢旺,而且是相當健康,現在樓市只是單蹄馬,很容易會跌低。
二手缺成交 單蹄馬市場易跌倒
但大家又不用太擔心,我們仍然儲備了不少購買力,只要金管局放寬逆周期措施,便會將那些購買力釋放出來,大前提是要增加供應,沒有足夠供應量,被釋放的購買力是會令樓價飈升,但成交量依然偏低,所以,想樓市回復健康水平,一定要增加供應量。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737&issue=2018010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