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世說新經:又一個樓市見頂指標

1 : GS(14)@2011-04-30 12:33:4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430&sec_id=15307&subsec_id=15320&art_id=15212296&cat_id=6895571&coln_id=6339611

早前報章頭條談及三個 80後任職地產代理,有百萬年薪,不少網民博友群起而攻之,認為勢必助長地產霸權的氣燄。我反而想,這是否樓市見頂的訊號?傳媒是民情的探針,經驗告之,每逢傳媒接二連三高調報道市場的亢奮,都有可能是潛在的見頂訊號。
事實上,根據最新的數字,本港地產代理持牌人數量已達 31674人,是地產代理監管局成立以來新高。同時,地產代理的分行的數量,又較去年同期增加 19%。於未來的 6月份,又將有地產營業員資格考試,由於需求上升, E牌的考試費由 6月起加價 16%,盛惠 700元,至於 S牌亦加 12%,收費 450元。如果加價之後,想入地產行搵食的考生人數,依舊破晒紀錄,相信將會又是另一個樓市見頂指標。

搵食拜金大不同
提到年輕人入行做地產代理,記得頭條的其中一位主角,將一二手樓盤資料、相片及影片載入 iPad,方便客戶未親身睇樓之前,用 iPad先睇一趟。他這招,特別受年輕買家歡迎。適逢上周我寫 Zillow的時候,得知原來遠在美國,亦有調查顯示,超過 73%的業主,較鍾意搵支援網上播片睇樓的代理放盤。理由很簡單:美國地方大,遠不如香港般交通方便,睇樓頗為費時,上網先睇片有助減低交易成本。但估唔到,原來連香港都有這個現象。值得一提是,現在只要有一部 iPhone在手,已有唔少 App支援一按拍攝全景相( 360 Panorama),全景相的像真度,介乎於照片和影片之間,相信適合部份覺得拍片麻煩的業主和地產代理。
唔知幾時開始,部份人混淆了「搵食」和「拜金」兩個概念。所謂拜金,是那些將鑽石鑲滿了車頭,目的為了炫耀;至於搵食,在最初是為生活,再進一步,是為了走自己的路,達成自己嘅目標,財富只是副產品。兩者的分別,在於盲目與否,有沒有自己的目標。還是受訪那個女仔講得好,佢話:「唔知自己要咩,冇清晰目標,就叫失敗,相反就是成功。」搵食啫,犯法呀?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169

世說新經: Microsoft買貴又買錯 2011年05月14日

1 : GS(14)@2011-05-15 00:17:0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514&sec_id=15307&art_id=15252476
本周的科技大新聞,肯定是 Microsoft以 85億美元天價收購 Skype。眾所周知, Skype是再嫁之身, 03年創辦,兩年後 eBay以 26億美元「禮金」擊敗其他收購對手。 eBay倒相當老實,於 07年大方認錯,公佈季度業績,撇賬 14億美元,以行動直接告訴華爾街:「別再對 eBay和 Skype抱有幻想,兩者之間不可能產生甚麼化學作用。」結果 eBay更在 09年將 Skype分拆出來。也許,上天總會獎勵老實人, eBay最終在是次交易中獲利 14億美元。說回 Microsoft,知道收購的第一個感覺是「買貴了,不過 Microsoft有的是錢。」再看 Tony Bates和 Steve Ballmer的對話,前者強調廣告,包括說視頻廣告是目前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云云。不難猜想到,他日使用 Windows Phone、 Kinet、 X-BoxLive、 Hotmail、 Outlook的時候,很有可能,可以一按啟動 Skype的語音或視像通話,便可免費享用通話服務,但於接通之前,就像電訊公司的客戶服務熱線,我們要先聽或看由他們( Bing)提供的廣告!問題是,類似的廣告模式,早有其他公司試驗過,但不見成功,更關鍵是, Skype的早期廣告客戶 Volkswagen對傳媒表示, Skype廣告的 conversion rate並不理想。
Skype潛力早見頂
就價錢而言, 85億美元是 Microsoft有史以來最貴的收購。其次,傳聞有份參與競爭的 Google,出手也只是 40億美元,不及 Microsoft出價的一半。炒股有句術語「只有買貴,不會買錯」,但對象,是那些潛力深不見底的公司。目前為止,科技業可能尚處於牛市,但 Skype的潛力早已見頂,而且作為 Microsoft其中一個部門,再強的團隊和技術,都不見得有甚麼發揮空間,買貴了,即等同買錯。換言之 Microsoft買 Skype是既買貴,又買錯!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304

世說新經:遊戲泡沫未爆破 2011年05月21日

1 : GS(14)@2011-05-21 11:48:5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272946
這兩年,社交遊戲( Social Games)的發展突飛猛進,其中 Zynga的公司估值已逾 50億美元,超越傳統遊戲業龍頭 Electronic Arts。
由於社交遊戲的商業模式以出售虛擬貨物為主,自然惹來爭議,「社交遊戲是否呈泡沫現象」?
然而,社交遊戲的盈利模式並不限於虛擬貨物,舉例最近 Zynga宣佈跟 Lady Gaga合作,推出特別版開心農場( FarmVille),取名 GagaVille,以後在 facebook( fb)或 iPhone耕田,說不定還會遇到這位大明星。

Lady Gaga現身開心農場
我最近遇到手機軟件開發商老闆 Jason,傾談後才知道在 Lady Gaga之外,其實還有許多品牌或企業,都開始意識到遊戲的威力。 Jason創辦的公司 Cherrypicks在行頭已經 11年,其間經歷科網爆破和金融海嘯衝擊,同期創業的行家大部份捱不住,他們亦經過多次轉型和創新,最終才能贏得大品牌信任。
問起 Jason有沒有自行研發的產品,原來他們也有一款 iPhone撲蝶遊戲 iButterfly,結合體感遊戲( Motion Games)和虛擬實景( Augmented Reality),去年在日本推出,大受歡迎。最近在香港推出,讓玩家透過遊戲取得免費優惠券,據悉最早幾個合作的品牌包括 adidas。
做人父母後才發現,原來遊戲對學習的幫助可以很大。
女兒起床比我早,每天早上,她會拿我的 iPhone玩遊戲,她最愛一個訓練英文生字的遊戲:由電腦出題,讀出英文生字,然後她在幾個答案中選對的一個。
每當女兒答對的時候,都會有掌聲鼓勵,連續答對還有她最喜歡的「貼紙」作獎勵。這樣子玩了幾個月,她的英文突飛猛進,騰出本來學英文的時間,可教她其他方面的東西。
可見遊戲若能配以不同的商業模式,開拓更大的市場。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409

世說新經:做李嘉誠又如何

1 : GS(14)@2011-05-29 11:05:1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571&coln_id=6339611

唐英年再獻新猷,叫年輕人反省「為甚麼做不到下一位李嘉誠?」如這樣禍從口出,令民望插水,我認為絕對抵鬧抵死。
唐英年曾擔任財政司司長,他這趟給年輕人的建議,若以投資建議來作比喻,絕對算得上「山埃」和「明燈」的級數,年輕人倘若跟足,不「車毀人亡」才怪!
不管擁有多少財富,李嘉誠是個老人,此乃不爭的事實。相反,年輕人就像 Startup,收入有限,但潛力無限,隨時是下一個 facebook或 YouTube,有無窮的發展空間。唐英年叫血氣方剛朝氣勃勃的年輕人放棄自己最大的本錢,反而去學習一個老人,此建議有如叫大家瞓身高追末日輪,唐司長這個貼士絕對跟唔過。

年輕人有時間作本錢
而重點是,如果有人可以直接問李嘉誠:「假如可以讓你做回一個普通的年輕人,你願意放棄你的一切財富和權力嗎?」我相信李嘉誠和世上絕大部份富有老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以李兆基為例,就曾經表示願以 99%家財換回 30年青春,因為時間才是最貴重的資產,以此推論,現今香港絕大部份人都比李嘉誠和李兆基富有,年輕人實不必在意是否做到下一個李嘉誠,更不必仇恨李嘉誠擁有的財富和權力,因為你有時間這最大的本錢,倒是李嘉誠很希望可以交換做你!
再說,唐英年畢竟再不是「英年」,不清楚年輕人心思,何解不建議「做到下一位 Justin Bieber」或「做到下一位 Mark Zuckerberg」?至少,兩位都是年輕人,讀文科愛表演的,可以學 Bieber上載影片到 YouTube,讀理科的寫程式的可以學 Zuckerberg寫網站創業,至少有路可循,相比起做地產商,也更像是自己想走的路,對吧?
現在很多香港人都狠批唐英年,我覺得如果有年輕人走出來說:「我剩係識得 Mark Zuckerberg、 Larry Page、 Sergey Brin,最多計埋陳士駿,做到李嘉誠又如何?過多幾十年後,仲有人識佢咩?」香港就一定有救啦。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527

世說新經:創業學

1 : GS(14)@2011-06-04 12:53:3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312227
經常在這裏談創業,不外乎關於天使投資者( Angel Investor)及風險投資( Venture Capital),或一些創業朋友的真實故事,而且說的基本上都是互聯網創業的故事,未必是主流財經版讀者最關心行業,但卻發現,這些年輕人的確承襲了上一代的努力、自食其力的精神,縱使並非每個故事都有令人咋舌的天文數字。
近年認識的創業者和投資者多了,甚至寫了一本關於本地網站 Startup的書,聽到更多的故事。
成功故事之外,其實也有不少失敗的個案。最近,在網上看見一份關於 Startup成功和失敗機率的報告—— Startup Genome Report,其結論跟自己這幾年的觀察不謀而合,很想在這裏跟大家分享一些要點:

全情投入勝兼職
( 1)單獨一人創業比二人團隊多需要 3.6倍時間,達到相同的規模,最理想的人數是 2至 3人;( 2)非全職創業的表現遠遜於全職創業的公司,如果決定創業,最好別半心半意地做;( 3)有顧問和導師的創業者,知道應達到甚麼指標,所能夠籌募的資金,是沒有顧問者的 7倍,用戶增長速度亦快近 3倍;( 4)同時擁有技術型和商業型創辦人的平衡團隊,籌募資金和用戶增長都比純技術型或純商業型團體高出 30%和 290%;( 5)聆聽顧客公司的用戶增長為一般公司的 4倍。聆聽的意思,指使用有效的工具量度各種反映顧客反應和滿意度指標,而不是跟個人主觀喜好決定。
以上資料來自超過 650家早期互聯網 Startup的訪問,發起這個項目的 Max Marmer今年不過 20歲,然而細看報告,卻有如經驗豐富的風險投資者,能從經驗和數據當中提煉出一套評估 Startup學問,我實在不得不佩服這位美國的年輕人的魄力和智慧,我甚至認為藉着這份 Genome Report,他們甚至有可能將矽谷帶向世界,值得推介!
報告網址:

http://startupgenome.cc/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623

世說新經:價值 10億美元的小玩意 尹思哲

1 : GS(14)@2011-06-11 11:57:2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611&sec_id=15307&art_id=15332381

世說新經:價值 10億美元的小玩意
2011年06月11日

自從發明了信用卡後,真金白銀形同虛設,世上大部份交易的最終媒介,是膠製的信用卡。今日要介紹的價值 10億美元的「小玩意」,正是跟信用卡有關的新發明。
Square可將每個普通人變成商人,透過手機直接「碌卡」,不消數分鐘,買賣雙方完成交易。坦白說,第一次看 demo時,感覺像魔術,容易得像發一個電郵。
他們的秘密,在於那個小小的讀卡器,插在 iPhone頭上,像戴一頂帽。鍵入金額後,隨手一刷,再用手指頭簽名,交易即告完成。
縱使信用卡早已普及,但也不是所有人,尤其小商戶或個體戶,都負擔得起信用卡昂貴的硬件設備。 Square的面世,為小商戶提供另一個免費選擇,對,插在手機或電腦的讀卡器,由他們免費提供,此外更沒有合約、沒有月費等成本,服務又支援 iPhone、 Android、 Blackberry及手提電腦,相當方便。

iPhone碌卡 手指頭變簽名
Square現於美國很紅,深受小商戶歡迎,例如咖啡店、蛋糕店;亦有人認為,由於透過手機碌卡,不受硬件限制,可在任何地點進行交易,對於上門提供服務的職業最為適合。
由於概念獨特, Square還未正式推出時,估值已達 4000萬美元。 2010年推出,首 3個月逾 10萬名活躍用戶,至今每日交易金額逾 300萬美元。由於創辦人之一 Jack Dorsey也是 Twitter的創辦人,其投資團隊亦是星級陣容,早期的有 Digg創辦人 Kevin Rose、 Google的 Marissa Mayer、 Twitter的 Biz Stone,後來有 Sequoia Capital。 Visa心知不妙,今年 4月策略性投資在 Square身上,根據 TechCrunch近日一篇報道, Square最新一輪投資的估值已逾 10億美元,他們炙手可熱的程度,可想而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708

世說新經:當互聯網降臨電視機

1 : GS(14)@2011-06-18 11:04:2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618&sec_id=15307&art_id=15352226

繼 Sony、 Logitech後, Samsung和 Vizio宣佈加入 Google TV聯盟,這代表了甚麼?
先談 Google TV。不要被名字騙了, Google TV從來不是電視,它希望將電視變成電腦。說穿了, Google打算把最受歡迎的 Android作業系統,套用於電視機,而你的 Android手機或 iPhone,正是遙控器!
安裝了 Google TV的電視或機頂盒,電視屏幕頓時變成電腦屏幕,可以 Google搜尋,可以上 YouTube,看過節目,可以立即用 facebook和微博分享。屏幕便得大了,控制器再不是鍵盤,而是特製的電視遙控或手機。

Google TV擴闊用家視野
隨便問 10個朋友, TVB的節目夠不夠?答案是絕對不夠,大家更想看 YouTube,而更重要是,內地不少視頻網站的規模和內容,足以跟電視台平分秋色,這些內容很多人都有興趣,所以我也忍不住以舊款筆記簿電腦接駁電視機,加配一個平價無線鍵盤,於客廳自製一套山寨版「 Windows TV」系統。
對上一代人來說,電視是生活必需品,時至今日,互聯網已是不可或缺。 Google TV嘗試解決的問題,是滿足希望以電視機上網的人,為他們提供一個不到 200美元又有效率的選擇,與此同時賦予了電視機新的靈魂。
事實上, Google的野心從不限於電腦和手機,內地亦早有汽車廠商使用 Android系統。
Samsung的參與,也許是最大的變數。過去數年, Samsung一直穩踞平板顯示器市場龍頭地位,在宣佈推出 Google TV之前, Samsung的高清電視用自家開發平台,「電視軟件」的下載量累積超過 100萬次,感覺就像初時推出軟件商店的 iPhone平台。
跟 Google合作後,這個數字恐怕更是幾何級數上升。
最重要是, Google TV說穿了是 Android系統的變種,換言之, Google TV若有朝一日跟 Android同樣普及,那便是互聯網降臨電視機的日子,那時候,不管是誰,都不可能再壟斷電視市場,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再是資訊夠不夠,而是如何尋找和篩選合適的資訊,毫無疑問,那又是 Google和全球程式員大顯身手的時候。
尹思哲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883

世說新經:面書也爭產 2011年06月25日

1 : GS(14)@2011-06-25 12:14:5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625&sec_id=15307&art_id=153737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017

世說新經:白色的面書

1 : GS(14)@2011-07-02 11:29:3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3945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194

世說新經:創業者要有「邪氣」

1 : GS(14)@2011-07-09 10:48:28

http://www1.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709&sec_id=15307&art_id=15415116

記得周星馳在《少林足球》曾說:「做人如果無夢想,同條鹹魚有何分別?」如果喺香港長大嘅小朋友,從細到大,學校教育都會出盡力咁教你要「安守本份」及「循規蹈矩」,原因係為大企業培訓出「聽教聽話」嘅員工,與此同時,教師工作也會輕鬆一點。但實情這套從工業革命沿用至今的教育制度,實在已追不上時代步伐, out晒 date!
倒模制度教出來的 80後、 90後,資質和能力縱使不差,偏偏就是太聽話,太聽長輩的話、父母的話、社會的話,他們知道自我的可貴,就是沒有反抗的勇氣。結果都聽教聽話爭做醫生、做律師等既得利益行業,現今的香港,創業率在亞洲區敬陪末席,彷彿只有激進的社運分子及專業人士。
筆者也是 80後,同輩人當中,其實不乏本領高強的創業人物,其中有人創辦的公司被世界級大企業策略性收購,另一幫年紀較輕的,現正身處矽谷奮鬥的 80後,得到矽谷星級投資者親身指導的更多不勝數,當中沒有富爸爸的、在港土生土長讀大學的竟佔了多數,可證明香港搞網創業者所缺的不是人才。

擺脫平凡夠吉士
然而,絕大部份香港畢業生似乎未意識到,竟有這條不平凡的特別通道。大夥人選擇了跟住上一代訂立的遊戲規則,來走他們的人生路,自然是事倍功半、處處受制於人。我認為 80後、 90後所缺的,是視野、經驗和適當的指導。
幸而,在施永青的創業基金之後,最近又有商台互動章濤主理的「 80後創百萬夢」,他們聲言,只要 80後夠「吉士」提出方案,就有機會獲取 100萬元投資。我認為得到導師和投資者的持續指導更寶貴,因為要實現夢想,有「吉士」之餘,並唔能夠只靠把口,聰明才智亦唔重要,但若有人帶住走,一定可避免行寃枉路。
做畢《創業起義》呢本書之後,我發現到,所有成功創業者,其中一個共通點,他們大部份都略帶半點「邪氣」,所謂邪氣,並非心懷邪念,所指是以偏離正路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而這半點「邪氣」和叛逆,往往驅使創業者擺脫平凡、追求卓越、走自己人生路的關鍵因素。
2 : GS(14)@2011-07-09 10:48:41

總之我死都唔畀大財團入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2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