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則剛好相反,從來不主張買匯控。
理由很簡單,一般散戶,會買多少匯控呢?頂多是一、兩手?就說買一手吧!匯控升5元的話,一手四百股才賺兩千元,可是,匯控要升5元談何容易?如果匯控真的升了5元的話,其他股份會升多少呢?
朋友於2008年10月以106.5元及95元分別買了一手匯控(即平均價為100.75元),至今快七年了,除了每年收取那約3.9元的股息之外,一無所獲,卻又不肯套取差價,結果七年下來在扣除利息收入之後,成本價約為73.45元,以周五匯控的股價59.4元計算,賬面還要虧損14.05元,真不知道這兩手匯控還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夠重見家鄉,升上73.45元之上?一年?兩年?真是天曉得了!
正因如此,朋友經常想於60元水平再補一些匯控,我卻極力反對把資金投入於匯控之上。
「妳瞧瞧,要是真的能於八月二十五日以60元買到匯控又有何用?妳於八月二十四日以1.3元買了兩萬股酷派(2369)及以11.52元買入兩千股廣發行(1776),兩萬股酷派及兩千股廣發行的本錢與一手匯控差不多,可是,於八月二十七日妳於1.45元及13.2元賣掉酷派及廣發行分別賺了3,000元及3,360元,可是當日匯控最高也只有61.9元,賬面只賺760元,在扣除手續費之後哪有錢賺?妳肯定不會獲利的,結果呢?周五匯控跌至59.4元,妳不但沒錢賺,賬面反而要輸,反觀酷派及廣發行,分別收於1.39元及13元,縱使當日不獲利目前賬面仍然有微利,事實勝於雄辯,證明當日我的分析是對的。」我給朋友解釋。
經過我的分析及朋友親身的體驗,朋友真的無話可說了:「那我原有的匯控怎麼辦?豈非翻身無期?」
「其實也不然,譬如說這一回匯控跌破了60元之後可能會低見57.5元,當妳想於57.5元補匯控的時候就看看當時有哪一隻股份值得買,然而把那一隻股份幻想成為匯控而買入,日後匯控回升至62元之時如果妳想獲利就把買入的『代替股份』賣掉即可,我相信匯控如果能夠從57.5元回升至62元的話,可能『代替股份』的升幅更大,這就是所謂的『成本效益』了。」我再解釋說。
當然,如果匯控的股價繼續下跌的話,「代替股份」也少不免要跟著下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