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关于江苏农产品种植业成本效益分析(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7caecf0100kuy2.html

 

最近两年的萝卜和大白菜每亩现金收益都约为1400多元, 每亩圆白菜现金收益约为1600多元


关于江苏农产品种植业成本效益分析(二)


食品产业网 (2006-12-1 15:40:26)
关于江苏农产品种植业成本效益分析(二)
   中国食品产业网: 
亩均耗费工时分析

 
   粮食和经济作物亩均耗费工时呈逐年减少趋势。
由于主要粮食作物在耕作、播种、收获等关键环节上大多可以做到机械操作,劳力得到解放的程度很高。随着少免耕等种植技术的推广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种植 业生产越来越省时。近20年来,小麦、水稻等适合机械作业(机耕、机播、机收)的主要粮食作物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减少幅度多在三分之二左右,如2005年 籼稻的每亩耗费工时为7.3个,比1987年减少15.4个;小麦每亩耗费工时4.8个,同比减少8.4个;粳稻每亩耗费工时8.7个,同比减少12.4 个,减幅分别高达67.8%、64%和58.7%。目前尚不适宜机械收割的大宗作物,工作量也减少了3到5成,如2005年玉米每亩耗费工时7.7个,比 1987年减少12个,减少了60.9%;油菜籽每亩耗费工时9.6个,同比减少13个,减幅为55.8%;大豆每亩耗费工时5.3个,同比减少5.5 个,减幅为50.6%;棉花每亩耗费工时29.2个,同比减少16个,减幅为35.7%。

 
    蔬菜种植工作量总体趋势递减,其过程经历了先增加再减少的波折。
蔬 菜生产工作量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时,蔬菜种植相对较为粗放,经营管理措施比现在相对落后,和粮食作物耗费工时相比,差距不大,如1988年时,露地西 红柿每亩耗费工时73个,是当年水稻工作量的3.3倍。其后,由于蔬菜行情逐年看好,菜农对蔬菜的更为重视,蔬菜种植逐渐向精细耕作发展。如大棚西红柿在 1988年时每亩耗费工时78个,1990年时即上升到121个,1992更增加到146个,短短4年时间,每亩工作量增加了近1倍;大棚黄瓜也是如 此,1988年时大棚黄瓜每亩耗费工时116个,1992年达到了162个,增加了46个工时,4年时间增长了40%。露地蔬菜的情形也大体如此,露地西 红柿在1988年时每亩耗费工时73个,到1993年时上升到91个,增加18个工时,增长了25%;露地茄子同期则由60个工时增加到78.6个工时, 增加18.6个,增长了31%;露地芹菜则由57.9个增加到73.4个,增长了27%。精细耕作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亩均效益增长很快。如1992年大 棚西红柿每亩现金收益为2454元,是1988年的2.9倍;同期露地西红柿的亩均收益也由813元上升到1493元,增长了80%;露地黄瓜的亩均收益 也由532元上升到1036元,增长了95%。但其后简易耕作技术进一步发展,蔬菜种植也越来越省时,每亩耗费劳动工时数逐渐减少。如2005年种植大棚 黄瓜每亩约需80个工时,比最多时减少了一半的工作量;大棚西红柿约需88个工时,比最多时减少了42%的工作量;露地西红柿约需54个工时,比最多时减 少了41%的工作量。

 
   蔬菜生产的工作量最大。蔬菜生产工作量依然最大,其中又以大棚蔬菜最费时。如近20年的平均数据看,大棚黄 瓜每亩耗费工时高达105个,大棚西红柿稍低些,也达到了每亩近104个工时,都约是小麦耗费工时的12倍;大棚蔬菜外,露地蔬菜每亩耗费工时数和经济作 物中最耗工时的蚕桑茶叶相当,约在六、七十个左右,如露地西红柿每亩耗费75个工时,露地黄瓜每亩耗费工时71个,芹菜每亩耗费工时63个,茄子每亩耗费 工时60个,都远多于粮食作物和其它经济作物。

 
   蔬菜工作量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工作量差距越拉越大。正由于粮食作物工作量逐年 减少,而蔬菜生产工作量则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波动,经过多年发展后,蔬菜工作量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工作量差距越拉越大。1988年时种植一亩露地西红 柿花费的工时是一亩水稻的3.5倍,目前两者的比值发展到了6.4倍;同期一亩大棚黄瓜耗费的工时对一亩小麦比值则由8.9倍进一步发展到16倍。

 
   露 地蔬菜的耗费工时则由原来和经济作物相当发展到高于经济作物,如2005年种植露地西红柿每亩耗费工时54.5个,比同期养殖蚕桑多7.1个工时,比种植 茶叶多20个工时,比种植棉花多25.2个工时;种植露地茄子每亩需耗费工时46.6个,和同期养殖蚕桑基本相当,比种植茶叶多近12个工时,比种植棉花 多17.4个工时。

 
   亩均投入工作量与亩均收益基本呈正比。
蔬菜种植工作量最大,亩均效益也最高;粮食作物种植工作量最 小,亩均效益也最低;经济作物种植工作量和亩均收入都居中等水平。在作物内部也基本如此,比如耗费工时较少的大白菜、萝卜、和圆白菜等品种,2005年亩 均耗费工时分别为26个、25个和30个工时,在被考察的8种蔬菜中最省时,只分别相当于同期种植大棚西红柿耗费工时的29%、28%和34%;分别是种 植露地茄子耗费工时的56%、54%和65%。与此相对应的是,这三种蔬菜种植效益也相对较差:最近两年的萝卜和大白菜每亩现金收益都约为1400多元, 每亩圆白菜现金收益约为1600多元,分别是同期大棚西红柿收益的30%和37%,分别是露地茄子收益的60%和70%,作物种植耗费工作量和收益基本成 正比。

 
   综上所述,蔬菜作物的高效益是以繁重的工作量为代价的。蔬菜生产的工作量大大多于粮食作物,也多于经济作物;粮食生产的效 益虽低,但需要付出劳力也最少;经济作物则居中,工作量在蔬菜生产和粮食生产的工作量之间,但经济作物工作量和粮食作物工作量差距较大,和蔬菜作物工作量 差距不明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62

機會成本(進階)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17.html

前天寫財經ABC,想想財經熱門詞彙,好友Foster提議,O 應該代表opportunity cost 機會成本。這叫我想,機會成本何以這樣重要。 大概是因為機會成本是一件有趣的東西,經濟學初班必讀。再想,它不單只有趣,簡直是有趣得不能言喻。假設我到茶餐廳吃早餐,成本是二十塊錢,好,那很簡 單,吃完,付錢,便走。不過,等等,還有一個成本要計算的,就是機會成本。如果我不吃那個早餐,睡多片刻,刊能我就不會累,不累就不會計錯數,連累公司輸 了一億元。換句話說,即使早餐成本是二十塊錢,它的機會成本遠高於二十元。

還有,如果我放棄了早餐,除了睡覺,仍有很多事情可做,包括跑步、閱讀、早點返工等等,每樣都有其效益,有其機會成本,即是說,機會成本除了有機會很高, 而且項目可能數之不盡。如果我是基金經理,我買的股票的機會成本往往高於實際成本,原因是永遠有更好的選擇是我錯過的。如果我是單身,追女仔固然要成本, 買戲票、吃飯買單在所難免,更慘的是永遠有機會成本,可想而知。

我做每個決定,都有很多很多機會成本,而且無法預知,可能是很高很高。最後,最教人氣餒的,是機會成本從來沒有一個確實數目,可曾見過茶餐廳的餐牌上寫 到:奶茶售價10元、機會成本11.5元呢? 我未見過。機會成本的實數,別人無法告訴我,連我自己都不知道。不單只買之前不知道,享用的時候,以至之後很久很久,都沒有頭緒。

那麼,究竟我在說著的,是甚麼? 我在講機會成本嘛,機會成本就是機會成本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74

那些高昂的成本:国美陈黄之争“军费清单”索引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29/1NMDAwMDE5OTU1NA.html

“9·28”国美控制权之争的锤子终于落定。

香港时间晚上7时,国美电器(0149.HK)公司董事会秘书胡家骠正式宣布:除“一般授权”黄光裕方面胜出外,本次股东大会既定的其他七项提议,皆以黄光裕方面落败告终。

接近国美电器董事会的人士透露,本次股东大会投票率高达80%多,大股东黄光裕除了自己的35.7%的投票外,只获得6%左右的其他支持票。

上述消息甫一公布,位于香港富豪酒店地下一层的国美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会议室一阵骚动,现场不时有清晰的叹息声发出,而有人则脱鞋站到椅子上大喊:“陈晓赢了,就对了。”

早在3小时前的下午16时,邹晓春在股东大会投票结束后的休会期间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曾表示:“大股东胜利是必然的。”记者注意到,邹晓春和黄燕虹始终在一起,看起来十分开心。在既定的晚7时公布投票结果前,邹、黄二人就提前赶到了会场,谈笑风生。

在投票结果公布后,黄燕虹、邹晓春看上去表现得十分镇定。

代表国美电器大股东一方的新闻发言人对本报记者表示,“这种结果大股东已经早有预料,虽然输掉了其它7项投票,但获得了最为重要的取消一般增发授权的动议”。

遑论输赢,在当天的股东大会现场,一些股东不断表达了希望陈黄双方不要再继续“战斗”的愿望。

据本报记者了解到,自8月4日陈黄双方矛盾公开化,至9月28日股东大会召开,双方都已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据知情人士透露,“陈晓为代表的国美电器董事会一方,仅花在媒体以及维护公共关系上的费用就超过了2000万元。”而澳大利亚籍的华裔女商人马萍则对媒体称,“黄光裕为代表的大股东一方为获得投票胜利,答应为其支付2600万美元的相关费用。”

这也许仅仅是双方“军费”的部分。“人力、物力的投入很大,但很难量化。”上述知情人士说。

高昂的“战争成本”

这场始于8月4日的国美控制权之争,牵动国内几乎所有媒体,涉及众多国美电器投资者,持续的影响力背后不断有“金币”坠地。

9月25日,《中国经营报》刊发了《国美争夺诸神之战利益链揭秘》的记者署名文章。该文章中引出一位名叫马萍的澳大利亚籍的华裔女商人的叙述。据马萍称,以黄光裕为代表的大股东一方曾经试图凭借其掌握的资本市场资源,为大股东一方拉票,酬劳为2600万美元。

该文章揭开了国美控制权之争“战争成本”的一角。

9月25日左右本报记者求证得知,黄光裕为代表的大股东一方确实曾经通过该人士为其“拉票”。由于各种原因,马萍的工作并未符合黄光裕家族的要求,最终酬劳一事大幅缩水。

最新消息显示,马萍给国美电器黄光裕为代表的大股东一方开出的最新价码为350万港元,但该数额仍在磋商中。

知情人士还透露,一位港商也参与了为黄光裕家族“拉票”的工作。据称,该港商先是获得了黄光裕家族数百万港元的预付资金。

9月28日已公布的投票结果显示,支持黄光裕为代表的大股东一方除了郑建民、摩根士丹利等,并未获得过多机构投资者以及所谓“大户”支持。

长期关注国美控制权之争的分析人士称,“黄光裕一方所谓‘拉票’费用已经露出一角,陈晓为代表的董事会一方此前进行了10天左右的路演,不排除花费巨大。”

“陈晓为代表的董事会一方,在媒体公关等费用上的投入在2000万元之上。”知情人士称。

本报记者了解到,国美电器董事会一方为了应对控制权之争,共动用了3家公关公司。其中,博然思维是2008年1月与国美电器正式签订的公司服务合约,另外两家中,一家是名为“隆文”的公关公司,另一家是与网络舆论控制相关的公关公司。

上述知情人士称,博然思维在处理国美电器的危机公关中,有望获得1000万元左右的报酬;隆文将获得500万元左右的报酬,以万元购物卡等形式支付;网络舆论控制相关的公司将获得480万元的报酬。

与之相对,黄光裕家族也动用了超过两家的公关公司,其具体收费官方的说法是,“由于这两家公关公司介入时间较晚”,报酬都在100万元左右。

输赢未了局

在 9月28日晚7时公布股东大会投票结果之后,陈晓为代表的国美电器董事会一方发出媒体说明函称,“我们谨此感谢所有股东密切关注于最近数周发生的导致召开 股东特别大会的关键问题。对于股东提供的强而有力的支持,我们深感欣慰。这是股东对现有管理团队过去两年的成绩的明确认可,以及证明股东对现有管理层有能 力继续带领本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信任和厚望。”

不过,尽管陈晓为代表的董事会依然受到了持续的“诋毁”,甚至将其贴上了“非道德”标签。在9月28日的股东大会上,类似的质疑依然在持续。现场一位股东甚至直接在股东大会发难,称“国美事件是道德问题”。

而黄光裕方面虽然仅实现了取消“一般授权”的提议,但其声称此举已“将陈晓手中的刀夺下”。

本报记者通过分析人士获知,由于撤销董事会增发授权得以通过,黄光裕所持的国美32.47%股份将不会再被摊薄,仍将继续是国美第一大股东。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国美争夺将最终落定。黄光裕方面代表在现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的斗争将更加激烈。”

据黄方面透露,黄家将在11月1日之前着手准备收回未上市门店的问题,另外不排除继续要求召开特别股东大会的可能,并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与投资者保持及时沟通。

但是国美董事会发言人否认了黄光裕家族的说法,认为短期内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几乎没有可能,而一旦黄光裕方面收回非上市门店,这些非上市门店将面临没法营业的危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04

分拆iPod成本 左丁山

2010-10-01 AD





 

以前左丁山講 過,睇富士康業績報告,知道佢嘅毛利率與純利率甚低,生意大只係表面風光。富士康為蘋果製造iPhone、iPod,以軍事方式管理工廠,規模大得驚人, 此係香港工廠、廠家望塵莫及之處,但睇上市公司股票,最緊要睇盈利率、每股盈利、增長率與管理層,並非睇佢生意有幾大。GM(通用汽車)破產重組前,生意 夠大咯,股東咪一殼眼淚!

蘋果以低價向富士康買入iPhone、iPod,賺到笑,成為世界上最大市值嘅科技公司,係美國的驕傲!蘋果之市 值及股價,建基於創意及善於利用中國低成本工廠。溫家寶最近在美國會見友好團體,借用美國加州大學嘅研究結果,指出一部iPod有457件零件,美國售價 為二百九十九美元,其中蘋果得76元,分銷商零售商得75美元,零件製造商得7元,美國人共得158元,佔零售價52.8%。此外,日本製造不少iPod 零件,得27元,台灣零件得4元,南韓零件得一元,以上合共190元,佔零售價63.5%,剩下嘅就係直接勞工成本與各種各類零件費雜費,加加埋埋應該係 109元,溫家寶話所有零件送到中國裝配,中國實際所得嘅附加值只有6元,但因為iPod由中國出口往美國,在國際貿易統計上,中國輸出148元(即 299減去蘋果及分銷零售商所得),表面上中國嘅出口數字好大,但實際得益只係出口值嘅4%。

(參考網上資料:Capturing Value in a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 Comparing the iPod and Notebook P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Oct 3, 2007)。

從以上所知,富士康作為加工 廠,只係得個做字,每件賺雞碎咁多,故此美國議員口口聲話中美貿易不平衡,中國順差過大,要逼人民幣升值,令中國輸美產品喪失一啲競爭力,以保護美國工人 嘅工作職位等等,真係大大笑話,假如一間美國工廠聘請一百萬工人在美國裝配iPod,以美國工人嘅薪水,美國工廠肯只受附加值6美元咩,發訂單嘅主動權在 Steve Jobs,奧巴馬不妨召佢入白宮訓斥一番,要佢愛國,將iPod訂單發畀美國工廠就得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5

产区糖价达6100元统一康师傅饮料“高成本较劲”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014/2026185.shtml

 每经记者 李亚蝉 发自广州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食糖主产区广西的集团和中间商报价最高已经达到6100元/吨。行业人士预计,未来1~2年糖价仍将维持高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下游饮料业市场上,饮料行业的一对“冤家”统一和康师傅仍在扩军备战,在产能上继续较劲。继日前传出康师傅斥资10亿元在南昌建厂后,统一企业也紧跟其后,与广东湛江遂溪县签署合作协议,将投资4300多万美元建设饮料项目。
“糖高宗”入侵龙头饮料企业扩张时代,高成本压力之下又将掀起怎样的硝烟?
巨头扩张时代
10月11日,统一集团属下的湛江统一企业有限公司与广东遂溪县签署合作协议,将在遂溪县岭北工业基地建设饮料项目,占地面积150亩,总投资4300多万美元。
而在此之前3天,统一在中国大陆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康师傅,刚刚传出将投资10亿元在南昌建立其在大陆的第17个分厂的消息。据报道,康师傅新厂可年产150万吨果汁和茶饮料,年产值约10亿元人民币。
“在竞争激烈的饮料市场,龙头企业扩张时代已经到来。”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尽管目前饮料供过于求的状况严重,全行业已有40%以上的产能过剩,但饮料行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康师傅、统一实力雄厚,均位于饮 料行业的前列。对这些龙头企业而言,扩大产能意味着对全国市场的耕耘,开拓新兴市场,赢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康师傅、统一选择扩大产能最大的动 力显然来自于市场。近几年来,我国软饮料年产量以超过20%的年平均增长率递增,饮料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但周思然分析,截至目前,饮料市场的消费潜力并未 完全被挖掘,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饮料市场的消费潜力将逐渐展现,如此庞大的潜在市场是两大企业扩大产能的重要因素。“当然,通过产能扩张以提高行业 竞争力也是两大企业考虑的因素之一。”
高成本之危
然而,在饮料业扩军备战之时,今年以来农产品的快速涨价也使食品、饮料等相关行业不得不面临日益上涨的成本压力。
从目前国内外的情况看,在经历连续两个严重短缺的榨季后,业内普遍认为2010/2011榨季全球食糖库存量不可能在短期回升。此外,受自然灾害影响,今年国内甘蔗产量预计也将受到影响。
如此一来,统一和康师傅的“较劲”成本恐怕也会攀高。
周思然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国内工业用糖中,碳酸饮料和果汁饮料的用糖占比都达到20%,食糖成本占比较大,对饮料企业造成的压力也较大。“糖价上涨必定加大饮料企业的成本压力,压缩利润空间。”
“统一此次选择湛江,主要是源于湛江独特的地理优势及丰富的原料优势。”周思然认为,除了看好湛江作为广东、广西连接处的辐射能力外,原料优势也是统一此次选址湛江的一个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54

温州“限电”真实后遗症:成本增加、工人减收及污染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019/2027022.shtml

 每经记者 夏子航 发自温州
大雨里,两位年轻人坐在奥康大门对街的简易招聘桌后,脚边是一地的瓜子壳。他俩是浙江哲伦服装的工作人员。“我 们厂子有1300来员工,现在也被限电,每月实际用电要24~25万度,镇里则只给了8万度的配额,剩下的全靠柴油发电。”负责招聘的年轻人说,“上周, 我们厂里刚一次性买了25吨柴油,买多点能便宜些。”
正是这种突然而至的巨大需求,令永嘉县附近的柴油贩卖价格一路飙升,上周刚由5.9元/升涨至6.3元/升。
温州市委研究室研究员、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指出,在本已不佳的中小企业生存状态下,“限电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持续下去,温州会有30%的中小企业被迫停工、半停工。”
柴油发电推升的成本
浙江休闲阳光鞋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管理负责人邓学平给记者算了一笔成本增加账:阳光鞋业一共有4层楼,正常用电的话,1天的电费一共也就1000元左右。 限电后,1、2、4楼用网电,耗电比较大的3楼车间则用柴油发电,“每天一共就用7小时,从上午8~11点,再就是下午1~4点,这么就得用1桶半柴油, 每桶柴油不到500斤,要价1300元,也就是说,光3楼一层楼每天的成本就增加2000元左右。”
邓学平坦承,柴油发电的成本增加比例并没有大到令企业不堪重负,“但生产成本肯定是增加了,幸好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受损不大,还有点利润空间。”
一个在瓯海区务工十余年的农民工则讲述了工人遭受的限电影响。
“初听到停10供5的消息,真的很震惊。”她说,“沿海务工环境并不那么好了,大部分工人都是计件。按照瓯海区停10供5的限电做法,相当于工人每月只 工作10天,如果1个月只给他10天活干,按以前1800元/月来计算,那么限电后的工资可能就只有600元/月。而且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工人在没有班上 的时候花钱是最厉害的,这600元哪够花20天的?”
这位工人还表示,她所在的厂里上月还刚推掉一个10万美元的新订单。“这么下去,外来务工的只能提前回家。”她说。
前述浙江哲伦服装的招聘负责人也同样提到了工人减收的问题,“本来温州就已陷入长期缺工的状态,像我们这么坐一天,招到四五个人就很不错了。限电后,大部分工人的加班收入肯定会受到影响,一般的1个月少上300~400元,多的会少800元。”
“在外贸并未完全恢复的时候,再碰上加薪潮和汇率变化,这时候的限电给企业增加的压力随时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周德文指出,“那时候,大量务工人员的就业和外流又将成为问题”。
更严重的污染
普遍的柴油发电污染则直接与节能减排的初衷相背离。即使限电,企业也无法停止生产,不为工人,也得为了经营的延续和订单的履约,柴油发电成为不得已的自 救办法。温州市节能减排综合办公室负责人、温州市发改委环境资源处处长葛雷在10月14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对企业这种无奈也表示出理解。
邓学平提到柴油发电造成的污染时觉得想不通,“都在发电,这么大烟囱,冒出那么黑的烟雾,这哪是节能减排?完全就是在污染空气。”
“节能减排我们都想提倡,不造成浪费,造成污染的不做。但现在柴油发电污染反而多了,用电不紧张的时候这么限电,实际上造成反面效果。”邓表示。
葛雷指出,实际上,柴油销售的数据也会计入温州的节能减排的考量,“石化企业也不能卖多了柴油”。但据本报记者了解,流入温州的柴油多半走的是未经监管的渠道。“那样的话,我们是监控不到的。”葛雷承认。
“这些增加的成本、工人的减收和加重的污染,最后就为了一个节能减排的达标数据。”接受采访时,温州当地的商人、学者和官员对此表达着无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83

掌握先進淨水技術 大幅節省土地、時間成本

2010-10-25  TWM




聯合環境讓中國三大石油龍頭買單二十二日發行TDR的新加坡上市公司聯合環境,有七成業務來自中國,包括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海洋石油,都是它的客戶。專攻汙水處理技術的聯合環境,憑什麼贏得石油龍頭青睞,總裁林玉程又如何布局中國龐大的汙水處理市場。

撰文.林宸誼

﹁池裡的金黃色汙泥,代表這已經不是髒水。﹂負責監控汙水處理的技術人員驕傲地說,這些回收的水,不僅可以再利用,還可以排放至珠江中。

這裡不是一般的工廠,而是密布各式巨型提煉油槽、管線設施的中國石化廣州分公司,而能讓每天兩百噸石化汙水變成乾淨用水的人,是來自新加坡一家上市企業的總裁。

在 學時就被新加坡政府延攬十月十二日,廣州市區的一座茶樓裡,包廂內一名斯文中年男子,正在分享他的創業歷程。他就是十月底來台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 的聯合環境技術公司總裁林玉程,他不僅替中國石化業者處理汙水,還是新加坡民生用水不用再依賴馬來西亞供應,靠著汙水處理循環利用而可以自給自足的幕後功 臣之一。

這位四十八歲的總裁有著傳奇的資歷,他是泉州出生、成長的中國人,一九八○年考取公費留學資格,在英國專攻環境科學,因而改變了他的一生。當他還在英國讀書時,就因為優異的成績被新加坡政府延攬,成為新加坡官員中極少數的中國人。

從新加坡生產力標準局高級研究員一路升到主任的林玉程,於一九九七年與新加坡政府以三比七的比例,共同出資成立諾衛環境技術公司。

二○○三年,諾衛環境從新加坡生產力標準局下分拆出來,林玉程買下政府股份,公司改名為聯合環境,並於○四年四月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

林 玉程說,早期聯合環境還沒和新加坡政府拆夥前,主要業務包括汙染物檢測、環境工程水、廢水、固體廢棄物的處理,以及環境諮詢及培訓等業務。﹁光是在新加 坡,包括聯合環境,就有十五家水務公司上市。﹂他發現,除了在新加坡,中國大陸在汙水處理與回收技術上,成長空間相當大,於是決定捨棄其他業務,專攻汙水 處理。

聯合環境技術的業務,有七成是來自中國的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海洋石油等中國企業,林玉程如何爭取到像中國石化這麼大的客戶?

首要關鍵就在聯合環境掌握先進的﹁膜生物反應器﹂︵MBR︶與連續膜過濾器︵CMF︶的技術。這種由聚偏氟乙烯︵PVDF︶所組合而成的中空纖維膜,直徑大約○.二至一毫米,放入水中,有效阻擋活性汙泥大分子固體,廣泛應用在工業汙水與城市汙水處理當中。

林 玉程表示,﹁同樣的工業汙水處理廠,聯合環境處理廠的占地面積比傳統的處理廠省了四分之一;加上透過MBR技術處理汙水只需八小時,比起傳統需要費時十二 小時,節省將近一半時間。﹂除了可以替企業的工業廢水處理大幅節省時間外,聯合環境的技術也可以用在市政汙水處理,林玉程舉相當自豪的﹁廣州京溪工程項目 ﹂為例,這是廣州市政府為了舉辦亞運,花了人民幣四百億元整治境內汙水系統的重大項目之一。

這項整治工程,就是採用﹁膜生物反應器﹂的汙水 處理廠。處理廠位在廣州市白雲區沙河涌的上游,主體結構與設備全部埋在地下十八公尺,全部占地面積僅約一.八萬平方公尺,比起傳統汙水廠足足節省了一半, 就能達到每日處理二十萬人次╱排放十萬噸汙水的標準,在寸土寸金的廣州市,不但省下人民幣近十億元的土地成本,更成為廣州市政府的示範項目。

挾 著專有的高門檻技術,聯合環境目前七成的營收來自統包工程專案,也就是替工業區、企業、政府設計及興建汙水處理廠,但這種工廠建價高、商談時間長,一旦完 工結案,又要重新四處標工程。於是從○九年開始,林玉程開始走出新的模式,替業主興建汙水處理廠,但不要求一次付清,改以收取每噸汙水處理費方式獲取長期 的收入,以減輕業主的財務負擔及成本。

BOT模式養出現金乳牛

由於這些採BOT︵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方式營運的汙水廠可以運作三十年,毛利率超過三○%以上,成為穩定的「現金乳牛」,林玉程計畫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將聯合環境轉型為汙水處理公司,將目前主攻的統包工程營建案比重降至三成以下。

聯合環境去年營收近星幣六千九百萬元︵約新台幣十六.三億元︶,稅後淨利星幣一千五百萬元︵約新台幣三.五億元︶。到今年第一季稅後淨利為星幣二二四○萬元︵約新台幣五.三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一五二%。預計未來五年,每年營收成長率可達三○%以上。

靠著高門檻的技術及林玉程豐富的人脈,加上中國十二五計畫的展開,環保意識抬頭,以現階段全中國二千個縣城污水處理率不到一○%來看,聯合環境在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林玉程

出生:1962年

現職:聯合環境技術董事長兼總裁學歷: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博士經歷:新加坡生產力標準局環境技術部主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67

制鞋业样本调查:利润与成本的赛跑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0MMDAwMDIwNDE0MA.html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已经使得国内相关产业承受了巨大压力。

10月29日,东莞市厚街镇国际会展中心,为期三天的第十二届中国东莞国际鞋展鞋机展进入第二天,但场面依然较为冷清。

“三 天展期,能拉到一个客户就算不错了。”东莞海贝鞋业董事长查明对记者说。而多家参展鞋企亦同样表示,近期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工人短缺的叠加因素,使 得企业利润受到较大影响,而被迫的提价之举,也使得部分客户在流失。深圳市加工贸易协会副秘书长郑建国告诉记者,该协会近期搞了一次“人民币升值对企业影 响”调查,在近70家调查企业中,认为人民币升值对公司利润影响在500万元以上者,占比高达20%。加强内控管理和适当提价,成为各企业的可能应对之 策。

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牌价的数据, 10月29日早间,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6908元,相对6月重启汇改之后的升值幅度近2%。而业内都估计,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幅度将会加大,年内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很可能突破3%;另有专家更预计年内人民币升值将达5%。

珠三角外贸依存型加工贸易企业,又迎来了一场艰巨的生存之战。

海贝鞋业镜像

10月29日13时30分,东莞市厚街镇下汴工业区海贝鞋业生产车间,工人们开始了下午的忙碌。

“两条生产线,原来有100多人,近期就走了40多人。”厂长任坚定说。

海贝鞋业的产品全部销往国外市场,虽然总体订单充足,还有部分产品的订单生产安排到了明年2月份,但记者依然在车间现场看到,因为没有足够的员工,有一条生产线已经暂停了一大半。

查明告诉记者,开工不足一方面与工人缺乏有关,另外也与人民币升值挤压利润有关。“我们现在是有选择地做订单,利润太低甚至不赚钱的订单,我们就不接。”

海 贝鞋业财务副总经理章桔透露,“目前海贝做的是高端鞋产品,行业利润一般在10%左右。而近3个月以来,人民币升值约达3%,对企业利润构成很大压力。虽 然海贝鞋业已经采取各种方式尽量控制成本挖掘利润,但由于皮革、五金等原材料国内采购成本普遍上涨了20%,最后的总收入依然会减少3%左右。”

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亦给海贝鞋业的利润空间上了“紧箍咒”。海贝生产的鞋子,原料都是从南美等地区进口的真皮材料,目前其价格已从前期的每平方英尺7.5美元上涨到10.5美元,涨幅高达40%,而海贝的产品报价只上涨了7%左右。

而人工成本的上涨,也是比较重大的影响因素。生产厂长任坚定透露,目前海贝鞋业的人均工资已经从原来的1000多元上涨到了现在的2000多元。而今年6月份以来,东莞的企业工资就有过大约三四次上调,平均上涨了200元左右。

“各方面压力都来了。”查明感叹道。

由于汇率升值的因素,像海贝鞋业这样的出口外贸型企业,已经和客户以30天报价期来进行结算。在30日的报价有效期内,因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兑损失,由海贝鞋业承担;30天之后的汇率损失由双方各分担一半。

除了高端鞋企之外,中低端外贸企业生存更为堪忧。按照查明的介绍,低中档鞋企业的利润一般也就在3%-4%左右。

查明的一位商界好友,经营着一家低档鞋生产企业,依靠微薄利润和大生产量维持生存。最低时生产一双鞋只能纯赚7分钱,但年生产量高达1.4亿双。就在上个月,这家订单很多的制鞋企业突然倒闭了。

利润大减

而同样的困境,也在其他企业身上发生。

“能接多少订单,我们心里没底,不知人民币涨到什么时候。”东莞国际鞋展的诸多鞋企如此表示。

据 生产凉鞋拖鞋的小型企业广东潮州圣泽公司老板郑斌介绍,8月份,他们接了南美一个6万双皮鞋的生产订单,以银行60天的信用证为结算手续。而近几月人民币 的上涨,令公司损失了8万元利润。而厚街本地一家童鞋企业,拥有两条生产线,年产150万双童鞋,但现在只开了一条生产线。由于皮鞋加工产能过剩竞争加 剧,企业想随人民币升值而提高报价,普遍受到了客商的抱怨。因为担心外国客商流失,很多企业不敢提价或提价幅度很小。而广州蓓美公司一个几十万双鞋的订 单,因人民币升值使得每双鞋跌价1元,几十万元的利润转眼泡汤。

6月底7月初,深圳市加工贸易协会对70多家企业做了一次“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影响”问卷调查。协会副秘书长郑建国对记者透露,情况很不乐观。

调 查显示,在电子、服装鞋帽、机械等行业中,90%的企业认为人民币升值弊大于利,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加工贸易型企业受影响较大。在汇率对企业出口利润 的影响上,30%的企业利润减少50万元以下,10%的企业减少50万-100万,40%的企业减少100万-500万间,20%的企业利润减少500万 以上。

“大企业规模较大,有品牌,市场分散,抗压能力较强。中小企业压力最大。”郑建国说。

应对有别

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倒逼之下,珠三角企业欲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提升利润。上述深圳加工贸易协会所作调查中,40%的企业都选择了主动降低成本。

“如果企业管理得好,利润还是有内部空间可挖的。”海贝鞋业副总经理章桔说。她坦言,原材料浪费、工人怠工、生产组织不力和效率低下,造成了公司成本浪费和人工产能下降。

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利润空间,海贝鞋业改变了工人薪酬考核与发放制度,将原来的计时制度改为计件制度,规范员工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在汇率风险上,与客商、银行各方约定汇兑损失分担,并尝试进行期货套期保值交易;与供货商协商,努力压减成本,至少不让成本上升。

此外,从8月份起,海贝鞋业也和部分欧洲、澳洲客商约定,由以前的美元结算变更为以欧元、澳元结算。“客商都不愿以人民币结算,只能以当地货币结算以减小损失。”查明说。

另有出口型企业通过转内销来规避汇率风险。东莞一家鞋企人士表示,今年起其由完全外销转为部分内销,国内消费市场正变得日益强劲,最近与各地销售商有更多接触。内销的利润也高于外销,大概有2-3倍的差距,但内销会对企业品牌提出更高的要求。

东莞市外经贸局一位官员对记者称,政府也在鼓励出口企业转内销,帮助企业对接国内客户。建议企业谨慎对待长单、大单,防范汇兑风险。在原材料采购上,减少国内采购。

与部分企业修炼“内功”相比,更多的企业还是通过提价来对冲部分损失。记者采访多家参展企业了解到,本次东莞秋季鞋展多数企业报价比今年5月春季鞋展高出一到两成。然而,因有客户流失隐忧,谨慎提价后的出口企业究竟能撑到何时,尚难预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53

批評增交易成本建議派錢代替Webb鬧派紅股無謂 李華華

2010-12-29 AD





 

股壇長毛David Webb鬧人真係停不了!呢頭插完華潤系,噚日都要喺年尾前再出擊,今次,佢話上市公司派送紅股同拆細股份其實係無意思(pointless)!

長毛話,上市公司派紅股兼幫股份拆細,小股民以為可以幫到股票增值,個人賬戶因為多咗股數就等於收利是,不過,呢啲做法多數係噱頭嘢啫,甚至有誤導股民之嫌!

點 解呀?佢話,派紅股牽涉發行紅股嘅成本,好似出公告、列印文件、召開股東會等等,理論上股份價值維持不變,而事實上扣除成本之後,上市公司本身同股東會有 輕微嘅損失;紅股可能產生碎股問題,持貨量低嘅散戶,通常唔可以湊足一手,喺沽出碎股嗰陣,就會被迫以低於市價賣股;紅股部份就要等派送日先可以喺市場流 通買賣;除淨之後,投資者通常難對比股份過往派息;加上除淨效應,導致股價調整,股份最低買賣價差比例更加可能擴大,令股價波動……

點名批評8上市公司

今 次「有幸」俾長毛「金榜題名」嘅,有信利(732)、志高(449)、時富(510)、莎莎(178)、冠亞商業(104)、恒芯(8046)、中國龍工 (3339)同埋濰柴動力(2338)。其中,諗住出年初派紅股兼拆細嘅信利俾佢插得最應,長毛直頭用「Truly confusing(真係好混亂)」嚟形容番Truly(即係信利),絕!

咁長毛有咩好提議先?佢話若果要股民真正受惠,上市公司應該派發現金股息、提高公司營運質素……咁又係呀,親生仔不如近身錢,送禮物又不如折現,華華都贊成派cash!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04

成本压力推涨价格 寒冬催热羽绒服市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26/2199778.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