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plash N Dash Aquathon Series Race 4 - The Finale: 自我感覺良好

Race 4 October 10, 2010 (港島淺水灣)


Challenge: 500m swim; 5km run; 500m swim
Sprint: 375m swim; 2.5km run

上星期日,10年10月10日,終於黎到今年整個系列最後一場比賽,地點重回跟第一場比賽路線相同既淺水灣.可以話係巧合又或者十月既氣候應該如此,當日既天氣,由先前幾日風和日麗到當日忽然轉冷及有點微雨,感覺上水溫有點冷,不過就蠻適合跑步.情況跟四月時第一場好類似,只不過自己心情及準備都唔同咗.

上次提到,第三場比賽之後,一直為自己當日發揮唔出應有水平(起碼跟練習時情況大有分別)而耿耿於懷.另外自己都想知道,點解第三場時候臨場點解表現得咁論盡.結果喺第三及第四場之間既兩個週末,特別相約一樣有參加比賽,又比自己有經驗及技巧既朋友安排加操及請教.目標好簡單:我要游好呢場水及做好呢場比賽!

講番比賽情況,做好適當既熱身後,聽過工作人員講解比賽描述,緩緩行到起點區準備起步.或可以講成緊張或策略保守,自己選擇留喺較後位置起步.一來知道自己時間唔算快,避免被其他參加者帶快;二來留喺較後位置起步,游水爭位情況亦應該冇咁緊張,自己可以有更多空間去發揮.

跳進海內之後,之前兩個週末特訓既付出果然有用,今次終於可以用水自己既節奏去游,而且亦應用咗朋友指導既技巧(特別係如何保持向前面目標游).至於爭位情況其實無可避免,特別係轉游泳方向時,會同時間大量參加者向浮泡附近爭線.有過前兩場既經驗,今次當發現身旁有其他參加者爭位時,適當地留意互相速度上既分別,配合划水動作,利用手部把對方推開,令自己原來游泳路線得以保持.結果大部份時間(九成)可以用上自由式完成游泳部份及轉項時既準備,以18'45"完成(9/14 或 34/44),時間上比第一場完成時間快咗差不多三分半鐘.

回顧番整個系列,參加比賽前,一直認定自己泳術不精:最遠都只係海灘游出過浮台;而中學時從未參加過游泳比賽,更甚至水運會報咗名做逃兵唔參賽;就算到今天,都係繼續用唔正確既蛙腳去踢水。我知自己游得唔快,但我會保持練習時既節奏及姿勢,堅持最後游到終點。所以到目前一刻,能夠做到呢個程度及克服呢個心理樽頸,自我感覺實在良好!

今年可以大膽踏出呢一步,參加咗呢三場兩項鐵人比賽又三場比賽共游咗375米加270米加375米,除咗自己貪玩兼心中有團火外,真係要多謝朋友既鼓勵及指導,同埋呢個比賽形式好適合肥龍呢類初哥及氣氛一流。我會更努力練習,下年再參加再做好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048

Forever...初戀的感覺...


也許人到中年,竟然對西内まりや的最新單曲Forever著了魔!
2015年12月8日BofA Merrill Lynch US High Yield CCC or Below Option-Adjusted Spread©已破了今年新高多時,報1,544點子。剛巧近日美股調整,而VIX又上升,估計環球股市還是持續尋底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533

回顧一年所寫文章 - 感覺股市刺激你就輸了!

我的文章如何,還得留待讀者自行判斷,以下是馬年文章回顧。最後提提你 "不要想著贏,要想著不能輸",你認為股市是刺激的地方,那你就已經輸了。如果你能悶悶地投資,不受旁人所影響,相信你會有能力成為另一個股市Guru。下篇文章我會分享2015年股市之選。

日期
股票
文章重點
結果
準確性
20144
萬洲國際 (288):
你會認購萬洲國際嗎?
看似業務獨特,但其實很多構機投資者(特別是外資),都不喜愛國的食品行業 ,萬一又出現食品問題,隨時”渣都無”,回報和風險根本不成正比。IPO短炒?要減價兼且連Long Fund 都不願坐貨,你還未找到答案嗎?
最後IPO因機構投資方面反應差而消取了。雖然後來同年8月再減價上市,股價並一度高於上市價一成,但燦爛畢竟短暫,現價比當時上市價下跌三成。
*****
20144
中信泰富(267):
中信泰富大變身,抵不抵買?
除賭博及政治因素外,我不覺吸引之處。
什麼原因支持這單Deal?
(1) 有券商可以買入作為A Good China Proxy。那我為何不買A-50? 至少可以減低個別公司的風險。
(2) 有財演作為金融改革的Landmark Deal,必定對香港和股民有利中央才會批准,因為以後會有類似的 注入以這單Deal作參考。我肯定這單deal的參考價,但參考它如何「益小股東」還是「搵你笨」,我沒有答案。
(3) 又有財演,母公司以「溢價」13.48(在注資供佈前中信泰富約在12.6)交易,肯定對中信泰富有信心啦!我相信這番話的有兩類人,一是學術水平有限或二是背後另有目的。沒有考慮注入資Value、沒有考慮作價的Valuation、又沒有考慮Dilution Effect,簡簡單單就以一個交易價錢就能得出一個「買」字的建議,勁!
一度被炒上$16元以上,但一年大部分時間在13.48交易價附近,現價稍稍低於此價。你能把握那一刻機會併在此賣出嗎?
****
20144
通達(698): 通達=小米?
看公司首重管理層的質素,他們對公司和小股東的”Attitude”是了解其質素的其中一方法 ,且看他們之前的corporate events和參考David Webb的文章,你便明白我為何不會投資通達。
還記掛著小米?相信要等至小米將上市前的炒作吧,基本因素還得放在一旁呢!
****
20144
翠華(1314): 翠華真的吸引?
市場的超高預期及高市盈率,真的吸引嗎?由上市至今,大家一致預期翠華可以靠開新店、成本控制等就能做到每年三至六成的增長,我實在感到高得有點害怕!
股價由$5.5元以上以「無不間段」的資態下跌現水平$2.5。你可以用名家財演常用的rationale,由高位至今下跌超過5成,反彈2-3成不難呀!還用這方法思考的,我相信你在股市裏還未付足學費。
*****
20145
賭股: 股息看濠賭股
認為行業趨勢還是向上、公司利潤會繼續增長、派息有保證兼高息,我相信大部份濠賭股可以符合這幾個要求。
我看錯了,雖然以最保守的方法 - 歷史股息看賭股,但還因錯看了行業方向是敗走。
看錯
20145
佳景集團(703): 佳景有佳景嗎?
在不少券商推介佳景的報告或坊間的報道 中, 以上各「走出去」的新項目會被視為「增長引擎」。樂觀的(或已持貨的)讀者會覺得「走出 去」面對大眾市場,才可以「做大做強」。但必須要注意的是,佳景2014年正在參與一個完全不同的遊戲, 最終成績卻是未知之數!

與翠華和賭股相似,由$4元多下跌至$2元以下。
*****
20145
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讀財經報告和文章? 以佳景(703)作例子

文章多存在著大量的information biased,這是讀的盲點,尤其是財經評論文章和broker報告。很多時一般人會被套入作者/分析員的框框,按著他們的意思去思考。

你能以自己的經驗及common sense去考量各點的錯與對嗎?不能?輸家耶!從來沒有質疑過任何文章的點子,那你更可能是一個低層次的大輸家!
看文章時能記著information biased,你的層次將變得更高
n/a
20145
賭徒和先知對「科技股」的共識
Baupost GroupMicron的投資佔全個基金的三分之一(11億美金)Greenlight Capital 也有近15%(10億美金)押注Micron.

Micron股價由當時至今升了4成了。
*****
20146
維達(3331):
維達的資注入不遠矣
注入何時會發生呢? 我認為不遠矣!且看以下幾件事:
- SCA
的業績會
- 任命匯豐為顧問
- 給維達的低息股東貸款
另外看看股權結構和CCASS資料你會知一二。
結果7月就公佈注入Tempo, Tena等優質資了。
*****
20146
DYNAM JAPAN(06889) 日本真的會在今年開賭嗎?

DYNAM JAPAN(06889)董事長在530日在股東周年大會透露,日本發出賭牌正處於最後階段,相信會在6月底或8月期間發出10個賭牌。此消息一出,立即托高DYNAM JAPAN股價近2成,530日收報24.3元。要討論法案,首先要了解日本現時的政治生態。你有了解嗎?
賭牌?還未有確實時間表,而Dynam的股價已跌了超過4成了。
*****
20146
中國動向(3818): 中國動向之「底價」
阿里上市是會擺向過份興奮還是過份恐?中資機構投資者可以冒險不持有阿里嗎? 因此,推算中國動向在阿里上市之時的底價會是$1.54
阿里上市之時曾高見$1.8元,比文章見報時升3成。可惜,熱情過後只輾轉回落至$1.3
***
20146
主席何價?!

看管理層的質素,除之前提及的”Attitude”外,我們可以比較他們與其他公司的工資水平。

n/a
20147
利標(494):
利標短期股價難免受壓
筆者相信利標(787)上市初期,股價定會受壓。為什麼呢?本次利標上市,用的是實物分派方法。其實實物分派,可謂最低效率的資本分配方式。試想一下,分派宣布前持有利豐的機構投資者,會是因為利豐的什麼業務而持有呢?九成都是因為其來核心採購及物流業務吧?有哪個基金經理會因為一項只佔全公司小部分(16%)、表現既飄忽、之前又要大幅減的品牌業務而買利豐呢?
一如預期,股價由首天的$2以上,一直下跌至現價$1.4
*****
20147
香港電訊業的加價潮 and
結構變勢加價 利香港電訊業 and
香港電訊股怎能看歷史數字!
整個香港電訊業的competition landscape 已改變,大家下次續約時可能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各電訊商會大幅提價。
另外,因為蘋果用家很渴望使用如android的大screen, Smartone必定最受惠此換機潮!
相信不用我多,香港電訊、PCCW、數碼通及和電都相繼創新高了!
*****
20148
白雲山 (874): 偉哥的誘惑
我可以肯定的是白云山中期業績後,當金戈推出市場的消息一出,再加上之後的AH股股價收窄的概念(現時H股有25%折讓),白雲山好快就被炒成「火雲山」,以投機的角度考慮,白雲山還是頗一博的。
曾被炒高至$29元,輾轉回落至$25-26
**
20148
燃氣加價還是機多於危
轉嫁所需要的時間,我認為如上年的加價一樣,最多延遲一至兩個月,以傾談供氣的細節安排。一至兩個月的延遲會對margin構成多大的影響?我很難想像影響會很大。
不幸地油價由8月的港位$100元開始大幅下鋤,燃氣股亦因此而失去了應有的競爭力。
錯看了油價之影響
20149
何以了解管理層質素
比較管理層的話與事情的發展,我們也可以留意管理層的一些行為來判斷公司是否得信賴。
n/a
n/a
201410
政治市的考量
「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面對著重大不確定性,我和大部份人實在連一點基本的分析都做不到,因為我全無能力去估計此政治事件及後的演變。簡單來連會出現的scenarios都想不到,如何做scenario analysis和估算各事件的機率? 又如分析造船業,有關行業趨勢、供求、船價,甚至乎哪些才是決定性因素我都不清楚,我寧放棄。
有人我看錯,問題是你對風險如何取捨。我寧選風險度低可見度高的香港電訊股,其他?在危牆之下當然放棄,因為我們投資是長途賽而不是短跑!
***
20151
炒股的同時請記著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 Returns
因為經濟差而減息所引發的資金流入,究竟何時會完結?在此,筆者希望大家從First Level Thinker 轉變為Second Level Thinker,不要只想著如何「炒」,要想想這個Rally會有何變化。套用經濟學的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 Return (中文應該叫邊際收益遞減),指在投入生要素後,每單位生要素所能提供的量增加發生遞減的現象。現在的「生要素」正正是「減息」和「降準」。到目前為止,已經出現了兩次,究竟這威力會在何時減退?沒有方程式,沒有人能預測,只有事後孔明,但筆者的經驗是,第三次得小心,第四次應全身而退站在一旁,若你發現大家對這所謂的「好消息」不再有反應又或者「無乜反應」時,希望你不會還問我:是否要趁低買多些呢?!
第三次已出現了,你還記掛著證券、保險等高位嗎?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32

北上廣薪酬滿意度調查:感覺最好是“沒單位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443.html

“單位”是中國人就業思維中根深蒂固的情結,但看在錢的名義上,這個情結可能要放下了。

最近,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一項民調顯示,北京、上海及廣州的市民對“工作薪酬”滿意度普遍下降,分就業渠道看,私營個體業主及自謀事業者在這方面的感受最好。

本次調查是該中心自2011年以來所進行的第三次追蹤調查。調查顯示,對“個人工作狀況”感到“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受訪市民合計比例為41%,比2011年降了10個百分點。

與工作狀態相關的兩個具體事項中,雖然“工作穩定度”的評價依舊領先於其他事項,滿意度達54%,但較2011年下降了9個百分點;“工作壓力程度”的滿意度也降了6個百分點至三成以下,為27%。

與工作狀態相比,“北上廣”市民對工作成效的滿意感受更低。其中“工作薪酬”的滿意度從2011年的36%下降10個百分點至26%,與往年滿意居多的感受截然不同;“加薪與升職機會”感受沒改善,滿意度多年保持在25%左右的較低水平。

分析還發現,由於謀生方式和就職單位不同,個人工作感受存在明顯差異。在國企、外企或民企工作的人群中,國企就職者對“工作穩定度”的感受好於民企和外企就職者,滿意度達61%,但“工作薪酬”和“加薪與升職機會”的滿意度最低,分別為20%與15%。值得註意的是,國企就職者的各項具體感受均較往年下降,最明顯的是“工作薪酬”,滿意度自2011年以來下降16個百分點。

外企就職者對“工作壓力程度”和“工作薪酬”的感受雖較國企和民企就職者好,但與往年相比均有下降,尤其是“工作薪酬”,滿意度下降11個百分點至27%的較低水平。

民企就職者對“工作穩定度”和“工作壓力程度”的感受差於國企和外企就職者,尤其是“工作壓力程度”,滿意度剛過兩成,為22%。

私營個體業主及自謀事業的法律、會計專業人士等,對“工作薪酬”感受最好,滿意度為43%,較其他人群高出15個百分點以上。

在黨政機關或事業單位工作的公職就職者,對“工作穩定度”的感受在各人群中最好,滿意度達76%;但“工作薪酬”和“加薪與升職機會”感受轉差,滿意度較2011年分別下降9個百分點和5個百分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54

為什麽你感覺營銷變難了?丨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21/158856.shtml

為什麽你感覺營銷變難了?丨黑馬薦文
李叫獸 李叫獸

為什麽你感覺營銷變難了?丨黑馬薦文

這一次,我希望重新思考營銷工作的變化。

本文由李叫獸(ID:Professor-Li)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李靖。

一. 到底為什麽營銷變難了?

李叫獸在公眾號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過去幾年,營銷上有哪些變化讓你非常難受?

大部分答案是這樣的:

用戶註意力分散,越來越難以吸引註意力

媒介渠道效果越來越差

流量越來越貴

花錢也無法獲得好的推廣效果了

代言人也沒有過去那麽管用了

這些答案在我的意料之內,因為只要是做過營銷的人,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覺。

就拿營銷的一個環節——【廣告】來說,我經常做這樣的一個比喻:

如果把廣告比作催眠曲(本質上都是在影響目標用戶),那麽過去的廣告類似於在封閉的房間里給用戶唱催眠曲”——通過大規模廣告轟炸,強迫對方接受概念,效果很好。

而現在用戶的註意力越來越分散,媒體越來越多,也導致現在的廣告,是在“時速100公里的摩托車上給用戶放催眠曲”——用戶仍然能聽見,但已經沒有那麽容易被強制洗腦。

所以,影響用戶的成本也就水漲船高。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感覺,除了廣告以外,還有公關、分銷渠道、促銷等幾乎所有營銷環節——影響用戶越來越難了,營銷成本越來越高了。

於是,這就成了很多人的核心論點:註意力分散,營銷成本上升,導致營銷變難。

那麽這是真相嗎?大多數人產生的“營銷變難”的感覺,真的是因為所謂的“註意力分散”、“競爭激烈”導致成本上升嗎?

當然不是,只要是稍微拿出點時間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種所謂的“洞見”,與另一個事實有點沖突:社會的總營銷成本並沒有上升。

640

(數據顯示,近年廣告支出占GDP的比例並沒有提高

數據來源:PWC 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國家統計局)

那既然這樣,為什麽我們普遍感覺營銷“越來越難”了呢?

在分析原因之前,你必須先理解兩種基本的工作類型:“價值攫取型”工作和“價值創造型”工作。

這樣的分類,是源於戰略學上的兩個經典概念——“價值攫取型”戰略和“價值創造型”戰略。

“價值攫取型”戰略的核心是想辦法更多地爭取存量資源。

反映在營銷工作中,就類似於買到更好的廣告位、提高營銷預算、談出更好的渠道價格、找更頂級的代言人、延長工作時間、購買更多流量等。

做好價值攫取型工作的關鍵,並不是營銷學方法,而是管理學方法——比如做甘特圖、協調資源、聯絡渠道、控制預算、高效溝通等。

“價值創造型”戰略的核心則是通過切換資源的利用方式,來創造新價值。

反映在營銷工作中,就類似於為你的活動找到更易引起共鳴的主題、探索並研究用戶真正的需求、切換產品的定位和策略等。

做好價值創造型工作的關鍵,則更多不是管理學方法(比如預算控制和甘特圖),而是營銷學方法,比如消費者行為學、動機心理學、構思創意、轉化思維視角等。

在過去,大部分營銷人做的工作,其實是“價值攫取型”工作,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公司市場部的人,整天處理的是數字和表格,而不是消費者的動機和心理。

“價值攫取型”工作的關鍵是——我可以在爭奪存量資源的戰鬥中獲勝,並建立壁壘。

“我簽約了更大牌的代言人。”

“我拿下了央視的廣告位。”

“我的投放量蓋過你導致知名度超過你。”

“我爭取到了更好的渠道資源。”

前段時間的熱文《買不起流量,創業公司每天都是生死存亡》就描述了這種現象。之所以單純買流量越來越低效,也是因為“買流量”本身就是一種簡單的“價值攫取”行為——你沒有在營銷上創造差異化,單純想通過“購買”來完成工作,哪有這麽容易的事情?

而很多人口中的“營銷變難”,不過是他們所習慣的“價值攫取型”工作減少,更需要“價值創造型”工作。

上過商學院的人都知道有一門課叫做“營銷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那麽放在現實中,大部分營銷人,其實只做了這門課的一半:重“管理”,輕“營銷”。

(ps. 說明一下,這里的“管理”是廣義的管理,並不是高層的工作,一個基層市場人做的預算表、計劃圖、渠道談判等,也是管理行為。)

這個風氣如此之盛行,甚至很多“營銷論壇”的組織者,都陷入了“價值攫取型”的工作——不去花費更大精力思考如何為論壇找到有感召力的口號,不去尋找能打動眾多參會營銷人的獨特切入點,也不去創造與眾不同的參會需求(這是價值創造型工作),反而是去花費最大量精力做管理類工作,去協調資源,去說服更多“大咖”加入,去聯絡媒體,去找最高勢能的場地……

而實際上,現在更能有效帶來價值的則是“價值創造型”工作。

比如同樣銷售鮮花,大部分公司主要做“價值攫取”型工作,不斷尋找新渠道,談出更厲害的供應商,花費更多資金去投廣告,並且利用談判能力壓低價格……本質上都是已有存量資源的爭奪戰。

但例如“花點時間”這樣的品牌,重新思考了“人們為什麽需要鮮花”,並且把鮮花重新定義成了“日常陪伴”,而不是“偶爾的禮物”(訂購模式),相當於創造了全新的價值——原有的資源(不論是鮮花供應商還是廣告位),都換了利用方式。

再比如比如前段時間我也想做一個線上的營銷培訓,整個工作過程中我基本上80%以上的精力放在了“價值創造型”工作上,比如重新去思考營銷人到底為什麽需要培訓,重新去思考為什麽培訓的效果經常很有限,重新去思考打動人參與培訓的到底是什麽(真的是所謂的大咖背書嗎)。

然後發布了“14天改變計劃”,讓培訓過程更專註於訓練而不是學習,把培訓歸類成“一段旅程和經歷”而不是一些“內容”等等,結果迅速爆滿。

價值攫取VS價值創造——如果把這兩種工作進行比較,就會發現“價值攫取型”工作雖然成本高,但是卻實施容易:投一個億廣告費然後保證基本效果,成本很高,但是“完成投放”這個工作本身卻非常容易。

而“價值創造型”工作正好相反,真正的成本有限(絕大部分是智力成本),但工作卻非常難——要不斷去研究消費者的需求,研究消費者是如何做選擇的,了解最新的趨勢,尋找與眾不同的切入點……

如果把這兩種工作比作考試,那麽“價值攫取型”工作就像“英語六級考試”,雖然投入高(需要複習六個月),但是有明確的路徑和方法,只要足夠投入,一般都能成功。而“價值創造型”工作則更像一個“腦筋急轉彎”,雖然投入不高(不需要大量複習時間),但卻沒有明確的路徑方法,單純通過勤奮和努力很難做出來。

所以,我們感覺營銷變難,本質上是因為不怎麽需要思考的“價值攫取”型工作變得越來越受到局限,而價值創造型工作,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不光在營銷上,甚至日常工作上也出現了這種感覺。

比如過去一個人在大公司績效出色,更多是因為他爭奪存量資源的能力很強(比如說話很甜,從而爭奪到了領導賞識這種存量資源,比如溝通能力出色從而拿到了更多部門支持),而他利用這些資源的效率其實並不會超過同事(給另一個同事相同的支持,也能做成這樣)。

但現在在越來越多的公司里,內部晉升的關鍵已經不再是“內部資源的爭奪能力”(價值攫取),而是對同樣資源的創造性利用的能力(價值創造) 

二、為什麽“價值攫取”行為更難有機會了?

那麽到底為什麽會出現這種變化?為什麽越來越難以靠“價值攫取”就能取得成功?

其實很簡單,我認為是一個短期因素和一個長期因素的共同作用——短期因素“紅利減少”以及長期因素“世界是平的”。

“紅利減少”很容易理解——當市面上充滿機會,整個市場不斷增長的時候,你應該迅速爭取資源。比如2011年微博剛興起,不論寫得好不好,反正迅速在上面寫就能火。但當紅利減少,單純通過“價值攫取型”工作,爭奪存量資源,就會效率降低。

當然只有這一個因素還造不成這麽大的變化,另一個重要的變化則是——世界越來越“平”,資源的流動越來越快。

過去資源流動很慢的時候,只要你在紅利期快速搶占灘頭和占有資源,就可以形成大量的優勢。然後後面單純靠這些已經積累的優勢去做“價值攫取”,就已經活的很好了。

比如因為80年代積累的資本優勢,讓你可以在90年代擁有更充分的資金(而別人沒有),從而讓你可以在央視打廣告(而別人不行),自然可以一路領先。

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各種平臺的出現,不得不承認的一個變化就是——任何既往成功所能帶來的意義越來越小。

比如在資源流動不高的時候,你單純通過“價值攫取”行為,說服一個非常優質的人才加入你的公司,自然就可以持續為你創造額外的價值。

而一旦到了信息時代,資源流動速度變快,這個優質人才很快發現在其他公司可以發揮更大價值,你就會喪失這個搖錢樹人才——也就是說,單純的“價值攫取”(說服人才加入)已經失效,你不得不進行“價值創造”(比如你的商業模式能讓這個同樣的人才發揮更大的價值)。

幾乎整個商業社會都在經歷這樣的變化,讓單純通過“價值攫取”,就能過好日子的行為一去不複返了。

隨著各種金融機構(比如風險資本、天使基金)的出現,讓資本的流動性提高,你想依靠過去成功帶來的資本優勢來秒殺創業者越來越難。

隨著各種消費品評測機構、搜索、購買評價的出現,讓消費者的流動性也提高了,你想依靠過去品牌的成功建立信任,來秒殺後來的不知名品牌,也越來越難。

比如近幾年國外有個非常有影響力的研究,動搖了很多品牌理論,它發現:在Yelp(國外的大眾點評)越火爆的地方,連鎖餐廳的生意就越差,反而獨立餐廳的生意變好。

這是因為過去消費者信息閉塞難以判斷質量(比如一個不知名餐廳不知道好不好,不敢進去吃),直接通過知名品牌來判斷就行了(肯德基是知名品牌,應該錯不了)。

而現在直接打開點評,看評價到底幾顆星就行了,就減少了通過品牌來判斷質量的需求。

這就意味著,代表過去成功的“知名品牌”,本身的品牌力也會下降。

再比如消費者的註意力分散,本質上也是“註意力的流動越來越快”——這一秒看著電視,下一秒就玩手機,你就更加難以通過占據某個渠道,強迫占據註意力資源不讓消費者看別的來影響他(類似於前面的,強迫占據一個人才不讓他跳槽)。

總之,現在世界變得“越來越平”,一切的資源(包括資本、消費者的選擇、人才、渠道合作方甚至用戶的註意力)都流動得越來越快,這就意味著單純通過“價值攫取”的行為,越來越難以持續成功。

因為你很難把一個資源持續抓在手里了

相反,正是因為資源流動越來越快,“價值創造”反而擁有了更多的機會。

比如幾十年前,本田推出了超級幼獸摩托車,體型小巧,是一種對美國市場上大型摩托車的顛覆。一開始推出時,連渠道都找不到——摩托車渠道都不願銷售這種非知名品牌而且利潤率低的商品。(ps.後來終於在體育用品店找到了渠道)

而現在各種按照原有貨架邏輯根本找不到歸類的新商品不斷出現,更加容易找到渠道——比如在貨架邏輯上,高端的橄欖油不得不放在低價花生油邊上,對比效應讓它很難賣。而現在則可以在電商上被歸類到“健康生活用品”中。

所以,如果現在的商業成功邏輯還停留在“你能成功,因為你比別人更擅長爭奪存量資源”,那麽就很難取得持續成功——短期內紅利消失,長期內“世界變成了平的”。

三、什麽是“價值創造型”工作?

那麽到底什麽是“價值創造型”工作?

如果說“價值攫取型”工作的核心是“資源”,那麽“價值創造型”工作的核心則是“資源的連接方式”。

比如足球俱樂部的運營,“價值攫取型”工作就是:挖來更厲害的巨星。

而“價值創造型”工作就是:改良戰術體系(改變了球星之間的連接方式)。

(雖然它們之間會互相影響,比如“挖來巨星”後自然戰術體系會變化,同樣戰術體系變化後,自然也會導致某些球星更願意加入。但核心區別點在於——你工作的時候到底是想著戰術體系優化,還是不用搞清楚這些,挖巨星就對了。)

比如同樣是找代言人,“價值攫取”行為就是——我找了大牌的代言人,他的粉絲可以給我帶來用戶——但實際上所有品牌找這個代言人都有這個效果,也就是說,代言人這個“資源”在你這里並沒有增值,你是純粹的在進行“存量資源的爭奪”。

而“價值創造”行為則是,同樣的代言人,在我這里可以產出超過別人那里的價值——比如當年高德找林誌玲代言,直接把聲音錄制成導航,相當於為相同的資源帶來的增值。

別看這個思維很簡單,但是很多人繞不過來。

比如我之前遇到一個做裝修的,就想策劃刷爆朋友圈的傳播(也就是想獲得消費者註意力這個資源),但我們知道裝修是低頻、高價、高決策門檻、實用性商品,大規模傳播經常是浪費的——100個看到傳播創意的人,可能只有1個恰好需要裝修房子。(這不像杜蕾斯,大部分人都需要。)

這就意味著你對消費者註意力這個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肯定不如杜蕾斯。

到了這里,你肯定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那就是不論什麽行業,“價值攫取型”工作所需要的能力都是類似的(都是管理學),而不同行業的“價值創造型”工作,卻各自需要領域內的專業知識。

比如:

營銷領域

價值攫取型工作:說服、購買資源、談判……

價值創造型工作:尋找用戶需求、切換定位、尋找喚起用戶的“why”

足球領域

價值攫取型工作:說服、購買資源、談判……

價值創造型工作:重構戰術體系等

公司管理領域

價值攫取型工作:說服(員工加班)、購買資源(比如更好的人)、談判等

價值創造型工作:優化工作流程等

電影領域、招聘領域等,也都一樣……

結 語 

為什麽營銷越來越難了?不是因為真正的營銷成本上升了,而是因為你再也沒有了那種“有固定路徑,只需要增加投入和努力,就有收獲”的方法。

類似於一個學生,沒有了那種“只要努力投入就能高分”英語考試,不得不對少數的難題苦思冥想。

營銷 存量 價值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907

費了半天勁卻沒當上美國總統,會是種什麽感覺

任何一屆美國大選都會產生一個結果,有人最終勝出成為新總統入主白宮,有人落敗揮手告別一切同競選有關的事情。

所以,在11月第一個星期二的晚上總統大選結果公布後,星期三的早晨,就有勝出的人在醒來之後需要再次提醒自己一下:這是真的,我已經是美國的新一任總統。

而輸掉大選的人呢?大概應該也需要接受這樣的一個現實:未來4年他將不會在白宮度過,曾經制訂的“競選團隊到白宮團隊的過渡計劃書”估計再也不用抓著頭皮考慮了,可以直接扔進紙簍了吧。另外,生活中的變化還包括:從今天開始,此前一直日夜跟隨候選人到處競選的特勤人員也會立即撤離,再也不用每天做“空中飛人”到各州競選,再也不用每天至少去握上百雙選民的手,再也不用參加各地的集市活動被迫吃下很多垃圾食品,再也不會一邊在支持者的支持聲中,一邊在反對者的陣陣噓聲中,聲嘶力竭地解釋自己的觀點。

因為,美國在選出一位新總統之後,整個國家的焦點也將立即全部轉向他的對手,那位贏得大選的人。

那麽,在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和精力,以及承受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後,在一天之內卻發現與美國總統的職位擦肩而過,這位身份從美國總統候選人一下成為普通民眾的人,心情到底是怎樣的呢?

過來人說:輸了大選會讓你永遠無法釋懷

政治分析人士指出,輸了大選的候選人會花上幾年的時間不停地做自我分析和反省:我當時為什麽要那麽做?我為什麽說那句話?拿2008年在大選中輸給奧巴馬的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的話說:“這麽多年過去了,我還為在當時辯論中犯下的錯誤自責不已。”2012年敗選的羅姆尼也多次談到,落選是他經歷的最困難的一件事情。“敗選這件事你永遠無法釋懷。”1984年總統大選候選人、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Walter Mondale)表示。

不同的個性也決定了,不同的總統候選人對失敗有不同的反應。“我不喜歡(敗選)這件事。”福特總統在1976年競選敗給卡特總統後指出,“我很悲傷,但我從不讓自己的情緒在公眾面前表現出來。我從不釋放出來,那不是我的本性。”

雖然參加總統競選的人都明白,最終只有一個人能當總統,但那個失敗的人,無論他是多麽合格多麽成功的人,敗選的經歷所帶來的挫敗感和空虛感,影響的不僅是這位候選人,還有他的家庭。

“競選連任失敗之後。”前總統卡特回憶說,“我認為我盡了最大努力,但我的夫人卻感到非常苦悶,我倒還好。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撫慰她的失望,我想如果她現在也在這里的話,她會同意我當時所說的話,我告訴她‘有很好的生活在等待著我們’。”

同這些聽起來很感性的“失敗者”相比,也有不為失敗低頭的“硬漢派”代表。

“如果我有情感,我可能都活不下來了。”尼克松在描述自己1960年敗選和1974年因為水門事件下臺時表示。

尼克松一直對自己的“冷漠目空一切”感到驕傲。“我從不希望得到別人的憐憫,我永遠不是那種想和別人互稱哥們兒的人。”尼克松說,“不僅是和媒體,和最親密的朋友也是這樣。我從不相信你要放松警惕,為這個那個事情和別人推心置腹。我認為你應該把自己的情感只留給自己。”

落選人的共同遺憾:競選中應該做更真實的自己

大部分落選的總統候選人都有一個共同遺憾:在同美國全國交流的時候,他往往不能做真實的自己。

他們認為,在大部分競選演說為事先有人精心準備好,認真措辭避免出任何錯誤,怕讓媒體和公眾挑出一點毛病的情況下,他們往往很難告訴選民他們的真實想法,而如果當時能讓選民更多了解一個真實的自己的話,他們也許有更大的勝利可能性。

但是,無論最後輸贏與否,所有的總統候選人在競選中其實都會掙紮這些問題:“你怎麽向美國公眾打開一扇窗,但卻開得不要過大……你怎樣在‘自己有所警覺’和‘聽起來要真誠’之間做出平衡?”

面對這些情況,為總統候選人擔任過政治顧問的專家們有著獨到的見解。

“一旦你決定競選總統,你一直到死都會想做總統。”比爾·克林頓的競選顧問卡威爾(James Carville)表示。

“決定競選總統不是正常人能做的事。”小布什的政治顧問麥肯農(Mark McKinnon)說。

“如果你沒準備好要傷透了心的話,就不要去競選美國總統。”前副總統戈爾的競選顧問施若姆(Bob Shrum)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010

廣東電改降低用電成本12億 用戶稱“有了真正甲方的感覺”

作為電力改革“試驗田”,目前廣東電力市場交易活躍,市場主體迅速增加,價格也日趨合理。

南方電網公司副總經理楊晉柏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相對獨立的電力交易中心確保了交易的公正公平公開,激發了市場活力。南方電網公司區域包括廣東在內的五省區,通過輸配電價改革、落實煤電價格聯動、開展市場化交易等,累計為用戶節約用電成本241.5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實地走訪了廣東電力交易中心,采訪了售電公司、發電廠、用戶和交易中心各個市場主體,了解到售電側改革的紅利得到釋放,對降低成本、結構調整、產業轉移、效能提升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直接競爭交易增加了風險和不確定性,廣東電力交易中心將完善市場主體準入和退出、違約懲罰、信用管理等機制等。

電力市場交易活躍

楊晉柏表示,廣東電力市場建設成效初顯,改革紅利得到釋放,用電企業通過市場交易降低用電成本,有效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2013年以來用戶累計降低用電成本12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符合產業政策、行業領先的大型骨幹企業優先進入市場,涉及醫藥、機械、電子電器、石油化工等行業共73家大型骨幹企業大用戶先期進入市場,總用電量約170億千瓦時。

此外,在產業轉移方面,省級產業轉移園區企業優先進入市場,促進粵東西北地區發展,共有569家園區電力用戶進入市場。依托售電市場和售電公司,提供綜合能源服務,提高企業用電效能。

廣東電力交易中心主任楊駿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廣東電力交易中心設定了一定的機制來促進節能減排。具體而言,在機制引導方面,引入調節機制,煤耗越低可申報的市場電量上限越高,煤耗每降低1克,市場電量小時數可增加2-4小時。在準入條件方面,節能環保機組準許進入市場交易,30萬千瓦及以上煤機準許進入。

在合約轉讓方面,發電企業之間合同電量轉讓交易須符合節能減排原則,原則上只允許煤耗高的機組轉讓給煤耗低的機組。在成交順序方面,月度集中競爭市場,申報價差相同時,機組能耗低者優先成交。

楊駿偉向第一財經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截至2016年11月底,進入廣東電力交易市場的市場主體共1297個。其中電廠38家,全部為30萬千瓦以上煤機,共計101臺,裝機5271萬千瓦,達全省統調裝機的51%。大用戶613家(可直接參與市場交易)、園區中小用戶436家(11個園區,需售電公司代理參與市場交易)。售電公司210家,數量全國最多。

2013年以來,累計成交電量840億千瓦時,單位價差-21.02厘/千瓦時,其中年度雙邊協商累計成交電量550億千瓦時,單位價差-9.65厘/千瓦時,月度集中競爭累計成交電量290億千瓦時,單位價差-42.58厘/千瓦時。

按照《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幹意見》(下稱中發9號文)的要求,在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及省政府的指導下,2016年6月28日,公司制的廣東電力交易中心掛牌。該交易中心不以營利為目的,在政府監管下搭建公開透明、功能完善的交易平臺,為市場主體提供規範公開透明的電力交易服務。

廣東電力交易中心有兩大交易品種,交易規則特點主要是價差傳導及價差對撮合。年度雙邊協商是按照自主自願原則,雙方線下協商,線上申報並生成合同,每年末開展。月度集中競爭是線上集中報價,價差對撮合成交,每月中旬開展。

楊駿偉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廣東電力交易市場交易活躍,隨著市場交易平穩有序開展,市場主體參與交易的熱情被不斷激發,形成了電網企業、發電企業、售電公司、電力用戶為主體的多買多賣的市場結構。

價格趨於合理

廣東電網公司副總經理陳曄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市場主體對交易規則和供求關系理解更加深入,市場價格逐步趨於合理水平。2016年上半年月度集中競爭市場利益分配波動相對較大,但隨著市場逐漸成熟,市場信息更加透明清晰,利益分布更加合理,通過市場無形之手的自動調節使市場交易逐步趨於理性。

廣東粵電集團有限公司沙角A電廠經營部部長李海雲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力市場化改革是大勢所趨,對參與的市場主體來講,競爭推進發電企業實施全價值鏈管理、降低成本,由於電能是高度同質化的特殊商品,發電企業參與市場競爭不存在“產品性能差異”,價格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要爭取客戶,就必須苦練內功,通過企業的全價值鏈管理來降低每一個生產經營環節的成本、形成價格上的優勢。

李海雲表示,沙角A電廠雖然是老電廠,但近幾年來一直堅持不懈地加大科技、技改投入,機組全部進行了增容改造,燃料管理實施精細化配煤摻燒,設備檢修推行狀態檢修和精密點檢,以確保企業的管理水平、市場意識、機組的可靠性、能耗水平等在同類型機組中領先,力爭保持較好的綜合競爭力。

華潤電力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程誌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電改對售電公司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在電改的推進中,售電公司作為新的市場主體參與到直接交易中,這對售電公司來說是一個積極參與到電改中的重要機會。其次,售電公司在市場中不斷摸索和積累經驗,為後續現貨市場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華潤電力(廣東)銷售有限公司2016年簽約用戶共計141家,年度簽約電量約31.57億千瓦時,是廣東省簽約用戶數量最多的售電公司。結算率100%,和用戶結算全部兌現。

程誌偉介紹,華潤電力搭建了基於客戶需求的專業售電業務平臺,對接交易中心,並提供高質量的客戶管理和競價輔助服務。

“一方面交易中心的最新信息及時傳遞給售電公司,售電公司從改革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並把意見和建議反饋給交易中心。同時,我們也積極參與到經信委和能監局組織的規則討論會。另一方面,交易中心搭建的交易系統平臺,涉及到信息系統、技術支持等工作,通過信息發布渠道,及時向我們提供最新信息。”程誌偉說。

對成本主要是電力的公司用戶來說,售電側改革的紅利更為明顯。空氣化工產品(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高級戰略采購經理張獻忠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通過參與電力直接交易,不同程度上降低了生產中所使用的電力成本。電力像其它商品一樣也走向市場了,用戶購電除了電力公司外有了向電廠直接買電的新選擇。

“購電價格也降低了,這也與電力供需形勢改變和煤炭等初級能源價格降低直接相關。用戶有了真正甲方的感覺。”張獻忠說。

完善市場管理機制

李海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售電側改革也給各方主體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沙角A電廠的經營模式由原來的以產定銷轉變為現在的以銷定產、企業必須“安全、環保、經營”並重,更加關註市場、客戶、服務和決策。

李海雲表示,2017年度雙邊協商簽訂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下半年以來,由於煤炭價格大幅上漲,發電企業的贏利空間大幅收窄,剛開始進行2017年雙邊協商洽談時,很多發電企業首先核算自己的成本、盈虧平衡點、邊際貢獻率等指標,設定洽談的價格底線,但談著談著發現客戶需求、市場行情超越了自己的指標,成為發電企業和用戶洽談的重要決策依據,如果僅看著自己的賬本算賬,很難簽到客戶。

程誌偉表示,對售電公司來說,電力采購變複雜了。要積極學習研究市場規則和規律,了解電力產品的特點、價格趨勢,自己公司的電力需求曲線、需求預測。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浪潮中走為人先,為自己公司規避風險和創造價值。

張獻忠對第一財經記者,既然是市場,就會有漲跌,對用戶來說,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能期待電力市場改革就是降電價,對市場的風險要做好預判。

楊駿偉表示,廣東電力交易中心接下來也會進一步完善市場管理機制,配合政府及監管機構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完善市場主體準入和退出、違約懲罰、信用管理等機制。按照國家和省電力體制改革文件的要求,不斷放開發用電計劃,逐步有序擴大市場交易電量規模。此外,還要建設更強大的交易信息平臺,提供更豐富的交易品種體系。不斷完善功能,建設安全、可靠、高效、支撐多交易品種的交易平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49

深圳直擊人仔大貶值港人冇感覺

2016-12-15  NM

人民幣今年急速貶值,由年初至今下跌超過百分之六,離歷史高位更相差一成,貶值幅度驚人市場預期美國本週四宣布加息,強美元時代降臨,港元與人民幣繼續大逆轉。大陸資金瘋狂走資來港,盲搶地盲搶樓轉成港元資產,不求回報只求逃走。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回想○七年一月,人民幣與港元匯價衝破一算,正式成為港人北上消費分水嶺,在此之前,香港人北上消費成風,食飯、揼骨、修甲、夜蒲,那是窮人都講享受的年代。其後人民幣「節節上升」,變相強國人來港做大爺購物「打折」,大媽湧港買金、水貨活動猖獗,香港人北上消費不起,中港積怨由此而起。轉眼歷史又變,隨着人民幣貶值,港人與美元掛鈎的香港,如今手上的港元變相「好使咗」,香港人會不會「硬」起來了呢?本刊北上追蹤香港人熱蒲地點,包括骨場、東門、街市、餐廳等,以及港人關心的房地產,本刊發現港人對強國消費熱情大減,就算人仔貶值,但因為港人北上消費,一般都是一千幾百不覺有多大變化,故沒有北上消費熱潮重臨。相反,強國人幾百至幾千萬資產放在大陸,貶值一成已痛到入心入肺,所以會比香港人更有切膚之痛,紛紛「走資」保值,首選的避險地便是香港。人民幣預期不斷貶值,港元更加強勢,出乎意料,中港兩地人反應不同,有港人表示,除了考慮平貴外,各種食物和用品的質素也是重要考慮因素,平未必合用。

人民幣強勢時,每百港元只能兌換七十八元人仔。最近一個星期,中港兩地找換店人仔賣出價,卻徘徊每八十八和八十九人仔兌換一百元港幣,最高甚至有九十。福田口岸一間找換店,更出現要港幣不要人仔情況,人仔兌港元差價擴大,一百人民幣只能兌換一百零一點五港元,近乎一兌一,暗示人民幣會繼續下跌。如此大勢,本刊從衣食住行各方面,去看看人民幣貶值會否吸引更多港人北上消費,及大陸人如何心急走資避貶值。

買樓篇

有人早幾年吹噓人仔強勢,大陸人來港買樓等於打八折,現在掉轉港幣強勢,港人會否反攻大陸呢?十幾年前,香港人的確情傾深圳、中山等地區買樓自用,週末北上當度假,當時入場門檻不高,一個單位也只是數十萬元人民幣,加上當年人仔低水,吸引大批港人北上置業,但現在深圳樓價已不便宜。記者去到福田口岸旁的地產街,查詢今時今日人民幣貶值下,深圳樓市情況。站在地產鋪門外看,一個靠近福田口岸的兩房單位,面積約六十二平方米,售價三百二十五萬人民幣,以建築面積來說,在當地已屬細單位,不久便有地產經理走過來游說記者買樓。地產經理以半鹹淡廣東話,猛烈吹噓:「深圳樓是不會跌的,深圳的人也不夠住呀!我現在住的地方,一個套房(劏房),月租都要二千幾,還要行樓梯,什麼配套也沒有。如果你投資,可以找一個兩房單位,三百多萬,你租出去又不用供太多,可以等升值。」她指出跨境學童的家長喜歡在附近租樓住,她說:「有些香港小朋友住在上面,家長不用接送,過關後便自己回家。」她看到記者猶豫,更落足嘴頭:「你可以食少啲,穿得冇咁靚,但唔可以瞓街呀!」中原地產中國及海外物業項目部營業董事許大衞分析深圳樓市,他指出香港人現在北上買樓並不踴躍,「現在深圳比較優秀的區域,第一單位面積較大,呎價比接近香港新界的區域更貴。」他表示:「這幾年深圳的樓價,都升得很急,買樓的入場費已經升得頗高,早前在深圳獲利的客人,賺了錢後,可能會去二、三線城市買樓,相對來說,入場門檻較低,甚至走去香港買。」人民幣自從貶值後,購買力不見減弱,反令強國豪客更為增加買港樓意慾,許大衞說:「因為人民幣貶值過急,擁有較多財富的人,會比較擔心人民幣會否持續貶值,他們最熟一定是香港。國內客擔心若果他們擁有大批人民幣資產,而人民幣持續貶值,他們需要將部分資產重新配置,當然香港是他們熟悉的地方,不用去得太遠,最近亦會看到國內客來香港,會繼續買磚頭。」上月底,就有國內客願付百分之三十海外買家稅加新推出的雙倍印花稅,購入已有近廿年樓齡的上水奕翠園一個單位,更願意替賣家繳付百分之十額外印花稅,樓價九百萬元,已先交稅項共三百六十萬元,可見強國人走資心態已不顧一切。

骨場篇

上得去深圳,揼骨幾乎是指定動作,羅湖有大型的按摩場,客人可以用港元埋單,收費以當日匯率計算,就採訪當日,交通樓一間骨場,匯率較其他找換店偏低,一百港元兌人民幣八十六元。該骨場向來以港客幫襯居多,採訪當天是星期六晚,但沒有預期般旺場,場內多間按摩身體的房間空置,技師呆坐在大堂內等客,氣氛冷清。據來自湖南的按摩技師說:「而家好淡呀,冇乜香港人嚟,而家主要靠韓國來嘅旅行團。最好港紙同人民幣一兌一,咁多啲香港人來消費,我都想賺多啲錢。」不過,亦有香港人嫌在深圳揼骨消費過高,港人彭先生表示:「例如羅湖城的按摩店,每一節大約要四十元,但要給小費,我去過羅湖城按腳,兩小時給四十元小費,但技師嫌少,佢要多啲貼士,至少要五十元。」他表示較少在深圳按摩,因為按摩費、小費和交通費加起來,跟香港消費其實差不多,就算匯率平了一些也無甚感覺。

街市買餸篇

十多年前,北區師奶會到近深圳灣口岸的「後海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買餸,市場家禽、海鮮和蔬菜是師奶必掃之選,有不願上鏡的香港師奶說:「以前奶奶話呢度水鴨好靚,香港冇得賣水鴨o架,用嚟煲湯一流。」但人民幣貶值,仍難以吸引師奶掃貨,有賣菜的檔主向記者表示:「少咗好多香港人喇,以前有新鮮雞,現在啲雞都一早劏好了,不是太新鮮。」加上香港嚴禁生肉入境,變相師奶亦不敢帶以前最熱賣的豬肉和家禽回港。採訪當日,有香港人在該街市買餸,麥先生說:「上大陸行街,本來想上來買單車用品,順路經過街市,咪買埋餸返香港囉。」麥先生平均每個月上深圳一至兩次,他和友人一行四人北上消費,吃喝、購物,加上交通費,共花費近一千元,但他坦言深圳物價不便宜,就算人仔貶值,亦難以吸引他消費。「人民幣貶值沒有大關係,其實菜檔有加價,就算人民幣貶值,但檔主又加價,實際上價錢跟香港差不多,有時可能仲會貴一點。」在深圳街市觀察,一支粟米要三元人民幣、洋葱和薯仔要兩個半人民幣,在本港,出名買餸平靚正的紅磡街市,一支粟米售價五元,洋葱和薯仔只需四元,其實兩地物價相差不大,而且香港的質素也較佳。

購物篇

以往香港人到深圳東門掃貨,買窗簾更一度成為東門指定目標,如今東門一帶少了香港人行街購物,有說是因為香港人「轉移陣地」,多了在淘寶購物,變相減少北上逛商場。記者在香港街上訪問港人淘寶習慣,他們大多表示人民幣貶值並非誘因,有中環的OL表示:「我和朋友都有淘寶,偶爾淘一次,會買一啲香港冇嘅雜貨,但又唔覺人民幣平咗好多喎。」不過亦有OL表示強國貨品質素欠佳,做製衣的李小姐表示:「而家人民幣都唔係好平,我着重品質多啲,其實我會選擇到外國網站買嘢,貨品唔錯。」相反,人民幣貶值,強國人着重質素多過價錢,所以依然湧港「鳩嗚」,有大陸遊客在尖東以九千多元買了一隻真正的英納格手錶,並且興奮地說:「很便宜!」亦有來自北京的情侶表示來香港會繼續「血拼」,他們說:「反正(匯率)不是差很多,香港的東西品質較好,現在趕緊時間購物,晚上坐船去澳門。」廣東道一帶除了買名牌包包,亦多了大陸人在附近的商業中心買保險,一名土豪說:「我過來香港買保險。」由於不能用信用咭買保險,他用背包裝現金,聲稱準備購買一萬美元的保險。看來人民幣貶不貶值,大陸人仍然喜歡來港消費,反而港人北上消費的心早已冷卻了。

撰文:陳慧瑩攝影:金文、王晴[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364

減少感覺思維,增加理性思維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q3z.html

    人有“感覺思維”的天性,通常對眼前發生的事情特別敏感,並且容易受其影響。股市普遍存在如此現象。

    有位老股民朋友很早就指出:“炒股最危險的就是只有短線的感覺而沒有中長期的信念。”[參見《一位高手炒股的要點》(2010-05-24)]可不是嗎?即使是一些做長線的老股民朋友,也免不了這樣。比如,他們總是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竭力追求“買入即漲,賣出便跌”,覺得做到了這兩點就是做對了;否則,覺得就是做錯了。

    股市“一根長陽(陰)改三觀”,也是由感覺思維造成的。有些朋友看到,前天上證50和滬深300一根長陰線,昨天創業板和中小板一根長陽線,於是乎,“三觀”即變,認為“風格轉換”了,小票開始走牛,而大票隨即走熊。後市真會這樣嗎?其實,對於股市走勢究竟會怎樣,只能等到走出來才能確知的。所以,對於大票與小票,後市仍然可能存在四種情況:一同上行;一同下行;一上一下;一下一上。感覺思維很容易讓人被眼前事情的變化牽著鼻子走,你根據前兩天的局面,認為後市格局是,小票上,大票下;而看今天呢,大小票都走得猶猶豫豫、搖擺不定的,很可能只過了一天,你的“三觀”又要改變了吧?

    當然,感覺思維人人有之,恐怕沒人能夠完全避免。不過,明白了這個道理,有助於提醒自己,減少感覺思維,增加理性思維,從而做好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370

要摒棄“沒預測就沒法做”的感覺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sbg.html

    朋友M是個樂觀開朗、幽默風趣的人。他玩股票時間不算長。

    大約一個半月前,他把股票池里僅有的兩只創業板股票拋了。沒想到創業板蹭蹭蹭地往上漲。M心里那個難捱啊!


    M:我聽一位價值投資名家、巴神門徒多次撰文反複警告,根據美國納斯達克泡沫破裂後的下跌幅度,這波股災,創業板至少要跌到1000點一帶。另一個資深投資者說得更厲害了,說要跌到500點!我嚇得魂飛魄散,差不多在它最低點(1641點)處落荒而逃!結果呢,後來沒見它再下跌,反見它猛漲,快要漲到2000點了!而我拋掉的那兩只瘟股漲得更兇!媽的!我對自己賣股的“精準性”拍腿叫絕啊!哈哈!

    現在,你說我怎麽弄?

    我:名家高人說的可能是對的呢!現在創業板有可能是下跌中繼的反彈,以後說不定真的會跌到1000點或500點的呢!

    M:啊!那我就再耐心等著!

    我:不過,它也有可能不再大跌了,而反轉上行了呢!

    M:啊?那我怎麽辦?

    我:兩種可能都有。而你呢,總想預先知道後市到底是漲還是跌,從而決定買賣,這恐怕連神仙都沒辦法幫你呢!

    M:那股票還怎麽玩?

    我:那就別玩了!如果非要玩,就一定要拋棄預測或聽信預測的念頭!

    M:這……這讓我一下子覺得沒方向了吧?

    我:是的。你這種“沒預測就沒法做”的感覺其實是個普遍現象。做投資要摒棄這種感覺,《不要把預測當做投資指南》(2016-04-25),《不要相信任何預測》(2017-07-20)。

    M:我努力試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2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