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才擺脫歐豬惡名,經濟重鎮卻高喊獨立一場選舉恐讓西班牙復甦喊卡?

2015-09-28  TCW

對內撙節改革,讓西班牙今年經濟成長率傲視歐元區,但若「加獨一成真,對西班牙的經濟影響可能再度衝擊歐盟。

三年前被譏為「歐豬五國」之一的西班牙,今年經濟成長率在歐盟主要國家高居第一,經營環境也大躍進。只不過九月二十七日加泰隆尼亞自治區議會選舉,獨立聲浪高漲,讓西班牙面臨分裂危機,這也將衝擊該國與歐盟復甦。

凍公薪、推減稅奏效今年預估成長率將破三%

西班牙是歐元區第四大經濟體,二〇〇九年它和希臘等國陷入債務危機。如今希臘仍在掙扎,西班牙已走出衰退泥淖:去年該國經濟出現六年來首次正成長,今年預估成長率將破三%,在歐盟前五大經濟體(德、英、法、西、義)居第一,也是歐元區十九國平均成長率的兩倍。

西班牙經濟復甦,有外、內兩大因素。外在因素是油價下跌。原油是西班牙主要進口品,油價下跌導致需求量大增,今年第一季西班牙原油進口量創歷史新高(超過一千五百萬公噸)。

原油是廠商生產要素,其價格下跌意味著生產成本降低,廠商供應因此增加。據官方日前公布的數據,今年七月該國工業產出成長率(五.二%)創十五年來新高,遠高於歐元區平均值(一%)。但油價下跌不只對西班牙有利,其他歐洲國家同樣受惠,為何西班牙經濟能優於別國?這要歸功該國的結構性改革。歐債危機爆發後兩年(二〇一一),拉霍伊(MrianoRajoy)上台成為西班牙現任總理,他領導的西班牙政府做了兩件事,第一是勒緊褲帶。過去西班牙公務員薪資比民間勞工平均高出三成,而且每年都調薪。為節省開支,拉霍伊開始凍薪,這五年來西班牙公務員薪資一毛末漲,連西班牙國王及皇室也跟著減薪。

第二是改善經營環境。西班牙有三個實力強大的全國工會,歐債危機後當局推動改革,若企業收入下降,可以不和工會協商就下調工資,以提高企業經營的靈活性。

此外政府也開始減稅,企業稅率從去年三〇%將降到明年的二五%,個人所得稅的邊際稅率也下降(五二%降為四五%)。

政府也簡化審批流程,申請新創企業的手續,由十道減為六道。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最新經商環境排名,西班牙由前年五十二名,大躍進至去年三十三名。

這些改革提高企業進駐的誘因,法國雷諾汽車就決定在西班牙增產,德國福斯汽車未來兩年也將在巴塞隆納投資近二十億美元。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西班牙共增加一百萬個工作機會。今年八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稱讚西班牙「結構性改革終獲回報」,彭博也稱西班牙改革是「沒有痛苦,哪有收穫(No Pain,nogain.)」。

失業率卻超過20%

高津貼給付讓人自願失業

儘管西班牙經濟復甦,但仍有不少變數,其中之一就是勞動市場僵化。西班牙民眾失業後,最長可領取兩年的失業津貼,前半年還可領原工資的七成。這種長期問的失業給付,提高人們自願失業的誘因,西班牙失業率如今超過二〇%,是歐元區平均的兩倍。

此外,西班牙政府對終身雇用合約規定,雇主在合約期內解雇勞工,每工作一年要發四十五個工作天工資做為補償。若是短期雇用臨時工,每工作一年解雇後只要發八個工作天補償,等於變相鼓勵企業主雇用臨時合約工,目前西班牙臨時合約工占就業人口四分之一。

由於終身雇用的工作機會難找,學生先當臨時工,導致西班牙學生輟學率領先歐盟各國:高中生輟學率近三成,也只有三〇%大學生在四年內完成學業。該國輿論稱二十五歲以下年輕人為「尼尼族」(Ni-Ni)——沒受教育,也沒有正式工作。

兩大政治風險蠢動加獨、反撙節政黨勢力起

除勞動市場外,西班牙近期還有政治風險,那就是「加獨」。加泰隆尼亞三百年前被併入西班牙後,主流民意一直視馬德里(西班牙首都)為「外來政權」。去年十一月加泰隆尼亞區曾自辦公投,有八成支持獨立。雖然此公投被西班牙法院裁定非法,但也反映出獨立呼聲。

九月二十七日加泰隆尼亞舉行議會選舉,選前民調顯示,獨派政黨席次可望過半。獨派政黨揚言,若席次過半將在十八個月內推動獨立。該地區占西班牙G D P五分之一,境內又有西班牙第二大城巴塞隆納。若「加獨」成真,對西班牙經濟的衝擊將無可避免。

另一風險則是反撙節勢力。今年底西班牙將舉行大選,近年來打著反撙節旗號的政黨「我們可以」(Podemos),其支持度高於執政的人民黨與在野的社會黨。西班牙是否會步上希臘後塵,由反撙節勢力執政?這又是一大變數。

對歐盟來說,西班牙這些變數可說雪上加霜。之前才擺平希臘危機,如今碰上難民問題,現在還有西班牙「加獨」與年底大選兩大風險。九月初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Draghi)稱,景氣惡化的風險正提高,似在為進一步量化寬鬆做準備。或許歐盟也只能期盼,西班牙這些變數最後都不會成真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07

大讀世界 臉書恐讓你得「新聞偏食症」

2016-05-30 TCW

一位前臉書新聞策展人表示,臉書阻止一些保守派議題報導,出現在臉書的「熱門話題」邊欄中。臉書在新聞傳播影響力上,其演算法為客戶篩選即時新聞摘要,是最具影響力的資訊把關者之一。內容業者成功與否,關鍵在經營與大型傳播平台的關係,新聞機構也必須在社群網路上提供內容。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日前在頭版發出怒吼:「你不會在臉書上看到這個!」這標題不是在講當天該報的頭版故事(據稱有個九十二歲的人想辦集體性交),而是在講這份小報的右翼新聞。

從參議院商務委員會的共和黨籍主席到新聞網站Drudge Report,美國保守派最近高聲質疑臉書是否操縱其「熱門話題」(trending topics),剔除右翼新聞報導。

它是資訊把關者!你看的新聞,它用演算法篩選

保守派的怒火是一名前臉書新聞策展人(news curator)點燃的;這個人對科技網站Gizmodo表示,臉書阻止有關羅姆尼(Mitt Romney)、保羅(Rand Paul)和其他保守派議題的報導出現在臉書的「熱門話題」邊欄中。

臉書執行長佐伯格(MarkZuckerberg)表示,臉書並未找到該指控屬實的證據。但他也表示,將「徹底調查」此事,而且他將與重要的保守派人士和其他政治立場的人見面討論此事。

佐伯格講這些話,是希望外界別再懷疑臉書暗中試圖塑造其十億名用戶的政治觀點。

不過,此次爭議已經凸顯了一個事實:臉書這個全球最大的社群網路,在新聞傳播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臉書的演算法篩選無數新聞報導,為用戶提供不斷更新的新聞摘要:這個演算法已成為世上影響力最大的資訊「把關者」之一。

「臉書對資訊的流動有巨大的影響力,」資訊軟體業者SocialFlow執行長安德森(Jim Anderson)說。

一般用戶每天花五十分鐘使用臉書和該公司其他應用程武。奈特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的調查顯示,約七?%臉書用戶是在該平台上接收新聞資訊。

問題是:臉書是否必須承擔傳統的編輯責任?

臉書以外的媒體消費由電視頻道、報紙和網站之類瓜分,而看什麼由消曹一者決定,但用戶在臉書上看到什麼,則是由演算法決定。演算法根據用戶過去的行為,以及用戶的朋友做些什麼,預測用戶想看什麼。

皮尤研究中心新聞研究主任密契爾(Amy Mitchell)表示,即使臉書沒有人在操縱熱門話題,但演算法呈現什麼資訊,是反映演算法設計者所做的選擇。

因此,即使科技平台無意左右用戶的政治觀點,它們仍可能會產生這種效果。至於臉書上是否有「過濾氣泡」 (filter bubble)問題(用戶只看到反映自身政治立場的資訊),則有相互矛盾的跡象。皮尤一份報告指出,保守派比較可能看到與自身立場相近的新聞資訊,自由派則比較可能根據政治立場封鎖別人。

它讓內容業者靠攏!為吸取讀者,替平台生產內容

臉書不曾鼓勵用戶分享文章,是用戶自發開始這麼做。臉書此後致力迎合在臉書看新聞的用戶,希望他們花更多時間使用臉書。

而臉書急著堅稱自身中立,正是因為希望留住逾十億名用戶。瞼書產品管理副總裁凱斯卡特(WillCathcart)對科技新聞網路The Verge 表示:「我想如果你的產品要為逾十億名用戶提供他們關心的新聞,它是不能對具體的議題和內容業者有立場的。」

臉書與媒體公司不同:它不生產內容,也不公開編輯方針或發表可能影響其員工的聲明。

不過,臉書請了一些來來自CNN和紐約時報的新聞工作者,擔任其策展程式Paper編輯。臉書的新聞策展指南顯示,某些格武的內容(例如直接上傳瞼書的影片)會獲得優先處理。臉書甚至已開始付錢給內容業者,鼓勵他們生產直播影片,因為這是臉書希望推廣的最新內容格武。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數位新聞主任貝爾(EmilyBell)表示,新聞機構現在別無選擇,必須在臉書和其他社群網路上提供內容。

她說:「內容業者成功與否,要看他們能否奸好經營與大型傳播平台的關係。這些平台有錢,也有技術和受眾,控制權已經轉移了。」

貝爾表示,拜社群網路所賜,內容業者要聯繫全球受眾和尋找新讀者比以前容易得多,但這些受眾迄今對增加內容業者的盈利,幫助甚微。

在平面廣告收入急跌,而數位廣告成長未能彌補損失的情況下,內容業者越來越仰賴訂閱收入。

《新聞經濟學》 (Newsonomics) 一書的作者戴特(Ken Doctor)表示,臉書崛起並快速成為閱讀和分享新聞的巨大平台,對內容業者的訂閱收入有重大含義,臉書已插足內容業者與讀者之間的關係。

戴特說:「科技平台接管與讀者的關係,這會削減內容業者推銷訂閱和留住訂戶的能力。」

貝爾指出,科技平台正非常快速成長,可能很快將「納入」新聞媒體的每一方面。

她說:「內容業者必須很快做一些事,但他們是否有資源和動力這麼做,則不清楚。」

“科技平台接管內容業者與讀者的關係,這會削減業者推銷訂閱,和留住訂戶的能力。 ”

撰文者庫赫勒、加拉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