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會住宅的相關爭議,延燒至今,其實北市府只是點燃「引信」而已,許多民眾可能都好奇:未來全台灣十萬戶社會住宅,會不會在我家旁邊? 除了台北市長柯文哲大力推廣的聯開宅以外,台北市政府都發局一位官員說,單以台北市而言,目前鎖定興建社會住宅的地理條件,除了公有地優先外,也包括地勢平坦、基地面積六百坪以上、非保育區等條件。 「基本上就是現成、單純、好處理!」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分析,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北市府積極規畫將閒置校舍納入選項,一來學校附近多半具備人口稠密、生活機能完整的優勢,二來產權屬於政府,又有現成建築物,就地改建即可。 除了聯開宅外,鄰近閒置公有地或校舍,成為社會住宅鄰居的可能性也相對高。如此一來,就有打算晉升為「有殼族」的民眾疑惑:看房時,是否應將鄰近社會住宅用地的物件,排除在外?已買房的人,一旦發現自己的社區可能成為社會住宅用地,是否該轉手? 「這時就要看你比較在意生活機能,還是鄰居(是不是社會住宅住戶)?」徐佳馨建議,如果回歸到基本面來看,當地整體環境夠優質,交通便捷,仍有購屋需求,不需要因此失去理性,急著脫手。 不過,如果是當地的包租公,可能又是另一番邏輯。永慶房產集團研究發展中心經理黃舒衛說,若社會住宅的數量夠多,租金上漲空間就有限,「只要(社會住宅)每坪租金比你便宜個一百元就好,就很難(把租金)拉上去。」再加上相關稅費逐年增加,未來又可能面臨升息壓力,此時就可以考慮賣掉房子,獲利了結。 如何避免民眾把社會住宅視為「嫌惡設施」,各界認為解決之道就是規畫與管理。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副召集人呂秉怡說,適度分散和混居,同時致力於提升建築外觀設計、空間品質,才能融合周圍社區,消除標籤化問題。徐佳馨也認為,雙方混居,社會住宅住戶眼見鄰居擁有自己的房子,心生嚮往,萌生與之看齊、學習的心態,足以形成一股向上帶動的脫貧力量。 呂秉怡也提供另一項建議:社會住宅興建完成後,政府可以將部分房子優先保留給該里或該行政區居民,若能如此規畫,當地民眾接納度一定上升,且自然而然就達到「混居」結果。 做法一:政府積極介入管理從選房客到記點規範,維護住屋品質 當然,這些優點,都必須建立於政府透過公部門的力量,積極介入管理的前提下。這也是為什麼,北市府為了管理公共出租住宅,擬成立「租屋公司」平台。 「在實務上,(政府管理社會住宅)可以做得比現在公寓大廈更好!」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說,只要想想目前有多少公寓大廈住戶不繳管理費,甚至違規讓陽台外推、打隔間牆,管委會都束手無策,即可知道。 但若有政府介入,就不一樣了,除了設立篩選房客的門檻,更可透過多項規範,管束其行徑,甚至淘汰違規或不適合的住戶,從大龍峒公營住宅、行天宮共構宅實施「記點制度」以來,藉由規定,住戶若違規或妨礙其他人生活品質,按照不同行為,扣取不同點數,只要扣滿三十點,就必須終止合約,請住戶搬出去。 做法二:選交通便捷蛋白區鄰近捷運或高鐵,用通勤換居住成本 倘若說,只要管理得宜,就能解決了大半問題,那就只剩一件事:政府該如何選址,才能將社會住宅的正面效應,發揮到最大? 多數學者專家皆強調,政府為社會住宅選址時,不一定要坐落於市中心精華地帶,位於所謂「蛋白區」亦可,重點是鄰近捷運,因為年輕人或經濟相對弱勢者勢必要工作,滿足其通勤需求是首要條件。 「蛋黃(區)就要像個蛋黃,不該(拿去)做蛋白區的事情,就像你不會把蛋殼拿來夾麵包當早餐一樣。」太平洋房屋顧問李季鴻如此表示。 再者,若要在蛋黃區建置社會住宅,又牽涉到另一個現實的問題:土地價格高於郊區或邊陲地帶,以當今國庫之困窘,政府難以編列此預算。 徐佳馨也認為,以機會成本而言,將社會住宅興建於市中心,排擠掉其他預算或更有效益的用途,未必理想。大家應該建立的觀念是:社會住宅的位置只要鄰近捷運,即便在郊區,交通便利性高,就足以做為另一個適合居住的選擇,住戶若不願拉長通勤時間,就花多一點租金,賃居於市中心。 以最多人認為適合興建社會住宅的淡水為例,從捷運淡水站搭到台北火車站約三十多分鐘,但若是開車,即使不塞車,可能也要四十分鐘以上。 再舉蘆洲線為例,若從蘆洲站搭捷運到信義計畫區,約莫半小時,與開車的時間也相去不遠。顯見只要靠近捷運站,住在蛋白區通勤上班,時間成本並沒有想像中沉重。 只不過,捷運站附近土地寸土寸金,往往取得不易,社會住宅必須設址在離捷運相對遠一些的地點,可透過適宜的配套措施來解決,呂秉怡就認為,可以透過安排接駁車的方式來彌補,如此一來,腹地的選擇範圍也將會更寬廣。 除了捷運系統外,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認為,若能以高鐵為主軸,打造台灣未來產業聚落和「一日生活圈」,等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也有潛力成為興建社會住宅的另一個選擇。 所以說,只要靠近主要交通據點,在蛋白區建置社會住宅,已能滿足住戶的需求,同時降低政府購地成本的負擔,可謂「雙贏」局面。 再仔細一想,目前全國的社會住宅戶數,不到一萬戶,若能透過在蛋白區、高鐵帶動的生活圈,達到內政部的十萬戶目標,等於效應放大十倍以上,也實現了民眾渴望擁有的「居住正義」。 做法三:保留戶給當地居民透過「混居」提升接納度、融合社區 即便如此,但房地產專家或社運團體特別強調,設址地點仍不宜太過偏遠,若是超出「蛋白區」範圍,或缺乏主要交通建設,像是三峽、三芝等無捷運、產業聚落不集中、通勤上班需求不強的地方,可能會重蹈一九九四年六月,當時的總統李登輝承諾興建一坪六萬元的勞工住宅,卻因為集中於窮鄉僻壞,最後乏人問津的覆轍。 呂秉怡分享一個故事:北市府準備建置松山區健康公營住宅時,當地居民激憤抗議,某位帶頭抗爭的自治會幹部有一次和都發局官員私下接觸時,不經意問了一句:「我兒子快結婚了,如果(公營住宅)蓋好,可以優先申請嗎?」官員因此嗅到一線生機,雙方溝通協調後,最後決議優先保留一層樓的房子給該行政區居民,最後也順利發包施工,皆大歡喜。如果能做到這樣居民與社區融合,社會住宅的功能才算是圓滿。 【延伸閱讀】5大條件,判斷社會住宅會不會在你家隔壁?—社會住宅政府選址條件 1.閒置公有地、學校理由:所有權屬於政府,可直接利用個案:北市永春陂(舊軍營),北市明倫國小、忠義國小(校舍) 2.基地面積在500坪到600坪以上理由:易於開發、規畫不同設施個案:台北市舊陸軍保養廠(近3萬坪)、台中市大里光正段(近1萬坪) 3.捷運聯合開發住宅理由:有現成宅體,且生活機能佳、交通便捷個案:已選定小碧潭站「美河市」、台北橋站「冠德美麗台北」、港墘站「文心移動光城」等;規畫中的有菜寮站、蘆洲站、世大運選手村機場捷運A9站 4.重大交通建設附近理由:交通便捷,利於通勤個案:桃園航空城、機場捷運沿線 5.人口密度高理由:生活圈已成形,各項生活機能健全個案:台中市大里光正段、雙北市捷運聯合開發住宅 整理:張舒婷 |
我則剛好相反,從來不主張買匯控。
理由很簡單,一般散戶,會買多少匯控呢?頂多是一、兩手?就說買一手吧!匯控升5元的話,一手四百股才賺兩千元,可是,匯控要升5元談何容易?如果匯控真的升了5元的話,其他股份會升多少呢?
朋友於2008年10月以106.5元及95元分別買了一手匯控(即平均價為100.75元),至今快七年了,除了每年收取那約3.9元的股息之外,一無所獲,卻又不肯套取差價,結果七年下來在扣除利息收入之後,成本價約為73.45元,以周五匯控的股價59.4元計算,賬面還要虧損14.05元,真不知道這兩手匯控還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夠重見家鄉,升上73.45元之上?一年?兩年?真是天曉得了!
正因如此,朋友經常想於60元水平再補一些匯控,我卻極力反對把資金投入於匯控之上。
「妳瞧瞧,要是真的能於八月二十五日以60元買到匯控又有何用?妳於八月二十四日以1.3元買了兩萬股酷派(2369)及以11.52元買入兩千股廣發行(1776),兩萬股酷派及兩千股廣發行的本錢與一手匯控差不多,可是,於八月二十七日妳於1.45元及13.2元賣掉酷派及廣發行分別賺了3,000元及3,360元,可是當日匯控最高也只有61.9元,賬面只賺760元,在扣除手續費之後哪有錢賺?妳肯定不會獲利的,結果呢?周五匯控跌至59.4元,妳不但沒錢賺,賬面反而要輸,反觀酷派及廣發行,分別收於1.39元及13元,縱使當日不獲利目前賬面仍然有微利,事實勝於雄辯,證明當日我的分析是對的。」我給朋友解釋。
經過我的分析及朋友親身的體驗,朋友真的無話可說了:「那我原有的匯控怎麼辦?豈非翻身無期?」
「其實也不然,譬如說這一回匯控跌破了60元之後可能會低見57.5元,當妳想於57.5元補匯控的時候就看看當時有哪一隻股份值得買,然而把那一隻股份幻想成為匯控而買入,日後匯控回升至62元之時如果妳想獲利就把買入的『代替股份』賣掉即可,我相信匯控如果能夠從57.5元回升至62元的話,可能『代替股份』的升幅更大,這就是所謂的『成本效益』了。」我再解釋說。
當然,如果匯控的股價繼續下跌的話,「代替股份」也少不免要跟著下跌的。
日月光八月二十二日宣布將公開收購矽品,向半導體業界投下一記震撼彈。向來以眼光精準、手法剽悍著稱的張虔生再度出手,趁著產業景氣疲弱、股市崩跌之際奇襲矽品。這個震撼全市場的收購計畫,揭開的是張虔生的完美布局。 撰文•周品均、林宏文 八月二十一日下午四點,一場重大訊息說明記者會震撼了整個台灣科技業。 「日月光半導體於今日宣布,將自二○一五年八月二十四日起,以每普通股新台幣四十五元作為對價,公開收購矽品精密工業公司…。」日月光財務長董宏思現身台北一○一大樓三樓的證交所,代替董事長張虔生,宣布日月光董事會在當天稍早通過的收購提案。 這顆震撼彈來得又急又猛,不僅是因為台灣最大的半導體封測廠日月光,將以總額三五二億元公開收購台灣第二大封測廠矽品二五%股權,更是因為兩家封測大廠,這幾年來搶客戶、搶市占率的爭鬥幾近肉搏,誰也不想輸給對方。 在產業中,「同業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對手;但日月光和矽品,是敵人。」一位半導體材料業董事長這麼形容。 兩家猶如死對頭的公司可能合併,已經夠讓業界震驚,更令人震撼的是,「我們事前並不知道!」矽品發言人江百宏不願做出其他評論,只是一再強調公司內部也是看到重大訊息才得知此事。而矽品董事長林文伯更是關閉手機,迴避所有外界傳送的關心電話與好奇詢問。 創立矽品三十一年來,林文伯大概怎麼也沒想過,日月光會以這種方式逼他坐上談判桌;曾被稱為台灣圍棋界第一高手的林文伯,即使擁有「推算未來五十步棋」的功力,恐怕也難在一時之間覓得最佳突圍破口。 「張虔生的這一招,真的很高。」一位熟悉矽品的半導體業內人士表示,這場敵意收購的背後,是一套溫州商人的完美盤算。 張虔生家族為溫州商人,父親早年在上海經營船務,一九四九年隨政府來台後將家族事業移至高雄;由於父親早逝,張媽媽很早就扛起重擔,以宏璟建設起家,隨台灣經濟起飛一路抓住股市及房地產的機會,奠定雄厚基礎。 遺傳到溫商家族的底蘊,對投資、對事業,張虔生的眼光同樣精準、手法同樣剽悍。一個投資界流傳的經典說法是,從一九八九年日月光上市掛牌以來,二十六年 間,日月光的股價走勢與台股加權指數幾乎完全一致,而且還是領先指標,不管台股創新高或創新低前,日月光股價一定先創高或先創低,背後的意涵,是日月光大 股東的操盤動向,彷彿總能領先市場行情一步。 許久沒有對外購併的張虔生,這回決定對自己過去幾十年的敵人出手,無論從效益評估、時點選擇、速度手段等面向來看,同樣也是精準剽悍。 完美效益 投資划算,可消弭殺價競爭論效益,首先可從財報數字簡單分析。日月光目前手頭上有五四二億元現金,花費三五二億元資金一舉成為矽品最大股東,對現在的日月 光來說並不困難。而若觀察矽品的經營績效和公司資產,矽品目前的帳上現金有二八一億元,上半年的稅後淨利近六十三億元,矽品毛利率二七.二二%,也遠高於 日月光的一六.四七%,也就是說,張虔生花三五二億元成本,拿下財務體質良好,獲利率也勝於日月光的矽品,這筆投資再划算不過。 不過,更重要的效益,要從兩家公司近年來客戶版圖的變化談起。 「這幾年,矽品成功爭取到高通的訂單,就讓日月光氣得要死。」一名封測設備業者一語道破兩家公司的競爭態勢。近年來,高通、聯發科、博通、海思等重要晶片 設計廠,紛紛採取分散供應商的策略,這也讓去年剛剛吃到蘋果訂單的日月光芒刺在背。為了蘋果新單,日月光正大舉擴增產能,然而市場卻在近期傳出消息,蘋果 有意再度增加供應商,並點名矽品即將接單。 除了與矽品的競爭越來越白熱化,今年半導體景氣急轉直下,也成了張虔生決定出手的關鍵;「台灣半導體景氣不是很好。」董宏思不諱言,但他沒說的是,半導體 景氣的疲弱,已經讓兩家公司的低階封裝產能利用率大幅下滑,業界已傳出矽品彰化廠開始放無薪假的消息,這也促使張虔生決定,與其讓矽品繼續瓜分日月光訂 單,不如趁對手體弱氣虛之際,發動奇襲。 完美時點 行情低迷出手,股東意願高時點選擇,正是日月光奇襲矽品的另一個完美盤算。 日月光與矽品,分居全球第一、第三大封測廠,兩強合併要能成立,必須趕在不會有法律問題之前進行。從Gartner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月光目前全球市占率 一九.一%,矽品的市占率則是一○.一%,兩者加總的市占率數字,正好站在三○%的托辣斯門檻邊緣,也就是,如果不在此時出手,一旦兩家公司的市占率稍有 擴大,張虔生吃下矽品的計畫恐怕會因反托辣斯而中止。 此外,台股的崩跌恰好也為張虔生出手製造最佳時機。根據日月光內部人士透露,「︵收購矽品︶想法一直都在,只是看採取什麼作法。」所以張虔生過去幾個月只是靜靜地等待攫取獵物的時機,當矽品股價一路從五十七元修正到三十三元時,他知道,是時候出手了。 向來出手快狠準的張虔生知道,要出手就要有十足的把握。打開矽品股權結構圖,林文伯及家族,加上副董事長兼總經理蔡祺文,股權加總也不過是六%左右,但張虔生一出手,就要買下二五%的股權。 林文伯過往三十年形象良好,矽品的經營實績外界也都看在眼裡,但日月光趁景氣與股價都如此低迷時,向矽品股東提出溢價三四%的收購條件,就連與矽品關係良好的材料業者都坦言,「選在此時提出這樣的收購條件,矽品股東不見得不會賣。」 完美奇襲 保密到家,連業界都沒風聲效益明確、時機成熟,接下來,就是以最快速度匍匐前進,然後瞬間攻擊。 在重大訊息說明會中,日月光公布這樁公開收購案是委由凱基證券負責規畫及後續執行,但據凱基證券內部透露,「日月光是在發動突襲前的一個禮拜,才找上我們。」低調而快速,是這樁收購案讓市場驚呼的特色之一。 低調,是為了確保消息不致走漏;日月光先前在二○○九年收購環電時,曾經爆發的內線交易案,也讓張虔生對於這次突襲矽品,執行起來更是格外小心,就連業界都沒有聽到任何風聲。 儘管請來凱基證券作為委任機構,但據指出,公開收購矽品股權計畫的內容戰略,還是由張虔生一手主導;八月二十一日的日月光董事會,即使張虔生不在國內,也 透過視訊方式直接下達決策指令、拍板定案。凱基證券主管表示,這次公開收購矽品計畫,就連收購價格也是日月光自行找外部會計師進行定價,最後的執行流程、 交割手續等,才委由凱基證券負責執行。 未來挑戰 棋手與獵人的磨合有待觀察這場保密到家的奇襲,確實也為矽品帶來不小震撼,就連矽品內部人士也嘆氣表示:「我們從沒想過會發生這種事。」以剽悍手段掌握絕 佳時機發動攻擊,一般認為,日月光這回順利達陣的機率不低;但即使購併真能順利完成,兩家公司的文化磨合,卻是一個極大挑戰。「兩位老闆都很成功,但成功 的途徑截然不同。」一位業界人士這麼說:「張虔生一出手就要玩大的;林文伯則是強調累積。」張虔生不設底線的企圖心,在他剛從美國留學回來之後就已展現。 當年,他先在台灣股市操作,獲利頗豐,立刻表態希望買下當時最紅的大同公司,無奈遭到公司派拒絕;之後才決定自行跨足電子業,成立日月光。 創業初期,張虔生也是壯志滿滿,一位早年賣設備給日月光的惠普員工回憶,當年日月光才剛成立,張虔生就說,「我的目標是做世界最大的封測集團,所以你們幫 日月光規畫的設備,一定要以世界第一為基準。」這位員工說,當年惠普公司上上下下都不相信張虔生的狂傲目標,「沒想到現在真的讓他做到了。」至於林文伯, 看待未來的野心不能與張虔生相比;民國六十三年,他在︽新生報︾舉辦的第一屆全國圍棋名人賽獲得冠軍,得到獎金十萬元,他曾回憶,當年一個月薪水僅有四千 五百元,但是下一盤圍棋,就有兩千元收入,「我差點成了職業棋士。」與圍棋名人林海峰有姻親關係的林文伯,經常引用對弈之道比擬企業經營,他曾說,「一人 下一子,你不可能一步就把對手打倒,要慢慢累積。」「企業經營就像下棋,一步一步地積小勝為大勝。」種種論調,與張虔生的形象大異其趣。 如今,精準剽悍的溫州悍商顯然已把圍棋高手逼入困局,依規定,矽品須在收到公開收購說明書後七日內表態,提出對股東的建議。事實上,從二十一日日月光公布 收購計畫後,林文伯已連日舉行會議,緊急與律師及財務顧問商討對策,並且已組成審議委員會,趕在三十一日前給股東一個答案。據了解,儘管日月光的贏面不 小,但矽品內部仍透露,「希望股東等到矽品出具建議書,聽聽矽品怎麼說,再決定要不要賣股。」意味著林文伯並未放棄這盤棋。 除此之外,在林文伯曾經說過的「棋盤企業經」裡,其實也有難得帶著騰騰殺氣的這樣一句:「居劣勢時,你要想辦法讓對手一起死,這樣,或許還有逆轉機會。」這句話會不會演變為矽品面對日月光的逆襲策略?這盤棋,值得好好看下去。 日月光財務長董宏思8月21日現身證交所,說明公開收購矽品股權計畫。 矽品經營團隊手握股權約6%,面對日月光計畫拿下25%的股權,業界知名的圍棋高手—— 矽品董事長林文伯下一步棋該怎麼走,外界都在看。 封測雙雄整合 是否能達陣? 矽品 日月光 311.64 資本額(億元) 789.31 1984年 成立時間 1984年1249.7 市值(億元,至8/25) 2573.2 420.45 上半年營收(億元) 1348.83 62.91 上半年稅後淨利(億元) 84.54 27.22 Q2毛利率(%) 16.47 2.02 上半年EPS(元) 1.06 281 帳上現金(億元) 542 新竹、台中、彰化、蘇州 生產據點 高雄、桃園、上海、蘇州、昆山、威海、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高通、聯發科、海思、博通 客戶 蘋果、高通、聯發科、博通 矽品董事長 林文伯 日月光董事長 張虔生 |
|
||||||
中、日兩國宣稱興建高鐵有利交通,但對東南亞國家來說,舉債蓋高鐵,負擔太過龐大,且教育、醫療、興建道路的需求似乎更為迫切。中、日海外拓經貿的算盤,這次打錯了! 為了搶下印尼首座高鐵案, 興建總長九十三哩、連 貫雅加達與第三大城萬隆的鐵路,中國提出五十五億美元貸款的方案,分五十年償還。優渥條件當前,印尼豈有拒絕的理由。偏偏在九月四日,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一聲令下,高鐵案急踩煞車,回絕中國與日本的提案,改為興建成本少四成左右的中速鐵路。 據《彭博新聞》指出,高鐵案喊停,是因為政府認為「不符合經濟效益」。 舉 債龐大泰、緬也打退堂鼓佐科威的決定是對的。原訂高鐵案規畫八站,站距不長,時速難達標榜的三百到三五0公里。但更重要的是,印尼這次等於為基礎建設需求 龐大的國家上了一課,對亞洲的開發中國家更有示範作用,這是因為亞洲已成中國與日本的基建戰場,為了政經利益,積極搶奪高鐵案等大型工程,並提供高達數十 億美元的貸款金額。 但這些工程未必符合各國實際需求,客觀考量後願意果斷回絕,對開發中亞洲國家的經濟體質有長期益處。 中國與日本聲稱高鐵造價 雖高,長期下來仍舊值得,這樣的說法當然不無道理。日本高鐵去年剛滿五十周年,國民受惠良多,例如外地人能通勤到東京工作。中國高鐵未滿十年,近萬哩的總長度稱霸全球,目前主要幹線(如京滬高鐵)運能滿載,除了是搭飛機之外的交通選擇,亦連結原本偏遠的地方經濟。 但 正如經濟腳步放慢一樣,中國高鐵歷經近年快速成長之後,也出現減緩疲態,導致國營車廂製造商的產能過剩。自己消化不了就出口,也因此,中國近幾年積極對外 尋找相關客戶,獲利頻創紀錄。高鐵走出國門,在東南亞更具地緣政治和經濟的長期考量。君不見中國提議打造連接國內到東南亞數國的高鐵,想藉此前進各地港 口,亦希望取得原物料與低成本人力。日本深伯中國在亞洲坐大,見中國向哪個國家提案,也會提出標案競爭,戰局甚至延伸到加州。 對希望基建能物美價廉的 國家而言,中國與日本積極搶案,何嘗不是好消息。但問題是,中日的高鐵建設成本大多自行承擔,亞洲開發中國家卻必須對外貸款支付,甚王近百分之百舉債。有鑑於負擔龐大,泰國、緬甸等原訂與中國合作興建高鐵的國家,紛紛打退堂鼓。日本的高鐵算盤也打得辛苦,更在越南觸礁。 寮國改善醫療比蓋高鐵迫切舉例來說,寮國據傳可望與中國簽訂高鐵案,造價高達七十億美元,屆時將連通首都永珍與雲南昆明,中國更希望最終能經過曼谷,直通新加坡。 建 造金額約有五十億美元需要向中國進出口銀行貸款,以寮國國內採礦權為抵押。五十億美元的數字是天價,相當於寮國國內生產毛額的六0%左右。國際貨幣基金 (International Monetart Fund)更曾在二0一三年針對此案提出警告,指出寮國外債會因此增王國內生產毛額的二一五%。寮國高鐵案的商業效益與營業成本目前仍是未知數。 開 發中國家該不該建高鐵,需求才是第一考量。拿車子來比喻高鐵,明明買福特就能因應未來幾年的需求,有必要借錢買特斯拉(Tesla)電動跑車嗎?再回到寮 國的例子,把錢花在興建道路、改善醫療與教育,遠比蓋高鐵迫切多了。這條高鐵建了,對中國的好處不在話下,起碼一開始就能加快貨物運輸,但對寮國這個開發 中國家而言,財政狀況卻只會更加不明朗。高鐵或許符合中國的需求,卻絕對不利寮國。 寮國如此,印尼亦然。 印尼折衷改建中速鐵路 所幸印尼找到折衷之道,決定改建中速鐵路,並開放給包括中日在內的國際廠商競標。 或許在這次事件之後,印尼未來幾年可望成為亞洲其他開發中國家的領頭羊,提醒大家應拋開地緣政治的心結,依實際需求決定基建工程的內容與籌資方武。即使沒能發揮拋磚引玉之效,印尼起碼也讓東南亞各國看到一點:拒絕,有時是政府的最佳利器,免得欠下一屁股債。 印尼高鐵案喊卡的經驗教東南亞各國一件事:拒絕,有時是好事,至少比欠下一屁股債好。 譯者 連育德 彭博觀點精選 全球發行量第一的財經專業媒體美商Bloomberg公司,獨家授權本刊精選摘譯專欄內容。透過《彭博》的獨特視野,帶您看透天下大事,掌握全球趨勢之先。 |
|
||||||
在台股尋找純正的十三五概念股,難度較以往更高。投資人可行的替代方案, 是尋找服務業升級商機概念股,及以「中國聯盟」為依歸,與陸企聯手、共存共榮的標的。 「我來自上海,這裡是中國第一個限制購買車牌的城市;車牌數量是政府定好的,想買車的人,必須透過公開競價購買,現在車牌價格,已在八萬元人民幣左右,是 全國公開競價最貴的城市。但如果你買的是電動車,車牌就免費,政府政策補貼,很明顯傾向新能源。」香港豐收投資董事暨投資組合經理人胡星,以他最熟悉的城 市上海為例,分享對於中國十三五規畫的觀察心得:「確保六%以上的經濟成長率、發展服務業及國企改革是十三五重點;當然,新能源政策也是。」一五年即將結 束,當中國經濟轉型列車,被牛市轉熊市的暴跌驚魂干擾後,投資人尋找機會的成功關鍵,就是釐清需求,緊跟著政策方向走。
升級概念標的》
二胎化、高齡化商機廣泛 以五中全會為例,一胎化全面解禁,就對各種產業與社會結構帶來巨大影響。「這次最大亮點,就在一胎化政策正式畫下句點,中國二胎化全面啟動。」摩根中國基金經理人沈松表示。 受勞動人口銳減與高齡化影響,自一九七九年上路的一胎化政策,不得不走入歷史,沈松指出,「二胎化商機廣泛,從孕婦、產婦到嬰幼兒食衣住行育樂,乃至醫 療、教育,皆需求大增;另外,高齡人口激增,養老、醫療服務及保健食品業,也將快速發展。」就在一胎化解禁隔日,港股蒙牛暴漲八%,台股麗嬰房、F-大地 亮燈漲停,貝因美、伊利股份等A股二胎概念標的也大漲,就是最先反映利多的現象。 除了人口紅利不再,中國還需解決勞動力問題,因應經濟結構轉型。 「十三五肯定會大力發展服務業;現在中國利用機器人的規模,已是世界第一,超越日本。 製造業勞動力,多已外包給東南亞國家,或被機器人取代。人力需求逐漸轉向服務業,且工資水準可能更好,對消費支出也更有利。」胡星表示。 「以今年上半年來看,中國消費對經濟成長率貢獻達六成,先前陸股跌多,市場上還一度擔心會影響民間消費;其實,股市表現與消費關聯度低,只要可支配收入仍 在增長,消費便可穩定攀升。換言之,工資才是重點,而以內需消費為主的經濟結構,目前還是易受季節性波動影響,須時間慢慢轉換。」胡星說。 不過,對台股投資人而言,能受惠十三五規畫的標的有限,「這可說明中國五中全會期間,台股表現為何如此淡定、缺乏激情;主因是能直接受惠的個股太少。」日盛新台商基金經理人林建良認為,當前布局中概股,現在觀念已與過去大不同,只有了解中國要什麼,才能賺到錢。
中國聯盟標的》 與狼共舞,才能分一杯羹他解釋,以前最「夯」的中概股,肯定要有零售通路,而且範圍越廣越吃香;但這幾年,受店租上漲、經濟成長步調放緩與電商衝擊,通路 據點不再是金雞母,反而是拖累獲利的一大負擔。「中收股意思從『中國收成』,變成『中國店面收起來』;通路裁撤、虧損止血後,股價才有機會起死回生,中概 股本質已截然不同。」林建良分析,從政府決策到企業經營,中國商機不再追求規模,而是強調效益,選股也正在朝著這項思惟轉變:「像五年前,十二五重點從 『吃粗飽』到吃得精緻,現在則講究吃得養生、健康。」他指出,人有了錢就會注重保健,以此為核心,休閒運動、保健食品及餐飲服務族群,都可望因中國消費力 提升雨露均霑。 跟著這些策略方針,由上而下的選股主軸為小康社會、全方位升級概念股;若是由下而上選股,就要以「中國聯盟」為依歸。 「過去看兩岸產業發展,有一很深的感觸,即台商須與陸企從競爭走向共生,才可能生存;也就是『與狼共舞』,在中國擴張時適時協助,不要對打,只能聯盟,才 可能進一步壯大。」林建良表示,中國企業崛起速度驚人,台商與其正面迎戰,不如與中國企業聯手,貼緊當前政策搶生意,才有機會分到一杯羹。 他補充,「像面板這些過去靠中國讓利生存的產業,未來恐怕都活不久;只有靠品質、競爭力取勝的公司,才能存活。因此,讓中國依賴的標的,將可望持續發光發熱。」中國十三五規畫,必須在穩增長與經濟改革中找到平衡點;對台股投資人來說,走過十二五,迎向十三五,如何在投資選股上調整腳步,建立新觀念,將是重要課題。
撰文 / 歐陽善玲 |
30日,中國氣象局2015年12月新聞發布會現場。攝影/章軻
中國氣象局30日發布的消息稱,根據支付意願法對公眾氣象服務經濟效益進行評估,評估價值達407.5億元,而按照節省費用法來評估,則高達730.4億元。
公眾氣象服務效益主要是指公眾利用氣象服務合理安排個人和家庭活動所產生的效益。準確評估公眾氣象服務效益可以為政府向氣象部門增加投入、公眾合理使用氣象服務產品、氣象部門提高管理效能以及合理配置內部資源等方面提供參考依據。
支付意願是指消費者為獲得某種商品或服務所願意付出的價格,在完善的市場中,市場價格可以正確地反映消費者的支付意願。節省費用法是一種通過詢問氣象服務為公眾帶來多少直接經濟效益以評估公眾氣象服務效益的方法。
公眾氣象服務在很大程度上屬於社會福利性的服務,其產生的效益既體現經濟效益,更重要的還體現了社會效益。《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最早開展公眾氣象服務的地區之一,目前已推出的氣象服務有150余種。
有專家表示,隨著中國大氣環境評價、工程氣象保障等方面專業氣象服務範圍的擴大和氣象研究的深入,氣象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將不斷增強,在中國氣象領域,1元的投入,可以帶來40元經濟效益。
中國氣象局介紹,2015年全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調查評價結果顯示,公眾期望政府投入氣象服務的年度保障經費約為77.5億元。
今年9月1日至25日,該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和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聯合開展了2015年全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調查,調查範圍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通過電話調查方式共計調查40020人。調查內容涉及公眾氣象服務評價、氣象防災減災信息傳播的現狀以及公眾氣象服務經濟效益評估等。
調查顯示,2015年全國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為87.3分,較2014年提高1.5分,為2011年以來的最高分。其中城市滿意度86.3分,農村滿意度為88.4分,分別較2014年提高1.5分和1.4分。
中國氣象局介紹,公眾對氣象服務信息發布及時性、信息接收的便捷性、信息內容的實用性和天氣預報的準確性評價均有所提升,其中公眾對信息接收的便捷性評價最高。
調查發現,2015年公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程度較上一年有所提升,且呈現農村高於城市的特點。2015年公眾對氣象信息的需求程度評價為82.7分,較2014年增加了1.6分。其中農村公眾對氣象信息的需求評價為83.5分,比城市公眾對氣象信息需求程度的評價82.0分高出1.5分。
調查發現,2015年公眾對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接收率較2014年顯著提升,有82.1%的公眾收到過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較2014年提升6.2。同期公眾對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滿意度與2014年基本持平。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它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頭號地標,但數十年來始終沒能追隨台灣民主化的腳步前進,至今仍歸屬於定位不清的財團法人,營運績效與優越的先天條件不成正比。 從桃園機場搭車往台北市的路上,只要望向左側窗外,你絕不會錯過一座雄踞在山坡上的中式建築。半世紀來,圓山飯店一直是台北,甚至中華民國的象徵;它曾在一九六八年被《財星》雜誌評為全球十大飯店,接待過美國前總統艾森豪、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等友邦元首,歷任總統在此舉辦的國宴更是不計其數。 圓山飯店得天獨厚的條件與際遇,源於濃濃的官方色彩。一九五二年,當時總統夫人蔣宋美齡認為台灣缺乏接待外國政要的國際級飯店,相中劍潭一帶的台北神社舊址,成立圓山飯店;一九六○年,由時任台灣銀行董事長的尹仲容、中央信託局局長俞國華、財政部次長周宏濤等五人各出資十萬元成立「財團法人台灣省敦睦聯誼會」,主導圓山飯店經營。 問題點〉政府主導高層人事換黨執政換董座 營運方針難長遠圓山飯店名義上屬民間「財團法人」所有,實質上卻形同「國營事業」;無論政黨如何輪替,中央對圓山飯店高層人事都有實質主導權。檢視歷任董事長背景,從八○年代的蔣介石貼身醫官熊丸、扁政府的經濟部前部長宗才怡、馬政府任命的台北市前市長黃大洲,一直到曾任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的現任董座李建榮,這些人雖各有專業,卻也身具不同程度政治色彩。 董事長受政治任命,意味著職務可能隨時因政黨輪替異動,任期沒有保障;即使懷著認真經營的熱忱,也難以針對飯店未來發展,設定長遠營運方針。 九○年代後,台灣觀光產業隨著經濟發展日益成熟,圓山飯店面對國內外業者挑戰,經歷一段虧損的慘澹時光;過去幾年隨著中國觀光客大量成長,曾一度轉虧為盈,但自二○一三年起又出現虧損。 立法院預算中心民國一○五年度評估報告就直言,「台灣敦睦聯誼會近三年度營運均未達成其預算目標,且虧損逐年增加,允應積極研謀改善。」「台灣敦睦聯誼會組織章程」第三條指出,該會以「發展國際觀光事業培養國際觀光人才,推廣國民外交及促進中外社會之敦睦聯誼為目的。」在基礎建設及觀光資源匱乏的一九六○年代,圓山飯店確實在政府支持下,扮演國家門面與觀光事業火車頭角色。但半世紀後,國內民營飯店林立,圓山飯店已完成階段性任務,政府應思考如何讓圓山飯店發揮最大競爭力,而非沿用舊思惟,持續插手經營。 「圓山飯店的地理位置和硬體設施非常有競爭力,只是沒有發揮最好效果。若考慮把經營權租給國際級飯店集團,相信營收獲利將大幅成長。」交通部前部長葉匡時為增加圓山飯店效益,曾提出類似構想,卻因員工權益問題,無法落實。 提解方〉改變組織結構 交通部主導捐財產 政府可再標售想讓圓山飯店重現風華,民營化是必然的途徑;而民營化的第一步,應由組織結構著手。「台灣敦睦聯誼會組織章程」明訂,「本會所有財產,非經董事會決議並報請主管機關依法核可後,不得變更。」圓山飯店土地為國家所有,由敦睦聯誼會每年以一.五億元承租,多數建物則是利用歷年盈餘興建,為該會名下資產。而十一席董事中,交通部官員占有六席,交通部隨時能提議將聯誼會名下財產捐給政府,讓政府決定標售或委託民間經營。 除了捐贈財產外,該會組織章程第十五條,也保留了董事會決議解散台灣敦睦聯誼會的權力;並強調解散後,所有財產應交由中央主管機關處理。 由此可見,政府若有心促成圓山飯店民營化,只須妥善處理員工權益,法規上沒有任何障礙。 台灣民主化二十多年來,圓山飯店這個黨國體制下的特殊產物依舊矗立。台灣仍舊需要圓山飯店,但絕不是當年那個由政府主導的圓山飯店。 撰文 / 鄭閔聲 |
受國際高度矚目的鴻海購併夏普案,來到最後關頭,投資法人紛紛以放大鏡檢視,該樁收購案對鴻海及旗下子公司的衝擊與機會。外資分析師認為,鴻海精密、群創、F-GIS將是主要受惠者。 鴻海與夏普聯姻能否成功,攸關鴻海面板技術能否追趕韓國三星電子、LG,並擺脫中國京東方等紅色供應鏈的進逼。這樁交易最後結局如何,除了國內投資人睜大眼睛,國際資金莫不高度關切。 鴻海身為交易主體,未來交易若定案,持股夏普比率將達四四.五%。如果鴻海入主夏普,若無法止住虧損,短期勢必對其獲利造成衝擊,配息是否會打折扣,最受投資人關注。 一位觀察鴻海多年的歐系外資分析師,對這樁交易態度保留。他直言:「夏普說要turn around(轉虧為盈)已經好幾年了,夏普裡面到底怎麼樣,海外投資人都很清楚……,所以他們才會憂心。萬一鴻海真的進去,短期看來效益實在不明顯。」他補充說:「不過鴻海是著眼於夏普的專利等無形資產,還有長期的戰略價值,所以才願意冒短期財務風險。」這位分析師進一步認為,從財報來看,鴻海此次購併夏普,前後雖然得付出約新台幣一七四六億元(含鴻海、鴻準與郭台銘投資的SIO)。其中,鴻海精密所要負擔的分額為一三七三億元,相較鴻海去年第三季帳上現金六四七二億元,占公司現金水位約二一%,雖不致影響營運,但也帶來一定程度的挑戰。 鴻海:下檔風險有限 多數研究機構 都保持樂觀看法正是因為現金充足,去年鴻海回應重要股東貝萊德(Blackrock)集團的建議,配發現金股利三.八元,是掛牌以來配息最高的一年。 然而,如果買成夏普,帳上現金一下子少五分之一,今年鴻海能否再像去年大方,配出高現金股利,不禁令人打個問號。以目前股價而言,由於鴻海獲利不遜於去年,假設比照去年配息三.八元,鴻海目前現金股息殖利率已達四.九%。 分析師提醒,夏普在最後關頭浮現的三千五百億日圓或有負債,使鴻海買夏普代價更形高昂,令人擔心鴻海今年配息水準可能有變。 綜觀各家券商對鴻海的研究報告,只有一家的目標價訂在七十六元,其餘都高於二月底股價七十八元,甚至有法人上看一一六元。在在顯示,雖然「鴻夏戀」尚有變數,不過鴻海股價目前幾乎在五年來最低區間,下檔風險已相對有限,因此研究機構對於鴻海的前景,態度大多傾向樂觀。 鴻準:財務有新壓力 股價創七年新低 還要出購併資金另外,以夏普二月二十五日公告內容來看,鴻海集團旗下的鴻準也將持有夏普約一三%的股份,將是這樁交易下,最直接受影響的公司。 今年一月營收,鴻準比去年大幅衰退三成,拖累股價創金融海嘯以來新低。當iPhone效應失靈,鴻準還要參與集團計畫、收購一部分夏普股權,對鴻準的財務可能構成新的壓力。這一點,從夏普宣布同意被鴻海入股的二月二十五日,鴻準股價僅小漲○.○三%,已可窺知一二。 再者,鴻海此次入股夏普,最大目的之一,當然是為取得其先進面板技術,以打入蘋果的面板供應鏈。若雙方順利簽約,未來鴻海旗下的面板大廠群創,以及觸控廠F-GIS,都有機會跟著間接受惠。 在群創方面,若鴻海整併夏普,泛鴻海集團在全球面板市占率將會突破兩成,成為全球僅次於三星的第二大面板廠。一家歐系外資就認為,夏普案將強化鴻海集團在面板產業的議價能力。此外,群創也有機會省下大筆的先進技術前期研發費用,獲夏普授權在IGZO(氧化銦鎵鋅)和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兩大面板技術的成果,並藉此拿下先進技術,拉大與中國對手的差距。 依據法人私下解讀,畢竟在一支iPhone當中,成本最吃重的零件就是面板,約占整支手機的三成。如果鴻海能透過購併夏普,補足這一角,對鴻海整合代工產業鏈將大大加分,提升公司獲利的程度,更不在話下。 群創:可能取得新技術 技術轉移有限制 且量產時程落後反之,市場預期蘋果將於一八年開始在iPhone採用OLED技術,歐系外資預估,到了一九年,全球將會有二六%的智慧型手機都使用OLED,而四百美元以上智慧型手機的滲透率更將上看五五%。 這意味群創若無法在OLED技術與產能上有所突破,未來發展性恐將受到局限。所以,鴻海能不能娶得成夏普,並把夏普握有的OLED技術盡早進入量產,不僅關係鴻海能否深化與蘋果的關係,也攸關群創未來的命運。值得注意的是,依夏普先前公告的合約內容,鴻海入股夏普其中一項條件,是必須確保夏普的技術留在日本本土、不得外流。在此框架限制下,群創要如何取得夏普的先進技術授權,也是一大挑戰。 另一方面,因夏普的OLED技術還未能量產,且預計最快可量產時間將落在一九年,如此,即使群創得到夏普的技術移轉,時程上可能還是會落後三星、LG。此外,群創為了量產新技術,勢必還是得再做大筆投資,將考驗未來財務調度能力。 而F-GIS也被看好有機會藉由鴻夏的緊密結合,取得進入蘋果、華為等手機大廠供應鏈的門票。不過F-GIS目前的技術實力是否能夠通過蘋果驗證,仍是決定能否拿下訂單的最重要關卡。 除了面板,夏普也在家電、手機、太陽能等方面有布局。 雖然短期內夏普供應鏈不至於大幅變動,但若鴻海順利取得夏普經營權,則鴻海集團公司都將有機會成為夏普供應鏈,取得新的出海口。例如,低迷已久的表面玻璃業者正達、發展精密模具事業的F-乙盛,未來也許可參與夏普的車用相關零組件事業;或者樺漢、瑞祺電的工業電腦產品,和夏普的工業電腦事業共創雙贏。雖然一切未定,但只要母公司婚事敲定,鴻海旗下的小金雞們,就有台日合作的可能。 撰文 / 周岐原、何佩珊 |
審計署網站今日發布2016年第一季度829個單位、1796個項目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跟蹤審計結果公告,並指出財政資金統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公告指出,從審計情況看,一些現行部門規章制度已不適應當前實際情況,尚未及時清理修訂,使部分專項資金未能及時統籌或統籌後仍未及時使用,一些單位和項目還有部分財政資金長期趴在賬上,未能發揮資金效益。
其中,有94.28億元專項資金未及時安排使用發揮效益。其原因一是部分項目實施過程發生調整變化或進展緩慢,但資金未按規定統籌使用,具體包括財政扶貧資金、城鎮汙水垃圾處理設施項目資金和一些地方投資項目2013年以前結轉結余資金等,涉及88.82億元。
二是項目不具備實施條件或者已經完成,但資金未按規定統籌使用,具體包括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中央補助資金、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全科醫生臨床培養基地中央專項資金、高產優質苜蓿示範建設資金等,涉及3.66億元;三是1.8億元環保電價款未及時安排使用。
此外,還有1.41億元專項資金統籌後仍未及時使用。其原因一是對已按規定上繳統籌的存量資金又按原用途申請繼續使用,但有152.55萬元仍未及時形成支出;二是資金統籌後,仍有1.4億元未及時形成支出。
公告還指出,財政資金統籌不到位,造成資金短缺和資金閑置並存。主要是未能有效統籌使用各類農村住房搬遷專項資金,造成一方面1.39億元財政資金結存,另一方面一些項目因自籌資金不足而建設進展緩慢。
紐約運河街鏖戰約莫兩週的便利貼大戰,五月底鳴金收兵,由巨幅模仿日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記者會上丟麥(編按:比喻贏家手勢)的超大麥克風畫下句點。 這段期間內,至少五家毗鄰的廣告公司,接連以各種顏色的便利貼,在窗上拼出卡通人物辛普森、電影角色蜘蛛人、手遊主角憤怒鳥等圖案,或是Hi、Hello from the other side(這一頭說哈囉)等留言,將大樓外觀化成巨型的臉書留言板。 戰鼓隆隆之際,各家人馬為了建立強大的攻防陣線也全體總動員。一位參戰主管就在美國鄉民論壇Reddit揭露丟麥巨作的幕後花絮:設計部門先以大樓窗戶為畫布,描繪出丟麥的巨幅圖案:再由創意部門接手,將六層樓的各家員工分組;最終是選在二十三日下班後,備齊啤酒和披薩,全員展開四小時貼圖大作戰。 雖是無償加班,但一名被徵召的員工沃芙(Ilana Waugh)卻樂在其中,因為這場戰爭讓原本毫無業務交集的同事穿梭在各樓層相互幫忙,「便利貼大戰將我們凝聚在一起。」 媒體搶報,效益翻數倍 這場原本就是鬥創意、比腦力的戰局,不免引來「雖是廣告業,難道沒有正事該辦?」的質疑。但其實,表面上只是一群人為了好玩加入混戰,兩週以來在電視台、報紙與通訊社曝光的效益卻上看百萬元。 就以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為例,新聞播出一分三十秒,若這些廣告商想買同等長度的廣告時段,至少要花費一萬五千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十萬元)。再把紐約福斯電視(fox5NY)報導逾兩分鐘、《紐約時報》與英國《衛報》等媒體版面納入計算,效益翻漲數倍。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便利貼大戰的導火線源於廣告商Biolumina,先在窗戶貼上單字Hi,對街同業Havas的創意總監麥凱西(Katy McCarthy)看到後,以便利貼回應,由此揭開這場遊戲序曲。不過,大樓管理員已祭出建築法規,下令各家五月底停火。 (文.柳定亞) 撰文者柳定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