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文章稱,下圖正成為全球原油供應巨頭最主要的頭痛來源:
事實上,原油市場發展到這種程度令人似曾相識,2008年似乎正在重演。
首先,正如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及的,原油市場目前已回歸期貨升水(contango)交易模式。
隨著需求疲弱但供應充裕,近月期貨合約承壓,遠期合約漲至升水狀態。在正價差結構下,只要儲存成本夠低,交易商就有誘因在當前買入現貨石油,再賣出遠期合約來鎖定獲利。
第二,俄羅斯再度意外地擠進全球原油供應巨頭隊伍中,努力說服OPEC調整原油產量。華爾街見聞今晨提及,俄羅斯能源部長Alexander Novak昨日與OPEC秘書長Abdalla El-Badri在維也納舉行會談。會後,Abdalla El-Badri表示,明年OPEC原油產量可能每日削減50萬桶,調降至每日2950萬桶。
莫斯科時報報道稱,官方新聞稿表示,“與OPEC關於原油價格合作的會談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
第三,中國需求對原油市場的支撐性暫時失靈,此前,中國需求被認為是推漲油價至每桶100美元上方的重要因素。因中國8月工業增加值創68個月新低,令市場對中國需求憂慮加深。
然而,瑞士石油咨詢公司Petromatrix能源分析師Olivier Jakob在報告中指出,
俄羅斯油價尤為疲軟,當前在每桶94美元左右。若WTI油價與布倫特油價的差距持續縮小,那麽,之後美國中西部地區發往海岸線煉油廠的原油數量將降低,而對美國海岸線地區密集的各大煉油廠而言,由大西洋盆地(Atlantic Basin)流向東方的輕質低硫原油將成為更具吸引力的替代品。
另外,華爾街見聞曾提及,年初至8月,俄羅斯發往亞洲市場的原油數量大幅增加,國內30%的原油都流向亞洲。而出口至歐洲市場的原油數量明顯下跌。不僅如此,俄羅斯石油巨頭Rosneft還曾提議,讓中國持股該公司旗下最大的一塊油田Vankor。
不過,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Michael Wittner和Jesper Dannesboe發布報告認為,中國需求回暖和沙特削減原油產量的影響傳導至市場還需數月之久。這就意味著,同期,原油市場期貨升水模式有望持續一段時間。
在預期布倫特油價短期持穩的同時,我們還認為,沙特削減產量和中國需求回暖的效應將在數月之後才反映在原油市場。因此,布倫特原油價格曲線前端的期貨升水很可能也將持續數月。若果真如此,那些受益於布倫特原油遠期曲線前端、隨時間推移期貨升水結構表現的更為明顯、押註未來價差的倉位看起來顯得更具吸引力。
我們建議做空布倫特原油1505合約,同時做多1506合約。當前,兩合約價差為後者升水9美分。相比之下,布倫特近月合約與次月合約當前價差為123美分。我們建議持倉觀望直至今年晚些時候,屆時若供應嚴重過剩,則可考慮平倉。若當前的布倫特原油曲線前端持續不變,遠月合約或將變為升水37美分。
而一位經濟學及能源領域學者Craig Pirrong在他的個人博客中寫道:
毫無疑問,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陷入了輕度至中度的恐慌之中,因為布倫特原油價格跌破100美元/桶,而俄羅斯烏拉爾原油價格則低於90美元。但俄羅斯需要烏拉爾原油價格保持在104美元上方,以此才能平衡國家預算。這還不包括克里米亞並入俄羅斯這種不能算做正式戰爭、但也的確要耗費大量金錢的事件。所以,俄羅斯能源部長才會跑去維也納,同OPEC協商支撐油價。這種事,俄羅斯在2009年的時候就曾這麽做過。當年,OPEC沒被(俄羅斯)消遣,現在也不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阿里巴巴上市大漲之際,比特幣也與貴金屬,以及中概股等一樣遭受打擊。.
我們先看看比特幣走勢小周期:
再看看比特幣大的走勢周期,我們就會發現這個圖形很有意思:
是不是覺得這張圖有點眼熟?
那麽,我們再看看 Jean-Paul Rodrigue的泡沫發展階段經典圖形:
對比兩張圖,你會發現,比特幣價格現在可能處於“恐慌”階段了。
《金融時報》的Izabella Kaminska稱,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預計比特幣末日將臨。那些將比特幣價格推升至1124.76美元高點的因素,也會同樣將比特幣價格推向價格底部。
這些影響比特幣價格走勢的力量包括:當比特幣價格上漲的時候,比特幣不會被過度產出;同樣的,當比特幣價格或需求崩潰的時候,比特幣的產出也不會收縮。
那麽,投資者是怎樣著迷這種妄想的喜悅的呢?當然,這是老生常談的故事,關乎輕浮、非理性繁榮、異想天開,以及相信免費的午餐是真實存在的(如相信蘇格蘭獨立後會采用比特幣作為貨幣)。
在目前美聯儲收緊政策言論之際,購買比特幣也是不理性的,是一種糟糕的資產配置選擇。
當然,一些資金充裕的VC和比特幣“信徒”仍然會投入更多的錢來捍衛比特幣之夢。但是,比特幣現在處於指數式暴跌的邊緣。還是把資金和時間留給比特幣“夢二”開始的時候比較好。
周四美股市值蒸發3200億美元,除了14只股票,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全線下跌。但是波動指標顯示投資者並沒有進入恐慌模式。
周四有“恐慌指數”之稱的CBOE波動性指數(VIX)上漲18%至15.64。據彭博統計的數據顯示,VIX指數目前依然低於2010年每一次市場大跌後的水平。目前VIX指數仍然處在過去三年的平均水平。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報道,蘋果大跌3.8%拖累納斯達克指數,科技股和互聯網股跌幅居前。俄羅斯問題和中東伊斯蘭國危機脫離市場走勢。
在4月和8月份上兩次美股出現約4%跌幅的時候,VIX均在大跌前觸及17峰值。在上述兩個例子中,標普500指數走低時間長度均不超過兩周。
自9月18日美股觸及歷史新高後,標普500指數下跌了2.3%。在2月份是VIX上漲到今年來最高21.44,之後標普500指數出現一輪6%的下跌。
由於與大盤走勢相反,VIX指數又被成為恐慌指數。VIX本周已經上漲了29%,自2011年9月以來其平均值為16.7。
標普500指數昨天的大跌,是今年第14次出現一個或兩個交易日跌幅超過1%。2013年標普一共經歷了19次這類下探,而全年漲幅則高達30%。
目前美股還處於牛市之中。今年標普500指數一日或者兩日最大平均跌幅為1.8%,2013年時為1.7%。今年迄今標普500指數還沒有出現過連續四個交易日下跌的情況,目前美國基準是2009年3月時的三倍。
BMO Capital Markets股票衍生品交易員Max Breier告訴彭博新聞社:
“今年高波動都被證明是短期的。在波動率指數飆升至威脅區域之前,現在的情況更像是投資者跟隨大盤拋售。”
昨日美股驚現拋售,道指盤中跌去460點,標普被抹去全年漲幅。全球市場大恐慌的同時,全球央行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知名金融博客Of Two Minds的博主Charles Hugh-Smith認為,以前還沒有那些看似無所不能的金融界上帝實際上只有那麽少的權力。現在很多文章都提到,美聯儲要終結QE,歐洲和日本兩地區央行的寬松又越來越明顯地有局限。
過去六年,央行購買債券、向金融系統註入流動性的成效越來越小,央行面臨質疑。如今面對股市大跌,央行會怎麽做?Hugh-Smith預計,可能選擇以下三種做法之一:
1、承認央行權力有限。這樣做可以迫使政府解決那些過去六年靠央行大寬松避免的問題。
2、開始大規模購買資產。由於借貸和寬松都失去信譽,央行別無選擇,唯有如此才能支持資產價格,保證健康的經濟體顏面不失。
3、推出新一輪QE,這只會讓本已失去信譽的央行及其政策更加失信。
因此,Hugh-Smith認為,最適合央行的應該第二條路,即要支持市場就大規模買資產。為何央行只有以上三條路可走?Hugh-Smith解釋,央行手中的武器無非三樣:
1、向銀行提供低成本的貸款,希望銀行用這些資金向家庭和企業放貸。這些新增貸款會讓央行增加的流動性註入實體經濟。
2、購買債券,壓低利率,購買住房抵押貸款證券,支持房產市場。
3、向流動性吃緊的關鍵金融機構和銀行無限量提供流動性,成為這些機構的終極救助方。
所以,央行實質上是提供了抵禦金融危機的緩沖。短期貸款到期的時候,貸款方可能耗盡資金,有了央行的短期流動性,他們可以免於倒閉破產。在信貸吃緊的環境下,對違約的恐慌會推升利率,扼殺正常的貸款操作,如果能壓低利率,就有助於緩和信貸緊張。
可是,過去六年,央行已經從短期緩沖的供應者搖身變為政府、經濟和資產市場的救世主。而這就是央行政策限制沒能如預期發揮作用的原因。那些政策原本就是在危機期間充當短期緩沖的,並非用於長期支持政府借款、金融業、股市、債市和房地產市場。
Hugh-Smith指出,那些傳統的分析師都預計,在央行像過去一樣提供緩沖後,全球經濟就會迅速複蘇。可他們錯了,如今既有負債過多、杠桿、風險和缺乏透明度這類金融化的結構性的問題,又有幾乎毫無監管和不當的激勵措施,它們已經給全球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隨著美國經濟數據表現糟糕,供應持續增加,國際油價擴大跌幅,大宗商品價格受累跌至五年低位。市場擔憂全球增長可能步履蹣跚,傷及原材料前景。
北京時間10月16日11:25,彭博大宗商品指數(Bloomberg Commodity Index)跌至116.7791,為2009年7月14日以來最低點。與此同時,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WTI)自兩年多最低點擴大跌幅,倫鎳跌至7個月新低。
今年迄今,原材料跌幅達7.1%,預計將出現連續第四年的年度下跌,將創下至少是1991年以來的最長下跌時期。投資者擔憂全球增長疲軟。
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9月零售銷售月率下降0.3%,預期增長0.1%,前值則增長0.6%。企業雇傭需求的增長並未提振銷售,暗示持續性的購買需求難以保持。
中信期貨分析師Zhu Runyu表示:
美國零售數據並不理想,且加重了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消極情緒,觸發金融市場的恐慌性拋售。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的大宗商品,比如原油和原材料等,市場人氣繼續受需求憂慮的拖累而低迷。
昨日,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彭博大宗商品指數昨日下跌1.2%,單日跌幅創9月30日以來最大。WTI油價大跌1.3%,盤中一度跌至每桶80.76美元,創2012年6月以來最低點。倫鎳跌幅一度高達1%,至每噸15675美元,創3月17日以來的最低點位。
Ayers Alliance Securities首席投資官Jonathan Barratt認為:
原油產量持續增加。市場普遍缺乏信心。每桶80美元是重要心理關口。
今年三季度,大宗商品累計下挫12%,季度跌幅為2008年四季度以來最大。其中,布倫特和WTI原油、玉米、小麥等谷物價格也相繼步入熊市。不斷增加的供應、強勢美元及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施壓商品價格進一步走低。此外,肆虐美國的“極地渦旋”、烏克蘭危機和中東地緣政治危機也對市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分析師預計,大宗商品的全球大買家中國的經濟增速可能創下20年以來的最慢增速。(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當市場不堪重負,波動性暗示著一場危機,你會拋售你可以拋售的資產,而不是你想要拋售的資產。
這就是上周在華爾街發生的事情。歐洲經濟增速出現放緩跡象、埃博拉疫情持續蔓延、中東和烏克蘭的地緣政治危機升級等重大風險事件都打破了此前的市場平靜。
彭博社報道稱,由於市場在企業債上的持倉比例和杠桿都處於歷史高位,因此企業債價格下滑所帶來的流動性問題正在逐漸明顯。職業交易者們轉而湧向股市和國債市場以化解風險。
結果是瘋狂的。世界最大的銀行間交易經紀商毅聯匯業(ICAP Plc)數據顯示,美國國債市場交易量激增至歷史紀錄新高,達9460億美元。這比上一個歷史峰值高出了足足40%。股市方面,10月15日當天的換手量高達119億美元,創下自2011年歐債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
Miller Tabak & Co.股票策略師Matt Maley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當人們無法拋售非流動資產,他們就轉向了美國股市。因為每一個人都被卷入其中,股票是他們可以拋售的資產。這就是為何股市暴跌如此猛烈。你拋售那些可以拋售的資產,而全世界跌得最狠的、流動性最高的資產正是美國股票。
這場市場巨變令股票持有人猝不及防,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抹去了今年以來的所有漲幅,全球股市市值蒸發6720億美元。道指在10月15日當天變動了458個基點,為201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本月,用以衡量市場動蕩的指標飆升。CBOE恐慌指數VIX大漲35%,並一度觸及2012年6月以來的最高點位。美國銀行的一項追蹤股市、國債、貨幣和大宗商品市場的波動指標攀上13個月新高,而該指標僅僅在三個月前才觸及了歷史最低值。
風險厭惡情緒正在養老基金和保險基金中滋生,並已蔓延至流動性較差的資產類別。Natixis Global首席市場策略師David Lafferty表示:
隨著美國經濟數據指向更快的經濟增速,而企業盈利預估幾無變動,上周就是焦慮引發更多焦慮的典型例子。在投資者的觀念中,市場存在真正的風險傳導——也正是這一點導致了拋售速度加快。風險厭惡情緒可以從一個市場傳導至其他市場。
據IMF 10月發布的報告,共同基金的企業債券持倉比例自2007年以來翻了一番,如今相當於持有27%的全球高收益債券。去年,投資者向共同基金投入了創紀錄的629億美元,用以購買投機級別最高的杠桿貸款。
今日,日本東證指數跳漲4.1%,創下2013年6月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美國10年期國債價格連續第三天下跌,為五周以來的最長下跌時期。(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市場的恐慌情緒正在消散。
標普500已經連續四天上漲,10月15日來累積漲幅達到4.2%,收複了9月中旬拋售潮以來一半的失地。
與此同時,有著“恐慌指數”之稱的VIX指標則出現了罕見的景象。
最近三天,VIX分別跌了12.74%、15.55%和13.4%。在該指標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連續三天跌幅都超過10%的情況出現。
這些都反映出,市場的風險情緒正在快速回升。雖然心有余悸,但是投資者們依然回到了股市,更廉價的石油推動了航空公司與鐵路公司股價的上漲,房地產銷售、消費者信心、蘋果以及摩根士丹利等大公司的業績都超過了市場預期。
彭博引述一位分析師的話稱,這並非基本面突然出現了大幅改善,而是市場開始回到常態。
貝萊德的CEO Larry Fink在接受其采訪時也提到,標普的暴跌最開始由對沖基金的拋售觸發,作為一個長期投資者,他現在會買股票。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過去兩個月對於(美國)股市投資者來說顯然是一場大考驗。標準普爾指數在9月19日見頂於2019之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跌去9.8%。如果你在這一波的大跌中恐慌並在低位“割肉”的話,你可能就犯了投資者最常見的一個錯誤了。
人類的群居性所帶來的定性思維是造成這種錯誤的根本因素。一方面,投資者希望和“大部隊”保持一致,畢竟大多數時間真理還在多數人手中;另一方面,投資者又希望自己能夠先知先覺,早於他人發覺到頂部或者底部。然而,“聰明人”從來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群。當普通人感覺到恐慌而拋售的時候,可能市場距離頂部已經相當一段距離了。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做一個簡單的“蠢人”可能效果更好。根據摩根大通的統計,如果投資者一直在市場內進行交易的話,那麽從1993-2013年的年化收益率將在9.2%左右。但是如果投資者剛好錯過了一些市場較大規模的反彈(全年表現最佳的10個交易日),那麽平均收益率則將跌至5.4%左右。
更為關鍵的是,那些表現(漲幅)較好的交易日通常在市場大跌之後出現。這可能和市場本身的內在運行規律有關——任何牛市或者熊市都不是一蹴而就或者一下子就能走完的,市場總要出現反彈或者回撤。跌的越多反彈的空間就相對越大,漲的越歡樂,跌的時候就越痛苦。
可惜的是,市場投資者在實際的交易中卻是剛好相反。策略師Gerard Minack的研究表明,在市場見頂的時候,資金流入通常是最為激進的,在市場見底的時候,資金流出卻是最瘋狂的。這也導致了絕大多數投資者的收益還不及指數的表現。
Richard Bernstein的研究結果則更令人感到沮喪。過去20年來,大多數投資者的收益僅僅比亞洲新興市場及日本股市要強一些。
這或許說明,大多數人直接購買指數型基金或者采取“買入-持有”的策略會比來來回回的買入賣出效果更好。
Gluskin Sheff首席策略師David Rosenberg10月14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市場調整總是交易的一部分,他們來了又去,不會停止。我們應該淡定一些,我們不要去嘗試控制市場。賺大錢的人會在一直留在市場,直到市場趨勢發生改變。”在他發言以後,標普已經將近反彈了8%。
當然,眼前最好的例子可能就是上證A股。在下跌超過100點之後,周二出現了2%以上的大反彈。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投資者正以15個月以來的最快速度將資金撤出工業金屬類基金,預示著市場憂慮升溫,他們擔心步履蹣跚的全球經濟將使汽車、機械、家電等下遊金屬需求增速放緩。
美國工業金屬類交易所交易產品(ETF)本月資金流出高達5500萬美元,為2013年7月以來的最大規模。對沖基金在過去五周押註銅價下跌,為4月以來的最長看空記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鋅未平倉合約數量為19個月以來最低,期鋁未平倉合約數量今年減少了10%。
一個代表LME六種基本金屬價格的指數有望連續第二年下跌,是金融危機以來第一次出現。全球最大金屬消費國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加速了市場對工業金屬需求增速放緩的憂慮。本月,IMF削減了對2015年的全球經濟增速預期。
法國巴黎銀行駐紐約負責金屬交易的董事總經理Justin Holland對彭博新聞社表示:“ETF資金出現恐慌性出逃。原本事情都進行的很好,突然之間,出現了暫時性的問題,因為中國的表現不及預期。”
本月從ETF出逃的資金規模相當於市場總值的12%。上個月也有2220萬美元撤離了金屬類ETF。
本次的ETF資金出逃結束了此前長達7個月的資金流入。當時,進入金屬類ETF的資金高達1.013億美元,高於其他品種的大宗商品。
自7月底以來,倫鎳跌幅高達16%,倫銅跌4.9%。追蹤22種原材料價格表現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數同期下滑了7.1%,而相比之下,MSCI所有國家全球股票指數僅下跌了2.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