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969
巴黎:
買賣股票,各師各法,Graham以佢自已老人家的那隻政府保險公司為例(個名有個政府,實際不是政府),反盡他自已價值投資法所定的"一般"條件原則,但卻賺了不可能賺的大錢,說出我們要有開放的心去接受別人另類能賺大錢的投資方法!
我時常跟Blog友說,別人賺錢是別人叻、不要花時間在你不想買、不懂、不知道的股票、和不明白的投資方法身上。
但唔知點解,總有一班天材,自已既不研究價值投資法,又不看企業的財報,但就是歡喜拾人口水,說三道四。
巴黎有沒有說科技股呢?沒有!有沒有說中人壽呢?沒有!為什麼呢?
------因為無做調查就沒有發言的資格------
我只說自已有做調查的超大、友邦!一隻賺大錢、一隻輸大錢------暫時!
沒有資格的人,拿出一些向下炒的股票,拿你的蝕本貨說價值投資法已死!
我不會和他們一般見識,但我的Blog卻有很多有心學,但還有疑問的有緣人,我就抱為往聖;繼絕學的心情,多說一句。
學習價值投資的第一步,不是買股票,而是令自已熟悉股票、債券、經理、管理層之間的法律權益和現實權益的分別,實際的手法,大少股東、不同國家的法際、市場的裕成等等。你有了第一步的了解,還要懂得看財務報告數字以內和以外的解釋。
即是說,不只是向下炒,你也要了解向上炒的股票,並要由第一天就了解是局還是並無其實,而是機會。
要分別兩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不是特登挑戰難度高的買股方法,而是要賺錢本身就有難度,就要努力學習這些,天底下並沒有容易錢!所以你們常會見到股神、惠理...等等價值投資法追隨者可以買到一些蝕本貨,但有一點見識的人也應懂得呢句說話:
------"買中蝕本貨有什麼出奇?"----
天材連呢點也不明白,並以此想去證明價值投資法已死!除了証明說者的邏輯混亂,什麼也沒有!
我跟大家說,再沒有任何投資法較價值投資法更重視內幕人食你錢的股票,如果價值投資法不能,那些求神問卜的看圖、短炒更不能。
|
||||||
高登.莫瑞試圖證明華爾街宣揚的投資哲學能夠讓投資人的資產增值速度超越大盤,不幸的是,他最終發現「超越大盤」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在他的遺作中,歸納 出讓投資人避開華爾街陷阱的投資關鍵。 撰文‧楊卓翰 因腦癌而走進生命最後半年的華爾街銀行家高登.莫瑞,反思金融市場上主流思惟,凝聚成一套「反華爾街式」的投資邏輯。這些邏輯並不複雜,也不像我們常見令 人興奮的投資機會。莫瑞用平實的文字講述一套簡單,卻讓他在華爾街投資銀行打滾二十五年才領悟到的道理。 《今周刊》特別在莫瑞去世後、中文版發行之際,獨家專訪該書共同作者丹.高迪,為我們解說書中提出的四大關鍵,以避免落入莫瑞口中的「華爾街陷阱」。 「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數字,這個數字你不會在金融機構的文宣上看到。」高迪一開場就指出赤裸裸的現實:「一九九○年到二○○九年,美國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年 化報酬率(每年的大盤報酬率)大約是八%。而投資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報酬率,在扣除手續費、稅率等交易成本後,僅有三.二%,只比通貨膨脹率來得高一點而 已。」別把「超越大盤」當成目標這個令人錯愕的結果,有二個根本原因。首先,華爾街銀行的目的並不是讓投資人賺錢,而是吸引投資人下單,以賺取手續費。 「他(莫瑞)在那樣的環境工作了二十五年,了解這個遊戲規則並不適合散戶投資人。在下單或贖回一來一往之間,大部分的投資人就把利潤全部送回銀行了。也因 此,我們會有這套可以說是『反華爾街式』的投資邏輯。」莫瑞的經驗告訴我們,多數人投資失利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我們想預測股票市場的走向,但結果卻總是令 人失望。 「當莫瑞聽到那些華爾街頂尖的基金經理人自己也摸不清頭緒時,他了解市場沒有永遠的超額報酬。如果你知道了什麼消息,很快別人也會知道,結果就是一窩蜂地 買進或賣出,造成價格超漲或超跌。」高迪解釋,「很多研究顯示,投資人在跟隨潮流的過程中,買高賣低,是因為他們都沒有建立自己的投資紀律:投資人一再地 被壞消息嚇到而在跌時賣出,被好消息激勵而在漲時買進。」以﹁再平衡﹂擺脫買高賣低要從總是買高賣低的陷阱中脫離,莫瑞和高迪建議投資人做好固定的投資部 位計畫。 「第一,你可以利用被動型的指數型基金,建立起不同的持股結構。例如五○%的標準普爾指數基金,和五○%的道瓊指數基金,各一萬美元。」接下來很重要,也 是最困難的:「你要不斷地『再平衡』(Rebalance),保持這個比率。」高迪說。 他接著指出:「投資是一件違反天性的事。我們習慣在上漲時加碼,因為我們覺得它會繼續漲。不知不覺中,你就追高了。這就是散戶賠錢的癥結!這時你就需要用 再平衡來自動停利。」舉例來說,當一萬美元的標普指數基金淨值提高了,變成一萬五千元,你應該將五千元的獲利出清,以固定比率分配到你的資產配置裡。「這 麼做的話,你就是自動停利。每一次你的賣出,不是因為你覺得價格要反轉了,而是因為手上的部位結構改變了。」同理,當資產價格跌落時,你為了再平衡,就會 強迫性地買進便宜的資產。 ﹁違反天性﹂才能持續獲利「再平衡要求你做違反天性的事情。當市場大跌時,每則新聞都是利空,你的每根神經都要你賣出。但再平衡卻要你買進。」在平衡的過 程中,買進的永遠是表現不好的資產,賣出的永遠是已經上漲的部位。跟隨市場進行調整,就是莫瑞和高迪所稱的「被動投資」。 但是為什麼被動投資這麼難做到,而市場上的主流仍是主動選股?高迪指出,全球金融市場裡有八九%的資產是主動投資,只有一一%的資產是被動投資。 「這是因為我們總認為主動出擊一定會有收穫。社會告訴我們,如果你夠努力,一定會成功。莫瑞說過,雖然這種思考方式是華爾街的共識,但是金融市場並不這樣 運作。我們有前車之鑑,主動選股的結果,幾乎無法贏過大盤。」高迪回答。 「當然我們看到極少數像巴菲特這樣的人表現很好,但其他人都不是巴菲特。」莫瑞和高迪認為,購買主動型基金,除了大盤的系統性風險外,還得承擔基金經理人 選股能力的風險。投資人無從得知經理人未來的表現,又要付出較高的管理成本,拉低報酬率。和被動基金相比,自然很難勝出。 波動小的資產整體報酬才高在建立被動投資的策略後,問題還是回到:要買什麼?對此,高迪認為,以長期投資來說,投資人應該優先選擇成本低廉的資產。 「以基金來說,主動型基金一年的成本就要比被動型高上一%至二%,以長期來說,這一點小錢將有可怕的複利效果。」高迪說。 第二,他指出,在長期投資下,波動幅度低的資產會比波動大的整體回報來得高。「這和我們一般的認知不同。因為在累積最終收益時,不是決定於平均報酬率,而 是實際的複利。」依照高迪的計算,當資產價格跌落五○%時,它需要再漲一○○%才能攤平損失;但跌落八%時,只要再漲八.七%就能攤平。這就像龜兔賽跑, 最後贏的會是步伐緩慢卻穩定的烏龜。 華爾街銀行家在死前留下的投資概念,並不難理解,甚至有些老生常談。「沒辦法,因為真理總是如此。」高迪笑著說。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zb9r.html
20年來,跌破13年均線的一共是3次:998點、1664點和目前。前兩次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投資業績,這一次會成為例外嗎?
滬深股市每一次漲跌輪迴,都會產生關於一類主力的神話。從最早的大戶神話、券商神話、莊家神話,一直到後來的基金和私募神話。但每個神話都會在其後的調整中迅速破滅。現在我們將目光轉向包括養老金、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在內的長期資本,它們能否在中國股市中創造出自己的神話?
這一神話其實一直在上演。從2000年到2010年,全國社保基金採用「社保理事會直接投資」和「委託專業機構投資管理人獨立賬戶管理」相結合方式,獲得了累計2771.7億元、年均9.17%的股票投資收益。在這一過程中,股票市場出現了三輪大調整,三輪調整的平均跌幅高達60%。
究竟是什麼因素使社保基金在十年一場夢般的股市中創造了投資神話?很簡單,那就是「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三句話。
先看長期投資。以2000年上證指數的年收盤為起點,到目前為止,中國股市有過 7個下跌年份,年度平均跌幅為23.6%;有4個上升年份,年度平均漲幅為79%。以累計幅度來說,7個下跌年份的累計跌幅為165%,4個上升年份的累 計漲幅為318%,等於前者的1.93倍。儘管調整一輪又一輪,但長期投資確能取得良好的正收益,這有數據為證,也有包括社保、巴菲特在內的成功經歷為 證。
與長期投資相匹配的一定是價值投資。價值投資不是一種理念,也不 是根據當前經營業績和利潤增長率,然後再用市盈率和當期每股稅後利潤一乘,或以當前的利潤增長率和市盈率一除;而是一種基於長期經營能力和長期現金流的評 估,它們包括現金流法、資產重置法等。如你認為它們太理論化,那就講幾個可用之於大盤的簡單方法。
一種是指數的長期均線法。一位美國的價值投資者做過研究,以PE、PB、 PC等價值評估指標和長期移動平均線做比較,當大盤跌破它們的15年均值後買入並做長期投資,你猜哪個業績更好?想不到吧,是指數跌破15年均線後!中國 股市的歷史較短,波動頻率較快,因此,我們可用13年來代替。20年來,跌破13年均線的一共是3次:998點、1664點和目前。前兩次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投資業績,這一次會成為例外嗎?
一種是成交量法。說來慚愧,這種非常技術的方法竟然是中國最優秀的社保基金管理人之一的歸江告訴我的。他說成交量是水,成交量越大,說明股價的水分越大,而我們只買乾貨!
還有一種是未來估值法。自1994年來的17年間,我國上市公司的年均利潤增長 率大約在12.3%。2010年全市場加權平均每股稅後利潤是0.5元,以這樣的增速計算,10年後不攤薄的每股利潤將達到1.6元,以10年後15倍市 盈率給它定價,平均股價為24元,而目前的加權平均股價為7元。以此計算,10年的復合收益率將達到13%,即使以10年後10倍市盈率計算,年均復合收 益率也將達到8.6%。
至於責任投資,許多人會嗤之以鼻,但歷史已無數次證明,在投資與經商活動中投入一份社會責任感,從來都不會吃虧。
浪花總是快速地濺起,又快速地落下;潮水總是氣勢洶洶地捲來,又無可奈何地退 去。唯有洋流和湧,和緩而悄無聲息,但勢大力沉。從這個角度說,中國股市以往所有神話般的主力都是浪與潮,而長期資本則是流與湧,它們一定會在中國股市創 造出自己的長期價值投資神話。與這樣的主力站在一起,你以為如何?
偉哥:
是的! 大部份人買股票都係輸錢為主。要獨有慧眼加上高心理質素先可在股海淘金。根據諗樣之前「身無分文,必須賭博」既道理,如果你必須在短時間搵舊大錢,放在股票或期指市場博一博是必須的! 否則以偉哥既portfolio,就好似三國故事中荀攸進言曹操一樣,曹操勢大人多,只要堅守及囤糧,假以時日,只會比吳蜀日益強大,同佢地距離只會越遠。所以偉哥只要做好工作,將錢放係有意義既地方,要上岸不難,當然要做老闆或成大富,又要一番拚博。
股票或基金每月平均投資法差唔多大家都聽過,但係樓宇平均買入呢? 相信冇咩人提及。其一當然係香港多買賣完整業權既物業,二黎樓根本冇得拆開黎買。施老闆成立中原領先指數本可衍生更多樓房買賣工具(如散買),但樓宇買賣透明度不高令指數認受性被質疑。偉哥要平均咁買樓房,實在要手頭有番咁上下實力先掂。
沙士升到而家既威力
細心睇偉哥問題就知廿倍回報點黎。一間係沙士值1.1mil既樓而家升到3.0mil。如果你當時用十萬本金做九成上會,你而家賬面賺二百萬,真係好和味。所以投資最緊要睇時機,但係時機確實冇人肯定捕捉到,不如keep住投資係樓市,升同跌都有租收。
大陸公幹人仕股票不宜
其實樓絕不是唯一投資選擇,金、股、匯(外幣)皆可。但諗樣觀乎一眾至少星期一至五都係大陸工作既人,由於接收資料始終冇香港咁頻密,生活習慣令佢地trade港股都係輸錢收場。試下諗樣既方法幫唔幫到手。
外國確實有公司成立投資項目(通常係爛地做起),做到真係買一呎樓都得! 香港未有此工具。以下假設每年用二百萬買入屯門市廣場,買入呎數就係用當年年尾呎價去計(2012年除外)
年份 | 屯門市廣場呎價$ | 買入呎數 |
1997 | 5000 | 400 |
1998 | 4600 | 434 |
1999 | 3400 | 588 |
2000 | 3200 | 625 |
2001 | 2700 | 740 |
2002 | 2500 | 800 |
2003 | 2200 | 909 |
2004 | 2500 | 800 |
2005 | 3000 | 666 |
2006 | 3200 | 625 |
2007 | 3200 | 625 |
2008 | 3900 | 512 |
2009 | 3500 | 571 |
2010 | 3900 | 512 |
2011 | 5500 | 363 |
2012 | 6200 | 322 |
總買入呎數:9492 | ||
十六年平均價:$3656 | 買入平均呎價:$3371 |
如果用平均成本法買樓,十六年總投入36million,現值58million,增長83%。當然咁使係香港冇可能。但係證明左樓此一投資物,用平均成本法配合一樣奏效。當然你會諗三千六百萬我成世都冇,睇呢篇野做咩? 但用此一原則,套落偉哥個case又如何呢??
偉哥年收入RMB12*(8+5)=HKD1.87mil,減去家用,同假設偉哥出既糧可以完整咁帶到香港(好驚! 教人不法咁帶錢出境可能要打耙),偉哥減去5萬每月支出一年可儲1.15mil。建議偉哥每兩年係屯門區買入樓宇,以2.30mil樓價以下為主,照做按揭上會,但係大陸出糧既佢要留意: 要提供大陸出既證明如糧單加稅單。做按揭未必間間銀行認受你的海外入息。提供聘書,大陸稅單都有幫助,不過入息要打八折。偉哥你既case係借得越多越好,因為你比少D首期,淨低人仔係大陸都有3-4%定期年息,而香港樓按只約2%。
點解係每兩年買間樓?
點解係每兩年買間樓? 因為要實行買樓既平均成平法,你要買得密先可以得出平均入貨價,及於比平均超高時出貨。至於買屯門係因為大家錢銀有限,屯門樓始終size細同埋有二百餘元既樓賣,買入收租印花稅貴極幾千蚊。試問買「天璽」點去平均成平法呢? 但屯門區內百餘至三百餘萬既樓大把,潛力極高,仲有偉哥你應該未結婚前住左唔少年屯門,應該合你口味。
買樓收租都有野煩,可以做既係搵個相熟agent大家長做長有,agent知你有米唔怕幫你應付埋租客既。如果真係唔想做咁長mortgage,你先用1.15mil比首期,做五成按揭買間2.3mil既屯門市廣場兩房開始學下做收租佬,名正言順租出去,淨低五成1.15mil分五年按揭(最短tenor)每月都係還約$20000蚊。你過兩年又買一間咁既銀碼又係咁做。再過多兩年你去睇第三間樓既時候,第一間已經還哂,如此循環不息,保有手上cash又唔使供得太辛苦,一定上到會。
每兩年買間樓夾五年按揭tenor,以偉哥月薪十幾萬計落就剛fit到。你冇偉哥咁強勁就唔好亂試….
| ||||||
曾經四次瀕臨破產,從七萬七千元到淨賺一六三五萬元,台股部落客「名諭爸」,在歷經四次破產後,終於悟出一套提高投資勝率的投資方法。 撰文.林心怡 「其實一般投資人不需要像7-ELEVEn一樣,全年無休地進出股市,只要方法與觀念對了,休息,有時候是累積更多財富的開始。」這是台股部落客「名諭爸」歷經四次破產後,在股市得到的最大啟示。曾經,他也是個在股市殺進殺出、賠到身上只剩七萬七千元的落魄散戶,後來他學會了「紀律」,並懂得在每次對的時機出手、趨勢轉壞時出場,讓他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再度淨賺一六三五萬元。 操作績效大起大落 曾是致命傷復興美工畢業、曾經擔任台股營業員的名諭爸,以往相當享受在股票與權證進出的「肅殺快感」,不論行情多空總是買滿股票、不懂停損,結果在一九九七年至二○○九年期間,操作績效總是大起又大落,他可以拉大槓桿只操作新日光一檔股票,前後就能淨賺七二六萬元;也曾因失誤,光一檔股票就在一個月賠掉五二六萬元。 「其實我賺大錢的機率很高,但常常就是上半年高槓桿資金操作大賺後,下半年一、二檔失誤就幾乎賠光。」這種從大賺到瀕臨破產的輪迴多達四次後,○九年三月,手邊剩七.七萬元可以操作的名諭爸,那年已經三十四歲的他,終於領悟到:「賭行情、不停損、死拗活拗」,是他慘賠的關鍵,惟有「進、出、休息」的良性循環,才是持盈保泰的最佳操作策略。 「我印象最深、虧損最多的一檔股票就是達方。」名諭爸回憶道,一○年一月開始在六十元附近融資重押買進達方,就是「賭行情」的典型代表。 「一開始買進達方的理由是,當時從技術面來看,其股價已突破整理區間,連拉兩根漲停,但沒想到好景不常,同年一月十九日,盤前訊息出現﹃佳世達擬出售達方六萬五千張持股﹄的消息後,一根長黑K棒摜破前兩根的紅K棒。儘管技術上敗象已露,但我仍不信邪地期待奇蹟,最後還是出在四十幾元附近。光這檔股票,一個月就賠了五二六萬元。」評估一檔股票能否投資 靠三關鍵法則名諭爸自嘲還好自己「做人好、貴人多」,才讓他有了翻身的機會。原來當時身上僅剩七萬七千元的名諭爸,先是向銀行信貸了一百萬元操作權證,又向二位「貴人」分別借了九十三萬元操作興櫃股票,以及用五百萬元融資操作股票,前後「努力」了一年十個月的時間,才又讓他賺進了一六三五萬元。 如今,即使歷經一二年台股震盪、大盤漲幅僅八%,名諭爸操作績效依舊亮眼,在股市投資的部分,包括手上的生技股智擎、通路股潤泰全仍讓他賺進四成左右的獲利,代表他已逐漸擺脫過去大起大落宿命,獲利績效穩健成長。 「我現在評估一檔股票時,首先要看該公司是否正處熱門產業的族群,然後再從季報觀察EPS︵每股稅後純益︶是否成長,以及月營收是否成長,再搭配技術面做布局,一發現股價破線,就考慮波段出場。」IFRS新制下 篩選可留意標的例如名諭爸去年九月中旬,在一百三十幾元買進的生技股智擎,就屬於有發展潛力的生技新藥族群,雖然股價波段高點一度來到二二五.五元,但他早在股價漲到一八○至一九○元附近就出脫持股。 「雖然智擎從財報還看不出獲利,但從未來新藥授權權利金可挹注EPS的想像空間,加上當時股價突破整理形態後,站上均線之上呈多頭排列,KD交叉向上、MACD柱狀體翻正,法人開始出現布局攻擊量,因此判斷當時為好買點,而破線就可視為波段賣點。」「不過,從去年至今,我都是屬於相對﹃少量﹄的操作,畢竟在我的投資邏輯下,是以大環境安全時才大舉進場個股的投資哲學。展望未來,在IFRS︵國際會計準則︶新制下,五月十五日前公布的第一季財報中,可篩選出可以留意的標的。」「除了生技新藥族群外,可依照個股年報EPS的年成長率、去年至今逐季成長的個股,做第一次的篩選,再列出今年展望佳的標的做觀察。這些資訊均可以從閱讀各大券商研究報告與訊息中彙整成可用的資料,包括上看一百九十四元的儒鴻、上看兩百元的鎧勝等都是可以留意的標的。」歷經多次瀕臨破產邊緣的名諭爸,現在已經學會將部分股市投資獲利,轉化成「不動產」做保值,「耐心等待大破壞後的大建設行情」再重押持股,是他未來的操作策略。他認為,現階段台股「還不夠便宜」,仍視個股波段操作,而好為人師的他,近期不但出了書,還積極教學,希望透過自身經驗的分享,讓和他一樣曾經是平凡上班族的投資人,多一份獲利、少走點冤枉路。 名諭爸 出年:1975年 現職:專職投資人、玩股網社團主席 經歷:群益金鼎營業員 著作:《小資大翻身》 名諭爸 成功選股3心法 心法1 基本面 買訊 1. 具有熱門產業題材。 2. 每季EPS跳升或年成長率增加。 3. 月營收持續成長。 賣訊 獲利進度不如預期。 心法2 技術面 買訊 1. 股價突破整理區,站上所有均線。 2. KD黃金交叉。 3. 當MACD黃金交叉、D-M柱狀體由負轉正。 賣訊 跌破均線前波支撐。 心法3 籌碼面 買訊 法人買超增加、成交量持續放大。 賣訊 爆量收黑,股價破前低,技術指標轉弱。 領悟出持盈保泰的選股邏輯——以新日光為例2009/11/16進場,短短18個交易日漲幅達96.19%,搭配融資獲利近2倍。 買進理由:當時太陽能為熱門產業,股價整理一段時間,9日KD呈現黃金交叉,股價帶量站上10日線,成交量持續放大。 2009/12/21出場,主因為2009/12/19全球最大矽晶圓LDK爆發財務危機,而新日光有10%料源向其取貨,基本面驟變且技術線型跌破10日線,KD呈現死亡交叉賣訊。 名諭爸看好潛力股儒鴻 儒鴻基本面獲利佳,且技術線型強勢,未來股價值得期待。 持續看好個股: 儒鴻、大立光、F–鎧勝。
| ||||||
| ||||||
我認識朋友在2003年四月買樓,這層樓的升幅至今是以倍數計算。2003年四月是沙士高峰,香港像地獄,竟然有人清醒至買樓,佩服。可是,這位朋友的投資往績,不見得特別出色,沙士撈底一役,可能存在幸運元素。幾個男性投資者在酒吧鬥叻,最喜歡吹噓的,是撈底事跡。除了沙士買樓,最經典還有青姐流淚時買滙豐,這些都是終極撈底。撈底值得吹噓,因為撈底牽涉勇氣,眾人皆驚我獨勇,這種英雄感難以筆墨形容。 其實,我認為所謂撈底,全是源自幸運,因為「底」是事前估不到,只能在事後才看得清楚的一個概念。撈底必屬符碌,因為投資市場的預測未來的能力很強。這解釋好像有點怪異,請耐心聽我解釋。我們經常聽到市場已消化某消息,意思是市場早已預測到這件事,當應出現的事情出現,市場再無反應。我當然不是指市場事事料事如神,準確地計算出價格上落,但市場預測價格方向,準確度非常高。換句話說,市場未必能預測價格走勢的每一個轉折位,但在掌握價格大方向上,往績相當好。普羅投資者心目中的「底」,如沙士買樓、青姐為滙豐流淚等時刻,屬於不正常情况,即市場機制短時間內失衡,市場預測能力失靈。在所謂市底,客觀環境一片愁雲慘霧,投資慾望近乎零,市況很大可能進一步向下,俗稱「跌突」。在跌突環境,投資者恐慌情緒支配市場行為,而人的恐慌程度無從估計。平日投資者依賴市場,遇上跌突時刻,無從依賴,投資者進入耍盲拳狀態,因此撈底贏錢必屬幸運。什麼是底?投資者一定有這經驗,本以為這是「V」情況,見底後會回升,撈不着底也不重要,因為始終會回升。問題是,投資者身處「V」向下墮的哪一點?假如是在「V」上面,即是仍然有排跌。更大鑊是,投資者身處的,不一定是「V」情況,而是「W」或多個「W」情況,即是跌完再跌。
撈底是違反人性的行為。在底或近底時,所有事情彷彿都是向投資者尖叫:「唔好撈底呀!」投資者本身持有的投資組合哀鴻遍野,情緒逐漸進入不想提起投資這回事的狀態。投資者特別相信「平嘢冇好」原理,資產價格下跌時,心想是一定有其他不好事情將會發生,這些資產價格將會變得更平。相反,資產價格上升時,有人搶貨,自己一定不甘後人,因為有人搶代表是好東西。投資者發現四周的人也好像輸到麻木,輸錢不再是一回事,大家心裡想,再衰也衰不到什麼模樣。投資者發現財經演員也不大談投資,在談風水、飲食、政治……在底和近底時,四周圍事物都是跟平日不一樣,極度不舒服。何止家庭觀眾,撈底不適宜絕大部分投資者參與,因為實在太難。因此,有勇氣撈底的人,或多或少擁有一種「老馮」(sense of entitlement)心態,心想自己排除萬難,懷着無比勇氣撈底,當然是看得準確。不幸地,付出沉重代價做一件事,不代表增加成功面,老馮心態只會令投資者看得更不清楚。
底是一個虛無概念,因為以為觸摸到的,未必是底,真正的底還有一段距離。欠缺分析框架,撈底變成博彩行為,只有事後回望,才知道自己撈的是否是底。在酒吧吹噓撈底成功的人,沒說自己失敗的個案。撈底投資法只有一條路,是長期持有一個分散投資的組合。資產價格下跌的時候,投資者須接受自己沒法撈底,包括預測資產價格走勢的所有轉折位。因此,持有一個理想組合,不怕它跌,到底時仍持貨,到底後否極泰來,手持着理想組合參與復甦旅程。聽落去有點消極,投資者不懂在適當時候上車和落車,全程呆坐在車上。這正是我的建議,投資者沒法計算上車和落車時間,所以專注揀一架好車,坐着欣賞外面風景。外面情況太驚恐的話,不要看,玩吓手機,消磨時間,投資者事後會發現自己經歷了底,這就是撈底投資法。 蔡東豪 Tony Ts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