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城市最新排行榜:上海比肩香港?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263.html

近日,由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出爐,課題組通過分析比較港澳臺與內地294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以及港澳與內地289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及與理想城市的差距,勾勒出中國城市競爭力的總體格局和區域分化現狀。

哪些城市最具綜合經濟競爭力?

與2014年相比,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城市名單沒有顯著變化,只有廣州超越臺北躋身第4位,北京超越蘇州躋身第6位。從十強城市的區域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港澳臺地區,中西部地區無一城市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

但從綜合增量競爭力指數來看,重慶、成都、武漢分列第5位、第8位和第9位,廣大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後發優勢比較明顯。在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城市中,天津的綜合增量競爭力指數最高,而澳門的綜合效率競爭力指數優勢明顯。

哪些城市最具可持續競爭力?

與2014年相比,青島取代廈門進入可持續競爭力十強城市之列,深圳延續了近年來的良好勢頭,超越澳門躋身可持續競爭力十強城市第4位。雖然香港的綜合經濟競爭力被深圳趕超,但是相對於內地城市而言,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優勢仍然十分明顯。

在可持續競爭力的六大分項里,香港的和諧城市、生態城市和全域城市三大指標均位居榜首。與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城市分布較為相似,可持續競爭力十強仍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在“十三五”開局階段和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上述三大城市群將繼續擔當中國城市轉型發展的火車頭。

哪些城市最宜居宜商?

其中,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分別占據4席和3席,環渤海地區無一城市入選,海南省的海口和三亞雙雙位列中國宜居城市十強。從近三年來全國宜居城市十強分布來看,珠海一直占據榜首位置,廈門和舟山首次進入宜居城市三甲,溫州成為宜居城市十強中進步最快的城市。

2015年,中國宜商競爭力十強城市分別為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重慶、武漢、成都、杭州,基本上為全國性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其中,香港、北京、上海仍牢牢占據中國宜商城市競爭力三甲位置,重慶從2014年的第9位躍升至今年的第7位,而杭州則取代南京躋身於宜商競爭力十強城市。

從城市宜居競爭力與宜商競爭力的相關關系來看,兩者總體上呈現出線性正相關關系。但從宜居和宜商競爭力十強城市來看,只有香港與深圳同時進入了十強之列。也就是說,中國宜商城市建設最好的十個城市中,其宜居城市建設仍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錯位。因此,中國城市特別是全國性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在宜居城市建設和宜商城市建設中必須同步推進,從而進一步發揮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

城市競爭力的區域格局怎樣?

從全國六大區域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分布來看,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的城市均值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區、東北地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各區域的綜合經濟競爭力變異系數來看,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的變異系數最高,而西北地區的變異系數最低。

也就是說,均值水平越高的區域變異系數也越大。此外,各大區域內部的綜合經濟競爭力變異系數均小於全國城市間的變異系數,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區域差距要大於區內城市之間的差距。

從全國各大區域的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均值比較來看,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他區域排序依次為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

與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區域格局不同的是,均值水平最低的西南地區,其城市可持續競爭力變異系數卻高居全國六大區域之首,並高於全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變異系數。其他區域的可持續競爭力變異系數排序依次為西北地區、環渤海地區、東北地區、東南地區和中部地區。

(本文內容綜合《中國房地產金融》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96

2016年未上市公司EPS50強排行榜

2016-06-13  TWM

調查說明:「未上市公司EPS 50強」針對國內未上市的公開發行公司(包括興櫃掛牌公司),以2015年每股稅後純益(EPS)進行排名,扣除部分重整公司後,依序排出前50家EPS最高的潛力公司。

在採樣母體中,以至今年4月底各公司公布年度財報前,尚未上市或上櫃的公司為準,如果在4月底前已上市或上櫃,則不列入本次採樣的母體中。

遠航稅後EPS38.33元為調整股數前資料,公司於今年3月2 日調整面額,由2.97億股減為2974股。

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

第38名 維格

將與重量級台商 拓展中國市場國內知名烘焙糕餅品牌維格,去年營收、獲利雙雙下滑,稅後EPS由前年的8元降為5.33元,衰退不少;今年前四月,維格營收約3.5億元,較去年仍衰退6%左右,配息5元,若陸客來台人數因兩岸關係減少,可能進一步衝擊其業績。

今年維格改選董事時,新任董事人選包括曾任中信金總經理的陳聖德,以及康師傅控股副總裁兼財務長林清棠,儘管董事長孫國華在股東會上,否認林清棠就任董事,代表維格將與康師傅合作,但也提出,公司未來將與重量級台商共同拓展中國市場。究竟維格相中的對象為何,仍值得後續關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58

主要城市三產比重排行榜:北上廣深杭超六成已追歐趕美

三次產業占比是衡量經濟發展類型和結構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發達國家三產占GDP比重都達到了百分之六七十,而中國的一些省份的三產占比已經趕上了這個水平。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對25個主要一二線城市(部分重點城市的數據未發布或不詳)三產產值及占比的統計發現,目前北上廣深杭的第三產業占比均已超過六成;一些城市由於工業下行,所以第三產業占比也比較高;而傳統制造業大市的三產占比均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圖為北京中關村

北上廣深杭占比超六成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1%,比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14.7個百分點。

不過,在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之間,三產占比差異極大。一般而言,區域輻射力越大,三產的比重和產值就越大。因此第三產業產值和比重是衡量一個城市區域輻射力的重要指標。

在這25個城市中,有8個城市的三產占比超過了六成,其中北上廣深杭5個發達城市不但服務業產值占比高,而且總量大,說明這五大城市的服務業對外輻射力最強。

其中,北京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9352.1億元,占GDP比重達到81.9%,無論是總產值還是占比,均高居各大城市榜首。

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北京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等優勢行業繼續發揮重要支撐作用,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為59.1%。其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086.8億元,增長12.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185.2億元,增長11.2%;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179.7億元,增長9.2%。

北京之後,上海的產值和占比均位居第二。數據顯示,上半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9175.70億元,增長11.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0.8%,同比提高3.7個百分點。

深圳市的數據顯示,上半年,該市二三產業結構由上年同期的41.1:58.9優化為38.9:61.1。第三產業中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主的營利性服務業和以八項支出為主的非營利性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突出,上半年分別實現增加值970.71億元和787.84億元,分別增長14.5%和14%,較上年同期分別提高4.7個和17個百分點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北上廣深服務業不僅服務於本省,而且還服務於周圍省份甚至全國範圍。比如北京的服務業不僅服務於整個京津冀,而且聚集了大量的央企總部,北方很多民營企業將總部遷到北京。而上海則是很多世界500強在中國乃至亞太總部的所在地。至於廣州和深圳,雖然輻射範圍不如京滬,但也輻射到整個華南地區。

例如,在福建泉州,當地上市公司眾多,但為這些上市公司提供上市服務的機構大多來自上海或者深圳。

另一方面,隨著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等成本要素的不斷提升,一線城市也很難再發展一般工業、重化工業,很多產業已經轉向了周邊地區,例如北京的不少產業都遷到了河北,在“退二進三”的方向之下,這些城市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因此三產的比重也不斷走高。

不過,同樣是一線城市,同樣是三產比重超過六成,但廣州與另外三大一線城市的三產結構還是有較大差別。當前,金融和高科技是城市升級發展的標誌性產業。一個城市要有在全國經濟競爭中有話語權,常常需要在這兩大產業上有突破。比如深圳不僅有深交所,而且高新科技產業發達,A股上市公司就達到了200多家;上海有上交所,是我國的金融中心和商業中心;北京作為政治中心,不僅坐擁大批央企總部,而且還有中關村,金融和高科技實力十分雄厚。

相比之下,廣州在互聯網和金融兩大領域都處於發展進程中。作為千年商都,廣州擁有全國最為發達的專業批發市場。不過近年來,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傳統商貿受到的沖擊十分明顯。而傳統商貿占廣州的三產的比重非常高。這也是為何今年上半年廣州名義增速明顯不如深圳、上海等城市的原因之一。當然,近兩年廣州也正在加快傳統商貿向現代商貿轉型的步伐。

北上廣深之外,作為二線城市中的佼佼者,杭州三產的表現頗為引人關註。盡管不具備一線城市那樣的對外輻射力,尤其是無法像北上深一樣在金融方面占據重要一角,不過仰賴於互聯網信息經濟的發力,杭州三產的對外輻射力亦不容小覷。

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杭州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040.55億元,增長14%,增速提高0.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04、2.69和8.09個百分點,結構由去年同期2.9:39.3:57.8優化為2.8:36.6:60.6。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站上了60%的新臺階。

這其中,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1193.76億元,增長26.2%,占GDP的23.8%,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別提高0.5和1.1個百分點。其中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數字內容產業分別增長48.7%、48.3%和41.9%,雲計算與大數據、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分別增長35.4%和31.4%。

浙江大學公共服務與績效評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稅根教授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杭州這幾年主要是抓住電商等新的經濟形態,主打智慧經濟、智慧產業,在經濟轉型升級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不過,占比高的並不只是北上廣深杭這幾個沿海發達城市,像太原、哈爾濱和西安這幾個內陸城市上半年三產占比也超過了六成,這些城市三產占比較高的原因與北上廣深杭則有所不同。

圖為西安古城樓

一方面,這些城市的工業所在的省份工業以傳統的能源重化工業為主,由於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下行,對於這些省份原本占優的工業影響較大。

另一方面,中西部的不少城市,包括西安、昆明、太原等地,隨著近年來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當地交通、住宿餐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再加上隨著中西部城鎮化速度的加快,省會城市作為人口的主要流入地,房地產業也獲得快速發展。此消彼長之下,這些城市的三產占比也不斷提高。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類似太原、哈爾濱等城市,上半年占比較高也有季節性的因素,由於這些城市上半年二產產值占全年比重較低,因此三產占比比重相應也會高一些。若全年下來,則三產占比可能很難維持在目前的水平。

例如,去年上半年哈爾濱三產占比高達63.58%,比今年上半年還高,但去年全年哈爾濱三產占比為55.9%。再比如,太原去年上半年三產占比達到了65.52%,但全年下來為61.33%。

工業優勢城市繼續選擇向高端工業升級

與這些城市相比,不少重點城市的三產占比要低很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1%,比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也就是說,三產占比低於54.1%的城市,三產的占比就比較低。在本報統計的25個城市中,有13個城市的占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6個城市的占比甚至低於50%。

這些城市主要由兩大類,一類是沿海外貿明星城市,如佛山、東莞、無錫、寧波等,這些城市作為出口大市,以制造業為主。這其中,佛山三產占比僅有39.6%,寧波僅有46.3%,無錫和東莞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圖為東莞制造業

在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不均衡性之下,直轄市、省會城市無論是在城市建設還是公共資源方面相比其他地區有較大優勢,因此很多普通地級市的制造業企業在做大之後,為了吸引優秀人才,會把企業的研發設計、營銷總部搬到這些一二線城市里面,比如佛山、東莞的不少企業會把總部設在廣州、深圳。長三角的很多企業則將總部往上海、杭州轉移。

丁長發說,財力雄厚的一二線大城市,對企業設立總部有不少獎勵和優惠,這會進一步吸引更多企業總部向這些中心城市轉移。

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樹華認為,對傳統的外貿明星城市來說,未來要完全像杭州這樣通過電商等現代服務業實現轉型升級也不現實,因為本身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以工業、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要完全轉為以三產為主的結構也沒必要,因為他們的優勢不在這里。”王樹華認為,這些城市未來的轉型主要是產品的轉型,把產品的技術研發做上去,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進一步延伸產業鏈。

另外一些三產占比較低的核心城市,則主要是來自中西部省會城市、直轄市,如合肥、南昌、長沙、重慶、鄭州等城市。如合肥占比僅有42.6%,南昌占比47.2%,長沙僅有46.5%,重慶也僅為50.56%。

這幾年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產業轉移落地。比如制造業里面,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發展都比較不錯。

以合肥為例,由於緊鄰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呈東啟西的地理位置,較低的綜合成本,良好的高教資源,以及安徽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等優勢,加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獲批和建設,作為該示範區的核心城市,合肥吸引了美菱、榮事達、海爾、格力、長虹、美的、華淩、三洋等家電巨頭落戶,並一舉發展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家電制造業基地。

在重慶,在全國工業經濟下行情況下,上半年,重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2%,較全國高4.2個百分點。這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9個行業大類中34個保持了增長,占87.2%。

專家指出,對不同地區而言,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相應的分工和發展角色,並不是三產比重高就是好事。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二產業的比重、就業占比都會下降,但對很多地方來說,在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不能放棄第二產業,而是要將二產、三產更好地聯動起來。

城市

上半年三產產值(單位:億)

占GDP比重(%)

北京

9352.1

81.9

上海

9175.7

70.8

廣州

6019.68

68.06

太原

908.95

67.37

哈爾濱

1529.3

63.4

西安

1667.3

62.09

深圳

5253.46

61.1

杭州

3040.55

60.6

昆明

1117.47

59.9

南京

2839.93

58.24

大連

1978.6

54.5

成都

3036.5

54.3

天津

4594.29

54

廈門

880.27

53.6

東莞

1690.9

53.6

青島

2339.15

51.7

鄭州

1818

51.4

無錫

2254.01

51.08

重慶

4045.36

50.56

福州

1246.74

49.88

南昌

854

47.2

長沙

1990.14

46.5

寧波

1814.2

46.3

合肥

1098.3

42.6

佛山

1491.55

3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224

打破美國壟斷 牛津首次問鼎最新大學排行榜

在公共資金減少,以及英國“脫歐”公投帶來不確定性的困境中,英國牛津大學還是在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排名中登上首位。這是英國大學首次在該排名中位列第一,牛津人在高興之余卻擔心英國“脫歐”後續會影響其在世界上的競爭力。

此外,亞洲高校在該榜單的上升速度不容小覷。中國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進入世界前50,分列第29和35位,前者創中國大陸高校排名新高。

擔心經費來源切斷

THE排名顯示,科研投入和學術影響力的增加,以及在吸引海外教職員工上的成功,使得牛津一舉將上一年榜單的第一位美國的加州理工學院擠到第二。

對於該消息,牛津大學副校長理查森(Louise Richardson)說,她對學校的成功感到非常“激動”,但同時警告稱,如果英國脫離歐盟後,來自歐洲的科研經費渠道受阻,牛津的全球地位會有危險。

在THE排名前10位的學校中美國占了7個席位,英國3個,瑞士1個,依次為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美國斯坦福大學、美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美國哈佛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芝加哥大學。

THE排名已創立13年,根據教學、科研、學術引文以及國際影響力等多項指標進行綜合排名。

英國媒體引述理查森的話稱,牛津大學去年的科研經費中有12%來自歐洲研究委員會(ERC),達6700萬英鎊,這筆資金占科研經費中很大的一部分,推動牛津大學沖上了世界排名的首位。

今年才擔任牛津大學副校長的理查森尤其擔心人才的問題。她說:“我們擔心,一些由ERC資助的學者會覺得他們的研究有風險,進而選擇到那些讓他們在科研經費上更有安全感的歐盟大學任職。”

理查森補充稱,牛津大學教職員工中有1/5是歐盟國家的人。在英國“公投”後,學校已經和很多在考慮個人立場的員工進行了談話。她說,確實發現有人在重新找工作,而他們給出的理由就是英國“脫歐”。

英國是歐盟科研基金最大的獲益者,每年得到的科研經費總額達12億英鎊。如果這筆經費被切斷,英國高校和研究機構不僅僅是失去了重要的經費來源,也將面臨歐洲其他高校更加激烈的競爭,因為其他高校將獲得更多的科研經費。

亞洲高校實力上升

此次排名的另一個突出趨勢是亞洲大學影響力的上升,尤其是中國的大學。中國大陸共有52所高校進入世界大學排名名單,北京大學排名從42位上升到29位,清華大學從47位上升到35位。另外有兩所亞洲大學首次進入排行榜的前100位:香港中文大學和韓國科學技術學院。

“現在有件事真的不一樣了,或許以前中國(高校)有量,質有些缺乏。”THE排名編輯巴蒂(Phil Baty)說,“但現在,我們看到了質量上的真正前進。中國領先的高校更多地面向世界。清華和北大同其他大學有各種合作。他們引進美式教育,努力讓學生更具批判性思維方式。”

在亞洲高校排名上升的同時,一些英國大學位次卻下降了。今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均跌出了前100位。不過,英國高校仍然是在全球前800的大學中數量僅次於美國的。

英國名校聯盟“羅素集團”理事長皮亞特(Wendy Piatt)說,盡管英國領先的高校仍然表現很好,對手卻緊追不舍。“在前200位中出現的中國大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她說,“我們在德國和日本的競爭對手則持續獲得大量的投資。”

她稱,英國“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令英國科研和創新投資更加重要,“如果我們想要繼續保持成功,抵擋日益激烈的競爭,必須展現出英國的大門向世界各地最優秀的學者和學生打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115

牛津問鼎最新世界大學排行榜 北大升至29名

22日據新華社消息,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21日公布了2016-17年世界大學排行榜,英國牛津大學取代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名列榜首,結束了美國大學連續12年壟斷榜首的歷史。中國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進入前五十名。

排名顯示,前八名的大學均來自英美兩國,前三位依次是牛津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美國大學繼續占據優勢,前10名中占7席,前20名中占16席。

在這份榜單上的世界980所大學中包括亞洲的290所大學,其中有19所亞洲大學進入前200名,比去年增加了4所。亞洲排名第一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在世界上排名第24位。

中國內地共有52所大學進入排行榜,其中14所為首次上榜,4所大學進入前200名。和去年相比,北京大學排名從第42位躍升到第29位,清華大學從第47位上升至第39位。中國科技大學和複旦大學分別名列第153位和第155位。進入前400名的內地高校還有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

此外,中國港臺地區共有6所大學進入世界200強,其中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進入前50名,分別排名第43位和第49位。另外,香港中文大學排名第76位,香港城市大學排名第119位,香港理工大學排名第192位,臺灣大學排名第195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編輯菲爾·貝蒂表示,中國內地大學的崛起,部分歸功於其學術聲譽、研究影響力和吸引國際人才評分的提高。

他認為,中國已出臺強有力的政策推動大學發展,並以強大的資金後盾努力構建世界一流大學。他建議中國在未來繼續提高高校學術研究的質量。

貝蒂指出,美國在排行榜中仍然占據統治地位,在全部980所大學中占據148席,遠遠超過英國的98席。美國仍然是對全球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國家,而英國脫歐可能對本國大學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用教學、研究、知識轉化和國際視野等4個方面的13項指標衡量大學綜合實力,被認為是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大學排名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120

2016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發布 有些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10月20日,華頓經濟研究院在上海發布了“2016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在該排行榜上,北京、上海、廣州繼續分列前三甲,而深圳、天津、成都、蘇州、杭州、重慶和武漢也位居前十位。然而,這個不單單考量經濟指標的排行榜也有了不少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一半都集中在這4個省

華頓經濟研究院院長沈晗耀在當天的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由經濟和非經濟(軟經濟)兩大系列指標綜合而成。其中,經濟指標由GDP和居民儲蓄兩部分構成,占比61.8%,非經濟(軟經濟)指標由科教、文化、衛生、生態環境四部分構成,占比38.2%。與單一維度的經濟指標相比,這一指標體系可更加全面、科學地衡量一個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五個文明”的建設發展水平。

根據該排行榜,有近一半的百強城市都集中在4個省:山東、江蘇、廣東和浙江。其中,山東省由15個城市上榜,為上榜城市最多的省份,江蘇、廣東和浙江分別由13個、9個和8個城市上榜,形成了鮮明的“兩江兩東”現象。另一個極端則是,海南、青海、西藏和寧夏這4個省則沒有一個城市上榜。

就上榜率而言,江蘇的13個城市全部上榜,山東、浙江分別有2個和3個城市未能上榜,發展相對均衡。而廣東內部的發展則嚴重失衡,雖然廣州、深圳分列排行榜的第三和第四位,但卻有12個地級市沒能上榜。

這些城市排名升得最快

在百強排行榜上,去上年相比,有54個城市的排名出現了上升,另有26個城市排名出現了下降,16個城市排名維持不變,4個城市新晉上榜。

其中,成都由第10位跳躍到了第6位,杭州則由第9位升到了第8位;新上榜的城市分別是遵義市(82位)、新鄉市(89位)、郴州市(97位)和宿遷市(99位);位次上升超過兩位數的城市有聊城市(上升12位)和漳州市(上升11位);位次下降最明顯的是呼和浩特市(56位,下降10位)。

北京環境分最高,深圳科創分最低?

在百強城市排行榜中,有一些讓人吃驚的結果還包括,在軟經濟指標中的環境分值里,正在經受霧霾嚴重困擾的北京竟然是所有城市里分值最高的。而包含了科創因素的科教分值里,深圳卻在前二十位中得分最低。

為什麽會出現這些與現在的普遍認知並不相符的結果?沈晗耀對第一財經記者解釋說,目前並沒有對霧霾以及科技創新的官方統計或評價體系,所以為了客觀,研究院也不適宜自己對這些熱門因素進行統計並將其納入此次的評價體系,只能基於現成的官方數據。該排行榜的所有原始數據均來源於《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及相關城市統計年鑒,而這些資料里並無對上述熱門因素的統計。

根據沈晗耀的介紹,環境分值主要包括城市的綠化率和森林覆蓋率,生活垃圾以及汙水處理率等水平,並沒有考慮到霧霾的因素。而科教分值則主要通過當地學校的數量與質量來考評,由於深圳的重點大學極少,所以即使這座城市整體的科創活力很強,科教的分值依然很低。

盡管統計的方式和考評的完整性有待商榷,但沈晗耀表示,和以往單純評價GDP總量或人均GDP的評價體系相比,這種結合了軟經濟指標的排行榜不失為一種參考,也可以為城市的發展提供新的啟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829

第三季度手機出貨量排行榜:華為穩坐國產機第一

10月22日,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官網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延續第二季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逐漸回溫的態勢,以及中國品牌出貨持續高度成長,2016年第三季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維持強勁成長動能,生產數量約3.5億部,季成長高達10.4%,創今年新高。

報告顯示,第三季華為智能手機生產數量達3200萬部,季成長約10.3%,穩坐全球第三。雖然雙鏡頭旗艦機種P9在其他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夾擊下銷售不如預期,但在旺季需求帶動下,華為整體生產數量仍持續在第三季攀高。

TrendForce智能手機分析師吳雅婷表示,第三季中國品牌智能手機生產數量達1.68億部,季成長18%,持續超越三星與蘋果兩大品牌的生產數量總和,全球出貨成長引擎的角色儼然確立。

蘋果在第三季生產數量達4500萬部,雖有iPhone7開始小量鋪貨,但仍呈現5.3%的季衰退,表現並不突出。而蘋果大部分的iPhone7生產集中在今年第四季,TrendForce預估第四季蘋果iPhone生產數量將呈現跳躍式成長。

第三季三星智能手機生產數量約7800萬部,小幅季成長1.3%。今年三星智能手機生產數量仍能維持與去年相仿的高水位,主要歸功於高性價比的J(Junior)系列部撐出貨表現,高階機種Galaxy S7/S7 edge也表現不俗。然而,在新旗艦機Note 7發表不久後即因爆炸意外停產的沖擊下,恐將影響消費者對三星手機的品牌印象,後續出貨表現值得持續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926

最新城市競爭力排行榜發布 上海排首位

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3日在港發布2016年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行榜,上海繼續排名第一,香港及深圳則位居第二及第三名。

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會長桂強芳在當日的記者會上表示,本次發布的榜單是該機構歷時一年、對中國35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分析比較後的最新研究成果。

他表示,2016年香港經濟持續保持平穩增長,在全球範圍內仍顯現出比較優勢,但社會內耗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香港經濟增長的速度。此外,在全球經濟萎縮的背景下,深圳堅持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及綠色低碳等發展方向,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GDP增速為8.7%,表現優異。

位列第四至第十名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廣州、重慶、天津、蘇州、杭州及南京。上海在該評比中已是連續4年排名首位。

“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4個系統,由綜合經濟競爭力、人力資本教育競爭力等10項一級指標、50項二級指標和216項三級指標等綜合計算而成。

該機構當日還發布了其它15項排行榜,包括6項中國城市的分類榜單及9項全球國家與城市的分類榜單。其中,全球國家(經濟體)競爭力排行榜中,美國、中國及日本分列前三名;中國城市成長競爭力排行榜中,深圳、天津及重慶分別位列前三名;香港在全球最開放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三,在中國最安全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一。

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1998年在香港註冊成立,是中國較早涉足城市競爭力研究領域的學術機構,2002年推出第一份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44

中國問鼎iOS收入排行榜 絕大部分收入來自於遊戲

1月17日消息,據App Annie數據統計,從 2015 年至 2016 年,全球應用下載量增長了 15%,應用使用時長增長了 25%,Google Play 和 iOS 應用商店支付給發行商的應用商店收入提升了 40%。

全球 iOS 應用商店和 Google Play 的收入增長率均超過了 2015 年。許多公司的發展勢頭標誌著 2016 年應用市場的增長和成熟。在社交應用領域,日本消息類應用巨頭 LINE 和通訊 API 公司 Twilio 均成功上市。在拼車應用方面, Uber 將其中國業務出售給滴滴出行,以便集中精力發展其他市場。 IT 巨頭微軟收購了 LinkedIn,而電信公司 Verizon 宣布收購雅虎。

遊戲仍然是應用商店收入的主要驅動力,而 2016 年最大的看點之一就是《 精靈寶可夢 GO》 取得的非凡成就。盡管 7 月才發行,但這款遊戲在去年最後一周仍然位居全球應用收入排行榜前 5 名。這一年以萬眾期待的《 Super MarioRun (超級馬里奧跑酷)》 的發行收尾,這款遊戲在 148 個國家/地區均位列熱門應用榜首。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不僅一躍成為 iOS 應用商店收入最高的國家,其收入增長率在 2015 年的基礎上又獲得了大幅加速增長。成熟市場在經歷強勢增長的同時,新興市場 (包括印度、印尼、墨西哥和巴西) 的表現更令人刮目相看。

根據App Annie數據顯示,中國移動應用市場貢獻了iOS下載量增長的近80%。中國的iPhone用戶每月平均使用30余款應用,位居全球第一。中國第四季度發行商在iOS應用商店的收入超過20億美元,一躍成為 iOS 應用商店收入最高的國家。同時,中國市場的收入正在加速增長,這將進一步縮小與日本和美國市場的差距。

與大多數其他市場一樣,中國應用商店的絕大部分收入來自於遊戲,特別是角色扮演子類別的遊戲。《夢幻西遊》可能是中國角色扮演遊戲一個最成功的典範。自 2015 年發布以來,這款遊戲在中國本土為網易帶來超過 8 億美元的收入。

除遊戲類應用之外,其他類別應用也出現了強勁增長。社交類應用是繼遊戲類應用之後絕對收入增長最多的應用,其中絕大部分收入來源於騰訊的消息類應用 QQ。

如今,各大主流在線視頻服務已經火力全開,收入更是呈現出爆炸性增長。在線視頻應用收入持續攀升:優酷以微弱優勢超過愛奇藝,榮登活躍用戶數排行榜榜首。盡管優酷和愛奇藝基本算得上是中國版的 YouTube 和 Netflix,但從長遠來看,中國在線視頻應用的發展模式不一定非要模仿西方。2016 年在線直播應用 (例如映客) 持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可能為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地區的移動在線視頻領域塑造一種獨特的發展前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749

2016年電視綜藝商業價值排行榜:《新歌聲》收視跌破3%,為何冠名還能賣5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7/160896.shtml

2016年電視綜藝商業價值排行榜:《新歌聲》收視跌破3%,為何冠名還能賣5億?
娛樂資本論 娛樂資本論

2016年電視綜藝商業價值排行榜:《新歌聲》收視跌破3%,為何冠名還能賣5億?

通過梳理2016年表現最賺錢的綜藝,我們發現了不少現象。

本文由娛樂資本論(微信ID: yulezibenlu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吳麗仟

說明:

這是由廣告費、收視率、點擊量、微博話題量、百度指數、豆瓣評分、潛在價值7個維度構成的評分體系,每個維度都以這些節目中最高的那個為1分,其他節目是這個節目的百分之多少就是相應的分數,最後加起來滿7分,再轉化成10分制。

2016電視綜藝商業價值排行榜:

《跑男》收視率跌破4%,但2017仍要漲價?

酣戰一年,2016年省級衛視收視率TOP10塵埃落定:

湖南衛視以0.306%的成績繼續領跑,浙江衛視拿到了0.297%,以微弱的優勢超過0.292%的東方衛視。江蘇第四、北京第五。另外在二線衛視方面,安徽衛視超過山東,沖到了第六。

e82a824b01bfa3801bae95d3a974d9c9

(以上數據為CSM52城市全天收視率)

事實上,對衛視而言,收視高低直接決定吸金能力。2017年,在新的臺網關系下,大劇越來越貴,不少衛視都在燒錢搶大IP劇、培育市場。綜藝將越發成為平臺最依賴的收入來源。

小娛曾做過盤點,衛視表面風光,但日常節目都是小打小鬧、不太掙錢,多要靠大IP養活。

通過梳理2016年表現最賺錢的綜藝,我們發現了不少現象。

1、綜三代或以上頹勢初顯,但勝在體量。《跑男4》平均收視率尚未破4%,《中國新歌聲》更是跌破3%,但它們在2017年卻依舊任性漲價、且有人買單。比如《歌聲2》招標會上OPPO號稱5億拿下冠名。

3b43af2b2096eedd5cb1f3fb701cf78c

2、綜二代表現優秀。除《全員加速中2》跌出預期、續集被叫停外,《極限挑戰2》、《歡樂喜劇人2》等繼續沖高,《真正男子漢2》、《蒙面唱將猜猜猜》等實現逆襲,部分節目的第三季已被vivo、金立等金主提前鎖定。

3、新節目過度依賴明星多撲街,比如《娜就這麽說》、《我們戰鬥吧》等,它們都不再做續集。不過,雖然《王牌對王牌》口碑也欠佳,但或許因流量高、模式簡單、可持續性、招商過關等原因將迎下一季,王祖藍、王源,宋茜將加盟,姑且期待這類節目能在制作上發力。

4、跨界、星素結合成關鍵詞。《喜劇總動員》被稱作3.0版的《歡樂喜劇人》,玩的是演員跨界的套路;而北京衛視則連續推出了《跨界歌王》、《跨界喜劇王》,2017年它還要做《跨界冰雪王》,是有意將“跨界”這一品牌上深耕到底的。另一方面,以《我想和你唱》、《天籟之戰》、《夢想的聲音》等為代表的3.0版音樂類型,在星素結合上玩的越來越6,後期看漲。“星素結合”口號喊了很多年,希望它成為2017年新的一極。

5、政策因素成為定時炸彈。先從今年2月的“限童令”說起,湖南的《爸爸去哪兒》轉網,浙江的《爸爸回來了》幹脆停掉,且2017年只有深圳衛視《閃亮的爸爸》一檔節目能上星。再說“限韓令”、“限選令”等,先是《蓋世英雄》等節目韓星被馬賽克,再是《來吧說做就做》延播、陷入漫長等待期,聯想到《我是歌手5》被迫改名為《歌手》、挪檔到22:30…2016年,被稱為史上限令最多、變數最大的一年,再大的IP,遇到堅硬的限令也變得脆弱。

綜上,2016年並未推出新的現象級節目,但不少優質綜2代、新節目已經冒出尖尖角。據小娛調查,像《全員加速中》很吸金、但成本高、口碑堪憂,像《歡樂喜劇人2》這種平均收視2.6%排名全國第三的,吸金能力卻遠不如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總冠只有幾千萬(第三季肯定是漲了)。而像《我們相愛吧》那種吸金力、收視率處於中等水平的,但卻為平臺帶來隱性的品牌效應、美譽。所以,當我們決定評選2016年最具商業價值榜單時,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坐標體系。

具體來說,這是由創收金額、收視率、網播量、微博熱度、百度指數、平臺效應、創收潛力七個維度構成的評分體系,每個維度都以這些節目中最高的那個為1分,其他節目是這個節目的百分之多少就得相應的分數,最後加起來滿分七分,再轉換成10分制。

最終榜單如下:

微信截圖_20170117102154

誠然,這個榜單並非絕對精準,但我們在努力靠近真實,並始終強調它背後的啟示意義。

“綜N代”:不管收視高低,廣告全面漲價

根據上圖,前九名全都是“綜N代”。它分為很多種類型。

1、綜N代(以上)

毫無疑問,2016年《跑男4》、《中國新歌聲》收視、網播排前二,吸金能力也一樣。

但是,前者的平均收視率從4.5%,跌到了3.5%;後者從4.4%跌至2.8%。

雖說“富不過三”、收視下滑,但你知道它們在2017年都漲價了嗎?買單的金主都瘋了?

4bf0ce10a710566d54557a1128e3d4f5

其實不然,原因有三。

第一,觀眾已經養成收視習慣,用戶基數大、品牌曝光度有保障。

第二,制作方可能會提出加強明星陣容、加大創新力度的承諾,或者雙方簽訂對賭協議。比如《新歌聲2》宣布已經請到陳奕迅、周傑倫加盟,且節目模式將大改。

第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你不搶的話可能會被競品搶去,為了保證自己行業領先位置不受威脅、占據市場資源,在新品風險大、註定比不過“綜N代”的情況下,只能搶王牌節目。

293adc6f3549acb5e6f996bd90b8fb45

有趣的是,《我是歌手4》、《快樂大本營》、《最強大腦3》還分別代表了一個潮流。《歌手》開創了歌手真正PK音樂的先河;《快本》代表了中國最早、最悠久的一個現象級節目,請明星不需要花錢,成本極低、招商省力、收入7億+,且穩坐了2016年節目關註度第一的位置;至於《最強大腦》,作為第一檔現象級素人真人秀,捧紅了能人,也帶火了腦力教育。

8afe58656cef40ccc1a59d5072bffa33

4a08b6999605cdf9d3c71765b378dfe7

167e93e1f4b0751d58e9aa8292130111

綜上,商業價值最高的節目從來不是跟隨者,更多都在扮演真正引領、開先河的角色。

2、綜2代

令人欣喜的是,有四檔“綜2代”也登上了榜單。

它們分別是《極限挑戰2》、《我們來了》、《我們相愛吧》、《蒙面唱將猜猜猜》。

c9f827ddda782e124a800778f7c11a05

上述節目分別代表了年輕人喜歡的一種類型,比如極挑造CP、造話題很厲害;比如《我們來了》、《我們相愛吧》,深受年輕的女性觀眾喜愛,後者被成為“年輕人的戀愛教程”;至於《蒙面唱將猜猜猜》,大概是2016年最大的一匹黑馬。

f55c4511799d2ad4d3b3574970e5c698

2cfea259d98d35540836e58be7a58d00

不過,小娛認為整個“綜2代”的現象,背後可以捕捉到有趣現象,如金主的選擇套路。

3e534e60e65e7c70903c6b990becf15a

先從2016年湖南最受關註的《全員加速中》說起。

雖然第一季是洪濤最愛的節目之一,但不到0.9%還是有失湖南的水準和臉面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何金主蒙牛純甄竟不離不棄呢?我們發現,首先,《全員加速中》的網絡播放量超24億排全國第六,關註度排全國第三,在年輕人中的討論度是夠的。其次,聽說蒙牛內部曾做過調查,認為《全員》在消費者中的認知度高、植入效果好,且促進了其線下銷售。不過,第二季收視上來了點、口碑卻跌了,事後湖南衛視臺長張華立直言這是自己批評得最厲害的節目,它們通過這個節目得到的教訓是:“湖南永遠都不能跟風,跟風就是死路一條。”

這或許是諸多綜2代里少數沒能做第三季的。通過上述表格,不能發現:

1、很多金主通常從節目第一季跟到了第二季。如《我們來了》、《一路上有你》、《極挑》,為何不繼續往下做?一來,跟金主預算、不同產品的營銷策略不同有關。二來,節目能做到第三季通常是反響良好的節目,續集漲價有的金主接受不了,有的被更有錢的金主搶去。

2、絕對大多金主都懂精準投放的道理。比如OPPO冠名聚焦在女星身上的戶外真人秀節目《我們來了》,針對的就是女性受眾;再比如春紀冠名《我們相愛吧2》,就派來了春紀品牌代言人周冬雨上節目,以此實現品牌宣傳、軟性植入效益最大化。

560ba76de956bc0d788c57d76179a696

當然,整個2016年還是有不少被動投放的案例。舉個例子,有強勢的平臺方可能會采取“你想冠名1,必須先贊助2”的捆綁式售賣法;還有金主霸霸有關部門想適時完成企業KPI、強行冠名某調性不搭節目的情況,也並不少見。

不過,總的來說,綜N代始終是金主們率先搶奪的資源。比如江蘇就直接喊出了“優質變爆款”的口號。這批綜2代里誰真的突破重圍,想想還有點小期待呢~

新節目:喜劇、音樂類表現亮眼,有爆款潛質

最後說第十名,唯一上榜的新節目——《喜劇總動員》。

這檔含著金鑰匙出生、在《歡樂喜劇人》喜劇演員+制作團隊的基礎上,再加劉濤、蔣欣、李晨等熱門明星加持的節目,最終獲得了平均收視率破2%的成績,網絡播放量破29億。

9361af039a42e52ee7c6fea8178d43d5

當然,另一方面,金星主持的《今夜百樂門》的品相也不錯,是東方衛視繼《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後又一成功案例,且捧紅了不少素人演員。

目測,2017年將有不少喜劇類的綜2代、新節目快馬加鞭趕來。

有趣的是,在音樂節目方面,四大衛視都推出了不錯的節目。比如源自韓國同一個模式的《天籟之戰》和《夢想的聲音》,前者推出了華晨宇+蘇詩丁這對CP,後者四位老師漸入佳境,且推出了大魔王趙駿。至於湖南衛視的《我想和你唱》,據說是其內部最得意的節目,因為籌備時間短、但效果非常好。再說江蘇,雖然《蓋世音雄》表現不佳,但《蒙面唱將猜猜猜》扳回一局,另外它2017年拿到了四大音樂牌照之一,《更好的未來》等新節目來勢兇猛。

至於戶外類節目,今年浙江衛視連續推出的戶外挑戰類的《24小時》、《我們十七歲》等基本都獲得了廣告商們的青睞,而且因為選中的嘉賓綜藝感都還不錯,像吳磊、尹正、郭富城等人也能玩得開,都攢下了較好的口碑。值得一提的是,它們都是在《跑男》之後一鼓作氣、在不同季度主推的產品,在招商等方面會變得更加省力,且更容易獲得高收視。

一個比較普遍的規律是,一旦某一類型的節目在一個衛視出現爆款,再推相似類型的節目就會變得容易取得高收視。諸如喜劇、脫口秀之於東方,音樂、戶外挑戰之於浙江,情感、益智科學之於江蘇。雖然後續推出的不一定是爆款,但它最需要發揮的作用是為平臺建立節目類型壁壘,讓其他衛視不容易突破。

原本,馬太效應下資金越來越多的湧向爆款綜藝,“80%的錢湧向了20%的資源”,新節目突圍的難度在變大,但2016年湧現的好節目釋放出一個信號:機會猶在,請一鼓作氣。

綜藝節目 廣告收入 收視習慣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