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揭秘谷歌獨特管理方式:向員工放權,重視想法、失敗和數據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9/146217.html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網絡版上周六撰文,對谷歌執行董事長兼前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和前高管喬納森·羅森博格(Jonathan Rosenberg)合著的《谷歌怎麽工作》(How Google Works)一書進行了介紹,讓外界得以一窺谷歌的獨特管理方式。 以下為文章全文:
作為一項服務,谷歌已經成為人們在線互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這家公司在經歷了16年的發展後,已經擁有了4000億美元的市值,其成就可謂舉世矚目。但在管理層面,谷歌卻采用了與傳統企業截然不同的組織結構,只是很少有人關註過此事。
現在,谷歌的兩位高管對此展開了分析,並且給出了這些管理模式背後的設計邏輯。谷歌執行董事長兼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和前高管喬納森·羅森博格在新書中解碼了谷歌管理方式,以供其他企業學習取經。
谷歌最看重的是有野心的想法,在矽谷,這被稱作“登月”。谷歌領導者經常會努力糾正員工的方向,讓他們不再糾結於10%的提升,轉而把目光放到10倍的改善上去——這就需要他們采取全新的模式,而不只是對現有內容進行優化。多數“10倍”項目都會失敗,但這種概率完全可以接受。
谷歌遵循的第二種管理模式是“快速失敗”。這樣一來,人們就可以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向前,甚至有可能借助一些挫折孕育新的成功。從這方面來看,“不斷學習”勝過“博學多才”,因為沒有人能夠預見未來。“叠代是整個戰略中最重要的部分。”他們二人說。
第三則是在決策過程中重視數據,而非經驗、直覺和等級制度。其他書籍也曾探討過谷歌對數據的迷戀,從招聘決策到選擇工具欄的藍色陰影,但只是展開了膚淺的分析。可惜的是,《谷歌怎麽工作》同樣沒有深入闡述這個問題,只是簡單介紹了員工如何通過一套名為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意為“目標與關鍵結果”,借鑒自英特爾的方法衡量自己的成果。
谷歌模式的核心是向員工放權。所有公司的老板都在討論這一問題,但這家搜索巨頭卻在真心落實這種模式。他們已經設計了一套系統,讓員工的優秀創意可以真正得到落實。谷歌的很多優秀的產品和功能(例如Gmail)都源於此。該公司還設計了一套政策,讓員工將20%的工作時間用於開發業余項目。
這種文化高度重視員工的水平。施密特和羅森博格建議企業效仿研究機構的做法,成立專門的招聘委員會來評估候選人,並決定是否發出錄取通知。這有助於降低一線經理的偏見,並鼓勵員工以團隊方式來思考問題。這樣一來,新招募的員工不僅會忠於自己的上司,還會忠於同事。與其他行業的多數公司不同,谷歌必須給予員工充分的自治權:如果員工感覺發展受阻,便有可能將創造力和野心用到其他地方。
盡管書中並未提及此事,但谷歌的管理理念無疑源自其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的職業生涯。他們二人都是年輕有為、目光遠大的技術天才,憑借谷歌獲得了巨額財富,促使該公司敢於承擔其他企業想都不敢想的風險。正因如此,谷歌才拍攝了大街小巷的街景照片,掃描了各種書籍的影印圖片,甚至設計了無人駕駛汽車和記錄眼前一切的谷歌眼鏡。
但有趣的在於,盡管經常自省,但谷歌仍然陷入了很多法律糾紛。還有不少人批評其違背了“不作惡”的信條。要理解這個問題,可以閱讀一下施密特2011年與維基解密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的對話。
在阿桑奇看來,谷歌代表了“技術帝國主義”,是一個“龐大的集權惡棍”,象征著“隱私的滅亡”。很多歐洲政府官員也都持有類似的觀點,並對谷歌展開了調查。施密特和羅森博格未能借助此次出書的機會充分闡述該公司在這方面所面臨的困境。
谷歌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拋棄了傳統MBA課程模式:它的成功已經有目共睹。然而,這也恰恰是《谷歌如何工作》的缺陷所在。谷歌的成就令施密特和羅森博格的建議備受矚目,但不容忽視的是,他們的很多經驗只有放在利潤豐厚、增長迅猛的市場中,才最為適用,很多利潤低下的行業無法借鑒——而多數管理者恰恰處於後一種環境。
另外,盡管他們的確給出了一些新穎創意,但偶爾還是會發表陳詞濫調的建議:減少會議、縮小團隊、不用唯唯諾諾之人。雖然他們並沒有公開炫耀,但洋洋得意之情卻溢於言表。事實上,倘若他們能夠透露一些谷歌從最大的失敗中吸取的教訓,或許可以更具教育意義。
谷歌的管理模式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融入各類企業。但多數企業的管理者之所以能夠獲得和保住自己的職位,都是通過穩妥地維護組織模式實現的,而不是頻繁改變。即使了解了本書中介紹的管理模式,也很少有公司願意主動改變。正因如此,我們更有理由為谷歌的獨特成就而贊嘆不已。
YC創業第一課:什麽是好想法?如何做出優秀的產品?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8/146188.html
YC 與斯坦福合作開設了新課程「怎樣創立一家創業公司」。課程除了 Sam Altman 本人授予之外,還將包括 PayPal 創始人 Peter Thiel 授予的壟斷理論,以及著名投資人 Marc Andreessen、Ron Conway 以及 Pinterest 的創始人 Ben Silbermann 的「怎樣融資」等等。 第一節課由校長本人和 Facebook 的第三號員工 Dustin Moskovitz 上陣。正如 Sam Altman 所說,他們在 YC,給創業公司的建議都非常具體,但這麽多的創業經驗之間存在著 30% 的共性。這是他們第一次嘗試記錄這些共性。
本文根據 How to Start a Startup Lecture 1 聽譯整理而成。
現今的媒體把創業描述成為一份非常光鮮、自由的工作,其中存在的誤解,讓不少人盲目地「為了創業而創業」。Dustin 根據自身經歷及經驗告訴我們,現實並非如此。
邊開派對邊工作?
實際上 CEO 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辦公桌前度過的,他們或思考如何完善產品,或回複用戶反饋郵件,或幫助解決工程上的難題。創業面臨非常大的壓力。創業者的抑郁在最近甚至成為了一個話題,被《經濟學家》以漫畫的形式登上了雜誌。所以這不是危言聳聽,是赤裸裸的現實。
創業者的壓力,一來自於自身承擔的責任。誠然各行各業的人都會害怕失敗,但創業者的失敗將牽連到跟隨自己的職員。有的職員以此謀生計,更多的人則是把自己的時間成本給了公司。創業者必然是希望能不要辜負這些信任的。
創業者的壓力,二是來自於工作變成了一個全天候的事情。當你已經就寢,或正在渡假,或一個平常的周末,一但有狀況發生,手頭的事情必須全都放下,一切以工作為先。 創業者的壓力,三來自於媒體的過分關註。適當的媒體曝光是件好事,但大部分人應該都不喜歡媒體連自己的隱私都暴露。
創業者的壓力,最後還有一點來自於,創業者是不可以輕易選擇放棄的。一個員工因為各種原因離開公司無可厚非,換做創業者這麽做是會受人指摘的。他需要跟公司共同奮鬥很長時間。如果公司發展順利,這個時間可能會是 10 年;如果不順利,也至少需要 5 年。前 3 年用來意識到公司的前景黯淡,後 2 兩年則是在收購公司度過。在這個時間點之前離開,不僅自己利益受損,員工的利益也會受到牽連。
曾經有人說過,一個 CEO 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調節好自己的心理狀態。這句話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
可以享受老板的權力?
當我們在工作的時候經常認為老板將時間和經歷花費在了不必要的事情上,自信自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其實未必。
Evernote 的 Phil Libon 說過:
創業公司的 CEO 並不如人們所想,是公司的頂層人物可以發號施令。實際上你需要對所有人匯報工作,你的員工,用戶,合作夥伴,媒體,他們反而更像你的老板,因為你需要照顧到所有人的想法。
員工會對公司的發展各執一詞;用戶對產品的需求不盡相同。因此,當你覺得你的老板是個傻瓜的時候,他其實只是在抉擇要如何平衡「老板們」的矛盾。
如果你當老板,或許周一來的時候還信心滿滿,胸中有雄心壯誌,第二天就可能因為有個重要的員工要辭職而被迫分散心力優先處理緊急事件。
工作時間靈活?
老板的工作時間很靈活,可以制定自己的行程。這聽起來的確很吸引人。可實際上,你需要 24 小時待命,工作與生活已經沒有界限。這個工作的推動力不僅來自於你自身對產品的熱愛,也來自於與你合作的夥伴和投資人的期待。
有些公司聲稱一周可以只工作 4 天,甚至 12 個小時。如果你只是想在一個很小的領域內做一個小生意,這也未嘗不可。可一旦你想要做些許擴展,即便只是招 2-3 個人,也需要全職工作才能應付得過來。
金錢、影響力雙豐收?
創立自己的公司能賺更多錢,同時有更廣泛的影響力。可實際上,你在初創公司擔任重要職位賺得也並不少。
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計算: Dropbox 和 Facebook 的估值分別是 100 億美金和 2 千億美金左右。如果你在早期加入 (第一百名員工),獲得公司 10 個基點的股份,那就分別是 1 千萬美金和 2 億美金(當然你的職位應該是個很有經驗的工程師)。就算你在 2009 年加入 Facebook,成為他們的第 1000 位員工,那你也能獲得 2 千萬美金。這些數字已經非常高了。
那作為一個創業者你能獲得多少呢? 我們假設一個照看動物的創業公司在創立後第四年,估值達到 1 億美金。通常來說創始人能獲得 10%,事實上的比例肯定有波動,但這個數據是較為平均和合理的。(如果創始人獲得的比例高於這個數字,或許你該考慮分更多利益給員工。)所以,作為創始人,你的身價能達到 1 千萬美金。 再假設有個非常了不起的太空旅行項目,在第四年達到了 20 億美金,則創始人獲得 2 億。
至於影響力,我認為這是與公司的市值直接掛鉤的。到一個成熟的大公司,你的影響力會擴大,因為有更加廣泛的用戶基礎(例如 Facebook 和 Google 都有上億的用戶),完整的基礎設施,可以隨時組成一個有執行力的團隊。Brett taylor 作為 Google 的第 1500 名員工,開發了 Google Map。JR 在 Google 開發了 Gmail 內的 chat 對話框,並在 Facebook 的 hackthon 中領導小組開發出了「點贊」功能。這些都是影響力非常廣泛的產品,他們都是借助大公司的平臺成功。
只有「這個產品不得不做」的沖動,才是正經的創業理由。你應該能感受到這股沖動,並且認為世界上需要這麽一款產品,它非得由你來完成不可。你的熱情能感染職員,你自己的潛意識里也能認識到,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這件事。
重新衡量過自己的創業動機後,接下來需要考慮的事情就是你的創業想法是否優秀,產品是否完美,團隊是否出色,執行是否到位。在第一課中,我們先來談談想法和產品。
想法
想法重要嗎?
關於創業想法,最近很流行的一個說法是「想法並不重要」。這個理念叫做 pivot,他們認為無論創業想法是否有價值,未來是否有市場,都可以先付諸於行動,再在實踐中快速叠代,最終找到正確的定位。這種做事方式從某種程度來說是正確的,因為在實際上手之前,創業者想要準確預測未來每一步的動向是非常困難的。但是 YC 的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成功的公司在創業初期就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即便是那些采用了 pivot 而獲得成功的公司,產品每一次的轉變依然是在創始人的控制之中,並非漫無目的。想法很重要。
好想法能給為公司職員們亮起一盞綠燈。人們知道要向哪里前進,能給企業帶來極大的好處。
首先,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你很難讓一群人專心、高效地工作。
再者,一家優秀的創業公司需要十年以上時間耕耘。創始人本身也需要一個奮鬥的目標以使自己更加投入到事業中。如果創業者對這個想法缺乏足夠的認同感,很可能導致中途放棄。創立一家公司的痛苦,需要想法本身帶來的使命感抵禦。
最後,公司外部的組織也會樂於幫助這樣有遠大目標的企業。
好的想法是什麽樣的?
如果有很多創業想法在腦中徘徊,那就選擇出現頻率最高的那個。因為那往往是你最愛的一個創意。
一個好的主意一開始看起來可能非常不靠譜。Google 提供網絡搜索服務,Facebook 提供讓窮苦大學生上傳自己狀態的平臺,即便現在聽起來這些想法也貌不驚人。當然,當人家覺得這個想法很瘋狂時,你自己心里必須對你堅持這個創意的原因如數家珍。
好的創意初始階段切入點要盡可能的小。
好想法能用一句簡單的話解釋清楚。
與市場上現有產品有很大的不同,而不是只在設計或所涉及的領域微創新。
從受眾的需求出發。
怎麽獲得想法?
獲得一個傑出的創業想法是需要練習的。Paul Gram 會在下周的課程中分享這部分內容。
關於市場
當產生一個創業想法,分析市場的重要性很容易遭到忽略。除了產品本身,產品面向的市場目前規模如何,未來有沒有拓展的潛力,以及公司將來的發展路線等等都必須考慮到。其中對未來市場的預測尤其重要。包括很多投資人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他們太關註產品本身和市場目前規模,但卻忽略了產品在十年內可能的發展。一個規模雖小但在迅速擴張中的市場要好過一個規模大卻發展緩慢的市場。發展市場中的顧客,面對自己的需求急需一個解決方案。他們會因此願意容忍一個尚不完美的產品。產品和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同步發展。作為學生有一個優勢,就是對這種有發展潛力的市場有較高的嗅覺敏感度。
產品
有了一個自己熱愛並且有市場潛力的創業想法之後,下一步就是創造出一個優秀的產品。只要產品足夠優秀,滿足用戶的需求,融資、公關等後續操作就會水到渠成。
如何創造出優秀的產品?
在 YC 我們是這麽做的:創始人每天除去吃飯睡覺、鍛煉身體,剩下的時間全都用來不斷重複「與用戶交流」,「根據反饋改進產品」這一循環。創業者需要這樣一個把用戶的反饋轉化成產品的機制。首先,不要試圖通過 Google Ad Words 尋找你的目標用戶。請在現實世界中找到一個對產品有認同感的人,將他招入公司。觀察他使用產品的習慣,詢問他是否喜歡,是否願意為此支付費用,是否會向朋友推薦這款產品。分析用戶的需求後,改進產品。新產品再由用戶試用,提交新一輪的反饋。這個反饋循環應該存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同時註意,這項工作必須由創業者親自完成,不可借由員工之手,因為這是了解自己目標用戶的絕佳途徑。
先讓一部分人愛上你的產品。當有一批初始用戶非常熱愛你的產品時,他們會主動向身邊的人推薦。這樣不斷發散開來,用戶數就會飛快地增長。可如果一開始只有一部分人對你的產品表示還行,那他們後續也很難從這份「還行」,發展到熱愛。若用戶數沒有自然增長,說明產品尚不夠優秀。不要忽視這個現象,並抱著僥幸心里,只顧坐等合作夥伴的援助。
產品要簡單點再簡單點。產品日後的設計可以非常龐大,但在初始階段一定要簡潔易用。想想只有一個輸入框,兩個按鈕的 Google,你就能明白。簡單的產品還有一個好處,開發者能在一個領域將一個性能做到機制。這在日後會成為用戶愛上產品的理由。
CEO 的考核標準,就是公司未來的樣子。所以要用能衡量未來發展的指標,來評判公司的現狀,並對結果誠實。這些指標包括,活躍用戶數,活躍程度,用戶留存率,收入,凈推薦值等。
本次課程推薦的相關書籍: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Zero to One
The Facebook Effect
The 15 Commitments of Conscious Leadership
The Tao of Leadership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黑問專欄】人人網走下坡路都怪陳一舟想法多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9/147290.html
i黑馬註:人人網最火的那幾年,在SNS中,排的上國內最成功網站之一。而近幾年,人人網的市值一度下滑,CEO陳一舟也表示,計劃出售其非核心業務以提升盈利能力,人人網走下坡路,到底是什麽原因?
來源:黑問社區
作者:於斌 (江蘇網絡電視臺財經評論員)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人人公司CEO陳一舟近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該公司計劃出售其非核心業務,旨在提升盈利能力,同時這家公司也在考慮在美國和中國香港市場尋找潛在投資機會。
曾幾何時,人人網最火的那幾年,在SNS中,人人網還排的上國內最成功之一,但是現在我身邊的朋友幾乎不會再上人人網。
陳一舟是半手接過人人網的,說白了他就是看到SNS這個行業好像還挺有前景,“投機”進了這個領域。而他模仿的FB的老大紮克是作為一個創業者一番熱血、一行一行代碼打出FB的帝國的。但是陳一舟作為一個商人,一個一心想著賺錢不顧用戶體驗的公司,怎麽能發展好呢?
人人網失敗的兩個重要原因
人人網一旦出售非核心業務,也就意味著,陳一舟在對外宣布人人網的失敗,而這些涉及到的原因太多了,但是最重要的就兩點,人不行,做錯了事。
1、人不行不是說陳一舟的能力不行,相反,陳先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投資家,如果其不想那麽多,躲在背後做一個風投,今天的成就不一定在劉芹,張穎之下。問題就出在,他想的太多太多,很多不該他幹的事情,他都去幹了,但是他又是個偏偏不懂互聯網的人。
唐初有一道規定,叫做“不歷州縣不擬臺省”,今天的各行各業的互聯網從業者,不管是富的流油的程序員,還是高大上的產品經理,還是像我這種苦逼兮兮的運營屌絲,又甚至是售後,客服,你們都有可能當上CEO的,這話不是吹,是真的實話。理由很簡單,你們都知道整個行業運行的大體機制,因為這些崗位的工作決定了,其會和上下遊打交道,摸清整個或者部分產業鏈的上下部分。
但是陳一舟不是,他不是一個互聯網從業人員,他是一個優秀的投資人,在別人看不上人人這個破東西的時候,他一眼瞄準了其價值,但是卻做不好。不是不努力,真的做不好。
同時奉勸一句,如果要創業,在戰略方向多聽聽你的投資人,但是對於產品細節和運營手段上,千萬別聽資本人士的意見。今天我依舊覺得互聯網是個屌絲的行業,並不是因為錢少,而是這個行業對於接地的要求遠遠大於對於戰略的把握,你如果選錯了方向,後果是你做不大,但是你做爛了產品,那麽只有死路一條。
2、第二個,就是運營的方向一直在作死。能永遠活下去的社交產品都是把自己定位成工具來做,所謂工具,大致有兩條要求,其一是滿足用戶的交流需求, 這個簡單。其二是不對用戶施以任何影響性的行為, 這里包括對用戶正面或者負面,以及任何試圖說服以及改變用戶原本觀點和價值觀的行為。說得簡單一點,沒有價值觀的,沒有政治正確的社交產品才是好產品。
但是人人顯然把這一項做糟了,生活化內容越來越受打壓,而新聞性的內容卻越來越受吹捧,一個門戶網站才喜歡做的事情,卻被一家社交網站如獲至寶,我不知道原因是什麽,但是結果卻顯而易見。正常的社交屬性被摧毀的體無完膚。
帶來的後果是,原本平平無奇的社交網絡,很容易發生各種各樣的全民大聯歡,在用戶內的傳播效果大大增強,然後各種代購,段子手,廣告狗紛沓而來,至此,內容是全毀了。
總結一句話,好的運營達到三個要點。1、靜悄悄的氛圍,平緩而不死;2、莫談國事;3、別貪心新聞屬性的傳播。
不是人人太封閉,而是做了太多原本一個社交不應該做的事。
產品對人人網也有大影響
先來問這麽個問題:大家為什麽會在一個社交網站上加一個人?
豆瓣可能是我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微博可能是因為他是個名人;微信可能是親朋好友都在玩,諸如此類。那人人呢,最常見的理由是“他(她)是我同學”。當你們不再是同學,那這個社交的需求就淡了。
所以,一個直觀的現象是,好多人基本畢業之後就很少用人人了,很多人的感覺都是,畢業之後再上人人,都沒什麽東西可看了,所以不用了。
為什麽畢業之後就不用人人了,是個挺有意思的現象。我個人覺得大約是這麽幾個原因:
第一:人人的關系是學校為主 ,曾經有個人人狀態,叫“有種人際關系叫我有他人人”,雖然人人也是個強社交產品,但其實比之微信要弱一些:我可能不會隨便因為一個人跟我同校,就在不了解的時候給他我的手機號、微信號(因為它相對偏私人,我個人會傾向於給已經熟悉、有一定了解的人),但我卻可能因為他跟我同校就加了他人人。
所以其實有個問題,微信來說,他是真的把人分成好友/非好友;但人人不是,好友、非好友之間,還存在一種“我有他人人但不認識”的關系。
這樣就會帶來兩個問題:
1、你人人timeline上一大半的人,其實是你不關心的、同時也懶得看的,這部分人的存在,會影響你看到不想看的內容,比如各種腦殘的“不轉不是中國人”、“莫言最美的十個句子:我很傻,你別對我好,我會當真”等等(是,我知道有屏蔽以及特別關註功能,但是普通用戶會不會用是另一回事);
2、好友組成複雜,會讓人無法暢所欲言,再加上人人的傳播效果相對於朋友圈更強,面對一群不認識的人,當你不知道你的某個行為會冒犯到某些人;試想某姑娘發現自己曬了個自拍都被人分享然後諷刺了一番,那她下次曬圖的時候是不是會多斟酌一下?如果幹什麽事都要斟酌一下,那很多人可能就直接不幹了——還不如發到更「友善」的朋友圈去(朋友圈里很少有人會當面諷刺)。
第二:基於第一點(人人的關系是學校為主),又產生了一個現象,人人上用戶真正最關心的內容,往往是學校的動態 ——比如吐槽學校的文章啊、學校最近有什麽變化啊、哪個學院有了個漂亮的學妹啊等等;但是一旦離開學校,你的關註點就從學校變成了社會——這點上,人人又明顯不如微博,你看那里有社會動態、有熱門事件的討論、有名人和紅人,這都是人人很難提供的。
結合以上兩點,想發東西的時候不如發在朋友圈、想看的東西都在微博,兩面夾擊,人人不衰落才怪。
上面是產品的主要問題:當然產品還有太多問題我都懶得吐槽了,人人動不動改版(比如時間軸版本,推了一下就不推了)、發通知(您有幾個好友在玩XXX)、傻逼人人小秘書經常發私信「快來用嗶嗶吧」挺煩人的,但是吐槽歸吐槽,對於人人這種量級的產品,這些小細節沒有能夠達到影響一個產品興衰的程度——90%的用戶沒你想象的那麽在乎這些事,他們大多數並沒有想過好的產品、好的用戶體驗應該如何。
人人網的運營困局
曾經有個著名的校內八大俗:生活常識化妝技,十二星座小秘密。不看後悔成功錄,論文大全雅思題。戀愛金句傳送門,男默女淚蛋疼文。讀到哪句心疼了?不頂不是中國人。
好多人把這樣內容太多歸結為人人衰落的原因,這個觀點其實是有失偏頗的。這樣的內容低端歸低端,但是能增進活躍度啊,我相信這應該是人人運營kpi考核的一部分。要真按照這答案里某些人說的把這樣內容封殺了,人人活躍度立刻減到活不下去你信不信?
但是我也不是給這種內容說好話,這樣的內容撐得了一時、撐不了一世。一個社交網站,你社交做不好,那你就該多花點心思做內容,放任低端內容不管我可以理解,那你倒是多鼓勵原創啊——人人對於抄襲完全是不管不問,前陣子更是聽說某個抄襲抄襲成性的蘇姓紅人進了人人並受到陳老總的親切接待(這蘇姓紅人有句名言:我比其他抄襲號好多了,我都是從站外往人人抄,都不抄人人網其他人的),有這樣的人存在,能怪人人網的段子永遠落後微博麽——你的段子都是抄的、過時的,我幹嘛不去微博直接看呢。
另一個問題又是產品上的,人人這種強社交做內容,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看一個人文章很好,想點進去細看,結果一看,誒,不對非好友開放看不了;點好友申請,誒,對方好友已滿——這種事我經歷過太多次了。一方面希望優質內容傳播、一方面又有權限限制、好友數限制讓你沒法舒服的看。(記得人人希望通過「關註」功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最後倒是連公共主頁這個不錯的產品都給弄砸了)
說完內容運營,再說用戶。
我一直覺得,社交網站的產品,其實應該是用戶。而人人的用戶運營……
早期08年有一批“人人網紅人”,他們紅主要是因為他們抄襲的比較勤,並不是因為原創。一度記得看某紅人爆料,她可以接廣告,但是要人人網運營的許可,同時還要給人人網分成、如果自己私下接廣告會怎麽樣呢?直接被刪了幾千好友(想象一個微博大號被刪了80%粉絲)。這種限制具體到了只能發某一家視頻網站的地步。
現在人人網倒是寬松多了,至少人人紅人接廣告不用分成了,他自己也生生捧起來了一批大號,我印象深刻的比如胡XX、陶X,涉及個人評價的先不說。沒錯,是能帶來不少流量,但是就一句,哪個網站是靠培養少數幾個草根大號維持活躍的,我是想不出來;至少社交網站更應該註重形式上的公平,這種捧,只會讓其他比較紅的人心理有落差,跑到別的網站去。
1996年,中國第一個互聯網門戶網站瀛海威在萬眾矚目中誕生。
僅僅4年後,瀛海威創始人兼總裁張海樹被迫離開。當時的控股人中國興發集團認為責任全在張海樹的戰略失敗之上。遠在海外,瀛海威的模仿對象“美國在線”已被yahoo遠遠甩在身後。
她回憶到:“瀛海威限於困境時一晚,我和丈夫開車走在北京的路上,那個時候天黑了,霧很大,我們跟著車流,看不見方向,車流往前走一點,我們就走一點,我突然發現,那時的瀛海威不也是這樣嗎?”
對陳一舟而言,大概也是如此。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能做到被我們這一代熟悉,已經是天大的本事了。
===============================================
央廣國際連線嘉賓,江蘇電視臺財經評論嘉賓,反錘聯盟發起人,微博號@互聯網分析師於斌,微信個人號117821818,公眾號jrxwzx、qiaozhong1206,歡迎交流互動。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上黑問社區和作者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article/104
關於佳兆業復牌後一點想法 沒時間的王無理
來源: http://xueqiu.com/1767450337/36444028
1)截止北京時間9號15點,最高沖破2塊。後面在孫老板手里回到3塊是大概率事件。他的收購價是1.8,算上場外資金,他實際付出收購費用會更高,只是二級市場看不出來罷了。
2)從上海四灣一築收購情況來看,其溢價率高出了野村給出的17.7%。接下來對於佳兆業未完工的其他高端住宅項目,我的猜想是融創可能會把它們出售一部分,我知道的方興已經對佳兆業的部分高端住宅體現一些興趣。
3)
這兩條,目前佳兆業被分拆收購項目不含東莞一處和青島那一處。認真研究孫收購那些郭氏兄弟的股權中,這部分項目也是被分拆出來的。
所以目前在我看來16年的這份離岸債是最有價值的。不排除單獨派息的可能。
4)對於同時持有股債的投資人來看,過了股價2.27以後,所得的都是暴利。最後祝賀所有持股持債的投資人。
@管我財 @何純在南國
出遊前小結及幾點想法 大巧不工
來源: http://jackliinvestment.blogspot.hk/2015/02/blog-post_99.html
1. 經過最近一個多月對我管理的合夥人組合調整,近三個月表現如下
成績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為我原本只期望能追上指數,沒想到能跑贏指數12.3%(同期指數漲幅為27.2%)。我想這主要歸功於我大幅提高組合中指數ETF的比例,從原來的10%提高至目前的50%。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認為在牛市中要超過指數的難度很大,若組合內不配指數ETF,則難度更大。以後有機會還會繼續提高指數ETF的佔比,預計最終達到組合的80%。
2. 投資者最應該關心和研究的是偏見和風險。偏見包括自己的偏見和別人的偏見,我感覺要看到別人的偏見比看到自己的偏見要容易,偏見本身加劇了信息應用的不對稱,是影響投資成績的主要內在因素。風險則已經說過很多,值得一提的是風險的其中一個源頭也來自於偏見。
3. 今年(2015年)如果發生重大黑天鵝事件我也不感到意外,這裡主要指系統性風險。
4. 明天開始一個多月的旅遊,旅遊時就不寫新東西了,當然各位可隨時留言,但要一個月才能獲得答複。
祝週末愉快。
【觀點】更美APP劉迪:有想法就辭職?草根創業要冷啟動!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09/149307.html
黑馬說:都說創業必須全身心投入,也就是俗話所說的“all in”,沒有這般決絕的氣魄很難成功。但有人就想說,這對草根創業者來說行不通!
創業者劉迪認為,對於草根創業者而言,除了滿腔的激情之外,最需要的是冷靜的頭腦和對創業公司基因的良好把控。“建議大家有想法先用低成本的方式小範圍試錯,如果得到市場認可,有了一定的數據基礎再全職出來做,這樣會在融資和招聘上大大加分。”
如果你是草根 冷啟動很重要
對於草根創業而言,我首先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冷啟動非常重要。 當你頭腦中有創業想法的時候,請不要急於辭職,因為想法是需要用行動來驗證的。我見過太多人興致一起就全職創業了,但東西做的快,死的也快,只好再回大公司打工。
我建議大家有想法先用低成本的方式小範圍試錯,如果得到市場認可,有了一定的數據基礎再全職出來做,這樣會在融資和招聘上大大加分。
我做更美的時候,最初就是在微博上開了一個叫做“整形指南”的賬號,每天在上面分享和回答用戶關於整形的各種信息。運營了一段時間後,積累了5萬左右的粉絲,這些人後來都轉化為更美APP最初的天使用戶。
為什麽我可以短時間內快速、精準的吸引到粉絲?
第一,考驗你有多了解自己的目標用戶。
你必須清楚愛整形的典型用戶有什麽特點,她們愛什麽。我最初將目標鎖定在幾百個嫩模身上,因為這是最典型的整形群體。 我關註她們討論的話題,關註的賬戶。那些賬號的內容和風格又是怎樣的。就這樣,通過總結,“整形指南”的風格就是這樣被定位出來的:一個腹黑、酸爽和潑辣的賬號。
知道你需要做成什麽樣只是第一步,第二部考驗的是執行力。 我從小作文的水平還不錯,不是因為我真的特別會創作,而是我比較會模仿。讓我寫成金庸的風格、古龍的風格我都輕松操作。所以“整形指南”是照著嫩模們關註的賬號,一點點模仿,化妝,揉出來的對口味。
第三,賬號需要爆發點,而不是平庸的運營。 我們當時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實驗了20-30個段子,做小範圍的市場投放,用同樣的賬號,同樣的時間點,比較轉評率的高低。最終選出表現最好的一個段子,集中所有財力,大範圍投放。有過這麽1-2次投放,你最初的天使用戶就累計下來了。
最後,一定要有數據感,有評估的意識。 我算下來當時投1元,能夠得到4個微博粉絲、2個微信粉絲,1個APP的下載。我覺得性價比非常高,我之後需要做的就是每天觀察數據,然後再投個幾千塊錢,用戶自然就來了。
後來,就是這些用戶數據幫助我獲得了天使投資,使我能夠招兵買馬,快速發展。
屁股決定腦袋,請把控好公司的基因
APP上線至今已累計300w用戶,3000+入駐醫生,福利頻道月銷售額突破3000萬,並以50%的速度持續增長。這些數據讓我感到自豪,但我認為這些成績只是完成了創業長征的第一步。我覺得公司最大的價值在於基因。
在行業中幾家有一定規模的公司,我們是唯一一家沒有“根”的純互聯網公司。從零到一的過程著實不易。所以,我們堅持成為保持獨立的第三方平臺,在醫患之間不偏不倚。
我被會被記者問到,你們同市面上其他家之間的區別何在?
的確,從表面看,包括我們在內的公司對C端用戶提供的價值大同小異。不過,基因決定發展路徑,而這也會直接影響和反應在產品功能上。
即便同樣是“大眾點評+春雨醫生+淘寶”的產品形態,相比其他APP賬號入駐醫院賬號,我們卻將醫患溝通的途徑下沈至個人對個人,因為我們理解到,醫生是整個行業的核心,他們既專業又註重個人口碑,且不會過度推銷。在這點上,我們是行業中做的最徹底的,因為我們身上沒有什麽歷史負擔,不需要對短期的銷售負責,才能更輕快的大步向前,改造和顛覆行業。
相比之下,整形醫院或線下導醫機構是股東的項目,他們所做的 APP內問答功能,用戶必須先輸入自己的各種隱私個人信息,方可對發送咨詢。這接受咨詢的背後,是數名專業的咨詢師,再將信息傳遞給整形醫院實現後續的消費和分成。在運營上,配備多人每天通過多個虛假賬號,刷案例。
我認為這些做法其實得不償失,虛假的人氣帶不來真實的數據,還要額外付出人力成本。 我們的內容全部來自真實的UGC,我們只需要配備1-2名員工對虛假案例進行審查和刪除。
其實,整形用戶在做出消費決策之前都會在網絡的各個渠道做足自己的功課。如果發現同一案例出現在百度貼吧和你的平臺,卻出自不同的醫生,就會對平臺產生懷疑。即便僅有1例這樣的假貼,用戶也會對整個平臺開始不信任。如果被一個用戶看到2個,3個甚至更多的假案例,對平臺的信任度會呈幾何狀比例下降,直到完全失去信任。
如上,我所觀察到的產品功能設計和運營手法其實都是源於你有什麽樣的股東,你需要同誰的利益站在一條線上。所謂屁股決定腦袋,戰略投資一定要謹慎的拿。
創業至今,我的感受是,不拿用戶當小白,堅持原則、懂取舍, 你就會在數據上得到相應的反饋。創業的路很長,需時刻保持初心。
本文為作者投稿,不代表本刊觀點,如需轉載或有疑問請聯系微信號heimage0001。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 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 ,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 ”,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最突破想法獎》讓Airbnb暴紅的其實不是科技像猴子一樣共享 未來商人最大挑戰
2016-01-25 TCW
什麼想法,會讓通用汽車總裁直言:「我們認為,未來五年汽車產業的變化,將會比過去五十年還要大。」而它帶來的影響,正迅速擴散到各行各業。
「最具突破性想法」獎項(Breakthrough Idea Award),是在二○一五年「五十大思想家」(Thinkers 50)十大獎項中,最受矚目的一項。只有改變既有商業模式、挑戰世界觀的思想家,才可能獲選。
本屆獲獎者,是任教於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的學者波茲曼(Rachel Botsman)。她二○一○年便提出「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一詞,提倡「萬物皆可出租、出借、分享」,傳統買賣關係不再。
這個概念,正是後來更為人所知的「共享經濟」。波茲曼因此被稱為共享經濟最重要的提倡者。
「我們從猴子演變而來,本來就在共用與合作中長大,不管是結隊打獵,還是合作耕種。但現在事情在變化,原因之一是數位時代住民,他們共用檔案、遊戲、知
識,這是他們的第二天性。讓我們從『我』的文化,轉變為『我們』的文化。」波茲曼於二○一○年的TED演講上說。
Airbnb、優步最重要資產:信用談論協同消費的學者不只波茲曼一個,為何是她雀屏中選?「她很清楚點出,『名譽』才是支持協同消費運作的關鍵。」政大企管系教授別蓮蒂說。
全球最大租屋網站Airbnb便是一例。一開始,Airbnb只負責媒合房東與房客,但當偷竊、詐騙等新聞傳出,它不得不追蹤交易資料,建立平台讓房東、
房客溝通,替對方打分數,提升交易效率。因為,「這(指協同消費)一切的基礎就是信任。」Airbnb創辦人切斯基(Brian Chcsky)說。
波茲曼認為,協同消費可讓有能力者被看見,創造「名譽資產」,藉此得到越多人信任,賺取高報酬。
共享車多如咖啡店,汽車銷量將少65%目前,受協同消費影響最深的產業,莫過於汽車業。從優步(Uber)到二○一三年知名租車業者安維斯(Avis)斥資五億美元購併的「Zipcar」,都是其潛在對手。
以Zipcar為例,想租車,只要加入會員,透過手機預約,系統便會告知距離你最近的車輛位置,不用鑰匙,會員卡一「嗶」,馬上取車,按小時計費,還含油
錢、保險等費用。十五年來,Zipcar擁有約一萬輛車,遍及美國、加拿大、英國等西方國家,會員數超過九十萬人。
這改變了租車行定點租車、還車模式,把服務變成像咖啡店一樣普及,做到隨處借、隨處還,連駕照都不用出示,因為你的資料,全都存在系統裡。因此,四成Zipca會員不再開自己的車,平均每人一年可省下七千二百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四萬三千元)交通費。
傳統車廠已經採取行動應變。
二○一六年一月四日,通用汽車斥資五億美元,入股優步最大對手Lyft,這個成立於二○一二年的汽車共享服務,一開始,加入的車主都必須在車頭裝上粉紅色鬍子,因此打響名號。
消費者不再買車,這也代表著,化敵為友,將是車廠不得不的選擇。這對車廠並無壞處,因為共享服務業者擁有的龐大數據,有助於其布局無人車技術,挑戰同樣積極投入的Google和特斯拉(Tesla)。
去年,全美超過五百萬人使用Lyft,有七十萬名駕駛在路上跑,透過數據分析,Lyft可依據不同路線配對會員和車輛,事先推送折扣。這些資訊,讓通用汽
車掌握消費者行為,一旦無人車成真,Lyft也不用再付錢給駕駛,達到雙贏。未來,當你用App叫車,最後出現的很可能是無人車!
巴克萊銀行更估計,到了二○四○年美國每年汽車銷量將從目前的一千一百萬輛,減少到三百八十萬輛,減少六五%。
但,該如何確保租出去的車不會被破壞、甚至賣掉?如波茲曼所強調,建構一套完善的信用體系,協助業者、消費者相互媒合,才是協同消費最終要解決的問題。
「二十世紀,傳統的信用資訊,改變消費模式:二十一世紀,名譽資產將重新界定我們的財富、能力。幫我們重新建立起人與人的連結,而非只是空洞的交易關係。」波茲曼說。
波茲曼的洞見珍貴在於,當我們認為,科技是驅動協同消費的主要力量,她卻點醒:人性,才是關鍵。
落榜好點子:指數型組織
善用外部資源,業務擴張力是同業10倍提出者:奇點大學全球大使伊斯梅爾(Salim Ismail)、知名記者馬隆(Michael
Malone)及數位專家范吉斯特(Yuri Geest)三人合著的《指數型組織》(暫譯)(Exponential
Organizations)提到,「指數型組織」正在崛起,其業務擴張能力至少為相同條件下,同類公司的十倍,這歸功於它們擅長利用組織外部資源,像社
群軟體、網路平台,讓公司無線擴大。
例如,優步的司機都不是該公司員工,也沒有任何一台是它買的,因此能大大降低增加服務的邊際成本,不斷進化、取得絕對優勢。
三人的研究列出全球百大指數型組織,小米、海爾、阿里巴巴都入列,台灣公司則沒上榜。
文 陳筱晶
撰文者 康育萍
六藝星空周楷程:80%的人,最初的創業想法都是扯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26/154902.shtml
導讀 : 大部分的創業想法都是扯淡,創建透明的創新模式,解決用戶痛點才是根本。
i黑馬 訊3月26日消息,由創業黑馬舉辦的第三屆黑馬運動會今日在京舉行。在當日下午的文創沙龍上,黑馬營11期學員、六藝星空創始人周楷程參與活動並發表主題演講。
周楷程在演講中表示,對於創業者而言,沒有任何商業模式是現成的,是一開始就想好的,而是要經過不斷的實踐去“跑出來”的。他總結了六藝星空的商業模式,並提示所有的文創類創業者們,不要空想“靠互聯網改變世界”,而是要建立開放、透明、創新的模式,去解決現有商業模式的痛點。市場小不是問題,在小的市場里,反而更容易開創新的賽道。
以下為經i黑馬 編輯過的演講節選:
我們公司從建立到現在才三年多時間,我們整個的團隊來自於阿里,我們做了團隊里所有人都不專業的行業——鋼琴行業,但我們現在是中國最大的藝術培訓市場占有者。
80% 的創業想法,最初都是扯淡
我們是完全的草根一族。2012年,我們開始創業時,我們想做一件事情,就是整合中國所有的琴行。中國有4萬多家琴行,我們想把它們整合起來,只要能整合幾千家,有一兩千家願意從我們這里拿貨,我們立刻就會成為中國最大的琴行供應商。
但我們後來發現,80%的創業想法最初都是扯淡。我們當時想做的這個商業模式其實是不存在的,實際上,所有的琴行買什麽琴全部是老師決定的,整合現有的琴行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不信大家回過頭看看自己的商業模式,80%的其實最初都是沒有得到認同的。
後來我們發現,有兩種琴行。一種是教課的,里面基本都是專業的老師;一種是賣琴的。但它們有一個繞不開的事,就是房租。所有做藝術培訓的,不光是鋼琴,有30%的成本都是放在房租上,這使得所有的培訓公司雖然看起來現金流很高、流水很高,但加上房租之後都是不賺錢的。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就是我們要去改變的問題。
商業模式都是跑出來的,沒有現成的。
沒有現成的商業模式。直到今天,我們每一版融資BP,跟上一版都只有30%的關聯性,全部在不斷地變化。我們計劃在明年IPO,而我們的核心還是不斷地升級商業模式。
我自己也做天使投資。有的創業者會跟我說,我們三年後會怎樣怎樣,我說扯,還是先把這六個月活下來再說。我投項目很簡單,先看公司怎麽走完現在的6個月到9個月。我們不能現在就去想三年後會怎樣,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是你一路跑出來的。這和市場的大小無關,比如鋼琴就是非常小的行業,鋼琴整個市場只有四五百億規模。從開始做到第二階段,再到現在,我們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是走出來的。
公司在融A輪的時候,我和雷軍談到半夜12點半,他問了我三個問題。當時我們只有兩家體驗店,他問:這個市場能不能開出50-80家體驗店?這個團隊有沒有能力去做50-80家體驗店?每個店是否能有50-80萬的收入?結果我們發現,我們明年拿去IPO的數據,差不多就是這樣的規模。
小未必不是好事,小才有機會開創賽道。鋼琴行業雖然小,但是我們有信心去構築這個市場,現在鋼琴教育的成人市場基本被我們壟斷了。整個鋼琴行業我們今年能控制10%的市場。小的市場里,你是有機會重新去定義這件事情的。
互聯網商業模式不是做個APP 就行了
我們的模式是,基於一個體驗店來做這件事。用戶在購物中心體驗,在家上課。有人曾跟我聊專業度問題,我說我真的不專業,我一首曲子都不會彈。我的目的是讓孩子們開心,這是我們所有事情的出發點。我們有兩套評價體系,一是讓老師給孩子打分,得出分數,用來評價老師;第二是讓家長給孩子打分。其他的,我們一概不關註。我們采用體驗店的模式,實現了在家授課,體驗分成,200塊錢的一堂課,我們給老師150塊錢。我們做了一對多的成人課,采取類似於健身房的那種體系,沒有房租可以賺取差價。我們改變了房租這件事,其他的都沒有改變。
互聯網不等於APP。它指的,更多的是開放、透明、創新。也就是說,一個商業模式是否有價值,取決於這件事對社會到底有沒有改變。很多商業模式聽起來很美,實際上一點價值都沒有。我們做的事,就是:第一,降低房租;第二,現在交通環境這麽差,我們讓老師上門;第三,我們做孩子的一對多的活動,跳舞、踏青、包元宵等,解決孩子玩的事情。我們從來不解決專業度的問題,專業度是留給專業老師去解決的,不是我們這樣一個機構要解決的。
不要總想著靠互聯網就要改變世界,你要看自己能不能比現有的商業模式做得更好。現在手機上有100個APP,可能80%的APP你都不用。我們做到的,就是首先讓孩子更開心,其次給老師更高的收入。我們在不斷地漲價,不斷地提高老師的收入,但我們的客戶量從來不會往下掉。家長給孩子要的,是最好的服務,不是便宜的服務。我們的價格高,利潤率卻非常低,但是我們能給予孩子更好的東西。
怎麽做好自己的商業模式?
所有的商業模式一定是以賺錢為基礎的,但一定不是以獲取暴利為基礎的。
我們的模式非常特殊,在星空的體系下,沒有校長、沒有名師、沒有教務,全部是中央集控的運營模式。去年一年我們擴張30個門店,今年如果可以,我們兩個月可以多出50-100個門店來,只是我們想不想做的問題。
我們是非常特殊的中央集控的模式,靠強運營實現利潤空間,核心不是打造名師,而是讓機構運營效益最大化。我們一直在強調一件事情,那就是客戶第一。 我們的服務態度一定要是最好的。只要是服務,一定會有客戶挑剔問題,但是我們認為,客戶一定是對的,我不認為客戶存在無理取鬧。在星空,我們承諾無條件退款,整個教育行業,除了我們沒有人敢做這個事情。客戶的事情,不管是電話還是微博留言,第一時間都發我郵箱。任何機制都沒有把郵件直接送到CEO手上更管用。機制的操作90分跟100分是天壤之別,客戶第一是我們首要強調的。
素質教育、快樂為先。 我們當時的高管給孩子報了個課,很多人都講培訓要講專業度、要講老師,但孩子上著上著課不願意上了。為什麽,老師教得太嚴了。於是我們調了一個剛畢業的學生過去,到今天這個孩子還在上課。為什麽?老師今天給他變個棒棒糖,明天帶他去吃牛排。我們最終目的是,滿足客戶的需求。很多人問,教育到底是家長決策還是孩子決策;還有很多人跟我說,這一行客戶是孩子、決策是家長。但孩子不願意學,最後買單的家長不會超過50%,你關鍵是要讓孩子愛上鋼琴,愛上他要學的東西。所以素質教育、快樂為先,我首先只問孩子開不開心這個問題,別的我不關註。
文化是核心驅動力。 我們發展非常快,但我不認為我們是移動互聯網公司,我們是傳統模式的公司。我們構築了體驗店的模式,用現在這個模式跑了不到三年,已經做到全國最大了。而文化,是整個的核心驅動力。我們是阿里背景,有人說這是因為阿里的正規軍體系很好,我說這些都不成立。一個公司真正的文化,是CEO的文化。你是什麽人,你的團隊就一定是什麽人,這個文化基因是改變不了的,也不用非要找外來人給企業建立文化。有人說我的企業很小,就10個人,我也認為,你是CEO,你就代表著這艘船,如果航行到了彼岸,這是團隊開過來的,而如果船沈了,責任是船長的。你是船長,你就代表著所有的文化。有困難的時候,你要自己扛;榮耀的時候,榮耀是屬於團隊的。我是一個CEO,那麽我希望帶來什麽樣的公司文化,我希望帶來的未來是什麽?我認為這是所有人都要重點關註的。
謝謝大家 !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楊潔 ,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三大主流VR廠商關於“平臺獨占”的想法和邏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05/155601.shtml
三大主流VR廠商關於“平臺獨占”的想法和邏輯
智東西
2016-05-05 13:23
對於“平臺獨占”這一做法,VR三大主流廠商各有各的觀點,Oculus和PS VR都推崇獨占,而Vavle和HTC則建議分享,讓客戶在任一平臺上都能購買到相同內容。在這些不同的觀點背後,他們各有怎樣的理由和邏輯?
最近,Insomniac Games發布了三款遊戲,這些遊戲專屬於Oculus Rift。為什麽要讓遊戲專有?Oculus VR全球工作室負責人傑森•羅賓(Jason Rubi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深入談到了這個問題。
“有人認為獨家是邪惡的,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他們對業務本身存在錯誤的理解。”羅賓稱,“他們完全用一種自私自利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只有在完美的世界里,內容才會免費,才會向所有人開放。我們生活的世界並不完美,制造東西是需要金錢的,企業的決策需要由各方共同決定,這樣一來產品才會出現在某個地方而不是其它地方。”
“獨家”並非什麽新事物,從SNES和Genesis競爭的16位時代開始,遊戲機就將獨家遊戲作為關鍵的賣點。25年過去了,HTC和Valve不斷強調說,他們無意跳入到獨家陣營,有影響力的開發者也不會。
關於此事,我們可以聽聽Valve CEO Gabe Newell是怎麽說的,他通過新聞發言人Doug Lombardi告訴媒體:“我們認為對於客戶、對於開發者、對於長遠利益而言獨家不是什麽好事,開發者可以將VR APP放在Steam上,不管他們支持還是不支持Vive都可以。我們認為客戶應該可以從任何商店購買VR應用,只要他們願意就可以。”
為什麽會這樣?Valve不願意詳細解釋,幸好羅賓願意開口,他向我們解釋為什麽“獨家”是Oculus必須接受的現實。
“在這個世界,Oculus必須投入幾千萬美元開發軟件,它的價值如果被競爭對手拿走,他們就會說:‘我們不願意在軟件上花錢,因為我們可以用對手的。’”羅賓解釋說,“我們應該做的是賺到自己應得的錢,然後壓低對手的價格,積極營銷,或者做一些事情建立競爭優勢。要建立一個生態系統,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人們掏錢,也就是:‘你的利益歸你,我的歸我。’在完美的情況下,所有VR企業都會做同樣的事,我們會有品質卓越的獨家內容,我們會學習彼此的長處。”
“Oculus和索尼正是這樣的關系。我們和Shuhei Yoshida是朋友,非常親近。他向我們展示遊戲,我們也向索尼展示自己的遊戲。我看到了《Rigs》,它的創意很棒。我們借鑒了他們的經驗,用在其它遊戲上。他們也一樣。遊戲產業是這樣運行的,電影產業也一樣。事實上,當一項業務剛剛啟動時,用戶基數接近於零,此時開發者很難說:‘我們會花幾百萬美元開遊戲,因為我們並不追求回報。’除非有人說:‘你應該開發這樣的遊戲。’否則遊戲根本不會存在。遊戲吸引用戶進入VR世界,當VR用戶多起來,其它沒有獲得利益的開發商看到了研發的好處,他們會知道市場上已經有了龐大的用戶群,可以投入更多資源了,此時市場會向下一個階段發展。”
羅賓繼續說:“Oculus投入金錢,開發產品,然後說:‘好吧,讓每一個人都來用吧。’如果世界是這樣的,我們就不會投錢進去。我們會停步,因為如果人人都能受益,就沒有任何原因繼續開發。我們必須配合開發商的定價,配合它們的營銷,做他們想做的一切事情。”
Moor Insights & Strategy虛擬現實(VR)分析師Anshel Sag認為Oculus的策略是錯誤的,他說:“沒錯,擁有獨家內容可以將用戶吸引到單個平臺上來,同時拉動硬件和軟件的銷售。但是VR是一個新市場,獨家會讓市場變成碎片,迫使開發商選擇一個平臺來開發,這個決定很難做。最後會怎樣?市場碎片化,VR市場整合,開發商只為特定VR平臺開發,而不是為一般意義上的VR開發。”
一些用戶開始因為獨家遊戲而抱怨了。
“用戶做出決定,購買一個小硬件,買完後發現無法使用所有的軟件,他們於是憤怒了,將矛頭對準了生態系統的投資者,而不是那些沒有向生態系統投資的人。”羅賓稱“我不太明白為何會這樣,當中沒有任何理性之處。在遊戲機產業也有獨家內容,大家獲得了無限的樂趣,沒有人因此受傷。”
如果要讓有影響力的企業向生態系統投資,我贊同羅賓的觀點。
分析師Anshel Sag的觀點有些不同,他認為:“沒錯,通過第一方內容或者獨家內容的形式企業——比如Oculus——的確可以提高產品質量,這樣做是有價值的。但現實卻有點不同,只有當用戶對平臺充滿熱情時,只有當平臺免受統治時,最好的內容才會產生,如果用物質激勵來挑唆企業選擇一個平臺效果不會很好,因為它會受到限制,正如我們在Oculus Rift上看到的一樣。”
Anshel Sag所說的限制指的是Rift沒有像HTC Vive一樣配備動作控制器,VR空間也沒有它那麽大。暫時來看的確是這樣,但是未來可能會改變,因為Oculus很快就會推出Touch控制器。
VR圈ID : VR-2014
點擊加入黑馬會VR/AR分會
[來源:智東西]
HTC
Oculus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